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学化学教材
目录:初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高一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A 、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 、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 即变化是一个过程, 是动态的; 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 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 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2、基本实验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① “三不”原则:不摸——不用手接触药品。
不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闻药品气味。
不尝——不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 节约原则:若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 ,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③ 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取用方法
① 固体药品一般放在广口瓶中,固体药品的取用:用药匙取,
块状——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立
固体粉末——用纸槽送入, 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 液体药品的取用:
a. 液体药品一般放在细口瓶(试剂瓶)中,取用时注意:瓶塞倒放,手握标签,瓶口
紧挨试管口,回收一滴。
b. 少量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取用。一般做到“垂直悬空四不要”,即应在仪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仪器壁;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它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冲洗)。
c. 定量取用——量筒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底保持水平 注意:量筒的0刻度在下,读数时俯视——数值偏高(大)
仰视——数值偏低(小)
先将液体倾倒入量筒至接近刻度时,用滴管逐滴滴入至刻度值。
(3)浓酸、浓碱的使用
使用时注意保护眼睛,若不慎溅到皮肤、衣服或实验台上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构造:托盘、指针、标尺、平衡螺母、游码、分度盘。
(2)称量范围:砝码5~50g,精确称至0.1g (只用于粗略称量)。
(3)操作:
① 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② 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
③ 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
(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3. 连接仪器装置:
实验时常把玻璃导管、胶管、带孔的胶塞、试管、广口瓶等连接在一起组成一定的装置,连接仪器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孔内的方法是:先将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着插入。
4. 检查装置气密性:
组装完制取气体的装置时,一般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只有气密性良好,才可装入实验用的药品。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导管口入水,手贴管瓶壁;管口冒气泡,放手水回流;若无此现象,装置必漏气。 夏天,当手温与室温相近时,可微热试管。
5. 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量——不得超过酒精灯容量的2/3,不少于容积的1/4。
6. 过滤——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物质的过程,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常用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
操作注意事项:
一角:滤纸叠成的圆锥的锥角与漏斗的锥角重合。
二低:(1)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2)滤液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侧。
(3)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7. 蒸发——加热溶液使溶剂不断挥发,从而获得溶质的过程。
常用仪器: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或三角架泥三角)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过热,液体飞溅,有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发剩余液体,取用蒸发皿时
一般用坩埚钳,加热后的蒸发皿应垫石棉网放实验台上。
8. 洗涤仪器:
一般有试管刷等洗涤工具。
试管:夹持中上部,倾斜,振荡(手腕用力),先倒出液体再注水清洗。
?
?洗后再用清水冲难溶氧化物或盐——稀盐酸? 油脂——热纯碱
干净标准:不聚成水滴,不成股流下,洗后将试管倒扣在试管架上。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向试管里倾倒液体试剂时,试剂瓶标签应朝向手心
B. 实验剩余的药品必须放回原瓶
C. 取液后的滴管,放置时应保持橡胶乳头在上
D.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例2]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如果将砝码放在左盘,称量物放在右盘。平衡时砝码为10克,游码读数为1.9克。这种做法可能导致:(1)称量方法不正确;(2)称量方法正确;
(3)无法确定称量物的质量;(4)可知称量物为8.1克;(5)可知称量物为11.9克。你认为正确结论应该是( )
A. (1)和(3) B. (1)和(5) C. (2)和(5) D. (1)和(4)
[例3] 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 集气瓶 B. 量筒 C. 试管 D. 烧杯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范文二:《中学化学教材分析》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
课程介绍
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与学科任务编写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系。教材主要指..教科书而言,还可以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文字材料、教学音像资料以及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拟对这几项工作做一些归纳与探讨。
一、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 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识别教材的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部分知识或技能。还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个具体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分析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教学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教师应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仔细区别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
握这些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背景材料、例证或过渡性练习,准确地找出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 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示例:
现以“盐类的水解”一节为例,讨论怎样认识和理解教材。
1.识别教材的内容
从总体看,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本节教材中盐的水解规律是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突出系统性和论证性。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揭示与领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则是化学用语的技能,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依据和规范要求,并加强书写训练。
2.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知识、技能的要点:盐类水解的概念;两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可从知识、技能的要点中分解出知识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强酸弱碱的盐水解的规律;强碱弱酸的盐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盐(弱酸弱碱生成的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用较大篇幅分析两种盐水解的过程和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这些内容是研
究盐类水解规律的背景材料与应用例证,不属于知识、技能的要点。
3.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盐类的水解”教材内容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及实例,促进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为落实好“盐类的水解”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深入探讨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
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然后,要运用演绎法,将规律应用于解决盐类水解利用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认识。
4.教材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电解质理论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建立强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有关的概念;二是研究电解质的化学变化,主要讨论离子互换反应(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和盐类的水解)与电化学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的一般条件与规律。
“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安排在离子反应和强弱电解质之后,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在电离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还可以通过与已有离子反应知识的比较、辨析帮助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已有知识,并从中发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此外,在本节教材学习结束前,应该通过适当
方式对离子反应的知识集中整理、小结,并把这些知识纳入到电解质理论知识网络中去。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经常需要制定章、单元、节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的是预期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从素质教育和综合发展的观点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包括“双基目标”、“能力目标”和“教育目标”等在内的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从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去说明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标准。现以“双基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双基是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的“双基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规定具体标准:一是把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细目化,明确规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二是使用恰当的行为化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或条件下应达到的水平。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把教材中知识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三个层次:
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的知识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理解——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说明和解释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化学实验技能目标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
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学会——学生能够独立地、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熟练——学生能准确地、有条理地、迅速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观点引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是近年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研究深化的标志之一。例如,在依据教学大纲界定的“双基目标”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时,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确地以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再以教师的行为去表述,从而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如,不少地区和学校把化学教学大纲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层次进一步分解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分析、综合、探求等不同的学习水平,并赋予各自明确的涵义,这种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易于实施和评价。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教师在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时借鉴。 在化学教学中,布鲁姆认知领域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含义是:
记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再现或再认识。
理解——把握学过的化学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涵义的领会、解释和引申等。 应用——将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
分析——辨认整体中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
综合——把零散的信息、资料组成为新的整体,以得出新结论的能力。
探求——能接受提示、改造和补充知识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对原有的模式进行模仿、改造或创造一种新模式,以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学生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能够完整地叙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
反应产物,能够迅速准确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理解点燃氢气前检验纯度的必要性,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验纯的必要性。 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能够说出氢气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生初步学会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能够说出验纯操作的主要步骤。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反应产物对化学反应进行较全面的观察和叙述。
学生能够依照先后顺序对实验操作进行有序的观察和叙述。
“教育目标”:
学生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有鲜明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二)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生知识结构化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重点内容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学重点对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确定教学重点: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安排,找出重要的内容。可先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入手考虑。大纲规定“掌握”、“理解”、“了解”等,可以作为判断教学内容重要性的依据之一。还可以从教材的排印等去考虑,例如,全部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部分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和会用。不用黑体字排印,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此外,各章内容提要提供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系统,章节习题中知识、技能练
习的次数、难度和综合程度等,在判定教学内容是否重要时,也都有参考价值。 然后,通过比较找出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和物质的物理性质相比较,它的化学性质更重要。和描述性知识相比较,反映物质组成、结构的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更重要。和一般物质相比较,选定的代表物更重要。
最后,深入研究重要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每章、每单元以至每节教材,常包含若干重要的内容。重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教学重点,要分析这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找出其内在的中心和外围,并在确定重点时有所取舍。
2.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难理解或难掌握的知识、技能。 从教材本身分析,难点内容通常包括: 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化合价的实质;
容易混淆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结晶水合物与混和物;
综合性强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合成氨适宜的生产条件的选择;
逻辑推理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电化腐蚀及其规律。
当然,有些难点兼有上述多种特点。要对所教教材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对困难程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教学难点。 有些教材内容,教师认为不难,但学生接受困难较大,这些内容也应该确定为教学难点。应该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学生有关知识的状况、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使教学难点规定得更符合实际。
要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但是,重点内容学生接受不一定都困难,非重点内容学生不一定都容易理解,对此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包括氢气的还原性、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用途三项教学内容。 从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看,氢气的还原性和还原反应,分别属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知识和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是应该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氢气的用途,是应该了解的化学基础知识。显然,前二项均为重要内容。
从知识间的关系看,氢气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还原反应概念,是学习氢气的还原性以后,具体分析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形成的。可见,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原反应和氢气的用途是围绕它的外围知识。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氢气的还原性,有演示实验做基础,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各个反应物和生成物,认识这条性质并掌握有关化学反应方程
式等难度不大。难在“什么是还原性”,这已是涉及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问题了。
鉴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涉及的概念较多,包括氧化反应、被氧化、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反应、被还原、还原剂、还原性等,这些概念间的关系较复杂,所以还原反应概念是难点。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主讲教师基本情况
英荣建 41岁, 临沂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化学》、《无机化学实验》、《配位化学》、《化学教学论》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能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独立制作课件。在搞好教学同时,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余天桃,女43岁,临沂师范学院化
学系教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以及化学发展史和有机合成研究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史》、《化学与社会》、《化学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能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独立制作课件,网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习题解答、动画演示、教师答疑等,网址: http://211.64.240.18/chem/youji/index.htm ,设有有机化学教学论坛,及时进行网上适时交互式教与学,多年来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努力从事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重视助教队伍的建设,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为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贡献。 在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合成、化学教学等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
供三年制化学(师范类) 专业试用 总学时数:32
开课单位:化学系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方向选修课程。本门课程所涉及内容是连接先进教学理论和化学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使化学教学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教材分析的方法及化学教学系统设计将有利于师范生更加完整合理地处理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促使师范生更新观念,提高教
学设计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素质。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教学,应使师范生达到 .
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
2.掌握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方法;
3.掌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和局部设计方法;
4.掌握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设计;
5.掌握中学化学各种课型的教学设计方法;
6.会写教学设计方案,会说课。 从而为学生顺利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现行化学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设计的要求并结合中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以及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选取以下教学内容:化学教学设计概述、化学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及教材分析、化学教学系统的局部设计、化学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及说课教学设计等。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是将来教育者业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学要重视掌握理论和联系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联系新化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新教材、新学习方式的实践。让学生经常深入教学改革第一线,见习、参加部分教学实验,收集分析教学改革的信息和经验,对课程改革的进
展进行反思,更新教学思想,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从而为师范生走向教学工作岗位从事新课程的教学建立良好基础。
五、注意事项
1.执行教学大纲应该同时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材,详略和顺序皆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编排。
2.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要认真执行,但同时要注意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化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积累化学教学改革资料,吸收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3.作业布置:不仅限于书面作业,提高实践作业的比重,要求学生多写教案,多试教。
4.考核方式:笔试+平时实践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 绪言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现代教学设计的意义
3.现代教学设计的层次
1. 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注]了解教学设计的涵义;理解现代教学设计的意义;知道现代教学设计的层次;掌握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二、 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及教材分析
1. 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分析教学任务
2.熟读教材、分析教材
3.对学习主体进行调查、分析
4.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调查和分析
5.选择教学理论基础
6.综合决策
7.教材分析实例
[注]知道从六个方面进行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读懂课程标准并能依
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能联系实例从四个方面分析教材;能够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正确认识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会选择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理论。
三、化学教学系统的局部设计
1.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2.化学课的导入及教学情境设计
3.化学教学语言及讲解设计
4.化学课的结束设计
5.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
6.化学教学的调控设计
7.化学教学媒体的设计
[注]掌握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掌握化学课的导入及教学情境设计;掌握化学教学语言及讲解设计;掌握化学课的结束设计;掌握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掌握化学教学的调控设计;掌握化学教学媒体的设计。
四、化学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
1.认知策略设计
2.情意过程设计
3.化学教学活动设计
1. 化学教学策略设计
[注]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认知策略设计方法;掌握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情意过程设计方法;掌握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化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法;掌握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化学教学策略设计方法。
五、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1.经验归纳法
2.理论演绎法
[注]会用经验归纳法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会用理论演绎法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1.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2.化学新教材
3.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4.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情设计
5.化学新课程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
6.化学新课程学习活动组织和学生发展及学成就评价设计
7.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注]掌握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及蕴含的理念;了解化学新教材的结构及编写特点,会分析教材;掌握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掌握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情设计;掌握化学新课程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掌握化学新课程学习活动组织和学生发展及学业成就评价设计;会对化学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七、说课教学设计
[注]知道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会写说课教案;会说课。
学时分配建议
教 材:化学教学设计论,江家发,出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①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王磊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③化学教学艺术论,朱嘉泰、李俊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④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⑤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徐承波、吴俊明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化学教学论教学日历见下表
临沂师范学院教学日历
顺序课堂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设计题目课(数课
课程内容(章、节名课内外量、出课内外
称) 时数时处);时数时
数艺术类数
课程独立作业名称、规格及业务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化学教材设计的准备工作及教材分析
第三章 化学教学系统的局部设计
第四章 化学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
第五章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第六章 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说课教学设
4 计
机动
4
范文三:中学化学教材分析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
课程介绍
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与学科任务编写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系。教材主要指教科书而言,还可以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文字材料、教学音像资料以及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拟对这几项工作做一些归纳与探讨。
一、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
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识别教材的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部分知识或技能。还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个具体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分析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教学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教师应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仔细区别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背景材料、例证或过渡性练习,准确地找出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
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示例:
现以“盐类的水解”一节为例,讨论怎样认识和理解教材。
1.识别教材的内容
从总体看,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本节教材中盐的水解规律是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突出系统性和论证性。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揭示与领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则是化学用语的技能,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依据和规范要求,并加强书写训练。
2.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知识、技能的要点:盐类水解的概念;两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可从知识、技能的要点中分解出知识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强酸弱碱的盐水解的规律;强碱弱酸的盐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盐(弱酸弱碱生成的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用较大篇幅分析两种盐水解的过程和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这些内容是研究盐类水解规律的背景材料与应用例证,不属于知识、技能的要点。
3.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盐类的水解”教材内容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及实例,促进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为落实好“盐类的水解”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深入探讨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然后,要运用演绎法,将规律应用于解决盐类水解利用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认识。
4.教材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电解质理论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建立强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有关的概念;二是研究电解质的化学变化,主要讨论离子互换反应(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和盐类的水解)与电化学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的一般条件与规律。
“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安排在离子反应和强弱电解质之后,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在电离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还可以通
过与已有离子反应知识的比较、辨析帮助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已有知识,并从中发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此外,在本节教材学习结束前,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对离子反应的知识集中整理、小结,并把这些知识纳入到电解质理论知识网络中去。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经常需要制定章、单元、节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的是预期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从素质教育和综合发展的观点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包括“双基目标”、“能力目标”和“教育目标”等在内的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从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去说明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标准。现以“双基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双基是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的“双基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规定具体标准:一是把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细目化,明确规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二是使用恰当的行为化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或条件下应达到的水平。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把教材中知识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三个层次:
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的知识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理解——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说明和解释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化学实验技能目标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
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学会——学生能够独立地、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熟练——学生能准确地、有条理地、迅速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观点引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是近年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研究深化的标志之一。例如,在依据教学大纲界定的“双基目标”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时,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确地以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再以教师的行为去表述,从而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如,不少地区和学校把化学教学大纲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层次进一步分解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分析、综合、探求等不同的学习水平,并赋予各自明确的涵义,这种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易于实施和评价。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教师在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时借鉴。
在化学教学中,布鲁姆认知领域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含义是: 记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再现或再认识。
理解——把握学过的化学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涵义的领会、解释和引申等。
应用——将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
分析——辨认整体中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
综合——把零散的信息、资料组成为新的整体,以得出新结论的能力。
探求——能接受提示、改造和补充知识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对原有的模式进行模仿、改造或创造一种新模式,以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学生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能够完整地叙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能够迅速准确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理解点燃氢气前检验纯度的必要性,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验纯的必要性。
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能够说出氢气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生初步学会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能够说出验纯操作的主要步骤。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反应产物对化学反应进行较全面的观察和叙述。
学生能够依照先后顺序对实验操作进行有序的观察和叙述。
“教育目标”:
学生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有鲜明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二)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生知识结构化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重点内容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学重点对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确定教学重点: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安排,找出重要的内容。可先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入手考虑。大纲规定“掌握”、“理解”、“了解”等,可以作为判断教学内容重要性的依据之一。还可以从教材的排印等去考虑,例如,全部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部分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和会用。不用黑体字排印,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此外,各章内容提要提供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系统,章节习题中知识、技能练习的次数、难度和综合程度等,在判定教学内容是否重要时,也都有参考价值。
然后,通过比较找出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和物质的物理性质相比较,它的化学性质更重要。和描述性知识相比较,反映物质组成、结构的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更重要。和一般物质相比较,选定的代表物更重要。
最后,深入研究重要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每章、每单元以至每节教材,常包含若干重要的内容。重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教学重点,要分析这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找出其内在的中心和外围,并在确定重点时有所取舍。 2.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难理解或难掌握的知识、技能。
从教材本身分析,难点内容通常包括:
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化合价的实质;
容易混淆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结晶水合物与混和物;
综合性强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合成氨适宜的生产条件的选择; 逻辑推理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电化腐蚀及其规律。 当然,有些难点兼有上述多种特点。要对所教教材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对困难程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教学难点。
有些教材内容,教师认为不难,但学生接受困难较大,这些内容也应该确定为教学难点。应该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学生有关知识的状况、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使教学难点规定得更符合实际。
要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但是,重点内容学生接受不一定都困难,非重点内容学生不一定都容易理解,对此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包括氢气的还原性、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用途三项教学内容。
从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看,氢气的还原性和还原反应,分别属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知识和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是应该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氢气的用途,是应该了解的化学基础知识。显然,前二项均为重要内容。 从知识间的关系看,氢气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还原反应概念,是学习氢气的还原性以后,具体分析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形成的。可见,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原反应和氢气的用途是围绕它的外围知识。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氢气的还原性,有演示实验做基础,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各个反应物和生成物,认识这条性质并掌握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难度不大。难在“什么是还原性”,这已是涉及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问题了。
鉴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涉及的概念较多,包括氧化反应、被氧化、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反应、被还原、还原剂、还原性等,这些概念间的关系较复杂,所以还原反应概念是难点。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主讲教师基本情况
英荣建 41岁, 临沂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化学》、《无机化学实验》、《配位化学》、《化学教学论》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能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独立制作课件。在搞好教学同时,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余天桃,女43岁,临沂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化学史、化学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以及化学发展史和有机合成研究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史》、《化学与社会》、《化学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能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独立制作课件,网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习题解答、动画演示、教师答疑等,网址: http://211.64.240.18/chem/youji/index.htm,设有有机化学教学论坛,及时进行网上适时交互式教与学,多年来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努力从事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重视助教队伍的建设,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为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贡献。 在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合成、化学教
学等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
供三年制化学(师范类) 专业试用
总学时数:32 开课单位:化学系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方向选修课程。本门课程所涉及内容是连接先进教学理论和化学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使化学教学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教材分析的方法及化学教学系统设计将有利于师范生更加完整合理地处理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促使师范生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素质。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教学,应使师范生达到 . 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 2.掌握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方法;
3.掌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和局部设计方法; 4.掌握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设计; 5.掌握中学化学各种课型的教学设计方法; 6.会写教学设计方案,会说课。
从而为学生顺利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现行化学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设计的要求并结合中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以及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选取以下教学内容:化学教学设计概述、化学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及教材分析、化学教学系统的局部设计、化学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及说课教学设计等。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是将来教育者业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学要重视掌握理论和联系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联系新化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新教材、新学习方式的实践。让学生经常深入教学改革第一线,见习、参加部分教学实验,收集分析教学改革的信息和经验,对课程改革的进展进行反思,更新教学思想,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从而为师范生走向教学工作岗位从事新课程的教学建立良好基础。
五、注意事项
1.执行教学大纲应该同时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材,详略和顺序皆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编排。
2.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要认真执行,但同时要注意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化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积累化学教学改革资料,吸收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3.作业布置:不仅限于书面作业,提高实践作业的比重,要求学生多写教案,多试教。 4.考核方式:笔试+平时实践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 绪言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现代教学设计的意义 3.现代教学设计的层次
1. 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注]了解教学设计的涵义;理解现代教学设计的意义;知道现代教学设计的层次;掌握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二、 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及教材分析 1. 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分析教学任务 2.熟读教材、分析教材 3.对学习主体进行调查、分析 4.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调查和分析 5.选择教学理论基础 6.综合决策
7.教材分析实例
[注]知道从六个方面进行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读懂课程标准并能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能联系实例从四个方面分析教材;能够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正确认识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会选择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理论。 三、化学教学系统的局部设计 1.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2.化学课的导入及教学情境设计 3.化学教学语言及讲解设计 4.化学课的结束设计 5.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 6.化学教学的调控设计 7.化学教学媒体的设计
[注]掌握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掌握化学课的导入及教学情境设计;掌握化学教学语言及讲解设计;掌握化学课的结束设计;掌握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掌握化学教学的调控设计;掌握化学教学媒体的设计。 四、化学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 1.认知策略设计 2.情意过程设计 3.化学教学活动设计
1. 化学教学策略设计
[注]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认知策略设计方法;掌握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情意过程设计方法;掌握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化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法;掌握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化学教学策略设计方法。 五、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1.经验归纳法 2.理论演绎法
[注]会用经验归纳法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会用理论演绎法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1.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2.化学新教材
3.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4.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情设计 5.化学新课程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
6.化学新课程学习活动组织和学生发展及学成就评价设计 7.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注]掌握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及蕴含的理念;了解化学新教材的结构及编写特点,会分析教材;掌握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掌握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情设计;掌握化学新课程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掌握化学新课程学习活动组织和学生发展及学业成就评价设计;会对化学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七、说课教学设计
[注]知道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会写说课教案;会说课。
学时分配建议
教 材:化学教学设计论,江家发,出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①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王磊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③化学教学艺术论,朱嘉泰、李俊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④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⑤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徐承波、吴俊明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化学教学论教学日历见下表
临沂师范学院教学日历
第四章 化学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 第五章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第六章 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说课教学设计
机动
4 4 4 4 4
范文四:中学化学电子教案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中学 谭 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 109~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探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对获得 CO 2的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捕捉化学知识和信息,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养成进行实证的科学行为习惯。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探究,主动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讨 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运用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方法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 置进行归纳和应用。
情感目标
通过对怎样获得氧气的广泛探究及成果的展示,获得科学探究的愉悦和兴奋感。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乐于参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铁架台、试管、集气瓶、橡胶管、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长颈漏斗、带双 孔塞的导管、漏斗、带单孔塞的导管、酒精灯、注射器、破试管、铜网、分液漏斗、广口
瓶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石灰石、鸡蛋壳
2005-06-22 人教网
范文五:美国环境教育理念与中学化学教材编写
作者:陆真杨静
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07期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自古以来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发展。可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环境本身所能承载的极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类的重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口号,提出进行世界性“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简称EE),以促进全人类建立起环境保护的观念,维持人类与环境的良性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80年代至今,环境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各国都采用多种方式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教授环境保护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在中学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也以融合到各科学内容中的方式,成为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试图对美国环境教育的背景及其典型的化学教材进行分析,展示美国中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编写特点,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环境教育理念简介
1990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国家环境教育法》,并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下面设立了环境教育办公室。法案中明确指出:联邦政府在唤醒和教育公众关心自然和人工环境问题方面的努力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要求联邦政府通过EPA各个部门采取行动,和地方教育部门、国家教育部、环保组织、非盈利性教育团体和私人财团通力合作,在课程设置、特别的环境项目及相关活动方面提供支持,以增进公众对自然和人工环境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威胁地球生命的环境问题的关注。
1995年12月发表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能初步理解与科学有关的种种个人与社会挑战,关于健康、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核心概念,为学生最终成为公民时所需要的理解和行动奠定了基础,他们最终会建立起一种并非以人类为唯一中心的概念。继而于2000年发表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Content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其9-12年级“技术内容标准”列入了:资源、保护、减少资源利用、环境监控、自然过程与技术过程的协调一致、减少技术的负面影响、决策与权衡、自然保护等基准主题。
与此同时,进行环境教育、提倡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思想在美国中小学基础课的教材的编写中得到突出。这种思想认为环境教育应当成为科学学科教材编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在学科教材编写中渗透与整合的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现代公民。下面,我们从一本典型的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编写和体系形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理念和思路的体现。
二、教材简介
《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Chemistry:Connections to Our Changing World)(以下简称《化学》)由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公司Simon & Schuster出版集团下的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于1995年出版了第一版。
《化学》是由80年代的高中教材《化学:物质的研究》(Chemistry:The Study of Matter)进化而来,后者的主导思想为学科中心课程理念,更多地注重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的形成;前者与之相比,受到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因而在整个内容和体系结构上较后者更符合现实社会和学生个人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思想,更加注重化学知识的应用、科学的价值,更强调通过探究形式来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化学》已多次再版,是美国高中广泛使用的一套化学教科书。
该书由10个单元,27章构成,除正文外,还设有很多专题性的栏目,如实验考察、化学旅行、综合科学、化学活动、问题解决、STS(科学·技术·社会)和化学职业等,每一章节都有生动的彩色图片和与之相关的数据、方法等。
三、《化学》中的环境教育知识的构成、融合与体现
从目录来看,教材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内容,实际上,该书通过独特的专题与课文并举的方式涉及了诸多方面的环境教育知识点,与化学知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化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教材以化学活动、综合科学、STS、问题解决四种类型共22个专题的形式探讨了具体的环境问题来进行环境教育。这些专题涵盖了环境的主要方面:大气环境、能源利用、垃圾处理、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态平衡等。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影响了全人类的利益,因此教材选择这些内容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脉络有着急迫的现实和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意义。
四、《化学》中环境教育内容编写的特色
(一)采用专题形式拓展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
专题学习是该书最显著的特色,它们自成体系,又与所在章节的课题内容保持紧密的联系,逐步将环境教育内容随着这些专题体现出来,如“化学活动”(Chemistry in Action)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大到能源问题小到废旧塑料的再利用;“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Connection——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中,教材将环境教育看做STS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热点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臭氧空洞及其如何危害我们的社会、健康和经济等;“化学中的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in Chemistry)重在通过解决费恩湖水酸化和汽车尾气污染的现实环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环境化学”(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学科知识来解决物质的降解与利用,农药残留的问题,体现了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思想。
(二)应用化学知识、环境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化学知识是环境知识的基础,而环境教育的实践又能够促进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第19章“酸碱反应”中“救救费恩湖(Save Fern Hill Lake!)”为实例来加以说明。
费恩湖中pH较低,可能是酸雨造成的。湖长大约3000米,宽2500米,深8米,湖水pH为4.1。有人提出将Ca(OH)[,2]加入水中,使pH提高到6.5。
●需加入多少克Ca(OH)[,2]才能达到目的?
●计算中作出什么近似?近似值的可信度?
●加Ca(OH)[,2]于湖中是否是一个解决酸雨问题的长期有效的措施?
解决这一问题的化学基础理论为酸碱中和理论:H[+]+OH[-]H[,2]O;环境科学原理为酸雨的成因。掌握了酸碱中和理论,学生很容易知道如何解决现行的费恩湖中湖水的酸性;掌握了酸雨的成因,学生就清楚用碱中和酸治理酸雨危害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因而引导学生:要从根本上解决酸雨问题,就应从酸雨的成因着手,如减少工厂污染物的排放、对汽车排放废气进行处理和限制,这样就能减少空气中的SO[,2]、NO[,2]含量。当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也就构建了酸碱中和、酸雨形成与控制的环境知识概念体系。
(三)生动活泼的互动式环境教育
互动式环境教育强调学生的探索和尝试,学生在类似科学研究的环境探索过程中可以学到探究的方法,体验学习的过程。将环境保护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材明确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中各自的任务,下面以“温室效应”(第12章“化学反应热”)为例来加以说明。
目标:(1)温室效应成因及其危害;(2)加强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
内容:
(1)教师指导: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原因导致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它对地球和人类有哪些危害?
(2)学生思考:为了避免温室效应,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在家中或小区周围为之作出何种贡献?
点评:
(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形成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巩固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将所学知识向教师反馈的过程。
2.学生与社会的互动
美国是一个汽车大国,汽车要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出的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材结合汽车环保介绍了诸如汽车中用何种燃料能节省能源、电动汽车、如何减少汽车中CO的排放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教材将学生置身于社会中心,在学生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同时,将社会问题推到了学生面前,通过对汽车环保问题的探究,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环境责任感。
(四)贴近生活和社会
教材将学生与生活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以“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中的一个主题“如何处理有毒金属”为例,它以人们常用的电池为引子,介绍了有毒金属铅、铬、汞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提出了令人担忧的现状,即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的电池被回收,大部分被弃置于土壤、河湖,并将逐渐危害到人与自然,最后教材设计了讨论,如“你有无听说采用3R方法,即Reduce(减少用量)、Reuse(再使用)、Recycle(再循环)来保护环境?”“你有何建议?”“作为消费者,你如何做才能降低有害物的产生?”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金属铅、铬、汞的毒性人们往往并不熟知,但电池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消费品,教材通过电池这一基本物品,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传授了环境知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可见,建立于生活基础上的环境教育才能使教育免于空洞;用生活内容丰富环境教育,环境知识服务于生活,才会培养学生对环境知识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环境教育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大胆思维、大胆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评价方法和价值观。
(五)丰富的图片资料
该教材中精心选择了丰富的环境图片资料。这些实地拍摄的图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加深了学生的视觉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既包含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又包含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两种图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教育开展已有30年的历史。由于环保知识普及不够、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等因素,环境教育工作直到90年代后期才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对环境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如何更好地将环境知识体系整合于学科知识体系中,采用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形式,尚待发展和改进。因此我们在编写理科教材时,可以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成功的编写经验,将环境知识与科学知识融合渗透到科学教育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理科教材体系与风格。
作者介绍:作者单位:陆真,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210097;杨静,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