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建筑形式美原则
建筑体形的几何关系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
建筑形式美法则
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也称赞这些简单的几何形状是美的体形,因为它们可以清晰地辨认。
所谓抽象的一致性,就是指这些形状有确定的几何关系。例如圆周上的任意一点距圆心的长度是相等的,圆周的长度是直径的π倍;正方形或正立方体的各边相等,相邻的边互相垂直;正三角形的三条边等长,三个角相等,顶端处于对边的中线上。这些形状既然有明确、肯定的几何关系,就可以避免任意性。这种观点对建筑构图影响很大。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作品不论是平面形状、体形组合,乃至细部处理,都以上述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构图的依据,从而获得了高度的完整统一性。图1是罗马万神庙的圆形平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方形平面。后来虽然突破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了多种不规则的构图法则,但有时仍然借助于简单几何图形来达到构图上的完整统一。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主和从
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发现,自然界趋向于差异的对立。他认为协调是差异的对立产生的,而不是由类似的东西产生的。例如植物的干和枝,花和叶,动物的躯干和四肢等,都呈现出一种主和从的差异。这就启示人们: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以区别的,它们存在着主和从、重点和一般、核心和外围的差异。建筑构图为了达到统一,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必须处理好主和从、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在一些采用对称构图的古典建筑中,对此作了明确的处理,如图2是A.帕拉第奥设计的圆厅别墅(上为透视图,下为平面图)。现代强调形式必须服从功能的要求,反对盲目追求对称,出现了各种不对称的组合形式,虽然主从差异不象古典建筑那样明显,但还是力求突出重点,区分主从,以求得整体的统一。国外一些建筑师常用的“趣味中心”一词,指的就是整体中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如图3美国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旅馆中庭(上为透视图,下为平面图)。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比较引人注目的焦点??重点或核心,会使人感到平淡、松散,从而失掉统一性。
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
建筑形式美法则
就形式美而言,两者都不可少。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没有对比会产生单调,而过分强调对比以致失掉了连续性又会造成杂乱。只有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有变化又谐调一致。对比在建筑构图中主要体现在不同度量、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色彩和不同质感之间。
不同度量之间的对比 在空间组合方面体现最为显著。两个毗邻空间,大小悬殊,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会因相互对比作用而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利用这种对比关系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各类公共建筑往往在主要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体量极小的或高度很低的空间,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衬托主要空间(图4)。
不同形状之间的对比和微差 在建筑构图中,圆球体和奇特的形状比方形、立方体、矩形和长方体更引人注目。利用圆同方之间、穹窿同方体之间、较奇特形状同一般矩形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关系,可以获得变化多样的效果。如不来梅的高层公寓用有微差变化的扇形单元组成了整体和谐的构图(图5)。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不同方向之间的对比 即使同是矩形,也会因其长宽比例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方向性,有横向展开的,有纵向展开的,也有竖向展开的。交错穿插地利用纵、横、竖三个方向之间的对比和变化,往往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直和曲的对比 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建筑构图富有变化。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拱柱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举折变化都是运用直曲对比变化的范例。现代建筑运用直曲对比的成功例子也很多(图6)。特别是采用壳体或悬索结构的建筑,可利用直曲之间的对比加强建筑的表现力。
建筑形式美法则
虚和实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同坚实的墙垛、柱之间的虚实对比将有助于创造出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图7)。
建筑形式美法则
色彩、质感的对比和微差 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质感的粗细和纹理变化对于创造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也都起着重要作用(图8a用石墙、木廊柱和瓦屋顶等不同质感材料作建筑构件所形成的对比和微差;b建筑立面用丰富的彩色图案表现色彩的对比和微差)。
建筑形式美法则
均衡和稳定
处于地球重力场内的一切物体只有在重心最低和左右均衡的时候
建筑形式美法则
,才有稳定的感觉。如下大上小的山,左右对称的人等。人眼习惯于均衡的组合。通过建筑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均衡而稳定的建筑不仅实际上是安全的,而且在感觉上也是舒服的。
对称均衡 对称本身就是均衡的。由于中轴线两侧必须保持严格的制约关系,所以凡是对称的形式都能够获得统一性。中外建筑史上无数优秀的实例,都是因为采用了对称的组合形式而获得完整统一的。中国古代的宫殿、佛寺、陵墓等建筑,几乎都是通过对称布局把众多的建筑组合成为统一的建筑群。在西方,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后期,建筑师几乎都倾向于利用均衡对称的构图手法谋求整体的统一(图9)。
不对称均衡 由于构图受到严格的制约,对称形式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要求。现代建筑师常采用不对称均衡构图。这种形式构图,因为没有严格的约束,适应性强,显得生动活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种形式构图应用已很普遍(图10)。
建筑形式美法则
动态均衡 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形式通常是在静止条件下保持均衡的,故称静态均衡。而旋转的陀螺,展翅的飞鸟,奔跑的走兽,所保持的均衡,则属于动态均衡。现代建筑理论强调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对人的感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促使建筑师去探索新的均衡形式??动态均衡。例如把建筑设计成飞鸟的外形(图11)、螺旋体形,或采用具有运动感的曲线等,将动态均衡形式引进建筑构图领域。
建筑形式美法则
稳定 同均衡相联系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着重处理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右或前后之间的轻重关系的话,那么稳定则着重考虑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西方古典建筑几乎总是把下大上小、下重上轻、下实上虚奉为求得稳定的金科玉律。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师则不受这些约束,创造出许多同上述原则相对立的新的建筑形式(图12)。
建筑形式美法则
韵律和节奏
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例如投石入水,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一种富有韵律的现象。蜘蛛结的网,某些动物(包括昆虫)身上的斑纹,树叶的脉络也是富有韵律的图案。有意识地模仿自然现象,可以创造出富有
建筑形式美法则
韵律变化和节奏感的图案,韵律美在建筑构图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古今中外的建筑,不论是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乃至细部装饰,几乎处处都有应用韵律美造成节奏感(图13)。无怪有人把建筑比喻作“凝固的音乐”。表现在建筑中的韵律可分为下述四种。 连续韵律 以一种或几种组合要素连续安排,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可以连续地延长等,是这种韵律的主要特征。建筑装饰中的带形图案,墙面的开窗处理,均可运用这种韵律获得连续性和节奏感(图14)。
渐变韵律 重复出现的组合要素在某一方面有规律地逐渐变化,例如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或变疏,变浓或变淡等,便形成渐变的韵律。古代密檐式砖塔由下而上逐渐收分,许多构件往往具有渐变韵律的特点。
起伏韵律 渐变韵律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使之变化如波浪之起伏,称为起伏韵律(图15)。
交错韵律 两种以上的组合要素互相交织穿插,一隐一显,便形成交错韵律。简单的交错韵律由两种组合要素作纵横两向的交织、穿插构成;复杂的交错韵律则由三个或更多要素作多向交织、穿插构成。现代空间网架结构的构件往往具有复杂的交错韵律(图16)。
建筑形式美法则
比例和尺度
谐调的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摄着宇宙中心的一切现象。这个学派运用这种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在音乐、建筑、雕刻和造型艺术中,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关系能产生美的效果。著名的“黄金分割”就是这个学派提出来的。在建筑中,无论是组合要素本身,各组合要素之间以及某一组合要素与整体之间,无不保持着某种确定的数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中的任何一处,如果越出和谐所允许的限度,就会导致整体比例失调。至于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能产生和谐并给人以美感,则众说纷纭。
模数比例 一种看法是,只有简单而合乎模数的比例关系才易于辨认,因而是和谐和美的。从这种基本观点出发,认定象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具有确定数量制约关系的几何形状可以当作判别比例关系的标准和尺度。至于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可以有不同的比,就存在一个什么是最佳比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长宽比为 1:1.618的长方形最为理想。这就是模数比例中的黄金分割原理(图17)。 建筑形式美法则
相同比率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若干毗邻的矩形,如果它们的对角线互
建筑形式美法则
相平行或垂直,就是说它们都是具有相同比率的相似形,一般可以产生和谐的关系。同这种情况相似的还有1:匇,1:呑,1:厾的长方形。由于它们能够划分成为2个,3个,5个与原素比率相同的长方形,因而它们之间也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上述几种矩形中,1:厾的矩形最受推重,因为通过对古希腊神庙的分析,发现许多部分都符合这种比率关系(图18)。
建筑形式美法则
模度体系 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把比例和尺度结合起来研究,提出“模度体系”。从人体的三个基本尺寸(人体高度1.83米,手上举指尖距地2.26米,肚脐至地1.13米)出发,按照黄金分割引出两个数列:“红尺”和“蓝尺”,用这两个数列组合成矩形网格,由于网格之间保持着特定的比例关系,因而能给人以和谐感(图19)。
建筑形式美法则
理性的比例 还有人认为良好的比例关系不能单纯按抽象的几何关系来确定。他们强调功能要求、结构、材料以及民族文化传统都会对构成良好的比例发生影响。良好的比例不单是直觉的产物,并且还应当符合理性的。
尺度 同比例相联系的是尺度。比例主要表现为整体或部分之间长短、高低、宽窄等关系,是相对的,一般不涉及具体尺寸。尺度则涉及具体尺寸。不过,尺度一般不是指真实的尺寸和大小,而是给人们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同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虽然按理两者应当是一致的,然而在实践中却可能出现不一致。如果两者一致,意味着建筑形象正确反映建筑物的真实大小。如果不一致,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而不见其大??实际很大,但给人印象并不如真实的大;二是小而不见其小??本身不大,却显得大。两者都叫作失掉了应有的尺度感。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也难免在尺度上处理失误。问题在于人们很难准确地判断建筑物体量的真实大小。通常只能依靠组成建筑的各种构件来估量整体的大小,如果这些构件本身的尺寸超越常规(人们习以为常的大小),就会造成错觉,而凭借这种印象去估量整体,对建筑真实大小判断就难以准确了。建筑中一些构件如栏杆、扶手、坐凳、台阶等,因有功能要求,尺寸比较确定,有助于正确显示出建筑物的整体尺度感。一般说来,建筑师总是力图使观赏者所得到的印象同建筑物的真实大小一致,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建筑如纪念性建筑,则往往通过尺度处理,给人以崇高的尺度感。对于庭园建筑,则希望使人感到小巧玲珑,产生一种亲切的尺度感。这两种情况,虽然产生的感觉同真实尺度之间不尽吻合,但为了实现某种艺术意图是被允许的(图20)。
建筑形式美法则
重复和再现
在音乐中某一主旋律的重复或再出现,通常有助于整个乐曲的和谐
建筑形式美法则
统一。在建筑中,往往也可以借某一母题的重复或再现来增强整体的统一性。随着建筑工业化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手法已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运用。一般说来,重复或再现总是同对比和变化给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凡对称都必然包含着对比和重复这两种因素。中国古代建筑中常把对称的格局称为“排偶”,偶是成对的意思,也就是两两重复地出现。西方古典建筑中某些对称形式的建筑平面,表现出下述特点: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空间,力图变换形状或体量,借对比求变化;而沿中轴
线横向排列的空间,则相应地重复出现。这样,从全局来看,既有对比和变化,又有重复和再现,从而把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同一种形式的空间如果连续多次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还可以造成一种韵律节奏感。如哥特式教堂中央部分就是由不断重复同一形式的尖拱拱肋结构屋顶所覆盖的空间,而获得优美的韵律感(图21)。现代一些住宅、公共建筑等也每每有意识地选择同一形式的空间作为基本单元,通过有组织的重复取得效果(图22)。
渗透和层次
西方古典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各个房间多为六面体的闭合空间,很少有连通的可能。近代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特别是框架结构取代砖石结构,为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创造了条件,从而对空间自由灵活“分隔”的概念代替传统的把若干个六面体空间连成整体的“组合”概念。这样,各部分空间互相连通、贯穿、渗透,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变化(图23)。所谓“流动空间”正是对这种空间所作的形象的概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就是一种空间的渗透。“借”是把彼处的景物引到此处来,以获得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描述中国古典庭园所独具的幽深境界(图24)。近年来国外一些公共建筑,更加注意空间的渗透,不仅考虑到同一层内若干空间的相互渗透(图25),右上为平面图,下为透视图),而且通过楼梯、夹层的处理,造成上下多层空间的相互穿插渗透,以丰富层次变化(图26),右为各层平面图,左下为透视图)。
空间序列
建筑是三度空间的实体,不能一眼就看到它的全部,只有在连续行进的过程中,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才能逐次看到它的各个部分,最后形成整体印象。逐一展现的空间变化必
建筑形式美法则
须保持连续关系。观赏建筑不仅涉及空间变化,同时还涉及时间变化。组织空间序列就是把空间的排列和时间的先后两种因素考虑进去,使人们不单在静止的情况下,而且在行进中都能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特别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行进,能感受到既和谐一致,又富于变化(图27)。 建筑形式美法则
从北京紫禁城宫殿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组织中可看到:经金水桥进天安门空间极度收束,过天安门门洞(A)又复开敞。接着经过端门至午门(B)则是两侧朝房夹道,形成深远狭长的空间,至午门门洞空间再度收束。过午门穿过太和门(C),至太和殿前院,空
间豁然开朗,达到高潮。往后是由太和殿、中和殿(D)、保和殿(E)组成的“前三殿”,接着是“后三殿”,同前三殿保持着大同小异的重复,犹如乐曲中的变奏。再往后是御花园(F)。至此,空间的气氛为之一变??由雄伟庄严而变为小巧、宁静,表示空间序列的终了。空间序列有两种类型:呈对称、规整的形式;呈不对称,不规整的形式。前者庄严而肃穆,后者活泼而富有情趣。各种建筑可按功能要求和性格特征选择适宜的空间序列形式。空间序列组织就是综合运用对比、重复、过渡、衔接、引导一系列处理手法,把单个的,独立的空间组织成一个有秩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集群。
高潮和收束 沿主要人流路线逐一展开的空间序列不仅要有起伏、抑扬,要有一般和重点,而且要有高潮。没有高潮的空间序列,会显得松散而无中心,无从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与高潮相对的是收束。完整的空间序列,要有放有收。只收不放势必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只放不收则会流于松弛和空旷。没有极度的收束,即使主体空间再大,也不足以形成高潮。
过渡和衔接 人流所经的空间序列应当完整而连续。进入建筑是
建筑形式美法则
序列的开始,要处理好内外空间的过渡关系,把人流由室外引导至室内,使之既不感到突然,又不感到平淡。出口是序列的终结,不可草率从事,应当善始善终。内部空间之间应有良好的衔接关系,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插进一些过渡性小空间,起收束作用,并加强序列的节奏感。对人流转折处要认真对待。可用引导与暗示的手法来提醒人们:是转弯的时候了,并明确指出前进的方向。转折要显得自然,保持序列的连贯性。
在一个连续变化的空间序列中,某一种空间形式的重复和再现,有利于衬托主要空间(重点、高潮)。如果在高潮前,重复一些空间形式,可为高潮的到来作好准备。
[编辑本段]
发展情况
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构成主义”学派,虽然在当时没有流行开来,但“构成”这一概念,经过不断地充实、提炼和系统化,几乎已经成为一切造型艺术的设计基础。其原则、手法也可为建筑创造借鉴。W.格罗皮乌斯创办的包豪斯学校,一反古典学院派的教学方法,致力于以新的方法来培养建筑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探索新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方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显然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便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
相关应用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表现中的应用建筑表现与其他艺术设计一样,同样是依赖视觉感受的艺术形式。视觉语言在建筑表现中无处不见,从配景选择、色彩搭配、技术运用等给视觉带来的冲击力,到创意的切入等等都遵循着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
建筑表现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空白与虚实。
变化与统一
变化体现了各种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则体现了各种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变化统一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即对立统一规律。在建筑表现的作品中,丰富的素材和色彩、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可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这些变化必须达到高度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的视觉形象(一般是主题建筑),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图1-01是一幅建筑表现的夜景作品,从色彩上分析主色是统一的冷色调蓝色,辅助色是用在建筑光感较强部分的暖黄色以及远处天空红紫色的霞光。从大的色彩关系方面来分析,
建筑形式美法则
远处天空红紫色在色相环上属于主色调蓝色的邻近色,于天空上半部分的蓝色有很好的融合与过度,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关系。建筑内部由于人照光源的作用下呈现出的暖黄色在色相环属于主色调蓝色的互补色,在视觉感受中犹如黑夜里的一团火焰,极为耀眼夺目,很容易成为第一视觉中心,把观众的目光很快的从整幅图面吸引到我们主要表现的建筑上来。
任何一幅建筑表现作品其构成整体风格的多个局部变化之间必须有机联系,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主从关系是整体局部之间的法则。如果各部分不分主次,同等对待,或者竞相突出自己,都会破坏整体画面的完整统一性,会流于松散、单调和杂乱。
对比与和谐
对比就是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就是使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在建筑表现的作品中,对比与和谐,通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对比与和谐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趋于对立,和谐是在差异中趋于一致。
在建筑表现中常用一些表现手法来突出主题建筑、丰富整体画面,常用的如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对比,冷暖的对比等。但过于生硬的对比可能会使画面有些松散,所以我们有会用一些方法让对比中略有调和,使画面更加完整。
就用了在建筑表现中常用的一个手法“压暗前景”来突出主题建筑,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明暗关系,我们把图面的饱和度降到最低如图2-01(b)中箭头方向所示,天空的明度是由上向下由暗逐渐变亮的,前景的地面由于我们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有意的填加了一个投影,使得前景地面的明度是由下向上由暗变亮的。最终我们看到画面最亮的部分就集中在画面的中心(主题建筑)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明暗的对比集中了视觉中心,而且天空的明暗变化并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渐变调和的过程。
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个通过色彩冷暖对比来突出主题建筑的效
建筑形式美法则
果图。如图2-02所示,整个画面的大环境天空、背景建筑、植物、草体、驳岸、水面多是用一些偏蓝偏灰的冷色,而主题建筑的外墙使用的是一个鲜明的偏红偏橙的暖色,色彩冷暖的强烈对比就可以快速地把观众的视觉中心集中到建筑上来。
对比与和谐是相对的,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手段,不是简单数值上的差异,而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对比与和谐相辅相成,过分的对比会太强烈、刺激;而过分的和谐又会平庸、单调。在建筑表现的设计运用中要注意对比与和谐的适度,要求鲜明而不刺激,调和而不平淡。从形式构图上讲,对比要求集中,多体现在画面主题和特别强调的点、线和小的块面上,和谐则体现在画面的整体照应之中。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比如早在古希腊就已被发现的至今为止全世界公认的黄金分割比1:1(618正是人眼的高宽视域之比。恰当的比例则有一种谐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美的比例是平面构图中一切视觉单位的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建筑表现是把不同的素材和建筑编排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效果图,各种素材的面积与体积大小的比例、数量多少的比例,一定要符合尺度,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果比例失调,就破坏了美的秩序和规律,造成作品的失败。
图3-01(a)中的建筑的底部处在图面的上半部分,由于其在构图的比例失调,很容易给人造成头重脚轻、根基不稳的心里感受,这通常是在建筑表现的构图中比较忌讳的一点。那来看我们对其构图比例进行调整后的图3-01(b)有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我们对前景的地面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裁切,在构图中使得建筑的底部由图面的上半部分移到了下半部分,解决了构图的不平衡感。同时构图后建筑在图面所占的面积比例增大了不少,可以更好的在画面中突出建筑
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一切造型艺术都存
建筑形式美法则
在比例是否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使总的组合有明显理想的艺术表现力。美好的构成都有适度的比例与尺度,即构成的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要符合比例。
有些朋友刚开始做图时,经常在比例上把握不准确。如图3-02(a)所示,这是一张正常的透视图,我们在图面上拉出了一条红色的参考线以标明图面上的人物高度,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了,个位置并进行了局部放大,这,个局部来观察,这几个人物的顶部高度快超过一楼的高度了,尤其是图3-02(d)中用椭圆框选的这个人物的高度已经超过了一楼的高度了,并且这些人物的顶部高度并不在同一条参考线上,这样的比例明显是有问题的。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刚开始就根据建筑定义好人物的高度,如果图面上有明显的台阶,我们就以台阶为标准(台阶标准层高为 0.15米 ,12层就是 1.8米 )。如果没有台阶我们就以门窗的高度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出人物的高度,并拉出参考线,以后添加进来的人物素材,不论远近,顶部都在参考线上下微距浮动就可以了。如图3-03。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同形同量的形态,如果用直线把画面空间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它们之间不仅质量相同,而且距离相等(中外很多古代建筑、教堂、庙宇、宫殿等都以“对称”为美的基本要求(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
图4-01是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图4-02是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图4-03是世界十大教堂之首的巴黎圣母院。
我们可看到对称与均衡法则在这些建筑中都有着很好的运用,并得到了美的效果。
图4-04是一个图书馆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建筑的造型是对称的
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前面的喷泉是对称的、喷泉两边的配景植物和走廊是对称的、包括整个地形也是对称的,整张画面构图中对称手法的大量应用给以人安静、稳重、秩序井然的感觉。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建筑表现的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于是我们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元素,如画面中无续的人物、前景凌乱的植物投影、左右两侧的配景建筑和植物,这些不对称的元素不仅没有破坏整体构图的对称与严禁,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
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态,是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式诸要素之间保持视觉上力的平衡关系。均衡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视觉冲击最强的地方的中点)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
对称的事物基本上是均衡的(也有些画面并不一定对称,但它仍然很美,那就是因为它还符合“均衡”的法则(
就是一幅运用均衡法则的画面,可以看出我们着力表现的是图面的左侧,这里的建筑离我们的视点最近,可以比较清楚的观察到其具体的细节,所以我们在这里添加了丰富的视觉元素。随着建筑不断地向右延伸,离视点越来越远,根据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暗远明的空间透视关系,建筑越来越小、视觉元素越来越虚、光感越来越强,画面右侧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比左侧偏轻。造成了画面左右两侧构图的不平衡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画面右侧天空大量留白的部分添加了一个挂角树,就很好地补充了画面构图的平衡感。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
建筑形式美法则
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前者着重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后者是神韵变化给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满足。
在建筑表现中,节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
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节奏富于理性,而韵律则富于感性。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
如图5-01、图5-02所示,建筑表现中节奏与韵律法则在路旁的行道树的种植上体现的较为明显。现实生活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由于光照时间、所处位置、养分吸收等条件的影响,就算是同种植物每一棵的外在形态也都不完全相同。而我们在做建筑表现的过程中,行道树一般都是有同一棵植物的素材复制得到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变化,他们将完全相同,使得整个画面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于是我们根据透视关系可以在形体上加以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变化,根据光影关系给其近暗远明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在色彩让其有冷暖的变化,这样就有了节奏的变化。我们如果感觉这样的变化过于有规律还可以在其中选一两棵行道树让他们在大小、明暗、冷暖变化中稍微夸张一点
建筑形式美法则
,造成突然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产生了节奏感,而没有变异的基本形由于重复产生了韵律感,使两者统一在一起。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图5-03中建筑之间悬挂的三角旗与地板上撑开的广告伞的色彩变化同样是符合节奏与韵律法则的。这样的运用还有很多,最单纯的节奏是重复,有机械的美。韵律是构成要素连续反复所造成的抑扬调子,具有感情的因素。韵律能给人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它在建筑表现中的重要作用是能使形式
产生情趣,具有抒情意味。韵律能增强我们设计作品的感情因素和感染力,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开阔艺术的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节奏与韵律法则的运用中要相辅相成。 空白与虚实
空白的处理也就是画面的空间设计。有的朋友刚开始做建筑表现时总想把版面“充分利用”,总想把素材安排得满满的,认为画面留有空间是一种浪费。其实这种庞杂堵塞的构图往往使人望而生畏,留不下一点印象。空间在构图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构图上的“少”,却是效果上的“多”。空间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产生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目的。
虚实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画面构成中必须有虚有实,虚实呼应。画面的主体建筑要“实”,陪体建筑和背景要“虚”,“虚”是为了突出“实”,应该藏虚露实,宾虚主实,不能平均处理。
如图6-01、图6-02所示,建筑表现鸟瞰效果图设计中常常为了强调、突出主体建筑群并给人以强烈印象,在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周围留下一些空白,就能扩大和提高视觉效果,同时有利于视线流动,破除沉闷感。除此之外,空白在画面的虚实处理中还有特殊的作用。空白是画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形象的表现。空间能给人以想象的机会。
如图6-03(a)所示,这幅图作者为了体现商业街的繁华与热闹,在图面中添加了大量的人物,这本是一个好的想法,但由于作者在素材人物添加时没有注意疏密关系,使得前景的过分拥堵,画面的不通透,没有层次感,造成了作品的失败。那我们看同一个建筑的另一种做法里填加
建筑形式美法则
人物时的变化,如图6-03(b)所示,在素材人物添加时远处的可以密一些,近处的可以稍稍松一些,有一些空隙与留白,这样既体现了商业街的繁华与热闹,又使画面疏密有秩。
在对主要的形式美法则进行了简要分析之后,需要说明的是形式美的法则虽已形成一些规律性的审美特性,但却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僵死的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会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必须结合表现的主题及创意的要求加以运用,使之有助于美的创造,而不要因这些法则拘束了美的创造。
形式美法则是艺术形式的一般法则,它是形式构成的规律。形式美和传播信息内容是统一的,是为内容服务的,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人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信息,产生吸引人注目的引导作用。形式美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和表现事物对象的存在,无论是具体的直接可感的形式,还是比较抽象的形式,都能给内容赋彩增色。
范文二: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形式美法则
百科名片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目录
体现方面
发展情况
相关应用
展开
编辑本段
体现方面
建筑体形的几何关系
建筑形式美法则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也称赞这些简单的几何形状是美的体形,因为它们可以清晰地辨认。
所谓抽象的一致性,就是指这些形状有确定的几何关系。例如圆周上的任意一点距圆心的长度是相等的,圆周的长度是直径的π倍;正方形或正立方体的各边相等,相邻的边互相垂直;正三角形的三条边等长,三个角相等,顶端处于对边的中线上。这些形状既然有明确、肯定的几何关系,就可以避免任意性。这种观点对建筑构图影响很大。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作品不论是平面形状、体形组合,乃至细部处理,都以上述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构图的依据,从而获得了高度的完整统一性。图1是罗马万神庙的圆形平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方形平面。后来虽然突破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了多种不规则的构图法则,但有时仍然借助于简单几何图形来达到构图上的完整统一。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主和从
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发现,自然界趋向于差异的对立。他认为协调是差异的对立产生的,而不是由类似的东西产生的。例如植物的干和枝,花和叶,动物的躯干和四肢等,都呈现出一种主和从的差异。这就启示人们: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以区别的,它们存在着主和从、重点和一般、核心和外围的差异。建筑构图为了达到统一,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必须处理好主和从、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在一些采用对称构图的古典建筑中,对此作了明确的处理,如图2是A.帕拉第奥设计的圆厅别墅(上为透视图,下为平面图)。现代强调形式必须服从功能的要求,反对盲目追求对称,出现了各种不对称的组合形式,虽然主从差异不象古典建筑那样明显,但还是力求突出重点,区分主从,以求得整体的统一。国外一些建筑师常用的“趣
味中心”一词,指的就是整体中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如图3美国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旅馆中庭(上为透视图,下为平面图)。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比较引人注目的焦点??重点或核心,会使人感到平淡、松散,从而失掉统一性。
对比和微差
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
建筑形式美法则就
形式美而言,两者都不可少。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没有对比会产生单调,而过分强调对比以致失掉了连续性又会造成杂乱。只有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有变化又谐调一致。对比在建筑构图中主要体现在不同度量、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色彩和不同质感之间。
不同度量之间的对比 在空间组合方面体现最为显著。两个毗邻空间,大小悬殊,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会因相互对比作用而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利用这种对比关系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各类公共建筑往往在主要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体量极小的或高度很低的空间,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衬托主要空间(图4)。 不同形状之间的对比和微差 在建筑构图中,圆球体和奇特的形状比方形、立方体、矩形和长方体更引人注目。利用圆同方之间、穹窿同方体之间、较奇特形状同一般矩形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关系,可以获得变化多样的效果。如不来梅的高层公寓用有微差变化的扇形单元组成了整体和谐的构图(图5)。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不同方向之间的对比 即使同是矩形,也会因其长宽比例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方向性,有横向展开的,有纵向展开的,也有竖向展开的。交错穿插地利用纵、横、竖三个方向之间的对比和变化,往往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直和曲的对比 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建筑构图富有变化。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拱柱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举折变化都是运用直曲对比变化的范例。现代建筑运用直曲对比的成功例子也很多(图6)。特别是采用壳体或悬索结构的建筑,可利用直曲之间的对比加强建筑的表现力。
建筑形式美法则
虚和实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同坚实的墙垛、柱之间的虚实对比将有助于创造出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图7)。
建筑形式美法则
色彩、质感的对比和微差 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质感的粗细和纹理变化对于创造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也都起着重要作用(图8a用石墙、木廊柱和瓦屋顶等不同质感材料作建筑构件所形成的对比和微差;b建筑立面用丰富的彩色图案表现色彩的对比和微差)。
建筑形式美法则
均衡和稳定
建筑形式美法则
处于地球重力场内的一切物体只有在重心最低和左右均衡的时候
建筑形式美法则,才有稳定的感
觉。如下大上小的山,左右对称的人等。人眼习惯于均衡的组合。通过建筑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均衡而稳定的建筑不仅实际上是安全的,而且在感觉上也是舒服的。
对称均衡 对称本身就是均衡的。由于中轴线两侧必须保持严格的制约关系,所以凡是对称的形式都能够获得统一性。中外建筑史上无数优秀的实例,都是因为采用了对称的组合形式而获得完整统一的。中国古代的宫殿、佛寺、陵墓等建筑,几乎都是通过对称布局把众多的建筑组合成为统一的建筑群。在西方,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后期,建筑师几乎都倾向于利用均衡对称的构图手法谋求整体的统一(图9)。 不对称均衡 由于构图受到严格的制约,对称形式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要求。现代建筑师常采用不对称均衡构图。这种形式构图,因为没有严格的约束,适应性强,显得生动活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种形式构图应用已很普遍(图10)。
建筑形式美法则
动态均衡 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形式通常是在静止条件下保持均衡的,故称静态均衡。而旋转的陀螺,展翅的飞鸟,奔跑的走兽,所保持的均衡,则属于动态均衡。现代建筑理论强调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对人的感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促使建筑师去探索新的均衡形式??动态均衡。例如把建筑设计成飞鸟的外形(图11)、螺旋体形,或采用具有运动感的曲线等,将动态均衡形式引进建筑构图领域。
建筑形式美法则
稳定 同均衡相联系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着重处理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右或前后之间的轻重关系的话,那么稳定则着重考虑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西方古典建筑几乎总是把下大上小、下重上轻、下实上虚奉为求得稳定的金科玉律。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师则不受这些约束,创造出许多同上述原则相对立的新的建筑形式(图12)。
建筑形式美法则
韵律和节奏
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例如投石入水,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一种富有韵律的现象。蜘蛛结的网,某些动物(包括昆虫)
建筑形式美法则
身上的斑纹,树叶的脉络也是富有韵律的图案。有意识地模仿自然现象,可以创造出富有
建筑形式美法则韵律变化和节奏感的图
案,韵律美在建筑构图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古今中外的建筑,不论是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乃至细部装饰,几乎处处都有应用韵律美造成节奏感(图13)。无怪有人把建筑比喻作“凝固的音乐”。表现在建筑中的韵律可分为下述四种。 连续韵律 以一种或几种组合要素连续安排,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可以连续地延长等,是这种韵律的主要特征。建筑装饰中的带形图案,墙面的开窗处理,均可运用这种韵律获得连续性和节奏感(图14)。
渐变韵律 重复出现的组合要素在某一方面有规律地逐渐变化,例如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或变疏,变浓或变淡等,便形成渐变的韵律。古代密檐式砖塔由下而上逐渐收分,许多构件往往具有渐变韵律的特点。
起伏韵律 渐变韵律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使之变化如波浪之起伏,称为起伏韵律(图15)。
交错韵律 两种以上的组合要素互相交织穿插,一隐一显,便形成交错韵律。简单的交错韵律由两种组合要素作纵横两向的交织、穿插构成;复杂的交错韵律则由三个或更多要素
作多向交织、穿插构成。现代空间网架结构的构件往往具有复杂的交错韵律(图16)。
建筑形式美法则
比例和尺度
谐调的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摄着宇宙中心的一切现象。这个学派运用这种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在音乐、建筑、雕刻和造型艺术中,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关系能产生美的效果。著名的“黄金分割”就是这个学派提出来的。在建筑中,无论是组合要素本身,各组合要素之间以及某一组合要素与整体之间,无不保持着某种确定的数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中的任何一处,如果越出和谐所允许的限度,就会导致整体比例失调。至于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能产生和谐并给人以美感,则众说纷纭。
模数比例 一种看法是,只有简单而合乎模数的比例关系才易于辨认,因而是和谐和美的。从这种基本观点出发,认定象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具有确定数量制约关系的几何形状可以当作判别比例关系的标准和尺度。至于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可以有不同的比,就存在一个什么是最佳比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长宽比为 1:1.618的长方形最为理想。这就是模数比例中的黄金分割原理(图17)。 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形式美法则
相同比率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若干毗邻的矩形,如果它们的对角线互
建筑形式美法则相平
行或垂直,就是说它们都是具有相同比率的相似形,一般可以产生和谐的关系。同这种情况相似的还有1:匇,1:呑,1:厾的长方形。由于它们能够划分成为2个,3个,5个与原素比率相同的长方形,因而它们之间也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上述几种矩形中,1:厾的矩形最受推重,因为通过对古希腊神庙的分析,发现许多部分都符合这种比率关系(图18)。
建筑形式美法则
模度体系 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把比例和尺度结合起来研究,提出“模度体系”。从人体的三个基本尺寸(人体高度1.83米,手上举指尖距地2.26米,肚脐至地1.13米)出发,按照黄金分割引出两个数列:“红尺”和“蓝尺”,用这两个数列组合成矩形网格,由于网格之间保持着特定的比例关系,因而能给人以和谐感(图19)。
建筑形式美法则
理性的比例 还有人认为良好的比例关系不能单纯按抽象的几何关系来确定。他们强调功能要求、结构、材料以及民族文化传统都会对构成良好的比例发生影响。良好的比例不单是直觉的产物,并且还应当符合理性的。
尺度 同比例相联系的是尺度。比例主要表现为整体或部分之间长短、高低、宽窄等关系,是相对的,一般不涉及具体尺寸。尺度则涉及具体尺寸。不过,尺度一般不是指真实的尺寸和大小,而是给人们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同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虽然按理两者应当是一致的,然而在实践中却可能出现不一致。如果两者一致,意味着建筑形象正确反映建筑物的真实大小。如果不一致,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而不见其大??实际很大,但给人印象并不如真实的大;二是小而不见其小??本身不大,却显得大。两者都叫作失掉了应有的尺度感。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也难免在尺度上处理失误。问题在于人们很难准确地判断建筑物体量的真实大小。通常只能依靠组成建筑的各种构件来估量整体的大小,如果这些构件本身的尺寸超越常规(人们习以为常的大小),就会造成错觉,而凭借这种印象去估量整体,对建筑真实大小判断就难以准确了。建筑中一些构件如栏杆、扶手、坐凳、台阶等,因有功能要求,
尺寸比较确定,有助于正确显示出建筑物的整体尺度感。一般说来,建筑师总是力图使观赏者所得到的印象同建筑物的真实大小一致,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建筑如纪念性建筑,则往往通过尺度处理,给人以崇高的尺度感。对于庭园建筑,则希望使人感到小巧玲珑,产生一种亲切的尺度感。这两种情况,虽然产生的感觉同真实尺度之间不尽吻合,但为了实现某种艺术意图是被允许的(图20)。
建筑形式美法则
重复和再现
建筑形式美法则
在音乐中某一主旋律的重复或再出现,通常有助于整个乐曲的和谐
建筑形式美法则统
一。在建筑中,往往也可以借某一母题的重复或再现来增强整体的统一性。随着建筑工业化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手法已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运用。一般说来,重复或再现总是同对比和变化给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凡对称都必然包含着对比和重复这两种因素。中国古代建筑中常把对称的格局称为“排偶”,偶是成对的意思,也就是两两重复地出现。西方古典建筑中某些对称形式的建筑平面,表现出下述特点: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空间,力图变换形状或体量,借对比求变化;而沿中轴线横向排列的空间,则相应地重复出现。这样,从全局来看,既有对比和变化,又有重复和再现,从而把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同一种形式的空间如果连续多次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还可以造成一种韵律节奏感。如哥特式教堂中央部分就是由不断重复同一形式的尖拱拱肋结构屋顶所覆盖的空间,而获得优美的韵律感(图21)。现代一些住宅、公共建筑等也每每有意识地选择同一形式的空间作为基本单元,通过有组织的重复取得效果(图22)。
渗透和层次
西方古典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各个房间多为六面体的闭合空间,很少有连通的可能。近代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特别是框架结构取代砖石结构,为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创造了条件,从而对空间自由灵活“分隔”的概念代替传统的把若干个六面体空间连成整体的“组合”概念。这样,各部分空间互相连通、贯穿、渗透,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变化(图23)。所谓“流动空间”正是对这种空间所作的形象的概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就是一种空间的渗透。“借”是把彼处的景物引到此处来,以获得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描述中国古典庭园所独具的幽深境界(图24)。近年来国外一些公共建筑,更加注意空间的渗透,不仅考虑到同一层内若干空间的相互渗透(图25),右上为平面图,下为透视图),而且通过楼梯、夹层的处理,造成上下多层空间的相互穿插渗透,以丰富层次变化(图26),右为各层平面图,左下为透视图)。
空间序列
建筑是三度空间的实体,不能一眼就看到它的全部,只有在连续行进的过程中,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
建筑形式美法则
才能逐次看到它的各个部分,最后形成整体印象。逐一展现的空间变化必
建筑形式美法则须
保持连续关系。观赏建筑不仅涉及空间变化,同时还涉及时间变化。组织空间序列就是把空
间的排列和时间的先后两种因素考虑进去,使人们不单在静止的情况下,而且在行进中都能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特别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行进,能感受到既和谐一致,又富于变化(图27)。 建筑形式美法则
从北京紫禁城宫殿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组织中可看到:经金水桥进天安门空间极度收束,过天安门门洞(A)又复开敞。接着经过端门至午门(B)则是两侧朝房夹道,形成深远狭长的空间,至午门门洞空间再度收束。过午门穿过太和门(C),至太和殿前院,空间豁然开朗,达到高潮。往后是由太和殿、中和殿(D)、保和殿(E)组成的“前三殿”,接着是“后三殿”,同前三殿保持着大同小异的重复,犹如乐曲中的变奏。再往后是御花园(F)。至此,空间的气氛为之一变??由雄伟庄严而变为小巧、宁静,表示空间序列的终了。空间序列有两种类型:呈对称、规整的形式;呈不对称,不规整的形式。前者庄严而肃穆,后者活泼而富有情趣。各种建筑可按功能要求和性格特征选择适宜的空间序列形式。空间序列组织就是综合运用对比、重复、过渡、衔接、引导一系列处理手法,把单个的,独立的空间组织成一个有秩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集群。
高潮和收束 沿主要人流路线逐一展开的空间序列不仅要有起伏、抑扬,要有一般和重点,而且要有高潮。没有高潮的空间序列,会显得松散而无中心,无从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与高潮相对的是收束。完整的空间序列,要有放有收。只收不放势必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只放不收则会流于松弛和空旷。没有极度的收束,即使主体空间再大,也不足以形成高潮。
建筑形式美法则
过渡和衔接 人流所经的空间序列应当完整而连续。进入建筑是
建筑形式美法则序列的开
始,要处理好内外空间的过渡关系,把人流由室外引导至室内,使之既不感到突然,又不感到平淡。出口是序列的终结,不可草率从事,应当善始善终。内部空间之间应有良好的衔接关系,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插进一些过渡性小空间,起收束作用,并加强序列的节奏感。对人流转折处要认真对待。可用引导与暗示的手法来提醒人们:是转弯的时候了,并明确指出前进的方向。转折要显得自然,保持序列的连贯性。
在一个连续变化的空间序列中,某一种空间形式的重复和再现,有利于衬托主要空间(重点、高潮)。如果在高潮前,重复一些空间形式,可为高潮的到来作好准备。 编辑本段
发展情况
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构成主义”学派,虽然在当时没有流行开来,但“构成”这一概念,经过不断地充实、提炼和系统化,几乎已经成为一切造型艺术的设计基础。其原则、手法也可为建筑创造借鉴。W.格罗皮乌斯创办的包豪斯学校,一反古典学院派的教学方法,致力于以新的方法来培养建筑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探索新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方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显然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便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
相关应用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表现中的应用建筑表现与其他艺术设计一样,同样是依赖视觉感受的
艺术形式。视觉语言在建筑表现中无处不见,从配景选择、色彩搭配、技术运用等给视觉带来的冲击力,到创意的切入等等都遵循着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
建筑表现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空白与虚实。
变化与统一
变化体现了各种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则体现了各种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变化统一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即对立统一规律。在建筑表现的作品中,丰富的素材和色彩、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可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这些变化必须达到高度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的视觉形象(一般是主题建筑),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图1-01是一幅建筑表现的夜景作品,从色彩上分析主色是统一的冷色调蓝色,辅助色是用在建筑光感较强部
建筑形式美法则
分的暖黄色以及远处天空红紫色的霞光。从大的色彩关系方面来分析,
建筑形式美法则远处
天空红紫色在色相环上属于主色调蓝色的邻近色,于天空上半部分的蓝色有很好的融合与过度,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关系。建筑内部由于人照光源的作用下呈现出的暖黄色在色相环属于主色调蓝色的互补色,在视觉感受中犹如黑夜里的一团火焰,极为耀眼夺目,很容易成为第一视觉中心,把观众的目光很快的从整幅图面吸引到我们主要表现的建筑上来。
任何一幅建筑表现作品其构成整体风格的多个局部变化之间必须有机联系,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主从关系是整体局部之间的法则。如果各部分不分主次,同等对待,或者竞相突出自己,都会破坏整体画面的完整统一性,会流于松散、单调和杂乱。 对比与和谐
对比就是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就是使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在建筑表现的作品中,对比与和谐,通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对比与和谐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趋于对立,和谐是在差异中趋于一致。
在建筑表现中常用一些表现手法来突出主题建筑、丰富整体画面,常用的如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对比,冷暖的对比等。但过于生硬的对比可能会使画面有些松散,所以我们有会用一些方法让对比中略有调和,使画面更加完整。
就用了在建筑表现中常用的一个手法“压暗前景”来突出主题建筑,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明暗关系,我们把图面的饱和度降到最低如图2-01(b)中箭头方向所示,天空的明度是由上向下由暗逐渐变亮的,前景的地面由于我们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有意的填加了一个投影,使得前景地面的明度是由下向上由暗变亮的。最终我们看到画面最亮的部分就集中在画面的中心(主题建筑)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明暗的对比集中了视觉中心,而且天空的明暗变化并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渐变调和的过程。
建筑形式美法则
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个通过色彩冷暖对比来突出主题建筑的效
建筑形式美法则果图。如图
2-02所示,整个画面的大环境天空、背景建筑、植物、草体、驳岸、水面多是用一些偏蓝偏灰的冷色,而主题建筑的外墙使用的是一个鲜明的偏红偏橙的暖色,色彩冷暖的强烈对比就可以快速地把观众的视觉中心集中到建筑上来。
对比与和谐是相对的,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手段,不是简单数值上的差异,而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对比与和谐相辅相成,过分的对比会太强烈、刺激;而过分的和谐又会平庸、单调。在建筑表现的设计运用中要注意对比与和谐的适度,要求鲜明而不刺激,调和而不平淡。从形式构图上讲,对比要求集中,多体现在画面主题和特别强调的点、线和小的块面上,和谐则体现在画面的整体照应之中。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比如早在古希腊就已被发现的至今为止全世界公认的黄金分割比1:1(618正是人眼的高宽视域之比。恰当的比例则有一种谐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美的比例是平面构图中一切视觉单位的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建筑表现是把不同的素材和建筑编排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效果图,各种素材的面积与体积大小的比例、数量多少的比例,一定要符合尺度,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果比例失调,就破坏了美的秩序和规律,造成作品的失败。
图3-01(a)中的建筑的底部处在图面的上半部分,由于其在构图的比例失调,很容易给人造成头重脚轻、根基不稳的心里感受,这通常是在建筑表现的构图中比较忌讳的一点。那来看我们对其构图比例进行调整后的图3-01(b)有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我们对前景的地面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裁切,在构图中使得建筑的底部由图面的上半部分移到了下半部分,解决了构图的不平衡感。同时构图后建筑在图面所占的面积比例增大了不少,可以更好的在画面中突出建筑
建筑形式美法则
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一切造型艺术都存
建筑形式美法则在
比例是否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使总的组合有明显理想的艺术表现力。美好的构成都有适度的比例与尺度,即构成的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要符合比例。
有些朋友刚开始做图时,经常在比例上把握不准确。如图3-02(a)所示,这是一张正常的透视图,我们在图面上拉出了一条红色的参考线以标明图面上的人物高度,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了,个位置并进行了局部放大,这,个局部来观察,这几个人物的顶部高度快超过一楼的高度了,尤其是图3-02(d)中用椭圆框选的这个人物的高度已经超过了一楼的高度了,并且这些人物的顶部高度并不在同一条参考线上,这样的比例明显是有问题的。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刚开始就根据建筑定义好人物的高度,如果图面上有明显的台阶,我们就以台阶为标准(台阶标准层高为 0.15米 ,12层就是 1.8米 )。如果没有台阶我们就以门窗的高度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出人物的高度,并拉出参考线,以后添加进来的人物素材,不论远近,顶部都在参考线上下微距浮动就可以了。如图3-03。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同形同量的形态,如果用直线把画面空间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它们之间不仅质量相同,而且距离相等(中外很多古代建筑、教堂、庙宇、宫殿等都以“对称”为美的基本要求(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能给人以美感。
图4-01是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图4-02是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图4-03是世界十大教堂之首的巴黎圣母院。
我们可看到对称与均衡法则在这些建筑中都有着很好的运用,并得到了美的效果。
建筑形式美法则
图4-04是一个图书馆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建筑的造型是对称的
建筑形式美法则、建筑前面的
喷泉是对称的、喷泉两边的配景植物和走廊是对称的、包括整个地形也是对称的,整张画面构图中对称手法的大量应用给以人安静、稳重、秩序井然的感觉。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建筑表现的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于是我们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元素,如画面中无续的人物、前景凌乱的植物投影、左右两侧的配景建筑和植物,这些不对称的元素不仅没有破坏整体构图的对称与严禁,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
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态,是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式诸要素之间保持视觉上力的平衡关系。均衡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视觉冲击最强的地方的中点)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
对称的事物基本上是均衡的(也有些画面并不一定对称,但它仍然很美,那就是因为它还符合“均衡”的法则(
就是一幅运用均衡法则的画面,可以看出我们着力表现的是图面的左侧,这里的建筑离我们的视点最近,可以比较清楚的观察到其具体的细节,所以我们在这里添加了丰富的视觉元素。随着建筑不断地向右延伸,离视点越来越远,根据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暗远明的空间透视关系,建筑越来越小、视觉元素越来越虚、光感越来越强,画面右侧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比左侧偏轻。造成了画面左右两侧构图的不平衡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画面右侧天空大量留白的部分添加了一个挂角树,就很好地补充了画面构图的平衡感。 节奏与韵律
建筑形式美法则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
建筑形式美法则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
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前者着重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后者是神韵变化给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满足。
在建筑表现中,节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
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节奏富于理性,而韵律则富于感性。
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
如图5-01、图5-02所示,建筑表现中节奏与韵律法则在路旁的行道树的种植上体现的较为明显。现实生活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由于光照时间、所处位置、养分吸收等条件的影响,就算是同种植物每一棵的外在形态也都不完全相同。而我们在做建筑表现的过程中,行道树一般都是有同一棵植物的素材复制得到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变化,他们将完全相同,使得整个画面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于是我们根据透视关系可以在形体上加以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变化,根据光影关系给其近暗远明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在色彩让其有冷暖的变化,这样就有了节奏的变化。我们如果感觉这样的变化过于有规律还可以在其中选一两棵行道树让他们在大小、
建筑形式美法则
明暗、冷暖变化中稍微夸张一点
建筑形式美法则,造成突然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产生了
节奏感,而没有变异的基本形由于重复产生了韵律感,使两者统一在一起。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图5-03中建筑之间悬挂的三角旗与地板上撑开的广告伞的色彩变化同样是符合节奏与韵律法则的。这样的运用还有很多,最单纯的节奏是重复,有机械的美。韵律是构成要素连续反复所造成的抑扬调子,具有感情的因素。韵律能给人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它在建筑表现中的重要作用是能使形式产生情趣,具有抒情意味。韵律能增强我们设计作品的感情因素和感染力,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开阔艺术的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节奏与韵律法则的运用中要相辅相成。
空白与虚实
空白的处理也就是画面的空间设计。有的朋友刚开始做建筑表现时总想把版面“充分利用”,总想把素材安排得满满的,认为画面留有空间是一种浪费。其实这种庞杂堵塞的构图往往使人望而生畏,留不下一点印象。空间在构图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构图上的“少”,却是效果上的“多”。空间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产生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目的。
虚实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画面构成中必须有虚有实,虚实呼应。画面的主体建筑要“实”,陪体建筑和背景要“虚”,“虚”是为了突出“实”,应该藏虚露实,宾虚主实,不能平均处理。
如图6-01、图6-02所示,建筑表现鸟瞰效果图设计中常常为了强调、突出主体建筑群并给人以强烈印象,在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周围留下一些空白,就能扩大和提高视觉效果,同时有利于视线流动,破除沉闷感。除此之外,空白在画面的虚实处理中还有特殊的作用。空白是画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形象的表现。空间能给人以想象的机会。
如图6-03(a)所示,这幅图作者为了体现商业街的繁华与热闹,在图面中添加了大量的人物,这本是一个好的想法,但由于作者在素材人物添加时没有注意疏密关系,使得前景的过分拥堵,画面的不通透,没有层次
建筑形式美法则
感,造成了作品的失败。那我们看同一个建筑的另一种做法里填加
建筑形式美法则人物时的变
化,如图6-03(b)所示,在素材人物添加时远处的可以密一些,近处的可以稍稍松一些,
有一些空隙与留白,这样既体现了商业街的繁华与热闹,又使画面疏密有秩。
在对主要的形式美法则进行了简要分析之后,需要说明的是形式美的法则虽已形成一些规律性的审美特性,但却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僵死的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会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必须结合表现的主题及创意的要求加以运用,使之有助于美的创造,而不要因这些法则拘束了美的创造。
形式美法则是艺术形式的一般法则,它是形式构成的规律。形式美和传播信息内容是统一的,是为内容服务的,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人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信息,产生吸引人注目的引导作用。形式美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和表现事物对象的存在,无论是具体的直接可感的形式,还是比较抽象的形式,都能给内容赋彩增色。
范文三:建筑形式美法则
建筑形式类法则 ——刘琦
一、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的求得统一(2张)
金字塔
特点: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 形式美法则:金字塔有纯天然的石材建成,所以拥有石材坚硬的特特性,再加上人工处理,更加突出它的纹理的美感。金字塔采用简单的四棱锥形状,再加上它有纹理的表面,拥有简单和纹理清晰双特点的几何体美感。
水立方
特点; 它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结构自重呈线性增长,而楼屋面的宽扁形结构使得竖向刚度呈非线性衰减,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小跨度结构按相似性理论做几何比例的放大应用于大跨结构。 形式美法则:水立方”的地下及基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是钢网架,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屋面上,镶嵌、固定一块块充气枕的是槽形的钢构件,钢构件又宽又厚,与“水立方”四壁的钢网架焊接为一体,支撑着整个屋顶在内部,带着不规则的钢结构和膜结构将带给你巨大的冲击。
二、 主从与重点(2张)
泰姬陵
形式美法则:中央主体建筑由平台托起,东西侧的清真寺和答辩厅将陵寝夹在中间,以及四周高大的尖塔,将整个平台围和在其中,显示了中央陵寝的主体地位,东西侧清真寺和答辩厅,以及四周的高塔则为从属部分,主与从的结合与区分不仅通过建筑功能分区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烘托,同样透过建筑的体量关系来进行区分。
凡尔赛宫
特点: 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
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形式美法则:凡尔赛宫建筑大小有明显的不同突出了主从的特点,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更能突出中间建筑的不同之处。
三、均衡与稳定
悉尼歌剧院
特点: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形式美法则:壳片之间相互作用,有利于维持建筑物的稳定,个壳片之间的组合又体现了建筑物的均衡美,是一个极具美学价值的建筑。
凯旋门
特点:由三个拱形组成,形成四通八达的四扇门,它复古的全石质建筑体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凯旋门中心拱顶内装饰着111块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场战役浮雕相映成辉。 形式美法则:处于地球重力场内的一切物体只有在重心最低和左右均衡的时候,才有稳定的感觉。如下大上小的山,左右对称的人等。人眼习惯于均衡的组合。通过建筑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均衡而稳定的建筑不仅实际上是安全的,而且在感觉上也是舒服的。
四、 对比与微差
巴西国会大厦
特点:两院会议大厅建筑外观如同两只大碗,右侧众议院的碗口朝上,象征“民主”、“广开言路”;左侧参议院的碗口朝下,象征“集中民意”、议决题案“。
形式美法则:整栋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型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
卢浮宫
特点:文艺复兴的建筑样式,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洛可可建筑形制等都曾在卢浮宫的建筑史上留下印记。卢浮宫的改建史,展示了法国建筑艺术风格演变的轨迹。 卢浮宫形如一个巨大的马掌,它是欧洲最长的建筑,其长度比三个平放的对接起来的埃菲尔铁塔都要长。就是在美术馆翼楼之间的百万平方英尺开放广,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的拥塞之感。
形式美法则:屋顶间存在细小微差,表现出了建筑的美。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没有对比会产生单调,而过分强调对比以致失掉了连续性又会造成杂乱。只有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有变化又谐调一致。
五、 韵律与节奏
大雁塔
特点: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煞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形式美法则:交替出现的阶梯状喷泉体现了强烈的韵律与节奏感,塔身从下往上面积逐渐减小,体现了节奏感,节奏与韵律的结合体现了它美的价值。
埃菲尔铁塔
特点:整个钢结构的形状,与大腿骨相似,有仿生学的成份. 艾菲尔铁塔” .法国巴黎著名铁塔.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 高320 米。
形式美法则:埃菲尔铁塔采用交错式镂空结构,由四座与地面成七十五度角带有混凝土水泥塔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这些铁柱直到五十五米之后才会汇合,内设沿着铁柱斜向运行电梯。塔尖到塔基用交错式镂空钢结构,筑成一条完美的大曲线,塔身的镂空钢结构铁铸件上,有着美丽精致的花边图案。.
六、 比例与尺度
故宫
长城
特点: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形式美法则:比例是平面构图中一切视觉单位的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建筑表现是把不同的素材和建筑编排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效果图,各种素材的面积与体积大小的比例、数量多少的比例,一定要符合尺度,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果比例失调,就破坏了美的秩序和规律,造成作品的失败。
范文四:小谈建筑形式美
小谈建筑形式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 ,是研究建筑 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中美学问题的科学。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 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摘自光明日报)
建筑的形式是由点、线、面以及体,材料,色彩来体现的。
1.对比。体量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材料的对比,形状的对比,直和曲的对比,虚和实的对比,光影的明暗对比。
2.对称和稳定。
3.节奏和韵律。
诚然,建筑的形式是为功能服务的,但却也十分重要。我想,一个建筑如果功能划分得多么合理,如果不美观的话也是不会被众人所接受的。每次做方案我都会先想建筑形态再做内部功能。在我自己以前做过的两个方案中,我体会到了建筑形式的重要性。
如位于捷克的Main Point Karlin办公
大楼以其独特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和高科技
的技术获得了许多赞誉之声。设计团队在办
公大楼的许多方面做到了可持续性发展设计
要求,例如在夏季利用伏尔塔瓦河水使大楼
降温的设计,取消了对空调压缩机与制冷机
的需求。外立面的材料为玻璃纤维混凝土,
该材料的
应用不仅
仅是审美
上的考虑,同时更进一步起到有效地调节室
内温度,减少阳光直射的功能需求。
(摘自人人小站)
再如天津市蓟县地质
博物馆坐落在蓟县国家地
质公园主碑广场对面、府
君山南麓山脚下,与主碑
广场相对应,占地面积一
万七千多平方米,其中建
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博
物馆建筑分地下一层,地
上四层,内设地质展馆和历史展馆,是国内同类展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整个建筑外层用片石砌成,看上去显得古朴,层次感鲜明,凸现了地质博物馆的特色,同时体现了“层的地质,叠的历史、层层叠叠建筑、层层叠叠岩石”的特点。博
物馆展出内容以地球科学、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矿产资源为主。是一座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天津特色的地质博物馆。(摘自人人小站)
在建筑作为审美环境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全身心地投入,与建筑合二为一,在这 种交相融洽中产生一种与之同体的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感觉不断地生长扩大,从建筑扩展到整个人类环境、生活世界,直至人的心灵世界——这是最深层最独特的审美体验,是对整体性的生活实践的根源性体验,是彻底的归属感、强烈的眷恋感、永恒的家园感。同时,建筑也在审美主体那里获得了全新的阐释——作为审美环境的建筑不仅是人类的创造物,还是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实现人、自然、历史和谐共生、平等对话的最佳的生活方式。建筑的韵律是一种艺术,它能够使建筑充满趣味和美感。
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有多看多悟,才能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厚积薄发,道器结合,创造瑰丽多彩的建筑艺术。
范文五:建筑形式美
建筑形式美(建筑造型)
一. 建筑造型的基本内涵
1. 什么事建筑造型?
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 。 ——F.L.Wright
建筑师利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满足建筑功能目的的同时,在建筑创作中 运 用建筑构图的规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与加工,综合反映建筑的环境布局、空间处理、
外 部形象,称之为建筑造型。 其体现出的美被称为建筑形式美。
2. 建筑形式美(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a. 建筑形式美以功能美为前提。
建筑造型首先是为了服务于建筑的基本功能;
b. 建筑形式美与技术美密切相关。
建筑造型与物质材料、结构技术、施工方法等有密切的关系; 在设计时,建筑造
型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设计的科学性、设计的经济性、工业化的施工方法、
新 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新结构的研究。
c. 筑形式美通过艺术美来表达。建筑艺术的表现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语言,如空间和形
体、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思想内容。
d. 建筑形式美受到社会美的影响。
建筑造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表现出地方性、民族性特点;
3. 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依存关系
建筑体量与空间的共生:形态要素按一定关系构成建筑空间的同时,构成外部表现
的实体,两者是正负互逆的反转共生关系
公共建筑的体形与空间是建筑造型艺术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互为依存,
不可分割的,因而在设计时不能孤立地去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
功能空间调整 ←→形态的处理
二. 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1. 遵循力学原则
2. 遵循美学原则
多样统一原则是建筑形式创作的基本原则,即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多样
统一原则也是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多样统一原则,基本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统一、变化与量度。量度是工具、
变化是手段而统一是最终的目的。
统一是形式美最基本的要求,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秩序——相对于杂乱无章而
言;一是变化——相对于单调而言。量度衡量着统一与变化的程度,恰当地把握既
丰富又有秩序,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形式美的规律用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
3. 遵循自然法则
了解自然与文化,研究当地风土人情,观察当地乡土建筑,研究当地资和自然条件。
三. 建筑构图原理
(一) 统一 与完整
1. 统一与完整的重要性
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
一切优秀的建筑,必须体现平面、立面、剖面的统一这个原则。
多样统一堪称之为形式美的规律,其它原则如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均衡等则是多样统一在某一方面的体现。
2. 达到统一的手法
①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②利用次要部位对主要部位的从属关系
a. 以体量的支配地位求统一
两个较小的翼部明显地从属于中间较宽、较高的一块。
b. 以高度求统一
两个尺寸一样的长方体,一个站着,另一个躺下,高的一个自然处于支配地位。 ③利用细部和形状的协调求得统一
④利用色彩和材质来获得统一
同处一校园环境,不同的两座建筑采用相同的材料和色彩取得统一。
(二)对比与微差
利用差异性来求得建筑形式的完美统一。
对比与微差只限于同一性质的差别之间。
对比:建筑中某一因素(材料、色彩、明暗等)有显著差异时,所形成的不同表现效
果称为对比。
它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
微差:是指因素之间不显著的差异,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如园林中
的花窗。
①大小的对比②不同方向的对比③虚实的对比④不同色彩与质感的对比⑤光影的对比⑥微差
(三)均衡与稳定
a. 这是一种数字上的均衡,因为中部空间的两侧是对称的。但这种均衡不明确,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系列。
b. 由于强调了中心,同一系列垂直线的均衡性就可以被察觉了。
c. 由于在系列的两端做了有力的停顿,均衡表现得清楚了,从而也示意了其间的均衡中心。
均衡分为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其中静态均衡又分为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1. 对称的均衡
在这类均衡中,建筑物对称轴线的两旁是完全一样的,只要把均衡中心以某种微妙的手法来加以强调,立刻就会给人一种安定的均衡感。
越复杂的建筑物,其均衡中心的强调越重要。
2. 不对称的均衡
在均衡中心上加上一个有力的强音,是不规则均衡的首要原则;
杠杆平衡原理,是不规则均衡的第二个原则。
3. 动态均衡
(四)韵律与节奏
节奏与韵律是建筑造型中连续变化的规律;
节奏和韵律都是有组织的运动,在建筑构件中是连续组织构件的一种规律; 节奏和韵律是使大体上并不相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1. 韵律与节奏的类型:重复韵律、渐变韵律、交错韵律
重复韵律包括:体量与形态上的重复、大构件的重复、细部的重复
(五)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建筑物各部分之间在大小、高低、长短、宽窄等数学上的关系,尺度则是
指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对某一固定物件相对的比例关系,因此相同比例的某建筑局部或整体,在尺度上可以不同。
1. 建筑设计过程中比例关系的处理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a. 建筑物整体的比例关系;
b. 各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墙面分割的比例关系;
c. 细部的比例关系。
2. 尺度指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与人之间在度量上的制约关系,这两者如果统一,
建筑形象就可以正确反映出建筑物的真实大小,如果不统一,建筑形象就会歪曲建筑物的真实大小。
以不变要素来显示建筑物尺度
栏杆、踏步、人体尺度等不变要素往往可以显示出建筑的尺度感。
( 六)主从与重点
主从与重点是视觉特性在建筑中的反映;
在单个建筑、群体建筑以及建筑内部都存在一定的主从关系。主要体现在: 位置的主次、体型及形象上的差异。
重点是指视线停留中心,为了强调某一方面,常常选择其中某一部分,运 用一定建筑手法,对一定的建筑构件进行比较细致的艺术加工,以构成趣味中 心。
1. 建筑中主从关系的处理
a. 组织好空间序列,将主要空间安排在主要轴线上。
b. 由若干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如果把作为主体的大体量要素置于中央突出的地位,而把其它要素置于从属地位,利用对比手法使主次之间相互衬托,突出主体。
2. 建筑中重点处理的应用
a. 利用重点处理来突出表现建筑功能和空间的主要部分,如建筑的主入口、主要大厅和主要楼梯等。
b. 利用重点处理来突出表现建筑构图的关键部分,如主要体量、体量的转折处及视线易于停留的焦点
c. 以重点处理来打破单调,加强变化来取得一定的装饰效果。
3. 建筑中重点处理的手法
a. 利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b. 采用较细致的构件加工、或装饰、雕刻等以强调重点;
c. 强化线条以引导视线集中的手法来烘托重点;如入口处的踏步、雨篷、饰柱等 课后思考题
1. “羊大为美”,“羊大为美”的含义
这两种说法分别从味觉美、视觉美等不同侧面描述、反映与揭示着中国古代的原初审美观念的本然状态。从物质层面讲,“羊大为美”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从精神层面讲,“羊人为美”是指带着羊角舞蹈的巫师,是人在视觉上的一种审美观点。
2. “美学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的理解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 美的观念自古有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说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直到18 世纪中期, 鲍姆嘉登发表以“美学”为名的专著, 美学才成为一门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发展的科学,所以说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理性思维的认识论转向、美学研究对象的难以把握
性, 是美学学科年轻的逻辑理由。
3. “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的理解
答题要点:结构技术中的技术美的形式
4. 材料的发展与建筑美的关系
(桥梁:早期独木桥后来发展为各种形式为例)
5.建筑形式美的规律
崇尚自然的建筑观
赖特的草原式的住宅反映了人类活动,目的,技术和自然的综合它们使住房与宅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花园几乎深入到了起居室的心脏,内外混为一体。就如同人的生命。这样,居室就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他认为:我们的建筑如果有生命力,它就应该反映今天这里的更为生动的人类状况。建筑就是人类受关注之处,人本性更高的表达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建筑师应与自然一样地去创造,一切概念意味着与基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使用木材,石料等天然材料,考虑人的需要和感情。赖特认为:“只有当一切都是局部对整体如同整体对局部一样时,我们才可以说有机体是一个活的东西,这种在任何动植物中可以发现的关系是有机生命的根本,??我在这里提出所谓的有机建筑就是人类精神活的边县,活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当然而且必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活的建筑是现代新的整体。这种“活”的观念能使建筑师摆脱固有的形式的束缚,注意按照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条件,材料特征的不同情况而采用相应的对策,最终取得自然的结果而并非是任意武断地加强固定僵死的形式。这种从本身中寻求解答的方法也使建筑师的构思有利新的契机,从而灵感永不枯萎,创新永无止境。赖特的有机建筑观念主张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赖特试图借助于建筑结构的可朔性,和连续性去实现整体性。他解释,这种连续可塑性包括平面的互迭,空间的接续;墙,楼面,平顶既各为自身又是另方面的连续延伸,在结构中消除明确分解的梁柱体系,尤其是悬臂的运用,为整体结构,空间的内伸外延提供了技术可能。“活”的观念和整体性是有机建筑的两条基本原则,而体现建筑的内在功能和目的,与环境协调;体现材料的本性是有机建筑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技术为艺术服务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类机器相继问世并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对长期处于传统形式的建筑师提出了挑战,在新技术面前赖特在设计实践中鞭打自己对新的机器时代的热情,他觉得住宅应该有轮船,飞机,汽车的流线型,因此结构应该表现出连续性和可朔性,寻求新时代的空间感。他说:“科学可以创造文明,但不能创造文化,仅仅在科学统治之下,人们的生活将变的枯燥无味,??工程师是科学家,并且可能也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力,但他不是一位有创造的艺术家”。
表现材料的本性
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着天然气息和艺术魅力,其秘诀就在于他对材料的独特见解。泛神论的自然观决定了他对材料天然特性的尊重,他不但注意观察自然界浩瀚生物世界的各种奇异生态,而且对材料的内在性能,包括形态,文理,色泽,力学和化学性能等等仔细研究,他指出;“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每一种材料有它自己的信息,有它自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