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1. 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 ..
的选项是
【答案】 D
【名师点睛】 首选明确识记知识点, 并把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图, 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
??????????????
??无 机 盐 水 无 机 化 合 物 核 酸 蛋 白 质 脂 质 糖 类
有 机 物 化 合 物 组 成 细 胞 的 化 合 物 ??
??????染 色 体 染 色 体 性 染 色 体 常 染 色 体 人 体 细 胞 中 的 染 色 体 Y X
?
?
?离 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 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 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 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 减数分裂 2. 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 ADP 转化为 A TP 的过程 A . 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B . 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C . 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 . 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
D
【名师点睛】需要明确的知识点:①酵母菌细胞内 ATP 形成的部位: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内膜、线粒体基质;②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③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有 ATP 形成; ④ ADP 转化为 ATP 的条件:需要能量以及酶的催化等。
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 20世纪 90年代初, F 区豹种群仅 剩 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 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 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 F 区的
A .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 F 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 ,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 差异性,因此随
着 F 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 A 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 F 区中豹 种群性别比例的
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 B 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 数量增加,没有
改变丰富度; C 错误。引入 T 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 F 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
群数量在增加,
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 D 错误。
【名师点睛】 需要明确的知识点:①明确不同生命层次上研究的问题不同。 例如种群水平的 研究内容有:
种群的数量的数量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生物的生殖、进化、 遗传多样性等问
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有:丰富度、优势种、不同种群间的关系及其占据的生态位、群 落演替、群落
的空间结构等。②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4. 足球赛场上, 球员奔跑、 抢断、 相互配合, 完成射门。 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 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 (元)用于供能 B. 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 激素分泌
C. 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 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
B
【名师点睛】 完美解答本题需要明确:①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及其结 构组成;反射
活动中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且低级中枢要受到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②机体的主要供能物 质糖类:葡萄
糖、糖原各自的作用;③水盐平衡的调节。
5. 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 14CO 2, 48h 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 生殖器官中 14C 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 14C 量占植株 14C 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
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
A. 14CO 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B. 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
C. 遮光 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D. 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答案】
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该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是什么:① 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暗 反应需要的原料及进行的场所。 ② 实验分析。实验分析题解答的关键是:首选把握实验目 的: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其次要明确自变量 和因变量。自变量:不同发育时期和遮光与正常光照;因变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 14C 量占 植株 14C 总量的比例。最后分析图中数据是,要一个自变量对应一个相应的因变量。例如:要研究正常光照与遮光对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各自所含 14C 量占植株 14C 总量的情况分析时, 要看处于同一发育时期的柱形图。
29.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 )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 EV 病的有效方法,中外 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 EV 表面的糖蛋白(EV-GP )作为 _____刺激机体产生 ____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 EV 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 EV-GP 抗体的水 平。据图 1,应选取 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 B 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发呢呗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根据图 2, 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 _____________。
(4) EV-GP 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 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 (分别称为 A 、 B )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 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①请将图 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 i 、 ii 、 iii 、 iv 处(填 “ A ” 或 “ B ” 或 “ 无关抗体 ” ) ,完成实 验方案(一种即可) 。
②若 A 、 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不同, 与对照组 1、 2分别比较, 实验组的荧光值应 ________。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 A 、 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 列研究,请你为治疗 EV 病毒提供两种思路 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抗原 特异
(2)甲
(3)Ⅲ和 V
(4)①方案一:i.B ii.A iii.无关抗体 iv.A
方案二:i.A ii.B iii.无关抗体 iv.B
② 与对照组 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2
(5)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 A 、 B 进行治疗
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
思路三:针对 EV-GP 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
【解析】 (1) EV 表面的糖蛋白(EV-GP )属于抗原,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由图 1可知随着血浆稀释度的增大,抗体浓度逐渐下降,但甲组血浆中抗体的浓度明 显大于对照组和乙组, 且乙组血浆中的抗体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因此选用甲的血液分 离记忆 B 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这些知识点:① 免疫的知识及其免疫学的应用的原理,单 抗的作用; ② 以免疫为知识背景考查的实验设计、分析。想要设计、并准确分析该题,就 需要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在本题中首选我们要明确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两种单抗 A 、 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 因此结合题设就可明白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A 、 B 两种单抗及无光抗体,因变量是荧光强度。在分析时,可以做出的假设有两种:一种是两 种单抗 A 、 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是相同,另一种是两种单抗 A 、 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不 相同。依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30(18分)
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 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 获得大量突变体。
(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 _______________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 传, 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 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 ________________性突变基因, 根 据子代 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由图可知, R 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 T 活性两种功能, 乙烯与 _______________结合后, 酶 T 的活性 _______________,不能催化 E 蛋白磷酸化,导致 E 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 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3)酶 T 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 _____________(填“有” 或“无” )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 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 F 1的表现型与野 生型相同。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 F 1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_____________。
(4) R 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请判断在有 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
(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 R 蛋白发生了与 2#相同的突变, 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 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 显 表现型的分离比
(2) R 蛋白 被抑制
(3)有 杂合子有野生型基因,可产生有活性的酶 T ,最终阻断乙烯作用途径
(4) 2#与野生型杂交,
1
F 中突变基因表达的 R 蛋白不能与乙烯结合, 导致酶 T 持续有活性, 阻断乙烯作用途径,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其表现型与 2#一致,因此突变基因为显性 (5)推迟
【解析】
(1)对于植物而言,可通过自交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亲本为突变性状,自交后 代发生性状分离, 说明该突变性状可遗传, 且为显性突变。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则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3: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两对或两对以上 的等位基因控制,则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 3:1的性状分离比。
【名师点睛】本题为信息题,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要能从图中或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 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的酶 T 的活性的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 本题的解 答紧紧围绕酶 T 活性来进行解答:酶 T 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 T 有活性,无乙烯生 理反应发生。
31. (16分)
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 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 的基础研究。 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 (X ) 作为接穗, 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 (M ) 砧木上,结果见图 1.
(1) 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 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 形成 组织后, 经 形 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2)研究者对 X 和 M 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 2。由图可知, M 植株的 P 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变异, 部分 P 基因片段与 L 基因发生融 合,形成 P -L 基因(P -L ) 。以 P-L 为模板可转录出 ,在 上翻译出蛋白 质, M 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3) 嫁接体正常叶形的接穗上长出了鼠耳形的新叶。 为探明原因, 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检测, 结果见下表。
①检测 P -L mRNA需要先提取总 RNA ,再以 mRNA 为模板 出 cDNA ,然后 用 PCR 技术扩增的片段。
②检测 P -L DNA需要提取基因组 DNA , 然后用 PCR 技术对图 2中 (选填序号) 位点之间的片段扩增。
a. Ⅰ ~Ⅱ b. Ⅱ ~Ⅲ c. Ⅱ ~Ⅳ d. Ⅲ ~Ⅳ
(4)综合上述实验,可以推测嫁接体中 P -L 基因的 mRNA 。
【答案】
(1)愈伤 细胞分化
(2)重复 mRNA 核糖体
(3) ① 逆转录 ② C
(4)从砧木运输到接穗新生叶中,发挥作用,影响新生叶的形态
(4) 观察表格可知 M 植株同时含有 P-LDNA , 接穗新生叶含有 P-LmRNA 但不含 P-LDNA , X 植株叶均不含相关物质,所以它的 mRNA 是在 M 植株中转录形成的,经嫁接部位运输到 接穗的新生叶翻译出相关蛋白质从而使接穗接穗上出现了鼠耳形的新叶。
【名师点睛】 明确本题考查知识要点:①嫁接与植物组织培养的相似之处; ②染色体结构变 异:重复、丢失、易位、倒位,及这些变异的图示表示;③基因表达的过程:转录和翻译, 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mRNA ,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④逆转录;⑤实验分 析:紧紧抓住单一变量进行分析即可。
范文二:2015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
2015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 体
A.由 T 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2.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 mRNA C. T 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 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3、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 DNA 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物处理体外 培养的癌细胞。 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b 峰中细胞的 DNA 含量是 a 峰中的 2倍
B. a 峰和 b 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 DNA 复制
C.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 a 峰中
D.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 DNA 的复制
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 地带设 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个 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 的 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天和第 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 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5.在应用农杆菌侵染植物叶片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常规实验步骤中,不需要的是
A.用携带目的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
B.用选择培养基筛法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
C.用聚乙二醇诱导转基因细胞的原生物质融合
D.用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愈伤组织生芽
29.(17分)
为探索治疗机体对于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 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 (如图) , 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 药泵不给药, 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直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 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
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和给药之间建立 联系,当给药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 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称为 D 鼠。
(2)研究发现, D 鼠相关脑群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 的影响,在两组 D 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 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 D 鼠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 D 鼠 ,则表明抑制酶 A 的活性可以降 低 D 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 A 的m RNA 互相结合的,含 22个核苷酸的 RNA ,它能进 入细胞, 促进编码酶 A 的m RNA 降解, 将这种小 RNA 用溶剂 M 溶解后, 注射到 D 鼠相关脑区, 引起酶 A 含量明显下降, D 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 进行本实验时, 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 将一段小 RNA 用 (填写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 M )溶解,注射到 D 鼠的相 关脑区,这段小 RNA 的最佳设计为:与试验组使用的小 RNA 相比,其核苷酸的
(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 D 鼠相关脑区内酶 A 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 S 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 果蝇 S 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 性状,其中长刚毛 是 性性状。图中①、②基因型(相关基因用 A 和 a 表示)依次为 。
(2)实验 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③基因型为 , 在实验 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 。
(3)根据果蝇③和果蝇 S 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 因:。
(4)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 mRNA 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 化为 。
(5) 实验 2中出现的胸部无刚毛的性状不是由 F 1新发生突变的基因控制的。 作出这一判断 的理由是:虽然胸部无刚毛是一个新出现的性状,但 ,说明控制这个性状 的基因不是一个新突变的基因。
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 -暗转换条件下 CO 2吸收量的变化, 每 2s 记录一个实验数 据并在图中以点的形式呈现。
(1)在开始检测后的 200s 内,拟南芥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 ,同化 CO 2。 而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叶片可通过 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 和热能。
(2) 图中显示, 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 CO 2吸收量在 μmol.m -2s -1范围内, 在 300s 时 CO 2达到 2.2μmol.m -2s -1。由此得出,叶片的总(真实)光合速率大约是 μmol CO2.m -2s -1。 (本小题所填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从图中还可看出,在转入黑暗条件下 100s 以后,叶片的 CO 2释放 ,并达到 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提示在光下叶片可能存在一个与在黑暗中不同的呼吸过程。 (4)为证明叶片在光下呼吸产生的 CO 2中的碳元素一部分来自叶绿体中的五碳化合物,可 利用 技术进行探究。
范文三:2013年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综生物 北京 卷
一、选择题:
【答案】 B
【解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A 正确;染色体由脱氧核糖 核酸(DNA )和蛋白质构成, B 错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RNA )构成, C 正确;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形成的微管和微丝构成, D 正确。
【试题评价】 此题考察的识记能力, 对真核细胞结构和成分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 难度 不大。
【答案】 D
【解析】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 将其分泌到胞外, A 可以发生; mRNA 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B 可以发生; 老化受损的细胞器与溶酶体融合完成细胞内消 化, C 可以发生; O 2是通过自由扩散跨膜的, D 不会发生。
【试题评价】此题对胞吐、跨膜运输、细胞衰老等过程进行考察,难度不大。
【答案】 A
【解析】 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但分泌抗体是浆细胞, A 错 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 -神经调节,使体温稳定, B 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C 正 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 D 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察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答案】 B
【解析】 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 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 A 、 C 、 D 均可推断出来;长筒花在没有 长舌蝠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适应的生物, 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 繁衍后代, B 由题目无法判断。
【试题评价】 此题考察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题目获取 有用信息,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难道不大。
【答案】 C
【解析】 噬菌体必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没 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A 正确;提取组织 DNA 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 行萃取, B 正确; 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存在浓度差、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全透且 伸缩性差, 细胞壁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C 错误; PCR 呈指数扩增是因为 DNA 的半保留复制, 所以上一轮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的模板, D 正确。
【试题评价】 此题考察实验技能相关基础知识, 要求全面掌握, 并且对实验原理理解要 求较高,难度适中。
二、非选择题:
29
【答案】(1) [H] 叶绿体基质
(2)下降 28
(3)淀粉和蔗糖的含量 光合作用强度
(4)抑制
(5)非遮光叶片 光合产物不再积累
【解析】(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H]和 ATP ,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根据图 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从图 1中的去除 棉铃的百分率为“ 0”时,是空白对照,植株的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的相对值是 28。 (3)由图 2可知,去除掉棉铃后,植株中的有机物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增加;由于光合作用 的产物积累导致光合作用降低。
(4)根据图 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图 2则说明光 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叶片中积累, 所以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 作用。
(5)去除掉棉铃以后并对部分叶片进行遮光处理,这是唯一的变量,如果检测到未遮光的 叶片有机物不再积累, 则未遮光的叶片的有机物运输到遮光的叶片中去了, 说明了遮光叶片
是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
30、
【答案】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 连接酶 受精卵 表达
(2) b b 、 d
(3) N 非姐妹染色单体 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 /胚胎总数
【解析】(1)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需要两种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 连接酶。动 物细胞工程的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
(2)由于出现了绿色荧光(D_G_)和红色荧光(ddgg )的子代胚胎,则亲代 M 中必定含 有 d 基因,同时可推出 M 和 N 的基因型是:Ddgg 、 DdGg ,可知第一问选 b ,第二问选 b 、 d 。
(3)由题可知, D 与 G 是链锁遗传的,再由第(2)题的分析可知,其基因分析如左图所 示,因此正常情况不会产生红·绿荧光胚胎,除非亲代 N 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如右图所示的情况。
交叉互换后
若亲代 N 产生的配子中重组的配子(dG 和 Dg )占的比例为 x ,则 dG 占的比例为 x/2,
又因亲代 M 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Dg 、 dg ,则可知子代胚胎中红·绿荧光胚胎的概率 为 x/4,即:x/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 /胚胎总数),可推出重组的配子比例为:4*红·绿 荧光胚胎数量 /胚胎总数
31、
【答案】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2)感受器 传出神经
(3)物质运输的作用
(4)获取 去除蛋白 C 基因
【解析】(1)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首先在内质网中加工,然后在高尔基体中进行分 类包装。
(2) 舌头接触脂肪, 结果在小肠中出现脂肪酶, 说明通过反射弧作用于效应器分泌脂肪酶, 所以脂肪通过与味觉表面的蛋白 C 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的感受器,传导相关的神经中枢, 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
(3) 单独培养正常小鼠细胞核去除蛋白 C 基因的小鼠细胞, 发现进入去除蛋白 C 基因的小 鼠细胞的脂肪的分解物减少,说明蛋白 C 细胞的功能是载体的作用。
(4)获取蛋白 C 基因的方法是从基因文库中获得并进行扩增,动物细胞的基因工程的受体 细胞是受精卵细胞,,然后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范文四:2016全国I卷理综生物WORD解析版
2016全国I 卷理综生物WORD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 和RNA 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嘬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0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解析】核糖体不具的膜结构;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光反应可以合成ATP ,ACD 错,答案为B
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 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 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行的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需要ATP 的运输不属于协助扩散,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蛋白质变性剂会使离子泵变性失效,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下降,ABD 错,动物一氧化碳中减少了供氧量,有氧呼吸下降,ATP 合成减少,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 正确。
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酶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 值,本实验是前后对照实验,自变量为酶活力大小,因变量为—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温度(保温维持)与PH 值(缓冲液维持)为无关变量,加入酶时就施加了自变量,之前必须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固选C
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神经元细胞有三处可以产生ATP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合成需要消耗ATP ;恢复静息状态需Na +外流,逆浓度梯度,是主动运输,ACD 正确,答案为B
5.在谩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生态系统能量不可反复利用,如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物质可反复利用, 固B 错。
6.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病率与基因频率概念(后者属于种群范畴)常染色体中的隐性遗传病男女发病率与发病率是相等的。例AA 25% Aa50%aa25%发病率为1/4,男女发病率也是1/4,但致病基因频率为50%,AB 错;如果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的发病率为20%(X a X a )则无法计算基因频率,C 错; 如果男性的发病率为20%(Xa Y) ,男性正常为80%(XA Y) ,因为男性的X 染色体来自于女性则女性的基因型比例为→X A X A 为64%/XA X a 为32% /Xa X a 为4%→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20%,固D 正确。
二、非选题:
29. (10分)有关DNA 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 来标记DNA 分子。用0、昏和V 表示ATP 或dATP (d 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 α~Pβ~P γ或dA-P α~Pβ~P γ)。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 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 末端上,同时产生ADP , 若要用该酶把32P 标记到DNA 末端上,那么带有32P 的磷酸基团应在ATP 的___γ___(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 标记的dATP 作为DNA 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 标记到新合成的DNA 分子上,则带有32P 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 的____α____(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带有某种噬菌体DNA 分子的两条涟用32P 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合有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 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 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 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形成n 个DNA 分子中只有两个DNA 分子的被32P 标记__。
30. (8分)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吸收C0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 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光照强度__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C02浓度__(填“C02浓度”或“0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 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__.
31.(9分)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病毒甲破坏B 淋巴细胞,使T 细胞功能丧失,引发动物乙的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非特异性免疫也出现相应障碍,各种感染增加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抗原_可诱导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浆细胞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迅速_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抗体_,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需要消耗能量、体现了膜的流动性__(答出两点即可)。
32.(12分)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不能,因为用一相对性状(灰体与黄体)杂交,子代雌雄比例为1:1且都有灰体与黄体,没有差别;如果子代全为灰体,那么黄体为隐性。
(2) 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
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如果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用A 基因控制灰色,a 基因控制黄色,则甲同学实验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应为:X A X a (灰体) 、X a Y (黄体)则子代的基因型为: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Y ;现用子代的材料设计如下:
以上两实验者能证明乙同学的结论
40.[生物一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某一质粒载体如图所示,外源DNA 插入到Amp r 或Tet r 中会导致相应的基因失活(Amp r 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 r 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有人将此质粒载体用BamHI 酶切后,与用BamHI 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混合,加入DNA 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用得到的混合物直接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大肠杆菌有的未被转化,有的被转化。被转化的大肠杆菌有三种,分别是含有环状目的基因、含有质粒载体、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回答下列问题:
(1)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_一个或多个
限制酶的切点;具有标记基因__(答出两点即可)。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
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2)如果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在上述四种大肠杆菌
细胞中,未被转化的和仅含有环状目的基因的细胞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
是__都不含有氨苄青霉素的抗性基因,在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者不能生
长__。并且__含有质粒载体__和__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
杆菌的__细胞也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是__都含有氨苄青霉素的抗性基因
__。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若要筛选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
肠杆菌的单菌落,还需使用含有__四环素__的固体培养基。
(3)基因工程中,某些噬菌体经改造后可以作为载体,其DNA 复制所需的原料来自干__大肠杆菌
___
范文五:2016全国乙(I)卷理综生物试题
2016年全国乙(I )卷 理综生物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 DNA 和 RNA 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 CO 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 ATP
2.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 A TP 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 能利用水解 ATP 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 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运输离子的速率
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4.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 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
5.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 性认识和经验, 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 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6.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29. (10分)
在有关 DNA 分子的研究中, 常用 32P 来标记 DNA 分子。 用 α、 β和 γ表示 ATP 或 dATP (d 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 α~P β~P γ或 dA-P α~P β~P γ) 。回答下列问 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 A TP 的一个磷酸基因转移到 DNA 末端上,同时产生 ADP 。若用 该酶把 32P 标记到 DNA 末端上,那么带有 32P 的磷酸基团应在 ATP 的___(填“ α” 、 “ β” 或“ γ” )位上。
(2)若用带有 32P 的 dATP 作为 DNA 生物合成的原料,将 32P 标记到新合成的 DNA 分子上,则带有 32P 的磷酸基团应在 A TP 的___(填“ α” 、 “ β”或“ γ” )位上。
(3) 将一个某种噬菌体 DNA 分子的两条链用 32P 进行标记,并使基感染大肠杆菌, 在 不含有 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 DNA 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 (n 个) 并释放, 则其中含有 32P 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 2/n, 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
30. (8分)
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分成甲、 乙 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 较长一段时间(T )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 单位叶面积吸收 CO 2的量) ,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 a 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__。
(2) b 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 (填“ CO 2浓度”或“ O 2浓度” ) 。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 T 时间后,再测定 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 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 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
31. (9分)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 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 导致其患肿瘤病, 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 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可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成_____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 从而起到 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 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
32. (12分)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基因控制, 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 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末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 ♀ 灰 体 :♀ 黄体 :♂ 灰体 :♂ 黄体为 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 位于 X 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 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 明同学乙的结论。 (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 结果。 )
39.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验](15分)
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 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 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 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 配制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 NaCl 、 X 、 H2O ) ;
② 制作无菌平板;
③ 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
④ 将各组平板置于 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____,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 成分 X 通常是_____。
(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________。
(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 36个 /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 一个平板上出现了 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此次调查中出现了____现象。若将 30(即 36-6)个 /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 。
40.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某一质粒载体如图所示, 外源 DNA 插入到 Amp r 或 Tet r 中会导致相应的基因失活 (Amp r 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Tet r 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 。 有人将此质粒载体用 BamH I酶切后, 与用 BamH I 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混合,加入 DNA 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用得到的混合物 直接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大肠杆菌有的未被转化,有的被转化。被转化的大肠杆菌有三种, 分别是含有环状目的基因、 含有质粒载体、 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回 答下列问题:
(1)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______(答出两点即 可) 。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要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2)如果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苈进行筛选,在上述四种大肠杆菌细胞中,未被转 化的和仅含环状目的基因的细胞是不能区分的, 其原因是_____; 并且____和__ __的细胞也是不能区分的, 其原因是_____。 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 若要筛选含有插 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单菌落,还需使用含有____的固体培养基。
(3)基因工程中,某些噬菌体经改造后可以作为载体,其 DNA 复制所需的原料来自 于______。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