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角的认识说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
姜庄小学 高美莲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 、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4、教学难点:认识角并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
5、 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6、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三、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四、说教法学法: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以变魔术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 (4)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巩固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5)、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也就是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6)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 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练一练 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
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范文二:角的认识说课
《角的认识》说课材料
说课的内容
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73,7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生3: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很容易说出名称。个别学生可能还会说出平角和周角。)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概念课,所有角的定义都是规定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习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3. 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
(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
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
(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作出各种活动角,把剪下来的角贴在黑板上,故意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混乱”的局面,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4、认识平角。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生2:我认为不是角,
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生4: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生5: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生6: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画平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
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我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角的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设计意图】学习角的表示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动脑想,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教师再演示角的表示方法,学生印象很深刻。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和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两种特殊角的形成,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
2. 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3. 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
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生4:学数学很有用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学生在认识了各种角以后,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且从生活中找各种角,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四、总结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就像大海,我们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四点: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2、多媒体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平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平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
3、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4、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范文三:角的认识说课
《角的认识》说课稿
杨海欧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第六实验小学的杨海欧老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角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之后的一种新的平面几何图形。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那么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知道角有大小之分,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底数的前提下我
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关系,会用直尺画大小不
同的角。
4、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如下教具和学具:
教师:课件、直尺、活动角。
学生:小棒若干、直尺、活动角。
二、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通过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一下的教法学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
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活动。
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
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
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
的基本特征。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通过老师亲切、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利用书中拼图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操作。(在这里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要把小棒的连接部分挨紧)然后展示、交流。用四根、三根小棒拼出的图形有很多种,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使学生了解到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在交流用两根小棒拼出的图形时,我从拼出角的同学手中拿起角,向同学们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这个图形和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进而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并板书-角,使学生把角这个名称和它看到的图形联系起来。
二、探索与体验。
这部分内容从书的56页下边开始,一直到58页上边,分为1、认识角;2、认识角的大小;3、折角;4、找角;5画角这五小部分。
1、认识角。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中抽象出角。
1)动手做角。
在拼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角的认识,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表象。我是这样引导的:“刚才同学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可以变的角,好吗,”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接着,教师示范,和学生一起做角。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再让学生把角的两条边打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把角画在黑板上,并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同桌同学互相指出自己手中活动的角的各部分名称。这样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准确的识记角的各部分名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特征,我进一步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全班汇报。在此基础上,出示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那些是角,那些不是角,(???し,っ? )在判断的过程中,说出是怎样判断的,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角的大小。师:“现在我们就让这个角来变一变。转动这个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学生会发现,角的一个边动一次,就会形成一个角,不停地转动会形成许多的角。根据活动角的变化,师生共同画出大小不同的几个角,并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转动角的一条边,不但可以形成许多角,而且角的大小不一样。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讨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最后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渗透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因为有了前面学生的具体操作,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角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
3、折角。教师引导学生用任意形状的纸折角:“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很多角,那我们能不能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呢,自己试试看。”学生自己试折,折完后同桌互相展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折叠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角的顶点、两条边,并让同桌比一比谁折出的角大。这一操作加深了学生对角的两条直直的边、尖尖的顶点的直观的认识,而且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找角。在学生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对角有了一定认识,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以后,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再一次把数学知识抛到了生活中,让同学们去寻找生活中的角。我在这一环节,出示了红领巾、表盘、折扇,让学生找到这些物品上的角,指名到前面边拿着实物边介绍找到的角。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的教室里、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物品上有角,”让学生尽情地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5、画角。在前面动手操作及学习的基础上,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学58页最上面一句话,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画角的任务。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在班内展示、点评。
三、实践与应用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在这里我通过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等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采用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的。
刚才我们用小棒拼的角都是固定角,现在我引导学生用硬纸板和图钉做一个活动角。
做完后请同学将做好的角举起来,带领学生一起活动角的一边。
移动角的一边都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呢,请大家举起来
然后教师总结,用幻灯片出示几个角的图形。
通过刚才的做角和移动角的一边的活动,课堂已经相当活跃了,这时我用幻灯片出示几个角的图片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静下来,目的之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角各部分的名称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同座之间先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最后揭示两条直线叫做角的边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一个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接着我教学本课的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和边的长短的关系。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空间感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单单凭我苍白无力的说教是不够的,有时甚至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这时我把这些抽象的文字用教学资源中生动的动画图像表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学生认真看认真听,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大家请看大屏幕。
刚才通过我的教学活动已经使学生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并制作了一个活动角,下面我将带领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有角,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在生活中找角。我先给学生用幻灯片播放了几个从远程资源中选取的生活中的角,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在生活里找出了许多角,加深了对角的进一步理解。
最后我来进行本课教学的又一重点——画角。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从资源网上选取了画角的方法的动画,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画角呢,请学生归纳画角的方法。这里我通过看课件让学生找答案,通过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求知、解惑的欲望,这样做比直白的交给学生画角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最后带领学生一起画一个角。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引导——自学”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做教师化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四方面进行自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也能和学生互评。因此,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使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有机结合,使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四) 巩固练习
根据教学内容,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受知识掌握情况,我从资源库中选取了如下几道练习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通过教育资源网的使用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通过网络这个最快捷的方式,获得了全方面的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我的教学有了强大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角的认识》说课材料
唐山市丰润区医院路小学 司福霞 邢冀英
大家好,我是医院路小学的教师司福霞,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
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角的认识》。本单元教学共两
课时,第一课时56—58页,第二课时59—61页,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两条边的开口越大,角越大。第二课时是结合生活情境,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而不下定义。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角的知识学生生活经验不多,所以在内容设计上,应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找一找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几何图形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拼角、做角、折角、找角、画角等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从而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表象,掌握角的特征。让学生亲历认识角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游戏、竞赛等活动,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整个课堂都处在“好学”、“好玩”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情绪中,吸引他们主动的去探索新知。下面我就第一课时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56—58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教师:两条硬纸板、图钉、红领巾、表盘、折扇等。
学生:小棒、两条硬纸板、图钉、任意形状的纸、折扇。
一、情境创设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通过老师亲切、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利用书中拼图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操作,(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同桌竞赛的形式,同桌合作完成,看哪一桌摆出的图形多,这样小棒的长短就可能不一样,从而摆出更丰富的图形。在这里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要把小棒的连接部分挨紧)然后展示、交流。用四根、三根小棒拼出的图形有很多种,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使学生了解到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在交流用两根小棒拼出的图形时,我从拼出角的同学手中拿起角,向同学们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这个图形和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进而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并板书-角,使学生把角这个名称和它看到的图形联系起来。
范文四:12角的认识说课
《角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第六实验小学的杨海欧老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角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之后的一种新的平面几何图形。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那么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知道角有大小之分,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底数的前提下我
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关系,会用直尺画大小不
同的角。
4、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如下教具和学具:
教师:课件、直尺、活动角。
学生:小棒若干、直尺、活动角。
二、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采取找一找、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一下的教法学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通过老师亲切、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利用书中拼图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操作。(在这里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要把小棒的连接部分挨紧)然后展示、交流。用四根、三根小棒拼出的图形有很多种,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使学生了解到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在交流用两根小棒拼出的图形时,我找几名拼出角的同学将手中的角举起给同学看,向同学们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师: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与体验。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中抽象出角。
1、认识角。
1)动手做角。
在拼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角的认识,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表象。我是这样引导的:“刚才同学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可以变的角,好吗,”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接着,教师示范,和学生一起做活动角。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再让学生把活动角打开,形成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角长啥样呀,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把角画在黑板上,并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同桌同学互相指出自己手中活动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师板书)这样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准确的识记角的各部分名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特征,我进一步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全班汇报。在此基础上,出示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那些是角,那些不是角,(???し,っ? )在判断的过程中,说出是怎样判断的,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角的大小。师:“现在我们就让这个角来变一变。转动这个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学生会发现,角的一个边动一次,就会形成一个角,不停地转动会形成许多的角。根据活动角的变化,并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出示三个角,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角,
讨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最后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渗透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3、折角。教师引导学生用任意形状的纸折角:“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很多角,那我们能不能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呢,自己试试看。”学生自己试折,折完后同桌互相展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折叠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角的顶点、两条边,并让同桌比一比谁折出的角大。这一操作加深了学生对角的两条直直的边、尖尖的顶点的直观的认识,而且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找角。在学生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对角有了一定认识,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以后,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再一次把数学知识抛到了生活中,让同学们去寻找生活中的角。我在这一环节,出示了红领巾、表盘、折扇,让学生找到这些物品上的角,指名到前面边拿着实物边介绍找到的角。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我们的教室里、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物品上有角,”让学生尽情地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5、画角。师问:我们认识了角,那怎样画角,生思考并反馈,师再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给学生呈现一个正确的画角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在班内展示、点评。
三、实践与应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练习设计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练习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判断。
数角。
四、欣赏、发现美。
师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的周围处处有角,而且角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找找。(师播放图片,生找角,感受角的美。)课后也请同学们多观察,看看我们的生活中还哪有角。
范文五:角的认识说课材料
《角的认识》说课稿
王伟荣
一、说教材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青岛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即课本73至75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直线、线段和射线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制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全面的认识角、知道周角、平角,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
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情感与态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角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与叉开大小有关
二、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设计激趣性情境问题,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同时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如通过观察几种角总结角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角的概念。
②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学生用活动角转动角,发现角
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大小有关。
③小组协作学习法:通过个体之间的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协同工作,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学习成果以期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经。
(4)猜测验证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师:在二年级我们已认识了角,你知道那些角?在生活中见过吗? 我给大家带来挖土机在工作时的场景,请看屏幕,谁 能提出那些关于角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角。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知识学习。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学习第一个红点,(教学平角、周角)
⑴先让学生用手指一指角,引出平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指出这些角,第四个角顶点在哪儿,原来藏在关节处,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它也是一个角,谁知道是什么角,引出平角,并板书。
⑵再让学生用活动角做一做,通过转动活动角,从而引出周角,电脑出示转动几种角。
拿出我们做的活动角,猜想一下,若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端点旋转,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学生演示转动的几种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若继续转动,当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这还是不是一个角,是什么角,从而引出周角,
并板书。
⑶再让学生画一画方法进一步理解平角、周角。
通过转动活动角,我们发现了两种新的角,谁能画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展示交流画法,怎样画更像平角和周角呢?老师再示范画平角和周角的方法。
(4)观察平角、周角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角或周角。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
2、教学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几种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得到一个角,看老师是怎样画的。从而引出角的概念,老师再介绍角的记法。
⑸练一练
①三角板上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②画角后连线。
(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指一指、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课堂活动的基本框架,改变了学生仅凭眼看耳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学习要求。)
3、学习第二个小红点(教学角的大小比较及规律) ⑴① 出示∠1与∠2让学生猜测谁大谁小,思考怎样比
较哪个角大。②交流:三角板比,用活动角比。
⑵再通过一组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横向看,你发现了什么?纵向看,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以提供适当的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作为“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内容,角的认识是二维空间内进行,先利用三角板探究角1与角2的大小关系,学生实际上是对两个角所包含的平面空间进行大小比较,进而获得新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活动其实已经改变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经验,为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了3行×3列角的图形案例,通过寻找“不变中的变”与“变中的不变”,使学生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⑶最后让学生交流并用活动角验证规律,并讨论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角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积极构建新知,汇报时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学会反思、达成共识。让学生在做中再次感悟出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叉开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习,精心设计,逐层提高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在辨认中强化对角特点理解。 第二层次:判断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强化新知识理解掌握。
第三层次:提高开放练习,通过数角,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学数学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要用学到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数学,学有用数学,体验数学价值。本节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最大收获是什么?你都学到了哪些方法呢?
总之,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信我的教学设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相信如果经常加
强研究,我的教学才会常教常新,才会变的鲜活有趣、充满生机、充满智慧。
200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