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6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
包头一中 2015―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9分,每小题 3分)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 “天”的规则, 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 凡是仿效“天”的, 就能 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 于是, 这种“天”的意义, 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 量, 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 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 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 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 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 而这些概念又被具 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 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 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 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 可以指君臣、 上下, 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 湿燥、 尊卑、 贵贱。 再次是“五”。 在 《吕 氏春秋》 中, 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 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 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 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 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 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 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 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 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 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 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 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 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 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 那么很明显, 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 张家 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 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 思想世界中,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 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对幸福的期望 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 (永生) 所取代, “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 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 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 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 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 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 念, 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 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 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 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 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 都是“文化意义”上 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
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 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 .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 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 . 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 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 认为遵循“天”的规则, 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 .“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 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 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 .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 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 .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 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 .“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 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 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 .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 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 .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 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 . 秦汉时代, 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 “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 “海 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 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 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 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 帝怒, 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 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 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 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 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 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 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 得乎?” 帝悟, 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 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 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又 尝有凡事蒙独受旨, 京不知也; 京侦得之, 白于帝, 帝曰:“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元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 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 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 方腊/以自赎
B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 讨方腊以自赎
C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 方腊/以自赎
D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 n 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男子 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结发。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 , 20岁才为成年。
B .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 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 祇 、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 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 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 .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 18人,侯蒙援引典故, 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 .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和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 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 .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 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 (5分)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 (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8— 9题。 (11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分)
(1) 《赤壁赋》中苏轼在与客同游赤壁时,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思的句子是 “ , 。 ”
(2) 《诗经氓》中,借淇水和低湿的洼地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的两句是 “ , 。 ”
(3) 柳 宗 元 在 《 小 石 潭 记 》 中 借 鱼 来 突 出 潭 水 的 空 明 澄 澈 的 两 句 是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分)
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 米开朗基罗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 在生前和后世都产生 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诗人于一身,饱经人生坎 坷和世态炎凉,作品气势磅礴,赞美了人的伟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 6 岁丧母,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13 岁跟着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 梅尼科?吉兰达伊奥学习,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又学习雕塑,少年雕塑《阶梯 旁的圣母》 以圣母怀抱婴孩耶稣侧身坐在梯旁的姿势展现了非凡的创作技巧。 当他的实力被 政界人物发现, 他开始被教皇控制。 教皇差遣他为教堂雕刻, 画天顶画,历任教皇总是强迫 他带着痛苦去做一些不愿去做的工作。
米开朗基罗富有创造性, 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 像《哀悼基督》 ,是他的早期代表作,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 的儿子无比悲痛。圣母静穆的面容,复杂的表情,超出了基督教所包含的内容,将生与死、 痛苦与慈爱化为一体,赞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 作品一问世, 立即引起轰动。 米开 朗基罗另一举世闻名的杰作—— 《大卫》 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 脚下的场景, 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塑造了一个体格雄伟的英雄形象, 充分体 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雕像作品《垂死的奴隶》 ,奴隶年轻健美,试图挣脱捆在胸 前的绑带,虽双目紧闭呈垂死状,但面部表情安详,表现出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解脱的渴望。 米开朗基罗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 气魄宏大, 充满无穷的力量; 他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 悲剧性的激情, 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 征又是现实的反应, 成为时代的典型象征。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以 现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幻想, 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 米开朗基 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嫉妒, 他唆使教皇强迫米开朗基 罗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在四年中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 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 ,以九幅主题画为主,以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为题材, 画中人物健美, 栩栩如生, 将造物主所创造的万物之灵完美地呈现出来。 当拉斐尔看到西斯
廷天顶画后说:有幸适逢米开朗基罗时代。
米开朗基罗不仅属于文艺复兴那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而且属于整个人类文明史。 他是人 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活到 89 岁, 度过了 70 余年的艺术生涯, 用全部的生命和天 赋呕心沥血地留下不朽杰作, 甚至不惜折磨自己的精神和肉体。 在饱受教皇折磨身心交瘁的 时候,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痛苦而中断追求艺术的最高点的道路。 这是因为他始终追求理想 和真理,对未来的生活和艺术充满信心, 这种信念是他不懈创作的动力。在生活中,米开朗 基罗对自己吝啬乃至残酷, 但对穷人极为慷慨, 他经常将钱财送给那些真正需要却又难以启 齿的穷人, 并且不告诉自己的真实身份; 他对社会底层的人非常关心, 他为朋友家女仆的死 感到悲痛, 经常关心一些穷苦的女性, 让她们成家或者进修道院, 即使是在米开朗基罗濒死 的时候还是决定把自己的存款施舍给穷人。他被世人尊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 (摘编自《环球人物》 )
相关链接 ①米开朗基罗(1475 - 156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 建筑师, 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 风格影响了几乎三 个世纪的艺术家。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他从来不肯对自己更人道一些,他仅靠一点点面包和葡萄酒维持生命,每天睡眠时间很 少,和衣而眠,连靴子都不脱。有一次,腿肿了起来,不得不把靴子割破,脱靴子时,连皮 带肉扯了下来。 (摘自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 )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米开朗基罗在雕刻、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杰出成 就,凸显了他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影响力。
B .米开朗基罗早期代表作《哀悼基督》融生与死、痛苦与慈爱为一体,赞美了人的崇高 品质,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 , 折射出人性与神性的冲突。
C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在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大卫形象中倾注了自 己的激情和理想 , 表达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D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说有幸适逢米开朗基罗时代,这句话既高度赞扬了米开朗 基罗,又盛赞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荟萃,艺术创作繁荣。
E .米开朗基罗的成功绝非偶然,他把超人的天赋和炽烈的情感投入到艰辛忘我的艺术创 作中,超越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取得非凡成就,令人瞩目。
(2) 为什么说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请简要分析。 (6 分)
(3) 为什么说米开朗基罗属于整个人类文明史 ? 请简要分析。 ( 6 分)
(4) 米开朗基罗的神圣体现在哪些地方 ? 请结合材料 , 谈谈你的看法。 ( 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①他那超然物外的态度 , 他那 的神情, 无论什么人来看, 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②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知道做今人和做古人一样难。 然而我还是 ,随随便便。 ③这一夜,就是我跟中国戏告别的一夜,此后即便偶尔过戏园,我们也 ,精神上早已一 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④我们的村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于群众的温饱问题,岂能 ?
A .满不在乎 漠不相关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
B .漠不关心 漫不经心 漠不相关 满不在乎
C .满不在乎 漫不经心 漠不相关 漠不关心
D .漠不关心 漠不相关 漫不经心 满不在乎
1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日本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纷争,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的领土,这一事实不容争辩。
B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展较快,编织一张城乡居民社保网络的重任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 已经覆盖全省百分之九十的地区。
C .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膝盖曾做过多次手术,经常需要打针治疗,饱受伤病的折磨,最终在 三十二岁的时候做出了退役的决定。
D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 扣好”勉励青年学生,这在北大引发热议。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春节期间,拖家带口看电影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 。 , , 。 ,这 给电影人提供了机遇,也让电影人面临挑战。
①观影人群的不断扩大推动了票房的增长
②“合家欢”类电影的票房收入尤为可观
③但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也让观众看后大呼上当
④更是选择一种与家人欢度春节的方式
⑤巨大的市场需求呼吁更多优秀贺岁片出现
⑥人们不只是欣赏一部影片
A . ①③⑥④⑤② B.①②⑥④③⑤
C . ⑥④①②③⑤ D.⑥④①⑤③②
15.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45个字(含标点符号) 。 (5分)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 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 执行探 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 翅膀变长”, 芯级火 箭增高 1.5米, 两个助推器加长 0.8米。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 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 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 实现了 “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16. 将下面四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6分 )
①微信是一款手机通信软件。
②微信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③微信有单聊和群聊两种方式。
④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 ,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60 分)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致辞时 , 向一名女生真诚致歉。
复旦大学某学院一名女生在拍毕业照时帽子掉在了地上 , 低头捡时错过了合影的瞬间。 虽然摄影师当场补拍了一张 , 但后来发到同学们手里的却还是那张缺了一人的合影照。 女生 去找学院要求重印所有同学的毕业照, 学院却推脱是照相馆的责任, 让那位女生自己去交涉, 还说那女生小题大做。
杨玉良校长就此事寄语同学们带着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爱走向社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2015.11.9
1. C 2. A 3. D (详解见背面 )
4.答案:B
5.答案:A (古代男子 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 ,而非 18岁)
6.答案:D (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7. (1) (5分 ) 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 回答。 ” (得分点:无庸、辱、第各 1分,句意 2分)
(2) (5分 ) 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況。侯蒙问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 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 ” (得分点:谕、要、进各 1分,句意 2分)
8.(5分 )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 。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 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 “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
9.(6分 )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 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 “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 郁闷、无奈。 (答出 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10.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潭中 鱼可百许头,皆空若有无所依。
11. (1) (5分) E 3分, C 2分, A 1分, B 、 D 不给分。
(2) (6分) ①人物雕像雄伟健壮, 气魄宏大, 充满无穷的力量。 ②将理想和现实融为一体, 鲜明地表现时代特征。③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以现实手法和浪漫幻想表现斗争精神。 (每 点 2分,意对即可。 )
(3) (6分)①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②作品气势磅礴,赞美人的伟 大力量。③艺术影响巨大,超越时代。 (每点 2分,意对即可。 )
(4) (8分)①饱经人生坎坷,始终充满激情,追求理想。②富有创造性,坚持自己的艺术 思路,风格独特。③终其一生,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成就非凡。④对自己吝啬,对穷人慷 慨,富有悲悯情怀。 (每点 2分,意对即可。 )
12. C 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漠不相关:形容彼此毫无关联。 漫不经心:随随 便便,不放在心上。 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13. D. A 中在“日本”前面加上介词“和” ; B 主谓搭配不当, “重任”不能和“覆盖”搭配; C 项暗换主语
14. C
15. (5分)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 项技术攻关。
16. (6分)微信是一款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有单聊 和群聊两种方式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手机通信软件。
文言文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 为正义的事情急 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 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 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 名声, 要推荐他, 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 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湜很生气, 一天巡视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后来(发现)没有一点瑕 疵可指摘, 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 说:“您真是能干的吏员啊。 ”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
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 皇帝很生气, 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 的姓名,命令侯蒙去泰州逮捕(他们)治罪。已经出发了,又授予(他)给事中职衔。 (侯 蒙)到了泰州,刘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 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 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 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 高兴, 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 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 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 死,这是自己伤害自己的肢体, 想要身体不得病, 可能吗?”皇帝醒悟了, 把这件事放在一 边,不再追究。
升任刑部尚书,又改任户部尚书。近年来郊祀祭祀天地(都是)提前办理,尚书常常执 掌此事。到这时,皇帝私下告诉他(这件事) 。他回答说:“拿财货讨好皇帝而求取晋升, 这不是我敢做的事。”(他的)母亲去世,服丧结束,官复原职,于是共同执掌枢密院。晋 升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在此之前,御史中丞蔡薿诋毁张商英办私事很努力, (于是皇帝) 有旨意命令朝臣在朝堂上议论(此事) 。侯蒙说:“张商英虽然有罪, (但他是)宰相;蔡薿 虽然是谏官, (但他是) 侍从之臣。 拿这件事来让朝臣在朝堂上议论, 岂不是有损国体吗?” 皇帝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有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侯 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使自己的心术端正一些,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 点头,而且派人暗中侦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以后就忌恨他。
大钱法有弊端,朝廷准备改十为三,主藏吏来报告说:“诸府都把大钱拿到市场购物, 都怀疑法令会改变。 ”侯蒙说:“我们府里积钱有多少?”守藏吏回答说:“八千缗。 ”侯 蒙吼道:“怎么会有变更而我不知道的呢?”第二天, 诏令下达。 曾经又有几件事侯蒙单独 受诏,蔡京不知道;蔡京侦察得知,告诉皇上,皇上说:“侯蒙也这样吗?”罢贬他为亳州 知州。
宋江劫掠京东, 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在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 没有敢与他抗衡的, 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 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 不如赦免宋江, 让 (他) 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上说:“侯蒙身在地方不忘君主, 是个忠臣啊。”命他任东 平知府,未到任就去世,终年 68岁。
范文二:[专题]内蒙古准旗职业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三真题带答案
模拟测试三
一,选择题(4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凝成( níng ) 炽热( chì ) 痴想( chī ) 心惊肉跳( y?u )
B.恬静( tián ) 耸立( sǒng ) 卑微( bì ) 中流砥柱( dǐ ) C.簇新( cù ) 芳馨( xīn ) 解剖( pōu ) 苦心孤诣( zhǐ ) D.恻隐( cè ) 谦逊( xùn ) 伫立( zhù ) 长途跋涉( bá ) 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它们的脉膊总是在坚强地跳动,它们的心灵总是在纯粹地展露,它们的生命总是在平静地流淌。
B.我们把自己哪怕是微弱的善良的种子洒播出去吧,让行走在孤独中的人们感觉到温暖。
C.课堂上,书声琅琅,绿茵场上,龙腾虎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尽情释放着同学们的青春与活力。
D.这个决定让我们莫明奇妙,此时喧嚣的教室,立即变得鸦雀无声。 3.选出造字法各不相同的一组( )
A.武 回 宇 甘 B. 比 男 纶 载
C.旦 河 减 集 D. 十 元 新 身
4.选出短语结构各不相同的一组( )
A.红旗招展 杞人忧天 请君入瓮 端正态度
B.令行禁止 潸然泪下 屋舍俨然 笼络人心
C.引狼入室 寥若晨星 令人生畏 崭露头角
D.午夜剧场 鲜为人知 枉费心机 一模一样
5.选出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组( )
A.冥顽不化 居心叵测 声情并茂 死心塌地
B.漠不关心 弥天大谎 出神入化 颐指气使
C.含情脉脉 毛骨悚然 流言蜚语 草菅人命
D. 和颜悦色 韦编三绝 如坐春风 别出心裁
6.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一般人都有很隐秘的“心理缺陷”——害怕见大人物。见了大人物就手足无措,张牙舞爪,甚至还
要浑身发抖。
B.家长对孩子们的关心真是处心积虑、无微不至。
C.她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百元大钞捏取出来,塞到衣服布袋里,然后将信件递给他。
D.他是日常生活里一个声名显赫的小人物,在他身上,却拥有着许多熠熠生辉的可贵品质。
7.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B.参加国际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在公路上飞快地奔跑。 C.如果没有这些生灵,大自然才会失去了色彩。
D.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8.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 ?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 夸张、 排比、 拟人
B(拟人、 夸张、 排比、 比喻
C(夸张、 拟人、 排比、 比喻
D. 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是( )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
大得多呢。”
B(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个人读书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有所调整;
但贯穿始终的应是兴趣。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惊讶地叫道。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10. 选出不是复句的一项:( )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C(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D(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1.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尽管“朋”“友”两字各有所指,后来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指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的人。
?“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两只右手合在
一起,表示两个人握手的意思。
?这里的“朋”“友”已不分彼此,互为一体了。
?“朋友”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
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A.???? B.????
C.???? D.????
12.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请选出
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A.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 B.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
C.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D.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 13.舅舅送给小明一款新手机,父母不让他把手机带到学校去,小明很郁闷,下面是同学们安慰他的语
言,请选出其中不得体的一项。
A.你父母太过分了,现在我们谁不带手机啊,
B.你父母是为你着想,担心把手机带到学校玩游戏,影响你的学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吧。
C.你父母做得对,你缺少自控力,拿手机肯定会影响你的学习。
D.你有这样的父母真是太棒了~我曾经带手机到学校玩游戏,父母没有及时制止,导致成绩下滑。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绽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读下面诗歌,做15—16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16.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17.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愍臣孤弱 B.暴秦之欲无厌
C.倔起阡陌之中 D.以地侍秦,犹抱薪救火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B.约为婚姻
C.鼎足之形成矣 D.然后得一夕安寝 19.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服衣冠
A.籍吏民封府库 B.天下云集响应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君安与项伯有故
20.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洎牧以谗诛 B.荆州之民附操者
C.忌不自信 D.欲呼张良与俱去 二、判断填空。(15分)
1.《三国志》又名《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 )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赤壁所作,这首词着重写了对曹操的羡慕和赞美。( )
4.产生解元一级的考试是殿试。( )
5.《虞美人》《雨霖铃》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主要作品。( ) 6.《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中的《楚辞》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以“风骚”并举。( )
7.鲁迅的《药》选自《彷徨》。( )
8.贾谊的《过秦论》被鲁迅先生誉为,,,,,,,
9.寻梦,撑一支长篙,,,,,,,,,。
10.会议记录包括,,,,,,, 和摘要记录
1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12.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猪、牛、羊三牲全备被称为,,,, 13.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来将两姓联姻称为,,,, 14.艰难苦恨繁霜鬓,,,,,,,,
15(假舆马者,非立足也,,,,,,,,
三、现代文阅读 (25分)
(一)(6分)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1、文章是写“故都的秋”,开篇为什么要写到江南的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几句中的“细数”和“静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在牵牛花底”,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2分)
A、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不息追求。 B、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和谐。
C、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D、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冷,并且使画面更加美丽。
(二)阅读《荷花淀》文段,完成下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
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
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
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
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1、四个青年妇女聚在一起,她们的对话中暗示出自己丈夫的思念,请你说出她们都采取了哪些不同的借口,并概括其所反映出来的人物的性格特点。(6分)
?借口: ;性格特点:
?借口: ;性格特点:
?借口: ;性格特点:
2、“哪里就碰得那么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同其他女人相比,水生嫂表现出怎样与众不同的素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寂静除夕夜
(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阅读题:
1.依次加到文中__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清脆 响亮 情不自禁意想不到 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 不由自主突如其来 报仇伸冤
C.清脆 响亮 不由自主意想不到 报仇伸冤
D.震耳欲聋 情不自禁突如其来 平反昭雪
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4.(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
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2分)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克终者盖寡(能够) C、盖在殷忧(深) D
(3)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4)翻译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五、应用文(10分)
李主任外出开会,办公室的张明接到了人事处张处长的来电,请李主任明天下午2点接待洪发设备厂的技术人员。请你代张明给李主任写一张留言条。(要求格式正确,语言简洁)
六、按要求作文。(50分)
题目:不要总以为远方才有风景~其实风景无处不在。我们往往在行色匆匆中错过许多动人的风景~
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观察~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感悟~用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去
欣赏~就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在我们身边。请你以“风景就在身边”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700字左右。(诗歌除外)
?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一、 选择题
1~5 DCABD 6~10 CBDAD 11~15 DAABD 16~20 CDDAC 二、 判断填空
1~7 ×××××××
8.西汉鸿文 9.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0.详细记录 11.苏轼
12.太牢 13.秦晋之好 14.潦倒新停浊酒杯 15.而致千里
三、现代文阅读
(一)1、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意对即可)
2、“细数”和“静对”表现了作者在观赏景物时的悠闲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意对即可)
3、C
(二)16、?借口:送衣服。性格特点:机智伶俐(或说话得体,聪明伶俐)。
?借口:忘记说要紧的话。性格特点:质朴憨厚(心直口快,大胆泼辣)。 ?借口:奉婆婆之命。性格特点:忸怩含蓄(忸怩羞涩,憨态可掬)。 17、这句话表现了普通农村妇女斗争经验的匮乏(1分),同时反衬出水生嫂的先进性。(1分) 水生嫂:虽然同样也想念自己的丈夫(1分),但是考虑更周密(1分),更富于斗争经验(1分),主要考虑的是此次行动的安全。(1分)
18、比喻(1分),把“小船”比作“梭鱼”,把“摇船速度”比作“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1分)。形象地表现出了水乡的女人们的灵巧、勇敢、麻利。( (三) 1.D 2.C 3.A 4.D
四(古文阅读
(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2)A (3) A (不相同) (4)?我听说想要树木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系稳固。
?刚开始做的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五、应用文写作
留言条
李主任:
上午人事处张处长来电,明天下午两点洪发设备厂的技术人员将到我单位进行技术交流,请做好安排。
办公室 张明
年 月 日
范文三: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集宁一中 2017— 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 宣德时期, 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 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 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 事实来看, 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 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 不仅促进技术创新, 使青花瓷达到 瓷器新工艺的顶峰, 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 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 新。 这也就意味着, 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 青花瓷也许会像在 元代一样, 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 而不会成为主流, 更不会成为中国瓷 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 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 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 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则是因为成化 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 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 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 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 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 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 志。 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 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 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使我们对明代 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 其 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 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那么青花瓷的例子, 则可以使 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 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 密切相关, 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青花瓷的两次外 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 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 国风。 可见,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 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 转型,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 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 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 型。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 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 进步。
D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 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 过程。 B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 更新的关系。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 例证。
D .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 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 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 起。
B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 作用。
C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 快。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 元和开放。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小题,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 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 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 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 剪影里, 空气 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 繁星拱月时, 天上湖中, 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 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 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 深邃的眼睛定定地 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 已放慢了流速, 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 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 湖水, 已经显得清瘦, 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 从暑热变为秋温, 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 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 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 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 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 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 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 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 散发着蒲香, 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 要更美些, 更张扬些, 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 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 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 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 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 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 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 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 新绿 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 黑黝黝的已经成熟。 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 总有一些小商贩, 将菱角煮熟 后对半切开, 用粗瓷碗盛着叫卖。 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 把 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 稚白的藕都已成熟, 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 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 肆意 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 8月底到 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 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 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 鹭、 白鹳, 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 其中, 光是野鸭, 就有针尾鸭、 绿头鸭、 赤颈鸭等 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 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 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 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 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 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
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 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 做成小饰件。 青根鱼的肉雪白、 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 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 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 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 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 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 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 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 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 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4.下列对散文 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 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 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 .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尖儿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 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 思。
D .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 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5. 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5分)
6. 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6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 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 产生有毒物质, 威胁着居民健康, 这 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 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分类收集 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 更能使资 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 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 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 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 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年 4月 5日新华 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 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 其他垃 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 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 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 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 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括分类 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 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 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 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 而分类的目标 和途径不十分清晰, 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 不完善, 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 性。
前不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 住建部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 案》 ,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 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 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
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
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 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 以“居民没有分类” “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 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 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 普 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 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 “门前 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 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 2017年 5月 6日《人民日报》 ) 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 /不可回收垃圾” 。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 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 类的都是少数。
C.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 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 进的主要原因。
D.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 不完善, 挫伤 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 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 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 可以回收再利用, 但也有污染属性, 会对环境造成污 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的发布, 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 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E.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 《生活垃 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 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 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 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
.. 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
.. 享国久长, 自由敬德所致, 而承宪每对人言, 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 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
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
.. 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 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 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 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 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 如所谓‘七豺’ ‘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 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 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 矢, 囊示登云, 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
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
.. 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B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 /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 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C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 /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 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D . 承宪怀祸藏奸 /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 说法。 B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 为吏部尚书。
C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 王的尊称。
D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 同样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 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 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 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 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 5分)
(1)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小题,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 14--15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 ] ①前期:以前的期约。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③萧索:零散,稀少。 14. 下列对这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情调闲适,为全词的抒情做了铺垫。
B. “夕阳”至“目断四天垂”三句,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 “夕阳鸟外”是说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
D “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E. “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15. “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 (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分,共 5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描写桃花源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 美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到浔阳后,终年听不到优美的音乐, 这是因为“, ”期间早晚只能听到“”。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 多年来, 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 .... 的状
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②奥运火炬在我所在的城市传递时, 我看到热情的市民朋友纷纷到大街上去
观看火炬接力的盛况,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
.... 了。
③他潜心于文学研究,身居书斋十余年,焚膏继晷
.... ,颇下了一番功夫,终于 取得了巨大成就。
④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 比如阅读经典, 比如求师问道, 比如社会实践
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
.... 追求的东西。
⑤国庆节, 我去北京旅游, 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学在故宫不期而遇
.... , 真是 太让人欣喜了。
⑥辽宁抚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 受灾严重, 全省人民毁家纾难
.... , 积极为灾区 捐款捐物,浓浓乡情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A .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 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
A. 《白鹿原》 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者陈忠实将他的深厚积淀付 诸于笔端,再现了北方的生活图景。
B. 在网约车被合法化后, 使得中国城市出行市场的固有竞争格局被打破, 传统 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也应尽快启动,以对接市场。
C.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 一进程中, 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 府的执政水平。
D. 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 “能不能生二孩” “该不该生二孩” “生二孩后怎么 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3分) () 在雅安市雨城区南郊乡的深山密林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寺。这座古寺修建 于南北朝宋元嘉年间,距今约 1500年,它原名“佛会寺”,明朝时,经过改建,
更名为“石梯庵”。历经 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 ___________,使得寺庙充满了 古朴神秘的气息。
A. 古寺浑身氤满岁月沧桑、周围古木参天,再加上墙院青苔丛生、环境幽暗
B. 古寺浑身氤满岁月沧桑、墙院青苔丛生,再加上环境幽暗、周围古木参天
C. 古寺墙院青苔丛生、环境幽暗,再加上周围古木参天、浑身氤满岁月沧桑
D. 古寺墙院青苔丛生、浑身氤满岁月沧桑,再加上周围古木参天、环境幽暗 20.下面是关于“成才与道德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 , 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 , 语意连贯 , 表达明确 , 每处不超过 15字。 (6分 )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是亿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愿 , 亿万未成年人的成长和 发展 , 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为人父母 , ① ? 而 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是不够的 , 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 操 , 使他们提高鉴别力 , 增强免疫力 , 学会自我保护。为人父母 , 谁不希望自己的 孩子成才,② ? 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 和道德情操 , 让他们学会做人 , 与他人和谐的相处 , 适应市场竞争 , 适应时代和社 会的要求 , 自立于社会 ,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 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孩子有 出息 , 家庭才幸福 : 家庭幸福了,③ 。
①
②
③
21. 下面这份请柬在内容和语言方面有不妥之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5分) XXX 先生:
今年高考,本人舍弟荣获全市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为表庆贺,特 于 8月 24日在河谷大酒店宴请宾朋,届时敬请惠顾。
刘大敏 2017年 8月 20日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 40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 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 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 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 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 想明年, 你将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 奋战在高考 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1.D
2.B
3.C
4. BE
5.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 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1分)看似柔弱,却很列阵,森然 列阵,(1分)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1分) 6.①风景美。天气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 美。(1分)
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2分)
③生态美。原生态的渔猎文化。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 人之间的和谐。(1分)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 文化等的眷恋守护。(2分)
7.C 8.AD
9. 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10. B
11. A
12. B
13.(1)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 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 云便送到朝廷。
14. AD
15. “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蝉声纷乱;这纷乱的蝉嘶,配 以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 ,构成 了萧瑟凄凉的景象。由蝉声“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 “前 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16. (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杜鹃啼血猿哀鸣
17.B
18.C A.“付诸于”改为“付诸” B.第二句缺主语,将第一句介词 结构去掉。 D.第二句中途易辙。
19.D
20.(1)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 (2)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 (3)而仅仅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是不够的
21.(1)“本人舍弟” 改为 “舍弟”
(2) “ 8月 24日” 具体时间要更具体,例如改为“ 8月 24日 12点 38” 。
(3)“惠顾” 改为 “光临”
22. 作文:略。
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 县。 政绩最好, 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 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 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 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 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 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 说:“郑承宪包藏祸心, 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 之流。 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 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 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 他们算计, 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 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 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 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 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 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 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 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 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 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
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 壬午以前害怕淫威, 刚正的变温柔了; 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 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 只有一、 二个人。 背着皇上, 培植党羽, 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 、 ‘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 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 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 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 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 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 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 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 执政严 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 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范文四:2013-内蒙古赤峰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来源:2013-内蒙古赤峰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爱因斯坦移居柏林
①1913年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这两个学者一个是普朗克,一个是能斯特。这两个大学者,来苏黎世干什么?观光?旅游?都不是,他们是带着德意志的使命来拜访爱因斯坦的。
②在德国人眼里,爱因斯坦无疑是个“怪人”。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显然,要把这样一个“怪人”拉回到德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该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才行。
③普朗克、能斯特放出的“钓饵”是诱人的:
④第一、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这个建议似乎很奇怪。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是不要紧,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
⑤第二、选爱因斯坦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一般院士是没有薪水的荣誉头衔,但爱因斯坦就任的是实任院士,年薪1200马克。
⑥第三、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
⑦这个一揽子方案,真不愧是网罗爱因斯坦的妙计。它是普朗克的浪漫主义和能斯特的实干精神合作的产物。他们算是摸透了爱因斯坦的心思,爱因斯坦不能不动心了。
⑧可接受在柏林的工作,爱因斯坦的内心并不是坦然的。
⑨在他看来,移居普鲁士首府,这个德意志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窝,像是背叛了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信念。中学时代,他离开出生地,就是企图从那时起能放弃德国国籍,以便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可现在难道还要返回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去安家定居?甚至还要去当普鲁士皇家机构的官员?还有一点,爱因斯坦此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有了一种隐隐的忧虑。他曾对苏黎世的挚友说过:“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爱因斯坦陷入了犹疑不定之中。
⑩“你的出生之地,你真正的祖国在等待着你!”普朗克以他自以为最神圣的感情劝说着爱因斯坦。
?“可是,我是个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说,“德国真的会欢迎我吗?”
?“德国欢迎的是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能斯特的政治家风度与外交辞令恰到好处。
?“但是”,爱因斯坦打断他们的话,笑着说,“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一点我们同意。可是,在这12个人里,倒有8个在柏林呢!”普朗克、能斯特自负地大笑起来。
?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
?“这样吧,”爱因斯坦面对难题时的幽默又表现出来了,“你们二位先生先去玩几天,等你们再回苏黎世,我到车站来接你们。”普朗克与能斯特完全迷惑了。
?“要是我手里拿一束白玫瑰花,就是‘不去柏林’;要是拿一束红玫瑰花,就是‘去柏林’。”
?爱因斯坦作出了一个浪漫的决定。当普朗克、能斯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郊外返回苏黎世火车站时,一束红玫瑰花在爱因斯坦手里盛开着,他们的心放下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普朗克和能斯特专程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从他们许诺的条件和他们对爱因斯坦诚惶诚恐的态度来看,他们对爱因斯坦是真心推崇的。
B.“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句话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谦,也体现了他对相对论的些许自许,还有他对相对论在柏林不能得到认可的担忧。
C.文章的结尾处,对于回不回柏林,爱因斯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了送白玫瑰还是送红玫瑰。这一举动,是为了体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幽默感。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并且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察、想象和感受。这样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E.不可否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对于名利、地位,对于回不回柏林,他也会患得患失。这样写使传主爱因斯坦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小题2】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他的“怪”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对于普朗克和能斯特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爱因斯坦动心了,是什么让他动心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6分)
【小题4】对于爱因斯坦移居柏林的做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为科学家,这种选择是明智之举;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爱好和平者,这种做法失之轻率。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D(3分)B(2分)A(1分)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爱因斯坦移居柏林①1913年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这两个学者一个是普朗克,一个是能斯特。这两个大学者,来苏黎世干什么?观光...”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分析
A,能斯特和普朗克主要是为了完成使命而去拜访爱因斯坦的,不排除他们真心推崇爱因斯坦,故不完全正确,选A得1分。C,文章的结尾处,爱因斯坦的做法主要表现他还拿不定主意,他需要一段时间来做出选择;E“对于名利、地位患得患失”错。选C、E不得分。
试题分析:筛选“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的信息,此类题一般从全文角度去找寻答案,阅读原文可知,文中第②段“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第④段“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从这两段信息中去提炼、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阅读原文“爱因斯坦动心”的信息集中在以下几个段落,第④段“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第⑥段“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第?段“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可从这几段信息中去提炼、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案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结合文本内容,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或是“作为科学家的明智之举”,或是“作为爱好和平者的轻率选择”。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概括,①“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爱好和平)②第?段“爱因斯坦也笑了。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有利于科学事业)③应该勇敢地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④“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没有必要选择)。答案只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范文五:内蒙古赤峰市2016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内蒙古赤峰市 2016届全市优质高中高三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 “ 二元化 ” 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 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 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 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 “ 唐宋之变 ” 。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 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 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 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 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 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 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 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 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 “ 税丁 ” 向 “ 税 产 ” 的转变, 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 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 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 期的被视为 “ 至因至贱 ” 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 “ 强干 弱枝 ” 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得税 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会更易于 “ 军事化 ” ,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 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住低下的同时又 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 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同时,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们不 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之,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 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 “ 公共领域 ” 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 空间。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 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 公权力削弱,
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
B . 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 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 靠乡官、律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
C . “ 唐宋之变 ” 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 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中。
D . 唐宋之际, 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 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国家通过乡绅、 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以来, 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
B .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效率下 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
C .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 “ 税丁 ” 向 “ 税产 ” 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易 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
D .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 历史上 “ 强干弱枝 ” 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 “ 军事化 ” ,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 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
B .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站在 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
C .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 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D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 “ 公共领域 ” 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 的公共空间在中国早就存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 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擢保定知府。故事,岁 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 右布政使。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未上,改四川。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 少墨败者。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番人入贡,裁为定额。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陕西贼 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大学士赵贞吉言:“ 贼起陕贻害川微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 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 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 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 ” 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未赴,改贵州。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张居正当国,尚书不附 丽者独清。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宗深重焉。会吏部尚书梁梦龙罢, 即以清代。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甫半岁, 得疾归。帝数问阁臣:“ 严尚书病愈否? ” 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遣使趣行, 而清疾益甚,不能赴。又三年卒。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或嘲之日:“ 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 ” 清笑 而已。
(选自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 怨
B . 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士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 任怨
C . 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 怨
D . 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 任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 .刑部是古代 “ 六部 ” 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八严清善于治理,有名声。他考中进士担任富顺知县,治理名声兴起;他担任工部主事,搞 建筑的官员不敢牟利;他在多地任职,因美好的名声被举荐。
B .严清敢于作为,遭到嫉恨。他取消士兵每年在成都的操练,裁决外族进贡数额,严厉打击坏
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有人弹劾他,他因此被罢官。
C . 严清正直公正, 不阿权贵。 他是尚书中唯一不依附张居正的人, 张居正去世后, 查抄张的家, 获得登记大臣赠送财物的簿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
D .严清崇尚俭朴,深得皇帝信任。他刚担任尚书时,因为不能备办符合身份的颜色的衣服被人 嘲笑,但他不以为意;皇帝器重他,惦记他的病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5分)
(2)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题。
望长安
贺铸
排办张灯春事早。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金犊车轻玉骢①小。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绘②非吾好。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
【注】①玉骢:泛指骏马。②莼羹鲈鲶:味道鲜美的莼菜羹、鲈鱼脍。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下片 “ 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 ” 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 ▲ , ▲ ” 。
(2)李白的《蜀道难》中,写 “ 五丁开山 ” 的故事的两句是 “ ▲ , ▲ ” 。
(3)辛弃疾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 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 ” 。 乙选考题
请考试在第三 (11)、四 (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
雪白的鹦鹉
胡也频
近于薄暮的时候,残照的余辉映到游廊上,鹦鹉的雪白毛羽上披了淡淡的红光,感着快乐似的 在架上跳着。
它看见来了一个人影,便叫起来了:“ 来客咧…… ”
少年站到游廊的一边,看着这鸟儿。这时,一种新的感想便拢住他,使他不禁的凝望着,发了 许久的呆。随后他走开了,心里还不住的这样想:“ 可怜的鸟儿……毛羽这样纯洁……却锁在钢架 上…… ”
鹦鹉还在叫,而少年已走进一间房里了。那里面,电灯的光灿烂着,点亮着装饰华丽的四壁, 一个银铸的 “ 寿星 ” 在横桌上反吐出白光;一切的器具都有一种夺目的色彩。两个年轻的女子便仓皇 地像回避生人似的站起来……
“ 一家人…… ” 坐在她们对面的老头看清了走进来的人,便这样说,于是她们又坐下了。
“ 你从那里来? ” 他问。
“ 从妈那里。 ” 少年沉静的回答;他站到一只花盆架前面,抖开手巾去揩那流出的鼻水。
“ 怎么,你受了凉? ” 老头子关心地诧异地问。
“ 大约是吧。 ”
“ 那末,吃一点姜茶 ——” 一个女子便亲切的插口说。
“ 对了。你吃过没有? ”
“ 不, ” 少年只是机械似的回答, “ 不用。 ”
过了一会,老头子偏过脸,感慨而喃喃地说:“ 你还是这样的固执…… ”
少年便转过身来问, “ 爸爸,你说的是我不吃姜茶么? ” 说完,便又玩着天冬草。
“ 流鼻水,又不吃姜茶,这固然是你固执……但是我说的不是这件事。 ”
“ 你说的是我的婚事么? ” 少年冷静地问,并不转过脸。
“ 虽然……然而我也不愿说。你呢,在北京读了几年书,现在变得什么都不如你的意。你是一个 新人物!我呢,年纪老了,老年人自然免不了有别的看法,不过 —— 若说到你的婚事,我无非是替 你着想:自由结婚的人常常马上又离婚了……不,我现在不说。 ” 老头子一面说,一面便慢慢地红起 脸。因为他的儿子不作声,便又接着说:“ 你做小孩的时候多可爱……不,这也不说!我不是说你现 在有什么不好……你想,家里面还有钱,至少过这一辈子也足够,何必做什么 —— 你一年到头行踪 不定, 像一个叫化子。 你冷笑什么呢! ……自然, 我也知道, 现在像我这样的人, 也是你要打倒的! …… ”
这老头子越说越激昂起来,终于那半白的胡须在鼻尖下颤动了。
“ 唉一 ——” 老头子还愤愤地说, “ 我已经成为老朽了,谁知道还能够再活多少日子…… ”
“ 不要这样说,爸爸!其实你是很有福的,住在这样好的别墅里,并且还有两个……世界上找不 出许多像你这样的人。 ”
“ 你又在骂我? ” 老头子闪起眼光。
“ 一点也没有这意思。 ”
于是两个人便默着。这沉默一直拖延下去,到了一个仆人进来请吃夜饭的时候。
鹦鹉还在叫:“ 来客咧…… ”
在非常明澈的月光下,少年现着异样苦闷的脸色,缓步地循着那鹅蛋石的曲径,走到了挂着鹦 鹉的游廊边… ”
“ 来客咧…… ” 鹦鹉又叫起来了。
他站住,好生感慨的看着这鸟儿。月光正软软地射着毛羽,鹦鹉显得柔润而且放光,使人会想 到神话中的美的天使。
“ 然而你依然是一只可怜的鸟儿, ” 少年想, “ 丑的老鸦也比你自由得多了! ” 因而他想到那两。 个青年的女子,他父亲的如夫人,不正像这只鹦鹉,三者是同一的命运么?他愤然了,一种同情心 的鼓动使他做了这样的反抗:
“ 飞去!人没有权利来锁住你!可怜的鸟儿,你已经有自由了! ”
可是,那鹦鹉,那得了解放的鹦鹉,却弯起脚,拖开一只翅膀,感着失了习惯的那种不方便, 而惊疑着。
“ 飞去呵!…… ” 少年把手帕飘近了,鹦鹉便又吃惊起来,错乱的跳,又用脚来抓。
少年又懊恼着,他于是又悄悄地捉住了它,拿了一只扶梯,爬上去,把它放到满是绿荫的洋槐 树的枝上。这鸟儿便站在那里。少年带着异样的快乐向着它微笑。
第二天,少年醒来时,将近中午了。阳光灿烂着,从窗上吹入了兰草的气味,他想起昨夜的事, 觉得在他的眼前也居然现着一个光明的世界。
“ 那鸟儿一定很幸福呵,它或者就发生了它的恋爱…… ” 少年带着美感,这样揣想。于是他起身 到园里去散步。
“ 来客咧…… ” 忽然他又听到这声音,当他走近那游廊的时候。他吃惊的举眼回顾,原来在那个 黄钢架上,昨夜被他放走的那只鹦鹉又在那里跳着。
1928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以鹦鹉的 “ 来客咧 ” 引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 少年,可谓未见其人先闻那 “ 鹦鹉,,声, 悬念顿生,使情节设置不令人感到突兀。
B .少年随着鹦鹉的叫声走进一间屋子,见到的是装饰华丽的四壁、光彩夺目的器具以及两个年 轻的女子,显示其父亲生活的奢靡。
C .看见少年流鼻水,少年的父亲关心少年的身体,要他吃点姜茶,但是少年不肯,这使少年的 父亲产生感慨,为少年不听话而伤心。
D .少年的父亲认为,少年在北京读了几年书,变得什么都不如意,一年到头行踪不定.像一个 叫化子,希望他早点结婚,结束流浪生活。
E . 少年放飞了关在笼子里的鹦鹉, 感到快乐和幸福, 这预示着少年的爱情自由最终会得到实现, 即使结尾鹦鹉的飞回也不能 “ 阻碍 ” 。
(2)作品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的少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鹦鹉的叫声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
熊十力隐居在番禺
钟哲平
1948年底,著名哲学家、新儒学理论奠基人熊十力在内战的战火中来到广州番禺区化龙镇,在 学生黄艮庸的祖屋观海楼隐居一年多。 1948年, 熊十力还在杭州时, 在写给徐见心的信中说:“ 世乱, 而年力日衰,惮耗心力。颇思依黄艮庸,度残年于南海。 ” 可见他是颇为向往岭南这片避世修养之地 的。
时局混乱,地方不靖,熊十力也不敢离开观海楼到处跑。他就靠书信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通 过学生黄艮庸、张北海等与广州社会存在一些学术互动。比如,为纪念明代硕儒陈白沙诞辰 520年, 他写了一篇重要的论文《陈白沙先生纪念》。
熊十力隐居观海楼,在义女熊仲光的协助下,完成了《十力语要初续》与《正韩》两部重要著 作的编辑和补充写作。
当时,人们不知这个满脸胡子的老头子是什么来历,只知他是个怪老头。熊十力有时坐在门前 休息,有时在屋内写字。他的书法很特别,看不出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如今在观海楼一楼里屋的墙 上,还有熊十力亲笔题写的一块匾,写着 “ 仁宅 ” ,落款 “ 十力 ” 。在村人的眼中,和熊十力的书法一 样难以用常理判断的还有他的行事方式。熊十力喜欢吃鸡,声名在外。有一次赴宴,一碟白切鸡一 上桌,就被熊十力拿到自己跟前吃起来,完全不管别人。
因为有黄艮庸的帮助,熊十力得以在 1948年至 1950年这段风云漫卷的历史时期,安居乡间,待 抉去留。
熊十力早在 1917年 11月来过一次广州,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参谋。次年 5月离开。在这短短的半 年里,他思索良多:“ 吾亦内省三十余年来,皆在悠悠忽忽中过活,实未发真心,未有真志……于是 始决学术一途, 时年已三十五矣。 此为余生之一大转变, 直是再生时期。 ” 从此远离政治, 潜心学术。
三十一年后,熊十力再次来到广州,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重大抉择。
熊十力因避乱一路南下,从杭州乘汽轮抵达广州,随行的有幼女熊再光、养女熊仲光和一男仆。 黄艮庸把他们带到了番禺化龙老家的观海楼安顿。
这是观海楼迎来的第二位大儒了。 1928年,梁漱溟就曾来住过。二十年后,观海楼又迎来了熊 十力。在南下的途中,他避世的思想一直在动摇。他在写给张启昀的信中表达了这种纠结:“ 去冬南 下,感民生涂炭未已。 ”
既然不能忘天下,那么出山以后的路往哪边走,确是痛苦的选择。几番反复,几番煎熬,熊十 力拒绝了台湾的邀请。 1949年 10月,**、郭沫若联名发电报到中山大学,由黄艮庸转交熊十力, 希望熊十力北上。熊十力回复:“ 如于北大允吾依旧例教书、课日如故……吾可回北大任教。如果任 何官衔,决不北上。 ”
回到这个可以棒喝生徒的课堂,是熊十力在 1949年最大的心愿。熊十力说得很明白,他愿意北 归,要的只是一席教书之地,读书人的这点自觉,与中国文化的存亡息息相关。弟子徐复观在《悼 念熊十力先生》中写道:“ 熊先生是牺牲个人现实上的一切,以阐发中国文化的光辉,担当中国文化 所应当尽的责任。 ”
生命与中国文化,在熊十力是凝为一体的。
(摘自 <>
相关链接:
**过 50岁生日时,特地请熊十力到总统府祝寿,想利用 “ 熊圣人 ” 的名望来为自己涂脂抹粉。 酒酣之际,众高官显贵争相写贺词为**歌功颂德。轮到熊十力,他哈哈大笑了一阵后,挥毫疾 书,写下一首赤裸裸地讽刺**的诗:脖上长着瘪葫芦/不花钱买篾梳/虮虱难下口/一生无忧 /秃秃秃/净肉/头。熊十力写罢,又是一阵狂笑,提着裤子装作急着解手的样子夺门而出,扬长 而去。众人皆摇头称他 “ 熊怪人 ” 。
(摘自《民国学者的骨气》)
由于迭遭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 着对 “ ** ” 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 去街上或公园,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 “ 中国文化亡了! ”“ 中国文化亡了! ”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熊十力面对混乱的时局,自感年力日衰,想去南海修养身心,度过余年。 1948年,他在给徐 见心的一封信中提到这些感受和想法。
B .熊十力携家眷避乱南下广州,得学生黄艮庸帮助,居住到番禺化龙镇观海楼。观海楼是他向 往的居所,因为这里曾居住过大儒梁漱溟。
C .熊十力在内战风云过后结束番禺的隐居生活,决定出山。**、郭沫若联名发电报邀请他 北上,他在回复中表达了回北大任教的心愿。
D .熊十力第一次来广州任职,与他第二次来广州避难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熊十力复杂的思想 变化过程,突出了熊十力忧国忧民的情怀。
E . 链接材料虽然不是写熊十力在番禺的事迹, 却让读者对熊十力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更多的了 解,表达了相关作者对熊十力的崇敬之情。
(2)熊十力的 “ 怪 ” 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3)为什么说熊十力的生命与中国文化是凝为一体的?请根据材料分析原因。(6分)
(4)材料写了熊十力两次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网络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有人认为,报纸必将消亡,对此观点,我 ____ 。
②美国前高官认为中美有开战风险,白宫 。
③我们对感冒常常 ,但感冒很有可能成为肺炎的罪魁祸首。
A .不敢苟同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B .不以为意 不敢苟同 不以为然
C .不敢苟同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D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敢苟同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 执法检查组听取了云南省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情况, 充分肯定了云南认真贯彻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所取得的成效。
B .未来将加强信用体系的应用与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建立 国家助学贷款救助机制。
C . 金交所成功引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作为第一家交易所类机构特殊会员, 为加强与全球交易市 场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D .过去几十年,一些地区忽视有限的环境容量,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频发,环境质量陡降。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与肌肤一样, 土壤的保湿和补水实际上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补水是直接补给土壤适当的水量, 可以通过灌溉的方式达到,这对于暂时性缺水土壤是最有效的,正所谓 “ 久旱逢甘霖 ” 。而保湿, ____ 。
A .则是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
B .则是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
C .则是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D .则是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5分)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 ① 。走出困境,全靠雄健的精神。一条浩浩荡荡的长 江大河, ②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③ ,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 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17.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2016年高考 (91)内蒙古赤峰市 2016届优质高中高三质量检测
(1)请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要求表达连贯,不超过 50个字。(2分)
(2) 你对这幅漫画有着怎样的感悟?请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表达准确,不少于 100个字。 (4分)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
两枚鸡蛋有一次碰到一起。左边的鸡蛋对右边的鸡蛋说:“ 伙计,咱们生活优哉游哉,快乐似神 仙,唯一的不足就是外面的硬壳束缚了手脚。我想出去,自由发展。 ”
左鸡蛋急于破壳,密切注视周围,女主人经过,左鸡蛋求助,女主人拿过鸡蛋,轻轻叩击碗沿 儿,蛋壳 “ 啪 ” 的一声,破裂了。左鸡蛋如愿以偿,跃入碗中。入锅以后,鸡蛋变成了食物。
其实,右鸡蛋也想打破自己的外壳。于是,它酝酿力量,争取自己从里面冲破硬壳。右鸡蛋积 聚能量,寂寞了二十一天。最后,它用头一顶,蛋壳自然裂开,毛茸茸的小鸡跳了出来,一个鲜活 的生命开始了它的历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6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