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香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香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香港因国共内战造成大量中国难民来港,为香港制造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工。1950到80年是香港工业发展期,亦是本港GDP 高增长期,经济成果人人共享,人人生活条件皆获得改善(无论草根、中产阶级或上层社会)。
随着深圳特区开发,1981年起本港制造业内移,香港一百多万制造业工人成为受害者,他们必须在其他低收入行业找出路,令本港下层社会人士收入自1981年起扣除通胀率后再没有上升。香港制造业内移,带动了香港金融、房地产、批发、运输、保险等行业需求上升,令中产阶级迅速冒起。即是说,1981年起本港中产阶级同上层社会人士继续享受本港经济增长的成果,但下层社会却未能分享(即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同下层社会家庭收入差距渐拉阔)。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加上电脑普及且功能大幅提升,企业为了精简人手,纷纷向中层开刀,中产人士薪金不是下调就是停滞不前,只有高收入阶层(例如管理层或拥有特殊技能专业人士)的收入才可继续按年上升,其中升幅最大是金融业。到2007年10月CDO 危机出现后,高收入人士亦面对裁员兼减薪局面。自2008年开始,香港经济结构重返金字塔形,即社会上4%人口拥有全港全部财富的50%,其余96%人口分享余下50%财富。
从香港迪斯尼发展历史看, 签约伊始, 建筑商最受益; 在建设过程中迪斯尼的零售业务大规模开展, 零售行业领先于其他消费子行业启动; 开园前1年左右, 旅游酒店类的股票将开始表现; 开园后, 餐饮连锁、交通运输开始受益。从各受益行业代表性公司股价变动的情况, 可初步了解迪斯尼项目的投资时钟。
范文二:论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冷鹏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02期
摘要 两汉商品经济发展、演变,历经西汉前期、中后期及东汉三个时期。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及其社会经济环境,促使商品经济自由迅速发展。然其发展前途与巩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方向背道而驰。故西汉中期统治集团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迫使商品经济变态发展,使之成为封建官僚地主经济的组成部分,沿着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轨道运转。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到东汉时期,即使封建国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商品经济也仍然因循这一模式,紧密依附于官僚地主经济运行。从此以后,商品经济完全失出了西汉前期那种独立品格与社会活力,与封建经济长期共存达两千年之久。
关键词 两汉时期 商品经济 从“专业”到“兼业”的演变
西汉、东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汉代商品经济从迅速到缓慢发展的历史进程,铸造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一般形态,奠定了历代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西汉前期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为了恢复发展生产,整顿经济秩序,制定了重农抑商政策。随着西汉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至惠帝、高后时期,全面实施放任无为政策,对商贾的限制逐渐放宽。孝文帝时,通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1〕于是, 汉初的抑商政策到文帝时演变成“利商”政策。这一政策持续到景帝,武帝初年,促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当时首先发展起来的是一批工商兼营的盐铁大商人。盐铁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任何时期都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在秦汉动乱之际,许多豪富趁机占领盐铁资源,经营盐铁生产和销售。到西汉前期,他们都成为家资巨万的暴发户。《史记·货殖列传》载其时有大冶铁家蜀郡卓氏、程郑,南阳孔氏,鲁曹邴氏。大盐商有齐刀间、东郭咸阳等。此外还有许多小盐铁商人在街头乡间兜售。
当时还有众多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大户。传称制浆出卖的张氏,致财千万;作胃脯销售的浊氏,车骑连横;加工贩脂的雍伯,家富千金。另具相当规模的酿酒业、屠宰业、纺织业、车船、漆器、铜器制造业等,其赢利可比“千乘之家”。可见手工业商品交换的繁荣。而且,这时还出现了一批经营田畜买卖的大富豪。如秦汉之际以囤积粮食起家的宣曲任氏,力事田畜而富裕数世。边郡桥姚、楼烦班壹皆致马牛羊数千群,以财雄边。同时各地还涌现了许多种植桑麻、巵茜、姜韭等经济作物的专业户,种植枣、栗、橘、漆、竹等果木的林业户及渔业户。促使大量农副产品上市。
这时还有更多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行商坐贾。他们分布于全国各地,著名者有洛阳师史,关中田啬、田兰、安陵氏、杜杜氏等。商贾们或远途贩运,或转手代销,促成各个经济区域诸种产品的交换,导致商品经济全面繁荣。
西汉前期商业的迅速发展与当时无为而治的“利商”政策有直接关系,但也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原因。首先,承战国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汉书·食货志》说:“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随着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个体经济的形成,民间工商业冲破官府的垄断在各国迅速发展。由于“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经商可以比作工种田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驱使更多的人弃农经商。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商宽农”政策及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促使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展。虽然秦及汉初为了保护以农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秩序,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论封建国家采取多么严厉的行政手段,都是无法抑制的。何况从商鞅到汉高祖时期的抑商政策,都是采取强硬措施企图堵塞商业的发展,还没有找到由国家垄断经营工商业的办法,所以实际上是抑而不止,堵而不死,民间商业仍顽强地向前发展。特别是遇到西汉前期相对稳定而良好的政治环境,因而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商品经济更似“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
其次,全国水陆交通网及统一市场的形成。秦王朝动用全国民力进行大规模的水陆交通建设,来不及分享其社会效益就寿终正寝了。但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却坐收渔翁之利。由于当时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依赖市场供应的,仅是自己不能生产和受本地自然条件限制无法生产的物品,因此贩运性商业在古代占有重要地位。而交通便利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史称汉兴,海内为一,“重装商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2〕可见全国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往,有利于长途贩运,扩大商品市场和商品种类,并且能够缩短运输时间,加快商品交换的实现和资金周转,促使商品经济广泛而持久地发展。也许有人认为,西汉前期纵民铸钱,必然引起货币制度混乱而影响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其实,这种状况只是暂时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形成了自己的金属铸币制度,当时的铸币为铜质,有刀、布、贝、圆钱等形式,它们一般限于在各国的疆域内流通。然而贵金属黄金,已成为统一的价值尺度在各国通行,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当时黄金被广泛应用于大宗价值的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有力促进了全中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秦统一天下后,进一步统一货币制度,明确规定黄金与铜币为国家法定货币。汉承秦制,更令黄金以斤为单位,孝文帝则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铸铜币四铢钱,其文为“半两”。虽然当时使民放铸会引起铜币制度一时混乱,但铸币为等值货币,是一种有价值的特殊商品,它们投入市场后同样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优胜劣汰,所以不久即形成“吴(吴王濞)、邓(邓通)钱布天下”的局面。而吴邓铸币“文字肉好皆与天子钱同”,〔3〕因而成为商品交换的通用货币。于是,全国水陆交通网及黄金、铸币等通用货币体系的形成,促使市场不断扩大,使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再次,多种经济成分、独立经济实体的并存。由于古代商品经济主要建筑在小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只有各个地区独立发展自己的经济优势,实行多种经营,开发本地资源,形成多种多样的手工业,才能为商品交换提供更加广阔的社会基础;也只有各种形式的(包括个体的、团体的)相对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才能有更多顾主卷入商品交换的潮流。而西汉前期“从民之欲”,独立自主从事经济活动与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正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这些条件。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中原、关中、巴蜀、赵燕、齐鲁、荆楚、吴越、岭南经济区及农业(含多种经营)、畜牧业、林业、渔业、采矿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成份。秦统一后,忙于巩固统一的经济事业,还没有来得及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整顿、建立起单一的小农经济模式就夭折了。于是西汉前期各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和多种经济成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土、特商品。而且,当时人们顺从自春秋战国以来个体经济的自然分工,专门从事某种经济活动,遵循“四民分业”的原则,故史称当时各种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专业大户,“皆诚壹之所致”。〔4〕这种独立经营的专业大户,既 是多种商品的生产者,又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他们是西汉前期发展商品经济的强大动力。此外,当时相对独立的诸侯王国,除促进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外,王侯们还以其雄厚的资本、扩大财源的强烈欲望,对商品贸易特别青睐,吴王濞就曾经派遣多人在全国各地经商,齐国的临淄也很快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而富商大贾亦因其利害关系更加喜欢“交通王侯”。可见多种经济成份和独立经济实体的并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总之,西汉前期的经济政策、经济趋势、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等诸方面,都为我国古代商品经济自由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封建经济下一步将如何运行?当然取决于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合力。
二、西汉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变态发展
西汉前期无为政策的推行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亦引起中央统治集团的种种不安。其一,促使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由于私营工商业使地方豪强权贵的财力、物力、人力迅速膨胀,故助长了他们对抗朝廷的力量,滋生僭越之谋。《盐铁论·禁耕》记当时“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因而使中央统治集团忧心忡忡。其二,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封建国家的财政收益。当时富商大贾不但分割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但在当时无为放任政策下,商品经济参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猛烈冲击着封建统一国家的经济秩序。本来就被封建官僚挖得很苦的农民,又要遭受商人的宰割:“当具有者半贾(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5〕故造成商人兼并农人,农人背本趋末的严重后果。 其三,损害封建国家的财政收益。当时富商大贾不但分割国家编民的剩余劳动,影响国家租税收入,而且他们往往在国难当头之际乘机发财。如在吴楚七国之乱及汉武帝“外事征战”的非常时期,“富商大贾或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6〕因而使封建政权的财政危机更加严重。由此可见,自由泛滥起来的商品经济正在从各个方面威助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安全。所以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统治集团决心改变放任无为的经济政策,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并采取各种措施消弥民间商业渠道,使商品经济按照巩固专制集权统一国家的轨道运行。
西汉政权为了有效抑制私营商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统治集团运用“轻重”论的经济学说,决定由朝廷垄断经营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事业。首先垄断铸币权,由中央铸造法定货币五铢钱通行全国,控制商品流通的中心环节。接着垄断盐、铁、酒的生产和销售,还试图垄断经营海渔业。而且封建国家对无法垄断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采取官府直接经商的办法,即推行均输平准政策。于是,西汉政权进一步控制了商品市场,排挤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并获得广泛的商业利润。
同时,西汉政权为了满足各级官府公用品及宫廷贵族生活用品的需要,不断扩大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陆续在中央和地方设置考工署、尚方署、东园署及工官、服官、楼船官、采珠官、漆官、金银铜锡官等控制原料产地并负责制造各种手工业用品。另外还在出产地设有桔官、羞官等专门为朝廷提供果品、海鲜之类的食物。这些宫廷贵族拥有雄厚的资本,是最有商品购买力的消费集团。但随着官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他们的绝大部分消费品由官方直接分配,不再需要通过市场购买,因而进一步缩减了商品市场的领域。
此外,西汉政权又相继颁行算缗、千缗令,直接剥夺富商大贾的财产。当时封建国家得到数以万计的财物、奴婢、田宅,凡家资十万钱以上的商人大都破产。“而水衡、少府、太仆、大农各置农官,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7〕同时,西汉政权还在边疆、 内地大量开垦屯田和渠田。并配合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大规模地向西北边地移民,还设置农都尉、田官等管理边民的农田垦殖。因而使西北地区的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冲击了当地的畜牧业生产。于是,随着封建国家对民间工商业、畜牧业的摧残和农垦区的不断扩大,逐渐改变了西汉前期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形成单一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组成自给自足性极强的社会经济单元,无形中钳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通过汉武帝时期对经济管理体制的全面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民间商人的活动余地大大减少,官营商业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有为”的经济格局中,商品经济以变态的形式向前运行。当时西汉政权收买部分民间商人担任财政官员,利用他们的专长为官营工商业服务。从武帝时期开始设立的盐官、铁官、均输官、平准官之类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这些官商经营最为畅销的盐铁专卖,并从事大宗农副土特产品的贩卖,垄断了全国最重要的商业活动。由于官营商业具有垄断性、强制性,商品的来源不计成本,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与商业利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种商业活动不受价值规律的约束,不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独立于生产之外的流通过程。这样的商业活动往往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故《史记·平准书》说:“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盐铁论·水旱》亦指出:“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祐淡食。”而均输官往往勒买并非农民所生产的物品,他们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平准官则“行奸卖平,农民重苦”。〔8〕但官营商业有利于封建国家的专制集权统治, 它使商品经济完全沦为封建经济的附庸,使之朝着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既定的轨道运行,扼杀了西汉前期商品经济原本具有的独立品格及经济活力。
随着官营工商业的扩大,民营商业的活动空间急遽缩减。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迫使民间商业更加紧密地与官僚、地主经济结合。《汉书·张禹传》载成帝时,丞相张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它财物称是。”张禹就是一位以地主、官僚身份兼营商业的典型代表。且当时“贵戚近臣子弟宾客多辜榷为奸利”。而大富商罗裒,则用巨款“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虽然民间商业在西汉后期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出现了一批家资巨万的富商,但这些富商往往“兼业专利”,兼有多种职业谋取利益;并“以货赂自行”,〔9〕依倚官府权势致富。这与西汉前期富商大贾不得为吏,专心经营,“皆诚壹之所致”形成鲜明对照。另外,由于当时民营手工业衰落,畜牧业等受到冲击,使民间兼营手工业、畜牧业的商人大大减少,而以贩运性商业,特别是为官僚、地主高档消费服务的贩卖商业,得到畸形发展。《汉书·贡禹传》所谓“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就是指这种情况。且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加深,农民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萎缩,“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当时大量游食末技之民的涌现,形成民间商业的虚假繁荣。可见民营商业经过西汉中期的社会改造,虽然到后来有所发展,但它因依附官僚地主而失去商品经济的纯度;因其贩卖业的畸形发展而相对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因其虚假的繁荣反映出社会经济衰退的症状。
总之,无论西汉中后期的官营商业或民营商业,都已被消化成封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采取各种形式与封建官僚地主经济结合在一起。这一趋势相对西汉前期商品的经济自由、顺利、纯正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变态,但这种变化却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当时封建统治集团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由国家成功地垄断货币的铸造与发行,无疑对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汉书·食货志》下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无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元。”加上这时巨额黄金的流行,说明商品经济仍在缓慢发展。
三、东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因循发展
光武帝利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确定以柔道治理天下,其后东汉政权对商业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后汉书·桓谭传》载东汉初年,桓谭上书曰:“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仕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但光武帝并末恢复先帝“禁人二业”的抑商政策。汉明帝时,刘般上言:“郡国以官禁二业”政策,明帝却“悉从之”。〔10〕于是,“禁人二业”政策有关抑商的规定也连同取消。特别是东汉建国后,停止实行均输等官营商业活动。到和帝时,又正式开盐铁之禁。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民间商业的发展。
虽然东汉时期的放任自流政策与西汉前期的放任无为政策大体相似,但两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所以商品经济发展的形态迥然不同。东汉时期因循西汉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呈现两种明显的演变趋势。一是社会上层“四民兼业”,儒生、官僚、地主、商人四位一体的现象更加普遍。如东汉樊氏、阴氏、郭氏、马防兄弟、梁氏家族等都是如此。《晋书·江统传》指出:“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渐冉相放,莫以为耻。”这种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即豪强地主田庄。据《后汉书·樊宏传》及《四民月令》等记载,地主田庄从事农林牧付渔业、手工业及商业等多种经营,能够基本满足田庄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代豪民经济从西汉前期“专业”到东汉时期“兼业”的变化,反映出豪强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张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也是自汉武帝以来,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破坏了民间经济自然分工的结果。而且,东汉政权基本继承西汉前期制定的经济政策,没有根据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制定适宜的新政策,造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民经济秩序日益混乱,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豪强地主田庄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除了多种经营,尽可能自行解决生产生活用品外,没有其它道路可走。这种豪强地主田庄更加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当时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虽然可以解决耕织即衣食的基本生活要求,但不能解决全部生活的需要。如衣服染色需要染料、染坊;油盐酱之类也需要油坊、盐场、酱坊等,这些都必须依靠田庄的经济实力才能解决。因此,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形成,必然在更大范围内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东汉社会经济演变的另一趋势是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由于东汉时期仍然承袭西汉前期制定的赋税制度——轻田租而重人口税,所以随着东汉大土地占有制的发展,使租税剥削朝着“优饶豪右,侵刻赢弱”的趋势演化。东汉政权为了挽回“优饶豪右”和脱籍流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加残酷地盘剥贫民,致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加上东汉时期连年遭受水、旱、风雹、蝗螟之灾,导致越来越多的贫民破产流亡。因此社会经济衰退,全社会商品购买力急遽下降,严重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汉章帝还批准了尚书张林的奏议:“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11〕从此,西汉以来交纳货币的租税制度瓦解,绝大部分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退出商品市场,更加剧了商品经济的衰退。
然而,在东汉政权放任自流的政策下,商品经济却呈现虚假繁荣,形成“全民经商”的社会现象。在上流社会,据《高士传》载:“(王)君公明《易》,为郎……免归。诈狂侩牛,口无二价”。官吏名儒子弟崔寔,“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渔阳太守彭宠,“有旧盐铁官,宠转以贸谷”。灵帝在皇城“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豪强地主皆在田庄内部经商贸易,“闭门成市”。有的甚至“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12〕等等。上流社会兼营商业的盛行,说明这时商品经济与官僚地主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而且商业已被分割成零星碎片,很少出现“专业”大富商,使商品经济进一步丧失其独立品格。《东观汉纪》说:南阳豪强地主樊重“世善农稼,好货殖,治家产业……假贷人间数百万。”可知这种农工商“兼业”组合更加便于商业利润向家庭奢侈消费、购买土地及发放高利贷转移,从而抑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东汉上流社会普遍经商并非商业真正繁荣,而是把商品经济“化整为零”,使其消融在封建官僚地主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
“全民经商”表现在社会下层,据《潜夫论·浮侈篇》曰:“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则知随着东汉社会经济的衰退,无数破产农民涌往都市谋生。《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六年(公元94年)“诏流民所过郡国皆实禀之,其有贩卖者勿出租税。”有的流亡者辗转各地,“常于市中贩胡饼”。〔13〕这种疲于奔命的小贩小卖,即使再多,也不过是商品经济萎缩的病态而已。
与东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货币经济亦逐渐衰落。《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云:“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退回到以实物货币为主的阶段。虽然东汉王朝先后铸造过五铢钱和“四出文钱”,但引起民间盗铸猖獗,致使恶钱充斥,币制紊乱。人们常以缣帛、谷粟代行货币职能。初平元年(公元191年)董卓坏五铢钱, 更铸小钱。“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14〕实物货币成为主体。在货币经济的大倒退中,贵金属黄金也骤然减少。西汉时期尚有大量黄金流通,皇帝动辄以黄金百斤、千斤、万斤赏赐臣属。至东汉以后,黄金却很少使用,甚至连皇帝赏赐黄金之事也极为罕见。〔15〕东汉货币经济的全面衰退,表明当时“全民经商”大多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并非商品经济的真正繁荣。
总之,东汉时期商品经济的衰落,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由“专业”到“兼业”的变化,及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化引起的。商品经济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而当时的“兼业”却弥合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加强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程度。加上东汉一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社会经济滑坡、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购买力的下降。因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但是,其时上层社会的“兼业”,下层贫民迫于生计而弃本逐末,形成“全民经商”的虚假繁荣。
综上所述,可知汉代商品经济经历了西汉前期的自由发展,西汉中、后期的变态发展以及东汉时期的因循发展三个阶段。当时统治集团推行的政策与现实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状态。西汉前期实施的放任无为政策与其时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但自由泛滥起来的商品经济从各方面侵蚀封建统一国家的肌体,迫使西汉中期统治集团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把商品经济纳入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的轨道运转。从此以后,商品经济完全沦为封建官僚地主经济的附庸。故到东汉时期,虽然对商业发展采取放任自流政策,但商品经济仍然因循西汉中后期形成的基本模式,更加紧密地与官僚地主经济结合在一起,彻底丧失了西汉前期商品经济的独立品格和社会活力,并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衰退而衰退。纵观两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演变的历程,大概可以洞察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为什么与封建经济长期共存的奥秘。
注释:
〔1〕〔4〕《史记·货殖列传》。
〔2〕《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3〕《汉书·食货志》下,《西京杂记》卷三。
〔5〕晁错《论贵粟疏》。
〔6〕〔7〕《史记·平准书》。
〔8〕《盐铁论·本议》。
〔9〕《汉书·货殖传》。
〔10〕《后汉书·刘般传》。
〔11〕《后汉书·朱晖传》。
〔12〕分别见《后汉书·崔寔传》、《彭宠传》、《灵帝纪》、《水经注·泚水》,《后汉书·仲长统传》。
〔13〕《三国志·魏志·阎温传》注引《魏略·勇侠传》。
〔14〕《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15〕详见拙著《中国秦汉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范文三:14、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013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一、古典经济学
时间:17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1776年出版,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流行了20年。
二、新古典经济学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等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代表性的教科书。
三、现代经济学
时间:20世纪30年代开始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罗宾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1936年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
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
范文四: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2月刊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徐帆
(上海宣传党校)
摘要: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是社会主义理论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章。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经历了构想、提出和发展三个不同的阶段,列宁的思想在这三个阶段是逐步发展深化的,并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关于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的具有革命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及其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后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阶段退却社会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其实践意义来说)。新经济政策思想活学活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地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列宁就曾说过,现在我们“将社会主义拖入了现实生活”①,这为我们如何深入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战时需要又契合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经济政策使得苏俄经受住了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考验,与此同时,这种体系和政策的初步见效使得列宁等产生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所谓直接过渡,即是指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直接过渡到以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即要求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调节)为主的国家。这种直接过渡的思想抛弃了列宁原先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脱离了当时苏俄经济的实际,在国内战争进入尾声之际,导致了大批农民破产,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农民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高度紧张,这就为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大致在1921年春,国内的政治危机(农民暴动不断,甚至出现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最终迫使列宁结束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但在这一阶段,应当说,列宁主要是从战术的角度来理解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类似于一种军事上的退却,而这种退却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迂回的战术。这种“退却”的说法首先是一种为了说明和宣传解释新经济政策的形象的比喻。必须着重指出,这时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定位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列宁多次指出退却的时间和限度是不知道的,要看实践的情况③,他对于新经济政策是存在一定的疑虑的,因为他必须考虑到新经济政策在恢复了正常的工农流转和生产之后与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经历了三年国内战争的殊死搏斗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之后,这种退却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而列宁在许多场合都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为了“极顽强地向前进攻”,所以这种退却是有附加条件的,即退却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而不是背叛革命。因此,在这个阶段,新经济政策更多的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随时面临着转入进攻(即调整政策)的情况。顺便提一句,虽然新经济政策与列宁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初设想相呼应,列宁在解释新经济政策时也提到了1918年春的著作,但必须指出,在经历了残酷的国内战争和意识形态的强化之后,列宁这时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强调不可避免带有“临时性”的意味。
第三阶段是发展深化阶段。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多以后,列宁根据实践的经验对新经济政策的定位有了更为清醒、更为理性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已由原先的“退却的进攻”变为“长时间的或战略的退却”,也就是说,这时的退却已经不是临时性的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实行的稳定的政策了,这样说,不是意味着“放弃进攻”,而是将进攻大大往后延期了。这种看法的依据在于,列宁认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④这就清楚地表明,短时间内从退却转入进攻已不是列宁的观点了。列宁的观点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一个基本的因素在于,列宁对于俄国农民的文化程度作出了具
(下转第110页)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背景
新经济政策思想即是列宁围绕苏俄新经济政策所阐发的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毋庸置疑,列宁这一思想是围绕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而逐渐形成的思想。在苏俄三年内战行将结束,列宁等苏俄领导人正打算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时候,苏俄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以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为顶峰。危机的严重性质给苏俄的领导人以警醒,使他们意识到三年内战中为赢得战争所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国内形势,必须果断地终止这一政策从而避免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敌视,避免农民和工人阶级联盟的破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列宁重新思考了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逐步得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核心内容是,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恢复工农生产中的流转,实行租让制,采用迂回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值得一提的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既是源于对三年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又不限于仅是对以往政策的总结,而也是在基于对苏俄这样的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步构想阶段。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后,大约
1918年春天,列宁即对苏俄国内所存在的经济成分作出了较为冷
静的判断,即指出,苏俄存在着从宗法式的、小商品经济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直到社会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并着重指出了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苏俄是小商品经济占据绝对优势。他由此推导出国家资本主义对于一个小农经济国家的意义,因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国家资本主义要高于小商品经济并且是社会主义的前阶。②苏俄既然处于这样的阶段,就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监督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在这个阶段,列宁的这一思想仍处于设想阶段,尚未经实践的检验,只能说其中孕育着新经济政策的思想萌芽。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初步构想不是在战时共产主义之后而是早在之前就已经提出来了。
第二阶段是正式提出的阶段。随着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阶段,苏俄的经济政策也随之变化,原先设想的国家资本主义已不可能实行,战争的状态及苏维埃政权处于守势的局面使得苏俄迅即转入以共产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的产品集中分配体系,这种既符合
-108-
范文五: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
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三个阶段
的比较分析
《前沿》2005年第1期
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
演变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
钟超鬻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提要】本文就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三个阶段的概念,原理,政策做了比较分析,对一些
有影响,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剖析.新古典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理论和政策的纠偏和修正而不是
对后者的全盘否定,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又是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这些正表明人们对经济发展问题有了
比过去较为全面,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表明了发展经济学正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比较分析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05】1—0o61_一05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economies)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
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与经济发展(economiede—
velopment)是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内容及研究目标.
经济发展思想指涉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原理,理
论以及由此而作出的政策建议.经济增长就是社会生产力
的增长或者国民财富及社会财富的增长,即产出的增长,
它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将引起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变
化.雷诺兹(Reynolds,LG.)认为,”除了已计算出来的
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结构变化外,人们还可以给发展一个
特殊的意义,它表示在增长导向下经济和政治体质的系统
变化.”经济发展可以表述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与产出结构,
产业比重,生态状况,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
文化教育,民主权利,政治自由,民众参与等在内的良性
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经济发展理论的模糊
或缺陷,以及政策建议中的不切实际等因素导致了很多发
展中国家出现了”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或者”没有发展
的经济增长”.随着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的不断深
入,发展经济学在不断地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思想框架和理
论范畴,以便使得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
现实相吻合,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思想是发展经济学的精髓和贯穿整个学科的
一
根红线,在不同的时期,基于不同的层次,从不同的角
度来研究经济发展会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决定.发展
经济学自诞生以来50多年经济发展思想的脉络,基本上是
沿着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三个阶
段而逐次向前演变的.
一
,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路径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的主导思想为结构主义.
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路径的第一个阶段是从
20世纪40年代末到6o年代中期,其理论以结构主义思想
为主导思想,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在二战后,由
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它们迫切需要在
经济上获得发展,但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的特点为滞后,
不是短缺就是过剩,经济变量低弹性,即存在着经济结构
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市场机制的失灵及制度
的缺失等诸多问题.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
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其市场是不完善的,价格是刚性的,
崇[作者简介]钟超(1965一),男,湖北省潜江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
61-
经济不可能自动地达到均衡状态,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发展就不是静态的既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而是动态
的可投资资源的供给增长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由
于结构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际做出了比较贴切的研
究与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在经济实践中可以操作的政策建
议,加之,当时的结构主义思想比较符合西方经济学的主
流思想,如计划经济,国家控制,反自由主义等,也与当
时盛行的凯恩斯(Keynes,J.M.)国家干预思想有相似之
点.再者,结构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符合很多发展中国
家谋求政治与经济独立的民族情结和苛求社会经济结构变
化甚至”革命”的思想,因而,结构主义思想得到当时绝
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接受和支持.【2结构主义思想深深地
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从五十年代开始,较多的
刚获得民族独立国家纷纷相继采用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采取计划经济,抑制市场价格机制等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
展.结构主义认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把国家兴盛的
希望寄托于市场经济,必须进行社会改革,充分地发挥国
家的职能作用,有计划地进行资本积累,走工业化的发展
道路.这样,结构主义的研究内容就只限定在资本积累,
计划化和工业化这三方面.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以
单一的数量增长为指标的经济增长,将工业化等同于经济
增长,结构主义在实践中主要所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使落
后或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工业化,并且对工业化的影
响因素和外围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虽
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在总的或者综合方面仍然是经济绩效甚微,甚至在一些
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在实践上,
结构主义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一些国
家甚至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农业停滞,失业率上升,收
入不公,社会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分析,在实践中表
现为3种理论观点上,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
论.唯资本论认为只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者资金形
式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其形成速度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
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其代表观点有:”贫困恶性
循环论”(纳克斯Nurkse,R);”低水平均衡陷阱”(纳尔
逊Nelson,R);”大推进论”(罗森斯坦——罗丹(Rosen—
stein——Rod&n,P.N.);”经济起飞论”(罗斯托Rostow,
w.)以及”哈罗德——多马数量模型”(Harrod,
RF.&Domar,E.D.)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
次强调了储蓄增长,资本形成及积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
长的极端重要性,认为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唯工业化论的代表人物斯塔利
(Staley,E.),曼德尔鲍姆(Mandelbaum,K.)认为发展
中国家大多数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化的程度相
当低,所以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就是实现工业
化,一则可以在经济上改变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
?
62?
水平,--$~J可以增强国力,在政治上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
赖.因此,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来逐步实现国家
的工业化;而且刘易斯(Lewis,w.A.)认为农业剩余劳
动的转移是工业资本积累和扩大的源泉,工业化是吸收农
业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唯一途径,实现
工业化还可以消除城乡差别,支持并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从而达到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荷兰经济
学家廷伯根(Tinbergen,J.)对经济规划的数理研究和经
济分析,无疑对计划化思想和主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唯计划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传
统农业占主导地位,人口增长快且数量大,国民素质较差,
管理水平低,金融和技术市场尚未形成,法律制度缺失,
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二元结构特征,特别是市场机制不完
善,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存在刚性.所以,发展中国家要
发展经济,就不能依靠市场,只能依靠国家的职能来有计
划地集中使用稀缺的社会经济资源,用于国家急需发展的
项目,同时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的主导思想为新古典主义.
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路径的第二个阶段是由
20世纪6o年代中期至7O年代末.其理论以新古典主义为
主导思想.从理论体系来说,尽管结构主义为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构建了基本
框架,但是结构主义的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
的理论体系,只是各种观点或模式的堆砌和集合.首先,
结构主义缺乏相应的微观理论基础,并且忽视了微观经济
主体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结构主义认为传
统的西方经济学不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际,但他们仍
然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内提出其思想和政策建议,并
且结构主义认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人不具有经济合
理性的假设,从而很少考虑到提供一个能激发微观经济主
体(居民,厂商等)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
发展.其次,结构主义在强调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农业
的发展.结构主义看到了发达国家中先进的工业部门在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要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先发展工业
和缩小农业部门,实现经济活动从工业到农业的转移,但
是实际上,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
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严重的重工轻农思想使得很多工业品
消费市场萎缩,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城乡
差别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的局面出现.结构主
义过分强调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只是重视其数量而忽视
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只是重视了物质资本而忽视了人力资
本及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最
后,在过分推崇国家计划化职能的同时却忽视了市场机制
的作用,这种重计划轻市场,过度强调政府计划作用的发
展战略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致产生”政府工作效率
低,政府机构膨胀”,”政策引起的扭曲”,”政府本身的缺
陷”等现象.
由于结构主义的诸多理论缺陷和实践指导上的失败以
及东亚国家在经济上的成功案例,从6o年代后期开始,新
古典主义便在发展经济学中重新”复活”而迅速成为发展
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新古典主义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1,
经济发展目标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目标的社会经济的
综合发展,索洛(Solow,R)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强调资本
与劳动的替代关系和科技的作用,补充和发展了片面以资
本为主的哈罗德——多马模型.2,舒尔茨(Sehultz,
W_)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纠正了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的
缺陷,其它发展经济学家如费景汉(Fei,JohnC.I-I.),拉
尼斯(Ranis,G.),托达罗(Todaro,M.P.)等从各自不
同的角度也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应该是经济发展中的
主导部门,对农业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3,哈伯勒
(Habefler,G.)批评了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重新强
调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并倡导出
口替代发展战略.4,新古典主义还吸取了发展中国家在经
济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指
导,如社会——成本收益论;以新古典福利经济理论假设
为基础的社会项目评估理论及方法;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
麦金农(Mckinnon,ILI.)和萧(Shaw,E.S.)的发展中
国家货币金融理论,经济人合理性等.5,新古典主义重点
强调了微观经济基础,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对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路径的第三个阶段是从
2O世纪8O年代初至9o年代末,其理论以新古典主义政治
经济学为主导思想.新古典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存在
许多方面的缺陷,首先,新古典主义认为市场是完善的,
具有完全对称的信息,且交易费用是零等这些不现实的前
提假设,并且对现实过分地抽象,片面地夸大市场机制的
作用,忽视或轻视了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再者,市场也会失效,其表现在公共品和外部
性等问题,还表现在市场机制只能在空间上有效配置资源,
无法在时间上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E.)相信市场会因现实中的信息不完全而失效即新市场
失效.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l,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2,新增长理论的繁荣:3,可持
续经济发展观的产生.新制度经济学把政治,法律,意识
形态等非经济因素溶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其代表
人物有诺思(North,D.),科斯(Coase,R.),张五常,
贝克尔(Becker,G.),布坎南(Buchanan,J.),塔洛克
(Tulloek,G.),威廉姆森(Williamson,0.),德姆塞茨
(Demsetz,H.)等.新增长理论重视对知识外溢效应,人
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
无一不涉及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有关口】,其代表人物有罗
默(Romer,P.),卢卡斯(Lucas,IL),阿罗(Arrow,
ILJ.),阿温.杨(Young,A.)等;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
在本质上与传统发展观截然不同的发展观,它把经济发展
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制度,伦理道德,社会观
念,技术进步,共同富裕等诸多因紊结合在一起研究,深
化了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丰富
了发展的内涵,其代表人物有梅多斯(Meadows,nL),
安德森(Al~erson,L),利尔(Leal,nR),皮尔斯
(Pearce,n)等.
二,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路径的比较分析
(一)结构主义的理论特点及实践战略.
结构主义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一般来说,发
展中国家的商品经济不发达,价格体系处于萌芽状态,市
场分散,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远未形成一个统一而完整的
市场体系;且长期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不仅表现为持
久的失业,还表现为广泛的就业不足,伪装失业和低生产
力的就业,因此,当时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急需要大规
模的经济变化和重大的经济结构改造来实现经济发展.结
构主义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普遍存在持续的非均衡状态,部门之间也存在结构上
的差异,经济的不均衡必然会产生分配不公,使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决不会是利益和谐
的过程,而是利益冲突的过程,其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带
来普遍富裕,却会加剧贫富悬殊.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特色是”三唯”,即”唯
资本论(CapitalFundamentalism)”,”唯工业化论”(In-
dustrializationFundamentalism)和”唯计划论”(Planning
Fundamentalism)?J,这种理论特色和实践战略的出现,有
其历史背景和产生的条件,当时二战刚刚结束,许多发展
中国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加之前苏联作为反法西斯联
盟的领导者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成功经验者,给许多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指出了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与方向;结构
主义还受到当时盛行的凯恩斯国家干预思想的影响,这样
就使得很多发展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人将研究重点放在了
资本积累,计划经济和工业化这三个方面上.
结构主义理论上的零散和观点的堆集以及计划经济在
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践上的失败,发展中国家与西方
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扩大,即使有些
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因其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
而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
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那些重视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作
用,对外开放,出口导向政策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台
湾,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其经济增长不仅迅速而
且经济发展的质量颇高,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发展经济学家
不得不对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政策建议进行修正与反思.
英籍印度发展经济学家拉尔(Lel,D.k)对结构主义为主
导思想的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做出了猛烈的批判,其主要
?
63.
?
缺陷是:1,结构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与
正统西方经济学相背离.2,结构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第一阶
段发展经济学承袭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其分析基础和经
验实证来源于经济思想领域的凯恩斯革命和20世纪30年
代西方世界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3,结构主义为主
导思想的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具有忽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
和政策建议的缺陷,主张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由此会
导致国民经济不能进入最优状态.美籍奥利经济学家哈伯
勒(Haberler,G.)也一直坚定地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
批判当时结构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扞
卫新古典经济学,他的主要观点如下,1,发展经济学兴起
于自由主义衰落时期,且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2,极力
主张单一经济学(monoeconomics),反对持有一种适合于发
展中国家的单独理论的双经济学(duoeconomics)观念.3,
批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论”所谓的历史事实是缺乏根据的,
其解释是有漏洞的,对未来的推断是轻率的,而政策结论
是缺乏责任感的”4,两缺口模式不符合处于工业化发展
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且结构主义认为在任何地方都存
在相当大规模的伪装性失业是值得怀疑的.5,坚决反对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直接控制的计划管理体制,而主
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6,批评封闭的进口替代战略,确
信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倡导发
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二)新古典主义具有边际,和谐,静止,均衡和自由
的经济发展观.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的发展
经济学再一次地走入了困境,因为新古典主义也像结构主
义一样,没有在理论上进一步地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完善,
在实践上也没有完成使不发达国家走向发达.以新古典主
义为主流的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观点有以下
几点:1,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和谐的,
累积的过程.新古典学派的马歇尔吸取了达尔文和斯宾塞
的进化论思想,把经济发展过程看成是具有进化性质的体
系,创造发明和新技术采用也是渐进的和连续的.2,经济
发展的过程最终会使所有收人阶层受益,经济发展的前景
是值得乐观的.经济体系具有一种自然走向充分就业的趋
势,由于货币因素,经济周期,战争以及新技术的产生,
暂时的失业是可能的,但从长期来说,均衡状态的长期失
业是不存在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劳动者需求的一般
性提高,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利益会自动地,逐步地分散到
社会全体成员和所有阶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纵向的
“涓流效应”(tficklingdowneffect)和横向的”扩散效应”
(diffusioneffect),这两种效应会自然而然地促使经济发展
的利益得到普及,自然而然地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
(Paretooptimality).其结果是使所有劳动者阶层得益.3,
经济发展是以边际微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增
长理论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因此,用静态的,局部的均衡
?
64.
方法就足以分析一切经济发展问题.4,各种生产要素之间
在边际上存在着替代可能性且具有高度的弹性,价格机制
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
竞争自然受到赞许,而垄断和控制则受到批评和禁止.5,
在既定的技术状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的边际
效率将逐渐下降到人们不愿意储蓄的水平,资本积累将停
止,社会经济进入静止均衡状态.6,对外贸易自由化会使
得穷国和富国都得益,不可能产生南北冲突,只有凭借自
由化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持,才能使二者都能分享到世界
经济发展的利益.
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的发展经济学使得经济发展思想
跳出了结构主义的框架,从而发生了重大转变,概括起来
就是,从片面强调工业化,转而重视农业进步;从片面强
调物质资本的积累,转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从片面强
调计划管理,转而重视市场机制;从片面强调保护性的内
向发展,转而主张开放性的外向发展,特别是在贸易战略
上从进口替代转而采取出口鼓励J.在新古典主义发展经
济学的影响下,如中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不
少发展中国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识到必须在经济体制上
进行彻底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确定市场价
格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机制,同时
也是有效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在努
力实现工业化的同时重视农业的发展,在积累物质资本的
同时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在改革国内经济的同时重视
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和交流.总之,针对管理体制的弊端,
坚持改革,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中
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中国和东亚经济的发展实践成
功地证明了这一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新古典主义的灵魂就是将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
奉为金科玉律,它反对任何力量对市场的干预,主张一国
经济对内,对外都要一律放开,实现完全的自由化,否定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的不平等,否定发达
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害的示范效应的存在,过分推崇金融
自由化理论和政策而忽视金融体系的健全,过分实行出口
鼓励战略而使得国家经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的需求.所有
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缺陷,使得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发展思想
受到了严峻考验,且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时表现得
尤为突出.
(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及理论实践上
的修正.
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中的消极,保守,
专制等阻碍成分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抵消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且庞大的官僚主义阶层和
权力的寻租消耗了稀缺的社会经济资源.使用于经济发展
的资金难以积累.新古典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主要有以下
几点:1,它认为制度是内生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要努
力地推动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2,它认为现实的经济世界
是正交易成本的世界,其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结构对
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显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在
一
定的行为准则,组织和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要提高经济
绩效,就必须在不同的制度结构中做出比较和选择,根据
交易成本,产权和契约的规定,实现经济的增长与经济发
展.3,它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拥有垄断权力的集团和阶层或
者个人可以进行”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unpro-
ductiveprofit—seeking,DUP),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
于市场很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法制不健全,寻租活动很
普遍,成为了目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4,指
责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权力过分扩张而在经济上造成种种
负面影响,如国有企业特殊照顾,政治化的信贷配给,院
外集团的利益组合等等.5,新增长理论的产生是发展经济
学进入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主导思想的第三个阶段的重
要标志,它强调技术内生化,边干边学,知识外溢,劳动
分工,甚至强调政府作用的内生化等.6,可持续发展作为
一
种与传统增长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观,它加深了对经济
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迈耶(Meier,G.M.)认为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特点
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政治观点为基础的,它企图使用新古
典经济的理性选择概念去分析研究那些深刻影响经济市场
的政治市场,把研究的中心放在政策决定上,认为政府官
员和公共管理者对政策目标实践手段的选择是遵循理性的
自利原则,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
化的行为准则和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都可以应用在政治偏
好函数,政治资源和政治约束条件之中去解释政府行为.
新古典政治学不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把政府视为公众利
益而行善的理性扞卫者,却是依据理性选择去强调非经济
因素,特别是政策决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新古典
政治经济学也不赞同激进主义的阶级分析,依据公共选择
之类的多元主义理论并坚持理性选择原则去评判政策决定
和政府行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对经济增长和
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点,在理论界和实践中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目前它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1,新增长理论仍然无法解决总量生产函数的问题.新增长
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修正新古典生产函数,仅仅在其中加
入知识或人力资本的因素,而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加模
糊,可测性更差,因而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存在的问题就
转移到新增长理论上.2,新增长理论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
突破.生产理论基本假设的变化是增长理论取得突破的关
键,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在生产理论上对哈罗德假设
的修正,索罗用资本和劳动可以完全替代的假设,替换了
哈罗德模型中要素替代刚性的隐含假设.新增长函数仍然
是以固定要素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为基础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
长模式没有本质上区别.3,新增长理论是一个数学味极其
浓厚的理论,尤其在目前,数学技巧的运用越来越多,方
程组越来越复杂,没有把数学当成一个工具,反而使数学
复杂性成为了一个经济问题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可持续发
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发展
不只是意味着GNP或者国民收入的增长,还意味着贫困,
生态环境恶化,失业,收入不公,政治特权,个人能力的
剥夺等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正是这
些方面的持续进步和改善.各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处的发展
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所采用的实践战略也各不相
同,但其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
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创造一个富裕,民主,自由,平等及
和谐的社会.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以理性选择原则来规范政府行为显得过于简单,政府行
为中也包含集体利他主义,而且在政府行为分析中要始终
保持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固有精神,即重视历史,制度,社
会结构和意识形态.2,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政府失灵一般
是事后(e】【一post)分析,而非事前(ex—ante)分析,它
未能将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3,忽视了
政治稳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实践经验证
明,政治上的不稳定会严重地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4,应当更加关注市场,产权,契约形成,信息问题,组织
变化和制度刺激,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来充实新古典政
治经济学,从而使得对实际政策决定过程的视野更为广泛
和接近实际.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o1,124—153.
[2]罗美鹃.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发展经济学的
贡献与局限[J],”-3代财经,2000,6,8—12,
[3]郭熙保,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J].经
济学家,2000,4,121—122.
[4]乔洪武.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缺陷与中国的历
史验证和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ooo,1,25—29.
[5
出版社
[6
出版社
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M].云南人民
1995,76—77.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
1999,91—106.
(责任编辑:舟蓬)
?
65?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香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