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语义双关的理发联
理发自是一件小事、然而题在理发店的一些对联却是一语双关,别有情趣。
“相连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这是清人董邦达为一理发店题的对联。“弹冠”借指“弹冠相庆”,“搔首”借指“搔首踟蹰”。对联中用语双关,并且有吉祥、欢庆的气氛。
“虽然毫末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
这副对联清道光年间就有了、它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听说和所指,都用同一形体的字丧表达。“毫末”说的是毛发,指的是细小:“顶上”说的是头上,指的是最好。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这是冯云山为一理发铺(名为理发铺,实为太平军的联络点)题的对联,据说石达开看了以后说:“对子好是好,但两句都头重脚轻,既吓不退胆小鬼(指怕死的官僚地主),也引不起豪杰之注意。”于是就把这副对联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表面上讲的是剃头(理发),实际是说等起义一爆发,他就要率领起义队伍杀尽天下贪官污吏。这一改,起义者准备向反动腐朽的清王朝宣战的豪迈气概就鲜明地表现出去了。
“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持三寸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
“打”、捶揉身体的一种按摩,旧时理发店常附有这项服务。“三寸铁”,剃刀。此对联在辛亥革命后,出现在成都某剃头铺,显示了一种非常的气慨和耳阔的境界。★
(迟天歌推荐)
范文二:语义双关的理发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义双关的理发联
作者:史庚芳
来源:《课外阅读》2007年第02期
理发自是一件小事、然而题在理发店的一些对联却是一语双关,别有情趣。 “相连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这是清人董邦达为一理发店题的对联。“弹冠”借指“弹冠相庆”,“搔首”借指“搔首踟蹰”。对联中用语双关,并且有吉祥、欢庆的气氛。
“虽然毫末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
这副对联清道光年间就有了、它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听说和所指,都用同一形体的字丧表达。“毫末”说的是毛发,指的是细小:“顶上”说的是头上,指的是最好。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这是冯云山为一理发铺(名为理发铺,实为太平军的联络点)题的对联,据说石达开看了以后说:“对子好是好,但两句都头重脚轻,既吓不退胆小鬼(指怕死的官僚地主),也引不起豪杰之注意。”于是就把这副对联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表面上讲的是剃头(理发),实际是说等起义一爆发,他就要率领起义队伍杀尽天下贪官污吏。这一改,起义者准备向反动腐朽的清王朝宣战的豪迈气概就鲜明地表现出去了。 “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持三寸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
“打”、捶揉身体的一种按摩,旧时理发店常附有这项服务。“三寸铁”,剃刀。此对联在辛亥革命后,出现在成都某剃头铺,显示了一种非常的气慨和耳阔的境界。★
范文三:语义双关诗
语义双关诗语有“双关语”,诗有“双关诗”。“双关诗”,顾名思义,就是意思双关的诗,它字面是一种意义,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另一种意义。这种诗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为了特殊的交际目的,写给特定读者的。这些作者在交际中有些话必须跟对方说,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便明言或难以明言,于是,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利用“双关诗”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以说“双关诗”是聪明的文人创造的一种特殊交际技巧。
按要求一首诗每句都要使用双关语的诗,称为双关诗。如果只是部分用了双关修辞的不能算是双关诗。如刘禹锡的竹枝词虽用晴当情,但前面几句不是双关,因此不是双关诗。双关诗分两种,一种是同音双关,同音双关详见谐音诗(风人诗)。还有一种是意义双关,此节指意义双关,有同字双关(使用相同的字构成双关),意义双关的有的用借喻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体诗,如下面的五首诗。
1、借喻的方法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烧豆秆煮豆子的现象,说明了同根生的东西之间互相折磨的不应该,词句不俗,语意双关。曹丕听了,也不免触动了手足之情。恰好这时太后也听说了,赶快出来查问,曹丕这才改变初衷,不再为难曹植,封他为甄城王。
彭明府以家酿寄余,余以山梅答赠,非惟四韵,兼亦双关? 唐 司空图
封瓠寄酒提携远,织笼盛梅答赠迟。
九度搅和谁用法,四边窥摘自攀枝。
樽樽泛蚁堪尝日,童稚驱禽欲熟时。
毕桌醉狂潘氏少,倾来掷去恰相宜。
此诗是意义双关诗,诗中往往虽然用的是一个词,但却言在此而意在彼。提携既指对方送酒提携很远的路,同时又指自己官职迁升提拔的时间很长;答赠既指用山梅回赠对方,也含向对方表示报答恨晚的意思;还有“谁用”、“自攀”、“堪尝”、“倾来掷去”、“恰相宜”等词语,都含有言外之意。
唐朝的朱庆余,在考前已将自己的诗文送到张籍手中,几天后写诗问主考官张籍,自己的文章合不合主考官之意?
近试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看后便回他一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沈吟。
齐纨未足人问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邵安石,连江人。高湘从南方回长安时,路过连江,邵安石将自己诗文献上,很受赏识。高湘就将邵带到长安参加考试,邵及第。为此,章碣写了一首诗加以讽刺。诗题为《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这首诗写一个宫女,她不肯梳妆打扮,愁眉不展,心里暗自思量着:即使君王东巡时到了洛阳,自己也不会受到宠爱,因为皇帝自领美人而来。作者用“宫女”自比,用“君王”喻高湘,用“美人”喻邵安石。诗写得婉转含蓄,余味不尽。
2、同字双关
蝶恋花《答李淑一》? **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同字双关的双关诗 ,词中的“杨柳”表面是杨花柳絮,实际上象征**、柳直荀二烈士。
范文四:语义双关的笑话——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q: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onkey and a flea?
a: a monkey can have fleas, but a flea can't have monkeys.
猴子会和跳蚤有什么不同呢?你可能会直接的想到它们俩是一大一小。但除此之外呢,那就是猴子身上可以长跳蚤,而跳蚤身上却不能有猴子。这个答案很有意思吧??
q: how can you most irritate a farmer?
a: by treading on his corn?
如果你踩了农夫的玉米或是谷物,他肯定会生气的;而如果你踩了农夫脚底的鸡眼,他会更生气。corn既可以表示“玉米/谷物”,也有“鸡眼”的意思。
q: which is the strongest creature in the world?
a: the snail. it carries its house on its back.
因为snail(蜗牛)的后背上总是背着一所房子,所以说蜗牛是世界上最强壮的生物是不足为奇的。你说呢?
q: what do people do in a clock factory?
a: they make faces all day.
一看到make faces这个短语,你可千万别以为是在钟表厂工作的人整天都做鬼脸呀!因为除了这个意思以外,它还可以从字面上解释为制造钟面。
q: how do you stop a sleepwalker from walking in his sleep?
a: keep him awake.
??? 怎样才能不让梦游者(sleepwalker)梦游(walk in his sleep)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让他睡觉。虽然这不是治疗方法,但如果让梦游者醒着呢,他的确就不会去梦游了。
范文五:_语义双关_在古代诗文中的修辞效用_周良平
第19卷 第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1 2010年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1-0046-03
“语义双关”在古代诗文中的修辞效用
周 良 平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61)
摘 要:“语义双关”是双关的一种,运用这种修辞手法除了能够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委婉含蓄之外,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其他修辞效用:增加诗的含义,创造混融朦胧的诗歌意境;创造隐约含蓄、发人深省的说理语言风格;创造委婉隐约、有礼有节的外交语言风格。
关键词:双关;语义双关;说理语言;外交语言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兼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
[1]
思。”双关巧妙利用了汉语中的同音(或近音)现象和
例,指出“玲珑望秋月”中“玲珑既代表眼前秋月,又
[3]
代表着由月影激发出的美人的倩影”,不仅于此,诗
中的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等事物共有的性质是“清寒、透明、纯洁”,“而这些性质均可以用一种
[3]总体的意象——‘玲珑’去集中体现出来。”正是通过
词语、句子的多义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杨树达先生把双关分为“义的双关”和“音
[2]
,的双关”。在古典诗歌中运用最广泛的是“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使得诗中的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等事物混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清寒、透明、纯洁的诗歌意境,这个意境的审美基调可以用“玲珑”二字加以概括。诗中的意境既是作者的艺术创造,又是读者想象再创造出来的混融朦胧的艺术境界。
再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郊野外的景色,其中的“昏鸦”也是一语双关,既是指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又是写乌鸦疲惫不堪、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神态。“昏鸦”尚且有巢可归,而游子却欲归不得。在昏暗的夜幕下,乌鸦疲惫不堪、没精打采的身影和游子长年漂泊、疲惫惆怅、昏昏欲睡的身影混融交织在一起,“昏”既为诗歌定下了景物的色彩基调——昏暗,又为诗歌定下了情感基调——疲惫、惆怅、昏昏欲睡。“昏鸦”和干枯的藤、苍老欲死的树、漫长斑驳的道路、萧瑟的西风、长途跋涉、瘦弱不堪的马以及身心疲惫的“断肠人”混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昏暗、萧瑟、凄凉的诗歌意境。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语义双关”不仅能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婉约含蓄,更能成倍增加诗的含义,创造混
如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中用“丝”(蚕丝)双关“思”(思念)。“语义双关”是利用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来有意制造同一句话的多层含义,它不仅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古代史传文和说理文中也比比皆是,运用这种手法除了能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委婉含蓄之外,还有其他修辞效用,本文就“语义双关”在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修辞效用作一探讨。
一、“语义双关”可以增加诗的含义,创造混融朦胧的诗歌意境
由于汉语语言的多义性,使得人们在阅读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时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得出不同的语义理解和情感体验,这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歧义和交流误区,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一向追求含蓄朦胧之美,这种词义理解上的多义性不仅不会破坏诗歌的艺术氛围,反而能够丰富诗歌的情感意蕴,创造混融朦胧的诗歌意境。滕守尧先生曾指出“一语双关”可以造成诗歌意思理解上的含混,但同时“一语双关的词一
[3]
般能成倍地增加诗的含义。”他以李白的《玉阶怨》为
收稿日期:2009-08-24
作者简介:周良平(1971—),女,四川安岳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
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
46
融朦胧的诗歌意境。
二、“语义双关”可以创造隐约含蓄、发人深省的说理语言风格
中华民族是极具理性思辨精神的民族,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就涌现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哲学家,但中国的先哲们说理时往往不喜欢直接地、抽象地进行说理,他们或者引用史实,或者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这使得他们的说理本身就带有一种隐约含蓄的特征,不仅于此,在具体的叙述中他们还常常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来启发读者体会更深层的哲理意蕴。例如: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4]
“鲲”是北海中一条大鱼
的名字,这条鱼有几千里长。“鲲”的本义是什么呢?《尔雅·释鱼》:“鲲,鱼子。”[5]
“鲲”的本义是鱼子(鱼苗),庄子为什么要用很微小的鱼苗作为几千里长的大鱼的名字呢?这与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6]
他认为“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
一。”[7]
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梁柱,丑人和西施,宽大、
诡变、狡诈、妖异之物都是一样的,“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8]
泰山和秋毫之末是一样的,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人也是一样的,正因为在庄子眼中任何事物都没有大小的区别,所以他用最渺小的“鲲”(鱼苗)来命名最大的鱼,在大鱼的名字中正包含着庄子深邃的齐物论思想,最渺小的事物和最巨大的事物是融合在一起的,可以相互转化,在“道”中,大鱼和小鱼是没有区别的。庄子正是运用这种一语双关的修辞方式来寄托了自己哲学思想,也赋予了《庄子》一书以隐约含蓄、发人深省的说理语言风格。
与之相类似,在《列子》中也有类似的说理语言风
格,《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愚公移山的故事[9]
,愚公为
了交通方便,率子孙挖山不止,受到智叟的嘲笑,但愚公锲而不舍,最终使山神恐惧,天帝感动,派天神搬走了阻挡人们出行的太行山和王屋山。愚公看起来很愚蠢,但却具有一种与天抗争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大智若愚”的“愚”,是大智慧;智叟看起来聪明,其实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小聪明,是大愚蠢。作者给具备大智慧的人命名为“愚公”,给大愚蠢的人命名为“智叟”,其实也是在用一语双关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大智慧往往从表面上看是“大智若愚”的,而巧舌如簧的“智叟”往往只有鼠目寸光的小聪明。即使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愚公”和“智叟”的故事。
三、“语义双关”可以创造委婉隐约、有礼有节的外交语言风格
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政治家们一方面要表明
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避免正面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处于政治斗争漩涡中的大臣和使节们在言语交锋时说出的话既要有力度又要有弹性,一语双关的表达方式为他们创造了委婉隐约、有礼有节的外交语言风格,使得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发兵袭郑,路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派人回郑国通报了敌情,郑穆公派遣皇武子去客馆看戍守在郑国的杞子、逢孙等秦将在干什么,结果这些秦将正在厉兵秣马,于是皇武子说:“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
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10]
皇武子很客气地请秦将们
自己到郑国的原圃中去猎取食物,让郑国人轻闲一下,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在下逐客令,让秦将们离开郑国,不要骚扰郑国。后来,秦晋两国在殽展开战斗,秦军大败,晋军俘虏了秦军将领孟明等三员大将,后因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求情,孟明等三人被释放回国,临走时孟明对追赶他的晋大夫阳处父说:“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
免之,三年将拜君赐。”[11]
孟明说自己三年后将要来拜谢
晋文公赐给自己的恩惠,字面意思是表示感谢,深层意思却是表明自己将会来报仇。双关手法的运用既隐藏了斗争锋芒,又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在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家们在外交场合往往借《诗经》中的诗句来委婉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时往往截取《诗经》中与眼前政治环境相关的诗句,让人们通过类比联想,利用语言的多义性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用。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秦穆公宴请重耳,“公子赋《河水》,
(秦穆)公赋《六月》。”[12]
《河水》是诗经中的佚诗篇
名,大意是说黄河水归入大海,重耳当时正处于流亡途中,急需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能在政治上夺取君位,他赋《河水》是表明自己对秦穆公的恭敬,这是比喻中兼用双关,表明自己就像黄河归入大海那样将忠心归附于秦穆公。秦穆公所赋《六月》也出自《诗经》,描写的是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胜利的故事,秦穆公赋此诗也是语带双关,称赞重耳具有尹吉甫那样的才能,必定能辅佐周天子,成就一番伟业。秦穆公和重耳的“赋诗言志”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话语中都同时兼有两层意思,双关手法赋予了政治家委婉隐约、有礼有节的外交语言风格,这既是中华民族喜好含蓄的民族性格使然,又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作为双关中的一种,“语义双关”以其表、里两层含义赋予了字、词、句更丰富的内涵,在创造混融朦胧的诗歌意境和独特的说理语言风格、外交语言风格中展现出特殊的修辞效用。
47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291.
[2]杨树达.中国修辞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4-121.
[3]滕守尧主编.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70-271.
[4]杨柳桥撰.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5]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59.
[6]杨柳桥撰.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1.
[7]杨柳桥撰.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6.
[8]杨柳桥撰.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1.
[9]严北溟,严捷撰.列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4.
[10]李梦生撰.左传译注[M](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29.
[11]李梦生撰.左传译注[M](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30.
[12]李梦生撰.左传译注[M](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71.
(上接42页)雨,尚抒情于咏歌。[3]842《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小序于胜气。
[3]846
自占的预言。
[6]135
如果说咏凤凰是杜甫“自占的预言”,那么咏鹅便是诗人(骆宾王)“自占的预言”;如果说杜甫在诗坛的地位如同凤凰,那么骆宾王则正如他所歌咏的白毛红掌的鹅一样,在初唐的诗坛上显得格外脱俗。
诗人少而负盛才,七岁能属文,自比于孔明、子牙,企望建功立业,却终究未能得遇明主,屈居小吏之位,政治上的失意加上时光的易逝使得诗人倍感孤独,抑郁于穷愁之中,徘徊于得失记忘之间,进不能尽其用,退却又不甘心,这正是诗人悲剧人生的症结所在。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骆宾王介于材与不材、忘与不忘之间,亦“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7]668
虽忘筌戴笠,兴交态于灵台,而搦管操觚,叶神心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小序
《庄子·外物》讲:“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7]944
“蹄”“言”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筌”
是达于“鱼”“兔”“意”的工具,故得而可弃之,以免于牵累、拘束。因而所谓“得”,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得”,是包含舍去的“得”,有得有失才是真正的“得”。诗人屡言“筌”“蹄”,却并非是想真正忘“筌”“蹄”,因为诗人还未得,所以他自比子牙、卧龙的才能不能忘,也不能抛;既不能抛,可是“怀才”又终不得其用;那就索性以“无材”处,与山水林泉为伴吧,可诗人偏偏又不甘心。冯谖弹铗不是真想归去,而是想有所得,诗人言忘也是如此。
武后临朝,敬业起兵,诗人自以为匡扶唐室,建立不世之勋的时机到来,遂归附敬业,为之传檄天下,做了最后一搏。敬业败,诗人伏诛。“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8]2594
综上,骆宾王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相冲突、怀才与不遇相矛盾的一生,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诗人并没有找到出路,却把这种在功利情怀下苦苦挣扎的生命状态更多地展现在了诗歌创作中。 参考文献:
[1]刘 .旧唐书[M].影印本《乾隆御览摛藻堂本二十四史》第三十三册.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631. [2]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36,382.
[3]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凡文中所引骆宾王诗句均出自于该处,此处不在一一注明.
[4]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30.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6]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4,135.
[7]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668,944. [8]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2594.
用刘克庄《沁园春》词里的这几句来
形容骆宾王的境遇,再贴切不过了。历史的发展显然没有如诗人所愿,机会也只有在有能力去抓住且能牢牢抓住的时候才算是机会,否则便是致命的打击。诗人死了!
骆宾王作为诗人,是有天才的,与杜甫在某些方面有契合之处。闻一多先生赞美杜甫时曾说:
早慧不算希奇;早慧的诗人尤其多著。只怕很少的诗人开笔开得像我们诗人那样有重大的意义。子美第一次破口歌颂的,不是什么凡物。这‘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小诗人,可以说,咏的便是他自己。禽族里再没有比凤凰善鸣的,诗国里也没有比杜甫更会唱的。凤凰是禽中之王,杜甫是诗中之圣,咏凤凰简直是诗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