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归去来兮辞
5 归去来兮辞(并序)
学习目标导航
1.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 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 弄懂并积累“来、之、而、以、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 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 427年 )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 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 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 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 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 与黑暗, 四十一岁还家归隐, 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 虽忧愤常积于心, 生活困窘多难, 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 125首,其中四言诗 9首,五言诗 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 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 12篇,其中辞赋 3篇,韵文 5篇,散文 4篇,篇数 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 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 (公元 405年 ) 最后一次出仕, 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萧统 《陶 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 要他束带 迎接, 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 职,赋《归去来兮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重点字词
1. 字音
将芜 . (w ú) 轻飏 . (y án ɡ) 景翳翳 . (y ì) 桨棹 . (zh ào )
西畴 . (ch óu ) 耘耔 . (z ǐ) 求之靡 . 途(m í) 心惮 . (d àn )
一稔 . (r ěn ) 敛 . 裳(li ǎn )
2. 实词
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委、怀、聊、乘化(释义见课文注释)
3. 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 . 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 . 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 . 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 . 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 . 为乎遑欲何 . 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4. 字形
惆怅 轻飏 遐观 白玉微瑕 空暇 假期 流憩 景翳翳 壶觞 桨棹 哀悼 掉头 遑遑 慌不择路 荒诞不经 装潢 人心惶惶 蝗虫
5. 名句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1.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三 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2. 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 安度余生。
3. 本文的情感思路:(1)归心似箭, 自责自悔:辞官 ;(2)天伦之乐, 自安自乐:归途抵家 ;(3)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二、课文详解
整合感悟
解题:《归去来兮辞》 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 “序”中主要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 的经过; 正文主要写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和农村生活的乐趣, 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评点赏析
序言:主要介绍了自己做官的原因和离职的理由。 因生活所迫而做官, 又因违背自己的 本性难堪而在八十余日后,弃官而去。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 一口闷气。反问句,表明其志已决,不容迟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 役” , 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
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将按照自我的意志去生活。 过去是“迷途” ,是“非” ,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 ,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 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 迫, 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雀跃:“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 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 ,可以想象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 情状。其中“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 “引壶觞”到“之易安” ,写 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 远处,这里情景交融,一 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作者正如“出岫之云” “倦飞之鸟” ,做官本是无心,官场 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作者谢绝以前的交游, 专心从事农业生产。 春天到了, 既可以去田间劳作, 也可以游玩,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感 伤。结尾句虽有点沉郁,但总体是乐观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 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 既然如此, 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 何必不自由 自在过好余下的日子呢?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 亲身参加农事劳动, 在高岗上高声放歌, 在 清流旁纵情赋诗,这该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 束全文, 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 结论与处世哲学, 这也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 心的险恶、 官场生活的庸俗,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 的扭曲与糟蹋, 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 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 是一种复杂的 感慨, 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 自命高蹈, 而是直抒胸臆。 小结: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 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 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 只能洁身自好的知 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三、文言知识梳理
1. 词类活用
2. 重点虚词
(1)之
(2)以
(3)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 ,你的。 )
3. 多义实词
???
????.) , , . (, .) , (.) (.) (恭短引 序也称引 乐府诗体的一种 引用 引喻失义 不宜妄自菲薄 疏导 引来 引以为流觞曲水
端起 引壶觞以自酌 拉开 将军夜引弓 引
4. 文言句式
四、技巧鉴赏
1.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 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 “云无心以出岫,鸟 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富于情趣,情真意 厚,沁人心脾。
2. 语言朴素,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具有音乐 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 心选择一些自 《诗经》 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 “惆怅” “崎岖” , 叠韵词如 “盘桓” “窈窕” , 叠字如“遥遥” “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3. 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 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 而韵文 辞赋则全力抒情。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 照应序文, 形象 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第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 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
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 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 作。
五、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 陶渊明也希望能实现抱负,造福百姓,但在封 建专制独裁统治下, 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 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 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渊明比较明显,且付 诸实际行动罢了。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 “自 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 “已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从字里行间我们 不难体味到他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陶渊明的思想确 实消极了些, 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 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 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 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 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 而是直抒胸臆。 这种率真、 愤激的抒发至少比矫揉造作的高谈阔论更 有意义。
范文二: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
备课人: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掌握疑问代词、一词多义、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 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了解本文作为辞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 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等复杂的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 是谁在 《桃花源记》 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 答:陶潜) 那么, 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 (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 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 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去了解一 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死后朋友 私谥 “靖节” , 世称 “靖节先生” (或陶靖节) ; 又因曾任彭泽县令, 后人称为 “陶 彭泽”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 以前) ,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 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 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后 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 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在他所留下的 120多首诗中, 歌唱农 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 最著名的有 《归田园居》 、 《移居》 、 《饮酒》 等诗组。 由于接近农民和参加一些农活, 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 他在描绘田园风 光, 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 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雕 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此外, 《桃花源 记》 、 《五柳先生传》 、 《归去来兮辞》 、 《闲情赋》等文、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他的桃花源社会 政治理想, 他所开创的田园诗, 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 无一
不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陶渊明的思想中消极的思想也不少,如所流露出来的感叹年华衰暮、 人生无常、乐天安命、及时行乐、虚无主义等 , 都应慎重的分析对待。
三、文题解释:
1、归去来兮:“回去吧! ” “回去啊! ”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 、 “啊” 。归去 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 “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 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 使句式整齐, 富有韵律, 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2、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 句式散文化。 大体 上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 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用的是 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 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 用语气词“兮” (不包括在六字之内) ,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 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 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其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关联词语增多。在 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仍然是诗,辞则重在抒情。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 四句一节的 形式没有变,全篇共 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 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 60句中的四 分之三) ,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 (既)自以 心为形役” “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 (出现两次) “已矣乎” 当作一句读, 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③ “乃瞻衡宇” 以下八句皆四字句, “富 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
四、朗读感知
五、序文疏通
1、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 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 乏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 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 叔父也因为我家境 贫苦, (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 当差。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 公田收获的粮食, 足够造酒饮用, 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 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曾 经为官做事, 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 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 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 在职共八十 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 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分析:写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
六、整体把握
(一)讲解第一部分(第 1段)
1. 以小组为单位串讲句意。
原文:归去来兮! ——回去吧 !
讲解:“来”为助词
鉴赏:开篇直抒胸臆。
原文:田园将芜,胡不归? ——田园快要荒芜(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 讲解:“胡”为疑问代词“为什么” ,与“何”同。
鉴赏:“田园将芜”似显其对田园之爱,然陶公真爱田园乎?其实未必!以其恨 “樊笼”之甚于“田园”耳!序文“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可证。
原文: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然)自己已经把心灵当作形 体的仆役,为什么还要悲愁失意独自伤悲?
讲解:“既”为副词“已经” , “以”为介词“把” , “役”为名词“仆役” , “奚” 为疑问代词“为什么” ,与“何” “胡”相当。
鉴赏:肉体疾苦或可承受, 精神沉沦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的心 思了罢!此说亦可用序文“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来证明。
原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感悟到过去的已经不可挽救,知道 了未来的不可追寻。
讲解:“之”为偏下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 。
鉴赏:此句实非上句“奚惆怅而独悲”的答,而是决意辞官的精神冲动。
原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误入迷途可能真的不太远吧, (我 已经)觉悟到今天是“是”而昨天是“非” 。
讲解:“其”句中语气词,有“大概” “恐怕”之意。
鉴赏:此乃陶公自我庆幸之辞也! 这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 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和与世俗读书人迥然不同的人生观。
原文: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小船遥遥地轻轻流荡,微风徐徐地 吹动衣襟。
讲解:“以”与“而”同,皆为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返乡之陶公实在是爽也!
原文: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 (我已经 )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 (了 ) , 可恨 (这 ) 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讲解:“以前路”实为后置了的介宾短语作的状语。 “之”实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 词,不译。
鉴赏:这两句与上两句写乘船归家时的愉悦和急切盼归的心情, “问”和“恨” 二字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译文:
回去吧, 田园快要荒芜了, 为什么还不回! 既然自己知道心志被形体所役使, 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我认识到过去所作错的已经无法挽 回, 但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弥补。 我确实已误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 已经觉 悟到 如今归田是对的,而以前出仕是错的。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 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分析: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 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 来者可追”“迷途未远, 今 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 ,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自觉、自 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 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 “形体”, 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 “形”是作者“出仕为官” 的这种行为。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二部分(第 2、 3段)
1、第 2段:
(1)串讲句意
原文: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才远远望见自家的屋顶,我就一边欣喜跳跃 一边往前奔跑。
讲解:“乃”为副词“才” , “载??载??”为连词“一边??一边??”
鉴赏: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 我们就想像年已四十的陶公如何像一个童子一般地 “载欣载奔” 吧 !
原文: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在家门迎候。 讲解:“欢迎”实为两词,即副词“欢喜地”和动词“迎接” 。 “候门”实为“候 于门”之省, “于门”为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僮仆们也是远远地望见陶渊明就欢喜地跑去迎接了的 !
原文: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庭院里的小路接近于荒芜, (可是园中 ) 松菊 仍然在 (旺盛地 ) 生长。
讲解:“三径”为隐者庭院中小路的喻称, “就”为“接近,将要”之意。
鉴赏:“三经就荒,松菊犹存”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又对久违的田园生 活的向往, 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 “松菊犹存” 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原文: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 (淳香的 ) 美酒已经盛满 了酒杯。
鉴赏:有松也,有菊也,又有酒,此时更待如何?且看下文:“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
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随随便便 地看着庭院里的树木来舒展我的容颜。
讲解:“以”有二解:一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一为目的关系的连词。这里取第一 种说法,取其说方可使文意顺畅。
鉴赏:此为饮酒之第一重境界:忘忧怡颜。
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靠着南窗来寄托着 (我的 ) 傲世情怀, 实在地觉出才可容膝的陋室 (更 ) 容易让人心安。
讲解:“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容膝”为动宾短语活用为名词性短语“容膝之 室” , “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鉴赏:此为饮酒之第二重境界:心安傲世。
原文: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园子 (由于 ) 每天涉足已经成了有趣的 园子,大门虽然安设了却常常闭关。
讲解:“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 “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而”为转折 关系的连词。
鉴赏:说明作者回到农村后,就谢绝与上层社会交往。
原文: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手杖漫步,随意地停下来休息, 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讲解:“扶老”就是“手杖” , “扶老”是以功能名之; “流憩”即漫步和漫步中的 随意休息; “时”为副词“时而” ; “矫”即“翘” ,抬头的意思; “遐”就是“远” , 与“迩”相对。
鉴赏:四十已需“扶老” “流憩” ,可见其体弱,其心老,其意闲。
原文: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间飘出,鸟儿飞 倦了也知道回还。
讲解:“以”和“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 云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 倦飞的鸟也知道飞回巢 中。实际上作者是借景抒情,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 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
原文: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日光渐暗, (太阳)就要下山, (我 ) 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讲解:“景”通“影” , “阳光”之间; “以” “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这两句话表面说的是夕阳西下, 自己仍在松书下徘徊。 而实际上是说社会 动乱黑暗,个人已到了迟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晚节。 “抚松”与前文的“松菊犹 存” (既是写景,又是言志,表现了作者依旧不改的高尚品格)一样,寓意深远。
参考译文: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 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 孩子们在
门口等候。 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 松和菊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带着孩子 们进了屋里, 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 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 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 (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反而容易使我安乐。小园的 门经常关闭着, 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拄着拐杖到处走走, 不时抬头望望远 方。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 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日光暗淡, 即将落山,我仍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2)分析: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 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 的情景, 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 好似不出来迎接, 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 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 工。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2、第 3段
(1)串讲句意:
原文:归去来兮!——回去吧!
讲解:人教版原文后为逗号, 改为叹号, 实因其语气强烈, 与首段相较亦不逊色。
原文:请息交以绝遊。——请让我断绝与世俗人物的交往。
讲解:“请”为祈使动词“请允许我” , “息交” “绝游”乃互文见义。
鉴赏:拟己为人而与己言语。
原文: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俗与我互相违悖, (我) 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
讲解:“而”为主谓之间的连词,表示一种情况已成事实; “言”为补足章节的助 词,不译; “焉求”实为“追求什么?”属疑问代词作宾语。
鉴赏:此实欲归隐的第二种表白。
原文: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在亲戚们的知心话中求得心情欢悦, 以抚琴读书为乐自然可以解闷消愁。
讲解:“悦”后省略了介词“于” ,与“亲戚之情话”组成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 状语。 “乐”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乐” , “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亲情、琴、书亦可比于松菊酒了。
原文: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我, 将要到西边的田地去耕耘播种。
讲解:“以春及” “于西畴”都是介宾短语作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孔子曾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被人耻笑, 陶公此语亦曾为人所笑, 笑虽同, 孔子与陶公却不同也。
原文: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我可以是驾着篷布小车,也可以是划着一叶小 舟。
讲解:“或”在此应解作“时而” ,这里译为“可以是”实因其为猜想。若解为有 人则实在不通。
鉴赏:想像归农之景,如此潇洒,实因其为庶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因其 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故而才能有如此潇洒的想像和将来的隐居。
原文: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时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 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
讲解:“窈窕” “崎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介宾短语, “以” “而”都是修饰关系的 连词。
鉴赏:从住家到大田,一路之上居然如此丰富多彩!直如游戏,真乃隐逸之陶公 所能有之心思!
原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 流。
讲解:“以” “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充满了生命的春天啊!
原文: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 行将罢休。
讲解:“之”为偏下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 。
鉴赏:此实为欲归隐的第三种表白。
参考译文:
回来呀 ! 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俗的一切和我的志趣情志相违背,再 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跟乡里故人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 弹琴读书又能消愁 解忧。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 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 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2)分析:“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 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 面可以看出?
明确:(1)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 、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 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 自己是旁观者, 而陶潜是中国士 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二、讲解第三部分(第 4段)
第 4段
(1)串讲句意:
原文:已矣乎! ——算了吧!
鉴赏:一实词,二虚词,语气之强,可与“俱往矣”比美。
原文: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 何 不随着自己的心意决定去留?
讲解:“曷”与“何” “胡” “奚”等词实为同义。 “委心”为“随心” 。
鉴赏:此实为欲归隐的第四种表白。
原文: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追求什么) ? 讲解:“乎”为语气助词“呢” , “之”为动词“到” 。
原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 冀。
鉴赏:这是“交病”之后的感悟,实有切肤之痛在里面!
原文: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只盼好天气我独自下田(干活) ,有 时又将手杖插在田边, (然后)去除草培苗。
讲解:“以”为修饰关系的连词, “而”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心先一一想”而想到了“盼” ,又是“想”啊!
原文: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 (有时)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讲解:“以” “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真爽也!
原文:聊乘化以归尽, 乐天天命复奚疑?——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 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
讲解:人教版原文后为叹号,改为问号,表示反问语气,与文字义相谐。
鉴赏:最后再表归去的决心,真铁了心了。
参考译文:
算了吧 ! 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任其自然,或去 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荣华富贵不是我所追求的, 升入仙界也 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 或者扶着 (或放下) 拐杖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我吟咏歌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 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以疑虑的呢?
(2)分析: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 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 在第 4段中又有何表 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 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 乐夫天命超生死, 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
的儒学家, 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 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 超脱生死 的旷达乐观精神, 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 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这是他欲冲破黑 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三、归纳线索:
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
自悔自责——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 )
2、理清本文还有叙事线索,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 度余生。
四、问题探究:
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 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忍饥受冻固然严 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 ,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三是“于是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 结合全文看, 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在迫于生 计步入仕途以后, 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 折腰事人、 同流合污又违 背了自己的本性, 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受。 污浊 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 ,而自己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性 本爱丘山” ) ,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就只能 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2、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感情,你的看法如何?
“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 生命终结, 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 在历史上 也曾引起无数落魄文人的共鸣, 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 绝对化, 而是要 进行深入的理解。
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我们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 “富贵非吾愿,帝 乡不可期” ,他本不愿意出仕,也不是适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 流合污, 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 弃官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 择。 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 才能寄托心灵。 这也正是他执著追求自己 理想的一个表现。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天天命复奚疑” ,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真率 地表达出来, 不加任何矫饰, 是作者经历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饱含 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五、归纳艺术特色: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 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淡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感情表达上说, 作者写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 是为情造文, 而非为文造 情。 正因为陶渊民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 热爱自然, 才能将这种感情表达 得如此准确含蓄, 如此打动人心。 本文是一片抒情咏怀之作, 并带有相当多的叙 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 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不是直接生发的,而是在描景叙事中 巧妙的自然的流露。 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 作者那洒脱的胸怀、 高洁的志趣也得
以充分的体现。 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的景物, 自然创 造出绝妙的意境。 文中写田园生活的情趣, 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 但又处 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 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 本文语言浅切朴素, 音韵和谐, 辞意畅达, 情致沛然流出, 自然成韵, 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 虽然也用了一些典故, 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 但都自然的化为己意,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秀丽景色、 农村生活的情趣以及自 己的劳动感受,风格淡雅自然,优美含蓄,一反当时的追求形式、内容空洞的文 风,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归去来兮辞》他辞赋中的名篇,关于其写作时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 写于辞官之前,一是写于辞官之初。这里取第一种说法,因为“归去来兮辞”之 “来”为“将而尤未之辞” (钱钟书《管锥编》 P1225) , “田园将芜”之“将”更 这“将而尤未之辞” ,由此推之,其文当为将归而未归时所作,其中所述摆脱官 场束缚, 回归农村田园的喜悦情感和各种情事, 实乃 “心先一一想而如身一一经” (钱钟书《管锥编》 P1226)的想象之辞。然其文辞雅淡,情韵幽远,音节和谐, 章法匀整,都可以说是“南北文章之绝唱” ,也无怪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等人 都推重本文,也难怪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
七、布置作业
总结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写到作业本上。
范文三: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常德朗州高级中学 雷忠秋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 在朗读中, 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 诗人的形象。
②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①理解并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掌握 “ 胡、奚、曷、焉、何 ” 五个疑问代词,归纳 “ 行、 引、乘、策 ”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 “ 以、而、之、兮、来 ” 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 积累 “ 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 遑遑、皋、委、怀、聊、乘化 ” 等字词的意义。
3、德育渗透目标
①感受作者 “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 的情怀。
②理解作者反抗黑暗, 辞官归田,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 积极精神, 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 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 之情。
②背诵全文,理解当时归隐风气与陶诗的特点。
2、难点:①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②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初步鉴赏。 )
2、课内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过程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 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 427) :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 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 (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 人。 我国着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 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
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 格。
3、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 (405) , 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 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 恶,决心不 “ 为五斗米折腰 ” ,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辞》 。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 — 个归宿, 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 或厌倦了官 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 轼、陆游、 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 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4、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 “ 晋 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 以这样受人推崇, 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 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 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 “ 辞 ” 。主体之前有个 “ 序 ” ,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 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主体的 “ 辞 ” 从厌恶仕宦生活, 决心弃 官回家写起,说明了 “ 归去 ” 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 更加欢乐。 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 一段写到家之后, 庭园之内的欢乐和 安闲, 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 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 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 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理清本辞的行文脉落。
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全文以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领起,接着以 “ 归思 ” 、 “ 归途 ” 、 “ 归家 ” 、 “ 归意 ” 为序,依次抒 写,最后以 “ 乐夫天命 ” 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参考答案
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 我们均清楚可见, 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 但 文中却只以自己 “ 惆怅而独悲 ” 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 “ 不 谏 ” , “ 昨非 ” ,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 “ 息交以绝游 ” 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 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 —— 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 之景时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处处显 示作者 “ 旷而真 ” 的感情; 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 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 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 “ 归去来兮辞 ” 的理解。
参考答案
“ 归去 ” 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 “ 归去 ” 。 “ 来 ” 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 “ 来 ” 。文章从
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 “ 归去来 ”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 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 是一篇述志的佳品。 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 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 “ 辞 ” 。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用的是楚地方 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 句为一小节, 两句一组。 以六字句为主, 间有长短句, 故用语气词 “ 兮 ” (不包括在六字之内) , 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 《离骚》中的 路 —— 漫漫(其) —— 修远(兮)
吾将 —— 上下(而) —— 求索
到了西汉, 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但二者仍 有显着的区别。 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 常用关联词语, 长短句明显增多, 内容则以咏物说 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 “ 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 ” ,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 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 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 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 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这样读下来, 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 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 60句中的四分之三) ,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 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 仍可作六字句读, 如 “ (既) 自以心为形役 ”“ 寓 形内(复)几时 ” 等。② “ 归去来兮 ” (出现两次) “ 已矣乎 ” 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 的时间。 “ 乃瞻衡宇 ” 以下八句皆四字句, “ 富贵 ” 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
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 “ 乐于安命 ” 的情怀。另外, 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 曷 ” 通 “ 何 ” 的用法。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注意 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 通 “ 何 ” ,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 )
2、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 “ 交通 ” 、 “ 交友 ” 等。句意是,饥寒虽然 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 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 “ 寻找 ”“ 追寻 ” 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 妹妹死在武昌。 )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今常用义 “ 景色 ” , “ 光景 ” 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 落山。 )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 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
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
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
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
故
①故便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
②求之靡途(代 “ 为长吏 ” 代词)
③四方之事(助词 “ 的 ” )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奔
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 —— 生活。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 办法。 )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
倚南窗以寄傲(傲, 形容词作名词 —— 自足自待的心情。 句意是, 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 自得的心情。 )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 —— 空膝的小屋。句意是, 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 很安适。 )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 —— 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 地休息。 )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 —— 划。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 —— 将要。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 皆 ” 表判断。句意 —— 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 “ 焉求 ” 即 “ 求焉 ” ,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 何之 ” 即 “ 之何 ”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 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 “ 余 ” 。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
★总结、扩展
本课思路清晰, 结构严整, 文笔清新流畅, 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 可爱。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 “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起,一直到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 流而赋诗 ” 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 景物构成一幅画面,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 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 是安乐闲适 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 另外,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 “ 辞 ” ,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 “ 归 ”“ 悲 ”“ 追 ”“ 非 ” 等押一个韵, “ 奔 ”“ 门 ”“ 存 ” 等押一个韵等) ,多用对偶(如 “ 悟已往之不谏 ” 和 “ 知来者之可追 ” 对偶, “ 舟遥遥以轻飚 ” 和 “ 风飘飘而吹衣 ” 对偶等) 。这样,使人感到抑扬 顿挫,循环往复。
还有, 词句精炼, 表现力强, 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 归家心情的焦急, 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反思
一 . 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 初的作品,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 较大影响, 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 我采用了归隐之前、 将归未归这一观点。 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 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 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何况 “辞” , 追溯其源头——楚辞, 本是浪漫主义之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 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 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 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 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 无米下锅之际, 或许愁容满面, 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 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 负和 “骞翮思翥” 的壮志, 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 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 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 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方面, 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 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 . 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 一篇文言文来讲, 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 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 若 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 若是诗歌, 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 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 ,根据辞的特 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 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 点明 “此体裁重在抒情, 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 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 中心,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 读好 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 贯穿阅读教学全 过程,我预设之为“预读,初探——通读,质疑——精读、解疑——解读、练习” ,这一教 学过程, 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对文章 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让语文教学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味的目标,采用愉快教学的方式,以朗读为主,通过三读:
一、学生初读,注意音义。
二、教师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 体会文章风格,探究作者心情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的同时,适当延伸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 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 让学生心领神会, 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 整堂课过程 较为流畅, 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受到感染,气氛融洽, 而且让学生评判老师的朗 读,学生兴趣很高, 听课认真, 思考问题十分主动,但是教师诵读这个关键环节教学处理还 有一点缺陷。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一部分学生想全文都抓,反 而无从入手,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这一环节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 事先设好分工,比如让每组学生重点落在某一段上。
范文四: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1)盈室,瓶(2)无储粟,生生(3)所资,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6)有怀(7),求之靡途(8)。会有四方之事(9),诸侯(10)以惠爱为德,家叔(11)以(12)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13)未静,心惮远役,彭泽(14)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15)有归欤之情(16)。何则?质性(17)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18)交病(19)。
尝从人事(20),皆口腹自役(21)。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2),当敛裳(23)宵逝。寻(24)程氏妹(25)丧于武昌(26),情在骏奔(27),自免去职。仲秋(28)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9)十一月也。
注释:(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9)会有四方之事:碰巧各地发生乱事。会:适逢。四方:各地 (10)诸侯:指州郡长官。 (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12)以:因为。 (13)风波:指军阀混战。 (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5)眷然:依恋的样子。 (16)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17)质性:本性。 (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3)敛裳:收拾行装。 (24)寻:不久。 (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补充注释
(1)归去来: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3)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
(7)实:确实。
(8)舟遥遥以轻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以,而。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9)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10)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11)恨晨光之熹微:恨天亮的太慢。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1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
(13)稚子:幼儿。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图、、以“三径”待之隐士所居。就,近于。 (15盈樽:满杯。
(16)引:拿来。
(17)眄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
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18)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9)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20)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2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22)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23)云无心以出岫: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24)景(yǐng)翳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同“影”,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25)扶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26)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27)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28)情话:知心话。
(29)春及:春天到了。
(30)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31)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
(32)或棹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33)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34)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35)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36)娟娟:水流细微的样子。
(3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38)已矣乎:算了吧。
(39)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4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惶惶,不安的样子。之,往。
(41)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2)怀良辰以孤往: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独自出去。怀,怀着,趁。良辰,好时光。
(43)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植,置。耘,除草。籽,以土培苗根。
(44)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45)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进:到死。
尽,指死亡。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序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
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所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编辑本段文体介绍
辞,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编辑本段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像
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任职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潜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五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鲁迅先生评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本文作于他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甚至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作者的代表作: 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
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任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
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编辑本段教学教案
序的作用
序可以揭示作者写作的原因,“质性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妹妹的死亡”则只是一根导火索。
序也交代了作者的心境,“因事顺心”。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
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
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
参考答案:
1.鄙弃官场,追求自主的生活。
2.见“课文说明”中“主旨和结构”第四段。
3.“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二、本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文言实词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插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编辑本段文章理解
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读悟第2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编辑本段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
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当敛裳宵逝(宵:夜晚,这里用作状语,在晚上)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悟已往之不谏 (放在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交给)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介词宾语,耕植不足以“之”自给) (5)足以为酒(省略介词宾语,足以“之”为酒)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5介词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 (2)将有事于西畴(即“于西畴有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 (4)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宋书·陶潜传》(沈约)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其词曰:(下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
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曰:(下略)
又为《命子》诗以贻之曰:(下略)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助读材料
1.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清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没有人比他更大的。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与道同盛衰之意),孰能如此者乎?”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筚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尝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之用意,非独止酒,而于此四者,皆欲止之。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筚门之里,则朝市声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在彼者难求,而在此者易为也。渊明固穷守道,安于园丘,畴肯以此而易彼乎?”(引自《诗人玉屑》)
3.陶渊明《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可视为“复驾言兮焉求”一句的注脚。)
4.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可视为“绝交以息游”一句的注脚。)
5.陶渊明《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往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中反映了诗人隐居时与朋友往还的情况。)
6.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反映诗人隐居中读书的情况。)
7.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范文五: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百科名片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目录[隐藏] 原文及注释 作品译文 文章题旨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作品赏析 教学教案 相关资料
原文及注释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幼稚:指孩童。〕,瓶无储粟〔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生生所资〔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未见其术〔术:方法。〕。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脱然有怀〔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求之靡途〔靡途:没有门路。〕。会有四方之事〔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诸侯以惠爱为德〔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以余贫苦〔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以:因为。〕,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军阀混战。〕,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何则?质性自然〔质性:本性。〕,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尝
从人事〔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皆口腹自役〔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当敛裳宵逝〔敛裳:收拾行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情在骏奔〔骏奔:急着前去奔丧。〕,自免去职。仲秋至冬〔仲秋:农历八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行,形体,指身体。〕,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扬):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衡,通“横”。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zài):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7)壶觞以(8)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免):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9)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侠)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袖):山洞。〕,鸟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ì义)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10)。
归去来兮,请息交(11)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12),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13)于西畴〔畴(chóu愁):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14)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
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
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云):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补充注释
(1)来兮:助词无义。
(2)惆怅:失意的样子。
(3)实:实际上。
(4)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5)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6)熹微:微亮,天未大亮。 (7)引:拿来。 (8)以:就。 (9)涉:走。 (10)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11)息交:断绝交游。
(12)情话:知心话。
(13)有事:指耕种之事。
(14)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
(15)聊:姑且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作品译文
序: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失误的(选择)。
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僮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听着亲朋的知心话使我高兴,以弹琴读书来消除我的忧愁为乐。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文学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像
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任职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潜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五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在传统
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鲁迅先生评论: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本文作于他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甚至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作者的代表作: 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写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作品赏析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
教学教案
一、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
二、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
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
参考答案:
1.鄙弃官场,追求自主的生活。
2.见“课文说明”中“主旨和结构”第四段。
3.“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二、本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文言实词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插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
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文章理解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 末尾 委命下吏 把……交给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相关资料
《宋书·陶潜传》(沈约)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其词曰:(下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曰:(下略)
又为《命子》诗以贻之曰:(下略)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助读材料
1.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清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没有人比他更大的。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与道同盛衰之意),孰能如此者乎?”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筚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尝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之用意,非独止酒,而于此四者,皆欲止之。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筚门之里,则朝市声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在彼者难求,而在此者易为也。渊明固穷守道,安于园丘,畴肯以此而易彼乎?”(引自《诗人玉屑》)
3.陶渊明《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可视为“复驾言兮焉求”一句的注脚。)
4.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可视为“绝交以息游”一句的注脚。)
5.陶渊明《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往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中反映了诗人隐居时与朋友往还的情况。)
6.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反映诗人隐居中读书的情况。)
7.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