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7届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 2017.03
2017届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 2017.03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二十四节气的 ▲ 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 ▲ 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 。
A. 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 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
C. 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 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 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 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 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
C.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 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4. 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分)(▲)
A. 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
B. 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 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 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
5.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规范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当代意义。
1
④如果提倡教化,很有可能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从而遭到严厉批判。
⑤但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词。
A. ②③⑤④① B.②⑤④①③ C.①②⑤④③ D.①⑤④②③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诲侄等书
元稹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臵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①樵苏之地:指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登:达到
B. 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窘:穷困
C. 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方:正直
D. 吾终鲜姊妹鲜:缺少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②①
2
A. 元稹感激兄长对家庭的贡献和对自己的爱护,为自己年轻时不谙世事、不理解兄长的教诲而感到愧疚。
B. 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
C. 元稹任谏官,虽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但他仍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主,播扬名声于后代,以告慰祖先。
D. 元稹读书得陆姓姐夫传授,对诸外甥情感颇深,他叮嘱侄子将此信抄寄陆氏诸生,亦有“诲甥”之意。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4分)
(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4分)
9. 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唐多令
刘辰翁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管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落叶女墙头。铜驼无恙否?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
【注】①三十万、八千秋: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本词作于1276年中秋前。是年正月,元兵入杭州。②铜驼: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③坱莽:广大无边的样子。
10. 简要分析上片开头两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
11.“看青山、白骨堆愁”中“堆”了哪些“愁”?“堆”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
(3)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5)寄蜉蝣于天地, ▲ 。哀吾生之须臾, ▲ 。(苏轼《赤壁赋》)
(6)辅车相依, ▲ 。(《左传·僖公五年》)
(7)判天地之美, ▲ 。(《庄子·天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②③①
3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臵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
4
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3. 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分)
14. 本文第⑤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 “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16. 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1906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陈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今人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 获益很多。
20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讲课,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亦步亦趋。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玉所作的错误看法,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诗国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诗发抒议论,为诗之散文化。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一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小石先生对杜甫的挚爱是深厚而绵长的。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在南京大学纪念校庆举办的讲座中,七十三岁高龄的他以抱病之身,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把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及其诗作精华《北征》与《羌村三首》介绍给广大师生。
5
听众很多,除了中文系的师生,还有外系师生,整个大教室内座无虚席。无论是在当年的中央大学,还是在以后的南京大学,胡小石都是最有学术威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
授课之余,先生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先生好昆曲。抗战前,苏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没多少人听,而胡小石每场必到,他与黄侃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请弟子们观看。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响应,齐声叫好,向演员表示鼓励。弟子们时常到家中拜访,师生谈笑风生,乐此不疲。每到就餐时分,弟子起而告辞,他总是热情留客吃饭。当时市面上柴草紧张,保姆见胡小石又留客吃饭,面带难色:“先生,家中没柴烧了。”胡小石慨然应答:“不要紧,把我书房里的报纸拿去烧就行了。”
读到这般雅事,今人笑则笑矣,但先生在举手投足间蕴藏的匠心,却是让人深味。
胡门弟子、著名教授程千帆曾忆:一日,先生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拿着书唱了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先生把书一掷,对诸生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胡小石的唱念和掷书,完成的是一次次漂亮的以心传心: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夫复何言?
(选自《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有删改)
17. 胡小石为什么能成为文史领域的一代宗师?请简要概括。(6分)
18. 胡小石在治学作文上的“独出手眼”有哪些表现?(6分)
19. 胡小石与学生交往的雅事中蕴藏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七、作文(70分)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6
范文二:南京鼓楼二模语文
南京市鼓楼区 2012年初三语文测试卷(二) 2012.6.
(满分 120分,含书写 3分;时间 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
(1) ,可以为师矣。 (《论语 》十则)
(2)海日生残夜, 。 (王湾《次北固山 下 》 )
(3)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
(4) 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 《渔家傲 ·秋 思 》 )
(5) , 欲语泪先流 。 (李清 照《武陵 春 》 )
(6) 受任于败军之际, 。 (诸葛亮 《出师表》 )
(7) 月亮是古代诗人最钟爱的景物,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最清冷的月在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
最美好的月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中。
最善解人意的月在李白的 “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
最辛勤劳碌的月在陶潜的“晨兴理荒秽, ”中。
最富大胆想象的月是 , 。
2. 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
A. 心扉 . 绯 . 红 悱 . 恻 匪 . 夷所思
B. 馈 . 赠 崩溃 . 匮 . 乏 振聋发聩 .
C. 妖娆 . 侥 . 幸 破晓 . 百折不挠 .
D. 诘 . 责 清洁 . 狡黠 . 生活拮 . 据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 凛冽——清洌 战栗——米粟 侧耳倾听——测隐之心
B. 迁徒——陡峭 炙烤——针灸 源远流长——世外桃园
C. 绽放——沉淀 赤搏——脉膊 妇儒皆知——孺子可教
D. 选拔——拨弄 伫立——贮蓄 销声匿迹——意志消沉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2分)
A. 南京市江心洲大量蛤蟆集体出动,场面叹为观止
.... ,引起市民恐慌。
B.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省市都将旅游项目与健康养生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 。
C. 张纪中的新版《西游记》在各大卫视播出后,观众抱怨其粗制滥造
.... 。
D. “象形雨花石展”在雨花台风景区的雨花石博物馆举行, 888枚“象形雨花石”让人大开 ..
眼界
.. 。
综合性学习
中考过后,学校将为初三毕业班的同学举行毕业典礼,请你参与典礼的准备工作。 (9分)
【典礼邀请函】
5.毕业典礼将邀请家长参加,学生会给家长发了一则邀请函(2分)
①热情七月,花香满园。②在这个学有所成、喜庆收获的美好时刻,我校将举行 2012
届学生毕业典礼。 ③您很荣幸地受到了学校的邀请! ④典礼仪式将于 7月 2日上午 8时在学
校体育馆举行。 ⑤届时, 将会上演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和隆重的毕业证书颁发仪式, ⑥校长
也将亲临现场为毕业生颁发证书,我们诚挚地希望您能光临。
(1)第 句中,词语 使用不得体。 (1分)
(2)第 句中, 和 搭配不当。 (1分)
【毕业赠言展】
6.毕业典礼当天,校园内需要张贴很多毕业赠言,同学们很有心地选择了对联式赠言:(2
分)
【 A 】凭窗共读三载,今朝抒离别
把酒对饮千杯,明日话辉煌
【 B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面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真
【 C 】财富千万,无过书本
青春无限,愿赴求知
【 D 】回首过去,三载辛勤,唯学求是情系校园
展望未来,一帆远挂,凭信而作胸怀天下
以上对联中, 【 】组是毕业生写给母校的, 【 】组是毕业生赠与老师的。
【同窗纪念册】
7.同学要制作毕业纪念册,纪念册的封面将在以下三幅图中选出。 【 A 】的主体设计使用了
脚印的图形, 【 B 】则使用了帆船的图形, 【 C 】则使用了胶片的图形。你会选择哪一种图形
的设计呢?
【 A 】 【 B 】 【 C 】
同学甲选择【 C 】 ,因为胶片的图形让人心生怀旧感,每一格胶片记录了初中生活的一个片
段,将它们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初中生活的影片,动人过往历历在目。
你 选 择 【 】 ,
因 为
(2分)
【名著寄别情】
8.毕业典礼上有一个重要的活动——临别赠书,每一本赠书上都有同学们自己写的赠言。 请你判断以下哪一项赠言有违原著。 (3分)
A. 吴用夺取生辰纲, 巧用双掌连 环计,不亏“智多星”的名号,愿 你拥有他那样的 智慧。
B .愿你像格列佛一样遨游神奇世界,并且能像慧骃国里的马儿一样,拥有宽容、理性、仁 慈等一切美德。
C. 《童年》中小茨冈纵情舞蹈,每次读到这一章节就会回想起联欢会上你的表演,你和小茨 冈一样,用热情和乐观感染着我。
D .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老 舍笔下这样清新的雨一定能洗刷你的烦恼。
二、阅读 (42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4分)
鹭 鸶
宋·欧阳修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9. 诗中的前两句写出了水浪的特征 ; 诗中的 一词表现出 鹭鸶体态的高雅轻盈。 (2分)
10. 诗中鹭鸶的“闲”字所表现的意趣更接近于以下哪一句?(2分)
A. 独钓寒江雪 B. 任尔东南西北风 C. 俏也不争春 D. 悠然见南山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3分 )
太宗教子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 . 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 有诲谕(教诲晓喻) 。见其临 . 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 ”曰:“凡稼穑② 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 知。 ”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 尔方 . 为人主, 可不畏惧! ” 见其休于曲木之下, 又谓曰:“汝知此树乎?” 对曰:“不知。 ”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 鉴 . 。 ”不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 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太宗谓 . 侍臣曰 (2)见其临 . 食将饭
(3)尔方 . 为人主 (4)可以自鉴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安陵君其 . 许寡人 B.其 . 一犬坐于前
C .其 . 如土石何? D.择其 . 善者而从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14. 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 容填写下表。(3分)
(三)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 (12分)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 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 从而产生了 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 ,墨家倡“节用” ,法家倡“自然” ,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 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 最有名的 竹林七贤, 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 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 以蔑视朝廷, 不入仕途为潇洒 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魏晋记》载:“谢鲲与 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 ”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 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 那么, 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 求。 其服饰色彩之华丽, 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 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 唐代 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 《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 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 名作, 官家女子竟相效仿, 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 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 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 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
⑤到了唐代后期, 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 向上的激情, 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 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 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 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 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 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 盛的朝代, 服饰华丽异常。 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 平和吉祥祝福。 此外, 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 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 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 西洋文化 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 等级制度森严。 为巩固自身地位, 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 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 绿,官奴、农人为青” 。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 对于黄色亦有禁例。 如皇太子用杏黄色, 皇子用金黄色, 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 绝不
能 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 服装 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 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 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 到后来标榜 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 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5.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元 朝:
明 朝:
16.阅读③④两节,回答下列问题。 (任选
.. 一小题作答) (3分)
(1)第③节中引用《魏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节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17.简要分析第 ⑦ 节画线句中加点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 (3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
... 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 .文章多处引用典籍诗句,真实地说明了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 .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 .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四)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 (13分)
雪国里的精灵
李存葆
①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上了雪后的崂山。
②从哨所直线下山, 无路可行。 我与哨长扶石踏雪, 当来到一处向阳处的山坳里时, 我 俩俨然成了雪人。
③此处有平畴半亩许, 东西两边山崖下, 古松奇槐相见, 北面是一片竹林。 竹丛旁有暗 泉流动, 像木琴一样敲打出丁冬丁冬的乐音。 沉甸甸的积雪, 缀满竹的枯枝黄叶, 把亭亭玉 立的竹竿压弯。整片竹丛竟像一群周身缟素的云鹤,交颈而眠。
④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 银色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⑤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面, 正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着雪层, 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面, 呈现在面前的竟是一片美艳的小花。 我也快速而细心地用双手扒着雪层, 但见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稍大,白的,紫的,蓝 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 活在这雪地里, 我的眼睛顿时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 它们也仿佛睁着 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
⑥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
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 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 决不肯把生命的 篷帆轻易降落。
⑦这些美的萌芽, 是春的启明星, 它们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 春树的繁茂, 春蚕的吐 丝……
⑧又是很多年前,去北疆早春的大森林,虽然萧索且寂寞,但它却赠我以深邃和幽远; 雪国的大洁白虽然凝滞而单调, 但它却深埋了一切龌龊, 使我远离了远方的喧嚣和骚动, 雪 国的大洁白以诗意般的沉默赐我以诗意般的思索。
⑨一日下午, 我和友人在莽莽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 蓦的, 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 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 ⑩这蓝色的小生命, 由纤纤的细茎挑着, 那几乎能吹得破的花萼, 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此时,我的惊讶之状,绝不亚于在崂山中的那次寻找。
⑾几朵蓝色的小花, 使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 纤细里充满 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 的妩媚, 日的明丽。 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 它们以小小的火热的心律终 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就是这漫漫雪国里的精灵!
⑿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
⒀人们惯常吟诵刺破青天的大树, 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人们也惯常喜爱咏唱 那报春的腊梅, 好像只有它才是唯一的傲雪斗霜的花魁。 但浩歌是一种境界, 寂寞也是一种 境界。 浩歌 是夏的宣言与旗帜, 寂寞 则是春夏的预报和序曲。
⒁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 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们, 谁也没有权力去有意无意地践踏它们……
19. 请简要概括作者两次偶遇小花的经历。 (2分)
第一次:在雪后崂山的雪层中发现一簇簇充满生机的小花。
第二次:
20.文章把小花称作“雪国里的精灵” ,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2分)
21.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赏析第 ⑤ 段中画线句子。 (2分)
但见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2)说说第 ⒀ 段划线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2分)
浩歌
.. 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
.. 则是春夏的预报和序曲。
22.作者在写平凡的小花前,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雪之大而广? (2分 )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花喻人,在赞美平凡小花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B . “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 ,其中的 “ 美 ” 不仅指小花外观,也指小花精神。
C . . 结尾意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像小花小草一样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D .文章长句和短句结合,多用排比,语言富有变化,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作文(50分)
请以 “不必羡慕”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1) 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不少于 600字。
(2) 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12年初三语文测试卷(二)参考答案 2012.6.
一、(25分)
1. (10分)
(1)温故而知新
(2)山重水复疑无路
(3)燕然未勒归无 计
(4)物是人非事事 休
(5)奉命于危难之 间
(6)千里共婵娟 我寄愁心与明月 带月荷锄归 月下飞天镜,
2. (2分) B
3. (2分) D
4. (2分) A
5. (3分) (1)③ 荣幸 (2)⑤ 上演 仪式(颁发仪式) (3) B A
6. (2分) D B A
7. (2分)例句【 A 】毕业纪念册里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每个脚印都是一个故事,回首 脚印串,心中感慨万千。
【 B 】学海无涯,扬帆勇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对同 学最美好的祝愿与激励。
8. (3分) D
二、 (42分)
(一) (4分)
9. (2分)声音响亮,水浪巨大。亭亭。
10. (2分) B.
(二) (13分)
11. (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
12. (2分) D
13. (4分)(1)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喻。
(2) 做君主的虽然 (即使) 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 但是虚心接受谏言就可以 圣明。
14. (3分)乘马:提倡休养生息。乘舟: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 。休息:善于纳谏。 (三) (12分)
15. (3分) (1)色彩华丽开放(对美的大胆追求、追求时尚)
(2)淳朴淡雅
(3)服饰华丽异常(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16. (3分) (1) 说明竹林七贤服饰审美对后人的影响之深。 突出魏晋时期服饰审美追求自然, 个性解放。
(2) 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 说明唐代人追求时尚, 追求服饰色彩华丽的审美意识。 17. (2分) “绝不能”语气坚决,不容置疑。突出强调清朝等级森严,黄色服饰只有皇室成
员才能穿戴。
18. (3分) C (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四) (13分)
19. (2分)在北疆雪后杉树林里偶遇蓝色小花“白头翁” 。
20. (2分)稚嫩、孱弱;坚韧刚强;美丽有活力(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 21. (4分) (1)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雪层下美艳小花的繁盛、顽强而富有生命力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对眼前小花的赞美之情。 (抓住叠词分析也行)
(2) “浩歌”指大树、腊梅这些名声显赫的花木, “寂寞”指在艰苦环境中悄悄绽 放的无名小花。
22. (2分)运用衬托手法, (1分)写雪之大而广,表现气候之严寒,烘托出小花生长环境 的恶劣,更能突出平凡小花坚韧顽强、充满活力的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1分) 23. (3分) C
三、 (50分)
书写 3分。
译文:
贞观十八年,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 我却没有时间考 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 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 都很艰难辛苦, 全靠农民努力务农, 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 才常有这样的饭吃。 ’看到 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 人代劳的东西, 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 不耗尽气力, 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 ’看到他乘 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 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 曲的树下休息, 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这 树虽然弯曲, 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 但是虚心接 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范文三:语文南京二模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桑梓/莘莘学子 暴戾/风声鹤唳 泥淖/风姿绰约 B. 藤蔓/不蔓不枝 记载/载歌载舞 弱冠/沐猴而冠 C. 迂回/长吁短叹 弓弩/驽马十驾 聆听/高屋建瓴 D. 辟邪/鞭辟入里 咀嚼/咬文嚼字 隽秀/隽语箴言
2.下列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 ▲ ,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②“表叔”才倒下,“房叔”就出来,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 ▲ ,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③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 ▲ ,作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 标新立异 等量齐观 口若悬河 B. 独树一帜 一视同仁 口若悬河 C. 标新立异 一视同仁 信口开河 D. 独树一帜 等量齐观 信口开河
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微博语录的四个共性特点。(4分) 面 包:渺小时,比较充实;伟大后,觉得空虚。 指南针:立场坚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龙 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蜘 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答: ▲
4. 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回答问题。(5分)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3分)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2分)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厓门①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②;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
死,亦无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②扆(yǐ):屏风。③民彝:人伦。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僦:租用 B.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典:掌管 C.谓当宋室播迁之时 迁:贬谪 D.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割:划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7.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3分)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3分)
(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
(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孟子·鱼我所欲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 。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3)故国神游, ▲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大方无隅,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6)度尽劫波兄弟在, ▲ 。(鲁迅《题三义塔》)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水乡戏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
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 “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1.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2.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4分) 1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 14.“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作者懂得了什么?试结合全文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生风骨凝成诗
一米九一的魁伟身材,炯炯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洪钟般的声音,要不是一头华发,你根本无法将牛汉与80多岁的年龄相联系。83岁生日那天,他说:“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他总是说多亏了20多年的“劳动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
人到晚年,自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极少吃药、只叹气”的牛汉,依旧笔耕不辍,诗情焕发。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他说:“叹气不是悲观。深深地叹一口气,像唱歌一样地叹气,能把内心的块垒吐出来,比唱歌还痛快。”牛汉的书房“汗血斋”,整面墙是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还有信札、诗稿。他不用电脑,不上网,与世界的联系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是和大自然、人生直接联系。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包括流亡、受迫害、坐牢,什么重活都干过??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
1923年,牛汉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穷苦却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14岁时,牛汉便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直到晚年才实现了在祖坟上为先人叩几个响头的夙愿。牛汉说他一直“土”得很,几十年来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穿衣也保持了一些家乡的习惯。1943年,牛汉考入西北联大学俄文,但他写诗的兴趣却不曾削减。那时,他便成为很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的一员,并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1955年,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而被捕。他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接受“劳动改造”??刚刚被关押时,就连看守都紧张得睡不着,但他每天仍然呼呼地睡大觉。有时,实在闲得无聊,他就学鸡叫、学狗叫,学各种动物叫。1980年,胡风来到北京,牛汉去看望他。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他清楚地记得,胡风曾对他说过,他的神经有缆绳那么粗,不会断裂。现在见到了曾为“分子”们之“首”的胡风,牛汉感慨万千。
牛汉一辈子是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写诗。他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他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他和他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他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牛汉曾开玩笑说,他过去是“热血青年”,现在是“热血老年”。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2003年,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
2013年,牛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风骨凝成的诗,将永远在读者心底吟唱。
15.结合第二段分条说明“牛汉现象”的表现。(6分)
16.文中写父亲、胡风、马其顿作协主席,对刻画牛汉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
17.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的喉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作文题(70分)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镜随意一照,玻璃镜上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 “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轻人慨叹道:“爷爷是一个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Ⅱ)(附加卷)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以 其 学 取 士 利 禄之途 一 开 为 其 学 者 以为 进趋 富贵 而 已 其 言 有 失 犹奉而 不 敢 稍 违 之 其 得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 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20.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2分) 答: ▲ ; ▲ 。
21.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 王熙凤设“调包计”定下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黛玉无意中从紫鹃处得知了消息,从此一病不起。绝望之中的黛玉亲手将代表她纯真爱情的诗帕焚毁,切断一切与所爱的人的关联。 B.《家》叙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落崩溃的过程,高家三兄弟的恋爱故事是小说的重要内容,包括觉新与梅、瑞珏的婚姻悲剧、觉慧与鸣凤的爱情悲剧、觉民与琴奋起反抗获得的幸福爱情。
C. 《茶馆》的语言既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比如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句话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 《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愚昧而充满质朴的母爱,《风波》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社戏》和《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老人与海》描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驾一叶小舟在海上捕大马林鱼时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作品表现出来的硬汉精神具有象征意义:这样的硬汉,“你尽可把他毁掉,但就是打不败他”。 23. 简答题(10分) (1)“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简要叙述“目视十行书”所写的事件。(4分) (2)《子夜》第七章结尾写到:“他(吴荪甫)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都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画——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吴荪甫在哪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大计画”指的是什么?(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无论怎样成功的艺术家,必有他的短处。泰戈尔也逃不出这条公例。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泰戈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泰戈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泰戈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的自然界。人生也不是泰戈尔的文艺的对象,只是他的宗教的象征。诗
人的“父亲”“主人”“爱人”“弟兄”“朋友”都不是血肉做的人,实在便是上帝。泰戈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他们;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泰戈尔也摘录了一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 在艺术方面泰戈尔更不足引人入胜。他是个诗人,而不是个艺术家。他的诗是没有形式的。我讲这一句话恐怕又要触犯许多人的忌讳。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
泰戈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哲学,他在欧洲的声望也是靠他诗中的哲学赢来的。我们要估定泰戈尔的真价值,当保持一种纯客观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选自《闻一多全集·泰戈尔批评》,有改动)
24.结合材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观。(4分)
答: ▲
25.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答: ▲
26.请结合材料,从泰戈尔“记载”的自然“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的角度,评析以下《飞鸟集》中任一诗句。(6分) ①群星不怕显得像萤虫一样。
②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答:
南京市201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1.D(3分。A项zǐ/shēn,lì,nào/chu?;B项,wàn/màn zǎi/zài,guàn;C项yū/xū,nǔ/nú,líng;D项,bì/pì,jué/jiáo,jùn/juàn)
2.C(3分。标新立异:原谓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用于人;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用于事物。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口若悬河: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 3.(1)反映生活,(2)充满睿智,(3)词语新解,(4)巧用修辞,(5)幽默生动,(6)短小精炼。(4分。答对四点即可)
4.(1)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1分),包裹(行李)和雨伞放在旁边(1分),漫画上角题写“跌一交,且坐坐”等字(1分)。(2)示例:生活中遇到挫折后(1分),应该从容淡定(1分)。 5. C(3分。迁:迁徙。播迁:迁徙,流离)
6.B(3分。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之意,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 7.(1)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2)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3)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3分)
8.(1)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3分。每句1分)(2)难道是地势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3分。每句1分。“胜”如译为“支撑”“胜任”亦可)(3)南宋掌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安然处之不知顾惜。(4分。每句1分。“恤”如译为“顾恤”“忧虑”亦可)
9.(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3)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
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4分。答到两点即可)
10.(1)舍生而取义者也 (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3)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4)山河表里潼关路(5)大器晚成(6)相逢一笑泯恩仇(8分。每句1分)
11.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每点1分) 12.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13.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6分。每点2分) 14.(1)懂得了绍兴:①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②绍兴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③绍兴人的生活。(2)懂得了戏台的意义:①水乡戏台是水乡美丽的风景,②水乡戏台展现生活的舞台,③水乡戏台慰藉人心,④水乡戏台是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熏陶培育人的学校。 15.(1)诗人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创作领域宽广(“多面手”);(2)历经磨难却不悲观;(3)勤于阅读;(4)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体验自然、人生。(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16.(1)写父亲表现了家学渊源对牛汉的影响(2分);(2)写胡风既展现牛汉人生遭际,又衬托牛汉坚强(2分);(3)写马其顿作协主席是表现牛汉的文学成就与国际影响(2分)。 17.别林斯基认为,伟大诗人都能将个人的痛苦融入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并能代表社会、时代及人类发声。(2分)
牛汉创作成果丰富,获得有国际影响的“文学节杖奖”,是一位伟大(杰出)的诗人(1分)。牛汉一生遭受了太多的磨难,有着深沉的痛苦,他却能坚强、乐观地面对(1分)。他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局限于个人的痛苦,而是将其视为历史的一个微小细节(1分)。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苦难,唤醒人们认识历史灾难并避免其重复发生(1分)。 18.略
语文(Ⅱ)(附加卷) 19.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6分) 20. 程颢、程颐。(2分。每点1分)
21. 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2分。每点1分)
22.A、D(5分。A项中黛玉无意中从傻大姐处得知了消息;D项中七斤嫂生性刁蛮泼辣)
23.(1)张松(1分)。杨修为了让张松知道曹操的才能,让手下拿来曹操的兵书《孟德新书》(1分),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笑话说这本书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都能暗诵如流(1分),并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无一字差错。(1分)
(2)两条战线:厂里工潮已经解决(2分);公债市场上首战告捷(2分)。大计画:金融资本家打算在工业方面发展势力(1分),以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1分)。
24.诗是情感的表现;诗是现实人生(社会、生命、现实)的表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并重。(4分。一点1分,三点4分)
25.诗人在诗歌中主要要表达情感,不须反映哲理;虽然不必刻意拒绝哲理,但也不能刻意反映哲理;至于在诗中以哲理来取代情感是万万不行的。(5分。第一点1分,第三点每点2分)
26.结合任一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没有“官觉的美”,得3分;具体阐发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灵性的美”给3分。
附参考译文:弘治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路经新会县。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予召见知县罗侨,对他说:“厓山之事让人千古痛心悲愤。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于是就准备了祭品,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打开舷窗,向东望去,厓门近在眼前,但天色曚昽,辨不清景色。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两厢祭祀是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殉节的大臣。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准奏设立的。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回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视左右的山峰,蜿蜒曲折,如虎踞龙腾,水流如弯弓般环绕其间。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吗?我默默地离开了。 我回到泊船处,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鸟上下翻飞鸣叫,两岸间渔人渔歌对唱。回想当年厓门战事,不禁内心怆然。正徘徊时,主管祠堂的人对我说:“前面有奇石,可以去看看。”我就乘小船一直驶到奇石处,沿着台阶,登岸仰望,巨石就如屏风。大石的平面处有刻字,但已经磨灭了,无法辨识。向掌管祠堂的人询问,他说是过去石上刻有大字:“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将字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现在巨石仍在,字迹已经不可辨识了。我以为对元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安然处之不知顾恤;如果不是陆秀夫、张世杰二位在其中有所作为,天理人伦,可能都几乎要泯灭了。那个张弘范是元朝的臣子,哪里值得去过分指责呢?何况这几位贤臣的名望和事迹,永垂青史,会与日月争辉;这几个字的摩崖石刻,哪里值得看重,一定要去和它计较呢?
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们不为国牺牲,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祠堂拥有三顷多田产,是知县从已废弃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厓山中向来没有虎豹等猛兽为害,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向来不做盗贼,虽然这里设置了主管巡检的官员,但多年以来并没有捕获盗贼的功绩。天已至傍晚了,我独自坐在船舱里,感慨古今,多次躺下但却无法入睡。 祭祀归来之后,大家都说:“自从去厓山之后,天气没有这样睛朗,风浪也没有这样平静的。” [说明]文本除删节外,文中“西上直至山椒”句中,“山椒”改为“山巅”;“追思往事,衋然伤怀”句中,“衋然”改为“黯然”。 附录一:南京盐城2014二模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水乡戏台》选文述评 转自林中雪空间
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水乡戏台》,作者祝勇。此类散文大约可以冠为“大散文”,“文化散文”,可是读来却是那么不舒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实在是又假又大又空,为文造情,可见一斑。 1、假大空的立意。
一个北方文人,散文家,来到了绍兴。或许是当地机构接待,引领着观看绍兴风景,在古老的河道里乘乌篷船观赏了戏台,于是要写一篇文章来歌颂一下,就动笔写了。这样的文章立意要高啊,于是他开头这样写: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开头这节我很有疑问,这个“记忆”是指绍兴人的呢,还是作者的?如果绍兴人有关绍兴的一切在记忆中隐去,只剩戏台,无论如何不可能啊,人家绍兴还有兰亭,还有东湖,还有沈园,都会隐去,只剩戏台?那么是作者自己的记忆,既是作者的,又何必用“我相信”呢。并且,既然“一切”都将隐去,怎么还有戏台呢?再退一步讲,承认记忆是作者的,这句话是通顺
的,我又有疑问:情理上说不通啊,作为一个文人,散文家,鲁迅来自绍兴总是印象深刻的,与绍兴的戏台比起来,鲁迅就不值记忆吗,连鲁迅来自绍兴都会忘了,就剩走马观花看到的戏台吗?
为何要这样写,为文造情啊,要有高的立意,突出戏台,其他全可打压了。 再看结尾,大散文要深化中心,写戏台如何深化主题呢,有一种方法是通用的,就是把历史、现实、文化、生活和所写的对象揉在一起写,把从古到今,从文化到生活风情的标签贴上去,管它是否贴切合理。 作者这样写的: 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
--勾践、西施、范蠡、蔡元培、鲁迅、周作人,跟戏台有关系吗?不知道,反正可以把标签贴上去。戏台上有声音,这些名人也有声音,不管什么声音,联系起来就行,就是深化了中心了。这方法很好学,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如我们要写建湖的草炉饼,我们就可说:“我虽然没吃过饼,但我懂得它的滋味。我想象着当年盐阜地区的先民是怎样怀揣着草炉饼到海边煮海为盐的,想象着乔冠华是怎样怀揣着草炉饼带着家乡人的愿望走出盐城的??“我们读这样的语段,了解什么实在的内容了吗,没有,想知道勾践、西施时代有戏台吗,那个时候演的是什么戏??,这些统统不重要,只要贴上标签就行了! 2、假大空的语言
作者为表示居高临下,喜欢用大词,有高度,有概括力。全文用了一处“无论何时”,用了四五处“所有”,每一处都很荒唐。 第二段: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纳闷之极:无论何时,凌晨也在演吗?午时也在演吗?任何时候都在演?显然不可能。
第二段: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
--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绍兴上百戏台,“所有的”怎么可能同时都演戏呢,乡村,也就是节庆日演演,又不是皇家宫廷里的戏台。作者无从考证的东西,只管写上来,真佩服他的勇敢。
第四段:所有的河道都通向戏台,所有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绍兴就没有一条河是断头的不通向戏台的吗?所有的陌生人都会去聚合吗?为什么作者能这样武断,这样坚决。如是诗句,夸张一点无妨。文章就经不起推敲了。 第五段: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唯有戏台是例外 -- 又是一个“所有”,鲁迅全集都翻遍了也不能这么下结论吧。百草园就不是负面象征吧。 作者还会用大而无当的形容词,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如“天衣无缝 ”。 第三段: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费解。它们就是指戏台,戏台是人工建筑,怎么可能把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呢,还天衣无缝。自然之美是戏台四周,戏台是人工智慧。 再如“水乳交融”。
最后一段: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声音指前面勾践、西施、范??、蔡元培、鲁迅、周作人等人的声音。作者的意思是,我们想象戏台上的声音,再联想这些名人的声音,也就相信和他生活在一起了。这虽然有些牵强,还能说得过去,但与他“水乳交融”就难理解了,怎么水乳交融法呢? 文中还有病句。
第四段:对于行船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船只能停在河里,不能停在戏台上。戏台怎能成停泊之地呢,只能说停在戏台边呀。 附录二:你的赤子之心,我永远不懂—— 2014南京盐城二调作文解析 盐城市明达中学 张锐
毕加索浩然长叹的背后,是对孩子们赤子之心的羡慕,是最初纯粹的向往,这对一个艺术家而言弥足珍贵。 第二则材料,看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看似是一种无意和偶然,但意味深长,因为考古学家和留在铜镜背面文字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考古学家的敬业、磨砺、矢志不移固然值得敬佩,但是这设计铜镜之人,却有一种天真顽皮灵动,或者说是与日常世俗经验人情世故格格不入的坚持,却也正因这不失赤子之心的顽皮,使得铜镜有了脱离世俗实用窠臼的魅力。 (或许考场上考生把重点落实在考古学家孙子的偶然上,继而试图以坚持和创新来概括,这定向思维是不是也和考古学家一根筋有相似之处,何况审题太牵强,东台一位敬业的老师或许就是犯了认真的错误?如果运气够差,或许会被打成偏题之作,当然,我是指高考阅卷而言,平时其乐融融的阅卷不在讨论范围内,你懂的) 若是提炼论点,不妨概括为,永远不失赤子之心。随意写两笔,不以作文模式为考量,或许走键如飞,有行云流水之妙也未可知,这放松的心境和这材料的质地恰好不谋而合。好比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庄子》,由文以载道、一匹马一棵树都要讲个道理的韩愈来解,那就不好玩了,要随缘自适的东坡来解,才会山花烂漫一路有言笑。
既然提及庄子,不妨拈来一则,庄子以耐人寻味的一则寓言结尾,说南海之帝名倏,和北海之地名忽(俩加一块,正好是倏忽,言光阴迅速),常常得中央之帝(名字叫混沌)的热情招待,过意不去,想着法子报答,哥俩商量说人皆有七窍,而混沌独无,那咱就帮他开窍吧,这聪明和好意混沌还蒙在鼓里,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了。这言外之意或许有这样一种理解的可能,即艺术一旦流于斧凿刻意,甚至为世俗的功利所遮蔽,那就离艺术本身渐行渐远了,而唯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艺术才能永葆光华,如心月在天,光照云表,而你看不到月亮,不是月亮消失,而是为云层遮蔽。毕加索一生要像孩子画画,要挣脱世俗的沉沦,考古学家永远不缺敬业和执着,却少了一点赤子之心的顽皮和随意,做学问尚可,解镜子这道迷却难。
穷厄之人,或许离赤子之心的随意天然更近,可一旦功成名就花团锦簇,就会得意忘形迷失自我,和毕加索一样,他们需要抵御的是富贵荣华、自我膨胀、众生的谄媚喧哗,这比苦难更容易摧毁一个艺术家。正如文章憎命达,好的艺术往往和好官运无缘,官运亨通通向世俗外在的成功,少有自省,落了灰尘,神秀说了也不错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落满尘埃,躯壳自顶至踵的衰朽,与心灵日益离异,何谈赤子之心。可一旦贬谪,亲近山水,心灵获得疗养,还原成本来的自我,那就意外的获得了一次艺术的救赎。苏轼不贬黄州,就没有千古流传的《赤壁赋》,陶渊明官如果顺风顺水,就读不到他的田园诗歌,虽然落寞非其初衷,但唯有远离得意喧嚣,才会保有赤子之心,获得艺术上的成功。我们乐意看君子固穷时的旷达洒然,他们失之东隅,我们在其作品里收之桑榆。你看,读者总是那么残忍。
而现成的例子就是这张试卷文学类文本的文章,文笔不过尔尔,虽跻身光鲜无比的人民日报,享受莘莘学子十几分钟的膜拜,但终究不是文质兼美,而转身被缺草纸的同学带到厕所应急(请考生注意,双灯牌的不错,不要买路边又又牌哦)
庄子虚室生白的心得我不想旧调重弹,老子劝人物质简单,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非是将自己引入内心的静谧安定,冲淡平和里享受最初的纯粹,或许,心如止水,才更能照见自己的内心,看清自我。这是另一种舍,才会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得,他深知赤子之心的意义却无色光环笼罩,考古学家是成也执着败也执着,马不停蹄有时也要马放南山一会子。 三大行书皆是草稿,因为随意,像孩子一样了无顾忌,行云流水,不可复制,而同样一个人,若妄念纷飞,一涉功利便流俗了。考古学家念念不忘的是一以贯之的学问,
少了把玩的心境,毕加索事实担心的是,为外物侵蚀,而裹足难前。 你只能以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如今教育功利,儒家是压缩饼干的儒家(考几则论语),庄子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只言片语(除了逍遥游你还读过什么),这种教育下的学生,出不了中国式的毕加索,也未必有苦行僧般的考古学家,只有惯于看文摘之流的杂志,却对这篇材料作文一筹莫展的考生。 我还能做什么呢,只能以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附言:还有材料未用,并非留一手,而是何必赶尽杀绝,要给人留有颜面。有人若是要拿去加工赚稿费,无所谓,但一篇文字老是汲汲于功利那就没有意思了,我不敢说我解的有多对,但只想说明一点,为作文而背作文写作文的人是可怜的,唯有多读书读好书,不以功利为念的人,或许会走得更远,至少不会措手不及被打回原形。只是,这一点在当今语文教学里已经缺失,因为,读书的干不过不读书的)
借《东邪西毒》里的话来讲,穿鞋的刀客和不穿鞋的是不一样的。 附录三:南京、盐城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审题与立意 东台市唐洋中学 一草根语文老师
作文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随意一照,玻璃镜上的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轻人慨叹道:“爷爷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几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立意与立意参考: 比加索和考古学家两则材料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是属于交叉型的作文材料。因此,审题立意可分可合可交叉。材料作文有单个材料型的,强调整体把握,核心立意;有多则材料、角度各一的,可发散立意;还有就是像上面的这种多材料可交叉型的作文材料,彼此独立,又有某些共通。 下面分而合之,分别予以解读:
分:第一则材料,比加索参加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这是说自己的学习模仿能力极强;“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这句更强调了自己学会像儿童一样地源自天真、本性、个性、独创,却花费了一生,可见难度之大,难比蜀道,难比登天!
显然,这则材料的核心立意,在模仿与创新。
第二则材料考古学家穷其一生无法辨识的铜镜背面的文字,多年后竟被自己的孙子不经意间破解了,方法是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的玻璃,谜底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这句话恰恰击中了爷爷的软肋:习惯的定势,思维的僵硬,学识的固化;少了转换角度,少了灵活变通,少了另辟蹊径。 这则材料的核心立意在变通创新。
合:两则材料显然有了同一指向,虽然各有侧重,一侧重在个性,另类,本真,一侧重在变通、灵活、换新。但联系改革攻坚克难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的求新求变求异求通,则是显而易见的。
鉴于此,我不妨拟如下文题,共大方之家商讨: 1.换一种活法 2.穷则变,变则通 3.别有洞天在创新 4.标新立异二月花 5.守护童心(或本真) 6.给世界一抹别样的亮色
7.少了个性,你会后悔一辈子 8.致我们将逝去的童心 9.比学习、模仿更重要的
10.一朵向大地开放的花(创新之花) 11.模仿——只是个可怜的屋檐 12.命运不同情盲从
13.学习,如果只是学到了模仿(可怜、可悲、可惜、可叹) 14.你是这世界的唯一 15.倒立的马云 16.不创新,毋宁死 17.眼光独到不一般
18.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9.与定势思维说88 20.世界因你而不同 另类思考:从第二则材料谈不经意间,谈意外的发现,从两则材料强调的“一生”谈对事业的执著,可以吗?应该可以。从第二则材料孙子说,爷爷把一生的时光都浪费了,是真的吗?没有爷爷的毕生研究,他会对这个铜镜上的文字感兴趣吗?有机会发现上面的文字吗?再说爷爷虽然没有研究出来可是快乐的是过程,那谈过程与结果行吗?
新材料作文的真面目就是这材料中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其本来面目,所以如果遇到了不认可的老师,那怎一个惨字了得!
范文四:2017年南京市栖霞区二模语文试卷
栖霞 2017年中考模拟试卷(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 6页 , 共 120分。 考试时间为 120分钟。 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 , 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 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在其 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6分)
1.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诗句。(4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 (《诗经》)
(2) 晨兴理荒秽, ▲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 ,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4) ▲ ,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 。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6) 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
(7) 子在川上曰:“ ▲ ,不舍昼夜。 ” (《论语》 )
(8) 天时不如地利, ▲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9) 毕业前夕, 你可以用李白 《行路难》 中的 “ ▲ , ▲ ” 来表达对同学的美好祝福。
3.阅读下面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
中新网南京 4月 22日电 南京海底世界推出以北极熊为原型的吉祥物 “仔仔” 。 “仔 仔” 22日在景区美人鱼互动区正式亮相,引得游人纷纷 zh ù足。
南京海底世界是融科普教育、观赏娱 . 乐为一体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据介绍, 3月份,南京海底世界邀请诸多设计大咖们,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描绘每个人心中海底世界的 吉祥物,开启了一场“海洋造物”行动。本次行动创意无限,精彩纷呈。通过评选,郭肇 宁以北极熊为原型创作的吉祥物——仔仔最终脱颖而出。
活动现场,伴随着动感的旋律,一群憨态可掬的北极熊玩偶集体登场,它们使出浑身 解 . 数表演各种节目,引起了游客的围观和拍照,不少网红主播也是纷纷拿起手中的直播工 具,和粉丝们分享精彩 sh ùn 间。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zh ù足 ▲ 娱 . 乐 ▲ 浑身解 . 数 ▲ 精彩 sh ùn 间 ▲
(2)给这则新闻添加标题。 (不超过 20个字 ) (2分)
▲
4.对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 《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在高老庄变成高小姐的模样戏弄招亲的猪妖, 后来得知他原来是 天蓬元帅。
B . 《水浒》中的鲁达重情重义、扶危救困,弱女子金翠莲、落难的林冲、被困华州的武松 都被他救过。
C . 《格列佛游记》中因为小人国的宫中女官不小心,导致皇后的寝宫失火,格列佛用一泡 尿灭了大火。
D . 《童年》 的阿廖沙在外婆家和他的朋友小茨冈有一段纯真的友谊, 这让他在艰难的岁月 里得到温暖。
5.猜谜是一种智力游戏,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谜面),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 事物或者文字等内容(谜底)。请根据下面示例猜谜并做解读。(3分)
示例 谜面:别说话(猜一中国作家名)
谜底:莫言
解读:“别” 有 “不要” 的意思, 扣 “莫” ; “说话” 有 “言说” 的意思, 扣 “言” 。 猜谜 谜面:朱阁一枕黄粱(猜一中国古典小说名)
谜底:▲
解读:▲
二(40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 6— 9题。(11分)
【古文阅读】
菜 ①
〔清〕李渔
菜为至贱之物,其花亦卑卑不数 ② 之花,无如 ③ 不足道。积至贱至卑者而至盈千累万,则 贱者贵而卑者尊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 者,非民之果贵,民至多至盛为可贵也。 园圃种植之花, 自数朵以至数十百朵而止矣, 有至盈阡溢亩, 令人一望无际者哉?曰无之。 无则当推菜花为盛矣。一气初盈 ⑤ ,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不诚洋洋大观也哉!当 是时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风导酒客寻帘,锦蝶与游人争路,郊畦之乐,什佰园亭 ⑥ , 惟菜花之开,是其候也。
【注释】①选自《闲情偶寄》 ,题为“菜” ,实指油菜花。②卑卑不数:卑微不足道。③无 如:无奈。④“民为贵”句:语出《孟子》 。⑤一气初盈:指春日阳气初升。⑥什佰园亭:十 倍百倍于园亭。
6.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其花 /亦卑卑不数之花
B .积至贱至卑者 /而至盈千累万
C .当 /是时也
D .香风导 /酒客寻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
(1)无如不足 . 道(▲ ) (2)有至盈 . 阡溢亩(▲ )
(3)万花齐发 . (▲ ) (4)悉 . 变黄金(▲ )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不诚洋洋大观也哉 !
▲
9. 这篇散文借油菜花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文中写其他园圃种植之花的目的是什么? (3分) ▲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0— 13题。(14分)
筏 子
袁鹰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 , 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 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 倾注进木槽, 流到 渠道里去。 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 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 才能同面前滚滚大 河相称。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 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 那么小, 那么轻, 浮在水面上, 好像只要一个 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哪,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 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
羊皮筏子, 过去是听说过的。 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 想象里的形象, 总好像是风平浪静 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 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 而且在五位 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 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 向岸上指点什么, 那神情, 就 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 而那位艄公, 就比较沉着, 他目不转睛地撑 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 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 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 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 但是, 如果 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 羊皮筏子, 可以锻炼意志、 毅力和细心。 可惜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 不十分多了。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的,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 直箭 向雁滩。
然而, 羊皮筏上的艄公, 应该是更 值得景仰和赞颂的。 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 身后是几 个乘客的安全, 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 手里呢, 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 就凭他的勇 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智, 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 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 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一九六一年九月,兰州 10.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 .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B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
C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
D .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
11.文中为什么多处描写黄河?(4分)
▲
12.赏析文中画线句。 (5分 )
(1)像一支箭似的直箭 . 向雁滩。 (“箭”好在哪里,为什么?)(2分)
▲
(2)然而, 羊皮筏上的艄公, 应该是更 . 值得景仰和赞颂的。 (结合上下文, 说说加点字 “更” 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
13.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说说作者写此文有哪些目的。(3分)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7题。(15分)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 无论阅读 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 咬文嚼字,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姑举一个人人 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 有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两句, 劝他把 “推” 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 “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 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 固然显得鲁莽一点, 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
于是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 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 些,也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③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 他自己不甘寂寞, 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 的人情。比较起来, “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 “推” 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 “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 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 比较恰当, 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 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 骨子里实 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④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 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 ,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 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一川烟草” “杨叶万条烟” “烟光凝而 暮山紫” “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月晕, 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 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⑤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 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尤其 是在诗方面。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 ① 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 间第二泉” , “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 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 也就失 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 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 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 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⑥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 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例子举不胜举, 道理也说不完。 我希 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个精神, 你随处 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选自《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有删改。 ) 【注释】①苏轼诗名。惠山,在无锡,惠山泉被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泉” 。小龙团,是宋 代的一种圆形茶饼,需用水煎后饮用。
1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提出中心论点 (第①节) :(1)▲
分论点一(②—③):(2)▲
分层论述
分论点二 (④—⑤)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 字的难处在意义 的确定与控制。
提出希望 (第⑥节) :无论是阅读或写作,要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15. 对于 “推” 和 “敲” 用字的高下, 韩愈和今人是什么看法?而本文作者又是什么看法? (3分)
▲
16.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 金。结合本段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是“点铁成金” 。 (4分)
▲
17.阅读【链接材料】 ,结合本文内容,探究问题。 (6分)
【链接材料】
玉楼春 春景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朱光潜文中说,字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下列诗句中“烟”的意义,与“绿杨烟 外晓寒轻”中的“烟”相同的是(▲ ) (3分)
A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D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
(2)宋祁诗中 “红杏枝头春意闹” 历来为人们称道,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评价:“著一 ‘闹’ 字而境界全出。 ”这个“闹”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3分)
▲
三(54分)
18.按要求修改下面的习作。 (4分)
①在我小时候,每逢过年,就会被爷爷抱着看家家户户贴着的“福”字。 ② 我认识的 最早的一个字,也是这个如影随形的“福”字。③爷爷说,人们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在 箱柜上,取“福到家里”之意,喜欢把“福”字正着贴在大门上,寓意“开门迎福” 。④ 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 “福” 字, 它凝聚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 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 托。⑤《阿长与〈山海经〉 》中的长妈妈在大年初一给迅哥儿吃“福橘” 。⑥贴“福”字, 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好好地继承和发扬。
(1)第 ① 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方法是:▲ (1分)
(2)第②句中有一处短语使用错误 , 应将“ ▲ ”改为“ ▲ ” 。 (1分)
(3)第③句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应改为 ▲ 。 (1分)
(4)习作中第 ▲ 句偏离中心,应删去。 (1分)
19.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50分)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范文五:2017南京二模语文评分细则含作文
2017南京二模评分细则
一、语知部分
8(1) 、第二分句应体现出将来状态,译成完成时态错,扣 1分。第三分句“所怀”应译为 名词状态, “怀”译为“感怀” “想法”等,译为“回忆、回想”错; “粗”译错扣 1分。第 四分句“贻”可译为“赠” “留” “给”之意。
8(2) 、第一分句“效职”译为“就职” “担任官职”也可。 “临事”可译为“遇事(情况、 危机等) ” “面临事情”等, “致命”可译为“献出(奉献)生命” 。 “尚”译为“尚且”错, 扣 1分。
9.答案可以归纳为“惜时” “学习(读书) ” “家庭教诲” “交际”四方面,增添“为官(忠 君) ”一个得分点。评卷老师可将学生答案归入以上各点,比如“忠于职守”归入“为官” 。 10. 原答案每点 2分, 可以作如下分解:① “意境阔大” 、 “烘托愁情” , ② “营造凄冷氛围” 、 “奠定抒情基调” ,③“引出感叹” 、 “天地不管兴废事” ,④“与下文呼应” 、 “除却月宫花下 树” ; 每小点 1分。 增添一个得分点:写天地永恒, 与后文人事短暂形成对比 (给分卡在 “不 变与变” “对比” ) 。借??景抒??情归入①。
11. “愁”的内容原答案可归纳为“国家” “百姓” “个人”三个方面,补充两个得分点“自 然(悲秋) ” “世事(昔盛今衰) ” 。效果:“化虚为实”归入“化无形为有形” 。
12.每句 1分,错、漏、多字均不得分。
13.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 、句式特点(整散结合) 、表现手法(视听、动静、烘 托)角度赋分,答到其中两个角度即可。每个角度 2分,手法和效果各 1分。
14. 第一点中 “历史久”和 “嘲讽” 各 1分; 第三点中 “丰富内涵” (“充实内容” ) 1分, “增 强趣味”或“激发联想” 1分。
16.增加“表达作者对乡村文化没落的忧患”一点。意思对即可。
18.第一点如答成“许多课程具有‘史’的规模”亦可。后面三点中如没有提到“七绝” 、 “招魂” 、 “杜诗” ,只得 1分。
19.第三点如答到“以心传心,引导学生自己领悟”也可。
23.照抄原文不给分。
25(1)特点 1分,身份 1分。
(2)第一问如答到“益中公司面临破产”即可。
26.答案点扣“语词复杂” “情感把握不易” “读中体验高超技艺” 。
27. 答案须概括, 抄录原文不给分。 笛福:答案点从 “情节简明 (叙述方式简明、 顺序分明) ” “内容”两方面给。简·奥斯汀:答案从“日常生活(对话) ” “反映社会(个性) ”两方面 给分。哈代:答案点从“环境(困境) ” “个性孤独(孤寂、抗争) ”两方面给分。以上每小 点 1分。
28. “体验高超技艺” “体验艺术世界”归入第二个得分点, “读伟大作品”归入最后一点。
二、作文部分
七、作文 (70分 )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 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 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 背景一换, 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 累累白 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 地方。”
一、审题与立意
这是一则叙事类材料作文题,涉及艺术家和“一些游客” 。事件由一些游客在大屠杀纪 念馆的搞怪行为引起,显示了艺术家的独特匠心和责任担当。
材料可为三个层次:面对一些游客在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行为, 艺术家以独特方式进行 了教育、警示、批判;新方式的效果;艺术家创作的动因。关键信息为:艺术家、游客、搞 怪留影、背景替换、特别显眼、沉重的地方。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
1. 游客角度,如:
①行为 :注意场合 , 把握分寸。
②态度 :尊重生命 , 敬畏历史。
2. 艺术家角度,如:
①行为 :独特匠心,警示世人。
②态度 :暴露丑陋,良知驱动。
3. 整体角度,如:
①正视 :历史泛娱乐化倾向。
②启示 :教育引导震撼人心。
无论哪个角度都不可脱离材料的范围
................ 。
二、评分说明
1. 判分原则
①考生能从游客、艺术家或者整体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
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亦可。
②特殊作文判分
凡仅抓住只言片语,脱离材料的意思立意,视具体情况判分。如:
A. 若即若离:空谈历史、修养等,最高不超过 48分。
B. 重心不明:全文批判纳粹暴行,最高不超过 42分。
……
③评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注重考查学生写作基本能力。 不唯立意定高下, 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分。
④议论类重在评判其见解、思辨和说理能力,记叙类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 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 判分等级
建议 48分切入。
一类卷 63分以上;二类卷 56~62分;三类卷 49~55分;四类卷 42~48分;五类卷 28~41分;六类卷 27分以下。
3. 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的,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 20分;内容基本相同 的,最高不超过 10分。
②文体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明,且语言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字扣 1分,扣满 3分为 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 46分(不满 100字, 0~5分; 200字左右, 6~10分; 300字左右, 11~20分; 400字左右, 21~30分; 500字左右, 31~40分; 600字左右, 41~46分) ;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 , 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40分; 凡思想情感庸俗低 下,即使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 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 1分,扣满 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 2分。
参考例文
例文 1:《过度娱乐》
从人们的泛娱乐化行为角度立
意,能围绕论题较为深刻地阐述其
原因。语言表达较形象、生动。卷
面涂改较多,高考中会影响判分。
建议二类上。
例文 2:《一个人的孤岛》
人、事、理较自然结合,描写
有细腻之处,较好呈现立意,不乏
点睛之笔。结构略显单一。
建议二类中。
例文 3:《请记住这里发生的一切》
能从艺术家的角度提炼观点并
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立意及语言表达一般。
建议三类中。
例文 4:《心怀虔诚,身临其境》
能围绕材料的意思提炼观点,
结合旅行中人们的表现展开议论。
说现象偏多,论辩文字较少。
建议三类中。
例文 5:《信仰中升华》
立意与材料的意思若即若离。
建议四类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7届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