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doc】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第l8卷第4期
2003年12月
河北林果研究Vo1.18No.4
ItEBEIJOURNALOFFORF_bTRYANDORCHARDEsEA】HDec.2003 文章编号:1007-4961(2003)04-0305—06
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袁嘉祖
北京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温带.根据有关文献和1994年
我国沙漠化普查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现代干旱和沙漠化现状,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末次大冰
期,水土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形成和分
布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建议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节水林牧业和依法治沙,进而
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关键词:中国;荒漠化;形成原因;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S717.193文献标识码:A
REASoNSoFFoRMTIoNi】DCHARACI'l班唧ICS
oFDISTR?IUTIoNoFDES】田唧CAT卫ONINCH】NA
YUANJia—ZU
(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100083,&ng,China)
Abstract:Thedesertsintheworldarcmainlydistributedinthesubtropicalzone.onlythedesert
sinChina
arcinthetemperatezone.BasedontherelevantliteratureandthesurveyonsandydesertificationinChinain
1994,thispaper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draughtandsandydesertificationbothathomeand
abroad,analysesthefactorsinfluencingtheformationanddistributionofthedesertsinthenorthofChina.
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m~jorfactorsincludetherisingoftheQinghai—
TibetPlateau,theeffectsof
thelastglacialepoch,thewaterandsoilresources,theclimatecl-~ses,andtheunreasonablehumanactiv—
ities.Thepaperpredictsthefuturedevelopmenttendencyofsandydesertificafionandsuggeststhatthetrans
—
regionalwaterdiversionprojects,thewater—
savingforestryandhusbandryandthecombatingofsaIldy
desertificationaccordingtolawsshouldbespupforthepurposesoffundamentallycontrollingthe
dra~chtanddeseaificationinthenorthofChina.
Keywords:China;dese~tification;formationreason;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现代世界性干旱已持续近半个
世纪,
收稿日期:2003—07—05
作者简介:袁嘉祖(193O一),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在气象学,数学,林学及水利学
等领域都有较高造诣.
306河北林果研究第18卷
特别是从1968年开始,乍得,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国家发生严重干旱,且持
续不断.
1972年太平洋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非,美洲,中
国,前苏联
欧洲地区相继发生严重干旱,全球粮食减产2%,中国"三北"地区粮食减产103.5亿kg,黄河
从此断流23a.1982,1983年赤道太平洋又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波及到非洲,大洋洲,
印度,东南亚,南美,北美,中国,前苏联和日本.1989,1990年欧洲地中海地区也发生了大旱
灾,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地区的干旱接连不断,特别是西非萨赫勒,苏丹,索马里地区,持续
了近30a干旱,因饥饿和疾病死亡人数达300多万,造成社会动乱,内战不断. 干旱与荒漠化经常相伴而生.干旱造成江河断流,湖泊枯竭,湿地消失,森林萎缩,草原退
化,荒漠化不断扩大.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4.5亿hIn2,并正以每年500,700万hIn2的速度发
展,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我国北方荒漠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干旱频繁,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元年)到公元1949年的
2155年中,中国共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2a发生1次;1950年以来,基本上是十年九
旱,全国平均每年受旱农田2070万hIn2,其中成灾面积789万hIn2;1989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
受旱农田2637万hIn2,成灾面积1267万hIn2.据1994年普查资料,我国水蚀,盐渍和风蚀荒漠
化面积已达262.3万,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168.9万
k/.n2,占国土总面积的17.6%.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的82.4%分布在35.,50.N的西北和
华北北部地区,并正以每年2460的速度扩展,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7.4,20.5亿
元.20世
纪9o年代沙尘暴出现次数(23次)已比50年代(5次)增加了4倍.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
最主要的生态屏障,东西长24OOkm,南北宽约6OOkm,但其沙漠化面积已占84.0%,新疆的沙
漠化面积占其总面积的47.7%,甘肃占54.7%,青海占46.0%. 从撒哈拉沙漠一中东一阿拉伯沙漠一中亚一南亚一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呼伦贝尔
沙地,已连成一片,几乎抵达太平洋西岸,横穿欧亚中部与北部非洲,连成一条超级沙漠带.它
既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又是全球气候和生态进一步恶化的根源.
若无相应有效对策,处在这条沙漠带上的大城市将难逃撒哈拉沙漠中开罗的命运,终究会变成
一
个个沙漠城市,大批百姓将沦为生态难民.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引起的社
会,经济和文明的后果.
2我国沙漠和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
2.1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15.,35.副热带下沉气流区,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
35.N以北,110.E以西的温带地区,青藏高原的隆升起着关键作用. 考古资料显示,4000万年前,西藏是一个特提斯海,拉萨位于30.N,属亚热带气候.据史
书记载,当时甘肃,新疆一带水草丰盛,畜牧业兴旺,森林茂密,罗布泊河流交错,湖面广阔,沿
湖居民以捕鱼为生,在楼兰国王古墓中就有船浆,鱼篓和船竿等陪葬品. 据真锅淑郎(1975)和王安宇(1978)分别采用无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模拟试验结果
表明:
在冬季,青藏地区上空是平直的西风带,没有蒙古高气压,只有一个拉萨高气压.因此,30.N
第4期袁嘉祖: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307
以南为偏北气流,30.N以北为偏南气流,说明青藏地区冬季是暖干气候.在夏季,没有印度低
气压,没有西南季风,副热带高气压在25.N附近,青藏地区盛行的是干燥的西北气流,说明夏
季干热.总之,在冬,夏季高空西风带平直条件下,青藏地区盛行的是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属
于大陆性气候,当时东亚16国是一块干旱贫瘠的土地.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与欧亚大陆相撞而连接在一起,古特提斯海水就分东西两
路退出青藏地区.紧接着,由于地球磁极与宇宙磁极同向,使地磁极环流产生强烈对流运动,
全球发生造山运动,并持续了3500多万a,到公元前3800万a,青藏高原上升到1000m,到公
元前240万年,上升到2000m,形成了现代的亚洲海陆分布格局,季风体系形成.因暖湿空气
厚度不足2000m,受青藏高原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阻挡,使东亚地区由干旱变得湿润,西
北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逐渐少雨干旱.同时,青藏高原把西风带分为2支,北支干冷气流刮
起的黄土在高原东北方向降落,形成了黄土高原,所以黄土高原形成于公元前240万年.到公
元前200万年,青藏高原上升到3000m.在夏季,高原上形成了一个热低压,在其上部(对流
层顶)为一个高气压,向四周扩散,向东的气流在太平洋下沉;向南的气流在印度北
部下沉,形
成拉贾斯坦沙漠;向西的气流在伊朗,阿拉伯地区下沉,形成了阿拉伯沙漠;向北的气流在南疆
下沉,形成了塔克拉玛干等沙漠.青藏高原仍以每年1cm的速度上升,升得越高,对北方的干
旱影响越大.
2.2末次冰期的影响
22亿徕,地球发生了7次大冰期,末次冰期发生在公元前7.02.3万年期间.由于冰 川和冰盖的发展,海平面下降,当时的海岸线离长江口600km,西北地区失去海洋的调节,干旱
加剧,荒漠化发展.
2.3水土失调的影响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所以东西不平衡,南北不对称,关键在于水.我国东部和南部濒
临海洋,加上重重山脉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阻挡,使我国的降水分布是东多西少和南多北
少.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我国年均降水量648.4mm,年降水总量61889亿m3,其
中土壤水33765亿m3,河川径流水271154Lm3,地下水8288亿rn3.水利部门认为,土壤水是储
存在土壤空隙中不可调动的水,故水文资料上只有径流水和地下水代表各地的水资源.扣除
径流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我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In3,居世界第6位,1997年人均水资
源2193m3,居世界153个国家的第121位.
我国水资源与耕地,矿产资源,人口分布很不协调.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
63.5%,耕地占64.0%,矿产资源占58.9%,人口占46.5%,水资源仅占19%.其中西北水资
源占全国水资源的4.6%,华北占4.7%,东北占9.7%,而长江流域以南占81%.特别是从海
拉尔一乌兰浩特一赤峰一张家口一榆林一西安及新疆的伊犁河,青海大通河一线年降水量为
400mm,从此线以西至二连浩特一乌拉特前旗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一线为200mm,属半干旱区;
从此线以西至腾格里沙漠一巴丹吉林沙漠一柴达木沙漠一线为100-砌,再往西只有10.2
50mm,属干旱和极干旱区.
陕,甘,宁,新,蒙(包头以西)4个半省(区)总面积272.5万km2,年平均降水量167—T?n,年
均降水总量4559亿In3,其中土壤水2740亿m3,每公顷土壤水1008m3,河川径流水和地下水
181乙rn3,每公顷664m3,1997年人均水资源2057m3.据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植物所,兰
河北林果研究第18卷
州沙漠所分别在子午岭,沙坡头,黄陵和赤峰的测算,每公顷中龄乔木林年蒸散水3643m3,灌
木林1800m3,草地2000m3,表示在年降水量364mm以上地区才能种乔木,200mm以上地区才
能种草,180mm以上地区才能种灌木.而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仅10.2mm,吐鲁番盆地
16.4mm,甘肃乌梢岭以西29.4mm,内蒙古阿拉善盟37.4mm.由于土壤水很少,节水林业又
未提到议事日程,所以年年造林不见林,局部地区年年造林等于零,特别是气候变暖,北方的年
降水量已经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50%,所以沙尘暴频发,沙漠化不断扩大. 2.4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我国发生了4次气候变化,即1903,1918年为低温期,1919,1953年为高温期,
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90年代是20世纪中国最暖期,1998年是九大
行星汇合年,是20世纪中国最暖年.这4次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变化是一致的.太阳黑
子周期是指太阳黑子最多与最少值的问隔年限,平均为11.07a.目前我们正处在太阳黑子周
期,太阳黑子多,磁场强,放射的能量多,通过地磁的相互作用使气温升高,反之则降低.根据
我国1880,1990年太阳黑子资料进行回归预测,这次高温期将持续到2015年,2016年转入低
温期,2039年转入高温期,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 由于近代工业大量消耗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据2001年IPCC
的统计,1998年全球大气中的c0,浓度已比1750年欧洲工业革命前增加了27.8%,.NO增加
了14.2%,c心增加了2.5倍,CFC一12(氯氟烃)增加了533倍,并正以每年0.16%,0.96%速
度递增.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20世纪90年代平均气温比20世纪50年代升
高了0.68~C,其中35oN以北地区增幅最大,内蒙古中东部和北疆地区升高1.2~C,东北1.O~C,
拉萨0.9?,华北0.8?;而黄河流域以南,100~E以东,南岭以北地区,因工业排放的SO2过多,
酸性气溶胶形成的云雾和酸雨增多,四川的酸雨率已达97%,因云雾对阳光的反射和雨水蒸
发耗热,使年均温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0.4,0.8?.由于北方增温,南方降温,南北温差
减小,使冬夏季风减弱,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减少.以北京为例,20世纪50年代平均降水
量810mm,60年代为584mm,70年代为589mm,80年代为548mm,90年代为498mm,平均比50
年代减少了38.5%,其中1997年为373mm,1998年因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南北闹大水,为
743mm,1999年为312mm,2000年为371mm,2001年为346mm,2002年为385mm.可见,2000
,
2002年平均降水量为367mm,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55%.西北地区递减幅度更大,阿
拉善盟1957,1969年平均降水量52mm,70年代为36mm,80年代为21mm,90年代为17mm,
比50年代减少了67%.根据理论计算,年降水量减少10mm,年均温将升高0.1oC,气温越高,
蒸发量越大,加剧了大气与土壤干旱和荒漠化发展.
2.5社会经济干旱的影响
社会经济干旱是指供水量少于需求量的现象.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大.全
国农田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600万hm2增加到1997年的5066.77/hm2,农业用水量从1022
亿rn3增加到4055亿m3,增加了4倍,粮食产量从1132亿kg提高N4666.2亿kg;工业用水量
从8.8亿m3增加到1143亿m3,增加了132倍;全国供水量从1031亿m3提高到5m3.华
北和黄淮海平原是中国社会经济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旱灾多发区,这里的年降水量为400
,
750mm,但人口稠密,经济产值高,各大城市普遍缺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40.8亿m3,
可利
用水资源19.72亿m3,1997年人均水资源159m3,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水资源1000m为
第4期袁嘉祖: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309
人类生存起码线的标准,实际利用40.48亿rn3.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面最大下沉达(石景山)
0.83m;天津市最大下沉2.78m,沧州下沉1.7m,济南市130多口泉井枯竭;内蒙古和甘肃西部
及八大沙漠周围已有160多条内陆河干涸;孔雀河断流,使2006kIn2罗布泊干涸;黑河断流,
720kIn2居延海干涸;塔里木河断流,使4.67万hm2胡杨林死亡;4000km2的青海湖变成了几
个小湖,祁连山的冰川已基本融化,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已基本用尽,天山的雪线正以每年17ITI
的速度上升,冰川退缩.
"三北"地区1.77亿hm2草地,荒漠草地已达I.09亿hm2,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
光已不复存在.西部荒漠草地3hm2才能养活1只羊,这样的土地已不能称为财富之父,而是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心腹之患,将极大地阻碍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2.6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
中科院遥感所从美国N-0AA一14卫星图上看到,2000年8次侵袭北京的沙尘暴是来源于锡林郭
勒盟和河北坝上25万lam2的退化草地,撂荒地和旱作耕地.据沙尘取样化验,80%样本属于壤质和
沙质土壤,这是由于过度垦殖和放牧,地面上很薄的土壤被风刮起,分3条路径到达京津地区.由于
现代气候带北移,人13增加,耕地北移,不合理利用土地,盲目垦殖,草场超载过牧,
在有大风条件下,
昔日潜伏的沙丘开始活化流动,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世纪9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扩大了93.3%,
河北坝上沙化土地扩大了89.9%.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6方面. 2.6.1滥砍林木目前,沙漠化地区年需薪柴4189万t,而现有薪炭林仅24.67万hm2,年产薪
柴580万t,仅能满足14.2%,这是人13增加带来的必然结果.内蒙古吉兰泰镇原有7万
天然林,现已砍掉5万hm2,使吉兰泰盐场已被流沙埋掉一半.
2.6.2过度开垦内蒙古2次开荒热,使1333.3万土地沙化;"七五"期间,山西省与美国 合作开发平朔露天煤矿,挖完了煤不回填,造成大面积土地沙化,完全是杀鸡取蛋的经营方式.
2.6.3过度放牧据统计,目前,沙漠化地区草场超载率达50%,120%.由于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面积已超过57.8%,87.8%.
2.6.4滥挖中草药和沙生植物据测算,挖1kg甘草,需破坏0.67草地;内蒙古每年有10
万多人到阿拉善盟搂发菜,使27万hm2草地沙化,并以每年20ITI的速度向外扩展. 2.6.5滥用水资源上游过度用水,大水漫灌,下游断流,林草植被死亡.黑河断流,内蒙古
额济纳旗大片胡杨林枯死,1.67万hm2土地沙化.
2.6.6滥捕野生动物青海省大量猎隼被盗捕,致使鼠害成灾,到处打洞,加上农民乱挖冬虫
夏草,使草场破坏和沙化加剧.
以上6种原因,有的是被生计所迫,有的是愚昧所为,有的是暴利所诱,都是不合理的经济
活动,给人类造成了生态灾难.
3未来荒漠化发展趋势预测
周秀骥,陈隆勋(1995)应用德国气候模式(DKKZ),美国气候模式(CCMOA/NCAR)
及
(GfDL/NOAA)和英国气候模式(HADLEY/uKM0)对中国气候进行了模拟.首先用过去的资
料,用各模式对1961—1990年的气候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根据差值大小
确定各模式的权重,最后求得4个模式加权平均后的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值是,到2020年,
我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1.68~C,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升高0.8~C,而黄河以北
31O河北林果研究第18卷
地区将升高2.0?,南方的年降水将增加28nqlTl,北方变化不大.气温越高,地表蒸发加上大气
和土壤干旱,加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有利于沙尘暴和沙漠化的发展.人无远虑,必有
近忧,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并实施节水林牧业,实行节水型社会,
实现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彻底改变北方的干旱荒漠面貌.
西部大开发就在这片"沙裸露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的土地上进行.人们很担心已经相
当脆弱的环境承载力,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生存必须受环境所制约.如果把环境破坏
了,人类也就无法在这里生存和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灿烂,富有
特色的中亚文明之地正在被漫漫黄沙一片片噬掉,沙漠化正在一点一点地向我们逼近,从生态
和国土安全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绿色与荒漠的战斗,生命与死寂的
较量,我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们必须坚持战斗,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律为武器,
收复失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用老祖宗从春秋
战国到明朝2000多年修建成长城的"众志成城"精神,中国人一定能战胜沙漠化. 参考文献:
[1]李克让.中国干旱灾害研究及减灾对策[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
[2]封加平.关注沙尘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27—137,203—205. [3]汤懋苍,程国楝,林振耀.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74—178
[4]袁嘉祖,张学培.三北地区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2—46.
[5]陈隆勋.近4o年代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1991(2):164—173. [6]甘师俊.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7—101. (编辑刘彦琴)
范文二: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第18卷第4期
2003年12月河 北 林 果 研 究HEBEIJOURNALOFFORESTRYANDORCHARDRESEARCHVol118No14Dec.2003 文章编号:100724961(2003)0420305206
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袁嘉祖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温带年
我国沙漠化普查资料,,期、水土资源分布、气候变化、布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
彻底改变“三北”。
关键词:;;文献标识码:A
REASONSOFFORMATIONANDCHARACTERISTICS
OFDISTRIBUTIONOFDESERTIFICATIONINCHINA
YUANJia2zu
(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100083,Beijing,China)
Abstract:Thedesertsintheworldaremainlydistributedinthesubtropicalzone,onlythedesertsinChina
areinthetemperatezone.BasedontherelevantliteratureandthesurveyonsandydesertificationinChinain
1994,thispaper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draughtandsandydesertificationbothathomeand
abroad,analysesthefactorsinfluencingtheformationanddistributionofthedesertsinthenorthofChina.
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majorfactorsincludetherisingoftheQinghai-TibetPlateau,theeffectsof
thelastglacialepoch,thewaterandsoilresources,theclimatechanges,andtheunreasonablehumanactiv2ities.Thepaperpredictsthefuturedevelopmenttendencyofsandydesertification
andsuggeststhatthetrans-regionalwaterdiversionprojects,thewater-savingforestryandhusbandryandthecombatingofsandy
desertificationaccordingtolawsshouldbespeededupforthepurposesoffundamentallycontrollingthe
draughtanddesertificationinthenorthofChina.
Keywords:China;desertification;formationreason;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现代世界性干旱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收稿日期:2003-07-05
作者简介:袁嘉祖(1930-),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在气象学、数学、林学及水利学等领域都有较高造诣。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18卷特别是从1968年开始,乍得、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国家发生严重干旱,且持续不断。1972年太平洋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非、美洲、中国、前苏联欧洲地区相继发生严重干旱,全球粮食减产2%,中国“三北”地区粮食减产10315亿kg,黄河从此断流23a。1982~1983年赤道太平洋又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波及到非洲、大洋洲、印度、东南亚、南美、北美、中国、前苏联和日本。1989~1990年欧洲地中海地区也发生了大旱灾,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地区的干旱接连不断,特别是西非萨赫勒、苏丹、索马里地区,持续了近30a干旱,因饥饿和疾病死亡人数达300多万,造成社会动乱,内战不断。
干旱与荒漠化经常相伴而生。干旱造成江河断流、湖泊枯竭、湿地消失、森林萎缩、草原退化、荒漠化不断扩大。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415亿hm,并正以每年500~700万hm的速度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2
1 我国北方荒漠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干旱频繁、()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中,次1次;1950年以来,基本上是十年九旱,2,789万hm;1989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
22受旱农田2,1267万hm。据1994年普查资料,我国水蚀、盐渍和风蚀荒漠
2化面积已达26213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2713%。其中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16819万
2km,占国土总面积的1716%。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的8214%分布在35°~50°N的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并正以每年2460km的速度扩展,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714~2015亿元。20世纪90年代沙尘暴出现次数(23次)已比50年代(5次)增加了4倍。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生态屏障,东西长2400km,南北宽约600km,但其沙漠化面积已占8410%,新疆的沙漠化面积占其总面积的4717%,甘肃占5417%,青海占4610%。
从撒哈拉沙漠—中东—阿拉伯沙漠—中亚—南亚—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呼伦贝尔沙地,已连成一片,几乎抵达太平洋西岸,横穿欧亚中部与北部非洲,连成一条超级沙漠带。它既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又是全球气候和生态进一步恶化的根源。若无相应有效对策,处在这条沙漠带上的大城市将难逃撒哈拉沙漠中开罗的命运,终究会变成一个个沙漠城市,大批百姓将沦为生态难民。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后果。222
2 我国沙漠和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
211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15°~35°副热带下沉气流区,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35°N以北、110°E以西的温带地区,青藏高原的隆升起着关键作用。
考古资料显示,4000万年前,西藏是一个特提斯海,拉萨位于30°N,属亚热带气候。据史书记载,当时甘肃、新疆一带水草丰盛、畜牧业兴旺、森林茂密、罗布泊河流交错、湖面广阔,沿湖居民以捕鱼为生,在楼兰国王古墓中就有船浆、鱼篓和船竿等陪葬品。
据真锅淑郎(1975)和王安宇(1978)分别采用无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季,青藏地区上空是平直的西风带,没有蒙古高气压,只有一个拉萨高气压
。因此,30°N
第4期 袁嘉祖: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以南为偏北气流,30°N以北为偏南气流,说明青藏地区冬季是暖干气候。在夏季,没有印度低气压,没有西南季风,副热带高气压在25°N附近,青藏地区盛行的是干燥的西北气流,说明夏季干热。总之,在冬、夏季高空西风带平直条件下,青藏地区盛行的是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属于大陆性气候,当时东亚16国是一块干旱贫瘠的土地。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与欧亚大陆相撞而连接在一起,古特提斯海水就分东西两路退出青藏地区。紧接着,由于地球磁极与宇宙磁极同向,使地磁极环流产生强烈对流运动,全球发生造山运动,并持续了3500多万a,到公元前3800万a,青藏高原上升到1000m,到公元前240万年,上升到2000m,形成了现代的亚洲海陆分布格局,季风体系形成。因暖湿空气厚度不足2000m,受青藏高原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阻挡,使东亚地区由干旱变得湿润,西北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逐渐少雨干旱。同时,青藏高原把西风带分为2支,起的黄土在高原东北方向降落,形成了黄土高原,万年。到公元前200万年,青藏高原上升到3000m。在夏季(对流层顶)为一个高气压,;,形成拉贾斯坦沙漠、,形成了阿拉伯沙漠;向北的气流在南疆下沉,1cm的速度上升,升得越高,对北方的干212 末次冰期的影响
22亿a来,地球发生了7次大冰期,末次冰期发生在公元前710~213万年期间。由于冰川和冰盖的发展,海平面下降,当时的海岸线离长江口600km,西北地区失去海洋的调节,干旱加剧,荒漠化发展。
213 水土失调的影响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所以东西不平衡、南北不对称,关键在于水。我国东部和南部濒临海洋,加上重重山脉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阻挡,使我国的降水分布是东多西少和南多北
3少。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我国年均降水量64814mm,年降水总量61889亿m,其
中土壤水33765亿m,河川径流水27115亿m,地下水8288亿m。水利部门认为,土壤水是储存在土壤空隙中不可调动的水,故水文资料上只有径流水和地下水代表各地的水资源。扣除
3径流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我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m,居世界第6位,1997年人均水资
3源2193m,居世界153个国家的第121位。
我国水资源与耕地、矿产资源、人口分布很不协调。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6315%,耕地占6410%,矿产资源占5819%,人口占4615%,水资源仅占19%。其中西北水资333源占全国水资源的416%,华北占417%,东北占917%,而长江流域以南占81%。特别是从海拉尔—乌兰浩特—赤峰—张家口—榆林—西安及新疆的伊犁河、青海大通河一线年降水量为400mm,从此线以西至二连浩特—乌拉特前旗—贺兰山—祁连山一线为200mm,属半干旱区;从此线以西至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沙漠一线为100mm,再往西只有1012~50mm,属干旱和极干旱区。
2陕、甘、宁、新、蒙(包头以西)4个半省(区)总面积27215万km,年平均降水量167mm,年
均降水总量4559亿m,其中土壤水2740亿m,每公顷土壤水1008m,河川径流水和地下水
3331810亿m,每公顷664m,1997年人均水资源2057m。据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植物所、兰333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18卷州沙漠所分别在子午岭、沙坡头、黄陵和赤峰的测算,每公顷中龄乔木林年蒸散水3643m、灌
33木林1800m、草地2000m,表示在年降水量364mm以上地区才能种乔木,200mm以上地区才
能种草,180mm以上地区才能种灌木。而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仅1012mm,吐鲁番盆地1614mm,甘肃乌梢岭以西2914mm,内蒙古阿拉善盟3714mm。由于土壤水很少,节水林业又3未提到议事日程,所以年年造林不见林,局部地区年年造林等于零,特别是气候变暖,北方的年降水量已经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50%,所以沙尘暴频发,沙漠化不断扩大。
214 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我国发生了4次气候变化,即1903~1918年为低温期,1919~1953年为高温期,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90年代是20世纪中国最暖期,1998年是九大行星汇合年,是20世纪中国最暖年。这4。太阳黑子周期是指太阳黑子最多与最少值的间隔年限,平均为11107。期,太阳黑子多,磁场强,放射的能量多,。根据我国1880~1990年,2016年转入低温期,2039,。
,。据2001年IPCC的统计CO2浓度已比1750年欧洲工业革命前增加了2718%,N2O增加了1412%,CH4增加了215倍,CFC-12(氯氟烃)增加了533倍,并正以每年0116%~0196%速度递增。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20世纪90年代平均气温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了0168℃,其中35°N以北地区增幅最大,内蒙古中东部和北疆地区升高112℃,东北110℃,拉萨019℃,华北018℃;而黄河流域以南,100°E以东,南岭以北地区,因工业排放的SO2过多,酸性气溶胶形成的云雾和酸雨增多,四川的酸雨率已达97%,因云雾对阳光的反射和雨水蒸发耗热,使年均温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014~018℃。由于北方增温,南方降温,南北温差减小,使冬夏季风减弱,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减少。以北京为例,20世纪50年代平均降水量810mm,60年代为584mm,70年代为589mm,80年代为548mm,90年代为498mm,平均比50年代减少了3815%,其中1997年为373mm,1998年因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南北闹大水,为743mm,1999年为312mm,2000年为371mm,2001年为346mm,2002年为385mm。可见,2000~2002年平均降水量为367mm,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55%。西北地区递减幅度更大,阿拉善盟1957~1969年平均降水量52mm,70年代为36mm,80年代为21mm,90年代为17mm,比50年代减少了67%。根据理论计算,年降水量减少10mm,年均温将升高011℃,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加剧了大气与土壤干旱和荒漠化发展。
215 社会经济干旱的影响
社会经济干旱是指供水量少于需求量的现象。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大。全
22国农田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600万hm增加到1997年的506617万hm,农业用水量从1022
33亿m增加到4055亿m,增加了4倍,粮食产量从1132亿kg提高到466612亿kg;工业用水量
3333从818亿m增加到1143亿m,增加了132倍;全国供水量从1031亿m提高到5600亿m。华北和黄淮海平原是中国社会经济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旱灾多发区,这里的年降水量为400
3~750mm,但人口稠密,经济产值高,各大城市普遍缺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4018亿m,可利
333用水资源19172亿m,1997年人均水资源159m,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水资源1000m为
第4期 袁嘉祖: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3人类生存起码线的标准,实际利用40148亿m。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面最大下沉达(石景山)
0183m;天津市最大下沉2178m,沧州下沉117m,济南市130多口泉井枯竭;内蒙古和甘肃西部
2及八大沙漠周围已有160多条内陆河干涸;孔雀河断流,使2006km罗布泊干涸;黑河断流,
720km居延海干涸;塔里木河断流,使4167万hm胡杨林死亡;4000km的青海湖变成了几222
个小湖,祁连山的冰川已基本融化,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已基本用尽,天山的雪线正以每年17m的速度上升,冰川退缩。
22“三北”地区1177亿hm草地,荒漠草地已达1109亿hm,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
2光已不复存在。西部荒漠草地3hm才能养活1只羊,这样的土地已不能称为财富之父,而是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心腹之患,将极大地阻碍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216 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
中科院遥感所从美国NOAA-14卫星图上看到82勒盟和河北坝上25万km的退化草地、沙质土壤,这是由于过度垦殖和放牧,由于现代气候带北移、草场超载过牧,在有大风条件下,,,20世纪9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扩大了9313%,8919%。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6方面。
221611 滥砍林木 目前,沙漠化地区年需薪柴4189万t,而现有薪炭林仅24167万hm,年产薪
2柴580万t,仅能满足1412%,这是人口增加带来的必然结果。内蒙古吉兰泰镇原有7万hm
天然林,现已砍掉5万hm,使吉兰泰盐场已被流沙埋掉一半。
221612 过度开垦 内蒙古2次开荒热,使133313万hm土地沙化“;七五”期间,山西省与美国
合作开发平朔露天煤矿,挖完了煤不回填,造成大面积土地沙化,完全是杀鸡取蛋的经营方式。21613 过度放牧 据统计,目前,沙漠化地区草场超载率达50%~120%。由于超载过牧,草场退化面积已超过5718%~8718%。
221614 滥挖中草药和沙生植物 据测算,挖1kg甘草,需破坏0167hm草地;内蒙古每年有10
万多人到阿拉善盟搂发菜,使27万hm草地沙化,并以每年20m的速度向外扩展。21615 滥用水资源 上游过度用水,大水漫灌,下游断流,林草植被死亡。黑河断流,内蒙古
2额济纳旗大片胡杨林枯死,1167万hm土地沙化。
21616 滥捕野生动物 青海省大量猎隼被盗捕,致使鼠害成灾,到处打洞,加上农民乱挖冬虫夏草,使草场破坏和沙化加剧。
以上6种原因,有的是被生计所迫,有的是愚昧所为,有的是暴利所诱,都是不合理的经济
活动,给人类造成了生态灾难。22
3 未来荒漠化发展趋势预测
周秀骥、陈隆勋(1995)应用德国气候模式(DKKZ)、美国气候模式(CCMOAΠNCAR)及(GFDLΠNOAA)和英国气候模式(HADLEYΠUKMO)对中国气候进行了模拟。首先用过去的资料,用各模式对1961~1990年的气候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根据差值大小确定各模式的权重,最后求得4个模式加权平均后的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值是,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1168℃,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升高018℃,而黄河以北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18卷地区将升高210℃,南方的年降水将增加28mm,北方变化不大。气温越高,地表蒸发加上大气和土壤干旱,加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有利于沙尘暴和沙漠化的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并实施节水林牧业,实行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彻底改变北方的干旱荒漠面貌。
西部大开发就在这片“沙裸露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的土地上进行。人们很担心已经相当脆弱的环境承载力,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生存必须受环境所制约。如果把环境破坏了,人类也就无法在这里生存和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灿烂、富有特色的中亚文明之地正在被漫漫黄沙一片片噬掉,沙漠化正在一点一点地向我们逼近,从生态和国土安全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绿色与荒漠的战斗,生命与死寂的较量,我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们必须坚持战斗,,收复失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们相信,战国到明朝2000多年修建成长城的“参考文献:
[1]李克让.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
[2]封加平.,2000.127-137,203-205.
[3]汤懋苍,,林振耀.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74-178.
[4]袁嘉祖,张学培.三北地区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2-46.
[5]陈隆勋.近40年代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164-173.
[6]甘师俊.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7-101.
(编辑 刘彦琴)
范文三: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人为因素: 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
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范文四:荒漠化的防治原因
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
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
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能够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迹象类型 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生物生产能力下降;主要植物物种丧失;植被覆盖度下降;主要
动物物种丧失;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盐碱度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土壤迹象
沙丘活化;地表反射率增加;沙尘暴频率增加 其他迹象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古长城一线以北 界线
包括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和内蒙古大部 行政区
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
包括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 地形区
2.地貌: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
部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自然地区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贺
气候 干旱大陆性气候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兰 自然景观 荒漠草原和荒漠 草原 山 4,自然特征---干旱(原因:地形和位置)
5,荒漠化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干旱和气候异常
(2) 人为原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范文五:关注“石质荒漠化”
石漠化
石漠化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发生在风蚀区或表层土壤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高原区。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石漠化 - 简介
石漠化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看不见一块土地,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因为至少沙漠里很多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地区可以说是寸草不生。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 - 危害
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缺土,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现象。
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石漠化 - 分布特征
中国贵州省石漠化分布情况
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
中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
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 - 形成因素
石漠化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
主要表现为:
1.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3.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4.乱砍滥伐。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5.乱放牧。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石漠化 - 成因机理
石漠化
1.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对贵州133个样点分析,贵州灰岩风化剥蚀速率为23.7~11O.7?mm/1000a,若按平均61.68?mm/1000a的剥蚀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9/6计算,1000年只有风化残余物2.47mm,换句话说每形成1?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2.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以贵州为例:全省山地面积占87?.丘陵占1O?,而平川坝地仅占3?;全省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其中>25。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15425。的占34.9?,两者合计占69.4?。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3.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 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4.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300?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5.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快。以贵州为例,人口从1949年的1?403万增加到1998年的3?657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O?以上,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5个千分点,人口平均密度已达200人/km。,远远超过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约15O人/km的限度,人口超载率在3O?以上。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6.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西南山区经常发生,不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种,烧山种地”的现象,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石漠化 - 地区分布
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西南岩溶山区以贵州为中心,包括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达5O多万km。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
西南岩溶山区居住着1亿多人口,且以农业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为严重。部分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已接近或超过所在地区总面积的1O%,如贵州六盘水(27.9%)、安顺(24.6%)、黔西南(23.4%?)、毕节(16.1?%)、黔南(14.6%)、铜仁(9.4?%)及广西的百色与河池(>12?)、云南滇东、川渝的涪陵(12.77?%)、泸州(9.5%)?、万州(9%)等。
更严重的是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仍在快速发展,如贵州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就达933?kmz。石漠化的快速扩展不仅直接威胁了西南岩溶山区人民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因该地区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上游,石漠化的快速发展,不利于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并间接影响两江中下游沿岸地区的生态安全。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但是贵州当地向来就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自然条件恶劣反而刺激了当地人对土地的过度开垦,这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状况。再加上连年干旱,贵州的石漠化扩散速度一天天加大。
石漠化 - 治理措施
国家政策
石漠化治理
自20世纪90年代,西南各地区针对石漠化的治理工程从未停止过,国家也通过实施多项工程特别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黔滇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8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五大工程措施,即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岩溶水开发利用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及生态移民工程。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确立了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六大任务等未来发展方向,此后三年累计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农业、林业、扶贫等相关方面筹措资金166亿元,作为整治的试点资金。贵州、云南和广西共有100个县纳入到第一批试点县中。2008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发布以来,截止2010年,全国451个县总计完成3.03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任务,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土壤侵蚀减少近6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0.1%。
治理原则
治理原则: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长江和珠江防护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他强调,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下大力气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比如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对策和措施
石漠化
为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加强法制,严格保护。石漠化的防治要从源头上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一手抓治理,扩大林草植被;一手抓保护,严格监管,依法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
3.设立专项,综合治理。国家应把石漠化防治纳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构架之中,尽快编制石漠化防治工程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石漠化防治专项工程。要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以及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综合治理,迅速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
4.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治。石漠化防治必须依托科技,要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5.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以本次监测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5年为一个周期的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作出客观评价,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生态经济治理
喀斯特石漠化
1.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基本生存问题。
石漠化地区基岩呈裸露半裸露状态,土层瘠薄且大多分布在岩缝中或石旮旯里;降雨量大,但降水极易沿岩溶裂隙、落水洞进入深处的地下水系而难以利用,致使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俱缺,必须依靠先进技术,高效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把生物节水(如培植推广耐旱作物品种等)、农艺节水(如地膜覆盖、聚垄耕作等)、工程节水(修建鱼鳞坑等)和管理节水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坡改梯等培土培肥工程和间作套种、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基本农田的单产和复种指数,稳步解决石漠化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
2.以生态经济型林(果、药)草为主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
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植被覆盖率的高低直观地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的成效。考虑到目前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的实际情况,除立地条件极差的个别石漠化地区外,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应以人工恢复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药)业: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所在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防治石漠化扩大,改善、恢复和重建石漠化地区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又可增加石漠化地区农民收入,调动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岩溶石漠化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应有所区别:岩溶石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岩溶石山、半石山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育灌恢复植被模式;岩溶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建植模式;岩溶半石山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
3.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
石漠化治理区必须在农村就业结构优化、替代产业培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突破。
加强石漠化地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以降低石漠化地区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
绿色产品加工业:一是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如杜仲、黄柏、石斛、五倍子、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产品种植、加工;二是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如关岭、惠水等地的黄牛,沿河、望谟、威宁等地的黑山羊等具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某些有资源优势的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如剌梨、猕猴桃、香椿籽等产业化开发。
特色旅游业,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点及少数民族风情,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风民俗游等。通过挖掘培植适合石漠化地区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成为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石漠化 - 危害案例
粤北山区村民遭遇石漠化威胁
在广东,全省岩溶区面积15968490亩,其中石漠化区域占了45.6%,分布在乳源、乐昌、阳山、英德、连平、怀集、阳春等县(市)。 在广东,31个县(市、区、场)101个乡镇分布着150多万亩沿海沙化土地;约1080万人遭受石漠化威胁,约占全省人口的1/10。位于广东韶关乐昌市西部的沙坪镇形同一片绿叶,捍卫着南岭山脉的苍翠与宁静。然而,这片所剩无几的绿色,正因为石漠化问题而枯黄褪色。
生活在广东最穷地区之一的沙坪镇,严重的石漠化使村民为改变贫困的努力显得无助。 石漠化导致的严重缺水,使身处南方多雨带的他们只能分到人均少许旱地,年产数百斤的玉米,还不够喂大一头猪。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样,南洞村村民大量种植黄烟。因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贫瘠,南洞村黄烟的亩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地区。很多当地人只能上山在石头缝里寻找野菜:马蹄草、剪刀草、小油菜……
为了改变命运,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方式走出大山,外迁谋生已经几乎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首选。据统计,沙坪镇6000多村民外出打工。全镇常住人口数约3000余户,不及1990年代的一半。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