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布拉格学派
专题: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大纲)
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索绪尔的生平
(二)索绪尔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一部分 绪论要点
第二部分 一般原则要点
第三部分 共时语言学要点
第四部分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支流派(主要讲前三派)
1.布拉格学派
2.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语符学派
3. 美国学派,又叫描写语言学派
4. 伦敦学派
5. 莫斯科学派
二、乔姆斯基和转换生成语法(视课时情况)
布拉格学派,又称功能学派
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依、雅各布逊等。
主要成就是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社会观,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功能。他们最突出的成果是音位学研究。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 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
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 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
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1926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1929年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1935年创办期刊《词和文》。
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和支解,学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合写了文集《关于语言和诗歌的读物》。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论丛》。
70年代初,学会出版《捷克和斯洛伐克语言学资料》丛书,在第一集中全文刊载了著名的《论纲》。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学是与《论纲》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
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区分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对表达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表达本身而言的。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表达(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
雅科布逊以后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功能说发展成为六功能说:所指(referential)或指示(denotative),表情(emotive ),意动(conative),沟通(phatic),后语言(metalinguistic),诗歌(poetic)。
2. 建立了音位学说。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音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后,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早期的音位理论进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3. 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语素) (morpheme )。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意义。
4. 提出" 语言联盟" 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如汉语和韩语之间的关系。再如(复习)前面学过的关于白保罗对汉藏语系语族分类的看法。
5. 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 表达出发点" 和" 表述核心" ,即现在通用的" 主位" (theme )和" 述位" (rheme )。
6. 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 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战后,布拉格学派认为:正确理解语音外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语言体系开放性特征等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
基础;应该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于本族语的分析,以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他们在语言研究中还发现了语言存在着中心区和边缘区,结构规则在中心区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边缘区则显得模糊。当前布拉格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间的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主张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电子技术,因而,在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8. 马丁内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马丁内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学派, 但他的观点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传统
经济原则(把经济原则看作是语音演变的基本规律)
1)经济原则是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经济原则?见课本p100
马丁内在《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一书中,把经济原则看作是语言演变的基本规律。
经济原则不是简单的“省力气”,而是语言中“作用力的综合”。使语言发展变化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一种是人在生理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这两种力量处在矛盾和冲突中。
(1)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体力)和精神(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达到相互平衡和稳定。
(2)由于经济原则,语言的一个符素可以有很多种用处,可以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保证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二分节(音位)也受其支配,语言中数以万计的符素的语音形式,都是由为数有限的音位组成和区分的。其余语音、语法、词汇等也是如此。
(3)考察语言经济原则时,也要考虑:内部器官的构造、人的记忆能力、语言社团的特别习惯、语言单位的复杂程度,以及这些单位的出现频率和信息量等。语言单位的出现频率和信息量之间成反比,单位越复杂,出现频率越小,信息量越大。语言单位的复杂程度和使用频率达到相对平衡。随着交际需要的发展,复杂单位的出现率可能提高,简单单位的出现频率可能降低,相对平衡就会打破,引起语言演变。
音变规律根本就在音位对立和相关性,这一切又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使不同的语言按自己本来的音位系统,把那些功能值高的,区别性强的,符合对称原则的,出现频率高的音变,纳入自己的结构,同时排除那些失去对比功能的音,尽可能用最少的区别性特征区分最多的音位。
2)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
(1)语言研究要以功能作为基本依据,区别两种功能,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完成的功能,其中,交际功能是基本功能,表达、思维推理、称谓、美学等依次。二是语言单位在完成交际功能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包括语言单位的作用。在一定语境中语言单位间的关系。
(2)语言是具有双重分节的交际工具。第一分节的最小单位是符素,承担表义功能,又称表义性单位,第二分节最小单位是音位,本身无意义,用以区别符素的意义,又称区别性单位。
(3)语音学的研究对象是言语活动,“就人类言语活动,为人类言语活动而研究言语活动”。这个“言语活动”既包括索绪尔的语言,又包括其言语。
(4)语言研究要注重形式,同时又要兼顾实体。
(5)历时与共时并重。
(6)语言的特殊性。
范文二:布拉格
布拉格 有着千塔之城,金色城市,万城之母,欧洲之心众多别称的世界文化遗产。
布拉格城常被称作“建筑教科书”,原因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我们能集中见到不同时期的主要风格的建筑(从公元十世纪至今),以下主要建筑风格的实例:仿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式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新艺术风格,立体派风格,实用主义风格以及现代建筑风格。
布拉格(捷克语:Praha,德语:Prag,英语:Prague)是捷克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地处欧洲大陆中心,分布在七座山丘上,有伏尔塔瓦河蜿蜒流经。人口118.3万(2006年3月),面积496 平方公里,全市共设22 个区。平均海拔235 米,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布拉格现拥有各类古建筑物1700多处,故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该市最古老的建筑为维舍赫拉德城堡,始建于九世纪下半叶。中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和融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查理桥分别兴建于1348年和1357年。
布拉格这个名称来自德语,当地称它为布拉哈,意为“门槛”,其原因是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一个暗礁,水流湍急,酷似越过一个门槛。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开始建设城市时,建筑师来到这里勘察,他遇见一个老人,正在锯木做门槛,做得异常认真、仔细,建筑师深受感动,城市建成之后,便命名为布拉格。
伏尔塔
伏尔塔瓦河将城市分为两部分,河上建有10几座不同时期的桥梁,最著名的是查理桥。市区的带有尖塔或圆顶的塔式古老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以哥特式或巴罗克式建筑数量最巨、最为著名。它们大多为教堂。高高低低的塔尖,毗连成一片塔林,因而布拉格有“百塔之城”之称。在阳光照耀下,“百塔”显得金碧辉煌,因而又被称为“金色的布拉格”。布拉格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丘陵上,已有1000多年历史,60多年来历届总统办公室均设在堡内,所以又称总统府,城堡包括以下部分。 布拉格城堡画廊新近重新整建完毕的布拉格城堡画廊(Obrazarna Prazskeho Hradu)必须另外付费才可进入,其内收藏了许多古典绘画,最早从16世纪开始,而以16到18世纪绘画为主,涵括了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各国艺术家作品,共有4,000余幅。 布拉格城堡画廊的原址是城堡马厩,在改建为城堡画廊的过程中,发掘出布拉格城堡最早的教堂-圣女教堂,部份遗迹存放在城堡画廊中。
圣维塔
圣维塔大教堂(Katedrala sv. Vita)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标,除了丰富的建筑特色外,也是布拉格城堡王室加冕与辞世后长眠之所。圣维塔大教堂历经3次扩建,西元929年的圣温塞斯拉斯圆形教堂,在西元1060年时扩建为长方形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建造目前的哥德式建筑,却一直到西元1929年才正式完工。 圣维塔大教堂的几个参观重点包括20世纪的彩色玻璃窗、圣约翰之墓和圣温
塞斯拉斯礼拜堂。走进教堂入口,左侧色彩鲜丽的彩色玻璃是布拉格著名画家穆哈的作品;教堂内有纯银打造、装饰华丽的圣约翰之墓,他是1736年的反宗教改革者。圣温塞斯拉斯礼拜堂位于圣约翰墓之后,壁画和圣礼尖塔均有金彩装饰。
1689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布拉格,随后该市得以重建。在18世纪,该市经济持续上升,到1771年拥有8万居民,
其中有许多是贵族和富裕的商人,在城内兴建了许多宫殿、教堂和花园,它们普遍采用装饰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1784年,原来的四个自治镇——城堡区(Hrad?any,位于城堡西面和北面)、小城(Malá Strana,位于城堡南边)、老城(Staré Město,亦位于城堡东边,与城堡区隔河相对)和新城(Nové Město,位于东南方),正式合并为一个城市。
布拉格的建筑简介
布拉格有“建筑博物馆”之称,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绝大多数建筑风格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从中世纪以前直至现代的建筑物交织在一起,生动地体现了建筑风格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特征。
布拉格的建筑可大致地分为5类,各自的特征很明显,特别是在教堂建筑的尖塔或圆顶等处,表现尤为突出。另外,风格不只限于建筑,有些是对绘画和雕刻等美术整体或像文艺复兴这样基于一种思想的社会运动而言的。
古罗马建筑风格:11世纪至12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形状如细长的盾的简单的窗户,和被称为ROTUNDA的园筒形的建筑物是其
特征所在。如圣伊日教堂的白塔,维谢赫拉德城堡入口处不远的圆筒形教堂,查里桥靠小城一侧的桥塔等。
歌特式建筑风格: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建筑风格。整体地用直线式设计,建筑物高大耸向云天的尖塔,是其最大的特征,有密密麻麻细巧的装饰。典型的如布拉格城堡内的圣维特大教堂,老城的双塔教堂等。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3世纪末到15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代替了耸立的高塔,主要采用曲线的简洁豪华的设计。如位于犹太区的平卡斯犹太教会堂,位于布拉格城堡门口的军事博物馆以及皇家花园内的夏宫等。
巴罗克建筑风格: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屋顶是葱头状园顶,塔是圆形设计。洛雷塔教堂是巴罗克式建筑的杰作,其他还有圣尼古拉教堂,特罗亚城堡等。
新艺术派建筑风格: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设计采用像流动的花或藤蔓植物这样的装饰风格。新艺术派的代表人物是捷克人阿尔方斯.穆哈。如瓦茨拉夫广场上的欧罗巴饭店、布拉格总站的入口装饰等。最典型的建筑应该是城市宫(又叫市民会馆)。
范文三:布拉格衍射
微波布拉格(Bragg)衍射
用微波代替X光波做布拉格衍射实验,使得了解晶格结构对波的衍射更为直观,而且对晶体的各个不同平面族赋予了几何直观性。本实验仿照X射线通过晶体后的衍射,利用微波观察“放大了的晶体”——模拟晶体对波的衍射,并用这个装置可以测定模拟简单立方体晶体的晶格常数,并得到晶体平面族的衍射强度I随衍射角θ变化的分布曲线。 一、实验原理 1.布拉格定律
1912年,布拉格根据晶体内部原子平面族对入射波的反射,推导出说明X射线衍射效应的关系式。
(1)不论入射角取何种数值,在同一族中的由衍射中心阵列组成的每个单独的平面都起着平面镜的作用。只有当反射角(即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才有可能使反射波相互加强而产生最大强度。在原子平面反射的情形下,角θ是入射束或反射束与该平面之间的夹角,不是通常光学中所指射线和平面法线之间的夹角。
(2)当一辐射束投向一族平面时,每一平面将反射一部分能量。如图1所示,虚线相当于简单立方某一平面族,如果从O和Q发出反射波同相(相长干涉),则路程差
PQ+QR=2dsinθ
必须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
2dsinθ=nλn=1,2,3, (1)
路程长度NQT比MOS长了波长的整数倍,式中d是某一平面族相邻平行平面间的垂直距离。
图1 布拉格衍射示意图
方程(1)就是布拉格定律,它决定晶体平行平面对波的衍射。与对任何角度θ都能反射的平面镜不同,只有当θ取某些特殊数值时,才能满足布拉格定律,并产生相长干涉。 2、简立方晶体结构
图2所示为一简单立方晶体的几族平面,可知在同一晶体中存在着不同d值的平面族,当平面间距d减小时,由于在平面单位面积上衍射中心数目的减小,使衍射波强度随着减小,即当d减小时,反射变弱。对于更复杂的晶体结构来说,这不是普遍正确的。
为了辨别不同的晶面,采用“晶面指数”(也称为密勒指数)表示。设特定取向平面与三个坐标轴的截距分别为:x,y,z(以三个方向上晶胞a0,b0,c0为测量单位,对简单立方晶体
a0=b0=c0),如图2(b)所示,x=3,y=4,z=2的平面,求密勒指数时,取各值倒
数,通分后,去掉分母,并加以括号(hkl)表示,具体做法如下:
111111436
===(436) xyz342121212
因此该平面的密勒指数(hkl)为(436)。它是表示与该平面平行的一族平面。
截距为x=1,y=∞,z=∞的平面,密勒指数为(100),如图3中的平面AA'PC'和与之平行的所有平面(俯视图见图2下同)。
(a) (b)
图2 晶面图
截距x=1,y=1,z=∞的平面,密勒指数为(110), 如图3中ABB'C'平面及与之平行的所有平面。
1
,z=∞的平面,密勒指数是(120), 2
如图3中之ADD'C'平面及与之平行的所有平面。
截距x=1,y=
用同样方法可求得其它平面的密勒指数。
图3 晶面坐标图
本实验只涉及空间点阵衍射的较简单分析,如前述,我们认为布拉格衍射来自通过原子的平行平面,入射波被反射,正好象这些平面是一叠镜子(相互干涉要满足布拉格定律)。要深入研究由晶体产生的X射线衍射现象,应参阅其他资料,实际上,X射线被原子中的电子所散射。分析所产生的衍射图像,就能提供有关晶体中晶胞的资料,衍射图像强度的量度可定出晶体内原子的配位。 3.晶体常数和平面族间距的关系
确定了晶面后,可进一步了解各晶面间距与品格常数之间的关系。在图2(b)中,设O为某一个格点,晶胞的三个基矢沿坐标轴,它们的长度为a,b,c(即晶格常数)。若某一族晶面的间距为d,而晶面的法线为n,那么晶面方程便是:
→→
→
→
r?n=μd (2)
→→→
r(x,y,z)是晶面上任意点的位置矢量;μ是一个任意整数。再写出晶胞三个基矢(a,b,c)
末端的格点离原点的距离,可以引用密勒指数h、k、l表示为:
hd、kd、ld
这表示出沿晶胞三个不同方向的平面:
→→
→→
→→
a?n=hd、b?n=kd、c?n=ld
即
→→
?
,n)=hd?acos(a→→
?
?bcos(b,n)=kd
→→
?
?ccos(c,n)=ldd?
(3a)(3b) (3c)
→→
由布拉格定律得到晶面间距d,对于不同的晶格平面便能确定角度(a,n)、
(b,n)、(c,n)这样便可以求出晶格常数a、b、c的数值。
例如对于(100)面来说,即h=1,k=l=0,且a//n。由(3a)式知a=d,对于简立方晶体有a=b=c。
对于(110)面,h=k=1,l=0从图3见到
→→
→→
→→→
→
→→→→
(a?n)=45、(b?n)=45、(c?n)=90
由式(3a)及(3b)知a=b。
对于(120)面,h=1,k=2,l=0,从图3可确定:
→→
→→
→→
(a?n)=63.43、(b?n)=26.56、(c?n)=90
因为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简立方晶体,所以晶格常数对三个晶面都相同。 二、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
我们所研究的平面族仅限于平行于z轴的那些平面(如图3所示的那些平面)。分析知
波长的单色波对晶体某一个平面族所产生的衍射,便能得到反射波强度随衍射角θ变化的函数;图4所示为(100)面的(I~θ)理论曲线。在实验装置中的“简单立方模拟晶体”的“晶体格常数”不会做得十分准确,这样会使衍射本底噪音加大。尤其在(100)面的第一个衍射极
图4 I-θ曲线
大值(θ角小时)附近会出现类似的极大值。测量各个不同晶面族的最大衍射强度所对应的衍射角θi,可以按照图5装置,首先测量发射波长λ,再直接量得晶面间距d,应用布拉格公式计算出θi,这样,能为测量(I~θ)曲线提供方便。用图5装置测量波长是基于如下理由:从喇叭口波导发射端④发射的电磁波,入射到几倍于波长距离远的铝平板②上又被反射,在空间形成驻波。喇叭口波导○5是接收器件,有晶体检波器②与它连接,检波电流由微安表读出。这样,只要在导轨①上移动接收器○5,便能检测电磁场的驻波分布籍以测得发射的微波波长λ。
图5 波长测量装置图
图6是测量反射强度随衍射角变化的装置。它的主要部分是微波分光计和微波发送和接收系统组成。装在发射喇叭④上的是反射式调速管k,它能产生波长为3cm的微波。模拟简立方晶体⑥是“放大了的”晶格结构,它的阵列结构用直径为10mm的铜球、每个球间距约为4cm、装在一个20×20×20cm3
的泡沫塑料容器中,模拟立方晶体安放在分光计平台②中
心的一个泡沫塑料垫上。平台下端是大型刻度园盘①,它刻有0一360的等等分度,作为衍射读数之用。接收喇叭○5与一只3公分波导检波器○3相连接,微安表用来检测检波电流。这里使用的微安表是多量程的,各个量程的电阻均不相同,使用时应合理选择,速调管电源箱供给速调管直流工作电压。
图6 测量反射强度随衍射角变化装置
oo
三、实验内容
测定各个平面族的I~θ曲线时,事先考虑选择微安表哪一量程为合适,选择时要照顾到测量精度和适当减低衍射本底噪音。根据驻波测量微波波长。根据实验数据计算(100)、(110)、(120)的晶格常数,与直接测量的晶格常数比较,并算出百分误差。
(1) 测量各个平面族的I~θ曲线,得到如下数据。
用matlab会出三条曲线
100平面族
得到n=1时峰值的角度为23度。
110平面族
得到n=1时峰值的角度为31度。
120平面族
得到n=1时峰值的角度为60度。
实际测得a: a=4.876 – 0.972=3.884
根据驻波法测微波波长
得到微波波长平均值为32.168 mm。 根据布拉格衍射公式2dsinθ=nλ(100)平面族d=a=4.116 cm。 (110)平面族d=a/(120)平面族d=a/
n=1,2,3, 算得各平面族的晶格常数。
=3.123cm, 得到a=4.415cm。 =1.857cm, 得到a=4.152cm。
取平均值有 a = 4.227cm
实际测量值为4.227cm,相对误差为8.83%。 四、思考题
1. 求出各个平面族衍射中心数(单位面积上的格点数目)。 答: 100:1/ ^_D_Dd
110: 1/120: 1/
^_D_D ^_D_D
2. (I~θ)分布曲线有些什么实际意义?
答:反应了晶体的微观结构,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角度就是衍射强度的最大点,满足
布拉格衍射公式参数。
2dsinθ=nλn=1,2,3, ,
从而可以求得微观晶体的性质
范文四:布拉格学派
12.0 绪论
12.2 伦敦学派
12.4 转换生成语法
问题与练习 12.1 布拉格学派 12.3 美国结构主义 12.5 修正还是反叛? 答案
12.1 布拉格学派
12.1.1 绪论
12.1.3 句子功能前景(FSP )
12.1.1 绪论
布拉格学派(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26年,V. 马泰休斯(1882-1946)领导召开了该学会的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学派实践了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共时语言学研究。它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 功能" 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 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 (Bolinger, 1968)。
在布拉格学派形成的诸多观点中,有三点至为重要。第一,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第二,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语言成分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他们彼此功能上的对比或对立。第三,布拉格学派在某种意义上把语言看作是一种" 功能" ,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的,用来完成一系列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
12.1.2 音位学和音位对立
布拉格学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音位学说以及对语音学和音位学的区分。在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就是特鲁别茨柯依。他最完整和权威的论述都集中表述于1939年出版的《音位学原理》一书中。特鲁别茨柯依沿用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理论,提出语音学属于" 言语" ,而音位学则属于" 语言" 。在此基础上,他又逐渐形成了" 音位" 的观念,以之作为语音系统的抽象单位来与实际发出的声音相区别。音位可以被定义为若干不同功能的总和,而声音当其能够用来区别意义时也可以归为音位。
特鲁别茨柯依在给这些区别性的语音特征进行分类时,提出了三条标准:
(1)它们与整个对立系统的关系,(2)对立成分之间的关系,(3)区别力的大小。这些所谓的对立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内容:
a. 双边对立(bilateral opposition )。如果两个音位所共有的语音特征只属于这两个音位,它们的对立就叫双边对立。换句话说,就是它们共有的特征12.1.2 音位学和音位对立
不同时出现在其它音位中。例如/p/和/b/就共有一个" 双边" 的特征。
b. 多边对立(multilateral opposition)。这是一种更为松散的关系。例如/a/和/i/仅仅因为都是元音这个特征而彼此相似,它们共有的" 元音" 这个特性也同时被其他的元音对共同拥有。
c. 均衡对立(proportional opposition)。如果同一项特征同时可以区分若干组音位,这种音位对立就叫做均衡对立。例如,清与浊不仅是/p/和/b/的对立特征,而且也是/t/和/d/, /k/和/g/之间的对立特征。
d. 孤立对立(isolated opposition)。如果两个音位的对立关系是独特的,是其他音位对立中找不到的,这两个音位的关系就是孤立对立。这种对立特征不能被语言中其他音位分享。例如,英语中的/v/和/l/,前者是一个唇齿摩擦浊辅音,后者是一个双边辅音。再如德语中的/t/和/x/,一个齿龈塞音对一个软腭擦音,也是孤立对立。
e. 否定对立(privative opposition )。如果两个音位的对立是一个具有某种特征而另一个不具有这种特征,就叫否定对立。例如,送气的/p/和不送气的/b/的对立,鼻化音/m/和非鼻化音/b/的对立,等等。
f. 分级对立(gradual opposition )。如果两个音位的对立是一个具有不同程度的同一特征,就叫分级对立。例如一种语言的元音系统中有七个元音: i u
e o
ε [此字母与c 反向]
a
/u/和/o/的对立就是分级对立,因为具有同一特征(元音)的音位还有第三个--/[字母与c 反向]/。
g. 等价对立(equipollent opposition )。如果两个音位可以在逻辑上看成是等价的,既不是分级对立,又不是否定对立,就叫等价对立。例如英语中的/t/和/p/,/t/和/k/。
h. 中和对立(neutralizable opposition )。如果两个音位在有些位置上是对立的,而在其他位置上失去对立,这就叫中和对立。例如英语中的/p/和/b/出现在/s/之后就失去对立。再如德语中的浊辅音,在词尾位置上就变为清辅音:Rat (劝告)和Rad (轮子),书写形式不同,但发音却完全一样。
i. 永恒对立(constant opposition)。如果对立的音位可以出现在一切可能的位置上而不会取消对立,则称永恒对立。例如,在尼日利亚的努皮(Nupe )语中,一般音位结构是一个辅音跟着一个元音,只有少数例外。/t/与/d/的对立就是永恒对立,在一切辅音位置上都不消失的对立。
特鲁别茨柯依对音位理论的贡献涉及四个方面。首先,他指出了语音的区别性功能并且给出了音位的精确定义;其次,通过区分语音和音位以及文体音位学和音位学,从而定义了音位学研究的范围;再次,通过研究音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来解释音位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最后,他提出一整套用于音位研究的方法论,譬如确立音位的方法和研究音位结合的方法。
12.1.3 句子功能前景(FSP )
句子功能前景是一套语言学分析的理论,它是指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篇章。其基本原则就是一句话中各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它对全句意义的贡献。
一些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家对以功能的视点分析句子的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注意力。他们认为一个句子总是包含有出发点和核心。所谓话语的出发点,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交会的地方,叫做主位。而话语的核心,仅仅表现对听话人来说意义重大的信息,叫做述位。从观念的出发点(主位)到话语的核心(述位)的运动揭示了大脑本身的运动。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句法结构,但是表达思想的次序基本相同。基于上述论点,他们提出了" 句子功能前景(FSP )" 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信息是如何分布在句子当中的。FSP 主要涉及已知信息(被给信息)和新信息在话语中的分布形成的效果。所谓已知信息是指那些对于读者或听者来说不是新的信息,而所谓新的信息是指那些将要传递给读者或听者的信息。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主语、谓语的区别并不总是对应于主位和述位。例如:
ex. 12-1
(a )(Sally) (stands on the table.)
主语 谓语
主位 述位
(b )(On the table stands) (Sally.)
谓语 主语
主位 述位
Sally在两个句子中都是语法意义上的主语,但在(a )中占据主位,而在(b )中则为述位。
我们可以在三个平面上对句子进行处理,并且将之区分为三种句型:语法句型(GSP ),语义句型(SSP )和交际句型(CSP )。这样我们就可以去设想一个文本,譬如"John has written a poem",其语义句型为施事--动作--目的,语法句型为主语--动词--宾语,交际句型为主位--过渡--述位的话语事件。由此也可以看出句子和话语是存在差别的。
在寻找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J. 费尔巴斯逐渐形成了交际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 )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基础是,语言交际不是静态现象,而是动态现象。交际力意味着衡量句子中成分所负载的信息量有多大。交际力的程度就是语言成分所起的作用大小,它推动了语言交际向前发展。因此如果从无标记用途方面来考察句子"He was cross" ,这个句子可以被解释为交际力的程度不同:在句中,He 负载的交际力最小,cross 负载的交际力最大,而was 负载的交际力则介于二者之间。
任何句子成分--句子、短语、词、语素--都可以被突出出来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在John WAS reading the newspaper中,重读WAS 就说明其他都是已知信息,只有was 是待传信息,与" 现在" 形成对比。在这种情境下,惟一传送新信息的成分与上下文是独立的,而其他所有传递已知信息的成分则是依赖上下文的。因此,由于语境因素的存在,对上下文依赖与否主要取决于交际的目的。在John has gone up to the window中,the window未必在上文是已知的,但是既然交际的目的是要表达" 运动的方向" ,the window必然独立于上下文而出现。如果一个宾语与上下文无关,例如在 I have read a nice book中,a nice book 比限定动词拥有更大的交际力,这是因为宾语是表示对动词的扩展,因而也就更为重要。同样地,例如在He was hurrying to the railway station中,独立于上下文的表地点的状语成分要比行为动词的交际力更大。这是因为状语成分表示出动作的方向,因而比动词本身更为重要。
如果动词、宾语以及状语是独立于上下文的,通常主语负载的交际力都要比动词、宾语及状语更小。这是因为主语表示出来的施动者,无论是已知还是未知,它的交际性都不如由限定动词表示出来的未知动作或是该动作所指向的未知的目标(由宾语和表地点的状语表现出来)重要。例如,在A man broke into the house and stole all the money中,其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要陈述行为(the breaking and stealing)以及行为的目标(the house and the money),并不是那个施动者(a man)。但是,如果主语伴随着一个表示" 存在" 或" 出现" 意义的动词(也有可能是一个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而且主语是独立于上下文的,那么这个主语就具有最大的交际力。这是因为一个新人物出场或者某一事件的发生,人物或事件本身要比(诸如当时当地的背景等)场合和" 出现" 的动作重要得多,例如句子An old man appeared in the waiting room at five o'clock就是如此。而像在The old man was sitting in the waiting room中,如果主语依赖上下文,表示时间或地点的状语却不依赖上下文,这些状语就会变得更为重要,而且具有超过主语和限定动词的更大的交际力。
上述所举的各种结构表明,交际力程度的大小是受语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影响的,并且不直接取决于成分在线性排列中所占据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语义内容和语义关系都能用某种方式来表明交际力的大小。下边我们将举例说明线性排列本身是如何在不受语境和语义结构的制约下在FSP 层面上起作用的。例如,语境独立的不定式放在句末时负载较小的交际力,试比较He went to Prague to see his friend和 In order to see his friend, he went to Prague .同样,不受语境制约的直接宾语或是间接宾语,出现在线性排列中位置靠后的那一个交际力就大些,正如He give a boy an apple 和 He gave an apple to a boy所表现出来的差别那样。
费尔巴斯把FSP 定义为" 不同程度的交际力的分布" 。他的解释是," 排列的第一个成分负载的交际力最低,然后逐步增加,直到交际力最大的成分" 。但是,相对于主位在前,过渡居中,述位在后的规则来说,总是有些例外的情况发生。而且,有时候整个分布场都不受语境的制约(如 A girl broke a vase ),于是,主位也不一定总是受着语境的制约。但是,一切受语境制约的成分总是主位的。另一方面,非主位的成分总是独立于语境的,但是并非所有独立于语境的成分都是非主位的。
范文五:布拉格广场
[ti:LRC之家歌词大赏]
[ar:LRC之家歌词大赏]
[al:LRC之家歌词大赏]
[by:LRC之家 http://www.abclrc.com] [offset:1000]
[00:04.00]~布拉格广场~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00:08.00]蔡依林
[00:12.00]HandsomeCK制作
[00:16.00]
[02:24.01]透着光
[00:19.88]琴键上透着光
[02:24.90][00:21.10]彩绘的玻璃窗
[02:26.34][00:22.52]装饰着歌特式教堂
[02:27.72][00:23.86]谁谁谁弹一段
[02:29.09][00:25.31]一段流浪忧伤
[02:30.85][00:27.10]顺着琴声方向看见
[02:32.10][00:28.39]蔷薇依附十八世纪的油画上
[02:34.24][00:30.41]在旁
[02:34.90][00:31.00]静静欣赏
[02:35.42][00:31.62]在想
[02:36.06][00:32.25]你的浪漫
[02:36.64][00:32.92]在看
[02:37.24][00:33.59]是否多久都一样
[02:39.04][00:35.35]a a fu shou [02:40.23][00:36.52]a a fu shou [02:41.41][00:37.71]yap so so sorry
[02:42.90][00:38.92]so so so [02:43.67][00:39.97]Moderato [02:44.70][00:41.01]Andantino [02:45.92][00:42.22]Portmento [02:47.18][00:43.47]Fortissimo [02:48.51][00:44.69]盗贼他偷走
[02:49.69][00:46.06]修道士说No
[02:51.00][00:47.16]梦醒来后我
[02:52.18][00:48.52]一切都都没有
[02:54.14][00:50.37]
[02:59.76][00:59.75]我就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
[03:05.32][01:05.39]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
[03:10.39][01:10.38]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
[03:15.35][01:15.41]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03:19.90][01:20.00]布拉格的广场无人的走廊
[03:25.49][01:25.61]我一个人跳着舞旋转
[03:30.48][01:30.64]不远地方你远远吟唱
[03:35.48][01:35.67]没有我你真的不习惯 [03:40.13][01:41.07] [03:57.01]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 [04:02.31]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 [04:07.35]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 [04:12.38]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04:16.87]布拉格的广场拥挤的剧场 [04:22.53]安静小巷一家咖啡馆 [04:27.51]我在结帐你在煮浓汤 [04:32.62]这是故事最后的答案 [04: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