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大学生科技创新
杨震
摘 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肩负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
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走出课本、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既让学生学到创新本领,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造活动,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观察、想像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把课内课外内容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要减轻学生课内学习负担,让学生有较充足的创造的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既要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讨论式、调研式等方法,传授知识,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力所能及地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4.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和常规的超越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既抓创造智力,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5.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要围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和系统优化,创新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与体制,坚持全面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不是靠某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学校可以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党政领导作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指导全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活动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协调、评比表彰等。
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抓科技创新工作应重在平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
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象,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因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足球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3.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配备指导教师。可以请博士生导师、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4.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环境熏陶。学校必须营造宽松、平等争鸣的环境,鼓励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良好的软环境固然重要,但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视教师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学生科研的投入。在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学生科研投入少之又少。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此外,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应向学生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6.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可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制订各种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和任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设新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科学研究工作。
7.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范文二:大学生科技创新
l’ \
为了 应响设建新型创国家的号 召 展,高校示学生的技创新科成 果, 进步鼓一高校学励生的技科新创热 ,情 并高校之 为间、 高 校企业与之间横的向 交流搭建平 台。开 本栏 辟目 , 刊特载“挑战杯 ”大学国课外生学术技科作品 竞赛 、 l t I 全 e大杯学电子设计 生n
竞 以赛及其 他 全 性 国科技 竞 的赛获 奖作 品 。 些竞赛 影响 大 、 围 广、 平高 , 获 多 作 品奖设 计 思 路 特独 ,用 功 先 能进, 企 这 范水 许 是 使 进 行 投 资业 理 想的选 择 。
中 名畦 : 李宏缸宇 、明黎i i 薄j擎 衷 巷永汪、峰郭 华 振蒋 黎 ≤ …i ~
院系名 艏 称滨尔程工学大计算机学科技术与学
本院项 旨目在研 发一 套 效 、高 能的 型一新 体 化 舶船 生活 污节
水 处理 系统。 本 思 路将 舶 黑 船 经过 一定 水 预处理 后 通之过 生 物 基
氧厌发 酵 反 应器 生并氢气 进 而 通过 燃 电 料池 而 转 化为 电能 。 水 出 灰 和水再 经 过 型新 好的 曝 气 M氧BR生 物膜 反 器应之 后 就 能全完 达 到 际海事 国组织 ( IO) 布 的M M P A 37 L颁R 0 7, 8附 则 最 I新 V修 改 案 放排标 准 。装置 设计 分 充考 虑 了船舶 运 行 的 殊特 环境 。 且 并
能 够实 现 一 体化智 能 化 的 控制。 时 系 统能 充 分利 用 船 舶身自余 同 热。 到 节 能减 排 的双 重标 目 。 达
尉 l∞ ÷
i
考 勇仪 ± 一 赵姓 作 名 海 庆波 华、 王培 丁芏 威 邓 一李 吴
毒 囊- 誊2蠹 : 警 曩0 曩蔓 薯 摹 蔫 _
j≮
周
混系 滨 :程 学 与 力 I 学源 i 尔哈工 大 动 二 院 能 =程
。j
设 该 计作品 的 目 在 的研于究 利用 涡 激振 动 现 象发 的电可 行 性 。设 计 制作 可出以 用利 涡 激振 动 现象 得 获电 的实能验 装 ,置 通过 实 验 测试。 到最 适 合 用 于 涡激振 动发 电的 振 动体。 出 实验 找得 数据 以及 行可 分析性 。 作品 基的本 思路 利是用 激 振 动涡原 理 ,
在 中横水 一置个 振 动 体 一,定 流 下速 生 涡产 激 振 , 动 传动 装 在置 经将
水 下 的涡 激 振动 传 至 水 上 转并化 为 单 转 向动 带,动 发 电 机发
电
者作 姓 李名
l 。
、鹏马
良、 诸凌波 葛 李旭、晖 葛海 超、 其 、 松任选 丁l
l
在院所系; 尔滨工 程学大舶船工程学院 哈
萄 潼
学
通 信地 址:哈 滨工尔程 大
学 团委 邮 政 编 码:0 1 0 50 1联 系人 郭 峰: 电话 0: 5 2— 1174 81 5 81
HA B ENNE R N N I ST ERI NIGE IG U V R IY
击 水 象 现 发 生 时 , 力值 会 现 出一 个 很大 的跃 升 ,得 管 材壁 料及 道 上管 设的 与备附 件 承 很受大 压的 力 。 压 因使 可而 能产 生 严重 变 形以 致 破 。 同 时 。坏壁 上 作 用 有高 频的 交 压 变力, 之剧 烈振的动 流和 的冲体 击,金 属 表 面 生 产 疲劳磨 损 管, 加 打
击 出使 许多 点 麻,降 低 了金属 的 疲 抗劳性 。 所以 水 击现 象不 仅 增 加
了 流体
流 动的阻力 。 且 重 危严 及到 道 系 统管 及有 关 设 的 安备全 而 行 。 运别 在 是大 流量、 流 的长 速 管以及输送 水温 高 特、高 量流大 的
泵 中 。 水更 响为严 重 因 此。。 讨 水 产击 的生 理机 及其 发生 、影探
发展
预 。水防 的产击生 和减 小 击水带 的 来 危 , 害 水 系 证统的 安 对
保运 全 行 有具重 要意 义 。 验 实台 可 演 以示水击 波 播传 、击 扬水 、 该 水
调
压 筒 消 减水 击 等现 象 . 测 量及 水 击 压 强 示. 击 水 理 原及其 展以
产 生 因 原 , 用 教于 学通。 过实验 , 解 击 水 压 的强测量 、 击 现 适 了水
象 利 用的和水 击 危害 的消 除方法
。。 薹≯
。 “ 一
嚣
羹
=一 誊 誊。 舞
。者作姓名 :、 章 博 明 杨 朱王晓蜂翟 董 誊
- *-
鬻 叠
所
在系 : 哈尔院工程滨学大核科与投, 院 学 ~
本i 作 品 是把家 安具全 监 控以及 自动 控 制系统整 合 到房 屋 模 型中 . 使 人们以 更加直 地观体 会 到 整 套系 统的 方 便 快 捷与安 可全 。 品作的 主要 设 计 的目是 为 了方便 人 的 生们活 高 。家居 安 级全 与别 舒 适 度 ,程时 主人 可 以 通 过手 机来实现 对家 设 中备 本 同 提远程的制 。 控控制如帘的升窗 、降例 门窗 的开 关 、 具的开 关 等。 灯 同 还 时带有 语音 提 示 等功 能 。整 体 设计思 路是 基 于 西 门 子 T 3 C 5
GS模 与 单 片块 机配 合 实 对现 家 电的 远程控 制 ,在 际 的 模实型 M 中 可立以 、体 观地 看到 实 际效 果。关 的键 术 技 就是GS 模 块 与 M 直片 单机 之间的 通 信 整与 的体控 制 . 要的技术 指 标 达 到 过 手 机通 主 端终 可 以 误无 的差控制 家 中 设的备 ,使 人 的们 生 更 活
加 便 捷 , 体 验现 代化的 活理 念生 。
—
本
品设作计 并开发 一 基 于种 轮双小 车 自平的衡 系统 器。 机人
经常 会 到遇 一些比 较 狭 窄。 且有 很多大 转 角 的 工 作 合 。场如何 而在 这 样 比 复较杂 的 环 境 中活灵快 捷地 执 行任 务 . 为 们 人颇 为 成关
的心一 问个 。题 双轴轮 自 平 衡 机器人 概念 就是 在 这样 背的 景 单下提 来 出 的 ,运输 器、 人移 动 有 较 广 的推 意 广 义。 作 品采用 陀 螺在 机
仪 等
传 器感 。 过些 一列 算法处 理 后获 取 小 的 车 实 姿 态 。 后时 通然 结
合 力学 模 型, 算出 小 车 当 应 前 该 做的出动 。作现 平 自衡 计的实 的 。目
两蒲
学
通
信 址地:哈 滨 尔 工大 学 团程委 政邮编 码 1:0 0015联 系 人 郭:峰 电 :0 5话 —21 1 4 7 158 1
H 8RN EB G IE RN UNG V IR A N NIE I I EST Y
航
空 发 动 机 起 机 动的压 气 机 片叶转 速 为6 0 m ,旦 叶片 断裂 飞 出 匣机 , 平均 度速高 达 4 0 m s 全安隐 患之大 5 00r一 / 其 4 /,堪 比 炸 , 重 的爆 会 导致 机毁人 。亡此 须必在发 动 机 机 匣 近靠风 扇 叶片 段加 包配 环容 以 阻 断 挡 碎叶 飞片 出。 本作品 开 严创 因了 “ 匣 一容 环 ” 型 合设 计 模 式。包 容 直 环接“ ” 机 匣 外 机 组 将 包穿
在部, 现 了对 现 航 役 空 发 机 机 动匣 直接 装加 包 机容构 :明 了三 实
维发正 交 中 连空续 织 造 术 技。 包使 环 容成为 机了匣 “ 订做身” 置 的 “防弹 衣 ” 孔洞的 一次 成 也 使 三 维 正型 交 构 结的优 异 机 械性 能得
。到 充 发分 。 挥 目前 中 航 一集 团 关相 单位 已对 本 包容 环 完 成 装 试 验 机。 步初
计
划装 备30 某 型架号 现 役 飞机的 发动 压机 气 机。 外 。工 艺 简 另 其便、 优能良 等特 点 。有 应用 所于 类有 似 设 备的 潜 。 性力 具
关 节履 带 机器人 由 兼于 履 有带 动 移机构 的 点优和 具 备一 定 越的障 性 能而 备 青 受 睐 现 。有 关 节履 带的机 器 人 存 在 需在人 但 干工预 下 才 能 攀爬 碍障的 缺点 , 障 自主性 ;差机 器 人 重 心位 变置 影化响 。 高障 度 有 限 这。些 陷缺制 约机了 器 人 在 杂 地复 越 受 越
形 境 下环的运 灵动活 性和 机 性动 。
本
课题 研 制的 关节 履 带 机器人 用利在 机器
人 各 履摆 腿带 端 头加 一装套 自主 变 位 履带足 构成。 一 新 种 型关节 带 加履履 带 足的 复移 合动机 构 变 。了 现有关 节履 带 器 人机的 越 障原 理和越 障 改 方法 ,实现 机 器了人 自主 越 障 著, 高提了 关 履 带 机 器 人 的节越 显 障 动性机 和 越 障 能 力 该。机 器 具 人有自主 水 平 姿 态调 功整能 有 。 利于 器机 人 带 携 的种 操各作 设备 作 可工靠 、定 。 该 机 器 人 具 备 稳 主 自 避 功障 能 ,过 探测 障 碍高 度 通 ,动自判 别 碍 障 的可 越跨性 。进 一
步 提
高 了 机器 人 的 安全性 能 。 该时机 器采人 用 程远无 线网 络 同
控遥 操作 , 过 视 频 送 系传 统, 操作 员人 可 远离 危 险环境 即 可 通 使 作对业 现 场进 行遥 控 操 作 。该 器机 人 可 还 用于野 外 程工 作业 、 探 险 、事 、 等务 应 用 前 景, 阔 。广有 良好 的社 会效益 和 经 济 军 服 其具 效。 益
本
系 基统 于 动 云爬主 Ne虫R bt( to os 自 研主 )发主动 抓 取定 检指 测站点 和 有其 父 子 关系 链 接的 点站所 包 含 的 击攻 代 码 恶、
意 链 接、 藏 攻 击 等, 用包 基 含黑 箱于 的 意恶 行 为 测检 技 术、 于 混 沌特 征 码 的 病 毒检 测 技 、 页术攻 击 代 码 自动 断 技 诊 术 隐使 基网
的
特 征 检码测 、 代意 码 测 检等 系一 列检测 技 在术 虚拟机 环 境 中
恶
细 析 信分 息与 解 决 方 案 入存数 据 库 并建 立威 胁 库 . B服 务 器W E定期 动自 生成 并 发 布 - 、 击 挂预警 、 洞 利 用趋 等 的 势 安全 文 q 攻 漏
j院系: #学计算 科机与学工程 在所 l东大 学叠 院一
蕊
季大学
DoNGH AU UN VIRSET Y I
通 信 地 址
上 海 市 松江区 人 北民路 邮政编 码 : 2 1 20 60
29
9号9东大学华团 委
人 系
联陈志
刚 电
话: 0I6 7 32 2 - 9270
7
人们 在 特 别 口渴需要 马 上 饮水 的 时 候 从,保 温壶中倒 出水 的水 较 高 温。 马以上 饮 用迅速解 。渴 外。 多 习人 早 上 惯 喝一杯 难 另 很 白 水开. 般都 是前 天 晚 倒上好 。 二 天早 上 喝, 是 样 这 水 一在 一第 但夜
冷却 的过 中程 容 易滋 生细 。菌人 体 害 有。 速快冷水水 是 杯 在对
现 有水 杯
基的础 上 加 装 一 散 热 套 置 装。 热水 和 外界 空 气行进 使 量 热交换 .可 以使热 水迅 速降低 到 适宜 饮用的 度 温。
样 上面的 就 这2个
问题 也 刃 迎解而了 。
(
东 首省 届专 利 品 产竞赛 山
Z 2O2 2 2 1 5 L08 0 34 1. 1
“ 奖”实用新 专型 利 铜 :,
体软机 的主架 要工 作 原理 就 是 软 体用材 料 成 外 做 。 后壳 注
然入液 体。 液 体 将外 壳 撵起 成 形。 可后以 通过 温降 其或他 化 学 用然
方 法 液使 凝体 固 到 一达定 的 强 度 。 用 这 个方 法可 以 简 便 、 速 迅地建 造 起 具有 一 定 强 的 度 架支供 们 使 用 人。在 支 使 架用完 后 , 成 可
以 再 过加通 或 其 热 化 他 方学法 将凝 结 成 固的体 融 。 化 回新 收 重利 用其 中 一种 具体 使 用 方 法 如下 : 机架 以 及其 他 套 配部 件运 输 将
到 作工场 所。使 用 凝 液 高固压 泵 6 将 固 液凝 入注 到 管 2内中, 随 使后 冷 却用液 加压 泵 4将 冷 液 注却入 到 冷却 液 管 中 。填3 充 完 .毕机 架 达 强到 度 要 即可 求在机 架 上安 装 械机装 置 或 作 其 用 待他
途
。 使用 完 毕 。出 冷却 液, 通 电热 丝 8 将凝 固的 凝 固液 融 ,化 撤 接,
使凝 固液 注 入 到 凝 固液回 收 泵7中 。 ( 用
型 专新 利 L:0 9 0 0 4 X5 实 )Z2 00 215. 外
壳 、 2内管 3 、 却液管、4 冷却冷液 加压泵、 一 一 5一 却冷液 收回 泵、 凝固液 6压泵、高 一一 凝7液 回收固 泵、8电 丝热 、9 电 、1源 一一 一 一 0加杆 固一
1
作本品 在是 原有 太阳 热 水能器 的 础基上 进 行结构 改造 其 尤
。是 对 集
热管的 形 状 进 改造 行。 集热 管 形 的 为状 板状 , 以通过 调 可 控 调 架控 集 热 的管 转动。 调 节而 集热管 的 采面 光 ,积 得 这 进 使 热种 水器 合 适安 在 阳装 台 及以窗 户的外 墙 面上 . 就 使 它还 具 了 这有 防 盗 以窗及在 夏 季降 低 内温室度 的 能功 。 ( 用 新 型
利专: 90 0614 . 实 022 5 102)
卜储 水 箱 、 笺2热 管 、 3调 控 架4 、 架支组 成 2、 水 孔一 一 、 一一 1通
0
2 上端接2口、 0 -0 2 一3 集热面 管2 4 下、端口、接52 状板截横 面一0 一
0所 院 山大科 资在 东技 学潞
挚
科
联系 苏超址学 委 通 : 科地大团 信人:技 山 东
电
话215 1邮 编 : 50 3 码 0—7 政 6 0 58836 6 2
范文三:大学生科技创新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当今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如何建立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而了解它的特征,本文拟就大学生创新的内涵、特征、现状、解决方案、必要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技创新 高校大学生 长效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力是这场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创新力这一竞争的制高点,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处于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高校有责任担起创新的担子。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开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敢于摒弃旧想法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依托高校,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创新实践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激发青少年创作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具体内涵包括经济内涵、文化内涵、教育内涵、社会内涵。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文化内涵,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竞赛、讲座等多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发掘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一方面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教育内涵,科技创新实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属于一项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推动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做到学习理论与科技实践并行,并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社会内涵,大学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集一体的社会活动场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社会职责。总体来看,其内涵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
由以上丰富的内涵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特征具有丰富性、系统性、一致性。
1.活动丰富性
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必然经历一个知识学习、提出想法、创新实践的过程。虽然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科技创新需要遵循科学的一般规律,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学术活动规范,但因人而异也需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学生可以深入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质,这种展现方式具有丰富性。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既可以是竞赛类又可以是讲座类,具有多样性。此外活动涉及的关系具有复杂性,例如学生如何分配正常课堂学习与科技创新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自主学习和老师指导学习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校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
2.系统性
高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分支。这样的系统必然要求高校与国家的互动性、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性。高校是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必然切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易操作性。科技创新竞赛,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并
对当今的市场有清楚的认识,起到市场导向的调节作用,其次领导者有责任晚上学生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最后老师在科技创新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提现专业的联合优势和互补缺陷的良好面貌。
3.一致性
高校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增大社会的收益,因此此项活动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保持一致性。区域经济的发展源于理论和科技实践的创新,而高校就是创新的基地,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的人文修养,始终贯穿于当地经济创新中。当代经济的发展不竭动力在于创新,以及对劳动力和资金等的投入,高校一方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精尖的人才,也为当地的经济注入崭新的科技力量。
三、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率低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人数比例不高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受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浓郁的学术氛围。当今大学校园中,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余地日益宽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许多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概念,创新思维能力弱,参加竞赛一般突击的成果比较多,并没有心思长期致力于某项研究,缺乏科学的热忱和执着。其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参加活动的课题一般为老师的现有课题,按照老师原有的思维创作,影响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2.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缺乏
目前,在学校的日益重视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受资金、时间、比赛性质及科技创新活动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首先存在资金问题,学校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未出台完整的资金奖励制度,许多学生鉴于自筹资金的困难,不得不只停留在兴趣层面。针对科技创新的时间来说,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主,课堂依然是第一阵地,学生完成老师的课堂作业是首要任务,因此严格控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科技竞赛中参加的作品多以论文形式见长,有突击成果的嫌疑,虽有创新意识但科技含量过低,而且在竞赛中缺乏团队精神,多是各自为战、专业单一,缺乏统筹策划理念。
3.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储备不足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仅有兴趣,但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和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
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1.强化宏观领导,构建创新体系
高校应不断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制度的基本框架。首先,高校应该解放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变以往的陈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其次应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专门领导小组及学生科技活动评审专家委员会,出台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条例和办法,制定大
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政策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统筹等配套规章制度,创建激励体制,学校出资并且配合社会资金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金,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协同的运行机制。首先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优化学科资源,以学术管理为主导;其次明确行政负责人的服务角色,以行政手段正确引导,主动维护学科带头人的权威,充分调动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2.强化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讲,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
开展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的基本情况,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基本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创新队伍,搭建创新平台
学校应牵头鼓励学生积极组建科创类社团,打造创新队伍,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打造出一个良性竞争的平台。如建立学校科技创新协会并下设各学院分会。以此类科创社团为主体,通过举办品牌学术科技报告,各类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创新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给他们创建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学校应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筹建“科技创新人才实验室”,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学校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里汇聚人才、打造创新项目。实验室的强弱关系到学校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强弱,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象征。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档案”, 树立典型,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加入活动。通过表彰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使科技创新深入人心。总之身为高校,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搭建平台,为同学提供科研所必须的场地、设备,通过采取多项措施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4.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导师制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点,他可以对科技创新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也避免了项目资金的浪费,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投入科技创新。据资料显示,在学生获得奖励(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的项目中,有近90%的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得到了专业课教师的指导;尤其是获得高级别奖励(省级、国家级)的项目,几乎100%得到过专业课教师的详细辅导甚至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资助[2]。同时,应将指导创新和创新实践与老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将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作为考核指导教师工作量的项重要内容,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生奖学金、评优等挂钩,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5.依托当地企业
将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推广到社会,并应用于企业,带动企业的发展,反之企业又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和实践场所。学生的科技创新只有产业化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今年来福建省鼓励建立大学科技园,就是把学校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而企业以高校为依托发展经济。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人才、利用高校的创新技术孵化出新型工业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收益进一步投资高校创新,拓宽高校创新资金的来源渠道。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企业为实践基地,进一步把自己的创新想法衍化为新的生产力。
6.引导科技创新市场化
高校科技成果只有投入到社会,并加以商业利用,才能使得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到
整个国家创新系统之中。市场化的一个表现就是保证知识产权。这样才能促进技术流转和流行,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科技创造带来的福祉,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的权利利用制度,主要通过转让和许可的方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化,合理转让技术,使其转变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从而转变为新的生产力。
五、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可以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升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2苏海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
3郑绍春.“浅谈如何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作用” [J].航海工程 .2008 4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 沈炯.对影响科技创新制约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6 崔亦田,陈幼年.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7 江云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3)
范文四: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新体系建设的调查
——关于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
调查者:政本1001班 程晓辰
学号 :201003410038
指导教师:裴云 尹小石
调查时间:2011年第二学期
前言: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按照《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分类,科技创新包括三类:第
一、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第二、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第三、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探究能力较强、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较高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对于我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性社会的建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我们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是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难命题,现在的大学没有一所能够按照培养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又如何能够实现从知识性、技能性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性、发明性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的转型,又如何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主体,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性、发明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真实情况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在本专科大学生中开展的专业性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2011年第二学期,我们开设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进一步充实了社会调查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在裴云老师的组织下,以及其它几位老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组织开展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调查,我选择了“运城学院”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第一阶段,我在运城学院同学(政法系郭本欢、李新潮)的帮助下,委托他们在学校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调查,在此期间,我也 在运城学院网站以及其他相关网站查找其它资料,同时也得到了尹小石老师的不断指导;第二阶段,在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后,写作出了此次调查报告的初稿;第三阶段,进一步对调查报告的初稿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改。
本次调查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同时也进行了少量的访谈调查,在本次调查中主要通过对运城学院学校网站,以及委托同学对运城学院科技产业处工作人员和一些运城学院的同学进行访谈的方式来完成,收集并整理出了包括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制度,组织
(包括管理机构和一些进行科技创新的学生社团等),取得的成果和相关方面专业人士以及部分学生对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看法等方面的资料,在这些基础上写出了关于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旨在通过这次调查了解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真实情况,包括取得的成果,相关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改进性建议,为其以后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正 文
一、 调查对象情况简介
运城学院简介:
运城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一所综合类普通
本科院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学院现占地面积2519亩,共
设15个系,3个公共教学部,9个科研机构,50个本、专科
专业,专业涵盖文、史、艺、法、教、管、理、工、农等9
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
扶持学科,1个省级人文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基础课示范
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面向全国24个省
(市、自治区)招生,学院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3989人,教职工1039人,其中专任教师681人,教授40人、副教授135人、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43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同时,运城学院还建成了多个研究中心,其中以河东文化研究中心、西游记文化研究中心、非公有经济研究中心、俗语研究中心影响较大。运城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2002年,运城学院成功升本,数年来,一代代运城学院人不懈努力,运城学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运城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教材270余部(本),发表国家一级论文570余篇,二级论文2600余篇,共获得了省部级科研项目160项,省级集体奖励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发明专利4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学成果奖10项,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定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
(1)系部简介:
运城学院现现共设15个系,具体包括中文系、政
法系、外语系、音乐系、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应用数
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生命科学系、
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济管理系,和
一个国际教育学院。
(2)重点课程:
1. 精品课程:
1.1
1.2 院级精品课程: 电工技术 有机化学
2.重点建设专业:
2.1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2.2山西省创新试验区: 旅游管理专业
2.3院级重点专业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
运城学院升本以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方面的建设,完善相关组织,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关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运城学院科技产业处和运城学院团委。
1.运城学院科技产业处简介:
运城学院科技产业处综合负责运城学院科技产业方面的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学科
规划和研究基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协调;科学研究基金和项目的管理;科技成果、专利成果;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统计,学术活动的组织协调等。
科技产业处是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一个主要管理机构,相对与大学生这方面的工作来说,主要是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组织对大学生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评比、管理,对申报成功的科研项目进行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
2.运城学院团委简介:
运城学院团委在党委和团省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开展对全院共青团员的教育,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本院特色的活动,同时对全院的社团进行管理。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运城学院团委主要负责运城学院独具特色的假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协调假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实践报告的评比工作;组织协调在校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等相类似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不断的发展中进一步提高广大同学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相关学生社团
运城学院与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关的学生社团主要有四个:运城学院发明协会、运城学院研究性学习协会、运城学院科技协会、运城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
3.1运城学院发明协会
2003年5月,运城学院发明协会成立,旨在培养广大同学的发明创作兴趣,实现创作梦想。
3.2运城学院研究性学习协会
2002年12月,运城学院研究学习协会成立,协会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为宗旨,在发展中不断激发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
3.3运城学院科技协会
运城学院科技协会始建于1989年,协会以“面向学院,服务师生“为宗旨,积极宣传、普及科普知识,努力钻研科普知识,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4运城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
2004年6月,运城学院大学生创业学会成立,协会本着“创业以人为本,创造财富”
的宗旨,对外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政府企业提供咨询、策划、市场调查、产品宣传、广告创意等业务,对内主要致力于普及校园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意识,为广大将要步入社会的同学提供了一定的创业能力。并成功举办“运城学院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动:
运城学院除了组织广大同学积极参加 “大学生科技创新”,“兴晋挑战杯”等活动外,运城学院还组织了独具特色的假期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大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走访,同时,运城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迄今为止,运城学院共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两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充分体现了运城学院近年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成果。
1. 运城学院假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简介:
运城学院自升本以来 ,为进一步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院团委的积极领导下,在各系团委的积极配合下,每年在暑假和寒假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渐已成为组织机构完善,内容丰富多样,影响力较大,成绩显著的活动,对于地方文化科技卫生发展也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运城学院为进一步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特别成立了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办公室,有运城学院副院长担任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组长,综合领导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院团委书记担任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办公室主任,具体安排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运城学院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结构有力,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也渐已完善,这为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更好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除了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的进行实践活动,还在深入调查、认真思考、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同学要选取一个课题写一份有理有据、字数在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并将假期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将各系上交的报告进行综合评比,并对写出优秀报告的同学予以表扬和奖励,这样就更大的激发了广大同学参加的热情,使这一特色活动数年来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也让广大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创新经验,这无疑是培养创新性、发明性人才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也是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1.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近年来的一些具体情况:
1.1 )2011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11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以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十个项
目,百支队伍,永远跟党走,建功新山西”,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总书
记应****向青年学生发出的“向实践
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围绕建党九
十周年成就宣讲、“十二五”规划宣讲、支教助教志愿服务、企业帮扶志愿服务、普法宣传志愿服务等十个项目,组建了百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为我省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贡献了在校大学生的力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也是运城学院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1.2) 2010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10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
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建
设绿色山西”,具体包括开展环保理论演讲、教
育帮助、科技兴农、安全生产、企业实践、文艺
演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活动。这次实践活
动目的在于引导在校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倡
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服务新农村建设,并成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使在校大学生更加努力的去培养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3 )2009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09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发扬光荣传统,立志成
才报国”,本次实践活动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团员青年使命感、责任感,推动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为目的,共组成十支青年志愿者集
中队,奔赴基层,奔赴农村,开展改革开放成就
宣讲、科技支农、支教助教、企业帮扶、环保宣传、毕业生信息追踪等志愿活动,这次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党爱国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4)2008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08年运城学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此次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改革开放成就宣讲、支教助教、科技兴农、文化宣传、企业帮扶、大学生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体验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实践创新能力。
重点评建:
总体来说,运城学院组织的假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比较能适应当今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发明性人才的培养的要求,通过假期深入农村、深入社会的进行实践,一方面让广大同学加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自身得到了不断的锻炼,既磨砺了意志,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实施效果来看,虽然这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能加入志愿服务队在学校组织下真正参与这一活动的只是学校里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大部分同学是在学校的号召下参与这一活动,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其次,假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够全面,多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科技创新有关的也有一部分,但总体来说比例还有待提高,假期社会报告的内容也有待丰富和完善,应把这一活动发展成为大部分同学参与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最后,假期社会实践的组织还有待加强,应在团委领导下,进一步完善领导机构,建立从院团委到班级的完善的组织体系,积极鼓励所有同学都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使得这一活动影响范围更广,取得成果更佳。 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其它活动:
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运城学院在近年来积极鼓励在校大学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其中尤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成果最大,在2011年“瑞萨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运城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学生许丽、支亚京、周乃郑的参赛作品”LC谐振放大器荣获本科组全国一等奖,这已是自2005年首次获得一等奖后的再一次获得,在这次大赛上,运城学院还获得了二等奖一项,这在山西普通高校中取得的成果是比较高的。
3.“兴晋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
运城学院积极鼓励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第四届“兴晋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运城学院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其选报的14件作品中6件作品获得铜奖。这六件作品分别是:物理系《轩鑫免费复印》、生命科学系《呀!瘦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裕.COM》及《大学生旅游联盟》、经济管理系《未来慢递》、机电系《未来之星早教培训中心》。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制度
运城学院为更好的鼓励和促进在校教师和大学生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特别于2007年由科技产业处颁布实施了了《运城学院科研奖励条》,在此前后也分别颁布了《运城学院科研工作流计算办法》、《运城学院学术规范管理办法》、《运城学院学术论文补助发放办法》、《运城学院学术刊物级别认定办法》,《运城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办法,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对这些条例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为更好地的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城学院团委颁布实施了相关的组织制度,优秀报告鉴定标准,优秀报告奖励办法等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划和完善活动细则,使这一活动更有组织,更能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
同时,运城学院在《运城学院“素质拓展计划”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具体规定了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所得的奖励及学分,鼓励广大同学进行科技创新。 重点评建:
运城学院作为刚升本不久的本科院校,仍然处在全面发展和完善期,与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相关的制度目前来说不够健全,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相对于大学生这方面的制度,亟待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同学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充分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转变。
五、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评价:
在此次调查期间,我委托的同学郭本欢、李新潮分别对运城学院科技产业处工作人员王锋老师,以及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由于时间方面不太方便,保密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王锋老师的访谈简洁而不够深入。
访谈教师:
王锋老师是对运城学院科技产业处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科技成果的管理,同时也是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的一名老师,王锋老师多年来积极参加科研工作,主持从事《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与加工》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主持多项院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
文多篇,先后多次获得运城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通过同学对访谈的整理,王锋老师对本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城学院近年来对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的活动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一些新政策鼓励在校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省里在也提高对科技创新方面的关注度,通过举办一些有影响的活动,比如“兴晋挑战杯”等来更好的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这方面的社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运城学院科技创新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运城学院的科技创新多为在校教师的科技创新,同学参与科技创新这方面有待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制度,组织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也还不到位,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工作,应该形成一种让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机制,使运城学院科技创新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访谈学生:
在此次调查期间,我委托的同学在校区内对不同系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并在访谈过程中获得了他们的姓名,同时将几位同学对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看法 进行了整理。
本次访谈的几位同学分别是
政法系1003班 梁晋强 、郝晶,
音乐系 杨帅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郑刚
美术与工艺设计系 李嘉伟
这几位同学普遍反映,对于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亲自去参与的就更少,具体来说,首先,大家对科技产业处这一职能部门并不是太了解,对于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相关组织、制度也不是很清楚,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宣传仍然不够;其次,同学们了解和参与较多的是一些学生社团,比如大学生创业协会,运城学院科技协会等,这些学生社团通过经常性的举办一些特色活动,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比如运城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举办的“运城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多数同学会做出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再次,同学们都参与过的就是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这一活动,这几位同学觉得这是一个提高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错的方式,只是能作为学校的志愿者组队参加假期实践的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都是一个人在假期进行简单的实践,有的甚至
不去实践,假期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假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制度还不完善,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最后这几位同学对于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总体评价是:运城学院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仍不高,学校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也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学生多对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重视度,同学们希望学校可以通过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讲座或其他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其它科技探究,使得在全校大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六、总结:
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体来看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个刚升本不到十年的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体系仍不健全,机制仍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很好的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运城学院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学校对相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重视度还不够,相关方面的组织和制度还有待完善,在校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不高,虽然说近几年,运城学院不断加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组织,并不断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但是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总体来说还是不全面的一种科技创新,能够积极参与这些科技活动的往往是某些系和部分同学, 运城学院仍需进一步加大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以更好的组织广大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运城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在一些方面仍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说参加“兴晋挑战杯”,“山西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组织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一方面是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在于运城学院能够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学生特点,发挥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在于出台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机制,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运城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相关的组织、制度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机制;其次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还不到位,许多学生仍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缺乏参与的热情。再次,就是学校目前的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还在不断地提高中,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中,因而目前科技创新体系也是在不断地完善中。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七、结束语:
本次调查得以顺利进行,首先要感谢指导教师裴云、尹小石老师的指导,感谢运城 - 11 -
学院同学(政法系郭本欢、李新潮)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对我的帮助,感谢运城学院接受访谈的老师、学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委托人的采访。本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距离的问题,不能够到该学校进行实地采访,调查的范围有限,获得的资料不够全面;其次是时间方面的问题,由于委托的同学都是大二和大三的,课程较多,每天的空闲时间也不多,能抽出时间替我进行访谈,收集部分资料,我觉得比较感激;再次,是访谈方面的问题,由于老师工作比较忙,与此相关的许多东西也多属于学校的保密内容,使得访谈不能够深入,;最后,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对运城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调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不够,但我还是希望提出的相关意见可以为该校在以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运城学院乃至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八、参考资料主要来源:
运城学院学院校园网、运城学院科技产业处颁布的相关管理办法。
九、 附加资料:
9.1运城学院2010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成果展:
- 12 -
9.2附:运城学院优秀假期社会实践报告一篇:
这个暑假我们在实践
应用化学系 0901班 谭东明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我叫谭东明来自应用化学系0901班,是我系暑期集中实践的队长。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交流,希望这些经验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接到得实践任务是:检测盐湖区及周边地区的水质。首先作为队长的我必须制定出周密可行的活动计划,因为详细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前提。下面就我们的活动过程简单的汇报一下:
1..时间安排
2.工作时间:
上午9:00开始做实验到中午12:00
下午2:00开始做实验到晚上9:00
3.活动路线:
第一组:任宁宁、秦金鑫
赴河津地区取黄河、汾河水水样
第二组:任慧、王佩、吉晓辉
赴永济取涑水河、黄河水水样
第三组:谭东明、陈晓阳、郭艳杰
在盐湖区取水样。
首先我们的检测样品是水样,因此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水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天内我们取到了永济、河津、盐湖区的生活用水和河流水水样,这给我们后期的实验留出了充裕的时间。在这方面我真正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其次,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仔细处理每个环节,也是这次实践活动告诉我的一个重要心得。在实验中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在蒸干混合浓酸时有一位队员为图方便,对液体直接加热,液体立刻发生反应,从烧杯中放出大量的刺激性烟雾,弄的实验室乌烟瘴气,而且还得从头再来。这件事警示我们一切要认真对待、仔细处理好每一环节,不要图一时方便。
还有一次是在当我们过滤了两天的水样可以做处理时,由于不小心将一滴废液滴到样液中,我们不得不重新处理。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注重细节会让你事半功倍,不用在一处浪费很多的时间。
另外我还真正体会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一点。我们在外收集水样时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不得不让我们改变计划,但我们在一起就这个计划的改变商讨了很久,这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计划还是不够周密,没有做出应急方案,所以一份好的计划更要有详细的应急方案,同时提醒了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最后我也增长了学习和科研方面的经验。这次实验历时十一天,每天实验时间近十多个小时,并且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我们能坚持下来并圆满的完成任务。积极的探索,认真思考,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处理出现的问题。做到少说、多看、多问、多做、多总结。这样我们才会更顺利的走向成功的大门。
- 13 -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实践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应用化学系 0901班 谭东明
9.3附:运城学院科研奖励条例(试行)(2007年颁布,2010年进行修改)(部分)
第一章 奖励的目的和原则
第一条 科研奖励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学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促进学院的学科建设,增强我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二条 科研奖励的原则
1、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严格标准,宁缺勿滥;
2、推动与促进我院的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
3、增强与提高我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4、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有利于扩大我院在省内外以及国内外的影响力。
第二章 奖励对象和范围
第三条 运城学院在编或兼职教职工完成的且署有“运城学院”字样的下述科技成果都在奖励范围之内。
1、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ISSHP(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摘的论文;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特级、Ⅰ级、Ⅱ级学术论文;
2、已获国家、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
3、已获得专利权的发明专利;
4、已完成技术转让的研究成果;
5、在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
6、已立项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第三章 奖励标准
第四条 论文奖
1、《Nature》和《Science》上的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
2、特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15000元;
3、ⅠA级期刊收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7000元;
4、ⅠB级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3000元;
5、ⅠC级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1500元;
6、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
第五条 成果奖
1、获国家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成果,奖励一等奖100000元、二等奖60000元、三等奖30000元;
2、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成果,奖励一等奖40000元、二等奖20000元、三等奖10000元;
3、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奖、省软科学奖、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奖励一等奖10000元、二等奖7000元、三等奖4000元;
4、获得省教学成果奖、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进步奖的成果,奖励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1000元。
- 14 -
第六条 专利奖
专利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且运城学院为知识产权人的专利。
1、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0000元;
2、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2000元;
3、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奖励1000元。
第七条 技术转让奖
有我院知识产权或使用权的科技成果,在转让合同签署且转让收入拨入我院后,学院给与奖励。
1、纵向课题,学院从纯收入中提取50%奖励课题组,其中60%奖励个人,40%按科研经费划拨;
2、横向课题,学院从纯收入中提取70%奖励课题组,其中70%奖励个人,30%按科研经费划拨。
第八条 著作奖
1、学术专著,本人撰写字数文科15万字、理工科10万字以上。且为正式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出版,每部奖励10000元;如果是省级专业出版社出版,每部奖励5000元。
2、国家级教材,每万字奖励500元,但每部不得超过8000元。省级教材,每万字奖励200元,每部不得超过4000元。
3、学术专著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二:(1)在国内外专业出版社出版,其参考文献里自己的论文不少于5篇;(2)由相应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奖成果做支撑;(3)在国内外专业出版社出版,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4)专著内容应与本人的研究方向一致。
如果专著达不到以上要求,但经专家组认可,具有一定价值的,则按相应标准的50%奖励。
4、教材必须有国家教育部教材编写委员会或省教育厅的委托书或相关证明文件。
第九条 科研项目奖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学院为其提供1:1配套经费,并从配套经费中提取5万元作为申报人员奖金;
2、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国家基金小额资助项目,学院为其提供1:1配套经费,并且从配套经费中提取0.5万元作为申报人员的奖励。
3、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省科技厅其它项目,学院为其提供1:0.5的配套经费,并且从配套经费中提取0.5万元作为申报人员的奖励。如果经费低于1万元(含1万元),则学院为其提供不低于0.5万元的配套经费,其中的0.3万元用于奖励申报人员。
4、教育部等部级其它科研项目,按照第二款执行;如果经费低于1万元(含1万元)的,学院为其提供不低于0.5万元的配套经费,其中的0.3万元用于奖励申报人员。
5、凡争取到的其它纵向科研项目,仿照省部级标准提供配套经费和奖励;对横向课题项目,学院按照到帐经费的5%奖励申报人员。
6、如果项目没有完成,学院将追回所得奖励。
所有申请奖励的成果必须署“运城学院”字样,且“运城学院”为第一承担单位,否则不予奖励。
- 15 -
范文五: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按更习惯的说法,也称为创新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 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 。 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来说,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机遇,要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把握机遇,实现人生价值是大学生的责任,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去培养自已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大学生应该要正确看待自己,寻找自己的长处,继而让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这是最基本的获得自信的条件。获得自信,要先获得满足感,让自己觉的自己很行,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长处,要多做,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品尝到成功时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建立起自信。如果一再的认为自己不行,而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敢去做,就会变的越不自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只要获得成功时的满足感,才能进一步获得自信,只要相信自己,自己才能充满自信心。
创新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而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就要做到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现在的大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这样,大学生的悟性、灵感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这样,大学生的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可贵了,在超越中求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增强创新意识开始。
当然,大学生还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当然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各种基础能力为保障,要真正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要靠不断的思考与学习来获得,大学里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时间应该是学生用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学习的本质不是你掌握了多少,而是当你把所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学习本身了,大学里要加强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培养,积累起来,这些能力就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还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基础,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要真正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当然,在这之中,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 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 我们要不断学
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