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体积的认识教案
体积的认识教案
篇一:《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五单元1课时《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
主备人:吴丽芸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教材内容分析:
就本课内容来说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体积单位。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课前准备:按实验(1)要求做好准备。一个土豆、一块小石头(比土豆小)、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故事导入,《乌鸦喝水》,提问: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
吗,谁能说一说, 石头与水面高度有什么关系,说明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课 认识体积
活动一:比较土豆和石块的大小
1、教师出示土豆和石块,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2.教师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交流杯子中水面发生的变化。
3、提出: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然后,师结语:土豆占的地方大,就是土豆占的空间大,并引导学生说出:石块占的空间小。
介绍体积的概念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活动二:实物描述,哪个的体积大,
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火柴盒、文具盒和鞋盒,哪个占的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哪个比哪个的体积大,???
活动三、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做启发性谈话,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最好有学具)
1.认识并体验1立方厘米。
(1)教师说明1立方厘米的概念。介绍1立方厘米的字母表示。
(2)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2.认识并体验1立方分米
(1)教师说明1立方分米的概念。介绍1立方分米的字母表示。
(2)先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立方分米有多大的空间。再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3.认识并体验1立方米。
(1)引导学生概括出1立方米的概念,并介绍1立方米的字母表示。
(2)师生合作,搭建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看1立方米有多大,并请几名同学站到里面试一试。
三、评价激励 简单应用
课本58页练一练1~3题。
板书设计: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课后作业:
做一做——单元本的评价激励1~3题。
试一试——1cm、1cm2、1cm3分别是长度、面积、体积三种不同的计量单位,请你试着总结三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闯一闯——一个表面涂满红色的大正方体,在它的每条棱上等距离地切三刀。三面涂色的有( )个;两个面涂色的有( )个;一个面涂色的有( )个;六个面都没有涂色的有( )个。
篇二:《认识体积》微教案
《认识体积》微教案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体积和容积》——《认识体积》。
教学背景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体积和容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第一学段)的特点,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本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来开展学习的。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通过猜测、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也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每天早晨,我都会准备一杯满满的温开水,今天我往水里加入一些柠檬,你认为放得下吗,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探讨有关体积的知识。(板书课题)
一、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认识体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呢,(板书:物体) 师:像刚才举例的就是物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有趣的物体。
1、出示实物,猜想结论。
(1)出示大小较相近的土豆和红薯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土豆和红薯,你猜想哪一个大,两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不好比较,光凭眼去看是无法判断出哪一个大,那能想想办法比较出来吗,(生说方法)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师:接下来,我们就采用同学的方法实验一下。实验前我们先来看看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实验方法)
提问:你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生开始实验)
3、观察实验,认识体积。
师:通过实验,有结论了吗,哪一个大,与你的猜想是否一样,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的过程。(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思考:(1)两个量杯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放红薯的杯子水面比土豆的要升的高。)
(2)为什么水面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生:红薯占的空间比土豆大。)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其实,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4、联系生活,深化概念。
师:其实,教室里的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说明物体都有体积。那你能把教室里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哪个物体的体积小,
师:可以看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所以体积有大小之分。师:同学们,那这杯满满的温水还可以加入柠檬吗,(生说原因)
二、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的收获应该不少,你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板书设计: 认识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篇三:体积和容积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看,你能比较这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出示一个苹果和一个大枣)你是怎样比较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物体的大小的知识——体积和容积(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认识体积
1.出示两个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同样高。
(1)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大枣,让学生说明水面有什么变化。
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大枣占有了水中一块地方)
指出:大枣占有一块地方,我们就说大枣占有一定的空间。
因为大枣占有空间,把水往上挤,所以水面上升了。
(2)在另一个杯子放入荔枝。
(3)提问:现在水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面会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为荔枝大一些,所以这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说明这一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2.出示大小不同三种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中,在倒满水,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 让学生说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指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说能说说生活中两种物体体积的小。(说完整的话)
认识容积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比较一下哪个体积大一些。(例7)
(1)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
指出:书盒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也就是说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两种容器的容积。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然后教师可以操作演示,在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明三维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使学生明确:因为它们都是有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让学生明白杯子装的多说明容积大,杯子装的少的说明容积小。
6.第3题可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否正确。
7.第4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8.第5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
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大吗?你觉得学好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吗?
范文二:体积的认识教案
体积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什么是物体的体积;知道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知道体积的性
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猜测、探究、类推和验证
等活动,知道什么是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概括能力以及一定的三维空间观
念,增强空间观念和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积的认识和比较体积的大小,了解体积的性质。 难点:三维空间的建立,初步形成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学工具:多媒体、水果、烧杯、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师:今天上课前,王老师想让大家先回忆一个故事——《乌鸦喝水》。想一想,
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生:放小石头让水位上升。
2、师:真棒。这个故事啊其实蕴含着一个巧妙的数学知识,同学们有兴趣来探
究与学习这个知识吗?
3、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体积的认识)
(二)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初步感受空间。
实验一:在一个空水杯中倒满水。
这个说明什么呢?
说明:杯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据了。
实验二:在另外一个同样大小的杯子里放一个苹果,
问:同学们先预测一下,如果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的杯子,结果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提问:那谁来倒一下试试。(学生倒)
提问:结果和同学们预测的一样,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两个杯子装的水是一样多的,现在放进去一个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能装水的空间就少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占据 空间
师:请你利用占据和空间这两个词语填空。
1)桌子上什么都没有,当我们放了一些东西后,这些东西就( )了桌子表面的一部分( )。
2)书包里什么都没有,当我们放进一些书后,这些书就( )了书包里的一部分( )。
2、体会空间也有大小。
实验三: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还是这两个玻璃杯,一个杯子里放的是苹果,另一个杯子里放的是小番茄(教师准备时,可选择大小差异较大的两种水果),同学们想一想,往这两个杯子里倒水,倒进哪个杯里的水会多一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实际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倒水(老师只给学生一个杯子)。
提问:怎样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种水果拿出来,就可清楚看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了。和你们刚才的预测一样吗?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苹果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小番茄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看见还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师:请你利用大小说一说。
1)在教室里,桌子占据的空间( ),椅子占据的空间( )。
2)大象占据的空间( ),老鼠占据的空间( )。
3、体积的概念。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提问:同学们看,这3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个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相反,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水果越大,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反而越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3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感受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小黑板出示体积的含义)
师:苹果的体积是什么? 石头的体积是什么?
同桌之间说一说任意物体的体积是什么。
4、比较体积的大小
一)不同物体的体积大小
提问:你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自由说,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物体越大,它所占的空间越大,体积就越大;反之,体积就越小。
二)同一物体的体积大小
师:XXX,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我们的体积谁大?现在请你站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问:他的体积变了吗?那他的什么变了?
生:体积不变,位置变了。
师:位置的变化不影响体积。
师:这块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
生:球形。
师:现在我将它压扁,请问它的体积变了吗?那什么变了?
师:我将它拉长,它的的体积变了吗?说明什么?
生:体积不变。说明形状的变化不影响体积。
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情况吗?(切西瓜等)
师总结:位置、形状都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三)巩固新知,进行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电脑的体积比手机的体积大。
2、两根木棒长度一样,他们的体积就一样。
3、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圆形,它的形状变了,它的体积也变了。
二、比较体积的大小
1、请比较积木搭成的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
生:图A比图B的体积小。
师:小了多少呢?
生1:图A比图B小了三个积木。
生2:图A是5个积木,图B有8个积木。
生3:我们可以用5<8表示。
师:真不错!你发现体积的大小可以怎么比较?
生1:数出同样多的积木,另外还有多的就是大的部分。
生2:但是要每个积木同样大才行。
生3:找出同样大小的物体的个数,相差几个就可以比较大小了。
2、师:(出示量杯中50ML的水)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杯中的水,倒入比它小的量杯里,水体积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1:不会发生变化。(大部分同学点头表示支持。)
生2:我认为可能会发生变化,倒进小的杯子,水会高许多。
师:请两位同学来倒一下。(学生把水倒入小杯中,显示还是50ML)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猜想、实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比较水的体积大小,不能只看水有多少高度,还要看水杯的大小。 生2:像这样,虽然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没有变化。 3、师:(出示两个长方形,单位厘米)有两个长方体,现在分别只看见其中一个面。请你说说,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为什么?
生1:图1比图2大。因为图1的面积大。
生2:图1比图2小。因为可能图2比图1厚。
生3:可能图1和图2一样大。
生4:无法比较。因为只看到一个面。
师:你同意上面哪一种观点?请同学们作出选择。
师:为什么?
生1:只知道一个面,没有知道有多厚,没有办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生2:长方体大小的比较,要知道长、宽和高每条边的长度。
综上所述,要比较体积大小的关键:首先可以通过眼睛来判断;其次体积的大小与形状位置无关;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来判断体积的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拿一个苹果和一个香梨,问:谁的体积大?
师:有些物体的体积是无法用眼睛来辨别的,你能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吗?(小组讨论)
范文三: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生活教育网http://www.life116.com
?????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角,并说一说你制作的角是由
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做的几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
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
与边,教师—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
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 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让学生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出各有几个角?并且跟黑板上的直角进行
比较。使学生发现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的角,跟黑板上教师指出的角的形状、
大小差不多。教师说:“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到的角,跟黑板上的角(指
着直角)是一样的,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师在
直角上画出直角的符号。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看一看,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拿出纸,仿照书上的
方法折出直角。
2.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能找到直角?(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3.如何判断直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三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一个是直
角。教师说:“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
起,再看另一边是否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然后,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
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
都是直角。
2. 练习八第4题。
生活教育网http://www.life116.com 1
生活教育网http://www.life116.com 让学生独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然后让学生回答。 3. 教学画直角。
师:“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先
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
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充分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物品中的直角,还要让一部分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 2.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角需注意的要点。 3. 让学生自己在带来的纸盒上找直角,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盒子
上各有24个直角。)这道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学游戏,分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教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多,在几何知识中
也占很重要的地位。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有
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全球
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
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
务。
生活教育网http://www.life116.com 2
范文四: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徐州市鼓楼区星源小学 历洪星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变化,能判断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吸管。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抽象角的特征
1.引入
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猜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找角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
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3.指角
第一次,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第二次,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教师先指顶点,在从顶点出发指出两条边。
第三次,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84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多维练习,突显角的本质
1.折角
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 (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些角不尽相同,为什么都是角呢?
2.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画角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结:虽然角的边画的有长有短,角的开口方向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这里让学生通过折角、画角感受生活中角无处不在,自己也能创造出来角,同时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把握角的本质特征。]
3.找角
寻找图形中的角。
寻找生活中的角。
三、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变化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用一根吸管创造一个角。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会角的大小。
思考:怎样把角变大?(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样把角变小?(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板书:收拢)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展示。
小结:角是有大有小的,要使角变大,就把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就把两边收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吸管,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
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4.用两根吸管创造四个角,思考:怎样让这四个角一样大?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角”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问?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范文五:千克的初步认识教案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
千克的初步认识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能力目标:
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秤,两个同样重的鸡蛋,一个鸭蛋,一枚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袋1000克精盐,案秤图。
学具:以组为单位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支粉笔,一瓶钢笔水,1把小刀(1袋1000克精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左边一本语文书,右边一本数学书,问:语文书重还是数学书重,同学们争执不下,有人说语文书重,有人说数学书重。这时,请同学们左手放一本语文书,右手放一本数学书,掂一掂哪一本书重,同学很快掂出语文书比数学书重。老师接着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呢,学生说不出来,师说:比较东西的轻重,光靠眼睛不行,要用手掂一掂。但要想准确地说出物品的重量,用什么方法呢,它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千克的初步认识)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天平
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
师问:教师这儿有两个鸡蛋,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两个鸡蛋同样多的结论。
师说:如果把一个鸡蛋换成鸭蛋,看看指针动不动,说明哪个蛋重,(通过天平的指针向鸭蛋一边偏离,说明鸭蛋比鸡蛋重)
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称物品重量时,一般在天平左边盘里放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标尺的中间位置,表示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砝码上标有它的实际重量,这时
砝码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师问:在天平上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分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分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1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
师说:这枚2分硬币约重1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1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师说:请同学们将左盘里的2分硬币取出,放入黄豆,直到天平指针指向标尺中间,使天平平衡,然后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以组为单位,将2分硬币取出,把黄豆一粒一粒轻轻地放入左盘,直到天平平衡,就不放了,这时数出黄豆的粒数。由于黄豆粒大小不同,1克黄豆的粒数可能不同)用同样的方法,称一称1克绿豆有几粒,能得出什么结论,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
称一称:用天平称一称15个图钉有多重。(学生在右边盘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一直放到10克,这时发现天平平衡了,所以,要肯定地告诉学生,15个图钉共重10克。老师在学生放砝码时,提示学生选择砝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下10克物品的重量,全组同学传递着掂一掂15个图钉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再称一称1支粉笔、1本数学书、1瓶墨水、1把小刀的重量,填在数学书上。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像一粒豆、一个图钉、一把小刀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师说:1千克,1000克(教师同时板书)。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这种秤,教师出示案秤。请同学们看一看这袋精盐有多重。(教师将一袋精盐放到秤盘里,告诉大家一袋精盐重500克)师说: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问: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师说: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所以案秤的指针指在1。1千克又叫1公斤。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在商店里,常用下面的案秤称物品的重量。
师问:看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说: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看看下列物品应用什么做单位:一个梨约150( )、一个南瓜重4( )、一个足球重450( )、一颗手榴弹重250( )。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个2分硬币重1克,100个2分硬币重( )克。1000个2分硬币重( )克。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
2(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填在括号里
(1)1个桔子重80( )。
(2)1个鹌鹑蛋重5( )。
(3)1只小狗重2500( )。
3(计算下面各题
500克,600克,( )克 670克,70克,( )克
8克×5,( )克 72克?8,( )克
4(在?内填上“,、,或,”
400克?500克 670克?760克
1克?1千克 1千克?1000克
5(应用题
(1)一支粉笔重3克,3支粉笔重多少克,
(2)一个苹果重170克,一个桔子比它轻20克,一个桔子重多少克,
6(回家后,找出3种重1千克的物品
www.3edu.net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www.3ed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