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1世纪植物微生态学_植物宏观生态学_植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统一_梅宁
【 收稿日期 】 2007-08-23
【
作者简介 】 梅宁 (1979-) , 男 , 助理研究员 , 从事微生态研究 , E m a i l :m e i -文章编号 :1005-376X (2008) 02-0187-02
【 理论探讨 】
21世纪植物微生态学 、 植物宏观生态学 、 植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统一
梅宁 , 王琦 , 梅汝鸿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 100094)
【 关键词 】 微生态学 ; 生态学 ; 分子微生 态学
【 中图分类号 】 R -01 【 文献标识码 】 A
微生态学问世 30年 , 发展之迅速出 乎人的意料 。 尤其是 对生态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 但 微生态学学科 本身尚 有不足之处 , 关于边界不 清就是 一例 。 1992年巴 西环境 与发 展大会是全球环境保护与生态 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 。 生态 学发展至今 , 已不仅仅是 研究和 揭示生 态系 统与环 境系 统相 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 它已 经成为 指导人 类行 为准则 的一 门学 科 。 微生态学越来越引起人们 注意 , 但微生态 学边界不清 , 妨 碍了学科发展 。 尤其在植物病 理学科界 , 认识 差距较大 , 微生 态学者正在努力 , 使其早日求得统一 。 1 生态学的概念
学者对生态学概 念的认识较为一致 。 1. 1 经 典 的 生 态 学 概 念 (1) 1866年 德 国 赫 克 尔 (E r n s t H a e c k e l ) 首次 给生态学作出定义 :“ 生态学是 研究有机 体与其 周围环境 — — — 包括非 生物环境和 生物环 境的相 互作 用 (交互 作用 ) 的学科 。 ” (2) 1956年美国 奥哈 沫 (O X A M) 提 出生 态学 定义 “ 生态学 是 研 究 生态 系 统 的 结 构 和 功 能的 学 科 。 ” (3) 1980年中国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 “ 研究 生态系统 和环境 系统 互相作用 、 互相关系的学科 。 ” 1. 2 当代生态学已深入到基本粒子到宇宙空 间 , 是个 无所不 包 , 无所不在的学科 。 当代 生态 学发展 主要 体现在 研究 层次 向两极发展 , 微观越微 , 宏观越 宏 。
植物病理学中的 生态学 也出现 多种 说法 , 尤其 是微 生态 的定义与边界看法差异甚大 , 某些方面可以说 是混乱 , 非常不 利学术发展 。 1. 3 植物宏观病理学 、 植物 微生态 病理 学 、 植物分 子病 理学 (1) 植物 宏观 病理 学 。 曾士 迈 :宏观 植 物病 理学 是农 业生 态系中病害的科学 (宏观植物病理学 , 2005) 。 杨新美 :植物生 态病理学是用生态学 的观点 分析植 物病 害的 发生 、 发展 和流 行的植物病理学分支学科 (植物生态病理学 , 2000) 。 曾士 迈 :相演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 研究植 物群体 中病 害中病 害在 环境 影响下发生发展规律 、 病害预测及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 (宏观 植物病理 学 , 2005) 。 (2) 植 物微 生 态病 理学 。 曾 士迈 :中 观 植物病理学 , 即传统植物病理学 (宏观植物病理学 , 2005) 。 梅 汝鸿 :植物微生态学 :生物个体是由细胞 组织和体内微 生物组 成的复合体 , 研究生物体内微生物组成 、 功能 、 演替 ; 微 生物与 微生物关系 ; 微生物与个 体微环 境关系 的生 命科学 分支 称之 为微生态学 (植物微生 态学 , 1998) 。 植物 微生态 病理学 定义 应是 :植物个体是由细胞组织和其体内微生物 组成的复合 体 。 研究植物体内病原微 生物组 成 、 功能 、 演 替 ; 病原微 生物 与微 生物关系 ; 病原微生物与 个体微 环境关 系的 生命科 学分 支称 之为植物 微生 态病 理学 。 (3) 植物 分子 病理 学 。 向近 敏 :分 子生态学 , 应为研究分子 生物的 分子环 境和 分子环 境的 层次 性 ; 还应当研究生物活性 分子的 分子环 境和 环境分 子网 络性
(分子生态学 , 1996) 。 阮成 江 :是 在蛋白 质 、 核 酸等 大分子 水
平上研究和详解有关 生态学 和环境问 题的一 门交叉 科学 (植 物分子生态学 , 2005) 。 王 金生 :是 在分 子水平 上研 究并解 释 一切病理现象 , 并在分子水 平上讨 论和 解决植 物病 害防治 的 理论和途径的学科 (植物分子病理学 , 2000) 。 2 植物病 理学的生态学三个层次的讨论 2. 1 微观越来越微 、 宏观越来越宏 、 中 间越来越细 , 但以 生物 个体为中心不变 , 生物个体是由个体 、 器官 、 细胞三 层次组成 。 如下图所示 。
图 1 宏观越来越宏 , 微观越来越微
我们将宏观越来越宏 , 微观越来越微的现象 , 转化成 生态 学组织层次 , 见图 2。 2. 2 生物个体微生 态学为 中心内 外延 伸划分 为分 子生态 学 和宏观生态学是可行的 。 2. 3 病因 (生物和 非生 物 ) 只 是生 态系 中很 小很 小的 组份 。 应该完整地 、 深入地 、 持续地调控生态系 , 达到控制 病害目的 , 使得经济 、 社会 、 生态三效应都丰收 。
3 微生态学同宏观 生态学 、 分子生态学的 整体性 、 独立性 、 相 关性 。 3. 1 微生态学在宏 观生态 学和分 子生 态学之 间起 承上启 下 作用 。 生物个体是完整地基本单元与内外环境 (含生物环境 、 非生物环境 ) 构成了三个生态层次 。
图 2 生态学研究对应的组织层次图 (O d u m . . 1971有改动 )
图 3 生态学三层次示意图
187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8年 4月第 20卷第 2期
DOI :10. 13381/j . cn ki . cj m . 2008. 02. 004
图 4
植物微生态病理学示意图
图 5 生命三层次 (吴庆余 2006有改动 )
3. 2 生物个体 是具 体 的 , 界面 是 清晰 的 , 微 生态 学已 确 立 。 “ 微生态学 ” 国家给予确 认 。 已有 学科专业 、 教 材 、 学会 、 专业 人才队伍 , 以及兴起巨 大的 产业 。 康 白 :人医微 生态 学 ; 何明 清 :动物微生态学 ; 梅汝鸿 :植物微生态学 。 细 胞膜为内界 面 , 个体体表为外界面 , 这就是微生态的领域 。 人 、 动物 、 植物均
是如此
。
图 6 细胞 膜及分子生态学 (吴庆余 2006有改动 ) 3. 3 随着科学发展 , 个体外的宏观生态系统 和个体内分 子生 态系统 , 二者将会分成更 多的层 次 。 太 空有我 们看 得到的 星 际系统 , 尚有很大一部分 我们尚 看不 见的 宇宙空 间 。 夸克 行 为让我们看到一个微 小的世 界 , 有 一部 分至今 我们 尚看不 见 的夸克粒子 。 夸克 :上 、 下 、 奇 、 魅 、 顶 、 底 ; 轻 子 :电 子 、μ介子 、 τ介子 、 电子中微子 、μ中微子 、τ中微子 。 3. 4 植物生态病理学定义的探讨 。 植 物分子病理 学 :研 究植 物细胞膜内生态系统 中病害 的发生 发展及 调控 治理 的学科 。 植物微生态病理学 :植物个 体是由 细胞 组织和 其体 内微生 物 组成的复合体 。 研究植 物体 内病 原微生 物组 成 、 功能 、 演替 ; 病原微生物与微生物 关系 ; 病原微 生物 与个体 微环 境关系 的 生命科学分支称之为 植物 微生态 病理 学 。 植物 宏观 病理学 :研究植物个体外生态系统中的病害发生发展 及调控治理 的学 科 。 植物生态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在生态系统 中病害的发 生发 展及调控治理的科学 。
新世纪以来 , 有关生态学三层次的争论 , 以及争论趋 于统 一 。 有利于生态学的发展 。
(上接第 186页 ) 导 T N F -α产生 的最 强刺激 物 。 本次 研究 发现
内毒素与 T N F -α呈正相关亦证实了这一点 。 T N F -α是活化的
单核 -吞噬细胞产生 的一种内源性调节因 子 , 参与 机休免 疫系 统的调节 。 在 感染 性疾 病 、 休 克 等方 面起 重 要的 介质 作 用 。 B H A T N A G A R 等 [11]在急性胰 腺炎模型中 发现 :T N F 确实 产生 于胰腺实质中 , 常常先于胰腺组织学明显变 化出现 。 而且 , 大 量证明提示 , 急性胰腺炎中大量 侵入胰 腺的白 细胞是 T N F 和 I L 的 主要来源 。 胰腺组织中的 T N F 和 I L 浓度较 之血浆 高数 倍 , 这种浓度水平已知对许多类型细胞有毒性作用 。 在 A P 的 早期 , 体内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 , 特别是 T N F -α所导致的 全身性的 “ 级联反应 ”, 致使促炎细 胞因子 T N F -α、I L-1、I L -2、 I N F 和 I L -12等和 抗炎 细 胞因 I L -4、I L -5、I L -6、I L -10和 I L -13等共同作用 介导 炎症 的发 展 , 使 胰腺 的病 理 变化 逐渐 加 重 。 细胞因子 I L -2是促进 T 细胞生长及 其他细 胞因子 的产生 , 促 进自然杀伤细胞的生 长分化 和 B 细 胞的增 殖与抗 体的形 成 。 严重的创伤和感 染患 者常 因 I L -2生成 减 少而 导致 细胞 免疫 功能低下 [12]。 I L -6可诱导和调节急 性期蛋 白质的 产生 , 能直 接反映各种类型 损害 的严 重程 度 , 轻型 和 重症 A P 患者 的血 清 I L -6水平相差悬殊 , 重症 A P 患 者的血 清 I L -6水 平明 显升 高 , 所以可 用 I L -6水 平升高和 持续时 间来衡 量 A P 的严 重程 度 [1, 13]。 综上所述 , I L -2、I L -6、I L -8、T N F -α、 内毒 素参与了 A P 肠道屏障保护和炎性 反应调 控的机 制 , 可预 测急性 胰腺 炎的 严重程度 。 【 参考文献 】
[16-2的意义 [J ]. 山西医药杂志 , 2006, 35(3) :253-25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胰腺学组 . 急性胰腺 炎的临床诊 断及分级 标准
[S ]. 中华外科杂志 , 1997, 35(12) :773-775. [3]王绍明 . 定量检测内毒素技术探讨 [J ].上海医学检 验杂志 , 1998,
4(3) :152.
[4]张仕善 , 王仿 . 内毒素与内毒素血症 [J ].华西药学杂志 , 1990, 5(3) :181. [5]王崇文 . 重症胰 腺炎 的非 手术 治疗 [J ]. 中华 消化 杂志 , 1999, 19
(6) :367.
[6]舒国顺 , 胡 辅珍 , 冯大 作 . 急 性 胰腺 炎早 期 患者 I L -6, T N F , C D 4/
C D 8的变化及意义 [J ]. 湖南医学 , 2000, 17(6) :408-409.
[7]P O O R A N N , I N D A R A M A , S I N G H P , e t a l . C y t o k i n e s (I L -6, I L -8, T N F ) :e a r l y a n dr e l i a b l e pr e d i c t o r s of s e v e r ea c u t e pa n c r e a t i t i s [J ].J
C l i n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 2003, 37:263-266.
[8]H A Z I O TA, F E R R E R OE , L I NXY , e t a l . C D 14-d e f i c i e n t m i c e a r e e x -i q u i s i t e l y i n s e n s i t i v e t ot h e e f f e c t o f L P S [J ]. P r o C l i nB i o l R e s , 1995, 392:349-351.
[9]B H A T N A G A RA , WI GJ D , M A J U M D A R S . E x p r e s s i o no f a c t i v a t i o n ,
a d h e s i o nm o l e c u l e sa n d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c y t o k i n e si n a c u t ep a n c r e a t i t i s [J ]. I m m u n o l L e t t , 2001, 77:133-141.
[10]张红 , 李永渝 .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J ]. 中国危 重病 急救医学 , 2000, 12(2) :121-124. [11]M A K H I J AR , K I N G S N O R T HAN . C y t o k i n e s t o r mi na c u t e p a n c r e a t i -t i s [J ]. H e p a t o b i l i a r y P a n c r e a t S u r g , 2002, 9(4) :401-410.
[12]G R O T ZM R , D E I T C H EA , D I N G J , e t a l . I n t e s t i n a l c y t o k i n er e -s p o n s e a f t e r g u t i s c h e m i a :r o l eo f g u t b a r r i e r f a i l u r e[J ]. A n nS u r g , 1999, 229(4) :478-486.
[13]林跃萍 , 张训 , 侯凡凡 . 免疫吸附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 -α对内毒素休
[J ]., 1999, 11(8) :469-471.
188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M i c r o e c o l o g y , A p r i l 2008, V o l . 20N o . 2
范文二:21世纪植物微生态学、植物宏观生态学、植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统一
21世纪植物微生态学、植物宏观生态学、植
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统一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4月第20卷第2期l87 文章编号:1oo5-376x(2oo8)02-0187-02【理论探讨】 21世纪植物微生态学,植物宏观生态学,植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统一 梅宁,王琦,梅汝鸿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
【关键词】微生态学;生态学;分子微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
微生态学问世30年,发展之迅速出乎人的意料.尤其是 对生态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微生态学学科本身尚 有不足之处,关于边界不清就是一例.1992年巴西环境与发 展大会是全球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生态 学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研究和揭示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相 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已经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一门学 科.微生态学越来越引起人们注意,但微生态学边界不清,妨 碍了学科发展.尤其在植物病理学科界,认识差距较大,微生 态学者正在努力,使其早日求得统一.
1生态学的概念
学者对生态学概念的认识较为一致.
1.1经典的生态学概念(1)1866年德国赫克尔(Ernst Haecke1)首次给生态学作出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 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交互 作用)的学科."(2)1956年美国奥哈沫(OXAM)提出生态学 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3) 1980年中国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 互相作用,互相关系的学科."
1.2当代生态学已深入到基本粒子到宇宙空间,是个无所不 包,无所不在的学科.当代生态学发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层次 向两极发展,微观越微,宏观越宏.
植物病理学中的生态学也出现多种说法,尤其是微生态 的定义与边界看法差异甚大,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混乱,非常不 利学术发展.
1.3植物宏观病理学,植物微生态病理学,植物分子病理学 (1)植物宏观病理学.曾士迈:宏观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 态系中病害的科学(宏观植物病理学,2005).杨新美:植物生 态病理学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流 行的植物病理学分支学科(植物生态病理学,2000).曾士迈: 相演: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中病害在环境 影响下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预测及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宏观 植物病理学,2005).(2)植物微生态病理学.曾士迈:中观 植物病理学,即传统植物病理学(宏观植物病理学,2005).梅 汝鸿:植物微生态学:生物个体是由细胞组织和体内微生物组 成的复合体,研究生物体内微生物组成,功能,演替;微生物与 微生物关系;微生物与个体微环境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称之 为微生态学(植物微生态学,1998).植物微生态病理学定义 应是:植物个体是由细胞组织和其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研究植物体内病原微生物组成,功能,演替;病原微生物与微 生物关系;病原微生物与个体微环境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称 之为植物微生态病理学.(3)植物分子病理学.向近敏:分 子生态学,应为研究分子生物的分子环境和分子环境的层次 性;还应当研究生物活性分子的分子环境和环境分子网络性 【收稿日期】2007-08-23
【作者简介】梅宁(1979一),男,助理研究员,从事微生态研究,Emml:mei—
ning1979@yahoo.corn.en (分子生态学,1996).阮成江:是在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水
平上研究和详解有关生态学和环境问题的一门交叉科学(植 物分子生态学,2005).王金生: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并解释 一
切病理现象,并在分子水平上讨论和解决植物病害防治的 理论和途径的学科(植物分子病理学,2000). 2植物病理学的生态学三个层次的讨论
2.1微观越来越微,宏观越来越宏,中间越来越细,但以生物 个体为中心不变,生物个体是由个体,器官,细胞三层次组成. 如下图所示.
???---_-????_??-
哇辎l子.-鼾.-分子.-却车轴:器官?{呻f}fl}I}落?景=曼?蝴毖锚? !…主十一一
图1宏观越来越宏.微观越来越微
我们将宏观越来越宏,微观越来越微的现象,转化成生态 学组织层次,见图2.
2.2生物个体微生态学为中心内外延伸划分为分子生态学 和宏观生态学是可行的.
2.3病因(生物和非生物)只是生态系中很小很小的组份. 应该完整地,深入地,持续地调控生态系,达到控制病害目的, 使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应都丰收.
3微生态学同宏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的整体性,独立性,相 关性.
3.1微生态学在宏观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之间起承上启下 作用.生物个体是完整地基本单元与内外环境(含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构成了三个生态层次.
基原分基细嚣个种群景生星宇
生物成分焘物
子子子因胞官体群落观圈际宙
+
非生物成分
图2生态学研究对应的组织层次图(Odum..1971有改动) 图3生态学三层次示意图
宇宙系统
星际系统
生物圈系统
景观系统
群薄系统
种群系统
个体系统
器官系统
细胞系统
基因系统
分子系统
厚子系统
基本粒子系统
188ChineseJournalofMicroecology,April2008,Vo1.20No.2
图4植物微生态病理学示意图
图5生命三层次(吴庆余2006有改动)
3.2生物个体是具体的,界面是清晰的,微生态学已确立. "微生态学"国家给予确认.已有学科专业,教材,学会,专业 人才队伍,以及兴起巨大的产业.康白:人医微生态学;何明 清:动物微生态学;梅汝鸿:植物微生态学.细胞膜为内界面, 个体体表为外界面,这就是微生态的领域.人,动物,植物均 图6细胞膜及分子生态学(吴庆余2006有改动) 3.3随着科学发展,个体外的宏观生态系统和个体内分子生 态系统,二者将会分成更多的层次.太空有我们看得到的星 际系统,尚有很大一部分我们尚看不见的宇宙空间.夸克行
为让我们看到一个微小的世界,有一部分至今我们尚看不见 的夸克粒子.夸克:上,下,奇,魅,顶,底;轻子:电子,介子, T介子,电子中微子,中微子,T中微子.
3.4植物生态病理学定义的探讨.植物分子病理学:研究植 物细胞膜内生态系统中病害的发生发展及调控治理的学科. 植物微生态病理学:植物个体是由细胞组织和其体内微生物 组成的复合体.研究植物体内病原微生物组成,功能,演替; 病原微生物与微生物关系;病原微生物与个体微环境关系的 生命科学分支称之为植物微生态病理学.植物宏观病理学: 研究植物个体外生态系统中的病害发生发展及调控治理的学 科.植物生态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病害的发生发 展及调控治理的科学.
新世纪以来,有关生态学三层次的争论,以及争论趋于统 一
.有利于生态学的发展.
(上接第186页)导TNF—ix产生的最强刺激物.本次研究发现 内毒素与TNF一仅呈正相关亦证实了这一点.TNF一仅是活化的 单核一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内源性调节因子,参与机休免疫系 统的调节.在感染性疾病,休克等方面起重要的介质作用. BHATNAGAR等…在急性胰腺炎模型中发现:TNF确实产生 于胰腺实质中,常常先于胰腺组织学明显变化出现.而且,大 量证明提示,急性胰腺炎中大量侵入胰腺的白细胞是TNF和 IL的主要来源.胰腺组织中的TNF和IL浓度较之血浆高数 倍,这种浓度水平已知对许多类型细胞有毒性作用.在AP的 早期,体内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特别是TNF一仅所导致的 全身性的"级联反应",致使促炎细胞因子TNF一仅,IL一1,IL一2, INF和IL一12等和抗炎细胞因IL4,IL一5,IL-6,IL一10和IL一13 等共同作用介导炎症的发展,使胰腺的病理变化逐渐加重. 细胞因子IL-2是促进T细胞生长及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促
进自然杀伤细胞的生长分化和B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的形成.
严重的创伤和感染患者常因IL-2生成减少而导致细胞免疫
功能低下.IL-6可诱导和调节急性期蛋白质的产生,能直
接反映各种类型损害的严重程度,轻型和重症AP患者的血
清IL-6水平相差悬殊,重症AP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明显升
高,所以可用IL-6水平升高和持续时间来衡量AP的严重程
度'"J.综上所述,IL-2,IL一6,IL8,TNF一仅,内毒素参与了AP
肠道屏障保护和炎性反应调控的机制,可预测急性胰腺炎的
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鲍兵.急性胰腺炎外周血TNF—d,II,II-2R对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的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3):253-25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
[S].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775.
[3]王绍明.定量检测内毒素技术探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8,
4(3):152.
[4]张仕善,王仿.内毒素与内毒素血症[J].华西药学杂志,1990,5(3):181. [5]王崇文.重症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
(6):367.
[6]舒国顺,胡辅珍,冯大作.急性胰腺炎早期患者IL-6,TNF,CD4/
CD8的变化及意义[J].湖南医学,2000,17(6):408-409.
[7]POORANN,INDARAMA,SINGHP,eta1.Cytokines(IL-6,IL-8, TNF):earlyandreliablepredictorsofsever~acutepancreatitis[J].J
ClinGastroentero1.2003.37:263-266.
[8]HAZIOTA,FERREROE,LINXY,eta1.CD14一deficientmiceareex—
iquisitelyinsensitivetotheeffectofLPS[J].ProClinBiolIRes,1995,
392:349-351.
[9]BHATNAGARA,WIGJD,MAJUMDARS.Expressionofactivation, adhesionmoleculesandintracellularcytokinesinacutepancreatitis
[J].1mmunolLett,2001,77:133—141.
[1O]张红,李永渝.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
急救医学,2000.12(2):121—124.
[11]MAKHUAR.KINGSNORTHAN.Cylokinestorminacutepancreati—
tis[J].HepatobiliaryPancreatSurg,2002,9(4):401-410.
[I2]GROTZMR,DEITCHEA,DINGJ,eta1.Intestinalcytokinere—
sponseaftergutischemia:roleofgutbarrierfailure[J].AnnSurg,
l999,229(4):478-486.
[13]林跃萍,张训I,侯凡凡.免疫吸附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一a对内毒素休 克免肠道改变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l1(8):469-471. 潦一
一
一
一一
一?.一
范文三:可制作微景观生态瓶的桌面植物
微景观生态瓶的桌面植物
微景观是将真实世界的景色利用手工拼装制作,结合适当的美学构图原则,以微缩、精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造景形式。
微景观生态瓶近几年在城市里悄然流行,将苔藓、多肉等植物,加上各种篱笆、砂石、可爱的卡通人物、动物装进一个瓶子里,构成妙趣横生的场景,在家中、办公室的案头摆上一盆或送给挚爱的人,劳累疲乏时抬头瞥见那一抹绿色,仿佛跌落到一个简单纯净的童话世界,逃离了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逃离那些繁杂与喧嚣,心仿佛也变得惬意而慢下来,让人们爱得博大深沉,活得充满激情。下面就为大家归类一下适合放微景观生态瓶的桌面植物。
1、网纹草
植株小巧玲珑,叶面具有白或红的细致网纹,组成一幅十分美丽的图案,是新一代的办公桌面植物,放进精致透亮的玻璃瓶里,特显清新奇趣。
2、袖珍椰子
茎干直立,叶呈披针形,为常绿小灌木桌面植物,盆栽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它性喜高温高湿及半阴环境,配上太阳笑脸、沙滩椅、海豚等卡通饰品,放置在桌面上,可增添几分热带风光的气氛和韵味。
3、文竹
根细长,茎的分枝极多,远看似碧云重叠,清新素雅,此外,其还有杀菌抗肿瘤、灭蚊灭蝇幼虫的作用,是制作微景观生态瓶爱好者的至爱。
4、狼尾蕨
形态潇洒,生长缓慢,是非常流行的桌面植物,配植于微景观生态瓶里的假山岩石边,配搭仿真的亭台楼阁、群马牧童饰品,勾画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5、迷你罗汉松
主干直立,呈广卵形。叶线状披针形,螺旋状互生、叶面浓绿色,背面黄绿色。它生长较慢,葱郁美丽、庄重,可爱的造型是办公桌面植物的又一选择。
6、白脉椒草
白脉椒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
易丛生,株型不大,玲珑秀美,
叶色白、绿相间,对比强烈,给
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7、阿波银线蕨
阿波银线蕨是原始古老的植物,叶色翠绿,形态婀娜多姿,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阿波银线蕨根状茎和叶都具极高的观赏价值,是非常流行的室内植物。把它放在微景观生态瓶里,更具观赏价值。
8、花叶络石
花叶络石的红叶、粉红叶、纯白叶、斑叶和绿叶三个层次的叶色构成的色彩群,使得花叶络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微景观植物选材中,花叶络石是非常美丽的植物材料。
9、夏雪银线蕨
夏雪银线蕨是原始原始古老的植物,叶色翠绿,形态婀娜多姿,是室内植物中不可缺少的品种。夏雪银线蕨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生长环境,用它作微景观,美丽耐看,很容易存活。
10、心愿草
心愿草叶子呈心形状 植株造型
美观耐人寻味。送她一盆由心愿
草制作而成的微景观生态瓶,寄
托你深深的情意和思念,让这抹
葱郁翠绿的桌面植物,消除你生
活中的疲惫,我种花,你快乐!
范文四:微生态
微生态环境:守护人类健康的一道重要的生物屏障 你知道人体内寄生着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吗?你知道体内微生态失衡与许多疾病,诸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甚至肿瘤等有关吗?
微生态,是人体内微生物与肠道构建的共生关系的生理环境,是人体内防治疾病的一道生物屏障。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而且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到底肠道微生态环境和人体有着怎样密不可分、互利共生的关系?我们在日常饮食生活中该如何维护好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达到根治各种疾病,夯实健康长寿的基础?
微生态环境如何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常常听人抱怨:吃了许多补品,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小朋友缺钙缺维生素,父母照着广告买来一大堆钙片、维生素,可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很多中老年人患眼干、口腔溃疡、便秘、腹泻等,长期用药却无明显改善?这时医生就会说,吸收功能不好,吃了也白吃。其实,那些吃了不吸收的状况很可能是体内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消化吸收的环节罢工了。
你相信吗?不同的微生态环境可以致病,亦可以防病;可以致癌,也可以抗癌;可以致肥胖,也可引起消瘦;可以诱发糖尿病,也可以预防糖尿病;可以促进衰老,亦可以延年益寿……不同的菌群谱,产生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它们既是健康和疾病的诱发或始发因素,亦是健康和疾病的“晴雨计”。医学研究发现,约有90%的疾病都与肠道细菌有关,尤其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特别是“吃出来”的病,往往与肠道菌群结构紊乱有关,比如肥胖、糖尿病等。
婴儿出生时,完全无菌的肠道,只要24小时菌数就达到百亿,只要3天就达到百兆了。这些肠内细菌,既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好”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等等;也存在危害健康的“坏”菌,如产气荚膜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它们在肠内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时刻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和免疫机能。当你感到疲倦、当你生活习惯不好、当你生病的时候,这个“好”菌、“坏”菌就开始变化。当“好”菌多的时候,就会胃口好、营养吸收能力和抵抗力也随之提升,排便通畅,身体就健康,当“坏”菌多的时候,身体抵抗力就变差,容易生病。
美国加州大学雷蒙教授在他那篇研究肠道菌、举世知名的论文中第一句话就说“肠道菌是人体的必要器官”,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宣言,肠道菌的研究从此成为生物医学的大热门。肠道细菌成为研究人体健康、疾病发生和防治疾病的新领域、新靶点。
胃肠道是细菌的“大仓库”。这里共生着细菌总重量超过1.5公斤,若以单个细菌排列,可围绕地球两圈。它们与人体互利共生:它们一方面利用人体消化的食物残渣和胃肠道,作为自身生存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又为人体提供着各种维生素、叶酸、必须的氨基酸和一些抗菌素与多肽;它们一方面可以分解体内一些有毒和有害物质(如亚硝胺、硫化氢和乳酸等),抑制蛋白质的腐败;另一方面又可参与人体肠上皮的生长、分化、存活、免疫反应,抑制有害病菌的繁衍和生长。它们还可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降解胆固醇,促进钙、镁、铁的吸收,维持维持肠道微环境的稳定。因此,肠道细菌不仅是人体的“好住户”,还是附着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辅助人体的营养、代谢、生长、免疫、防御和调节功能。肠道细菌失调不仅会产生多种胃肠道疾病如腹泻、便秘、痢疾、激惹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还会诱发肥胖、衰老、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病等。此外,免疫类疾病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可能也与此有关。
亚洲知名肠道健康专家蔡英杰教授说:“我们过去以为肠道只是一个消化吸收的器官,
其实它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负责产生人体一半以上的抗体。如果大肠内微生态环境失调,有害细菌产生的毒素被肠壁细胞吸收后就会引起慢性中毒,这些毒素会使人生病、加速衰老。”近年来研究证明,肠道菌群成分、结构和比例,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微生态环境受哪些因素影响?
在正常状态下,各种微生物达到良性平衡,有益细菌抑制着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随着环境、年龄、生理、食物、药物等条件的改变,肠道的菌群谱亦会相应发生改变。
★食物:
一日三餐,看似平凡却又并不简单,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也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饮食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菌群结构。长期食用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可以造成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增加进入血液的毒素的量,诱发慢性炎症,从而导致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长期食用过量肉类,会使生长在肠壁上保护肠道屏障的细菌,例如双歧杆菌的数量下降,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解利用动物性脂肪、蛋白质等来生长的细菌,也就是喜欢“吃荤”的细菌。上海交大生命学院赵立平教授解释说,“吃肉菌”长到肠壁上后,我们的肠屏障功能就会下降,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肠子就会漏了”,肠子一漏,肠道内“吃肉菌”产生的抗原就会进入血液,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开始被动员起来,产生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会随着血液弥散到全身,会攻击人的细胞。这样的炎性反应持续十年、二十年后,就会带来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或者血管壁受损,开始堆积胆固醇。也就是说,吃肉多的人,不仅养了一大群“吃肉”的病菌在自己的身体里,而且这些细菌可以把肉腐烂成各种毒素。还有一些自认为吃肉再多也不胖的洋洋自得者,其实可能体内已经有了很严重的内脏脂肪堆积,而浑然不觉。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吃病了。
相反,食物纤维能维持肠道菌群正常生态平衡,且细菌代谢纤维的终产物对小肠上皮有营养作用。科学报道,加入纤维的低渣饮食对保存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好的效果。
此外,益生元可在肠道内形成生物学屏障,阻止升高血糖的大肠杆菌定植和侵入,促进受损胰岛细胞的恢复。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有香蕉、苹果、魔芋、菠菜、芹菜、丝瓜等。此外,中药枸杞、黄芪、大麦等也含丰富的益生元。
★年龄:
我们常发现有一些体弱的老人,往往有经久不愈的口腔溃疡、腹泻、便秘或单一症状交替出现,而且老年人的这些病症往往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其实这是体内的致病菌群抑制了有益菌群,在身体内占据了“上风”。如果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补充一些有益菌,调整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科学证明,人过壮年而迈入老年期时,肠道微生态环境就会开始变化,总菌数减少,双歧杆菌也减少,个别人有时甚至完全检不出双歧杆菌。与此相反,梭状芽孢杆菌的检出率和菌数却明显增加,其它菌如葡萄球菌、肠球菌的数量也会增加。此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人体的生理功能老化带给肠道菌群的影响,而且此现象反过来又能促进人体的老化。
而科学家对百岁以上健康长寿老人做调查发现,他们一生中很少发生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或慢性顽固性便秘等疾病。通过对长寿地区老人与都市生活的老人、年青人肠道菌群对比研究发现:长寿地区老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检出率及数量比都市老人要高出许多倍,而腐败菌如梭菌的检出率及数量则比都市生活的老人低得多。此结果暗示肠道菌群的构成与数量可能影响衰老和寿命。
★药物:
不少人吃了一段时间抗生素后都会感到胃口不佳、腹痛、腹胀、便秘、腹泻、胀气等胃
肠不适,有人说这是抗生素吃多了,导致身体虚弱了,其实这很可能是抗生素导致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从而使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科学证明,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结肠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
维护微生态平衡,从生活方式开始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多种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们怎样适应这些变化刺激而又能维护好肠道菌群平衡呢?
一、 调整饮食习惯
含淀粉丰富的食物往往含钾丰富,对维持肠道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大便的畅通。含淀粉丰富的食物通过发酵后,如醋、豆豉、酵母馒头等,进入结肠后结肠里的细菌将它分解,会使免疫活性物质如B 族维生素等含量增加,有利于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所以在日常饮食中,人们应该注意多摄入含淀粉丰富的食物,一日三餐每顿饭中都应该保证有淀粉类的食物。
坚持每晚喝2~3杯酸奶,以益生菌含量高的原味酸奶为好,可以自己用鲜牛奶加入双歧杆菌或乳酸菌制剂制作;此外,也可常食用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香蕉、苹果、丝瓜、莲藕、洋葱等。
医学研究显示,当归、茯苓可使肠道内代谢产物挥发性脂肪酸增多,维护微生态平衡。可用当归、茯苓各10克,煮粥食用。
二、 尽量不用广谱抗菌药
发生感冒发烧时,只要未查明到血象高等细菌感染的证据,尽可能不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由于广谱抗生素可消灭多种细菌,很多人、甚至一些医生也喜欢使用它,但它是不能识别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菌群的,结果是人身体正常的菌群也被杀死了,不仅导致菌群失衡,而且还会招来“二次感染”。如果用的话,一般不超3—5天。
三、有益于呵护菌群平衡的穴位按摩
坚持每晚热水泡脚后,用大拇指按压双足底涌泉穴各100次,同时按压足三里穴(双膝关节外下侧)各100次。
范文五:关于天津农学院《植物微生态学》开展选修课的说明
学习陈延熙教授科学辩证创新精神
——天津农学院开设的“植物微生态学”选修课
赵国防 陈德芬
(天津农学院 2014年6月)
1978年年底陳延熙教授在桂林阳朔召开的中國植物病理学会学术研讨会上,作了《植物病理学十批判》主题报告,引起学术界极大的震动。次年,1979年开始,陳延熙教授多次來津讲学,深受教育。趙国防在其《怀念陳延熙教授》一文中己有详细記述。我们决定开設植物微生态学课程。
自1998年到2006年(由于陈德芬2007年初退休)止,在天津农学院园艺系《植物微生态学》,对果树、蔬菜、园林本科专业作为选修课进行教学。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讲课20学时,实验16学时(附有教学大纲)。教材应用的梅汝鸿 主编《植物微生态学》,参考书籍 康白主编《微生态学》,梅汝鸿主编《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究》。
自开展《植物微生态学》以来,学生反映此课程开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尤其是在植物微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的概念上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以后在工作和事业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实用价值。
在此期间,结合课题和教学,每年带学生做了一些有关植物微生态方面的试验和毕业论文,学生反映都是相当不错的,有的直接应用到生产当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与王琦教授合作項目益微微生态制剂在果蔬上的应用课题, 效果很好, 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植物微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20(含课外学时) 学分:1
适用对象:植物保护,园艺,园林专业
先修课程:植物病理学
考核要求: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梅汝鸿 徐伟敏主编,《植物微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康白主编, 《微生态学》, 大连出版社 1988年
梅汝鸿主编, 《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微生态学是植物生态学和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 ‘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强调’自然’’二字’’,就是先将自然生态系研究透彻,进而有针对性地通过’’人工’’去改造’’自然生态系’’使之向人类需要的目标演化,因而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究和学习,不仅为农业科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农业增产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对人类的保健事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系统的植物微生态学的基础知识。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植物微生态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理论上阐明植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宿主、环境的关系,微生态调控的生命科学分支学科。掌握各种植物微生态系的各种关系,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植物微生态学领域。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植物微生态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植物微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开展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绪言 1
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微生态学的概念 第一章 2 第二章 植物微生态系的基本特征 4
植物微生态环境 第三章 2
植物根际与根面微生态 第四章 3
植物地上部微生态 第五章 2 第六章 植物体内微生态 2 第七章 植物微生态调控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光盘地观看,实验手段等使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掌握本课程内容,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内容
绪言
1. 基本内容
在这里主要介绍三个问题,在学生还不了解植物微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时,首先介绍一下植
物微生态学的发展,科学内涵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1.植物微生态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介绍本理论的产生基础和在此理论上的发展情况。
2.植物微生态学的科学内涵
介绍根据植物微生态学的产生理论,将植物微生态学的含义说清楚。 理解
开展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了解:
介绍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究,为农业增产防病提供新途径,并可以开发绿色保健食品,对人来
保健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目前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
第一章:微生态学的概念
1( 基本内容
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微生态学方面的理论概念。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1.宏观生态学的定义
介绍生态学ecology一词的来源,宏观生态学的定义。
2.微观生态学的定义
微观生态学又称微生态学microeolgy在这里介绍微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定义。 3 正常微生物群定义
在这里介绍正常微生物群对其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不仅有益而且是必需的。正常微生
物与微生态学的关系。
理解
植物微生态学定义
有了前面的理论基础再介绍植物微生态学的定义就比较好理解了。 了解
微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介绍微生态学与相邻和相近学科 宏观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悉生生态学,微生物学 的
关系及区别。
3.教学重点难点:
植物微生态学定义
第二章植物微生态系的基本特征 1.基本内容
植物微生态系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特异性,区域性,动态性,功能性。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一 微生态系的特异性
植物微生态系中微生物可分成两大类;习居菌和暂居菌。这两大类的微生物在对植物 的营养要求和生理代谢等均可形成特异性,这些特异性受遗传规律和所在生态空间的影响。 二 微生态系空间与层次
主要介绍微生态空间定义及不同的层次结构;宿主个体,生态区,生境,生态点,生态位。 三 微生态系的动态变化
介绍微生态系的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演替,宿主转移和定殖。
1 微生态种群演替
介绍定义,一般演替分为四级;初级演替,次级演替,生理演替,演替峰顶,分别介绍各级的定义,特点。
2 植物微生态系种群的宿主转移
介绍宿主转移的定义和过程。
3宿主转移和定殖
介绍定殖的定义,定殖的条件,定殖的步骤。
理解
一、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主要介绍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1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营养关系
介绍微生物对植物的营养作用包括;(1)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吸收作用。 (2) 附生微生物在植物体的地上部起到孤单作用。 (3 ) 根瘤菌 。 ( 4 ) 菌根。 2 微生物与植物的免疫作用
对植物起到免疫保健作用表现在;微生物之间的颉抗作用,微生物诱发植物的免疫力,微生物的交互保护和干扰作用。将这些原理介绍清楚。
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介绍微生物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群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复杂性是比较易混的概念,涉及到的名词术语多,应讲清楚。
3.教学重点难点:
植物微生态系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特异性,区域性,动态性,功能性。
第三章植物微生态环境
1.基本内容
这里介绍有关微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包括其概念,内容及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1. 微生态环境的概念
微生态环境是正常微生物与生物个体以下的各部位环境的关系。
理解
1.微生态环境的内容
微生态环境指正常微生物群的环境是在生物的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的生态系统中的有生命和无生命因子,包括物理和化学等因素。与宏观生态环境和分子生态环境的关系。 2 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主要研究目标生物,其他生物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目标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介绍植物个体以下细胞之外的生物与正常微生物的关系。
(2 )目标生物与细胞组织
3.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态环境的内容及作用
第四章 植物根际与根面微生态
1.基本内容
这一章中介绍植物地下部的微生态系。根际与根面的定义,根际效应的概念。根际微生物群。影响根际微生物种群的因素。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1、 根际与根面的概念
介绍根际与根面的定义,根际效应的概念,影响根际与根面微生态的因素包括;根渗出物的种类,位点,植物营养,致伤因素,叶面喷施物。微生物效应等。
根际微生物群 2.
介绍根际这个生境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将影响根际效应。 理解
1 影响根际微生物种群的数量
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分布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分别介绍。
2 根际微生态平衡
这里介绍根际微生物与植物如何保持一个和谐的生态平衡,是植物能正常的,健康的生长。 了解
根际微生态失调 1.
介绍在异常的条件下,根际微生态发生失调的原因及对植物的不良影响,从中了解其目的在于如何避免微生态失调而使植物免受为害。
3.教学重点难点:
根际与根面的定义,根际效应的概念,影响根际与根面微生态的因素。
第五章 植物地上部微生态
1.基本内容
植物地上部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这里分别介绍各部位的微生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1.叶围与叶面微生态
介绍叶围,叶面,附生物的概念及特征,叶面微生物的种群,叶面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叶面微生态失调后引起叶部病害。
理解
1.繁殖器官的微生态
介绍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的微生态。
(1) 花:
开花是一个短暂的生境,也是一个特殊的生境,其上微生物比较特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微生态。
(2)果实:
开花后进入果实期,生境发生了变化,伴随微生物种群的演替,在这个生境中也发生了各种变化,介绍这个生境中的特殊性。
(3) 种子:
种子这个特殊的微生态,研究的较少。主要是对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有益微生物研究的较少,这里只能简单介绍。
了解
1.植物茎枝微生态
这里介绍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茎枝微生态,讲清各自的特殊性及微生物的组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何利用正常微生物种群,使植物茎枝微生态趋于平衡。
3. 教学重点难点:
叶围,叶面,附生物的概念及特征,叶面微生物的种群,叶面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第六章 植物体内微生态
1.基本内容
在这一章中介绍植物体内的微生物与其植物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1 皮下和薄壁组织内生菌
这里主要介绍有益微生物和植物的关系。
(一) 菌根
介绍菌根定义,分类,作用,如何能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二) 固氮微生物
介绍固氮微生物的两大类:自生固氮菌和共生固氮菌,它们在自然界中如何固氮,固氮的作用等。
了解
1. 维管束组织内生菌
介绍维管束组织中的微生物种群与植物的关系,维管束内生菌的来源与作用等。 3.教学重点难点:
菌根菌分类及作用,自生固氮菌和共生固氮菌如何固氮,固氮的作用。
第七章 植物微生态调控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这一章中介绍植物微生态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这两种防治中的根本区别及联系。
第一节 植物微生态调控(重点)
1.基本内容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及植物体微生态系的概念,人为的调节和改造植物微生态系,使其趋于平衡,从而达到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健康水平,控制并减轻病害的发生,达到增产防病之目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微生态制剂: 1.
介绍微生态制剂的定义,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开发出来的,为生态制剂与抗生素不同,将不同之处交代清楚,这是关键,再说明抗生素的应用弊病。
2.植物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对植物间接作用:影响植物微生物组成和数量(减少微侵染、降低病菌侵染势、减轻减产菌的为害、对微生态成员的其他影响)影响其它微生物的作用方式(与植物的亲和性、占领作用、产生抑菌物质)
促进植物生长的直接作用:(代谢物的生物活性成分、改善植物的生理代谢) 理解
1.植物微生态制剂的特点和应用:高效的多功能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植物生物产
量、提高植物的抗逆力、促进植物组织结构向丰产优质变化)广泛的适应性:说明来自于植
物体,应用于植物体,因而不受外界条件影响。高度的亲和性:植物微生态制剂和其他农业
措施有着高度亲和性,任何农业措施的应用,均不影响其效果,并有互补作用。可靠的安全
性:植物微生态制剂本身特性决定着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了解
微生态制剂开发的基本理论:
根据前几章的理论,当植物体微生态系失调,有害菌上升就会发生植物病害,人为的将植物
体内、体表的有益微生物筛选出来,加以选育、繁殖,经工业化生产,再应用在植物体上,
促使植物体有益微生物占优势,从而达到增产防病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植物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及应用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1.基本内容
介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因素及应用途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1.
介绍生物防治概念,着重说明与植物微生态防治的不同之处。 2.病害生物防治因素
在农业生态系中存在的生物防治因素。
微生物中的生防因素:(寄主植物、病原物、非生物环境与生物防治) 自然界的生物因素
介绍溶菌现象、抑菌现象、重寄生现象、互交保护、诱发抗性。 其他生防因素
介绍抑制性土壤、冰核细菌、遗传工程中的生防因素。
理解
1.植物病害生防技术的应用:
引进的生防因素:(拮抗微生物、抗生素、重寄生、诱捕植物) 直接控制病原物的生防技术:(降低接种体的数量、组织病原物产生传媒体、排除病残体中的
病原物)
了解
保护或提高植物的健康水平
1.保护易感染的部位和器官
2.增强植物的健康水平
4. 教学重点难点:
在农业生态系中存在的生物防治因素。
微生物中的生防因素:(寄主植物、病原物、非生物环境与生物防治) 自然界的生物因素
介绍溶菌现象、抑菌现象、重寄生现象、互交保护、诱发抗性。 其他生防因素
《植物微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1(课程属性:限选
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3(学时学分:总学时36、总学分2、实验学时16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或秋季
5(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微生态学是植物生态学和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 ‘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强调’自然’’二字’’,就是先将自然生态系研究透彻,进而有针对性地通过’’人工’’去改造’’自然生态系’’使之向人类需要的目标演化,因而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究和学习,不仅为农业科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农业增产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对人类的保健事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100字左右)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植物微生态学的各种实验方法,学习分离和培养并获取颉抗微生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获取自然界的微生物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应用和研究,在植物微生态学的领域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考核方式:考查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以学生的实验单元和实验过程的表现、结果作为评分标准,综合评定。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植物微生态学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 实验项目 实验 实验 适用 学 号 名称 类型 要求 专业 时 1 玻璃器皿的洗涤与灭菌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2 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3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4 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5 根际效应的测定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6 植物病原物的纯培养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7 益微微生物与植物病原物的对峙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8 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综合性 必做 农科类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玻璃器皿的洗涤与灭菌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实验的目及为保证实验效果,对学生提出实验程序上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具体内容宋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要求学生将实验所用的器皿洗
刷并冲洗得十分干净。学习玻璃器皿的包裹方法,应用高压灭菌锅按程序灭菌。 2(实验内容或原理
用洗涤剂浸泡并洗涤玻璃器皿,要求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控水,用纸包裹好,灭菌。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每5人为一个小组。每组需洗涤和灭菌的物品:
培养皿30套,烧杯100ml 2个,三角瓶250ml 6个,包裹用纸,高压灭菌锅,洗衣粉,
洗涤剂,蒸馏水等。
4(实验步骤
(1) 洗涤:在水槽中放入少量洗涤剂,将玻璃器皿放入浸泡,洗涤,用清水
冲洗干净。
(2) 包裹:用纸将玻璃器皿包裹严。
,3, 灭菌:将包裹严的玻璃器皿放入高压灭菌锅中,盖好锅盖将旋钮拧紧,
接电源加热。当压力表的指针指到0.05时大开放气阀放气到0,继续加
热到0.05时再次放气到0,继续加热到0.1时计时,保持压力在0.1—
—0.12 二十分钟即可。
5(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6(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记载,评定成绩。
7(实验报告要求
无
实验二 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
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为下一次的实验做好准备。 2( 实验内容或原理
制作PDA培养基及改良培养基并灭菌。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马铃薯400g ,葡萄糖40g,琼脂40g,包裹用纸,高压灭菌锅,烧杯1000ml,纱布,锅,
电炉,玻璃棒,刀等
4(实验步骤
,1, 马铃薯切成碎块,加水煮沸20分钟,用纱布过滤。 ,2, 在马铃薯之中加入琼脂煮沸,再加入葡萄糖。 ,3, 分装在三角瓶中,加盖棉塞,用纸将瓶塞裹好。
(4) 灭菌:将包裹好的三角瓶放入高压灭菌锅中,盖好锅盖将旋钮拧紧,接
电源加热。当压力表的指针指到0.05时大开放气阀放气到0,继续加热
到0.05时再次放气到0,继续加热到0.1时计时,保持压力在0.1——
0.12 二十分钟即可。
5(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6(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记载,评定成绩。 7(实验报告要求
无
实验三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土壤的取样方法,根际土壤的范围,在室内进行土壤微生
物的分离的方法。
2(实验内容或原理
土壤的取样方法,在室内进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的方法。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土壤取样器,塑料袋,超净工作台,培养基,培养皿,烧杯,接种针,乙醇,酒精灯等。
4(实验步骤
(1) 土壤取样
(2) 制作平板培养基
(3)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4) 记号
(5) 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
(6) 观察并记载
5(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6(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记载,评定成绩。 7(实验报告要求
按实验步骤写出报告。
实验四 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土壤的取样方法,根际土壤和非根际的范围,在室内进行
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的分离的方法。
2(实验内容或原理
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取样方法,在室内进行土壤根际土壤和非根际的微生物的分离的
方法。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土壤取样器,塑料袋,超净工作台,培养基,培养皿,烧杯,接种针,乙醇,酒精灯等。
4(实验步骤
(1) 土壤取样
(2) 制作平板培养基
(3)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4, 记号
,5, 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
6, 观察并记载 ,
5(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6(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记载,评定成绩 7(实验报告要求
按实验步骤写出报告。
实验五 根际效应的测定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菌落的测量方法,并计算根际效应。 2(实验内容或原理
应用直尺测量菌落的直径,计算根际效应。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1)上次实验培养的菌落
(2)直尺
4(实验步骤
(1)测量菌落
(2)按公式计算根际效应
5(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6(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记载,评定成绩 7(实验报告要求
计算根际效应
实验六 植物病原物的纯培养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纯培养的方法。 2(实验内容或原理
应用植物病组织消毒后进行植物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纯培养。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植物病组织,超净工作台,培养基,培养皿,烧杯,接种针,乙醇,酒精灯等。 (实验步骤 4
(1) 植物病组织取样
(2) 制作平板培养基
(3) 植物病组织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4) 记号
(5) 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
(6) 观察并记载
5(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6(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记载,评定成绩 7(实验报告要求
无
实验七 益微微生物与植物病原物的对峙实验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原物和益微微生物的对峙的实验方法。 2(实验内容或原理
应用益微微生物与植物病原物采用中间划线法作对峙实验,观察结果。 3( 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植物病原物,益微微生物,超净工作台,培养基,培养皿,烧杯,接种针,乙醇,酒
精灯等。
4( 实验步骤
,1, 制作平板培养基
(2) 植物病原物,益微微生物接种
(3) 植物病组织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4) 记号
(5) 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
(6) 观察并记载
5( 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6( 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记载,评定成绩
7(实验报告要求
按实验步骤和结果写出报告。
实验八 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楷体五号字) 本次实验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结果。
2(实验内容或原理
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方法和结果。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
无
4(实验步骤
无
5(教学方式
观看录像
6.考核要求
出勤情况
7(实验报告要求
无
六、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实验教材:自编教材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1世纪植物微生态学_植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