范文一:大连公共绿地
设计说明
一、 概况 二、 设计依据
三、 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四、 规划设计分区特点及 空间(竖向)设计 五、 规划设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方案特点说明 六、 具体设计及特点 七、 主要植物品种 八、 工程管线布局设计 九、 设计指标
十、 设计周期及施工组织计划 十一、 工程造价估算 十二、 景观规划报价
一、 概况
大连公共绿地工程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关于都市绿化系统建设目标的要求”和由环线内500米服务半经的公共绿化规划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要求 ,为了杨浦区大连路越江隧道出口和明珠二号线杨浦段沿线营造特色的生态绿地景观,同时辐射和带动旧地改造和绿地周边地区的住宅建设,塑造杨浦新形象,加快上海中心城市的绿化建设,改善杨浦区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工作的环境质量,并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良性循环, 大连公共绿地位于杨浦区西起大连路,东至荆州路,北依长阳路,南达霍山路,范围用地3,28公顷,绿地面积2.7公顷.
二、 设计依据
大连公共绿地工程方案设计依据如下:
1、上海市计委(沪计城[2001]181号文“关于杨浦区公共绿地项目建设书的批复”
2、杨规地(2004)004号“关于核发杨浦区大连路公共绿地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书(含选址意见书)的通知” 3、设计任务书
三、 规划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方案设计上以生命的诠释做为全区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人类生命的复杂成长演绎过程,用景观的语言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景观,强调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共生性,注重全球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解和共识,体现新陈代谢的思想,将过去,现在, 未来,这三个各不相同的时间段在这个相同的空间里的进行表达,用发展和未来的目光敏锐地审视和深刻思考着我们生存的世界,积极地思考着我们的未来。
四、 规划设计分区特点 及竖向设计说明
根据生命的诠释的设计指导思想,结合用地的环境特点,在景观设计上分别分为三个设计主题:(一). 生命的起源;(二). 生命的跃动;(三). 生命的展望,表达出身体和心智的延伸,演绎一种可以触摸到的精神世界里的生命景观 。竖向空间设计上是以生命的起源石库门区,由地下商场出入口广场顺人行道向南逐渐提高,再向西南跌落,逐步降低至蛹和蝴蝶野趣
苑密植坡顶缓冲林空间区域,再由表演广场向大连路霍山路广场依次提高。
五、规划设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方案特点说明 功能分区:
根据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结合用地的环境特点,方案设计以生命的跃动主题区的绿洲为中心,形成三个地面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同时贯穿绿地的步行圆形通道,连接形成整个公园园路系统。 整个公园公共绿地三个主题区功能设计分区分别分布如下: 生命的起源主题区:
本区位于荆州路和长阳路区域,沿袭原有街道石库门的建筑风格和建筑遗迹重新演绎石库门的风貌,在功能上主要分为:石库门广场休闲区;石库门开放式历史展 示长廊区;石库门商品展示街;地下商场出入空间;
● 石库门广场休闲区:其中石库门广场休闲区主要以开放式广场和花台灌木,休息座椅四季花
草或灯光音响组成的不同休息空间,引导游人驻足停留和观赏。
● 石库门开放式历史展示长廊区:展示着杨浦区老上海的历史文化,表现早期市民生活的雕
塑:拉黄包车,捡煤球,倒马桶,买蔬菜水果等生活场景雕塑,构成了一幅我们过去生活的画面。
● 石库门商品展示街:主要营造地下商场出入口的商业氛围,本区也是整个公园中具有餐饮、
购物服务的功能区,其大部分集中于地下商场,通过下沉式广场长廊的引导进入地下商场,同时自此向西南两侧延伸,形成西南轴向的步行通道,贯穿整个公园园路系统,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生命的跃动主题区:
本区位于绿地中心区域,周边绿荫叠峰,山石玲珑,园路蜿蜒, 在功能上主要分为:生命进化的长廊空间;莫比乌斯圈教育链;蛹和蝴蝶野趣苑密植坡顶缓冲林空间;生命的旋律广场空间等五大功能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景区。 ●
生命进化的长廊空间:对于我们来讲,历史不是永远过去的事情,它常常在我们的现实里发生,过去预示着未来,我们设计的公共环境是把过去的历史延续并且包含着未来的希望,创造具备感情的环境空间,在这个区域里面,我们通过进化长廊空间的入口的铸铁地标铺地和历史解说文字进入我们的长廊空间,入口地第一个景区是一个景观亭 ,我们根据生命存在宇宙空间里的瞬间理念设计了这个景观亭,它四面环水仿佛独立于宇宙间的孤独而坚实的地
球,不锈钢的顶及线的穿插仿佛我们的空间如同生命进化服从于平衡增大的理论那样,空间也由简单组织逐渐向复杂组织进化,在亭子中间我们设计了六块石头为座凳称为六瑞心智石,让在这里的人们有空间和时间思考。
● 生命的旋律广场空间:长廊空间是以一个生命的旋律广场空间做为结束,在这个广场空间
融合了地下商场和地面空间的穿越功能,在上下穿越的空间中设计了象征人类出生的生命9、 10、 11、 12、 13、 14、 15、 16、 荷花池
玫瑰茶座-户外讲座场地 缤纷植物区 绿色植物区
公共厕所、饮水台等设施 休憩坡
石库门广场休闲区;
石库门开放式历史馆-石库门重建立面+历史雕塑(家庭生活人民铸雕,吃饭、挖煤球、景观建筑,表达着相互对立而又共存的空间,创造连续空间和非连续空间的戏剧化景观空间。
● 莫比乌斯圈教育链:莫比乌斯圈教育链的设计结合DNA 生物链设计构思,主要考虑教育
的目的,希望人们在这样的空间穿越的时候思考这个不可能的怪圈引导人们关注科学,探索宇宙不解之谜,同时这个教育链又是全区的道路交通步行道,景点位于灌木区两侧,有专供残疾人轮椅的通道和儿童活动空间,配以花木于其间,形成曲折幽静的休闲漫步空间,形成功能和教育两种空间的共存。
● 蛹和蝴蝶野趣苑密植坡顶缓冲林空间是全区的中心区域,诠释了生命生存的原理,表达从
蛹的孵化和蝴蝶的展翅高飞,形成奇妙动人的景观意想,蛹和蝴蝶是同一生命却有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它的进化喻示人类这种生命的成长。
生命的展望主题区:
生命的展望主题区主要包含两大区域,第一区域是表 演舞台区,第二区域是地铁出入口功能区;第三区域是水晶宫土生植物园及教育解说心;
● 第一区域是设置在草坡绿地中央的表演台,舞台地面是人形地景浮雕,描 画在地面上
呈放射线形扩展的几何图案,仿佛人的眼睛里储存的关于人类的各种信息,后有棕榈树及原石挡土墙壁饰环绕,整个区域表达人类无限的思索。舞台对应的步行梯既是交通通道是观众看台,在看台上设计叠级花台
● 第二区域是地铁出入口功能区:本景区以地铁交通出入口为主体,结合嵌草 铺装广场与
乔、灌、花、绿化配置,组成畅通有序的交通和竖向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与色彩美丽的平面流线型铺装图案。
六、具体设计及特点
1、 地下城入口广场-旗杆标
2、 地下城无障碍(电梯)入口+地下停车场付费机。
3、 地下城/地铁楼梯入口二盖—玻璃+钢结构,玻璃壁上为地铁发展史。 4、 无障碍斜坡花道 5、 地铁 出入口
6、 水晶宫植物园教育解说中心 7、 水晶宫街灯广场 8、 铸铁地标铺面。
倒马桶、晾衣服)
17、 石库门广场大道,设置三个石库门门廊造型,
18、 石库门史踪广场,黄包车+摊贩+逛街少女/妇人/相士……等街景铸雕 19、 入口立体解说牌 20、 亭+拱形喷水池 21、 生命的旋律休息广场 22、 玫瑰花廊/蓬 23、 景观廊 24、 景观建筑 25、 木栈廊道 26、 绿洲环道
27、 野花草坡-分色而栽,(粉红、紫、白……),膝高花草随风摇曳。
28、 蛹和蝴蝶野趣苑,密植坡顶缓冲林空间中心密植绿带,随坡而下空间雕塑森林-林间植物、自然雕塑,以土石树干等为材。做山豹,水岛、松鼠、鹿、野兔、青蛙等雕塑 29、 秋意林-枫香 外树林、蓬树屋,小吊桥等户外野趣园 30、 露天草坪 31、 木栈道; 32、 露天剧场
33、 自行车蓬-玻璃+钢结构 34、 自行车蓬-玻璃+钢结构 35、 莫比乌斯圈教育链 36、 儿童乐园
37、 迷你野趣蓝球场练习场 38、 中心绿带特色环路 39、 地下车库出入口;
40、 无障碍电梯至下沉公园部分
41、 露天剧场后是原切大石挡土墙、舞石背景,舞台对应的步行梯;
42、 观众看台,在看台上设计叠级花台,宽阶梯既是交通通道又是观景席; 43、 建筑随下坡呈阶梯状跌落花台; 44、 残疾人行坡道; 45、 观景广场; 46、 观景鸟瞰点; 47、 跌级花台景观;
48、 野花草坡-香味草地随风飘香。 49、 开花树列
50、 花道拱桥,植花带以季节性开花灌木为主 51、 现有建筑保留
52、 缓冲林带休憩花廊-供现有建筑之住户使用 53、 休闲坐椅;
54、 商业街消防通道出口; 55、 车库消防通道出口; 56、 晨练活动区域; 57、 儿童活动空间; 58、 老人慢步活动区域; 59、 休闲散步道。
七、主要植物品种:
公园设计植物采用以乡土植物为主, 适当引进和推广外来优良植物为辅的原则, 增加绿化品种, 提高绿化档次.
设计主要常绿植物: 雪松、冷杉、罗汉松、香樟、夹竹桃 、棕榈、华盛顿葵、枇杷、石楠、竹
类、加那利海澡、金和欢、杜英、银海枣
设计主要观花植物:山茶、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桂花、腊梅、樱花、桃花、垂
丝海棠、紫薇、金丝桃、石榴、贴梗 海棠、合欢、日本晚樱、月季
设计主要观叶植物:红枫、鸡爪槭、三角枫、五角枫、黄连木、榉树、黄栌、羽毛槭、元宝槭、
乌桕、盐肤木 、 马褂木、紫叶李 、南天竹、八角金盘、红瑞木、丝兰、银杏、无患子、黄山栾树
设计主要地被植物:麦冬、紫花地丁、萱草、葱兰、鸢尾、石蒜、吉详草、虎耳草、叶麦草 设计主要水生植物:水葱、荷花、睡莲、千屈菜、水竹 设计主要藤本植物:爬山虎、凌霄、藤本月季、常春藤、木香 设计主要草坪植物:百慕大、高羊茅、黑麦草、天鹅绒、马蹄金
八、工程管线布局设计
设想根据公园设计的特点在充分利用周边已有供电。给排水及照明等工程管线的同时,调整各种工程各线的配置,建成 公园相对独立的系统。 1.供电设计:
公园中供电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配电房布置于地下空间。 地上部分主要为喷泉、循环水、温室动力方面。
地下部分主要为地下购物、服务设施及车库通风系统动力。
2.照明设计:
公园中照明: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可在配电房统一控制。
地上部分照明主要采用泛光灯,特色灯栓、草坪灯、地灯和景灯、火景灯等多种。 地下部分照明主要以室内照明为主,结合适量泛光灯照明及车库照明。 3.供水设计:
公园供水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公园水景观用水,多为循环水;另一部分供水为提供游人饮用的饮水器,与城市饮用水管道相连。 4.排水设计:
根据公园的环境特点,其周边排水设计主要采用地表迳流,排水城市下水系统;而两部排水设计则通过地表通流与园内下水道相结合,就近排入城市下系统。中心绿洲景区中雨水与污水排放分开;根据周边城市面水和污水排放管道的实际标高,直接或增压排水其中。另外,对于固体废弃物收集,设想采用分类丢放,统一收集处理。
九.设计指标:
大连路公共绿地属中型城市公园,总用地面积3,28公顷,其中绿地面积2.7公顷.
十.设计周期及施工组织计划: 1.设计周期安排:
根据公园的设计内容及审批程序,安排设计周期如下: (1) 在设计方案中标设计合同签订后30-40天为方案修改阶段。 (2) 在方案修改完成后40-50天为扩初设计阶段。 (3) 在扩初设计批准后30天为施工图设计阶段。 1.施工组织计划:
根据设计施工图和建设资金落实民政部组织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1) 在设计方案修改阶段,确定施工公园,并利用30-40天时间拆除、清场工作。 (2) 在方案确定及设计扩初明确后,利用40-50天时间着于地形的造坊工程。 (3) 在设计扩初和施工图完成后,利用30-40天时间,进行地下工程建设。 (4) 在地下工程完成后,利用40-50天时间完成地面工程及种植工程。
十一. 工程造价估算
大连路绿地工程造价估算
大连路绿地工程造价估算
大连路绿地工程造价估算
大连路绿地工程造价估算
说明:
1、本估算依据为大连绿地地面景观概念方案设计,供参考。
2、本估算为所列项目的总造价,已经包括定额里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税金等全部费用。 3、地下停车库每平方米造价5000元,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总造价为4000万元。
4、地下商业街每平方米造价6000元,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总造价为2100万元(不包括二次装修)。
十二、景观规划报价
一. 大连公共绿地工程景观规划设计面积
1. 范围用地32820平方米,绿地面积27051平方米. 2.
二.景观规划设计取费办法
收费定位:28元(RMB )/平方米。
1. 设计费:27051* 28元(RMB )/平方米=757,428元(RMB )2. 税收:757,428元*5.55%=42,037元(RMB ) 3. 总设计费用:799,465元(RMB )
三.阶段收费标准
1. 方案设计阶段
占总设计费用的40% 即319,786元(RMB ) 2. 扩初设计阶段
占总设计费用的30% 即239,8395元(RMB ) 3. 施工图设计阶段
占总设计费用的30% 即239,8395元(RMB )
四. 本设计的设计责任范围
1. 阶段一:方案概念设计
景观概念设计的构思说明、总平面图、交通分析、景观视线分析、绿化分析、重要节点设计节意向
等、动态与静态休闲空间的安排和比例、主要景点分布、以及室外家具如座椅、灯具等设计意向。
2. 阶段二:扩初设计—细部设计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概念设计中的细部设计的深化,景观的硬件设设施和软件设施,流水、节点、灯
光及其它一些设施。具体图包括以下内容:景观元素配置即主要尺寸、路口标示的具体尺寸、材料的色彩运
用、铺地方式方法与材料确定、园景特征细部、初步植栽配置设计图、树木保留/保护细则及移植的规范说 明。
3. 阶段三:施工图设计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具体图包括以下内容:标高图、灌溉布置图、家具布置图、植物配置图、园林与建筑
接口之立剖面图、各小品之平立剖、户外灯具型号与施工大样、户外家具型号与施工大样、铺地大样材料与型号、材料明细表、硬质铺地界定线图。
范文二:各类服务半径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1、幼托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m ;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m ;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2、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m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m[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198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 800-1000m ;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 400-500m ;
居住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 150-200m 。
居住商业中心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商业中心步行半径不大于 500 m;
小区、商业点半径不大于 300 m。
中小型超市:
按照 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 1处,在大型综合超市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设置。 (商业网点 规划)
农贸市场(农贸超市)
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 1000米,服务人口 1-2万人设一处,占地面积按 480平方米 /千人(服务人口) 的标准配置。 (商业网点规划)
居住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一般服务半径不超过 500m.
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般 3-5万人设一处,社医院的居住区不再设独立门诊
社区卫生服务站 ,
原则上按服务人口 0.5— 1万人
按服务半径不超过 1000m 设置 1处。 (日照总体规划)
公园、绿地
保证居民出行 1000m 半径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在 300m -500m 半径内有一处小游园。 (日照总体 规划)
城市低压 (变 ) 配变站的服务半径:
1、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 400m[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1993]。
2、 市区供电半径一般为 250m , 繁华地区为 150m 。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DL-T599-1996]
3、变电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 250m ,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4、 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 5~10km ; 110kV/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 15~30km ; 220kV/110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 50~100km 。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燃气调压站的服务半径:
1、中低调压站负荷服务半径 500m 。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2、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5km ;调压站的供气半径以 0.5km 为宜,供气区域狭长, 可考虑适当加大供气半径。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
1、垃圾转运站的服务面积是 0.7~1.0km2,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 70m 。 [居住区规划设计 规范 2002]
2、人力收集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0.5km ,机动车收集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2.0km ;垃圾运输距离超过 20km 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1991]
3、小型转运站每 0.7~1km2设置一座,大、中型转运站每 10~15km2设置一座。 [城市环境卫生 设施设置标准 1989] 小型的服务半径 500m 。
城市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
1、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 300~500m ,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 300m ,一 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 750~1000m 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 100~150m ,新建居民区为 300~500m 。 [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 1987]
2、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 300~500m 。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 800m 。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1989] 3、每 1000~1500户设一处 ; 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机动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
1、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50m 。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 2、 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 200m ; 一般地区不应大于 300m ;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 50~100m ,并不得大于 200m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995]
城市加油站的服务半径:
1、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 0.9~1.2km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995]
城市消防站的服务面积:
1、普通消防站一般不应大于 7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接到出动指令后 5min 内消防队可 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 15km2。特勤消防站兼有辖区消防任务 的,其辖区面积同普通消防站。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2006] 半径是 1.4~1.8km。 城市热源的供热服务半径:
1、输送蒸气的距离为一般为 0.5~1.5km,不超过 3.5~4.0km;送热水的距离为 4~5km,特殊情况可到 10~12km。热电厂的输送距离一般为 3~4km 。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邮政服务网点的服务半径: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2.5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0.5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2.0~2.5万人 /km2,服务 半径为 0.51~0.6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1.5~2.0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0.61~0.7km ;城市人口 密度大于 1.0~1.5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0.71~0.8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0.5~1.0万人 /km2,服 务半径为 0.8~1.0km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 0.1~0.5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1.01~2.0km ;城市人口 密度大于 0.05~
0.1万人 /km2,服务半径为 2.01~3.0km ;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999
]
范文三: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指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地区还应适当减少。
住宅间距: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
住宅的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形式 。
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
结构施工简单
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
呆板
改进: a、山墙错落
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
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式院落周边布置形式
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
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
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
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
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
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
混合式布置: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的条件下,成组成团自由灵活地开置。 哲学思想:规律中有变化,在变化中(灵活)有规律。
千人指标:以千人居民为计算单位,千人指标是根据建筑物不同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社区:概念最早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共有与互助的关系(地区)。现在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组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具
有地域界线,以居住为中心的生活、经济、公共活动的环境整体。
区内通道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红线≮20M(车行道≮9M)
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第二级:小区路 路面宽5-8M
建筑控制线:采暖区≮14M 非采暖区≮10M
用以解决区居住区内部联系
第三级: 组团路 路面宽3-5M
建筑控制线:采暖区≮10M 非采暖区≮8M
第四级:宅间小路 路面宽≮2.5M
人车分离系统:人车分流是在道路上将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互不干扰地各行其道。包括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以及步行街、步行区等措施。人车分流将行人和机动车完全分离开,互不干扰,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首先在纽约郊区的累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
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
1、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 (G1)
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林荫道 组群(团)小块绿地
2、公建和公用设施去用绿地(G2)
学校、幼托、医院、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物业管理中心??
3、宅旁和庭院绿地(G3)
4、广道绿地 (G4)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绿地的基本要求
1、根据功能组织与规划结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并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绿地系统相协调。
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
3、对建筑中原有的绿地,河湖水面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
4、美化居住环境,净化自然生态
5、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力求投资少,收益大,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管理。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映封建文化,并建立自己的文化 “以人为中心”强调:整齐、统一、条理、理性。而不像哥特风格参差不齐,富于自发性和高低对比。
范文四:服务半径
为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建筑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 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 。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各类建筑服务半径
小区内商店 300米
托儿所 300米
小学 500
中学 1000
停车场
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须设置在车站、码头、机场、大型旅馆、商店、体育场、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场所、商业街等公共建筑附近。其服务半径为100~300m。 城市公共设施集中地段,公用汽车库库址距主要服务对象不宜超过500m。
详规原理——四、 居住区的组织思想、规划结构等
第四章 居住区的组织思想、规划结构、类型、规模及规划形式
组织思想、规划结构、规划形式是一组概念相近的名词。是与居住区规划相关的内容。 组织思想--可以理解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即居住区的理论和方法。
规划结构--主要是指规划用地的结构,也就是在一定的组织思想指导下的用地与用地之间的关系。
规划形式--即规划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组织思想上的和空间形态的表现形式。 组织思想、规划结构、规划形式都是说明要从“整体”上把握城市规划,把握居住区的规划。没有整体的规划是不成为规划的,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可能指导城市建设,一定意义上说,规划就是站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城市的规划结构是一样的概念:城市的规划结构应该包含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映各系统的构成在构成配置与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的基本关系(包括基本规律与要求),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参考书P30)
整体的观念反映在很多方面。工程、艺术等。
同样,结构的概念也是非常的重要,结构合理就意味着整体的合理科学性。而规划结构的不合理,将是规划布局上的至命缺陷,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居住区组织思想的演变
(一)古代城市中的组织思想
1.居住用地的组织,随城市出现形成,我国周代有“里”,古希腊与罗马时代有“坊”就是例证。
2.至封建社会,规模一般要比奴隶社会大,如:秦汉时称“闾里”。据考证其规模约为17公顷。
3.三国时曹魏邺城,居住单位称“里”,约30公顷。唐长安城,人口100万,用地80平方公里,其居住基本单位-街坊,大的有80公顷,小的约28公顷,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坊墙、坊门,每晚实现宵禁,坊门关闭,禁止出入。
4.北宋仁宗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原来的坊里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取得,宋汴梁城就是典型的代表。
5.明清北京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大的变化。
6.欧洲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在罗马营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道路分隔的小街坊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
(二)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组织思想
1.二十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如:
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着原来那些沿街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使居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2.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在美国,不久在欧洲提出“邻里单位”的思想。(Neighborhood 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此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的思想是由美国人佩里(Clarence Arthur Perry)在1923年提出,引起热烈的争论。
他相信,在一个布置得当的小区里,公共生活会活跃起来,居民们在利用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时经常接触,就会产生邻里的联系;
他设想,每一个小区起码要设有小学校,商店,和公共休息场所。在较富裕的人居住的地区,要设教堂,可供多种目的使用的观众厅、俱乐部、图书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在一万人居住的小区里,他甚至建议要有图书馆、中小型剧场。
他认为,小区应该拥有大量服务设施,以此来促进成人们自愿的联合,建立私人之间的联系。
邻里单位的示意图:
佩里并绘有邻里单位的示意图。(见课本P131)示意图说明了他的基本原则:邻里单位中央,有一个公共中心,它的影响半径约为1/4英里;邻里单位四周的干道交叉口附近,布置商业、服务设施;箭头所示为高级中心的位置;往左是公共中心、往下为事务中心;街道的宽度应符合街道的性质和满足方便到达公共中心和商店必需的要求。
"邻里单位”的理论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2)首先考虑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邻里单位”内要设小学,并以此来控制及计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
(3)考虑“邻里单位”内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
(4)使“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5)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地考虑朝向和间距。
3.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居住小区”理论。
总的来说,“居住小区”和“邻里单位”的理论比较相近,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在规模和实践方面。
"居住小区”的理论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居住小区”是居住区构成的“细胞”;
(2)“居住小区”是由城市干道或城市干道与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部的道路与外部的道路有明显的不同和分工。 (3)“居住小区”内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并设置一整套为居民
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得到解决。
(4)“居住小区”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而是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5)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地考虑朝向和间距。
4.为了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和更齐全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有人提出将小区的规模扩大--建立“扩大小区”。即城市干道用地内(一般为100-150公顷)不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公交车站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这样,城市干道的交叉口之间的距离加大,车速提高。
这一理论的实践不简单的模式,往往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这一理论说明城市干道是需要分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需要分等级配置的。
5.随着对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用地功能的简单分区的批评,和城市用地的有机理论的提出,城市用地功能不应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专家提出新的居住区组织思想--“居住综合区”。
"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和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实际上,居住综合区的思想说明了城市用地的功能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是有机的,而不是简单的。居住综合区使居民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节约了上下班的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建筑功能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的空间组合更加丰富多样。
二.影响居住区组织思想的主要因素
能否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的结构。规划结构有规律性和可转换性,其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其中前两者更为重要。
换言之:考虑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虑。尤其需要从用地规模与配置和设施分级与布局两个方面考虑。
以下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区(居住区)规划结构确定的主要方面。
(一)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特别是交通干道的划分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主要因素。
现代交通不仅对道路要求明确分工,而且干道间的间距也要求越来越大,从400米-500米一直增加到1000米-1600米。
(二)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规模(即经营管理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即居民使用公共建筑的步行距离)是影响居民生活是否方便、安全和公共建筑配置是否经济合理的主要因素。
公共建筑的合理规模与服务半径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对使用者而言,服务半径越小越方便越好;而公共建筑受商品经济规律制约,须有相当的规模,也即必须服务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有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居民户外活动规律,即使用公共建筑和设施的频繁程度(分为每日使用、经常使用和偶尔使用)而建立的分级的公共建筑系统成为组织居住区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同的设施必与其相关的位置和服务范围存在内在的联系。
(三)随着高层住宅的出现,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由于用地的紧凑,而影响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如居住综合体的产生。所谓居住综合体,就是指居住建筑与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就是一例。
(四)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对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也有要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必然要与社会的行政管理组织相联系,当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管理形式。 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上与居住区的组织形式相一致。如:
居住区相当于一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
居住小区相当于一个或几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个居民委员会约800-1000户)。 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与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还有利于居住区的经常性的维护和管理。
(五)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的影响和限制。在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居住区用地一般较难紧凑布置。
(六)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大、中城市因人口和用地规模较大而采用多级的组织形式;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往往就是一个居住区的规模,直接由几个居住小区组成。
例:上海(特大城市)的居住组织形式: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分区(相当于行政分区)--居住区(相当于街道办事处)--居住小区--住宅组群(相当于居民委员会)。
三.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和规划形式
(一)类型
1.按建设条件分:
(1)(按时间上分)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
(2)(按空间上分)山地居住区;平原居住区。
2.按所处位置不同分:
(1)城市型居住区;
(2)独立工矿企业型居住区。
3.不同类型的居住区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对旧居住区的改造不同于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的现状条件一般更加复杂,需要在充分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山地居住区的住宅建筑一般较平原居住区更有特色,高低起伏更大,朝向多样丰富,但道路规划较为复杂;城市型居住区的公建配套设施一般可以和城市规模相协调;而独立工矿企业型的居住区一般与城市关系较远,公建配套设施需要更大更齐全,甚至要兼顾周边农村居民的需要。
(二)规模
1.确定居住区规模的两个指标:
人口指标和用地指标。
一般以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用地规模也是重要的指标。两个指标共同作为确定规模的要素。
2.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与影响居住区组织方式的因素较为相同。
首先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也就是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为700米-1000米(课本上为600-1000米),因而城市干道所包围的用地往往成为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干道间的用地规模一般为50-100公顷(课本上为36-100公顷);
其次为居住区配置的商业、文化、体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从项目经营、管理、服务半径等因素分析,配置成套的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规模,一般为5-6万人为宜;
分析:居住区人口在3.5万人以上时,居住区级公建基本形成,但项目不全,4.5万人以上时,项目可齐全,但部分项目要和并,6万人左右时,可以各行各业合理经营,形成完整的商业服务中心。
所谓服务半径:一般是指居住区或小区内的居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直线距离。在居住
区道路系统完善的情况下,直线距离与实际的步行距离相差不大,因此人们一般也理解为最大的步行距离,居住区最大的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米,步行时间约10-15分钟为宜。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居民的行政管理体制,居住区的规模与居民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组织居民的生活。目前,一个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为5-6万人,相当于一个居住区的规模。(课本上为,街道办管辖人口以5万为宜,少则3万人左右。)
此外,还有自然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居住区的规模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分析,居住区的合理规模一般是人口5-6万人,用地约50-100公顷。*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合理规模并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数,城市规划的数量概念并不是象数学那样精确,需要弹性。(课本上的居住区合理规模是3-5万人,用地为50-100公顷左右。下图为规范)
(三)规划形式
即指居住区的规划形式,也就是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则是指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1).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3).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4).根据我国调查,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7000-15000人,用地规模为17-35公顷。一般而言,小区的人口规模以10000人为宜,用地为10公顷。 2.以居住组团(或称居住生活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1)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也可以理解为扩大小区的形式;
(2)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也有资料为3000-5000人)
(3)居住组团一般设居委会办公室、卫生室、青少年校外活动室、老年退休工人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烟杂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绿地等,这些项目基本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其它一些基层公建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半径在居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3.以居住组团(或称居住生活单元)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1)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小区再由2-3个居住组团组成。
(2)居住小区即为如上1所述的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亦为如上2所述的居住组团。 (3)该规划形式为三级布置形式,明显不同于上述两种二级布置的形式。
实际规划方案会将以上规划结构形式组合或灵活运用。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诸多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变,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也会相应地变化。
(四)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实例分析与问题探讨
1.规划方案中的规划结构实例
2.居住区规划结构问题探讨
(1)在居住区用地范围确定的前提下,居住区内部的规划结构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内部的道路系统,它直接划分和联系了内部的用地关系;二是公建设施的配置,公建的规模、齐全程度和分级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空间层次和景观等也有重要影响,我们放在其他章节讨论。
(2)居住规模与公建设施配套问题:不同的居住规模配置不同的公建,是规划的一个原则。但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该原则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500户左右(约2000人)规模,可设置居委会、存自行车、卫生站等,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
1000-1500户(约3500-5500人)规模,可增设副食(菜)店、粮店、饮食店、托儿所、等,这一级的设施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生活设施;
2000-4000户(约0.7-1.4万人)规模,又可增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少年之家、小百货、理发店、储蓄所、回收站、房管所等,这一级最主要的项目是小学; 6000-7000户(约2-2.5万人)规模,可增设服装加工、一般修理、洗染、等也能设门诊部,该级设施已大于“小区”,但又小于“居住区”; .9000-15000户(约3-5万人)规模,还可增设书店、日杂店、中西药店、精密物品修理店、浴室、照相馆、菜市场、百货商店等,还设电影院、文化馆、街道医院等,这一规模设施较齐全,符合街道办规模,因此,还需设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市政管理等管理机构。 以上为调查资料(摘自《居住区规划》)
(3)公共建筑和设施的“替代”问题:所谓“替代”是指同一类公建设施中,低一级的设施被高一级的取代,本地的设施被别处的取代。
一般“替代”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服务半径的不合理,服务质量的不满意,道路走向和设施位置不合理等。发生“替代”作用的公共建筑设施一般是商业服务设施,而有一些设施较难或不会发生“替代”作用,如:中、小学和行政机关等。
规划布置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计划经济”的思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施,公建设施会随着市场经济而调节,以达到平衡的状态。但这并不是说不要计划经济了,不要规划布置了。
有一个概念可以讨论: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市场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是否是一个相对的定值,会不会无限扩大?如果商业服务设施超过了人们的需求(市场的需要),必然会有(供大于求)商场的倒闭。市场会有竞争,这是好事,但应避免恶性竞争。规划正是调控市场失效的重要手段。这一问题有待经济学家们的研究。
(4)步行距离与公共交通的居住区规划问题
.一般调查得知:居民去公交车站的距离认为,300米内(一般步行4分钟),方便;500米左右(一般步行6-7分钟),还可以;超过800米(一般步行10分钟以上),不方便。
.公共交通与居住区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公交车进入居住区,居住区以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或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的规划结构布置,居民乘车相对方便,但不利于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道路交叉口近而且多。其二,公交车不进入居住区,有利城市交通,但需要组织好公交站点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关系,以方便居民生活。_
范文五:各种服务半径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1、 幼托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98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800-1000m;
2、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400-500m;
3、 居住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150-200m。
居住商业中心的服务半径:
1、 居住区商业中心步行半径不大于500 m;小区、商业点半径不大于300 m。
2、 中小型超市:按照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1处,在大型综合超市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设置。(商业网点规划)
农贸市场(农贸超市)
1、 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服务人口1-2万人设一处,占地面积按480平方米/千人(服务人口)的标准配置。(商业网点规划)
2、 居住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一般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 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般3-5万人设一处,社医院的居住区不再设独立门诊。
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按服务人口0.5—1万人按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m设置1处。(日照总体规划)
公园、绿地
保证居民出行1000m半径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在300m-500m半径内有一处小游园。(日照总体规划)
城市低压(变)配变站的服务半径:
1、 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400m[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1993]。
2、 市区供电半径一般为250m,繁华地区为150m。[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
3、 变电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250m,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4、 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5~10km;110kV/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15~30km;220kV/110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50~100km。[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燃气调压站的服务半径:
1、 中低调压站负荷服务半径5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km;调压站的供气半径以0.5km为宜,供气区域狭长,可考虑适当加大供气半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
1、 垃圾转运站的服务面积是0.7~1.0km2,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70m。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人力收集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机劢车收集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
设置大、中型转运站。[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1991]
3、 小型转运站每0.7~1km2设置一座,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km2设置一座。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1989] 小型的服务半径500m。 城市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
1、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劢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1987]
2、 流劢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300~500m。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m。[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1989]
3、 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机劢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
1、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 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
城市加油站的服务半径:
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km。[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
城市消防站的服务面积:
1、 普通消防站一般不应大于7km2;
2、 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接到出劢指令后5min内消防队可以
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15km2。
3、 特勤消防站兼有辖区消防任务的,其辖区面积同普通消防站。半径是1.4~1.8km。[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06]
城市热源的供热服务半径:
1、 输送蒸气的距离为一般为0.5~1.5km,不超过3.5~4.0km;送热水的距离为4~5km,特殊情况可到10~12km。热电厂的输送距离一般为3~4km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邮政服务网点的服务半径:
1、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2.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5km;
2、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2.0~2.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51~0.6km;
3、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1.5~2.0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61~0.7km;
4、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1.0~1.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71~0.8km;
5、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5~1.0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8~1.0km;
6、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1~0.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1.01~2.0km;
7、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05~0.1万人/km2,服务半径为2.01~3.0km;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中小学建设规模和用地指标参考标准
1、 幼儿园千人指标35 人/千人,小学70 人/千人,初中40 人/千人,高中30人/千 人测算学生规模。班级数按幼儿园按40人/班,小学45人/班,初中50 人/班,高中50人/班。
2、 普通高中: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小于18个班,最大不宜超过60 个班,班额50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小于30平方米。示范性高中 学校
和寄宿制学校可根据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
3、 初级中学: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小于12个班,最大不宜超过36 个班,班额50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小于24平方米。寄宿制学校 可根据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
4、 小学: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小于6个班,最大不宜超过36个班, 班额45人左右。人均占地面积不宜小于22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可根据 情况相应增加用地面积。学校要有与规模相适应的体育运劢场地。
5、 高级中学一般应有 400米标准环形跑道; 初中一般应有300米以上环形跑道; 小学应有200 米以上环形跑道。条件不具备的现有初级中学最低应有不少于6道的 100米直跑道;小学应有不少于6道的60米直跑道。有条件的学校可根 据需要,增加建设体育馆或风雨操场、游泳池等其他体育设施。
6、校园环境要有一定比例的绿地。人均绿地面积应在1平方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