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
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
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
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帮扶计划
结对人员:曾玉玉
李晓鸥
幼儿园本着“发展教师”的理念,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园本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对年轻教师进行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特制订帮扶计划。
一、实施目标:
规划好培训计划,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展示课教案,听课指导与简单评点,自我业务进修提高规划,论文撰写等内容。在这样的活动中继续锻炼自己,提升业务水平,同时把经验传授给被帮扶者,又可以让其从中汲取许多对教学有用的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阅历,增强师德修养、理论修养、教学和基本素养。在这过程中,确确实实让她有所收获,同时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切磋。
二、实施措施: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
2、指导李老师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听李老师三节课以上,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其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4、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李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
5、本着教学相长、互动共进的原则,我和李老师分别学习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彼此相互交流。
6、为李老师上好示范课。
中班游戏计划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区角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是根据班级特色以及幼儿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设置的,活动区应以规程为本,即“不做摆设,幼儿参与;利旧利废,一物多用;创出特色,发展个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设置各种区角同时,还应为幼儿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游戏材料,并以同伴的身份对幼儿加以适时的点拨指导。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小医院、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
二、游戏总目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角色扮演水平,促进游戏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对纸制品感兴趣,尝试看图示折纸,在折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及自我探索力;在剪纸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对传统剪纸活动的审美兴趣。
3、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能自始至终完成活动,不影响别人,幼儿的坚持性和意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语言、组织、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很好的发挥。
5、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有关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6、懂得材料的使用规则,习惯于和同伴一起使用物品,爱护物品,能有序的独立整理物品。
三、具体措施
1、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
益智区、语言区等等。在环境创设方面能注意体现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并且能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匹配。
2 、突出个性化方面。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使区域活动能适合幼儿各种兴趣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更符合幼儿素质发展的需要。
3 、明确各区域目标,教师与幼儿同时游戏,并同时指导说话、玩法。 4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讲完整的话,能把自己的意愿讲明白。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5、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6、多关注班中胆小内向、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7、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角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8、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注意安全,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在每一次的游戏活动中,老师重点指导一个游戏活动,并且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指导,力求每个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
范文二: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指南]
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
本质的差别。?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
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
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
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帮扶计划
结对人员:曾玉玉
李晓鸥
幼儿园本着“发展教师”的理念,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园本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对年轻教师进行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特制订帮扶计划。
一、实施目标:
规划好培训计划,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展示课教案,听课指导与简单评点,自我业务进修提高规划,论文撰写等内容。在这样的活动中继续锻炼自己,提升业务水平,同时把经验传授给被帮扶者,又可以让其从中汲取许多对教学有用的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阅历,增强师德修养、理论修养、教学和基本素养。在这过程中,确确实实让她有所收获,同时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切磋。
二、实施措施: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
作用。
2、指导李老师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听李老师三节课以上,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
其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4、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李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
5、本着教学相长、互动共进的原则,我和李老师分别学习一些
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彼此相互交流。
6、为李老师上好示范课。
中班游戏计划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区角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是根据班级特色以及幼儿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设置的,活动区应以规程为本,即“不做摆设,幼儿参与;利旧利废,一物多用;创出特色,发展个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设置各种区角同时,还应为幼儿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游戏材料,并以同伴的身份对幼儿加以适时的点拨指导。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小医院、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
二、游戏总目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角色扮演水平,促进游
戏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对纸制品感兴趣,尝试看图示折纸,在折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及自我探索力;在剪纸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对传统剪纸活动的审
美兴趣。
3、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能自始至终完成活动,不影响别人,
幼儿的坚持性和意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语言、组织、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很好的发挥。
5、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有关形、量、时间和空间的
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6、懂得材料的使用规则,习惯于和同伴一起使用物品,爱护物品,能有序的独立整理物品。
三、具体措施
1、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等等。在环境创设方面能注意体现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并且能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匹配。
2 、突出个性化方面。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使区域活动能适合幼儿各种兴趣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更符合幼儿素质发展的需要。
3 、明确各区域目标,教师与幼儿同时游戏,并同时指导说话、玩法。
4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讲完整的话,能把自己的意愿讲明白。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5、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6、多关注班中胆小内向、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7、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角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8、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注意安全,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在每一次的游戏活动中,老师重点指导一个游戏活动,并且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指导,力求每个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范文三:如何进行中班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
如何进行中班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我们该怎样利用和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我们该为幼儿提供怎样的区域活动材料?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区域活动是以主题为背景的,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因此,我们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主题发展的需要,根据主题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很大。如果投放的区域材料不合理,幼儿不感兴趣,那他们就不可能通过操作区域活动材料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合理性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呢?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以“周围的人”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为例,我们结合“参观邮局”活动,设立了“邮局”的活动区域,提供了很多积木、橡皮泥、纸盒,希望通过对积木、橡皮泥、纸盒的操作,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刚开始,幼儿还很感兴趣,他们很快就搭建了房子、制作了信封等,但时间不长,这个区域就没人光顾了。观察到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反思:中班想象力有限他们还不能制造很多。为此,我们投放了各种图片、玩具。很快,这些新材料吸引了幼儿,孩子们借助这些材料搭建丰富的东西。由此可见,如果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不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
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投放区域材料。 以“春天来了”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为例,我们在语言区域为孩子提供了“春天的故事”彩色图片,希望幼儿按图片进行表演。孩子们发现新的材料后,开始还尝试进行表演。她们先进行角色分配,然后合作表演。但由于该图片上的角色太多,内容太难,孩子们对该故事又很陌生,再加上孩子们合作表演故事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快,孩子们就放弃了。这个材料就被孩子们丢在一边,无
人问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投放了新的材料:幼儿熟悉的故事的磁带、手偶、头饰等。幼儿可一边听故事一边合作表演。由于故事比较熟悉,孩子们表演起来难度小了许多,她们对该区域的兴趣变得浓厚了。
三: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在我班“体能区”提供给孩子沙包、皮球、跳绳等活动材料。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了,他们能够熟练地玩沙包,拍皮球。这些材料很难使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大的提高。为此,我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来增加材料的难度,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我给幼儿准备了图文题卡,题卡上写着“连续拍球30次”“请两人头顶沙包走路”等,并在上面画出相应的图片。请幼儿抽题卡,按题卡上的要求玩游戏。幼儿对这个新的游戏玩法很感兴趣,玩得人越来越多。
四: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考虑到所有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炎热的夏天”主题为背景开展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在“夏天的海边”这个活动中投放了很多不同层次的积木。不同能力的幼儿回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挑选不同的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可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区域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和主题有关。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比如说:主题“红彤彤的年”中,本来投放了一些简单的操作的东西。但是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后对里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会时不时的问:老师为什么没有这个窗花啊??因为在课上有讲到过红红的表示喜庆。所以我就开始反思,并且和幼儿一起讨论应该有些什么内容,并且思考怎样和主题相联系。这样我们增加了“红窗花”等一些和主题有关的活动,幼儿在兴趣中玩得很开心。
主题下区域活动开展中材料的投放是教师根据主题的开展,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区域内容、
投放材料的过程并幼儿自主的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材料投放是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幼儿乐于主动参加活动的关键。合理提供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他既能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真正起到面向个别,共同提高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材料投放时,一定要了解材料的特点,根据主题需要,从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出发;有目的的收集筛选材料,有层次的、有挑战性的投放材料,从而满足儿童游戏欲望,更好地发挥区角教育功效。
范文四:浅谈中班区角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Word文档]
浅谈中班区角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
关键字:浅谈,中班,活动,中低,结构,材料,投放 浅谈中班区角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
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废旧日用品、素材玩具,结构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都属于低结构的材料,它们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也比较少,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但低结构材料的适时适宜提供对于教师也有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应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多考虑其层次性、递进性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关键词:低结构;区角活动;废旧物品
所谓低结构材料,我的理解就是其结构松散,可变性强,内容宽泛。在现如今大力倡导幼儿自主性活动的形式下,低结构材料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在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那么幼儿将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应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多考虑其层次性、递进性,这样才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生活化低结构材料的研究,在实施过程中,重点从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做起。那么,如何为中班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呢,结合实践谈点滴体会。
一、中班区角低结构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提供的低结构材料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引起孩子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并满足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如在本学期开展的“热闹的马路”主题活动中,我先是引导孩子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然后在教室里创设了这一场景,可没有一辆车子。于是我在美工区先用牙膏盒做了一辆汽车,启发幼儿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做汽车,讨论后幼儿从家里拿来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接着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还需要一些圆形的片片,这可以做汽车的车灯、车轮,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一个“百宝箱”,区域活动时这个区域也是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他们在摆弄最熟悉的废旧材料中进行探索和尝试,并且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
2.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
由于个体差异造成孩子在学习、动作和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差别,孩子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幼儿间的差异,逐步增加难度,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有合适自己练习的材料。如:“在秋天里”的主题活动区域中,我创设了“豆贴画”的内容,并准备了木胶、大豆、画上画的纸盘等材料,能力强一些的幼儿很快完成,而能力相对欠缺一点的还饶有兴趣地创作着。第二天我又提供了更多品种的豆子,有大的有小的,这回给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更大的挑战空间了。接着我又提供了空的纸盘,让他们自己画、自己贴,不断加大难度,激发幼儿挑战的乐趣。同时我又为动手能力稍弱的幼儿增加了一个“工作岗位”,提供了筷子和碗,根据他们的意愿夹豆进行分类,这样使贴豆贴画的孩子在选择材料时更方便,也使分豆的幼儿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二、低结构材料投放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1.引,в锥,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探索
低结构活动材料投放中老师的观察和引导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
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在幼儿活动时,引导幼儿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如还是“在秋天里”的主题区域创设中,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内容,按以往的经验,我把重点定为树叶贴画和树叶拓印,但我渐渐发现,孩子们在拓印时只是很盲目地把叶子涂上颜色按在纸上,成不了画面。我适时地进行引导,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马上能接受而且也拼贴出了简单图案。而对能力不同的幼儿,我索性就在墙上画了一棵树,任由他们把树叶拓印在“树”上,看到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叶子在树上孩子们同样非常满足。
2.观察后生成新活动,及时挖掘材料的利用潜能
在观察中我发现,材料也需要随着主题和季节不断更新。随着秋意渐浓,树叶有的干枯得很快,孩子们往往在拓印和拼贴时常常出现破碎的现象,有的孩子就会放弃了。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破碎的叶子能贴画吗,大家提议把叶子揉碎然后把它们撒在画面上,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还根据叶子的颜色揉碎后粘贴在不同的画面上,给小动物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那些干枯的叶子也不再是孩子们丢弃的“废物”了,现在再去看这个区域就更热闹了,孩子们选择不同的树叶进行不同的创作,每个人都有了成功的可能。
教育来源于生活,低结构的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也比较少,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但低结构材料的适时适宜提供对于教师也有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就应该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和区角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也使低结构的材料真正成为区角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刘萍.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J].中国教育报,2012(12).
[2]陈莹,邱学青.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J].福建教育,2014.
文档资料:浅谈中班区角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解析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用好网络资源,让数学课堂学习事半功倍 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英语教学 生态建构慎思慢行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技巧的实践研究 浅谈小学英语教材的优化使用 如何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整合从顺应儿童成长本真开始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低年级认识图形教学的“四部曲” 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原则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技巧 小学二年级趣味教学的方法研究 指尖上的艺术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五:幼儿园中班区角观察记录
观察要点 是否具有角色意识及同伴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游戏实录 游戏开始好一会了, 理发店”里还是没人光顾,三个幼儿无所事事地玩弄着材料,这时我走进了理发店:请问,可以洗头吗?”一听这话,三个幼儿一起上前忙开了。…… 艾迪拿来围兜给我围上,建豪拿出了洗头膏在我头上挤着,佳妮热情地问:何老师,你要按摩吗?”好的,在哪里按摩?”她立刻牵着我的手,来到小屋里,随后三个工作人员”把我好一阵的折腾,终于一切都做好了,我站起来表示感谢,然后接着说:你们的服务那么好,可惜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你们能上门服务就好了。”三个幼儿一听都说:我们出去给大家洗头按摩吧。”我问:你们出去了,店里就没有人了,有人来了怎么办?”他们想了想,都没有离开理发店”。 幼儿行为分析开始的时候理发店由于没有人光顾,三个幼儿无所事事,没有进入角色,幼儿之间的角色互动也很少,但当老师介入游戏后,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老师用 如果…就好了”的征询式的口吻给出新的建议,把幼儿从游戏的机能性动作引入想象的情节,将独自性游戏引导到角色之间合作沟通的层次,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行为。 改进措施 1、百宝箱提供幼儿可操作和替代的材料,如:用饮料瓶替代洗头膏”,用积木替代卷发筒,这样就使游戏的内容更丰富些。 2、在交流中让大家充分发言,并寻找更多的符合游戏内容的方法,如:理发店”怎样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可以请大家帮忙出点子。 3、教师在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适时介入能启发幼儿将主题情节深入下去,增强同伴间的互动和沟通。 生活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要点:入睡情况及情绪反应 幼儿行为实录: 实录一:今天一早,逸铭奶奶牵着逸铭走到门口,奶奶恳求老师:老师,今天逸铭睡觉就别让她睡了,她说睡不着。”只见逸铭眼睛已经湿漉漉了,奶奶轻轻告诉我:她大概不睡觉,被老师批评过,今天就不肯来幼儿园了”老师听后感到莫名其妙,我们没有批评她,怎么回事?”我去问搭班老师,她也说没有批评过她。 实录二:中午,孩子们在安静的吹眠曲中,边脱衣服边睡下了,此时逸铭看看老师,又看看同伴,也开始脱衣服,可是眼眶里又有眼泪了。逸铭,怎么了,是不是不想睡觉呀?”逸铭点点头,说: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是吗?哪里不舒服?”她一会说脚不舒服,一会儿又说头上的辫子扎着睡不舒服。那老师帮你揉揉脚吧!把你的辫子也解开来。”这时她继续寻找着更多的理由,老师,奶奶跟你说过的,我可以不睡觉的。”今天老师陪在你身边,你一定能睡着的。”逸铭将信将疑,就躺下了,在老师的安抚声中她渐渐地睡着了。 教师反思: 逸铭一直是我班表现好的乖乖女,可是近来发现她总和奶奶粘在一起,早上不许奶奶离开幼儿园,经常在老师的劝说中,奶奶才离开。我觉得原因一是奶奶对隔代特别宠爱所导致的。其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经不起挫折,在表扬声中长大,往往听不进批评。其三,老师在细节方面处理过于草率,可能孩子在睡觉时曾经有这样那样扰乱睡眠的因素,老师对不睡觉的幼儿只是命令的口气,没有分析原因,使孩子对睡觉产生厌恶甚至惊慌。 改进措施: 1、利用电话或面对面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睡觉的习惯,并取得与家长意见的一致。 2、多和孩子谈心,运用正面引导的方法,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3、教师在幼儿入睡后多关注孩子午睡的情绪反应,如有反常就要耐心询问,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惧和不适。 区域游戏观察反思 观察要点:幼儿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游戏背景: 顾逸铭与周顾雯在图书角里准备看书。 幼儿行为 教师思考 镜头一: 顾逸铭:我想借e2的书,你呢?” 周顾雯:我也想借e1的书。” 顾逸铭:那我们一起来借吧?” 周顾雯:这里是标志,这里是你借哪里的书,你写错了。” 顾逸铭:我用e1来表示我的标志啊” 周顾雯:可是这样你会跟你借得书搞错的。” 1、孩子基本能看懂借书卡,可是在具体借得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混淆的记录,比如顾逸茗的记录,很清楚他借e2 的书,可是在标志的地方用e1 表示,这样在还书的时候可能会搞错。 调整策略: 1、我觉得可能设计借书卡的时候,用文字不是很适合,部分幼儿不是很清楚,有时会记录错。我觉得用图来表示可能会更合适。 学习活动观察反思 观察要点:幼儿的观察记录是否合适 幼儿行为 教师思考 镜头: 曹宇:这是我的记录,第一个是餐巾纸,第二个是报纸,第三个是签画纸,第四个是蜡光纸” 那你介绍一下,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我
说: 曹宇:后面的数字表示这些纸在水里的吸水名次,1是本领最大的,5是本领最小的。” 看了几个孩子的记录之后,我觉得他们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在交流时他们表述的很清楚,其他孩子也都能理解,可是在共同进行比较时就出现了无法比较,比较时困难得现象。 调整策略: 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的记录时,很难与同伴进行比较。 因为,他们的记录表是自己设计的。所以我觉得老师需要自己设计一张大的记录表,这样老师在记录时,孩子们就能很清楚地进行比较。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