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何关新同志在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全文)
坚持发展主旋律 推进五质大提升
构建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的现代化
都市新区
——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
何关新
2006年12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十一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余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区委和区纪委,团结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余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四年以来的主要工作和经验
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四年,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四年。四年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合力推进"三大跨越",努力建设法治余杭,乘势而上快发展,创强争优再进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2006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40亿元以上,四年平均增长18.0%以上;工业总产值945亿元,年均增长2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年均增长23.3%;财政总收入50.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64亿元,均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4亿元,贷款余额365亿元,分别比2002年底增长280亿元、2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8800元、9600元,年均增长13.2%和10.7%。2005年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列全国百强县(市、区)第15位,比2002年上升6位。
1、实施再造工程,建设经济强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优农、强工、兴三",主动适应宏观调控,努力化解要素制约,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三年再造一个余杭工业提前完成,五年倍增第三产业和都市农业顺利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1区20园经济成长性显著提升,运河、塘栖、余杭经济开发区、崇贤、瓶窑总量先后突破百亿,11个镇进入全国千强,7个镇跻身全省百强。规模企业达到1650家,其中亿元企业110家,华立、华鼎、诺贝尔、西湖离合器等入围2005年度全国民企500强。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响中国家纺布艺名城、丝绸织造基地品牌,成立国家首个家纺布艺实验室。充分发挥"四大科技合作机制"优势,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华立仪表、八方电信、争光树脂、南方泵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立仪表、老板电器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全区工业性投入累计达274亿元,新批外资项目315个,合同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年均增长都在25%以上;累计自营出口40.7亿美元,出口交货值565亿元。第三产业势头良好。重点实施"1525"旅游商贸项目。2006年三产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113亿元、90亿元,分别比2002年底增加515亿元、391亿元。临平商贸园区基本建成,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沃尔玛等一批重大三产项目顺利实施,现代物流、中介服务、
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正在崛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双溪漂流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山沟沟景区列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南湖休闲度假、西溪湿地三期等工程扎实推进。房地产业健康规范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共计456.4万平方米。金融保险业规模不断扩大,较好地发挥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都市农业步伐扎实。2006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农业加工产值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32.0%。以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为龙头的1区30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径山茶获中国文化名茶、原产地证明商标,塘栖枇杷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本牌甲鱼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杭州首个集体商标,玉鼎大米等5只农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重视粮食安全,强化动植物防疫检疫,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山林延包和国有农林场体制改革,完成92个村(社)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撤村建居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2、加速融入进程,建设生态城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以撤市设区为契机,加快融入杭州主城,城市化水平由2002年末的38%提高到48%。编制完成"一副三组团"分区规划、生态区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等规划,实现规划体系的全方位覆盖。顺利开展村规模调整,将505个村调整到262个。四年来完成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93.5亿元,“22318”工
程全面完成,“1819”工程扎实推进。拓宽改造104国道、320国道、01省道、02省道等道路,完成杭宁、杭徽高速余杭段、沪杭甬高速余杭段拓宽、15省道改建等工程。文一路延伸、临丁路一期、塘康路、320国道东连接线等建成通车,加密了连接主城的快速通道。临平、塘栖供水二期工程、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工程、余杭港口作业区等工程有序推进,海联热电、崇贤热电、蓝天天然气发电、杭北变等电源电网工程顺利实施。余杭经济开发区"5118"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拉出三纵四横的道路框架。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创模"工作顺利达标。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创建生态镇村,建设生态长廊,加强土地、森林等资源保护,整治入城口环境,实施苕溪流域"禁鸭",实行生态保护重点镇乡补偿机制。农村双整治取得初步成效,新农村"十大工程"全面推进,实施15个示范村、84个整治村的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多层公寓建设。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达100%。每年筹措1亿多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全面完成西险大塘除险加固、通济桥退堤扩孔、临平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整治河道330公里,防洪抗灾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违法建筑有效遏制,市容市貌不断改善。
3、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文化名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强化舆论导向,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文明创建,开展城市化教育,推进"双建设、双整治",圆满完成省级文明
城区创建任务,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一名五强"建设,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余二高、树兰中学、临平一小新校区、图书馆新馆、博物馆、区一院病房大楼、妇保大楼、水景公园一期等,完成临平山景观改造,开工建设"一馆三中心"。加强广播电视、《城乡导报》等宣传阵地建设,举办余杭文化名人评选、文化艺术节、人民运动会等活动,全面普及有线电视,大力推广数字电视,群众文体生活不断丰富,省级体育强区通过达标验收。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县(市、区)第8位,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率先全面完成省级教育强镇创建任务。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被评为全国先进。良渚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重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良渚遗址博物馆新馆建成,出土文物回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加大塘栖古镇、五常湿地、和睦水乡保护力度,"余杭滚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章太炎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高度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全力破解"七难"问题。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5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保障和社会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保险
工作扎实起步。优化就业结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累计教育培训农民80730人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农村危房、危桥"两危"改造完成阶段性任务。推行住房货币化改革,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41.7万平方米,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断提高,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有效缓解住房难问题。背街小巷改善工程顺利实施,群众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法治余杭,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深化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健全投融资体制,发挥市场投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编制完成法治余杭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法治城区建设。积极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履行职责,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加强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开展评议、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活动。积极支持区政协深入开展调研和专项视察,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全国首创村委会"自荐海选",开展镇乡团委和工会直选。制定实施村务工作规则,全面推行村干部"双述双评"制度,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居务公开,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及全国、省两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深入开展依法治区、普法教育,推
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总结推广"乔司经验",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坚持打防控并举,全区社会治安形势保持平稳。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爱生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管理保持较高水平,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涉台、侨务政策,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管武装各项制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文联等群众团体职能作用,重视党史、档案、老龄、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合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5、强化执政能力,永葆党员先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扎实开展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组织"从严治党保先进、同心同德促发展"主题教育,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不断推进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初步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正常退出等制度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培训载体,大规模开展"420"和"750"等干部培训培养工程。重视各级党校建设,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有效整合。加大后备干
部培养力度,选派年轻干部、科技人才到基层指导农村工作,选派中青年干部到区级重点项目一线挂职锻炼。积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现网络传输全覆盖。重视党员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区党员人数达到43600余名。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先锋工程"、"领头雁"工程建设和"星级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被评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实行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团式帮扶,增强造血功能。坚持开展"驻村入户进社区"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组建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率先实现党政专网通村通社区,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启用,电子政务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稳步推进镇乡公务用车改革,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规范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力构建反腐保廉体系,扎实开展区管干部和企业经营者专题警示教育,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和商业贿赂,做到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 余杭的发展令人瞩目,余杭的成就催人奋进。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余杭生动实践的结果,是省市委正确领导、鼓励鞭策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合力拼搏的结果。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历届区(县、市)委打下的坚
实基础,离不开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外来创业者、驻余杭部队官兵的同舟共济。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为余杭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尽管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实现了进位前移的目标,但综合实力与先进地区还有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尽管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产业结构得到较大优化,但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更为迫切;尽管城市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人文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亟需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然薄弱,"七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保护资源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体制机制创新冲劲不足,服务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四年来的实践,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克难攻坚、争创一流的奋进历程,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四年来
的实践,是全区各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演绎,为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回顾四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奏响要发展好发展快发展强音。作为决定地位,发展决定一切。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发展。要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绷紧加快发展这根弦,大力营造要发展好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以发展增强竞争实力,以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以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必须紧紧围绕加速融入,突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主
线。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是我区城市化建设的主方向。要始终强调工业化、城市化互动推进现代化,按照"五共"要求,强化与主城区理念上同城意识、布局上无缝衔接、建设上唇齿相依、发展上分工合作、资源上优势互补,坚持大项目带动,主动接受辐射,加速"一副三组团"成形。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开明开放开发理念。创新是近几年我区进位前移、走在前列的重要动力,开明开放促开发是我们始终倡导的重要理念。创新无极限,卓越无止境。要始终扭住解放思想牛鼻子,不断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环境,进一步加大外向型经济力度,激
发活力,促进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协调,力促生产生活生态统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近年来我区推进"三大跨越"的矢志追求。我们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科技进步、质量提升,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为民宗旨,践行便民利民惠民准则。政无新旧,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准。我们要牢固树立民本理念,牢记民生责任,始终坚持为民高于一切,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多谋惠民之计,善于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多办便民之事,尽力解决群众的眼前难题;多定利民之策,切实保障群众的长远利益。
必须大力倡导凝心聚力,迸发谋事做事成事激情。合力拼搏,务实争先是余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弘扬余杭精神,大力倡导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争做合格余杭人的浓厚氛围。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用心工作,绞尽脑汁谋事,用尽心思做事,竭尽全力成事,恪尽职守共事,合力加快现代化都市新区建设步伐。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成绩代表过去,发展成就未来。今后五年,是余杭承前启后、全面腾飞的关键时期,是更加开放、更具竞争、更有压力的五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五年。今后五年,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区域经济竞争更趋激烈。审视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转移明显加快,改革与开放、竞争与合作的发展态势日益显现,对我们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环顾竞相活跃的区域竞争态势,周边县(市、区)站在新一轮起跑线上雁阵齐飞,目标更为宏伟,势头更为迅猛,对我们创新发展思路、增强竞争实力、争先率先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五年,资源要素制约更加突出,转变增长方式更为迫切。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区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水平,将面临户籍人口人均GDP5000-9000美元的"发展之坎"。从经济发展背景来看,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时不会改变,经济发展与要素制约、环境承载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们爬坡越坎的必经之路。今后五年,文明素质提高更加关键,民生民本更需注重。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软实力、文明竞争力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对照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
社会建设指标体系,文明素质相对滞后的现象较为突出。反思我们发展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障碍因子、困难矛盾,也都与人的素质紧密相关。同时,人民群众注重文化生活、健康素质、环境质量,追求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已成为普遍趋势,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发展黄金期、矛盾凸显期、结构转型期的特征,对我们强化执政能力、凝聚各方力量、兼顾各方利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之,加快发展、提升发展、协调发展是余杭今后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的核心内容。今后五年,发展仍是主旋律,提升将是新挑战,和谐应是总目标。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涵丰富,寓意深刻,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我区以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
法治余杭为目标,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充分体现了倡导和谐、追求和谐的理念,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探索,必须在今后的实践中一以贯之、丰富提升、继承发扬。
发展推动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今后五年,我们要深入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政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紧密联系余杭实际,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要优化创业环境,激活市场主体,迸发创造活力,促进充分就业,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谐创业的都市新区。要巩固强区地位,优化经济结构,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先进文化,注重环境友好,建设和谐发展的都市新区。要倡导文明健康,关注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保障,协调各项事业,共享安居乐业,建设和谐生活的都市新区。
今后五年区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和谐,紧紧围绕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法治余杭建设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着力推进增长质量、城乡质态、人文素质、生活品质、法治质效"五质提升",全面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加快构建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的现代化都市新区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经济更具实力。到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55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2%左右,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工业总产值力争四年翻一番,五年超过22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20亿元,力争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业总产值60亿元,年均增长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55∶40;实现财政总收入110亿元,力争达到1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城乡更焕新貌。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临平副城建成区面积从17.42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余杭、良渚、塘栖三大组团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6、10、9平方公里;公交一体化取得较大突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城乡自来水覆盖率达92%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生活更为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努力保持在2∶1以内;恩格尔系数低于0.3;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80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
合率达99%,农村住房保险率达90%以上。
社会更显和谐。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的文化、道德、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5%,每千人医生数达2.03人,每千人病床数达
2.17张,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社会管理更加完善,平安建设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发展主调,突出速度质量效益、人口资源环境、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协调互进,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以"五质提升",推进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
1、着力提升增长质量,推进优势优质发展
把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增长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做足做活做旺三产,做精做特做新农业",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努力在又好又快中建设经济强区。
强化优势促动。进一步认知优势、发挥优势、放大优势,
将优势化作概念、概念变为项目,努力实现特色最大化、优势最大化。扬区位优势之特,呼应主城区退二进三、退三兴优的产业溢出效应和人口疏散效应,注重"两轮并进",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突破发展以商贸、物流、人居等为主的都市服务业。兴生态优势之长,适应现代都市生活崇尚自然、追求休闲的回归效应,大力发展都市型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农家乐等生态经济。固传统优势之基,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培育壮大家纺服装、机电制造、金属制品、食品医药、塑料化工、建筑材料等优势产业。
强化集聚联动。顺应"一副三组团"城市化发展格局,调整优化"一区三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准,积极鼓励镇乡创强争优,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各类园区成长性,提升承载能力和投入产出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走廊。充分发挥余杭、钱江两大省级经济开发区龙头带动作用,以培育东、中、西三大工业发展高地为重点,大力推进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塑料化工、建筑材料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精密仪器仪表、生物医药、光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走廊。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科教服务、金融服务、房地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创意临平、创意良渚等产业区块建设,使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推进
结构优化的重要增长点。加快建设休闲旅游业走廊。围绕南湖、禅茶、湿地、古韵、山地等重点,挖掘旅游资源,彰显人文底蕴,接轨杭州旅游西进,努力建设长三角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以高新农业示范中心为龙头,农业特色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强化创新驱动。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重、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产业拓展并进,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着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大省级高新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仓前科技园区,规划筹建崇贤科技园。充分发挥"四大科技合作机制"和科技孵化器作用,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建设,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力争国家级高新企业累计达到15家以上。注重用信息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电子商务应用,全力打造数字余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有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实现由模仿创新、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转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力争到2011年全国驰名商标达3件以上,中国名牌超过6只,品牌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鼓励支持更多的业主依托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大力拓展余杭人经济。
强化项目带动。以重大项目千亿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力争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不少于200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每年不少于80亿元(含钱江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征地拆迁工作,强化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加快推进西溪湿地三期、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春风摩托、华龙纺织、南湖休闲度假、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亿丰建材市场、金恒德汽车物流广场、杭州湾国际建材城、径山茶谷温泉、径山国际高尔夫、大禹谷开发等重大项目,确保无障碍施工和按时达产见效。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精心策划、努力争取一批省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实现向选商引资的转变。不断深化盘活存量资源的政策,建立健全重大工业生产性项目评价考核体系,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整合要素资源,提高集约水平,着力"腾笼换鸟",大力倡导"零土地技改"和"不用地招商",积极盘活土地、厂房、项目等存量资源,努力使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2、着力提升城乡质态,加速集聚集成发展
城市是要素聚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主阵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注重形态集聚、功能集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面提升城乡质态,已成为各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核心理念。余杭作为
一个加速融入杭州主城的都市新区,要以新型城市化建设为方向,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五共"要求,围绕"打造副城亮点,构建组团中心,推进城乡统筹",努力在集聚集成中建设生态城区。
注重规划导向。按照杭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继续做好"一副三组团"分区规划的深化完善工作,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各类重点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直至项目落地具体方案,加快形成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和监管体系。强化规划在提升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龙头地位和导向作用,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标准,打造精品亮点,发展城市旅游,将临平副城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枢纽型、开放型、多功能的活力新城。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组团共建协调机制,以"权力下放、职能上延、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原则,合理确定组团中心镇管理权限,对现行财政政策进行适当改革,加大对组团镇乡抱团发展的支持力度。将余杭组团建成接轨杭州和谐示范区的高新产业基地、高教科研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宜居胜地;将良渚组团建成以良渚文化保护为特色,集文化旅游、居住、商贸功能为一体,兼顾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业的北秀明珠;将塘栖组团建成传承运河文化,接受杭州主城和临平副城双重辐射的配套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融人居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佳地。 注重配套完善。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设施配套,以"一
副三组团"为重点,着力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形成以交通、给排水、电力、能源、信息等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市政道路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一网三通道"交通布局,强化与主城的无缝衔接。认真抓好西安路北延二期、人民路西延二期、水景公园二期、临平港口作业区、高教路、文二西路、鸬鸟陡岭隧道等项目推进。抓紧开工世纪大道西延、古墩路延伸、文二路延伸、高教路二期、乔井路、瓶仓大道二期、地铁一号线等项目。积极配合杭宁城际铁路、杭长高速、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等省市大项目。引领高层建筑,在副城主干道沿线、入城口、开发区,以及三大组团中心等区域,建设一批中、高层建筑,提高集约化、集聚度。基本完成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收集系统建设,提高截污纳管水平和污水设施运行效率。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介入、公众参与"要求,围绕"洁化、绿化、亮化、序化",推进依法、长效、标准化、无缝隙城市管理,实现城市运行效能、形象品位同步提高。突破控违拆违、行路难停车难、四小车整治等难点,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注重生态优先。深入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强化环境建设和环保执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强化
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步实施苕溪饮用水源地禁养禁航。开展运河综合整治,抓好运河流域水功能区达标和沿岸绿化美化工作。保护森林资源,推进矿区生态恢复,全面推行绿色殡葬,强化生态公益林、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区、五常湿地、和睦水乡、三白潭、丁山湖等保护,提高生态协调能力。加强大气、固体物、噪音污染综合整治,继续大力推进河道整治,推广现代化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健全生态协调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镇村和各类绿色创建,打造绿色、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力争80%的乡镇建成环境优美乡镇。倡导节约型生产生活,抓好节水、节地、节能、节支等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注重以城带乡。树立"新农村+新城区=新余杭"理念,按照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农牧林渔场"五农共兴"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力、农民主体力、市场运作力、社会参与力、企业反哺力"五力共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优化村庄布局,搞好农村社区规划。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引导农民居住向新社区集中。实施撤村建居改革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副城和组团中心有条件的地方被征迁农民进多层公寓安臵。深入实施"十百工程",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确保70%以上的村完成整治
任务,其中75个村成为省、市级示范村。全面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乡村康庄通组工程,完善村村通公交客运网络。高标准建设城市防洪、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着力提升人文素质,激励创新创业发展
人是生产力的推动者,文化力的创造者。创新创业主体在人,社会和谐关键在人。要围绕"弘扬时代精神,激扬文化内涵,倡导终身学习,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提升人文素质,全面提高文明程度,努力在以人为本中建设文化名区。 注重教育引导。坚持正确导向,倡导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丰富、提升"合力拼搏、务实争先"的余杭精神,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制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等,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深化文明创建。巩固深化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扎实推进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争创活动,塑造都市新区文明新形象。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系列创建水平,文明村镇创建率力争达到80%,新增文明社区15个、文明单位50个。着眼于实现与主城区的文明接轨,继续深化城市化教育,进一步增强市民的都市意识、同城概念和文明素养。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类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邻里、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打造一名五强。加大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创作群体,催生文化艺术精品,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传媒事业,推出一批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和文体赛事,让人民群众共享优秀文化成果。建设一批区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一副三组团"、径山休闲度假区等文化区块,打造一批特色明显、省内知名的文化街区,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品著名品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良渚遗址"申遗"工
程,围绕莫角山等核心遗址做好环境整治、遗址展示等工作,努力使核心区块达到"申遗"标准。实施塘栖古镇等保护工程,深入挖掘整理运河文化、禅茶文化、法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强化科技合作机制,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臵,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完善体育基础设施,重视健身苑点建设,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健全激励机制,畅通使用渠道,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4、着力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共盈共享发展
生活创造消费,生活决定生产。提升生活品质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余杭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要围绕"经济支撑生活,文化融入生活,环境优化生活,权益保障生活
",让每一个人相对满意的同时生活得更加幸福,让每一个人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又和谐相处。
增收以利民。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五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弘扬创业精神,鼓励自主创业,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和氛围,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到2011年,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8000人;五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以上。高度关注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相对合理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保障以惠民。适应人口老龄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多样化,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
障水平,推进和完善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与经济同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作用,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维护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共福利事业快速发展。
服务以便民。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公共设施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打造"无围墙"城市,促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健康、安全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整合公共资源,推进设施共享,使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设施更多地向市民开放。党政机关要带头践行为民宗旨,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医院、学校、供电、供水、公交、通讯、广电、金融以及村(社区)等公共服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便民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实事工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破解"七难问题"。强化"本地人+外地人=余杭人"理念,对外来创业者、务工人员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拆迁户、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积极发挥社区服务居民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快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努力拓展社区服务。
5、着力提升法治质效,保障争先率先发展
法治是最高的境界,提升法治水平和功效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重要保障。要围绕"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权利依法保障、市场规范有序、监督体系健全、民主政治完善、全民素质提高、社会平安和谐",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法治环境,努力在稳定有序中建设法治余杭。 健全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个5号文件精神,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高度重视对台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双拥工作,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推进全民普法。认真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促进广大市民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在全区形成尊崇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在领导干部、公职人员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加强对农村居民、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
严格依法治理。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行政法律法规,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程序,不断规范行政行为。依法界定和规范行政机关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非政府职能向社会和市场转移。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体制机制,努力建设高效精干、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尊重和维护司法机关的司法判决,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形成公平有序竞争、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环境。扎实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引导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基层群众依法参与公共管理。
深化平安创建。巩固省级平安先进区创建成果,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加强社会治
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预防归正人员重新犯罪。大力开展平安镇乡(街道)、平安单位系列创建活动,深化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和"三个延伸"工作。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巩固健全信访调解网络,建立健全预防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不断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执政理念 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成果,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深入学习贯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党章、社会
主义荣辱观和《**文选》,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宗旨意识,使广大党员成为讲党性、知荣辱、树新风的表率,牢固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建设任务来抓,全面理解和把握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目标任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充分发挥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周末课堂、双休日讲座作用,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思路和决策,落实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行动中。
2、坚持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突出制度规范,强化用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建设合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勤政型、事业型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完善党委议事决策机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形成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创建,创新培训形式,拓展教育内容,增强培训实效。引导广大干部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巩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管理
监督、正常退出、有效激励的制度体系,深化完善各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看德才,以德才用干部。加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在加快发展的第一线锻炼干部,在克难攻坚的最前沿提升工作能力。加强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在政治和生活上更好地给予关心和照顾。
3、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执政基础 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围绕"强核心、强素质、强管理、强实力、强服务",深入开展以"三级联创"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农村党组织"五个好"建设内涵,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度重视社区党建工作,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支持保障社区居委会等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积极创新机关、学校、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大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等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双
赢。完善党员分类管理,全面提高党员素质,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4、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根本,不断规范执政行为 严加教育、严格管理、严肃执纪,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建立健全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教育力度。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淡泊名利的品德、执政为民的品格和表里如一的品行,牢牢守住道德底线、法纪底线和职能底线,做到思想健康、身心健康、工作健康。坚持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规范人,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注重刚性反腐的同时更加注重柔性反腐。加强和完善招投标、政府投资监管、职务消费等各项制度,增强行政透明度,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健全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体系,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勇于探索和实践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继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改善政务环境。坚持综合反腐、制度反腐、合力反腐多管齐下,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努力以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和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人心。
同志们,让我们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合力拼搏,务实争先,坚持发展主旋律,推进五质大提升,为建设和谐创业、和谐发展、和谐生活的现代化都市新区而努力奋斗!
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1、三大跨越
2003年1月16日,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大跨越”战略目标。即加快经济总量新扩张,合力推进向经济强区的跨越;加快“一副三组团”成形,合力推进向生态城区的跨越;加快先进文化发展,合力推进向文化名区的跨越。
2、法治余杭
2005年12月27日,区委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 “法治余杭”建设目标。即突出“公正、公平、民主、有序”,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强化制度建设,打造信用余杭,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努力建设办事有法可依、公民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城区。
3、再造工程
在合力推进向经济强区的跨越中,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要素配臵,实施“再造工程”,力争五年再造一个都市农业,三年再造一个余杭工业,五年倍增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2%以上,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2007年财政总收入翻一番,达到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和8%以上。
4、一副三组团
杭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一主三副六组团”规划思路,其中将我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为“一副三组团”,即临平副城,余杭组团、良渚组团、塘栖组团。
5、一区三走廊
《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努力形成“一区三走廊”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即余杭经济开发区,“三走廊”即以东西大道为纽带的先进制造业走廊,以紧靠主城的镇乡街道为重点发展区域的现代服务业走廊,以15省道和02、04省道为通道、西部丘陵山地区域为腹地的休闲旅游业走廊。
6、一网三通道
《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统筹对内对外两个交通网
的建设,加快形成“一网三通道”的交通格局。“一网”指区内道路交通网,“三通道”指公路通道、内河通道和铁路通道。
7、四大科技合作机制
近年来,面对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薄弱、经济结构效应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区委区政府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科技合作原则,积极与全国知名大专院校合作,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自2001年起,先后创建浙江大学国家光仪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数码纺织基地、浙江大学高新农业专家创业园等四大合作机制。
8、“1525”重点旅游商贸项目
2004年11月17日,全区服务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旅游商贸“1525”工程,即对15只重点旅游项目,25只重点商贸项目实行区领导重点联系挂牌推进。
9、“22318”工程
2002年3月,区委、区政府召开杭州临平工业区启动暨全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实施全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2318”工程,即:花两年时间,投资22亿元,在全区建成22条城市和交通道路;建成3个城市防
洪、供水工程;建成1座大型双跨立交桥;整治8个杭州中心城区和余杭城区的出入口。
10、“1819”工程
2005年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体为:
1个会展中心:商会大厦
8个城区建设项目:水景园、595改造、迎体路一期(赭山港—东连接线)、南苑路一期(人民路—世纪大道)、西安路北延二期(藕花洲大街—世纪大道)、人民路西延二期(人民路—世纪大道)、沿山路改造(星光街—邱山大街)、逸仙路及桥改造(藕花洲大街—前横弄段,含中山桥改造)。
1个城市景观工程:临平山景观工程改造(东来阁文化设施陈列、临平山亮灯工程、临平公园设施改造、山体复绿)。
9个组团级建设项目:320国道五号桥—翁梅连接线、
104国道祥符桥至绕城公路改造工程、320—104国道连接线一期(申嘉杭崇贤—320国道连接线)、余仓路(余杭—仓前)、高教路(闲林镇—仓前,连接02省道与文一路)、乔井路(乔司旧城—五星村)、古墩路延伸(省交通学院—良渚文化村)、余杭港区、武獐航道(仁和武林头—獐山石矿)。
11、余杭经济开发区“5118”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余杭经济开发区内五纵五横的园区道路总框架、一系列景观绿化工程、一个港口作业区工程及八个配套工程。
12、苕溪流域“禁鸭”工程
苕溪流域是我区养鸭密集区块,每年约有600万羽鸭子在这片水域养殖,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2005年,我区采取“三转一迁”方法(转变养殖模式、转产、转业、外迁),区镇两级共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420万元,目前已全面完成禁鸭工作目标,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13、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2006年2月,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即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农民社会保障工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程、农村公共服务工程、农民素质培训与转移工程、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程、农村现代流通工程、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工程、农村新风尚塑造工程。
14、一名五强
2005年12月27日,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 “一名五强”建设目标。即建设文化名区,建成省级科技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卫生强区、体育强区。
15、一馆三中心
“一馆三中心”即科技馆、工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原区体育场地块,总用地面积44.8亩,建筑面积38786平方米,投资概算1.57亿元。
16、村委会“自荐海选”
2005年,我区全国首创村委会“自荐海选”模式,明确凡是具备村委会成员任职条件和有志于村务管理、愿为村民服务的选民,均可“自荐”报名参加村委会成员职务竞选。“自荐海选”的实施,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搭建了农村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提高了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7、“420”、“750”干部培训工程
“420”培训工程指在全区中青年干部中,每年选派20名到国内外锻炼培训,20名到省内区(县、市)挂职,区级部门与镇乡各下派上挂20名。
“750”培训工程指选派50名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到中央党校和同济大学培训,50名重点骨干企业业主到北京大学培训,50名中高级科技人才到同济大学等相关院校培训,5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浙江大学培训,50名中青年干部到中央党校和同济大学培训,50名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到中央党校培训,5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区委党校培训。
18、“五共”要求
余杭、萧山撤市设区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市、区两级要努力实现规划共绘、政策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五共”要求,加快构筑杭州网络化大都市格局。
19、余杭人经济
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指出,要素相对紧缺、资源相对贫乏的现实,要求我们注重GDP和GNP相结合,既要努力在余
杭本地发展壮大余杭经济,又要强化开放理念,鼓励支持更多的余杭人走出家门、走出区门、走出国门,去谋发展、创大业,把外地的资源、空间变成余杭的财富,大力发展余杭人经济。
20、十百工程
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即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建成2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对剩余的村普遍进行一次整治。
21、背街小巷改善工程
区政府十大实事工程之一,即从2005年起,对城镇道
路宽度(含人行道)在20米以内、设施完好率低、周边环境差、功能不完善的道路进行改造。塘栖、余杭、瓶窑三镇与临平城区同步实施。
22、多项工作获得全国先进
2003年以来,我区获得一系列全国先进荣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质量振兴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区;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区;全国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先进单位;人口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经济普查全国先进集体;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
国工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余杭年鉴(2004)》获全国年鉴特等奖;共青团工作获全国团建先进区称号等。
范文二:2011年余杭区渔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
2011年余杭区渔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
区农业局 刘晟
2011年,余杭区渔业生产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核心,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扎实推进生态鱼塘建设、渔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渔业资源保护、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清三禁”等重点工作,积极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认真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区渔业产量稳中有升,渔业产值稳步攀升,水产品总产量6.38万吨,同比增0.5%,渔业总产出16.17亿元,同比增7.8%。分析如下:
一、 产量、产出及养殖面积基本情况
1.渔业产量。2011年全区水产品总量达到6.38万吨(其中养殖产量62379吨;捕捞产量1412吨,同比上年分别增0.85%、减12.33%,主要是外荡单位渔民上岸及部分外荡水域遭受污染,从事捕捞的人及可捕区域减少所致),同比上年增0.5%。其中:内塘总产19938吨,比上年减5.07%;外荡总产8977吨,比上年增2.31%;水库山塘总产600吨,比上年减8.12%;稻田养殖总产34140吨,比上年增4.52%。内塘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今年6月遭遇洪水,一部分老鱼塘被淹鱼逃至外荡所致。
2.渔业产出。2011年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出21.18亿元,同比上年增9.06%;渔业增加值7.51亿,同比增20.46%。其中:渔业总产出(按现行价计)为16.17亿元,同比上年增7.8%(其中养殖水产品产出156979万元,比上年增7.7%;苗种产出4146万元,比上年减2.61 %);涉渔工业等产出41552万元,同比上年增11.29%;涉渔流通和服务业的产出为8575万元,同比上年增25.38%。2011年淡水珍珠产出为2032万元,同比上年增2.99%。
3.养殖面积。2011年全区养殖面积4797公顷,较上年减少41公顷,减少0.85%(其中:内塘养殖面积1920公顷,减30公顷;外荡养殖面积2681公顷,水库山塘养殖面积194公顷,基本持平;其他面积减少12公顷,主要是牛蛙养殖面积的减少)。稻田养殖面积3238公顷,减17公顷。内塘和稻田养殖面积减少的主因是城市化建设加快,土地征用所致。
二、苗种生产情况
2011年,全区共生产各类鱼苗2.11亿尾,同比增0.18亿尾,同比增9.32%;夏花11759万尾,同比减2025万尾,减14.7%;生产各类鱼种6686万尾/927吨(其中五寸以上规格鱼种2413万尾/243吨),同比减1167万尾/150吨;生产稚鳖711万只,幼鳖888万只,同比减27.82%和增28.51%
三、渔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养殖结构稳定,渔业产量和产出同比上年增0.5%和7.8%。
1)今年我区水产养殖品种结构仍然以“二鱼一虾”为主导,养殖模式进一步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化,水产品价格持续上扬。
在2011年CPI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除常规鱼涨幅略小外,各品种出塘价均出现4%-40%的增幅。生态甲鱼养殖形势继续向好,面积达2.26万亩,养殖量达到3633万只,出塘价格从去年12月中下旬开始回升,统货价在48元/公斤以上,均价同比增幅在30%以上,温室甲鱼养殖量2784万只,养殖面积1087897万平米,较上年减少8万平米。全区甲鱼总产量1.91万吨,增1.9%,产值8.96亿,增8.8%,增幅显著。青虾价格则持续保持高位运行,较去年同期均价增10%,全区青虾总产量1817吨,减4.1%,产值1.27亿,增11.9%;今年乌鳢价格逐渐回升,4月起本地鳢回到16元/公斤以上,杂交鳢价格也逐渐回升,后期价格双双达到18元/公斤以上,8月杂交鳢价格更是一度超越了本地鳢价格,全区乌鳢总产1.04万吨,增3%,产值1.77亿,增16.75%。其他名优品种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
2)2011年通胀引发养殖成本有所上涨,苗种成本略高于去年,饲料价格涨幅不大,人工成本也随之上涨,但整体涨幅小于水产品销售价格涨幅。
苗种成本与2010年相比,乌鳢、甲鱼苗种价格较上年略有上涨。2011年水产饲料价格随上半年进口鱼粉数量减少、价格上涨而有所上扬,7月底国际市场鱼粉价格回落,饲料价格也有所回落,综合全年来看,上半年水产饲料价格较去年底略有上涨,全年相对稳定;黑鱼冰鲜鱼饲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回落,均价基本维持在1.3-1.4元/斤。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今年人工成本人均上涨2000元左右。另外,随着水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一些农户提高了池塘租金,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养殖户收益空间。
2.涉渔工业形势向好,产出同比增11.29%。2011年涉渔工业等产出41552万元,同比上年增11.29%。主要体现在2011年8家饲料生产企业年产水产饲料、添加剂等总量36072吨、产出32830万元,同比增7.11%和2.14%;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工水产品总量1876吨、产出8722万元,同比减8.3%和增67.89%。
3.涉渔流通和服务业同比增25.38%。2011年涉渔流通和服务业总产出8575万元,同比上年增25.38%。2011年黑鱼冰鲜鱼价格较低,加之运河街道开展黑鱼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乌鳢养殖量有所减少和部分养殖户转而养殖杂交鳢,使得冰鲜鱼投喂量减少,全年交易量仅1800吨,产出504万元,减幅达70%和72%。而我区休闲渔业运营情况良好,据统计,23家休闲渔业企业,总投资2.12亿元,涉渔投资0.89亿元,总产出达到8071万元,增60.17%,接待游客达797358人次,较上年减少6.41%。
四、渔业经济稳步运行举措
1、着力推进鱼塘标准化改造、推广杂交鳢养殖,减少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提高养殖水面综合产能。今年我区在继续抓好生态甲鱼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上塘河、运河流域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在运河街道投入资金170万元,建成1家杂交鳢苗种繁育基地;在仁和街道投入资金145万元,启动1家杂交鳢苗种繁育基地的建设;投入资金295.8万元,完成了运河街道黑鱼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951亩。据统计,2011年全区共繁育杂交鳢乌仔鱼苗4150万尾,培育3公分以上鱼种625万尾,推广杂交鳢清洁养殖面积1887亩,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2.认真做好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工作,推进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渔业农业精品园建设,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为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我区渔业园区现代化水平和设施化水平,2011年,狠抓了上升、蓝天2个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生泰、永源、仁姚3个特色渔业农业精品园建设。下半年,在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第二、三批渔业园区考核验收中,我区杭州生泰养殖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余杭区生泰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和浙江上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余杭区上升省级现代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得到验收组的充分肯定,顺利通过考核验收,为全区省级园区创建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3、积极组织和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进一步加大科技转化率,有效增强渔业从业人员适应水产业发展的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为加强养殖新模式、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在做好水产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各项服务工作的同时,结合我区开展的农技大师制度、科技人员联大户制度、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以及甲鱼产业提升与运河杂交鳢养殖等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渔业从业人员的渔业健康养殖技术培训。2011年,共组织省、市、区各级举办的“全省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病害防治与规范用药”、“金蓝领计划--国家职业考证”、“名特优水产养殖”等各类培训班9期,培训人员675人次。
4.切实做好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一是积极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以防为主”病防工作方针、提高病害防治效果、改善水产品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2011年我区共确定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15个,涵盖甲鱼、翘嘴红鲌、乌鳢、青虾等品种,测报面积844.5亩,完善了全区水产品重大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二是加强执法检查,规范养殖行为。全年共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29次,出动执法人员109人次,检查水产养殖单位112家,媒体宣传报道4次,进行了禁用渔药规定、用药记录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并发放了三项记录本及相关法律读本。三是积极开展各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
检测工作,全年完成部、省、市、区各级抽检任务161批次(其中部级35批次,省级60批次,市级18批次,区级48批次),抽检合格率为100%。
5、加强对渔业水域生态安全的监管,加大外荡渔业资源养护力度,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继续做好渔业污染事故和渔业环保案件查处,维护渔业水域环境安全。全年共受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40起,为养殖单位(户)挽回渔业经济损失92.79万元。在此基础上,2011年投入资金70万元,在上塘河、运河及苕溪水域增殖放流白鲢、花鲢、草鱼、三角鲂、花鱼骨等5个品种的夏花鱼种1800万尾,较上年增20%;在苕溪、上塘河及运河水域增殖放流白鲢、花鲢、草鱼、青鱼、三角鲂、花鱼骨等6个品种的冬片鱼种38600公斤,较上年增
8.73%,对我区外荡水域渔业种群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改善、渔民增收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范文三: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新建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 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
编制日期:2012年11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写明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 录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1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 10 三、环境质量现状 ............................................ 15 四、评价适用标准 ............................................ 18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 20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 25
七、环境影响分析 ............................................ 26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 32 九、结论与建议 .............................................. 33
附图:
附图1:建设项目水质监测点位图
附图2: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及大气监测点位图
附图3: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及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图
附图4: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5:建设项目生态功能区划图
附件:
附件1:申请报告原件
附件2: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附件3: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新建项目 建设单位 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
法人代表 肖叶鹏 联系人 肖叶鹏 通讯地址 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
联系电话 13567167180 传真 —— 邮编 311118 建设地点 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
立项部门 —— 批准文号 ——
行业类别及
建设性质 ?新建 ?迁扩建 ?技改 A1540精制茶加工
代码
建筑面积 绿化面积
300 —— (平方米) (平方米)
其中环保环保投资
总投资
30 投资(万2 占总投资6.67%
(万元)
元) 比例 评价经费 预期投产
—— ——
(万元) 日期
工程内容及规模:
1. 项目由来
兹有自然人肖叶鹏拟投资30万,在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无偿使用肖忠泉闲置300 2m房屋,新建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拟从事茶叶(绿茶)生产。预计形成年产绿茶2吨的生产规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本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委托浙江博华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对拟址地周围环境进行了现场踏勘、调查和监测,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项目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环评技术导则及其它有关文件,编制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报请环保主管部门审查、审批。 2. 编制依据
1
1、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1989.12.26通过并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10.28通过,2003.9.1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2.28修订,2008.6.1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4.29修订,2000.9.1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6.10.29修订,1997.3.1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2004.12.29修订,2005.4.1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2.29通过,2012.7.1施行;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1998.11.29;
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2008.8.15修订通过,2008.10.1施行;
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1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2005.12.3;
1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环发【2006】28号,2006.2.14;
13)《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
14)《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 2008.6.6颁布,2008.8.1施行;
15)《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2011.10.25通过,2011.12.1起施行;
16)《浙江省大气污染物防治条例》,第十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03.6.27通过,2003.9.1施行;
2
17)《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一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9.1.1施行;
18)《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第十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06.3.29通过,2006.6.1施行;
19)《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2006.8.24;
20)《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浙政令第216号,2006.9.1施行;
21)《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浙环办函【2006】001号,2006.1.12;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2009.3.1;
2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7】34号,2007.6.11;
2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35号;
25)《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方案》,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2009.5.19印发;
26) 《浙江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准入审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浙环发【2012】10号),2012.2.24;
2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8】59号,2008.9.16;
28)《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7】11号,2007.2.14;
29)《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的实施意见》,浙环发【2008】55号,2008.9.26;
30)《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8】57号, 2008.9.26;
31)《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监测、统计和考核四个办法的通知》,浙环发【2007】57号,2007.6.28;
32)《关于印发<浙江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2010年本)的通知》,浙淘汰办【2010】2号,2010.7.19;
33)《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07]159号),杭州市人民政府,2007.8.25;
3
34)《杭州市2011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11]224号,2011.5.26;
35)《批转区环保局<关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治理污染企业和关停污染项目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余政办【2006】108号,2006.5.11。
2、相关的技术规范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国家环境保护局;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国家环境保护部;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国家环境保护部;
(5)《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修订版)》,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5.4;
(6)《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4;
(7)《杭州市余杭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5。
3、其他依据
(1)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2) 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3)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等。
3. 建设内容
?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新建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
建设地点: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
总 投 资:30万元
? 建设内容及规模
2本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建筑面积300m,从事茶叶(绿茶)生产。预计形成年产绿茶2吨的生产规模。
? 平面布置
项目所在房屋共两幢,其中北面一幢一层包装车间,二层办公室、仓库、化验室;南面一幢一层为制茶车间,二层为退青车间。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三。 4. 主要生产设备
4
项目主要生产设备详见表1-1。
表1-1 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备注
1 滚筒杀青机 6CST-40 1 ——
2 滚筒杀青机 6CST-50 1 ——
3 扁形茶炒制机 6CCB-TF7801D 2 ——
4 手工炒制锅 —— 2 ——
5 揉捻机 6CR-25 2 ——
6 揉捻机 6CR-30 2
7 揉捻机 6CR-40 1 ——
8 名茶解块机 6CJW-40 1 ——
9 全自动烘培机 6CHP-80 1 配套使用
10 电气控制柜 DL30 1
11 半自动烘培机 6CHP-60 1
12 提香机 6CTH-60 1
13 包装机 —— 2
14 消毒柜 —— 1
15 电子天平 —— 1
16 水分检测仪 —— 1
17 冷藏室 —— 1 配套1.5匹空调一只 注:本项目设备均使用电能。
5. 主要原辅材料
项目主要原辅材料用量详见表1-2。
表1-2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清单
序号 原辅材料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鲜叶 10 t/a —— 6.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项目劳动定员12人,实行双班制生产工作制度,生产时间8:00-17:00,13:00-22:00,年生产天数为40天(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企业不设职工食堂及宿舍。 7. 公用工程
? 给、排水
? 给水
本项目用水量约24吨/年,由自来水公司供水。
5
? 排水
本项目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制。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附近雨水管网。本项目废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后用于竹林灌溉。待能通过市政污水管网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项目污水可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后达标处理排放。
? 供电
本项目用电量约1.5万度/年,由供电部门从就近电网接入。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无偿使用肖忠泉闲置房屋进行生产,不存在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6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 地理位置
本项目所在的径山镇位于余杭区西部,南连杭徽公路,北接104国道、04省道,015省道、正在建设中的杭长高速呈“一纵一横”之势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全镇下辖13个建制村,2个社区,274个村民小组,人口38374人,区域面积157.08平方公里。
本项目建设地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东经119?49'34.14",北纬30?24'20.42")。该项目北面房屋1层为包装车间,2层为办公室、仓库、化验室;南面房屋1层为制茶车间,2层为退青车间,其余部分为业主自用房。该项目东面为竹海雅苑在建住宅(最近距项目地5米);南面为竹海雅苑已建住宅(最近距项目地40米)、双溪老公路、加油站;西面为竹林、钱忠鑫住宅(距项目地3米)、农居(距项目地10米)、村道;北面为村道、农居(最近距项目地21米)。
详见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图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及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图(图三)。
2. 地形、地质、地貌
余杭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全区土壤种类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等五个土类、12个亚类、39个土属、79个土种,土壤总面积达102370公顷。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与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为山地丘陵区,属天目山余脉,海拔500m以上的山峰大部分都分布于此;东部为堆积平原,地势低平,塘漾棋布,属著名的杭嘉湖水网平原,平均海拔2,3m;东南部为滩涂平原,
2其间孤丘兀立,地势略转向高原,海拔为5,7m。余杭总面积1402km,地貌可分中山、低丘、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滩涂平原等,其中平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1.48%。 3. 气象特征
该项目建设地属于杭州市范畴,其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6?C ,18?C,极端最高温度42?C,极端最低温度-9.6?C,无霜期250天,年均降雨量1600mm,4,9月份降水量较多,3,4月份常常春雨连绵,6,7月为黄梅天, 8,9月为台风活动频繁期。根据杭州市气象台近五年的气象资料统计,气象参数如下:
10
年平均气温 16.4?C
极端最高气温 39.0?C(1978年7月)
极端最低气温 -10.1?C(1969年2月)
年无霜期 220,270d
多年相对湿度 80,82%
月平均湿度 77%(1月),84%(9月)
年平均降水量 1200,1600mm
月最大降水量 514.9mm
日最大降水量 141.6mm
年总雨日 140,170d
年冰日 39.5d
年平均蒸发量 1200,1400mm
冬季平均风速 2.3m/s
夏季平均风速 2.2m/s
年平均气压 1016.0毫巴
年均日照时数 1867.4h
历年平均风速 1.95m/s
全年主导风向 SSW风
静风频率 4.77%
4. 水文特征
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和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大致以东苕溪一带为界,西部为山地丘陵区,东部为堆积平原区,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38.52%,平原面积占61.48%。地势走向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山,海拔500m以上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全区地貌可分为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谷地和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滩涂平原、钱塘江水域等9个单元。东苕溪与京杭运河、上塘河是流经余杭区境内的三大江河。北苕溪是东
23苕溪水系最大的支流之一,全长45km,流域面积约65km,年均流量5.63m/s。由于地形差异,余杭区形成东西两个自成系统而又相互沟通的水系-天然河与人工河。西部属天然河水系,以东苕溪为主干;东部为人工河水系,以京杭大运河和上塘河为主干。
本项目建设地主要地表水为北苕溪,北苕溪由百丈溪、鸬乌溪、太平溪和双溪汇合而成,长46(50公里。鸬乌溪为北苕溪主源,发源于安吉石门山,从鸬鸟后畈进入余杭
11
境内,至白沙与百丈溪汇合进入黄湖,又汇黄湖溪,至东山接纳青山溪、赐壁溪,至双溪竹山村与太平溪汇合后称北苕溪,至张堰横山庙下游从长乐镇东北、瓶窑镇南部汇入东苕溪。张堰以上流域面积310.40平方公里。在张堰附近有北湖分洪区。北苕溪源短流急,汛期上游山水直流而下,易发生洪灾。清以前由瓶窑可通船至双溪,民国时可达潘畈。解放后在太平溪上建四岭水库,以防洪为主。太平溪下游至双溪—段已开发为双溪漂流风景区:竹筏在清溪水中缓缓漂流,两岸是莽莽苍苍的竹海,溪水清得能看见水底小鱼游动,能数清水底的卵石,直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5. 土壤、动植物
余杭区地属浙西丘陵山地与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丘陵山地自然生态保持良好,中东部平原地带,由于早期开发和人类的频繁活动,原生植物被早已被人工植被和次生林所取代。平原河网旁常见的植被有桑、柳、竹园,以及桃、梨、枇杷等。其中枇杷为余杭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另有分属77种的各类树种495种。市域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杜鹃、黄鹂、画眉等数十种鸟类;黄鼬、华南兔、豹猫、野猪等哺乳类动物十余种;蝮蛇、赤练蛇、龟、鳖、石蛙、蟾蜍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泥鳅、黄鳝、条纹唇鱼等鱼虾类。植被以人工种植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和乔、灌、草及各种花卉为主,动物以少量的鸟类、鼠类、蛙类、蛇类以及和各种昆虫等小型动物为主。
经调查,本项目拟址地范围内无需要特殊保护的树种和动物。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东濒钱塘江,三面环抱杭州。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84.84万。余杭区是杭州通往沪、苏、皖的门户,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沪杭、杭宣铁路纵贯全区,320、104国道和沪杭甬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苕溪和上塘河相互沟通,东联海宁。余杭区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优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较高。全区下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509个,居民区85个。其中区府所在地临平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30公里,是全区经济、文化、政治活动中心。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交通、先进的通信设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产品达2000余种,创国优、部优和省优产品100多个。三资企业在省内名列前茅。
201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6.1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3.79万人。年末总户数24.03万户,全年出生人口9472人,死亡人口5807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61‰
12
和3.81‰。
2010年,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8.83亿元,可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39.44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251.23亿元,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6.7:53.5:39.8调整到2010的6.0:54.0:40.0。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为7357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1万美元,达到10868美元。
在环境保护方面,协调推进全区截污纳管工程,共完成敷设管线134公里,建成泵站11座,调节池3 座。全区污水厂处理量 达15.79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2%以上,全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2 %。启动开展第二轮“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完成绿化面积70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一绕三线”高速沿线整治项目。创建省级整治村3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个,黄湖镇、径山镇小古城村分别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生态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80个,受益农户5000户以上。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转迁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企业11家,全面完成热电企业脱硫改造。
径山镇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0.1亿元,较去年增长7.2%,农业总产值完成6.7亿元,增长12.3%,全镇63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6亿元,增长11.4%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76元,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完成8752.7万元,增长14.6%。
径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素有“禅茶文化摇篮,休闲旅游圣地”美誉。镇内有茶圣陆羽煮茶论经之地的陆羽泉,有誉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日本茶道之源”的径山寺,有被评为“江南第一漂”和“中国最佳漂流胜地”的国家AAAA级景区双溪漂流。
十二五期间,全镇将以“生态径山、文化径山、富裕径山、和谐径山”为目标,以“传承禅茶文化,引领低碳经济,推动科学发展”为理念,坚持“大规划引路,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互补”的发展思路,加快形成具有径山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传统文化名镇、现代旅游休闲强镇。
7.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杭州市余杭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修编)报批稿由杭州市余杭区环境保护局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编制,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规划范围为余杭区整个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228.24平方公里,包括14个街道和6个镇。根据《杭州市余杭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修编)报批稿,所有生态功能区归纳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优
13
化准入区和重点准入区四类。本项目所在区域为饮用水与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20110B05),为限制准入区,小区包括:东苕溪二级水保区瓶窑至上纤埠段沿岸纵深50~500米陆域范围,余杭镇至汤湾渡口段沿岸纵深50~500m陆域范围;北苕溪二级水保区四岭水库库尾至羊山湾段沿岸纵深50~500米陆域范围,黄后公路至双溪段沿岸纵深50~500米陆域范围;北苕溪禁养区木桥头至黄后公路段沿岸纵深50米陆域范围;中苕溪二级水保区临安-宇航县境至下木桥段沿岸纵深50~200米陆域范围;南苕溪二级水保区中洪至余杭镇段沿岸纵深50~2000米陆域范围;喜庵港二级水保区五杭大桥至桐乡交界段沿岸纵深50~200米陆域范围;
小区功能:
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源涵养。
准入条件: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2004)和《杭州市苕溪水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条例》(2001)等饮用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要求。
(1)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按规定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2)禁止在苕溪水域保护区内新建或扩建化工、制药、造纸、印染、染料、电镀、制革、冶炼、酿造等有严重水污染的项目。已有的严重危害生活饮用水水源或居民生活的上述企业,由当地县(市)人民政府或杭州市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3)苕溪水域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一)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有毒废液、倾倒工业废渣、尾矿和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二)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船只、车辆和容器;(三)在河流两岸堆放、存贮固体废物和其他污染物;(四)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五)使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六)排放未经消毒处理或经消毒处理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
(4)苕溪水域保护区内,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农用沟渠排放污染物。
(5)在苕溪水域保护区内航行的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禁止向水体排放残油、废油和倾倒船舶垃圾、粪便。船舶装载运输油类或有毒有害货物,必须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的措施。
14
三、环境质量现状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 区域环境功能区划
? 水环境
项目周边水系为北苕溪。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4),北苕溪(四岭水库库尾—羊山湾;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为?类功能区。项目地距北苕溪约170m,四岭水库库尾—羊山湾(陆域:两岸纵深500米以内的范围;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故本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 环境空气
本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该区域环境空气为二类功能区。
? 声环境
本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该区域声环境为2类功能区。 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项目所在地周边主要地表水为项目北侧的北苕溪,本环评引用余杭区环境监测站2012年6月26日对张堰大桥断面水质的现场监测资料,水质监测结果见表3-1。
表3-1 张堰大桥断面水质监测结果
高锰酸盐指数DO -N T-P NH 3项 目 pH (mg/L)(mg/L) (mg/L) (mg/L)
监测结果 7.36 7-78 2.24 0.435 0.122
?类标准值6,9 ?5 ?6 ?1.0 ?0.2
由上表可知,北苕溪地表水中各指数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浓度限值,水环境现状较好,现状水质能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
?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本次环评不作空气质量现状监测,采用余杭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提供的2012年4月瓶窑空气自动站监测结果,详见表3-2。
3 表3-2 2012年4月瓶窑空气自动监测站检测结果 单位:mg/m
时间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4月11日 0.005 0.009 0.027
4月12日 0.017 0.023 0.099
4月13日 0.012 0.03 0.077
15
4月14日 0.008 0.024 0.101
4月15日 0.017 0.03 0.123
4月16日 0.012 0.031 0.127
4月17日 0.025 0.027 0.138
根据监测结果,目前该区域环境大气中SO、NO、TSP均达到GB3095-2012《环境22
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要求,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尚好,符合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要求。
本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空气环境质量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为了解建设项目建设地周围声环境质量现状,我单位于2012年10月25日昼间14:00,15:00(本项目夜间不作业)在企业项目未投入运营的情况下,对建设项目厂界进行了噪声现状监测,监测项目为等效连续A声级Leq[dB(A)],监测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监测方法,监测仪器采用AWA5610C型噪声统计分析仪。监测点位详见附图二,监测结果见表3-3。
表3-3 厂界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昼间等效声级监测点编号 监测位置 达标情况 主要声源 Leq[dB(A)]
1 东厂界 49.2 达标 环境噪声
2 南厂界 52.9 达标 环境噪声
3 西厂界 53.1 达标 环境噪声
4 北厂界 54.4 达标 环境噪声
5 东侧最近农居 49.5 达标 环境噪声
6 西侧最近农居 54.4 达标 环境噪声
从表3-3可知,项目所在地各厂界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的2类声环境功能区限值要求,所以项目拟址地声环境质量较好。由于项目夜间不生产,故不作夜间声环境监测。
16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附近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4:
表3-4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序号 环境要素 环境敏感目标 方位、距离 规模 功能要求及保护级别
竹海雅苑住宅 东侧5米、南侧40米 1 环境空气 多户 GB3095-2012二类区 农居 西侧3米、北侧25米
2 水环境 北苕溪 北侧约170m GB3838-2002 ?类区
竹海雅苑住宅 东侧5米、南侧40米 3 声环境 多户 GB3096-2008 2类区 农居 西侧3米、北侧25米
17
四、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 水环境
依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4),项目所在地附近
的地表水体(北苕溪)水环境质量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
?类标准,详见表4-1。
表4-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单位除pH外均为mg/L)
项 目 pH 溶解氧 CODT-P氨氮 Mn
?类标准值 6,9 ?5 ?6 ?0.2 ?1.0 环 ? 环境空气
境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为二类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GB3095-2012《环境质 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详见表4-2。
量 表4-2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称 标
项目 取值时间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准
SO NO TSP PM2210
年平均 二级标准0.06 0.04 0.20 0.07
浓度限值24小时平均 0.15 0.08 0.30 0.15
3(mg/m) 1小时平均 0.50 0.20 / /
? 声环境
本项目所在地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周边主要为农居,声环境质量现
状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商业金融、集
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即:昼
间?60dB(A),夜间不生产。
污染物排放标准
? 废水
由于本项目所在地污水尚不能纳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污水处理厂处理,且项
目所在地距北苕溪(四岭水库库尾—羊山湾)170m,属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陆
域:两岸纵深500米)范围内,不得新增排污口。因此,生活污水经预处理后用于
竹林灌溉,详见表4-3。
表4-3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18
作物分类 污 序号 水作 旱作 蔬菜* 项目
染 1 生化需氧量(BOD)? 60 100 40.15 5
物 2 化学需氧量(COD)? 150 200 100.60 Cr
3 悬浮物 ? 80 100 60.15 排
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 5.0 8.0 5.0 放
5 pH 5.5,8.5 标
? 噪声 准
项目噪声控制标准执行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的2类标准,即:昼间?60dB(A) ,夜间不生产。
? 固体废物
一般固体废物暂存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3. 总量控制
? 总量控制指标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纳入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生活污水经预处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后用于竹林灌溉,不向周边地表水排放。因此本项目无需申请总量指标。 总
量
控
制
指
标
19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烘干废气 水蒸气 1. 工艺流程
解块 烘干 揉捻 鲜叶 杀青 退青
炒制 提香 成品 包装
废包装材料 粉尘
图5-1 绿茶生产工艺图
注:(1)本项目设备采用电能,不燃煤、油。
(2)退青:即摊放,摊放是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加工前必不可少的处理工序。茶叶经过合理的摊放处理可提高茶叶品质。因为摊放使鲜叶发生轻微的理化特性变化,如部分蛋白质发生水解,氨基酸含量会增加;结合态的芳香化合物降解为游离态成分,增加可挥发芳香物质,提高香气。随着鲜叶的化学变化,鲜叶的含水量也发生变化,细胞膨压减小,鲜叶脆性降低,鲜叶的可塑性增强。同时由于水分降低,杀青过程蒸发量减少,杀青锅锅温易于稳定,容易控制杀青质量,制成的茶叶颜色翠绿,鲜度好。
(3)杀青: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
(4)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5)烘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一般先在解块机内分散结成的团块,再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20
(6)炒制:绿茶烘干后,在炒锅内进行翻炒,从而达到蒸发水分,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的目的。
(7)提香:半成品茶叶在适宜的温控下进行热风烘干,使茶叶品质达到成品茶工艺规定的要求,能够去除茶叶的陈味和粗老油腻味,提高茶叶香气,降低茶叶青涩味,改善茶叶滋味,并且能够保存茶叶的营养成分,进一步提高茶叶价值。
主要污染工序:
2. 污染源强分析
? 废水
本项目鲜叶无需清洗、炒制设备无需清洗,故无此类生产废水产生,产生废水为生活污水。项目建成后劳动定员为12人,企业不设职工食堂及宿舍,生活用水按每人50L/d计,则用水量为0.6t/d(即24t/a),排水量以用水量的85%计,则产生生活污水为0.48t/d(即19.2t/a)。生活污水水质参照城市生活污水水质,主要污染物及其含量一般约为COD:400mg/L、BOD:200mg/L、SS:200mg/L、NH-N:30mg/L,则产生量分别为Cr53
COD:0.00768t/a、BOD:0.00384t/a、SS:0.00384t/a、NH-N:0.00058t/a。生活污水Cr53
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后用于竹林灌溉。待能通过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项目污水可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 废气
本项目主要废气为水蒸气、烘干废气、粉尘。本项目产生的少量水蒸气对环境影响较小,本次环评不做具体分析。茶叶在烘干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烘干废气,由于茶叶烘干在全封闭的烘培机中,因此在烘培结束后会溢出少量烘干废气;茶叶在炒制、提香过程中由于水分基本蒸发,会产生少量的茶叶粉尘,在解块工序中茶叶含水量较高,故不产生茶叶粉尘。
由于茶叶粉尘、烘干废气产生量较少,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很难收集处理,建议单位保持车间空气流通,要求工人做好劳动保护,则产生的少量茶叶粉尘、烘干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噪声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各设备的运转。根据对同类生产设备和厂房的监测类比,本项目各类设备源强详见表5-1。
21
表5-1 项目主要噪声源强一览表
序号 噪声源名称 噪声值dB(A) 设备位置 备注
滚筒杀青机 65,75 1
扁形茶炒制机 70,80 2
手工炒制锅 70,80 3
揉捻机 65,75 4 制茶车间 噪声均为距设备1米处测名茶解块机 65,75 5 得 全自动烘培机 55,65 6
半自动烘培机 55,65 7
提香机 60,75 8
包装机 60,70 包装车间 9
? 固体废弃物
本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边角料、废包装材料及职工生活垃圾。
?生产性固废
边角料: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结合同类型企业的情况,本项目边角料年产量约为0.01t/a。经企业收集后由废品回收公司回收综合利用。
废包装材料: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结合同类型企业的情况,本项目废包装材料年产量约为0.02t/a。经企业收集后由废品回收公司回收综合利用。
?生活垃圾
本项目劳动定员12人,生活垃圾按0.5kg/人?d计,则预计日产生活垃圾6kg,年产生活垃圾0.24t。生活垃圾集中至厂区内的垃圾收集箱,然后由当地环卫部门集中收集后统一进行卫生填埋处置。
3. 污染防治措施
? 废水
本项目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制。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附近雨水管网。废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后用于竹林灌溉。待能通过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项目污水可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 废气
本项目废气主要为水蒸气、烘干废气、茶叶粉尘。本项目产生的少量水蒸气对环境影响较小,本次环评不做具体分析。烘干废气、茶叶粉尘产生量较少,且在操作过程中
22
很难收集处理,建议单位保持车间空气流通,则产生的少量烘干废气、茶叶粉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 噪声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自于各类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为了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厂界声环境达标,维持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建议企业采取以下措施:
?设备选型时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
?车间合理布局,尽量将高噪声设备设置于远离敏感区的位置。
?加强治理:对高噪声设备根据设备的自重及振动特性采用合适的钢筋混凝土台座或隔振垫、减振器等。在高噪声车间的屋顶和墙壁上适当采用多孔吸声材料饰面,以抑制混响,降低车间噪声。
?生产车间采用双层隔声门窗,生产时保持门窗紧闭;车间墙体布置吸隔声材料。
?加强管理: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度,以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时产生的高噪声现象,同时确保环保措施发挥最佳有效的功能;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生产,减少人为噪声。
采用以上噪声防治措施后,可以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在此基础上,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固体废弃物
本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边角料、废包装材料及职工的生活垃圾。
? 建设项目副产物产生情况
根据工艺分析,本项目副产物产生情况详见表5-2。
表5-2 建设项目副产物产生情况汇总表
预测产生量 序号 副产物名称 产生工序 形态 主要成分 (t/a)
边角料 茶叶加工 固态 茶叶 1 0.01
废包装材料 来料、包装 固态 纸箱、塑料包装袋 2 0.02
生活垃圾 员工生活 固态 办公、生活废弃品 3 0.24
? 副产物属性判定
?固体废物属性判定
本项目副产物属性详见表5-3。
表5-3 副产物属性判定表
序是否属 副产物名称 产生工序 形态 判定依据 号 固体废物
23
边角料 茶叶加工 固态 是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 1
废包装材料 来料、包装 固态 是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 2
生活垃圾 员工生活 固态 是 员工生活及办公产生的废弃物质 3
? 危险废物属性判定
本项目危险废物属性判定详见表5-4。
表5-4 危险废物属性判定表
序号 固体废物名称 产生工序 是否属危险废物 废物代码
边角料 茶叶加工 否 1 ——
废包装材料 来料、包装 否 2 ——
生活垃圾 员工生活 否 3 ——
? 固体废物分析情况汇总
本项目固体废物分析结果汇总表详见表5-5。
表5-5 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分析结果汇总表
属性(危险废预测 序 固体废物 废物 产生工序 形态 主要成分 物、一般固废或产生量 号 名称 代码 待分析鉴别) (t/a)
边角料 茶叶加工 固态 茶叶 1 —— 0.01 一般固废
纸箱、塑料包废包装材料 来料、包装 固态 2 一般固废 —— 0.02 装袋
办公、生活废生活垃圾 员工生活 固态 一般固废 3 —— 0.24 弃品
本项目投产后,全厂固体废物产生量约0.27t/a,其中:生产固体废物为0.03t/a,生活垃圾为0.24t/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相关规定,本评价要求建设方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固废暂存库。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集中分类收集后,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出售给物资回收公司,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上述措施处理后,不直接排入外环境。
24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污染物 处理前产生浓度 排放源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类型 名称 及产生量
水蒸气
大气 茶叶粉尘 制茶车间 少量 少量 污染物 烘培废气
废水量 19.2t/a
COD400mg/L 0.00768t/a Cr 水污 厕所、洗生活污0 BOD 200mg/L 0.00384t/a 5染物 手间 水
SS 200mg/L 0.00384t/a
NH-N 30mg/L 0.00058t/a 3
边角料 0.01t/a 生产车间 固体 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理。 废包装材料 0.02t/a 废物
职工生活 生活垃圾 0.24t/a
厂界噪声达到GB12348 噪声 各类机械设备源强:60,80dB(A) -2008中的2类标准 其他 无
主要生态影响:
只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好生产废气的集中治理与固体废物的收集与回用,设备及车间噪声的控制,厂区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与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生态产生太大的影响。
25
七、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本项目无偿使用肖忠全闲置房屋进行本项目的实施,只要设备安装到位即可运行,故本项目无施工期环境影响。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 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生活用水按每人50L/d计,则用水量为0.6t/d(即24t/a),排水量以用水量的85%计,则产生生活污水为0.48t/d(即19.2t/a)。生活污水水质参照城市生活污水水质,主要污染物及其含量一般约为COD:400mg/L、BOD:200mg/L、Cr5SS:200mg/L、NH-N:30mg/L,则产生量分别为COD:0.00768t/a、BOD:0.00384t/a、3Cr5SS:0.00384t/a、NH-N:0.00058t/a。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理达《农田灌溉水3
质标准》(GB5084-2005)后用于竹林灌溉。待能通过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项目污水可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综上所述,项目营运期间产生的废水在采取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治理措施后,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较小。
2.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废气主要为水蒸气、烘干废气、茶叶粉尘。
本项目产生的少量水蒸气对环境影响较小,本次环评不做具体分析。烘干废气、茶叶粉尘产生量较少,且在操作过程中很难收集处理,建议单位保持车间空气流通,则产生的少量烘培废气、茶叶粉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3. 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噪声污染源主要是各机械设备的机械噪声,源强在60,80dB(A)之间,车间内噪声平均大致为71dB(A),故对工人有一定的影响,但能满足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 dB(A)”要求。
1、预测模式:由于主要噪声设备位于各生产车间内,运转时产生的噪声源混响声场一般都是稳定的,本环评选用Stueber模型进行预测,将整个生产厂区作为一个整体声源,预先求得整体声功率L,然后计算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总衰减量?A,整体声源辐wi射的声源在距声源中心为r处的声压级可用下式计算:
26
L,L,,APWi
式中:——受声点的预测声压级; LP
L ——整体声源的声功率级; W
,A ——声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引起的声能量衰减量之和。 i
(1)整体声源声功率级的计算
整体声源声功率级的计算方法中由于因子比较多,计算复杂。在工程计算时,可适当进行简化,简化后的声功率级计算公式如下:
,,L,L,10lg2SWPi
式中:——整体声源周围测量线上的平均声压值,dB; LPi
2S ——测量线所围成的面积,m。该面积可近似等于整体声源面积。
其中的估算一般由模拟调查求得:先模拟求得的整体声源的声级,然后再利用下LLPiin式计算:,- ,LLLRPiin
式中:——整体声源平均声级,dB(A)。 Lin
——整体声源的平均蔽屏衰减,dB(A)。 ,LR
,A(2)的计算 i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的因素颇多,如屏障衰减、距离衰减、空气吸收衰减、绿化降噪等。在预测时,为留有较大的余地,以噪声对环境最不利的情况为前提,只考虑屏障衰减和距离衰减。
? 屏障衰减:主要考虑围墙衰减。根据经验,其附加衰减值是围墙降低3,5dB(A)。
A? 距离衰减值的计算 d
2A,10lg,,2,r d
式中:——整体声源的中心到受声点的距离。 r
(3)噪声叠加:预测厂界噪声可通过噪声叠加公式算得,噪声叠加公式如下:
nLp/10L,10lg(10),z,1
式中:L — 叠加声压级dB(A);
n — 声源个数。
2、噪声影响预测:根据上述模式及结合项目平面布置情况预测,车间设备噪声影响结果分析如下:
27
将整体声源看作一个隔声间,其隔声量视门、窗和墙等隔声效果而定,一般普通房间隔声量为10,25dB(A),一般楼层隔声量取20dB(A),地下室取30dB(A),经专门吸、隔声处
2理的房间可取40dB(A),本项目隔声量取20dB(A),整体声源面积分布约为300m,项目周边各监测点位昼间噪声预测结果见表7-1。
表7-1 建设项目四周噪声预测值
预测点方位 东 南 西 北 东侧农居 西侧农居
贡献值dB(A) 56.9 48.7 56.8 46.9 50.7 54.8
本底值dB(A) 49.2 52.9 53.1 54.4 49.5 54.4
预测值dB(A) 57.6 54.3 58.3 55.1 53.2 57.6
由以上预测计算结果可知,本项目厂界噪声贡献值基本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的要求;经叠加本底值后厂界环境噪声、东侧、西侧最近农居环境噪声亦可达到《声标准质量标准》(GB 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的要求。
为确保项目产生的噪声达标排放,本环评提出以下噪声防治要求:
(1)设备选型时注意选用低噪声设备。
(2)车间合理布局。
(3)加强治理:对高噪声设备根据设备的自重及振动特性采用合适的钢筋混凝土台座或隔振垫、减振器等。在高噪声车间的屋顶和墙壁上适当采用多孔吸声材料饰面,以抑制混响,降低车间噪声。
(4)车间靠厂界侧尽量不开窗,若开窗,则生产时尽量关闭车间门窗。
(5)加强管理:
?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度,以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时产生的高噪声现象,同时确保环保措施发挥最佳有效的功能;
?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生产,减少人为噪声。
综上,落实上述噪声防治措施后,本项目厂界及东侧、西侧农居昼间噪声预测值均可达到《声标准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能够维持现有声环境现状,对周围声环境无不利影响。
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残次品、废包装材料及生活垃圾。本项目固体废物的处置措施如表7-2所示:
28
表7-2 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分析结果汇总表
属性(危险废是否符序固体废物 废物预测产产生工序 物、一般固废或处置方式 合环保号 名称 代码 生量 待分析鉴别) 要求
残次品 茶叶生产 一般固废 —— 是 出售给废品回收公1 0.01t/a
司综合利用 废包装材料 来料 一般固废 —— 是 2 0.02t/a
生活垃圾 职工生活 一般固废 —— 委托环卫部门处置 是 3 0.24t/a
本评价要求建设方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固废暂存库。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集中分类收集后,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出售给废品回收公司回收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上述措施处理后,不直接排入外环境。
5. 清洁生产分析
清洁生产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把工业污染控制的重点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移到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全过程体现在原料、工艺、设备、管理、三废排放、产品、销售、使用等各方面,从而使污染物的发生量、排放量最小化。该项目建成后,企业将做好清洁生产,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宣传、管理,完善清洁生产岗位责任制
清洁生产是对全过程的污染控制,牵涉到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因此,全面进行清洁生产的宣传十分重要。可采用培训、印发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使清洁生产深入人心;管理上可设立清洁生产小组、制定清洁生产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和经济责任制挂钩等方式推行清洁生产。
(2)采用先进工艺,提高原料的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项目工艺简单,产污少,能较好地体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项目应加强管理,要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设备、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减少损耗提高成品率,以较好地体现清洁生产的要求。
项目实施后,厂区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采用节水器等设备节约用水;选用节能变压器、光源等;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生产中的现场管理,加强生产管理和设备维修;加强管理,减少人为造成物料浪费与污染物增加。
(3)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0标准是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一个标准体系。标准要求对企业生产全过程都进行有效控制,从最初设计到最终产品及服务都考虑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节约、废物的回收利用等环境因素,并通过设定目标、指标、管理方
29
案以及运行控制对重要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减少各项环境费用,从而明显地降低成本,不但获得环境效益,而且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建议公司尽早开展ISO14000认证,这对公司改进环境管理、促进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公司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
总之,推行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清洁生产必须依靠科学进步,必须常抓不懈,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6. 环境风险分析
本项目产品为茶叶为易燃物品,储存不当易引发火灾事故,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故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原料的贮运必须加强风险意识,积极采取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具体可采取如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厂区通过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与具体责任部门安全环保科、安全员等,落实各项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责任到人;加强全体员工的安全培训;积极开展ISO14001认证、EHS审计和OHSAS18001认证等,以规范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与环境风险意识。在原材料与产品的运输、操作、贮存等过程中加强防火,杜绝任何火苗在厂区发生,并做好环境风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切实做好预防与应急处理,努力减少环境风险。
7.公众参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要求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 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及本环评的意见,我单位在建设单位的陪同下对项目西面芦琴芳住户(联系电话:15381175195)、钱忠鑫住户(联系电话:13989857649)、杭州恒盛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应掌虎(13606804988)进行了上门走访,并发放《公众调查表》(见附件)征询该住户对本项目的意见,从征询情况看,以上住户同意该项目实施。本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切实地加以做好各项噪声、废气等防治措施,将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避免与周边发生环境污染矛盾。
8.环保投资估算
项目环保投资估算见表7-6。
30
表7-6 项目环保投资估算
序号 治理对象 治理措施 投资(万元)
1 废水 雨污分流、清污分流 0.5
2 废气 废气处理装置 0.5
3 噪声 隔声降噪 0.5
4 固废 一般固废及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0.5
5 合 计 —— 2 本厂区项目建设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约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7%。
31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排放源(编预期治理污染物名称 防治措施 类型 号) 效果
1、排水系统严格采用室内清、污分流,
室外雨、污分流制。 水污洗手间等 生活污水 2、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不外排 染物 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后用于竹林灌溉。
大气水蒸气、茶叶粉污染制茶车间 加强车间通风,无组织排放 达标排放 尘、烘干废气 物
边角料 制茶车间 经企业收集后出售给废品回收公司回固体废物包装车间 固体 废包装材料 收综合利用。 均得到有废物 在厂区内收集后委托市政环卫部门及效处理 职工生活 生活垃圾 时清运,统一作卫生填埋处置。
1、在设备选型上,选择低噪声的生产
设备。
2、车间合理布局,尽量将高噪声设备
设置于远离敏感区的位置。 厂界噪声3、厂房设计应尽量考虑声学要求,车达到间尽量少设门窗,生产运行期间,尽量关噪声 制茶车间 各类设备 GB12348-2闭门窗。 008中的2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防止设备故类标准 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
5、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
生
产,防止人为噪声。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本项目无大量的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产生的污染物可以做到达标排放,且排放量较小,因此本项目营运期对周围环境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32
九、结论与建议
1. 项目概况
2本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建筑面积300m,从事茶叶(绿茶)生产。预计形成年产绿茶2吨的生产规模。
2. 环境可行性分析
?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杭州市余杭区生态功能区规划,本项目所在地属于饮用水与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1-20110B05),为限制准入区。小区产业导向:引进企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要求,主要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浙江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2010 年本)》、《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以及《杭州市 2011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本项目为茶叶(绿茶)生产,无大量的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不属于限制、禁止行业范围内,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有关要求。
?达标排放原则符合性分析
建设单位只要能够按照本环评提出的要求,切实做好废气的集中治理,固体废物妥善处置,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在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后,生产中产生的各项污染物均可稳定达标排放。
?总量控制原则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外排废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设施处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后提供给附近农民作农肥,不新增排污口。故本项目符合总量控制原则。
?维持环境质量原则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时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认真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及日常环保管理工作,建设项目所排放的较少量污染物不会改变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周边环境能够维持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功能区划要求。
本项目从事茶叶(绿茶)生产,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杭州市2011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与《杭州市余杭区工业投资导向目录》中限制、禁止类的发展项目,符合产业政策。
本项目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根据住所(经营产所)使用证明,本项目建设
33
符合杭州市余杭区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
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项目所在地周边主要地表水体为北苕溪。本环评引用余杭区环境监测站2012年5月张堰大桥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周围地表水环境(北苕溪)为?类,可达到《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标准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该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SO,NO和TSP平均值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22
准》的二级标准。
?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经现场监测,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各侧监测点昼间噪声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4.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 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制。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附近雨水管网。本项目废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后用于竹林灌溉。待能通过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项目污水可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废气主要为水蒸气、烘培废气、茶叶粉尘。
本项目产生的少量水蒸气对环境影响较小,本次环评不做具体分析。烘培废气、茶叶粉尘产生量较少,且在操作过程中很难收集处理,建议单位保持车间空气流通,则产生的少量烘培废气、茶叶粉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 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自于各类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为了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厂界声环境达标,维持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建议企业采取以下措施:
?设备选型时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
?车间合理布局,尽量将高噪声设备设置于远离敏感区位置。
?加强治理:对高噪声设备根据设备的自重及振动特性采用合适的钢筋混凝土台座或
34
隔振垫、减振器等。在高噪声车间的屋顶和墙壁上适当采用多孔吸声材料饰面,以抑制混响,降低车间噪声。
?生产车间采用双层隔声门窗,生产时保持门窗紧闭;车间墙体布置吸隔声材料。
?加强管理: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度,以防止设备故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时产生的高噪声现象,同时确保环保措施发挥最佳有效的功能;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生产,减少人为噪声。
采用以上噪声防治措施后,可以确保厂界噪声达标。在此基础上,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边角料、废包装材料及生活垃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相关规定,本评价要求建设方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固废暂存库。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集中分类收集后,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出售给废品回收公司回收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上述措施处理后,不直接排入外环境。
本项目固废经以上合理处置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故本项目产生的固废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
5. 主要污染源强数据及污染防治措施
? 主要污染源强数据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本项目主要污染物及其源强见表9-1。
表9-1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其源强
内容 污染物 处理前产生浓度 排放源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类型 名称 及产生量
大气 水蒸气、茶叶粉尘、烘制茶车间 少量 少量 污染物 干废气
废水量 19.2t/a
水污 厕所、洗生活污COD400mg/L 0.00768t/a Cr 0 染物 手间 水 BOD 200mg/L 0.00384t/a 5
SS 200mg/L 0.00384t/a
35
NH-N 30mg/L 0.00058t/a 3
边角料 0.01t/a 生产车间 固体 废包装材料 0.02t/a 废物 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理。
职工生活 生活垃圾 0.24t/a
厂界噪声达到GB12348 噪声 各类机械设备源强:60,80dB(A) -2008中的2类标准。 其他 无
? 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主要污染防治措施见表9-2。
表9-2 项目主要污染物防治措施汇总表
内容 排放源预期治理污染物名称 防治措施 类型 (编号) 效果
1、排水系统严格采用室内清、污分流,
室外雨、污分流制。
水污染2、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洗手间等 生活污水 不外排 物 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后用于竹林灌溉。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
理后排放。
大气污水蒸气、烘培废生产车间 加强车间通风,无组织排放。 达标排放 染物 气、茶叶粉尘
残次品 经企业收集后出售给废品回收公司回生产车间 固体废物废包装材料 收综合利用。 固体 均得到有废物 在厂区内收集后委托市政环卫部门及效处理 职工生活 生活垃圾 时清运,统一作卫生填埋处置。
36
1、在设备选型上,选择低噪声的生产
设备。
2、车间合理布局,尽量将高噪声设备
设置于远离敏感区的位置。 厂界噪声
3、厂房设计应尽量考虑声学要求,车达到噪声 生产车间 各类设备 间尽量少设门窗,生产运行期间,尽量关GB12348-2
闭门窗。 008中的2
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防止设备故类标准
障形成的非正常生产噪声。
5、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提倡文明
生产,防止人为噪声。
6. 主要环保监管措施
为确保工厂环境质量管理的执行,保持厂区清洁,避免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工厂应设立以负责人为首的专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配备具有环保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环境管理主要包括:?运营期各类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运营期各类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在所有环保设施经过试运转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运营;?运营期的环保问题由业主负责。
7. 建议
为保护环境,减少“三废”污染物对项目厂址周围环境的影响,本环评报告表提出以下建议和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1、要求项目单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各项污染源的治理措施,确保本项目的废水、废气、噪声等均能达标排放,固废均能得到妥善处理;运营期间确保“三废”处理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并做好保养工作,一旦环保设施出现故障,应立即停产修理。
2、妥善处理好各类固废的分类收集工作,做到及时清运处理。
3、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处理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后用于竹林灌溉。待能通过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项目污水可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4、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时,严格按照本环评提出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
37
5、企业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的电能等,采用低噪声、节电型设备,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落实节能、节电、节水措施,从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防范于未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
6、须按本次环评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本建设项目内容,如有变更,应向杭州市余杭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报备,并重新编制环评审批。
8. 综合结论
综上分析,杭州余杭区径山名叶茶厂新建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产业政策,符合当地相关规划和建设的要求,采取“三废”及噪声的治理措施经济技术可行。只要企业切实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做好“三同时”及环保管理工作,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的环境质量影响不大,能够维持区域的现状质量。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本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38
范文四:关于余杭区崇贤镇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余杭区崇贤镇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材纺学院 材料与纺织学院 2007-7-25 02:30:05 网友评论 条 字体 :[大 中 小 ] 收藏本文 ※我要投稿 !
关于余杭区崇贤镇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
施智慧 金 霞
摘 要: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规模巨大的传统纺织工业体系,但仍然存在产业和 产品结构不合理、 整个行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在国际纺织印染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 的纺织印染后整理在产品档次、 品质控制、 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快速应变能力、 节能降 耗、 生态环保、 清洁生产等诸多方面, 与国际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一直是我国纺织业产业升 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们环保调查小 组就是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 , 一方面对崇贤镇的环境状况及公民环保意识 情况做相关调查, 另一方面对当地居民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 环保意识的提高。 在肯定政府 在环保方面做出努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再通过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 从中发掘更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途径。
关键词:家纺业 生活垃圾 环境保护 可持续性发展
1 崇贤镇经济发展:
崇贤镇位于杭州市北郊, 东临 320国道, 西贴京杭大运河, 北靠塘栖, 杭州绕城公路穿镇而 过, 交通便捷。 全镇面积 38.62平方公里, 管辖 28个建制村和一个居委会, 全镇总人口 38410人。 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21.66亿元,财政收入 1369.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5719元,崇贤镇是浙江省经济实力百强乡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新农村乡镇。
崇贤是余杭的工业重镇,工业发展早、企业精英多、民间资本厚、投资氛围浓。早在 1985年就成为全区的首个“亿元乡” 。现有各类工业企业 600余家,并形成了以家纺布艺为主, 机械制造、钢铁铸造、化工印染、造纸包装等行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 2004年全镇完成 工业产值 58亿元,销售收入 47亿元。其中销售 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 81家,崇钢实业、 中强化纤、鹏盛纺织、远峰纺织、崇杭集团、众望布艺等十家企业入围全区百强企业行列。 “崇贤老板”群体迅速崛起,并超出地域概念,日益上升为一个品牌。
在农业方面, 崇贤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发展农业产业化。 确立了 “东部高田走旱 路、西部低田走水路、中部以五大基地为依托,传统产品创品牌,特种养殖进万家,群体联
合闯市场, 谱写效益农业新篇章” 的农业发展思路。 在杭州农产品展销会上, 三家村藕粉 获得金奖,崇贤茭白、沾驾桥慈菇、大红袍荸荠获得银奖,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常 州、扬州、等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 家纺布艺 产业概况:
家纺布艺, 是崇贤的传统产业, 同时也已成为崇贤发展最快、 分布最广、 吸纳劳动力最多的 主导产业。 全镇现有大大小小的家纺布艺企业 200多家, 年产值占到全镇工业产值的一半强。 从布艺行业的生产来看,目前崇贤已形成家私布、装饰布、提花布、牛津布、箱包布等门类 齐全,纺织机械、家纺布艺、布艺原料、产品整理等配套完善的布艺产业链。随着省级特色 园区——余杭崇贤布艺工业专业区的加快建设,崇贤以家纺布艺 为主的块状经济将得到进 一步发展。
2005年,崇贤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创造制度治镇、创建优秀团队、创立百强乡镇”的新 目标,全年工业产值力争达到 80亿。全镇上下围绕“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建设工业主导型 现代都市城镇” ,大力打造“ 136”工程,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生态化、农居小区化、 城乡一体化,正向进一步构筑“和谐、稳定、发展”的新格局阔步迈进。
3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共发放问卷 100份,收回 98份,有效 96份,图示:
在随机抽样调查中, 对于政府在对企业污水污染治理的效果上来看, 有 24%的被调查者认为 政府对企业的污水治理效果一般, 有 32%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治理效果明显; 对于周边企 业污水处理重视程度的调查中有 52%的被调查者非常重视, 只有 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重视。 显然现阶段群众对企业环境污染还相当关注, 虽然政府现已在大力治理污染, 但由于治理的 相对滞后,导致处理的难度加大,周期也较长,因此近期情况无法让群众满意。
被调查者认为崇贤地区水质污染对当地造成的影响较多, 有 62%的人认为工业废水排放量过 大造成饮用水质恶化; 18%的人认为生活垃圾尚未处理好引起水质变差。有相当一部分人已 感觉到自己平日的饮用水质受到影响, 因为这与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政府及相关 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谈及到污染的来源问题上时, 其中有 30%的人认为缺乏有效管理, 城乡污水处理和运行效 率低, 工业造成水域的污染, 虽然工业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但也大大增加了对环境保 护工作的压力。 对于崇贤镇的污水治理工作, 有 22%被调查者认为, 政府保障和监督体系不 完善,治污成果落实情况较差; 21%的调查者则认为相对与污染严重的现状而言,资金投入 尚且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政府部门也已意识到,采取了多项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关闭
重污染企业, 加大投资力度, 建设污水处理厂等, 为污水处理提供更好的设备, 提高处理能 力。
从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在处理生活垃圾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1/3的人不知道生活垃 圾按照什么来分类, 对于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通常居民都只是把一部分废 旧报纸、 废弃金属物收集出售, 其他的生活垃圾都毫不分类全部倒了垃圾箱中, 一方面污染 了环境,另一方面则严重浪费了再生资源。
4 污染分析
4.1 技术原理问题
纺织品进行后功能整理是改善产品性能和提高其附加值的重要环节。 对现有纺织品用功能整 理剂的使用原理分析发现, 它们大多通过物理吸附、 粘合、 交联剂交联、 掺杂等手段固定到 纺织纤维中, 因此,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以下缺点:① 整理剂与纺织纤维结合牢度差, 易流失,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或洗涤次数的增多,整理功能逐渐减小并最终消失;② 使用 过程中流失的整理剂, 被排放到环境中, 不但会污染周边环境, 而且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产生影响;③ 采用交联或粘合的方法,不但会对纺织品的性能产生影响,而且有时也会降 低整理剂的整理功能,若采用含甲醛的交联剂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伤害;④ 此外,对现有 整理剂的应用工艺分析可发现, 由于大多整理剂功能单一, 对需多重功能效果的纺织品常需 进行多道整理工序,由此导致成本高、加工周期长、环境污染大、操作过程繁琐,且不同整 理剂之间及不同整理工序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进而会影响织物的最终性能。
4.2 产业结构 环保意识方面
崇贤镇工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印染、化工、造纸、喷水织机等行业,造成了镇内一定程度 上的环境污染, 特别是河道水环境变差, 严重影响了崇贤社会经济的整体、 协调、 可持续性 发展环境。 此外, 居民的环保意识尚有待加强, 步入崇贤镇街区随处可以见到生活垃圾, 脏、 臭的生活污水, 街头牛皮廯??如此之多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镇容镇貌! 要做好环境保护工 作不仅需要镇府方面的努力, 合理规划, 严格管理, 也需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做好 两手抓!
5 崇贤环保建设的建议:
5.1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增加污染防治资金投入
目前, 造成崇贤地区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地纺织印染行业以及化工的污染来源广, 数量多, 另外就是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政府针对当地水污染情况, 完成了 崇贤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处理效果值得肯定, 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也已势在必行。 政 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 可通过有效的价格手段和政策, 逐步
形成有利于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市场机制,吸引更加广泛的的资金来源。
在通过多途径筹集资金的同时, 也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根据经济规律的特 点办事,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逐步把污水处理厂的经营管理由一开始的政府投入和扶植发展 到企业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将环保产业推向市场化。
5.2 调整当地纺织产业结构
当前崇贤纺织企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以一些中、 低档的家纺面料为主要 产品, 产业规模较大, 但利润较薄。 这样的产业特点必然会大大影响到企业对污水治理及相 关环保方向的投入。 因此为积极响应建设发展集约型、 增长绿色型、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要求, 应加快崇贤纺织印染企业的产业结构改造和技术改造的步伐。 对于一些规模 小、 耗水量大、 污染重的企业和家庭作坊, 可以改造的要通过一系列的企业整合和兼并, 在 扩大企业综合实力的同时, 也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本。 对于一些污染严重又无法进行改 造的企业, 应坚决的取缔。 政府要通过整个纺织印染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当地经济发展模 式的转变,也实现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5.3 进一步完善水环境保护的法规
针对当地纺织印染企业的污水问题,崇贤镇政府已通过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政府通过和企 业的协商, 将排污管道连接到各个企业, 在收取企业一定的污水处理费用后, 污水在污水处 理厂统一处理。 但是目前与水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一些标准也不够严格, 许多 行政手段也因为缺少相关的法律依据而难以实施, 给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带来较大 的困难。在水污染状况日益突显的今天,制定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 !
5.4 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制度,增强公众的监督能力
通过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 这是环保 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电视媒体、 报纸、 社区宣传等方式扩大对水环境 保护的宣传, 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公众参与的渠道, 使公众更为方便地行使水环境保护 监督权。如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24小时接受和处理群众所反映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对参与监督的群众予以物质奖励, 以提高公众对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 另外还应通过一些 政策和措施来保护举报人,让公众想举报,也敢举报。
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 要敢于公开水环境质量、 公开水环境管理过程。 任何单位和个人, 都 有义务接受群众监督, 从而使每一个人在享受自己权利的同时, 也要都尽好的履行自己的应 尽的义务。
环境保护作为整个社会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已不单单是政府、某个部门或某些人能解决的, 只有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让所有人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 这才是建设可持 续发展社会的最终途径。
5.5 处理纺织土地污染的建议
为了保护现有有限的耕地资源, 特别是为治理纺织业污染, 引起大众的共识, 我们向政府有 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5.5.1 加强区域规划,合理布局有关部门应认识到崇贤现状,关闭兼并那些规模小污染严重 经济效益小的小厂,扶持那些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大厂,使其集中一地区利于管理。
5.5.2 严格控制生产用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已经建立的工厂,应该配备处污设备,减 少对农田的污染。应对纺织污水循环再利用,不使其直接进入农田。
5.5.3 增强公民环保意识鼓励揭发举报不服从管理、排污严且无处理污水设备的企业,加强 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保护耕地的行动。
范文五:余杭区:“大数据”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调研报告
2016年《法治蓝皮书》发布的《余杭区:“大数据”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调研报告》指出,基层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的基础环节,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信息分散严重、个体差异度极高,普遍面临着有限政府与转型社会、小基层与大负担、碎片化与一体化的三对紧张关系。要进行普遍的法治化建设,说易行难,世界各国的既往经验也都显示表明,这样的一个过程,只能依赖于大量时间的养成。
不过现在,“大数据”和“互联网 ”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系统的物理瓶颈,有助于消融信息不对称与信息分散,加速信息的传播和影响速度。作为全国法治“试验田”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抓住这一契机,遵循顶层设计,大胆开放数据平台,大规模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 ”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政府核心职能,一方面,它通过APP等新技术手段的使用来统计公众倾向性,有效预测公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和定制化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努力打破既有数据占有的垄断性,将政府工作各个环节所涉及主客体的数据库彼此映射,从而将政府所有部门无缝对接,改善公共产品的效益。倒逼服务型政府建设、再造基层法治流程。
通过智能决策办公系统的建设,余杭逐渐实现了决策依据“从经验到数据”、决策过程从“碎片到整合”、决策结构从“权威到多元”、决策形式“从不透明到阳光”;通过社会治理大联动信息化工作机制的建设,余杭努力提升综治整合程度消除因信息不均衡导致的碎片化、准确把握民情向动态治理转变、以“数据为王”思维推进服务能力升级;通过民生社会服务系统的建设,余杭有效地实现了民生服务的精细化和定制化、加强各个服务部门的协同化、结合第三方评测实现重点民生问题强化治理。通过这些系统建设,“大数据”和“互联网 ”的应用成果被深度融合于基层治理中,全面整合政府各部门的资源,多点共享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再以海量移动终端为社会提供透明、便捷、可监督有反馈的服务,使政府基层治理逐渐从条块分割的闭合回路走向协同合作的开放回路。
余杭实践表明,只要我们遵循顶层设计、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创新,完善大数据基础支撑环境、培育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以新技术与法治创新的结合,就可有效纾解我国改革中的时间困境,倒逼基层法治转型、推动治理结构扁平化,走出一条高科技、接地气、遵民意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事实上,社会制度的变迁在本质上就是技术演进和顶层-基层博弈的共同结果。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推动了制度的根本变革,当前的信息革命也正在引爆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革新。“大数据”和“互联网 ”的诞生,有效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系统的物理瓶颈,从政府,到科研机构、企业乃至每个个人,社会中的多元主体都同时成为大数据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必将以此推进走向政府主导的、多元共治型扁平拓扑架。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表明,法治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及基层探索长时间的磨合和每个主体在其中经历的砥砺。我国法治历程亦是如此,随着各种基层创新力量的日渐积累,自下而上地对接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两种力量最终将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合力,推动传统社会机制和社会主体自发转型,补正生成各种内在的制度,使得我国自19世纪以来、以外生方式仓促完成的现代化形式转换实现其实质意义。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
关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治理污染企业和关停污染项目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