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精美的民间工艺
精美的民间工艺
一、竹编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如斗笠、砻、纸糊灯笼、油纸伞、笊篱、谷笪、谷箩。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远古人类用竹搭棚遮风避雨~用竹篱笆圈养剩余的猎物和幼禽~李冰用竹笼装卵石修筑都江堰~人民群众用竹编制成各种农具、日常用品~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用竹篾编制成有形有态的艺术品~赋予了文化的内涵。
二、剪纸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匹、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工艺。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古老的民族艺术
一、客家木偶戏
客家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指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客家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主要乐器有胡琴、月琴、笛子、唢呐、锣、鼓~唱念采用说书加唱的形式~唱词多为7字句~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客家木偶戏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演出剧目多是取材杨家将、岳家军和三国、水浒等演义小说中的故事~也有民间传说的《粱山伯与祝英台》、《陈世美不认妻》等。一般没有固定的戏文曲本~只靠艺人口授意传。据载~客家木偶戏鼎盛于清中叶~昔时上杭县共有108个木偶戏班~上杭县因此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
二、客家十番音乐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客家十番乐队无论乐手的人数还是使用的乐器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十番乐队一般少则五到七人~多则十到几十人不等~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大胖壶、夹板等~笛子为其领奏乐器。客家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两种~掌板者为指挥。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
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客家取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
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的活土,
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二、客家迎春
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客家祝寿
客家祝寿~是指客家人从父母50岁寿辰开始为父母做生日。这时~做子女的大都获得独立生活的本领~有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能力。此后~凡是逢十的大寿~都要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为老人家祝寿~一定要由出嫁的女儿来倡议~这意思是~女儿不管嫁到多远~时刻都在祝愿父母长寿~借祝寿日~“报得三春晖”。
范文二:端午节的民间工艺有哪些?
端午节的民间工艺有哪些,
篇一:端午节民间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民间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习俗。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字有初始的意思。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
演变成了端午。现在,端午节成了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吃粽子纪念屈原。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是三角形,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赤豆的叫赤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枣粽可以早中状元,无非是图个吉利而已。
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卫生,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其实也是自古相传的
卫
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楚国人因舍不(原文来自:wWW.hnboxu.Com 博旭 范文网:端午节的民间工艺有哪些,)得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争先恐后划船去救他,追到洞庭湖时,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借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早上,大人们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等部位拴上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孩子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
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饮雄黄酒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雄黄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等处抹上雄黄酒,以此达到驱蚊避毒之目的。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放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形状,十分可爱。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篇二:大方端午节流行的三种工艺品
大方端午节流行的三种工艺品
高致贤
传统的五月端午节,现在已由国家定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了~民间与端午节有关的屈原、粽子、龙舟、菖蒲、艾条方面的传说、知识、故事和趣闻等等,早已有名家说过或写过了,且多见诸报刊等媒体,不必赘言。这里,我只想说说端午节流行于黔西北大方县一带的三种民间手工艺术品——
一种叫香包。香包如汤元大小,内装香料,外包彩锦,锦面刺绣各类纹饰;或佩在身,或挂于室,令人深感芳香扑鼻;香料多为当地野生草药蜘蛛香。它是治疗胃气痛——心绞痛、肚子痛之良药。香包随身带,倘若突发胃气痛、肠绞痛之时,取些蜘蛛香嚼服便可止痛。另一种叫做荞籽(一些地方称为荞麦籽)。它是用干笋叶摺成三棱三角的荞籽形状,大小不等,大到小碗那么大,小到拇指尖那么小;内空,装一、二实粒丸为摇响物,当着小儿拨浪鼓;或装香料于其中。外以各色彩线织成纹饰包裹,色彩鲜艳夺目;或作为钥匙串上的饰物,抑或作为客厅、书房之中的妆饰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乌蒙山区盛产荞子,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十分喜欢它,带之也表示农业丰收的象征。
再一种就是猴子。那就是用锦缎之类做面料,将棉花裹成猴子形状,其嘴中穿吊出二三粒大豆,将它们佩在小孩肩头。一为以豆代痘,提醒人们适时为小孩注射牛痘疫苗,预防天花传染。也
有视孩子为骏马宝驹的,将猴子站在子马背上,可为千里马避瘟疫。
三种手工艺术品外形、材料都取于民间,各家各户都可制作,既是美观的饰物、玩具,又有实用价值,故长期流传于民间。
篇三:端午有趣的民间习俗大全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流传了千年。关于这个节日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还有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作为中国人不了解就OUT啦。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女儿回娘家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叫做归宁,也就是回娘家。传说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其实是因为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
挂钟馗像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草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群鬼们十有八、九是懒鬼,就上了船。游街后在村外将旱船烧掉,为把船上的鬼烧死,不在坑害人间,使人们享受太平。
躲午
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酷暑将临,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当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古老的节日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
悬挂菖蒲,艾草
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
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古人们将其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
端午节期间,是割艾草的时节,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插在门口,或在室内燃烧, 它散发的气息能驱虫杀菌,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所以旧时人们相信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可使身体健康,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
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
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
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备牲醴
牲醴指祭祀用的牲口和甜酒。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雄黄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
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范文三:民间工艺有哪些
原属于工艺美术中的一个特定范畴,现今已自然并入艺术设计学科之中。民间工艺是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对美的爱好与欣赏,就地取材采用手工生产方式设计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及部分装饰品。民间工艺在历史上相对区别于宫廷贵族阶级的工艺美术;在现代则区别于城市中的专业工艺美术的设计和制造,有别于现代专业化生产部门制造的工艺品。民间工艺主要部分还是农民的工艺美术,或是农村手工业者的创造,很少量的属于城市中民间手工业者所为。因而可以说,民间工艺以广大的农民为主体,包括各民族的农、牧、渔民及市民中的手工业者,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创造者。
民间工艺保持着鲜明的、朴紫的乡土特色,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工艺植根于生活,结合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创造的品种丰富、范围广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服装、服饰、食品、茶器、家具、玩具、工具以及印染、织绣、雕刻、编制等文用品和装饰品。在民间生活的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民间工艺的制作和应用。民间工艺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自然地形成民间工艺的持点,如民间陶瓷、民间家具、民间服装等。
第二:既有实用价值,同时又具有审美意义的民间工艺,如民间刺绣、印染、编织物品等; 第三: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民间工艺,主要为装饰和欣赏而制作的,如民间典纸、民间年画、民间泥人竿。
民间工艺的设计构思反映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朴素而充满真情;在创作设计的类型、题材、内容、技巧和形式结构谙方面,表现着普遍的继承性;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间工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设计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的价值。
本文出自东方服装学院http://www.czcad.com网站,欢迎各位转载,转载请保留版权~
范文四:民间工艺有哪些
说到中国民间工艺确实有很多种,一些民间工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手工作品堪称一绝,一代一代的相传让中国民间工艺得到了传承。那么民间工艺有哪些呢?这里的编辑小简为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民间工艺——刺绣
古代女子都是足不出户的,刺绣是她们的拿手绝活,不论是鸳鸯戏水还是双龙戏珠都绣的栩栩如生。刺绣被分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陇绣,它代表着各个地方的民间工艺的不同。在山西民间刺绣的作品多是出自于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民间工艺——编织
中国民间工艺的编织类是世界闻名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编织手法从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开始流传。考古学家证明民间工艺在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编织物。慢慢的民间工艺出现更多的葵、棕、柳、麻编织。
民间工艺——陶瓷
陶瓷属于我们平时的日常用品,陶瓷在公元8000-2000年就已经存在,成为一种民间工艺流传下来,中国人在对没的追求与塑造上很多都体现在陶瓷制作上。古代皇帝所用的陶器在各大博物馆都有展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民间工艺——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工艺比较著名的,不论是人物,事物还是景物成熟的剪纸手法都能描绘的栩栩如生。民间工艺剪纸一直流传至今,在窗花或是过年时有着广泛的应用。民间工艺的剪纸技巧也被人们一代代传承下来。
以上为您提供的民间工艺有哪些的相关内容,是不是让您对民间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呢。
范文五:中国的民间工艺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京剧、国画等。但我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就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都可以剪出来。这些人们熟悉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剪纸的素材。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眼睛滴溜溜地搜寻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它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地舔着地上的灯油,惟妙惟肖。那滑稽的样子真惹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剪纸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指导教师:李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