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戴震难师的翻译
《戴震难师》的翻译
戴震10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的太久,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
《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
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
“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
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
啊。”
范文二: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习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实话实说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段玉裁(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他是戴震的学生。 戴震(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字东原,是段玉裁的老师。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2、掌握重点词义
? 先生是年乃能言 ( )
?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
? 就傅读书( )( )
? 师应之曰( )
? 即问( )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
?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 ? 师无以应( )( )
? 此非常儿也( )( )
3、一词多义
? 先生是年乃能言( )
言 日数千言 ( )
?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言
? 几二千年矣( )
(三)讨论探究: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从戴震难倒老师表现了戴震的什么精神?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 翻译句子:
1、日数千言不肯休
2、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3、先生是年乃能言
范文三:戴震难师⑴
戴 震 难 师⑴
段 玉 裁
【原文】
先生⑵是年⑶乃⑷能言⑸,盖⑹聪明蕴蓄⑺者久矣。就傅⑻读书,过目成诵⑼,日数
千言⑽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⑾,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⑿师:“此何以⒀
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⒁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⒂记之?”师应⒃之曰:
“此朱文公⒄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
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
千年矣。”“然则(21)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22)应,曰:“此非常儿也(23)。”
【注解】
(1)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
迹的书籍,题目是编者加的。人物介绍见“资料库”。(2)先生:老师,
这里指戴震。(3)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4)乃:才。 (5)
言:说话。 (6)盖:大概,这里指推测。(7)蕴蓄:蕴藏,积蓄。 (8)就
傅:跟随老师。就,靠近。 (9)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10)言:
字。 (11)《大学章句》:南宋朱熹为《礼记〃大学》作的注释书,是明清两
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 (12)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13)何以:
以何,凭什么。 (14)述:记述。 (15)门人:学生。 (16)应:回答。 (17)
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见“资
料库”。(18)相去:相隔。去,距离。 (19)几何:多少。 (20)几:差不
多。 (2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2)无以:无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23)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⒅⒆⒇
《戴震难师》学案
一、课题:《戴震难师》
二、课型:新授课
三、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感悟戴震的精神。
四、学习方法
1、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五、学习过程
环节一 课前练兵,初步感知
1、结合资料库相关知识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①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读时,要读
准字音,读准节奏,以情带声。②“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圈点、勾画、批注。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戴震难师( ) 蕴蓄( ) 数千言( ) 几二千年( ) .....
4、温故知新,解释词义。 .指物作诗立就( ).三省吾身 (
然数.年恒不一见 (
先生是.年乃能言 ( ) 日数..千言不肯休 (
5、释词译句。
⑴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译文:
⑵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
⑶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
⑷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
环节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环节三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知之 ( ) 为.曾子之意 ( ) ) ) )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词句。
2、指名朗读 【听读指导】听读过程中注意标注字音和断句。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环节四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在注释帮助下,学生自主解读文章的意思,找出困惑和疑难。
2、携带问题,分组讨论。
3、各组提出问题,全班互助。
4、指名串译,理解课文。
环节五 分析人物,探究精神
1、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戴震?
2、谈谈戴震精神带给你的启发。
3、发扬戴震精神,当堂质疑问难。
环节六 总结全文
【资料库】
1、人物介绍
段玉裁(1735—1815),清代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字若膺(yīng),
号茂堂,江苏金坛市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极大,
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
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
所称道。 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
戴震(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语言
文字学家 ,也是我国十八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哲学上,
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他还提出
“光照说”,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
人”。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
方面内容。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
ù)源(今属江西)人。死后谥“文”,后世称他为朱文公。他是宋代理学的集
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
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2、梁启超对“戴震难师”一事的评价
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期精神
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愿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
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止境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
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晚世科学所赖以建立。而震以童年具此
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配置之业固宜。
3、关于质疑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怀疑是无限的探求。——苏格拉底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但也没有信仰。——周国平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人陈献章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4、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反思课堂·沉淀
一、设计意图
《戴震难师》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教学,各位一线教师都有很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且不说串讲的传统方式,也不提“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言,对于耗时低效的文言文教学,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们平日讲文言文的感觉那是“累”,学生学的那是“难”,更甚者“怕”。怎样改变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课堂上死气沉沉的状况?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认真研读了新课标中有关的要求和说明之后,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一些想法。“评价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重点不在于考查学生对词法、句法等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立足于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并通过对原文的记诵积累考察其语感能力。”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突破点就在于教与学角色的转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素养为中心,在初中学段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教师要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去学。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主要遵循了这样的设计初衷:一、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仅仅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推进。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尽量不包办、不代办。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二是以朗读为主线,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第一环节安排了四次诵读,读的遍数多了,对文本内容熟悉了,才能进一步挖掘文章主旨。三是以运用为旨归,戴震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学生们应该学习的,对其思维品质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分为三大板块:读文、释义、说人,创设了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言,不懂就问,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很好地践行了戴震的质疑精神,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思想。本着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发现问题,决定吸取或舍弃。教学评价较为恰当,能与学生形成双边互动,教学中没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在收获淡淡喜悦的同时,我更清醒地看到了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一是朗读方法和技巧的点拨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地读,缺乏对句子的针对性指导。下课后,有专家跟我探讨“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一句的
停顿,学生读的时候句读不明显,而我也没有及时指出来,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不够严谨,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让我意识到这一点。
二是关于释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及时、明确地给予答复,应该对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加以提及并强化,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是关于板书。在板书的时候,我一遍遍地问“怎么了”“又怎么了”,显得很笨拙。现在想,如果设计成男同学读戴震,女同学读老师,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进行起来还会更自然、顺畅一些,而这恰恰暴露出自己在设计上的不够细致。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巴、粉笔和多媒体,它更需要用心去感知,用感情去灌溉。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读书写文,它更应着重于学生素养的提高。
范文四: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完成 1— 4题。
1.解释加粗词语。
(1)相去 几何 时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则 朱文公何以知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何 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 述 之 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_____________ ,戴震难师是通过 _____________ 的方式进行的。
3.从哪里可以看出戴震幼时聪明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戴震难师这件事,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1)多少。
(2)既然这样,那么。
(3)这是。记述。
2.语言描写 层层反问
3.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4.敢于质疑,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意思对即可)
范文五:戴震难师
第三课时
预习重点:《戴震难师》
解题:
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段玉裁是他的学生。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所著《说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
自主学习,把握内容
3、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
4、 大声朗读课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尝试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每句的意思表达出来,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或者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补充在后面的横线处,以便在展示的时候写在黑板上。别忘了把你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和大家分享。
第四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解释文言字词。
是年: 乃能
言: 即: 盖: 述之: 就傅: 何以:
休: 相去: 几何: 然则: 无以应: 非常:
2、自由朗读,通译全文,把感到困难的句子写下来。
二、情景喜剧 《戴震难师》
要求:1、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神形兼备。
2、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怎么做?
2、从《戴震难师》这个故事钟,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你对这位老师有何评价?
达标检测
1、 解释多义词
(1)而 (2)以
而翁知我 以千金寄
之
寄千金而无券 公亦以次自矜
卒辇而致之 至“右经一章”以下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而翁知我:
卒辇而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2.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之”。3.“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4.表现了友人儿子惊愕、不相信的心理,这从侧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5.《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6.勤于思考,善于质疑,认真探究。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重视 (2)存放 (3)告诉
(4)归还 (5)说话 (6)靠近,跟随
1.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周旺中学初一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难点:
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 》,作者 ,字仲可, 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 ”的高尚品质。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旃( ) 璘( ) 诺( ) 敦( )
券( ) 亡何( ) 其人亡( ) 愕( )
语( ) 卒( ) 辇( )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重诺责(诺责: ) 敦风义(敦: 风义: )
不立券( 券: ) 且父未尝语我也(尝: 语: ) 归之( 归: ) 而翁知我( 而: 翁: ) 卒辇而致之(卒: 辇: 致: )
亡何( ) 愕然( ) 以千金寄之(寄: )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2)券在心,不在纸。
(3)卒辇而致之。
(4)重诺责,敦风义。
4、讲一讲
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课文】
1、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3、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中哪里体现了“坚”?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坚的?请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
5、《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即把人物当时的表情、心理刻画了出来。请你分析一下,下面几句话分别反应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⑴愕然不受。( ) ⑵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拓展提高】
1、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蔡勉旃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3、在现实社会你赞不赞成“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
4、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
【课堂总结】
“诚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戴震难师》,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顺畅朗读文言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戴震难师》选自《 》, 作者 , 字若膺, 号懋堂, 朝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戴震,字东原,清朝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做过四库馆的纂修,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学者,他在声韵方面、历算方面、地理方面、经学方面,他都有渊博的论述,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 的精神。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蕴蓄( )就傅( )塾师( ) 师应之( )几二千年( )朱熹( )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是年( ) 乃能言(乃: 言: ) 何以( ) 述之( ) 应之曰( ) 相去几何(去: 几何: ) 此非常儿也( ) 无以( ) 就傅读书(就: 傅: ) 日数千言不肯休( ) 几二千年矣( ) 蕴蓄( ) 然则( )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第三课时
【探究课文】
1、《戴震难师》写了戴震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认为这些对于戴震日后成为大学问家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几方面的内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
【情景深化】
每小组推荐两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形神兼备。②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③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选出最佳表演奖。
【拓展提高】
1、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两句关于读书善于质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讲出来吗?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义 亡何( 通 , )
2、词类活用
(1)重诺责(重: , )
(2)且父未尝语我(语: , )
(3)卒辇而致之(辇: , )
(4) 乃能言(言: , )
(5)日数千言不肯休(日, , )
3、古今异义。
(1)是年( 是,古义: 今义: )
(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古义: 今义: )
(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 今义: )
(4)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 今义: )
(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 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