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第十二章测试
第十二章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晒太阳 B .钻木取火 C .搓手取暖 D .压缩空气
2.向酒精灯内添加适量酒精后,燃料的热值与灯内原来的部分相比较( )
A .变大 B .不变 C .变小 D .无法确定
3.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 .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 .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对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 .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 .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 .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 .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
则运动
5.在“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需要控制某些变量,以下做法多余的是( )
A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 .采用酒精灯加热时,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 .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6.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将重物沿竖直方向提起.若不计空气阻力及摩擦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 B .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C .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D .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7.如图所示,一木块从斜面上匀速滑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块只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 .下滑过程中,木块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 .下滑过程中,木块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 D .下滑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8.关于功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 ℃的物体没有内能 B .物体的机械能越多,内能就越多
C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 .在热机的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9.有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各一杯,已知水和煤油的比热容之比为2∶1. 若分别对它们加热,当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2时,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
A .2∶1 B .3∶1 C .3∶2 D .3∶4
10.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面在M 点通过小圆弧相连,弹簧左端固定,
原长时右端在N 点.小物块从斜面上P 点由静止滑下,与弹簧碰撞后又返回
到P 点.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物块从P 向M 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 B .小物块从P 向M 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减少
C .小物块从P 向M 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D .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越建越高,“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原因是高处不稳固的物体坠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________,而且高度越高,物体落到地面时的做功本领就________(选填“越弱”或“越强”) .
12.一台四冲程内燃机1 s 完成了100个冲程,则该内燃机在1 s 时间内做了________次功,飞轮的转速为________ r /min .
13.在很长的下坡路段,如果使自行车匀速下坡,则骑行者的机械能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有经验的骑行者在下坡一段距离后会停车休息,因为长时间刹车使刹车片的
________
能明显增大,容易损坏刹车片.
14.如图所示是自动回转的“魔罐”,橡皮筋两头分别固定在罐子的顶部和
底部,中间系一个钩码,当你将“魔罐”在水平地面上滚出后,它能自动滚回来
的原因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15.小夏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
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了实验,并用图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
示.实验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像可以
得出:____________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____J /(kg ·℃) .
16.在比较不同燃料热值的实验中,小明利用与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套
实验装置,分别在燃烧皿中放入质量相同的燃料甲和燃料乙,点燃后对质量
都为100 g 和初温都为20 ℃的水加热.燃烧相同时间后,测得用甲加热后的水温度为30 ℃,
而另一杯水温度为24 ℃. 此过程中水的内能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用甲加热
的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J ,此时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说明甲的热值较大.[水
的比热容c 水=4.2×103 J /(kg ·℃)]
三、实验探究题(共32分)
17.(10分) 单摆在竖直平面内左右摆动,滚摆在竖
直平面内上下往复运动,如图所示.请回答:
(1)这两个实验可以说明的同一个物理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单摆左右摆动和滚摆上下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你将会看到它们上升的高度逐渐降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2分) 为了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
(1)图甲:让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从B 处由
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
木块,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据
此,你能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让质量相同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 、B 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还能得出结论吗?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同学们联想到在许多交通事故中,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有汽车的“超载”与“超速”,从而进一步想知道,在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中,哪个对动能影响更大?于是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b ) 为了探究“超速”安全隐患,应选择________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
分析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_(选填“质量”或“速度”) 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由此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19.(10分) 小明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时,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得它们升高的温度如下表所示,并在图甲中作出沙子升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温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2)实验中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可以认为相同时间内水和沙子______________相同.
(3)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图甲中作出表示水升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线.
(4)沙子在1.0~1.5 min 内升高的温度有明显异常,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再用50 g 水和100 g 水做实验,以吸收的热量Q 为纵坐标,升高的温度Δt 为横坐标,分别画出50 g 和100 g 水的Q-Δt 图像,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Q =k Δt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条直线的k 值之比与对应水的________之比相等.
四、计算题(12分)
20.小明用燃气灶将质量为2 kg 、温度为25 ℃的水加热到100 ℃,则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该燃气灶的热效率是25%,完全燃烧燃气的质量是20 g ,则这种燃气的热值是多大?[c水=4.2×103 J /(kg ·℃)]
详解详析
本试卷命题的思路注重双基,以知识为主线,能力为主攻,探究为着眼点,技能为支撑点,方法为引导点,经验为切入点.具体的要求如下:
本试卷在能力立意上注重了探究、计算的考查,也注重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考查.本卷切入点低,关注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
1.A [解析] 人晒太阳时,会感到很暖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A 正确;钻木取火、手掌相互摩擦、压缩空气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 、C 、D 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 向酒精灯内添加适量酒精后,酒精的质量增加,但是燃料的种类不变,热值不变.
3.B [解析]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加;由于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所处的状态有关,当冰熔化成水后,比热容变大.故A 、C 、D 错误,B 正确.
4.C [解析] 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A 错误;炒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B 错误;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C 正确;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D 错误.
5.B [解析] 实验中,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对升温的快慢不会造成影响,不需要控制.故选B.
6.B [解析] 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不变,高度增加,因此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则机械能增加.
7.C [解析] 由图可知,一木块从斜面上匀速滑下时,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故A 错误;匀速下滑过程中,木块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不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 错误;下滑过程中,木块的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动能不变,所以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故C 正确;下滑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所以木块的机械能减小,故D 错误.
8.D [解析]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0 ℃的物体也有内能,故A 错误;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速度、高度以及弹性形变,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是温度、质量以及状态,因此机械能与内能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 错误;物体的内能增加,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别的物体对它做了功,故C 错误;在热机的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 正确.
9.B
10.B [解析] 小物块从P 向M 运动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减小,故A 说法正确;物块从P 到N 碰撞后还能返回到P 说明没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故B 说法错误;小物块从P 向M 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故C 说法正确;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形变达到最大程度,弹性势能最大,故D 说法正确.
11.动能 越强
12.25 3000
13.减小 内
[解析] 自行车匀速下坡,速度不变,高度减小,故自行车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小;长时间刹车,刹车片与车轮之间相互摩擦做功,使刹车片的内能明显增大,温度升高,因此容易损坏刹车片.
14.弹性势 动
[解析] 魔罐在开始滚动的时候,具有动能,滚动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当动能为0时,弹
性势能最大,魔罐开始往回滚动,在魔罐滚回来的过程中,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5.甲 2.1×103
16.增大 4.2×103不能
[解析] 水吸热,温度升高,水的内能增大.燃料点燃后对质量都为100 g 和初温都为20 ℃的水加热,则用甲燃料加热的水吸收的热量为:Q 吸=cm(t-t 0) =4.2×103 J /(kg ·℃) ×0.1 kg ×(30 ℃-20 ℃) =
4.2×103 J .比较燃料热值的大小,应比较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而只是燃烧相同的时间时,无法判断燃料的燃烧情况,故不能比较甲、乙两燃料的热值.
17.(1)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由于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机械能减少
18.(1)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或动能与质量有关,动能与质量成正比)
(2)质量相同时,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或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不能 木块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4)(a )1和3 (b )1和2 速度
[解析] (1)图甲:观察到质量越大的小球将木块推动得距离越远,由此可以归纳出:速度一定时,物质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2)图乙:观
察到速度越大的小球将木块推动得距离越远,由此可以归纳出:质量一定时,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木块将会一直运动下去,无法比较木块被推动后运动的距离,即无法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4)为了探究“超载”安全隐患,应控制小球的运动速度相同,改变质量,即选择1和3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为了探究“超速”安全隐患,应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改变速度,即选择1和2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在速度相同时,实验3中的小球质量是实验1中的小球质量的2倍,其动能也是2倍关系;而质量相同时,实验2中的小球速度是实验1中的小球速度的2倍,其动能却是4倍的关系,所以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
19.(1)18 (2)吸收的热量 (3)如图所示
(4)沙子受热不均匀 (5)质量
[解析] (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示数为18 ℃.(5)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Q =cm Δt ,结合Q =k Δt 可知,k =cm ,由于水的比热容c 是定值,因此k 与m 成正比,即两条直线的k 值之比与对应水的质量之比相等.
20.6.3×105 J 1.26×108 J /kg
范文二:第十二章案例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案例1
“蜜蜂寓言”的启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危机。经济的大萧条使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金融秩序一片混乱,整个经济倒退到一战以前的水平。在经济大危机中,产品积压,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绝大多数人感到前途悲观。”持续的经济衰退和普遍失业,使传统的经济学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直关注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英国经济学者,约翰·梅纳特·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从前有一群蜜蜂过着挥霍、奢华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过去有一句老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三年”如果真是如此节约,我们的纺织行业就会面临着纺织品卖不去,工人下岗,收入降低,导致和影响整个社会消费。因此节俭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美德,在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提倡,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不是美德,而是一种退步。因为大家都节俭,储蓄增加,如果这部分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消费力量,那就会减少社会需求,对国民经济活动造成一种紧缩的压力,导致经济萧条。国民收入也因此下降,就业减少。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这种节俭更会加剧萧条,形成恶性循环。
讨论题:
1、 如何理解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蜜蜂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点评:
根据消费与储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影响,凯恩斯得出这样一个与传统的道德观相矛盾的推论: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增加储蓄是好的,减少储蓄是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的悖论”。“蜜蜂的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2
奥运给我国经济带来什么?
1984年,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创造性地将奥运和商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打那以后,原本都是“赔本赚吆喝”的奥运会迸发出一种“镶金边儿的日子变成钱”的超能力。于是,“奥运经济”这个概念出现了。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代表团在莫斯科进行最后的陈述。申奥形象大使、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在陈述报告中说:“在悉尼火炬接力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向我走来,当他摸到火炬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我能感觉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生发生了变化……”有人将邓亚萍的这句话归纳为:奥运能够改变人的一生。更有人据此引申道:奥运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也能改变一个企业,改变一个城市,乃至改变一个国家!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感受到奥运会离中国是那么的近。而奥运经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变得无处不在。
一份权威报告表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这个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
那么,奥运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讨论题:
1、从总需求理论来理解为什么现在举办奥运会能够赚钱?
2、我国举办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案例点评:
2008年奥运会对经济的有形影响主要表现在拉动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扩大就业3个方面。从投资看,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2800亿元,而整个社会的相关投资总额将达到15000亿元。
从消费需求看,大量的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购买北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大规模的集团购买将对北京地区很多行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消费形成刺激,其中对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会更大。
从扩大就业看,汉城奥运会增加就业岗位近30万个;悉尼奥运会到1999年就已经增加了15万个就业岗位。专家分析,北京由于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奥运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他举办城市。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1000亿元,且每10万元投资能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100万个就业机会。
案例3
谁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总需求
克林顿总统把1996年美国经济的明显回升和活跃归功于自己,但分析家则认为应主要归功于消费者。
在199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人慷慨地支出于住房、汽车、电冰箱和外出吃饭,这使得在1月份时看来有停止危险的经济扩张又得以持续下去。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基本上没理会过分扩大支出的警示信号。经济学家说,在星期五公布惊人强劲的数据中,消费者的无节制支出是主要力量。劳工部估算,经济创造了23.9万个就业计划,远远大于预期的水平。使这个月成为连续第5个 月强有力的就业增加。现在的失业率为5.3%,是6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经济增长如此迅速,以致于又开始担心通货膨胀。
在各个行业中,就业增加最大的是零售业,它在6月份增加了7.5万个就业机会,其中有将近一半是餐饮业创造的。在汽车、中间商、加油站、旅馆和出售建筑材料及家具的商店中,工作岗位的增加也是强劲的。但是,消费者这种无节制的支出方式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且,当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决策者在决定是否要提高利率,以便使经济的加速不至于引起通货膨胀加剧时,这也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已经积累了如此巨大的债务,以致于他们被迫在随后的几年里放慢支出,这会引起经济增长放慢,在1996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不能付款的情况已达到198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个人破产从1995年前3个月以来已达到15%…
大多数经济学家还一致认为,1996年支出迅速增加主要是由暂时的因素引起的,如低利率、高于预期水平的退税以及汽车制造商的回扣等。而这些因素已经改变或不存在确定消费者支出过程中的一个无法预料的事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使较多消费者感到可以有持续的高涨。经济学家多年一直在解决市场投资的纸面获益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消费者支出更多这个
问题,而且,他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但是,他们说,近来年的牛市给消费者更多地支出提供了某种刺激。
案例来源:美国.曼昆《经济学原理》
讨论题:
1、 总需求的含义。
2、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的繁荣的功劳是消费者拉动的。
3、 消费在总需求的作用是什么?
案例点评:
在微观经济部分我们学过,需求是与价格相联系的一个变量,它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的关系。需求的这一规律表现在总需求这一变量上,就是整个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量随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所以,总需求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需求增加时,社会的总需求增加了,案例中分析了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强劲消费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消费增加,必须增加总供给,企业投资增加,劳动者的就业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又促进消费的增加,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当然克林顿政府也采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消费或投资等增加。
案例4
一国经济的理想状态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人们都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不管政府怎样刺激,老百姓就是不花钱。这时经济的平衡需要用降价。企业要想卖出过剩的产品,就得降价卖,原材料厂家要想卖掉他过剩的原材料也必须便宜卖,便宜人家都不买,就采取赊账。当生产厂家把商品送到超市时,超市也不马上付账。这种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结果,必然就会导致物价指数只能下降。
当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我们就知道了经济开始回暖,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通货(钱就不值钱)开始膨胀了;当物价指数向下时,你应该知道经济开始变冷了,这时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开始紧缩了。
我们每个人都能观察到一个时期是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否平衡,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物价指数下降,钱值钱叫通货紧缩;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指数上升,钱不值钱叫通货膨胀;如果物价指数平稳,国家的宏观经济平衡。
讨论题:
1、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含义。
2、 在短期和长期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所采用什么手段?
案例点评:
一国经济理想状态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但在现实的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总是不平衡的,这正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上做文章。不是刺激总需求就是增加总供给。政府刺激总需求的办法是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增加出口,这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增加总供给不那么容易做到。如果想增加一个钢厂,就必须考虑原材料铁厂、矿厂等能不能满足钢厂的需要,还要增加工人,再进行生产,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有一个周期。因此,一个政府在短期内调整的是总需求,在长期内调整的才是总供给。
范文三:毛概第十二章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辅导资料(第十二章)
一、本章的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学习我党 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 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了解我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把握建国 5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 “一国两制” 构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这一构想对和平统一祖国的重大意义; 了解 “一 国两制”构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 作用;了解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 极端重要性,学习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其重大意义
3.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4.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教学难点:
1. 在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既要讲清楚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解决祖国 统一所作的初步探索及其形成的理论成果,也要讲清楚**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 的主要理论贡献,还要讲清楚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一国两制”构想的 丰富和发展。
2. 在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时,应重点讲清楚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 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 要结合当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分析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统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 及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条件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和策略。
4. 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实践,分析香港、澳门同内地的关系,尤其是“一国两制”中“两 制”的关系,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教学时数? 共 4个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 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 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2、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 1〕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 2〕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1、民族复兴的含义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 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溯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 重现民族辉煌。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 1〕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 的实现繁荣昌盛的过程,又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 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勃勃的雄 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 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3、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提出背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 亚太地区的和平呼声日益高涨。
2、形成和发展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的主张,并从两 个方面开展工作:
〔 1〕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
〔 2〕向台湾当局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1学时)
(一)提出渊源及背景
1、历史文化渊源--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b.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 a. 〕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c.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回顾中国历史;列举、 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人物、卖国贼等等〕 :
2、思想渊源--**阐发的重要主张及其给统一后的台湾以高度自治权利的初步设 想
3、提出背景
〔 1〕国内背景 --工作重点转移及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 2〕国际背景 --中美建交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1971.10,联大第 26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1.1中美建交--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 3〕 社会历史背景 --是适应我国继续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而提出 的
近代中国
实现领土、主权完整
〔 4〕现实背景 --考查中国国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国情是:港、澳、台历来是中国的 领土,必须统一,建立一国;因各种原因,形成了港、澳、台问题,并且其经济发展水平高 于大陆,因此,统一后,要保持两种社会制度; “一国两制”由此而生。 〕 〔一是香港问题的形 成;二是澳门问题的形成;三是台湾问题的形成〕 。
3、 “一国两制”的提出依据〔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 1〕理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从实际出发
〔 2〕历史依据 --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 3〕 现实依据 --国际和国内的现实情况:A. 基础 〔祖国的繁荣昌盛〕 ; B. 强大力量 〔人 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 ; C. 内在依据〔矛盾双方具有转化性〕 ; D. 现实情况〔港、 澳、台过去、现在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祖国大陆〕 。
〔 4〕法律依据 --宪法第 31条,即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 实行的制度按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决定。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及意义(1学时)
(一)基本内容
1、 “一国两制”的定义及理解〔先有一国?先有两制? 两制是一国中的两制?一国外 的两制?〕
〔 1〕定义 〔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港 澳问题尔制定的基本方针,其含义是:在祖国统一〔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保 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2〕理解:a. 地位〔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 b. 前提〔一个中国〕 ; c. “两制”的地位及 实施范围; d. 体现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e. 它符合我国的国情; f. 它是主权和治 权的统一〔一国强调的是主权的统一,两制强调的是针对一国内部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治 理方法,即治权〕 。
2、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 1〕一个中国--其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a. 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 ; b. 含义; c. 途 径; d. 主要体现:国家主权-国防、外交、宣战、媾和等权力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e. 特区 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通过行政和法律等手段控制特区政府,特区政府隶属于中 央政府。
〔 2〕两制并存--其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两制”长期不变。 a. 其前提; b. 其含义; c. 各自地位; d. 它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两制”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 3〕 高度自治--自治权由中央政府赋予:一是高度自治是?赋予的; 二是它是与?相 比较而言的;三是高度自治权的内容;四是高度自治的目的。
〔 4〕尽力和平、不放武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是 和平原因;二是不放武力的含义及原因〕
〔 5〕台湾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是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是内外因分析;三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 6〕积极促谈、谈判统一--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 7〕促进交流--积极促进两岸“三通” 〔通商、通航、通邮〕和各项交流。
〔 8〕反对**--坚决反对任何**的言行。
〔 9〕反对干涉--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打个比方,大人打骂教育 自己的小孩〕 。
〔 10〕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统 一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弱国无外交;经济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 。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 “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 〔 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共 处发展为同一国家内部的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和平共处 〕 。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1〕 国家的调和作用:使国家调和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为调和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 矛盾
〔 2〕 国家结构形式理论:使国家结构形式由单一制、 联邦制两种基本形式发展为单一制 为主体的前提下又具有联邦制的某些特征
〔 3〕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理论:一国两制对马克思政权组织形式理论的创新, 表现在使我 国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人大制〔大陆〕 、行政长官制〔香港、澳门〕和五权分立制 〔台湾〕 ,并能统一在一国之中
〔 4〕国家法律理论:使社会主义法律和资本主义法律统一于一国之中, 导致单一的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发展为社会主义法律为主体的多种法律体系并存的局面
〔 5〕统一战线理论:性质上由革命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 对象上明确和扩大了 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内容上其核心内容是第三次国共合作
〔 6〕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扩大了人民的内容和范围; 体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相互转化;表明了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
〔 7〕国家经济制度的理论:使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统一在一国之内
〔 8〕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使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经验等推动社会主义建 设发展为利用国内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3、“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 际环境与国内环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强盛;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
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例 〔朝鲜提出了一国两府解决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 。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1、**在 1995年 1月提出了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从国际环境来看:东欧巨变、苏 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从国内环境来看:1988.1,蒋经国去世, 李登辉上台--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企图在维持中华民国的招牌下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 的政治实体--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但经过努力, 1987年实现了两岸三通--1992年达成了九二共识: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开始了旺辜会谈--1995年李登辉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1999年抛出两国论--中国政府等开展了反**的政 治活动--2000.5,民进党上台并继续搞**--2002.8,抛出一边一国论--反**是首 要任务 〕 。
2、十六大上的丰富和发展
〔 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 原则:一是〔发展了一个中国的含义〕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 个中国〕 ,坚持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二是〔其根本途径〕坚决反对**,绝不容许任何 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打个比方?〕 。
〔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略”的总方略:一 是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其优点是四个有利于〕 ;二是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任何政治 活动都是以武力为后盾;武力是和平的保障;离开了武力统一难以实现〕 ;三是提出了文攻武 备 〔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90年代以前是和平统一-95年以后强调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 武力-21世纪强调了文攻武备;二者的关系〕 。
〔 3〕 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一是 谈判重点变了 〔由过去侧重于经贸关系的谈判发展为现在侧重于政治谈判〕 ; 二是谈判主体扩 大了〔由国共两党发展为多个政党、多个组织〕 ;三是谈判步骤明确了〔敌对性的谈判-一个 中国-和平谈判-达成协议-后面的谈判〕 。
〔 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一是强调统一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统一方式要取得台湾同 胞的广泛支持〕 ; 二是要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是要加大统一的宣传 力度。
〔 5〕提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台湾当局采取拖延战略,一旦 80年以后,国 际社会会自然承认其国际地位;
〔 6〕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 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新世纪中共三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1、 2005年**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a. 提出背景:2003年台湾当局搞所谓公投决定台湾命运,**活动越来越猖狂--2005.3.4,**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 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分裂活动绝不妥协--4-5月,胡 锦涛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2006.4,**再次强调和平发 展应该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b. 内容:〔 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 二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 三是贯 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四是反对**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
2、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的发展〕
2006年**发表了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讲话,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工作的指导思 想。
〔 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 2〕 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 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一是两岸关系现状的 含义:尽管两岸没有统一,但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二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 13亿人民共同决定〕 ;
〔 3〕 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一是 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 92共识;二是有效途径是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三是 必由之路是恢复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四是根本归宿是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 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 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部分内容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97页〕 。
结论:“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4. 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5.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阅读参考书目及文献?
1.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 《**文选》 第 1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3.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中央文献 出版社 2006年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白皮书, 《人 民日报》 1993年 9月 1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 皮书, 《人民日报》 2000年 2月 22日。
6. 《反分裂国家法》 , 《人民日报》 2005年 3月 15日。
7.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 ,九州出版社 2006年版。
二、本章部分理论分析图形
1、一国两制的理解
一个国家,即 两种社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内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强调主权统一 即 治 权
2、特别行政区
3、一国两制的意义
国家
一个国家要么是单一制
一个国家要么是联邦制
一个国家
大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香港、澳门:行政长官制
台湾:五权分立制
大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香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普通法,即英美法系 澳门、台湾: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大陆法系 4、香港问题的形成
5、澳门问题的由来
6、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7、通航示意图:
三、本章疑难解析及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体现
1、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1〕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
〔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案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1〕 “一国两制”的构想蕴含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具体模式:一国两制至少有三种具体模 式可供选择,一是标准模式,就是今天的香港模式和澳门模式,既不失之过宽,也不失之过 窄;二是宽松模式,就是**曾经多次指出的,一旦和平统一,台湾的一国两制比香港、
澳门两地更加宽松,甚至可以保留其军队等等,三是紧缩模式,即不仅不允许其保留军队, 而且还取缔一切**组织,禁止一切**活动。
〔 2〕 一国两制的实行具备了各种可供取舍的实现方式, 一是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实行宽 松模式的一国两制,即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和平谈判,达成一国两制的和平 协议,二是实行紧缩模式的一国两制,即使被迫采取武力统一的方式,也不搞一国一制,而 是坚持一国两制,三是通过以武促统的方式实行像香港澳门那样的标准模式的一国两制。 〔 3〕一国两制设置了两岸妥协的最后底线:大陆曾经提出了用社会主义实现统一,台湾 提出了用三民主义实现统一,很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一国一制的方案,都是对方所不能接 受的,为了让对方接受,大陆率先提出了一个方案,即大陆不用社会主义统一台湾,但大陆 不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台湾也不用三民主义统一大陆,但台湾也不放弃三民主义,这就是最 后底线。
3、**分裂活动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 1〕从 20世纪 4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末,**势力在国际**势力的支持下,先后以 日本、美国为活动中心,组织松散,社会基础薄弱。
〔 2〕从 20世纪 70年代初至 80年代中期民进党成立之前,这一时期,岛内**活动日 趋活跃,岛内外**分子开始勾结。
〔 3〕从 1986年民进党成立到 1992年刑法 100条的修正,这一时期,岛内**活动合法 化、组织化,并以**联盟迁台为标志实现了岛内外台湾组织的合流。
〔 4〕从 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至今,**组织合法化后,民进党开始与国民党当 局开展争夺政权的斗争,并最终实现上台执政,利用政权推动**活动。
4、怎样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共同发展?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了“海峡两 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确立了两会商谈的政治基础;两会举行了多次事务性商谈, 解决了两岸同胞交往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1993年 4月举行了旺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发 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98年 10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邀请和接待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 长辜振甫来访,揭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 1999年李登辉否定了一个中国原则,抛出两国 论,中断了政治对话。
5、香港问题的形成:
香港位于珠江出海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 1076平方公里,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占有了香港-1842年南京条约永久割让了香港-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 战争-1860年的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永久割让给英国-1894年中日战争后,宣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约,强行租借了 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 230多个岛屿,租期为 99年-1997.6.30到期, 这些新租地总面积为 975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 92%,后统称为新界。
6、澳门问题的形成:
1553年葡萄牙人定居澳门,直到鸦片战争前,其主权属于中国-1845.8,葡萄牙女王玛 丽亚二世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设立海关强行占领澳门-1851年占领函仔岛-1864年占领路环岛-1887.12, 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 取得了对澳门的管治权-1957年把澳门列为 8个海外省之一〕 ,它们过去、 现在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其经济发展 水平高于祖国大陆,因此,必须和平统一,并保留两种社会制度。
7、台湾问题的形成: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叫夷州-随唐时叫流求-明朝时叫台湾-1662年郑成功 收复台湾, 设立承天府-1885年清政府收复台湾-1894年中日战争以后, 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台湾-1949年将介石为了苟延残喘,逃到台湾,利用美国的 支持和天然的自然条件,使台湾与大陆分离开来。
(2)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解放初期,曾经试图用武力收复台湾,但最终失败,但一是因为建国初期国内百废待兴, 二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封锁,不久就发动了朝鲜战争,三是美国支持 将介石,干涉中国内政等等形成了台湾问题。
现阶段台湾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大陆,一是由于国民党运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建设人 才,二是有美国的支持,减少了军费开支,可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三是大家难搞,小家易搞, 四是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等等;
(3)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8、两岸交流的良性发展:
1)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 (公证
书使用 ) 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讨论, 后来形成 “用各自口头声明 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
2) 1993年 4月,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会晤,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 一步。
3) 1998年 10月,辜振甫与汪道涵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汪辜会晤” ,双方达成包括两 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应邀访台的共识。
4) 2008年 5月 29日,海协致函海基会,邀请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高孔廉于 6月 11日至 14日率团访问北京,就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事宜进行商 谈; 5月 30日,海基会函复海协表示同意。 2008年 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展开商谈。 5) 2008年 11月 4日上午 9时,众所瞩目的两岸两会台北陈江会谈正式展开。海协会会 长**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相互握手致意,留下历史性的一刻。
6) 2009年 4月 26日上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 坤在南京举行会谈。这是两会恢复协商后领导人第三次会谈。双方就两岸空中定期航班、两 岸金融合作、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议题进行了商谈,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事宜交 换意见,并讨论了下半年两会协商议题规划、加强会务联系与交流合作等事宜。
四、本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 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 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以**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 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 1〕 1949年 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同年 12月中 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明确提出 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 西藏,全歼**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 2〕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形势的 发展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60年代初,**将 我们党提出第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
〔 3〕 20世纪 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决定自 1979年 1月 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 分。在此背景下,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 **、**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 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代替 “解放台湾” 。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 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 4〕 1981年 9月,**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 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82年 1月,**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 来的, 实际上是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 这是**首次提出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的概念。 1982年 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中第 31条规定所 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 ,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 。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 法的保证。
〔 5〕 1983年 6月,**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 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 。 “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 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 6〕 1985年 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 可行的。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 1〕含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 度长期不变。
〔 2〕基本内容:具体来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 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 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 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 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 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 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 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 3〕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 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 问题。
第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 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
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答:(1)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 和发展。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 中国原则。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 方略。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 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第六,从国家发展 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 合国力。
(2)新世纪新阶段,以**为**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 和发展。第一,提出“**”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是没有出 路和注定失败的。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第三, 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第四,强调和 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法律化。第六,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 3〕结论:总之,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 权,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沉重打击了“**”分裂势力, 坚定地维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 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推动了两岸 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巩固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 进程。
5、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 1〕建立互信。要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互信。
〔 2〕搁置争议。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面对,妥善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要从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互信,搁置争议。
〔 3〕求同存异。
〔 4〕共创双赢。
五、第十一章部分学习和复习重点试题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1〕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 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 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 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 斗。
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答案要点:〔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 善民生,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 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 2〕优先发展教育,它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的根本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3〕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 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因为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 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因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 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辨析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 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没有本质的区别。
答:错。
(1)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 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2、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 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 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错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 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 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而奋斗。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 依靠力量。
三、论述题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答:(1)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 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 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要贯彻执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即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 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要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4) 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和谐社会:一要优先发展教育; 二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三要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四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五要完善社会管理等等。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 遇前所未有,??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隹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 向前进,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目前,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任何社会都不 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 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材料(2)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 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以上材料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回答问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加强哪些制度建设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 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2)完善民主权利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 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 障群众基本生活。
六、本章重点学习和复习的试题
一、简答题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2、简述“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4、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辨析题
1、 “一国两制”中, “两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是等同的。
2. “一国两制”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是两制并存。
3、 “一国两制”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七、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方法
一、简答题的答题方法
1、简答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问题进行简要回答。
(1)一般来说,是问什么,答什么,只把要点答出来就行了;
(2)其要求:一是要求考生用较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题目要求回答的主要内容,体现一个“准” 字; 二是要求思维层次清晰, 逻辑严密, 体现一个 “清” 字; 三是答题的角度要求面面俱到, 体现一个 “全” 字;四是语言简约明了,惜墨如金,叙述时要体现一个“简”字。
(3)简答题的审题,从内容看包括:审材料(或图表) 、审设问、审背景。从具体要求看,包括五个 要素:
①问题——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哪些问题;
②角度——围绕“问题” ,是从“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三个角度分析,还是其中某一个或 两个方面;
③知识范围——是运用哪个分册的知识,有没有更具体的限制;
④答题条件——设问中对于解答该问题有没有指向性或限制性条件,如“从??角度” 、 “结合(联 系)??”等;
⑤时政背景——试题考查的是不是国家正在高度重视的问题,与什么重大时政有关,党和政府在这一 方面有什么规定或政策(这些内容可能也是答案的组成部分) 。
有些要素是试题直接呈现出来的,有些还需要进行分析、比较和认真思考才能获得。必须明确:五大 要素不清,就不能去组织答案,否则就会导致答非所问、丢三落四,既浪费了时间,也不能得分。
例:(2004年江苏卷) 35、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毒火腿” 、 “注水肉” 、 “劣质奶粉” 、 “有毒粉丝”等事件接连被曝光和查处。这些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 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问题: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答案:(1)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必 须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行。 (2)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国家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扰乱和破坏市场 秩序的行为。 (3)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解析:通过审题,应该明确:①本题的中心问题是“防止此类事件(生产有毒食品)的发生” ;②角 度是“怎么办(怎样防止) ” ;③知识范围很具体,是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 ;④背景在于“针 对市场调节的不足,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
2、简述题的解题方法
二、辨析题的解题方法
1、 辨析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对题中的观点作辨证地分析。
(1)辨析题的观点一般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关系作出一种界定(大多是两个或三个事物) 。 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
(2)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
(3)具体步骤一般是:
①认可、简析命题中的正确或合理成分。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 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欠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是有正确成分等。
②分析这一关系的不足并完善。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极端性的危害;关系的成 立缺少的必然性或条件性等;
③与关系主体中的结果性因素相关的应该是(或还有)哪些因素?
④对命题中的关系进行倒置性思考。
⑤简要指出错误的性质。
此外,高考试卷中较少出现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命题,故笼统地下结论要慎之又慎,且不宜放在答 案的开头;要树立多层辨析的意识,多个因素间关系的分析要力求全面。
例:(2004年江苏卷) 36、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解析:①论证正确点:真知出于实践;②分析错误点;实践也会出“错知” ;③澄清模糊点:实践未 必都会出真知;④补充不全点:实践中如何出真知(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条件) 。
三、论述题的解题方法
1、类型
①认识类:如何认识、理解、看待 是什么、为什么?
②演绎类——如何体现 怎么办?
审设问(不同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③图表类
审标题(表格名称)
审图表(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
审附注(解释性的和补充性的)
审联系(不同表格之间的联系)
注意特定年份的意义(如 78年、 92年、 97年、 02年等)
2、答题的基本要求
①辨型
②审题
审材料
审设问(注意特殊要求“运用、联系、结合”等)
③选材
④构思
⑤作答: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定量与定性结合,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切忌“两张皮”
3、注意点:审题要准确,答题要规范
①答案段落化。答案不能一逗到底,要注意分段。
②段落要点化。答案要简明概括,抓住要点。
③要点条理化。 应用知识点要有条理, 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 知识点之间不能相互 “窜门” 。 正式答题之前,可利用草稿纸,先列出提纲,以增强答题的逻辑性和规范化。
④语言科学化。语言要严密,使用科学术语,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
特别提醒:不少考生在答题时习惯于粗粗看题后即答。这种陋习的最大缺点是挂一漏万,影响了解题
的全面性,丢分很多。有些考生想到一二即以为想全了,匆匆作答,草草一二行即收笔。还有考生一开始 思考很多,但由于没有先列下要点,在答题时出现遗漏。如此种种原因失分,实在可惜。因此,要求考生 在答主观题时必须老老实实遵循以上几个解题步骤,方能题题分分必争,最后夺得高分。
另外,要明确高考试卷中的适用原理(知识)一般是不会重复的,切忌多个问题用同一原理(知识) 作答;而当一个问题适用多个原理作答时,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把握的写在最前面,以吸引阅卷 老师的眼球。
四、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目的:政治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2、命题形式:有事例型论述题、引文式论述题、图表型论述题。答案要求选用的观点正 确、运用知识恰当、文字表达准确。
3、材料分析题的回答,应注意走三步:一、弄清题意,明确作答范围,即明确设问指向 的知识区域是什么?这一知识区域涵盖的知识点有哪些?第二步,明确答题中心,抓到答题 关键。即阅读材料,概括中心思想,归纳知识点,找到与知识点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 明确答题类型,找到答题途径。现就第三步谈谈自己的认识。
4、材料分析题的题型:有限制型和开放型两类;答题的思维方式:有归纳分析法和演绎 分析法。
(1) 归纳分析法是指从特殊的具体的知识或事实材料出发而分析归纳出一般性的观点或 原理的一种答题方法。其思维方向是个别 ------一般。适用于此法的题目的常见提问方式是:“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 (哲学、 政治学) 的道理?” 在以往高考中常体现在 “反映型” 、 “怎样型”的题目中。
第一, “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材料所提供 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的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把材料所提供的信 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一是对于文字式的材料,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层次;其次重点分析,要善于把 握材料的主要信息,划出关键词,概括出中心问题;最后注意材料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材料 的具体内容与观点(原理)相关内容的对应性。
二是对于图表式的材料,首先看内容 ------看表格名称是什么?看要求回答的内容是什 么?认真看表格下面的“注” 。其次比数据 -------纵向比较(前后比或上下比) ,横向比较(左 右比)同类比较,整体比较(两个表格比较) 。再次找原因 --------升降的原因,好坏的原因等。 最后下结论 -----明确设问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把学过的概念、观点、原理与表格中的 数据结合起来看内在联系,根据形势、方针、政策等时事政治内容,找出措施、方向等,必 要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确定论据,展开论述。
第二, “怎样型”包括“怎样体现” 、 “怎样做” 、 “怎样认识” 。
A. “怎样体现”的设问,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的政治、经济、哲学的知识点。 首先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 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回答时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 ,然 后说明它符合了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知识点。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全面,最好采取逐 句分析的方法,以免漏掉要点,表述要准确到位、妥当、全面。有时材料可体现若干个观点, 则答题时一定要灵活,不要拘泥于教材上现成的语句或段落,而要自己去组织答案要点,有 些观点需要自己去综合和概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怎样认识”的设问,一般材料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谈认识。此类题 目,应根据材料描述的现象,从相应的角度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回答时要站在自身的角度, 要全面、辨证,态度要鲜明。
例 03年 39(2)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材料所描述的主 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气象行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二是专业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出现, 三、是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这三层意思,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去收寻教 材中的知识点。第一层意思说的是气象是一种资源;第二层意思说的是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 务企业的出现,更有利于利用气象这一经济资源;第三层意思说的是气象行业是第三产业, 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C. “怎样做” 。一般来讲,这种设问都是给定的主体 ------政府、企业或个人,并且指定了 某一方面的内容的。回答这类问题首先应将指定的内容或知识点搞清楚,将它明确化。然后, 根据所给的材料一一对照,一致的就是所要回答的要点之一。基本模式是材料加原理或知识 点。
例 02年 38(2) ,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起管理经济职能的。这道题设置的主 体是“政府” ,指定的内容是“管理经济职能” ,教材中经济管理职能表现为:统筹规划、掌 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从所给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是“退耕 还湖” , “政府投资,综合治理” , “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增加居民收入” 。两者一对比,就不 难得出答案要点了。
(2)演绎分析法是指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思维方向是有一般 -----特殊。适合于此法题目的常见提问方式是:“运用什么原理说明什么问题” 。高考中常见 的题型有“为什么型” 、 “启示型” 、 “意义型” 。
第一, “为什么型”的设问一般有“为什么说”和“为什么要”两种,回答时首先要明确 设问所涉及的教材的知识点,主要讲清其根据和意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论述。有 时也可从反面论述,如不这样做的危害。
例 01年 39(1)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问题涉 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及衡量标准,经济体制改 革的意义。明确知识点后,在根据设问去取舍,进行论证。
第二, “意义型”的设问主要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对这种设问的 回答,首先要明确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或是经济、政治两方面。回答时要密切结合所 学的知识,紧紧抓住材料中所提供的关键语句,进行论述,有些意义还必须结合有关时事进 行论述。
例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是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第 三产业的作用与意义。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分别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去组织答案。
第三, “启示型”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一典型的时间、事例为背景,谈谈该事例、事件的 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这中设恩的回答,在对所给的才来哦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 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搜寻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 样做的危害的原理或知识点。
总之,高考的材料分析题的答法没有整齐划一的格式,最主要的还是要读懂题意,回归教材, 多角度思维,多种方法并用。
范文四:毛概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A .为人民服务 B.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D.共同富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 共同富裕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C. 为人民服务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取向是、
A. 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B.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C.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逐步提高,永无止境 D.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D.职业和身份不太稳定的劳动者
5.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是
A. 大陆范围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B. 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C. 大陆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D. 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同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6.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 民族团结 B.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C. 民族平等 D.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7.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 A. 基石 B.基础 C.前提 D.根本出发点
8. **明确提出“两个务必” ,即有关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是在
A.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B.党的七大
C. 党的八大 D.党的七届四中全会
9.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原则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走去
C.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为人民服务
二、多项选择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其依据是
A.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 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报
C. 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D. 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其依据是
A.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B.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C.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D. 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 当前在我国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依据是
A. 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B. 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
C. 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D. 看他们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
4. 新时期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依据是
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B.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
C. 统一战线是党的一个重要法宝,是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和一项长期方针
D. 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5. 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内容是
A. 宗教信仰自由 B.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D.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 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 , 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 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 任务 , 这一任务的深刻内涵是 , 我军
A. 要保卫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要保护新型安全领域的安全
B. 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国家利益延伸到哪,军事力量就到哪
C. 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D.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
A.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B.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C. 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D.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指
9. A. 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9. 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是
A.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C. 提高全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 D.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
10. “紧握人民的手,管住官员的手,打造无形的手,强化服务的手,缔造和平的手” ,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执 政的新理念,就是
A.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 充分发挥经济活动、法律、行政等无形手段的调节作用
C. 认真履行经济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
D. 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力度
11. **总理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句话反映了
A.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B.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C.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D.科学发展的核心
12. 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路径和目标是
A. 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B. 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C.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D.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3.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B. 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C. 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D.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作用,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
1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以更大力度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这就要求做到
A. 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有坚定的信仰和忠实执行者
B.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C.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
D. 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5.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依据是
A. 学习是开拓进取的基础,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创新
B.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实现党的宗旨和本质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转变执政方式的必然要求
C. 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
D. 学习是基础,服务是目的,创新是动力
大选题:1.C 2.A 3.D 4.A 5.B 6.B 7.A 8.A 9.D
多选题:1BCD 2ABC 3ABC 4ABC 5ABCD 6ABC
7ABCD 8ABCD 9AB 10ACD 11AB 12ABD 13ABC 14ABC 15ABC
范文五:第十二章物理
第十二章物理
1、用图 16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 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 的应是 __________(选填“ A ” 或“ B ” )瓶.根据 __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 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 __________。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 0℃, ② 4℃,③ 20℃,④ 30℃.则在 _______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 快.
2、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块铅就结合在一起,下面还可吊一个重 物,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
3、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是通过 _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燃料混合物的内能。 校门口新搬来一个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臭豆腐 经烧烤后, 温度升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 _________。 (温馨提示:请注意食品卫生! ) 4、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了多项发射任务。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 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________能,从而使火箭的机械能增大;火箭利用向后 喷出气流而使自身受力前进,这是运用了力的作用是 ________的原理。
5、 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 “热” 字, 但从物理学角度看, 其含义各不相同。 例如 “① 天气炎热、②摩擦生热、③铁锅传热”中,表示热量的是 ______,表示温度的是 ______,表示内能的是 ______。 (填序号)
6、 “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 行 列 。 当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后,飞船很快变成了一个大火球,这是用 __________ 的方式改变了飞船的内能。在飞船减速着陆的过程中,飞船的机械能 将 __________ 。 (填“增加” 、 “不变”或“减小” )
7、 一杯水变凉了, 它的内能 __________, 比热容 __________ (填 “变大” 、 “变小” 、 “不变” ) 。
8、如图所示,先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然后 迅速压下活塞,筒内棉花燃烧起来。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 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 ___________,使空气的 ___________ 增加,温度升高,达 到乙醚着火点。
9、小孩在玩唧筒时, “活塞”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把“子弹”推射出去 (如图 ) ,说 明被压缩的空气内能增加,转化为“子弹”的 __________能.这个过程说明通过 ___________ 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10、如下图所示,甲图中老人搓搓手,感觉到暖和;乙图中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 感觉好烫。他们的感觉不同,但从物理学角度看,他们都是通过 __________的方 式改变物体内能。乙图中的小朋友运动得浑身是汗,休息一会儿,身上的汗液就 不见了,这是由于汗液 __________的缘故。
11、已知铜的比热容是铅的 3倍,让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则 铜块和铅块温度升高的度数之比为 ______;若将铜切去 1/2,将铅切去 1/3,则它 们的比热容之比为 ______.
12、用太阳能热水器给 40千克的水加热,水温由 18℃升高到 36℃,水吸收的热 量是 ________焦耳。若用燃烧值为 3.0×107焦耳 /千克的煤给水加热,其效率为 20%,则需要燃烧约 ________千克煤。
1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晶体,均匀加热,在相同时间内吸收 相同热量的条件下,两种晶体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单位质量的两 种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相比较, Q
甲
_________ Q
乙
;液态甲的比热 容 __________ 液态乙的比热容。 (填“大于” 、 “小于”或“等于” )
14、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铜球和水,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将铜球立即投入水中, 则 ______________
15、图中是小春和小胡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左右 两套装置,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水和柴油外,其余都相同.完成该实验 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_,通过实验发现:使柴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 的时间 ____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 )
16、 如图— 7所示实验中, 当塞子从试管口喷出时, 水蒸汽的 ____________能转化 为塞子的 __________ 能。 这个能量转化过程与汽油机的 _______ 冲程一样。 汽油 在气缸内燃烧会使发动机温度升高,需要用水冷却以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这是 利用了水 ___________ 的特点。
17、 取一只透明胶卷盒,底部钻一小孔,刚好能将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 紧紧地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盒盖,向盒中滴入数滴酒精,再将盒盖盖紧,然后揿 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
(1)实验中,你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2)影响实验成败的原因可能有许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来:___________-。
(3)在此过程中,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 _________能减少,转化 为 _______能。
(4)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出的机器是 ______________。
18、一台汽油机工作时的功率为 P ,在 t 时间内烧掉汽油的质量为 m ,如果汽油的 热值是 q , 则这台汽油机的效率是 __________, 这段时间做的额外功是 __________。 19、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四个冲程组成,其中在压缩冲程中,气体的温度 升高,这是通过 ___________方式增加内能的;为了不让汽油机在工作时温度升得 太高,在设计制造时,气缸外有一个水套,让气缸被水包围着,这是通过 ___________的 方 式 减 少 气 缸 内 能 的 ; 用 水 来 包 围 气 缸 是 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热机是将内能转化成 ________能的机器;其中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________冲 程。
二、选择题
21、双燃料汽车以天然气或汽油作为燃料,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
B. 以天然气为燃料,汽车发动机效率达到 100%
C. 在热机的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D. 汽油与天然气相比,燃烧时汽油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22、柴油机燃烧相同的燃料,输出的机械能越多,表明柴油机越节能。是否节能, 是衡量机器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关干柴油机尾气的温度跟柴油机性能之间的关 系,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 尾气的温度越高,柴油机性能越好
B. 尾气的温度越低,柴油机性能越好
C. 尾气的温度高低与柴油机性能好坏无关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3、在做功冲程中,汽油机燃气的压强可达
,柴油机燃气的压强可达
,如果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活塞面积、活塞运动的距离都相同,则在一个 做功冲程中柴油机与汽油机做功之比是()
A 、
B 、
C 、
D 、
24、一台单缸柴油机,飞轮每分钟转
,那么,
内柴油机对外做功的次
数是()
A 、 1800次
B 、 900次
C 、 60次
D 、 15次
25、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都发生能量转化的一组冲程是:
A .吸气冲程和压缩冲程 B. 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
C. 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 D. 排气冲程和吸气冲程
26、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种内燃机一个 工作循环的四个冲程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丙、丁、乙、甲 B. 乙、丁、甲、丙
C. 乙、甲、丁、丙 D. 甲、乙、丙、丁
27、小明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并结合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 中正确的是
A .寒冬季节盛有水的水缸放在室外不可能破裂
B .标准大气压下,铝在 660℃时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体积相等的铁球和铝球,如果它们的质量相等,铁球可能是实心的
D .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较多 28、生活中热现象随处可见。有关热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夏天在涪江河边, 觉得沙子热得发烫而河水却不怎么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 沙子的比热容大
B .远处闻到沱牌酒的香味,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 .冬天很冷的时候搓双手,手就感到暖和,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29、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A . 2.1×103J/(kg·℃ )
B . 4.2×103J/(kg·℃ )
C . 1.2×103J/(kg·℃ ) D .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30、已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比是 5∶ 4,比热容之比是 2∶ 1,水的初温是 18℃,煤 油的初温是 20℃。若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到 40℃,则煤油升高到 的温度是()
A. 120℃ B. 100℃ C. 75℃ D. 55℃
31、 A 、 B 两物体质量相等,温度均为 10℃,甲、乙两杯水质量相等,温度均为 50℃,现将 A 放入甲杯, B 放入乙杯,热平衡后,甲杯水温降低了 4℃,乙杯水 温降低了 8℃,则 A 、 B 两种物理的比热容之比为()
A 、 2:3。 B 、 3:5。 C 、 4:9。 D、 1:2。
32、在烹炸食物时常会见到滚开的油锅中,溅入一滴水后,会有剧烈的响声,并 溅起油来。其主要原因是 ( )
A .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 .水的比热比油的比热大。
D .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3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1中的 a 图线所示。若 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 )
(A)a (B)b (C)c
(D)d
34、如图所示,带有活塞的烧瓶内封闭一定的气体,不考虑烧瓶和外界的热传递,
现在外力 F 作用下,活塞向内移动一段距离,则烧瓶内的气体温度会()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35、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
A .油层阻碍了汤的热辐射。
B .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
C .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 .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36、下面关于温度、热量和热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热能一定会增加
C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温度升高的多,所吸收的热量不一定多
D 、物体热能增加时,不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37、如图所示,在空可乐瓶内滴一滴酒精,用装有气门芯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再 用打气筒通过气门芯向瓶内打气。当气压达到足够大时,塞子将从瓶口冲出,且 原来透明的瓶内充满了白雾,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
A .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减少
B .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 .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D .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增加
38、如果物体的温度没有改变 , 则 :
A. 物体的内能一定没有改变
B. 物体的内能可能发生改变
C. 物体一定没有吸热
D. 物体与外界都一定没有做功
39、在比较水和煤油比热容大小的实验中,小明取了两只相同的烧杯,且在烧杯 里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他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热得快”给它 们加热,并记录得到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⑴小明给水和煤油加热,选用两个同样的“热得快” 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种液体相比较,温度升高比较快的是 ________;
⑶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升温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
⑷图 16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线,其中 ____表示的是水吸热升温情况。 40、如图 12甲,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人初温相同、 ___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ρ水>ρ煤 油) 。 选用相 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 _______________ 。 (2)、水和煤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 12乙所示。
① 根据图甲可判断出 a 物质是 _____________。
② 根据图乙可判断出 ________________吸热能力强。
(3)本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 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B 装空气的瓶内变红 作无规则运动 ④
2、分子间存在引力
3、做功;剧烈
4、内 (或热 ) 相互
5、③,①,②;
6、做功 减小
7、变小 不变
8、功 内能
9、机械 (动 ) 做功
10、做功,蒸发
11、 1∶ 3 3∶ 1
12、 3.024×106, 0.5。
解:水吸收的热量为
Q 吸 =cm△ t=4.2×103×40×18=3.024×106(J)
煤放出的有用热量为 Q 放 =ηqm '
根据热平衡方程:Q 吸 =Q放,得
ηgm ' =3.024×
106
13、小于,大于
14、C
15、温度计 不同
16、内、机械 、做功、比热容
17、塑料盒盖飞出去 塑料盒盖盖得太紧或洒精太少等 内 机械 热机 18、 pt/MQ; MQ-PT
19、做功 热传递 水的比热容较大
20、机械 做功
二、选择题
21、 C
22、 B
23、 C
24、 D 25、 B
26、 B
27、 【答案】 D
28、 D
29、 A
30、 C
31、 C
32、 D
33、 C
34、 A
35、 D
36、 D
37、 C
38、 B
三、实验 , 探究题
39、 (1)使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2)煤油(3)比热不同(4) B 40、 (1)质量(2分) 吸收相同的热量(2分)
(2)水(2分) 水 (或 a) (2分)
(3)控制变量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