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选取)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
一、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及三者间关系
1.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雨3(小于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3. 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三周期
二、易错点知识归纳
1.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2.Na 、F 、Al 等无同位素
3. 不是所有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大于④,比如氢元素
4. 原子核各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为铍
6. 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原子的电子变成阴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
7. 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会摆脱原子核束缚离去,主要受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的影响
8.Br 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汞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金属单质
9. 短周期第四主族与第七主族元素的原子间构成的分子,均满足原子最外层8的电子结构
10. 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实现
11. 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12.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4. 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单质:F (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用于雕刻玻璃)
25. 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石墨和硅
26. 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五分之一:Mg
27.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是Al
28. 形成化合物最多,单质为固体:碳
30. 他两种常见氯化物,分子质量相差35.5:Al
31. 同一周期的最高价氧化物从左向右依次是: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19.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越少。
20. 硫酸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和还原性气体:因为硫酸呈酸性,与碱性气体会发生中和反应,而且具有强氧化性
21. 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22. 氧和氟无正价
23. 钠和鉀的合金常温下为液态
23. 互为同位素的核素为同种元素
24.Fr 的金属性最强,F 的非金属性最强
25. 稀有气体分子中无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易错点总结
13. 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卦是同时发生的
14. 物质本身的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键能越大,物质的体系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
15. 断开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越稳定
16. 生成物越稳定,放出能量越多
17.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水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不包括酸和碱溶解释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要用强碱或强酸的稀溶液)
18. 阴离子硫酸根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氢离子移向正极
20.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键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21. 硝酸不能做电解质,硝酸易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
22. 能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金属电极(或金属与非金属);(2)导线连接电极构成回路(或电极直接接触);(3)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4)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5、正、负极的判断(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 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 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 正极流入负极
第四章:基本营养物质、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由金属活泼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电解法- 热还原法- 热分解法-物理方法
常见金属冶炼方法
汞:热分解法:2HgO(s)=加热=2Hg(l)+O2(g)。
铜:置换法:CuSO4+Fe==Cu+FeSO4 (湿法炼铜)。
铝:电解法:2Al2O3=通电(冰晶石)=4Al+3O2(注意不能用AlCl3, 因为AlCl3不是离子化合物)。
镁:电解法:MgCl2(熔融)=通电=Mg(s)+Cl2(g)。
钠:电解法:2NaCl=通电=2Na+Cl2(g)。
钾:原理是高沸点金属制低沸点金属:Na+KCl=(高温,真空)=K+NaCl。
铁:热还原法:2Fe2O3+3C=高温=4Fe+3CO2↑。
高炉炼铁:Fe2O3+3CO=高温=2Fe+3CO2。
二、从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获得基本化工原料
1. 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以碳元素为主,含有少量氢、氧,氮,硫等元素
2. 煤的汽化和液化:实现煤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C+h2o---(高温)----co+h2
3. 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的过程
4. 天然气主要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
5. 石油:利用原油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进行分馏的过程叫做分馏
6. 石油分馏是为了可以获得汽油、煤油、柴油等含碳原子少的轻质油(物理方法)
7. 石油的催化裂化: 石油催化裂化和裂解的目的是
前者为了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后者为了得到短链的不饱和气态烃,提供有机化工原料
8. 乙烯加聚反应nCH2=CH2 =催化剂= [-CH2-CH2-]n
9. 石油的催化裂化主要方程式 :以十六烷为例
C16H34 =====C8H18 + C8H16(条件:催化剂、加热、加压)
C8H18====C4H10 + C4H8 (条件与上述相同)
易错点:
1. 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单糖、双糖、酒精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 酒精和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3. 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脂: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4. 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动物油中只含单键
5. 动物胶是蛋白质
6. 主要成分:
水煤气:氢气和一氧化碳 天然气:甲烷
方程式后面的为裂解气的主要成分
范文二:[重点]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数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
的电子层数)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
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
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
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A,?A共7个主族
族 副族:?B,?B、?B,?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族:三个纵行,位于?B和?B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
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
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
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
(3)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 ——
由难到易
—
(8)氢化物的稳定性 ——
稳定性增强
—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
中强
酸
强酸
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
第?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三看”):(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 7 周期, 3 是短周期, 3 是长
周期。其中第 7 周期也被称为不完全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 ?A-?A 是主族元素,主族和0族由短周期元素、 长周期元素 共同组成。 ?B -?B 是副族元素,副族元素完全由长周期元素 构成。
3、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 减弱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
4、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反映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结构,预测 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半导体 材
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 材料。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3、分子间作用力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 溶解性 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氢键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分子间的 氢键 ,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因此水具有较高的 熔沸点。其他一些能形成
氢键的分子有 HF H2O NH3 。
项目
离子键
共价键?
?
金属键
概念
?阴阳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强烈相互作用 ?
?
形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
?
金属单质
判断化学键方法 ?
?
?
?
形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判断晶体方法 ?
?
?
?
熔沸点
?高
?低
?很高
?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融化时破坏作用力 ?离子键
?物理变化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变化共价键
?共价键
?金属键
硬度导电性 ?
?
?
?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
同系物
同位素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概念
组成相似,结构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
质子数相同中子属不同的原子互成称同位素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 研究
对象
有机化合物之间 原子之间
化合物之间
单质之间
相似点
结构相似通式相同 质子数相同
分子式相同
同种元素
不同点
相差n个CH2原子团(n?1) 中子数不同
原子排列不同
组成或结构不同 代表物
烷烃之间
氕、氘、氚
乙醇与二甲醚
正丁烷与异丁烷
O2与O3 金刚石与石墨
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单位:mol/(L?s)或mol/(L?min)
?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
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保持一定。
?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
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 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 酸碱中和反应
?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
? 生石灰和水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铵盐和碱的反应
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C(s),H2O(g) CO(g),H2(g)。
? 铵盐溶解等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
放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可理解为,由于放出热量,整个体系能量降低 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其实质是: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可理解为,由于吸收热量,整个体系能量升高。 5、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
1、概念: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电解质溶液? 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某一电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电子流向:外电路: 负 极—?导线—? 正 极
内电路:盐桥中 阴 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 阳 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电流方向:正极—?导线—?负极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 Zn,2e,Zn2, (较活泼金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还原反应: 2H,,2e,H2?(较不活泼金属)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式: 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
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 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 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设计原电池。?金属的腐蚀。
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 一次电池 、 二次电池 、 燃料电池
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 Pb,,2e? ,PbSO4? 正极(氧化铅): PbO2,4H+,,2e? ,PbSO4?,2H2O
充电:阴极: PbSO4,2H2O,2e? ,PbO2,4H+, 阳极: PbSO4,2e? ,Pb,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 PbO2,Pb,2H2SO4 2PbSO4?
,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 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2、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
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负极:2H2,4e? =4H+ 正极:,2,4 e? ,4H+ =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
负极: 2H2,4OH?,4e?,4H2O 正极:,2,2H2O,4 e?,4OH?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H4,10OH,,8e,? ,7H2O;
正极:4H2O,2O2,8e-? ,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3、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
四、废弃电池的处理:回收利用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也叫电解槽 2、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
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4、电子流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离子定向运动)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5、电极名称及反应:
阳极:与直流电源的 正极 相连的电极,发生 氧化 反应
阴极:与直流电源的 负极 相连的电极,发生 还原 反应
6、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
阳极: 2Cl- -2e-=Cl2 (氧化)
阴极: Cu2++2e-=Cu(还原)
总反应式: CuCl2 =Cu+Cl2 ? 7、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规律总结:电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 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
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是惰性电极时:S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注意先要看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Fe、Cu)等金属,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若为惰性材料,则根据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
电解质水溶液点解产物的规律
类型
电极反应特点
实例
电解对象
电解质浓度
pH
电解质溶液复原
分解电解质型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在两极放电 HCl
?电解质
?减小
?增大
?HCl
CuCl2
---
?CuCl2
放H2生成碱型 阴极:水放H2生碱 阳极:电解质阴离子放电
NaCl
电解质和水
生成新电解质
?
增大
?HCl
放氧生酸型 阴极:电解质阳离子放电 阳极:水放O2生酸
CuSO4
?电解质和水
?生成新电解质
?
减小
氧化铜
电解水型
阴极:4H+ + 4e- == 2H2 ?
阳极:4OH- - 4e- = O2?+ 2H2O
NaOH
?
水
?
增大
?增大
水
H2SO4
?减小
Na2SO4
?不变
上述四种类型电解质分类:
(1)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含氧酸盐 (2)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
(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 (1)、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方法
(2)、电极、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阳极:镀层金属,失去电子,成为离子进入溶液 M— ne — == M
n+
阴极:待镀金属(镀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成为金属原子,附着在金属表面
M n+ + ne — == M
电解质溶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 镀铜反应原理
阳极(纯铜):Cu-2e-=Cu2+,阴极(镀件):Cu2++2e-=Cu,
电解液:可溶性铜盐溶液,如CuSO4溶液 (3)、电镀应用之一:铜的精炼
阳极:粗铜;阴极: 纯铜电解质溶液: 硫酸铜
3、电冶金
(1)、电冶金:使矿石中的 金属阳离子 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用于冶炼活泼金属,如钠、镁、钙、铝 (2)、电解氯化钠:
通电前,氯化钠高温下熔融:NaCl == Na + + Cl—
通直流电后:阳极:2Na+ + 2e— == 2Na 阴极:2Cl— — 2e— == Cl2?
?规律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 (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
(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置为电解池成电镀池。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
?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
性质 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镀池
定义
(装置特点)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侧层其他金属
反应特征
自发反应
非自发反应
非自发反应
装置特征
无电源,两级材料不同
有电源,两级材料可同可不同
有电源
形成条件
活动性不同的两极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两电极连接直流电源
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1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镀金属接负极;2电镀液必须含有镀层金
属的离子
电极名称
负极:较活泼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能导电非金属)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
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
阴极:镀件
电极反应
负极:氧化反应,金属失去电子 正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电子或者氧气得电子(吸氧腐蚀)
阳极: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或电极金属失电子
阴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
阳极:金属电极失去电子
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到电子
电子流向
负极?正极
电源负极?阴极
电源正极?阳极
同电解池
溶液中带电粒子的移动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同电解池
联系
在两极上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极的得失电子联系图: 阳极(失) e- 正极(得) e- 负极(失) e- 阴极(得)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内容:
(2)金属腐蚀的本质:都是金属原子 失去 电子而被氧化的过程
(3)金属腐蚀的分类:
化学腐蚀— 金属和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 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的比较
电化腐蚀
化学腐蚀
条件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金属与非电解质直接接触
现象
有微弱的电流产生
无电流产生
本质
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关系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更加普遍,危害更严重
(4)、电化学腐蚀的分类:
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 ?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CO2、SO2、H2S等气体)
?电极反应:负极: Fe – 2e- = Fe2+
正极: 2H+ + 2e- = H2 ?
总式:Fe + 2H+ = Fe2+ + H2 ? 吸氧腐蚀——反应过程吸收氧气
?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电极反应: 负极: 2Fe – 4e- = 2Fe2+
正极: O2+4e- +2H2O = 4OH-
总式:2Fe + O2 +2H2O =2 Fe(OH)2
离子方程式:Fe2+ + 2OH- = Fe(OH)2
生成的 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 Fe(OH)3 , Fe(OH)2 + O2 + 2H2O == 4Fe(OH)3
Fe(OH)3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Fe2O3?x H2O(铁锈主要成分)
规律总结:
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规律如下:
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
防腐措施由好到坏的顺序如下:
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条件的腐蚀,无防腐条件的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原电池反应中,负极被腐蚀,正极不变化
应用:在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上装上若干锌块,腐蚀锌块保护钢铁设备
负极:锌块被腐蚀;正极:钢铁设备被保护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通电,使钢铁设备上积累大量电子,使金属原电池反应产生的电流不能输送,从而防止金属被腐蚀
应用:把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作为阴极,惰性电极作为辅助阳极,均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接上外加直流电源。通电后电子大量在钢铁设备上积累,抑制了钢铁失去电子的反应。
2、改变金属结构:把金属制成防腐的合金 3、把金属与腐蚀性试剂隔开:电镀、油漆、涂油脂、表面钝化等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能?化学能 ?光能?热能 ?光能?电能
3、生物质能的利用
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贮存的能量。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其具有以下特点:
?可再生性 ?低污染性 ?广泛的分布性 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
? 直接燃烧
缺点:生物质燃烧过程的生物质能的净转化效率在20,40,之间。
(C6H10O5)n +6n O2 ? 6n CO2 +5n H2O 用含糖类、淀粉(C6H10O5)n较多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为原料,制取乙醇。
? 生物化学转换 ?热化学转换
氢能的开发与利用
氢能的特点:
?、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 ?、发热值高?、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
?、氢本身无毒?、氢能利用形式?、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
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
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六原子共平面 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烷烃:
甲烷
?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高温分解
烯烃:
乙烯
?氧化反应 (?)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本身氧化成 CO2)。
?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加聚反应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苯
?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加成反应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
,3H2――?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饱和一元醇
饱和一元醛 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
CnH2n+1OH ——
CnH2n+1COOH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 或 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 ——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
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75,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乙醇
?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氧化反应 (?)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乙醛
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 ,2Ag?,3NH3?
(银氨溶液)
CH3CHO + 2Cu(OH)2――?CH3COOH,Cu2O?,2H2O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乙酸
?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基本营养物质—糖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
元素组成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糖类
单糖
C H O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
双糖
C H O
蔗糖
C12H22O11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
多糖
C H O
淀粉
(C6H10O5)n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
油脂
油
C H O
植物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脂
C H O
动物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C键,
能发生水解反应 蛋白质
C H O
N S P等
酶、肌肉、
毛发等
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 能发生水解反应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葡萄糖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 (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
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
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蛋白质
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盐析 :蛋白质遇见(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铵)盐析,物理变化
变性 :蛋白质遇见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变性,化学变化
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鉴别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酶
特殊的蛋白质,在合适温度下:催化活性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物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单体、链节、聚合度、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n)(化合态) M(0)(游离态)。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熔融)2Na,Cl2?MgCl2(熔融)Mg,Cl2?2Al2O3(熔融)4Al,3O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2O3,3CO2Fe,3CO2? WO3,3H2W,3H2O ZnO,CZn,CO?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Fe2O3,2Al2Fe,Al2O3(铝热反应) Cr2O3,2Al2Cr,Al2O3(铝热反应)(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2Hg,O2? 2Ag2O4Ag,O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Ca、Na、
Mg、Al
Zn、Fe、Sn、
Pb、(H)、Cu
Hg、Ag
Pt、Au
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
强 弱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
弱 强 主要冶炼方法
电解法
热还原法
热分解法
富集法
还原剂或
特殊措施
强大电流
提供电子
H2、CO、C、
Al等加热
加热
物理方法或
化学方法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认识和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等 2、不活泼金属(Cu和Sn)可以单质形态存在于自然界;而相对较活泼的金属(Fe和Al)以化合太存在于自然界;所以铜和锡很早被人类发现并使用,铁和铝需要化学进行技术还原。所以人类最先发现的是不活泼金属,活泼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电能
鲍林提出了:氢键理论和蛋白质的螺旋结构模型,为后来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19至20世纪化学科学理论成就简介: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1825年,法拉第发现苯;
1828年,维勒首次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1857年,凯库勒指出碳是四价;
1864年,古德贝格和瓦格总结出质量作用定律; 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950年,鲍林提出蛋白质的螺旋结构。
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
1、 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2、 合成氨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重大意义: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使世
界粮食产量增长近一倍,有近30亿人因此免遭饥饿。
3、 化学药物的发明:
1899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明阿司匹林并投入生产;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并投入生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
1、20世纪人类发明的技术: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
1、消除汽车尾气的措施:
(1)进行石油脱硫处理;
(2)发明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3)用无害汽油添加剂代替现有的四乙基铅抗震剂; (4)用酒精、天然气代替部分或全部燃油; (5)开发新能源作为汽车能源,如:氢气、燃料电池 2、回收二氧化碳
3、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
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交大南洋附属昆山学校,高一二班,化学课代表,赵建强编写
1
范文三:化学必修二重点习题
(三)化学必修二第 1章(41~55题)
(四)化学必修二第 2章(56~75题)
5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 .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共价键
D .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5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发生
C .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化学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58. 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各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 是()
A . 10和 19 B . 6和 16 C . 11和 17 D . 14和 8
59. 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 .铝片与稀 H 2SO 4反应
B . Ba(OH)2·8H 2O 与 NH 4Cl 的反应
C .灼热的碳与 CO 2反应
D .甲烷在 O 2中的燃烧反应
60. 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断裂的是 ( )
A. HCl溶解于水 B. NaCl 晶体的熔化 C.干冰升华 D.氯化铵的“升华”
61. 已知反应 X +Y =M +N 为吸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低于 M 的能量
B . Y 的能量一定低于 N 的能量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低于 M 和 N 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该反应一定要加热才可发生
62. 反应 4NH 3+5O 2 4NO +6H 2O 在 5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 半分钟后, NO 的物质的量增 加了 0.3mol ,则下列反应速率正确的是 ()
A . V (O 2) =0.01mol·L -1·s -1 B . V (NO ) =0.008mol L-1·s -1
C . V (H 2O ) =0.015mol L-1·s -1 D . V (NH 3) =0.002mol L-1·s -1
63. 实验室可以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的生成速率增大的是 ()
A. 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
C. 不用铁片改用镁条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64. 把下列 4种 x 的水溶液, 分别加进盛有 10mL2mol/L盐酸的烧杯中, 并加水稀释到 50mL , 问下列哪种 x 的溶液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最大()
A.20 mL 3mol/L B.20 mL 2 mol/L
C.10 mL 4 mol/L D.10 mL 2 mol/L
65.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 2(气 )+B2(气 ) 2AB(气 )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容器的总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 .单位时间内有 nmol A2生成的同时有 nmol B2生成
C .单位时间内有 nmol B2发生反应的同时有 nmol AB分解
D .单位时间内生成 nmol A2同时就有 2nmol AB生成
66.下列各组实验中溶液最先变浑浊的是()
A . 0.1mol/LNa2S 2O 3溶液和 0.1mol/L稀 H 2SO 4、各 5mL ,另加蒸馏水 5mL ,反应温度 10℃
B . 0.1mol/L Na2S 2O 3溶液和 0.1mol/L稀 H 2SO 4各 5mL ,另加蒸馏水 10mL ,反应温度 10℃
C . 0.1mol/L Na2S 2O 3溶液和 0.1mol/L稀 H 2SO 4各 5mL ,另加蒸馏水 10mL ,反应温度 30℃
D . 0.2mol/L Na2S 2O 3溶液和 0.2mol/L稀 H 2SO 4各 5mL ,另加蒸馏水 10mL ,反应温度 30℃ 67.埋在地下的输油铸铁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速度最慢的是()
A .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 .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
68. 下图所示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并且能产生明显电流的是()
69. 下图所示装置中,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 M 棒变粗, N 棒变细,下表所列 M 、 N 、 P 物质中,可以组合成该装置的是 ()
70. 表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 动性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失电子比乙失电子多
B .甲比乙同价态阳离子的氧化性强
C .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而乙不能
D .将甲、乙组成原电池时,甲为负极
71. 按照下述实验制备气体,合理而又实用的是()
A . 锌粒和稀硝酸反应制备氢气
B . 大理石和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C . 二氧化锰和稀盐酸加热制备氯气
D . 向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制备氯化氢气体
72. 下列关于铜-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锌为负极,锌发生氧化反应
B. 铜为正极,铜不易失去电子而收到保护
C. 负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 外电路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
73.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A(g)≒ B(g)+C(g)。若反应物的浓度由 3 mol ·L -1
降到 1.8 mol·L -1需 30 s,那么反应物浓度由 0.8 mol·L -1降至 0.2 mol·L -1所需反应时 间为()
A. 15 s B. 大于 15 s C. 小于 15 s D. 无法判断
74. 把 A 、 B 、 C 、 D 四块金属泡在稀 H 2SO 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 A 、 B 相连时, A 为负极; C 、 D 相连, D 上有气泡逸出; A 、 C 相连时 A 极减轻; B 、 D 相连, B 为正极。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
A :A ? B ? C ? D B:A ? C ? B ? D
C :A ? C ? D ? B D:B ? D ? C ? A
75. 下列物质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_______________,只存在共价键的是 ____________, 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______________, 不存在化学键的是 _________,属于离子 化合物的是 ________________,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____________。
① N 2 ② MgCl 2 ③ NH 4Cl ④ CH 4 ⑤ CO 2 ⑥ Ne ⑦ H 2S ⑧ KOH ⑨ Na 2O ⑩ Na 2O 2
(四)化学必修二第 3章(76~100题)
76. 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石油蒸馏 B.淀粉水解 C.蛋白质水解 D.煤的干馏 77. 下列分子式表示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的是()
A. C5H 10B. C4H 10C. CH4O D. C2H 4Cl 2 78. 某气态的烷烃与烯烃的混和气 9g ,其密度为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 11.25倍,将混和 气体通过足量的溴水,溴水增重 4.2g ,则原混合气体的组成为()
A. 甲烷与乙烯 B. 乙烷与乙烯 C. 甲烷与丙烯 D. 甲烷与丁烯 79. 已知正丁烷的二氯代物有六钟同分异构体,则其八氯代物有同分异构体()种 A . 6B . 8C . 16D . 12 80.B 3N 3H 6, 因其结构和性质均与苯 (C6H 6) 相似, 故称无机苯。 下列关于无机苯的说法正确的
是()
A. 无机苯中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B. 无机苯不能使酸性 KMnO 4溶液褪色
C. 无机苯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加 聚反应
D. 二氯取代物 B 3N 3H 4Cl 2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2
81. 某有机物(如图)是甲烷被苯基取代的产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分子式为 C 25H 20 B. 所有碳原子在一个平面上
C. 此物质属于芳香烃 D.其一卤代物同分异构体数目有三种
82. 下列各种物质中,常温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A. 甲烷 B. 乙烯 C. 乙醇 D. 苯
83.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是( )
A. CH4 、 CH 2=CH2 、 CH 3-CH=CH2 B. CH3CHO 、 CH 3COOH 、 CH 3CH 2OH
C. CuO、 MnO 2 、 C 粉 D.C2H 5OH 、 CCl 4 、 C 6H 6
84. 相同质量的下列醇,分别和过量的金属钠作用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 .甲醇 B .乙醇 C .乙二醇 D .丙三醇
85. 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 CO 、 CO 2和水的总质量为 27.6g ,若其 中水的质量为 10.8g ,则 CO 的质量是( )
A 、 1.4g B 、 2.2g C 、 4.4g D 、在 2.2g 和 4.4g 之间
86. 质量为 ag 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为红色,而且质 量仍为 ag 的是( )
A 、盐酸 B 、二氧化碳 C 、硝酸 D 、乙醇
87. 右图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
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 .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88.A 、 B 、 C 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
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6:2, 则 A 、 B 、 C 三种醇分子中羟基数之比是:( )
A . 3:2:1 B . 2:6:3 C. 3:6:2 D . 2:1:3
89. 有 4种有机物:① ② ③ ④ CH 3-CH=CH-CN,其中 可用于合成结构简式为 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 )
A .① ③ ④ B .① ② ③ C .① ② ④ D .② ③ ④
90. 某有机物蒸气完全燃烧时,需三倍于其体积的 O 2,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 CO 2,该有机 物可能是()
A. C2H 4B. CH3CHO C. CH3COOH D. C3H 7OH 91. 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
A . (CH3) 2CHCH 2CH 2CH 3B . (CH3CH 2) 2CHCH 3
C . (CH3) 2CHCH(CH3) 2D . (CH3) 3CCH 2CH 3
92. 某有机物 X 可能发生水解反应, 水解产物为 Y 和 Z 。 同温同压下, 相同质量的 Y 和 Z 的蒸气所占的体积相同,化合物 X 可能是()
A .乙酸丙酯 B .丙酸乙酯 C .乙酸甲酯 D .乙酸乙酯
93. A、 B 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质量一定时,无论 A 、 B 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 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均相等,以下哪种情况符合上述条件① 同分异构体 ② 同系物 ③ 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④ 含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A .① ③ B .① ③ ④ C .③ ④ D .① ④
94. 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及方法均正确的是()
95. 有下列各组物质,请按要求填入序号:
① ______ ___组两物质互为同位素。
② _______ __组两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③ _______ __组两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
④ _______ __组中的物质是同一物质。
96.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鸡蛋白就是一种蛋白质。取新鲜鸡蛋的鸡蛋白溶于水制成 水溶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向试管中先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再加水。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 。
(2) 向试管中先加入硫酸铜溶液, 然后再加水。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 。
(3)向试管中加入几滴浓硝酸。实验现象是 。
(4)将试管加热,溶液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蛋白质的 。
(5)灼烧蛋白质,有 气味。
97. 写出下列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 注明反应类型 :
①甲酸丙酯与 NaOH 混合加热;
( )
②苯与硝酸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乙醛催化氧化成乙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④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98. 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图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化学式常用的 装置,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 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① A 装置中分液漏斗盛放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C 装置(燃烧管)中 CuO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 E 装置中所盛放物质的名称 ___________, 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将 B 装置去掉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若准确称取 1.20g 样品(只含 C 、 H 、 O 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 。经充分燃烧后, E 管质量增加 1.76g,D 管质量增加 0.72g, 则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⑥要确定该有机物的化学式,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
在实验室里制取乙烯,常因温度过高而使乙醇和浓硫酸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硫,有
人设计下列实验图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体中有 C 2H 4(1) I 、 II 、 III 、 IV 装置可盛放的试剂是 I ;
剂的序号填入空格内) 。
A .品红溶液 B . NaOH 溶液 C .浓硫酸 D .酸性 KMnO 4溶液
(2)能说明 SO 2气体存在的现象是 。
(3)使用装置 II 的目的是 。
(4)使用装置 III 的目的是 。
(5)确定含有乙烯的现象是 。
100. 3.6g 某链烃和 Cl 2发生取代反应,控制反应条件使其仅生成一氯代物,将反应生成的 气体用 NaOH 溶液吸收恰好和 0.1mol ·L -1 NaOH 溶液 500mL 完全反应, 试解答下列问题:(1) 求该烃的分子量; (2)若该烃既不能使 KMnO 4溶液褪色,又不能使溴水褪色,试求该烃的 分子式。并写出符合该分子式的可能有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3)若该烃的一氯代物 只有一种,试确定该烃的结构简式
范文四:必修二历史重点知识
必修二历史重点知识
必修二历史重点知识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
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略(见课本)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长期领先于世界。
?商业
(1)"市"的形成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
期、北宋。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宋代:开封、杭州
?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
?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B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海禁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积极作用: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本国封建
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主要表现:
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表现:民族工业发展较迅速。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1)抗战时期
?表现: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官僚资本的压榨
(2)解放战争时期
?表现:日益萎缩
?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的摧残
通货膨胀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经济上: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政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等。
?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新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困难。
?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购销体制:允许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物质生活
?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
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俗
?近代: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现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交通
?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通讯
?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
?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视
?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互联网
?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五、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
?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商业危机:商路不畅。
(2)过程: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
?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
?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亚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2)英国:
?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
?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A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因素:
?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阶级统治。
?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
?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B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C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D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E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的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84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
?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调整农业政策。 ?复兴工业。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战后至70年代初
表现:快速增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70年代
表现:经济滞胀
直接原因:石油危机
?80年代里根
表现: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90年代克林顿
表现:空前持续增长。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
原因: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
表现: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影响: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2)主要表现:?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上1985年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苏联解体
?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解体。 ?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八、当经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标志: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三个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欧洲联盟
方面: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欧盟建立的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 1967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北美自由贸易区
?过程: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重要内容: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
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世贸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它的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
?中国加入: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
衡。
范文五: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
历史: 2011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重点知识
必修二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57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考点58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略(见课本)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考点59商业
(1)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①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②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③宋代:开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④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
⑤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考点60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B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②海禁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6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考点6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
⑦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ⅰ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ⅱ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考点6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③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⑥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考点64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①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
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考点65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现:民族工业发展较迅速。
★考点66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1)抗战时期
①表现:遭到沉重打击 ②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官僚资本的压榨
(2)解放战争时期
①表现:日益萎缩 ②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的摧残
通货膨胀严重
★考点67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68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
④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
考点69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
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考点70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允许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⑥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考点71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
⑤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7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④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73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74物质生活
①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②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
★考点75社会风俗
①近代: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②现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考点76交通
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考点77通讯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
★考点78报刊
①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考点79影视
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考点80互联网
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
五、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81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商路不畅。
(2)过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 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③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考点8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
①荷兰被称为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亚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
③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2)英国:
①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
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
③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④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考点83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A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因素:
①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阶级统治。
②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 ⑤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B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C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D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E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②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③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④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的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
垄断组织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84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考点85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复兴工业。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点8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二战后至70年代初
表现:快速增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②70年代
表现:经济滞胀 直接原因:石油危机
③80年代里根
表现: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90年代克林顿
表现:空前持续增长。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
原因: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
表现: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考点8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影响: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88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考点89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2)主要表现:①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
★考点90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考点91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上1985年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
(2)苏联解体
①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解体。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八、当经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9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标志: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②《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三个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影响:①
②通过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欧洲联盟
方面: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①欧盟建立的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
1967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②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③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④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过程: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②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②重要内容: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③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考点9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
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世贸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它的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
②中国加入: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9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