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剖析积极财政政策国债发行研究论文
精品文档
剖析积极财政政策国债发行研究论文
摘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措施,也是启动措施,但国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争议。我们接下来只就积极财政政策当中的增发国债问题,分析以下我国发行国债的资金来源及投向,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到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国债;支出;资金来源;有效需求
1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国债政策
从1998年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开始,我国每年都会发行大量的国债,以推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1.11998年的国债政策1998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常务委员会通过财政预算调整方案。?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将年初预算中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整为经常性项目支出,用于增加科技教育投入、过于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足额发放和增加抢险救灾支出。
1.21999年的国债政策1999年初,我国发行5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年中,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又增发了600亿元长期国债。新增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
1 / 7
精品文档
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方面。
1.32000年的国债政策2000年年初发行了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下半年又实行预算调整方案,又增发500亿元长期国债。这共计1500亿元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公路干线、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水里和生态项目。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建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和草场保护工程、京津周围沙源治理启动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超市道路交通、环保等设施国产化,国防军工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生物、芯片等重大科技项目。?教育设施。包括因高等学校扩招增加学生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高校建设补助。?城市环保项目。2000年,中央明确提出国债建设基金原则上不上新项目,集中力量完成在建项目。
1.42001年的国债政策2001年,全年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其中,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后续资金和工程收尾。500亿元特征国债,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52002年的国债政策2002年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主要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
2 / 7
精品文档
业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公检法等方面设施的建设。
从古典经济学派的公债有害论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当时大部分国家处于君主专制时期,国家的收入就是统治者的收入,他们可以随意的奢侈浪费,在通过税收取得收入的情况下,他们的支出还是受到收入的制约,然而,如果可以发行公债的话,就更刺激统治者的消费。并且,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自由竞争时期,投资旺盛,社会上基本上不存在闲置资本,政府发行公债,必然会是资本从生产领域抽出,然后,统治者们将其消费掉。资本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无法在创造利润了,在这种背景下,公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及所起的作用
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的政府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并且国债的发行、政府的支出都是有章可循的,根本不存在政府主观上把国债资金奢侈消费掉的问题。从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发行的国债筹集的资金主要投入在了三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的改造升级、教育和科研投入。
.1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国债资金在提供“公共物品”的支出时,首选是基础设施及一部分基础工业,也就是用于基础产业投资。基础产业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
3 / 7
精品文档
用,它为整个再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马克思认为,作为共同生产条件的固定资产如交通运输系统、邮政通信系统、排水系统等固定资产,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即具有“准公共物品”的一般特性。并且,基础产业部门是各生产和流通部门所必需的投入品,因此,基础产业部门和所有部门的关联较大,感应系数较高,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就会构成全面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我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大大降低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产业的瓶颈效应,给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带动了民间投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2高新技术革新支出1998年以来,从国债资金中拿出355.4亿元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而且带动了社会增加的投入。企业技术改造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式的转变。如高新技术在造船业的应用、在钢铁行业的应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家电行业的应用等,大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品种。
.3教育及科研的支出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我国国债资金也用在了教育设施的建设上,包括校舍的扩建,教育设施的更新。及西部高校的补助等。这一方面扩大了国内需求,同时也为培养更多人才提供了保障。
4 / 7
精品文档
从我国国债资金的用途上可以看出,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上。虽然留下了不少的债务,但同时也留下了优质的资产,是具有生产性的。因此说,我国的国债,单从支出这一方面就不符合古典公债有害论的条件,相反,从凯恩斯学派的角度,恰恰说明了国债是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带动民间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
3我国国债资金的来源
通过我国国债的认购主体可以得知国债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国债的认购主体主要分为民间组织和公共机构,民间组织又可以分为企业和居民个人。企业有银行企业和非银行企业。公共机构则有中央银行和政府部门。以上的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作为国债的购买者,http://www.gwyoo.com
.1民间组织购买国债民间组织如居民和企业购买国债出于一种储蓄保值的目的,投资的目的不大。因为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风险较低,并且国债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所以购买国债可以起到一种储蓄保值的作用,但是它的收益率相对于投资在其他领域肯定是比较低的。因此说,民间组织用于购买国债的资金一般都是闲置资金和用于消费支出的资金。另外,银行机构的资金大部分也是来自居民储蓄,这部分资金虽然是居民的闲置资金,但是银行机构通过融资,可以将这部分资金贷出,用于投资。因此说,银行购买国债会减少向外贷款,从而减少了一些企业的投资。
5 / 7
精品文档
.2公共部门购买国债政府和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政府购买国债的目的和民间组织购买国债的目的一样,其资金的来源也主要是本部门的闲置资金。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的目的是调节经济。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有直接购买和在公开市场购入。两种方式都是通过中央银行的信用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这部分资金不是来自一国经济部门现有的资金,而是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种国债资金来源可能会对消费支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国债的资产效应的会大大减小这种影响,另外这种资金来源也不会对生产领域的投资造成影响。第二种国债资金来源可能会减少一部分用于生产领域的投资资金。第三种国债资金来源显然不是现有的资金,因此也不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公债的资产效应对总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国债的支出及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债资金主要用在了一些具有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更新上面,是有生产能力,可以带来收入的,并且,这些投入增加了私人投资的信心,为整个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从而带动了私人部门的投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的国债资金的来源来看,我国国债对私人部门的投资资金影响不大,也就是说我国国债资金并没有掠夺具有生产性的资本。它恰恰将民间的闲散资本用在了生产领域。
6 / 7
精品文档
无论是从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从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来说,在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期间的国债的发行,大大地推动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最早提出公债的资产效应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勒纳。公债的资产效应是说发行公债会增加民众持有的资产,和公债幻觉相联系,民众觉得认购公债是自己的财富增加了,从而导致民间公债持有的消费支出的增加。事实上,自凯恩斯革命以来,宏观经济学界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公债资产效应。发行公债能增加居民的金融资产,一方面是收入效应使居民觉得比以前富裕了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是替代效应使民众减少劳动,增加闲暇,从而增加了消费。也就是说,公债的发行具有刺激消费增加需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共.积极财政政策及其财政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 7
范文二:增发国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财政政策可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接下来就分析一下为什么增发国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物价持续走低,有效需求不足时,国家就得扩大财政支出,用于国内投资,以刺激国内需求。但要扩大财政支出就得增加收入,但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要经济低迷的时候,税收增长一般都比较慢,这时,就必须通过增发国债,来弥补财政的不足。所以说,增发国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应该减发国债还是增发国债,
老师说是减发 因为国家持有大量钱可以进行大型项目投资建设 还是不利于控制脱货膨胀的
某同学说是增发 因为这样子国家把人民的钱集中在中央
那到底是增发还是减发,
政府发行国债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政府举债来扩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增发国债的必然结果就是大量的货币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也就会带来通货膨胀。某同学的说法错在国家发行了债券,不会把收上来的钱存着不动的,因为调节市场上货币供给的不是政府而是央行做的事情,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各种手段来减少货币供给缓解通货膨胀。另外,国债的发行对象不仅限于国内居民,也包括国外居民,也就是说发行了国债还会带来外部的货币流入,同样会加剧通货膨胀。
为什么增发国债不能缓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增发国债不是化解,而是加剧投资过热。不能化解通货膨胀的~
要是已经通货膨胀了,再要发国债,那么通常国家会用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过程中这些钱又回到了经济系统中,增加了收入,但是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这根本不能化解它,反而引发了投资过热,就不能化解通货膨胀,反而加剧。相反来说,增发国债是可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以抑制通缩的。你想想就会明白的。一般来说,你只要记得增发国债是抑制通货紧缩就可以了,但是也要明白,适当的增发国债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范文三:从国债发行看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
从国债发行看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目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可以说正处于十字路口。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功不可没。国债资金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基础,国债投向的变化,是财政政策变化的风向标。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日前表示,中国将由实行积极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是当前财政政策的主要取向,有保有控,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国债无论从发行的数量、功能,还是国债投资结构上,都在逐渐转向。据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统计数据,2004年一季度,国债累计发行832亿元,同比下降12.5,。这是近几年来国债发行首次大幅度下降。
从这一转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以及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日前表示,中国将由实行积极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作为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要淡出先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向比较中性的财政政策过渡,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那么,中性的财政政策是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在当前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将扮演何种角色,
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内部通货紧缩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果断推出了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标志的积极财政政策,它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起,构成了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6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一个最为明显的效应就是每年拉动了将近两个百分点的GDP增加值,80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带动两三万亿元的社会投资,最终奠定了民间大规模投资的基石。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投资增长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使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加工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我国经济内生增长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以后,世界经济复苏,其中中国因素相当重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数据表明,由于中国经济活动异常活跃,国内需求旺盛,导致进口快速增长。2003年全年进口4128.4亿美元,增长39.9,,增幅提高近20个百分点;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长强劲,钢材、汽车进口增长迅速。其中,2003年全世界1/3的可
贸易铁矿石,都用在了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增加了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技改贴息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中性财政政策:现实选择
面对今年一季度高达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货币政策调控空间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应有所变化和调整。
43,的投资增长大大超过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年份的投资实际增长率,包括曾出现大量经济泡沫的1992年和1993年。1993年是我国名义投资增长率最高的一年,达50.6,,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投资增长率为22,,只有今年一季度的一半左右。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告诉我们,经济自主增长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甚至达到或超出经济潜在的增长能力。显然,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相应进行调整:由“扩张性”转为中性,并逐步归于平衡。目前中国局部地区行业投
资过大、经济过热的同时,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急刹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有关专家就此分析指出,中性财政政策就是正常的财政政策,既不偏松,也不偏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也是为了使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总方向保持一致。
中性财政政策:带来什么
从积极转向中性,意味着财政支出的进度放缓,这在当前是必要的,只有这样,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年早些时候,财政部曾发布消息称,2004年中央财政将对资金的投向进行调整,主要是指在长期国债略有减少的情况下,国债投向将从拉动经济增长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调整投向就是将以往国债资金投向从重点建设项目向公共服务领域方面转移。有专家指出,国债一定要尽快退出竞争性和赢利性的领域,尽可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优势。
调整投向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更加关注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关注解决三农问题。今后两到三年,应将主要的国债资金投向农村基础建设,用于农村的道路、水电、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以期尽快
实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的重大突破,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在国债投向方面,显然应该着眼于解决目前最大的矛盾——城乡差别过大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最突出的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应继续施行并大有可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各方面的投入将增加300亿元左右。其中,将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全面推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直补金额为100亿元。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继续推进其他各项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几年试点,2004年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开。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税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这是扩大和培育内需的重要内容。同时,农村税费改革,也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搞好农村教育体制、医疗体制和其他配套改革,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也要安排相应资金给予支持。此外,还要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推进吉林黑龙江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试点工作。结合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试点,支持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国债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国债投向凸显政府职能,国债在功能转向后,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调节的手段。国债投向随之而来的变化,凸显了政府的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职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今年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要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据有关报道,今年的国债资金将主要投向五个方面:一、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三、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五、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不难看出,国债投资的重点将从经济建设领域转向公共服务领域。今后国债投资结构也将按公共财政原则进行调整。而建立公共型财政,也正是中国财政的改革目标。
国债利率市场化的背后
今年早些时候,财政部曾发布《关于公布2004年基准利率国债发行计划的通知》,业内人士对“基准利率国债”提法极为关注。依据已经公布的计划,2004年发行的基准利率国债共9期,都是跨市场发行,即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市场同时发行,其面向的投资者甚至
包括有些在中国从事业务经营的外资银行和券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真正的市场基准利率国债即将浮出水面。
计划显示,今年跨市场发行的基准利率国债的发行次数是去年的2.25倍,而且在7年期基准利率国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年期和5年期两个品种。这样一来,今年基准利率国债的发行次数将占全年的六成左右。这样的发行计划无疑将大大加快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统一步伐,构建基准国债利率体系,从而有力地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基准利率国债”,是指同一期限的国债品种定期滚动发行。基准利率是一种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可以真实反映出市场预期价格,其波动变化主要是全社会范围内资金供求关系及其成本水平的真实反映。自2002年12月中国首只跨市场发行的7年期基准利率国债问世,到2003年底,累计发行量已达2120亿元,占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的14,左右。对比去年,2004年基准利率国债由一种变成了三种,发行频率从4期增加到9期,由此,今年基准利率国债的发行次数将占全年的六成左右。同时,发行量在记账式国债中的占比更高。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很少注意设立基准利率,只是简单地指定国债利率和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但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政府日益感受到了应当放松管制、强化市场作用的压力。与之相应的是,政府对一个更有活力的金融体系(如公司债券市场)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国债发行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正是体现了这一期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经历了1980年代的行政分配,1990年代初的承购包销,到目前的定向发售、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并存的发展过程,总的变化趋势是不断趋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行方式。特别是2002年记账式(二期)国债利率首次低于银行存款收益,业内人士在评价这一现象时认为,这将成为国债发行市场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更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信号。
这次国债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收益,充分体现出金边债券的市场特征。在海外市场,国债是一个国家财政信用的体现,其信用度远远高于银行。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位置被倒置。长期以来国债利率一直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的地位特殊,银行信用背后实际上是国家信用,在风险方面没有实质性差异。但在今天,随着发行方式逐步的市场化,国债利率逐步由计划确定走向市场确定,表明我们已经可以用国际通行的规则来看待市场,国债发行已走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轨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国债市场,没有一个好的国债市场利率基准,就无法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基准利率国债已经对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套利机制的作用
下,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7年期国债的利率水平已经趋同。今年2年期和5年期两个基准利率国债品种的出现,势必使交易所与银行间市场7年期以下各国债品种的利率趋于一致。同样,国债利率的新特点是国债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是这一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国债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国财政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国债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债市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短期国债的增加,尤其是同一期限的国债品种定期滚动发行的推出,有效地弥补了当前债券市场短期工具不多的缺陷,大大突破了现行额度管理模式下的国债发行规模,国债市场乃至整个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
特别是在即将实施的中性财政政策中,国债利率市场化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在弥补财政赤字、满足政府支出需求、筹集政府投资基本建设的资金、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债的金融功能,推动国债市场发展,并促使国债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专家视点
贾康:
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逐步从应急性的、以解决短期问题为主要目的、较为单一的目标选择中淡出,逐步转向以健全经济内生增长长效机制为主,兼顾解决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政策方面,着力点应进一步聚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上,要注重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实施,推进经济内生增长,提高微观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和财政可持续发展。
高培勇:
公共财政体制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比如说收费制度的改革;另一个是支出,现在已经启动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另一个层面就是管理层面,这个管理不仅仅涉及财政部门内部,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对财政收支运作的知情权、监督权的行使。
张立群:
财政的职能不仅仅局限在国债投资上,包括很多方面。国债投资应该逐步减弱力度,但不是说财政对于经济承担的力度要减轻。积极财政政策面临的问题不是淡出,而是转型,即不再直接刺激需求,而是向确保社会稳定方面转变。减少国债投资,正是财政政策重点调整
的一个迹象。
程选:
地方政府多是“以加速本地经济发展为目的”进行扩张的,但是它们进行投资计划安排时,很少顾及给本地人民、本地经济及下届政府带来的债务负担和环境负担,从目前情况看,国家需要尽快采用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各种措施,约束地方政府的扩张行为。宏观调控措施的着力点不应直接针对“局部过热苗头”——看到哪个行业出现“超常规”增长,就在哪个行业“灭火”。当前宏观政策调整应该减少对货币政策的依赖,转而更多地倚重财政政策;尽快停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刘国光: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多长时间,一要看财政承受能力,主要是国债余额、赤字占GDP的比例;二要看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何时得到恢复,消费和投资自主扩张的机制何时得以形成。这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转向,应是一个逐渐淡出的过程。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后,国债照样可以发行,既可能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
的需要,也可能是对某些公共投资的必要补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都离不了它。但那时国债的作用将发生变化,不再是以扩大需求为目
的,力度也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大。
范文四:明年续推稳健财政政策 减国债发行和财政赤字规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日起在北京召开。消息人士透露,2007年中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可能会在今年600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减100亿元左右。而针对中国经济明年的走势,各方经济学家更是持有不同的观点,来自国外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势头难消,恐怕很难实现“软着陆”;而来自国内的经济学家及舆论则均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明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平稳期。
香港《文汇报》引述消息人士强调,稳健的财政政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双减”,即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从2005年中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开始,稳健财政政策已实施两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亦逐年缩减。2005年国债发行规模为800亿元,比2004年减少300亿元,今年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减至600亿元。
国库丰盈放债逐年少
观察家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较快,财政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收入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而且连续2年财政增收超过5,000亿元,这为长期建设国债进一步淡出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当前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内在增长动力,长期建设国债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而且近一两年来,国内投资高涨,带动经济过快增长,目前投资实际已不再需要拉动,而是面临调控的问题。因此,2007年中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料会进一步减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续发国债备不时之需
从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开始,有关停发长期建设国债议论就不绝于耳。不过,观察家分析指出,尽管目前国库丰盈、经济内在增长强劲,这些都令长期建设国债淡出具备了一定条件;但考虑到,未来中国经济仍存很大不确定性。今年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刚刚遏制住经济增长过快的势头,但对于下一步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目前仍很难做出判断,尤其是不少智囊专家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面临调整,关键时刻有可能仍需国债投资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另外,目前还有一定规模的国债项目没有完工,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或项目亦需要国债资金支持,而且当前中国财政赤字规模不大,赤字率较低,因此政府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完全可行的。
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
据消息人士透露,2007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料将在今年600亿元的基础上酌减100亿元左右,达到500亿元左右的规模,同时会适当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项目资金,不过国债最终发行规模仍需提交明年两会审批。
至于明年国债资金投向,财政部门权威官员日前在此间指出,明年政府将调整优化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方向和使用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制止新上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项目,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财政部门官员指出,明年财政资金将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大开发。财政部门还将从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花旗首席经济学家:消费乏力难“软着陆”
《财经杂志》最新一期刊登了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和中国区经济学家沈明高的文章,认为虽然2006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但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很小,在未来几年经济将仍然可能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长。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可能将继续致力于解决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但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渐进和耗时的过程。两位专家称,中国最近投资增长放缓,而消费增长仍然乏力,考虑到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远超过50%,进一步紧缩投资的空间有限。预计明年经济仍然可能保持9.8%的较快增长。在2008年,经济有望在政府换届、奥运经济和美国经济回暖等因素的影响下有较大的反弹,达到10.7%。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投资还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中国投资率仍有望继续攀升。现在按照各种口径计算的这一比率都已经显着高于40%,而2006年亚洲其它新兴市场经济的相同比率平均只有23.1%。文章预计,用总资本形成计算的投资——GDP比率在2007年有望突破45%。如果没有重大的结构调整措施出台,那么到2010年将可能进一步升至接近50%。
范文五:财政政策与国债分析论文
为了拉动国内需求,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动态的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和国债的问题。
一、坚持动态的财政收支平衡
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投资,势必会扩大财政赤字。对于是否以及如何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学术界提出预算平衡论、功能财政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和充分就业预算论。要根据一定时期的资源状况(如短缺或闲置)以及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出现的矛盾,正确地处理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
我们认为,必须认识和运用财政收支矛盾和平衡规律,实行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年度都要强求预算平衡,而是可以实行动态平衡, 即在一定条件下可每隔若干年实现一次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由于财政政策效应存在着时滞,财政的一些经济性支出增加后,可能造成当年财政赤字,但这些支出最终会形成生产力,从而会增加以后年份的预算收入。还应看到,由于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不同年份经济的繁荣或萧条以及供求状况不会一成不变,如果固守年度财政的平衡原则,就可能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因此,要区分两种类型的财政赤字。一种是结构性赤字,它是假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及政府取得充分就业的收入时出现的预算赤字,是对经济周期性因素加以调整后的赤字,这在一般情况下应予以杜绝。另一种是实际赤字,这是缘于经济运行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所产生的财政赤字,是未对周期性因素加以调整的财政赤字。在出现经济萧条,资源大量闲置和失业严重的状况下,可以实行“逆周期”调节,实行适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借以扩大总需求。在经济效益提高和税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最终实现预算平衡或盈余。因此, 根据经济周期变动和资源状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实行动态的财政收支平衡原则。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960亿元, 中央财政共发行国债3891亿元(不含财政部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国债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我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认为,在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的情况下,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就不再是帕累托最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减少资本存量而生活得更好。 另一方面,根据在离散时间或连续时间下的凯恩斯 ——拉姆齐规则,资本的边际产量相对于时间偏好率(或主观贴现率)越高,降低目前的消费水平而在以后享有更高消费水平,这越划算。财政可运用国债这一经济杠杆,合理调节储蓄、资本存量和消费。在公共财货是消费品的模型中,典型的行为者具有“幸福函数”(即瞬时效用函数),且所有的物品为正常的,政府支出一般会是顺周期的(费莱明,1987)。政府支出的水平将受到征税的边际成本的影响。要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品(如基础设施),就会被视作是对经济受到扰动的反应。在均衡条件下,政府支出的一部分也可作为当前生产的投入(布兰查德、费希尔,1989)。1986~1997年,我国最终消费年均增长率8.2%,低于gdp年均增长率9.8%,我国消费率在“八五”期间和1997年分别为59%和59.9%(1991——1995年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96、1997年分别为62%和60.6%.目前我国只有在扩大投资的同时扩大最终消费,才能使投资最终获得市场和效益,也才能增加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数。不过,目前我国应主要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其中,财政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还有,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次性住房货币补贴,这将有利于促进关联强度大、带动效应明显的住宅业的发展。另外,据测算,如果我国农村人口消费水平达到城镇人口的消费水平,至少要增加33,400亿元购买力。因
此,必须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国债资金应主要继续用于基础设施。其原因是: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特点,且目前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此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和某些高新技术项目,国债资金也可给予必要支持。必须加强国债资金拨付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经济效益。
二、国债的效应和适度规模
(一)要正确地看待国债发行同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关系
国债的发行能否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这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要看由谁认购国债,二是政府是否及时动用国债收入,三是国债的发行对商业银行准备金变动的影响。
如果由公众(个人和企业)用现钞和活期存款购买国债,流通中的货币就会以相等的数额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会变少(原因是公众为购买国债而开出商业银行的支票)。但当财政支用国债收入后,又会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其所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同公众购买国债前的货币供应量是等额的。
倘若由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就由商业银行开出由自己支付的支票,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俟财政动用这项国债收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又会等额地失而复得,致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却发生了变动。然而,要是商业银行以所认购的国债出售或抵押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或给予再贴现,就会使商业银行在认购国债时所减少的准备金得到等额补充。不仅如此,在财政动用这笔国债资金时,还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至1998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569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86524亿元。因此,财政部可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一些长期国债,将一部分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这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效益,减少国债发行费用,并调节产业结构。这一般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还需说明的是:如果这一部分国债资金被束之高阁的时间长于这一部分储蓄存款的闲置时间,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收缩;要是商业银行以所认购的国债出售或抵押给中央银行,且财政动用了这笔国债收入, 会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因此,在确定国债规模、偿还期限和国债收入的动用时限以及在办理再贴现时, 必须顾及由此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的问题。其中,国债收入应优先用于在建项目。
如果由中央银行直接认购公债,中央银行给财政部开具支票,当财政部用以支付商业、劳务和其他支出时,作为卖方的公司、企业、个人将所得收入存入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及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得以增加,从而会产生派生存款。简言之,当中央银行直接认购国债时,会增加高能量货币的投放。这是中央银行实行债务货币化,它在总需求特别严重不足时并非绝对不可用,但目前我国不宜强调采用这种方法。
(二)要消减国债的“挤出效应”
当国债的发行引起利率上升以及由此导致企业和个人支出(特别是投资)减少时,就出现“挤出效应”。它会减弱政府支出增加的扩张效应。在以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时,若用货币融资法(即
由中央银行直接认购或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就会增加名
义货币存量。因之,利率趋于降低,投资随之增加。而在采用债务融资法(由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认购国债)时,由于名义货币供应量不会增加和赤字财政所造成的价格上升(由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所使然),以及一部份流通中的货币用于购买国债,导致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和利率攀升,从而减少了个人和企业的投资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债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乘数。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有着自己的特点。目前我国物价水平较低,信贷资金供过于求,且自1996年以来已七次调低银行贷款利率。这些都有利于消减国债的挤出效应。应在增加财政投资的同时,采取措施(包括银行贷款、在必要时的税收优惠以及发挥财政资金的补助和贴息等导向作用在内),根据产业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和社会其他方面增加投资,以形成投资需求的持续性。此外,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阻遏利率上升。这既有利于克服国债的挤出效应,又能增加财政投资的配套资金。
还应看到:第一,在资源闲置和存在失业的情况下,随着产品需求的扩大,实际收入和产量也会增加,因而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再者,由于储蓄水平随收入的上升而做到“水涨船高”,利率(因货币需求的利率反应性)不会上升到完全抑制投资的地步。储蓄的增加有可能为较多的预算赤字融资,而无需完全取代私人支出。第二,当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就可能成为现实。这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总需求扩大,会导致物价上升而非产量增加。目前我国资源闲置严重,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在此情况下,不会出现完全的国债挤出效应。
(三)要适度确定国债规模
确定国债规模,应考虑多种因素。国债规模不能超逾政府的偿债能力和国民的应债能力。可主要用以下两类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是否适度:一类是反映国债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指标,其中,较重要的有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率); 另一类是反映国债与财政收入关系的指标,其中较重要的有财政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
从我国情况看,1994~1997年,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分别为52.14%、53.68%、55.61%和51.5%,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分别为20.3%、22.7%、24.9%和26.9%,而国际公认的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分别为15~20%和25~30%(目前发达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一般只有10~15%)。 我国财政债务依存度尤其是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是偏高的。另一方面,1991~1998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分别为5.14%、5.25%、5.5%、5.21%、5.45%、5.6%、8.1%、10.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和发达国家的公债负担率(如美国在1993年为69.2%,日本和法国在1992年分别为52.7%和29.6%)。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而国债负担率又偏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1997年为11.56%);二是发达国家庞大的公债余额已历经数百年之久,相形之下,我国国债余额(到1997年末国内债务余额为5511亿元)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三是我国国债偿还期限平均说来偏短。为了适度确定我国国债规模,应当考虑多种因素。国际上公认的几种用以反映应债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警戒线都是可以参酌的,尤其是债务负担率的警戒线值得参考。我国国债规模的控制,要考虑我国资源闲置的状况,要顾及财政收支平衡同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以及财政与信贷统一平衡等问题,而不宜仅用单项指标来衡量。
要解决我国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和债务负担率较低的矛盾,并遵循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公债管理中宜减少公债换发的原则,一要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二要适当延长国债的平均偿还期限,其中特别要适当增加长期国债所占比重。与此同时,要合理确定短、中、长期国债的结构,以利于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均衡各年份国债还本付息的负担,并使中央银行能灵活机动地利用国债市场而调控经济,以国债期限结构变动来缓和经济周期波动。另外要发展国债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关于政府预算约束的数理分析,税收的预期现值等于在经常项目上的政府购买的预期现值加上政府最初的净债务。资本帐户支出不会影响对现值预算平衡的预期(萨金特,1986)。为了使我国在今后若干年内能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使当前的债务水平等于将来某个时刻出现最初盈余的贴现现值,提高偿债能力,必须做到:(1)经济增长率一般宜高于国债增长率,降低债务——收入比率。该比率取决于实际利率、产出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之间的关系。(2)要提高经济效益,强化税收征管,稳步推进“费改税”,完善税制,并把现有的预算外资金中由财政部门管理的那一部分纳入预算内管理,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根据我国历年数据测算,经济每增长1%,财政收入增长不及0.7%)。(3)要做到“量出为入”与“量入为出”相结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4)要建立偿债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拟为:从税收收入中划出一部分;从上交财政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提取一部分;收回有偿使用的那一部分国债资金的本息。借鉴历史上欧洲国家实行“减债基金”(即偿债基金)的失败教训,必须控制国债规模,并严禁偿债基金被挪用。(5)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在条件具备时采用国债销售发行法,可试行市场购销的偿还法,即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证券市场上陆续收购某种国债,在该债券到期前逐步给以清偿。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萨金特:《宏观经济理论》,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版。
(2) [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3) [美]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剖析积极财政政策国债发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