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式
当代中圄的社会主义度展曰榜簇式
口肖启庆 【摘要]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觉垒面构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模式,即垒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阶段性目标、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性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目标的三位 一体的发展目标模式,为我们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宴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 词]当代中国;社台发展;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006—6470(2003)06—0057—03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总结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 大明确将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的头二步,即到 六 发展的历史经验,正确判断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的 20lO年、建党100周年,包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了当 段里面,提出在21世纪的头20年里,我国必须紧阶 代中国的发展目标模式。这是一个包括阶段性目 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 紧 标、整体性目标和根本性日标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发
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 展目标模式,为我们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 与**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相比,全 明的国家指明了发展的 方向。 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 段性目标,具有以下新的内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 凡是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远大目标必然要分 键阶段。对“三步走”的第三步,**曾作过一个
大略的构想,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把第三 阶段实施,在不同的阶段,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现实 步具体化,提出r新“二步走”,把新“三步走”的性强、可望又可及的具体目标,通过这砦近期目标 两步,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头 的实现,为最终实现远大目标和最终目标打下基 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 六大指出 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 长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相当 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 的历史阶段,这中问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
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 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阐述社会主义初
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 奉世纪中 级阶段和这个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时,就提出 了“_=三步走”的阶段性战略日标。经过20多年的艰苦 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在总体卜进入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三步走”战略的 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 加宽 小康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向“更 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 裕的小康社会”乃至“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
平。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开始实施**“三步走” 阶段。发展战略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就是到 2l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具有全面性。十六 世纪中 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伞面的、综 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 合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更加发姨、民主更加健全、 标,**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二,提出了到2010年、 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即
雨蟊藕磊虿墨葫丙—百面ij]57
万方数据
镳磐塑剑
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生活更加殷实”。“全而建设小康}十会,开创中国特 的目标。因此,这是一种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性发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 展目标。 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小断促进社会强领导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这个整体性目标,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经 主义物质 过半个世纪探索的结晶。标志着我们党对巾国社会 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防调发展,推进中华
主义发展的整体性目标认识走向成熟。归纳起来就 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是: 一个全面发展的日标。
第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任何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完成的任务。要
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 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
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 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 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过渡并不断发展,这种进步 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具体地说即抓好
和发展的状态通过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关系全局的下述几方面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
神文明的外在表征体现出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路,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
文明的整体系统中,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 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
础,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政治 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
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保证,为它们提 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 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灵魂, 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 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深化分酉己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力支持。三大文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和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 衡量着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程度。对此,党的
六大不仅规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f‘ 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 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继续积极稳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 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坚持 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要求。通过“三 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 大文明”协调发展,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全面 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进步。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着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 第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党 重加强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要发展目标之一。这是一个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 重 和程序化。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 环境相协调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就是要达到生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 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体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社会 义文化;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提高素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个目标, 质人手,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要深化文化体 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 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 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 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自然资源,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强全 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性目标 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代中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不单是经济 第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发展。这是前两个目标的扩展和延伸。其中在人与 发展的目标,而是经济、政治、文化整体推进的全面
自然的关系上,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发展的目标,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
58广丽蓟丽甄否五面丽—17j丽r
万方数据
环境和生态问题,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 中,促进人的全而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 务”,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们吃、穿、住、行 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耍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 的条件,改善医疗Ii生条件,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 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并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前进,逐 障 理的路子。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 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通过发展政治,保证 展目标都在于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得社会 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发挥人民群众的 创造的各项成果能够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刨造精神,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服务。因此,切实保障人与社会之问的和谐关系,积 权利。通过发展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 檄营造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同,以便放手让 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 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 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促进人的全面 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 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防调发展 人民,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人与人关系 统一起来,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 t,要处理好工人与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问的关系, 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ifli物 缩小T农、城乡差别;处理好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 质文化的充分发展,又能促进人的全丽发展。 别扩大 通过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扭转地区问差
第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人民 的趋势;处理好先富和后富之间的关系,以 素质的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 共同富裕为目标,既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面发展,需要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合法经营先富起米,又加强政府收入分配的调节职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上下功夫。对绝大多数人来 能,并有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促进党与
说,最重要和最急需的应是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和 群众之』日J、各个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问和谐
关系的建立。 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具体实践中致力于形成全民学
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刑社会,致力于形成比较完善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致力于提
中国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根本性日标是促进人 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发展
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 的全面发展。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政 力量。要深入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 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要以人作为出发点 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 和归宿。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 强道德教育,在引导人们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 发展。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与其他方面的社 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弘扬和培育民族 会发展内容相比,处在优先和突出的地位。 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素**在I‘六火报告中,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 要通过发展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同促进 义建设者,通过推进素质教育,造就大批高素质的 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只有思想文化的不 一个目标。并且指出:紧紧把握住发展这个执政兴 断进步和发展,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 国第一要务、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 人,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社会主义现代 参考文献: 的全面发展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化建设的本质。党的第三代领导把人 [1】**(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l 标明确提 【2]**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993(3) 也是对当出来,这既是巾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现实需要, 作者简介: 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具体体现前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新揭示。在当 肖启庆(1956一)女,安徽人,江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在:
剐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人民 责任编辑:李翠玲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面瞒画匪淫甄丽『_1历丽]?
万方数据
范文二:-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趋向
,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趋向 2002年10月
第l8卷第5期
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heUniversityofPetroleum,China(EditionofSocialSciences)
Oct.2002
V0】.18No.5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
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趋向
刘长欣,景雁琚
(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摘要]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十分紧迫的发展任务.发展
不仅指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进步,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德,智,体
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因
此,追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应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趋向. [关键词]个体;社会;发展;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51(2002)05—0036一(O3) 一
,个体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人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体,既有主体主动
性的一面,又有客体被动性的一面.在每个人身上,
总体现出辩证统一的主体主动性与客体被动性.
人的个体发展也具有主动性与被动性.个体的
身心发展既是一个主动性与被动性辩证统一的过 程,又是一个主动性与被动性辩证统一的结果. 唯心主义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者唯上帝意志, 将人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产物,或者唯个人意志,将人 看成是自由意志,自我设计的产物.马克思辩证唯 物主义则不仅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反动,而且也抛弃 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影响 下的产物,但绝对不是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的消极产 物.因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也 一
定是受教育的".[1](Pl7'环境(包括教育)影响人,人 同时改造着环境.一个人的变化发展都是他在一定 的历史,社会,现实条件制约下,在积极主动地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在教育条件下, 受教育者被置于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过程之中,其身 心的变化发展更充分地体现着主动性与被动性. 二,社会发展的人为性与为人性
人不仅是构成社会的内容,更是社会历史的主 体,是社会唯一的有机要素,是历史有目的创造者. 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J(P16) 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去理解和说 明社会历史的形成,同样,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应该到 它的主体和创造者身上去寻找说明.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概率意义上来说, 是一个在特定的地球地理环境下,既是人为地创造 的,又是为人地创造的有规律的过程和结果. 社会发展的人为性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发展是 由社会历史的主体的人的主体力量即人的劳动创造 活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为人性主要是指,社会发
展是一个以人为目的而且不断地满足人的需要的过 程,而不是一个无目的的,纯粹自然和自发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总是处处留下人类意志的烙印. 人们提高和发展自身社会的生产力,改革和完善自 身社会的生产关系,以此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创造 一
个美好的社会,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各 方面的需要,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 个体发展具有主动性和被动性,社会发展具有 人为性和为人性,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相互制约性.
1.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制约
首先,个体发展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收稿日期]2002—05—20
【作者简介]刘长欣(1964一),男,河南叶县人,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
教授.
36
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社会系统与人 工系统(如机器系统)的重要不同,在于它的动力是 内在的,直接来自它的各个要素的能量.人是构成 社会有机体的唯一能动要素,毫无疑问,生活在社会 中的个人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动力能量,以人的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动因,由人利用自身主体力量制 造工具,使用工具而作用于客观世界来创造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形成的物质 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推动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向前发
展.其中,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而构 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人必须首先是具备一定生产劳 动能力的劳动者.人的劳动能力就是人在劳动过程 中所能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甚至包括道德力量的总 和.而个体的发展正包括个体体力,智力,道德力量 在内的各方面主体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提高.个体的 发展,即人身各种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社会各个 动力源的壮大.这种得到发展的个体能力构成一种 合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人为性 就来自发展了的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人的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动力条件.社会系统中 每个人的动力源作用及其强度决定着该社会系统的 运动和发展水平及强度.离开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其次,个体的发展需要制约着社会发展的目的. 前面已经讲过,社会发展具有为人性,社会的目 的反映社会中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决定着社会的目 的.社会发展的目的当然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中个体 人的发展要求,因此,个体发展的需要必然制约着社 会发展的目的.社会生产方式实质上就是人的需要 的满足方式.社会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 关系的完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生 存,发展需要的.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 展曾以牺牲部分人的个体发展为代价,但社会终究 还是朝着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全体成员的需要的方向 发展的.人类长期不懈地劳动,创造,奋斗,抗争,目 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先进的,理想的美好社会,以此来 更好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及全面,和谐发展的 需要.
第三,个体发展所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 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物质文明包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 提高又包括着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人的体力和智 力的发展.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科学 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社会中人 的发展与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的发展一道 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只要分析一下社会中人的发展程度,就可以知道该 社会发展的水平.
2.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的制约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自身自由与充分发展 的理想.但这种追求必须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人 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历史,同样,也不能随心所欲 地发展自身.自由,只能是以尊重,认识,掌握并利 用规律为前提的自由;充分,也只能是在一定社会发 展历史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的充分.个体发展的需 要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且,个体发展需要 的满足即个体发展的实现又有赖于社会发展所提供 的条件.所以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 作用.
首先,社会发展向个体发展提出客观要求,使个 体发展成为必然和必要.
唯心主义往往认为个体的发展原因来自天国的 启示或上帝的召唤(如:为来世作准备,皈依上帝,与 上帝共享荣耀与幸福),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社 会发展的目的虽然反映个体发展的需要,但由个体 发展需要集中而成的社会发展需要一旦形成,就会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个体发展的需要.个体的发 展需要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对个 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内部的发展需 要后就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动因.社会发展要求其成 员怎样,其成员就会有怎样的发展需要和怎样的发 展结果.例如,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社会 中,以保守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客观上要求劳动在分 工的生产关系中进行,分工的生产关系客观上就要 求着劳动者向片面发展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工业 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 的形式".o2)这种以革命性技术为基础的机器 大工业生产客观上"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 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0](o2)因而,人的全面发展 客观地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剥削目 的则必然要求一部分人成为另一部分人榨取剩余劳
马克思正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 动价值的机器.
观要求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需要出发而提出人 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的.
其次,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 个体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
社会发展不仅向个体发展提出客观要求,使个 体发展成为必然和必要,而且还为个体发展提供必 要的条件,使个体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例如,"像 37
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就 一
方面"取决于需要",一方面"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 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
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P449)
"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以前的或同时代人的历 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P5O5),作为社会成员 的个人从来不是,也根本不可能是"在他们关于人的 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 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P497'发展 的.个体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的,精神的,权力的,闲 暇的以及教育在内的条件都由社会提供,离开社会 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个体发展就根本不可能得以实 现.因而,在有限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下, "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 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 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为满足最迫切 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 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P497).这
要消灭那种牺牲大多数个人的发展以满足少 说明,
数个人发展的垄断权,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 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与生产 关系高度完善的前提.我们所不懈努力而为之奋斗 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是全体社会成员"个人的独创的 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 会".$4](P5O6)
第三,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性质,内容和 程度.
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不同,使个 体发展在性质和内容上就有所差别;社会发展为个 体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多少,制约着个体发展程度 或水平的高低.这极易从跨文化,跨时代,跨区域的 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和不同文化传统背
景下的各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人的发展的素质或规 格要求中找到说明.
值得说明的是,在制约个体发展的诸社会因素 中,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其中,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最根本,生 产关系的制约作用最直接,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水 平对个体发展的需要和水平的制约作用都是以生产 关系为中介的.
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一致性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其后果是个体 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一致.从上面有关个体发展 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分析中,我们不难 看出,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一 方面,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有赖于 个体发展,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 方面,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条件,个体发展依赖 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个体的发展.正如江泽 民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 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 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 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 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 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 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_5]个体发展与社会发 展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律它和它律的双向互动作用. 这种双向互动作用的结果,必然是个体发展与社会
发展的相互一致.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 一
致.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 之间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辩证统一性.这 是我们认识关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 的最后结论.不存在脱离个体发展的社会发展,也 不存在脱离社会发展的个体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 发展统一于一个历史过程中,并构成整个人类历史 发展的全部内容.追求人的个体的德,智,体等综合 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 协调进步的和谐统一,应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 趋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恩格斯.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J.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1.
[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
[责任编辑:王良泉]
范文三: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 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总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范文四:**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与科学发展
观
2005年第3期学术论坛
(总第170期)ACADEMIC)R
NO.3.2005
(CumulativelyNO.170)
**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邓军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改革开放后,**洞察世界发展,立足中国国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进行立体
架构与设计,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
越.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5)03—0001—04 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创新,是**发展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世界潮流,立足中
国国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总体
设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
要贡献.以此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我们党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
展至关重要.
一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
立体构架
自近代以来,实现中国的近,现代化就一直是 中国有识之士孜孜不倦的企盼与追求.新中国成 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 "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站在时代的前沿,考察世界范 围的现代化进程,深入思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需要 解决的特殊问题,进行大胆创新,从不同角度对中 国现代化目标进行多维,立体构架和设计,形成了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体系,其基本内容 包括:
1.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和坚持新的发 展观.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总体发展目标.邓 小平摈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提出了一个包括经 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目标. 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 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 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 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 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正是以这一重要论述为指导,我们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针对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与市 场经济的接轨.提出"共同富裕"的最终发展目标. 为体现中国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指出:"我们搞
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 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 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0"[](m57坚持社 [收稿日期]2004一ll一19
[作者简介]邓军(1965,),男,广西灌阳人,中共广西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副
教授,研究方
向:思想政治教育.
1
会主义方向,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现 代化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 发展至今已被证明是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 方式,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效应必然会带来 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已被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 历史所证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 必须将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融为一体,并以共 同富裕作为最终发展目标.
3.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基础, 提出分"三步走"的阶段发展目标.当"文化大革 命"结束,重新打开窗户看世界之时,**越来越 清楚地看到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78年 10月到1979年初,**频繁出国访问,先后到 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主要是考察 经济.这一系列出访,使**进一步了解了世 界,了解了现代化,了解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新兴 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1979年7,8月问,** 又先后视察了安徽,上海,山东,天津等地,回到北 京后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名词.指出 到20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70年代末的水平.1979年12月,在同来访的日本 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 之家".1981年提出,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 番的设想.在此基础上,1982年8月,**进一 步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设 想.这使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备了切实可行 性和可操作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是其
新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实质上是社会主 义的现代化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实际相结合,总结世界现代化运动和我国几十年社 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借鉴西方社会 发展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新发 展观.这一新发展观摈弃了传统发展观中或突出 阶级斗争,或片面强调经济指标,而忽视政治,文化 建设,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局限,更是对中国传统平均主义观念的超越.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中国社会主义 在现代化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 昌盛,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变革与发展,体现了重 点性与全面性的统一.**的发展理论是在十 2
一
届三中全会后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当时中国在发 展问题上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实现从以阶段斗 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这一现状出发,确立
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首要地位.强 调"要特别注意物质文明".但他同时以政治家的 战略眼光和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坚持唯物辩证法 的矛盾学说,深刻分析并科学地阐述了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认为"两个文明"是 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 翼,缺一不可.提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 明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 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能够沿着 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 才能建设一个科学发达,文化昌明,政治民主,法制 健全,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社会.因此,**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 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 手抓打击犯罪分子;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以 这一思想为指导,我们正不断朝着经济发展,政治 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迈进. 2.把生产力发展与人民利益实现紧密结合起 来,体现了增长与发展的统一.在经济文化都比较 落后的国家,要想较快地实现现代化,必须制定一 个切合实际,反映时代要求,又能激励群众,凝聚人 心的战略步骤,党的十三大确认的**提出的中 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便体现了这一要 求."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到1990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 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 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展国
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 步走"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 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这种发展 构想,将体现综合实力的人均国民收入指标与反映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的社会发展指标统一起来. 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 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 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深刻指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 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 益."【J【Pl?)他反复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能否为人 民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 成败,要求"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 一
切言行"(3(p368).
3.强调共同富裕的过程性,实现了对中国传统 均平思想的超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传统 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是小生产方 式的产物.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小生产的生产方 式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发展异常缓慢,人们只能维 持一种较低的生活水平.于是人们害怕竞争,害怕 分化."等贵贱,均贫富","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 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始终 是历代农民阶级的主张和追求.而这种思想意识 又与社会主义社会中"左"的思想奇妙地结合在一
起,不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 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成为人们的精神桎 梏.长期以来,人们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优 越性来固守,到头来,虽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却仍 旧是共同落后,普遍贫穷,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到了 崩溃的边缘.在总结这一点时,**指出:"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共 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和同等程度的富裕,而是一种有 先有后的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 同富裕的目的.**的"先富与后富"思想解决 了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使人 们头脑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触动 和涤荡.
三,以**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为
牢固树立和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观,推 指导,
进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发展的世纪.但由于受 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人类在享受社会发 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 源耗竭,人口爆炸,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全球性 问题.为在21世纪全面提升我国的文明水准,顺 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面 向未来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将**"发展是硬 道理",提升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 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 调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
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 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这正是对** 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进 程的新贡献.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 须做到:
1.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和谐统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要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一 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而发展必须是综 合的和全面的,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 平,文化进步等各个方面.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任 何一个领域的突进,都将使系统失衡,由此而导致 的种种不良后果最终会使发展受阻.众所周知,在 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能 包含发展的全部内涵.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人们的社会公平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等将 得到提升,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获 得成功.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条 件,而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文化发展等又为经济 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和精神动力.只有实现经济与 社会互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从而实现在经济 发展基础上的政治,文化,教育及人自身等诸方面 的协调发展,又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生活更加殷实.
2.倡导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克服 过去片面地把社会规律凌驾于人的主体选择,人类 的创造性活动之上的倾向,真正确立人在社会发展 中的主体地位.坚决摒弃那种无视人的存在,把人 曲解为既定历史命运的消极承担者的错误观念. 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论者,而最 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又是相互联系的,联系这两者的 根本点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两个互动 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还受到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局限,但这 3
绝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 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 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将以人 为本,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 和各个方面之中,将其作为我们评价各方面工作成 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出以人为本同党代表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出发点就是要坚持以人 为本,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 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我们要坚持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作为
对任何发展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 谐共处和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发展.可持续发 展是人类对自己和自然环境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 关系再认识的结果,是人类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消 耗,生态失衡等难题所制定的战略对策.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 告中将其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 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的《里约宣言》将其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 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 生活的权利".据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对可持 续发展观加以理解.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 改变过去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和征服,统治, 索取的方式,尊重自然作为系统而存在和发生作用 的规律,维护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有机进化;要清 醒地认识到实践的双重效应,建立高效低耗的经济 发展模式,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尽量减少发展的 资源,环境与生态代价;要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中 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 决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二是在当代人与后代人 的关系上:要确立代内与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观.在代内,任何个体,群体,国家,地区的发展,不 能以危害其他个体,群体,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 价,不能剥夺其他个体,群体,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权 利,尤其要尊重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避免 富裕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满足日益膨胀的消费 欲望而滥用资源,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贫困者 为维持生存而掠夺性地利用资源.在代际,要在世 4
代之间合理分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份额,保护人类 世代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命支持系 统.
4.坚持从全人类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国的发展 问题.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同时,构建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发展问题是一个世 界性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以敏 锐的眼光观察世界,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 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判断.他说:"现在世界上真 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 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Pl05)他 认为在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中,发展问题占有更重 要地位,是核心问题.因此,所有国家都要改变发 展思路,"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 识"[](82】.今天,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已不可 逆转.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谋求 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封闭保守和自我中心主义 的观念,以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发 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和新趋势,审慎地处理世界发 展与本国发展的关系,寻找并抓住发展的机遇,学 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 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同时要正确估计风险 和应对挑战,尽量避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因此, 中国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共同规律的同 时,立足于中国的传统社会基础,着力解决中国的 特殊问题,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标准和普遍规律同中 国特殊传统社会的现代化之间的统一;必须争取在 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下,在充分发挥自身优 势,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提升现代化
水平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政治经济秩 序中抢占有利地位;必须将引进先进成果与自主创 新相结合,使外来先进成果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切实 融为一体,并进而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起点和促 进创新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责任编辑:胡彩芬]
范文五:**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年第 期,""# $ 1 2 $""# !.!学 术 论 坛 (总第 期)()%&" *+, -0+ 34356798:5; 1 2 %&" ’(’)(./(.
邓 小 平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目 标 理 论 与 科 学 发 展 观
邓 军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
,摘 要,改革开放后,**洞察世界发展,立足中国国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进行立体
架构与设计,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
越。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 % ’ %""= ? ==$= !""#"$ ? """% ? "= 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创新,是**发展理 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和坚持新的发% 2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世界潮流,立足中 展观,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总体发展目标。邓
小平摈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提出了一个包括经 国国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总体
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目标。 设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
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 %>&> 早在要贡献。以此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我们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 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 展至关重要。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 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 立体构架 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以这一重要论述为指导,我们党确 自近代以来,实现中国的近、现代化就一直是="" 建设="" 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即中国有识之士孜孜不倦的企盼与追求。新中国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以这一重要论述为指导,我们党确>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 针对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与市 ! 2 展战 略。 “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场经济的接轨,提出“共同富裕”的最终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后,**站在时代的前沿,考察世界范
为体现中国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围的现代化进程,深入思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需要
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指出“:我们搞 解决的特殊问题,进行大胆创新,从不同角度对中
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国现代化目标进行多维、立体构架和设计,形成了 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体系,其基本内容 坚持社 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包括: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邓军(—),男,广西灌阳人,中共广西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 %>A#
向:思想政治教育。
万方数据 %
会主义方向,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现 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当时中国在发 代化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 展问题上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实现从以阶段斗 发展至今已被证明是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 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开创社会主义现 方式,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效应必然会带来 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这一现状出发,确立 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已被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 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首要地位。强 历史所证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 调“要特别注意物质文明”。但他同时以政治家的 必须将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融为一体,并以共 战略眼光和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坚持唯物辩证法
同富裕作为最终发展目标。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基础, 的矛盾学说,深刻分析并科学地阐述了物质文明和 " !
目标。当“文化大革 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认为“两个文明”是 提出分“三步走”的阶段发展
命”结束、重新打开窗户看世界之时,**越来越 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 年#$%& 清楚地看到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翼,缺一不可。提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 月到 年初,**频繁出国访问,先后到了 #’ #$%$
明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 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主要是考察经
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济。这一系列出访,使**进一步了解了世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能够沿着 了解了现代化,了解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 年 月间,**又先 #$%$ % ( & 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 国家之间的差距。后视察了安徽、上海、山东、天津等地,回到北京后 才能建设一个科学发达、文化昌明、政治民主、法制 )’ 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名词。指出到健全、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年 %’
年 月,在同来访的日本首相 #$%$ #) 社会。因此,**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 代末的水平。
本世纪末,实 现“小 康之 大平正芳谈话时提出:到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 年提出,年翻一番,两个年翻两番 #$ #’ #’ 家”。手抓打击犯罪分子;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以 把生产力发展与人民利益实现紧密结合起 )" 年 月,**进一步 #$&) & 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这一思想为指导,我们正不断朝着经济发展、政治 来,体现了增长与发展的统一。在经济文化都比较 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设想。
落后的国家,要想较快地实现现代化,必须制定一 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迈进。这使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备了切实可行性和 个切合实际、反映时代要求,又能激励群众、凝聚人 可操作性。
心的战略步骤,党的十三大确认的**提出的中
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便体现了这一要 年, #$$’ 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是其 求。“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到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 #$&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新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 )’ 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实质上是社会主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展国 )# 义的现代化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 步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走”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 即实际相结合,总结世界现代化运动和我国几十年社 “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这种发展 构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借鉴西方社会 想,将体现综合实力的人均国民收入指标与反映 人民发展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新发 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的社会发展指标统一起来。 在领展观。这一新发展观摈弃了传统发展观中或突出 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阶级斗争,或片面强调经济指标,而忽视政治、文化 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 成”、 建设,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 定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中国社会主义 #" 局限,更是对中国传统平均主义观念的超越。 它 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深刻指出: “社,#,在现代化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 代 表 着 人 民 的 最 大 的 利 益、最 根 本 的 利 益。”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 为*#+!)昌盛,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变革与发展,体现了重 他反复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 点性与全面性的统一。**的发展理论是在十万方数据 )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能否为人 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 民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 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成败,要求“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 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 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 ,(,)"#$% !。一切言行”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强调共同富裕的过程性,实现了对中国传统 #&
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这正是对** 均平思想的超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传统
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 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是小生产方
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 式的产物。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小生产的生产方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进 式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发展异常缓慢,人们只能维 程的新贡献。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 持一种较低的生活水平。于是人们害怕竞争,害怕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和谐统一。 !& 须做到:分化。“等贵贱,均贫富”,“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始终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要坚持 是历代农民阶级的主张和追求。而这种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一 又与社会主义社会中“左”的思想奇妙地结合在一 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而发展必须是综 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而 且成为人们的精神桎 起,不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合的和全面的,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 梏。长期以来,人们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优
平、文化进步等各个方面。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任 越性来固守,到头来,虽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却仍
何一个领域的突进,都将使系统失衡,由此而导致 旧是共同落后,普遍贫穷,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到了
的种种不良后果最终会使发展受阻。众所周知,在 崩溃的边缘。在总结这一点时,**指出:“社会
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能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共
包含发展的全部内涵。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得到提升,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获 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和同等程度的富裕,而是一种有
展,人们的社会公平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等将得成功。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条 先有后的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
件,而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文化发展等又为经济 来,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
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和精神动力。只有实现经济与 同富裕的目的。**的“先富与后富”思想解决
社会互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从而实现在经济 了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使人
发展基础上的政治、文化、教育及人自身等诸方面 们头脑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触动
的协调发展,又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和涤荡。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三、以**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为
倡导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 ’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观,推 生活更加殷实。
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 进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克服
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发展的世纪。但由于受过去片面地把社会规律凌驾于人的主体选择、人类 ’!
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人类在享受社会发 的创造性活动之上的倾向,真正确立人在社会发展 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 中的主体地位。坚决摒弃那种无视人的存在,把人 源耗竭、人口爆炸、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全球性 曲解为既定历史命运的消极承担者的错误观念。 世纪全面提升我国的文明水准,顺 ’! 问题。为在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论者,而最 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面
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又是相互联系的,联系这两者的 向未来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将**“发展是硬
根本点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道理”,提升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
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两个互动 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 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 调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万方数据 #
人的全面发展还受到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局限,但这
绝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 代之间合理分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份额,保护人类 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 世代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命支持系
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 统。
坚持从全人类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国的发展 (" 色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将以人
问题,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同时,构建适 为本,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发展问题是一个世 和各个方面之中,将其作为我们评价各方面工作成 世纪 年代初,**就以敏 ’) %) 界性问题。早在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出以人为本同党代表最广 锐的眼光观察世界,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 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建设社会主 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判断。他说“:现在世界上真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出发点就是要坚持以人 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 ,’(,*#)+)他认 为本,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 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为在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中,发展问题占有更重要 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地位,是核心问题。因此,所有国家都要改变发展 我们要坚持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作为 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 !" 思路,“应对任何发展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今天,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已不可 谐共处和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发展。可持续发 识”
逆转。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谋求 展是人类对自己和自然环境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
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封闭保守和自我中心主义 关系再认识的结果,是人类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消 难题所制定的战略对策。年 #$%& 的观念,以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发 耗、生态失衡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 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和新趋势,审慎地处理世界发 告中将其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 展与本国发展的关系,寻找并抓住发展的机遇,学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 ’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 大会的《里约宣言》将其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
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同时要正确估计风险 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
和应对挑战,尽量避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因此, 生活的权利”。据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对可持
中国现代化必须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共同规律的同 续发展观加以理解。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
时,立足于中国的传统社会基础,着力解决中国的 改变过去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和征服、统治、
特殊问题,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标准和普遍规律同中 索取的方式,尊重自然作为系统而存在和发生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优
国特殊传统社会的现代化之间的统一;必须争取在 势、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提升现代化 的规律,维护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有机进化;要清
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下,在水平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政治经济秩 醒地认识到实践的双重效应,建立高效低耗的经济
序中抢占有利地位;必须将引进先进成果与自主创 发展模式,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尽量减少发展的
新相结合,使外来先进成果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切实 资源、环境与生态代价;要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中
融为一体,并进而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起点和促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 代内与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进创新的内生动力。
决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二是在当代人与后代人 观。在代内,任何个体、群体、国家、地区的发展,不
的关系上:要确立,参考文献, 能以危害其他个体、群体、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
,,**文 选:第 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 ," 价,不能剥夺其他个体、群体、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权
#$$(" 利,尤其要尊重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避免 ,,邓 小平文选:第 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 " ,富裕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满足日益膨胀的消费 #$$" !
欲望而滥用资源,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贫困者 ,责任编辑:胡彩芬, 为维持生存而掠夺性地利用资源。在代际,要在世
万方数据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