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汉代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1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1”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教学目的]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
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白马篇》外在美和内心美的和谐统一。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
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
2
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
(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
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
(1)《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
注意对”迢迢”“皎皎”和”纤纤”等词的分析。
b、中间两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
c、重点品味最后四句。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别离之情最是难以派遣,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2)《归园田居》的研习、品味。
a、让学生找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心情的
3
诗句,然后自行欣赏、品味,在点拨中板书:误落尘网、鸟、
池鱼、樊笼等词。
b、找出描绘平平常常农村生活图景的诗句,领会其美之所
在。
c、重点品味: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3、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4、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
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 二 课 时
一、题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2)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4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板书:征战、内心美。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
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
(1)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俊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2)”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次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3)重点赏析: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4)重点句品味:
“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
后半部分赏析:
(1)”长驱蹈凶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
5
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过征战、蹈死不顾之勇。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2)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的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三、课堂小结
四、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1)默写《迢迢牵牛星》和《饮酒》
(2)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
6
赫战功的句子。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7
范文二:汉代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2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2”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教学目的]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
3、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1
[教学难点]
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多媒体设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
2
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
3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
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这些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刻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怀疑和否定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不满。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
4
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其中的游子诗多属感兴之作,寓有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而思妇诗意在动人,所以形象鲜明,感情含蓄。前一类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而后如同闲话,却有层次,有对比,在描写小民适意娱乐和王侯穷奢极侈的情景中自然流露褒贬,结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点破,引人思索。“明月皎夜光”则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然后直截指责朋友不相提携,结语点破不讲交情,“虚名复何益”,借以警世。后一类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倾诉别离相思之苦,似乎脱口而出,信口絮叨,实则从追叙远别到强作自慰,随感情发展,波澜起伏,结构精致,衔接自然,而以直白为主,穿插比兴,语言精练,形象明快,确是“古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他如“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样的艺术特点。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
5
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结构图: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诗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
6
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
7
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8
范文三:五言诗的起源和成熟再探讨
五言诗的起源和成熟再探讨
第13卷第3期
2010年9月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Chen~duElectromechanicalColl
VO1.13.No.3
Sep.,2010
五言诗的起源和成熟再探讨
徐立昕
(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五言诗的发生与成熟,应从界定何谓五言诗开始,如果五言诗是指通篇五言句式,且不
用
语气词等虚词,押韵,有诗歌的音步节奏,那第一首有史可查的五言诗应该是汉成帝时的童谣
《斜
径败良田》.关于五言诗未基于同一标准的争论都是徒劳的,应更多关注看问题的视角,本文
以期
从不同角度发掘五言诗发生与成熟之意义.
关键词:五言诗;起源;成熟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440(2010)03—0064—04
ARestudyofOriginandMaturityofAncientFiveWordsPoemstoEachLine
,
(SchoolofLiteraryandJournalism,LeshanTeacherCoHege,Leshan614004,China)
Abstract:AnalyzingthedefinitionofAncientFiveWordsPoemstOEachLineshouldbethestarting
pointforthediscussionoftheoriginandmaturityofthistypeofpoems.IfFiveWordsPoemsreferto
five-words-to-aqinepoemswithpoemfeetandwithoutmodalparticlesandrhymes,thefirstfive-words-
to-a-linepoemwas”TheCurvingFootpathsDestroyFertileField’’whichwaswrittenbyHanChengdi
inHandynastyaccordingtOhistoricalrecords.ItismeaninglesstOarguethatfive-words-to-a-linepoems
werenotwrittenwithunanimousstandardsandthemostimportantconcernaboutthesepoemsishow
peopleevaluatethem.Regardlessofthecontroversy,thispaperfocusesontheexplorationofthe
significanceoftheoriginandmaturityofthistypeofpoems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
Keywords:AncientFiveWordsPoemstOEachLine;Origin;Maturity
关于五言诗的起源,发生和成熟,历来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差异甚大.究其原因,在于所依
据的史料
不同,对五言诗的界定不同,讨论的对象是五言诗还是文人五言诗的不同,以及对相同的材料
和问题的理解
但仍有进一步理清思路,重新阐述的必 不同等.因此,虽然关于五言诗的讨论已经着述颇多,
要.
l从五言诗的界定探讨其起源及发生
五言诗首先必须每句5字;其次,5个字中应该不包含语气词,应该都是实词;再次,五言诗的句
法应该
是诗的节奏,而非散文句法,无法用曲调来还原其歌唱时的节奏,但在读的时候其节奏符合”上二下三”的规
律.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日:”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
收稿日期:2010一o5—28
作者简介:徐立昕(1976一),女(蒙古族),辽宁喀左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唐文学,苏轼研究.
2010年第3期徐立昕:五言诗的起源和成熟再探讨
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所引之诗,除了汉成帝时期的童谣《斜径败良田》是
完整的五言外,其他的都是夹杂了”兮”字等语气词,或是选取一首诗中的一段较为完整的五言,都非通篇以
五言组成.从今天众多文章谈及五言诗起源问题时,所举的《汉书?外戚传》中所引的《戚夫人怨歌》和李延
年的《佳人歌》来看,都是基本为五言句,夹杂少数三言.以此作为五言诗早期形态的学者,显然认为只要大
多数是五言句式,即可看作是五言诗.
不包含”兮”字等在内_的,通篇都由五言句组成,即独立成篇的五言诗,按史料记载,有《水经注》卷三引
晋人杨泉《物理论》所引的秦始皇时期的《长城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
拄?”有人认为,这就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认为完整的五言诗歌,最晚出现在秦代.《长城歌》是晋人
所引的秦代歌谣,在晋人杨泉之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
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_3j2.这样的句子相比杨泉所引的秦代歌谣,句式为杂言,风格更古
直,因此晋人杨泉所引之句,是否真为秦代歌谣尚不可知,即使是,是否经过后人加工,也不可知.因此难以
以此作为五言诗起源的证据.
《汉书?酷吏列传》中尹赏条,记载尹赏为长安令,长安城中歌日:”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省时谅
不谨,枯骨后何葬?”?4m歌中所唱是汉成帝永始,元延间事.《汉书?五行志》引成帝时歌谣:”斜径败良
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以上两首同是汉成帝时期的歌
谣,但第二首没有确切时间,因此难以确定哪一首更早.但由此可见,确切时间记载的五言歌谣最晚始于西
汉.也可以看做是初期的五言诗.从风格来看,这些初期的五言诗,与后来的五言诗在风格上不类,可以看
做是五言在未成体到成体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2从入乐角度看五言诗的发生与成熟
在整齐的五言诗句形成前,经历了一个杂言的时代,这从诗歌发展的规律可知,早期诗歌,如《诗经》,在
未成体之前,多是参差不齐,由音乐进而成整齐之体.罗庸先生在《茄吹弦诵传薪录》中谈到:”汉乐府以《相
和歌》为第一步,只有节奏而无音调;次而为《清商曲》,为瑟调曲.如《周颂》,初只用钟罄,后乃和以琴瑟.
《相和曲》中如戚夫人《舂歌》,虽为五言,但依杵臼声而成节奏,为《相和曲》之初期作物,其后诸曲配以箫
管,更为动听,而句法为节奏之故不能不整齐矣……其后管乐进而为弦乐,民谣遂正式变为’乐府’.一…?其
初仅有节奏而无乐与之相配,自西汉初迄东汉末,即为相和歌时代;汉末,乐府诗成立,由抒情变为叙事,质朴
变为华丽,’清商曲’及’瑟调曲’先后成立.”这段话认为,五言诗的成立是和入乐的要求有关,形式上,
从原来不整齐的杂言因为人乐之故削足适履成为五言.从最初的偶然为之到有意识地追求整齐,形成了有
自身节奏特点的五言诗,在风格上也由最初的质朴民谣变为清新流丽的乐章.因此可知,入乐的五言应晚于
不入乐的五言,有弦乐伴奏的五言晚于箫管钟鼓伴奏的五言,更晚于仅仅有简单打击节奏的五言.由此,纵
观五言汉乐府,除了能有确切时间记载的,其余可以大致从伴奏乐器上区分其时间先后.
从伴奏乐器看,产生时间较早的是鼓吹曲辞,相合歌辞.《宋书?乐志》收录的《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又名
《短箫铙歌》,其伴奏乐器为鼓和箫,还未有弦乐加入,应为较早的作品.被认为是西汉时候的作品,从其中《上
陵曲》一首多五言诗句,其结尾部分为:”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甘露为汉宣
帝年号,而且一般歌颂祥瑞的祝颂诗应作于当时而非后世追忆.因此,此诗应该作于甘露二年.梁启超认为:
“《镜歌》成于汉代何时,今难确考……但认为西汉作品,大概还不甚错,惟未必全部出自武帝时耳.”?”
此后即相和歌的时代,黄节先生认为《宋书?乐志》所录汉相和旧歌十七曲,后复合为十三曲,而这十三
曲中真正的相和汉旧歌只有六曲,即《江南》,《东光》,《鸡呜》,《乌生》,《平陵》,《今有人》.从《宋书?乐
志》中所载”清商三调歌诗”中,录汉相和旧歌十一曲,即《上谒》(即《董逃行》古辞),《来日》(即《善哉行》古
辞),《东门》(即《东门行》古辞),《罗敷》(即《艳歌罗敷行》古辞),《西门》(即《西门行》古辞),《默默》(即
《折杨柳行》古辞),《白鹄》(即《艳歌何尝》古辞),《何尝》(即《艳歌何尝行》古辞),《为乐》(即《满歌行》古
辞),《洛阳行》(即《雁门太守行》古辞),《白头吟》(与《榷歌》同调古辞),以上纯为五言的有《江南》,《鸡
鸣》,《罗敷》,《白头吟》(《乐府诗集》题为《陌上桑》).以上几首五言诗《江南》,《鸡鸣》,《罗敷》皆被郭茂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http://paper.cec.edu.err/第l3卷
倩分别归入相和曲.相和者,一人唱而其他人和节拍,乐器较为简单,应该为五言乐府的初级形态.《白头
吟》被归入楚调曲,《乐府诗集》引崔豹《古今乐录》:”王僧虔《技录》;楚调曲……其器有笙,笛弄,节,琴,筝,
琵琶,瑟七种”[6]469,由此乐器的排列可见从管乐到弦乐伴奏的过渡.而在《乐府诗集》中被归为相和三调的
五言诗有《长歌行》,《君子行》被归为平调曲,《豫章行》,《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被归为清调曲,《陇西
行》,《步出夏门行》,《饮马长城窟行》,《艳歌行》被归为瑟调曲.据黄节先生的观点,实际无相和三调之说,
平调,清调,瑟调是清商三调.郭氏同样转引王僧虔《技录》:”平调……其器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七
种,歌弦六部.”6”清调……其器有笙,笛(下声弄,高弄,游弄),篪,节,琴,瑟,筝,琵琶八种,歌弦四
弦”._6而瑟调曲”其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_6J42七种,可见清商三调和楚调曲的演奏乐器大同小
异,都是管乐,弦乐各半.而此时的五言诗较之相和歌时代为多.而根据罗庸先生的说法,西汉迄汉末,是相
和歌时期,此时诗歌内容较质朴,而乐器较简单,其中还有一些多数是五言句式但不纯粹的杂言诗,如《戚夫
人怨歌》,《上陵》等;而到了东汉末,清商,瑟调先后成立,由质朴变为华丽,乐器增多,增加了弦乐,由于入乐
关系,要求句式更为整齐,因此汉末五言乐府较相和歌时代大量增加.
3从文人乐府,汉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的交集分析五言诗之发生与成熟
很多文学史把汉代五言诗分为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而却忽略了文人乐府.文人乐府与汉乐府民
歌,文人五言诗有时难以界定清晰,因此对于五言诗起于何时,也就说法不一.
首先,文人乐府与汉乐府民歌有时难以分清,许多汉乐府民歌有文人气息.今天所见的汉乐府民歌,都是
经乐府采集,经乐工与文人的加工整理,进而被之管弦.五言乐府整齐的句式,配以箫管琴瑟等诸般乐器,本身
就是这些文人乐工参与加工的结果.杂曲歌词《伤歌行》,《西洲曲》以及前面提到的《长歌行》,《君子行》,《折
杨柳行》等都有明显的文人风格.此外,被称为文人乐府的五言诗又可以人乐演唱,和乐府民歌中有文人气息
的作品难以分辨,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这些文人乐府又都可以入乐演唱,及至后来曹氏
父子也善于创作入乐之乐府诗.因此有些诗歌难以截然论断其到底属于汉乐府民歌还是文人乐府.因此从有
主名的文人五言乐府中寻找文人五言诗的起源,而完全抛弃所谓的汉乐府民歌,是以偏概全的.
同样,抛弃文人乐府而仅仅从不入乐的文人五言诗中寻找所谓真正的脱离音乐束缚的五言诗的起源,也
是徒劳的,因为文人乐府和文人五言诗也难以划出清晰的界限.无论以今天所谓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
班固的《咏史》为例,还是以成熟的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古诗十九首》为证来分析脱离音乐的,独立以文字抒
情的五言诗起源都是无用的,因为以上诗歌都是可以入乐的.戴伟华教授在《论两汉的歌诗与诗》一文中详
细论证了”班固的《咏史》为歌诗.”刘旭青也在《<古诗十九首>为”歌诗”辩》一文中对《古诗十九首》
的人乐详加辨正.”而罗庸先生也认为:”故今日观《十九首》之可爱,以其不独富于词情,且具有声情之
美,两汉五言与魏晋五言之分野在此.”如
有人认为应亨永平四年作《赠四王冠诗》,比班固的《咏史》为早,应为第一首可信的文人五言诗.永平
四年,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故贻之诗日:”济济四令弟,妙年践二九.令月惟吉日,成服加之首.人成
饰其容,鲜能离尘垢.虽无兕觥爵,杯醮传旨酒.”】这首诗和班固的《咏史》风格类似,都质朴板正,其五言
形式都受民歌俗曲的影响,《咏史》可歌,那这首诗也很可能也为歌诗.
除了以是否人乐来定义文人五言诗外,还可以从诗歌的功能来界定.”诗言志”是诗歌依附经学,为政
教服务,而”诗缘情”则是诗人自抒胸臆,文学为个人抒情的工具,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因此,很多学者从这
一
特征出发来论述五言诗的起源,认为真正脱离了乐府的,自抒胸臆的文人五言诗才是真正的五言诗.朱自
清《诗言志辩》之四《作诗言志》认为”当时(东汉)只有秦嘉《留郡赠妇诗》五言三篇,自述伉俪情好,与政教
无关涉处.这应该是’缘情’的五言诗之始.”_lI_而秦嘉之诗是赠予其妻徐淑,此等书信从形式看应该是不
能人乐且歌的.从内容看,是真正的抒一己私情,无关政教.如此看来,秦嘉之诗,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
五言诗.戴伟华教授认为:”汉魏之间,使人们在创作脱离乐府音乐和乐府诗题本义的乐府诗同时,开始创
作独立于乐府之外的五言诗,’杂诗’为五言之专名和五言之作不称’杂诗’并存……”.ljl”杂诗”为五言
之专名,始于建安时期.曹丕,曹植都有以”杂诗”命名之作,都为抒怀之作.由此看来独立的文人五言诗产
2010年第3期徐立昕:五言诗的起源和成熟再探讨
生于东汉,以秦嘉之诗为代表,盛行于建安,以曹氏兄弟和七子之中的诗人为代表.虽然建安时代五言腾踊,
但此时五言诗的地位不高,以”杂诗”命名的诗都是五言诗.从内容看,此时的五言诗是诗人抒一己之情的
工具,往往是个人私下为之,尚没有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直到西晋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才真正肯定了五言
诗的抒情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五言诗的发生与成熟,应从界定何谓五言诗开始,如果五言诗是指通篇五言句式,且不用语
气词等虚词,押韵,有诗歌的音步节奏,那第一首有史可查的五言诗应该是汉成帝时的童谣《斜径败良田》.
乐府这类五言歌谣被采集入乐,同时一些民歌因为入乐的关系,也被文人,乐工加工整理而成整齐的五
言,配合相应的音乐.而且从伴奏乐器上可以大致区分其时代的先后,管乐伴奏的早于弦乐伴奏的诗歌.因
此对于五言乐府民歌的发生与成熟只能考证大概的时间先后.文人乐府与乐府民歌时有交集,既然不能论
哪首是第一首五言汉乐府民歌,同样也不能确认哪首才是第一首五言文人乐府.
研究汉代五言诗,有两处难点,其一,五言乐府与音乐之关系.由于音乐资料的散失,且古代文学研究者
并非都是妙解音律者,即使懂音乐,面对古代的音乐文献,甚至曲谱,也无法还原其本来面目.音乐非121耳相
传,手把手传授不能流传,所以,研究汉乐府诗歌,缺少了音乐的支撑,只能勉为其难就歌辞和音乐史料略说
一
二.其二,如何判断文人五言诗哪些人乐.诗歌是否是音乐散失后的歌辞,还是仅仅用于抒情而非用于演
唱,从词句上难以分辨.由于音乐能力的缺乏以及音乐流传的特殊性,文人五言诗的入乐,分辨起来更加困
难,’因此,在五言诗的研究上,一味探讨起源,并无大用.
本文之目的在于明确不同的定义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对于五言诗的聚讼至今仍未止,究其原因之
一
,就是定义的不明确.此外在音乐等方面的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证出何为第一,也无多大意义.只
能推翻部分前人说法,而附和另一部分前人的说法.所以本文只是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五言诗的大致发展
脉络,而无法言之凿凿地认定何为真正第一.而只能就史料论,何为有史可查的第一.黄节先生早在20世
纪30年代就说过:”今日研究乐府者,……然徒为题目源流,纷争辩论;而於乐府之本体,不求探案;开篇不
能明其义,则秉笔不能续其词;只有批评,而无感兴撰作;又无益之甚矣,非仆倡言乐府之本意也.”_llj_即使
今日开篇名义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而不能秉笔续词的情况依然未能改善,因此关于五言诗未基于同一标准
上的争论都是徒劳的,今后应该更多感兴续作,同时更多关注看问题的视角,以期从不同角度发掘五言诗发
生与成熟之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上海:中华书局,1986:58.
[2]郦道元,原注.水经注注释本[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9.
[3][梁]徐陵,编.玉台新泳[M].[清]吴兆宜,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5.
[4][汉]班固.汉书[M].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罗庸.茄吹弦诵传薪录[M].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戴伟华.论两汉的歌诗与诗[J].学术研究,2008(2):128—133,162.
[9]刘旭青.((fi-诗十九首》为”歌诗”辩[J].中国韵文学刊,2005(4):16—19.
[10][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四?礼部下[M].上海中华书局,2004.
[11]朱自清.言志辩之四:作诗言志[A].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c].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OO9.
[12]戴伟华.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6):155—165,209—210.
[13]黄节.乐府清商三调讨论[A].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C].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范文四: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
一、起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其它诗歌样式一样,也是从民间产生的。
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就已经开始萌芽,《诗经》中的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五言诗句。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被大量地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它们有不少的新故事以及相当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文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班固的《咏史》。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
三、文人模仿创作的文人五言诗
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当以辛延年的《羽林郎》为著名,它是模仿《陌上桑》而写的。
四、汉代最有影响的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时代
《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有许多推测。从其内容、风格、技巧推断,它不能产生于西汉,而是东汉末年下层失意知识分子的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既非一人创作,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就很复杂。 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
有写游子思妇的,如“行行重行行”;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国风》中都可以找到。尤其是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更为深沉的内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男女离别的痛苦不但在于相思,而且还在于光阴流逝。久别的夫妇虽然还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也正因为青春的可贵,才足以显见爱情的价值的无限。
由此可见,写游子思妇的五言诗作,表现了汉代文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它的内蕴,超出了男女相思,也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诗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和抒情主体差别。它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既表现了汉人对生命问题的时代思考,以突出了汉代文人的世俗情怀。
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驱车上东门”;有写朋友交情淡薄的,如《明月皎夜光》等等。
总述: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大有唯恐不及的忧虑以及在这种忧虑下所表现出的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2、比较充分地坦露了他们的世俗情怀,《国风》大部分的诗篇所写的就是世俗风情。然而,在周代礼乐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经过了儒家的理论阐释和解说之后,《诗经》中的每一篇作品便都具有一定的政治伦理教化意义。这种关于诗的经学阐释学说,对中国后世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士子大多写他们自己在社会政治中所面临的处境和选择,具有比较严肃的政治思想色彩,其中很少他们自己的世俗生活描写和世俗情感的抒发。注意:它近似于诗经中的《国风》。但是它又不是写一般的民俗风情,面是以抒写文人士子世俗风情为主。它的出现,为文人抒情诗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和严肃典雅的诗骚相对的世俗型的文人诗歌形式。而这就是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主要特征,是它这所以受到后世文人士子的普遍喜爱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析根源:
1、在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民歌的作者身份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找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游宦在外,以求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在外,与家人的离别,彼此之间易生伤离怨别之
情。这种感情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反映,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所有这些都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反映,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动乱的前夕,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产生矛盾、苦闷的反映。
3、追求的是在繁华富庶的都市中过一种“极宴娱心意”的享乐生活,个人追求名利而不得的牢骚和不平,还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情感的抒发才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才会在后世文人心里产生深深的回响。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其一,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迢迢牵牛星》一首,作者通过假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这关键就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句。因为这几句仍然是扣紧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所以读者只觉得是泛泛写景,而织女的离愁却轻轻点出。
其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一首,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却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
不逢时的无聊,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孤苦无助的形象。
其三,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但言近旨远,含蓄蕴藏,余味无穷。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等句都是。
其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等都能很好地反映《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②,皎皎河汉女③。 纤纤擢素手④,札札弄机杼⑤。 终日不成章⑥,泣涕零如雨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⑧? 盈盈一水间⑨,脉脉不得语⑩。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冉冉孤生竹 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 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 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 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 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 贱妾亦何为
范文五:五言诗的起源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阮籍和西晋诗人左思的伎,发扬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鲁迅称一些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如《读山海经》其十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6、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很少用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少用。2、情、景、理的统一。 7、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了玄言诗的统治,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的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8、陶诗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学习田园诗的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基础: 1、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外,还有一首较长的抒情诗《西洲曲》,属《杂曲歌辞》。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乐集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创作,我们所接触到的,除汉人的作品外,还有氐人、羌人、鲜卑人,以鲜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它产生的时代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诗文基础: 1、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2、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写景名句。 3、鲍照对诗歌形式的主要贡献是为七言诗拓宽道路,其诗歌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中“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诗句,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拟古》其三(幽并重骑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大力写作乐府诗,他是继曹丕之后,对七言诗贡献最大的诗人。 5、教材中提到继承建安风骨或发扬其精神的诗人有: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 6、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7、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谢朓、梁诗人何逊、陈诗人阴铿等。 8、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朓因为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9、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题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矣望长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春江日暮景色,“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写建康(南京)周围的景色,是写景名句。 10、谢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带有南朝民歌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和《王孙游》(绿草蔓如丝)等。 11、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2、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反映的是阴铿、何逮两位诗人。他们的名篇分别是阴铿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江渚)何逊的《相送》(客心已百念)等 13、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出使西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 14、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赋》,五言小诗的名作有《寄王琳》(玉关道路远)和《重别周尚书》(阳光万里道)。 15、骈文是与散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的对偶,好象是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芜城赋》,孔稚圭讽刺假隐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第六魏晋南北朝小说: 1、南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2、南北朝小说中现存比较完整的,并能代表这个时期志怪小说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3、南北朝志人小说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篇,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刘孝标。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1、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2、《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3、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4、成书于梁代的一部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菱是钟嵘的《诗品》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 1、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有诗人两千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2、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5、初唐的中心问题是:(1)冲破六朝诗歌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2)摈弃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3)确立律体,发展七言歌行。 6、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继有沈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最后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倡建安风骨,才为唐诗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7、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象一条大河贯穿了整个中唐。 9、爱情主题在晚唐十分流行,这是受了市民文学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汉代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