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
(1)名词解释1.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简答2、社会静力学的内容是什么?
①人性结构:情感(利己到利他),活动(军事阶段到工业阶段),才智(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
②社会性质结构:家庭,阶级和种姓,城市和乡镇
③社会联系的纽带:宗教,语言,所有制,社会组织(社会分工)
二:社会动力学
(1) 名词解释2. 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
阶段,社会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最终阶段前做经过的曲折历程。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的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2) 简答2、社会动力学的内容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引起的,政治,经济,智
力,但最重要的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并据此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的含义?
1. 孔德关于实证的含义的解释
①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真实存在的
②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以用于改善现状
③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知识与现象相符合,并有一定的精确度
④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即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而不是引起无休止的争论
⑤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以往哲学追求的绝对意义 四:社会唯名论
名词解释: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 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 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 事项上加以研究。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五:社会唯实论
名词解释:社会唯实论 (social realism ,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 反的一个观点。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识论。与唯名论相反,早期唯实论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一般脱离个别、先于个别而存
在。后期的温 和唯实论则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为依据,认为一般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主张一般是对事物共性(普遍性、相似性)的抽象。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观点在社 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六:社会行动
名词解释:韦伯的社会行动:指这样一种行动,即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社会行动应具备的条件: 1、 行动者赋予行动以意义2、 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 简答:1、社会行动的类型有哪些?
①目的合理性行动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和手段都有清楚的认识和自觉的选择。 ②价值合理性行动,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就是行动者的目的,只有手段才是行动者考虑的。
③情感行动,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波动较大。
④传统行动,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习惯如此”“历来如此”,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2、社会行动的合理化的类型有哪些?
按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的分类(在经济系统中)
形式合理性行动:在经济系统中,能够用量来表示; 实质合理性
论述:韦伯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
①按形式和内容方面可以分为: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在韦伯看来,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就是这种经济行动。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目的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
②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他价值的,即价值中立的,因此形式合理性只与经济系统内部的目标有关,与经济系统外的目标和价值无关。 相反实质合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是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等外在的道德理想之上。
③两者的对立在经济上表现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对立,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的矛盾。在现代社会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在价值追求上表现为公平和效率的矛盾。
七:韦伯的合法统治的类型
名词解释:韦伯的合法统治的类型:①传统型统治:权力来自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神圣传统.统治者的权位被认为是奉天运,因而把众人视为子民,要求臣民绝对效忠于他个人,实行的是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个人忠诚的臣服.
②魅力型: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领袖的忠诚或情感。 ③法理型统治: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指定的的发了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治
八:韦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论述
简答:(1)韦伯方法论的基本主张:
①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价值判断;
②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密切联系;
③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实现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
(2)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韦伯理想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思维建构,既来源于现实,又不等同于现实,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不是现实中,是一种理念。既不是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
②理想类型绝非随心所欲的凭空建构,它是体现处于特定阶段(现代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现象的逻辑和规则。它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一种时代兴趣。
③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只是为了研究目的单向侧重概括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④体现了价值中立。
⑤社会科学客观性的来源,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九:韦伯对科层制的分析
(1)名词解释: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确切地说,是其中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2)简答:1、科层制是最符合理性的行政管理类型,工具合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及弊端?
①形式主义:确定每个机构的管辖范围,规定机构内的权力分布,把每个职位与责任联系起来――形式化的,非个人性的,普遍主义的,排除个人的专断和偏好,使一切事物成为可计算的,可预测的和可控制的.
②技术效率放于首位
③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重视教育程度和专业资格,职业专家和技术官僚
弊端:文件增多,公务效率降低,互相推诿,官僚式的冷漠。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了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对人性的漠视,对自由的抹煞。
2、科层制的特征
①他们人格上是自由的,并且仅仅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②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 ③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④根据契约授命,即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⑤以固定的货币薪金作为报酬;⑥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唯一获主要的职业;⑦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着两方面的条件决定晋升;⑧管理者不因其履行的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⑨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十:韦伯对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困境的论述
十一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简答: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必须把社会事实视为“物”;(2)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3)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是两个不同的但又必需的研究方法。杜尔克姆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并确立了假设——推测——检验的步骤,来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十二:社会团结的类型以及定义
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者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的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会(它们统称为“局部社会”)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特点:①成员间同质性很高;②集体意识控制力强; ③法律是集体激情的表现,而非客观事实
有机团结 是一种建立在相互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之上的社会联系纽带。 特点:①成员异质性;②成员相互依赖;③集体意识削弱;④法律是恢复性的 十三: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涂尔干提出的,内容是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社会意识尽管依赖于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训练:名词解释“集体意识”,提出者、概念内容、特征、意义)
十四:自杀论
名词解释:自杀: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自杀的种类
简答:自杀的种类有哪些?
①利己型的自杀:低度的社会整合和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膨胀
②利他型的自杀:社会组织高度整合,个人对集体的牺牲
③失范型/动乱型自杀:个人价值观的迷失
④宿命型的自杀:集体控制力量过强受不了而自杀
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同自然环境和个人的生理心理联系较少,它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的社会事实所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
涂尔干之所以研究自杀现象,其意图有二:一是通过具体分析自杀现象,来贯彻和验证它的方法论原则,为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事实提供一个标准的实证研究范例。二是因为自杀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社会团结状态的变化。
十五:齐美尔对现在资本主义困境的论述
十六:齐美尔的冲突思想
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齐美尔认为,合作与冲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社会中,完全协调一致的群体是不存在的。
简答:1、冲突的类型
从冲突的现实上划分: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
从冲突的范围上划分: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2、冲突的功能:
社会是冲突与合作两种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社会冲突对社会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②社会冲突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安全阀”机制
十七:滕尼斯分析人类生活的主要概念及评价
人类共同生活有两种表现形式1、公社 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包括亲属、邻里、友谊,从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公社生活的现实形式是:家庭、乡村、凭借和睦感情、
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
2、社会 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包括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评价:他的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的目的的理性行动的个人组成的群体;而后者把社会看作一个非理性的集合体。滕尼斯认为他们仅看到社会现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本质,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他的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的目的的理性行动的个人组成的群体;而后者把社会看作一个非理性的集合体。滕尼斯认为他们仅看到社会现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本质,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十八:经典社会学的贡献及局限:
贡献:①经典社会学家们为社会学这门崭新的学科的出现作了最初的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铺垫
②经典社会学家伟社会学这门年轻的学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范式,对社会生活鞭辟入里的分析至今影响深远
③经典社会学家提出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等以及社会生活的论述,不仅直接孕育美国社会学,而且至今仍是现在社会学的学术资源
④经典社会学家提出的各种理论是对人类尤其是欧洲文明社会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所遭遇的危机做出的回应
局限:①经典社会学家的理论呈现出多元范式间的矛盾冲突,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学理论的整合以及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在欧洲的顺利成长和发展
②对社会变迁的动力时常求助于某种单一的解释,而她们对社会形态的理解又往往是二元对立的
十九:模式变量理论
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行动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又称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类型。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地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模式变项概念是帕森斯结合了他思想中的两条不同路线,及专注于个体选择的“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与侧重于整体结构的“社会体系理论”,而提出的分析行动系统特点的概念。因此,模式变项不仅能解释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模式,而且可以解释社会体系中的各种规范。
主要的模式变项:
情感性—情感中立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行动者从自我利益出发还是集体利益出发(后来不常用)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在互动情境中,对评价他人的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行动者。如尊敬父母,尊敬长辈。招生时统一考试,不同省份的不同分数线。
成就性—先赋性:行动者所关心的是个人成就或表现还是个人的先赋品性 专一性—分散性:行动者对客体的兴趣或功能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
模式变量理论的提出,表明帕森斯将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向社会系统。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必然要做五个方面的抉择,这些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称为模
式变量的五对范畴中。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变量组合是由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预先规定的。模式变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结构,同时也为文化层次和人格层次的比较提供了分类学工具。
二十:中层理论观
含义:“中层理论”是介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之间的一种理念。
特点:①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虽具一定的抽象性,但更接近于观察资料。 ②指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
③可溶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④区分出微观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⑤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二十一:帕森斯的AGIL 模型
行动系统分为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有机体系统。根据对行动系统的四分法,建立起AGIL 框架,强调功能的必要条件。四类系统对应四类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
帕森斯认为系统的存在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功能要求①适应,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设备和工具,以及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分配的活动;系统必须对环境所强加的行动的条件有一种顺应,或有积极的情境改造-行动有机体系统②目标获取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资源来实现目标,以政治及其功能为中心-人格系统③整合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制度规范为中心-社会系统④维模模式维持及紧张的处理,确保行动者表现适当的特征,处理行动者内部的紧张,以价值为中心-文化系统.
(1)功能分化。社会每一部分都对应一个功能,任何子系统 的每一部分也可分为四个部分,这种分化持续不断地进行。
(2)功能对立,社会系统与功能系统是对立的。
(3)功能动态。由A -G -I -L 时,社会就出现动态,就向前发展了,其中阶段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从某种类型的“紧张”的出现而开始的。紧张是一个系统的现行状态和期望状态之间的不一致。在这种紧张的刺激下,采用某种目标并达成此目标的动机能量就活起来了,由于能量动向流动,功能系统有一个经过A 或I ,达到G 的总趋势。
(4)功能交换,四种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跨越边界的输入与输出,交换信息与能量。(A-货币,G -权力,I-影响,L -义务)
社会系统被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一种功能必要条件即AGIL ,每个子系统又被分成四个功能部分,帕森斯认为AGIL 代表着社会的四个基本功能要求,也是基本的生存条件,一个社会能否生存与稳定,就在于是否实行AGIL 功能。
进一步把社会系统分为经济,政治,社会化和社区等四个子系统
对社会所作的功能分析。
1、一个社会要生存,必须有四个子系统分别满足四项功能需求,这四个系统就是:经济制度、政体、法律以及家庭和教育,对应AGIL 四种功能。
2、四个系统之间存在对流式交换关系,互相交换信息和能量。各个系统的交换媒介:A -货币,G -权力,I -影响和赞同,L -价值承担和声望。
范文二: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秩序论
第一节社会秩序的原则
●秩序论:1.亚里士多德,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2.托马斯.霍布斯,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3.亚当.斯密,等级结构,4.奥古斯特.孔德,有规律的结构
●论断:社会整体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
●简论:孔德关于"重建秩序"的构想?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2.扩大博爱倾向,3.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4.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5.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6.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
●多项:社会学的四大法则 1.概念先后承继的法则,2.科学概念的分类法则,3.活动进化的法则,4.情感进化的法则,把社会学1.2种合并为思想的法则
●多项: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1.观察方法,2.实验方法,3.比较方法,4.历史方法
第二节社会整合的机制
●简:杜尔克姆对社会团结的分析:1.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团结类型,2.竞争导致现在社会化分工的成长,3.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4.法律是保障社会团结的力量,
5.消除社会团结的危险
●简论:失范的原因是什么?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急剧滋长,2.现在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3.社会骤变会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杜尔克姆找到了经济危机的基本标志-破产
●论断:在杜尔克姆看来,防止与解决失范与社会动乱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
第三节国际社会的秩序
●武力冲突是国际社会的放社会特征之一
●多:武力冲突中的国家动机:1.权利,2.光荣,3.理念
●多:影响外交行为的道德要素有两个:1.智慧的道德,2.责任道德
●简:"尚武和平"时代的来临,引起国际秩序上种种变革。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国际社会,如何追求长期和平?阿隆看来:1.法律管理,2.帝国控制,3.世界联邦,4.超国家
第二章功能论
第一节社会系统的功能理论
●简:构造理论的方法:1.首先是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畴化,2.要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这种联系在概念中体现出来,3.是"整体论",即把种类繁多的现象连接在一起
●简: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行动","基本行动"包括以下结构要素:1.行动者,2.目的,3.情境,4.规范
●韦伯提出了社会行动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主观意义,是一种行动,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无个性的,而行动总是理性的、有个性的。二是具有对另一个个体的目的性。从而,使行动具有社会性
●简:互动是怎样制度化的呢?1.具有各种倾向的行动者进入互动情景,2.行动者的倾向方式放映了他们的需要结构,以及文化模式的内化如何改变这种需要结构,3.当行动者相互调整各自的取向时,规范经由具体的互动过程而产生,4.这种规范作为动作者彼此调整自己取向的方法出现,同时又受总的文化模式的制约,5.这些规范反过来调节着其后的互动,并使其稳定
●多:"模式变项"有五组基本类型:1.普遍主义-特殊主义,2.泛布性-专门性,3.情感性-情感
中立性,4.自致性-先赋性,5.自我取向-群体取向
●多:帕森斯提出的功能体系:1.适应,2.目标获取,3.整合,4.模式维护
●单多:AGIL公式包含如下主要意义:1.功能分化,2.功能对应,3.功能动态,4.功能交换 ●小题:帕森斯,归纳了大型社会整合的一些途径:1.自由在更大范围内制度化,2.平等和社会公平向前发展,3.权力和权威更分散也更结合,4.坚持现代基本价值模式
简:帕森斯的进化论:1.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向上进步,社会的中心是由系族转移到庙堂,后来后来文字语言扩散到整个上层阶级,并成为上层阶级的特权。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国虽有不少成就,但有两个缺陷,法律程序与内容是非理性的,没有健全的货币制度,也没有法律来确定经济活动2.现代社会只有一个单一的来源,即西方社会体系,3.美国是人类社会最进化的社会
第二节中层功能分析范式
●小题:默顿的中层理论,是一种功能论,而且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
●多:默顿提出功能分析范式:1.功能归属理论,2.主观意向(动机、目的)的概念,3.客观后果(功能、反功能)的概念,4.功能所助益之单位的概念,5.功能需要(需要、前提)的概念
●大题:中层功能分析范式的功能:1.范式有注释功能,2.范式减少了无意引用模糊假定和概念的可能性,3.范式促进了理论解释的积累,4.范式以自身特有的条理化提供了重要概念的系统交点分类表格,从而使分析家意识到可能忽视的实际和理论问题,5.范式可以使我们以近似定量分析的严密逻辑来汇编定性分析
●多:个人适应这种断裂采取了五种不同的方式:1.遵从,2.创新,3.仪式主义,4.隐退主义,
5.反叛
●大题:默顿,三条"文明公理":1.努力达到全社会所要达到的目的,2.把失败看作只是取到最后成功道路上的阶段,3.彻底失败通常是个体"软弱无力"的结果,是丧失功名心与失去生活兴趣的结果
●小题:贫困的正功能:1.经济功能,2.社会功能,3.文化的功能,4.政治的功能
第三节社会系统的简化机制
●论判:卢曼系统理论的重点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降低系统复杂性的机制 ●环境包括三个基本维度:时间维度,时间维度,物质维度,符号维度
●多:这一机制包括下列要素:1.编码,2.沟通媒介,自我反射性,自我主体化
●社会分化类型:1.区隔分化,2.阶层分化,3.功能分化
第三章交换论
●霍斯曼,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
●简: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1.成功命题,2.成绩命题,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5.攻击-赞同命题,6.理性命题
●霍曼斯,强调了以下三个基本点:1.面对面的互动,2.个人之间有限的和直接的交换,3.个体的行为主义取向
●霍曼斯,微观社会学定律:1.投资定律,2.社会影响定律,3.遵从定律,4.合作与竞争定律,
5.社会评价定律,6.情感与互动定律,7.权力与权威定律
●论断: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的产生与变化的基础,多少个人之间的交换过程,这是霍曼斯解释社会结构的基本观点:1.组织化,2.制度化,3.工业化
●简:社会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过程是:1.拥有资本(给人报酬的能力)的人作出投资,创造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为投资者提供资本和为追随者提供报酬的新的社会组织模式,
2.由于报酬增加,这些人就能够在更复杂的社会组织模式中投资,3.日益复杂的组织模式首先需要使用一般强化物,而后需要调节活动的规范标准,4.在这些活动基础之上,产生实施能力等方面的分化,分化出子单位,以确保一般强化物的稳定性与规范的整合,5.由于这些分化,就能进一步扩大互动的网络,制定新规范等
●布劳,社会交换有三种形式:1.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2.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3.混合型的社会交换
●社会独立性的条件:1.战略资源,2.替代来源,3.强制力量,4.减少需要
●大题:获取权力的条件:1.对于他人能够提供给自己的作为交换的利益保持冷淡,2.对于别人需要的东西加以垄断,3.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4.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布劳认为: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获得心甘情愿的服从
●单:社会价值可划分为下列四种类型:特殊主义价值,普遍主义价值,合法化价值与反抗理想
第四章互动论
●多:库利,有两个学术创造,一是"初级群体"概念及其理论,二是"镜中自我"概念及其理论
●人性具有三种意义:1.是指人类的生物特性与机能,即与生俱来的各种无形的冲动与潜能,
2.是指人类在亲密联系的简单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基本社会性情感和态度,3.是指人类的一些特殊社会属性
●大题/多选:镜中自我:1."社会自我"是以一种感觉与意识,2."社会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事实,3."社会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4."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
●选择:最高级的自我是社会的自我,竞争可分为从众、抗争和英雄崇拜三类
●大题/多选:领导权威的特征:1.具有一个强烈的自我,一个坚强的的、专注的"我",2.成功地展示出他的特殊倾向,让众人响应,3.成为人们追求的个人象征,4.具有信仰和希望,
5.神秘感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
●心智不是一种事物或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
●米德把自我观念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概化阶段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欲望、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同价值标准)
●判断:符号互动理论过分强调自我意识与主观因素,忽视社会结构对人们之间互动过程的影响,忽视情绪因素甚至潜意识对人们社会活动的影响
●大题: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4.符号互动创造
●戈夫曼要素:1.剧本期望,2.剧情,3.剧组,4.表演区域
●印象管理策略:1.理想化表演,2.误解表演,3.神秘化表演,4.补救表演
●美国社会学家肯纳思.伯克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界的拟模型,它包括五个要素:动作、舞台、动因、目的、手段
●加芬克尔把表达分成两类:索引性表达,客观性表达
第五章冲突理论
●论:科塞论述冲突的正面后果:1.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2.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3.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4.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4.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5.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科塞把冲突分为两种类型:1.现实性冲突,2.非现实性冲突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包括下列主要观点:1.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2.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3.安全阀而已发泄敌对情绪,转移目标,但它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缓和矛盾,并不能解决矛盾,4.安全阀制度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以及发泄的手段,5.当相互对立的利益或相互敌对的情绪受到压制时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把敌对情绪从真正的根源中转移出来,从其他渠道发泄,6.没有安全阀制度或安全阀制度不完备的社会结构,那是僵化的社会结构,因而也是潜伏危机的社会结构
●大题: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资本的解体,2.劳动者的解体,3.新的中层阶级的发展,4.社会流动性的增长,5.平等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剥夺有两种形式:一是相对剥夺,二是绝对剥夺
●多:多冲突的调节方式:1.仲裁,2.调停,3.和解
●选:社会结构的变迁有三种形式:1.所有(或近乎全部)统治人员的替换,2.统治人员的部分替换,3.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者的政策中去
●冲突的根源:1.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2.不平等,3.强制力量
●马克思主义与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学在如何看待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社会制度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2.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3.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4.社会制度中的等级关系,5.价值合理性
●政党是冲突的力量与整合的工具
●大题:道德主义的相关问题:1.李普塞特首先关注的是道德主义的来源与基本准则,2.道德主义者的主体,3.是道德主义的性质,4.是道德主义准则在国际社会的后果,5.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的相互渗透
第六章批判理论
●大题:马尔库塞把美国社会的病态标志概括:1.主要为资产阶级需要服务,2.非特权阶级也分享部分特权,3.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4.科学为资产阶级服务
●马尔库塞认为,知识分子是新左派的中坚
●技术决定论:1.科技革命在体力劳动领域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许多体力劳动被机器做代替,2.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问题转变成技术问题
●判断: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有四种危机:1.经济危机,2.合理性危机,3.动机危机,4.合法性危机。
●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合理性危机),属于体制危机。动机危机与合法性危机,属于同一性危机
●人类解放的途径在于否定统治合法化的准则
●资本主义社会问题:1.资本主义危机,2.不安状态与冷漠态度,3.疯人现实主义
●权力精英理论:1.权力精英已阶级化,2.权力高层具有替代性,3.权力分配不公平,4.权力趋向集中
●大题:社会学的行动纲领:1.以科学的哲学作指导,2.以人类多样性为研究对象,3.历史的观点是不可缺少的观点,4.理性与自由是社会科学道德与学术上的珍贵价值,5.社会科学家的立场与角色定位
第七章后现代理论
●贝尔,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倾向:1.反对整体化,2.反对单一的理论视角,3.重视话语分析,4.否定建立客观的社会学的可能性
●大题:左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论述:1.消费社会是第四历史阶段,2.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建立关系的方式,3.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4.消费者水平永不可能得到满足
●左希亚主要从三方面沟划了后现代时期的特征:1.拟象,2.超真实,3.内爆
●詹姆逊,后现代社会图景:1.后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是表面性和缺乏深度,2.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点是激情消退,缺乏真实的感受,3.后现代社会丧失了历史感,4.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信息和传播的新技术
第八章介入理论
●托夫勒把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变化概括:1.短暂性,2.新奇性,3.多样性
●短暂性的表现:1.人与物的关系上,2.人与地点的关系上,3.人与人的关系上,4.人与组织的关系上,5.人与信息的关系上,
●多样性的表现:1.物质生产的非标准化,2.亚文化群爆炸,3.为生活的多样化
●大题:托夫勒认为超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1.传播工具非群体化,2.社会环境智能化,3.长期批量性生产转变为短期,少量与预定性生产,4.家庭成为社会的中心,5.人们从机器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形成新的消费方式,6.全球主义意识
●权力区分为三种类型:1.暴力,2.财富,3.知识
●托夫勒提出了一个"三角"理论:1.把"暴力-财富-知识"三脚凳中的一条腿作为力量的主要支撑物,2.把力量放在两条腿上,3.将它们的国际影响平衡地建立在权力三个主要来源的基础上
●贝尔认为,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政体与文化
●大题:贝尔提出,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内部的变化表现在如下方面: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社会结构与文化发生了严重分裂 ●论断:蒂里阿基安写道:所谓社会性的变化,我们理解为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种制度化的结构的全面变革的意义上是根本的
●伊兹尼,利用社会能控制社会的因素如下:1.知识,2.决策,权力
●伊兹尼,决策的三种方法:1.理性模式,2.渐进模式,3.混合审视
范文三: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介入理论。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西方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也有助于政治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公民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根据本大纲的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指定必读书目。自考学生应系统阅读这本教材,同时,也可以选读其他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必须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自觉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对理论的思考与理解。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和范围
第一章 秩序论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原则--孔德的观点
一、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在社会相对纷繁复杂的表面下面,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或秩序,在西方古代或近代学者那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霍布斯则以为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维科认为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动联结起来而形成统一体的过程。孟德斯鸠从同社会结构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法典和惯例,他认为社会结构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亚当.斯密则认为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孔德则强调社会结构的规律性,即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个人性、过程的规律性与可认识性。
二、整体性方法论
社会学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来源于物理学,整体性方法论公设则主要来源于生物学。孔德将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两部分,以类比生物学中的生物存在状态和生物学中的生命定律。其整体性方法论公设有以下要点:1。社会是一个整体。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即社会有机体。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三、社会秩序的原则
霍布斯提出社会为什么有秩序?怎样才能使社会有秩序?这就是"霍布斯难题"。孔德也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寻求走出混乱而建立秩序的途径,孔德关于社会秩序的原则,有如下六个方面:1。崇尚科学与自然原则。2。扩大博爱倾向。3。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4。实行社会分
工与合作。5。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6。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
四、社会学的四大法则
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第三卷提出了社会学四大法则。即第一法则:"概念先后承继的法
则。"第二法则:"科学概念的分类法则"。第三法则:"活动进化的法则"。第四法则:"情感
进
化的法则"。
四、社会学的实证方法
实证社会学的自然主义方法论原则的主要观点是:1。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现象、社会过
程是片段的一部分。2。社会学知识体系应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建构,并吸收自然科学的方法
论观点。3。社会学具有工具作用。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1。观察方法。2。实验方法。3。比较方法。4。历史方法。
第二节 社会整合的机制──杜尔克姆的观点
一、杜尔克姆生平
杜尔克姆出生于法国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88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96年晋升
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同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杜尔克姆对社会团结
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下面五个基本观点:1。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团结类型,一般可分为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2。竞争导致现代社会分工的成长。3。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
。4。法律是保障社会团结的力量。5。消除社会团结的威胁。
三、社会动乱的诊断
1.社会失范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急剧滋长。二、现代社会不能满足
所有个人的欲望。三、社会骤变会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
2.如何解决或防止失范与社会动乱。一、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这是杜尔克姆认为
的最重要的措施。二、控制经济活动,即"组织化"。三、创造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团体。
3.什么是社会主义。杜尔克姆的"社会主义",是对个人主义哲学与自由放任经济学的反抗,它
不同于共产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第一,不赞成暴力。第二,肯定私有制。第三,反对
把改善劳工阶级的命运作为社会主义的宗旨。他对于改善劳工阶级的命运持消极态度,认为"贫
困免疫力"有一定道理,是对欲望的一种限制,"贫穷实际上培养自我抑制的最佳教练。"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杜尔克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提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七个准则。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是社会现象。二、将社会现象看作客观事物。三、把社会现象区分为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
四、确定社会类型。五、先寻找事物的原因后考察它的功能。六、通过社会去解释社会现象。
七、通过比较确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国际社会的秩序──阿隆的观点
一、雷蒙.阿隆生平
雷蒙.阿隆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也是著名的社会评论家,其主要社会学著作是《社会学主要
思潮》,他擅长社会学经验分析,其它著述也很丰富,有《知识分子的鸦片》、《阿尔及利亚 悲剧》、《国际和平与战争》、《找不到的革命》、《回忆录──政治沉思五十年》等。
二、国际社会关系
阿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了界定:一、国际关系联系着其它社会现象。二、国际关
系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要素,即是"各国诉诸自身武力的合法、合理性"。他认为当代国
际社会关系受到四个主题的影响:一、从个人主义到群众时代。二、从民族主义到国际主义。
三、从各国行动自由到国际安全。四、从希望到怀疑。
阿隆认为联合国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秩序的现实需要,另外,恐怖均衡的核武事实上也不能起
到真正的、强有力的均衡,因而,我们仍有强烈地建立一种国际秩序的需要。
三、国际社会的"反社会"特征
1.武力冲突。表现为:一、和平与战争共生。二、核子武器在战争中是有局限性的。三、核子武器限制冷战。四、核子武力还影响到国际政治理论。
2.国家的武力冲突动机。一是权力。二是光荣。三是理念。
3.地方主义。表现为:一、发展差距的加大,造成了国际上新的分裂根源。二、第三世界崛起使国际秩序失去平衡。三、世界外交创造了民族主义。
四、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特征
1. 寻求合法手段。表现为:一、国际道德。二、国际现实主义。三、对外政治行为。
2. 追求世界和平。表现为:一、国际法的不足与缺陷。二、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机构。三、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五、国际社会秩序的冷战期结束
1.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一、核子武器的巨大毁灭力。二、恐怖均衡政策的确立。
三、由吓阻所形成的安全。
2、阿隆所做的是社会学的经验分析,他认为由于国际社会以上导致冷战的原因已经消失,所以,国际社会秩序的冷战期也随之结束。
第二章 功能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全面理解功能论的来源,其代表人物,以及帕森斯、墨顿、卢曼对于功能的认识及观点,掌握他们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并能对功能论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有所认识与体会,密切结合现实来理解与把握功能论。
第一节 社会系统的功能体系──帕森斯的观点
一、帕森斯生平
帕森斯先主修生物学,大学三年级改为社会科学,1944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体系》、《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经济与社会》、《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现代社会体系》、《社会的演 化》、《行动理论和人类状态》等等,其贡献是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功能学理论。
二、构造理论的方法
1.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畴化。
2.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这种联系在概念中体现出来。
3."整体论",即把种类繁多的现象连接在一起。
三、社会系统
1. 帕森斯从社会行动出发界定社会系统。
2. 社会行动涉及下列因素:行动者、行动者的目标及其寻求实现、行动者拥有的实现目标时可供选择的手段、行动者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行动者受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的支配、行动是行动者就实现目标的手段作出主观的一切决定,它受着观念和情景条件的制约。
3. 互动模式的制度化。
4. 模式变项的五组基本类型: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泛布性-专门性、情感性-情感中立性、自致性-先赋性、自我取向-群体取向
四、功能系统
1. 社会系统AGIL结构。
2. 四种功能子系统:适应、目标获取、整合、模式维护。
3. AGIL公式包含的意义:功能分化、功能对应、功能动态、功能交换。
五、社会整合均衡
1. 帕森斯社会整合的意义及整合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2. 社会系统实现自身的整合与均衡,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3. 大型社会整合的途径:一、自由在更大范围内制度化。二、平等和社会公平向前发展。三
、权力和权威更分散也更结合。四、坚持现代基本价值模式。
六、经济与政治的功能相互作用
1. 宗教对经济的作用。
2. 政治对经济的作用。
3. 社会张力。
七、社会变迁
1. 帕森斯社会变迁的理论视角:一、异常行为。二、信息或能量的交换。三、结构分化。
2. 帕森斯进化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第二节 中层功能分析范式──默顿的观点
一、默顿生平
默顿是帕森斯的研究生,先后在哈佛、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1957年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作主要有《论理论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二、中层功能分析范式
1. 中层理论含义及其特征。
2. 中层理论分析范式。
3. 中层功能分析项目。
4. 中层功能分析范式的功能。
三、功能分析概念
1. 反功能、非功能与功能替代:一、对功能一体性的批评与限定。二、对功能普遍性假设的批评与限定。三、对功能不可缺少性的批评与限定。
2. 功能与隐性功能。
四、中层功能分析范例
1. 越轨理论:越轨的原因及个人适应方式。
2. 政党机关理论。
3. 参照群体理论:内群体、外群体。
4. 变迁与均衡理论。
五、中层功能分析理论的应用
1. 贫穷的功能分析: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的功能、政治的功能。
2. 阶层化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社会系统的简化机制──卢曼的观点
一、卢曼生平
卢曼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是《社会的分化》。他是帕森斯的学生,继承了老师的系统功能论传统,以及理论的高度分析性与抽象性。
二、一般系统方法
1. 社会学需要发展一个统一的理论。
2. 卢曼的功能系统理论最基本的特征。
3. 功能分析的任务。
三、系统简化机制
2. 降低系统复杂性:编码、沟通媒介、自我反射性、自我主题化。
四、社会系统分化和整合
1. 社会系统及其分类:互动系统、组织系统、整体社会系统。
2. 社会分化:区隔分化、阶层分化、功能分化区隔分化、阶层分化、功能分化。
3. 社会整合。
4. 政治风险:
一、运用权力作出约束性决定所具有的功能。
二、促进这种功能发展的几个条件。
三、政治系统完成结构抽象所必须实现的能力。
四、政治系统必须的分化。
五、宗教的社会功能
1. 宗教的社会功能。
2. 宗教履行功能的方式。
3. 宗教成功的可能原因。
第三章 交换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认识与理解交换论,了解交换论的来源,及其代表人物,把握霍曼斯、布劳对于社会交换所作的理解与阐述,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与分析交换论,并能对交换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一定的自我分析。
第一节 交换是社会的基础──霍曼斯的观点
一、霍曼斯生平
霍曼斯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任系主任。曾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交换的性质》。
二、功能论缺乏解释力
1. 功能论不是一个演绎系统。
2. 功能论只描述社会,不解释社会。
3. 功能论没有普遍性。
三、互动的经验规则
霍曼斯构造理论的方法:
1. 了解多种类型群体中人们的实际行为。
2. 超出所研究的单个现象,而概括出能够反映群体中实际行为的概念。
3. 构造适用于所有群体的更普遍的命题与命题系统。
四、互动的公理规则
1. 霍曼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
2. 霍曼斯关于经济学第一原理的修改。
3. 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一、成功命题。二、刺激命题。三、价值命题。
四、剥夺-满足命题。五、攻击-赞同命题。六、理性命题。
五、社会交换微观定律
1. 交换理论的三个基本点(理解)。
2. 交换理论的三个基本取向(理解)。
3. 几个微观社会学定律:一、投资定律。二、社会影响定律。三、遵从定律。四、合作与竞争定律。五、社会评价定律。六、情感与互动定律。七、权力与权威定律。
六、社会交换宏观定律
1. 组织化。
2. 制度化。
3. 工业化。
第二节 不平衡交换产生权力与分化──布劳的结构交换观点
一、布劳生平
布劳生于奥地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科层组织动力学》、《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美国职业 结构》、《不平等和异质性》、《关于社会结构的宏观社会学理论》、《比较理论的观点》、 《我的宏观社会理论与实证性研究》。
二、社会交换的特性与条件
1. 社会交换的意义:社会交换所须满足的条件、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分。
2. 社会交换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一、突生属性。二、自愿属性。三、模糊属性。四、信任属
性。五、潜在属性。
3. 社会交换的形式。
4. 社会交换的条件:
一、交换发展时期与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它们时付出的成本。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三、不平衡交换
1. 社会吸引:指人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
2. 社会独立性的条件:一、战略资源。二、替代资源。三、强制力量。四、减少需要。
3. 获得权力的条件。
4. 交换冲突。
5. 权力合法化的途径。
6. 对权力的反抗:一、被剥削与压迫。二、社会隔离。三、反抗的意识形态出现于沟通之中。四、革命的意识形态。五、政治反抗。
四、间接交换
1. 群体之间交往与个人之间交往所具有的共同点。
2. 间接交换形成宏观社会结构。
3. 共同价值是间接交换的媒介:一、特殊主义价值。二、普遍主义价值。三、权力合法化的价值。四、反抗的理想。
4. 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所需的三个条件、社会存在的三种普遍
的制度。
5. 社会交换的辩证分析:两难困境、交换中的分化、社会的辩证分化。
五、社会结构的基本原理
1. 社会结构的参数描述。
2. 社会结构分化。
六、布劳有关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八大定律(理解为主、根据理论拓展)。
1. 社会交往定律。
2. 不平等定律。
3. 异质性定律。
4. 社会流动定律。
5. 亚结构定律。
6. 生态结构定律。
7. 劳动分工定律。
8. 工作组织定律。
第四章 互动论
互动论传统
一、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1. 库利生平:库利的代表作有《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 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
2. 个人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
3. 初级群体是人性的养育所。
4. 镜中自我:一、社会自我是一种感觉与意识。二、社会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事实。社会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四、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
5. 竞争:一、从众。二、抗争。三、崇拜。
6. 领导权威的特征:领导权威的特征:一、具有一个强烈的自我,一个坚强的、专注的"我"。二、成功地展示出他的特殊倾向,让众人响应。三、成为人们追求的个人象征。四、具有信仰和希望。五、神秘感。
二、米德的想象演习理论
1. 米德生平:米德先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生前很少发表文章,后来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当代哲学》、《心智、自我与社会》、《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行动的哲学》。
2. 米德所受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影响。
3. 想象演习:人类心智的能力。
4. 概化的他人: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自我、自我观念发展的三阶段。
5. 组织化反应。
6. 社会秩序的基础:符号。
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1. 托马斯生平:托马斯所学的是文学与语言,后来攻读社会学,他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合著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在西方影响较大。
2. 情境定义:托马斯定律。
3. 社会解组:一、总体情境。二、社会解组。
四、莫雷诺的角色扮演理论
1. 角色的划分。
2. 角色扮演的过程。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布卢默与登津的观点
一、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
1. 布卢默生平:布卢默先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后来获哲学博士,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 主要作品有《工业关系中的社会理论》、《工业化与传统秩序》、《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 》。2. 理论前提。3. 基本原则。4. 基本观点:一、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二、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三、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四、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5. 理论建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观察。
二、登津的六个符号互动论原则。
第三节 表演互动论──戈夫曼与伯克的观点
一、戈夫曼的拟剧分析框架
1. 戈夫曼生平:戈夫曼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日常接触》、《避难所》、《公共场合中的行为》、《烙 印》、《战略性互动》、《框架分析》、《交谈的形式》。
2. 表演框架:一、剧本期望。二、剧情。三、剧组。四、表演区域。五、假面具。
3. 印象管理策略:一、理想化表演。二、误解表演。三、神秘化表演。四、补救表演。
4. 表演中的矛盾:一、表演出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的矛盾。二、表演与预定角色不符。三、 观众进入后台。四、冒充的表演者。
5. 简要评价。
二、伯克的拟剧社会模型
1. 动作。2. 舞台。3. 动因。4. 目的。5. 手段。
第四节 约定互动论──舒茨舒茨与加芬克尔加芬克尔的观点
一、舒茨的理解社会学
1. 舒茨生平:舒茨生于奥地利,后移居美国,其代表作有《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社会现 实问题》、《社会理论研究》。
2. 方法论。
3. 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4. 生活世界的相互主观性。
5. 理解生活世界的主要意义。
二、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学
1. 加芬克尔生平:加芬克尔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加利福利亚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代表作有《民俗方法学研究》、《论实践行动的形式结构》、《日常生活墨守陈规原因的研 究》。2. 索引性表达。3. 约定俗成的共同理解。4. 反思性。
第五章 冲突理论
冲突论的思想实质,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西方的冲突思想。
第一节 冲突促成整合与新结构──科塞的观点
一、科塞生平
科塞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冲突研究的连续性》、《贪婪的组织》。
二、社会冲突的功能
1. 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2. 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
3. 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
4. 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5. 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三、社会冲突的起因
1. 不平等的社会系统。
2. 下层被剥夺状态。
3. 对群体或社会的忠诚。
4. 亲密关系。
四、社会冲突的形式
1. 现实性冲突。
2. 非现实性冲突。
五、社会安全阀
1. 敌对情绪的表达。
2. 敌对情绪的发泄。
3.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所含主要观点。
第二节 强制引起冲突与变迁──达伦多夫的观点
一、达伦多夫生平
达伦多夫出生了德国,青年时代对马克思的理论很感兴趣,后来在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德国的社会和民主》、《走出乌托邦》、《 阶级后的冲突》、《社会理论文集》、《欧洲科学政策的趋势》、《民主、变迁和组织》、《 新自由》、《生活机遇》等。
二、后资本主义社会
1. 乌托邦式的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特点。
2. "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基本特征:一、资本的解体。二、劳动者的解体。三、新的中层阶级的发展。四、社会流动性的增长。五、平等的发展。
三、社会冲突模式
1. 对"社会体系"理论的认识。
2. 对"社会内变迁"与社会变迁的认识。
3. 结构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的比较。
四、社会冲突的根源
1. 权威的特点。
2. 社会冲突的根源。
五、社会冲突的形成
1. 冲突理论应该回答的三个问题。
2. 群体的区分。
3. 利益的形式。
七、社会冲突的结果
1. 所有(或近乎全部)统治人员的替换。
2. 统治人员的部分替换。
3. 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者的政策中。
第三节 冲突的根源与回避策略──柯林斯的观点
一、柯林斯生平
柯林斯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冲突社会学: 一种解释的科学》、《文凭社会》、《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二、互动仪式链
1. 互动仪式链的含义。
2. 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几个步骤。
三、冲突的根源
1. 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
2. 不平等。
3. 强制力量。
第四节 冲突与一致的交织──李普塞特的观点
一、李普塞特生平
李普塞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获麦基佛奖,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革命和反革命》、《非理性政治》、《大学中的造反》、《关于美国政治的对话》 、《信仰的裂痕》、《一致与冲突》等。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
1. 社会制度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
2. 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
3. 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4. 社会制度中的等级关系。
5. 价值合理性。
四、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分裂
1. 政党是冲突的力量与整合的工具。
2. 政府的整合与冲突功能。
五、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
1. 道德主义的来源与基本准则。
2. 道德主义者的主体。
3. 道德主义的性质。
4. 道德主义准则在国际社会的后果。
5. 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的相互渗透。
第六章 批判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批判理论的历史来源,及其思想发展脉胳,了解其中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 主要观点,比较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米尔斯对西方社会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的批判观,对他们的理论观点与理论结构,要能正确地分析与对待,并能借鉴他们的观点中的积极因素。
第一节 病态社会的诊断──马尔库塞的观点
一、马尔库塞生平
马尔库塞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单面人: 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文化和社会》、《反革命和造反》。
二、病态社会
1. 社会病态的标志:一、主要为资产阶级需要服务。二、非特权阶级也分享部分特权。三、 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四、科学为资产阶级服务。
2. 攻击性趋向:一、把战争说成是正常的现象。二、把群众对现存秩序的抗议说成是不正常的现象。
三、单面社会
1. 新的控制形式整合了社会对立力量。
2. 劳动阶级正发生着决定性的转变。
3. 发达工业社会包容质变。
4. 技术理性的进步消解了"高等文化"中的对立与超越因素。
5. 批判理论被遗弃。
四、工人阶级的革命性
1. 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同化。
2. 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不再是革命的动力。
五、新左派的本能革命
1. 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2. 少数民族。
3. 妇女。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的观点
一、哈贝马斯生平
哈贝马斯出生于德国,属"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右翼,代表性著作有《大学生和政治》、《理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文化与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交往行动理论》。
二、批判认识模型
1. 人类全部理性的划分。
2. 人类的基本利益。
3. 批判认识模型的来源。
三、技术决定论
1. 科学与技术革命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2.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问题转变成技术问题。
四、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
1. 人类社会形态的分类:一、原始社会。二、传统社会。三、现代社会。
2. 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
3.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一、经济危机。二、合理性危机。三、动机危机。四、合法性危机
五、交往行动理论
1. 哈贝马斯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2. 四种行动模型:一、目的论行动。二、规范性行动。三、戏剧行动。四、交往行动。
3. 交往行动所具有的特性。
4.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新解释──米尔斯的观点
一、米尔斯生平
米尔斯是美国有影响的激进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权势新人:美国的劳工领袖》、《白 领阶层: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社会学想象力》
二、社会学想象力
1. 社会的、历史的观点。
2. 社会学家应该研究的问题。
3. 如何发挥社会学想象力:一、在学术工作中,要学会活用生活经验。二、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建立自己的学术档案。三、经验研究的设计必须有助于理论的建构。四、充分地运用社会学想象。
三、社会问题
1. 资本主义危机。
2. 不安状态与冷漠态度。
3. 疯人现实主义。
四、权力精英
1. 权力精英已阶层化。
2. 权力高层具有替代性。
3. 权力分配不公平。
4. 权力趋向集中。
五、社会学发展趋势
1. 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 社会学的几种不良倾向:一、巨型理论。二、抽象经验论。三、各种类别的务实性。四、 官僚习气。
六、社会学的行动纲领
1. 以科学的哲学作指导。
2. 以人类多样性为研究对象。
3. 历史的观点是不可缺少的观点。
4. 理性与自由是社会科学道德与学术上的珍贵价值。
5. 社会科学家的立场与角色定位。
第七章 后现代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对于后现代理论、思想的产生、来源,要有正确的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西方后现代思想,对于其代表人物,要能认识他们对于西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理解。把握后现代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含义,以及布希亚、利奥塔、詹姆逊对于后现代社会的不同阐述。
第一节 后现代理论的发展脉胳
一、后现代概念家族
1. 后现代性。
2. 后现代主义。
3. 后现代理论。
4. 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二、后现代的早期论述
三、后现代转向
1. 战后法国思潮: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2. 福柯的经历、特点及著作。
3. 福柯所提出的现代性批判。
四、后现代理论的特征与倾向
1. 丹尼尔.贝尔的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状态。
2.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倾向:一、反对整体化倾向。二、反对单一的理论视角。
三、重视话语分析。四、否定建立客观的社会学的可能性。
第二节 后现代符号理论──布希亚的观点
一、布希亚生平
布希亚生于法国,曾在南特尔大学任社会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客体系统》、《消费社会》、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诱惑》、《类象与拟象 》、《拟象》、《美国》。
二、消费社会
1. 消费社会是第四历史阶段。
2.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建立关系的方式。
3. 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
4. 消费者永不可能得到满足。
三、象征交换
1. 后现代社会应向象征交换回复。
2. 符号价值的社会意义。
3. 边缘群体策略。
四、后现代时期的特征
1. 拟象。
2. 超真实。
3. 内爆。
第三节 后现代知识状况──利奥塔的观点
一、利奥塔生平
利奥塔是法国人,曾长期热衷于激进的政治运动,他的主要著作有《里比多经济学》、《公正利奥塔是法国人,曾长期热衷于激进的政治运动,他的主要著作有《里比多经济学》、《公正 游戏》、《后现代状况》。游戏》、《后现代状况》。
二、研究方案
1. 关于"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
2. 元叙事。
三、领域
1. 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
2. 在这种普遍转型的背景下,知识的性质也不能不变。
3. 知识对于认识者,是彻底外在化了。
4. 知识变成了主要的生产力。
四、问题:合法化
五、方法:语言游戏
1. 利奥塔的方法论原则。
2. 语言游戏的特性。
第四节 后现代文化批评──詹姆逊的观点
一、詹姆逊生平
詹姆逊曾在耶鲁大学攻读法文和比较文学,曾在哈佛、加州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笼》、《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二、晚期资本主义与文化主因
1. 资本主义历史划分:市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
2. 资本主义文化对应。
3.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因"。
三、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1. 后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是表面性和缺乏深度。
2. 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点是激情消退,缺乏真实的感受。
3. 后现代主义丧失了历史感。
4. 在后现代社会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信息和传播的新技术。
四、认知标绘与空间策略
1. 从一个由时间定义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由空间定义的世界。
2. 认知标绘。
3. 认知标绘的意义与作用。
第八章 介入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介入理论的含义,把握其产生的历史渊源,认识介入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把握托夫勒的对社会的观察、贝尔的对社会的计划、蒂里阿基安等人的对社会政策的选择,正确理解介入理论对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观察──托夫勒的观点
一、托夫勒生平
托夫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畅销书作者,是记者出生的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未来
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
二、未来的冲击
1. 西方社会的未来:一、短暂性。二、新奇性。三、多样性。
2. 西方社会受到的冲击:一、过度刺激。二、过度刺激的结果。
三、超工业社会
1. 工业社会的原则:一、标准化。二、专业化。三、同步化。四、集中化。五、好大狂。
六、集权化。
2. 超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权力的转移
1. 权力的质量:一、暴力。二、财富。三、知识。
2. 权力转移的形式:一、知识分配权转移。二、知识控制权的转移。三、全球性权力转移。
3. 权力转移的法则。
第二节 社会未来的规划──贝尔的观点
一、贝尔生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在美国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代表作有《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今日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蜿蜒之路》。
二、后工业社会的结构变化
1.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 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 社会结构与文化发生了严重分裂。
三、后工业社会权力结构变化
1. 科技治国论。
2. 西方社会的阶层划分与权力。
四、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 三领域对立说: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
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根源。
3. 资本主义社会的信仰危机。
4. 社会文化政策的理论基础:一、限制超越道德规范的文化活动。二、重新向某些宗教观念回归。三、"公众家庭"实行公平分配与集中决策。
五、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制定
1. 理论知识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2. 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与控制。
3. 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决定政策。
六、社会选择与社会计划
1. 社会选择。
2. 社会评价。
3. 社会结算系统。
七、贝尔的学术思想结构
1. 贝尔学术思想。
2. 贝尔与马克思主义。
3.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目的。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选择──蒂里阿基安等人的观点
一、社会危机的预报
1. 社会变化。
2. 社会变化的预报。
3. 革命来临的指标。
二、社会控制的参与
1. 知识。
2. 决策。
3. 权力。
三、国家垄断的机制
1. 国家的形成与文明。
2. 国家形成阶段。
四、全球性行动
1. 全球性社会进步。
2. 全球的军国主义。
3. 全球性行动。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现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说明。
一.关于考核目标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这样,能够使自学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从而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把握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二.自学方法指导
1.教材共有八章。
2.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各章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自学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名词,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其次,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为此,要求自学者要反复通读、精读教材,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抓重点和难点。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明确自学的要求。同时,要对自学应试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重点和难点,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试者将实际、领会和运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因为重点和一般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
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甚至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1.填空:
①《社会分工论》的作者是………(答案:杜尔克姆)
②米德把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为……(答案:想象演习)
2.单项选择题:
①提出消费符号学的是(l )孔德(2)布希亚(3)哈贝马斯(4)韦伯(答案:2)
②贝尔提出了(1)后工业社会(2)消费符号(3)理性沟通(4)文凭社会
(答案1)
3.多项选择题:
①詹姆斯把自我区分为:
(1)生物自我 (2)社会自我 (3)精神自我 (4)镜中自我
(答案:1、2、3)
②柯林斯曾将文化区分为下列几种阶级文化:
(1)上层文化 (2)中层文化 (3)高层文化 (4)下层文化
(答案:1、2、4)
4.名词解释:
①权力精英:
(答案:是指一个控制着国家命运的极有权力的小集团,它们由政府、工业与军队三类组织的领
袖组成,他们利益一致、相互影响、可以互换位置、紧密结合在一起。)
②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答案:就是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与特殊视角,研究60年代的后现代社会状况,而形成的社
会学理论与观点。)
5.判断题:
①米尔斯曾宣称"人的消逝"。(答案:×)
②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答案:√)
6.简答题:
①戈夫曼关于表演中的矛盾主要有哪几点。(答案略)
②布劳社会交换的条件。(答案略)
7.论述题:
①试论帕森斯的功能体系。(答案略)
②论述贝尔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精神状态的特征及其意义。(答案略
范文四:西方社会学史
一 孔德
1、人类进步法则/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
1.早在1822年,孔德便决心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说明人类社会如何从类人猿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当时的文明社会。
2.三阶段的内容。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和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一致的,他说:“我们每一个重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会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者虚构的阶段(theological or fictitious);形而上学的或者抽象的阶段(metaphysical or abstract);科学的或者实证的阶段(scientific or positive)。……在神学阶段,用神力解释自然现象,人类试图寻找事物的本质属性、各种现象的最终和直接原因……假设所有的现象都是有超验存在决定的……在形而上学阶段
2孔德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
从哲学到社会学,孔德是站在思想史转折点上的思想家
充满激情的孤独者;20世纪哲学的瞭望者;
社会学的创建者;人道教的教皇
3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
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整体,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astronomy),物理学(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物学(biology),社会学(sociology)。
4孔德提出哪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观察法
观察不是无目的和收集杂乱的事实。
孔德认为,只有在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才是“合理的观察”。
观察与理论的建设要同步进行。
(二)实验法
自然科学采用直接实验的方法。
社会现象具有有机性和整体性,原则上不能分解。
社会学研究大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5.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静力学是空的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而社会动力学则是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社会动力学,是孔德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解释社会历史进步的学科。孔德认为,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6.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实证意味着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事物。
2、实证意味着有用,所谓有用是指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3、实证意味着肯定,肯定是指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7.简评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 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和为之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努力,无疑是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自然,孔德所要建设的社会学是按照他的实证主义思想设计的,远不是马克思主义上的科学的社会学,同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所受的思想传统影响,孔德提出的社会学仍然比较抽象。
2 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对他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近日的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先驱或创始人得到了重视。
二 斯宾塞与滕尼斯
1.斯宾塞、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实证主义者
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规律。
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主要著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原理》等
最早影响我国学术界的西方理论家之一 ,《社会学研究》被译为《群学肄言》 。
2.社会进化
进化(evolution):物质的集结,以及同时发生的运动的消散。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化到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与此同时,恒久的运动经历了一个相等的转变。(《第一原理》)
4.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1.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长过程,指社会规模由大到小。
(2)结构进化,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3)功能分化,指随着社会结构的进化,社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护整体的存在;
5. 如何理解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 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1 社会发展不可逆转。
2 社会进步不是直线,是发散再发散的方式。
3 未开化民族、文明沐足,不是同一形式不同阶段,而是平面进化的分散再分散的群体。
4. 简述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
在社会学方面,斯宾塞首次反思了人类社会,提出了普遍的进化框架。他认为社会进化是不断个性化(individuation)的过程。在从无差别游牧部落向复杂的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劳动的不断分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基本的社会分类是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前者中人类的合作是通过暴力,而在后者当中,合作是自愿、自发的。
这种个人主义是打开斯宾塞全部著作的锁匙。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实际上就是专制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前者是原始的、坏的,后者是文明的、好的。他相信在工业社会中能够产生秩序,这种秩序虽然不是某人有意设计出来的,但能够微妙地调节各个团体的需要。斯宾塞则对时间的实在性的信念和对任何可能的多样性存在的最终现实化的信念结合在一起。他就这样给多样性的自由主义原则以形而上学的支撑,并据此认为一个分化和发展的社会比一个单一而静止的社会更可取。
四 齐美尔
1. 名词解释:齐美尔;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
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研究社会交往形式
形式社会学(Formal Sociology)
代表作:《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形式的研究》(1908)、《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917)、《论社会问题》(1917)、《货币哲学》(1900)
2.社会交往的形式
是指个人之间交往的形式,正是通过或者说正是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构成了社会现实。 其次,他还研究交往的统治和时尚
关于“形式”的观点
形式是思维对事物内部相互关系,即事物本质的抽象。
形式与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可以对社会交往形式进行纯粹的研究。
3. 简述齐美尔的社会观。
齐美尔提到,社会差异化有其进化上的好处,在每个知识领域里面,可以借此不断发展出来,甚至达到极微细的技术发展(技术进步、分工配置、负责组织等)。然而,这样的细微发展也有其代价,那就是在不断扩张、深化的社会认同网络,其实也持续地对个体的生活世界有系统性的介入。 在这个主题上,齐美尔有两本最主要的著作:《货币哲学》。这一本著作是齐美尔对大都市货币经济兴趣的基础,同时也跟其他研究现代性的社会学有所连结(比如韦伯的目的理性)。他认为,现代社会将为出自于货币计算的巨大计算理性模型所主导,时间内的钟点就是个例子。时间的计算与货币的计算,才可能使现代性落实。
4. 齐美尔研究群体规模的意义是什么?
5、冲突的研究
1. 冲突是社会赖以形成的一种基本形式
冲突是一种互动,以交往形式出现
冲突的普遍性
2. 冲突的类型
手段型和目的型
个人型和超个人型
群体内冲突和群体间冲突
3. 冲突的功能
社会是冲突与合作者两种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相互合作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笔记冲突对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冲突使均衡破坏,但它能给社会带来更为及极有益的结果。
1 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当一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为了一致对外的需要,能促进群体内部的整合,使原有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各群体之间相互冲突,可以促进各群体之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和一定界限。因而有利于保持整个系统各因素之间平衡,使社会产生一定分化和整合。社会是由相互交往互动的个人组成的。对于群体间的个人来说,冲突固然增加了人的异化,但同时通过冲突,又将个人连接在社会结网的网络之中。社会各部分之间和个人之间纵横交错的冲突,使各部分、个人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构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是社会生活的精髓。
6. 简述齐美尔的冲突思想,并说明他对当代社会冲突理论的影响。
7. 什么是群体间关系类型?它对个人产生哪些影响?
揭示了不同数目的个人联合所出现的不同特征,一个只有两个人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
互动的形式特征表现为:群体的生存取决于双方的直接合作,所以两人群体中不存在超个人群体结构。而三个人结成的群体就有可能出现新的互动形式。因为三个人群体可以通过某两个人的结合,把意志强加给第三人,某个人可能利用中间人的地位在群体中获得某种支配地位等。而更大的群体的之间交往的形式就有了制度化。
8. 简评齐美尔对社会学的贡献。
虽然齐美尔没有创看作出完整的社会学体系,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研究很有深度。现代西方社会学许多理论观点,可以从中发现最早的阐述。如符号互动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特别是社会冲突理论。
五 涂尔干
1. 名词解释:社会事实、
杜尔克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因此,杜尔克姆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他认为“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这就是说,社会事实是这样的一种独立存在,尽管它们常常分布在个体身上或采取个体的形式但决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
2.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指把个人结合起来的社会纽带,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结合的联系状态。涂尔干主张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维持这个整体存在的是个人之间的联合程度,即社会团结
3.集体意识、
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有不同于个人意识,他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
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是“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它构成了社会团结的基础。
4.机械团结、在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社会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的社会联系纽带。
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将同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纽带
有机团结、在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社会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的社会联系纽带。
5.社会整合、
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因此,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不仅那些直接认识、直接交往、相互关心的人们之间存在着这种联系,而且那些素不相识、互不关心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力量,所有社会成员无一例外的受到这种力量的牵引和控制。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获得完整的存在和独立的生命。
6.社会失范、
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的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为“失范状态”。应当强调的是,失范状态主要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是指个体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
7.社会解组、
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
杜尔克姆的“社会解组”概念,建立在他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8.反常分工
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的同时,没能及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人们的欲望和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造成了过渡阶段社会联系过于松散、甚至解组
9. 涂尔干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
10.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唯社会论: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与他的社会观是完全一致的,其基本精神就是认定,对社会事实的观察、解释和分析,必须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这一方法论特点被称为“唯社会论”,与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2实证精神。杜尔克姆的基本哲学立场是实证主义,坚持,社会学与自然科学没有是指差别,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是相通的。他的社会学方法,实际上是根据社会对象的特点,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所作的改造和移植。这一努力影响了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并有力的推进了社会学走上数量化研究的道路。
11. 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各具哪些特点?
比较维度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存在时期 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和现代的传统农村社区 现代发达社会和城市社区 存在条件 社会分工程度较低 发达的社会分工
成员性质 个人的相似性和同质性 个人具有异质性
集体意识 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 抽象、一般、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各种职业群体内部共同的职业道德
相互依赖性 低 高
法律特征 压制性制裁 恢复性法律
12.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
杜尔克姆的“社会解组”概念,建立在他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自杀论》一书为什么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1 社会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到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
2 整合与规范。社会基本性质可分解为两个基本因素,社会整合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影响自杀率的基本原因。整合反映着群体成员与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质是一种控制力,其作用是限制和控制社会成员的欲望、行为,帮助人们将多种欲望转化称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13. 如何评价涂尔干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杜尔克姆,西方社会学形成时期,承上启下,开拓者。影响如下:
1 规定社会学研究对象,摆脱社会哲学和心理学,独立的学科地位。
2 规定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自杀现象,树立了应用的典范。推动实证研究。 3 阐述了功能分析方法,在宗教研究和社会分工研究中应用,开现代功能分析学派先河。 4 在社会整体层次上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唯社会论观点,形成一派。
5 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社会学的基础。
6 还在诸多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
7 虽然仍有值得推敲之处,影响不容忽视和否定。
六 韦伯
1.韦伯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是什么?
一、学科论
1.在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争论中,韦伯受到狄尔泰和李凯尔特的影响。认为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有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理解行动者对社会行动赋予的意义。
2.韦伯不同意狄尔泰那种只研究行动者心理机制的方法,他主张要找出行为的外在表现,并客观地理解说明主观意义,从而形成关于社会生活普遍性的结论。
二、价值问题的讨论
1.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并不是两个水水不容的立场,它们只是研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每一个人不仅仅作为研究者而存在,还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作为研究者,要客观地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作为社会成员,要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2.韦伯认为,在研究的不同阶段,研究者要遵循不同的原则。
(1)价值相关性是指研究这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价值判断、个人兴趣等;这种价值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兴趣;研究得出结论之后,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应用这些结论的过程中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2)价值中立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知识论
1.韦伯同时批判和吸取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关于规律性的认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认为世界有普遍的规律,只要发现这些规律就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历史科学强调历史事件的独特性,研究的任务是对特殊的个别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理解。韦伯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但是他也认为历史事件具有客观的因果性;虽然韦伯要对个别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进行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中也要包括事件的因果解释,即通过找到行动这对于行动赋予的主观动机,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从这一点上来说,解释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解释。孔德从以上观点出发提出了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观点。
2.主观恰当性: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使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地认识程度;即由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对事物和行动赋予意义,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解这些意义。
3.因果恰当性:韦伯反对单线的、普遍的因果规律的存在,但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发现关于事件的经验规则,这些经验规则可以用来以“客观可能性”的方式预测和把握事件的发生。
4.客观可能性:韦伯主张因果多元论,不承认普遍规律的存在,对事件的意义和过程进行解释的因果关系,只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而不能完全预测事件的发生。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本体论——社会行动
1.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可以看出,韦伯把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行动的概念。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他主观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社会行动是以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来所期望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的行为。
3.社会行动的两个条件:一、行动者赋予行动意义,;二、行动者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主观意识上与他人相联系,如果没有以他人为取向就不能叫作社会行动,模仿行为不能成为社会行动
3.、简述韦伯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功能。
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本质就是行动者赋予的以他认为取向的意义,而且只能通过理解的方式来揭示社会行动的意义。根据社会行动的意义不同,韦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分析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1.目的合理性行动。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2.价值和理性行动。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采取的,不管这种行动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3.情感行动。由现实的情绪或情感和状况决定的行动。
4.传统行动。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功能:1.社会行动的两种性质: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
2.社会行动包含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组成社会结构
3.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共同体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社会结构
4.当时西方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行动的理性化,现代性的本质就是社会行动的理性特征,近代欧洲文明所取得的成果也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这里理性的含义是指通过精益求精地设计合适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行动者对行动赋予的不同目的,理性行动包括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和理性行动。
5、简述韦伯“权威类型”的思想。
1 传统权威。是从古代沿袭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中获得合法性的权威。人们服从的理由是“历来如此”。统治权威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具有等级制、世袭制色彩,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统治者通常可以终身享有权威,并可将其传给后代。形式传统权威不能违背传统,因此传统权威抵制改革,通常是一种保守力量。
2 感召权威。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这种人格品质是天赋的、超自然的、超人的、罕见的。感召权威是领袖和群众共同创造的。依赖于领袖个人的突出品质,往往是终身的。此外,感召权威不受任何规范约束,他的最大特征就是蔑视和拒绝传统秩序,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因此,他的出现往往伴随革命运动。感召权威的合法性受到经常性的考验,这就决定了他的动态性、过程性。因感召权威同领袖人格品质相联系,通常,感召权威只维持一代。领袖去世后,或转化为传统权威,或转化为法理权威。
6、评述韦伯科层制的思想。
科层制,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首先,科层制管理机构构成,管理班子、最纯粹的类型:
1 人格、自由,仅仅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
2 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
3 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
4 原则上,以自由选择为基础,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职务聘任。通过考试确定,以文凭鉴定专业熟练程度;
5 以货币形式付给的固定薪金,多数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则分档划开;
6 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7 按照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的条件,而不是按照上司的印象来决定一个人的升迁;
8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的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
9 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纯粹科层制的、文牍式的管理,在对一切对象的可计算性上,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的程度。科层制的管理按客观标准,功能方面,严格合理,排除人格化因素,不带个性化色彩,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
内部,奉行,形式合理,即技术与效益,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不是说,纯粹技术统治不为其他的某种利益和目的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服务于一定利益和目的。
任何现代国家管理形式必然和不可避免是科层制,科层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同时,科层制中进一步发挥功能,又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科层化。
7、韦伯是如何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亲和性的?
(1)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说明资本主义的精神;
(2)资本主义的劳动观
(3)资本主义的企业家
2.新教伦理
(1)路德的职业观
(2)加尔文的恩宠论和预定论
(3)清教的禁欲主义
显示出某些禁欲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教义逐渐转变为争取理性的经济获利,以此表达他们受到上帝的祝福。韦伯主张,受到这种理性教义基础扶助的资本主义很快便会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并且与原先的宗教产生矛盾,到最后宗教便会无可避免的被抛弃。韦伯在后来的作品里继续研究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他对官僚制和对于政治权威的分类上。在这些著作中他隐约了这种社会的理性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2、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
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了。
7、试比较涂尔干与韦伯在社会学对象、方法上的理论区别。
8、试从“合理性”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意义。
七 帕森斯
1. 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重点是什么?(P.197)
1社会行动理论,回答社会秩序为何可能。
(1)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2)行动的目标:行动则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3)状态: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因素;第二,条件,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4)规范取向: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价值标准。
2 对以往理论的批评和综合。状态背景、规范取向对影响行动的同等重要,独立因素。价值规范有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可以选择自由,状态背景提供机会或障碍。一致性的价值规范,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 一致性的价值规范所以得到特别的强调,是因为它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正因如此,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成为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的核心观点。
2. 模式变量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它的理论功能是什么?
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因此,通过这一理论,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同社会系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题,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中。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成为“模式变量”,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之中发生,因此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刻画系统的结构特征——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基本变量。
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扩散性与专一性,情感性与中立性,先赋性与自获性,私利性与公益性。
1 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区分这对范畴的决定性因素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受团体界限的影响。在这一抉择中如果选择了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的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2 扩散性与专一性。这一抉择设计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如果相互之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就意味着选择了专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方有证明这项要求的义务。相反,如果双方全部投入到互动关系之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广泛的和不受限定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性一端,其特征是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理由。
3 情感性与中立性。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如果双方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则关系处于情感性一边,相反,如果互动双方以理智相对待,避免在相互关系中搀进感情因素,则关系处于中立性一边。
4 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是“谁”,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做什么”,即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
5 私利性与公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
3. 帕森斯如何运用AGIL框架对社会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分析?
1.社会系统的结构:社会系统作为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行动系统中发挥整合功能;而社会系统的存在也要依赖于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整合,即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也要满足AGIL功能条件。
(1)经济制度发挥着适应功能,即通过经济活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成员各种需求的产品;
(2)政治制度发挥着目标达鹄功能,即通过权力和权威的作用将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实行实现目标的行动;
(3)法律制度发挥着整合功能,即通过威慑和调节使社会成员和组织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团结和合作;
(4)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发挥着潜在维模功能,即通过保存、传递文化维持基本的价值规范,使社会不受成员更替的影响。
4. 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是如何发展功能分析方法的?
一、 “功能普遍性假设”批判和显功能、潜功能、反功能的概念
1. 功能普遍性假设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事项,都履行积极的 社会功能。
2. 默顿的批判,经验表明,有些社会或文化事项会产生减少或协调的后果,或者与系统的生存毫不相关。
3. 默顿的观点。为了应对功能一体性假设,默顿提出了以下两对概念作为回应:
(1)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参与者可以预料和认识的;潜功能则是不能被预料和认识的客观后果。比如税收简化问题。
(2)正功能和反功能:正功能是制度化的制度模式促进系统调适的作用;反功能则是减少系统调适的后果。默顿认为,任何项目都可能有连续性的多重后果,应当引进时间纬度对这些后果进行观察,反功能可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显现。反功能的提出拓宽了功能分析的领域,突破了原来只研究制度的积极方面的局面,开始关注它们的消极方面。
(3)默顿认为任何项目发挥的作用都可以按照“正——反”和“显——潜”功能两个纬度划分为四个组合;而且他非常强调对潜在的反功能的研究。
5. 如何评价功能主义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 简述帕森斯与涂尔干在论述“社会秩序”问题上的思想联系。
7. 试结合实际阐述“社会失范论”的观点及其借鉴意义。
八 社会冲突论
1. 试述米尔斯关于权力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贡献。
1. 概念
权力:指在面临反对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权力精英:指那些处于能作出重要决定位置上的人。
2. 权力精英的集权化倾向
美国社会上存在着支配政治、经济、军事三大力量的权力精英——政治家、企业领导人、军事领袖 。
三方力量相互牵制和相互联结。
三方权力首脑紧密联合形成了美国的权力精英。
3. 权力高层具有可替代性
4. 权力分配不公平
米尔斯认为,权力可以建立在财产之外的因素上,但权力精英却因其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维持一种持久的、战争性的经济。
权力精英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揭穿了流行于西方社会的神话,即所谓的“平衡理论”。米尔斯认为:
1 他抓住了到底谁在国会代表美国人民的问题。
2 米尔斯认为,我们的监督以及因此产生的平衡理论,至多只有在特殊历史阶段才适用。
2. 辩证冲突论的特点是什么?
1 权威和权威结构:权威:一定内容的命令,被既定个人执行,可能性。权威结构: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
2 强制性协调组合: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
3 利益、潜在利益与外显利益:利益:与一定社会地位相联系、对地位占有者行动趋向的,某种期待形式。潜在利益:社会地位所具有的期待形式,没有被地位占有者意识到,这种被期待的行为取向。外显利益:被意识到,将其化为自己行动目标的,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价值取向。
4 准团体与利益团体:准团体: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拥有相同潜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具有共同特质。利益团体:成员明确意识与权威地位联系的利益、组织化程序结合、明确的组织结构、自己的目标、宗旨和行动纲领。
理论命题:
1 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对立准团体成员,除非受到经验变项(组织条件)的干预,把自己组织为,具有外显利益的团体,形成团体冲突。
2 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涉及到维持或改变现状问题,经常处在相互冲突中。形式由,称为冲突条件的经验性变数决定。
3 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种类、速度和深度,取决于,被称为结构变迁条件的干预变数。
3. 如何评价科塞关于安全阀体制的思想?
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科赛这一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齐美尔认为,社会之中有冲突不完全是坏事。科赛发现并弥补了齐美尔观点中的两方面缺点。
1 应看到,冲突和敌对情绪有多种表现。
(1) 当敌对双方的关系因敌意而被割裂时,可由一个替代的对象用于发泄敌对情绪,安全阀机制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2) 敌对情绪的表现可以有直接宣泄、转移宣泄和不需要对象的直接表现等三种形式。 2 应区别冲突和敌对情绪。发泄敌对情绪具有安全阀作用。
此外,科赛注意到安全阀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一个结构松散的社会,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交叉影响的冲突,所以冲突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断裂带上,加上由于人们参加各种组织,并在组织中追求各自的利益,因此不可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瓦解社会的一种冲突中去,因此这种结构的社会是稳定的。而僵化的社会不允许有冲突,如果再取消发泄敌对情绪的途径,造成敌对情绪的积累,一旦爆发必然造成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威胁。
2安全阀体制必须在社会结构中加以制度化。
4. 试用科塞的冲突论,举例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 区分了正功能和反功能。看冲突的问题和社会结构。表面性问题,维护结构,围绕价值核心,威胁社会群体。发生冲突的社会结构,也可作为区分的尺度。
2 正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反功能;分裂性功能。
3 一般特征:社会冲突有用性。批评功能主义忽视冲突,批评冲突理论忽视正功能。 社会冲突的根源
冲突: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 。在这种斗争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图压制、伤害或消除另一方。
冲突的根源
冲突的原因:①物质性冲突原因;②非物质性冲突原因
5. 达伦多夫和科塞的冲突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范文五:西方社会学史
★★★★★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 作者:文军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184 更新时间:2009-11-10 文章录入:admin ]
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不同社会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划分方法。但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大多数社会学家都倾向于认为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走过了一段由彼此分离、相互对立到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阶段
自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其总体框架的划分就存在着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不同的划分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孔德(A.Comte)、沃德(L.F.Ward)、索罗金(P.A.Sorokin)、波洛玛(M. Poloma)等人的二分法。如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静态社会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动态社会学两部分。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索罗金在20世纪30年代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支社会学)。波洛玛则将社会学划分为“自然主义社会学”或“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或“解释性的社会学”。还有的社会学家又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与功能,后者侧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行动与互动。此外,维泽(L.Wiese)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把社会学分成了三个部分:研究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以及意识力量的哲学社会学和根据实际与实验做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的系统社会学。犹如早期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划分一样,这些划分方法,尽管各自的视角不同,但总体上看其内容是大同小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 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
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是韦伯(M. Weber)和涂尔于(E. 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的新时代。对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其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为分析的方便,本书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采用上述这种划分方法,而是根据社会学理论不同研究传统的实际发展,借用历史学中的年代“用语”来进行的划分,即把社会学理论的整个发展历程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三个大的阶段(见表2.1) ;
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明确地讲主要是指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三个人的社会学理论思想。之所以说它是“古典”或“经典”的,不仅是因为它确立了社会学理论所关注的基本论题和核心观念,促成了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传统的最终形成,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序列和学术承传关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学成为以后各种社会学理论思潮的发源地。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亚历山大((J.C.Alexander)说过:“古典就是有关人类研究的一些早期著作,相对于同一些领域的当代研究者来说,他们占有一个特权地位。”而且,他们的著作“作为一种经典,确定了特定学科领域内的基本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涂尔干是社会学迈入古典时期的标志。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理论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理论思想的形成还仅仅起着“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是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社会学理论只是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特色,并取得独立的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这一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家”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sociological tradition) ,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理论流派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其他一些同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虽然也有一些富有特色的社会学构想,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舍勒的“现象学社会学”、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帕雷托的“普通
社会学”思想,等等,尽管他们的许多见解都为后来的各派社会学家们有所吸取,并成为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社会学影响要比古典时期的“三大家”小得多,追随者也少,更没有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脉络和明确的理论流派。
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以古典社会学时期的三种社会学理论传统为基础,详尽阐述和发展各种理论立场的时期。它是由帕森斯所开创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反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思想构成的时期,也是社会学理论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紧紧围绕“现代性”和“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论争,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秩序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 作者:文军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185 更新时间:2009-11-10 文章录入:admin ]
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理论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旧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人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试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叫做“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当然,对于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起点的划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划分方法,如高宣扬认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转折点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同社会学理论密切相关的整个西方社会和人文科学,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方面它们从根本上批判了在此之前的各种理论模式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崭新的理论典范和方法论。但我们认为,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许多针对帕森斯社会学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创新,但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上仍然没有跳出现代社会学的分析范式,我们仍然可以将这一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学理论看做是现代社会学的一部分,而把80年代以后更具有多元综合特征的社会学理论看做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起点和转折点。
其实,本书的这种划分与前面论述的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通常划分是相一致的,社会学理论奠基和形成阶段(即第一、二个阶段)也就是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社会学理论的“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即第三、四个阶段)
则是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而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是与其第五个阶段相吻合的。这种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绝不只是简单地将前述划分的几个阶段进行合并,也不是简单地套用历史学通常的年代“用语”来对学科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而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承传关系。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定位实际上是为了更加明确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三人的思想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就像学科历史更为悠久的哲学与经济学一样,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的社会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内在的发展轨迹,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就其内在的逻辑演变而言,实际上都是在承传了古典社会学理论中某个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或深化发扬,或综合创新。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从已往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来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同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一样,其基本走势是社会学理论中各种具有相反倾向的理论流派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历史发展过程。①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风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由孔德一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可以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而由齐美尔一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却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反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主张把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作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至于由马克思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则既不同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也不同于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它对后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的交错发展,一定时期后又总要出现一种对各种取向的理论进行综合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周期。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迄今为止,实证主义取向的和非实证主义取向(包括批判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和三次明显的理论综合。
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取向的第一次理论高峰是孔德和涂尔干,非实证主义取向的第一次高峰是狄尔泰(W. Dilthey)和韦伯。例如,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就综合了德国人文主义和英法实证主义的双重传统,他主张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因此,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解”既是“解释性的理解”,又是“理解性的解释”,目的在于克服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认识论上的独断,走的是一条相对主义的折中道路。
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取向的第二次高峰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及实用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研究,非实证主义的第二次高峰是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出现,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则是从反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对当代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所做的第二次综合。例如,帕森斯就是继韦伯以后试图对古典社会学理论进行综合的社会学家,其结构功能主义是对帕雷托、涂尔干和韦伯等不同理论要素全面综合的结果,它将英国的功利主义经济学、法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结合在一起,为整个社会科学构筑了一个跨部门的概念框架。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取向的第三次高峰都是社会学发展进人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以后产生的。与前两次高峰所不同的是,第三次理论高峰无论是实证主义取向的还是非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理论都十分注重在承传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其他优秀的理论传统。因此,在第三次理论综合上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的态势。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实际上都表现出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在理论取向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论。可见,社会学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不同研究取向相互对立,又彼此渗透、彼此补充的发展过程。尽管社会学理论各发展阶段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以现代化为坐标,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尺度,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在理论构建与目标取向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它们始终没有摆脱建设“现代性”与推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其所遵循的都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来源: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作者:文军,湖南祁阳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页 [1] [2]
西方社会学理论
作者:宋林飞著
ISBN:10位[7305030961] 13位[9787305030963]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9-1
定价:¥25.00 元
[编辑本段]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两篇。上篇,是关于社会稳定的探索,包括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与互动论。这些理论共同关注的是社会稳定,是社会价值、利益与行动的一致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出现的一种状况。秩序论用“共识”、或能论用 “均衡”、交换论用“等价”、互动论用“沟通”等概论及其命题系统,来描述、解释或规范这种状态。然而,另一些社会学者发现各个社会成员与集团,经常面临社会价值、利益与行动的不一致性及其带来的后果。当他们注重这些方面的研究时,就提出了新的概念及其命题框架。
下篇是关于社会变迁的探索,包括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与介入理论。 冲突理论倾向于把冲突视为社会结构的固有成分,认为社会冲突引起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将消极的冲突排除掉。冲突论社会学者虽然都研究冲突的形成与过程,但更注重避免冲突的社会过程与策略。
[编辑本段]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两篇。上篇,是关于社会稳定的探索,包括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与互动论。这些理论共同关注的是社会稳定,是社会价值、利益与行动的一致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出现的一种状况。秩序论用“共识”、或能论用 “均衡”、交换论用“等价”、互动论用“沟通”等概论及其命题系统,来描述、解释或规范这种状态。然而,另一些社会学者发现各个社会成员与集团,经常面临社会价值、利益与行动的不一致性及其带来的后果。当他们注重这些方面的研究时,就提出了新的概念及其命题框架。
下篇是关于社会变迁的探索,包括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与介入理论。 冲突理论倾向于把冲突视为社会结构的固有成分,认为社会冲突引起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将消极的冲突排除掉。冲突论社会学者虽然都研究冲突的形成与过程,但更注重避免冲突的社会过程与策略。
[编辑本段]
目录
序
上篇 关于社会稳定的探索
第一章 秩序论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原则——孔德的观点
第二节 社会整合的机制——杜尔克姆的观点
第三节 国际社会的秩序——阿隆的观点
第二章 功能论
第一节 社会系统的功能体系——帕森斯的观点
第二节 中层功能分析范式——默顿的观点
第三节 社会系统的简化机制——卢曼的观点
第三章 交换论
第一节 交换是社会的基础——霍曼斯的观点
第二节 不平衡交换产生权力与分化——布劳的结构交换观点
第四章 互动
论
第一节 互动论传统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布卢默与登津的观点
第三节 表演互动论——戈夫曼与伯克的观点
第四节 约定互动论——舒茨与加芬克尔的观点
下篇 关于社会变迁的探索
第五章 冲突理论
第一节 冲突促成整合与新结构——科塞的观点
第二节 强制引起冲突与变迁——达伦多夫的观点
第三节 冲突的根源与回避策略——柯林斯的观点
第四节 冲突与一致的交织——李普塞特的观点
第六章 批判理论
……
第七章 后现代理论
第八章 介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