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二轮 突触的信号传递
二轮 突触的信号传递
二轮复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突触的信号传递
神经冲动以沿着轴突传递到末梢,将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或者是效应器(肌肉或腺体)
一(传给下一个神经元(如传入神经元传给传出神经元)
前一个神经元与后一个神经元如何连接, (1) 轴突末梢----胞体 (2) 轴突末梢----树突 (3) 轴突末梢----轴突 右图是哪一种连接, 接点的部位叫做,如下图
1. 指出左图的各种结构:
2.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方式是,是否耗能。
3.当神经冲动传导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并扩散到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这种受体是一种,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小电位传播,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可加大,当电位达到一定时,可在肌膜上引起一个电位,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
4(此过程中信号的转化形式是:
注意:1.乙酰胆碱与受体(一种通道蛋白)结合后会被分解,并不会进入到突触后膜(少数神经递质不分解,回收至前膜以内)。
2(突触后膜也会发生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过程
3.突触后膜的面积突触前膜的面积,突触的信号传递是向的,因为
二(传给效应器(如肌肉)(注意肌细胞细胞核的个数)
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叫做,也叫作突触,突触前膜是
突触后膜是,较厚,有皱褶,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属于内环境
例1(
例2.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化学突触是依靠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来传递神经冲动。 电突触(如右图所示)的突触间隙很窄,前后膜之间形成离子通道,带电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来传递神经冲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兴奋通过电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与突触小泡有关
B. 兴奋通过电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C. 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过程都是单向的
D. 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速度相同
例3(已知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
2+A(组织液Ca浓度下降将引起乙酰胆碱合成量减少
B(瞬间增大Ca2+通透性可使肌细胞持续兴奋
C(乙酰胆碱经通道蛋白进入肌细胞形成一个小电位
D(肌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乙酰胆碱
例4.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化学)递质属于胞吐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例5.下图为结构和功能均正常的神经—肌肉标本,a、b表示神经元,1、2、3、4表示接在神经细胞膜外侧的微电极,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正电荷移动方向一致。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a和b分别表示传入和传出神经元
B.刺激图中所示部位,电表1指针向右偏转
C.若腓肠肌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了肌纤维内部
D.若图中刺激强度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则电表1、2均不偏转
例6.图1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正常海水和低Na+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状态,膜内Na+浓度高
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
膜内
例7(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打开。下图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轴突膜?状态是由Na,内流造成,
且不需要消耗ATP
B(处于?与?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
释放乙酰胆碱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
例8(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轴突膜处于?状态时钠离子通道处
于关闭状态
B(轴突膜完成?过程后膜上仍有离子
的进出
C(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就能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
D(a处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
的变化
??
例9.
例10 (以下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
C(神级纤维的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神经递质经胞吐作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例11.甲为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图,乙中的I、II、III是神经元质膜上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A.ab 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I活动导致的
B.bc 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II开启导致的
C.cd 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III开启导致的
D.ab 段时的神经元质膜为外正内负状态
有关的转运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例12.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
述错误的是
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
B.神经系统中有支持(胶质)细胞
C.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
D.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
例13(研究发现,老鼠处于不同特定地点时,大脑的海马体里会有不同的“位置细胞”会激活,同时大脑内嗅皮层里不同的“网格细胞”也被激活。这两类细胞共同组成了大脑内的综合定位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细胞未被激活时,Na+和K+不会进行跨膜运输
B(两种细胞被激活时,膜外Na+大量内流,这个过程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C(两种细胞未激活时,细胞膜外Na+和K+多于细胞膜内,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两种细胞被激活后,膜外Na+大量内流,使膜内外Na+浓度相同,
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范文二:北京八中汪勇-《突触的信号传递》
2011年生物学科“有效利用生物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突触的信号传递》
学科生物 年级 高二
教材及出版社 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
功能》(200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版教材)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实施者 汪勇 北京市第八中学 59733563,13810104329 课件制作者汪勇 北京市第八中学 59733563,13810104329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以科学探究的历史为主线,再现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和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合理整合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注重课堂的交互性和生成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维持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切实达成教学实效。
理论依据: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结合《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和《201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考试说明》对相关内容的考试要求,以及《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对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导意见,综合浙江科技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两个版本的教材,制定本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基于200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版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材以“神经肌肉接点”的信号传递为例,先结合示意图介绍了突触的基本结构,然后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介绍了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和扩散、与受体的结合以及所引发的突触后电位变化,最后引申到一般的突触信号传递,在“小资料”中还补充介绍了突触的种类。“突触间的信号传递”是神经调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掌握好本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并“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部分内容还是学生“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的重要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感觉、运动、语言、思维和记忆等人脑高级功能的生理基础,具有重要价值。
学生情况: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神经系统的大体构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反射弧的基本构成,能够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以及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过程,也了解到在神经调节的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还需要在细胞之间进行传递,但是对于细胞之间信号传递的具体过程和结构基础并不了解。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式和手段:整节课以科学探究的历史为主线,将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力求教学的实效性。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将个人的思考、设计,小组的讨论、交流与全班的分析汇报结合起来,强调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教师活动的角度,将讲授、提问、指导和分析总结结合起来,讲求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流畅性。
技术准备:PPT演示文稿、模拟动画《突触的信号传递》、多媒体设备等
1
2011年生物学科“有效利用生物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间的信号传递)。
能力:通过对科学史的回顾,分析推理,设计实验等学习过程,培养和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思想和一般方法;体验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生物教学资源的选择及使用设想(对达成教学目标的促进作用)
通过照片、绘画和电镜照片等直观展示生物学情景。通过示意图、模式图和视频动画等对无法直接体验的实验进行模拟,对抽象的过程进行说明。合理整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关注,切实体验,达成教学实效。
教学流程示意
(1)联系实际,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2)介绍神经递质的发现,分析讨论探究的过程;
(3)介绍突触的结构和递质的作用过程,讲解突触信号传递过程;
(4)分析突触信号传递的特点,讨论其与实际的联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联系实展示箭毒蛙图片,介绍土著居民对箭毒的应用; 激发兴趣和注意; 际,回忆结合示意图介绍有关箭毒的早期研究; 分析结果,说出结论; 旧知,引引入神经肌肉细胞间具有特殊的信号传递方式。 引入课题; 3分钟 入新课 展示反射弧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 回忆旧知识;
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和神经肌肉接头图片; 形成直观印象;
介绍术语“突触”,引入“突触的信号传递”;建构知识体系。 介绍神经 介绍Elliott的研究成果; 提出合理的假设;递质的发认同假说,想要求证; 介绍Langley的化学递质假说;
现,分析思考并讨论实验思路; 发问:如何证明细胞间靠化学物质传递信号, 15分钟 讨论探究讨论并提出合理解释; 提示:为什么递质难以提取,
的过程介绍Loewi 的实验思路和结果; 分析结果,说出结论;
介绍Dale等对乙酰胆碱的最终确认。 认同递质的存在。 介绍突触设问:递质如何在细胞之间传递神经冲动呢, 激发兴趣和注意; 的结构和展示突触的电镜照片,介绍突触小泡和递质;直观印象, 了解突触结递质的作结合模式图介绍突触的结构和递质的释放过程; 构和递质释放的过程; 用过程,举例介绍多种多样的递质; 对递质形成总体认识; 讲解突触介绍乙酰胆碱对心肌和骨骼肌的不同作用,乙酰
信号传递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不同作用; 15分钟 过程 发问:为什么不同的递质或是同一种递质作用于质疑,思考,讨论并提
不同的细胞会有不同的生理作用呢, 出合理假设;
介绍乙酰胆碱受体的发现; 理解递质与受体结合引
结合示意图总结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发特定作用;
展示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结合和失活的示理解递质的作用过程和
2
2011年生物学科“有效利用生物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意图,总结相关生理过程;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结合动画讲解突触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
分析突触发问:突触的信号传递是单向还是双向, 说出单向的理由;信号传递发问:能否解释反应时间不同于局部电流速度,解释并推断突触延搁; 的特点,介绍突触信号传递速度,得出“延搁”的特点; 认同突触延搁; 讨论其与介绍突触的复杂性和总和的特点,明确神经中枢认同神经活动的复杂性7分钟 实际的联的作用依赖于复杂的突触联系,结合图片提示大以及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系 脑复杂思维的可能机制; 性并激发兴趣;
举例介绍突触信号传递的“易感性”。 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关注程度和积极思考的精神状态。分组讨论时,及时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关注不同学生参与讨论的活动状态和发言情况,对理解和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反馈:在教学活动的每个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要求学生填写随堂记录,及时上交并在批阅后反馈给学生。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分析突触信号传递的特点,讨论其与实际的联系,及时强化多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课堂延伸:通过课后答疑、查阅资料、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强化学习效果。另外在本小节结束后安排学生完成课后复习题和相关习题,本章结束后安排本章测试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本教学设计中对生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使用的有效性(300-500字数)
在课题引入阶段,通过4张照片和1张绘画充分联系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1张示意图比较直观的介绍了关于箭毒的早期实验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再通过2张照片让学生形成对突触的直观认识,结合1张示意图回顾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进而引入课题。在科学探究活动阶段,通过3张示意图比较直观的介绍了历史上关于突触信号传递的研究历程,通过1张示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化学递质假说”,通过1张电镜照片直观展示了突触的微观构造,最后结合2张示意图总结了递质的作用过程,圆满完成了科学探究活动。在知识的讲授阶段,通过11张示意图和1个视频动画,对突触信号的传递过程进行了讲解和说明。在实际应用阶段,结合3张示意图对突触信号传递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整节课在29张幻灯片中整合了经过精选和处理的7张照片、19张示意图、1张绘画和1个视频动画。通过照片、绘画和电镜照片等直观展示生物学情景。通过示意图、模式图和视频动画等对无法直接体验的实验进行模拟,对抽象的过程进行说明。合理整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关注,切实体验,达成教学实效。
3
2011年生物学科“有效利用生物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4
范文三:【word】 神经信号的传递基础—突触
神经信号的传递基础—突触
量之下.
3其他物种入侵的危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毒有害物种通过各种途径
避人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我国西部醉马草,毒
壹,棘豆等已造成大批家畜死亡.已人侵我国东北,华
北,华东和华中的豚草,能引起人的过敏性鼻炎和支气
管哮喘等疾病.人侵广东的徽甘菊,沿海省区引进的
太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
的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这种物种疯
长成灾,侵人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
落,导致原有群落的衰退.另外象橙材线虫,湿地矮种传人的可能性,如
截
获难易程度,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国外分布状况,国
内适宜生长的范围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要对重要
的有害物种建立数据库,为拒人有害物种提供决策依
据.
我国环保事业刚刚起步,许多人的环保意识还不
是很强,对于一些有害物种的人侵,如果早有防范知识
和意识,在其刚刚露头时就清障,就不尝如此艰难.姬
在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恢复植披中普及相关知
识,使当地政府段群众了解,选择本地遥合物种,避凫
单一物种种植和养殖,是恢复生态最理想和最易于成
功的方案因此在保护环境中迫切需募认真掌握一些
必要的生态学知识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
神经信号的传递基础一突触
陈俐(山东省济南市第九中学250022)
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
?
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桔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三
位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对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研究
成果.这项成果对于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神经和
精神疾府的发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里所说的”信
号传导”就是指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突触
一
词最早是由英国的生理学家谢灵顿(Shorcirtgton)提
出的.用以表示神经元之间的接点,现在突触一词也可
用于表示神经元与效应器之同以及感受器与神经元之
同的接点.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升于两膜之
间的突触问晾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就是通过突触接受
来自其它神经元的信息,然后通过整合,加工,传递给
其它的神经元.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突触传递的机制是电
信号传递还是化学信号传递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现
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元之问主要通过化学信号——释
放神经递质来实现神经信号的传递,但也确有为数不
多的电学传递突触存在.因此现在一般将突触分为电
突触和化学突触两大类.本文主要阐述化学突触和电
突触的突触传递特点.
1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是哺乳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内分布最广
泛的一种突触传递形式.这是一种以释放化学物质
——
神经递质为媒介的信息传递结构.神经肌肉接头
也属于此类突触.
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内.当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
触小泡移至前膜,神经递质披释放,经突触同扩散至
后膜并与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受体通道开放,产
生突触后电位.研究发现,神经元之问以及神经元与
肌肉细胞之同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多种,迄今被生{定为
经典的神经递质有三类(见下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
其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雨中枢神经辱统
表1神经递质
魍瞰樊:己酰胆碱(Ach,
生物胺类:刍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紊(NA),肾上腺
毒(N),5一羟色胺r5一HT)组胺(I4)
氨基醴类(1)奋性各氨酸(Olu).天冬氨酸()
(2)抑制性:T一氨基丁酸(GABA),甘氨陵
(Gly)
2002年第2期中学生物学
内可释放多种递质.不同的递质可引起的突触后效应
是不同的.化学突触的突触传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单向传递:化学突触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神
经递质,因此在化学突触处的信号传递只能由突触前
膜向突触后膜单方向传递,而不能逆向传递.
?传递的信号既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在中
枢神经系统内,不同的突触,其穿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是
不同的,因而产生的突触后效应也就不同.若突触前
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如备氨酸),则经突触传递后
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K一,CI尤其是对Na的通透
性,由于Na内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奋性突触
后电位(EPSP);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如
一
氨基丁酸),则经突触传递后会提高后膜对K,a
尤其是对a一的通透性,由于K的外流和a的内流,
引起后膜超极化(膜内更负),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任何一个神经元在某一时间内会同时接受多
个EPSP和IPSP的信息.若EPsP占优势.且达到闯电
位水平时.后神经元便呈现兴备状态;反之则呈现抑制
状态.
?突触延搁:由于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必须经历
递质释放,扩散以及后膜受体作用等环节,因此兴奋在
化学突触姓的传递速度鞍慢.需一定时间,这段时间就
叫突触延搁.据测定,兴奋在一个突触处的传递要延
搁约0.3--05m/s,兴奋通过的突触数量越多,延搁的
时阃就越长.
?突触可塑性:化学突触传递的步骤较多,使得其
传递过程易受到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如缺氡,二氧化碳
增多或pH改变等均可导致突触传递效应的改变或增
强或碱弱.即具有突触可塑性.这对于脑的学习和记
忆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临床上研究突
触病的病因以及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2电突触
1959年Furshpan和Potter首次证明神经系统中电
实触的存在.电突触传递的是电信号,邱以电脉冲的
形式传递信号,其突触传递的特点是:
?传递快速,无时间延搁: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只有
35twa(化学突触的突触间隙通常为20nm--50tmO,这
使得电突触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紧紧贴在一起形成
一
种缝隙连接,而两侧突触膜间又具有桥状连接通道.
因此电流经过实触阿隙处的电阻很低,信号可直接扩
散,传递速度很快,基本上无时闻延搁.
?传递方向大多是双向传递:电突触的突触前膜
与后膜结构相同,因此缝隙连接处的电阻一般是对称
的,没有方向性,信号既可由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也
可由突触后膜向前膜传递.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
Furshpma~究发现:螯虾的运动巨纤维之同的突触处电
阻是不对称的,有类似整流器的作用.电流向一个方向
流动比向相反方向容易,因此信号只能由突触前膜向
突触后膜传递,而不能反向传递.
?只传递兴奋性的电信号,而无抑铷性的电信号.
?可塑性差:由于电突触包含的步骤较少,在传递
过程中实行控制,改造的机会也就较步.这种突触传
递对缺氧,离子或化学环境的变化不敏感,这些因素不
能阻断动作电位,因此可塑性差.
此外还发现一类电与化学传递溶于一体的混台型
突触.在少数混台型突触处既可观察到快速的电信号
传递过程也可观察封稍慢的化学传递过程,其生理功
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绿色壁垒
张鸿亮(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10006)
1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
1130万件出口欧盟的中国夹克被迫回销,原因是夹
克拉链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
1,2江苏申澄集团出口德国的一批针织服装日前也
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罚款原因同样是重金属超
标,没有达到合同上约定的生态纺织品标准.
1.3一批中国家具出口时,被要求出示术材产地证
明,因为根据该国规定,企业必须能证明所用术材出自
可持续发展林地而非滥砍滥伐而来.
d
1.4着名的王致和腐乳日前也被韩国海关暂扣,理由
是未出具转基因检测报告.
I_5江苏阳澄湖太闸蟹出口到某国时因被检验出抗
生索含量超标,被迫回运,损失很大.
2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是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以
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
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
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实施环境标志
中学生物学2002年第2期
范文四: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课时)
-------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的信号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突触的信号传递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细胞(神经元或肌肉)。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2.学情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②概述兴奋在突触信号传递过程。③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阐明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②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得出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3.情感目标:①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②关注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2.教学难点:突触的信号传递
解决措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四、学法指导
学生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反射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五、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突触的信号传递,突破难点。
六、课前媒体设计
自制ppt动画: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
2
八、板书设计
四、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神经纤维上:双向性
静息状态(极化)→刺激→膜电位变化(去极化)→电位差→局部电流(动作电位传导) 2.突触的信号传递:单向性
兴奋→神经末梢→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九、配套练习:
1.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接的神经细胞,浸泡在任氏液中(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的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请据图回答:
(1)两神经元相连接的部位叫做___,兴奋在此处的传递特点是___,原因是递质只能由___ 释放,然后作用于___。
(2)分别刺激A、G点,电流计指针各会发生什么现象?___ 、 ___ 。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偏转,方向相同 D.发生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3
范文五:细胞间信号传递方式
第十一章 细胞信号转导
引言:单细胞生物直接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高等生物是由成
亿个细胞组成的有机体,细胞已分化成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
的机体组成单位,且大多数细胞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因此多
细胞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包括物理、化学因素),需要细胞间
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来传递,从而调控机体内每个细胞的新
陈代谢和行为,以保证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人体,
如果细胞间不能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机体就可能出现代谢
紊乱、疾病甚至死亡。
述:人体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可通过相邻细胞的直接接触来实现,
但更重要的则是通过细胞分泌各种化学物质来调节自身和其他
细胞的代谢和功能。这些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称
为信息物质。
, 细胞信号转导:课本P136
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跨膜的信号转导。信号转导包括以下步骤:
特定的细胞释放信息物质?信息物质经扩散或血循环到达靶细
胞(target cell)? 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受体对信号
进行转换并启动靶细胞内信使系统?靶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
人体的信息物质和受体种类繁多,细胞内的信息传递形成一个
网络系统,故细胞的信息传递极其复杂。
第一节 细胞间信号传递方式
一、体液传导
,概念:细胞信号通过分泌信号分子(如激素),通过体液系统长
距离或短距离转运,然后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而产生
生物效应的传递方式。
(一)体液传导的特点(课本P136)
1(浓度低
2(效应广泛
3(多功能性和重叠性
4(交叉性
(二)体液传导过程
1(内分泌传导――经典的体液传导过程
述:信号分子由细胞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全
身各组织,可到达较远的靶细胞。
2(旁分泌传导
述:有些信号分子通过组织液或细胞间液运输,到达比较近的靶细
胞产生效应。
3(自分泌传导
述:信号分子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后,作用于自身细胞或邻近的同类
细胞,分泌细胞本身可以是靶细胞。这种传导可产生群体效应,
使细胞协同发育生长等。
二、神经传导
述:神经传导与体液传导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 作用快
? 消失快
? 调节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