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司马迁的人物刻画手法
司马迁的人物刻画手法
周旸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独树一帜,本小组便从人物性格开始研究史记。
司马迁究竟如何刻画人物性格。通过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和自己对实际的了解我们发现,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1]
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恶叱咤,有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有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有事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有非常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起和儿女情。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非常真实。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喂饱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樊郦滕灌列传》 披露了这样一件事实,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了保全自己的姓名,几次把亲生儿女推到车下,后来的惠帝、鲁元公主有赖于夏侯婴的保护才幸免于难。显然司马迁为了“不虚美,不隐恶”,不得不去多角度多方面的去写高祖,但但又忌于朝廷,不能直接表达,所以采用这种方法。
信陵君是司马迁最欣赏的一位人物,在《魏公子列传》中称公子者凡147次,写了他一系列礼贤下士的事迹,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紧接着,在《范睢蔡泽列传》中,有一段和信陵君相关的故事:秦昭王为给范睢报仇,追捕魏齐甚急。魏齐走投无路,和赵相虞卿一道向信陵君求援。“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魏齐听到这个消息自刭身亡,等到信陵君听从候嬴的劝告决定接纳魏齐时,已经为时过晚。司马迁对信陵君爱之过深,他没有把这个有损于信陵君光辉形象的事情写入本传,而是采用旁见侧出法加以处理。《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1]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范文二:人物类(司马迁)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六(司马迁)
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向辉煌。(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话题5:变通
材料加工:
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的《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节选)
话题6:挑战
材料加工:
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物资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他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百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响,其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节选)
话题7:买镜
材料加工:
(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
生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买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罚。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一片惨像。(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本期话题》节选)
三、成品展示(2002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
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范文三: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其实录精神
第 卷第 期 !年 ? 月
孙# 邓?
湘 潭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吐 及 % ? ? ) 峨 ?+ , ? . / 0 + ? + & (# 0
1
/
0
?
2/
?
?
3+4
!
司 马 迁 对历 史人物的评 价
‘
及 其 实 录 精 神
孙
《 记 》 一书 史
,
海
获得了
洋
“
被 人 们 称为
。
“
实录
”
,
其文 直
,
其 事核
,
不 虚美
,
不 隐恶
”
的赞 誉
分析
,
。
那么
,
司 马 迁 为 什 么 能 做 到这 一 点 呢
本 文 试 就 他 对 历 史 人 物的评 价 作 一 些 肤浅 的
,
以窥 其实 录 精 神 之 一 斑
自孔 子 作 《 秋 》 后 春
的 一 项职 责
,
,
在 一 个 相 当 长 的时 期 内
、
个人 著史 被视 为 史 官 最 重 要
,
被 观为 仅 次 于 立 德
一
立 功 的人 生奋 斗 目 之 一 阿
以 著 述 历 史为 己 任
。
《
史记 》就 是 这 一 思
!
“
潮 的产 物
人有 言
让焉
”
。
司 马 氏 父子 以 其 史 官 世 家 为 荣 耀
‘
,
《 史 公 自序 》 说 太
, ’
先
,
!
自周 公 卒五 百岁 而 有孔 子
,
。
孔 子 卒后 至 于 今 五 百 岁 ?
、
?
有 能绍 明 世
,
正 《 易传 》
,
继 《 秋》 春
。
《 》 《 》 《 》 之 际 意 在 斯 乎 # 意在 斯 乎 # 本 《 》 诗 书 礼 乐 小子 何 敢 又说 主 上明 圣 而德 不布 闻 有 司 之 过 也 且余 尝 拿其 官 废 明圣 盛 德不 载 灭
、
、
!
“
。
功 臣世 家 贤 士 大夫 之 业 不 述 历史 责任感
,
,
堕 先 人之 言
。 ?
,
罪莫 大 焉
、
”
。
言 语 间 流 露 出崇 高的时代 便 命感 和
?
充 满 着 当仁不 让 的 自信
自信才 能 独 立 不 倚 作 为 史 官世 家
出于 责任感 才 会无 私 偏 狭 和世 俗
,
无私才 能无 畏
,
才会 有秉 笔 直
”
书 的 勇气
、
?
。
才 能 摆脱 卑 琐
,
这 是成就
“
实录
的最 重要 的
思 想 基础
,
%
黄 老 之 学 是 司 马 氏 的 家学
“
它 在 《 记 》 中也 占 有 非 常 重 要 史
的地 位
,
乃 至 被人 指 责为
先黄 老 而后 六 经
,
”
?
黄 老思 想 当 然 有其局 限性
司 马 谈 《 六 家 要 指》 说 论
?
,
但它
“
在 《 史记 》 的创作 中却起 了非 常 积 极 的作 用 为 司马 迁考 察历 史 术 以虚无 为 本 能为 万 物主
”
,
至少
,
,
黄 老 学说 中 较多 的 唯物 思 想和 辩 证 思 想
。
,
评 价 人物提 供 了 较为 科学 的 思 想 方法
?
!
其
故
,
。
以 因循 为 用
。
手常
,
形!
无成 势
,
故可 容 物 之 倩 万
,
不 为 物先
,
,
不为 物 后
,
&
,
将 这 一原 理应 用于 历史 研究
“
则 要求 人们考 察 历 史 时以 客 观 事实为 转 移
不 搞先 人为 主
不 抱思 想成 见
”
。
这样就 能站 到 高处
, ,
置 身 矛 盾之 外
, ,
看 清 事 物 的本 来 面 目
,
《 指》 又 说
要
肖 自明
,
!
其实中其 声者 调之端
它要 求 名 实相 副
。
实不 中其 声者 谓之 瓢
簌 言不 听
奸 乃不 生
,
贤不
白黑 乃形
,
是 一 种客 观 求实 的方 法
司 马迁 正 是在 这 些 理 论 原
。
则 指 导 下 考 察历 史
首先
闻影 响 正
。 ,
评价人 物 的 他 不受 传 闻 的影 响 为 一 些历 史 人 物和 事件 澄 清 了 真象
, ,
,
譬如
,
,
李斯 死 于 秦 二 世
。
和 赵 高之 手
汉 初 人不 明 真 象
,
,
因 痛恨 秦 之 暴 政
?
?
,
就 以为他是
“ ,
“
极忠 而 死
” ”
”
司 马 迁 不 受传
对李 斯 的行 事 进 行实 事 求 是 的考 察 朝 燕蓦齐
,
,
发现
,
乃 与世 俗 之 异
天 下共 笑 之 至 死未 渝
” ,
于 是作 了 认 真 的 鉴
“
苏 秦游说 诸侯
”
最后
,
“
被 反 间 以死
“
(
。
异 时 事 有 类之 者 皆
“
”?
附之 苏秦
)
。
经 考察
司马 迁 发 现 他 始 终忠 于 燕
于 是 为 他 洗刷 了 恶 声
其
,
它 如 对孟尝 君
??
、
平 原 君 善 养 士 的虚 名
荆柯伤 秦 王
等传 闻
,
都 是在
“
虚无
”
原则 下
运
用 控 名 责实 方 法 考 究 出 事实 真 象 的 其次
,
。
司 马 迁 还运 用 这种 方 法 为 一 些 重 要 人 物 确 定 了 历史 地位
”
。
《史 记 》 设置 了
,
“
本
纪 纪
”
、
“
世家
和
”
“
列片 三 种 体式 来记 载 人 物
。
”
,
依 后世 的理 解和 做 法
、
应是
,
“
以天子为本
,
,
诸 侯 为世 家
+
但 《 记》 的 史
”
“
本纪
丁
”
中 却 有秦 之 先世
、
楚 之项 羽 和 汉 之 吕后
“
狄无
“
汉惠 帝 ,
邦
,
,
“
世家
”
中 则有 无 家 可世 的孔 子
, ,
陈 涉及 汉初 一 些功 臣 列 侯
“
” 。
从 而 招致 了
”
,
名
”
实无准
所立
,
?的批迅 却不 知司 马 迁 是 以 实 为 准 来 为 天下 政 治 中 心 所 在 器 有天 子 也 包 括 当时 的实 际统 治者
” “
再三 乖 谬
,
“
控名 的 昭襄 业 帝
?
,
“
本纪
”
一一 秦先
“
世 自昭 侯 灭秦
、
襄以 来
灭东
, ?
、
西二 周
” “
,
指 控 诸侯
,
,
俨 然 为 继 周 而 治 的实 际统治者
,
项羽
将 五诸
,
,
分裂 天 下
而 封 王侯
,
.
? 其势 与 天子 无 异 刘邦 段
,
吕后执 政
。
惠帝 反 为 傀 儡
“
世家 所 翅 最多 渔诸侯 故纪 吕 后而 不纪 惠帝 相 续 的 社会 力 量 的兴 衰 变迁 所以 春 秋诸侯 鼻多
也 不 再限 于 宗法 血统 范踌
,
”
但主 要是 用议 纪载 这种 仅 次于 天 子的 世 代 不 显 要者 不纪
、
,
且 司 马 迁 心 目 中的
”
家
”
孔子
。 ,
“
为 天 下 制仪法
,
,
委 六 艺之 统 纪 于 后 世
武作
, ,
/
”
,
既 为 儒家之
。
祖
,
其 实 际地 位
也 不亚于 诸侯
,
“
莱封 失 其道 而 扬
“
周失 其道 而 《 春秋 》 作
,
秦失其
、
政 而 陈涉发 迹 诸 侯 作难 风起 云 蒸 卒 亡 秦族
反抗 暴 秦的 首 功 者载人 史 册 的
羽 都 是其
“
,
,
天 下 之端
、
自涉 发难
,
/
”
。
陈 涉 是 作为 刘邦 项
且
陈涉虽 已 死
,
其所 置 遣 侯 王 将相 竟亡 秦
协
家业
”
的继 承 者
。
至于 汉 初功 巨 张 良
,
、
陈平
周 勃之 属
、
其 实际 地 位 比 当 时 的诸
侯 还要 高
。
0
历 史 学 也 应 象 立 体摄影 一 样
史 家应 从历 史
道 德等 多 个 角 度来 评 价人 物和
,
事件
。
《 记 》 最突 出 的特 点就 是 作 者善 于 站 在 时 代 的 高 度 史
,
从历 史 和 道 德 两 个
,
史 不 同 角度 评 价 人 物 既不 权 前者掩盖后者 也 不 以后 者抹 杀 前 者 这 一 点 比较 一 下 了 记 》 一般卿 士 大夫 等社 会名流 的传 文和 《 史 公 自序 》 中 的序 传 就 很 清 楚 在 这 些各 筑 的序 传 太 中
,
、
。
。
中主 买 是叙 述 其 历 史地 位 和作 用
,
,
一 般 不 涉 及他 们 思 想品 格 上 的污 点
“
”
。
。
例如
,
,
对 以极 端 利 己
,
,
见称的李 斯 作 者在 传文 中 不 惜 笔墨地 揭露 他在 老 鼠 哲 学 驱 使 下 的种 种不为彩 行径 论 能 明 其 画 因 时推 秦 遂得 赞也 严 厉 批评 他 的阿 顺 苟 合 助 莱为 虐 的罪 行 但序 传 却说
,
,
!
“
意 于 海内
?
,
斯为 谋首
” ,
”
,
完 全从 正 面 肯定 他辅 佐 始 皇 统 一 天 下 的历 史 功 绩
, , “
?
又 如 商秧
,
,
传文
虽 也 叙 写 了 他 变法 所 取得 的巨 大 成就
“
天 资 刻 薄人
,
指 责他
刑 公 子虔
”
?
,
但 较 多 地强 调推 行 法治 的消 极 面 论 赞 还 讥 刺 他 为 欺 魏将 印 等 序 传 却云 秧 去 卫适 秦 能 明 其
”
。
!
“
术
弘
强霸 孝 公
,
,
后世遵 其法
’
客 观 地 肯定 他 在秦 国兴 盛 过 程 中的 重要 作 用
, ” ,
。
即 使象公 孙
。
?
、
卫青 这种为 司 马 迁所 不 屑 的人 物
司 马迁 直 说 他
, ”
。
评 价 时 也 能 将其 政 治 作 用与 个 人 品 格 相 区 别
在 公孙
”
?
弘本 传 中
“
“
外宽 内深
!
“
指 责 他蓄意 陷 害 董仲 舒 等人
“
,
讥 刺他 的
“
遇时
。
虽 然也 记 载 了他 的节 俭 但 又 借 汲 黯 之 口 说 他 是
,
诈
”
,
《 淮 书 》 也 说 他这 种 做 法 在 当 时 平
”
,
但序 传 却 说 大 臣 宗 室 以侈 靡 相 高 唯 公孙 弘 用节 衣食 为 百 吏先 从而 无益 于 治 把 与 个 人 品 格密 切 相 关 的行 为 动 机 以 及 受社 会 环 境 制约 的实 际 效果 与 行 为 本 身 的 客 观 社 会 价值 区 别 开 来
。
,
这 种 精湛 的辩
证 艺术 是 《 记 》 实录 精 神在 人 物 评 价 中最 突 出 的表现 史
,
。
,
?
首先
汉 之际
, ,
就历 史角 度而 言
司 马 迁 品 评 人 物 的辩 证 艺 术 还 表 现 在 他对人 物 活 动时空 的
。
辩 析上
司 马 迁 善于 从 时 代
、
环境 与入 物 直身 要 素 的 联 系 中去评 价 人 物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地 位 卑 下的 人 物 涌 上 政 治 舞 台
, ,
秦 对
。
一 大 批 原 来默默 无 闻
,
,
、
成为 时 代 风云 的 驾 驭 者
,
,
这些 人
《 记 》 除通 过 客 观 叙述 史
《 楚 之 际月 表 序 》 说 秦
!
显 示 其 自身 条 件 外
“
,
还 特别 注意 他 们 成功 的时 代 环境
如刘邦
向秦之禁
,
适 足 以 资贤者 为 驱 除难 耳
放愤 发其所 为 天
?
、
盛 1
下雄
,
安在 无 上 不 王 卒践帝 柞
”
, , ,
”
。
又说
”
、
,
“
初 作难
,
发 于 陈涉
“
。
5
虐庚 灭 秦
’
?
,
自项 氏
,
5
拨 乱反 正
,
平定
,
海内
“
,
成于 汉 家
,
?
其成 功 既 有
“
,
愤 发其 所
”
的因 素
?
,
又 有 秦王 朝 的 残 暴 统 治
原 是地方 狱 吏
, ,
为 驱 除难
还 有 陈涉
项 羽 为 他开辟 了 道路
“
又 如 一 代 名 相曹 参
后随
。
刘邦 起 义 及信 已 灭
,
攻城 野战
,
被群 臣视 为
,
信 那 样的 谋 略
,
功 何 以最 多 7 原 来
,
功 最 多 宜第 一 6 者 但 他 既 无 樊 哈 的 勇猛 也无 韩 曹 相 国攻城 野 战 之功 所 以 能多若 此 者 以 与淮 阴 侯 俱
”
而 列 侯成 功
,
唯 独 参 擅 其名
“
6
,
都 是 沽 了韩 信 的 光
。
?
他无 肖何 那 样 的 政 治 才
,
, ,
能 但也 成 了 一 代名 相 故天 下 俱 称 其美 矣 通
、
。
则 是 因 为 其 清静 极言 合 道 然百 姓 离 秦 酷 之后 参 与休 息无 为 没 有什 么 政怡 才 能 的宰 相 碰 上 了二 个 术 要多 事 的时代 采 取 了无 需
。
为 的治 国 方略
,
于 是 获 得 了 成功
,
“
其次
羽
,
,
司 马 迁 对 人 物在 不 同 历 史 阶 段 的不 同 作 用 也 能 够 进 行 具 体 的分 析和 评 价
。
例 如项
《 史公 自序 》 云 太
秦失 其 道
。
8
豪杰 并扰
,
5
项梁业 之
,
子羽 接 之
,
,
5
杀 庆 救赵
,
,
诸侯 立
后 一阶
“
之 段
5
诛婴 背怀
,
,
天 下非 之
”
明显 地 将 他 的活 动 和 作 用分 为 两 个阶 段
,
第一 阶 段
积极 参 与
。
反 秦斗争
,
并 继 承 项梁 的 事 业
, , ,
杀宋 义
,
战 巨鹿
, ,
,
消灭 秦 军 主 力
。
被 诸侯 立 为 盟 主
,
犯 了 一系 列 政 治错 误
?
招 致天 下人 的反对
以 辅始 皇
,
最 终失 败
”
又 如李 斯
,
本传 论 赞 先说 他
,
以
间阎历 诸 侯 合
,
人事 秦 了积 极 的 作用 又说
严威 酷 刑
,
因 以 瑕衅
“
,
,
斯 知 六艺 之 要 归
,
肯 定他 在 秦 统 一天 下 过 程中 发 挥 不 务 明 政 以 辅 主 上之 缺 持 爵 禄 之 重 阿 顺 苟
?
卒 成帝 业
?
听 高 邪说
废道 9嫡 : 立 庶
为 保 既 得利 益
‘
诸侯 已 畔 9叛 : 附和 恶 势 力
, ,
,
斯 乃欲 谏 争
,
,
不亦 末 乎 7
”
是批 评他 在 秦统 一 天 下后
,
为 虎 作怅
,
加速 了 秦王 朝 的灭 亡
,
。
?
非
,
‘
司马 迁 既 自谓 效 孔子 作 《 秋 》 春 地位
,
、 。
当然会 把对 事物 的道 德评价 放在 很 重 要 的 下辨 人事 之 纪
、
。
他 认 为 《 秋 》 的作 用是 春
,
“
上 明三 王 之 道
,
别嫌 疑
、
,
明是
、
定犹 豫
善善 恶 释
贤资 残 不 肖
,
。
”
6
,
?
他 还认 为
儒家 的 《 》 诗
,
《书 》
,
《礼 》
《 》 乐
《 》 是经 纪 人 伦 易
指 导政 事
,
端 正 社会 风俗 的不 易 之 典
,
可见
司 马 迁评 价人 物
的道 德标 准 主 要 是 儒家 的
,
但是
伦 理 道 德 是 一 种 社 会 生活 准 则
, ,
。
;
既 与实 际 生 活 中 的道 德 现
, ,
象存 在 一 定 差 距 又 随 社 会生 活 的 变化 而 变 化 尤 其 在 汉 武 帝 时代 儒家 学说 已 开 始 沦 为 某 些 人 获 取 利 禄 的 工 具和 多欲政 治 的饰 物 鱼 目混 珠 真 伪难 拚 所 以 司 马 迁 不 能不 用控 名
、
资实 的办 法 对 各 种道 德 现 象进 行 辨 析和 鉴别
不 同 世 俗 的地 方 第 一 他把
, 。
,
从 而 在道 德 思 想 和 道 德评 判 方 法 上 表现 出 一 些
当 作道 德 价值 的标尺
”
。
?
功利
,
?
二 字放 在 中 心 位 置
,
,
熹 朱 说
,
“
迁 之学
,
也
说仁 义
异
,
、
,
也说诈 力
, 。
也 用权 谋
‘
然 其 本意
。
,
却只在 于功 利
?
?
。
朱 氏没 有说错
“
,
司 马迁 确实
,
注 重 功利
但这 正 是 他 的 高 明 之 处 传日
!
《 记 史
一
六 国年 表 序 》 云
”
!
秦 取 天下 多 暴
”
。
然 世 变
成 功大
法后王
,
’
,
何
也!
“
以其 近 己 而 俗 变 相 类
,
议 卑耐易 行也
暴力
,
,
在
儒 墨 看 来 是 极不 道 德 的
积 极 的 肯定
。
但 司马 迁 却 以
?
功利
的 眼光 看 到 了 法 家 学 说 的可 行 性
。
,
从 而 给予
就 把伦
尚功利
,
就 是 重 视 伦 理 道 德在 社 会 生 活 和 历 史 发展 进 程 中 的实 际 作用
,
理道 德 纳 人 了 历 史 范 畴
就 能 站在 历 史 的 高度 来看 待道 德 问题
,
这样
?
道 德价 值 和 历史 价值
,
就 有机 地 统 一 起 来 了
。
第二
,
注 意 从实 际 出发
,
全 面 衡量
,
,
不 死 守 道 德信 条
。
。
?
奢 侈本 为 举世 所 谴 责
、 ,
节俭 则为
,
儒 墨 所 倡导
但 面对 具 体情 况
, ,
司 马迁 有 自 己 的看 法
,
他极 力赞 扬 晏子
,
?
汉 文 帝 的节 俭
但
对 公 孙 弘 的节 俭 则 颇 多 微 词 奢 侈 却表 示 谅解
国
,
以 其有 沽 名 钓 誉 之 嫌
他 反 对 统 治者 的奢 侈 腐 化
齐人 不 以 为 侈
”
但 对管 仲 的
‘
说
“
管 仲 富拟 于 公 室
”
。
‘
有 三归
、
反枯 他
“
2
,
因 为 池善 于 治
使齐 国
“
常 强 于 诸侯
司 马迁 也 反对 贪利
,
读 《 子 》 书至梁 惠王 问 孟
何 以利 吾
肠
国
’
,
未 尝不 废 书 而 叹
,
,
”
?
,
。
但 对 以正 当 手 段 致 富
,
,
为 封 建 统 治 者所 压 抑
。
、
鄙 弃 的工 商业 者
!
“
却大 加 赞 赏
为 他 们立 传
因为 他们的 活 动 有 益 于 社 知
崇 尚真 正 的仁 义 道 德
“
第三
知仁 义
死生
, ,
厌 憎虚 伪 的道 德 说 教
已飨 其利 者为 有 德
”
,
《 侠 列 传 》 直 言 不 讳 地说 游
何
窃 钩 者诛
,
,
窃 国 者侯
。
,
侯 之 门 仁 义存
“
”
。
尖 锐地 批评 上 层
,
社 会 以 财 势 为 标 尺 的 虚 伪 的仁 义道 德
而 热 烈赞 扬 郭 解
”
。
、
朱 家 一 类 乡 曲之 侠不 爱 其躯
存亡
为 人 排 患 解难 而不 矜能 伐 德 的 高 尚行 为
,
因 为 级急 是
论
“
人 之 所 时有
”
”
,
有道 行而 遇 害
、
者 不 可 胜道
乡 曲之 侠 的 存在 使
。
、
“
士 穷 窘而 得 委 命
效功 于 当 世
,
是季 次
原 宪等
,
所 谓 高 尚君子 所 不 能 比拟 的
3
骚》
”
,
情感
,
也 是影 响 史家 著 史 的重 要 因素
,
。
司 马 迁 是 一 个 感情 极为 丰 富 的 人
,
《 记 》 的抒 情 色彩 也 极 为 浓 郁 史
, ,
但 它 不是 一 般 情感 的 渲泄
。
而是
“
无 韵之 《 离
?
具 有 深 刻 的 现 实 生活 内容 和 鲜 明 的时 代 特 色 故有
“
同马 迁 爱奇 尤 爱人中之 奇
能之 入 之管 子
,
传 畸人 于 千 秋
、
”
之称
。
畸 人者
,
,
奇人 也
、
“ 切有 才
。
无 论 古今
,
无论善恶
,
,
只要 其才 能 的发 挥有 益 于 社 会
,
都 尽 可 能 昭 示之
秦汉 之 白 起
,
古如 春秋
项 羽
。
、
晏子
、
司马镶直等
近 如 战 国 之 蔺 相如
。
廉颇
、
、
四公子
, ,
、
韩
信
“
、
张 良之 属
一
,
都 是 他 重 点 描述 的对家
,
一
恶 如李 斯
“
张汤
”
、
亦示 其 过 人 之处
、
即使 被他 称 为
真 倾危 之 士
,
”
的 战 国 纵 横 家 也 肯定 他们
智 有 过人 者
精 心 描 述 他们 的游 说 活 动
韩信
”
、
因爱
才 而惜 才 对 那 些才 智 卓绝 而遭 际 不 幸 的人 物 如春 申君 项 羽
借
“
李 广 等 不 胜伺 情 和 惋
,
、
因爱 才
,
他特别赞 赏 识 才善 举 之 士 如 春秋 之 鲍 叔 和 晏 子
”
,
战 国 之四 公子 2
。
甚
至还 赞赏
,
贪 嗜于 财
的韩 安 国 善 于 荐 士
,
,
说他
“
所举 皆廉 士
,
,
贤于 己 者 也
因为 爱 才
、
他对 阴
”
,
? 揭 谋陷 害 贤能 的小 人非 常僧 恶 恕 责毋蜘 杯酒 责望 掐彼 两 贤 4 按 魏 其和 灌夫 5 2 露 效 孙弘 的 外 寞内 深 对 那些 昏 愤 不 知人 或 残杀 迫 害 贤能 的 君主如楚 怀 王 刘邦 吕 后等 揭露 讥 刺尤 探 总之 爱 才惜 才 的思 想 睛感 在 《 记 》 中表 现 得最 为 突 出 几 乎无 所 不 史 在 谁 种 思想 情 感 是 当时 社 会 急剧变 迁 历 史 的 飞 速发 展 对人 才迫 切 需 求的 集 中反睐 具 有 深刻 的历 史 意儿 至 于 《 记》 中 普遍 流 露 的 反对 暴 政 同 情受 压 迫 者 等 惠 清 史 想 城 其进 步
“
!
“
”
。
、
、
。
,
,
。
,
,
、
,
?
,
意 义 更加 明显
以人 讳 言
一
,
无 须 赘述
,
。
司 马迁 虽 然 情感 丰 富
,
,
但善 于 控 制 它
, ,
,
不 以 事讳 人
爱而 不 饰 其 丑
在对 历 史 人物 的评 价 中论 事客观 析 事具 体 不 憎而 不 掩 其善 项 羽 是 他 最 钦 慕 的英 雄 之 一 一 篇
,
?
,
,
《 纪 》 写 得 有 声有 色 项
。
,
有情 有感
,
但 对 他 的残 暴 和 政 治 上 的短 视 却多 有揭 露和 指 责
?
。
李广
是司 马 迁 最 赞 赏 的将 帅 典 范 最 同 情 的不 幸 者 本传 中却特 意 叙 写他 杀 霸 陵尉 的 小人行 径 和 诱 杀 羌 人 的 不 智 之 举 司 马 迁 身 被刑被 对 酷 吏 恨 之 骨 但 对 其 中 有 一 技 之 长 或 一孔 之 善 人
, ,
者 却 能 如 实 昭示
,
如说 张汤 知阴 阳
虽 称 其为 按 幸
,
。
,
“
国 家赖 其 便 2
”
,
,
称 他廉 洁
?
“
对外 戚 权 贵卫 青
别是 非
,
,
,
但 却 如 实 反 映 其 战 绩和 待 人 的
说 赵 禹 能 据 法守 正 / 可 见 司 马 迁面 仁善
“
” , ”
。
,
对 是非 兴 衰虽 然 激情 满怀
但 能 保持 清 醒 的头 脑
,
始终站 在 时 代 的高处
,
以 客 观 的 标尺 去辨
?
反 映历 史
,
,
品评 人 物
综上 所 述 其 实录 精 神的 内涵也 是十 分 丰 富 的 司 马 迁 是 在强 烈 的社会 责任 感 和 时代 使 命感 的 推 动 下 从 事历史 著述 的 从 而使 其 实录 具 有坚 实的
,
就 《 史记 》 的人 物 评 价 而 言
,
?
“
”
愿 想 基 枷 同时 除 了对 历 史 和 社 会 发展 进 程 有 着 深 刻 的理 解 和全面 把握 外 他还 获益 于黄 老学 说 中唯 物和 辩 证 思 想 的导 弓 使 他 在 人 物 评价 中能够 以 历史 发展 社会 进步 为 准 的 将 6
?
,
,
,
,
历 史评 价
、
道 德 评 价 适 当 区 分 开 而 又 有 机 地 统 一起 来
,
,
,
将 感 清因 素 上升 至历 史 的高 度
“
,
而又
能适 当地 自我 控 制 多 角度
地反 映出 历 史真 实 从而达 到
、
实录 的挂界
”
?
4 下 转 第? 页 5 0
7 ?
解
。
他 们 大多 是 自幼 读书 的 青 年知识 分子
。
,
同工 人
, “
、
农 民 接触 很少
,
,
对 国情 缺 乏 探人 的调 查
, ,
研究
这 就使 他们 运 用 马 克思主 义来 考 察 中 国实 际 向 题 时 往往只 强 调 中 国与世 界上其他 国
,
家 情 况 的 共 同 性 而 忽 视 呼 国情 况 的 特殊性 以 为
, ,
世 界 上 只 有 两 个 国 家 一 是资 本家 的 国 家
,
一 是 劳 动者 的 国家 但 是 现 在 除俄 罗 斯 外 所 有 国 家 都 是 资 本 家 的 国 家
,
我 们似乎 不 必 妄 生 分
,
令
/ 这 种 对 国情 的 不熟悉 便 他仍 在 讨 论 中就 难 以 把 马克愚 主 义 与 中 国 实 际 情 况 结合起 来加 以深 人 分 析 论述 第三 受 苏俄 直 接过 渡 思 想 的 影 响 苏俄 是 直接过 渡 到 社 会 主 义 的
别
”
。
,
。
,
。
具 有 初步 共产 主 义 思 想 的知 识分 子 在 式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革命
,
“
以俄 为 师
”
时
,
往 往不 能把俄 国 所 坚 持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的 基 本 原 则 同俄 国 革 命 的具 体 做 法 区 别 开 来 对 待
。
以 为 当 时 中 国完 全 可 以 按 照 俄 国 革命 的方
这 就 不 能 不 大 大 降 低 他 们 的讨 论 水 平
,
所 有这 些
,
,
使 他 们在 讨 论 中不
可 能 解 决 好 如 何对 待 资本 主 义 和 如 何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革命 的 具 体 途径 间 题 这 个 重 大 问 题 没 有 解 决好
“
。
给 中 国 革命 带来 了许 多 消 极 影 响
。
成 为 后 来 中 共 党 内产 生
’ ,
‘
左
”
、
右 倾错 误 的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大 革命 后 期 党 内
”
“
二 次 革命 论
的 出现
,
,
土 地 革 命战 争
时期 党 内
一 次 革 命论
,
”
、
’‘
直 接过 渡
思 想 的 嘴行
,
说 明 到 三 十 年 代初 浅 党 还 未 解 决 好 这 直 到 三 十 年代 末
以 毛 泽 东为 代 表 的
个重 大 问题
!
从而 给 我党 留下 了惨 痛 而 又 深 刻 的教 训
。
。
中 国 共产 党 人 才使 这 一 问 题 得 到 较 好 解决
注释
( )+ 2 ?8 2 2
。
《 造 》 第 0 卷 第 3 号? 改
. / 9 2 诬2 2 8 8
第
集 第 0 册 第0; 页
,
《 青年 》 第 : 卷 第 新
,
。
号
。
&
《 事 新 报 》 : %; 年
。
? 《 大 钊 选 集》 第0? 页 李 ;
第%7 页
,
中 / / 8 分 别 为 钟 离蒙 等主 编 《 国现 代 哲 学 史 资料 汇 编 》 改 第0; 页 2 《 造》 第 0卷 第 ? 号
。
共 2 / 《 产 党》 % 号
:%; 年 %月 7 日
。
。
共 ? 《 产党》 = 号
,
: % 年 3 月7
。
日
。
梁 8 《 任 介 近 著》 第0 一 ? 页 新 画 《 民 学会 通 信 集》 第 集
2
《 群》 第> 卷 第 新
号
,
?
: : 年
,
义 泽 东给 周 世 钊 》 : 加 年 0 月 摊 日 毛
街 8 《 青年 、 第 ? 券 第 号
?
4 上 接 第? 7 页 5
当然 想 品格
,
,
《 记 》 的人 物 评 价也 不 无 偏 颇 之 处 史
,
,
例如
,
因受 黄 老 思 想 影 响
,
,
政 治 上 过于 热
衷 予无 为而 治
孙叔 敖等名 宰 也 啊 人 循吏 范 围 而 忽 略了他 们 的 历 史 作 用和 思 对 汉 武帝 的评 价也 俯 重于 其 消 极 面 ? 因痛恨 酷 吏而影 响 了 他对 法 家 人 物 的 正 确 评
“
以 致将子 产
、
价
,
每 每指 责他们 注释
!
刻薄 少 恩
”
‘
。
然而
,
这 些 并不 足 以 损 害其
史 8 8 通 《 记
?
“
实录
’
犷
的美 誉
。
《 书 汉
?
司 马 迁传 》
? ?
曹相 国 世 家》
史 & 谊国8 《 记 太 史 会 自 序》 史 / ) 《 记 苏秦 对 传 》
?
2 8
《 予语 类 》 卷 一 二 三 朱
《 记 史
?
管要 对 传 》
孟 子 苟抑 对 传 》
‘
史 ?/ 封 知 己 《 通 史 . 《 记 史 2 《 记
,
’
?
二 体》
公 记 史
?
?
嘀 羽 本 纪》 除 沙 世 家》
?
史 / 《 记 史 2 《 记
?
韩长 孺 列 传 》
魏其 式 安 列 传 》
?
?
史 2 / 《 记
酷 吏 列 传》
范文四:读书体会 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英雄司马迁
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 ---英雄司马迁
二千一百年前的一天, 英雄司马迁被汉王朝的奴才使用原始器械摧毁了生殖 器。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惨无人道的一天。 一个男人, 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而没能保住自己的命根。
众所周知, 司马迁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 虽然太史令这个官职仅相当于今 天的县团级干部, 但他却掌握着帝国独一无二的话语书写特权, 可以阅读国家的 绝密档案, 可以出没于汉武帝左右, 记录皇帝的语录和行为, 直接为“伟大领袖” 服务。公元前 99年,在一次“扩大会议”上,由于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汉武 帝气得暴跳如雷, 恍如一只掉进油锅里的猫。 被吓坏了的文武大臣们翘着屁股匍 匐在地上,像一群惊慌失措的耗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心领神会,于是 争先恐后爬起来, 对原来的同事李陵缺席审判, 展开了痛不欲生的批判。 没有资 格发言的司马迁低着头站在那里, 他看见猩红的地毯上溅满了白花花的腥臭无比 的唾沫星子, 俨然映出了世情的无限淡薄。 当他正在考虑如何记录这次缺乏公平 的会议时,皇帝突然伸出了高贵的手指,说:“你发言!”
英雄耿直的司马迁于是实事求是替李陵辩解, 祸遂从口出, 皇帝再次伸出了 高贵的手指,怒气冲冲地说:“我整死你!”
司马迁被定性为“诬罔”,依据帝国的律例,当处以腰斩。
事实上, 不幸陷入囹圄的司马迁并非绝对死路一条, 同样, 依据帝国的律例, 他可以免除死刑:要么交纳 50万钱罚金,要么接受宫刑。可怜这家伙枉当了那 么多年国家公务员, 不但财商低下, 个人财务状况一塌糊涂, 而且情商也极其低 下, 亲戚朋友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资助他, 更没人去监狱看望他。 二千一百年后 的一个夜晚, 后生如我想像着当年这个实话实说的书生, 在装有暖气的房间里禁 不住不寒而栗。我随手翻了一下这一天的日历:公元 2001年 11月 22日,农历 十月初八,节气正逢小雪。我已无从知道司马迁是如何度过那年的小雪之夜的, 但我相信这位坚定的浪漫主义者心里一定停泊了一场天寒地冻的大雪??
我甚至替这位痛苦的史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半轮冷月凄美地挂在天 穹,远处野狗在低沉地嗥叫,司马迁孤独地坐在一间屋子(也可能是囚室)里,
沮丧地打量着自己的下身, 墙角一粒如豆的灯火明明暗暗地映照着他双眉紧锁的 额头??
他在思考什么呢?
据后来他写给朋友的书信可知, 对他而言, 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成为一个问 题, 重要的是他还有远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事要做——他答应过死去的父亲, 要写 一部大书, 上自黄帝, 下至汉武帝, 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与梦想、 苦难与悲怆。 所以司马迁说服了自己苟且偷生。 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二千一百年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可能津津乐道于《史记》的文法与技巧,心 悦诚服于司马迁学养的博大与精深, 但有几人会想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作为 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 呢?! 想想看, 在人类文明史上, 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 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 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 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诚然, 在中国历史上, 从来都有不惮于死的文化人, 但为了理想而不惮于生 而将肉身交给尘世摧残的英雄却没有几人。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 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 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把这话说得多好!
感谢汉武帝这个蜘蛛,司马迁终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功德的双重圆 满, 他凭藉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书, 并因此引领着中国文化 走向文明。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永垂不朽的英雄。
范文五: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
001(6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03-61 文章编号:1 21(2001)06—0056—04
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
田t劲
松 000)(襄樊学院中文系 湖北襄樊441
f摘要】司马迁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历史”史观的基础上,肯定了法家人物在历史变 革时期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描述了法家人物固有的局限性;深刻剖析和批判了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 并依此对司马迁评价法家人物的矛盾说提出质疑(
【关键词】司马迁;法家人物;客观评价;“大历史”史观;求实精神
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 《史记》中被立传的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李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网罗天下放使 斯、晁错、吴起等人。他们处在战国、秦汉之际这 旧闻,略考之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
理,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一狼烟四起、诸侯逐鹿、志士展才的历史大裂变时 言。”这就是说,《史记》是要通过记载和考察上起 期。秦国从崛起、一统天下到轰然速灭是这一时期最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而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 黄帝下至武帝三干余年的历史,来研究天地自然与
人类社会的关系,总结历代成功、兴盛的经验和衰 鞅、李斯恰恰是秦国变法兴盛和短祚而亡两个重大 败、灭亡的教训,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出自己 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性在这 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其中“通古今之变”是其 些法家人物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司马迁笔下,商鞅一方面是“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尊其法” “大历史”史观的核心,具有历史辩证法的色彩【4】。
“变”是历史的本质(历史重在一个“变”字,也 (《商君列传序》)’另一方面又是“天资刻薄人也”(《商君列传?论赞》);对李斯,则在肯定其“能明 贵在一个“变”字。在他看来,历史变化所遵循的
是“物极必反”的根本规律,“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的同时揭示了由于李斯的极度“个人主义”在关键时刻 (《平淮书》)。这一“变”的理论可从司马迁撰写《史 丧失原则、出卖灵魂、为虎作伥,最后导致国破人 记》所采用的详变略渐的结构布局中体现出来。《史
记》详细记载了四个阶段的历史:(一)西周建国史; 亡的惨剧;对晁错在序目中高度称扬其“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的历史功绩,而在论赞中却批评其 (二)战国史;(三)秦汉之际的变革历史;(四) “擅权”、“多所变更”。据此,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司 武帝、元封之间的变革历史【5l。这四段历史不过三、 马迁对法家人物的厌恶之情的流露【11,是对法家人 四百年时间,却超过《史记》总篇的四分之三,足
见司马迁对剧烈变革之世的重视。而商鞅、李斯等物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二元矛盾性【2】的表现。
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是《史记》研究中争 法家代表人物正处在战国、秦汉之际这一历史大裂 议
变时期,时代赋予了他们鹏程万里的机遇,他们率 的焦点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从宏 观与微观角度探究司马迁为法家人物立传的本意, 先担当起变革社会的责任,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很显然,司马迁是将法家人物放在变革的历史背景 并依此对司马迁评价法家人物的矛盾说提出质疑。
中加以观照,来表现和评价他们的命运的。从这一 当我们探究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立场时, 历史高度出发,他首先肯定了法家人物的历史功绩。 首先
度上来表现法遇到的问题是司马迁站在什么高度、从什么角 在这四个法家人物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描写 家人物命运的。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最为详尽,篇幅也最长。在《商君列传》里,司马 才能从根本上把图。笔者认为必须追握司马迁为法家人物立传的真正意 迁对商鞅的政治才干充分肯定;详尽描述了变法的 历史”史观p】入手。 根溯源,从分析司马迁的“大 具体内容和变法后的具体社会功效,其中说:“行之 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6收稿日期:2001-04-1 56
万方数据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又说:“居五成王的封泰山,而略去秦始皇的封禅。而法家理论
更是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商鞅又是被秦 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子孝公,诸侯毕贺。”与中 国加以“造反”罪名而灭族的,至司马迁二百多年 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相比,商鞅变法取得的成就 来一向是“臭名昭著”的。对此,司马迁没有人云 是最辉煌的。不仅如此,司马迁还从“变”的历史 亦云,随波逐流,而是表现出卓绝的史识,一针见 观出发看出了正是商鞅的变法“强霸孝公”,促成了血指出这种观点的荒谬:“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 秦的强大,使秦孝公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
耳食无异。悲夫!”(《六国年表序》),对这种现象 “后世速其法”(《商君列传序》),及至始皇,“奋
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六世之余烈”,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霸业。如果说 最伟大的壮举,那么商鞅变法则是它最光彩夺目的序幕。司马迁如实地 司马迁特别重视对亡秦教训的总结,从整体上 记录
来讲,表现法家人物主要关乎秦的兴亡,写商鞅变 了这一历史风云面貌,并给商鞅充分的肯定与 法,重点突出秦以法家兴;写李斯重点表现秦以法 赞扬,表现了司马迁卓绝的史识和超越前人及同时代人的进步历史观。 家亡。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命运“原始察终”、“见
盛观衰”,目的是要“稽其兴坏成败之理”,通过考 助秦李斯以一介布衣据其善“因暇衅”的才能,佐 察历史来把握历史演进的内容,认识治乱兴衰的规 王平章政要,划策天下,结果“二十余年,竞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弹指二十年间, 律,为西汉一统的封建政权寻求长治久安的“治道”,
即所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史 完成了秦国几代先王未竟事业。强秦定鼎乾坤以后,李斯又主谋在国内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一可以说,这就是司马迁 ——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外攘四夷,拓 历史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在分析《史记》展疆土 。对李斯的非凡的政治才干和显赫的政 中法家人物及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时,都应循 绩司马迁予以充分的肯定;晁错则是在西汉文景时 着这一思路去分析,才能把握其实质。 代“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经进东 作为一位具有敏锐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卓越史
识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密切注视着阶级命运和历史 坡文集事略?晁错论》)的情况下,提出了削减诸侯 的变迁。他在歌颂法家人物在社会变革中所作出的 权力的政治主张。司马迁通过晁错与其父以及邓公 杰出贡献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之相伴而生的另一面: 和景帝的对话,肯定了晁错“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的历史功绩。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后,诸 正是法家人物无法克服的缺陷导致了他们既是历史
进步的推动者,又往往被历史的车轮所辗碎的悲剧 候并未停止叛乱,说明了诸候的叛乱是以诛晁错为 性结局,并注意到隐含在这巨大功绩背后的危机隐 名,其实是蓄谋已久的,显示了晁错死的不当性;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司马迁称扬吴起相楚时, 患:为什么法家强大的铁腕统治一方面成就了秦一 能明法审令,捐之不急之官,破纵横之说,遂使楚 统天下的霸业,一方面又促其速亡?究竟什么是保 国“南平自越,北并陈蔡,却之晋,西伐秦”。、(《孙 持封建集权统治长期稳定的有效办法?司马迁对法 子吴起列传》) 家人物及变法的弊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可以说,变革的时代就是法家人物的时代,司 《商君列传》中司马迁客观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马迁用他那种“通古今之变”的观点考察历史,充 局限性,如一味严刑峻法,刻薄少思而不辅之以德 分肯定了法家人政,“残伤民以峻刑,是积怨畜祸也”:只相信自己, 用。其中,对商鞅、物在历史变革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 李斯这两个法家代表人物的历 把广大人民视为群氓的做法:对邻邦不讲信义,狡史功绩的肯定,更是不同于时贤的惊世骇俗之新论, 诈欺骗,只求取胜一时的狭隘功利做法,等等。这没有受到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而独树一帜。秦王朝 些都使得商鞅自己越来越孤立,同时也为法家理论
的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司马迁特意设置了赵良 横施暴力,二世而亡,对地主阶级的打击尤为沉重,使汉初君臣们仍心有余悸,所以汉代统治者对待秦 这个带儒家色彩的人物,让赵良出面指责商鞅变法
的弱点,批评商鞅严酷少恩,狡诈多变的性格特征。 朝的态度失之偏颇,对秦朝一概否定,甚至不肯承认秦朝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朝代。武帝时,提倡公羊 李斯在佐秦施政时,由他主谋的一系列严刑酷 学,极力宣扬大一统,用《春秋》经义来加强统治。 法助长了秦始皇的暴虐,纵容了二世的荒淫昏聩, 对于秦则一概写倒,以表示汉继秦的正义性和合理 将法家的上述缺陷发展到了极端,以至于秦朝短祚
而亡。李斯在辅佐秦统一六国时就采用了极为奸猾、 性。例如《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讲到武帝封禅是 老辣、狠毒的手段:“阴谋遣谋士贾持金玉以游说诸 “上接千岁之统”,就是将武帝的封泰山直接上继周
57
万方数据
侯”,对诸侯名士中愿延颈受命者,就“厚道结之”; 朝鹰犬之臣的李斯虽有功于强秦,但对民众毫无责
对不肯降优傲岸不训者,就“利剑刺之”,并进而加任感可讲,他所建立的成绩是与其谋求一己的富贵、 以师旅。统一六国后,便“收去《诗》、《书》百家 显达这一猥琐动机相伴随,在人性品格上存在着严
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用行政命令强 重的缺陷并由此最终归于毁灭。 行把百家之言统一到
不论哪朝哪代,作为统治阶级的高层秉政者, 以“以法为教”、“以变为师”上面来。二世时,上“督责书”,使胡亥的暴政更加 都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都应当
以天下为己任,为民请命,造福四海,而不能只为 变本加厉,结果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 自己的蝇头小利、蜗角虚名而殚思竭虑,苦心营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 臣。”于是“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不择手段。唯此,他才能史册长存,民意共载而千
叛者众”(《李斯列传》)。最终导致了“秦失其政,秋留芳。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这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陈 样以社稷为重,不计私利的光辉形象。例如《信陵 涉世家序》) 君》中的魏公子,《赵世家》中的董安于和肥义,《齐 司马迁为我们揭示的法家人物的局限性正是 世家》中鲍叔牙与管仲,《越世家》中的范蠡与文种 历史
等。李斯单从其政治才干上看和以上这些政治家不 在变革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是法家人物自身固 相上下,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典型,由此 有局限性所决定的。以商鞅、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人 而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极具个性特点而丰满的 物属于新兴中下层地主阶级,被社会变革的浪潮推 历史人物。《李斯列传》中司马迁用大量篇幅刻画李 到了时代的最前列,他们的改革虽然具有新生事物的先进性、革命性,但也具有新生事物的偏激和不 斯热衷富贵、狡诈自私、患得患失的性格特征。开 成熟;既有横扫一切的力量,又有其致命的弱点。 篇“观鼠之叹”引发了他一生追求富贵功名的隐念,
在他看来“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他贪 对此,司马迁遵循“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
马迁传》)的史学原则给予了客观的表现。 求富贵荣华的强烈私欲与生俱来,并随着其在政治
上的如日中天而日益恶性膨胀。因此钟惺说他是:
司马迁还用大量的笔墨从道德品质方面对法 “古今第一热衷富贵之资人也:其学问功业佐秦兼 家人物极端自私自利、官报私仇的人格缺陷加以批 天下者,皆取其富之资,而种种罪过,能使秦亡天
下者,即其守富贵之道。”【8】可见,对富贵爵禄的追 判。法家人物从道德人格上讲多狡诈自私,贪功名富贵,道德人格极其卑劣。而这部分内容在传说中 求是他的荣身之道,也是亡身之由,他的学识、才 反复强调渲染,这些看起来似乎偏离了历史评价的 干都是攫取富贵的资本。李斯在身为相、子为守、 轨道而陷入了道德评价的误区。持“矛盾说”观点 富贵之极时,感叹物盛则衰、富贵不能永存;在沙 的学者(正是从这一表面现象出发,得出了司马迁 丘政变中,赵高正是看透李斯的贪恋富贵之心,以 在评价法家人物时存在着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矛 富贵动之,又以富贵劫之,逼迫李斯合谋杀扶苏, 盾,并认为由于道德评价淹没了历史评价而对法家 立胡亥:二世时,李斯又害怕丢掉丞相的宝座,为 人物的看法有失偏颇【6J。我们知道,司马迁考察历 苟全性命,上《督责书》,曲意阿谀,为虎作伥,使
秦速亡天下。这种种罪过的根源俱导于其“守富贵 史,不仅要“通古今之变”,而且还要“成一家之言”。 之道”,当然他自己也难以逃脱玩火自焚、屋倾卵毁 就其基本思想来说,是要采用他所高度推崇的《春 的必然命运。 乱臣贼子惧”。司马迁宣称他的《史秋》的褒贬笔法,“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能“使 太史公在论赞中有言:“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 记》就是继《春 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 秋》“述往事,思来者”。《春秋》寓褒贬,“上明三 召列矣。”司马迁的这个评价确实感慨良久、憾意颇 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太史公自序》),《史记》继《春秋》就是要明是非,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 深,但又绝非由一己之情而发的怜悯与同情,而是
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李斯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一 准则。他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的治乱之变,就是 个本来应该可以像伊尹、周公那样对社会、民族建 要载其恶以诫世,书其善以劝后。以此为出发点,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并没 立巨大功勋的人,都因为其人性本质有着致命的弱 有将李斯按“俗议”,塑造成一个“忠臣之士”,一 点而最终归于毁灭。 个卓越的政治家,而是“察其
与此相参佐,司马迁还在《袁盎晁错列传》中 本”,通过考察有关李 批评晁错“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酷 斯的事实真相,得出了与俗议相异的结论:“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 吏列传》)的狭隘自私性格。晁错虽有功于社稷,但 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耶说,废嫡立庶。”作为秦 在为臣之道上却偏狭自私,他和袁盎之间相互敌对,
58
万方数据
相互倾轧,官报私仇。“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 予以深刻剖析和批判。司马迁作为上升时期地主阶
级历史学家及时敏锐地捕捉和表现了处于历史大裂 盎去;盎坐,错亦去,二人未尝同语。”(《袁盎晁 变中法家人物的功过是非,并将它和维护封建统治 错列传》)这和文种与范蠡、管仲与乐毅的兼让大度、 的长久之术联系起来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一家之 互相理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单是这种意气用事, 言。这正是司马迁的杰出之处,也是司马迁为法家 就已尽失政治家的风度。更为严重的是吴楚造反时,晁错竟说:“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 人物立传的主要贡献。 今果反”,他怀疑袁盎“宣知
袁盎。而袁盎则寻机反咬,说吴楚所以 参考文献: 其谋”,想要借机查办 【I】韩兆琦:史记通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兴兵,就是 为了清诛晁错,于是挑动着汉景帝把晁错杀掉了。 社(1996年第71页(
司马迁对这种公报私仇的做法深恶痛绝,批判起来 【2】刘国民:史记中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 不遗余力。 立(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显然司马迁在对法家人物道德缺陷的批判中 【3】黄留珠:论司马迁的“大历史”史观(人文杂志(
1997年第3期( 熔铸了自己的理想,意在发表司马氏的一家之言一 一作为大臣不仅要有卓越的政治才干,还要有良好 4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的道德品格,如果私心太重,一旦把持朝政,对国 版社(1987年第277页(
家、人民不是裨益,而是祸患,其结局也还是搬石 【5】【7】【10]张大可:史记新注(北京:华文出版社, 砸脚,玩火自焚。而这些又紧紧以“稽其兴坏成败 2000年(第1 9页,第2i页,第21 85
之理”为核心对法家人物功过的评价旨在阐明统治 页( 【6】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
批评则从为臣之道的角度出出版社(I 985年( 者如何做到“不失其政”,而对法家人物道德缺陷的 【8】【9】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桂林:广西师范 发,说明大臣如何辅助最高统治者,以确保其“不失其政”。缘此我们才能 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04页( 发现太史公
Abstrot:ThiS thesi makes S a inqui thorough ry 在为法家人物立传的良苦用心,而不会With the idea SimaQian for 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把 origiaI biographied from macrocoemiC and microcosmiC ia 握司马迁评价法家人物的实质所在。faj figures
theon 可见,司马迁在表现和评价法家人物的命运时 Opinion:SimaOiarl of“Great guideh i i en i the from 严格遵守了求实存真、严肃慎重的史学原则。而历 story’’V go ng’'master change 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矛盾说,却是基于一种非 ancient t imes to moder t set imes( up of its rm the 褒即贬、非贬即褒的机械史学观念,对历史人物的 standopinion own”(affi onIY of ia effect dur the 评价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沿着这一思路, history Faj figures ing
times(It describes 若对其己肯定的事物再加以针贬,自然就得出一个 great changes objectiveIY
the I imit of these 矛盾的结论。诚然,若将各篇法家人物传记的论赞 the personages(and deepIY dl sseition and cr itiCize to the drawback of the 与题序作一比较,正如文章开头所举,确实表现出
Ie ia 一定的倾向性,论赞的感情色彩较浓,序目则更重 Faj fignres’moraI ity personaI ity(Meanwhi to 于理性分析。对此不能简单视之为情感和理智的矛 on the base of thiS the querty thesiS(advance contradiction an 盾,张大可先生分析得极其精辟:“《史记》各篇论 evaluated the Faia that SimaQi
明,而又能褒贬公允,使二者得到了赞与序目提要是互补互见之文。 一既做到爱憎鲜 figures(
ia Key Words:SimaQian:Faj figure;euaIuate: 和谐的统一”“Great r it?们。它是司马迁用互见法处理感情与史实之间关系 history’’View’ReaI ity Spi
的表现。可见,二者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问题的作者简介:田劲松,女,生于1967年2月,湖北 襄 不同侧面,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体现了司马迁客观樊市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 公允、求实存真的史学原则。如果由此认为司马迁 业硕士,现任襄樊学院中文系讲师,发 对法家人物的评价是出于偏见和厌恶之情,未免流 表《论曹植诗歌的生命精神》、《论史记 于表面。生命人学主题》、《论史记生命主题的表 综上所述,司马迁是站在“通古今之变,成一 现形式》等学术论文。家之言”的“大历史”史观的高度,肯定了法家人
责任编辑:挛献英 物在历史变革时期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描述了法
家人物固有的局限性:对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
59
万方数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司马迁的人物刻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