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孔圣人说过的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上智者,聪明绝顶,如高尔基、爱迪生之流,天赋极高,用不着学校专业培养照样能成为一流的文学家发明家。下愚者,是十足的笨蛋。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特聪明的和特愚笨的人不改变。
那么可以改变的是什么人呢?当然是普通人,智力一般的人。聪明绝顶的人,凤毛麟角,在场的同学中可能有,但不多;十足的笨蛋,在场的一个也不是。这样看来,大家都是可以改变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自己?
不是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吗?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只要愿意,读书能让普通人变得聪明起来。然而读书是有讲究的,并非人人都会。真正的读书是要有心灵感应的。没有心灵感应,读再好的书也算不上“与高尚的人交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频繁谆谆教诲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无独有偶,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后墙上也贴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标语。北京有位先生去那里考察,看到一个学生读着读着,停下来奋笔疾书,课后问该生写的什么,回答是读书感受——其实就是心灵感应。这位先生大受感动,称赞该生运用了中国最好的读书办法——当年徐特立就是这样教**的。**养成了边读边写体会的习惯,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习惯让他受益终身,成为一代领袖,千秋伟人!
在场的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变得更聪明,那就请从今日起,拿起书本,认真读书;拿起笔来,及时记录读书感受吧!
退一万步,即便十足的笨蛋,也并非不可变,其实是不“肯”变——这就涉及到学习态度问题了。只要同学们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不管你以前的成绩如何,你都是可以改变的,都是可以进步的。说句时髦的话,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增加你生命的厚度!期待着每一个同学在新的学期里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同学们,在这里,许多老师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你的优点,会用人格的力量去影响你的人生,会用雕刻家的技艺去雕刻你的未来。但是,同学们也应该清醒的知道,生活不是十全十美的,老师也难以点石成金。既然你们选择了城关一中,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高远的理想。新的学年里对我们的同学,我认为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要塑造成功的人格。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成功的人格。对我们同学来说,成功的人格就是有志有恒,一个人没有理想追求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有了信念,就有所追求,同时还需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才是成功的保证。我要告诫每一个学生:“不学礼,无以立”,“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变成言语;留心你的言语,言语可
变成行为;留心你的行为,行为可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性格可变成命运”。三年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我们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马虎,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就必须对自己的现在负责,只有现在从点滴做起,把每一个要求变成习惯,把习惯升华为素质,才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要做一个会学习的人。古人曾说“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善于跟着老师学,还要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主动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套用一句话来说,成功的学生取得成功的因素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学生失败的原因却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最大的关键我认为在于学习是否得其法。我们提倡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学习精神,我们更倡导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善思善学的学习能力。
三、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名优秀人才必须具备四种品质: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学习和工作有进取精神,对他人有竞争更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有否定和超越的态度。这四种品质的核心就是责任感,对我们学生来说,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是你的责任,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就是你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就是你对家庭的责任,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关心集体就是你对
班级的责任,如果没有了责任感,就不会有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就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所以希望同学们要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责任感,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修炼自己的思想和学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同学们,如果你是沸腾的钢水,纪律就是你成型的模子;如果你是破浪的航船,勤奋就是你划向彼岸的双桨;如果你是一颗金子,你就应千锤百炼、闪闪发光;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城关一中就是你展翅高翔的蓝天!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有辉煌的过去,也有成功的经验,面对新学年新挑战,每一位城关一中都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学习之中去,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书写人生新的篇章,铸造2010年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范文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浅谈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较好的读书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可是,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读书漫不经心,心猿意马,不求甚解;在阅读文章时,不能很好地使用工具书;没有
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读书效率低。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对于学生来说,看书尤其要动动笔。因为孩子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我看看,没热闹就过去。这样他对书的理解是不够的。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写作能力,我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教给他们几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
一、圈点式笔记
学生在阅读自己的课外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做上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曲线、圆圈、三角、黑点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人物的细节描写、生动优美的景色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下面画上曲线,好的词汇下面画上圆圈或小三角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的含义可以由自己来决定。
二、批语式笔记
**读过的一些书,有很多加了眉批,就是在书的边上加了批注。学生读书时,顺手记点什么,慢慢地就会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而且在动笔记录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养成动脑筋的习惯。阅读时,我让学生在文章的“ 天头”“ 地脚” 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比如,看到妙词佳句在旁边写写它好在什么地方;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你体会到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起什么作用等。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段文字,都可以进行自己的剖析。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加深记忆和理解,便于今后学以致用。这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形式。
三、摘录式笔记
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集,像勤劳的蜜蜂一样随时把自己采撷的成果记录下来。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喜欢的字、词、句及时摘录在本子上,尽量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自己在写作文时随时使用。
四、心得式笔记
学生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三言五语也成,一个段落也行,一篇感想也可以,你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表述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从谈谈自己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等。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读书时养成随时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不轻易放过一只阅读中碰到的拦路虎。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当学生通过工具书学会了一个生字,我让他立即标上注音,理解了一个词意就马上在旁边写下来。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新知识。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班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的课外知识丰富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写的作文也比以前生动形象了。我班的丁蕾同学曾两次参加丁蜀镇“一副杯”春满陶都作文竞赛,获得了两次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一个好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只有每一位老师都能做一片辛勤耕耘的绿叶,良好的读书习惯才会深入到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之中,好习惯之花也一定能在阅读这片绿洲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范文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什么是“批注”?阅读时,可以圈圈点点,可以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批注”这个阅读方法很好,要不然中学语文中“批注式阅读”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但我们也会质疑:对文本进行“批注”是需要一定的阅读经验、认知水平的,相对于阅历少,思想较为肤浅的小学生是不是要求高了些?如何培养小学生批注的能力?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培养小学生批注习惯的意义
1.养成批注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第二学段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以教材中要求学生体会比喻句的感情色彩为例:让学生体会作者把人或物比作美好的讨人喜欢的东西――把雨来比作小鸭子、小泥鳅说明作者赞赏雨来;把人或物比作类似于鹰爪、恶狼等令人害怕的东西能体会作者批判的情感。教学这方面的内容一般就集中在一堂课,学完以后就不会专门去讲这方面的知识,毕竟每课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那怎么让学生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呢?“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批注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养成这种能力。告诉学生以后看见这种句子,就将它批注出来。
学生在《乡下人家》的“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旁批道:“攀上、爬上、落、结出四个动词连用,把瓜给写活了,还让人眼前一亮,出现清晰的画面。”很好地掌握并巩固体会动词连用效果的知识。
在《乡下人家》第5段话旁批道:“真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呀!”应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用诗句作结尾的方法。在最后一段批注道:“这段是全文的总结,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注出“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装饰的可爱,带出了作者喜爱乡下人家房屋的情感”。锻炼了找中心句,体会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生动丰富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学生既然有批、评的能力,那么在自己的习作中也有写的意识。由阅读能力向表达能力迁移,语文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2.养成批注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加深阅读深度
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更别谈阅读的深度了。没有批注前的预习初读,学生大多停留在浅表性的阅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在课堂上也就无法进入深层次的对话。而批注法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憾,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
学习课文《花的勇气》一课,学生进行预习性批注,在文中注出很多问题。课上先交流批注,让大家互相质疑问难,共同探讨研究。学生认真批注过,就能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作者说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还有的说:“课文最后一句说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气,难道生命的意味仅仅是勇气吗?我认为还应该是付出,是拼搏奋斗,是……”。这不就是阅读的痕迹吗?这不就是思索的路程吗?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批注时的质疑逐一得到破解,产生新的疑问越来越接近文本的内涵。一节课下来,只给学生做了一点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深度却比以往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要深得多。
3.养成批注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
进入四年级学习的学生,翻开他们的书,基本上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做讲解的记录,教师要求读写结合时写的补白或是自己在教辅书上看到并记录下来的要点。阅读中学生自己去了哪里?学生自己在阅读时理解、体会、感受的痕迹呢?《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但事实上,我们听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是很有限的,经常是一、两个同学发表完观点就没人再有不同想法了。尽管老师面带笑容地耐心追问:“还有不同看法吗?”也不能改变什么。 教育界研究人士发现:小学生阅历少,思想较为肤浅,容易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势。当教师组织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汇报阅读体验时,总会有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率先发言,而老师不经意间的一种倾向性评价,使得另一部分刚形成只言片语阅读感受的学生怀疑、否定自己,放弃了自己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观点,被动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这样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文本、整理零碎或不完整的阅读体验。预习时进行批注就是这一整理过程。以《乡下人家》第5段话旁批为例,有的学生道:“真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呀!”有的批道:“乡下人家吃饭的环境真美,也没有什么约束,真令人羡慕。”有的批道:“我知道他们吃饭到外面来吃的原因,因为家里比较热,而乡下夏天的晚上却是凉风习习,作者从这个角度展示了向往乡下人家生活环境的情感。”还有的批道:“夏天晚上的这一情景实在是太美了,在树下感受着凉风的吹拂。看着月亮,吹着微风,如果再啃上一块西瓜……这样的感觉我也要去找一找,也要试一试,该有多么舒服呀!”
如果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动笔的时间,进行预习批注,学生会展现给你最真实、最精彩的个性体验。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
1.用历史故事,让学生晓之以理
学做批注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伟大领袖**从少年起就博览群书,当时书籍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阅读,所以**是一发现好书,就想尽办法把它借来看。有一次,他在他的好友那发现了一本书,正准备开口借,他的朋友就连忙把书抢过来说:‘这本书我都当成宝贝,可不能借给你。’**笑他小气,朋友急了说:‘不管你说什么,反正就是不借。书只要到了你的手里,你就会勾勾画画,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自己的心得体会,等我们再看书时,都不知是看你写的,还是看书原来的内容了……’”同学们听了都七嘴八舌地感叹,因为他们之前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就趁热打铁点明:“正是这个习惯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伟人,有了杰出的成就呀。‘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由此可见,在文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不但能储存信息,把握知识,还能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呀!”
2.教给批注的方法
(1)从圈圈画画开始。“圈”:用笔将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词、句、段圈划下来,从而抓住关键性词语,把握文章思路,发现新异之见。这是批注的第一步,可以在第一学段(1―2年级)进行,告诉学生阅读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2)在理解、品词、品句中进行。“注”:用笔在难懂的地方注上标记,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别的途径,将它弄懂后注在原文标记处。还可注出本文内容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等。这个环节在第二学段(3―4年级)进行,告诉学生在批注时准备词典,当联系上下文还不能理解词意时,就查词典并把意思注下来,再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用上这个词语?关联词语、过渡句、中心句、含有修辞手法等句子的应用一旦发现就要注出来并体会其好处。
(3)在畅写感受中习得。“批”:用笔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联想写在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为“旁批”或“眉批”;写在文章最后的为总批。批语可以概述原文内容,或写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得之功或一孔之见,也以拾贝之心记下。眉批与总批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局部的、较具体的,一个是整体的,较概括的。
告诉学生阅读时,自己有什么感想,体会及时写在旁边,如果发现的作者情感路径,也要写在一旁,还可以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探讨。
3.组织交流,充分肯定,让学生动之以情
批注完老师要组织交流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对于有独到见解,能联系生活经验的,反复地读才想深想透的,要着重表扬。并向他们诉说: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栖息着许多优秀、崇高甚至伟大的灵魂,我们步入书海,与这些智者对话,向他们请教,享受他们曾经享受过的感情,体味他们曾经体味过的思想,做隔代或隔洋的交流,让自己的灵魂在扰攘中得到净化,在贫瘠时得到营养,在低下处得到提升。要达到这样的读书效果,非细嚼慢咽、精品细读不可。
4.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环境创设方面。学生批注最好选择在课堂内,老师的监督下完成。让学生静静地阅读,慢慢地欣赏,深深地思考、批注,不着急,不肤浅,走进文本,走进心灵。笔者曾做过比较,同样是预习性的课前批注,若是布置在家里完成,不仅批注的量寥寥无几,有的学生贪图省事,照搬教学辅导书上的理解与观点。让他们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情况是:以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文《乡下人家》为例:(批注时仅提供笔和词典)学生在30分钟所作的批注字数为――上游生达到500字,阅读能力在班内末端的陈某等下游生也接近了150字。从质量上看,学生大都进入了作者的内心,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几个学生和文本进行了探讨,理清了思路,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
(2)选择批注对象方面。学生批注应选用教材中的文本或与教材相配套的《同步阅读》中的文本。一则这些文本较为经典,典型性强,坚持要求学生批注,尤其是学课文以前;二则因为人手一册,方便教师组织,师生、生生交流,共同探讨,形成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材料、课外书等则采取鼓励为主,结合班级的主题活动,培养其对此批注的积极性,而不强行要求,以免造成学生对阅读的厌倦心理,毕竟“开卷即有益”,以培养阅读的兴趣为前提。
(3)批注可以反复做,贵在坚持。批注可以课前一遍,课后再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注出。古人就有批注两遍三遍的,每次用不同的颜色注出,这样就能发现每次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容易将书读深读透。小学生的批注一般都比较关注文本的细枝末节,对于文本的内容、中心及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有些缺乏。在老师上完课后,可以组织再批注一次,审视以前的观点,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样做能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听到自己成长的拔节声。
读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出生一直到消亡都要伴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深入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不断地动笔墨。一书,一笔,一纸,可以真正深入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开端,使我们通向更加深刻的阅读领域。让学生从小养成批注的习惯吧,它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宗村小学)
责编 / 董 璐
范文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刘开学
如今有人调侃: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一个好胃,被白酒废了;一个好官,被金钱废了。我不喝酒,胃不受伤害。我不当官,没人给我送钱,人不受伤害。可是,我每天用电脑写作,常常提笔忘字儿。电脑出连词,有时,白字我也看不出来,所以经常有人说我白字太多。
电脑也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时我只好把笔拾了起来,并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也常用电脑上的百度词典,然后再把那些不认识的字词记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出处现在已无从考据。我以为古人读书大体是这样做的。清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是在所读之书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读书笔记后来独立成了书。鲁迅先生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手到就是拿笔做笔记。革命前辈徐特立、**也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还以此要求子孙,可见他们都深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处。**主席更是如此。他老人家的“评点历史人物”、“评点帝王将相”都是读书笔记,不是专著。
读书笔记大体有圈点笔记、批语笔记、摘录笔记和心得笔记。上述几种笔记方法我都用过,但是由于才疏学浅,圈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用得最多,还不敢对图书做什么批语,对于好的句、段,我摘录笔记做得不少,有些还是全书照抄。不是有这种说法吗,抄一遍等于读七遍。笨人不下点苦功夫不行。
不动笔墨不读书,给人最直接的好处是加深记忆,增强理解。它可以把所读的零碎、片断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编成知识链,从而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动笔墨的过程,也是理解、消化所学知识的过程,对所读内容理解越透彻,体会越深刻,则记忆越牢。这就是革命导师们常说的:感觉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当然,动笔墨不是字字都记,事事都记,而是把那些最精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下来,通过深入思考,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益。读书就是要边读边思考,要读得深刻,读得有了创作的冲动,读得能自如地在现实中应用。如今,快捷方便的电子阅读,大量的平面媒介,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但由此而生的“浅阅读化”倾向令人担忧。边读书边动笔墨,可以使人潜下心来,心无旁骛,有效克服“浅阅读化”倾向。这些都不是不动笔读书所能做到的。
范文五: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第四周)
闫瑞平
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交给孩子批注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坚持使用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动笔的阅读习惯,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在教学《《孔子拜师》这一课对批注式的阅读做了初步尝试,引导孩子思考,取得较好效果。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并让孩子观看《祭孔大典》,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在孩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本课的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根据这个中心句,理清本文学习的主线,孔子和老子有哪些品行值得人们敬重呢?
根据学习本文的主线,还根据班上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要求:默读课文,请你用?——?画出表现孔子的品行的句子,用?﹏?画出表现孔子品行的句子,他们的品行分别是什么,简单地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个人认为这样自学要求明确,并交给了孩子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在以后进行批注式阅读不再觉得困难。学生批注时我给了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与思考,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边巡视边引导学生如何批注,期间发现有部分学生批注的还是很有见解,可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静静地等了几分钟,终于班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找了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我引导他说,你应该这样跟同学们说,请大家看到68页第二自然段,让同学们知道你说的句子在什么地方。可是这个同学不知怎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问谁能帮帮他,马上有同学站起来,我读了这句话感受到孔子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而且很有礼貌的人,他说学习是没有止境说明他很爱学习,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他再次行礼说明孔子很有礼貌,对老子很尊重。我马
上提问:?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理解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学生举手发言的多起来了。在学生谈论自己感受的时候适时进行点拨,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学生谈论了自己的感受时,我还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其间有个孩子居然根据?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拜我为师呢??感受到老子不愿意孔子拜他为师,尽管她的理解是错误的,但是我对她认真思考给以了肯定,然后问,同学们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看法吗?澄清学生的错误并引领思考。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在情感朗读时,学生的读更好地表现了二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再回应主线结合理解简单引导学生评价二人品行还有收获,学生谈得十分深入。
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才能让学生精心地与文本对话,拓展思维空间,进行多元化、有个性的解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这样的好习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加深对所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品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