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何写作诗歌鉴赏文章
何写作诗歌鉴赏文章
2009-10-23 07:53:54
[写作材料]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阅读唐诗,是人性的温暖,是精神的高扬,让你有一种齿颊生香的美好体验。徜徉在唐诗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你一定会流连忘返,萌生一种欣赏的冲动。鉴赏唐诗,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意境美,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音韵美,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
请你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自主选择一首唐诗,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作点拨]
诗歌鉴赏文章既不能写成一般的思想评论,也不能写成读后感。其基本要求是针对某首具体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进行分析赏鉴,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诗歌鉴赏文章应包含三个部分。
(一)导入。导入的角度很多,可以从介绍作者、背景导入,可以从评价作品的地位、影响、特点导入,也可以从分析作品所涉及的意象来导入。比如,鉴赏《春江花月夜》时,可用闻一多先生对此诗的一段评价来导入: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评价。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最能显示出作者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写作时,如果是绝句,就逐句分析;如果是律诗,就逐联分析;如果是比较长的古体诗,就需要选择重点诗句来分析。分析时,可以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可以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思,可以赏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可以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在探讨艺术手法时,应着重从景情关系、想象联想、对比烘托、正侧抑扬、动静虚实、比喻拟人、炼字炼句、象征寄托、诗风流派等方面入手。
(三)总结。可以就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进行综合性、概括性的评价,以强化自己的主要观点。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
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范文二:诗歌鉴赏的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的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语: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
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
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
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
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②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范文三:何写作诗歌鉴赏文章.doc
何写作诗歌鉴赏文章
2009-10-23 07:53:54
[写作材料]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阅读唐诗,是人性的温暖,是精神的高扬,让你有一种齿颊生香的美好体验。徜徉在唐诗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你一定会流连忘返,萌生一种欣赏的冲动。鉴赏唐诗,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意境美,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音韵美,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
请你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自主选择一首唐诗,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作点拨]
诗歌鉴赏文章既不能写成一般的思想评论,也不能写成读后感。其基本要求是针对某首具体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进行分析赏鉴,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诗歌鉴赏文章应包含三个部分。
(一)导入。导入的角度很多,可以从介绍作者、背景导入,可以从评价作品的地位、影响、特点导入,也可以从分析作品所涉及的意象来导入。比如,鉴赏《春江花月夜》时,可用闻一多先生对此诗的一段评价来导入: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评价。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最能显示出作者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写作时,如果是绝句,就逐句分析;如果是律诗,就逐联分析;如果是比较长的古体诗,就需要选择重点诗句来分析。分析时,可以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可以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思,可以赏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可以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在探讨艺术手法时,应着重从景情关系、想象联想、对比烘托、正侧抑扬、动静虚实、比喻拟人、炼字炼句、象征寄托、诗风流派等方面入手。
(三)总结。可以就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进行综合性、概括性的评价,以强化自己的主要观点。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
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范文四:英美诗歌鉴赏文章资料[整理版]
1、诗歌的类型
2、Images
意象
Figures of Speech
3、修辞
Sound of Poetry
4、诗的音律
Forms of Poetry
5、诗歌的形式
简单来说,鉴赏诗就三步。写什么(意象、意境);怎么写的(艺术手法);
抒发诗人什么情感,
Trees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我认为我从来都没有见过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一首像树一样的诗歌
A tree whose hungry mouth is prest 牧师
Against the sweet earth's flowing breast;
A tree that looks at God all day,
And lifts her leafy(叶茂盛的,多叶的)arms to pray祈祷;
A tree that may in summer wear A nest(鸟巢) of robins(知更鸟) in her hair;
Upon whose bosom(胸怀)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亲密的) lives with rain.
Poems are made by fools l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 再次是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
再谈谈拟人、移情与移就之间的区分方法。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而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用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 我们用这些修辞方法比直陈法能表达更多的意思,比喻的语言可以给语言增添度数,其理由在于: 第一,比喻的语言能给我们以想象的乐趣;第二,比喻的语言是在诗中增加意象的一种手法;第三,比喻的语言是知识性传达增加感情强度的一种方式,而且在知识外又传达了诗人的态度;第四,比喻的语言是一种浓缩的方法,它能在最小规范内表达得最多。
, 《树》作为基尔默最著名诗歌1913年先发表于《诗刊》,后作为基尔
默诗集《咏树及其它诗篇》(1914)的题名诗。此后,他的这首《树》一
诗便在更大范围内广为流传。也有很多人以他的这首诗为题,进行艺术
创作。还有摄影家,以这首诗为灵感,创作出很多不同造型但意义非常
相近的树的作品出来。当然也有一些作曲家以《树》为主要灵感来源创
作了音乐和歌曲。
,
, 我想,永远不会看到一首诗,
, 可爱的如同一株树一样。
,
, 一株树,他的饥渴的嘴 , 吮吸着大地的甘露。 ,
, 一株树,他整日望着天 , 高擎着叶臂,祈祷无语。 ,
, 一株树,夏天在他的发间 , 会有知更鸟砌巢居住。 ,
, 一株树,白雪躺在他胸上, , 他和雨是亲密的伴侣。 ,
, 诗是我辈愚人所吟, , 树只有上帝才能赋。 ,
, 树
, --乔埃斯?基尔默 , ,,,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看到
,,,象一棵树邁样优美的诗篇, , ,,,树邁饥渴的嘴唇紧紧贴住
,,,大地乳汁甘美的胸脯, , ,,,它整天仰望着上帝,
,,,举起枝叶繁茂的手臂祈祷, , ,,,它邁茂密如发的枝叶里
,,,夏天会筑起知更鸟的安乐窝, , ,,,雪花飘落在它怀里,
,,,它同雨水亲密无间。 , ,,,诗歌出自我等愚人之手,
,,,而树却是造化的天工。
,
, joyce kilmer
, 菊叶斯?基尔默
,
,
, JOYCE KILMER 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诗人的情怀,及虔诚的宗教信仰,把细腻入
微的自然景观,与文学,宗教紧密的联结为一体。写出了一首曾激励和鼓舞了亿万人
的脍至人口的富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诗歌。这首诗歌尤其被基督徒所推崇~
只因一首诗歌而闻名的美国诗人。
首先,他赞美了树为了吸取养分而做出的顽强努力;第二,他赞美了树的信仰坚定、不屈不挠;第三,赞美了树的宽容宽厚、益群利物;第四,赞美了树的坚毅勇敢、不惧艰难。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棵树一样地活着,那么,他就不会愚昧、不会堕落、不会孤独、不会恐惧。孔夫子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可是能够做到这“三无”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但是每一棵树都做到了。放眼世界上那些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够像树一样地活着呢,
范文五: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 走踏清秋。 问题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 2:抒写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 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 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 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阅读 元代王冕的一首诗, 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 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 内心世界、 品质、 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①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 用 “小松” 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 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 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 点。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 鉴赏作品的形象 2、 鉴赏作品语言 3、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 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 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 象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 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 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1)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 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 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 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 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
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试分析诗 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 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 高且已飞去, 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 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 然孤独但乐得清闲, 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 但依旧相看不厌, 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 当众鸟高飞尽, 正是众 人得志时的表现, 他却独自飘荡, 壮志不酬, 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 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 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 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 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 的, 自由、 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一个山头, 一座亭子, 一个人, 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 “相 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我双手背在身后, 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 眼睛充满无限的忧 伤。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 这时, 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 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 无语, 望着它, 渐渐地, 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 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 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 鸟”与“孤云” ,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 是衣襟似云, 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 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 傲比豪迈。 一、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什么形象; (2) 形象的基本特征; (3) 形象的意义。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 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 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
河要塞不知在何处, 意谓脱离了前线; “尘暗旧貂 ? ” 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 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 “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 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 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 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 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 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 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 隐士。虽有“园收芋粟” ,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 虽耿介却不孤僻, 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 因平日无 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 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 留, 直至相送于月下, 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 世, 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 动作、 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 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 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 水、 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 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 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 “蓑 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 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 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 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 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 了、 美化了的渔翁形象, 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 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 情的寄托和写照。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 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
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试作分析。 (1) 从形神两个方面 (或 从外貌、 动作、 心理等方面) (2) 垂钓小儿聪明 (机灵) , 天真可爱; “蓬 头” 、 “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 、 “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 (机灵) 。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 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 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 推己及人, 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 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 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 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 茫茫悠悠无限, 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 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 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形象鲜明。 如 《示儿》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破阵子》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 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 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 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 的形象。如柳永的 《 雨霖铃 》 写与所 爱 女子离别 时的无 限忧伤和别 后 相思 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 的天人感应模式,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 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 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 挖掘其社会属性 (作者借以抒发的感 情、表达的寓意等) 。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 析作者思想。 谒金门(唐 ?? 冯延巳)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
径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