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老人摔倒扶不扶
论
老
人
摔
倒
该
不
该
扶
小组成员:黄清移,徐贵辉,潘秋宇 2016年5月20日
对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话题,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一个遗憾,那件事情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我哥毕业论文实验在温室,所以我哥明天都要去温室观察记录。那是在2013年5月28日的下午,我哥每天一样走在路上,在他高高兴兴的走着时,他猛地一抬头的瞬间,看见了一位大概60多岁的老伯伯一下子撞到了一颗树上,树种在人行道旁边的排水沟附近,老人撞到树上后一下子被反弹了回去,脚一不小心滑进了排水沟,导致老人整个身体蜗在了排水沟里。这时周围有很多人,我哥也在离老人不到300米的地方,可是这时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助老人,过了大概有二三十秒的样子,老人自己慢慢站了起来,随后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老人怎么样,老人看上去是一个人开朗的人,虽然头上磕了一个大包,但是还是笑嘻嘻地说:“没事,刚刚走路时没有看前方,这个树枝太低了,一下子撞上了,来了一个后滚翻,哈哈哈…,没事,你们忙去吧……”
这件事情使我哥耿耿于怀,我不知道是他从来没有遇见这样的事惊呆了,还是他自己就没有勇气去扶起老人,有些人总是对那些“好人好事”持一个不懈的态度,说:“要是我遇见这样的事情,我也会这样子做”。其实,并不是全全如此,当你真真遇见这样那样的事情时,你不一定有勇气去帮助他人,也可能会迟疑。我想,当时的他就是在迟疑,所以事情发生以后他再回想,他一直不能原谅他自己,也许,只要他赶快上前一步,老人就不会摔到排水沟;也许,会因为他的迟疑,而没能帮到老人,导致老人失去生命…他回来之后想像了多种可能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想,如果他再遇到此类的事情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那些人,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不要让生命因为自己的迟疑、不果断和对人性怀疑而结束。
不过现在对于看到一位老人跌倒在身边,你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让不少人陷入纠结,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使得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我坚持的信念是——我相信13亿人可以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的观点说: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要套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中国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就是让人们都不敢去扶一个老人。我觉着这种情况是一种警示,如果这种
情况下去的话,谁家的老人在外摔倒都是同样的结局,不会有人扶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这样说:我们的社会是光明面和阴暗面并存、天使和魔鬼同在的社会,不是只是黑喑而没有光明、只有魔鬼而没有天使。仅靠个体行为还不足以改变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现状,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制度的行为。只有政府部门切合实际需要,有目的的进行道德重构、道德重建,才有可能拯救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这些观点足以说明,面对身边摔倒的老人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扶与不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道德素质,其实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有人多人会挺纠结,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上的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旁观者效应”,这个效应是说在紧急情况现场,假如旁观的人越多,大家都以为别人会对受害者提供帮助,自己就没有去帮助,结果是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个效应被提出来是因为在1964年3月,在美国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引起全国震惊的谋杀案。被谋杀的吉娣·格罗维斯是一位年轻的酒吧经理,她于早上3点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使这场谋杀成为大新闻的原因是,这次谋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给警察打电话。
这个效应被提出来是因为在1964年3月,在美国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引起全国震惊的谋杀案。被谋杀的吉娣·格罗维斯是一位年轻的酒吧经理,她于早上3点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使这场谋杀成为大新闻的原因是,这次谋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给警察打电话。
当时美国新闻评论人和其他学者都认为这38个证人无动于衷的言行是现代城市人,特别是纽约人异化和不人道的证据。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开始有点像很多人看到老人没有帮扶事件的一些场景?在纽约的两位年轻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对这种一概而论的说法甚为不满。他们都觉得,对于
证人们的无动于衷,一定有个更好的理由解释。经过好几个星期的周密筹划和精心准备,他们启动了一个广泛的旁观者针对紧急情形的的反应调查。在研究中,纽约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72名学生参与了一项未说明的实验。
他们告诉每个到达的参与者要进行一场涉及都市大学生个人问题讨论。讨论以2人组、3人组或者6人组的形式进行。为了尽量减少暴露个人问题时的尴尬,他们将各自分配在隔开的工作间里,并通过对讲机通话,轮流按安排好的顺序讲话。
这些不知情的参与者会听到一个男学生在倾述,其实是录音,他说出了适应纽约生活和学习的难处,并承认说,在压力的打击下,他经常出现半癫痫的发作状态。到第二轮该他讲话时,他开始变声,而且说话前后不连贯,他结结巴巴,呼吸急促,“老毛病又快要犯了,”开始憋气,并呼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快死了……呃呦……救救我……啊呀……发作……”然后,在大喘一阵后,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在以为只有自己和有癫痫病的那个人在谈话的参与者中,有85%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甚至远在病人不出声之前;在那些认为还有4个人也听到这些发作的参与者中,只有31%的人动了。后来,当问及学生,别人的在场是否影响到他们的反应时,他们都说没有;他们真的没有意识到其巨大的影响。
通过这个效应,可以让我们对人性稍微恢复一点信心,有些人是因为害怕而不敢帮扶,有些人只是以为自己不需要作为,因为别人肯定会去救他。对于小悦悦事件,大家都关注那18个冷漠的路人,我觉得这是走偏了方向,也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我们凭什么假定那18个人在一个昏暗的市场,嘈杂雨声的下雨天,就都一定看到躺在地上可怜的小悦悦呢?我承认这个社会变得冷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妖魔化一切看起来冷漠的行为。
我觉得中国人道德在滑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想通过呼唤道德来提升中国人道德水平是个伪命题。因为想做的人不用你说,不想做的人不会听你说。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就指出在注意跌倒老人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老人跌倒,如今有了技术指南,更应该有道德指南、法律指南。三个指南
应该同时出现,一个也不能少,才能在社会上唤起人间正义、社会公平,有和谐,更有关爱,让对老人的施救更有效更科学更积极,而不是天天都在彭宇案,天天都是有人看,却不见实际行动。
如果是你看见了一位摔倒的老人,我希望你可以将其扶起,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扶起来,但是,面对如今已被“不正之风”侵蚀的社会中,我们要用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法将老人扶起。
首先,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其次,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要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进一步处理;查看有无提示骨折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查询有无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损害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老人缓慢起立,坐、卧休息并观察,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休息;发生跌倒均应在家庭成员或家庭保健员陪同下到医院诊治,查找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所以说,扶起老人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医救常识,不能只有好心,生活中并不是只有好心就能办好事的。
对于如何扶起老人这件事,我们不能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旁边有很多人围观,这个时候大声的喊一句。我现在要把老人给扶起来,帮助他送他到医院,要是他冤枉我,大家为我作证啊,叫上自己认为熟的几个人作证。
然后让一些群众跟着去医院帮老人治疗,打电话。如果旁边人很少,老人摔倒了,先拨打120和110。在扶起老人和帮助他之前,可以用手机给他拍几张照,或者录像、录音充当证据。
总之,我们不能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对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话题,似乎有些人已经麻木了,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记住:老人“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扶不起“摔倒”的老人。希望我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正确的扶起那位“摔倒”的老人。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美德发扬光大。
范文二:老人摔倒扶不扶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调查问卷
性别: 年龄: 职业: (如:学生、工人、农民等)
1、 如果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你是否会将其扶起? ( )
A 、 不考虑后果,毫不犹豫将老人扶起
B 、 会扶起老人,但要先找到路人作见证或拍视频
C 、 不敢扶老人,因为怕诬陷成肇事者
D 、 不会扶起老人,又不是自己撞倒的
2、 如果你将老人扶起,但老人却说你是肇事者,你会怎么办? ( )
A 、 就这样算了,决定以后不再扶
B 、 找他算账或打击报复
C 、 找有关部门帮助,要还你一个清白
3、 你觉得是什么驱使老人诬蔑帮助他的好心人? ( )
A 、 生活无保障
B 、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C 、 自身素质低
D 、 法律没有很多的保障施救者
4、 如果有好人扶起摔倒的老人而被诬陷,而你是目击者,你会挺身而出为其作证吗?(
A 、 会,不能助长歪风邪气
B 、 不会,不想给自己添麻烦,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 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信任危机”? ( )
A 、 人们对金钱和道德认识不清楚
B 、 自身素养低
C 、 因为前面那些被讹的案例
6、 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减少“老人摔到无人敢扶”现象的发生? ( )
A 、 加大宣传和教育
B 、 加强法律惩罚制度
C 、 完善老人福利保障制度
D 、 奖励施救者
7、如果你是一位老人,你要对广大朋友们说些什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
范文三:老人摔倒扶不扶?
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思考
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热点,它总要有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当一个现象成为历史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会更加清晰。
一、问题分析
事实上,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本来是无需过多纠结的,助人为乐一直是我国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之一。可是为什么它就让我们当代人陷入了某种焦虑呢?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之所以是社会需要保护的对象,正是因为老人的脆弱。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毫无防备跌、摔,其生物体的确是吃不消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吃不消,经济上的吃不消也让老人们对于进医院看病检查感到无力。这就反映了当下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使老年人进医院看病也有安全感。
第二,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应该塑造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让那些做好事的人有心理安全感,消除扶摔倒老人可能引起的后果的顾虑。使“彭宇”案不再出现。
第三,转型期社会责任感缺失。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的陌生化程度越来越深,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经济利益在人们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也在下滑。
第四,媒体新闻对摔倒老人的形象建构的不合理。有学者对“老人摔倒事件”相关新闻做了内容上的分析,发现媒体对老人摔倒的报道是以成见化为基础的,对摔倒老人的形象进行负面报道居多,公众对于摔倒老人的认知也就显得“不理智”,顺理成章地给老人贴上了“讹诈”、“碰瓷”的标签。同时,媒体也没有给老人们更多的话语解释权。
此外,有人认为这也是社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从某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5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表示碰到老人摔倒会去扶。虽然笔者不能厘清是否是真正的社会道德缺失,但至少这个数字能反映出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良心还在,不会被媒体的歪曲引导而失去个人对道德的自我判断。
二、价值取向
无论有多少种宏观原因去解释老人摔倒不被扶起,也有千万种理由去唤使人们去将摔倒的老人扶起。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规范之一,主要体现在: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它要求人们言与行的一致性。
从圣人孔子提出“仁”至今已长达几千年之久,始终被认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一直倡导我们培养的青年要有道德。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要使他人或集体能够因自己的存在而得到益处。这理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必须为国家担任起这个责任,将“助人为乐”的情感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使中华民族的善良品德和真诚地关心、同情、爱护他人的深厚情感驻于学生的心中。
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美德,并发扬光大。
当然我们也非常的清楚,要改变老年人现有的价值观念状态要比改变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困难的多。所以对青少年的诚信、道德培养极为重要。
三、实践解决
毫无疑问,当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提问:“看到街上有个老人摔倒了,能不能扶?”时,教师也应该非常坚定的回答:“必须扶!”只不过,这样的简单回答,是不会满足于学生的内心需求的。除了要对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引导外,在社会体制还不够完善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及时救助老人,同时又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日前在厦门市出现这样一则事例,一个名老人倒在地上起不来,几名市民帮忙将老人扶起来,还有人现场录像作证。根据律师的建议,认为这样做是恰当的。这样可以避免帮助扶起反被讹诈,同时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路人为老人提供帮助的爱心举动,防止老人因为缺乏救助而产生生命危险。如果老人摔倒的路段有监控摄像头,就可以放心去搀扶,因为监控会将老人摔倒和自己扶起老人的全过程拍下来,即使遭到讹诈,这段视频也是保护自己的证据。 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医生提醒,并不是人一摔倒,就要马上去扶,最关键的是要辨明其摔倒的原因。首先,确认其是否还有意识,询问其是否知道身体哪里不舒服,是否能动,如果手脚出现骨折,那么不要轻易去扶,否则容易加重错位,造成血管和神经损伤。如果出现脊柱疼痛同时双下肢都不能动的情况,千万不要去扶,因为伤者很可能是脊椎受伤,非专业人员扶的话,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加重脊髓损伤,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其次,要是因行走时突然出现昏厥、昏迷而倒地,也千万不要扶其站起来,该情况很可能是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等原因引起,这些都要向摔倒的人在其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确认,无论何种情况,都要让伤者平躺,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顺畅。万一现场出现心跳和呼吸停滞,就要马上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另外,如果伤者是因为心脏病突然晕倒,事前有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那么千万不要让其自行挪动,耗氧量越少越好。如果摔倒的人意识清楚,能明确讲明其摔倒原因,并且手脚都能自由活动,那么待
其状态恢复,可以扶其起身。
诚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体力上还不具备将老人顺利扶起的能力。但可以作为“见证人”去帮助老人寻求救助者,可以是周围行走路人或是去最近的警岗找警察的帮助。也可以拨打120救助电话,为摔倒老人提供及时的救助。
四、结语
“扶不扶”的困境只是社会转型期的暂时性的社会失范,随着我国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道德新风尚的逐步形成,媒体机制的自我完善,中国会从本质上走出“扶不扶”的怪圈。
对每一个公民来说,面对摔倒的老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成为观望者,而应积极成为传递助人为乐精神的自觉倡导者、参与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营造出全社会人人播散爱心、传递爱心的良好氛围。毕竟,扶摔倒老人被讹诈只是个别案例,这种以偏概全的不理智报道也不该成为社会主流。
范文四:老人摔倒扶不扶
让专业人员来处理吧
一个南京徐老太引出的彭宇案把人搞得人人自危,最近又出了个“许云鹤”案,虽说是个例,可全国各地当相继出现了类似的翻版。一时间,这老人摔倒了该部该扶引来一场PK。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官方也没给出明确的表态。这下好了,卫生部6日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总算是给了大家一个技术上的支持,也可为不扶的人找到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据官方消息,我国目前有1.43亿,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这么多老人在活动,摔倒的事当然是经常发生的。看见老人摔倒了,能忍心不扶吗?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那样会良心不安。再说了,前有车后有辙,上行下效,人都会老,今天见老人摔倒了不扶,那么等到自己成了老人的时候,摔倒了那谁又来扶自己?
可是,南京的徐老太以及她的后来者X老太们,因为自己摔倒了,被好心人扶起以后却将别人告上法庭,由此给好心人带来的伤痛确实是无法抚平的,由此才引来摔倒后被围观。 由此说开去,公交车上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有人说了,我给老人让了座,万一老人没有坐稳摔倒了,那一定会说是我让座引起的,不照样吃官司么,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着没看见,以免让座后反而引火烧身。
由此我想,今后眼睁睁地看见老人摔倒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首先看看老人摔倒的地方有没有摄像头,摄像头能否清楚地记录下自己出售相救的全过程,不然,还是等等吧。 要么是装着没看见,赶紧逃之夭夭,反正不是自己撞到的,良心上不会受到谴责,要么是拿出自己的手机拍下证据后再出手,要么是等等周围有人可以作证了再伸手救援。 要么是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进行对照,可是我们又一时又弄不清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啊,到底该不该扶呢,怪就怪这老人没有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随时带在身上吧,弄得好心人无从下手。
要么我们就慢慢打电话给120吧,让老人躺着等待120来救援。
??,通过如此复杂的程序,通过如此这般这般折腾,老人早就呜呼了,扶起来还有何用,不如让老人们安详地躺在地上安心地离去吧,要怪就怪南京的徐老太,是她开了先河,到了阎王殿再去找她理论。
因为,不这样,好心人伤不起,可是都这样,摔倒的老人们更伤不起啊。今天这样对待老人,那以后成为老人的我们不是同样面临如此结局。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都使人感到纠结。
我的意见是,不扶,打120让专业人员来处理。
范文五:老人摔倒扶不扶
【热点链接】
2014年2月10,一老人在商店门前摔倒,一热心小伙儿上前将其扶起,不料却被老人噎了一句“你害我干啥”?后在警方见证下,并调取监控录像,还原了“老人自己倒地”的真相。这个宛如今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翻版”,近日在洛阳真实上演。
【理论表述】
春晚上的“人摔倒了,我们可以扶起来;如果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句话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时刻的警醒着我们。而在现实中发生的“翻版”现象,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神经。甚至有人发出“当今社会,好人没有好报”的质问。从小的方面来讲,是公民个人道德层面;而从大的方面来讲,这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精神风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标准。而现实中类似的“扶与不扶”则暴露出道德风尚的恶化,值得我们去深思。造成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快”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标志,在这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着物质生活的丰腴,而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第二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民生短板,特别是医疗保障并没有惠及全民;第三是机制的欠缺,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只有扬善,而忽视了惩恶。为了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府、社会及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携手,扶起道德。第一是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营造一种“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惩处”的氛围;第二是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机制,解决目前就医的问题;第三是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惩罚机制,提高不道德的成本,起到威慑作用。
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扶起道德,重构道德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