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一、口算(8分) 400+700= 200+800= 120-40= 35÷7= 3000+6000= 3×7= 2600-1000= 5000-4000= 70-15= 48÷8= 2500+1000= 40÷5= 45÷5=
40+90=
21÷3=
4×6=
二、填空(12分)
1、7000千克=( )吨 6米=( )分米 5千米=( )米 10厘米=( )分米 43毫米=( )厘米( )毫米 2分米5厘米=( )厘米 1米-4分米=( )分米 15厘米+25厘米=( )分米 5200千克-200千克=( )吨 8千米-2000米=( )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 )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 ) 一头大象重4( )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 ) 一盏台灯的高约2( ) 一只猫重2( )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 3、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长( )分米。 4、1袋面粉重50千克,( )袋面粉重1吨。 5、3千克鸡蛋6元钱,1千克鸡蛋要( )元。
、“>”或“=”(7分)
600米千米 5吨
千克 4分米
39厘米
1 / 2
400千克+600千克吨 8000米-2千米千米 23厘米+27分米 20厘米+90厘米 1米
四、选择合适的数量,把它圈起来。(4分) 一只足球重( 1吨 15千克 500克 ) 一枚一元的硬币的厚度约( 2克 2毫米 2厘米 ) 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 3000克 300千克 3吨 ) 一艘轮船每小时行驶 ( 430千米 100千米 10千米 ) 五、我说你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4分)
) ( ) ( ) 六、计算。 1、竖式计算:(12分)
340+430= 850-180= 900-260= 680+270=
2、递等式计算:(12分)
72÷8×5 7×9-17 (23+4)÷3 56+38-29
七、实践操作:(1)、量出下面各图形中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4分)
( ) ( ) ( )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4分)
75千米 800千米 18千米 5千米 八、解决问题:
1
一头大象比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5分)
2、长江全长是6300千米,比黄河长900千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3 还剩多少毫米? (5分)
4、小红的妈妈比她高30厘米,小红是130厘米。她妈妈的身高是多少? 2 / 2
5、 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卡车?(6分)
6、蔬菜公司将运进大批蔬菜,见记录表:
(1)如果需要1吨蔬菜,该选择( )。(2分) (2)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蔬菜,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4分) 1号车运( );2号车运( )。(3)一辆载重3吨的货车能一次将这批蔬菜全部运走吗?(1分) 答:
范文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定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1
2、
如:2时=(120)分。想:1时是 60分, 2时是(2)个 60分。
3、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 )作单位。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4、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 )作单位。
5、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 *(km )作单位 ,*“千米”也叫“公里” 。 。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 1圈是 400米, 2圈半是 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 是 1千米。
6、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 率是 10(千米除外 ,km 和 m 进率是 1000) 。
如:3千米=(3000)米。想:1千米是 1000米, 3千米是 (3)个 1000米; 5000米=(5)千米。想:1000米是 1千米, 5000米里面有(5)个 1000米。
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 )作单位。
每袋大米重 100千克, 10袋大米重 1000千克,也就是 1吨。
这名同学的体重是 25千克, 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 1吨。 蓝鲸 的体重用吨作单位。
8、我们学习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9、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1。
10、验算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 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11、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 1??当十。 12、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 加上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1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6里面有 3个 2,我们说 6是 2的 3倍。
14、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
8的 4倍就是 4个 8。
15
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16、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
17、四边形特点:有 4个角,有 4条直的边。
18
19
20、测量不规则物体:(1)化曲为直(绳子) ; (2)滚动。
21
22、长与宽最接近,周长最小。长与宽差最大,周长最大。
2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 21。
24、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 41。
2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 3
1。
2621、 31、 41、 5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7
28、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41。
29、像 42、 43、 103、 107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0母分之分子) 。
31、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32
33、想:2个 81加 1个 81是 3个 81,就是 8
3
。
34、想:5个 61减去 2个 61,剩下 3个 61,就是 63。 35
36、求 8的 43是多少:把 8平均分成 4份,取三份, 8÷4×3。
66、求 12的 32
是多少:把 12平均分成 3份,取二份, 12÷3×2。
范文三: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填空
1、小冬每分钟大约走 50() 。
2、一个大西瓜重 8() 。
3、一个苹果重 150() ,一枝钢笔的长接近 1() 。
4、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约 6200() 。
5、 一艘轮船载货 250() 。
6、用 3,6,8可以写出()个不同的三位数。
7、小红家离学校 300米,小明家离学校 500米,小红家和小明家相距()米。
8、用两个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9、一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 20分米,它的周长是()米。
10、一筐苹果有 50个,最少要增加()个,才能平均分给 7个小朋友刚好够分。最少要拿走() 个,就能刚好平均分给 8个小朋友。
11、 1里面有()个 1/7,也就是() /7.
12、一本数学书厚 8() 。
13、 1吨 -950千克 = 千克
1吨 -500千克 = 千克
14、计量较重或较大的物品的重量,通常用()作单位,计量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用()作单位。 15、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比较精确时,常用()作单位,计算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
16、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17、 1千米里面有()个 250米。
18、 1米和 50毫米加在一起是()毫米。
19、 43里面最多有()个 9; 60里面最多有()个 8。
20、时针从“ 3”走到“ 6” ,经过了()小时,分针走了()圈。
判断:
1、一袋大米约重 5吨。
2、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直角。
3、有 4个角的图形不一定是四边形。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形状一定相同。
5、三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三位数。
6、因数中间有 0的数乘一位数,积的中间一定有 0。
7、把一个苹果分给 3个小朋友,每人分这个苹果的三分之一。
8、太阳不一定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9、明明把一枚硬币扔 10次,一定有 5次正面朝上。
10、 1吨铁比 1吨棉花重。
11、 28÷5=4?? 8
12、四边形周长一定大于三角形周长。
13、一张床长 20分米,也就是 2米。
14、汽车每小时大约可行 100千米。
15、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16、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不少于 9小时。
1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18、测量郑州到西安的距离,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19、一根铁丝,先围成一个正方形,再围成一个长方形,周长相等。
20、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 1。
模拟测试一
一、计算:
1、直接写得数
47+23= 26-20×200×5= 80×3=
40÷8= 160-70= 40×8= 69+23= 80-46=
1-2个五分之一 八分之五加八分之二 125+75
2、估算
169 ×7≈ 494+300≈ 27×4≈ 804-500≈
3、用竖式计算(第 1,3道题要验算)
(1) 、 368+475 (2) 、 507-248
(3) 、 810-365 (4) 、 127×4
(5) 、 305×4 (6) 、 260×7
二、填空。
1、 1枚 1分的硬币厚 1毫米, ()枚厚 10厘米。
2、我的身高 1() 40() 。
3、 37+() =100 160-() =148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20厘米,它的长是 6厘米,宽是() 。
5、要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它的() , 正方形的周长 =() .
6、 ()里最大能填几?
()×6<>
()×6<>
()×6<>
7、 1分米 -3厘米 =()厘米
400千克 +1600千克 =()吨
8、 3时 =()时
120秒 =( ) 分
70分 =
9、
红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10、 用 3,0,9能组成 () 个不同的三位数, 最大的是 () , 最小的是 () , 它们相差 () 。 三、想一想,画一画。
1、画一个长是 4厘米,宽是 3厘米的长方形,并计算它的周长。
2、画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五。
范文四: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本课教材由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组成。例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课本的长、宽和厚,引出当测量的长度不是厘米时要用到新知识“毫米”。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在测量过程中通过数尺子上1厘米刻度之间的小格,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并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在掌握进率后着重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举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材还安排了3道练习。从例题到练习的编排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增强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确定了本科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选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过程与方法:经历物体估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情感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
3.通过古一古,测一侧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知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鉴于这节课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为学生设置悬念,利用知识的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力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初步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设计思路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操作性较强的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操作基础上建立测量的知识。
(一)合作探索,认识新知。
1、小组合作估测
(1)让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先认识一下书本的长、宽、高。
(2)先自己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3)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估测的结果。
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测量也有接触。这样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这也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的切入点。让学生先估计再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空间,这样也可以提高
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认识“毫米”
(1)用尺量,验证估测。
师:到底谁估测的比较准确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活动经历用尺量课本的长宽或厚的过程。)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反馈时发现测量的结果不到整厘米,从而引出并教学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教学几厘米几毫米的读写法。
从猜测到验证是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造了条件。经过测量和反馈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现实的认识。
(二)深入探究、认识进率
1、在尺子上找毫米(让学生明白两个小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2、把找到的1毫米画下来。
3、试着在0刻度到1刻度之间找找毫米,发现10毫米=1厘米。
4、在其他刻度之间找毫米,巩固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5、进行简单的换算。
《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认识毫米之后,指导学生在尺子上找毫米,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毫米的概念,形成表象。
1、想象1毫米
让学生想象一下1毫米的长度
2、用手比划1毫米
把认为的长度用手比划一下,再接着通过尺子,比划1毫米的正确长度。
3、找找生活中长约1毫米的事物
问: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宽或是厚大约是1毫米的?
指导学生西先在学具中找1毫米,再在身边的事物找1毫米。
4、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测量什么事物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1毫米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举一些生活中是1毫米的东西,让学生熟悉生活中感知比较抽象的概念,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接着就让学生用数学,说说生活中测量什么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学有所用。
1、P3做一做
这题练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巩固对几厘米几毫米的读写法。
2、填上合适的单位。(铅笔芯的粗、黑板的宽、认的身高)
设计了紧贴生活的练习,在让学生掌握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用外,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练习一第2题和第3题中的前两题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长度,从而确定是否是正方形,再通过量一量的方法验证。这样通过估测到验证不仅巩固测量的方法,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的具体操作、自主探索中完成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比较抽象的内容
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本课教材由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组成。例2是通过学生估计、测量和讨论课桌的长度,引出“分米”,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在测量、交流中,借助尺子使学生知道10厘米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接着教材安排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做一做是让学生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最后教材安排练习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次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选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知道分米与厘米和分米与米的进率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知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鉴于这节课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为学生设置悬念,利用知识的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力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初步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由于分米在实际生活应用的较少,因此我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说已学的长度单位,并说说他们之间的进率。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2、说说自己对分米的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分米已有的了解,不管是对是错,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快,遗忘也快,所以在学习新的长度单位以前复习旧知是必要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在引出分米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分米已有的知识,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二)认识分米
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学分米的知识
师:你对分米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分米是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2、学习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进率
师:大家觉得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有的学生已经对分米有的一定的认识,有的学生还不知道,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利用基础较好的学生直接引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0厘米=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分米
0厘米-10厘米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指导学生可以通过数10个1厘米的方法找到1分米,还可以通过两个刻度之间相减的方法找到1分米,如:3cm-13cm,13-3=10(厘米)=1(分米)。
这个设计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学生猜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利用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全体学生认识新知。
3、动手操作,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一下在尺子上找到了1分米。
(2)找找生活中长度约1分米的事物。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于是在这里我并不是让学生记住1分米的长度,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1分米的概念,形成表象。
4、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身边选择一样事物,先说说用什么作单位进行测量,让学生通过评一评的形式比较出合适的测量单位。
(2)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在测量。
这个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进行测量和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2分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10分米=( )厘米
学生在完成10分米=100厘米后,问:几米等于10分米呢?学生已经知道100厘米=1米,所以恨自然地引出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2、测量物体
3、填上合适的单位练习一的第5题
本课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大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知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鉴于这节课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为学生设置悬念,利用知识的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力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初步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KM )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曹老师在从无锡到宜兴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距宜兴?千米)②限速标志:
③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④地图: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1)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板书:1千米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二”第1题。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再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千米和米的换算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学习时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进行单位换算时,也只是机械的做题,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换算。因此,把“使学生理解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推理过程,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方法”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和概念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
(2)使学生理解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推理过程,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知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鉴于这节课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为学生设置悬念,利用知识的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力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初步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千米和米的换算”是在学生认识千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大胆发言,积极思维。整节课,我准备用参与故事,争做故事中的胜利者的形式来贯穿始终。在新课前,安排了两个小游戏“摘花瓣”、“开火车”的题目,运用转化的思想,在说玩游戏的同时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练习的设计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下面三步: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二)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设计。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在智慧宫举行智力比赛,小朋友们,你们想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吗?可是到智慧宫要过好几道关卡,你们有信心到达吗?好,我们一起出发,来过第一关“摘花瓣”(课件出示):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师:大家看这些花瓣应该和谁对应呢?摘对就过关。
指名摘花瓣。
教师完成以下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师: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大家看那边开来了一列小火车,你愿意到这列火车上做个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吗?请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火车能开起来吗”? 8米=( )分米→50分米=( )米→9分米=( )厘米→60厘米=( )分米→3厘米=( )毫米→2米=( )厘米→100厘米=( )米→1千米=( )米
然后教师任指两题问:这两节车厢是怎么开动的?(也就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位的换算学起来枯燥无味。一上课,以故事激起学生的争胜心,安排两个小游戏“摘花瓣”、“开火车”,使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揭示课题。
师:我们顺利闯过了前两关,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该向哪个方向走呢?瞧,喜鹊飞过来告诉我们了。(课件出示:喜鹊叼着写有“千米和米的换算”的牌子插在一个路口)
教师板书:千米和米的换算
(二)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师:找对了方向,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一个石洞的门口,门口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做对下面的题目,才能继续前进”。让我们看看是什么题目吧。
1、学习:3千米=( )米 6千米=( )米
(任选一题)
(1)自主探索: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说明。
(2)汇报交流。
(3)总结算法:
我们知道1千米是1000米,那么,3千米是3个1千米,就是3000米;同样6千米是6个1000米,就是6000米。
边说明边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4)初步练习: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怎样想的过程。
师:第一道门我们打开了,可是还有第二道门,这里又有什么机关呢?
2、学习例2:5000米=( )千米 4000米=( )千米
(任选一题)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想的过程。
(2)学生交流汇报。
(3)总结算法: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这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允许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他们自己也有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意识,使他们更有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课件出示:智慧宫)下面让我们打开智慧宫的大门,进去一展我们的风采,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些小朋友的。(课件出示练习)
1、2千米=( )米 3000米=( )米
4千米=( )米 6000米=( )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别针长34( )
方桌高80( ) 轮船每小时行20( )
(课件出示图画)
3、园林工人要在一段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道题去做,然后小组先交流一下,再在全班交流。只要答对,都要给予肯定。
师:恭喜大家,夺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今后我们更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夺得更多的第一与冠军。
这样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愉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和研究,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现代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引导、诱导,学生为主体,体验感悟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变枯燥无味的教学为五彩缤纷的课堂活动。整节课用故事来贯穿,复习用游戏来引入,新知用闯关来学习,练习用比赛来巩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充分体现“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性,激发
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把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课上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并且做到教法与学法的辨证的统一,师生思维协调,配合默契,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吨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学生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质量单位。这是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的教材是由例6、例7和练习二组成的。例6是一幅情境图,图中描绘了重分别是400kg 、300kg 、500kg 和300kg 的动物过限重1吨的桥的情境。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讨论引出了质量单位吨,明确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又呈现了生活中大约 1吨重的物体,还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大约1吨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例7则是利用质量单位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教学简单的换算。做一做是配合例6和例7的两道习题,一题是学了质量单位“吨”以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另一题是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为巩固本课的知识,教材最后还安排练习三。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教学难点是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通过生活实例,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经历估测物体重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从而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二、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知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鉴于这节课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为学生设置悬念,利用知识的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力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初步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设计思路
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谁能来猜猜妈妈买了多少重量的东西?
一个梨150( ) 一箱苹果10( ) 妈妈今天在一辆载重为3( ) 的卡车上买的苹果。 学生如果说出卡车的载重是3吨,教师肯定,如果不知道教师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是质量单位“吨”,它比千克大得多,1000千克才是1吨。
当出现卡车的载重这个认知冲突的时候,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感知质量单位吨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为此我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认识1吨
(1)1吨的重量
师:谁能来估计一下,我们教师里的一桶矿泉水大约有多少重呢?
师:这一桶有20千克,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大力士能搬动这桶水。
学生体验20千克的重量。
师:这桶水是20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就已经那么重,要有50桶水加在一起1000千克才是1吨,大家闭上眼睛想一下这一吨有多少重,你能拿起1吨重的事物吗?
(2)1吨水的体积
师:大家想象一下1吨水泉放在一起,大概会占我们教室多少大的空间呢?
2、列举生活中的重约1吨的事物
(1)引导学生说说几个同学约重1吨(约40个学生在一起重1吨),让全班的学生紧紧地聚在一起,感受1吨的重量和体积。
(2)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重引导学生发现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事物如一套课桌椅,大约要多少是1吨,它们堆在一起的空间多大。使学生发现同样质量的物体其体积不同,再问如果是1吨的棉花、1吨的铁,大约有多大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1吨的认识。
(3)打开书认识书中举的约1吨重的例子。
3、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事物。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判别。当学生说大象的时候,可以直接揭示一只大象的题重约4吨。再根据大象的体重做标准,列举比大象轻的和重的事物。
在探究1吨到底有多重,并不是让学生只凭记忆记住20桶水约重1吨。而是先让学生亲手拎一拎平时熟悉的纯净水,把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举例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见、听得到的现实。这样学生才能有直观的感受,建立1吨和几吨的质量观念。并通过比较不同密度1吨事物的体积,使学生对吨的知识更全面
4、吨和千克的换算
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指名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中想法)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练习三第一题和第二题
通过这两个练习,可是使学生达到加深对的感受,巩固吨与千克的关系和换算的方法。
2、综合练习(出示主题图)
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略)
师:谁能回答牛哥哥的问题“1吨有多重呢?”
生:1吨就是很重有50桶水那么重;就是有1000千克??
师:它们一起过桥能过吗?
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不能过,因为它们总重量是1300千克,而桥的限重是1吨也就是1000千克。
师:你能想想办法让他们过桥吗?(生同桌合作完成)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的知识通过内化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知识。
3、拓展练习
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
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生略
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
生:注意交通安全!
这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个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一,说教材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学生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质量单位。这是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此教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 并能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换算。
2、实践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地密切关系, 增强学习数学地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道1吨=1000千克, 并能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换算。
2、难点:掌握单位换算过程中的推算过程。
二、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知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鉴于这节课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为学生设置悬念,利用知识的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力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初步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设计思路
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
(一)准备练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1吨,1千克,1克到底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吨和千克两个单位的换算做铺垫。
(二)实践研究
1、初步感知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例7
1、出示: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1)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内交流
2、汇报: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投影出示学生完成的答案,要求汇报是介绍他们小组采用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活动
(1)看题
(2)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答案和方法,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用的方法是不是一样
(3)互相当小老师,让同桌听懂自己的方法
(4)进行集体交流
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并能进行顿和千克的换算
(三)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
2吨=( )千克 5吨=( )千克 7吨=( )千克
问:把吨换算成千克,在方法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0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8000千克=( )吨
问:把千克换算成吨,在方法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口答:(课件出示)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那么是多少吨呢?
一堆钢材6吨,是多少千克?
3、一个粮店运来5吨大米,前2天卖出1700千克,剩下的3天卖完,前2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后三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生活中的数学
一.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数学(测量)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作为多本单元内容的整理。应该组织学生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四、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知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鉴于这节课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为学生设置悬念,利用知识的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力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初步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分小组收集材料
六. 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构建知识网络。
毫米、分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测量1米=10分米=100厘米
千米的认识1千米(公里)=1000米
吨的认识1吨=1000千克
本节课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添加一些练习,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
七.设计思路
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1、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2、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引导、诱导,学生为主体,体验感悟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变枯燥无味的教学为五彩缤纷的课堂活动。整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充分体现“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把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课上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并且做到教法与学法的辨证的统一,师生思维协调,配合默契,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范文五: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时、分、秒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增 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对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 算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构建网络
1、师:第一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2、师:时分秒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二、知识结构:
1、钟面上有 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 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 分针走 1小格, 秒针正好走 (1)圈, 秒针走 1圈是 (60)秒, 也就是 (1)分钟。
3、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 )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钟 ) 。
4、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9点整)、(3点整)。
5、钟面上有 (12)个数字, (12)个大格, (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个大 格,也就是 (5)个小格。
6、 时针走 1大格是 (1)小时; 分针走 1大格是 (5)分钟, 走 1小格是 ( 1) 分钟; 秒针走 1大格是 (5)秒钟,走 1小格是 (1)秒钟。
7、 时针走 1大格, 分针正好走 (1)圈, 分针走 1圈是 (60)分, 也就是 (1)小时。 时针走 1圈,分针要走 (12)圈。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60)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分 60分 =1时 60秒 =1分 30分 =半时 9、师: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二、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 ” “ <”或” “="">”或”>
9分() 90秒 3时() 100分 5时() 500分 150秒() 2分
2、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 40() . (2)看一场电影要 2() . (3)小明跑 100米 要用 16() .
(4)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 8() (5)张勤洗两块手帕要用 10() 。 (6)李勇做 50道口算题要用 5()
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 ,错的打“×” ) (每题 2分)
1. 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60秒. () 2. 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12小时. () 3.妈妈上午 7:30上班, 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 4小时.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每题 2分)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 A . 1分钟 B . 5分 钟 C . 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 A . 1秒 B . 1分 C . 1小时
3. 小红 1分钟写 5个字, 6分钟可以写 () 个字。 A . 6 B 。 5 C . 30 (三)解决问题
1、 .广播电台播讲小说的时间是在下午 4:00到 4:30,播讲了()分钟.
2、 .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需要 2小时,火车上午 9时从上海站开出,上午() 时到无锡.
四、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笔算加减法
复习内容:复习笔算加减法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 从而 提高计算能力。
2、联系生活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
复习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
1、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好吗? 师:谁能告诉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描述。
师:对了,本单元一共学习了三部分的知识,分别是:万以内数的加法、 减法以及加减法的验算。
2、首先,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的知识:
3、笔算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减法时,哪一位 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 1作 10;如果前一位是 0,则再从前一位退 1。 5、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 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 1到 十位当 10后, 还要从十位退 1当 10, 借给个位, 那么十位只剩下 9, 而不是 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例:603-329 67、估算:
结合实际, 把试题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再用 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二、随堂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
24+9= 17+8= 88+2= 15+65= 9+58= 15+55= 23+17= 66+32= 50+60= 40+56= 18+45= 56+23=
2、列竖式计算
467+354 563+761 158+280 365+918 348 816-347 400-109 3、估算:
98+25≈ 376+284≈ 517— 348≈ 500— 185≈
4、解决问题
(1) 、电影院一共有 406个座位。一年级有 197个学生,二年级有 208个学 生。他们要一起看电影,能坐下吗?
(2) 、科技园上午有游客 852人,中午有 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 403位游 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一共来了多少游
(3) 、商店运来 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 152千克,下午卖出 174千克,还 剩多少千克?(两种方法解决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复习笔算加减法
补充练习:
一.填空: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桌面约长 7() 。 大楼约高() 。 小汽车每小时行驶() 。
数学课本封面长 20() 公交车大约长 7()
一个鸡蛋大约重 50() 小方的体重大约是 25()
5吨=()千克 3000克=()千克 5米=()米
140厘米=()分米 13千米=()米 40毫米=()
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 >、 =、 <>
375+250○ 375+270 465-340○ 465-380 582+106○ 106+582 522-
220○ 500-220
3、用竖式计算(后面两题要验算)
738-359 345+789 506-179 383+268 950-589
二、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1. 在加法算式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都大。 ()
2. 最小的四位数减去最大的三位数差是 1。 ()
3. 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加法验算。 ()
三、(一)加法的验算步骤::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二)减法的验算步骤::
1、用差加减数,看和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2、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减数。
三.解决问题。
1、张大爷养了两头大猪,其中有一头重 189千克,另一头重 174千克,这两头猪一共 重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上午运来 1048袋面粉。下午运来 2809袋,下午比上午多运了多少袋?
3、李老板买来 500条金鱼,送给员工 236条,还剩下多少条金鱼?
板书设计:
口算、
万以内的加减法:
估算 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 复习测量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 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 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也叫(公里)。
2、 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 1枚 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 0(关 系式中有几个 0, 就添几个 0) ; 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 0(关 系式中有几个 0,就去掉几个 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 10:
1米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 =10毫米
10分米 =1米 10厘米 =1分米 10毫米 =1厘米
② 进率是 100:
1米 =100厘米 1分米 =100毫米 100厘米 =1米 100毫米 =1分米 ③ 进率是 1000:
1千米 =1000米 1公里 = 1000米 1000米 =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二、复习质量单位
1、 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 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 尾加上 3个 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 3个 0。
2、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 1000。
1吨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吨 1000克 =1千克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1、 3厘米 =()毫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1米 -3分米 =()分米
6吨 -2000千克 =()千克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机场跑道长约 3() 课桌高 85() 大头针长约 22()卡车载重 8() 一个鸡蛋约重 60()
3、判断对错
(1)一支铅笔长 18米。 () (2)数学书宽约 17厘米。 () (3)一座三层楼 房高约 10分米。 ()
(4)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 8千米 () (5)小玲体重 31千克。 () (6) 1千 克的棉花比 1千克铁重()
2、在()里填上“ =” 、 “<” 、="" “="">” 。
2吨() 960千克 4千米() 4200米 100毫米() 1分米 2050克() 2049千克 15吨() 15千克
板书设计:
1000 10 10 10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000 1000 吨 千克 克
第五课时 倍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复习内容:第五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 用“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2、通过整理与复习,能进一步掌握倍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 用“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 “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一步掌握倍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 1:我们认识了“倍”的意义。
生 2:我们会“倍”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 几倍”的问题。
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建立倍的概念 学习了例 1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习例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学习例 3 二、应用巩固,拓展提升。
1、数学书 55页第 8题。
通过年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年份不同,两 个人年龄差不变,而两个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会发生变化。
2、数学书 55页第 9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改变某种珠子的数量以达成给定的两种珠子的倍数关系,检
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数学书 55页第 10题。
渗透等比变化的思想。
4、数学书 55页第 11题。
属于拔高题,供有余力的嘘声选作。
5、优化设计个别单元练习题目。
讲解练习册中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或是较难的题目。
6、课外练习资料。
(1) 小汽车准乘 5人, 大客车准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 9倍, 大客车准乘多少人?
(2) 有 4只蝴蝶,有 16只蜜蜂,求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3) 三(1)班有女生 10人,男生 20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
(4) 李叔叔家养了 4只公鸡, 养的鸭子的只数是公鸡的 4倍, 鸭子的只数是鹅 的 2倍,李叔叔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鹅?
(5) 明明今年 6岁,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 6倍。
①、妈妈今年多少岁 ?
②、再过 4年,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几倍?
(6) 一件上衣的价钱比一条裙子贵 30元, 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裙子的 3倍。 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各多少元?
三、课堂小结:通过整理与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是不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
四、作业布置:完成一份小卷子。
五、板书设计:倍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建立倍的概念 学习了例 1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习例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学习例 3
第六课时 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复习内容: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1、 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 ,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 学认知结构 , 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 , 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计算能力 ,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及难点 :
1、 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 ,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 的数学认知结构 , 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 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 , 鼓励学生独立 思考与发散思维 , 体验算法多样化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 增强学生应用数 学的意识。
复习过程:
一 整理知识点:
我们学习多位数乘一位这个单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 ?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板书 :整理和复习
生 :回顾本单元知识点 , 回答交流后归纳概括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 多位数乘
一位数的笔算及估算。
二 查漏补缺,突破重点
你认为本单元那些较难?或易出错?请学生指出并说出有什么好办法避免错 误。
三 学习小结 :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
(2)一个因数中间有 0怎么办 ?
(3)一个因数末尾有 0怎么办 ?
四 巩固练习
(一)一填一填
1、 3×5×7×9×1×0=()
2、 398×3时这样想:第一个因数约等于() ,所以 398×3 ≈ ()
3每只小兔吃 9个萝卜, 69只小兔, 630个萝卜够不够?(填够或不够) 4一部电话 816元,买 7部一共大约花()元。
(二)判断。 (打 “√” ,错的打 “×” )
1、 1×2×3×4×5×0 的积比 0+1+2+3+4+5的和大。 …………………… ()
2、 0×9 +8=17 ……………………………………………………………… ()
3、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二位数或三位数。 ………… ()
4、任何数与 1相乘都得 1。 …………………………………… ()
5、 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 0。 ……………………………… ()
6、 300×5的积的末尾有 3个 0。 ………………………… ()
7、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一个因数大。 ……………… ()
9、 400×8的积的末尾有 3个 0。 ………………………… ()
10、一个三位数乘 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 …………… ()
四、估算(6分)
69×3 309×5 901×2 615×8 7×23 497×4
(三)竖式计算 482×7 4×77 506×6 830×5
(四
(1) 买 4个机器人需要多少钱?(2)买 3只玩具狗需要多少钱?(3)老师 带了 80元钱,够买 4辆玩具汽车吗?
板书设计:多位数乘一位数
乘法口算、
列竖式计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 估算、
解决问题
第七课时 复习四边形
复习内容 :复习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复习目标 :
1、 通过复习,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2、通过对四边形周长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知 识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复习重点: 对周长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二、复习四边形 1、有 4条直的边和 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 , 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 4个直角, 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
三、随堂练习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
1、 四 边 形 有 几 个 边 ( ) , 几 个 ( ) 角 , 四 个 边 是 怎 样 的 四
边 形
四边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四个 直角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 周长 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 长方形周长计算: (长 +宽 ) ×2=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计算:边长 ×4=正方形的周 长
() 。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 )条边, ( )个角。
3、四边形有哪三个特点 ( )。
4.长方形()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
5. 正方形的四条边() ,四个角都是() 。
6 你认识的四边形有() 、 () 、 ()等图形。 板书设计:
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解决问题 长方形
正方形
第八课时 复习周长
一、回忆梳理
1、问: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就是它的周长吗?。
2、复习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 +宽)×2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长方形的长 =周长÷2-宽 正方形的边长 =周长÷4
长方形的宽 =周长÷2-长
二、课堂练习
(一) 、填空。 )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 ( ) 。 2、长方形和正方形 都有 ( ) 条边, ( ) 个角。
3、一个长方形长 4厘米,宽 2厘米,它的周长是 ( ) 。 4、边长 4分米的正 方形相框,它的周长是 ( ) 。
5、生活中长度大约是 1分米的物体有 ( ) 、 ( ) 。
(二) 、判断:
(1)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2)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 )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大。 ( )
(4)用一根长 1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围法。 ( )
(三) 、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三个图形中,
( )不是四边形。 【① ② ③ 】
2、教室里黑板长大约是 4( )
。 【① 厘米 ② 分米 ③ 米】 3、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① 四条边 ② 四个角 ③ 对边和对角】
4、长 8厘米,周长 20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 )
。 【① 12厘米 ② 2厘米 ③ 4厘米】
5
、
左图甲的周长和乙的周长比, ( ) 。 【① 甲>乙 ② 甲 =乙 ③ 无法比较】
6、下列 3个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都一样大,那么( )图形的周长最长。
【① ② ③ 】
(四) 、算一算下列每个图形的周长。
(五) 、解决问题:
1、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长是 6米,宽 4米,这个喷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2
、妈妈买回来一块方形的桌布,边长是 10分米,现在要给这块桌布缝上一圈花 边,请问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3、一张方桌的边长是 2米,用一条 90分米长的彩带能够围一圈吗?
4、 用两个长是 8厘米, 宽是 4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5、用四个边长是 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6、一个正方形的鸡舍,一面靠墙,三面用篱笆围起来。
(1)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
(2)如果现有篱笆长是 12米,能围成边长是几米的正方形鸡舍?
5、 用 2个边长为 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 、小结:
8厘 米
5厘米 8厘米 3
第九课时:复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第八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 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使学生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 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数发表自己的观 点
教学重、难点:
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读、写分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这节课我们就把这个单元的知 识加以整理和复习。
二、 复习梳理
1、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 的几分之几。
2、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随堂练习:
一、填空: 1、 里面有( )个 。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 。
3、 5个 是( ) , 是( )个 。
4、一个分数的分子是 9,分母是 15,这个分数是( ) 。 8
181
10610
1
5、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 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 ) 。
6
、一瓶可乐,喝了它的 ,还剩下( ) 。
7、把 , ,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 )﹥( ) 8、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 ) ( ) ( ) ( ) ( ) (
) ( ) ( )
9、根据图形计算 :
12、数一数,填一填。
补充练习:
一 . 判断对错 .
(1)一个圆分成 4份 , 每一份是它的 . ( )
(2)任何分数都比 1小。 ( )
(3) 有一张纸, 剪去它的
25, 还剩下这张纸的 35
。 ( )
(4)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 7根 , 其中的
4根是它的七分之四 . ( ) (9)有两个杯子,各装了 12的水,将它们倒在一起刚好是一杯水。 ( )
二、根据分数涂颜 色。
三、 1、卫生大扫除,明明负责擦玻璃,他已经擦了 。请问:他还要擦几分之 几才能全部擦完?
2、有两杯同样多的果汁,方方和贝贝一人喝一杯。他们谁喝得多?谁剩得多? 525
15261
52746
3+ -
方 方 贝贝
5. 一张长方形纸的 27 涂蓝色 , 37 涂红色 , 没有涂色的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 之几 ?
6、某小区的绿化带, 39的地种了柏树,剩下的种松树,种松树的地占整个绿化 带的几分之几?
第十课时:《 数学广角》数字与编码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 小红的身份证号码是××××27197307215821,小红的出生日期是
( ) ,顺序码是( ) ;校验码是( ) 。
2. 邮政编码 448268是由(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 ) ,后两位表 示( ) ,这是湖北省的( )
3. 拨打长途电话要先拨( ) 。
4.
上面是一个身份证号码, 他 (她) 的生日是 ( ) , 他 (她) 是 ( ) 性。
5.写出邮编所表示的含义。
05表示( ) 。
053表示( ) 。
0530表示( ) 。
01表示( ) 。
6.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 ) ,还可以用来( ) 。
7. ( )是我国的邮政代号,它是由(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 示 ( ) , 前三位数字表示 ( ) , 前四位表示 ( ) , 最后 两位数字表示( ) 。
8. 身份证的倒数第 2位上数字是用来表示( ) ,单数表示( ) ,双 数表示( ) 。某人的身份证号码是 220324200203184662,此人是( ) 性,是( )年( )月( )日出生的。
9. 在数学书上找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邮政编码是 ( )
二、拓展练习。
1、下面是小红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人的身份证号,请你观察分析一下 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并指出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码。请说明你的理由。
1) 140321197012084614是()的身份证。
2) 140321194406070050是()的身份证。
3) 140321197102180166是()的身份证。
4) 140321194501260027是()的身份证。
2. 某公民的身份证号码为 510215197811107117, 该号码表示的具体含义是 : 地址码 出生日期码 顺序码 校验码
( ) ( ) ( ) ( ) 3. 你写过信吗?从下面被弄脏的信封上,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1)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到哪里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封信能寄出去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 2018年 1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