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孟子论语中词类活用
从《论语》《孟子》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张永胜 内蒙古师大汉文系)
[内容摘要]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 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论语》、《孟子》中广泛撷取论据,充分地证明了它使 用的普遍性,探索了它的规律性,并为其建立了鉴别的标准。
[关键词] 《论语》 《孟子》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在上古汉语中更为突出,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 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结合《论语》、《孟子》中有关语法现象的 分析,对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活用在古汉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
一种语法理论的产生和确立,都是以普遍性作为基本原则,反映在实际语言中,则为一种普遍的语法现 象。从《论语》、《孟子》中可以看到,词类活用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实词的活用最为普遍,尤以名词、动 词、形容词三大类更为突出,具体分析,主要有: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两例中的“妻”、“君”均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嫁给”和“统治”。
表示方位的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子畏于匡,颜渊后”。(《论语·先进》)
“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两例中的“后”、“下”均为方位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后到”和“离开”。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两例中“齐”、“直”均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整齐统一”和“直说”。
(三)动词用作名词
“君子有三戒”。(《论语·季氏》)
“君子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孟子·滕文公下》)
以上两例中的“戒”、“闻”、“见”均为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禁戒的事情”、“听觉”、 “视觉”。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以上两例中的“直”、“大”、“小”、均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正直的人”、“大国” 、“小国”。
(五)名词活用为副词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仍”。(《孟子·万章下》)
“犬马”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副词,意为“象对待犬马一样地”。
(六)数词活用为动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两例中的“再”、“一”均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想两次”、“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词类活用现象中能够活用为动词的词不仅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而且还可以活用为使
动词和意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论语》、《孟子》中也是很普遍的。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孟子·公孙丑下》)
“臣”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使??为臣”的意思。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后”,方位名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使??在后”的意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安”本来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意为“使??安定”。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下》)
“羞”、“卑”均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动词,意为“不以??为羞”、“不以??为卑”。
二、活用是有条件有规律可循的
对上述活用现象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某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均有其特定的条 件,这些条件规定了一个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只有处在特定的语法位置上,在和前后词语有机的结合中,才
能获得所活用为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使活用成为事实。也就是说,活用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
受规律支配和制约的。这里仅综析《论语》、《孟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两种活用现象 ,对其活用的规律作一简要探寻和归纳。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作为状语用在名词之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皆”副词,作状语,后面的名词“法”活用为动词,意为“效法”。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孟子·公孙丑上》)
“不”否定副词,作状语,所修饰的名词“税”活用为动词,意为“征税”。
2.名词之前没有动词,其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刑”名词,其前没有动词,其后有介词结构“于寡妻”作补语,“刑”活用为动词,意为“示范”或 “给??作榜样”。
3.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滕文公上》)
“雨”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其后有代词“我”,“雨”活用为动词,意为“降雨”。
4.名词前后用连词“而”连接动词、动宾词组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涕出而女于吴”。(《孟子·离娄》)
名词“女”前面的“而”连接动词“出”,且“女”后有介词结构“于吴”,“女”活用为动词,意为 “把女儿出嫁”。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名词“阶”后面的“而”连接动词“升”,“阶”活用为动词,意为“搭台阶”。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孟子·告子下》)
名词“霸”前面有“而”连接动宾词组“用之”,“霸”活用为动词,意为“称霸”。
5.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孟子·公孙丑下》)
名词“风”用在能愿动词“可以”后面,活用为动词,意为“吹风”。
6.名词用在名词性词组之前,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判断复指关系,也不起修饰限制作用,而构成动宾 关系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名词“道”用在名词性词组“千乘之国”之前,构成动宾关系,“道”活用为动词,意为“治理”。 7.名词用在主谓词组之后,不构成并列、判断关系,而表示主谓关系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
“谷”用在主谓词组“邦有道”、“邦无道”之后作谓语,活用为动词,意为“领取薪俸”。
8.名词用在名词性词组之后,不构成并列、判断关系,而表示主谓关系,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风”、“草”均为名词,分别用在名词性词组“君子之德”、“小人之德”之后,构成主谓关系,意 为“象风”、“象草”。
9.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复指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 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若构成动宾关系,则前一个名词用为动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
“域”、“民”均为名词,二者连用,构成动宾关系,“域”活用为动词,意为“限制”。
(2)两个名词连用,若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夫人蚕缫,以为衣服”。(《孟子·滕文公下》)
“夫人”、“蚕”均为名词,二者连用,构成主谓关系,“蚕”活用为动词,意为“养蚕”。
(3)两个名词连用若构成动补关系,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名”、“世”均为名词,二者连用,构成动补关系,“名”活用为动词,意为“闻名”。
10.单音名词迭用,如果表示的是主谓或动宾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组单音名词迭用,表示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意为“象个君”、“象个臣”、“象个父亲”、“象个儿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亲亲”单音名词迭用,表示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亲爱”。
(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
1.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主语指的是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富,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
形容词“富”充当主语,指的是物,活用为名词,意为“财富”。
2.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了动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
“贤”、“众”均为形容词,分别用在动词“尊”、“容”之后充当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贤人” 、“普通人”。
3.如果一个形容词用在介词之后,并和该介词组成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小”用在介词“以”后,组成介词结构,“小”活用为名词,意为“小羊”。
4.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了定语的中心词构成名词性词组,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美”、“恶”为形容词,用在助词“之”的后面,分别和前面的名词“人”构成名词性词组“人之美 ”、“人之恶”,“美”、“恶”活用为名词,意为“好事”、“坏事”。
由上述可见,词类活用是有其特定的条件和内在的规律的,如副词后面的名词之所以用做动词,是因为 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不修饰名词,只修饰动词、形容词,而名词一般不活用为形容词,因此副词后面的名词
只能活用为动词。
三、活用与兼类应以使用频率作为区别标准
与词类活用相关的是词的兼类问题,一般认为,活用是指属于甲类的词,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 语言习惯灵活用做乙类的词,在句中临时改变其语法功能,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活用的前提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职”,活用只是有“定类”和“定职”的词的一种临时变化,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而兼类则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义和语法功能,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具有常用性、固定性的特点。由于活用和兼类都源于词义的引申,从形式上看又很相似,所以不容易区别,这也成为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难点。如何辨析,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其区别的标准。
根据活用和兼类的不同特点,从用的角度着眼,词的使用频率的高低应该作为鉴别活用和兼类的主要标 准。可以这样设想,某一个词在开始是活用的,但活用后的用法使用频率逐渐增高,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且相对固定了,具备了常用性的特点,便构成了兼类词。例如“将”的造字含义是“率领”、“指挥”,属 动词,由本义引申出名词“将官”的含义成为活用词,随着“将官”作为名词使用的频率的逐渐增高而成为兼类词。根据需要和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名词“将官”又活用为动词“使??做将官”,成为活用词。可见,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兼类和活用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考察一个词是兼类还是活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把使用频率这个标准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同一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综合比较、辨析,才能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比如“衣”和“友”两词,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是作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对待的,但从这两个词在《论语》、《孟子》中使用的情况看,“衣”作为名词使用的有12次,作为动词使用的14次,大体相当。“友”作为名词使用的15次,作为动词使用却有31次。如果用使用频率这个标准衡量,活用的说法似乎不很确切。还有一些人们习惯上认为是活用的词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事”,不少语法著作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在《论语》、《孟子》中当名词用的有75次,当动词用的是86次。当然,这样的比较也许不很科学,但在同样的典籍中出现上述情况也绝非偶然。如果一个词在同一著作中分属两类词使用的频率大体相当,甚至是临时性的用法反比经常性的用法使用频率高,如“友”、“事”,那么所谓活用的可能性就值得推敲了,不能不考虑兼类的可能。
范文二:促织词类活用 《促织》中的词类活用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 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聊斋红楼,一长一短,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
1
峰。鲁迅称赞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郭沫若曾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
《促织》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看,显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影晌而写成的,其着眼点全在于揭露和讽刺上。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2、手裁举(通“才”,刚刚)3、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淋漓)4、翼日进宰(通“翌”,第二天)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6、而高其直(通“值”)7、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8、而翁归(通“尔”,
2
你的)9、如被冰雪(通“披”,覆盖)
一词多义
进:(1)以一头进 进献(2)径进以啄 前进
逼:(1)鸡健进,逐逼之 逼近(2)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极
故:(1)此物故非西产 本来(2)故天子一跬步 所以
然:(1)然睹促织 然而(2)俨然类画 ??的样子(3)成然之 以??为然,认为??是对的
笼:(1)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2)笼归 用笼子装
责:(1)因责常供 要求,责令(2)令责之里正 索要,索取(3)每责一头 索要,索取(4)以塞官责 责任, 差使(5)受扑责时 责罚 靡:(1)靡计不施 无,没有(2)虫尽靡 倒下
顾:(1)成顾蟋蟀笼 回头看(2)徘徊四顾 看,环视(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但是
发:(1)窃发盆 打开(2)探石发穴 掏(3)无毫发爽 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售:(1)久不售 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 买
岁:(1)岁征民间 每年(2)成有子九岁 年龄(3)不终岁 年 令:(1)令以责之里正 县令(2)急解令休止 使,让
上:(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上级(2)上于盆而养之 放置(3) 上大嘉悦 皇上
3
益:(1)死何裨益 好处(2)成益愕 更加
掷:(1)帘内掷一纸出 抛,扔(2)虫跃掷径出 腾跃
异:(1)宰以卓异闻 与众不同(2)成述其异 奇特本领
过:(1)裘马过世家 超过(2)未必不过此已忘 用过
强:(1)乃强起扶杖 勉强(2)少年固强之 迫使
中:(1)又:劣弱不中于款 符合,适应(2)中绘殿阁 当中 信:(1)宰不信 相信(2)信夫 确实
尚:(1)宫中尚促织崇 尚,爱好(2)虫宛然尚在 还,仍然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 【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5)日与子弟角 【每天 】(6)力叮不释 【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8)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这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3)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4)儿涕而去 【流着泪 】(5)自名“蟹壳青” 【 命名 】(6)细疏其能 【陈述】
(7)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8)裘马过世家焉 【穿着皮衣, 骑着马】(9)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 变富 】(10)仙及鸡犬 【成仙】(11)诏赐抚臣名马衣缎【皇
4
帝传达命令】(12)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 】
3、使动用法
(1)昂其直 【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
(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4)不如拼搏一笑 【使?拼搏】
4、意动用法
(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3)益奇之 【认为?奇特 】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薄产累尽【赔尽 】(2)近抚之 【靠近】(3)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献媚,巴结】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蟹白栗黄 【白肉 黄粉】(2)成述其异 【奇特的本领 】
7、动词作状语
(1)啼告母【哭着】
8、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1)里胥猾黠 【狡猾 】(2)死何裨益 【益处】(3)填塞门户 【充满, 门口】(4)唇吻翕辟 【嘴唇】(5)急逐
5
趁之 【追赶】(6)虫跃掷径出 【跳跃】(7)不复聊赖 【依赖、寄托】(8)自增惭怍 【惭愧】
(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 【停止】(10)僵卧长愁 【向后倒下,躺】
(11)百计营谋不得脱 【谋求】
古今异义
1、游侠儿:?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3、久不售 售, 古义:考取 今义:卖
4、无出右者 右, 古义:在上,古代以右为尊 今义:右,与左相对
5、户口:?古义:老百姓。?今义:户籍。
6、童子:?古义: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
大小,都称为“童生” ?今义:是指未成年的人。旧时把十四岁以下的男性称做童子。
7、涕:?古义:眼泪鼻涕?今义:鼻涕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
7
范文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将成语填入合适的位置,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完成表格。
能文能武 救死扶伤 飞沙走石 恃才傲物 好高骛远 兵贵神速 ..........
汗牛充栋 鱼肉百姓 烟消云散 不胫而走 土崩瓦解 草菅人命 ..........不毛之地 道听途说 正本清源 不耻下问 见异思迁 富国强兵 .........惊天动地 量入为出 不翼而飞 华而不实 风餐露宿 南征北战 ...........幕天席地 光宗耀祖 是古非今 取长补短 披坚执锐 沉鱼落雁 ............道不拾遗 闭月羞花 温故知新 不远千里 独善其身 拳打脚踢 .........金榜题名 先礼后兵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心猿意马 蚕食鲸吞 ............扶老
携幼 兴风作浪 万紫千红 1
2
词类活用
将成语填入合适的位置,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完成表格。
能文能武 救死扶伤 飞沙走石 恃才傲物 好高骛远 兵贵神速 ..........
汗牛充栋 鱼肉百姓 烟消云散 不胫而走 土崩瓦解 草菅人命 ..........不毛之地 道听途说 正本清源 不耻下问 见异思迁 富国强兵 .........惊天动地 量入为出 不翼而飞 华而不实 风餐露宿 南征北战 ...........幕天席地 光宗耀祖 是古非今 取长补短 披坚执锐 沉鱼落雁 ............道不拾遗 闭月羞花 温故知新 不远千里 独善其身 拳打脚踢 .........金榜题名 先礼后兵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心猿意马 蚕食鲸吞 ............扶老
携幼 兴风作浪 万紫千红 3
4
范文四: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羊肠小道 使动用法:动作由宾不药而愈 星罗棋布 江河日下 语发出 步人后尘 冰清玉洁 狐朋狗友 富国强兵 朝秦暮楚 冰消瓦解 虎踞龙盘 打草惊蛇 成王败寇 烟消云散 紫气东来 偃旗息鼓 久病成医 道听途说 据理力争 丧权辱国 礼贤下士 层见错出 鳞次栉比 兴师动众 步人后尘 车载斗量 陌路相逢 自圆其说 一日千里 风驰电掣 群居穴处 卑躬屈膝 歌舞升平 斗折蛇行 蝇头微利 闭月羞花
风餐露宿 獐头鼠目 怵目惊心
琴心剑胆 祸国殃民
兴利除弊
劳师动众
光宗耀祖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以弱胜强 登高望远 轻财好义 为怎么样 以少胜多 不分黑白 殚精竭虑 不远万里 以大欺小 见微知著 厚此薄彼 不耻下问 除暴安良 扶老携幼 重色轻友 幕天席地 居安电危 驾轻就熟 敬而远之 急人之困 百废俱兴 救苦救难 悲天悯人 草菅人命 抱残守缺 居安思危 高枕无忧 厚古薄今 披坚执锐 取长补短 明火执杖 避难就易 谋图不轨 穷兵黩武
避实就虚 仗义疏财 穷源溯流
标新立异 穷形尽相
近朱者赤
尽忠报国
自高自大
自轻自贱
正本清源
竭泽而渔
动词用作名词: 既往不咎 数字的活用: 为动用法: 追亡逐北 入不敷出 九变十化 捐躯殉国 路不拾遗 量入为出 九牛一毛 捐身徇义 吊民伐罪 求过于供 九州四海 幸灾乐祸 救死扶伤 出生入死 九曲黄河 救亡图存 继往开来 举一反三
据为己有 招降纳叛 说一不二
范文五: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酒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释义:_____?。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臵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臵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臵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臵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臵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臵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臵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臵?~其条件是:
第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臵。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臵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臵?。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臵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臵。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第二、 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
?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臵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臵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臵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臵?,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三、主谓倒臵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臵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臵?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四、状语后臵
现代汉语中?状语臵于谓?语之前~若臵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臵?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五、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六、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七、疑问句
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八、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九、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
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4.介词的省略?
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
5.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