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工作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我很喜欢用下面这几句来说明工作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找饭吃还是找工
作,找工作还是找事业,找事业还是找成功,找成功还是找幸福。
下面这个表很清楚的说明了工作与人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关系:
Herr & Cramer(1996):工作可能达成之目的 经济的
社会的
心理的
物质需求的满足
一个和人们会面的地方
自我肯定
体能资产的获得
潜在的友谊
角色认定
对未来发展的安全感
人群关系
秩序感
可用于投资或延宕满足感的流动资产 工作者和其家庭之社会地位
可信赖感
购买休闲和自由时间的资产
受他人重视的感觉
主控或胜任
购买货品和服务
责任感
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证据
受他人需要的感觉
投入感/个人评价
这些工作所能达成的目的,相当程度反映了心理学家Maslow(1957)的需
求层次理论,也就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经济层面的工作目的,直接地满足了个人的生存和安全需求。这是典型的"找饭吃",是"解决温饱"的问题。
社会层面的工作目的,所满足的是个人对他人关爱、肯定和团体归属感的期待,达成与否的程度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这是"找事业"和"找成功",这是由"温饱"向"小康"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是"成功",衡量标准来自外界的评论。
心理层面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达成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超脱了经济"利"益和社会"名"望,只为了让自己对自己这个人、这一生感到满意,只为了"自在快乐"、"此生无憾"~这个层面是"找幸福",关键词落脚在"幸福"上,这将成为中国社会由"小康"向"富裕"水平发展的需求趋势,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实现".
被誉为"中国的马斯洛"的著名心理学家许金声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自我实现是21世纪中国人的生命主题".他在吸收马斯洛有关人的5种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5种基本的人格,即"生存型人格"、"安全型人格"、"归属型人格"、"自尊型人格"和"自我实现型人格".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哪种需要满足占优势的时间多,那么他就属于是哪种人格,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是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占优势的时间多,就是自我实现型人格。许金声教授用这个理论来观察当前中国人的人格发展,由此他提出:"当前中国人的人格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人格发展的大趋势:普遍人格从归属型转向自尊型。二是人格发展的新热点:自我实现。所谓'普遍人格',是指一个社会大部分人的人格。所谓'人格发展的新热点'是指还不具有普遍人格的规模,但却代表着普遍人格方向的人格发展趋势。"他指出,所谓自尊型人格的典型优点是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争强好胜的竞争精神"等,但自尊型人格也不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因为这种人格类型普遍具有急功近利、浮躁、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强的特点。因此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格才是人格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自我实现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经过努力就能够得着的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刘翔平教授有这样一段感悟:记得十多年前,我曾经给学生们讲马斯
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那时,我们周围的人还在为衣食温饱而努力,与学生们热烈讨论之后,我们一致得出的结论是自我实现是富人的事情,是低级需要已经满足了之后的高级需要,对于我们现实中的人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果子。而今环境发生了巨变,环顾四周,已经有许多人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生存,而是发展。对他们来说,人生主题已经变化:如何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将人生的戏剧推向精彩和高潮,构成了人生的主要追求。人们不再守成,而是追求表现;不再沉默,而是追求张扬;不再沉溺反省,而是追求实现。他们珍惜唯一的一次生命,渴望活出状态,渴望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这种追求个性和实现个体最大潜能的需要,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而且我们毫不怀疑,这种追求高级需要,实现自身潜能的倾向,必构成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旋律。
作者个人信息:张放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特约研究员。国家注册职业指导师。作者联系方式:zhangfangtian@tom.com
转载:合肥招聘信息www.01hf.com
范文二:易经能带给我们什么
综述:易经能带给我们什么
摘要:易经,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万道之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智慧宝库。但是,很多人对这个财富并不了解,更不用谈利用。这篇论文,就是简要介绍易经的概念,并分布从哲学、养生、占卜、美学角度阐述易经能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易经、哲学、养生、占卜、美学
提到中国哲学,我们不得不说到易经,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占术原著,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正如曾仕强教授曾言:“所有文献都这么记载:“易”是群经之首,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是群经之始。为什么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呢?因为不管是五经或者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它是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就是这样一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智慧宝库,大多数人对之却不甚了解。的确,也许,易经词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读之仿佛天书一般,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怀着“君子终日乾乾”的进取态度,那么我们就能一窥其中的奥秘,从而学有所得。
前面提到,易者,万法之宗,万道之祖。很多人对此肯定不屑一顾,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它不过是用来算命的书。如此盖棺定论,其实是对易经极大误解。那么曾教授极力推崇的易经到底隐藏了宇宙天地间什么奥秘?它能给物质世界极度富裕、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现代人,也就是我们带来什么有用的提示,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易经。只有当你了解一样事物,才可能理解它的深意。易分两经,上经从三十卦,下经从三十四卦,每卦皆从六爻,每爻分上、下,即纵观《易经》,从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用抽象的符号来组成各种卦象,其中蕴含着大千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思想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奇一偶谓之数”。从六十四个不同的卦象中,蕴含古人们“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辩证法。
易经中包含了许多精妙哲学。《系辞》中说“生生之谓易”,易这个生成过程表现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就如现在的物理学所言“事物没有绝对的静止,唯有运动”。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有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分化为八卦,即乾、坤、坎、离、震、巽、艮、兑。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六十四卦并未完结,还可以展开。从而,看似简单的易经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无数学者研究后,发现《易经》实际上是以卜筮为手段,表现上古先民对宇宙生命占问的古经,因此从表面上看是占卜书,从本质上看则是探索宇宙变化规律和人生奥秘的著作。比如说,无极球的《罗网》,是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母体理论——《弦论》;无极球的《精汽》,是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母体理论——《一元论》;太极球的《阴阳》,是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本体理论——《二元论》??当然我们知道一切深奥到科学难以解释的东西都容易被人疏远,疏远之后就容易妄加评论,易经就是如此。然而,作为集中华文明大成的一部经典,易经不动声色的守护着祖先的智慧,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光芒四射。它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哲学经典,就像佛学经典一样,它更多的在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
易经教给我们的,还有养生之道。《用易经开方》书中,栾加芹提出了卦象养生的方法。养生是一门学问。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出了不同的养生方法。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健康的丰富内涵;从不同方面努力维护着健康。养生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四时养生、药膳养生、排毒养生、运动养生??但最贴近自然最贴近宇宙的养生法为卦象养生。卦象养生法是诞生在易经理论基础上的神奇养生法。按照易经的八卦原理把人的体质分为八种类型。只要明白自己的
先天体质,按照“同气相求”的原则,就能为自己的五脏六腑找到正确的食物和经络原穴,并能自己动手调理好身体上出现的那些牵延不愈的疑难杂症和常见病。乾为头,或者说,脑部属于乾卦;胃为燥土,胃属于艮卦;脾为湿土,属于坤卦;肝为风木,属于巽卦;肺,有吐纳之用,为兑卦;肾为坎水之脏,属于坎卦;心脏,跳动不止,属于震卦;胆,属于离卦,是人体重要的消化液。把人体五脏六腑用八卦的符号来描绘和刻画,其实揭示了它们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易经还能用来占卜,这也是它最初的用途。对待《易经》占卜,历代都有争议。孔子提出学易“不占而已矣”,荀子更是说了一句名言:“善为易者不占。” 这就是先圣的“不占”的道理:不要拘泥于占卜小术,既不要拘泥于各种占筮起卦法,也不要执着于卦爻辞的占断语,而是要“观其德义”“观象玩占”,要去玩味《易经》所讲的天命、天道。真正学会了《易经》的人是不需要经过占筮起卦的,所问的是什么事,就会立即浮现出什么卦,然后再按照卦爻辞的提示做出选择。这也就是说,《易经》不仅仅是预测学,更重要的是行为学。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吉凶,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现代人看《易经》,要懂得从中看出为什么“吉”“凶”“悔”“吝”“无咎”,看出对我们今天的做人做事到底有什么启发。
前面所说的,已是圣人境界,一般人很难到达,那么作为普通人,若欲靠易经占卜,该怎么办呢?
一般的说,《易经》卦辞和爻辞的体例基本是相同的,都是先叙述事例,或描绘一个图景,然后写出吉凶的判断语。前一部分是占测之事件或其原因、过程,后一部分讲的结果。
另外,不能简单地只看一条卦爻辞,一定要统观全卦,甚至于要看前后卦,或者变卦。就一个卦而言,卦辞说的是总体、整体情况,爻辞说的是具体、个别情况。六条爻辞往往是卦辞所说的事情变化发展的六个阶段、六种状况,其中某一条爻辞说的只是某一个阶段、某一种状况。
最后我要说,读易经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有三美,一、文言之美,比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神无方而易无体。”那番精致简约,品来已意象万千。二、文化之美,比如中医的八卦代表,“乾为首,坤为腹,艮为背,离为眼,坎为耳,巽为鼻,兑为口。” “木属肝,火属心,金属肺,水属肾,土属脾。”三、智慧之美,比如“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全。” “大贞则凶,人生要通达。” “盈不可久也。” “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正是因为,易经无处不在的美,所以古人才有言:“闲坐小窗读《易经》,不知春去已多时。”
由此可见,易经能带给我们哲学、养生、占卜、美学方面的一些启示,而这些无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正如开头所说,尽管它难懂,但我们潜心探索,一定会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 (p1~3)
[2] 郑春光.易经.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5-1. (p23~25)
[3] 珍泉.易经的智慧.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5-1. (p45~54)
[4] 栾加芹.不生病的智慧3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6-1. (p56~58)
[5] 南怀瑾.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9-1(p16~24)
[6] 褚良才.易经. 风水. 建筑.学林出版社.2004-01. (p22~26)
[7] 吕晓兰.易经的64个人生感悟.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12-1. (p33~34)
范文三:保险能带给我们什么?
作者:朱马甸、江城大刀、雷磊
来源:知乎
保险的财务效用:摊薄损失而非规避风险
一般认为保险的意义在于规避风险,但:风险=出险损失*出险概率。风险并没有变小,就谈不上规避,只是摊薄了损失。一栋房子价值1亿,火灾概率每年1%,风险就是100万,每年花120万买火灾险相当于花20万元购买了将该损失摊薄的权利。商业组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将损失摊薄是有较大意义的(可参照'资产折旧'来理解),因此保险是在商业领域中诞生的。对个人来说,这个意义就小一些,我个人觉得仅当出险损失大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比如面对重大疾病、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人遭意外之类的情形,非常有必要考虑做摊薄处理,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保险对个人具有心理效用:缓解焦
个人面对风险时,特别是在面对损失大、概率低的风险时,会有焦虑情绪。典型的比如乘飞机,虽然意外风险很小,后面会谈到大致是几毛钱,但心理压力和丢掉几毛钱显然不同。保险能帮你缓解一些(非理性的)焦虑情绪,如果你对什么风险特别焦虑,不妨考虑购买相应的险种。谁都不希望自己辛苦赚的钱到头来赔给医院,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有尊严的养老,这就是普遍的心理焦虑。
保险让我们更有尊严
在我们还健康的时候,有计划的定期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当我们真的遇到了这样不希望遇到的事情的时候,保险将立刻变成一大笔急用的现金,可能是10万、可能是20万、可能是更多……这笔钱不能确保一定能够治愈!但是,这笔钱至少可以保证整个家庭不至于“因病返贫”。知乎上曾经有一个话题,叫做“医院是最考验人性的地方”,如果你不了解这种痛苦的心理,可以去看一看,每个故事都让人引发深思。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保险是非常重要的、是危难中可以挽救一个家庭的必须品。?那么,如何让“保险”保险起来呢?
1.明确自己的需求,了解清楚自己的保障,特别是医疗、意外保障是否充足,需要多少的保险金额才足以抵御风险。
2.详细了解保险的免责条款及理赔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一旦出险,及时报案并积极与保险公司沟通。
总之,保险是一种很好的工具,无可替代。我们只有了解了它,才能真正运用好它!
范文四:音乐能带给我们什么
音乐能带给我们什么
音乐,一种听觉艺术,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当心灵的听觉与音乐产生共鸣时,会射放出无限玄想、无限情感。当听到优美而深刻的音乐,心灵沐浴在乐河之中,生命将升华到另一种境界,心灵也达到最高领域。因此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能启迪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抒发我们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她还具有治疗疾病、增强记忆力、改变儿童的容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等神奇的功效。因此在当今社会里音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
音乐在远古时代就具有祭祀、礼仪、宗教等功效。由于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因而一直不断的延续和发展起来。世界上不管在哪儿,母亲几乎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对自己的婴儿歌唱:低音调、慢旋律,以及充满温情的语气。尽管每个种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摇篮曲,但它们却是如此相似,即使你根本不懂这种语言,也能听出那是摇篮曲。这充分说明音乐对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西方人认为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例如:舒伯特的音乐能助失眠者入睡,巴赫的音乐可减轻消化不良,莫扎特音乐能减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感。也就是说,莫扎特的音乐可以起到消除疲劳、重振精神的作用。还有人认为听摇滚音乐可以治疗感冒等神奇说法。中国人也认为音乐有养身疗效。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国外,心理学家曾对三个不同的交响乐队的208名队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大都平稳愉快;演奏现代乐曲的成员,70%以上的人都患有神经过敏症,60%以上的人心里急躁,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耳痛和腹泻。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相处的和睦。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开朗,思想活跃。热衷于嘈杂的现代音乐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经常争吵不休。长期听这种音乐,会使神经系统爱到强烈的刺激,甚至破坏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所以希望朋友们今后在听音乐时尤其是给孩子选择随身听音乐时要注意音乐的种类哦。 3.聆听音乐可以增强记忆力。
音乐除了可以陶冶性情外,还可增强语言的记忆力。在接受测试的中文大学60位女生中,小时候曾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女生比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女生能多记忆17%的文字资料。脑智能学的研究发现,音乐家的左脑比一般人大,他们的左脑可能比一般人发达,而左脑也是主要负责语言记忆的。因此,接受正规音乐训练很可能令人们的左脑发育较佳;左脑所控制的语言忘记力一起提升了。这对语言能力受到影响的失忆症患者来说也是一个喜讯。如果病人有机会学习及享受音乐,他们的记忆力也可能逐渐得到改善。培养音乐记忆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每天重复唱一些歌曲或跳一些舞蹈,能提高人的记忆力。 4.音乐可以使儿童的容貌变美并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常听音乐能改变孩子的容貌,使孩子变得漂亮。经常让孩子听些欢乐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有这样的实验,把几十位孩子集中起来,给他们拍照、录像,作为原始资料。然后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一年以后,这些孩子的面容发生很大的变化,表情也比一般孩子活泼,动作更协调,就连眼神都与一般孩子有着根本区别。由此可见,在幼儿时期让孩子多听些优美的乐曲,不仅对孩子的智力有所开发,而且能使孩子的面容变得漂亮起来。当人们欣赏音乐时,常常会有一种陶醉感。用美妙的音乐来调节情绪,陶冶性格。让心情充满欢乐,这种情绪促使神经系统发育完善。能够调节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孩子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智力的发展。可见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
5.音乐可以使人长寿
音乐对放松身心、振作精神、诱发睡眠等,都有很好的实效。在生理上,音乐能引起呼吸、血压、心脏跳动以及血液流量的变化。据统计,35名美国已故著名音乐指挥家的年龄,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3.4岁,高于美国男子的平均寿命5年。据调查,经常听音乐的人比不听音乐的人寿命要长5—10年。
6.音乐为什么具有如此多的神奇功效呢
音乐只所以具有治疗疾病、提高产量、提高记忆力、美容、提高智力、使人长寿等作用,是因为音乐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能起到某种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心理作用和物理作用来实现的。(1)在心理作用方面,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音乐有各种不同的节拍、节奏,人体也具有各种生理节奏,如脉搏、呼吸等。它们之间如果配合好了,音乐就可以调节生理节奏。又因为人体对音乐节奏具有明显的跟随本能,音乐节奏快慢还可以带动肢体动作的节奏。从而增进能动性,有利于动植物与音乐的感应。 (2) 在物理作用方面,音乐可以通过音响的作用来影响生理功能。声音是声波的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音乐则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他作用于生物的各个器官,使节奏协调一致。优美的音乐声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通过神经的调节,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由于音乐能影响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的活动,因此,能够用音乐来改善和调节生理和心理功能。 由此可见,人类不应该忽视音乐的力量。或许我们很难理解音乐的神奇功效,但音乐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巨大作用,人类应该重新来审视音乐。音乐将是人类极其宝贵的财富。
范文五:职场人生- 工作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工作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我很喜欢用下面这几句来说明工作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找饭吃还是找工作,找工作还是找事业,找事业还是找成功,找成功还是找幸福。
下面这个表很清楚的说明了工作与人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关系:
Herr & Cramer(1996):工作可能达成之目的
经济的 社会的 心理的
物质需求的满足 一个和人们会面的地方 自我肯定
体能资产的获得 潜在的友谊 角色认定
对未来发展的安全感
人群关系 秩序感
可用于投资或延宕满足感的流动资产 工作者和其家庭之社会地位 可信赖感
购买休闲和自由时间的资产 受他人重视的感觉 主控或胜任
购买货品和服务 责任感 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证据? 受他人需要的感觉 投入感/个人评价
这些工作所能达成的目的,相当程度反映了心理学家Maslow(1957)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经济层面的工作目的,直接地满足了个人的生存和安全需求。这是典型的"找饭吃",是"解决温饱"的问题。
社会层面的工作目的,所满足的是个人对他人关爱、肯定和团体归属感的期待,达成与否的程度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这是"找事业"和"找成功",这是由"温饱"向"小康"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是"成功",衡量标准来自外界的评论。
心理层面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达成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超脱了经济"利"益和社会"名"望,只为了让自己对自己这个人、这一生感到满意,只为了"自在快乐"、"此生无憾"!这个层面是"找幸福",关键词落脚在"幸福"上,这将成为中国社会由"小康"向"富裕"水平发展的需求趋势,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实现".
被誉为"中国的马斯洛"的著名心理学家许金声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自我实现是21世纪中国人的生命主题".他在吸收马斯洛有关人的5种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5种基本的人格,即"生存型人格"、"安全型人格"、"归属型人格"、"自尊型人格"和"自我实现型人格".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哪种需要满足占优势的时间多,那么他就属于是哪种人格,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是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占优势的时间多,就是自我实现型人格。许金声教授用这个理论来观察当前中国人的人格发展,由此他提出:"当前中国人的人格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人格发展的大趋势:普遍人格从归属型转向自尊型。二是人格发展的新热点:自我实现。所谓‘普遍人格‘,是指一个社会大部分人的人格。所谓‘人格发展的新热点‘是指还不具有普遍人格的规模,但却代表着普遍人格方向的人格发展趋势。"他指出,所谓自尊型人格的典型优点是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争强好胜的竞争精神"等,但自尊型人格也不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因为这种人格类型普遍具有急功近利、浮躁、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强的特点。因此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格才是人格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自我实现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经过努力就能够得着的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刘翔平教授有这样一段感悟:记得十多年前,我曾经给学生们讲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那时,我们周围的人还在为衣食温饱而努力,与学生们热烈讨论之后,我们一致得出的结论是自我实现是富人的事情,是低级需要已经满足了之后的高级需要,对于我们现实中的人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果子。而今环境发生了巨变,环顾四周,已经有许多人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生存,而是发展。对他们来说,人生主题已经变化:如何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将人生的戏剧推向精彩和高潮,构成了人生的主要追求。人们不再守成,而是追求表现;不再沉默,而是追求张扬;不再沉溺反省,而是追求实现。他们珍惜唯一的一次生命,渴望活出状态,渴望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这种追求个性和实现个体最大潜能的需要,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而且我们毫不怀疑,这种追求高级需要,实现自身潜能的倾向,必构成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旋律。
作者个人信息:张放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特约研究员。国家注册职业指导师。作者联系方式:zhangfangtian@tom.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工作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