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目录
一、城市总介绍 -------------------------------------------- 3
二、实习内容记述 ----------------------------------------- 4
三、专题内容分析(麻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调研)
--------------- 7
1.给水工程
1.1 水源 ------------------------------------------------ 7
1.2 给水设施 -------------------------------------------- 7
1.3 用水量及构成 ---------------------------------------- 8
1.4 供水方式及其比例 ------------------------------------ 8
1.5 管网情况 -------------------------------------------- 8
1.6 存在问题 -------------------------------------------- 8
2.排水工程
2.1 排水体制 -------------------------------------------- 8
2.2 排水、污水区域划分 ---------------------------------- 8
2.3 雨水工程 -------------------------------------------- 8
2.4 污水排放量 ------------------------------------------ 9
2.5 现状排水存在的问题 --------------------------------- 10
3.电力供应
1
3.1 电源 ----------------------------------------------- 10
3.2 电力负荷供需情况 ----------------------------------- 10
3.3 电网设施和线路 ------------------------------------- 11
3.4 存在的问题 ----------------------------------------- 12
4.电信工程规划
4.1 电信工程 ------------------------------------------- 13
4.2 有线电视工程 --------------------------------------- 15
4.3 邮政现状 ------------------------------------------- 15
5.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
5.1 环境质量情况 ---------------------------------------- 16
5.2(环境卫生 ------------------------------------------- 17
四、实习中的收获与体会 ---------------------------------- 20 附件:
一、总规调研提纲
二、调研问卷
一、城市总介绍
1.麻城市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
南麓,地处武汉、郑州、合肥三角经济区域中心,紧邻省会
武汉。
麻城市共辖3个街道、15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
发区,716个行政村,7461个村民小组,市区由龙池桥、鼓
2
楼、南湖三个街道办事处组成。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近120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30万人。暂住登记人口3.6万。麻城全市国土面积3747平方公里。地表资源相当丰富,有耕地123万亩,林地282.6万亩,草地198.4万亩,多样化的土种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4.79平方公里,同比净增0.27平方公里;全年城市道路面积达到492.46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10.8万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当年完成投资25053万元。
2.大冶市
大冶,隶属于湖北省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黄石市代管县级市,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2013年,大冶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辖1个乡、9个镇、3个街道、1个国有农场。
大冶市是第12届和第13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即全国百强县,湖北唯一上榜县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湖北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湖北经济首强县市,湖北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标兵城市。大冶市是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矿冶名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3000多年的青铜史,1000
3
多年的建县史。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举行建市庆典。
二、实习内容记述
我们的调研时间总共四天,这四天看起来很短暂,但实际我们的行程安排的十分的紧凑,每天都是起个大早调研参观一整天,这几天每天都顶着大太阳走好几公里路,真是每天都有虚脱的感觉。各地两天的调研行程虽然很紧张,单单是自己小组的那一个地块也不一定能走完,但是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怕辛苦,做到了细致和高效率。
左图粗线条标注的路线是我们四
天的全部行程路线。9月9日一大早从
武汉市出发,10点30左右到达位于湖
北省东北部的黄石大冶市,参观调研
了两天之后于9月11日早晨出发去到
黄冈麻城市,住一晚后于9月12日的
下午返回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
在两个县级市待的两天都是一样
4
的参观-调研行程。到达的大冶和麻城
市第一个上午都是直奔当地规划局听
报告,了解该市的整体现状及总体规
划情况。中午休息之后到每个组的各
自区域进行用地现状的勘察、拍照、文字记录,以便回校后对两个城市现状用地的绘制。晚上聚餐或是自由活动。其余的时间就是对当地特色知名景区、遗址的参观。
1、大冶市
左图是我们小组在大冶市所调研的地
块位置,下图内所标注的则是我们的调研
路线。
我们从地块的西南角下车,先沿着大
冶大道向北走,从观山路转东在深入地块
内部。
这次的调研之行收获还是非常大的,
未出门前我们就标注了许多地图上没有具体表示的位置,进行深入勘察和拍照,许多地图上显示的空地早已盖起了民居,有些空地实际上则是内河道,我们甚至还从新规划建设的地产售楼部拿到了总平面图。总地块的东面实在是没时间走了,而且大家精力也都耗尽了。在我们逛完大半个地块准备打道回府时,遇到了一班跟我们同样地块的(来自:WwW.zaiDian.com 在点网:总体规划调研报告)小组,他
5
们正好走了我们没去的地方,回来之后一起规整了图纸与照片。
上组图是我们在调研时走访过的居委会,大冶市
林业局、大冶市图书馆、大冶市人民医院及与一班同学一起交流讨论的照片。
大冶市给我们的的感觉是总体设施较为齐全,居民小区多为高层和小高层属二类居住区,但总体的卫生环境偏差,随处都能见到垃圾,有待改善。
第二天的参观行程还是比较紧密的,依次去了碧桂园、大冶湖畔、铜绿山遗址等地方。碧桂园是大冶市最重要的房产投资之一,小区内的建设还是不错的,老师也是为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以后买大别墅啊。湖边的景色也很开阔,并且还设有无障碍通道,让大家都能领略美景。铜绿山遗址的参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我们小组矿产资源的专题调查提供了很大帮助。让我们了解了从古至今的铜绿山概况以及现存遗址的景象。
2.麻城市
左下图标注圈内为我们小组在麻城所调研的区域,右下图则是我们小组的调研路线。我们小组在麻城的地块分为两大块区域,西北区是黄金桥村,东南区则是市中心部分。我们这块地在一班是由两个小组共同完成的。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兵分两路,同时间调研两块区域,对我们的地块有
6
多一些的了解,则被分到了黄金桥村部分。
篇二:登封东城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1.登封市域概况
1.1地理位置
登封市位于郑州的西南部,河南省中西部,地跨东经112?42′——113?19′,北纬34?15′——34?35′,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其位于郑州市以西、洛阳市以东,连接两大古城,此外,登封北接偃师市、巩义市,南连汝州市、禹州市,区位优势很明显。
1.2历史沿革
登封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周公就在嵩山测量天文,安放日晷。登封为古京师洛阳的东部屏障之一,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大业初年(605年)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 1997年,登封市面积1220平方千米,人口58.8万。辖6镇8乡:城关镇、大冶镇、大金店镇、告成镇、卢店镇、颍阳镇、徐庄乡、君召乡、石道乡、唐庄乡、东金店乡、送表乡、白坪乡、王村乡。市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登封市辖3个街道、6个镇、7个乡。第五次人
7
口普查,全市总人口609085人,其中:嵩阳街道61424人、少林街道26550人、中岳街道21353人、大金店镇54424人、颍阳镇45484人、卢店镇25260人、告成镇60509人、大冶镇75749人、宣化镇22576人、送表乡13635人、东金店乡53239人、白坪乡14468人、君召乡35877人、石道乡35868人、唐庄乡36351人、徐庄乡26318人。
2005年,登封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送表乡,并入白坪乡。截至2005年12月31日,登封市辖3个街道、6个镇、6个乡:嵩阳街道、少林街道、中岳街道,卢店镇、颍阳镇、大冶镇、大金店镇、告成镇、宣化镇,徐庄乡、石道乡、君召乡、东金店乡、白坪乡、唐庄乡。
2006年,登封市辖3个街道、7个镇、6个乡:嵩阳街道、少林街道、中岳街道、大金店镇、颍阳镇、卢店镇、告成镇、阳城区镇、大冶镇、宣化镇、东金店乡、白坪乡、君召乡、石道乡、唐庄乡、徐庄乡。市政府驻嵩阳街道。
2007年12月11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徐庄乡,设立徐庄镇。 2008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东金店乡,设立东华镇。
目前,登封市辖3个街道、8个镇、5个乡、1个工业区和1个矿区:嵩阳街道、少林街道、中岳街道、颍阳镇、大金店镇、卢店镇、告成镇、大冶镇、宣化镇、东华镇、徐庄镇、君召乡、石道乡、白坪乡、唐庄乡、阳城工业区、送表
8
矿区。
1.3自然条件和资源
登封市位于豫西山地东部,处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属季风型大陆性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能、热量较为充足,降水量稍次。年平均气温14.2?,最热月份(7月)平均26.3?,最冷月份(1月)平均0.4?。森林公园海拔较高处,气温稍低。嵩山上下温差一般在3—5?,山上年平均气温10.3?,7月份平均气温23?。登封县城年平均降水量563毫米。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41,;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4,。山上降水量在883毫米,无霜期平均为224天。相对湿度平均值为60,。历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受山脉走向和季节影响,夏季平均风速为2.5米,秒。
登封盆地四周地势相对突起, 北有篙山山脉, 南为箕山山地, 均呈东西向延伸, 构成登封盆地的南北边缘地形。盆地东部为豫西山地东缘的低山、丘陵, 西部为黄河与淮河流域之间相对平缓的分水高地。登封盆地呈东西向展布于篙山、箕山两条山脉之间, 构成明显的山
盆地貌景观。整个盆地海拔约300~400米, 地形大势表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 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的特征。淮河流域上游的主要支流一一颖河, 发源于北部盆缘山地, 由西向东横穿登封盆地的中部。
9
登封市河网密度大,地下水丰富但是埋藏较深。以嵩山为分水岭,北坡流至黄河(黄河水系),南坡流至淮河(淮河水系)。发源该地的颍河为淮河最大支流。箕山山脉位于登封市南部,西段为颍河与汝河的分水岭,东段为颍河与双洎河的分水岭。 登封市建有数座水库,较大的有白沙水库,纸房水库,较小的有唐庄水库,李湾水库,王堂水库,石道水库和少林水库等
因登封地区多丘陵山地,土壤贫瘠,农业处于欠发达状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烟叶为主。但是,其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1.4文物古迹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登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登封市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处、市县级,,,处,可谓“遍地是宝”,据省文物部门统计,目前从文物数量和级别看,登封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文物县(市)。
如今,登封市境内的文物不仅数量多、时间跨度长,而且文物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全国现存最早的汉代三阙——启母阙、太室阙、少室阙,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最早的天文台——观星台,最大的塔群建筑——少林寺塔林等文物古迹均属全国之最。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三教荟萃,遐迩闻名。
10
1.5人口状况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登封市全市总人口659085人,有24个民族。其中:嵩阳街道61424人、少林街道26550人、中岳街道21353人、颍阳镇45484人、大金店镇54424人、卢店镇25260人、告成镇60509人、大冶镇75749人、宣化镇22576人、徐庄镇8600人、徐庄镇26318人,白坪乡14468人、君召乡35877人、石道乡35868人、唐庄乡36351人。
1.6社会经济
截至2010年上半年,登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5亿元,增长22.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9亿元,增长3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亿元,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8.4亿元,增长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895元,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4366元,增长10.9%;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亿元,增长16.9%。
登封市的农业处于欠发达状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烟叶为主。
其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铝加工、电力为主导行业,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其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是登封市的工业支柱。登封市现有工业企业单位521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规模以下企
11
业411家,个体经营工业企业4619个。
此外,登封旅游业资源得天独厚,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自然景观等,形成了武术游、文化游、天文游、地质游、宗教游、考古游、山水游、乡村游等8个旅游线路。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登封旅游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5%;门票直接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社会效益超过45亿元。
1.7民俗文化
登封的民间历史文化,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又有嵩山地区的独特性。因其是佛、道、儒三角荟萃之地,登封的民俗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登封人民既崇拜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英贤,如三皇、大禹,又信仰佛道二教的神灵,如佛祖、观音、太上老君、关帝、登封人民还信仰有鲜明嵩山地域特征的中岳大帝、无极老母和九龙圣母等。
春节是登封最重要的民俗节日,自腊月二十三日起,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各种准备工
作。除贴春联烘托年节气氛外,登封人民还在门窗上插一些柏枝,并在大年初一五更时点燃柏枝火,以驱赶受伤的九头鸟。正月初二开始拜节、串亲戚。灯节可以说是登封独居特色的“狂欢节”,人们荡秋千、玩花灯儿、吃元宵、做神社、玩社火,是一年中最放松、最开心的欢乐节日。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等也是登封人民重视的民
12
俗节日。每年中秋之夜,登封人民都要到嵩山法王寺赏月。十月初一,人们都要到祖坟上送寒衣,是除二月二上坟后的有一次祭祀祖先的重大活动。当然,冬至、夏至、腊八等节日也在人们心目具有重要地位。
另外,登封也有许多特产,如登封芥丝、少林寺素饼、芝麻焦盖烧饼、焖子、少林禅茶等等,都是具有当地风味的美食。
1.8交通条件
登封地区运输以公路为主,郑—少—洛高速公路从境内中心穿过,与周边各县、市区内各乡及实习地点均有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另外在本区北面及西南分别有陇海和焦柳铁路和登封铁路,加强了区内同全国各地的联系。
基本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以市区为中心,十字型高速公路可直达省会郑州市及洛阳、许昌等地市;井字型国省干线公路可通达周边县市及全市17个乡镇区办中的14个;6条县道、14条专用公路、55条乡道、664条村道已经联网成片,全市303个行政村及20个居委会全部通水泥(油)路,全市1779个自然村1071个通水泥(油)路。
2.登封城区概况
2.1城区格局
目前,登封市有三个区域分区,在城市规划控制区内实行
13
东、中、西分散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即是老城区,地势平坦,发展时间长,居民数量多,公共设施等各方面都较完善,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辐射力,需要依靠它带动整体城镇建设。
西城区以西地势逐渐高峻,不适合继续向西发展,但是西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少林寺景区。因此建设西城区主要就是发展旅游事业,弘扬少林禅武文化。
东城区在地理位置上倚靠省会郑州,郑少洛高速从中穿过,还拥有中岳庙、卢崖瀑布景区等旅游优势,区内以大面积绿化、农田为主,很多村庄即将被拆除,宽阔大道在建,是非常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城区。
2.2交通联系
城区道路多为横平竖直,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较完善,其中,少林大道是东西向贯穿城市、连接各城区的城市主干道。就实地调研情况看,东部新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仅有一条公交线路,出租车也不是很多,新老城区的交通联系还不是很紧密。
2.3新区选址
在地理条件上,相对于西部,东部地区地势更平坦,仅北部有山脉。且东部与郑州市相连,能够借助于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又有郑少洛高速,在区位与交通上都有明显优势,便于整个城区的持续发展以及与外界的密切联系。
14
3.登封新区概况
3.1道路
新区主要道路为东西向的少林大道以及郑少洛高速,其余很多都是仅稍作硬化的路,还有不少土路,既不方便也不美观,亟待修缮。此外有三条在建的双向四车道柏油路,日后将成为新城区的主要道路。
3.2水体
新区内部主要有三条河流,分别为四里河、四里河东段以及焦河,我们在实地调研时仅焦河还有水,但其他两条仍保留有河床,此外还有两个水库,分别是北部的石门水库和南部
的于村水库。
3.3坡度高程 总体来说,新区大部分地势较平坦,稍有起伏,仅西北部是山脉,海拔较高。
3.4村庄建设
目前,新区有村庄18个,其中有3个已经拆除,剩下多半都为待拆村庄。 4.总结
4.1 基本规划理念
放眼郑州,因登封特殊的地理位置,登封东部新城是郑州都市区六个城市功能组团之一。“主动融入郑州都市区,明确发展定位,突出比较优势,彰显城市特色,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加强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对接、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15
是其基本要求,登封新城的战略定位,以大面积绿化为主,适当规划建设一些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和一批高标准、高品位的居住小区和别墅群,拉动东城区的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主要应选择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功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和能源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双轮驱动,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独树一帜。
在以登封市区为中心,方圆40公里左右的环状区域内,重点培育建设“一城三区四组团”“指”状城镇体系。老城区是手掌,天中旅游新城、大金店和东金店组团、阳城和告成组团、大冶组团、登封新区和卢店,唐庄组团为五个手指的指尖,手掌和指尖建设形似手指的绿色快捷通道,缩短时空距离,把城镇紧密连接成一个系统。颍阳镇、君召乡、石道乡、送表矿区、白坪乡、徐庄乡和宣化镇7个乡镇,处于“一城三区四组团”外围,资源产业各具特色,是登封新城新型城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三:安化小淹镇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报告
安化小淹镇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报告
目录
1.小淹镇现状..................2
2.条件分析....................5
3.国内外案例分析..............6
16
4.方案优化
...................11
班级学号:1201101-27姓 名:徐 小 丽 日 期:2 0 1 5年0 9 月 1 8 日
一(小淹镇现状
1.历史由来 相传南宋嘉定17年,宁宗之子理宗自邵州诣京师(杭州)继 位过此,忽值石门潭伏涨,淹留竟日,故名小淹。同时小淹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的故乡,今存陶澍陵墓,文澜塔及道光帝御书印心石屋等珍贵历史文物。
2.地理位置
小淹镇位于东经111o2824~111?828,北纬28?1817~28?2448.地处安化县境东北部,离县城30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东与桃江县马迹塘镇接壤,南与淘溪镇相连,西与江南镇交界,北与龙塘乡、冷市镇、羊角镇为邻。
3.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资水横穿小淹镇背部, 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8%;资水流经其境,境内支流有白沙溪、平溪、伊溪。 2)气候气象 小淹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 夏秋多旱,严寒短期,暑热期长的特点。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常年平均气温16.2?,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
17
年平均无霜期约275天 日照13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雨水60%集中在4-7月
4.区位规划 1、全镇共辖18个村、3个居委会,小淹社区居委会、白沙社区居委会、敷溪社区居委会
金双村、双仙、老安村、百足社区、长冲社区、石峰社区、肖家村、白莲村、双桥社区、苞芷园、陶澍村、杨思村、胜利村、幸福村、百花村、百福村、碧溪村、古双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通公路、怀桃公路相继过境,区位优势日渐凸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2000年,镇财政收入1252万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1028元。
5.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我们调查的区域内主要分布的是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用地和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交通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少量的仓储用地等。
居住用地是分布最多的用地,呈集中布置与分散布置相结合的格局。少部分居住与商业混合用地。
区域内商业用地成分为零售商业和批发商业,在这里零售商业点大都布置在交通方便,行人众多的交通交汇点上,主要是沿街呈带状分布。
政府机关等市政设施用地一般选址在交通方便及邻近其服务对象的地方,在这个区域内囊括了镇政府,居委会 ,公安局,水利局,林业局等机关事业单位。
18
文化娱乐用地及绿地,文化娱乐用地较少,绿地多表现为宅旁绿地和道路绿地,面积不大较分散,没有整体性规划,布局空间显得单调。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这里的学校并不多,仅有四所幼儿园,一所小学 一所中学 医疗卫生用地,小诊所颇多,规模较大的是正规医院为小淹镇中心医院 工业用地,小淹镇的工业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产业特色的,主要有茶叶加工产,凉席加工产等,主要建在镇区周边
总体来说该区域各类城市用地分布相对均匀,主要用地较为明显为居住用地和商业。
6.社会经济现状
1)用地面积及人口规模
目前,全镇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合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800亩,总人口39600 人,总户数10600 户,其中镇区人口约7800人
2)主要产业:以黑茶加工、竹产品加工、包装印刷为主,其中黑茶产业有“中国黑茶第一镇”的美称。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煤。
a.农业发展 粮食耕地37490亩,其中稻田19400亩。粮作物有红薯、玉米等。2000年总产粮食10826吨,茶叶小淹历为安化黑砖茶主产区,其中花砖茶曾远销国外,声誉颇高。 1986年,有茶园6620亩,年产茶叶355吨。
19
林业有林地11.46万亩,森林 覆盖率为65%。松杉以外,楠竹全县有名。至2000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8%,活立木蓄积量增至1 0万立方米,并有楠竹573万根。是年,林业收入为329万元,比1996年191万 元增加138万元,主要是楠竹加工增值所至。
果木有成片果园603亩,年产柑橘、板栗53.3吨。1991年果园面积达2500亩,1994年水果年产量达303吨。
畜牧以饲养牛、猪、羊及家禽为主,多为户养。年饲养量:年2000头左右,猪2.5万头左右,羊3000余头,禽6万余羽。并有部分山塘养鱼。2000年,牲猪出栏17000头,肉类总产量1442吨,水产品产量25吨。
b.工业发展
乡镇企业 有各类企业322家,其中镇办24家,村办7 0家。主要行业有竹木加工、茶叶及商饮、运输等,是年总产值443.7万元。90年代 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最大的建玲竹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93年,该厂利 用本地楠竹资源,生产高档竹地板,产品远销西北、东北。2000年实现产值3200万 元,交税400万元。台湾同胞邱进雄先生独资创办的时代竹器厂,始建于1992年 ,为县内第一家台资企业。2000年,交税50万元,交一金两费15万元 ,安置农村剩余劳力150人,产品卫生筷销台湾及东南亚。劳务输出亦 逐年增多,2000年为4200多人。
20
经济发展情况
个村配备了村级图书室。
二、条件分析
1、优势因素:
(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名臣故里
公元1779年元月17日,清朝大臣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包括现在的江苏和安徽)总督(地方最高长官)陶澍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的陶家湾。陶澍1802年中进士,1823年升任安徽巡抚,1825年调任江苏巡抚,1830年升任两江总督,1839年逝世。陶澍勤政廉政,成绩显著。因此他为官数十年,一直是皇帝倚重的干国良臣,又是老百姓津津称道的清官。陶澍逝世后,朝廷拨银在地处资江中游的小淹镇兴建陶澍陵园,墓园占地7560平方米,距安化县城31公里。199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陶澍,近几年来安化县设立专门机构,投入巨资并用好上级专款,修筑了通往陵园的公路,征集、收集了30多件有关陶澍的上等级的文物.目前,陶澍陵园已成为旅游的重要文物景点之一。文澜塔及道光帝御书印心石屋等也是当地的著名景点。 (2)地势优越,气候宜人 1)地形地貌 资水横穿小淹镇背部, 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8%;资水流经其境,境内支流有白沙溪、平溪、伊溪。 2)
21
气候气象 小淹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 夏秋多旱,严寒短期,暑热期长的特点。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常年平均气温16.2?,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年平均无霜期约275天 日照13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雨水60%集中在4-7月
3)资源丰富,培养特色产业
黑茶之乡
依托资源优势,小淹镇占据着安化黑茶产销的重要份额。有梯级茶园3000亩,以黑茶生产省级龙头企业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黑茶生产加工企业,强力带动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提出“以茶立镇”的思路,结合“绿色崛起”发展理念,以黑茶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相关
22
范文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一:总体规划实地调研报告
目录
一、城市总介绍 -------------------------------------------- 3
二、实习内容记述 ----------------------------------------- 4
三、专题内容分析(麻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调研) --------------- 7
1.给水工程
1.1 水源 ------------------------------------------------ 7
1.2 给水设施 -------------------------------------------- 7
1.3 用水量及构成 ---------------------------------------- 8
1.4 供水方式及其比例 ------------------------------------ 8
1.5 管网情况 -------------------------------------------- 8
1.6 存在问题 -------------------------------------------- 8
2.排水工程
2.1 排水体制 -------------------------------------------- 8
2.2 排水、污水区域划分 ---------------------------------- 8
2.3 雨水工程 -------------------------------------------- 8
2.4 污水排放量 ------------------------------------------ 9
2.5 现状排水存在的问题 --------------------------------- 10
3.电力供应
3.1 电源 ----------------------------------------------- 10
3.2 电力负荷供需情况 ----------------------------------- 10
3.3 电网设施和线路 ------------------------------------- 11
3.4 存在的问题 ----------------------------------------- 12
4.电信工程规划
4.1 电信工程 ------------------------------------------- 13
4.2 有线电视工程 --------------------------------------- 15
4.3 邮政现状 ------------------------------------------- 15
5.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
5.1 环境质量情况 ---------------------------------------- 16
5.2(环境卫生 ------------------------------------------- 17
四、实习中的收获与体会 ---------------------------------- 20 附件:
一、总规调研提纲
二、调研问卷
一、城市总介绍
1.麻城市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
地处武汉、郑州、合肥三角经济区域中心,紧邻省会武汉。
麻城市共辖3个街道、15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716个行政村,7461个村民小组,市区由龙池桥、鼓楼、南湖三
个街道办事处组成。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近120万人,其中
市区户籍人口30万人。暂住登记人口3.6万。麻城全市国土面积
3747平方公里。地表资源相当丰富,有耕地123万亩,林地282.6万亩,草地198.4万亩,多样化的土种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4.79平方公里,同比净增0.27平方公里;全年城市道路面积达到492.46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10.8万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当年完成投资25053万元。
2.大冶市
大冶,隶属于湖北省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黄石市代管县级市,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2013年,大冶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辖1个乡、9个镇、3个街道、1个国有农场。
大冶市是第12届和第13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即全国百强县,湖北唯一上榜县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湖北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湖北经济首强县市,湖北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标兵城市。大冶市是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矿冶名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3000多年的青铜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举行建市庆典。
二、实习内容记述
我们的调研时间总共四天,这四天看起来很短暂,但实际我们的行程安排的十分的紧凑,每天都是起个大早调研参观一整天,这几天每天都顶着大太阳走好几公里路,真是每天都有虚脱的感觉。各地两天的调研行程虽然很紧张,单单是自己小组的那一个地块也不一定能走完,但是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怕辛苦,做到了细致和高效率。
左图粗线条标注的路线是我们四
天的全部行程路线。9月9日一大早从
武汉市出发,10点30左右到达位于湖
北省东北部的黄石大冶市,参观调研
了两天之后于9月11日早晨出发去到
黄冈麻城市,住一晚后于9月12日的
下午返回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
在两个县级市待的两天都是一样
的参观-调研行程。到达的大冶和麻城
市第一个上午都是直奔当地规划局听
报告,了解该市的整体现状及总体规
划情况。中午休息之后到每个组的各
自区域进行用地现状的勘察、拍照、文字记录,以便回校后对两个城市现状用地的绘制。晚上聚餐或是自由活动。其余的时间就是对当地特色知名景区、遗址的参观。
1、大冶市
左图是我们小组在大冶市所调研的地
块位置,下图内所标注的则是我们的调研
路线。
我们从地块的西南角下车,先沿着大
冶大道向北走,从观山路转东在深入地块
内部。
这次的调研之行收获还是非常大的,
未出门前我们就标注了许多地图上没有具体表示的位置,进行深入勘察和拍照,许多地图上显示的空地早已盖起了民居,有些空地实际上则是内河道,我们甚至还从新规划建设的地产售楼部拿到了总平面图。总地块的东面实在是没时间走了,而且大家精力也都耗尽了。在我们逛完大半个地块准备打道回府时,遇到了一班跟我们同样地块的小组,他们正好走了我们没去的地方,回来之后一起规整了图纸与照片。
上组图是我们在调研时走访过的居委会,大冶市
林业局、大冶市图书馆、大冶市人民医院及与一班同学一起交流讨论的照片。
大冶市给我们的的感觉是总体设施较为齐全,居民小区多为高层和小高层属二类居住区,但总体的卫生环境偏差,随处都能见到垃圾,有待改善。
第二天的参观行程还是比较紧密的,依次去了碧桂园、大冶湖
畔、铜绿山遗址等地方。碧桂园是大冶市最重要的房产投资之一,小区内的建设还是不错的,老师也是为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以后买大别墅啊。湖边的景色也很开阔,并且还设有无障碍通道,让大家都能领略美景。铜绿山遗址的参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我们小组矿产资源的专题调查提供了很大帮助。让我们了解了从古至今的铜绿山概况以及现存遗址的景象。
2.麻城市
左下图标注圈内为我们小组在麻城所调研的区域,右下图则是我们小组的调研路线。我们小组在麻城的地块分为两大块区域,西北区是黄金桥村,东南区则是市中心部分。我们这块地在一班是由两个小组共同完成的。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兵分两路,同时间调研两块区域,对我们的地块有多一些的了解,则被分到了黄金桥村部分。
篇二:城市规划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原理调研报告
前言:
合肥市滨湖新区,即指历次规划中预留控制的东南引风口地带和城市机场南部地带。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水系较多,其具体范围为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中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南部片
区)规划面积约83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部片区一期建设区面积初定为20—30平方公里。
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将成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新区的核心功能将体现为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和综合居住等。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并通过“十一五”及更长时间的努力将滨湖新区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新城区和城市未来的新名片。
滨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于2006年11月,按照“世界眼光,国际一流,合肥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启动区确定在紫云东路以南,沪汉蓉高速以东的区域。启动区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一路之隔,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接入便捷。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和骨干道路网,四通八达。
正文:
一、建设滨湖新区意义重大
1.建设滨湖新区是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现实需要
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073.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55.8%。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
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同时,老城区人口过于密集、道路交通拥堵等情况依然存在,城市发展空间受阻,虽经多次改造但仍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发挥巢湖的生态资源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发达的生态滨湖新区,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形象,可以更多更好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本转移,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2.建设滨湖新区是形成省会经济圈的重要举措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国内外诸多地区发展的历
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合肥不腾飞,安徽就谈不上崛起,省会经济圈无法形成。“141”城市空间发机的空间结构。而周边城市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合肥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持。如六安的水资源、淮南的煤电能源、巢湖通江达海的区位条件,都成为省会经济圈积聚发展势能的潜力所在。加快合肥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经济首位度必将为尽快形成省会经济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滨湖新区是迎接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各国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
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2006年末,我省户籍
人口6593.5万人,城市化水平37.1%。按照实现现代化的要求,203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80%。而省会合肥理应成为安徽快速城市化的载体。因此,建设滨湖新区,打造通江达海的安徽“浦东”必将进一步提高合肥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和对外幅射力,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
二、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及建设进展情况
1.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
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思路,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公众
参与和多轮的科学整合,形成了滨湖新区概念性整合规划。一旦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滨湖生态型新都市将屹立在安徽的中部。
规划中的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南部,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
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其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形象定位是合肥的城市名片,合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体现滨水的、生态的、现代的、地方的空间形象。
2.滨湖新区建设进展情况
去年10月,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基础设施优先、
社会事业优先、拆迁安置优先、聚集人气优先”,各项建设又好
又快地向前推进。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新老城区发展,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支持,滨湖新区的人气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目前,3.5平方公里的的启动区初见形象,区内11条道路具备了通行条件,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全长12公里的徽州大道和BRT快速公交投入使用;6000人寄宿制高中、3000人初中、3000人小学可在今年秋季招生;拥有3000张床位的三级特等医院、省农产品检测中心、30万平
方米拆迁安置和商贸、旅游、换乘中心、写字楼等一批项目已陆续进区建设。滨湖新区拓展区、临湖区拆迁征地工作也于6月11日正式启动。新区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吸引了各地的投资者,滨湖新区每天都要接待多批来自各地的投资者,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一些重大项目正在洽谈之中。建设者们创造的体现合肥精神的“滨湖速度”,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赞赏。
三、提请关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尽快完成滨湖新区规划及其控制性详细的编制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当前,滨湖新区建设正在加速进行,
但指导建设的规划却是仍有调整可能的概念性整合规划,从而可能带来无法预见、评估和预防的生态环保和城市景观问题,给生态城市的建设带来隐患。因此,当前要尽快在“141”战略规划
及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滨湖新区规划及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并注意其与老城区的衔接、平衡。规划编制好后,一定要按规划要求分期建设,不能随意变动。
(二)滨湖新区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目前,巢湖出现以下不良迹象:巢湖湿地面积逐步减少,沿岸的水土流失及水体淤泥等
日益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湖岸出现塌陷,湖盆变浅、容积缩小,蓄洪防旱能力大大降低。目前最大水深仅3.77米,平均水深仅2.69米,水运能力明显不高。同时,水体污染严
重,湖区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呈重度富营养状态,高温天气产生蓝藻等现象。滨湖新区建设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一方面,滨湖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可以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建设及人类活动的加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不利生态环境的新问题。合肥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滨湖新区要消纳自身产生的污水,还要处理可能流入区内的污水,如果没有处理预案将会对巢湖水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是滨湖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前提。为此,建议:
1、滨湖新区建设应做好“规划环评”
区域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拓展,是对战略规划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环
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价。其目的,是将环境更为系统地纳入宏
观的战略决策之中。通过分析、预测和综合的评价,提出最佳的减缓措施和政策建议,并将评价的结论体现在最后的决策当中,提高战略决策的质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区域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对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能够保证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因此,滨湖新区建设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进行科学的评价。
根据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总体规划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注重巢湖水域的全面维护,保持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强周边地段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貌。
2、滨湖新区建设应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滨湖新区建设应有计划地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保护与建设巢湖自然生态环境。
(1)按照专家建议,实施好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围绕保护巢湖水质,做好相关的环保工作。城市园林建设应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3)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将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重点工程投资计划。
(4)加快江淮运河的立项、建设工作,尽快实现长江、巢湖、淮河三水沟通。
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机构综合治理巢湖
(三)打好巢湖牌,做好滨湖新区旅游开发建设工作
滨湖新区建设为开发利用巢湖旅游资源,做活水文章带来了契
机。围绕如何把滨湖新区建设成为“休闲旅游基地”,发挥其旅游会展功能,建议:
1、在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功能
在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功能,发挥滨湖新区市政建设的景观效应,实现建筑景观化、城市功能旅游化。在这方面,外地已有成功例证,如桂林的“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既是恢复桂林生态的杰作,又为桂林增加了新的旅游亮点。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转播塔及杨浦、南浦大桥,更跻身中国“十大经典旅游景点”之列。可见,在重大市政建设中融入旅游内涵,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推进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建设
合肥作为旅游中心城市,首先要把全市特别是滨湖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好。其次,要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滨湖新区旅游应和巢湖忠庙、肥东四顶山等旅游项目联合开发,认真遴选、衔接好旅游项目及旅游路线,争取用最小的资金与资源代价,形成最大的旅游产出。
3、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滨湖新区“休闲旅游基地”建设
(四)做好建成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1、理顺发展与管理及服务的关系
随着滨湖新区启动区的快速建成,特别是三所学校的交付使用,在建好新区的同时,做好新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已迫在眉睫。但新区往往容易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跛脚现
象。要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尽快研究制定新区管理体制,对区域建设、发
展和社会事务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2、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
各地新区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新区建设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为此,建议:结合新区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训失地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文明、技能素质,实现农民向职工、村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五)坚持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吸引社会资源,尤其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在一个集中建设的新区,产业集聚、项目带动战略无疑为成功之举。为加快滨湖新区建设进度,建议:一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直部门的支持,争取相关部门将重大项目放在滨湖新区。二要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大滨湖新区的宣传推介力度,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三是根据“141”战略和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将无污染、低能耗项目集中在滨湖新区建设。
篇三:城市规划调研报告日记
城市规划原理认识实习
(报告、日记)
题 目探究厦漳泉各城市规划及用地规划特征
姓 名
学 号
专 业建筑学2010级
班 级 建筑学1班
指导教师 林从华、张国坤、柯美红
日
期 2012年11月19日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认识实习》报告
题目:探究厦漳泉各城市规划及用地规划特征
1、实习调研过程:
此次课程调研地点选择厦漳泉这闽南金三角首先围绕各城市的一些标
志性建筑以及规划馆进行参观,了解了各城市的一些基本规划,然后参观各城市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了解到各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与环境的一些关系。我们进行了两周的课程认识厦漳泉实习,期间先后参观了惠安聚龙小镇,崇武古城,泉州规划展示馆、丰泽广场、开元寺、闽台缘博物馆,泉州规划馆。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漳州规划局,天地仁和及荣昌花园居住小区。云洞岩风景区,厦门青礁慈济宫,厦门中山路,厦门大学,厦门市规划展览馆,高崎国际机场,鼓浪屿园博苑。
调研目的:
? 更加深刻生动的了解厦漳泉的各城市规划的特点,感受个城市
之间规划差异。 ? 了解当地的地域风情和差异
? 了解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对外交交通用地以及道路
广场用地的合理布局。使我们对城市规划原理有更深入
的了解
2、调研对象介绍说明:2.1、厦门城市结构以厦门岛为中心,幅身四周的卫星城镇,形成众星拱月,一城多镇的框架,城市总体规划分为四大片区(图2-1)。地处北纬24?26′46″,东经118?04′04″,区位北回归线边缘,属南亚势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
图2-1 厦门市规划图
春,天气宜人。厦门位于九龙江海口,北邻泉州,南毗漳州,位于闽南金三角核心。与台湾隔海相望,金门更是一衣带水、鸡犬相闻、同根共祖、渊源久远。厦门市的行政区划为鼓浪屿、思明
开元、湖里、集美、杏林、同安等七个区。厦门的总体规划以建设我国东南沿海中心城市为总体发展目标,以建设海湾城市、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为发展核心。建设未来的组团式海湾型城市,海岛与海湾组团组合式空间布局结构将是“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总体发展策略为“优化本岛,整合湾区,拓展同安和翔安东部。”
2.2、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市规划构建“一区、两翼、多支点”
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图2-2)。以各级中心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形成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区内要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在此之外,形成开阔的一产发展空间。在功能组团布局上,构建环泉州湾组合城区,发展南部、北部、西
部次区域。
图2-2 泉州规划图 图2-3 漳州市卫星图
2.3、漳州市是福建省东南部的地级市,全市总 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81万(图2-3)。漳州地理位置优越,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和厦门接壤并一同被称为“闽南金三角”,区域性交通枢纽。现状城市结构是以胜利路、迎宾路组成的东西向干道及324国道,分别联结城市东部的蓝田工业区和西部的金峰工业区,北部的朝阳镇和龙文开发区及南部的桥南新区。今后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战略东移,沿马灶路向东发展将形成新的以城市中心为主的城市新社区,构成七个相对完整的功能组团。彼此之间通过内部城市干道和外围对外交通干线相互联结,并贴近自然环境。形成带状城市和多中心布局结构。
3、调研对象特点分析
这五天的实习也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可按城市规划用地来划分的话分为:
? 居住用地:惠安聚龙小镇,天地仁和小区,荣昌花园 小区
? 公共设施用地:崇武古城,泉州规划馆,闽台缘博物馆、开元
寺,厦门市规划展览馆,
厦门大学,园博苑,青礁慈济宫,云洞岩风景区。
? 对外交通用地: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 道路广场用地:泉州中山路、丰泽广场,厦门环岛路、中山路,漳州香港路、除了工业
用地、仓储用地、绿地等,基本囊括了所有的规划用地类型。
这次认知实习所走访的地方很是广泛,这也有利我们对厦漳泉的城市规划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不能面面俱到,但也不影响这次的旅程,下面是我这次实习的体会所得。
3.1现代居住区 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以建筑外部空间为基础,以追求室外空间的多功能完美结合,并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物质和审美需求为目标的创造性的活动。本文的“居住区环境”是指供人们起居生活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历史上已被应用在宫廷建筑和居住建筑中,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发展,一种开放的观念和理论促使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开始转变,环境设计中的封闭形态设计方式逐渐变成了开放的空间设计方式,(转载自:www.hnBoXu.com
博 旭范文 网:城市总体规划调研报告)从单一性的视觉设计演变成了多因素、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环境设计。 我们这次走访的三个小区都各有特色,我以我比较喜欢的两个小区为例说明
荣昌花园是龙文首个大规模住宅小区,东临浦东批发市场,西靠汽车客运中心站,南连市工业品批发市场,是一个半封闭式小
区小区拥有原生态山景、湖景、海景,风光极致。山景:背山面海,背靠山地植被完好的文圃山,拥有不可多得的大片区生态森林;海景:远眺广阔海景,俯瞰九龙江入海口;湖景(图3-1):环境优美,数万平米人工内湖环绕社区,时刻感受着社区内的水景公园。该小区坚持居住区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几个:1、以人为本,以建筑为主体的原则 2、用绿化优化居住区环境的原则 3、用景观小品点缀居住区环境的原则 4、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居住区环境设计水平的原则
5、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则
图3-1 荣昌花园小区湖景 图3-2 聚龙小镇沙盘图
聚龙小镇北高南低,西北背靠大寨山,东南地势开阔,外通黄塘溪,内拥聚龙湖,与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相邻,距沈海高速公路惠安互通口3.8公里,距离福厦高速铁路惠安西站约1公里,园区景观大道连接城西大道,距泉州市中心15分钟车程,距晋江机场25分钟车程,距厦门机场4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惠安聚龙小镇总体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园区全部利用改造荒山坡地及未利用地,总体规划形成“一心”——以聚龙湖为内核形成景观核心区,建设湖滨景观休闲公园,形成具有600亩水面和30万平方米的湖滨观光园(图3-2);“一轴”——生态人文景观轴,以入园口区-景观大道-海拔505米的聚龙山为纽带,建设各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设施,培植植被,配置四季观赏花卉,建设惠安传统石雕艺术博览园和自然森林观光园;“三环”——环山自然森
林带、环湖养生居住生活带、环湖运动休闲带;“五区”——养生养老服务区、休闲文化运动区、原生态森林体验区、文教图书博览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成集养生、运动、休闲、文教、商务为一体的宜居城乡综合体。
3.2厦漳泉文化脉络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历史悠久而文明未曾中断的国家之一,留下的各类文化遗产不计其数。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见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城市,一个人,都是不可以没有或者不要记忆的。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唤起人民美好的记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市的记忆;也不只是继承传统文化,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它同时还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泉州和漳州是福建的历史文化名城,厦门也是历史文化气息相当浓郁的地方。这几个城市的规划中也都把文化古迹当做一个重点进行了保护,城市发展了,文化和历史不能被遗忘。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泉州最有名的“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指的是开元寺的东西双塔(图3-3)。开元寺是福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
中的两座石塔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它们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南北一条街”指的是中山路,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
图3-3东塔镇国塔 图 3-4香港路图3-5 鼓浪屿
漳州的香港路(图 3-4)与台湾路相交,自唐宋至清末,一直是漳州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城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距不远的交通便利,使香港路成为历史上漳州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沿街两旁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骑楼式建筑。街中至今保留着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坊”和“三世贰宰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香港路尾相接的修文西路,有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的漳州府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明清历史街区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凹凸的青石板路,红黑相间的砖墙,大红色的木店门,散发着古色古香。店铺里摆卖摩登的时装、最新的文具和代表时尚的手机,以及沿街叫卖龟苓
膏的小贩、穿着入时的青年男女,却是另有一番风景??在闽南漳州的台湾路、香港路历史商业街区,历史景观与现代商业的奇异结合,让这片百年老街区重新焕发了光彩。
鼓浪屿(图3-5)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4.5分钟可达。(现环岛一周,
约40分钟)面积1.87平方公里,2万多人,现为思明区所辖。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著名景点之一。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2007年05月0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3.3、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景点
“气势恢弘”是许多人看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时的第一感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四道斜阶斜穿屋面,不仅很好地凸显设计理念,而且成为主建筑“天圆”的馆顶到“地方”馆底平滑的过渡,达到了建筑美学的曲线美,成为该馆最鲜亮的“外衣”,非常抢眼。每道斜阶有108个台阶,可以直通馆顶的观景天台,纵览泉州市区全景。整座建筑充分利用红砖、白石,出色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标志性的建筑。
泉州的闽台缘博物馆(图3-6),它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
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根据闽台关系的“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图 3-7)位于厦门岛的东北端,距厦门市中心10公里;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与台湾隔海相望,三面临海,环境优美,净空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可起降波音747-400等大型飞机现有1条长宽为3400米×45米的跑道、1条长3300米的平行滑行道及7条联络道,飞行区等级为4E级,停机坪面积25万平方米,可同时停靠40架大型飞机。候机楼面积14.9万平方米,为中国十大繁忙机场之一,旅客年吞吐能力1000万人次;空运货站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货物年吞吐能力15万吨。
图3-6 闽台缘博物馆图 3-7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漳州的云洞岩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有历代摩崖石刻150多处。从五代到清道光年末,不少名人都在此留下了翰墨,有行书、楷书,又有草书,篆书,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如宋代朱熹,明代丰熙,考功林达,方伯周瑛,尚书陆完,郡守张鹏,古文学家王慎中,会元陈常夏,状元马负书等,都在此留下题刻,行、楷、草、篆诸体皆备,琳琅满目。
三、调研对象的总体分析
厦漳泉被称为闽南“金三角” 是中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沿海,海运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社会因素,这里是华侨聚居地,可以吸引外资,经济较活跃,人口密集,因此劳动力
丰富,渔业发达,交通便利,海,陆,空三者兼备
目前,闽南金三角的城际轨道交通已具备正式开工条件,三地之间也正调研统一区号或取消漫游费,城市区域间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作为海西发展的龙头地区,厦门积极推进岛内外
范文三:杨店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杨店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姓名:姚 楠
学号:081855131
指导老师:郝国华
调研时间:2011.9
调研内容 :本次报告主要调研杨店镇的经济,交通,景观,环境等内容 。 调研目的:了解杨店镇的城镇发展现状,经济状况,人文景观,道路交通,以 及杨店镇的环境保护。
杨店镇基本概况 :杨店镇位于孝感市孝南区东北部,是孝感市东郊重镇,全
镇国土面积 98平方公里,耕地 5.5万亩,人口 6万,辖 43个村委会, 3个居委 会,镇区人口 1.5万人。杨店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 暖夏凉,日照充足的特点,无霜期长达 240多天,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 期,并且土壤肥力呈微酸性,山坡岗地排水性能好,最适宜于桃子生长,故而杨 店的桃子糖化度高, 品质尤佳。 千百年来, 桃树在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开花结 果,构筑古道驿站独特的风韵。
杨店镇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杨店经济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2006年,全
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6.4亿元, 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 10.33亿元, 综合财政收入 1000万元,农村人平收入达到 2740元。
杨店镇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同时,按照“特色、配套、规模、效益” 的要求, 治理探索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全镇现有杨店禽畜养殖集团、 杨店古驿龙 剑茶叶集团和杨店中华鳖特种水产养殖集团等三大集团公司。 拥有高标准的林果 药茶和土特产基地 2000亩。
杨店镇的经济布局渐趋合理, 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域, 镇区建起了 桃花驿商贸区,拥有蔬菜、鱼肉、服装鞋帽、机电、日杂、百货等专业市场;金 夏工业园区, 聚集了十几家工业企业; 三块碑经济小区, 有湖北省乡镇企业中最 大的铜材生产企业——孝感市宝大铜业有限公司, 有投资逾千万元的孝感市华亚 化工厂; 浐川经济小区, 有填补孝感石墨坩埚生产空白的向阳石墨坩埚厂; 十里 岗农业综合开放开发试验区,是拥有 5000亩林场、万亩早蜜桃基地及安全水库 的立体庄园农业基地。
杨店镇交通状况:杨店交通十分便利、孝花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京珠
高速公路和汗十高速公路与黄孝公路在境内形成立体交汇,东距武汉天河机场 30公里,西距京广铁里和 107国道 20公里。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织如网,村 村晴雨通车。城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谐调发展。自来水厂、供电专线、成 控电话等基础设施完备,学校、医院、福利院、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
杨店镇道路交通基本概况
杨店镇景观概况:杨店历史上有三台八景(亦说十景)的人文景观。
三台有:(1)望娘台(2)东坡亭台(3)告香台。八景(十景)有:(1)三 撮灌斗(2)两川若带(3)东阁吹箫(4)西寺护国 (5)石坊献瑞 (6)大井 映月(7)鸡鸣闹市(8)板印晨霜。
今日杨店,最令游客流连忘返的就是桃花了。杨店的桃花品种繁多,远 近闻名,每逢春暖花开时节,只要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桃花就会开得格 外的旺盛,连绵数十里粉红色的桃花像一望无垠的绯云。每年桃花盛开时 节,这里就会举办桃花盛节,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前来赏花、踏春。“桃花 古驿”是春天人们踏春、赏花的好去处 。
据史书记载,此地桃树栽培始于唐朝,北宋时期桃树栽培得到很大发展,形 成十里桃花的自然景观。**时期,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桃树栽培受到极 大破坏。 改革开放后, 桃树栽培达到历史鼎盛时期, 形成了以园艺场为最大板块、 遍布于全镇的万亩桃树基地,杨店成为全国“四大早蜜桃基地”之一。 1992年, 时任中共中央**的**曾亲到园艺场视察, 考察桃树栽培情况。 每当春三 月, 万顷桃花竞相开放, 粉红色的桃花似春之仙子嬉笑追逐在山岗田野, 放眼望 去, 万顷桃花如同灿烂的烟霞, 给古驿大地披上瑰丽梦幻的色彩, 仿佛进入桃花 仙境。 2000年杨店镇举办第一届桃花节, 2001年— 2003年又相继办了三届桃花 节。如今,农历春分前后,到杨店踏青郊游,观赏十里桃花胜景成为远近人们春 游的首选。 2008年,来杨店赏花的不下三万人。 2009年更接近 4万人。桃花旅 游闻名遐迩,成为杨店的旅游品牌。
杨店镇桃花环境保护:
发现问题: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杨店镇对于桃花园环境的保护还不是非 常彻底。我们几个同学随便走进桃花园一看,垃圾随处可见。当然,保护 好这么一片美好的自然景观并不只是当地管理者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靠 我们这些游客提高自身的素质,去呵护这片美丽的桃园。
解决方法:1、桃园内设置垃圾箱。 2、设置相应的告示牌,宣传桃园环境 的保护。 3、桃园内安牌垃圾清理工定时清除垃圾。 4、本镇大力宣传精神 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借助罚款的形式处罚污染环境的游客。
结语: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大致了解了杨店镇的发展现状,经济发展,道 路交通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只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使小城镇更加全 面,健康的发展。
范文四:沾溪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总体规划现状调研报告
--益阳市沾溪镇
二〇一七年九月
目 录
1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第一章 综合概况.......................................................................................................... 3
一 、概述:.......................................................................................................... 3
二 、历史:.......................................................................................................... 3
三、行政区划........................................................................................................ 3 第二章 自然地理条件.................................................................................................. 4 第三章 镇村布局.......................................................................................................... 6 第四章 人 口........................................................................................................ 7
一、 人口总况...................................................................................................... 7
二、人口变动情况.............................................................................................. 10
三、劳动力构成.................................................................................................. 10
四、土地利用现状.................................................................................................. 10
第五章 综合经济........................................................................................................ 11 第六章 产业企业........................................................................................................ 12
第七章 公共服务设施................................................................................................ 13
一 、商业金融设施............................................................................................ 13
二、 行政办公.................................................................................................... 14
三、文教体卫设施.............................................................................................. 14
四、综述.............................................................................................................. 17 第八章 居住............................................................................................................ 18
一、住宅类型和分布情况.................................................................................. 18
二、建筑质量...................................................................................................... 19
三、设施配套...................................................................................................... 19 第九章 道路交通.................................................................................................... 19
一( 陆路交通.................................................................................................... 19
二 、水路交通.................................................................................................... 20
三 、交通设施.................................................................................................... 21 第十章 市政设施...................................................................................................... 21
一、给水工程...................................................................................................... 21
二、排水.............................................................................................................. 21
三、电力.............................................................................................................. 22
四、 邮政通讯.................................................................................................... 22
五、防灾防洪...................................................................................................... 22 第十一章 环境生态及卫生...................................................................................... 22
一、 生态环境现状............................................................................................ 23
二、 卫生状况.................................................................................................... 23
三、 绿化及广场................................................................................................ 24 第十二章 发展前景分析............................................................................................ 24 第十三章 案例分析.................................................................................................... 26 第十四章 规划构思................................................................................................ 26
2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第一章 综合概况
一 、概述:
沾溪乡位于桃江县中部,距桃江县28公里,东与浮邱山乡相依,南与鸬鹚渡镇毗邻,西与大栗港镇交界,北与修山、三堂街两镇接壤,全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2.74万人;山林面积6688公顷,森林覆盖率46.76%,绿化率达48.8%,其中林地3207公顷,竹林1893公顷,耕地1.9万亩,是一个山区农业乡。
二 、历史:
沾溪乡由沾溪和伍家洲合并而成,辖29个村,1995年,29个村分别合并成沾溪村、伍家洲等10个村。
三、行政区划
沾溪乡现辖10个村:洋泉湾4119人,伍家洲3249人,九螺坊2738人,泉水井1925人,双塘2057人,长田坊2389人,卫红3681人,沾溪3158人,杉木村
3122人,白沙洲3121人;共计29559人。
3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行政区划
第二章 自然地理条件
随着沾溪镇在桃江县新的功能地位的确定,为了适应其经济建设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很有必要对沾溪镇的自然地理条件做详尽的调研。
沾溪镇位于东经111.93度,北纬28.50度,镇区距桃江县城18公里,距离益阳市区42公里。镇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其西、北部分别与大栗港镇、三堂街镇、修山镇三镇隔资江相望,南部与东部分别与鸬鹚渡镇和浮邱山镇毗邻。镇域内水系发达,主要河道为:资江、沾溪、罗溪、石洞港河、水渠山沟若干等。沾溪属湘中北资水——洞庭水系的雪峰山余脉地区,山地丘陵及河谷平原相间分布,地势起伏较大,形地势较为崎岖,地面高程一般50-350M之间。该区主要母岩有砂岩、板岩,主要山地土壤为灰壤,也有部分石灰岩风化红壤。
4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地形地势分析
沾溪乡主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纵观1960-2007年所得资料,一般于2月20入春;5月31入夏,9月18日入秋,11月22日入冬。冬季长于夏季,春秋存相当。年日照1382.5小时年均气温16.5?。最冷为1月,月均温为4.2?。最热月为7月,月均温度27.4?。极端低温-7.5?(77年元月30日凌晨),极端高温40.2?(72年8月27日)。等于大于10?积温为5200-5352?,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44.5 mm,4-6月降水量最多,均在170毫米以上,7,9月偏少,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7-32%。12月15日左右初霜,2月12日左右断霜,无霜期在302天左右。降雪期在12月3日至次年3月4日左右,年平均降雪11天,积雪5天。年相对平均温度80%,风向多偏北风、夏季多南风,风速平均为1.1米/秒。主要的灾害性气候有:干旱、暴雨山洪、春秋冷害、冰雹、冰冻、大风等。
沾溪处于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
由于地质条件稳定,水陆交通便捷,沾溪被选址为桃花江核电站建设地,其已成为桃江县域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城镇。
5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第三章 镇村布局
一 、镇域情况:
沾溪镇镇区集中了行政、文化、教育、商业金融、医疗卫生、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在集镇西北,即沾溪村荷叶山,单独规划设立了核电站厂区和办公宿舍区,核电站的前期开工建设为沾溪镇尤其是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提供了发展平台。
镇域内农村居民点分布较散,部分呈团块状,聚集在河滩平原区;部分呈带状,沿省道、乡道、村道两侧或山缘冲沟坡地而建,用地不经济。现状行政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基础一般,自然村居民点出行不便,居住的分布格局与镇村规划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全镇现有行政村10个,行政村密度为15个/百平方公里,截止至2016年全镇域8435户,平均每个行政村843户,人口29559人平均每村2955人。
镇域范围内各业用地,严格按照《沾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用途管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严禁占用耕地。全镇农用地691.33公顷,占镇域土地总面积的79.47%,其中耕地301.95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34.71%;园地70.35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09%;林业用地190.84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21.93%;水面128.19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14.74%。
B、建设用地178.63公顷,占乡域土地总面积的20.63%。其中居住用地80.80公顷,占乡域土地总面积的9.29%;交通用地29.34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37%。
?土地资源利用特征
A、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林地充裕,耕地次之,道路交通用地一般。多类型的土地利用分散交错,层次较多,表现为用地类型相互穿插,分布高低不一,连片集中地类较少。
B、全乡土地形成了农业用地为主的结构格局。农用地691.33公顷,占全乡土地79.47%,其中,农业用地中,主要是粮食作物用地,占耕地85%,经济作物较少,产量甚微;林业用地中,生态林地占林地的25.7%,主要以松、杉为
6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主。经济林占5.9%,主要以竹、油桐、油茶为主。
第四章 人口及土地利用
一、 人口总况
沾溪镇域总面积为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1.95公顷(4529亩)。沾溪镇10个行政村,人口总户数8435户,户籍人口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万人,人口密度454人/平方公里。
沾溪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人口极少。2010年以来,镇域人口增长呈明显放缓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宏观环境及行政政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而引起的。
(一)人口概况
沾溪镇下辖10个行政村,除镇区人口比较集中,人口最大村与人口最小村差值2194人,其余个各村人口分布比较平衡(见表3-1)。
2016年沾溪镇各村镇人口一览表
洋伍名九泉双长卫沾杉白合泉家称 螺坊 水井 塘 田坊 红 溪 木 沙洲 计 湾 洲
人口43271920233431313129(人) 119 249 38 25 57 89 26 58 22 21 559 注:因核电站建设,沾溪荷叶山周边原有居民迁往白沙洲安置区。资料来源:沾溪镇统计办
2016年沾溪镇各村镇人口柱状图
30000
25000
20000人口15000
10000
5000
0洋泉湾伍家洲九螺坊泉水井双塘长田坊卫红沾溪杉木白沙洲合计
截至2016年底,沾溪镇域共有居民8435户,总人口规模为29559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5607人,女性人口为13952人,镇域男女性别比为1.11:1,当年
7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全镇非农业人口为1862人, 占总人口的4.19%。具体数据统计在(表3-2)的总人口一览表详细列出:
2014—2016年沾溪镇总人口一览表 表3-2
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年份 总户数(户) (人) 合计 男 女 2014年 8075 28263 15078 13185 1576 2015年 8236 28829 15106 13723 1646 2016年 8435 29559 15607 13952 1862
由表看出3-2,2014—2016年,沾溪镇的总户数与总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人口增加趋势放缓,这样的态势对沾溪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利的。在男女人口比例方面,男女性别比略有失衡。非农业人口虽然有量,但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大。
1、 人口组成与城镇化率
沾溪镇的人口主要由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和寄宿人口组成。下图(3-3)是2014年至2016年,沾溪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的关系图。总的来说,非农业人口有一定量,但是很明显比例是偏低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进程,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镇区人口6279,城镇化率18.9,,城镇化率偏低,主要原因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和适龄儿童外出就学有关。
2014—2016年沾溪镇总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柱状图 图(3-3)
30000
25000
20000
2014150002015 100002016
5000
0 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2、 人口年龄构成
年龄构成指城镇人口中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现将2016年沾溪镇人口年龄分为6组:幼儿组(0-6岁)、少年组(7-14岁)、青年组(15-18岁)、成年组(19-60岁)、老年组(60岁以上)。为了分析的需要,年龄统计作出年龄
8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构成图(图3-5)和年龄构成图(图3-6)。
从(图3-5)看出,每个年龄区段的男性都比女性多,尤其是在青年组成年组男女比例差距明显,出现这样的状况会影响直接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其余年龄段保持较小差距态势。
2016年沾溪镇人口年龄构成图 图3-5
60岁以上
19-60岁
15-18岁女
男7-14岁
0-6岁
0200040006000800010000
从(图3-6)看出,成年组人口数占了66.4%(占大多数),说明沾溪就业情况处于健康状态,并且存在较大的劳动力潜力,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打下良好的基础。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为6.5%、6.6%,劳动后备军略有偏低。老年组的比例为16.1%,虽小于老年化标准17%,但是存在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趋势。总的年龄结构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
2016年沾溪镇人口年龄构成图 图3-6
幼年组
少年组
青年组
成年组
老年组
通过以上分析,年龄结构相对平稳健康,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1. 沾溪计生育工作的成效;
2. 沾溪镇基于城镇发展的基础上来的,不同于新兴城镇的情况 3. 沾溪镇在桃江县因新建核电站和羞女湖湿地公园而区位独特,在现代观光休
9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闲农业和竹木板材上有一定建树。
4. 镇区人口
沾溪镇区规划区范围包括沾溪村、白沙洲两个村。镇区规划区面积为2.8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底,镇区规划区范围内常住人口规模为6279人。镇区规划区人口构成情况详见下表3-7。
2016年沾溪镇区规划区人口构成表 表3-7
农业人口 4617 常 住 人 口
(人) 非农业人口 1862
总计 6279人
二、人口变动情况
(一)人口增长情况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日益规范和深入,镇域范围内的人口增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镇域人口自然增长总体呈现平稳态势(见表3-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沾溪全镇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逐年提高。
2014,2016年沾溪镇域人口自然增长一览表 表3-8
项目 自然增长率总人数(人) 出生人数(人) 死亡人数(人) 年份 (‰)
2014年 28263 1132 566 12.3
2015年 28829 895 372 10.3
2016年 29559 986 328 11.2
据2016年底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当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33.3‰,死亡率为22.1‰,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1.2‰。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镇域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1.26‰,人口的自然增长保持了相对平稳趋势。
三、劳动力构成
截至2016年沾溪镇域农村实际劳动力人口规模为18267人。从沾溪镇现状调研的产业现状来看,劳动力产业结构为一、二、三的颈形模式,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主要从事板材制作与加工、砂石开
10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采与混凝土制品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主要从事餐饮、超市、商店、农家乐等服务行业。
导致沾溪镇劳动力“一二三”结构的原因如下:
1. 从沾溪镇区的规模来看,仍然存在着规模偏小,区域中心不发达 ,本质上导
致经济发展的阻力,从而无法提供很多劳动力工作岗位;
2. 从沾溪镇劳动力的素质上看,缺乏技术高的产业和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动
力。
沾溪的劳动力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优化,以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加快城镇化建设。
四、土地利用现状
本次调研区域建设用地面积185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面积89公顷,从现状用地分析来看镇区用地体系不完善,居住用地指标过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普遍偏小。
三、
四、
五、土地利用
第五章 综合经济
一、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016年全乡生产总值5280万元,比2015增长10%,实现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332元增加到2583元。完成税收71.6万元,比上年增长8%;乡镇企业总
11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产值达1.35亿元,增长10%
(2)农业产业化晨光初露
2016年,全乡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本要求,围绕“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基本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坚持科技兴粮,科技兴农,改进传统耕作方式,着力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大力提倡大田改种,发展优质稻23500亩,示范农户67户。
?2016年,按照生态林30%,经济林20%,生态兼用林50%的林种搭配比例科学规划,在伍家洲等5个村建成以竹、油桐、油茶为主的经济林生产基地。
?以伍家洲和杉木村为畜牧品改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农村养殖业蓬勃发展,年内,扩充大户养殖30户,实现羊、牲猪、优质鸡规模养殖。全镇共发展养殖专业户145户,其中养牛专业户20户,养猪专业户80户,养羊专业户25户,养鸡专业户30户,养鸭专业户15户;全镇共计养牛0.45万头,养猪5.99万头,养羊1万头,养鸡28万羽。
第六章 产业企业
一、产业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全镇镇村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在全镇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使得沾溪工业在全县乡镇工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镇区拥有砂石企业四家、混凝土公司一家、水产养殖企业一家、竹木板材生产两家、预制混凝土管道企业一家、制冷设备生产企业一家。
沙厂及混凝土公司 富昌制冷设备
12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竹制板材厂 混凝土预制管厂
第三产业主要为以农家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和以资江羞女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生态观光,如石洞港、洋泉湾、沾溪村所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
第七章 公共服务设施
沾溪镇作为桃江县中部枢纽型城镇,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与城镇性质及发展规模相适应,容纳了居民的社会行为,如商业交易、生活服务、生产服务、文教体卫等,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有力
保证。沾溪镇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3.39公顷,占镇区总建设用地的7.28,人均面积15.44m 。根据村镇规划标准,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偏低。
一 、商业金融设施
沾溪镇镇区商业服务、金融机构等公共设施沿路布置,主要在老镇区乡道351两侧。还有一些零星个体小商业分布在石洞港内,主要采用临街店铺与民宅结合的形式。
沾溪镇区现有供销社一家,超市两家位于沾溪中心学校附近。农商银行一家,位于派出所附近,拥有三大电信营业网点,快递收寄点一个,其他还有各类商铺。
13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二、 行政办公
沾溪镇区主要行政办公机构有镇政府、荷叶山社区中心、交管所、供电所、派出所、核电站办公区、混凝土公司办公楼等。
其中镇政府内设党政办、纪检监察办、组织办、宣传办、人武办、统战办、共青团、妇联、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统计站和审计办等机构。其他机构散落在镇区。
镇政府 荷叶山社区中心
交管所 派出所
三、文教体卫设施
(一)教育情况
14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目前镇区范围内有九年制学校沾溪镇中心学校一所、荷叶山社区幼儿园一所。
沾溪乡教育机构情况一览表
有无班级用地面建筑面积标准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名称 积 地址 (m2) 运动(人) 数(人) (个(m2) 场 ) 沾溪中心12000 5800 有 450 45 8 白沙洲 学校
伍家洲中伍家洲9990 4500 有 300 30 6 学 村 王家湾完洋泉湾2240 960 无 220 15 7 小 村 廖家坝完伍家洲2890 1757 无 300 20 8 小 村 李家港完4430 1526 无 220 15 6 泉水井 小
肖车塘完3000 1200 无 200 14 6 卫红村 小
长田坊太平完小 5000 1500 无 210 15 6 村 贺家坪完2280 1000 无 180 12 6 沾溪村 小
杉木村完5436 1240 无 280 19 7 杉木村 小
从总体上而言,大部分镇域村级学校已经撤并,向规模办学方向发展。但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
目前,沾溪镇共有学校11所。在校学生数2823人,但根据人口现状,学龄段人口占沾溪总人口的18.9,即5586人。远大于目前实际在校学生数。说明大部分学龄段人口在外就读,这是致使沾溪镇总人口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 医疗卫生
沾溪镇镇区现有医疗设施只有沾溪镇卫生院。医院主要从事综合性疾病治疗与防治,计划免疫、计划生育实施工作。沾溪乡投资7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卫生院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70%多,报销医药费56万元,近400人得到资助。投资25万元改造了原伍家洲乡政府用房,建成高标准敬老院一座。
15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卫生院
沾溪镇医疗卫生机构情况一览表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床位 名称 地点 22(m) (m) (个) 沾溪乡卫生200 500 25 沾溪乡殷家洲村 院
沾溪乡伍家150 250 10 沾溪乡廖家坝村 洲诊所
沾溪乡王家100 150 4 沾溪乡王家湾村 湾诊所
沾溪乡杉木100 150 4 沾溪乡杉木村 村诊所
伍家洲村卫100 150 3 伍家洲村 生室
王家湾村卫100 150 3 王家湾村 生室
赤光坪村卫100 150 3 赤光坪村 生室
鸡公塘村卫100 150 3 鸡公塘村 生室
石门塘村卫100 150 3 石门塘村 生室
太平村卫生100 150 3 太平村 室
卫红村卫生100 150 3 卫红村 室
龙塘村卫生100 150 3 龙塘村 室
石洞港村卫100 150 3 石洞港村 生室
稻田村卫生100 150 3 稻田村 室
西村卫生室 100 150 3 西村
16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东村卫生室 100 150 3 东村
目前,镇区医疗设施用地面积为0.47公顷,人均医疗设施用地面积为0.54m2。虽符合村镇规划标准要求,但仍处于偏低水平。
(三) 文化、娱乐设施
沾溪镇镇区内设有文化中心一座,位于镇镇府。内设图书室一处。文化中心主要有图书阅览、桌球、乒乓球、琴棋书画创作等活动设施。,沾溪镇另建有网吧两处。
目前,沾溪镇域范围并没有设置体育馆、体育场等体育设施。在规划中应考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
(四)宗教设施
沾溪镇宗教场所镇区有一处,位于童沾公路南侧基本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宗教需求。
瑶竹庙
(五)福利设施
2杉木村拥有一座养老年养护中心,位于杉木村完小西侧,占地面积700 m,
2建筑面积1,700 m。院内现有老人12位,现有工作人员3人。
老年养护中心
四、综述
17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沾溪镇的公建设施并不齐全和完善,一来是沾溪镇原本就是镇村居民点,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二来是镇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能力也是远远比及城市居民的,但是随着城镇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带动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发展及到位。这一切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及大力推广,和镇村居民的配合。在规划中要更注重发展生活活动社区中心和活动场所等等。相信不久的将来,沾溪镇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各项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
设施综合现状图
第八章 居住
中兴镇区及中变相关自然村现状居住用地12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7.92%。自然村居住用地面积112.74公顷(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12.27,人均居住面积144?,超过镇规划标准。
一、住宅类型和分布情况
镇区内城镇居民与部分农村人口是混住在一起的,所以多种居住类型相互穿插。整体来看,沾溪镇区居住可分为两个个类型:民居型住宅、多层住宅。其中多层住宅和独立式住宅分散多分散于民居住宅中,成独立团状分布。
民居型住宅是沾溪镇镇区居住住宅建筑中占主导地位,民居型住宅的居住点分而不均,一般都是沿河道、公路、山前冲沟及山缘坡地布置。由于民居住宅的
18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地区建筑密度都较大,镇中心区域住宅沿街巷布置,外围主要散置在农田周围。
镇区多层住宅位于荷叶山社区,层数在3-4层左右,成片集中布置,共享服务设施,由核电站建设复迁于此。
二、建筑质量
年代比较久的民居住宅大部分是一到两层,建筑多采用清水砖墙、砖瓦结构。
新建的住宅一般都是三到层,外墙壁多以瓷砖或马赛克贴饰。
建筑质量评价分析
三、设施配套
就基础设施上来看,现状镇区配有液化气站点,大部分使用电。在卫生设施方面,镇区配备了卫生站。荷叶山社区配备了幼儿园。
居民点的娱乐设施较少,只有一个文化站。
第九章 道路交通
一( 陆路交通
(一) 对外交通
S308省道联络线桃荷公路沾溪镇主要对外交通,桃荷公路现状路面宽度12米控
19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制宽度45米,主要作为核电站进出通道。
镇区道路
镇区内部道路主要为乡道351及沿沾溪村道、童沾公路组成;均为一块板的断面形式,水泥路面。531乡道路面宽度5到7米不等,童沾公路4.5米,其余村道3米至4米不等。
桃荷公路 351乡道
(二) 客运交通
沾溪镇区现无汽车客运站,但有两处公交车站点,分别位于沾溪大桥桥头和荷叶山社区出口。
镇区居民出行方式主要采用农工班车、小汽车、摩托车、三轮车或步行。 (三) 桥梁
沾溪镇桥梁现有沾溪新桥,跨度109米(桃荷公路),沾溪老桥,跨度76米(531乡道),石洞港桥两座(石洞港公路)。
沾溪大桥 沾溪老桥
二 、水路交通
(一) 码头
沾溪镇镇区主要码头有两个,一个承担货运,一个承担旅游光的客运 (二) 航道
20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沾溪镇的航道主要有资江沾溪其中朱沥段、沾溪。
三 、交通设施
镇区内集中停车场为镇政府前广场。镇区内两处公交车站,无加油站。
第十章 市政设施
一、给水工程
1(给水工程现状概述
沾溪镇镇区现状并无自来水厂,用水来源主要来自深井及沾溪和资江。同时也无成系统的给水管网。
2(存在问题
由于全镇的供水水源主要依赖地下水,可供开采的水资源不足,沾溪、资江水源受污染严重。从长远的角度看,势必会影响沾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长期采取地下水,对当地的地下水水位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今后必须加强节水措施,同时应该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选择新的水源,采取区域集中供水的方式,最好建立地面水厂,减少对地下水地采取,污水集中处理,保护资江、沾溪水质。
二、排水
1(排水工程现状概述
21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沾溪镇内无污水处理厂,镇区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沾溪和资江。远离水域的居民点污水排入池塘和农田。
2(存在问题
该镇没有设专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对河流的污染比较大。镇容环境受到很大影响。镇区域范围内没有完整健全的排水系统。一般小城镇雨污分流,管道排污,明沟排雨水 ,分区处理,分区建设,比较经济适用,合流制利于统一回收处理,规划时考虑因素应更多一点。 三、电力
沾溪的电力主要来源于鸬鹚220KV的变电站,镇内主要电力线为10KV电力线,镇区内变压器数量偏少,用电高峰期承载不了用电负荷,易出现停电现象。 四、邮政通讯
沾溪镇区内有邮局及电信所各一处,电信三大营业网点均有设置 五、防灾防洪
(一)防洪
沾溪镇地处羞女湖库区,沾溪南岸及资江西岸、石洞港河口均无防洪措施且地势低洼,汛期夏季汛期防洪形式严峻。
(二)防灾
派出所所在后山山体有崩塌隐患,老镇区建筑密度大,电力线路凌乱,火灾风险大,镇区无消防站。
地质灾害隐患
第十一章 环境生态及卫生
22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一、生态环境现状
沾溪镇地面水系主要由资江、沾溪、石洞港河构成。但流域内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污水直接排入资江及沾溪。
资江沿岸沙厂延绵暗线两公里,资江暗线破坏严重,沙厂堆沙侵占农田、河滩湿地、开挖山林为堆场,重型运输车辆破坏村庄道路产生大量扬尘,对自然环境及生态以及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沾溪河两岸建设侵占河道,对沾溪河的水质及防洪能力有一定影响。
有电打鱼现象。
二、卫生状况
沾溪镇区内现已建成一座带公厕式垃圾转运站一座,位于沾溪大桥东岸桥头,但还未投入运营,其他环卫设施为垃圾转运车及可移动垃圾桶和焚烧炉式垃圾桶,主要以焚烧炉为主,垃圾处理也主要采用焚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垃圾桶分布稀疏的居民点垃圾随意弃置,污染农田和山沟溪水。
23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垃圾转运站 垃圾焚烧池 三、绿化及广场
沾溪镇区无休闲绿地及公园,绿地主要为山林绿地。广场主要为镇政府一处。 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处于未开发状态。
第十二章 发展前景分析 一、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优势:
1.现状区位
桃江县在长沙至常德沿线处在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沾溪镇是桃江县中部的交通枢纽,是沾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区位条件较为优越。
2.交通优势
沾溪镇顺资水而下经修山可直达县城。两条乡级公路由赤光坪村、殷家洲村在山田村汇合后,与桃马线在17公里处相连。桃荷公路的修建不仅为核电建设带了方便,更服务了沾溪整个区域。
3.丰富的资源优势:
(1)沾溪镇水资源丰富,沾溪与资江在境内交汇,资水流经该镇3个村,沾溪河贯穿全境,上有白竹洲水电站,下有修山水电站,中有五家洲和石门塘小水电站。 (2)林果业资源丰富,全乡有林业用地6688公顷,其中林地 3207公顷,竹林189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8%。
(3)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该镇山水资源丰富,其中包括修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打造沾溪乡自然风光、田园风光。
4.核电带动优势
桃花江核电站是内陆第一个核电站, 国家对桃花江核电站的予以高度重视,桃荷公路的修建对沾溪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核电安置区的建设及核电带来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更是会大大改善当地经济发展。
5.政策优势
沾溪镇的发展目前处于关键阶段,随着国家中部掘起战略的实施,国家向中部省份实施政策倾斜,“长株潭”经济区及环洞庭湖经济区的形成;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增强,为沾溪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二、制约因素
(1)经济总量不足,经济整体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全镇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一定的规模,且发展较慢,规模企业过少和工业链未能形成。现在工业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且多数为三类工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2)城镇建设基础较差,老区道路街道难以加宽改造,不合理的地方也难以调
24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整,城市发展长期依托河道沿岸,设施不能集中布置。镇域内市政公共服务设施过于缺乏,道路等级低,路网不够完善,城镇内垃圾处理、污水任意排施现象较严重。
(3)发展面临新的环境。
沾溪镇建设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一些具备条件的领域有望实现 “跳跃式” 发展,能促进传统产业的嫁接改造升级,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沾溪镇在资金、人才、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缺乏竞争力,尤其是过渡适应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不能很好地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在竞争中就有可能处于劣势,面临很大困难。
(4)沾溪镇城镇化水平低,人才及科技力量不足,在信息时代,如何快速提高城镇化水平,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村人民在创新中发展将是沾溪镇面临的一大挑战。
(5)缺少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本地企业以当地为主,外来企业数量较少。经济整体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低,企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支柱不明,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现状问题汇总及解决措施
1.在掌握沾溪镇的部分资料和进行实地调研以后,经过详细分析总结了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1)城镇功能分区:受地形条件及现状水系等自然条件限制,镇区建设主要集中在沾溪河两岸沿街道路,但功能分区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规划。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类型较为单一,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各类用地分布不均。
(3)工业布局:现有工业主要是资江南岸采沙,没有特色工业。工业用地的布局及选址与防洪、城镇发展用地布局不相适应。
(4)商业设施:商业主要沿镇区主要街道及河道布置,形式较单一,且缺少成规模的商业设施。
(5)住区建设:住宅建设以私建为主,层数多为低层以及部分多层,建筑质量多为一般建筑。
(6)市政基础设施:电力走廊比较零乱,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污水多为自行就近排放,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缺乏污水处理厂。
(7)河岸生态破坏严重:沾溪河以及资江部分岸线破坏严重。沾溪河部分河岸被建筑严重侵占,且沾溪河南岸没有配备防洪堤。
(8)城市管理观念滞后:城市环境和卫生脏乱差。
2.解决对策与措施:
(1)整合镇区优越土地资源,确定并预测未来镇区人口规模,从而确定好镇区的用地规模。合理配置镇区的用地功能分区,并对根据人口规模进行现状用地进行合理配置。
(2)预测并确定未来人口规模,根据标准,对现状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补充和完善,其中包括给排水设施和管网的敷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的敷设、环卫处理设施、公共活动场地及公园绿地等等。
(3)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工业用地和工业布局,对现有工业体系进行完善,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及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4)对现有现有河流,包括沾溪河、资江以及石洞港河等沿岸设置退让线,整治、恢复、保护河岸线。
25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第十三章 案例分析
(一)马鞍山市太白镇总体规划(2004-2020)
1.现状概况:
镇域西接长江,北临姑溪河,东依青山森林公园,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类似于沾溪镇山水特色。
2.规划主要内容
(1)城镇性质:当涂县南部的中心城镇,以工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
(2)城镇规模:2020年镇区人口规模为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792ha,人均建设用地为99?。
(3)用地布局结构,利用自然地形条件,保留山水特色(青山河、龙山、花山),尊重原三个乡镇特点,形成三大功能区(西部工业区、中部生活区、东部旅游服务区)的带状组合结构。规划打造成“一带两轴三片区”的规划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原有乡镇的特点,构筑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第十四章 规划构思
本次调研针对沾溪镇镇区及镇区周边村庄(长田坊村和白沙洲村部分区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地踏勘和现状调研,经过对当地现状情况的分析和思考,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构思:
1.未来城镇性质定位:根据借鉴相关小城镇的发展案例及沾溪镇的现状情况,规划对沾溪镇的定位主要为桃江县城中部区域的一个中心镇,位于羞女湖湿地公园,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镇。
2.镇区未来发展规模:
未来镇区的用地发展规模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发展规模,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大概80.96公顷,发展建设规模较小。预测2035年城镇人口规模为1.04万人,以人均120?的建设用地计算,到规划期末建设用地为124.8公顷。 3.镇区用地规划:
现状镇区用地情况分布较不合理,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及用地评价分析,该镇未来发展用地可主要分布在沾溪河两岸以及向东南延伸至石洞港河以东区域,该区域
26
桃江县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内地势起伏较小,且北靠资江,南倚青山,西临沾溪河,东靠石洞港河,依山面水,环境优美,很有利于打造成山水宜居、生态休闲的旅游小镇。
4.确定镇区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内部功能结构,确定好城镇与山水的关系。规划初步构思确定该镇未来建设用地集中在沾溪河两岸、新镇政府周边以及桃荷公路沿线,并向东延伸至石洞港河沿岸。中部冲沟正对资江与修山,形成镇镇区中部景观绿廊。南部石洞港地区及沙厂恢复岸线成为湿地公园。北部老镇区作为老区综合中心,南部以镇政府及景观绿廊形成镇区新的中心。 5.一二三产的相互配合,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城镇发展的推动力。沾溪镇丰富的竹林资源和水产养殖业及现状发展初具规模的采砂场可以作为以后的工业发展依托,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仙圣山等可作为生态休闲体验、度假服务旅游业的发展依托。
27
范文五:泰山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泰山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泰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一)
第一部分 泰山风景区总体规划(2000—2020)
一、总 则
第1条 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统筹泰山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制定《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2020) 》。
第2条 依据(略)
第3条 规划适用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为156km ’,包括泰山主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两大部分。泰山主景区(含蒿里山一灵应宫一岱庙地区) 面积为148.6km2。东以泰佛路和泰历路为界,南以环山路为界,西以马套至花坦的道路为界,南端延伸至岱庙、灵应宫和蒿里山;灵岩寺景区面积为7.6km2,规划范围基本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
规划范围以外设缓冲区,主景区周围的缓冲区面积约40km2,西北侧以规划范围以外1000m 为界,西南侧以京沪铁路为界,局部扩大至大河水库南岸,南侧基本涵盖泰安旧城,东侧和东北侧边界为环山公路以外lkm ,局部扩大至安家林水库和刘家庄水库东岸。灵岩寺景区的缓冲区面积约3.5km2,以规划范围以外100m 为界,西南侧局部扩大。
第4条 规划期限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1年至2020年。共分三期: 近期:2001年至2005年;
中期:2006的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第5条 规划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是本次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原则。即规划要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保护、建设和管理泰山的有力工具。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分区规划,在分区层次上控制人类活动、设施建设和用地性质,从而使管理者依据分区控制规划的内容实施管理;时间上,远期规划和中期规划为
目标规划和战略规划,重点明确大的方向性原则,同时为中远期规划实施留有一定弹性;近期规划为实施性规划,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落实目标规划与战略规划的相关内容。
2.管理边界惟—一性原则:在空间上管理者只面对一种边界,即分区边界,资源保护、旅游活动与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划要求均与分区建立空间上的联系。
3.保护与利用统筹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保护与利用虽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中的根本矛盾,但并非是不可协调的矛盾。许多情况下,保护与利用同时存在于同一块用地上,处理不妥,将会顾此失彼。因此不应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而应统筹考虑,根据每一地块资源的重要性和敏感度允许不同种类的人类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和利用的矛盾。
二、景观资源评价
第6条 景观资源价值
泰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风景审美价值、典型的地质学研究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泰山景观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地质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
第7条 景观资源特征
泰山景观资源具有强烈的序列感,其特征是
“三重空间一条轴线”。登天序列以蒿里山、岱庙、岱顶为节点,代表地府、人间和天界的三重空间,并以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为人间到天界的三大节奏,其间“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构成步步朝天的神圣气氛,形成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轴线”。
第8条 景观资源分类(略)
第9条 景观资源分类评价(略)
第10条 景观资源分级(略)
第11条 景观资源分级评价(略)
第12条 景观资源分区(略)
第13条 景观资源分区评价(略)
三、性质与目标规划
第14条 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第15条 管理总目标
1.充分保存或保护泰山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完整体现泰山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风景审美价值。
2.在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内,以适当的方式和速度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发展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事业,提供游客高品质欣赏泰山、体验泰山,以及认知泰山的各种机会。
3.以“智能泰山”和“数字泰山”为目标,建立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旅游服务信息系统、旅游预警系统、防火监控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提高泰山管理的科技含量。引进IS09000、IS014000质量认证体系,逐步使泰山的管理与国际标准相衔接。
第16条 资源保护管理目标
1.充分有效地保存、保护、管理并展现泰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物质与空间载体(共84处) ,保证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2.充分有效地保存、管理和展现泰山的文化资源(包括57处文物建筑、1800多处石碑石刻、30000多株名木古树) ,保证泰山历史的延续,保证子孙后代真实完整地欣赏和体验泰山历史文化资源的权利。
3.保护泰山的地形地貌(包括64处奇峰异石和21处瀑布潭池) 及其美学价值。制止对泰山地形地貌的恶性破坏。对地形地貌已遭严重破坏的地区,尽最大可能修复,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到自然状况。
4.保存和保护泰山的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尤其要加强对泰山本地物种的保护,控制和减少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繁育。保存和保护泰山的基因资源和物种组成,保证泰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进程的连续性;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尽最大可能修复,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到自然状况。
5.保存和保护泰山的自然水系(包括泉源和溪流) ,改善自然水质,提高自然水体的洁净度和清澈度。除最小程度地满足泰山风景名胜区的水源供给需求
外,控制直至消除其他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系的破坏。对自然水系遭到破坏的地区,尽最大可能修复,使其在最大限度内恢复到自然状况。鼓励并提倡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6.保护和改善泰山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大气质量,提高能见度,控制直至消除影响泰山大气质量与能见度的人类活动。
7.保护泰山的神圣庄严氛围,控制各种噪声和光污染,减少直至消除与泰山神圣庄严气氛不协调的人类活动。
8.在满足以上保护目标前提下,鼓励以泰山为对象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
9.建立泰山文化与自然资源信息系统,周期性地调查、收集、更新泰山的资源信息,并进行实时监测,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0.明确泰山风景名胜区的边界,建立明显标识,保证资源管理空间上确定性。
11.协调泰山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的建设与管理,使其与泰山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相和谐。
第17条 旅游发展管理目标
1.在满足以上保护目标前提下,根据泰山资源的价值与特征,开展适度的旅游活动,保证泰山旅游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在与资源保护目标不冲突的前提条件下,在适当的空间以适当的方式和强度开展旅游活动,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游客体验。
3.在充分考虑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规模建立泰山旅游服务设施系统,为游客提供必要的、经过严格控制的服务设施。
4.建立泰山旅游信息监测系统,缓解泰山游客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平衡现象。
5.注意处理泰山风景名胜区与泰安市和济南市的关系,在充分有效保护泰山资源的前提下,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第18条 分期目标(略)
四、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
第19条 用地布局
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可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描述,每个层面都反映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1.面状层次:总体上看,泰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强度呈现以岱顶为中心的同心圆渐进式结构。岱麓地区(海拔200m 以下) 是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外围地带,中天门以上(海拔900m 以上) 是核心地带,从外围地带到核心地带的区域为中间地带(海拔200—900m) 。从岱麓到岱顶,资源保护的比重逐渐增强,资源的利用比重逐渐减弱。表现为特殊地貌保护区、史迹保存区和景观恢复用地等资源敏感区增加;设施建设区减少,人工设施的数量减少;人类活动的种类减少、活动强度减弱。
2.线状层次:各类用地呈现以放射状旅游路线为轴的渐进式结构,这是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的用地布局形式。由旅游路线向外,依次为山林野游地、景观保护培育区和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度逐渐增强,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渐减弱,旅游活动逐渐减少直至完全禁止。
3.点状层次:敏感资源区和设施建设区呈现点状分布的状态。敏感资源区是风景区资源保护的极端情况,包括特殊地貌保护区、史迹保存区和景观恢复用地三类,它们依据实际情况随机分布在泰山风景名胜区的面状层次上。设施建设区是风景区资源利用的极端情况,这部分用地依据游线需要和资源条件限制,合理分布泰山风景区的线状层次上。
第20条 资源保护结构
资源保护包括生态系统保护和景观系统保护两个方面
1.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包括地质地貌、自然水系、森林植被、野生动物等) ,按照上条所述的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关系,进行分区保护。具体措施参见
五、 《土地分区控制规划》。
2.泰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系统(包括区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按照景观资源的特征,进行分类保护;按照景观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分级保护。具体措施参见七、《保护与培育规划》。
第21条 主景区旅游空间结构
泰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的旅游空间呈“放射状层级式”结构。泰山风景名胜区从内到外有目标层级、中转层级和人口层级三个层级,从目标层级和中转层级分别向外形成放射状的登山路线。
1.目标层级。海拔1400m 以上,即岱顶,是游客登泰山的最终目的地。从岱顶放射出6条登山路线:岱顶一南天门一中天门,岱顶一瞻鲁台一中天门,岱顶一桃花源,岱顶一卖饭棚子,岱顶一天井湾,岱顶一天烛峰一山呼台。
2.中转层级。海拔900m 左右,位于游客登泰山的途中,是重要的物资供应点和交通中转站。位于这个圈层的有中天门、桃花源和卖饭棚子、山呼台四处。从中天门放射出3条登山路线:中天门一红门,中天门一天外村,中天门一上梨园。从桃花源放射出3条登山路线:桃花源一桃花峪,桃花源一巴山沟—樱桃园,桃花源一打虎峪一天外村。从卖饭棚子放射出1条登山路线。卖饭棚子一玉泉寺一和尚庄。从山呼台放射出1条登山路线:山呼台一艾洼。
3.人口层级。海拔200m 左右,是泰山主景区的进山人口,主要的服务设施建设区。各人口通过“环山路”互连,并与泰安城服务基地建立快速连接。位于这个圈层的有红门、天外村、樱桃园、桃花峪、和尚庄、天井湾、艾洼和上梨园等八处。
第22条 主景区旅游路线结构
泰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的旅游路线呈“伞状”结构,重点旅游线呈“一轴两翼丁字形”结构。
1.“伞状”结构。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线主轴明显,从蒿里山经岱庙到岱顶的传统路线是体验泰山文化最重要的游览线,是整个伞状结构的“伞柄”; “环山路”连接各进山旅游路线,并建立各进山口之间及它们与泰安城旅游服务基地的快速连接,相当于伞状结构的“伞裙”;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其他旅游线路线均以“环山路”为起点,以岱顶为目标,包括桃花峪一桃花源一岱顶、艾洼一天烛峰一岱顶、天外村一中天门一岱顶、和尚庄一玉泉寺一岱顶、天井湾一岱顶、上梨园一中天门一岱顶等,这些旅游线路构成伞状结构的“伞骨”。
2.“一轴两翼丁字形”结构。基于各登山路线的难度、景观和设施不同,形成“一轴两翼丁字形”结构的三条主要登山路线。中轴:蒿里山一岱庙一岱顶,历史文化主轴,传统登山路线,是泰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该路线难度适中,设施完善,沿线世界遗产分布密集,人文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东翼:艾洼一天烛蜂一岱顶,是泰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旅游线,路线短,设施完善,自然风光秀丽。
西翼:桃花峪一桃花源一岱顶,是泰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旅游线,交通便捷,设施完善,自然风光秀丽。
第23条 灵隐寺景区的旅游结构(略)
五、土地分区控制规划
第24条 分区目的
1.用地边界具有惟一性,便于分类、分片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强规划可操作性。
2.明确规定每一地块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3.突出遗产地保护的特征,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对保护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
4.根据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特征,针对不同的旅游方式进行设施的建设和活动的管理。
第25条 分区原则(略)
第26条 分类
1.按照保护和利用程度的不同,将分区依次分为资源严格保护区、资源有限利用区、设施建设区和建设控制区四大类。
2.资源严格保护区是指资源价值高、同时对人类活动敏感的区域。这一大类区域又分为特殊地貌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景观保护培育区、史迹保存区和景观恢复用地共五小类。
3.资源有限利用区是指资源价值较高、同时对人类活动不甚敏感的区域。这一大类区域又分为山林野游地、登山探险区、特殊步行区、步行观光区和机动车观光区共五小类。
4.设施建设区是指资源价值一般、同时对人类活动不甚敏感的区域。
5.建设控制区是指资源价值一般、同时对人类活动不敏感的区域,是风景区核心区和城市
之间的缓冲地带。
第27条 资源严格保护区
1.特殊地貌保护区是指具有特异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地质价值,且资源敏感的地区。
本区基本上位于坡度大于60度的区域,共有7处地块,具体地理位置详见“管理分区索引图”的A1.1—A1.7,名称详见索引表。
本区的管理目标为严格保护地形地貌,使其处于自然状态。
2.生态保护区是泰山生态系统的基底,是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也是资源比较敏感的地区。
本区共有9处地块,具体地理位置详见“管理分区索引图”的A2.1—A2.9,名称详见索引表。
本区的管理目标为严格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其处于自然状态。
3。景观保护培育区是泰山重要的视觉景观地区,景区内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且也是资源比较敏感的地区。
本区共有20处地块,具体地理位置详见“管理分区索引图”的A3.1—A3.20,名称详见索引表。
本区的管理目标为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适当兼顾视觉景观的需要。
4.史迹保存区是指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且资源敏感的地区。主要包括遗产本身和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周围环境。
本区共有1处地块,即经石峪,具体地理位置详见“管理分区索引图”的A4.1。 本区的管理目标为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 真实性。
5.景观恢复用地是指资源的生态保护、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本身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和培育的地区。
本区共有4处地块,具体地理位置详见“管理分区索引图”的A5.1—A5.4,名称详见索引表。
本区的管理目标为恢复本区在生态系统、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原始状态。
第28条 资源有限利用区(略)? △○
第29条 设施建设区(略)
第30条 建设控制区(略)
第31条 分区中的设施控制与管理
第32条 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第33条 分区中的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六、容量与规模
第34条 游客容量的定义(略)
第35条 游客容量的测算方法(略)
第36条 游客容量的测算层次(略)
第37条 游客容量指标体系(略)
第38条 游客容量应用原则(略)
第39条 市场游客规模预测(略)
第40条 游客容量与市场游客规模之间的关系(略)
第4Ⅱ条 规划游客容量(略)
第42条 总人口规模预测(略)
七、保护与培育规划
第43条 保护原则(略)
第44条 保护措施分类
资源保护的措施分为分区保护,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三大类。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各种资源按照其区位、类型和级别,要同时满足分区保护、分类保护、分级保护之相应条款的规定。
分区保护包括资源严格保护区、资源有限利用区、设施建设区三类;分类保护包括文物建筑专项保护、石刻碑刻专项保护、名木古树专项保护、奇峰异石专项保护、瀑布潭池专项保护、生态专项保护等六类;分级保护分为特级景点保护、一级景点保护、二级景点保护、三级景点保护、四级景点保护等五类。
第45条 分区保护(略)
第46条 文物建筑专项保护
1.文物建筑包括古建筑(群)37处、牌坊9处、亭6处、纪念碑4处、名人墓葬2处、墓塔167座、遗址2处。项目清单见表2-16—6。
2.泰山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应制定《泰山风景名胜区文物建筑保护细则》。
3.根据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重点文物保单位等三个不同的等级,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保护。同时,对尚未申报的文物建筑,设定相应的暂保等级,建议按此进行申报和保护工作。
4.根据文物建筑的级别、性质和地理环境,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参见本章各级景源保护的条款) ,建立标志,对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进行管理和控制。
5.对文物建筑的任何改动都需要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6.文物建筑不得随意拆除、移动、复建、加建。
7.文物建筑的修复、修缮和日常维护必须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并有文物保护专家指导。
8.禁止与文物保护无关的一切利用,如作为宾馆、餐厅等,已被占用的要无条件移交文物保护部门。
9.落实消防措施,杜绝消防隐患。文物建筑要配备灭火设备;在非指定宗教活动场所禁止明火,如点灯、烧纸、焚香等;要严格控制电器设备的使用;对有雷击危险的文物建筑要安装避雷设备。
10.要指定宗教活动的地点和范围,对宗教活动严加管理。非指定宗教活动场所不得设置功德箱,不得出售香纸。
第47条 石刻碑刻专项保护(略)
第48条 名木古树专项保护(略)
第49条 奇峰异石专项保护(略)
第50条 瀑布潭池专项保护(略)
第5亚条 生态专项保护(略)
第52条 地质专项保护(略)
第53条 生物多样性(略)
第54条 特级景源保护(略)
第55条 一级景源保护(略)
第56条 二级景源保护(略)
第57条 三级景源保护(略)
第58条 四级景源保护(略)
第59条 景观培育规划(略)
第60条 林相改造(略)
第61条 退耕还林(略)
第62条 泰山保护基金
设立泰山保护基金,专款专用。保护基金用于以上分区保护、分类保护、分级保护以及风景区内居民点的拆迁,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保护经费的来源:
1.泰山门票收入的绝大部分应直接用于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完善●。
2.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各项建设项目的资源有偿使用费。包括一次性收取的资源占用费和运营期间的资源使用费。
3.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各旅游服务设施的特许经营费。其中,住宿类设施的特许经营费应大于餐饮类设施。
4.国家和地方各级的文物保护、自然保护等专项经费。该经费应落实到专项保护中。
5.利用泰山形象及其文物进行商业性的摄影、摄像需要征收相应的费用。
6.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但泰山保护基金属公益性事业,不得进行商业性操作。尤其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捐助泰山保护基金达到在泰山署名立碑,歌功颂德的目的。
八、道路交通规划
第63条 道路交通规划原则与措施
1.恢复和完善泰山的历史步道系统,展示和保存泰山的封禅历史遗迹:恢复全部四条历史上的登封御道;完善从蒿里山经岱庙到岱顶的传统登山路线,恢复地府、人间、天界的神圣序列。
2.调节游客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状态,缓解传统登山路线的旅游压力:增强东线天烛峰和西线桃花源的路况和通行能力,吸引游客,减少中线走回头路的情况,增加泰山的可游览性。
3.根据景观资源特点和环境承受力高低,安排不同类型的旅游路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憩体验和游览主题:泰山风景区的主要登山路线,按照旅游活动的不同特色,规划为特殊步行线、一般步行线、登山探险路和机动车观光路等四种形式。
4.控制快速交通进入景区核心:限制和调整风景区内的快速交通系统,如机动车道、索道等,鼓励和引导游客步行登山;限制快速观光旅游方式,减少对核心景区的冲击。
第64条 对外交通(略)
第65条 环山路(略)
第66条 风景区人口
泰山土景区设八个进山人口:红门、桃花峪、艾洼、天外村、樱桃园、玉泉寺、天井湾、上梨园。其中红门、桃花峪、艾洼为主入口,其停车位和服务设施均多于其他人口。主景区各个进山人口通过景区人口道路与环山路相连。蒿里山、岱庙、王母池和灵岩寺管理上相对独立,设单独的入口。各人口位置和人口道路状况见《道路交通规划图》。
1.红门:红门是泰山主景区南侧的主人口,也是泰山主景区最重要的入口。红门位于传统登封御道上,直接与岱庙到红门的特殊步行路相连。
2.桃花峪:桃花峪是泰山主景区西侧的主人口,距“环山路”650m ,规划保留现有人口机动车道,混凝土路面,路宽8.5m(车行道宽7m) 。
3.艾洼:艾洼是泰山主景区东侧的主人口,距“环山路”2320m 。规划改造人口机动车道,混凝土路面,路宽由原6m 扩大到8.5m(车行道宽7m) ,规划近期(2005年) 完成。
4.天外村:天外村是泰山主景区南侧的次人口。直接与城市道路和环山路相连。
5.樱桃园:樱桃园是泰山主景区南侧的次人口。直接与环山路相连。
6.和尚庄:和尚庄是泰山主景区北侧的次人口,距“环山路”1150m 。规划改造人口机动车道,混凝土路面,路宽由原6m 扩大到8.5m(车行道宽7m) ,规划中期(2010年) 完成。
7.天井湾。天井湾是泰山主景区东北侧的次人口,距“环山路”1620m 。规划改造人口机动车道,混凝土路面,路宽由原6m 扩大到8.5m(车行道宽7m) ,规划中期(2010年) 完成。
8.上梨园:上梨园是泰山主景区东南侧的次人口,距“环山路”1590m 。规划改造人口机动车道,混凝土路面,路宽由原6m 扩大到8.5m(车行道宽7m) ,规划中期(2010年) 完成。
9.蒿里山;蒿里山下设人口一处,与城市道路相连。
10.岱庙:岱庙南北各设一出人口,与城市道路相连。
11.王母池:王母池南面设主人口一处,与城市道路直接相连;北侧设辅助人口一处,与虎山公园相连。
12.灵岩寺:灵岩寺南面设主人口,距公路800m 。规划保留现有人口机动车道,沥青路面,路宽8.5m(车行道宽7m) 。
第67条 特殊步行线
特殊步行线是传统登山路线,是坡度、长度适中,设施齐备的步行游览路线。规划5条相联的特殊步行线见表2-16—7,具体位置和道路断面见《道路交通规划图》。
第68条 一般步行线(略)
第69条 登山探险路(略)
第70条 机动车观光路(略)
第71条 索道
规划泰山风景名胜区内保留客运索道和货运索道各一条,以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满足后勤及应急情况的需要:
1.客运索道:保留桃花源客运索道,改善运营管理,建议从日出前2小时到日落后1小时开放;规划近期(2005年以前) 拆除中天门客运索道’和后石坞客运索道。
2.货运索道:保留桃花源货运索道;规划近期(2005年以前) 拆除西尧观顶货运索道。
3.严禁在泰山风景名胜区内修建新的索道。
第72条 停车场(略)
第73条 其他限制
1.严禁文化遗产集中区内的一切现代交通方式,如机动车、索道、飞机、缆车、轻轨、滑道、自动扶梯、电梯、热气球等。具体空间限制范围见《遗产分布图》。
2.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外的其他道路、其他类型的旅游路线,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必须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景观影响评价。可进行游客意见调查,但游客意见调查必须由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委托第三方进 行。
九、/'X1.景游赏规划
第74条 风景游赏规划结构(略)
第75条 游程规划(略)
第76条 主题旅游规划(略)
第77条 重点游线控制(略)
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78条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原则遵循“泰山游览,泰城住宿;以须定量,渐进调整;利用现状,合理布局;尊重环境,绿色高效。”的基本原则。
1.“泰山游览,泰城住宿”是指在满足游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泰山风景名胜区内部的旅游服务设施。将旅游服务设施,尤其是住宿、购物、餐饮等设施布置在山下的泰安市区。
2.“以须定量,渐进调整”是指泰山风景名胜区内旅游服务设施规模的确定按照‘必须’为原则。 ‘可有可无’的设施不设,可多可少’的设施少设,并在运行过程中逐步调整。
3.“利用现状,合理布局”是指泰山风景名胜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尽量利用现有设施,通过对旅游服务中心数量和级别的调整达到旅游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
4.“尊重环境,绿色高效”是指泰山风景名胜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体量、色彩、材料、造型等方面要尊重所在的环境,甘当配角,能隐则隐,能藏则藏;在设施运行方面要高效率、对环境的污染应控制在环境自净能力以内,直至零 污染。
第79条 旅游服务设施分类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分为宣讲咨询、餐饮、住宿、购物、卫生保健、旅游管理等六大类。旅游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控制在26000m2以内,其中宣讲咨询用房建筑面积2500m2 (含游客咨询中心两处共2000m2) ,餐饮用房建筑面积5000m2,住宿用房建筑面积8000m2,购物用房建筑面积2500m2,卫生保健用房建筑面积500m2,旅游管理用房建筑面积6000m :。
第80条 旅游服务设施分级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分为四级,依次为旅游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次中心和服务点。
旅游服务设施分级规划设旅游服务基地一处,服务中心一处,二级服务中心五处,服务次中心四处,服务点九处。
第81条 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依托“伞状”旅游线路结构,呈“层级式”分布。
1.旅游服务基地设在泰安市区。现有各类接待床位3万余张,规模和标准均满足来泰安和泰山游客住宿需求;餐饮、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等服务设施数量有余,但应提高服务质量;宣讲咨询设施规模和质量均需提高。红门现状旅游服务功能与泰安市区的旅游服务已溶为一体,不再计人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中。在红门改建完善游客咨询中心,建筑面积1500m2。
2.二级服务中心分别设在桃花源、中天门、岱顶、桃花峪和艾洼。提供住宿、餐饮、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等服务,每处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控制在5500m2以内,其中桃花源规划床位250张,餐位400座;中天门规划床位150张,餐位250座;岱顶规划床位100张,坐式休息座500座,餐位400座;桃花峪规划床位150张,餐位200座;艾洼规划床位50张,餐位200座。
3.服务次中心分别设在和尚庄、上梨园、天井湾和灵岩寺。提供餐饮、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等服务,灵岩寺服务次中心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400m2以内,其他服次中心每处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000m2以内。
4.服务点规划在主要步行观光路和机动车观光路沿线,服务中心之间的适当位置,共九处,分别设在斗母宫、四槐树、朝阳洞、竹林寺、核桃园、扇子崖、
山呼台、仙鹤湾、卖饭棚子。提供餐饮、咨询、购物和卫生设施等服务,每处总建筑面积控制在400m ’以内。
第82条 旅游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一览表 (略)
十一、基础212程规划
第83条 基础工程规划的内容(略)
第84条 基础工程规划的原则(略)
第85条 电力供应规划(略)
第86条 邮政通信规划(略)
第87条 给水排水规划(略)
第88条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略)
第89条 防火规划(略)
第90条 防灾规划(略)
十二、游憩调控规划
第91条 游憩调控规划的目的
第92条 游憩调控的层次
第93条 宏观调控
第94条 中观调控
第95条 微观调控
十三、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96条 居民社会调控分区规划(略)
第97条 居民社会调控措施(略)
第98条 居民搬迁分期规划(略
)
十四、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99条 现状与规划用地平衡表
十五、分期规划及近期
项目投资匡算
第100条 近期项目投资分配
第101条 拆除搬迁项目
第102条 保护监控项目
第103条 恢复培育项目
第104条 道路交通建设项目
第105条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第106条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107条 中远期项目
l拆除搬迁项目
驻山单位全部搬迁出泰山风景名胜区。
居民衰减区内22个居民点23910人全部搬迁出泰山风景名胜区。
2.恢复培育项目
在拆除各驻山单位建筑后,采用适当方式恢复该区的山体,并采用本地草种树种恢复该区的植被。
在拆除各居民点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后,采用适当方式恢复该区的山体,并采用本地草种树种恢复该区的植被。
适当调节景观生态保护区用地的林相。
3.道路交通建设项目(表2—16—19)
4.旅游服务建设项目(表2—16—20)
5.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上梨园、天井湾服务中心增设10kV 变配电室;
上梨园、天井湾服务中心从邻近电信模块局或交接箱直接接人通信线路。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十六、管理体制
第108条 管理机构
泰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近期应为具有县级以上政府职能的派出机构,拥有执行《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资格,全面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事宜。中远期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探讨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的各种可行方案。
第109条 行政管理职能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具有以下行政管理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风景名胜区、林业、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根据《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泰山保护、管理、规划、建设(含泰安市文物及博物馆事业管理的) 的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2.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规划和建设工作;依法保护、统一管理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的风景名胜资源,组织开展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估,负责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的管理;按照世界遗产保护公约,负责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管理和监测。
3.拟定、审报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建设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批景区详细规划并加以实施;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管理;对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地带属城市范围的建设项目提出审查意见。
4.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土地、矿产、地质地貌、水源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负责区内土地、矿产、地质地貌、水源等资源开发利用的审核报批;负责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5.管理泰山林业和森林公园,负责区内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和野生动植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负责林业用地和森林采伐许可证的审核、报批;负责区内的园林绿化工作,组织林业、园林、古树名木的科研工作;负责景区内林政管理和森林公安工作。
6.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卫生防疫、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办理区内从事饮食服务、食品经营的发证等事宜。
7.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商业、服务、食宿、广告、娱乐、运输等经营活动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定点办理《风景名胜区准营证》并监督执行;负责对区内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审核和监督管理。
8.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根据风景名胜区旅游容量,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负责区内路政和交通秩序的管理,负责区内专线旅游车辆的组织管理。
9.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客户服务的调查、统计、分析、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负责泰山有关信息的对外发布和宣传。
10.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宗教、水利等有关工作。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11.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的票务管理及票务稽查工作。
12.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文物的保护管理;组织、指导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负责泰山风景名胜区内文物的行政执法及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违反区内文物管理的违法行为。
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泰安市文物局合为一体,建议该机构同时拥有以下行政管理职盲目:
1.主管全市文物工作;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的保护、管理、抢救、发掘、宣传、利用等工作。
2.审报全市重点文物的考古勘探、发掘、保护、维修项目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实施文物工程质量标准,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负责全市文物市场、流散文物、文物出入境和文物安全的管理工作,指导、监督文物单位的经营活动。
4.指导全市博物馆的建设及博物馆间的协作及交流,管理直属博物馆的业务工作;负责文物、博物馆系统人员培训工作。
5.负责对泰安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段、街区、园林等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的保
护,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城市开发建设中与文
物有关的建设项目。
第110条 综合执法职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行政处罚法》、 《行政复议法》、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的要求,建议授予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区域性综合执法职能,并设置如下享有行政执法能力的管理部门:资源、规划、建设、旅游、宗教、林业、环保、公安、工商、卫生和监察大队等。
第111条 管辖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批通过的《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范围。
第112条 灵岩寺的管理(略)
十七、总体规划的实施
第113条 公布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后,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第114条规划地位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经公布,即成为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性法律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修改。总体规划如确需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周内的任何法人和自然人都必须服从《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依据总体规划制定的实施细则、规定和办法。
第115条 建设项目的审批
在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的各种建设项目,其选址和布局应符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建设项目必须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应依据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审查。所有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视觉环境影响评价(VIA)。
第116条 特殊建设项目的审批
在泰山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建设项目,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山东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公路、索道、缆车、有轨电车和升降梯;
2.人造景观景点及其相应建筑物和构筑物;寺庙、道观、庵堂、露天佛像等宗教建筑;影剧院、歌舞厅、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文化、体育、游乐设施;
3.商场、仓库及居民点;
4.新开发的景区、景点、标志性建筑物;
5.可能对景观及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117条 临时建设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范围内的临时建设,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拆除。严格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十八、附则
第118条
第119条
第120条
成果组成(略) 实施日期(略) 解释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