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公共管理的职能
公共管理的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A教育 B国防 C社会基础设施 D公共卫生
2、( )是最早的福利国家。
B美国 A英国
C法国 D德国
3、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新西兰
4、公共管理始终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提高政府部门的( ) A效率 B绩效 C效益 D水平
5、党的(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
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A十六大 B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6、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7、以下对稳定,发展,改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B发展是动力,稳定是目的,改革是前提
C改革是动力,稳定是目的,发展是前提
D稳定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前提
8、公共意志代表的是( )
A组织的整体意志 B社会公共利益的意志 C私人意志 D长官意志
9、我国从( )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
A 1992年 B 1993年
C 1994年 D 1995年
10、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始于19世纪中叶的(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1、1998年,在互联网上建立的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是( )
A上海政务信息公众网 B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C广州政务信息公众网 D天津政务信息公众网 12、公共管理的主体是( )
A公共组织 B公共事务 C公共利益 D公共权力
13、公共管理的客体是( )
A公共组织 B公共事务 C公共利益 D公共权力
14、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是( )
A政治性 B公共性
C合法性 D强制性
15、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16、计划的基础是( )
A战术 B策略
C战略 D系统
17、决策的基础是( )
A预测 B民主
C信息 D系统
18、在政府的绩效体系中,( )是政府绩效的主要内涵和外在表现,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A经济绩效 B政治绩效 C社会绩效 D文化绩效 、国家和政府组织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永远是( ) 19
A公民及其团体 B政党及其团体 C利益团体 D政策团体 20、政府能力的核心标志是( )
A理论创新 B科技创新
C制度创新 D技术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公共管理传统职能的界定有三个方面(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管理职能 D社会服务职能 2、以下属于国家基础设施的是( )
B电 A水
C煤气 D 路
、一般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包括( ) 3
A就业教育 B社会保险 C基础教育 D医疗卫生
4、社会福利有以下特点( )
A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B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
极目标
C普遍性
D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
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5、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中的准行政组织的有( ) A国家气象局 B国家专利局 C中国贸促会 D国家商标局 6、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 )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外交机关
7、一般来说,需要政府供应的公共产品主要有( ) A国防 B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 C部分社会基础设施 D部分社会福利计划 8、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 A财政金融政策 B货币政策
C价格政策 D工资政策
9、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 )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10、“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即政府职能主要包括( ) A宏观经济控制 B投资与贸易自由化
C维护产权制度改革,维护私有产权
D有限政府
三、判断题
1、社会福利计划属于准公共产品。( )
2、在我国,教育由国家来承担,不允许私人投资办学。( ) 3、要界定一种产品或服务是否是公共产品,关键在于确定受益者人数以及能否把这些受益者排除
在享用这种产品或服务之外。( )
4、当今世界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华盛顿共识”。( ) 、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 5
6、公共管理活动的目标是单一的,目标的表达也是不明确的。( )
7、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
8、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 9、公共组织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不是公共组织。( ) 10、政府的作用是无限的,必须管理社会的方方面面。(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DABC 6—10 AABBA 11—15 BABAA 16—20 DCAAC 二、多项选择题
1—5 ABC ABCD ABCD ABCD ABCD —10 ABC ABCD AB CD ABCD 6
三、判断题
1—5 ? × ? ? ? 6—10 × ? ? × ×
范文二:公共管理的职能答案
公共管理的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B)
A教育 B国防
C社会基础设施 D公共卫生
2、( D)是最早的福利国家。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3、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A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新西兰
4、公共管理始终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提高政府部门的( B)
A效率 B绩效
C效益 D水平
5、党的( C)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C )
A十六大 B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6、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 A)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7、以下对稳定,发展,改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
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B发展是动力,稳定是目的,改革是前提
C改革是动力,稳定是目的,发展是前提
D稳定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前提
8、公共意志代表的是( B)
A组织的整体意志 B社会公共利益的意志
C私人意志 D长官意志
9、我国从( B)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
A 1992年 B 1993年
C 1994年 D 1995年
10、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始于19世纪中叶的( A)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1、1998年,在互联网上建立的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是(B )
A上海政务信息公众网 B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C广州政务信息公众网 D天津政务信息公众网
12、公共管理的主体是(A )
A公共组织 B公共事务
C公共利益 D公共权力
13、公共管理的客体是(B )
A公共组织 B公共事务
C公共利益 D公共权力
14、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是(A )
A政治性 B公共性
C合法性 D强制性
15、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16、计划的基础是( D)
A战术 B策略
C战略 D系统
17、决策的基础是( C)
A预测 B民主
C信息 D系统
18、在政府的绩效体系中,( A)是政府绩效的主要内涵和外在表现,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A经济绩效 B政治绩效
C社会绩效 D文化绩效
19、国家和政府组织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永远是( A)
A公民及其团体 B政党及其团体
C利益团体 D政策团体
20、政府能力的核心标志是(C )
A理论创新 B科技创新
C制度创新 D技术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公共管理传统职能的界定有三个方面(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管理职能 D社会服务职能
2、以下属于国家基础设施的是( )
A水 B电
C煤气 D 路
3、一般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包括( )
A就业教育 B社会保险
C基础教育 D医疗卫生
4、社会福利有以下特点( )
A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B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
C普遍性
D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5、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中的准行政组织的有( )
A国家气象局 B国家专利局
C中国贸促会 D国家商标局
6、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 )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外交机关
7、一般来说,需要政府供应的公共产品主要有( )
A国防 B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
C部分社会基础设施 D部分社会福利计划
8、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
A财政金融政策 B货币政策
C价格政策 D工资政策
9、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 )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10、“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即政府职能主要包括( )
A宏观经济控制
B投资与贸易自由化
C维护产权制度改革,维护私有产权
D有限政府
三、判断题
1、社会福利计划属于准公共产品。( )
2、在我国,教育由国家来承担,不允许私人投资办学。( )
3、要界定一种产品或服务是否是公共产品,关键在于确定受益者人数以及能否把这些受益者排除在享用这种产品或服务之外。( )
4、当今世界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华盛顿共识”。( )
5、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
6、公共管理活动的目标是单一的,目标的表达也是不明确的。( )
7、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
8、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
9、公共组织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不是公共组织。( )
10、政府的作用是无限的,必须管理社会的方方面面。(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DABC 6—10 AABBA
11—15 BABAA 16—20 DCAAC
二、多项选择题
1—5 ABC ABCD ABCD ABCD ABCD
6—10 ABC ABCD AB CD ABCD
三、判断题
1—5 √ × √ √ √ 6—10 × √ √ × ×
范文三:公共管理: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公共管理: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是如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自,,世纪,,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环境。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成败,不仅依赖于高素质的企业,而且取决于高效能的政府。政府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确立新的职能,发挥新的作用。
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包括哪些内容,世界银行通过总结各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回答。认为,现代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做好基础性工作,具体包括: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等。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是为企业和公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制度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的公共需要。
从侧重于“行政管理”转向侧重于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现代政府职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大国来说,要想顺利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政府必须首先转型,从适应计划经济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与此相适应,政府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职能的划分与确定、机构的设置等也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
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现代政府“治理”与“善治”观念。政治学意义上的“治理”,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社会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正确地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而“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互动的关系。由此可见,治理和善治与传统的政府管理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确立现代政府“治理”与“善治”观念,就要彻底排除旧的思维定式的干扰。我们的政府部门更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管理,习惯于直接的纵向控制而忽视间接的横向协调;在思维方式上,总是对市场的微观行为主体——企业或公民心存疑虑,认为只有将经济资源权力掌握在政府行政部门手中才可能是规范和有效的。这种政府管理观念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又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格格不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公民之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将国内各种公有和私有资源充分地调动、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资源的效能。此外,中国加入,,,以后,还要打开国门,鼓励国内各种类型企业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努力把整个国家的经济“蛋糕”做大,从而保证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建立和完善“有限”的不断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职能。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功
能的彼此协调、最佳组合,是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积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为各类市场活动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如提供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发展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保护专利等等。三是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困难群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等。四是对国内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和行政手段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经济总量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社会发展目标,并不断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要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而是应坚持强化、弱化和转化并举的方针。所谓“强化”,就是强化政府的合理职能,使政府在市场失灵或政府缺位的领域,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所谓“弱化”,就是政府应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使政府真正从社会资源的分配者变为监督者,从社会经济活动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所谓“转化”,就是政府应将它以前承担的,本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职能重新交给市场和社会,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其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协调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产品的提供领域。
建立“行政控制与规则服务相结合”的公共管理方式。既然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公共管理,那么政府应如何进行管理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有的学者将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方式分成“行政控制型管理”和“规则服务型管理”两种类型,典型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前一种类型,典型市场经济体制选择的是后一种类型。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两种类型的组合,只不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经验看,以“行政控制型管理为主”的政府管理方式对于推动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多年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但决不能将“行政控制型”管理方式片面化、绝对化,因为我国的实践证明,单纯的“行政控制型”管理方式不仅会损害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而且容易导致腐败和收入分配关系扭曲。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单一的“行政控制型”政府管理方式,各级政府应在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行政规则对其行政行为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以规则服务为主、行政控制与规则服务相结合”的政府公共管理新方式。政府的行政控制主要适应于国内少量垄断领域和对外经济领域,就整体而言,制定规则,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则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和方式。
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高效的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根据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体制改革的经验,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高效的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既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又应适当、适时地向地方放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双向互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政府公共管理效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为此,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服从于国家最高的、全局的、战略的利益,而不是迁就于某一局部的、部门的、暂时的利益;政府机构设置应注意克服相互交叉、重叠,分工界定不清等缺
陷,避免相互间的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力争建立一个“整体型政
府”,即加强政府各个部门和机构间的相互合作,实施有效的政策、业务协调。只有这样,才
能实现政令统一,管理有效,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的整体效能。
范文四:公共职能的论述
交 叉 的 政 府 职 能 , 导 致 公 共 服 务 的 资 源 重 置 。
不 同 部 门 的 职 能 重 叠 、 交 叉 , 在 当 前 一 些
层级的政府运行中问题突出。这在表面上看是“各抓共管”
,实际上却经常在工作中各自为
政,
缺乏协调,
容 易 导 致 公 共 服 务 效 率 的 低 下 及 公 共 服 务 资 源 的 重 置 ,
造成有限资源的不必
要 浪 费 。 一 方 面 , 政 府 职 能 划 分 界 定 不 清 晰 ,
互 相 交 叉 或 重 叠 , 既 可 能 导 致 对 群 众 急 需 的 公
共服务相互推诿责任而无人提供,
也可能导致不同层级政府、
不 同 部 门重 复 提 供 同 一 项 公 共
服务。
以 “ 新 农 合 ” 和 城 市 医 保 管 理 体 制 为 例 ,
目前大多由卫生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分别管
理,
实行两套经办机构、
两套人马、
两套信息管理系统,
是公共资源重置的典型表现。
此外,
由于信息系统互不兼容,
无法准确反映参保信息,
各 地 “ 新 农 合 ”
和城镇居民医保存在不同
程度的重复参保问题,
不利于对群众利益的保护。
另一方面,
由于部门间人为分割公共服务
对象,
“作坊式”的操作导致统筹范围偏小、服务层级偏低,可能影响某些公共服务的可持 续性。在这方面,
1991
年启动的“老农保”最终无疾而终就是前车之鉴。
膨 胀 的 政 府 职 能 ,
导致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存在的公共服务短缺、
效率低下等
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坚持“全能政府”
的思维定式,
忽视投入产出效
益原则,
固守计划经济大包大揽的管理服务模式,
未 能 充 分调 动 社 会 力 量 参 与 公 共 服 务 提 供
的 积 极 性 有 关 。 如 在 近 年 来 的 “ 新 农 合 ”
、
“新医改”
、
“新农保”等制度逐步实施过程中,一
些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可以由社会力量承担的职能,
出现了政府人员机构膨胀、
管理效率
低下、制度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造成一些地方公共服务推进缓慢。再如,在“湛江模式” 调研中,
省政府有关部门虽然总体上认可湛江市的创新型做法,
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
社 会
保障工作是政府的事,
应由政府主导和具体实施,
政府有多少财力做多少事,
不 必 重 视 社 会
资源的引入;
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应由政府统一承担,
政府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是不需要
付费的,
引入商业机构参与是需要付出费用的,
等等。
这是某些职能部门公共服务提供思维
和理念落后的具体例证,映射了公共服务有效性不足的认识根源。
缺 乏 有 效 监 督 的 政 府 职 能 ,
导致公共服务不规范。
目前,
公共服务提供存在不同程度的
管办不分、
自 管 自 监 的 问 题 , 政 府 职 能 部 门 既 进 行 社 会 管 理 ,
又直接经办社会事业。由于缺
乏有效的外部监督、
约束和制衡,
在自利性驱动下,
容 易 导 致 公 共 服 务 提 供 机 构 的 利 益 集 团
化 、 刚 性 化 , 偏 离 执 政 为 民 的 宗 旨 。
如教育乱收费、药品高额回扣等问题在中央三令五申下
仍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就是有关部门“管、办、监”一体化、部门利益羁绊导致监管不力 的结果。 据吴敬 琏教授 研究, 自
2003
年以来,各级政府用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逐步
成为一个趋势,实际上加强了本已开始弱化的审批制度,扩大了寻租基础。在很大程度上, 正是这些不合理的“自授权”审批和收费项目,导致了公共服务不规范,偏离了公共服务的 既定目标,扭曲了公共服务的初衷。
反 思 这 些 现 象 和 问 题 , 固 然 有 经 济 欠 发 达 、 市 场 发 育 不 够 、 法 律 不 健 全 等 因 素 , 但 更 主
要的是体制因素,
集中反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弊端,
凸显了
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提 升 公 共 服 务 效 率 和 效 能 的 重 要 性 与 紧 迫 性 。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思考
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
加快职能转变,
增强政府自我变革的意识和责任,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切入点和
增强公共服务有效性的制度保障。
行政管理作为执政的具体表现,
是联系党、
政府和群众之
间的纽带,
更是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和增强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 在当前社会矛盾日
益趋向复杂,
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远利益大局下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能否树立自上而
下的自我变革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
职能转变的进程、方向和成效。
因 此 , 必 须 顺 应 社 会 各 方 面 的 期 盼 和 要 求 ,
加强政府自我变
革的意识,
加 快 推 进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
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创造制度保障。
十七大报
告指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
小平同志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
“改
革的目的,
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推进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
就是要建立政府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
实现政府对自身权力的主动约束,
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创造更好的制度基础。
加快职能转变,
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是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
会的内在要求。
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对 政
府转变职能、
增强公共服务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公共
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
迫切需要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但受限于传统
行政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由国家包办,
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单一,
公共服务供
给 不 足 、 质 量 偏 低 、
水平不均、
效 率 低 下 , 公 共 服 务 供 给 与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出 现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脱节。
2003
年的非典、
2008
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经济快速增长
与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
另 据 统 计 ,
我 国 已 进 入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的 多 发 期 和 高 发 期 ,
如
2004
年、
2005
年分别发生了
561
万起和
540
万起。当前,在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人民内部矛盾 日趋多样化的现实条件下,
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
互 动 的 格 局 , 才 能 有 效 化 解 新 的 社 会 矛 盾 , 破 解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 促 进 社 会 和 谐;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促 进 社 会 公 平 正 义 ; 才 能 逐 步 改 善 党 群 关 系 和 政 府 形 象 , 建
设人民满意政府。
加快职能转变,
推 动 政 府部 门 整 合 自 身 资 源 和 社 会 资 源 ,
是提高社 会调控 能力和 公共服
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5
年
2
月 , 胡 锦 涛 同 志 指 出 ,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对全社
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的 决 定 》 提 出 , 要 “ 加 强 社 会 建 设 和 管 理 , 推 进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创 新 。 更 新 管 理 理 念 , 创 新 管 理 方 式 ,拓 宽 服 务 领 域 ??形 成 社 会 管 理 和 社 会 服 务 的合 力 。 ”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 适应我国
社会的深刻变化,
通过职能转变和政策引导,
注 重 激 发 社 会 活 力 ,
充分挖掘政府自身资源的
潜能,
带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构建多层次、
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是政府提高公共
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这就需要对公共服务进行归类引导,
对那些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的 公 共 服 务 领 域 , 对 确 保 人 人 享 有 基 本 生 活 保 障 的 内 容 ,
如失业救济、
养老、
基本医疗等社
会保障领域,
应由政府承担主导责任,
但服务和管理的具体提供方式可以多样化。
根据国际
上 的 做 法 和 经 验 , 公 共 服 务 可 以 通 过 政 策 引 导 , 采 取 政 府 购 买 、 特 许 经 营 、 委 托 代 理 、 服 务 外 包 等 形 式 , 由 企 业 、 行 业 组 织 、 民 间 组 织 或 社 会 中 介 机 构 按 照 适 度 商 业 运 营 原 则 提 供 , 以 最大程度增加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加快职能转变,
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整体联动, 是提升公共服务有效
性、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已经成为全
党全社会的共识。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 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
并将发展方式转变确定为
“十二五”
期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固然源于经济领域,
但也要求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做出必要的联动。
而行政管理体制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切入点,
也是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注重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体联动,消除妨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
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
2005
年
12
月
20
日 , 胡 锦 涛 同 志 在 中 央 政 治 局 第 二 十 七 次 集 体 学 习 时 强 调 ,
“要
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 快 转 变 政 府 职 能 ??形 成 有 利 于 转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促进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
经 过 改 革 开 放
30
多 年 来 的 快 速 发 展 , 传 统 经 济 增 长 模 式 已 难 以 为 继 ,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方式已成为经济社会领域面临的一场深刻变革。
调结构、
转方式,
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失业
等一定的社会代价,
这就对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只有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与调结构、
转方式整体联动,
着重提升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 为 此 , 一 方 面 , 要 坚 决 地 淡 化 和 弱 化 那 些 不 适 应 、 不 符 合 、 不 利 于 经 济 发 展
方式转变要求的政府职能,
逐 步 弱 化 政 府 对 资 源 配 置 的 直 接 干 预 和 过 度 干 预 ,
使市场发挥配
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另一方面,
要坚决地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适应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府职能,如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切实解决公共产品短缺问题, 有力保障和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在 凝 聚 共 识 的 基 础 上 ,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树立科学开放的行政理念,
将增强政府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创新公
共服务提供和管理方式,
深入推进政府行政职能整合与功能重组,
加快建设效能政府、
有 限
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
加快建设效能政府,转变政府社会管理理念,通过由政府预算投入转为政府购买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实 现 公 共 服 务 提 供 方 式 的 多 元 化 ,
提高宏观配置
效率和公共服务有效性。
十 七 届 五 中 全 会 提 出 , 要
“改革基本公共 服务提 供方式 ,
引入竞争
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
务和民生建设会越来越多,
如果大量采取直接提供方式,
既不符合全球公共服务管理改革将
政 府 职 能重 新 定 位 为 决 策 者 和 监 督 者 的 趋 势 ,
又容易导致层层设机构、
扩编制,
引发政府部
门 规 模 膨 胀 。 因 此 ,
加快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观念,
通 过 制 度 建 设 和 政 策 引 导 , 借 助 市 场 机 制
提供公共产品,可有效增加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
应当认识和把握: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不等同于由政府完全包办, 核 心 在 保 障 供 给 , 关 键 在 形 成 机 制 。
应 注 重 建 立 健 全 考 核 评 价 体 系 , 通 过 创 新 机 制 , 调 动 社
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善于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工具,
不断释放行
政资源配置的“制度红利”
,最大限度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应在公共服务的部分环节和领
域策略性退出,
进而将主要职能集中在政策制定、
服务购买和独立监督上,
变公共服务的预
算投入为战略购买,
切实提升财政资金的宏观配置效率。
应高度重视财政投入效能,
无论是
财力雄厚的发达地区还是财力不足的欠发达地区,
都不能忽视投入产出原则,
不计成本的财
政投入其负担最终仍要落到纳税人身上,
偏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
医保
“湛江模
式”
能够取得成功,
关 键 就 在 于 政 府 改 变 了 统 包 统 揽 的 传 统 做 法 ,
重点转向以制定政策和加
强 监 督 为 主 , 大 胆 引 入 市 场 机 制 , 综 合 运 用 行 政 和 现 代 金 融 保 险 工 具 ,
在 财 力 有 限 、 城 乡 居
民收入不高的现实情况下,
提高了医疗保障服务效率,
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不增加政
府额外投入和居民负担的同时,
成倍地放大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能力,
实现了
“政府不多花
一分钱、老百姓不多出一分钱,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金额大幅提高、医疗保障全民覆盖” ,
显著增强了公共服务有效性。
加快建设有限政府,
完善行政管理方式,
推动政府职能部门整合,
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
政策平台和制度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滞
后 , 客 观 上 需 要 完 善 行 政 管 理 方 式 ,
为提高公共服务有效性创造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
行政
职能重组不应仅仅放在机构改革上,
而应重在职能整合、
流程简化、
责任清晰和效率提升上。
十 六 届 四 中 、 五 中 全 会 提 出 , 要 “ 整 合 行 政 资 源 ”
,
“ 深 化 政 府 机 构 改 革 , 优 化 组 织 结 构 , 减
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
。十七大在部署行政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
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
“ 着 力 解 决 机 构 重 叠 、 职 责 交 叉 、 政 出 多 门 问
题”
。
“ 十 二 五 ” 时 期 , 以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为 重 点 的 社 会 建 设 将 加 快 推 进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政
府作为行政资源配置的主体,
应按照建设有限政府要求,
规范权力运行,
防止一些职能部门
借机提出增设机构、增配人员要求,造成机构膨胀、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现象发生。因此, 必须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综合管理,
从上到下坚定地打破一些职能部门垂直管理带来的分
割状态,
按照有利于推进统一管理的原则重新界定部门职责,
防止出现职能部门分工过细导
致的资源配置交叉重叠等问题,
努力提高行政资源配置效能,
降低行政成本。
进一步强化国
家相关部门职能整合,
建立统一政策平台和制度体系,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减少地方政府
职能部门推动综合改革和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的制约和阻力,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加快建设服务政府,
实现政府职能的收放结合,
并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领
域集中,
使公共服务职能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
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中,
政府职能转
变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转变职能不是一味地削弱政府权力,
建立弱政府和无
为政府,而是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收放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 政府应与时俱进,
加快重塑自身职能定位与目标,
在生产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
逐步消除日
益膨胀的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把政府的管理职能、
管理资源更多地运用在社会公共服务上,
建设服务政府。
范文五:公共职能的创新
公共职能的创新
所谓公共职能创新是指公共部门根据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的需要及部门本身的管 理能力与方式的变化而对其职能结构进行调整, 它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只能深度与宽度的调 整、二是职能体系中重心的转移、三是职能结构的优化、 四是职能运作程序、运行手段的转 变、五是公共部门职能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以判断, 公共职能的创新是涉及到多种领域的职能的创新和提升, 其实质就是对 公共部门职能本身进行重新认识和审度,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判断、 选择和确定原有 的行政职能哪些需要保留或转移, 哪些需要增加或减少, 原有的行政功能哪些需要弱化或强 化,哪些需要开发或取消等等。
一、公共职能创新的价值
(一) 、社会价值:
从全社会的角度, 公共职能创新是应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的时候, 上层建筑也必须 做出相应的调整。 过去我们的公共部门体制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如今在全球化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公共部门职能和体制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 整。
现代服务型公共部门职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决定了公共部门职能的核心就是公共服 务。 没有公共服务就没有现代政府。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 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
(二) 、经济和文化价值:
公共服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由于缺少经济回报,基本上属于企业、 个人等经营性机构不愿投入或投入积极性不大的领域, 因此, 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 产品的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如何面对整体市场的转型, 发挥出潜在的潜能, 大幅提高公 共部门职能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其民众信任度,则是其经济价值的体现。
精神文化服务是相对于物质生活需要的,旨在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文化服务, 直接关系到国民科学素质和精神健康, 对传播知识和激发创造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已成 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尺度。 公共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范畴, 有着自己特定的 内涵和外延, 文化的特殊魅力在于对社会公众、 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以其全面而深远 的综合因素,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三) 、人本价值:
人本价值是发展公共服务的根本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迈进, 广大人 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相当程度满足, 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显示出应有的地位重要性。 在消费 经济生活迅速增长的今天, 公众生活结构逐渐优化, 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因而也对公共部门 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公共职能创新的动力
(一) 、经济体制转变是公共职能创新的内在动力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 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 正义的日益增加的认识中去寻找, 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恩格 斯的这段经典论述不仅揭示了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 而且也为认识社会变革揭示 了科学方法论。 也就是说,既要调整政府角色、职能范围和行为方式, 同时要提高政府对经 济、社会的控制和推动其发展能力,在竞争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从而推动经济、 社会的平衡发展。
(二) 、社会全面转型是公共职能创新的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意义最大、 最为根本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结构 变迁的核心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社会整合则是针对社会分化, 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 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整个社会一体化程度过程。
(三) 、社会财富分配失衡是公共职能创新的外在压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来源多元化、 收入分配多样化、 造成利益群体的急剧分化, 与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按劳分配”政策相比,使社会结构的异质性程度提高, 人们在利益上的矛盾和冲 突日益加深, 要满足和实现不同的利益需求, 促成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妥协, 提高社会公众 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需要公共部门采取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增加其职能和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