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师:李振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1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个滑块,,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
2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广大一线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当我们走进课改后的高中物理课堂,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理性分析,会发现一些偏离课改初衷,甚至违背教学基本规律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低效运行,并且有些被教师习以为常,从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障碍。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二是应试教育的误导。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些理念、行为作简要分析。
1(机械的传授教材:重复制、轻整合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机械传授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知识线索到教学素材基本上是照搬教材。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跟过去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再是“铁板”一块,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必须根据教情、学情合理选用,并提倡二次开发。例如高二物理《恒定电流》一章中的“欧姆定律”一节,教材编排的“探究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是采用分压式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学情分析表明,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电路知识基本遗忘,分压式电路的原理对于刚学习高中电路内容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照搬教材,距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台阶明显。
4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如能在回顾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限流式电路切入,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后,再逐步过渡到分压式电路,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展开合乎逻辑的思维,从而化解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总体分析,重复制,轻整合教学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的分析意识不够,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不强。
2(低效的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实质
2(1互动法取代讲授法
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上公开课,老师谈“讲”色变,他们担心背上“填鸭式”和”满堂灌”的黑锅,于是尽可能少讲,不加选择的进行对话互动;或者将课堂拱手交给学生“自学”、“讨论”。似乎课堂越热闹,就越显得教学越有效。其实,讲授法并不完全是灌输式教学。讲授法也可以具有启发性,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讲授,带领学生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学生的思维跟老师的讲授形成共鸣,这样的境界同样也是高效教学。反过来,如果把一句话拆成几句,用填空的方式供学生回答,或者把陈述句故意改成疑问句让学生判断……满堂问,满堂答,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含量极低的互动。表面上热闹,实际上毫无效果,反而将教学搞得支离破碎。
5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即使是小组讨论或者分组实验,也不能完全是“放羊式”。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教师要相机进行指导,最后还要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不能缺少的;分组实验也要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要明确实验步骤、实验观察要点,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再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时教师的巡视指导同样很重要,这样可以及时调控。否则,学生漫无目的的、随意的动手实验,造成课堂混乱,毫无价值,浪费时间。
2(2合作学习取代自主学习
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合作教学,问题一展示,不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就立即布置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养成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代替不了独立思考,没有自主学习的先导必然降低合作学习的质量。问题设计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要让学生先有思维的时间,优先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不能解决或者有困难时,可以再让同学进行讨论,互助互学,合作交流。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3探究性实验取代验证性实验
6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亮点,但不是新课程的全部,科学探究贵在真实。现在不少教师觉得验证性实验就是旧课程的标志,一提到实验就是探究,就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进行探究活动,这是课程改革的一种严重误区。例如,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是学生在初中已经经过探究后获得的规律,到了高中再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走过场式的探究,让学生看了也觉得不自然。科学探究的实质是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如果是已知的结论,我可以进行的实验就只能是验证,而验证性实验同样可以达到实验教学的某些效果。
2(4分组实验取代演示实验
经常听到教师中有这样的观点“能进行分组实验的尽量进行分组实验”,特别在一些展示课上,教师都是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分组实验。其实,未必有效。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不是所有实验都是分组比演示效果好。除了实验仪器紧缺的实验只能安排演示实验以外,对于新授课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需要集中众人智慧共同突破难点,演示比分组可能更加合适。例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时,第一次接触比较复杂的分压式电路,此时,由
7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于学生对于电学实验操作已经比较生疏,直接安排分组实验,如果没有过细的操作指导,学生是很难完成电路连接的,电路不能正常连接实验就无从谈起。因此,先做演示实验,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退化的基本特色:重结果、轻过程
3(1结论缺少感性支撑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容量,为了追求考试分数,灌输知识,机械训练,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口头举几个实例后立即归纳结论,随后演练习题。物理教学演变为物理习题教学,学生学习沉浸在题海中,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获得科学思想的渗透、科学文化的熏陶、科学思维的砺炼,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经。同样是“曲线运动物体速度方向”的教学,如果先联想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然后进行理论证明,最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飞镖”游戏……那么,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体验各种物理思想方法,而且培养了实践意识。这才是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效果。
3(2实验“纸上谈兵”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讲解,轻操作的现象
8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比较普遍。纸上谈兵,黑板上做实验,或者用录像、课件取代真实实验。这都是违背实验教学常规的行为。本真的物理教学应追求真实的物理实验,如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确有难度才可以用录像显示,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实现或者现象不明显或者稍纵即逝的实验,才可以用动画模拟。正常情况下,录像和课件只能作为实验过程的辅助展现。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导致教师对实验教学研究和实践不够到位,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老师们的实验教学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在驾驭教学的分寸以及教学时机的火候把握上明显缺乏经验。实验教学的不规范,导致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使得高考中实验题的得分率一直徘徊不前。
4(消极的教学评价:重要求、轻赏识
初中的物理课堂往往是赞美过多,赞赏过分“廉价”,而高中又恰恰相反。迫于高考压力,高中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更加推崇“严师出高徒”,高估学生对“善话恶说”的领悟能力。课堂互动时,面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所形成的评价一般是:学生表现完美时,教师只“轻描淡写”的说正确,不加任何赞赏(理
9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由是防止学生骄傲);学生表现一有瑕疵,教师立马责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学生答错就挨批评,甚至被训斥。例如,一位教师提问“导体的电阻有什么特点,”,某学生回答“导体的电阻跟材料、长度、檓截面积有关,”,教师不置可否仍然重复上面的问题,并且显得很不满意,从他“代替”学生的“纠正”中我们得知,他期望学生的表达是“导体的电阻由本身的性质决定”。其实学生的回答也有道理,距离所谓“标准答案”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顺水推舟”,这样的处理不但让学生能获得成就感,而且会保持教学具有一定的流畅性。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将学生的认识(哪怕是不太完美的)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是教学智慧的体现。赏识是一种积极的暗示,这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肯定,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催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跟学生互动,耐心引导,悉心指导,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
10 / 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范文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物理组 陈朝晖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个滑块,,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
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
问题便简洁多了(
范文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要对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 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
1、 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凡是实验性较强的教材,教师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设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课外小实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还要认真做好。总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动脑想,从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
2、 实验教学还要着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启发、引导、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观察方法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如放大法、对比法、代替法、转换法、比较法、平衡法和模型法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二、 从物理教学内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教材内容决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双边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必须突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我们选择教法应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经过优化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堂成功的物理课,通常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种教法的随意凑合,一定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选择、认真实施的结果。
第二,还要改革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综合性,在课堂讲解,可随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不同方式:如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结构、逻辑关系推理论证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讲解;对实验性较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作启发式的讲解;对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问题,作点拨式讲解;在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或进行练习之前,作提示性讲解;根据学生在预习、自学或复习中所提疑点,作释疑性讲解。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活动。三、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兴趣倾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性比强,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中常希望独立思考求解,学习气氛比较沉闷。这给教师了解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强讲解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讲解时要注意反馈系统运用,如作业、讨论、考试中的反馈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
学习的能力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活动;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口头的、书面的练习。
四、 从教学关系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 主导" 与" 主体" 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师是交流的主导一方,其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最优学习情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但教师的活动不能离开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可见,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少不了学生的配合;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努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根本。
总之,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范文四: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1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
1 / 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2 / 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
3 / 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3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
4 / 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个滑块,,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
5 / 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
6 / 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2016
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7 / 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范文五: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选编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选编
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定律主要体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问题,又叫惯性定律。学生通过学习要明白物体的惯性和质量有关。
(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作出了准备。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3)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看作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是不受外力的理想情况,与受合外力为零不是一回事。(理想与现实不能等同的)
(4)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适用于一切物体。这就包括地上的物体和天上的物体,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跨越天地之间的鸿沟,把地上的物体运动规律与天上的物体运动规律统一起来。
第一定律中的理想实验是需要学生看一看的。
2、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体现了力和物体质量及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研究中,学生要注重控制变量思想的应用,并且把这个思想深入到实际实验操作中,推广到其他实验的研究中。
(1)瞬时性: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根本原因,力与加速度同时存在、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矢量性: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加速度a 与力F 的方向相同。
(3)独立性: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每一个力产生的加速度只与此力有关,与其他力无关。
(4)同体性:指作用于物体上的力使该物体产生加速度,即F 、m 、a 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
学生要深刻的理解第二定律,肯定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练习和指导。
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定律,学生应明确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不同物体上。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会相互抵消。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注意和平衡力的区别: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力的性质可以不同。
(4)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变换研究对象,从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讨论到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
第三定律的研究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的比较,使问题研究深入一点,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牛顿运动定律应用教学反思
题目的求解需要规范的步骤,解答牛顿运动定律问题需要基本程序:
①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②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④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
确定了解答问题的基本程序,我们就可以理顺自己研究问题的思路,规范做题的步骤,加快做题的速度。
5、正交分解法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结合应用教学反思
正交分解法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结合应用: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常用正交分解法解题,多数情况下是把力正交分解在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上,有Fx =ma (沿加速度方向),Fy =0(垂直于加速度方向)。特殊情况下分解加速度比分解力更简单。
应用步骤一般为: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图;
③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力或加速度分解到x 轴或y 轴上;
④分别沿x 轴方向和y 轴方向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⑤统一单位,计算数值。
结合一定的例题供学生练习使用,巩固所学知识。
6、几个理想模型的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一些物理情景不会模型化,以至于做题思路不清,注意中学物理中的几个理想模型
(1)轻绳: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时形变量微小(不计),绳中弹力可以突变,只能拉不能压。
(2)橡皮绳: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时形变量较大,内部弹力不能突变,只能拉不能压。
(3)轻弹簧: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时形变量较大,内部弹力不能突变,既能拉亦能压。
(4)轻杆:质量不计,内部弹力处处相等,受外力作用时形变量微小(不计),内部弹力可以突变,既能拉又能压。
7、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及受力情况无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有的同学总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理由是物体运动速度大,不容易停下来;速度小,容易停下来,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成惯性大小是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了相同阻力的情况下,速度(大小)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是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惯性是相同的,与它们的速度无关。
8、整体法与隔离法教学反思
在连接体问题中,如果不要求知道各个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各个物体具有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质点) ,分析受到的外力和运动情况,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如果需要知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隔离法和整体法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交替应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有关连接体的问题。
若一个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而又不需要求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对系统整体列式子,可减小未知的内力,简化数学运算。
9、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重力了。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大于重力了,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力的压力小于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种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现象。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时,物体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2)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
(3)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牛顿第二定律。
10、物体的平衡教学反思Ⅰ
物体的平衡是中学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掌握必须牢固才能提升自己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若两力平衡则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一条直线上.
(2)若三力(非平行力)平衡时①其中任何一个力必定与其它两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②
三个力的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必交于一点,且三力共面,称三力共面性.③三个力的矢量图必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3)当物体受N 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其所受N-1个力的合力,一定是剩下那个力的平衡力.
(4)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沿任意方向物体所受的合力均为零.
11、物体的平衡教学反思Ⅱ
求解平衡问题的基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画受力图.对研究对象作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隔离法和整体法。
(3)利用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利用合成法分析问题时,其平衡方程为: ;利用分解法特别是正交分解法分析平衡问题时,其平衡方程为:.
利用数学工具处理平衡问题
建立平衡方程后,利用数学方法便可求出结果,在平衡问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代数法、三角函数法、相似三角形法、极值法等。
12、合运动与分运动教学反思
①运动的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 其中的任一运动都不会因其他运动的存在而变化, 而合运动(即物体的实际运动) 则是这些相对独立运动的叠加, 这就是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或称为运动的叠加原理.
②运动的等时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 合运动与各分运动同时发生、同时进行、同时结束,即经历的时间相等, 这就是运动的等时性原理.
③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是由各分运动共同产生的总运动效果, 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总的运动效果可以相同. 因此, 在对一个运动进行分解时, 首先要看这个运动产生了哪几个运动效果.
解决曲线运动,我们要树立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13、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教学反思
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合初速度和合加速度共同决定.
(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速直线运动, 因为a 合=0.
(2)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与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 因为a 合=恒量, 若二者共线, 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竖直上抛运动;若二者不共线, 则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如平抛运动.
(3)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一匀变速运动, 因为a 合=恒量. 若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共线, 则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共线, 则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14、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研究平抛要抓住规律。尤其是 , 为合速度和水平方向间的夹角, 这个角度在解决很多问题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5、平抛运动速度变化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中, 任何两时刻(或两位置) 的速度变化量 的方向
任意两时刻的速度, 与速度变化量 构成矢量三角形, 沿竖直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平抛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并不均匀变化, 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 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并不等于速度大小(速率)的变化量.
这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解决。
16、船过河问题教学反思
船过河问题是曲线运动的典型问题,学生需要借助此类问题加深对曲线运动处理方法“分解”的理解。
方法一:将轮船渡河的运动看做水流的运动(水对岸的运动) 和轮船相对水的运动(即假设水静止时船的运动) 的合运动.
方法二:将船对水的速度沿平行于河岸和垂直于河岸方向正交分解, 则 为轮船实际上沿河岸方向的运动速度,为轮船垂直于河岸方向的运动速度.
当 时:
①要使船垂直横渡, 则应使 ,
此时渡河位移即实际航程最小, 等于河宽d.
②要使渡河时间最短, 则使 最大, 当θ=90o时, 渡河时间最短为 . 注:渡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
17、绳拉物问题教学反思
物体拉绳或绳通过定滑轮拉物体时速度的分解
取物体与绳的连结点A 为研究对象(此点既是物体上的点, 又是绳子的点), 因为船上A 点的速度即船的实际运动速度v, 绳子A 点既有沿绳方向的收缩(或伸长) 速度 , 又有沿垂直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 所以 是 和 的合速度.
学生需要了解速度投影:绳子末端速度沿绳子方向的投影总相等。
18、传动装置教学反思
在分析传动装置的各物理量时, 要抓住不等量和相等量的关系. 同轴的各点角速度w 相等, 而线速度与半径r 成正比, 向心加速度与半径r 成正比. 在不考虑皮带打滑的情况下, 传动皮带与皮带连接的两轮边缘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而角速度与半径r 成反比, 向心加速度 与半径r 成反比.
通过对传动装置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19、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教学反思
航天员在航天器中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航天员只受地球引力, 引力提供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 即 , 由此可以得出(g 为航天员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 并不是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为0, 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0、离心现象教学反思
离心现象:当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向心力时, 物体将远离原来的轨道的现象.
从力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实际提供的向心力F 供与需要的向心力 之间的关系): ①圆周运动:
②离心运动:
因线速度不能突变, 故r 变大, 做离心运动.
③向心运动:
因线速度不能突变, 故r 变小, 做向心运动.
离心现象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应用较多,这里是知识的铺垫。
21、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研究是该问题的突破口。
(1) 无支撑
①临界条件:绳子或轨道对小球没有力的作用,
②能过最高点的条件: ,当 时,绳对球产生拉力, 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③不能过最高点的条件: (实际上球还没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
(2)有支撑
①临界条件:由于硬杆或管壁的支撑作用, 小球恰能达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②球过最高点时, 轻质杆对小球产生的弹力可以为重力。
这类问题比较综合,需要借助牛顿第二定律、甚至机械能守恒进行研究,非一日之功。
2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于任意一个行星而言,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研究天体运动的基础,在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中均有体现,学生应加强理解掌握。
23、中心天体质量的估算教学反思
中心天体质量的估算方法有两种:
1. 地面物体法:利用地面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计算。
2. 卫星法:利用卫星的运动参量计算。
两种方法应熟练掌握,是天体质量估算的核心,是高考的热点内容。
24、求星球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教学反思
若设离星球表面高h 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则 ,
所以 ,可见随着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应加强理解,在应用中熟练掌握。
25、卫星的运动参量教学反思
卫星的运动参量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是万有引力的核心,研究卫星的运动的基础,学生应熟练掌握其推导过程,并熟练记住结论,以便于直接应用。
本部分主要考察选择题。
(1)由 ,得 ,故r 越大,a 越小.
(2)由 ,得 ,故r 越大,v 越小.
(3)由 ,得 ,故r 越大,ω越小.
(4)由 ,得 ,故r 越大,T 越小.
26、卫星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区别教学反思
(1)发射速度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火箭)时的初速度(牛顿人造卫星原理图中平抛的初速度就是发射速度)。要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则卫星只能“贴着”地面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则卫星将沿着椭圆轨道运动。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都指的是发射速度。
(2)运行速度
所谓运行速度是指卫星进入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只有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表面运动时,运行速度才与发射速度相等,而对于在离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动的卫星,其运行时的速度与地面发射速度并不相等,由于卫星发射后在达到预定轨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地球的引力作用,因而到达预定轨道后其运行速度要比发射速度小。由,求得的指的是人造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我们又知道要想将卫星发射到更高的轨道,在地面发射时需要提供给卫星更大的速度,这与越高轨道上卫星的运行速度越小并不矛盾,因为其中一个指运行速度,一个指发射速度。
27、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区别教学反思
放于地面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分力提供;而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地球对其的万有引力提供.两个向心力的数值相差很多,如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只有0.034 N ,而它所受地球引力约为9.8 N.
对应的两个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也不同:
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式中T 为地球自转周期,R0为地表物体到地轴的距离;卫星绕地球环绕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式中M 为地球质量,r 为卫星与地心的距离.
28、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教学反思
同步卫星是指在赤道平面内,以和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角速度绕地球运动的卫星,同步卫星又叫通迅卫星.同步卫星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周期一定: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相对地球静止,它绕地球的运动与地球自转同步,它的运动周期就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即T =24h .
2.角速度一定: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3.轨道一定:
(1)因提供向心力的万有引力指向圆心,所有同步卫星的轨道必在赤道平面内.
(2)由于所有同步卫星的周期都相同,由知,所有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都相同,即沿同一轨道运动,其确定的高度约为3.59×104km .
4.环绕速度大小一定:所有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的大小是一定的,都是3.08 km/s,环绕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5.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所有同步卫星由于到地心距离相同,所以它们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都相同,约为0.23m/s2.
29、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教学反思
①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能不做功;
②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没有机械能
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③相互摩擦的系统,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
30、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教学反思
①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对物体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如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之一对地面静止则滑动摩擦力对该物不做功);
②在相互摩擦的物体系统中,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对物体系统所做总功的多少与路径有关,其值是负值,等于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积,即,表示物体系统损失机械能克服了摩擦力做功, (摩擦生热);
③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情况: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通过摩擦力做功将部分机械能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二是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此部分能量就是系统机械能的损失量。
31、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教学反思
1.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都做正功、或者都做负功,或者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或者都不做功。
2.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
3.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32、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1.分段研究:明确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针对每一个研究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分别列方程求解,前一阶段的末状态(末速度等)是后一阶段的初状态(初速度等)。
2.整段研究:明确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找出整个过程的始末状态的速度情况,利用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特别强调的是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明确各力的做功情况,最后求出不同过程、不同时间段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3.解题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个力做功情况:受哪些力? 每个力是否做功? 做正功还是做负功? 做多少功? 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3)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
(4)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及其它必要的辅助方程,进行求解。
33、机械能守恒条件教学反思
1.利用机械能的定义判断(直接判断):若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其动能、势能均不变,机械能守恒;若一个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其机械能减小。
2.用做功判断:分析物体系统所受的力,判断重力以外的力(不管是系统内部物体间的力还是系统外部其它物体施加给系统内物体的力) 是否对物体做功,如果重力以外的力对物体系统做了功,则物体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否则,机械能守恒。
3.用能量转化来判断:对于一个物体系统,分析是否只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的相互转化。如果只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的相互转化,而不存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否则,机械能不守恒。
4.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除非题目特别说明,否则机械能必定不守恒。
34、能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1.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小,一定有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另一个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相等。 这是我们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的两条基本思路。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步骤如下:
(1)分清有多少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电能、内能等)在变化。
(2)分别列出减少的能量和增加的能量的表达式。
(3)列恒等式 求解。
35、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1) 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是确定值,其大小和方向与试探电荷q 无关.试探电荷q 充当“测量工具”的作用.
(2) 是真空中点电荷所形成的电场的决定式.E 由场源电荷Q 和场源电荷到某点的距离r 决定.
(3) 是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式,只适用于匀强电场.注意式中d 为两点间沿场强方向的距离.
36、等量电荷电场强度分布规律教学反思
(1)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如图7-1-4所示,其特点有:①两点电荷连线上的各点场强方向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场强先变小再变大.
②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面(中垂线) 上,电场线方向均相同,即场强方向均相同且总与中垂面(中垂线) 垂直.
③在中垂面(中垂线) 上,与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等距离的各点场强大小相等.
(2)等量同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如图7-1-5所示,其特点有:
①两点电荷连线中点处场强为零,此处无电场线.
②两点电荷连线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零.
③从两点电荷连线中点沿中垂面(中垂线) 到无限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即场强先变大后变小.
37、电势高低判断教学反思
(1)根据电场线的方向:电场线由高电势面指向低电势面.
(2)由,将WAB 和q 带符号代入,据UAB 的正负判断A 、B 两点电势的高低:当时, ;当 时, .
(3)据电场力做功来判断: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动时,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由高电势处移向低电势处;正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时,电荷由低电势处移向高电势处.对于负电荷,情况恰好相反.
(4)根据电势能判断:正电荷在电势高处电势能较大;负电荷在电势低处电势能较大.
38、纯电阻电路教学反思
如果一段电路中只含有电阻元件(例如电炉、电熨斗、电饭锅、电烙铁、白炽灯等)称之为纯电阻电路,它有两大基本特点:(1)服从欧姆定律I =U/R.(2)电流通过纯电阻电路时,电流做功所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电功等于电热,W =Q ,即W =UIt =I2Rt= ,P=UI=I2R= .
如果电路中除了含有电阻外,还包括电动机、电解槽等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用电器,这种电路称为非纯电阻电路,其特点是:(1)不服从欧姆定律,在非纯电阻电路中U >IR ,(2)电流通过电路时,电流做功消耗的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外,还要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如机械能、化学能等.W >Q ,即W =E 其它+Q ,P =P 热+P 其它.
39、磁场的方向教学反思
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N 极受磁场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与电场相比,在电场中正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电场的方向) .而电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磁场方向垂直.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某点磁感应强度B 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0、安培力教学反思
判断安培力作用下通电导体和通电线圈的运动方向的方法
(1)电流元法:即把整段电流等效为多段直线电流元,先应用左手定则判断出每小段电流元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从而判断出整段电流所受合力的方向,最后确定运动方向.
(2)等效法: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都可以等效成条形磁铁,条形磁铁也可等效成环形电流或通电螺线管.
(3)特殊位置法:把电流或磁铁放到一个便于分析的特殊位置后,再判断安培力方向,从而确定运动方向.
(4)利用结论法: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
41、洛伦兹力教学反思
电场和磁场对电荷的作用不同
(1)电荷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电场力作用,而电荷在磁场中不一定受到磁场力作用.只有相对于磁场运动且运动方向与磁场不平行的电荷才受磁场力的作用.
(2)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大小决定于场强E 和电荷量q ,即,而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大小不仅与磁感应强度B 和电荷量q 有关,还与电荷运动速度的大小v 及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θ有关,即.
(3)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总是沿电场线的切线(与电场方向相同或相反) ,而电荷所受磁场力方向总是既垂直于磁场方向,又垂直于运动方向.
(4)电场力既可以改变电荷运动速度的大小,也可以改变电荷运动的方向,而洛伦兹力只能改变电荷运动的速度方向,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
(5)电场力可以对电荷做功,改变电荷的动能;洛伦兹力不对电荷做功,不能改变电荷的动能.
(6)电荷在匀强电场中垂直于电场线进入电场时,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电荷的偏转轨迹为抛物线,而在匀强磁场中的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的电荷,其偏转轨迹为圆弧.
4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教学反思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是历年高考中的一个重头戏,而“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则是一个热点,也是难点.其难点在于带电粒子进入设定的有界磁场后,其轨迹是一个残缺圆,题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临界现象.由于此类问题和力学、电学及数学知识紧密联系,故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故平时复习时应注意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处理临界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物理分析法.认真分析系统所经历的物理过程,找出与临界状态相对应的临界条件,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寻找临界条件的方法之一是从最大静摩擦力、极限、频率、临界角、临界温度等具有临界含义的物理量及相关规律人手;方法之二是以题目叙述中一些特殊词语如“恰好”“刚好”“最大”“最高”“至少”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探求临界位置或状态.②数学解析法.许多物理过程,一个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的变化可用一个二次函数来表示,如果这个函数存在极值,则说明它反映的物理变化存在一个临界状态,用配方法、图象法求解极值,就可能求得临界点,临界状态的各物理量可一一求出.
4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极值问题教学反思
分析极值问题时应注意以下结论,再借助数学方法分析.
①刚好穿出磁场边界的条件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与边界相切.
②当速度v 一定时,弧长(或弦长) 越长,圆心角越大,则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时间越长.
③当速率v 变化时,圆心角大的运动时间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物理个人教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