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九年级物理]物理教学论文——创新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创新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流沙河中学 罗桂燕
回顾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与确立大都依赖于实验,同时实验也是研究和发展物理学的基本手段。它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过程,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以及创造原理和创新技法。因此,物理实验的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导入、实施与创新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优化策略。
一( 注重实验的导入,构建科学探索的课堂氛围
大多数老师都会注重一堂课的引入,但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怎样导入,却考虑得比较少,往往直接把实验装置摆上讲台进行演示,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事实上,一个好的实验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条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实验的引入十分重要。但如何更好地引入一个实验呢,就其导入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1.原实验原理,或旧知识,中导出新实验的原理~再引入实验。
2.旧知识中导入新实验的所用器材~再引入实验
所以实验导入时,可以先推导出即将演示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先导入其所用器材,进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不管哪种导入方式都必须注意“布局”,老师的提问或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都要能剌激学生心理产生疑问,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激发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才有探索的内动力,才易形成探索的课堂氛围。学生一旦有机会运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就会在推导过程中积极应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与比较等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 注重实验的实施,突出科学方法,显化创新技法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要有理想的实验装置,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实验的演示及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却削弱、甚至扼杀我们的才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验中的技术、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以及蕴含的创造原理与创新技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它们“显化”,加以突出,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相当于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加进了一剂催化剂。
中学物理实验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累积放大法,机械放大法,光学放大法,模拟法,还有替代法、转换法、平衡法、补偿法、共轭法等。而且每个实验都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确定的,也是教育教学创造活动的结晶,因此,其中也不乏创新技法,如联想创造技法、类比创造技法、设问创造技法、列举创造技法和转换创造技法等。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施——突出科学方法,显化创新技法。让学生体验创新活动的乐趣,使他们从中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创新技法。可以说,学生对研究方法认识的进步,其意义并不比创新本身小。
但实验教学的实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时,发生矛盾、遇到困难甚至导致失败,由此产生困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原有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存在缺点及适用条件,困惑的产生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当然,学生的创新活动不可能是凭空产生,因此老师应及时提供知识原型启发学生,使他们经模仿、联想再造出新的事物。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和创新技法)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 注重实验的创新设计,全面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对现有的实验大胆创新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共识。教师该从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呢,根据应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时的基本过程,可归纳为如下几种途径:
1( 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创新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提出新实验课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甚至可适当增减),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完成新实验课题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改进原实验、设计新实验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完成凸透
镜的焦距测定时,我要求学生将光具座上的蜡
烛(光源)取走放上手电筒(如图5),并让学
生在不拆开手电的情况下测出小灯泡s(可视为点光源)到灯罩玻璃(玻璃厚度不计)前表面的距离d。虽然使用的器材、实验原理都相同,但改变了目的要求,该如何操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测什么物理量,后测什么物理量,就完全需要学生创设出新的适宜的实验操作步骤,并确定所测物理量。
2( 通过改变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创新
每个实验都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就是实验原理。为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依据不同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实验的原理或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创新,依据新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3( 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这种创新情形需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包括测量对象)提出了在新的实验器材基础上测量原有的物理量或新的物理量的新实验课题,一般学生应用原有的实验理论和方法无法解答新的实验课题,必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这些都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4( 通过增设或改变实验情景进行创新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课本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若不做,则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讲清楚,且内容显得枯燥乏味。真所谓“千言万语道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为此教师应开发一些新的实验。教师也可以创设一种新的实验情景和应用情景来改变原来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实验理论、方法及实验技术来设计新实验课题的新方案,处理新数据,解决新的实际应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实验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移植应用于新领域的创新能力。 5( 通过改变观察的感觉手段进行创新
物理科学离不开观察,观察就是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观系统
与物理现象、规律或本质发生作用,以获得感性材料。不同的感观手段会使人对同一物理现象产生不同程度的认识。因此,实验创新时可根据其特点,改变观察实验的感受器官,以达到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6( 通过改变数据的处理要求进行创新
数据处理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数据处理时必须注意“不因数据处理而增加实验误差,并尽量通过数据处理减少随机误差”。因此,为有效地减小误差,尽可能用图象法来代替公式法处理数据。
范文二:[九年级物理]物理: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凤里中学 蔡荣昌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和不断地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老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所谓"
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老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学案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学生想要自学首先当然是要有阅读课本的习惯。当然光有习惯是不够的,也要有方法。物理课本中不仅有对现象的描述,还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不仅有定量的计算,还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不仅有文学“语言”,还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和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不但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还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传统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在课堂上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这样就失去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了。而学案导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并设计一些重点结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归纳,让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文中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遇到问题问老师,是学生的一种习惯,他们不是去自主的思考和解决。结合学案导学中的实验设计部分,让学生更好的学会科学探究,喜欢动手实验。物理教学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研究的以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光让学生通过学案、课本去看实验、学实验是不够的,还要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实验。因此学案导学中对于科学探究的必要步骤就不可缺少。那么在有实验的课题学案中就应该做到下列相关内容:
1、让学生通过课本阅读,联系生活现象对于该课题中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问题能够提出疑问和猜想。
2、能够引导学生对于猜想进行思考并进行实验设计。
3、对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要求要能够通过导学来启发学生。
4、要使学生知道自己要观察的现象,并对于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5、要让学生对于实验能够进行交流、反思。
6、学生应该要能够利用实验结论解析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
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是自主学习对于学案设计所提出的要求。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刚好更完整的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学案导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系统和完整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找到这节课所要知道的知识与结论,但老师必须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要引入,怎样引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学案导学好处显而易见,每位老师按照学案一步一步地进行完,而学生的就
但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思考方向老师有把握住吗,老按照学案一步一步进行自学。
师的主导地位就被忽略了。学案导学决不能是简单的让学生从课本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更不应该是让学生去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填空,而应该是学生同过学案能够大概的知道老师要讲什么内容,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进行思考。在学案导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应该要体现的更加的突出,老师应该要做到的不是让学生自学,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自学。
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作为老师首先要抛弃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物理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
四、让学生学会复习
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个人在学校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毕业后无论是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上社会劳动就业,势必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发展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那么就有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淘汰。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
范文三:[九年级物理]创新教法,培养能力——物理教学论文
创新教法,培养能力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
罗桂燕
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中应该做并且有条件做的许多重要实验被人为取消,或者只在“黑
听实验、背实验”;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学板上做实验”,造成学生“
生能力结构不完整,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改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设疑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疑,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
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实验活动,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将来不断创新,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二、改革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不拘泥于现成结论,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开放性、探索性实验。
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
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也可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多样化,活化创新思维。
目前学生的分组实验,普遍存在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并在实验过程中对所得的信息进行仔细筛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还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四、利用物理实验史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除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外,还应包括物理实验史教育、课外小实验、学生小仪器制作等。要发挥物理学实验史的创造教育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实验史的教育,可以启发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实验思想与设计的精彩之处并提出问题;有条件也可采用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组织与设计实验,来:表演:某些著名实验。总之,
通过物理实验史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
五、创设实验氛围,促进创新。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当前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结合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创造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调查小实验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总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范文四:物理能力培养
物理能力培养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范文五:[九年级物理]激发学生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原创]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激发学生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单位:贵州省麻江县下司民族中学
姓名: 刘天才 邮编: 557602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在教学中,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和作用。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
探究式教学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 检验假设(实验探究) 总结应用结论
本文谈谈我对“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及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问学生:(1)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是什么,(2)电阻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3)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猜想电流跟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
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研究方法
提问学生:第七章第一节“研究电阻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回忆:“同材料、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长度有关”;“同材料、同长度的两条导线,电阻与粗细有关”;“同长短、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材料有关”。所用的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教师接着问学生:“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能采用“控制变量法”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通过复习加深了理解,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2、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的电路设计及实验步骤
问:如何应用“探制变量法”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学生展开讨论后得出方法:固定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如何变化。
我又乘胜追击:那么如何设计电路图,请同学们马上动手试一试,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最快最好,学生跃跃欲试,我按以下程序适时地引导探究的方向。(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3—4人)
(1)学生动手独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确定本组最佳设计方案,将电路图用水彩笔画在大白纸上。(课前作好材料准备)
(3)指名三个完成设计的小组把设计电路图贴在黑板上,并请各小组代表讲述本组的设计思路。
(4)师生共同探讨各组设计的优缺点,补充整合,确定最佳电路图,作为实验探究的电路图。
(5)学生按组,合作拟订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电路是本节的难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电路图及研究步骤,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而学生单靠自己独立设计,学生的困难太大,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会受到挫折。因此我采用开展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独立设计 小组讨论合作 各组
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补充、整合完成设计的方法,层层递进的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师点拨下逐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学生充分置身于探究科学奥秘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电路设计及实验步骤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不难得出研究方法:固定电压不变,改变电阻,观察电流如何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电路设计和实验步骤。
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
1、模拟连接电路
我将元件实物图贴在黑板上,问:哪位同学能依据电路图用笔画线连接电路,待学生演示后,集体评议,然后补充实验注意事项。 电路的连接是本节的又一个难点,让学生演示模拟连接一下,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矫正。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分析与论证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提出以下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
(1)分析实验数据表,可得出什么结论,
(2)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的,
(3)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保持哪个量不变,想一想,这个结论应怎样叙述,
请两个完成实验较好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表格数据写在黑板上,并向全班同学讲演本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并与实验前本组的猜想进行比较。教师进行点评、小结。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并且让学生知道对于物理问题,首先大胆猜想,然后通过实验研究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有了以上的分析归纳基础,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规律。
六、评估与交流
1、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是否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还存在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实验中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时有误差,但从大家的数据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应该是可靠的。这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开学生的疑点,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各小组小结本节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课后进行交流。
3、提出:除了本节我们设计的电路图外,你还能再设计一个电路图来研究今天的这个物理问题吗,通过设计这个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合作下,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使学生在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
受知识变为通过学生主动地探索获得知识,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要研透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潜在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愿探究式教学成为教法大海中一朵奇丽的浪花。
作者简历:
——刘天才,男,苗族,现年40岁,贵州省麻江县下司民族中学教师。1984年7月毕业于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8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学物理教学19年,热心于教研教改工作,在教学中成绩突出。
2003年12月28日投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九年级物理]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