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科学与伪科学
论伪科学
“伪科学”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社会上的“伪科学之争 “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么到底什么是伪科学?伪科学到底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呢?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
讨论科学与伪科学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科学划界问题。即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这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20世界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在西方科学哲学中进行过旷日持久的争论,大致形成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以及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为了从一般意义上了解划界问题,下面我将介绍一下科学哲学的这几种流派的基本看法。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一个陈述如果与人们的感性经验有关联,亦即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才是有意义的,一个陈述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证方法或它的真值条件。可见,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化解标准是与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以经验和逻辑为出发点,把科学理论同经验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科学合理性的统一标准。即用可证实性意义来分析科学理论,以归纳逻辑来表征科学理论,并以此两个特征作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并把这种标准永恒化、绝对化和普适化,认为这个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不会受到科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影响。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针对逻辑经验主义意义白哦准的缺点提出了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标准。波普认为,科学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而经验总是个别的,因而科学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证伪。也就是说,作为分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即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受在否定意义上的经验检验,演绎逻辑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型代替实证主义的归纳逻辑为主线的注重逻辑结构的静态分析,这是科学划界的一个进步。但是,波普尔在强调存在一个以经验检验为原则的证伪理论的标准,并且认为是普适的,在这一点上,同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学派认为与科学本性相联系的不仅是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而且包括社会和心理因素。因此,以经验证实或经验证伪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都是对科学采取非历史的、非社会的观点的结果,因而是不全面的。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划界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作为后现在思潮同源的后实证主义,力图客服传统科学哲学皮重实证论、忽视历史逻辑和人文精神的倾向,强调科学哲学研究与科学史的关联以及对各种专门学科多元化的哲学探讨。
上述给出了一般划界标准。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就是说,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科学条件的命题,均被推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非科学。而历史主义除要求可检验性外,还要求理论和经验的进步性(即具有比先驱理论更超量的经验内存)及预见功能。牛顿理论是科学,因为它满足可检验性及比伽利略理论和开普勒理论有“超量内容”。爱因斯但理论是科学,因为它也满足可检验性和比牛顿理论具有“超量内容”。由此可见,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和预见性功能。因此,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在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意义上的非科学是十分广泛的领域,如数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人文科学、艺术、宗教等都可划为非科学。
非科学不等于没有意义,更不等于伪科学。非科学也是严密的知识理论体系,并具有重
要的意义,只是从划界标准的严格意义上,它们是非科学。
伪科学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文“伪科学”是一个贬义词,带有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居高临下的气势。其对应的英文pseudosicence则又更多的中性色彩,亦可译为“拟科学”,它指一些貌似科学或者模拟科学建造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科学家建造的如颅相学(phrenology)、灵学或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
伪科学在科学史上经常是与科学现象混杂出现,相伴而生,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被认识,才被揭露。
但是综观科学史,伪科学现象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打着科学的招牌,二是与欺骗和作伪同生,欺骗和作伪是伪科学的第二天性。划分科学与伪科学并非易事,因为科学也会经常出错。因此,仅凭借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判据(当然这是重要判据,特别在检验经验科学时,是十分有效的)是不够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也力图寻找能够划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随着科学哲学的兴起,科学理论的评价和科学划界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除了上述各大流派对划界问题的一般原则外,对伪科学也提出了具体的判别标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阿根廷藉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马里奥·邦格(Mario Bunge)提出的伪科学的六个特征:(1)伪科学的认识论是主观主义的;(2)它的形式、背景是朴素的,很少包含数学和逻辑;(3)它的知识经不起检验,甚至完全是虚假的假设;(4)它同邻近的研究领域没有什么相关和重叠;(5)它不具备与已经证实理论的增量知识;(6)总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和难以捉摸的无形实体。用这样的标准不难判别科学史上的伪科学事件。
科学是具有十元结构的研究场。伪科学是常常是信念场,但并非总是信念场,是非科学的认知场,但它的支持者还把它作为科学来提倡。支撑伪科学的社团主要是宽容它而这样做的,而不是积极为其提供资源,除非花大钱作赌注,或者这样一个社会的政治建制或宗教建制需要它。
伪科学由于比科学更为大众化和有利可图,因而能够得以广泛传播,并征服数量庞大的公众乃至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尤其是当伪科学受到不负责任的领导或权威、害伯各种灾变的人及上当受骗者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时。据盖洛普民意测验1978年在美国调查,57%的人相信UFO,54%的人相信天使,51%的人相信超感官知觉(ESP),39%的人相信魔鬼,37%的相信预知(precognition),29%的入相信占星术,24%的人相信超人的视力(clMrvoyance),11%的人相信鬼(ghosts)。在科技和文化发达的美国尚且如此,在科技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就可想而知了。由此不难看出,伪科学以及非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多么深广了。
近10年来中国的伪科学活动对广大民众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它耗用社会的资财,浪费了信仰者的时间和精力,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和注意力,它也给科学政策的制定者带来麻烦,尤其是当他们没有足够的科学背景时。但这种危害不单单是伪科学所能做到的。如霍尔顿所说:伪科学作为个人的信仰和情趣可能是无害的,而一旦与权势结合起来,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实际上,任何东西,包括科学在内,一旦与权势结合起来,是自己成为不可批评的绝对正确的权威,都会造成大的社会危害。
因此,伪科学是中性的,也无论好坏对错,重点在于它是怎么被利用的。如果它被拿来跟政治、经济、利益等结合,那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灾难。
范文二:科学与伪科学
一、 科学与伪科学的定义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炼金术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的本质特征:(1)解释性,不仅要陈述“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
(2)精确性,科学必须提供具体明确的知识,其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必须精确、明晰、严格而系统。(3)可检验性,科学必须推导出可接受检验的论断,并预言可能出现的新实验事实,进而通过实验的检验,确定其解释内容的真伪。
(4)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特征使其具有可变性,其中包含可错性。允许科学出错,正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5)系统性,科学知识体系要求在逻辑上自洽,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具有一致性,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客观事物,零散的知识堆积不能成为科学。(6)主体际性,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也是客观、普遍的,因此能够被不同认识主体重复和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的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讨论、交流。
伪科学的特征:(1)不可验证性,伪科学的假设和理论一般地在经验上和理论上或者不能检验,或者受到拙劣的支持。这个特征事实上是一切伪科学的特点。是否具有验证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根本区别。(2)补充注释性,伪科学靠注释进行研究,通常需要堆积大量资料以弥补证据的匮乏。(3)模糊性,与科学的准确性特征相反,伪科学常用含糊、模棱两可的表述。(4)神秘性,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的,论证严密、遵守逻辑,而伪科学多借助神话或毫无根据的神秘事物获得自洽性。(5)隔绝性。伪科学一般与所处的时代是隔绝的、格格不入的。正由于伪科学包含为时代所不容的错误思维,因此其不得不常常借助于古老、混乱的理论和假设。
二、 科学与伪科学例子
见其他两个附件,有很多例子,一个word是生活中的,另一个是课本上的,分别取几个好了~,主要是太多,而且配图,放在这个word里显得累赘,也不好看。
三、 科学与为科学联系与区分
联系:
纵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与伪科学关联密切,历史上伪科学甚至曾对科学起过某种积极作用。如占星术之于天文学、炼金术之于化学,伪科学无意中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资料和方法借鉴。在科学史上,科学与伪科学的属性曾发生转化——伪科学有可能转化为科学。邦格在肯定科学、使用伪科学收集某些粗糙资料的同时,也肯定科学偶尔从伪科学中成长起来。
伪科学利用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以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和更具活力的表现形态,相对于科学的晦涩繁琐,更加简明诚恳,能更通俗地表达问题,使未受过教育的大众更易接受。此外,它可以在这个光怪陆离飞速变化的世界中给我们解释每一件事情,使疑惑得以搁置,让我们感到“安全感”。
科学与伪科学如同阳关下的物品与其阴影,是同时存在的,这是由理性基于现实发明创造的成对概念的内在联系及统一性而决定的。
实际上大家主要探讨的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问题,即科学的划界问题。
区分:
科学划界标准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绝对标准到相对标准的演进过程,即从逻辑主义的一元标准到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从划界标准的消解到多元标准的重建。
逻辑主义的一元标准:逻辑经验主义的一元标准是可证实性,批判理性主义的一元标准是可证伪性。
前者认为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即证实原则),强调科学的“逻辑性”或“经验性”。任何科学理论,若不能接受经验的检验,或不能为逻辑证实,即非科学。其缺陷:证实原则的本质属于归纳逻辑,从单纯陈述的经验事实到普遍陈述形式的科学理论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结论为真,前提未必真。
后者主张一个理论或命题只有具备被证伪的可能,才是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反之,就是非科学。认为经验总是个别的,因而科学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证伪,科学经验的理论体系必须可能被经验驳倒。缺陷:无法在客观上做到查遍宇宙来证明某一命题的错误。
科学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科学本性相联系的不仅是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还包含社会和心理因素,强调科学活动必然受到主体心理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划界标准。随着社会、心理、价值等因素更替,科学的标准也随之改变。
划界标准的消解:代表人物是费耶阿本德,他认为在知识上,科学的发展利用了非科学的成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次,科学沙文主义对非科学的迫害和排挤是不道德的,因此,主张取消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划界。科学划界的消解论抹杀了科学与非科学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为伪科学的泛滥提供了空间。
科学实在论的多元标准:典型的科学特征和典型的伪科学特征作为判断标准,凡更接近典型科学特征的即科学;凡更接近伪科学特征的即伪科学。典型的科学特征包括:使用关联思维方式、追求经验的确证与否证、采用高度一致而简单的理论、科学理论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典型的伪科学特征包括:使用相似思维方式、忽视经验因素、多采用非简单理论和特设性假说、不关心竞争理论、教条保
守、停滞不前。
几个其他的概念:
非科学,除了科学之外的其他一切知识形态、文化样式。包括常识、经验概括、神话故事、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
错误的科学,科学也不是绝对真理,科学中也可能包含荒谬。那些被经验事实否定了的科学命题、科学理论都可谓之假命题、假理论或假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人们否定的曾经的“真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以及国外“地心说”都属于此类。
范文三: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与伪科学
(姓名:丁猛 学号:2010120103 专业:凝聚态物理) 科学是当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要发展科学自然必须要揭露和批判伪科学,所以科普法中第八条明确提出“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究竟什么是“伪科学”,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定义“伪科学”,首先就应该界定“科学”是什么,然而科学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科学哲学家们研究许多年,也没有能够给科学下一个公认的精确的定义。为了回避这一困境,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曾给伪科学提出一个元定义,“把非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则此种声称是伪科学。”这听起来似乎跟没说也差不太多。
虽然在认识论意义上人们至今不能给出一个好的标准。然而在现实中,伪科学与科学并非一笔糊涂账。刘华杰教授指出,“这条界线是在社会学层面由科学共同体来决定的,只有科学共同体才有权对科学真伪进行判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和落实这一原则。
首先,“伪科学”的合法鉴定者是科学共同体,并非科学界之外的高官、媒体、哲学家,其根据是科学的实践,而非抽象的哲学原理、常识、流行的见解。因此,诉诸科学之外的各种权威、流行的见解、媒体炒作、粉丝的拥戴来宣称某种观点或理论是科学的,无怪乎我国现阶段伪科学泛滥。反之,根据上述的理由来宣布某种观点是伪科学的,同样也是科学精神不足的表现,想当年像数理逻辑、基因论、共
振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都曾被当作伪科学来批判,历史教训不可忘却。
其次,“伪科学”是要用科学共同体共同认定的。个别科学家的推崇不能当作某一理论或观点科学性的证明。反之,个别科学家的个人异议,作为一家之言可以参考,也不可作为判定“伪科学”的依据。由于科学研究是探索性事业,所有的科学家都免不了犯错误,不可将探索过程中错误和失误当作“伪科学”批判,更不可将“伪科学”作为污蔑学术论敌的丑化手段。
第三,科学共同体的集体决定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它是可错的和可以变化的,是永远开放的。这也同样适用于对于“伪科学”的判定上。因此,在科学上,关于某一理论是否科学的不同看法和分歧,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学术的讨论来解决。这一讨论应在学术界内部,遵守学术规则,以理性的态度进行。任何借助外部势力,无论是政治的权威,还是借助于群众的鼓噪,搞群众运动,都是不合适的。
第四,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社群,其判定结果的有效范围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外界愿意接受科学共同体决定的范围内。这就意味着,“反对和抵制伪科学”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不言自明的规则,对于社会大众只能作为宣导的口号,并无任何强制的法律效力。从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角度看,一位公民坚持并主张被科学共同体断定为“伪科学”的观点,并没有违反法律。事实上,我国法律也没有任何可操作的处罚坚持并主张“伪科学”观点的具体条款。 只有在借助“伪科学”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法律才会惩罚侵
权人。但是,这和侵权人借助“伪科学”还是“科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即使在科学普及过程中,对他人侵权,同样也要受到法律的相应处罚。科普法第八条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其实,在科学普及的活动中,即使损害了公民个人的利益也是为法律所禁止的。
另一方面,在科学共同体内部是严格地按相关规则运行的。所以,被科学共同体认定为“伪科学"的学说,是不能以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要求科学共同体提供资源来发表、甚至讨论、鉴定的。某些“民科”人士因此而批判科学共同体教条、不民主、不讲学术自由,这是对科学共同体的运行规则误解所致。①
以中医是否伪科学的争论为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西方的科学家和药物公司对中医越来越感兴趣时,一些中国学者要求禁止中医,因为中医是“伪科学”。一位院士,物理学家何作庥先生声称,中医杀了《红楼梦》电影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按照他的推理路线,也应该禁止西医,西医也是“伪科学”,因为它也杀了许多人。另一方面,中医的支持者强烈主张中医是科学,不仅不应该将“伪科学”的标签贴在中医上,而且应该取消“伪科学”一词。因此,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分界问题已经成为不仅是科学哲学界,而且是更为广泛的领域的话题。
那些谴责中医“伪科学”的那些人,只是指中医没有用、无效、不好。然而,许多科学理论也是没有用,不能提供说明,不简单,不美,不好等。然而,中医并不是像他们所想像的那样没有用、无效。
中医是世界上仅有的,平行于和独立于西医的医学体系。中医是治疗理论和治疗技术的系统,不能简单地贴上科学和伪科学的标签。中医中的阴阳和五行理论是哲学理论,与其他哲学理论一样,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然而,不是所有不能证实或证伪的理论或断言都是无用的或无意义的,应该被扔进垃圾堆。中医是2000年来积累的医药经验库,从中引出可检验的科学假说是有可能的,而且许多科学家已经实际上这样做了。阴阳五行学说是构成中医整体论的概念框架,在其基础上的脏象学说提供了一个疾病和健康中的网络因果模型,这比西医古典的单因和线性因果模型更为接近现代。
另一方面,中医的支持者在反驳中医是伪科学的论点时,试图论证中医是科学,并进一步要求禁止“伪科学”一词。为屹立2000年的中医辩护无需“科学”这顶桂冠。事实胜于雄辩。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中医的治疗力量,并且接受它。科学家努力在中医中寻找单一化学物质来有效治疗某种疾病,例如青蒿素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现在许多人正在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比较中医与西医的疗效。一个十分有希望的发展是,系统生物学也许可以将中医和西医结合在一起。系统生物学研究蛋白质、基因、代谢物以及细胞或机体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这可提供一条途径来理解中医的整体论治疗方法。大概1/3中国人以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选择看中医,因为这些病人厌倦了西医的还原论的、以疾病为中心、过分依赖机器的和心身二元的治疗方法,转而选用整体论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和更为人性的中医方法。语言是约定俗成,“伪科学”这个词已被全世界科学哲学界接受为讨
论分界问题的主要术语。如何能被一个国家禁用呢?请设想一下,今年8月9-5日在北京举行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哲学家参加这一盛会,谁能与他们协商劝他们同意禁用“伪科学”这一术语。这不是有点太天真了吗?②
在眼下关于从科普法中废除“抵制和反对伪科学”条款的争论中,双方都默认了一个没有争议的前提假定:伪科学必然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文化现象。我觉得这一假定是站不住脚的,它不过是科学主义流行的产物。实际上目前“伪科学”概念强烈的修辞色彩,就是要强调科学与非科学的本质区别,防止人们在二者之间混淆。而随着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新发展,这一假定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怀疑。③
当然,承认伪科学在一定条件下有正面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弘扬伪科学,也不否定那些为了科学发展而真诚地批驳和反对伪科学的努力的价值。因为,“伪科学”的正面价值必须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显现,而且其负面价值确实是普遍存在。我们所强调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形而上学的一刀切。
参考文献:
①《新京报》,一言难尽“伪科学”;蒋劲松2007.1.6
②“阳光下的民科” ,中医与伪科学;华东师大出版社邱仁宗,2008 ③《博览群书》,伪科学的科学价值;蒋劲松,2007年第8期
范文四:科学与伪科学
课程论文
课 程 名 称:自然辩证法
论 文 题 目:科学与伪科学
教 师 姓 名:
所 在 院 系:
类 别 : 日 期 :
评 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科学与伪科学
摘 要: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是否有界限,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费耶阿本德和劳丹否认科学与非科学的 界线,遭到了科学哲学家的反驳。彭诺克以神创论为例阐明了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规则,沙加德则以占星 术为例阐明了区分伪科学的标准。他们主要提出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划分标准,但还有更多的协议应基于通 用标准来判断特定的划界问题。准确陈述科学划界标准的困难源于科学的复杂性,科学划界的标准是一组 方法论的原则。不论是科学陈述、科学理论、科学活动还是科学学科,都可以由方法论原则做出划分。方 法论的划界标准也适合于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非科学;界限
1、科学划界的目的
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可以分为理论和 实践两个原因。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划界问 题是一个启发的视角, 有助于科学哲学中以 同样的方式, 对谬误的研究有助于非形式逻 辑的研究和理性论证。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区别在私人和公共生活的决策指导是很重 要的。 因为在各种各样的领域科学是我们最 可靠知识的来源, 我们需要从表面区分科学 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科学的地位, 试图夸大 了各种说法, 科学地位的教导使划界问题压 在许多地方。 划界问题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很 重要,如以下:
医疗保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评价方法 是根据有效证据的。 在这一领域的伪科学活 动会产生无效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干预。 卫生保健提供者、 保险公司、 政府部门和患 者需要指导如何区分医学科学和医学伪科 学。
鉴定:对法院得到的事实是很重要。不 同类型证据的可靠性, 必须被确定。法院必 须能够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哲学家经常在科 学与伪科学的辩护,在这样的背景下, 有突 出的作用。
环境政策:为了安全起见可以采取预防 措施,有效证据不足时, 环境危害的潜在灾 害是不合法。 这必须区别于以反对所谓的风 险措施没有有效的证据。 因此,在环境政策 决策者必须能够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教育:一些伪发起人 (特别是神创 论) 试图将在学校进行课程教学, 教师和学 校当局需要有明确的标准, 包括保护学生对 不可靠教义的反驳。
2、“科学”的伪科学
最早使用“伪科学”是从 1796年开始 的, 历史学家杰姆斯佩蒂特安得烈提出一种 “幻想的伪科学”的炼金术,在整个历史 中, 这个词有明确的诽谤意义,这个年代其 也被频繁使用。 奇怪的是有人自豪地描述自 己的活动是伪科学来夸耀他们是非科学的。 由于贬抑是“伪科学”的本质特征, 试图摆 脱长期的自由价值的定义也没多大意义。 价 值观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价值构件的 规范往往是有争议的。
这个问题是直接从一个平行但与科学 概念不太突出的不特定的伪科学问题。 “科 学”的常见用法可以被描述为部分规范, 当 一个活动被公认为是科学时, 通常要承认它 在我们奋斗寻求知识具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 面,科学的概念已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许多突发事件影响了我们是否把他们称为 科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了不太复杂的一个 科学的定义, 必须在两种方式,它可以集中
描述内容, 并说明这个词实际上用图。 另外, 可以针对规范性要素, 并明确期限的更根本 的意义。后者的方法已被大多数哲学家选 择,它涉及到必要性,一定程度上关系到 “科学”共同使用的理想化。
英语单词 “ science ” 主要是用于自然科 学的研究,被认为是类似于其他领域的。因 此, 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被视为科学, 而文 学和历史的研究通常都不是。德语中“科 学”这一词有着更广泛的含义, 包括所有的 学科,也包括人文科学。
更重要的是,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人 文科学是同人类所有的部分, 即系统的批判 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取自然界的最好的运作 和人类社会, 形成这一知识共同体的学科也 越来越相互依存。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 综合 性的学科如物理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 生物化学,量子化学,神经科学,和博弈论 飞速发展, 导致以前不相关的学科也联系在 一起。 这些增加的互连也把科学与人文相互 靠近, 例如从历史知识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 考古发现的科学分析就可以看出。
科学意识的扩展导致科学与伪科学之 间的冲突能被人类很好的理解, 在冲突中我 们发现知识学科, 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和人文社会的一面。 另一方面我们找到各种 各样的运动学说,如创世论、占星术、顺势 疗法和大屠杀的否认主义, 在研究的方法和 结果方面的冲突一般都是在知识学科被认 同。
3、伪科学的流行
追问伪科学何以流行, 首先要弄清什么 是伪科学。一种思想、学说、假定、知识、 理论、方法、信仰、活动之类的集合,本来 属于非科学, 但是它们的始作俑者和追随者 却素朴地相信其是科学, 或者假借科学的名 义, 刻意地将其伪装成科学, 虚伪地鼓吹其 是科学, 以致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和恶劣 后果,这样的集合就是伪科学。它的本质是 欺骗,打着科学的旗号, 应用科学术语特别 是盛行的新科学概念蒙蔽民众, 从而谋求某 种不正当功利目的。
毋庸置疑, 科学是当前最成功的文化现 象,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 位。 然而, 仅有少部分具有科学洞察能力的 社会精英能够跻身于科学活动之中, 科学领 域的专业活动成为精英的高级领地。 与此同 时, 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给公众造成一种不 可知感,导致人们对科学茫然、不信任。尤 其是近年由科学技术引起的环境污染、 资源 枯竭等负面效应逐渐显现, 人们开始反思和 质疑科学对人类的作用。
伪科学利用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 以似 是而非的 “科学”术语和更具活力的表现形 态, 使其能在不同语境中生存。 相对于科学, 伪科学的角色定位使其克服科学的晦涩繁 琐,更加简明诚恳,能更通俗地表达问题, 使未受过教育的大众更易接受伪科学具有 某种通俗性和大众性的娱乐功能, 能够填补 人的心灵空寂,餍足其探究者、热衷者的情 感需要和精神需求。
4、科学与伪科学的关联性
伪科学现象的流行除科学与伪科学因 素外,也离不开公众对伪科学的盲信盲从。 伪科学善于运用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 公众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容易上当受骗。 尽 管公众普遍相信科学的价值, 但缺乏科学思 想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科学的非理性崇拜, 伪科学恰恰利用这一弱点诱使公众盲信。 纵观科学发展史, 不难发现, 科学与伪 科学关联密切, 历史上伪科学甚至曾对科学 起过某种积极作用。如占星术之于天文学、 炼金术之于化学, 伪科学无意中为科学的发 展提供了经验资料和方法借鉴。在科学史 上, 科学与伪科学的属性曾发生转化——伪 科学有可能转化为科学。邦格在肯定科学、 使用伪科学收集某些粗糙资料的同时, 也肯 定科学偶尔从伪科学中成长起来。 科学划界
因此产生困难, 不利于对科学与伪科学的辨 别。
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浓厚迷信色彩, 为 伪科学提供了生存土壤。 同时,现代通俗文 化追逐新奇性,与伪科学不谋而合。伪科学 的言辞富有刺激性和煽动性, 迎合了现代文 化的特点,更易被大众接受。此外,科学共 同体和整个社会忽视普通人对科学知识的 渴望, 对伪科学热衷者简单排斥而非因势利 导, 从而造成部分科学爱好者精神需求的真 空,使得伪科学有机可乘。
5、科学划界的困难与意义
基督教神创论与进化论的争论、 科学的 实验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的对立、 科学与迷 信和巫术的冲突等一系列文化争端导致科 学的划界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的突出问题之 一。逻辑实证主义者、波普、库恩等分别提 出了各自的划界标准, 但都受到科学哲学界 的质疑和批评;随后,费耶阿本德主张各行 其是,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劳丹则 进一步宣布了划界问题的死亡。劳丹断言, 划界问题是一个假冒的问题。 他论证,划界 问题预设了有一种所有的科学都具有并且 只有科学具有的不变的知识本质, 但这个预 设是假的,因此,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 是一个假冒的问题
的确, 提出和确立科学划界的标准面临 着许多困难。主要的困难有三种。
首先, 我们能否得到一个适合于所有科 学的严格的划界标准呢? 20世纪的科学哲 学家提出了多种科学划界的标准, 如可证实 性原则、 可证伪性原则、 解难题的常规科学 模型,但是,这些标准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 陷, 受到激烈的批评, 在劳丹看来都失败了, 这就是劳丹在划界问题上的所谓悲观的归 纳。
其次,科学划界的对象是什么?或者 说,如果我们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划分开来, 我们首先要知道科学是什么样的事物。 有关 观点主要有语句或陈述、理论、研究纲领、 具体的求知活动、知识领域或学科、实践、 科学问题、个人 (某人是科学家还是伪科学 家) 。看起来, 对于科学是什么样的存在物, 理解各有不同,相应的划界标准也会不同。 第三,关于科学是否存在共有的、 不变 的特点, 有着极大的争论。科学是发展变化 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有很大的差异,适 合一个历史时期的划界标准, 可能在另一个 时期无法把科学与非科学划分开来。同时, 科学是异质的,不同的科学领域或学科,其 理论形态、研究方法、说明和预测的精度、 证实与证伪的方式,可能非常不同。科学领 域内部的差异也许与科学和非科学的差异 一样大, 而且, 科学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各 种各样的紧密联系, 科学离不开其他文化领 域和文化活动。于是,有人以为,把科学与 非科学划分开来似乎并无必要。
6、划界问题的消解
科学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 的界线问题, 并不会因为某人的某个断言就 会死亡。 寻求一个好的划界标准, 是理论研 究和社会实践向科学哲学提出的一个紧迫 的要求。科学划界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 劳丹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界 线是模糊的,因此,我们要放弃划界。善与 恶、 美与丑、合法与非法并不存在严格的界 线,我们是不是不要区分善与恶、美与丑、 合法与非法?如果这样, 我们将会停止对真 理和知识的追求,我们的社会将会没有秩 序, 我们的生活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理论与 实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划界也是实 践上的要求。司法证据、医疗保健、环境保 护、 教育等都要求科学, 没有科学与非科学 的区分,这些实践如何进行?
近 30年在中国一度甚嚣尘上的人体特 异功能、 张悟本的养生与医术、 李一的道术、 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等事件, 为科学与 非科学的区分提出了急迫的要求。 面对以科 学的名义大量地宣传迷信、巫术、谬误的各 种情况, 寻求科学与非科学、 伪科学的分界, 是非常必要的。 费耶阿本德宣布科学与非科 学无界线、劳丹宣布划界问题的死亡, 都没 有说服力。费耶阿本德说,科学本质上就是
无政府主义的,科学无政府主义更符合人 性, 并且与遵守方法论规则相比更能促进科 学的进步。在所有的领域,非科学的方法和 非科学的信念都能丰富科学。 因此, 科学与 非科学的划分不仅是人为的, 而且是损害科 学发展的。
“如果我们要理解自然, 如果我们要掌 控我们的物理环境, 我们就必须使用一切观 念, 一切方法, 而不只是从中选择的一小部 分。 ”在费耶阿本德看来,知识并不是趋向 于某个理想观念的一系列没有矛盾的理论, 并不是逐步接近真理, 而是一个不断扩大的 海洋,充满了各种互不相容的、甚至不可通 约的理论和信念, 每一个理论, 每一个童话, 每一个神话, 都是这个海洋中的海水, 都迫 使其他部分更加完善,“通过这种竞争过 程, 都对我们的意识的发展做出贡献”。因 此,费耶阿本德拒绝任何“固定的方法”、 “固定的合理性理论”, 他认为这是关于人 和社会的过于“朴素的观点”, 是出于“低 级的本能”。 “在一切情况下,在一切人类 发展阶段都能捍卫的只有一个原则。 这个原 则就是:各行其是。 ”只有这个原则才不阻 碍科学的进步。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科学历史主义, 科学 划界从绝对标准发展到相对标准。 而费耶阿 本德认为“科学研究怎么都行” ,这种无所 谓科学划界标准更加体现了科学划界标准 的弱化。 费耶阿本德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 科学划界标准,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反 对科学哲学家们对于划界问题的纠缠。 他从 知识和道德方面对科学划界进行了批判:首 先, 在知识上, 科学的发展利用了非科学的 成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次,科 学沙文主义对非科学的迫害和排挤是不道 德的,因此,主张取消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 划界。他认为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离不仅是 人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 。科学 划界的消解论抹杀了科学与非科学间实际 存在的差异, 使科学历史主义走向极端。反 对科学沙文主义可以使科学更加宽容, 消解 科学划界标准却为伪科学的泛滥提供了空 间。 7、科学与伪科学的辨别
1)科学的含义与特征
辨别科学与伪科学, 必须厘清科学的含 义。贝尔纳曾指出:“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 的范畴, 本来就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 须用一种阐明性的叙述来表达。 ” 有鉴于此, 本文从以下方面阐释科学:第一,科学是系 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二,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的特殊认识活 动。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研究活动 (如系统观察、周密实验等) ,可将科学看 成一个发现、 解释、 检验知识的过程或活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科学活动 规模的扩大, 科学研究方式由个体自由探索 走向集体分工合作和社会协作。 17世纪中叶 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标志着科学社会建制 化进程的开始, 19世纪科学家作为特殊的社 会角色正式进入职业化阶段, 科学活动逐渐 形成特有的人群组织即科学共同体, 并形成 特有的活动和评价等制度体系。 科学逐渐发 展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在理解科学含义的基础上, 把握科学的 本质特征,有利于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系统性。 科学活动是通过系统性研究以 获取知识并进行系统性阐述的过程, 其有严 格的逻辑体系。 科学知识体系要求在逻辑上 自洽,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具有一致性,力 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客观事物, 零散的知识堆 积不能成为科学。
精确性。 意即科学必须提供具体明确的 知识,其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必须精 确、明晰、严格而系统。
解释性。 科学并非事实的简单堆积,必 须对事实进行解释,不仅要陈述 “是什么” , 更要回答“为什么” 。正是对解释的追求造 就了科学,体现了探究精神。
可错性或可变性。 科学的精确性和可检 验性特征使其具有可变性,其中包含可错 性。 科学表述的严格精确相对于含糊而不严 格的概述, 被验证为错的可能性变大。 此外, 科学本身是按照一定理论预期进行的一种 探索未知的活动, 探索结果可能与理论预期
不一致, 这就需要修改原有理论。 允许科学 出错,正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可检验性。科学对事实的解释,在可控 的条件下必须接受严格检验。 要求科学必须 推导出可接受检验的论断, 并预言可能出现 的新实验事实,进而通过实验的检验, 确定 其解释内容的真伪。 科学的可检验性蕴含批 判性,无论科学理论出自何种权威,结论、 证据和方法都必须接受检验, 接受批判性评 价。可检验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区别。 主体际性。 是指科学知识能在各认识主 体间交流、讨论、理解和检验。科学具有客 观真理性,科学知识也是客观、普遍的,因 此能够被不同认识主体重复和理解, 接受不 同认识主体的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讨论、交 流。 主体际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 本条件。
2)伪科学的特征
模糊性。 与科学的准确性特征相反,伪 科学常用含糊、模棱两可的表述。 在概念上 和逻辑数学上, 伪科学往往脱离严格的逻辑 思维, 假设和理论不因遇到其他证据的变化 而变化。这种教条、不接受批评的态度,违 背科学对真理的探索精神。
不可验证性。 伪科学因缺乏重复性,其 命题极力逃避检测。 “伪科学的假设和理论 一般地在经验上和理论上或者不能检验, 或 者受到拙劣的支持。 这个特征事实上是一切 伪科学的特点。 ”是否具有验证性是科学与 伪科学的根本区别。
神秘性。 科学的内容是客观的,论证严 密、 遵守逻辑, 而伪科学多借助神话或毫无 根据的神秘事物获得自洽性。 科学发现的手 段和过程公开,而伪科学则尽可能隐秘。 补充注释性。伪科学靠注释进行研究, 通常需要堆积大量资料以弥补证据的匮乏。 伪科学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和修正, 也不能以充分证实的普遍理论为基础, 常采 用无法驳斥的假设, 运用虚假的相似得出论 据,多用情景描述加以说明。因此,由于其 论据上的匮乏、逻辑自洽的欠缺, 伪科学惯 常采用假设和注释。
隔绝性。 伪科学一般与所处的时代是隔 绝的、格格不入的。 正由于伪科学包含为时 代所不容的错误思维, 因此其不得不常常借 助于古老、混乱的理论和假设。
8、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家有权利坚持某个理论 , 即使与观 察相矛盾,但这种权利属于人的基本权利, 并非科学所特有。 科学在逻辑上与其他活动 相区别, 但是在实践上, 科学离开其他社会 历史因素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以方法论原则 为标准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伪科 学, 可以涵盖科学的不同理解和科学的历史 发展。基本的方法论原则适用于科学理论、 科学活动和科学家。
科学是变化的, 科学方法论原则也是变 化的。正如我们相信当前最好的科学理论, 我们也相信当前最好的科学方法。 量子力学 或相对论将来也许会被修正甚至被推翻, 但 它们是我们当前的科学知识的一部分, 而亚 里士多德物理学、地心说、燃素说则不是。
参考文献
[1] 董建栋 . 浅论中医的科学属性 [J].亚太传统医药 ,2006(7).
[2] 黄顺基 . 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存废之争 [J].辽东学院学报 ,2007,06(3).
[3] 黄开斌 . 中医不是伪科学而是未科学 [J].前进论坛 ,2007(7).
[4] 朱少均 . 系统医学与中医学的未来形态 [J].医学与哲学 ,2007,09(9).
[5] 常存库 . 中医科学性论析 [J].医学与哲学 ,2007,04(4).
[6] 马伯英 .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兼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J].科学文化评论 ,2007(4).
[7] 李醒民 . 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 [J].社会科学 , 2010(3)
[8] 倪培民 . 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 [J].哲学分析 ,2010,06(1).
[9] 李艳君 . 论振兴中医与中医现代化的关系 [J].榆林科技 ,2011(4).
[10] 朱少均 . 科学化:中医现代发展的大趋势 [J].医学与哲学 ,2012,02(2A).
[11] 刘思宏 . 中医是不是科学 [J].商 ,2012(16).
[12] 潘文华 . 由伪科学的新盛行看科学划界问题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08(4).
[13] 侯丽 西方学者呼吁抵制 ” 伪科学 ” [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1(1)
[14] A. Cediel, L. Bergman, The Real CSI: How Reliable is the Science Behind Forensics PBS Frontline,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oston, MA, April 17 2012.
[15] G.S. Morrison, The likelihood-ratio framework and forensic evidence in court: are sponse to R v 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and Proof 16 (2012) 1– 29.
[16] G.S. Morriso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forensic science and forensic pseudoscience: Testing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d approaches to forensic
voice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and Proof 16 (2014) 8– 6
[17]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seudo-science/.
范文五:中医与伪科学
中医与伪科学①
邱仁宗
我建议我国的科学哲学家们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关注哲学和科学界发生的事情。以中医是否伪科学的争论为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西方的科学家和药物公司对中医越来越感兴趣时,一些中国学者要求禁止中医,因为中医是“伪科学”。一位院士,物理学家何作庥先生声称,中医杀了他母亲②,并杀了《红楼梦》电影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③。按照他的推理路线,也应该禁止西医,西医也是“伪科学”,因为它也杀了许多人。另一方面,中医的支持者强烈主张中医是科学,不仅不应该将“伪科学”的标签贴在中医上,而且应该取消“伪科学”一词。因此,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分界问题已经成为不仅是科学哲学界,而且是更为广泛的领域的话题。我国的科学哲学家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对分界问题进行更为详尽的阐释。
在哲学界,科学的概念是混淆的,更不用说在媒体和公众的了解中。我的同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著名的哲学家叶秀山先生在他最近的一本书中提出了“为什么哲学是科学?”这一问题,他回答说:因为哲学提供知识。那么,科学与哲学,以及提供知识的所有其他学问之间有没有区别,有哪些区别呢?他没有细究。我想(冒昧地说),他可能不太理解当我们谈论分界问题时意味着什么?按照他的推理路线,一切研究、学问都是科学,科学就是一切,科学是一把包罗一切的伞,将凡提供知识的一切都包括进去。那又为什么要用“科学”、“哲学”等不同的术语呢?它们是同义词吗?这种科学概念与公众的科学概念相呼应。在许多媒体和官员发言之中,科学就是好的、真的和美的一切。不管什么时候,他们要论证一个东西是好的,就说它是“科学”或“科学的”。这种泛科学化是科学主义的一种症状: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社会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贫富鸿沟问题,都只能依靠科学来解决,不能依靠任何别的东西。“科学决策”和“科学发展观”现在是官员们和媒体常用术语。“科学决策”这一术语意味着决定的作出和决策的过程是正确的、好的、对的、可行的和实际的。然而,在这个术语之下掩盖了作为好的决策基础的重要价值,例如公正、公平、尊重人权和尊严等等。同样,“科学发展观”包含了这样一些价值,例如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缩小贫富差距,缩小能力分割等。
为什么科学哲学要讨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间的分界呢?因为科学这门提供知识的学问与也提供知识的其他学问(比如哲学)有很重要的区别,弄清这个区别对科学对社会都非常重要的。科学家自己也要弄明白什么情况下他在从事科学活动,什么情况下他是科学活动之余的爱好。例如牛顿想必就很清楚,他一方面研究力学、万有引力,做出了历史性发现;另一方面他对占星术和基督教的神秘学说感兴趣,但他从未发表,也从未与他的科学家同事交流。科学与也提供知识的其他学问(例如哲学)之间的区别,归根结底是科学的陈述或科学的断言,不管它是全称的理论的,还是单称的预见的,都应该能够与我们的经验事实(观察或实验的结果)相比较。这种比较会影响到对预见或理论的评估,到达一定阶段就会证实或证伪它们。我们称这种特点为可检验性。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科学知识是脚踏实地的,以证据为基础的,受人类经验控制的,它能不断解决其提出的问题,修正过去不可避免产生的错误,提出新的理论,引发新的实验,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进步。哲学知识与此不同,哲学知识很难以经验证据为基础,它的基本问题往往不是可以解决的,而是不断加深理解的,因此我们很难用进步来表述哲学知识的演化。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二次大战以来科学与其他学问(例如哲学)就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进步是多么迅速!这就是因为科学的可检验性,立足于证据的特点使它可以比较迅速摆脱错误的束缚,选择出比较可靠的理论来指导其发展。了解科学区分于其他知识的这个特点,具有规范性意义。对年轻科学家来说,你要提出科学的主张或理论,应该是能够与经验比较,接受经验证据的检验。否则,就到哲学所去谋生。科学基金的申请人、评审人,都要求申请基金的研究方案,不但有根据充分的科学假说,而且有检验科学假说的方法。国家分配给科学研究的基金不能提供给不能接受经验检验的科研方案。而对申请社会科学基金的哲学研究方案,并没有与经验证据比较的要求,这是合适的,因为哲学理论或哲学主张并没有可检验性的特点。
那些谴责中医“伪科学”的那些人,只是指中医没有用、无效、不好。然而,许多科学理论也是没有用,不能提供说明,不简单,不美,不好等。然而,中医并不是像他们所想像的那样没有用、无效。中医是世界上仅有的,平行于和独立于西医的医学体系。中医是治疗理论和治疗技术的系统,不能简单地贴上科学和伪科学的标签。正如对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学问体系,我们能简单地给它贴科学和伪科学的标签吗?或者我们能够简单地给盖伦或阿维辛纳的医学体系简单地贴上科学和伪科学的标签吗?我们可以问:某个可鉴定的具体的理论或断言是否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例如哲学的),而一个体系往往其中既有可检验的科学理论或断言,又有不可检验的非科学(例如哲学)的理论或断言。中医中的阴阳和五行理论是哲学理论,与其他哲学理论一样,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然而,不是所有不能证实或证伪的理论或断言都是无用的或无意义的,应该被扔进垃圾堆。中医是2000年来积累的医药经验库,从中引出可检验的科学假说是有可能的,而且许多科学家已经实际上这样做了。阴阳五行学说是构成中医整体论的概念框架,在其基础上的脏象学说提供了一个疾病和健康中的网络因果模型,这比西医古典的单因和线性因果模型更为接近现代。中医诞生于2000年以前,它的发展没有必要戴上“科学”的桂冠,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也从未谋求这顶桂冠,那有什么根据将它贴上“伪科学”的标签呢?
另一方面,中医的支持者在反驳中医是伪科学的论点时,试图论证中医是科学,并进一步要求禁止“伪科学”一词。为屹立2000年的中医辩护无需“科学”这顶桂冠。事实胜于雄辩。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中医的治疗力量,并且接受它。科学家努力在中医中寻找单一化学物质来有效治疗某种疾病,例如青蒿素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现在许多人正在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比较中医与西医的疗效。一个十分有希望的发展是,系统生物学也许可以将中医和西医结合在一起。系统生物学研究蛋白质、基因、代谢物以及细胞或机体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这可提供一条途径来理解中医的整体论治疗方法。大概1/3中国人以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选择看中医,因为这些病人厌倦了西医的还原论的、以疾病为中心、过分依赖机器的和心身二元的治疗方法,转而选用整体论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和更为人性的中医方法。语言是约定俗成,“伪科学”这个词已被全世界科学哲学界接受为讨论分界问题的主要术语。如何能被一个国家禁用呢?请设想一下,今年8月9-5日在北京举行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哲学家参加这一盛会,谁能与他们协商劝他们同意禁用“伪科学”这一术语。这不是有点太天真了吗?
① 本文是作者在2007年8月11日在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科学哲学从西方到东方:Robert S Cohen和中国”研讨会上发言的一部分。
② 我未经查证。
③ 据报道,陈晓旭患晚期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