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连除解决问题
《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
【教材分析】
例4呈现了集体舞表演的画面,并显示出“ 这个集体舞表演有60人”的信息。让学生在舞蹈表演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舞蹈表演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经历。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用与本课有关联的情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 新课讲授→探究用连除解决问题
↓ ↓ 课堂练习→巩固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方法
↓ ↓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情景导入】
1
.课件出示:
(1)列式计算:54÷3=18(次) 54÷18=3(吨)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引入:上面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用连除解决问题)
【新课讲授】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揭示题目: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小组内探讨:着重探讨课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把学生的方法整理后再用课件演示出来。 方法一:先算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列综合算式为60÷2÷3=10(人)。
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组。[3×2=6(组)]
再算每组有多少人。[60÷6=10(人)]
列综合算式为60÷(3×2)=10(人)。
2.小结:同学们能够通过仔细观察,找到隐藏的信息,并且大胆思考,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是了不起,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用连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8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
例4:方法一:60÷2=30(人) 30÷3=10(人)
60÷2÷3=10(人)
方法二:3×2=6(组) 60÷6=10(人)
60÷(3×2)=10(人)
范文二:连除解决问题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除法 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要连除应用题的一般特征,并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出示情境一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熟悉的图形,是什么?(一块12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地)看老师课件演示。
先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再看其中的一份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块地120平方米
师:刚才的过程你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师:那这个问题是什么?(求其中的一小块是多少?) 师描述:把一块12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地平均分成2大份,再把其中的一大份平均分成3小份,求
其中的一小块是多少?
师:你会列式解决吗?在纸上把你会的过程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先解决完的学生可同桌交流。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
生1:120÷2=60(平方米)
60÷3=20(平方米)
师:和这位同学一样的举手。师:120÷2=60(平方米)60÷3=20(平方米)这两个算式分别 表示图中的什么意思? 第一步先算出的是什么?
师:如果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吗?120÷2÷3=60(平方米)轻声的
与同桌说说120÷2÷3表示的意思好吗?
师:这两种是同一种算法,只不过是书写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是分步算式,一个是综合算式。 方法二
师:还有不同列式的吗?(如果这种方法学生说不出,就往下) 生:120÷(2×3)=20(平方米)
师:这位同学的算式你能理解吗?为什么要添小括号?(2×3)先求出的是什么?
师:对大家来说,是不是很简单的问题?想不想更难点的? 二、呈现问题情境二:
1、出示例2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生:共有60人,先分成两大
组,再分成5小组。
教师图解逐步演示:
师:你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看看我们是不是心灵相通的? 2、出示问题:60个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2大组,每大组又平均分成5个小组,求每个小
组有多少人? (学生集体读题目)
师:请你用算式把分的过程和想法表示出来。如果是两步的能合成一步吗?如果有一种方法了
能不能想另一种?
3、学生列式汇报:
①60÷2÷5=6 (人) (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不一样的有吗?)
②2×5=10(组)60÷10=6(人)(综合算式你会吗?)60÷(2×5)=6(人)
师:60÷2÷5第一步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的是什么?第二步是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的是什么你
知道吗?60÷(2×5) 呢?(同桌互说)
师:谁愿意大声的把两个算式每步的意义告诉大家。(学生说) 4、比较小结:
师:回想刚才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解决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四人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揭示课题:
师:先平均分,再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叫它连续平均分,连除是用来表示连续平均分的,生活中
连续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连除来解决。(板书课题:连除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
用连除解决生活中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自主解决问题。
(1)
(2)2个小朋友4天为图书室整理480本书,平均每个同学每
天整理多少本?
师提示:每个书架有几层?
1、 学生独自练习后指名板演。(第一题做好的可以做第二题) 2、 汇报:多种方法(说说解题思路)
四、总结:今天我们解决的都是怎么样的问题?(都是先平均分再平均分,用连除法解决的实
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可灵活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
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五:挑战自己。
(1)2只青蛙3天吃掉害虫180只,平均每只青蛙每天吃掉害虫多少只?
(2)
(3)
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
昨
天:
第一场:10:00—11:30 第二场:13:30—15:00 今天:
第一场:10:00—11:30
第二场:13:30—15:00 第三场:18:30—20:00
昨天和今天一共卖出了600张票 。
(4)小明用90元钱买了3盒铅笔,每盒5支,沈老师买了同样的
铅笔6盒。花了多少钱?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当场批改。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2、汇报:(说说解题思路) 六、全课总结:
1.你有什么收获?知道一点说一点。用连除解决哪些问题呢?解决问题能停留在一种方法上
吗?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最棒的!
范文三:连除解决问题说课稿
连除解决问题说课稿
连除解决问题说课稿
【说设计思想】
三年级下册已学习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连除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一学情,本节课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从说中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所教学生大部分学生只会做,不会说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多让学生动口和动脑,培养学生真正会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训练学生先动脑思考再动笔的良好思维习惯。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分层递进。整节课设计由分层提问 ? 分层探究 ? 分层练习,逐层渗透各种解题策略。
【说教材】
连除的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其实就是把小数除法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是小数除法的综合运用。连除的解决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数量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
1、注重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把解题思路说清楚。让学生从说中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2、训练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审题的关键及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认真审题、弄清信息间的数量关系后再动笔列式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重视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逐步分层。整个教学流程主要分了“三层”,从复习提问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到巩固练习,每一层又逐步分层,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3、注重解题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解题策略,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铺垫。
【说教学程序】
本堂课我们主要预设了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分层提问,引入问题策略;第二环节:分层探究,渗透解题策略;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激活解题策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解题策略;第五环节:幻灯回放,回忆解题策略。
第一环节:分层提问,引入问题策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小数除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师:你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3个篮球共240元。
(2)一周看35页。
(3)2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32公顷。
师:三道“热身题”提出的问题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除法)它们的问法都是怎样的,(得出归一问题的模型)
(根据三年级已经学过连除的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三道“热身题”。这三道复习题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思维有个适应的过程。第(1)题是单一的“归一”问题;第(2)题是隐藏7天这一个信息的简单的“归一”问题,也为例11的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第(3)题是整数的“双归一”问题。前两题都是只有唯一的答案,后一题就比较开放,复习题的三个“小分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也很好地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从这提问题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归一”问题的问题模型。)
第二环节:分层探究,渗透解题策略。
师:哪位同学可以把题目大声读出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评价)
师:读完题目,你觉得这道题哪些词语是解题的关键,(抓住学生
的回答让学生理解“上周”“每头一天”的意思。)
师:求每头每天,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师:能一步算出得数吗,(不能)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间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计算。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了题意,再来一个小组学习,让学生小组之间说一说,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也可以在说的过程中真正理解题意,初探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相互说中进行同化,让说得好的同学带动说话不完整的同学,从中互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全班汇报交流,得出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全班交流,把小组交流的结果汇报出来,再一次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明确了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汇报的过程中也注重方法的多样性,由易到难,活跃了学生思维,体现数学解题方法的灵活性。线段图和图画是帮助解决问题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两个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第三次深刻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用两幅图来理解3×7=2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到21相当于21头奶牛产奶一天或1头奶牛产奶21天。)
最后总结归纳,掌握解题策略。
师:同学们真棒,一道题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请问这三种方法都是几步计算的,(两步)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连除或相
乘再除)
(解决问题要善于总结方法,拼命地做题而不善于总结方法会变成机械练习,在做题中常回头看看,从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使学生学得事半功倍,学得灵活。比较和分析这两种解题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激活解题策略。
1、方法变迁,激活“分析”策略。(做一做)
2、练习变式,激活“排除、多样化”策略。(选一选)
3、习惯培养,激活“思考”策略。(说一说)
4、综合运用,激活“比较、优化”策略。(比一比)
(整个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新鲜而又不缺思维含量,环节之间由浅入深,学生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后的“比一比”更是学生综合能力检测的“大舞台”。第一题是简单的“双归一”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题是“双归一”问题的深化,先连除再连乘,最后一题是第二题的同类型,但“6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这一问题也可以用另外更简单的方面法来解决,因为6头是3头的2倍,所以可直接220.5×2,解决方法也要“优化”。这样的练习设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保障中下生能学好最基本的,也为中等生提供发展的平台,更能满足优生的需求。)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解题策略。(书本P43第3题)
(这道题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而且图文并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
否扎实,也可以让优生往更高层次发展。)
第五环节:幻灯回放,回忆解题策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用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回忆整节课的内容。)
(通过幻灯片连续播放的形式来回忆所学,是一种课堂小结的新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对40分钟的所学所做有一个触动的回忆,在这回忆的瞬间,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收获,让整节课有个完美的收场。)
【设计反思】
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后,让学生用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上得很真很实也很有效,这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体现了“分层”来解决问题这一理念。整节课主要分三“大”层,每个大层里又分小层,层层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渗透解决问题时常用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一、巧设分层,激活思维。
第一大层是“复习”分层,里面又分三个“小”层,复习题里的三道提问题由浅入深,很好地为例题的学习做好铺垫,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大层是“探究”分层,里面又分了四个“小”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得主动又扎实。第三大层是“分层”练习,里面又分了四个“小”层,“小”层里又分“小小”层,一环扣一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表达,训练说话。
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本节课中我很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把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说中明白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三、渗透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习策略的渗透,在课的各个环节适时渗透各种学习策略。如在讲授例11时,先引导学生看到题目先找关键词,接着引导学生要分析题意,最后总结解题方法,有效渗透了“找关键词”“分析”“总结”等学习策略。在巩固练习时又渗透“迁移”、“排除”、“对比”“优化”等解题策略,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抓数量关系,形成思维习惯。
要想正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列式,理顺题中的数量关系很重要;而要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学会思考方法就是关键。一般在解决问题中用得最多又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就是“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借助其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需求问题,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而分析法就刚好相反,它是从问题出发,找出相关联的量,经过逐步推理,最后找到已经条件来计算,
其特点和思路是“由果导因”,即从“问题”找“条件”。如果学生能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思考的话,就不会说看到题目那么多信息,不知从何下手,所以这节课中我很注重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为往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范文四: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课题:解决问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题和第14、15、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4、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两步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解决简单问题
(1)引入:(边说边板书。)
“六一”到了,老师买来了6种礼物,平均分给3组同学,每组有2人,平均每个同学能够得到几种礼物?
(2)出示礼物,谁能按题目的要求把礼物分一分。
(3)你能列出算式吗?
(4)汇报。
6÷3÷2 6÷(2×3)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同学们排了一个团体操参加表演,请看:(出示例
2)谁来提出数学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流,汇报结果。
60÷2÷5 60÷(2×5)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哪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除法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总结
范文五:《解决问题(连除)》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连除应用题”一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列式计算时尽可能的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特性,我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求出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让会做题的同学来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渐渐地,经过几个题的练习。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特点,学会了解决连除应用题的方法。有一半学生能够流利地说清楚每个算式的意思。应该说完成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任务,可是,这么上是不是最利于学生数学发展的上法呢,学生的数学思考、逻
1
辑思维能力是不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为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打破以往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而后,我把例题作为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材中安排了两种类型的问题,这节课解决这一种类型问题就到时间了,看来合理利用教材、选好教学目标很重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