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中文言文--盗户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①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②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
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③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 闻者无不匿.笑。(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别:另立户头的意思。②曲意左袒:有意袒护。③稽籍:查看户籍。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盖: 辄: 力: 匿:
2.翻译文中划线句。
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邑宰别之为“盗户”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B. 而先以盗之真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C. 反复相苦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D. 宰有女为所惑国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
4.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范文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二、教学内容: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
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仍沿用去年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
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二)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
阅读几个文段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先王的遗教,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反省就会毫无收获,只反省而不学习就会走上危险的道路”)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之处”)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提出“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解释“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解释“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学习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猜”,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留、删、换。
1、留、删、换
(1)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先简单讲解“留”、“删”。
(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8)以资政殿学士行 (留) (行:代理官职)
( 9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删)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换)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可惜的是,
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换”。
(2)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同,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宇??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一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简单重复这七个字的内容。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是不是有了这一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我们试着来翻译一
下例题(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参考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错解分析:主要存在问题有两点,一是对第一句的固定格式翻译不准确,二是对“知与不知”后的成分未能合理补出。
方法技巧:①句主要涉及对文言固定句式的理解与翻译,原句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性
的推断,“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谓”,说也。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气特点。②句中有省略,而且省略的是中心词,“知”指“知之人”,“不知”指“不知之人”,这种情况在《出师表》中也有例句,如“宫中(之吏)府中(之吏)俱为一体”“故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之地)”,等等。这种情况在翻译时要补出来。
2、调、补、猜
叫学生翻译,自己分析。在这个句子里我们会看到如果单单只是用“留删换”的话,可能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我们用第二招“文从句顺调补猜”。
(1)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再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讲,你也许没有必要讲清楚这是哪一种句式,但却会要求你能“理解和翻译”的,所以“特殊句式”应该会在翻译中出现,只是考哪种句式,难度大小的问题罢了。
例: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铿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朴”字。
(2)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如:“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日:??”中省去了“侯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例:
(1 8)公子闻之,往请[ ],[ ]欲遗之,[ ]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 ]不内[ ]
(20)断头置[ ]城上
看看行不行
(21)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猜。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这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比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军帐,得彘肩,“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在此之前,或许没有学过“啖”字,但它从“口”“炎”声,意义上与“口”有关,再联系“彘肩”、“切”等因素,是不难“猜”出“吃”的意思的。又如
《谭嗣同》一文说谭“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觐”字较生辟,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判断这是去“见皇上”。
(2)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猜。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在这样的句了其有可忑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急湍甚箭,猛浪着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实”与“虚”相对,意为“充实饱满”,而“浮”与“沉”相对,意为“分量轻”。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 ]而竭[ ]。”根据排句的特点,空白处的省略成分可以一目了然。
(3)“以文猜文”“以事猜文”、“以理猜文”,“文”“事”“理”指有关的事实背景。有时,注解中给出一些,文章本身有一些,有时则全*读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古书中有一句话说,“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这个“诛”该怎么讲?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不曾被杀。所以“诛”只能讲成“惩罚”。这也是“以事解文”的典型例子。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
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
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猜”。
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猜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映出: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的讲析,我们翻译以下句子。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猜一—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换,补——他自己)
(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
上应解决的问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003年全国高考题)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成*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就会变为忠诚。
五、总结全课:映板书——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话说回来,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
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
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猜”,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
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时。
六、布置课后练习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文言文翻译讲义与练习
读读圣贤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以资政殿学士行
(9)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试试高考题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温故而知新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锁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1 8)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不内
(20)断头置城上
看看行不行
(22)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温故而知新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五、近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考题解析
[例1] (1995年全国卷)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末也。(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解析]该题干扰点有两处,一是把“天下之理”的偏正关系曲解为动宾关系,“天下”成了前置宾语,“之”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从统计数据看,约四分之一的考生误选了D项。另一处是“所以才说你??”。因为善果母是在说完这句话后才具体教导善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秩俸”。此前只能是“才知道你??”,不能翻译成“所以才说你??”。这后一处干扰性不大,选B、C项的很少。[答案]A
[例2] (1996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解析]该题的立足点实际上是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题目中选择了“给”、“亟”两个常见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了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给”字作为文言实词的最常见的意义是“丰足”、“使??满足”,而不表示“给予”, 译文用现代汉语中的“给予”义的“给”字来进行干扰;“亟”字作为文言实词,最常见的意义是“急切”、“紧迫”,也常常可以表示“屡次”,译文用“苛刻”来进行干扰,这是凭空生发出来的词义,显然是错误的。[答案]A
17、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水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解析]同上一道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但有所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后半段的译文,还牵涉到对文意所作的迥然有别的理解。本题原文的上半段“永械致之府”中的“械”字有两项词义:器械与桎梏。根据上下文文意,这里的“械”字应当是第二项含义,即桎梏,意思是手铐与脚镣,活
用为动词后在句中译作“戴上刑具”。而干扰项选用“械’’字的“器械”义,在句中译作“持兵器”。显然C、D两项的前半段是正确的。后半段则在“它县” 上形成两种不同理解,一指派往其它县的人,二是郭永以及其它知县。综观上下文文意,显然是将原句上文中的派往其他县的“警盗”押送到府,据此则A、C两项的后半段是正确的。比较四项整体表述,C项应当是正确选项。
[例3] (1997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 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解析]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徒”、“及”、“等差”三个文言实词词语,每个实词词语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徒”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是“服劳役”,而不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囚徒”;译文用“囚徒”义进行干扰“及”字应为“到”义,采用另一义项“和”义进行干扰,并与“囚徒”这一干扰义项排列在一个选项中,以保持译文的通顺;“等差”的正确义项应为“等级次第”,“等”与“差”是并列关系,干扰义则理解为偏正关系的“相等的差别”。学生只要正确理解“徒”、“及”、“等差”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17.①不惧比干之诛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解析]同上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不同的是,这里又牵涉到比干是被害还是仅仅受到指斥这一历史知识,不过这在中学课文的注释中曾经出现,不应该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诛”、“意”、“解”三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诛”字既可解释为“指斥”,又可解释为“杀害”,学生应当利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上下义的文意来判定这里应为“杀害”;“意”可解为“主意”,又可通过“神意”的意思转而表示“情绪”义,“解”可理解为“消释”,又可理解为“缓解”,把“意”与“解”的各自两个义项分别安排在同一选项中,也是为了保持译文的通顺。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狄仁杰不怕为守法而死的决心以及高宗主意的变化,即不难完成此题。[答案]C
[例4] (1998年全国卷)以下19—20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9.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解析]该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义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等”、“殊”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 于是构成四个选择项。“等”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既可以表示“等同”“—样”,又可以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后构成“??等人”的格式,表示“??之类的人”。文中的“等”字应当是前者,后者只起到干扰的作用。“殊”字也有两种用法,—是表示特别、特殊,一是表示程度很深的很、非常。文中的“殊”字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中表示程度深的“殊”字,常放在动词之前修饰限制动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很”和“十分”则常放在形容词之前修饰限制形容词。因而在译文中把“十分”移到了“为难”之前。学生只要正确理解“等”、“殊”在文中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20.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解析]同上题一样,该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扩展的是,这里又牵涉到“奈??何”这种常用的文言句式。不过这在中学课文中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例如《愚公移山》中“如太行、王屋何?”因而不应当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遽”字作为考查点,用“遽”字可以表示“匆忙”、“惊慌”这两个义项进行交*干扰;而“奈并累若属何”的意思应当是“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题目中又用“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来进行干扰。学生既要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遽”字表示“匆忙”的意义,又要能对“奈??何”这?—句式有正确的理解,因而这道题的难度比上一题稍高。[答案]C
[例5] (1999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解析]A项中“多有出息”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它表示在某方面的“收益”。译文中用“多方面”来干扰对“多”的正确理解,用“发展前途”来干扰对“出息”的正确理解。这一选项是错误的。C项“启听淮北取籴”,是指由于“淮南岁俭”,遇上了灾荒,苏琼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南人民往淮北地区去购买粮食。由于这句话是承着前面“淮南岁俭”说的,因而“淮北取籴”意思是“往准北取籴”。谁去取籴呢?主语“淮南”承前省略了。考生如果不联系上文来分辩,是不易发现它的错误的。D项“遂得商估往还”,也应联系上下文考察。前文“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即按旧制淮河南北禁止往来,这里讲的“商估往还”,是指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所以下文才有“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道于河北”的说法。译文中把“往还”的范围限定在商贩之间,显然也是不符合文意的。只有B项“径将我入青云间”的译文是正确的。这里是说苏琼见道研来访,揣测他又要提出代为征租一事,于是故意转移话题,讲些虚无缥缈的空话,谈些玄虚的道理。道研只能叹息说,见到苏琼,总是被他直接带入缥缈的云天中,实在无法谈及实实在在的事情。
[例6] (2000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解析]前些年考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都是选正确的项,该年改为选非题,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解析辨别的时间。A项重在理解“复”、“旅”等词,“旅”在“随”后,作名词“旅伴”。C项主要也是考对词语的理解。“阴”作“暗中、暗地里”解,教材《张衡传》中有“阴知*党姓名,一时收禽”。“要”作“迎候、会合”解,较生疏一点,但根据上下语境还是不难判别其正确性的,况且教材《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意思较接近。D项主要在理解几个虚词了,“因”作承接连词“于是”;“向”为副词“先前”解,教材出现多处,如《桃花源记》“寻向所志”,《石钟山记》“向之噌吰”;“而”作递进连词,连“答谢”和“遣”,应该说,难度都不大。此三项均无误。B项“先其将归”,从前后文来看,都督的“将归”之举是有预谋的,这—预谋且不让胡质察觉,所以“将”字不应译为“带”,而应译为“打算、计划或准备”。“先”字意义和用法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先”字相同,可译为“在??之前”。
[例7] (2001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一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一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一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一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解析]本题A项中“伐破齐”、“尽降齐城”是难点,“伐破”是一个动补式的词语,意思是征伐并攻破,“破”是“伐”的结果。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动宾词组,那么“伐”字就没有了着落;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偏正词组,那么与原来的意思就有很大的距离。“尽降齐城”中的“降”字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齐城降”。《考试说明》中注明了2001年度不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但那是不直接考查词类活用的试题,而不是说不在翻译试题中出现这一内容,更不是说考生无须了解这些用法。A项的译文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点,译文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也有两处:一是“他将之来”,二是“残”字。“他将之来”的正确意思当是“其他将领来(攻打齐国)”,这是田单的离间计,目的是除去乐毅。“他”字在文中是指示代词,意为“其他的”、“别的”,充任定语。而试题中却将“他”字误解为人称代词的“他”,把名词的“将”误解为动词的“率领(军队)”,这种有意识的误解形成了正确项的干扰。“残”字的词义是“残缺、不完整”,例如《后汉书·儒林传》:“礼乐将崩,典文残落。”“残”字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意为“不完整”、“不能保全”。不过,B 项中尽管将“残”正确地译为“不能保全”,由于前半句出现了错误,因而整个B项也是有错误的。C项难度较小,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有两处,一是“垄墓”,“垄”也指坟墓,译文中采用笼统译为坟墓的方式,一般说来不会给考生增加困难。二是“烧死人”,这个句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两个,一为把人烧死,二为把死人烧掉,译文中用“烧化”翻译“烧”字,“死人”则采用古今汉语通用的形式,不予翻译。将全句的译文放在上下文去验证,这句的译文是正确的。D项中的“灌脂束苇”略有困难,但“脂”字指油脂并不罕见,“束”字当捆绑讲也是常用义。译文注意到语言的流畅,就不担心考生会由表达上的不准确而误将此项视为错误。本题要求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应选B
例八、2002年全国卷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3分)
【分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文言文翻译均安排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今年的试题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当然,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在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尽管与前一答案在句式上有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
例九、2003年全国题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六、文言文翻译练习
1.良(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下邳:古州名,北周置。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北。②《集解》曰:“圯,桥也,东楚谓之圯。音怡。”
翻译: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翻译: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喜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口:“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翻译: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日:“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音yang。通“怏”,郁郁不乐的样子。
翻译: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乃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上》)
翻译: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太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史记·绛侯世家》) 翻译:即有缓急,周亚失真可任将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翻译: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列子·说符》)
翻译: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古微堂内集·学篇》)
翻译: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一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
翻译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周处)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翻译: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翻译: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吾闻天下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免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翻译: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番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间,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①其间出万死获—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②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新唐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宗。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
逾越五岑,远在海滨,其浴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上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己,守志如初。 (《后汉书 吴 传》)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②发乘矢而后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贵 于 勤
参考答案与提示
1、[译文] (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
[要点]只须遵照原文对译,将几个单音词换为有相同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无须处处增补省略成分,不然可能失去原文神韵,显得啰嗦累赘。“谓??曰”,古汉语习惯型短语,这里译作“对??说”(还用于命名号,“叫??做??”)。
2、[译文]我曾给鲍叔谋划事情,却反而使他更加困窘,(但是)鲍叔不认为我愚笨。
[要点] “穷困”:不得志、走投无路,不能译作贫穷困难,古今意义有变化,也不能保留为“穷困”,须替换。必须增补“更穷困”的主语(句子的兼语),不然的话,谁“更穷困”没有着落,会产生歧义。“以??为??”句,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这里表示主观看法,可译为“认为??是??”、“把??看作??”等。
3、[译文]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他娶了妻子,有八十匹马。公子认为在齐国可以安居了,(不复有四方之志)。
[要点] “妻”,名词活用于动词。“乘”,“四”的代称,《殽之战》中有“以乘韦先”句,增补量词,按现代汉语习惯,数量词调整移位到名词前。“安之”,似乎只能用意动用法解释,以齐国为可安。
4、[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啊。
[要点] “衣帛食肉”,并列结构短语,“衣”作动词。“然”,代词。“王”动词。“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译文调整移位。
5、[译文] (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抓住?
[要点) “多多益善”,增补必要的省略成分。“何以”,介词宾语前置,译文调整。“为”,表被动。“禽”通“擒”。
6、[译文]现在您已经被困在会稽山上了,这种情况下才寻找谋臣,恐怕晚了吧?
[要点)首句从文意为被动句。“既”,已经,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如,“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既其出”(《游褒禅山记》),“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栖”,寄居,从文意译作“困居”比较好。“无乃??乎”,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殽之战》中有“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句,这里根据句子语气可译成“恐怕??吧”。
7、[译文]如果有危急,周亚夫真可以担任带兵(的职位)。
[要点) “即”,假设连词,《论积贮疏》有“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句。“缓急”,偏义复词,偏“急”。“将兵”,带兵,增补宾语中心词。
8、[译文)谢公与别人正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前方派的使者(或:送信的人)到了。(谢公)看完来信,默默地不说话。
[要点]首句谓语只可能是“围”,作动词。“信”、“书”二字,要明了古今词义的变化。“看书竟”,前面打的句号,增补主语,如果直译为“看信完后”或“看信结束”,“信”则“信”矣,却不“达”不“雅”,作必要调整,意译为“看完来信”。教材《语言的演变》举此例。
9、[译文]齐国的贵族田氏??便感叹说:“老天爷对人类真是厚恩大德啊。生长五谷,繁殖鱼鸟,将这些东西作为人们的食用。”各位食客随声附和,就像回声一样。
[要点] “天之于民”,“之”为取独(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助词,译文删削。“殖”、“生”,互文,译文可灵活处理。“以为之用”,“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须增补。“响”,本义就是“回声”的意思,《过秦论》有“云集响应”句。“和之如响”,形容食客们的阿谀逢迎之态,是比喻,翻译当忠实于原文,如果译成“赞成他的话”,没有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原意,次之。
10、[译文]翻看五岳的地图,就以为知道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大(在山上)走过一趟;能高谈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了海,(其实)还不如航海商人看上一眼;能分条说明八种名菜的菜谱,就以为知道了菜的滋味,(其实)还不如厨师尝过一口。
[要点) “披”的宾语是“五岳之图”,当作“翻开、翻阅”解,《进学解》有“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句。《鸿门宴》有“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织》有“蹑迹披(拨开草丛)求,见有虫伏棘根”。有学生译成“披挂”、“穿上”,就小成一回事了。“樵夫”,专有名,保留,有学生译成“伐木工人”、“挑山工”, 弄巧成拙了。“一足”, 由整句中对应的“一瞥”、“一啜”,也可知是动词性短语,这也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技巧。
11、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译文:在江湖上旅行就是怕大风。冬天,风是逐渐刮起来的,行船的时候可以做准备; 只是夏天,一转眼风就刮起来了,往往遭到灾难。曾经听说在江湖上做买卖的人有一种办 法,可以避免这种灾害。一般夏天起风的现象,在午后发生。想行船的人,一交五更就要起来,看见月亮星星光明洁净,四面一直到天边,一点云雾都没有,就可以出发;到了上午九十点钟就停船。这样,再不会碰到大风了。
12、古人很重视“早晨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甘心”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贵”、“早”、“晚”的词类活用以及语句隐含意义的理解)
13、那么他的这种才能,也只是*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才取得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亦??非??”和词语“以”、古今异义词语“精力”的理解)
14、情势不相同,可是道理相同,我们的老百姓怎么忍受呢?凡懂得道理的人,能不震惊和害怕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如??何”、“得无??乎”和词语“达”的理解)
15、越王的为人,伸长着颈项,长着鸟嘴,像鹰一样地看东西,像狼一样地走路,可以和他共患难,而不能和他共享欢乐;可以和他共度危险,而不能和他共享平安。(提示:本题重点考查“鹰”、“狼”的词类活用和省略成分的增补)
16、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目”、“耳”的词类活用和词语“臆”的理解)
17、当两个人还默默尢闻地僻处一隅时,世人凭什么去知道他们?(提示:本题重点考查“方”、“昧昧”的理解和宾语前置的句式)
18.①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2分)②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中,应当记得你们 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象这样艰难啊!(2分)
19.A.以前马援因为薏苡的小事而招致毁谤,王阳因衣着节俭而得到美名。 B.你贵为二千石太守的公子而甘心做如此下*的差事,即使你不以为耻,但你如何对死去的父亲作交代呢?
20.①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②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按ctrl 点击打开)
范文三:小学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100分)
(一)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 、“午”皆为人名。
1. (5分)翻译上文中以 隶体字 打印的句子。
2. (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 有 间 平 公 又 问 祁 黄 羊 曰 国 无 尉 其 谁 可 而 为 之 对 曰 午 可 平 公 曰 午 非 子 之 子 邪 对 曰 君 问 可 非 问 臣 之 子 也 平 公 曰 善 又 遂 用 之 国 人 称 善 焉 孔 子 闻 之 曰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二)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 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 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 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 。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 ②减十岁:不满十岁。 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 ⑥阳:同“佯”,假装。 ⑦从:同“纵”。
1. 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 )。(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 须臾 觉 既
诈 于是 全 于时
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 论 事 造 半 方 忆 右 军 未 起 相 与 大 惊 曰 不 得 不 除 之
(三)柳下季存国(20分)
齐攻鲁,求岑鼎①。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②以为是,请因受之。” 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③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①岑鼎:鲁国宝鼎。 ②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 ③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 赂,送。
1. 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
他 反 为 于
于是 乃 说 存
2.为上文中出现的“之”的三种用法作举例说明:(6分)
用法⑴ ,例句
用法⑵ ,例句
用法⑶ ,例句
3.翻译句子:“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2分)
4.文中柳下季所谓的“臣之国”与“君之国”各指 、
。(4分)
(四) 华、王之优劣(7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都是东汉时人。
1. (3分)翻译文中划线句:
2.(4分)读了上文你认为华歆、王朗哪一个做得对,并简要分析理由。
(五)醉人击虎(14分)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 )项:(3分)
A.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
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
2.“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用杖,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3分)
A.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
有 人 夜 自 外 归 见 有 物 蹲 其 门 以 为 猪 狗 类 也 杖 击 之 即 逸 去 之 山 下 月 明 处 则 虎 也 是 人 非 能 胜 虎 而 气 以 盖 之 矣
4.(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1.(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 与 我 衣 我 活 也 我 与 子 衣 子 活 也 我 国 士 也 为 天 下 惜 死 子 不 肖 人 也 不 足 爱 也 子 与 我 子 之 衣
2.(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七)目不见睫(13分)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③为盗④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②智:见识。 ③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④ 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 (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臣 患 之 (人) 智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王 之 兵 自 败于 秦 晋 丧 地 数 百 里 此 兵 之 弱 也 庄 足 乔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
2. 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2分)
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
3.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4分50字)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1.(6分)解释加点字词:
集 辄 去 遥 足 云
2.(3分)翻译划线句: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九)虫负 虫版 传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虫负 虫版 :亦作“负版”,小虫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踬:zhì,被绊倒。
1. 给加框句子注上标点:
人 或 怜 之 为 去 其 负 苟 能 行 又 持 取 如 故 又 好 上 高 极 其 力 不 已 至 坠 地 死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昂其首负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涩 D. 为去其负
3.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
5.虫负 虫版 的 悲剧根源是什么?
(十) 直不疑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①事文帝②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日③,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①郎:官职名,侍郎。 ②文帝:汉文帝。 ③已日,相当于“一天后”。
1. 加框句注上标点。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
2.翻译文中加线句子:
金主觉,妄意不疑。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其)其同舍或告归 其如土石何
B.(舍)误持同舍郎金去 舍其船
C.(亡)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吴广故言欲亡
D.(以)以此称长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4.如果你是直不疑,在遇到有人误解你时,该怎么办?
(十一)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1.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亡 号 尔 则 向 没
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
A.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
C.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
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十二)醉猩著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①设于路侧。又爱著屐②。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③,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④欲张我,舍尔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⑤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⑥。
①糟:酒糟。 ②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③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 ④奴:奴仆,混蛋,骂人语。 ⑤逮:直到。 ⑥遗者:漏网逃脱者。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 ②又爱著屐 ③及饮其味 ④兼获,辄无遗者
2. 翻译:
①奴欲张我,舍尔而去。
②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
3.猩既已知道人的设下的圈套,那为何它们还上当被捕呢?
(十三) 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
其 涂 姑 子
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 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 讲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
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十四)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 哂:shěn,讥笑。 ⑥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已 索 予 甚于
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 (若)皆若己所固有 我若富贵当尔偿
B. (之)遇物即攫之 旁有哂之者
C. (于)世人好利甚于我 岂不又贤于彼哉
D. (固)皆若己所固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 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十五)犬
城之东偏,民家畜一犬,甚羸。一夕,邻火卒发,延及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其被,寝犹如故。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民始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民让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羸卒曳踞
易梁
有巨室,梁蠹且压①,将易之,召匠尔②。匠尔曰:“梁实蠹,不可以不易,然必先得材焉,不③则未可也。”其人不能堪,乃召他匠,束群小木以易之。其年冬十有一月,大雨雪,梁折而屋圮④。
①蠹且压:被虫蛀得快要倒塌。 ②尔:古时候一位木匠的名字。 ③不:同“否” ④圮:pǐ,毁坏,倒塌。
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易 堪 束 雨雪
黔之驴(11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①。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②,荡倚冲冒③,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④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因因然莫相知:小心谨慎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②狎:戏弄。 ③荡倚冲冒:冲撞冒犯。④跳踉大口阚:跳起来,大声吼叫。
1.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⑴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⑵驴不胜怒,蹄之。
⑶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选出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然)因因然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C.(益)益习其声 稍近益狎
D.(且)以为且噬己也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3.以上故事即是成语 的由来,现在用来比喻 。
4.文中的“黔”是贵州的简称,南京和上海的简称分别是 、 。
(十二)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6.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B.齐人固善盗乎? (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圣人非所与熙也。 (陈述语气,相当于“吧”) D.寡人反取病焉。(感叹语气,相当于“啦”)
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8.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十三)不 计 人 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①不喜计人过 (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④同列犹不能平( )
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2分)译文: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3分,有创意加1分)
(十四)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十五)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十六)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十八)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
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十九)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二十)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
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二十一)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范文四: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
《 2012年中考说明(语文) 》文言文部分课外文言文资料:
课内文言文部分
(一)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子贡问怎样为政。孔子说, “食物充足,军事充足,人民信任他。 ”子贡说:“遇到 不得以的情况必须去掉一项,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事。 ”子贡说:“不得已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食物。自古以来人 总是要死的,没有人民的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二)
一、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翻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 流明澈见底 , 两岸的悬崖峭壁,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 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 这片奇美的山水之中。
(三)
一、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 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 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二、 译文:从前, 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 祭记结束后, 他出来在宗庙 门外的楼台上游览, 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 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 息?”孔子回答 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我孔 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 作儿女 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 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 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 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 分, 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 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 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 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 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 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 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 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 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 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 来确定君 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 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 此产 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 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 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 信用,揭露过错,树立 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 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 做小康。 ”
(四)
晏子谏杀烛邹
一、原文: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 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是罪一也;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是罪二也; 使诸侯闻之, 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是罪三也。 ”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二、翻译:齐景公喜欢射鸟 , 派烛邹掌管那些鸟 , 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 , 诏告官吏杀掉他。 晏子说 :“烛邹的罪有三条 , 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 . ”景公说 :“可以” 。于是召来烛邹 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 , 晏子说 :“烛邹 , 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 , 是第一条罪;使我们 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 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 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
(亡,就是跑掉、逃亡的意思。 )
(五)
一、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译文: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 学习!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 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 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 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 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 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六)
一、原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 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 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 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 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二、翻译: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 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 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 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 人烟聚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 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 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 保护坡岸的香茅, 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因为溪在州城之右 (即西面) , 便命名它为 “右溪” 。 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七)
一、 【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 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 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 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二、 【译文】任末 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 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 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 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 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 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
(八)
一、原文:赵将廉颇之后嗣(s ì)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 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x í)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 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 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r ù)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 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二、翻译: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 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发紧急公文 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人。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不能对抗。刚好 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士兵将两个火炬交叉绑扎,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军营中星状排列, 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等到天亮快要撤退时,廉范边命 令士兵在睡垫上吃饭。清晨前往敌阵,一会儿,杀了数百个匈奴人,敌人自相踩踏,死者 有一千余人,从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赞同 2| 评论
三、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人: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 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绑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 旦:等到天亮。⑩褥(r ù)食:在睡垫上吃饭。
(十)
千里马遇伯乐
一、 【原文】君亦闻骥①乎?夫骥之齿至②矣,服③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④,尾湛胕溃 ⑤,漉汁⑥洒地,白汗交流,中阪⑦迁延⑧,负辕而不能上。
伯乐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幕之⑨。
骥于是俯而喷⑩,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⑾,何也?彼⑿见伯乐之知己也。 二、 【译文】您也听说过千里马的事吗?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 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 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 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三、 【注释】①骥——千里马,良马。②齿至——牙口老了。齿,牙齿,看马牙齿的数目和 磨损程度可以判断马的年龄。③服——驾。④蹄申膝折——蹄子僵直,膝盖折断。⑤尾湛 胕溃——尾巴渍湿,皮肤溃烂。湛,渍。胕,同“肤” ,皮肤。⑥漉(l ù)汁——原指渗出 的液体,这里指马流出的口水。⑦中阪(b ǎn )——山坡中间。阪,山坡。⑧迁延——退。 这里指马拉不上去,车往回退。⑨解紵(zh ù)衣以幕之——脱下麻衣给马盖上。解,脱。 紵,紵麻,可以纺线和织布。⑩俛(f ǔ)而喷——低下头而叹气。俛,低头。⑾若出金石 声者——发出象金石般的声音。若,象。⑿——代词,它,这里指马。
四、主旨: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这则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是汗明见春申君时 所引用的,他要用这个故事向君主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 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 惜人才。
课外文言文
(一)
一、原文: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 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奴子魏藻行三也,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 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寝,小儿嬉 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 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二、翻译:奴仆傅显,喜欢读书,颇懂文义。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 ,性情迂腐而 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傲慢的老学士。一天,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没有。 有的人指示 (魏三) 在什么地方, (就)又迈着幽雅的步履前往。等到相见, 喘息半天。 (魏 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说:“ 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 盹。 小孩在井旁嬉戏, 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 似乎有危险。 (因) 男女有别, 不便叫醒三嫂, 所以跑来找您。 ” 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三、事理: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 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 , (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 傅显喜欢读书、注重男女之别的礼节显得他很可爱,但同时他的迂腐不化、生搬硬套, 在情况很危急的情况下却还装的一幅文人模样迈着缓慢的步子又显得他可恨、可笑。 (二)
一、原文:孙叔敖①为楚令尹②,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③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④。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尽来 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⑦ ? ”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⑧之,位已高而擅权者 君恶之, 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孙叔敖再拜⑨曰:“敬受命⑩, 愿闻余教。 ” 父曰:“位 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 ”孙叔 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
二、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白色的 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 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是不 高兴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 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充足的人,祸患就 会和他共处。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 (我)聆听您的教训,愿意听您余下的意见。 ” 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 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 真对,我会牢记在心的。 ”
三、注释:1。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三度为楚相,有贤名。 2。令尹:楚国官名, 相当于宰相。 3。老父:老人,下文中“父” ,即此老人。衣:穿。 4。吊:慰问, 吊唁。 5。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6。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 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7。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 8。去:离开 9。 擅权:擅弄职权。 10。恶:对 ...... 感到厌恶 11。再拜:拜了两拜,表示礼节的之 隆重。 12。敬受命:聆听您的教训。 13。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4。心 益小:思想越小心谨慎 15。一:全部 16。国:国家 17。衣(第一个) :穿 着 18。为:担任 19. 冠:戴着
四、相关练习:
1. 文中“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读作
答:“冠白冠” ,第一个 “冠”为动词,意为 “戴” ; 后一个 “冠”为名词, 意为 “帽子” 。 2. 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纳谏,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
3. “老夫”提醒孙叔敖要治理好国家应当那几个方面的事情?
答:“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
(三)
一、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 “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 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 “推” 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 ‘敲’字佳。 ”遂并辔 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二、 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 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 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 (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 (推 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 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 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 马回家, 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 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 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词语解释:
1、贾岛:唐朝诗人 2、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 4、京师:京城(长安) 5、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使欲着”推“字:开始想用”推“字。着:用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 决定不下来 7、吟哦:吟咏 . :8、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9、韩愈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汉语代理京兆尹 10、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 贾岛) 带到韩愈跟前 11、 讶:对??感到惊讶 . 12、 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13、 云云:如此 . 14、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 15、俄:不久 . 16、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 17、留连:舍不得离开 . 18、权:代理??职务 . 19、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 20、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的第三节 . 21、尚:还,仍然 . 22、 已:停止 . 23、俄:不久,指时间短 . 24、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 . 神:精神 游, 离开 . 象, 眼前事物 . 象外:现实生活, 眼前事物之外 . 25、 车骑:车马 . 26、 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 27、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 百姓 . 28、引手:伸手 . 29、遂:于是就 . 30、至:到 ... 某地 .
四、启示: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四)
一、原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 , 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 , 为三千人将 , 年逾四十 , 少不如意 , 犹捶 挞之 , 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 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 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二、翻译: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大司马在温城时,做统领三 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稍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仍然用棍棒教训他。正因如 此,王大司马才成就了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华,从小被父亲娇宠, 疏于管教。他若是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他父亲就遍告过往的行人,一年到头赞不绝口 ; 他 若是有一件事做错,他父亲便为他遮掩粉饰,心里希望他能悄悄改掉。这个学士成年以后, 凶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而触犯了周遂,被他杀掉,肠子都被抽出 来,血被涂抹在战鼓上。
(五)
吴起论功
一、原文: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 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 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 库, 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 起曰:“收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韩赵宾从, 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吴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 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 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二、翻译: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善于用兵 . 曾经向曾子学习。吴起做了西河守,取得了 非常高的声望。这时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很是不高兴,于是对田 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 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对国家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更好一点?”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 田文说:“不如您。 ” 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 韩国、 赵国服从归顺, 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 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 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 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 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三、注释:1、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 2、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 3、不敢东乡:乡,同“向” 不敢向东侵犯。 4、宾从:服从,归顺。 5、主少 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6、属:同“嘱” ,委托,托付。
(六)
临江之麋(唐代·柳宗元)
一、原文: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 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 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 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选自《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 二、翻译: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翘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 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 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明白主人的意思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 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因为害怕主人, 于是和麋鹿玩耍,和麋鹿周旋十分友善,然而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想要吃掉麋鹿。几年 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 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麋鹿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在路上,麋鹿至死都 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三、注释:
1、 畋 (ti án ) , 打猎。 2、 麋 (m í) 麑 (n í) :小鹿。 3、 之:代指麋鹿。 4、 畜 (x ù) :饲养。 5、 垂涎:流口水。 6、 扬尾:摇尾巴。 7、 皆:都。 8、 怛:恐吓。 9、 其人怒, 怛之。 怛 (d á) , 惊吓, 呵斥。 其:那个。 之:代群犬。 10、 是:这。 11、日:天天、每天。 12、习示之:之:代词,指群犬。 13、良:的确。 14、自是:从此。自:从。是:这。 15、 就:接近。 16、习:常常。 17、偃(y ǎn ) :互相碰撞翻滚。 18、啖其舌:舔它自己的舌头(想吃鹿) 啖(d àn ) , 吃, 这里的意思是舔。 19、 稍:渐渐, 逐渐。 20、 善:友好, 友善。 21、 走:跑(过去) 。 22、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 23、甚:很。 24、狎:态 度亲近而不庄重。 25、 使:让。 26、 如:依照, 按照。 27、 益:更加。 28、 就:接近。 29、俯仰:周旋,应付。 30、积久 :日子一久。 31、涎(xi án ) , 唾沫, 口水。 32、 示:给······看。 33、 众:多。 34、 共:一起。 35、 以为:把??当作。 36、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37、稍使与之戏:戏:游戏,玩耍 之:代群犬。 38、忘己之麋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9、 走:跑。 40、然时啖其舌:然:表转折。其:自己的。 41、悟:明白。 42、 狼藉:指尸体散乱不整。
四、启示:本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 , 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 . 《三戒》借麋 , 驴 , 鼠三种 动物的可悲结局 , 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 .
五、寓意:
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 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 们必败的命运。
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 如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 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 区分敌我。
(七)
一、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 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 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 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 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 二、翻译: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 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 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 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 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 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 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 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 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
(八)
一、原文: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 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 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 ”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 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 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 (yú) 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 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 顷息肩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会 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白公。 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寇否?”宰曰:“无之。 ”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 杀,亦隐忍而不敢言。公就馆舍,嘱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家,炮烙而死。公唤 其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 ”子乃顿首哀泣,求为 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鞠而伏。诘其病 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 ”众 服于公之神。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 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则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 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
二、翻译: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 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 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 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 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 真正的盗贼。 ” 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 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 发现外衣里面套着 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 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另外,在于公做县宰时,他去邻县。一天早上经过邻县城郊,看见有两个人用床抬着 病人, (病人)盖着大被;枕上露着头发,头发上插着一根凤钗,侧身睡在床上。有三四个 身强力壮的男子在两旁跟随着,时不时轮流替换用手拥裹床被,叫病人把被压在身下,好 像怕风进入。过了一会儿在路旁歇息,接着又让两个人换着来抬。于公走过后,又派仆隶 回去探问,回答说是妹子病情垂危,将她送回婆家。于公走了二三里,又派仆隶回去,监 视他们进了哪个村庄。仆隶在他们后面跟着,到了一处村舍,看见有两个男子迎着出来, 仆隶回去把这告诉了于公。 于公对那县宰说:“城中恐怕有盗贼打劫行盗吧?” 邻宰回答说:“没有这事。 ”当时考核功绩法令严厉,上下都忌讳寇盗,所以即使被盗贼打劫,也隐瞒忍 着不敢说出。于公住进旅馆,吩咐家人察访,果真有一富家被强盗打劫,富翁也被炮烙致 死。于公叫来他的儿子询问被劫的情况,他的儿子坚持不承认。于公说:“我已经在此替你 捕到(其实是查到)了盗贼,没有别的什么。 ”富翁之子才叩头哭泣,哀求于公为他父亲报 仇雪恨。于公叩开城门往见邻宰,叫他差遣健役在四更时分出城,径直去了某处村舍,结 果捕获八人,一审问就承认了。问那病妇是什么人,盗贼供认说:“那夜同在妓院,因此就 与妓女合谋,把盗金放在床上,叫她抱着睡在床上,然后抬到窝藏之处进行瓜分。 ”大家都 佩服于公的神明。有人问他凭什么知道事情的原故的,于公回答说:“这很容易理解,只是 人们不大关心罢了。哪里有少妇睡在床上,而允许别人入手到她的被子里的?而且换肩而 行, (正说明)那被抬的东西非常重,还交替用手护着,就知道其中一定藏有东西了。如果 是病妇昏昏沉沉地被抬到,就一定有富人倚着门框迎接;只见男子出来,又没见惊问一句 话,因此就确认他们是盗贼了。 ”
(九)
一、原文:
苏秦之①楚②,三日乃③得见王乎。谈卒④,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⑤先生,若⑥ 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⑦寡人,曾⑧不肯留,愿⑨闻⑩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 贵于⑾玉,薪贵⑿于桂,谒者⒀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⒁臣食玉炊桂,因⒂ 鬼见帝。 ” 王曰:“先生就舍⒃,寡人闻命⒄矣。 ”
二、译文: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 3天,才见到楚王。 (苏秦与楚王)交谈完毕,就向楚王辞行。楚
王说:“我听到您的名声,就像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 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 ”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禾比 桂木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 食,拿桂木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 ”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 生到客馆住下吧,我接受教导了。 ”
三、解释::
⒈(之 ) 去,往 ⒉(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士。 ⒊〔乃〕才。 ⒋ 〔卒〕完毕。 ⒌〔闻〕听说。 ⒍〔若〕像。 ⒎〔临〕到。 ⒏〔曾〕 竟然。 ⒐〔愿〕希望。 ⒑〔闻〕听。 ⒒〔于〕比。 ⒓〔薪贵〕柴禾。 ⒔〔谒(y a)者 ]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负责传达) 。 ⒕〔令〕要。 ⒖ 〔因〕通过。 ⒗〔就舍〕回到宾馆去吧。 ⒘〔闻命〕接受指教,接受教导。 (命) 教导
四、评析: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 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 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 奉为上宾。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 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十)
一、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 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 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 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 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二、翻译: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 (他)却偷偷地到私塾去, 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 。 一个人牵着王冕的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 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 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 朗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王冕当时年幼,平静 得好像不知道。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 为当时的大儒。韩性死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死, 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久了,母亲就考虑还乡,王冕就买牛车用车载着母亲,自己 穿戴着古式的帽子和衣服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竞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跟着笑。 三、字词翻译:
牧:放牧畜牲。 垄:田埂。 窃:偷偷地, 暗中。 学舍:学堂。 或: 有一个人 曷:通 “何” , 为什么。 潜:暗暗地, 悄悄地。 佛:指佛像。 执 策:拿着书。 达旦:到早晨, 到天亮。 狞恶可怖:狰狞凶恶, 令人害怕。 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韩性:当时著名学者。 录:收 通儒:通晓儒 家经典,学识渊博的大师。句子翻译 已而复如初:不久,又像原先那样。 冕因 去,依僧寺以居:王冕从此以后,离开了家,寄居在寺庙里住了。
四、启示:
我们要像王冕那样在苦学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快乐学习,诗意人生!
后天教育重要 , 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条件 , 刻苦用功 , 踏踏实实的,脚 踏实地的学习 .
(十一)
一、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 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 ”问其所欲,曰:“得 十千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 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二、译文:
曹州于令仪,是做生意的人,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一天晚上 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平时 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 ”问他需要什么, 小偷回答说:“有十贯铜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 ”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小偷 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惊恐,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却背着十贯铜钱 回去, 恐怕巡逻的人会盘问你。 ” 留到天亮才打发他走。 盗贼感到十分惭愧, 终于成为良民。 三、注释:
1. 市井:指做生意。 2. 禽:通“擒” ,抓获。 3. 素:一向,平时。 4. 寡 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5. 十千:指十贯铜钱。 6. 诘:盘问。 7. 卒:最终。
性格特点:
于令仪:忠厚,不损人利己,待人宽厚,大方,至诚至仁,处处为他人着想。
(十二)
一、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 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 耶? ” 介对曰:“ 安石好学而泥古①,故议论迂阔,若②使为③政,必多所变更。 ” 帝不以为 然④,竟⑤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⑥卿但⑦知经术,不晓世务。 ” 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 帝曰:“ 然则卿设施⑧以何为先? ” 安石对曰:“ 变风俗, 立法度, 正方今⑩之所急也。 ” 帝深纳⑨之。
二、译文: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 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 ” 皇帝说:“ (他) 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 ” 唐介答:“ 安石好学 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 (他的)政
策肯定经常变更。 ” 皇帝却不这样认为, 最终 (还是) 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对 (王安石) 说:“ 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 ” 王安石答道:“ 经学数术正是 用来规划处理世务。 ” 皇帝说:“ 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 ” 王安石说:“ 要改变现 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 (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 ” 皇帝就采纳了 (他的意见) 。
三、解释:
①泥古:拘泥于古代 ②若:如果 ③为:治理 ④然:正确的 ⑤竟:最终 ⑥ 以:以为 ⑦但:只 ⑧设施:打算开展 ⑨纳:采纳 ⑩方今:当今
四、人物形象:
从中看出王安石自信、胸有成竹、有大谋略的可贵品德。
(十三)
一、原文: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 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西行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 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 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 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 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 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 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二、译文: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 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 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 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 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 (为了让魏军 以为齐军大量掉队, )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 天设三万个灶。 ”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 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 ”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 速度追赶齐军。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 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然后命齐 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 。庞涓果 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 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 死说:“总算叫这小于成了名! ”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 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范文五:小学文言文_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100分)
(一)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 、“午”皆为人名。
1( (5分)翻译上文中以 隶体字 打印的句子。
2( (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 有 间 平 公 又 问 祁 黄 羊 曰 国 无 尉 其 谁 可 而 为 之 对 曰 午 可 平 公 曰 午 非 子 之 子 邪 对 曰 君 问 可 非 问 臣 之 子 也 平 公 曰 善 又 遂 用 之 国 人 称 善 焉 孔 子 闻 之 曰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二)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 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 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 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 。
?王右军:即王羲之。 ?减十岁:不满十岁。 ?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屏:通“摒”,让手下退出。 ?阳:同“佯”,假装。 ?从:同“纵”。
1( 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 )。(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 须臾 觉 既
诈 于是 全 于时 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 论 事 造 半 方 忆 右 军 未 起 相 与 大 惊 曰 不 得 不 除 之
(三)柳下季存国(20分)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岑鼎:鲁国宝鼎。 ?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 ?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 赂,送。
1( 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
他 反 为 于 于是 乃 说 存
2.为上文中出现的“之”的三种用法作举例说明:(6分)
用法? ,例句 用法? ,例句 用法? ,例句 3(翻译句子:“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2分)
4(文中柳下季所谓的“臣之国”与“君之国”各指 、
。(4分)
(四) 华、王之优劣(7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都是东汉时人。
1( (3分)翻译文中划线句:
2((4分)读了上文你认为华歆、王朗哪一个做得对,并简要分析理由。
(五)醉人击虎(14分)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
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 )项:(3分)
A(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
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
2(“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用杖,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3分)
A(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
有 人 夜 自 外 归 见 有 物 蹲 其 门 以 为 猪 狗 类 也 杖 击 之 即 逸 去 之 山
下 月 明 处 则 虎 也 是 人 非 能 胜 虎 而 气 以 盖 之 矣
4.(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
示:
(六)戎夷解衣(9分)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1((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 与 我 衣 我 活 也 我 与 子 衣 子 活 也 我 国 士 也 为 天 下 惜 死 子 不 肖 人 也 不 足 爱 也 子 与 我 子 之 衣
2((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七)目不见睫(13分)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智:见识。 ?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 (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臣 患 之 (人) 智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王 之 兵 自 败于 秦 晋 丧 地 数 百 里 此 兵 之 弱 也 庄 足 乔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
2( 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2分)
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
3(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4分50字)
(八)鹦鹉灭火(13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1((6分)解释加点字词:
集 辄 去 遥 足 云
2((3分)翻译划线句: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九)虫负 虫版 传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虫负 虫版 :亦作“负版”,小虫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踬:zhì,被绊倒。 1. 给加框句子注上标点:
人 或 怜 之 为 去 其 负 苟 能 行 又 持 取 如 故 又 好 上 高 极 其 力 不 已 至 坠 地 死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昂其首负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涩 D. 为去其负
3.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虫负 虫版 者,善负小虫也。
5(虫负 虫版 的 悲剧根源是什么,
(十) 直不疑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日?,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郎:官职名,侍郎。 ?文帝:汉文帝。 ?已日,相当于“一天后”。
1. 加框句注上标点。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
2(翻译文中加线句子:
金主觉,妄意不疑。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其)其同舍或告归 其如土石何
B((舍)误持同舍郎金去 舍其船
C((亡)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吴广故言欲亡 D.(以)以此称长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4(如果你是直不疑,在遇到有人误解你时,该怎么办,
(十一)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贾人:商人。 ?苴:枯草。 ?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薄:撞。
1(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亡 号 尔 则 向 没
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
A(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
C(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
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十二)醉猩著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欲张我,舍尔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
?糟:酒糟。 ?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 ?奴:奴仆,混蛋,骂人语。 ?逮:直到。 ?遗者:漏网逃脱者。
1. 解释加点字词:
?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 ?又爱著屐
?及饮其味 ?兼获,辄无遗者
2. 翻译:
?奴欲张我,舍尔而去。
?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
3.猩既已知道人的设下的圈套,那为何它们还上当被捕呢,
(十三) 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革:更,另。?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
其 涂 姑 子
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 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 讲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
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十四)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攫:jué夺取。 ?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直:通“值”。 ? 哂:shěn,讥笑。 ?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已 索 予 甚于
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 (若)皆若己所固有 我若富贵当尔偿
B. (之)遇物即攫之 旁有哂之者
C. (于)世人好利甚于我 岂不又贤于彼哉
D. (固)皆若己所固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 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十五)犬
城之东偏,民家畜一犬,甚羸。一夕,邻火卒发,延及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其被,寝犹如故。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民始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民让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羸卒曳踞
易梁
有巨室,梁蠹且压?,将易之,召匠尔?。匠尔曰:“梁实蠹,不可以不易,然必先得材焉,不?则未可也。”其人不能堪,乃召他匠,束群小木以易之。其年冬十有一月,大雨雪,梁折而屋圮?。
?蠹且压:被虫蛀得快要倒塌。 ?尔:古时候一位木匠的名字。 ?不:同“否” ?圮:pǐ,毁坏,倒塌。
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易 堪 束 雨雪
黔之驴(11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因因然莫相知:小心谨慎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狎:戏弄。 ?荡倚冲冒:冲撞冒犯。?跳踉大口阚:跳起来,大声吼叫。
1(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驴不胜怒,蹄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选出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然)因因然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C((益)益习其声 稍近益狎
D.(且)以为且噬己也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3.以上故事即是成语 的由来,现在用来比喻 。
4(文中的“黔”是贵州的简称,南京和上海的简称分别是 、 。
(十二)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6.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B.齐人固善盗乎, (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圣人非所与熙也。 (陈述语气,相当于“吧”) D(寡人反取病焉。(感叹语气,相当于“啦”) 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8(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十三)不 计 人 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注释] ?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中央官员。?同列:同事。 ?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不喜计人过 ( )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是小子亦参政耶( ) ?同列犹不能平( )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2分)译文: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3分,有创意加1分)
(十四)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十五)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十六)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秦青弗止。 ?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相同,?与?不同 B(?与?不同,?与?相同 C(?与?相同,?与?也相同 D(?与?不同,?与?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啖粥而读 音: 义:
?辄以水沃面 音: 义:
?食不给 音: 义:
?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
?
?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十八)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
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患记问不若人 ?迨能倍诵乃止 ?迨能倍诵乃止 ?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十九)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二十)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
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窃入学舍 ?辄默记 ?儿痴如此 ?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二十一)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张无垢谪横浦 ?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