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2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3 旅游景点的汉译英翻译研究
4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5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6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7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8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9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10 怎样结束诗歌:罗伯特?洛威尔的结尾
11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
12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13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14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5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16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17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18 议论文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19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20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21 论美国黑人英语:语言变体的视角
22 浅析英汉宗教死亡委婉语的异同
23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24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25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26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27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
28 从现代性角度浅议商标名的改写技巧
29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30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31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32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33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34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
35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36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
37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38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玛丽?盖茨基尔《依然美丽》的主题
39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40 从保罗死因的分析看劳伦斯眼中的西方文明
41 A Study on Human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 赛珍珠《群芳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小妇人》结局分析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融合与碰撞:李安家庭系列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译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论性别歧视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86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87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88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89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
90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91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
92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3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94 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
95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96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7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9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99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100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101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102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103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二元性
104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05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
106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10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108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
109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110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111 历史与个人叙事: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解读
112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13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114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115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116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1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
118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
119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20 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精神生态的建构
121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22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123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
124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25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托妮?莫里森《宠儿》
126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27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28 The Way to Succ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eat Gatsby and Bill Gates
129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30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31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32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33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134 中英文法律谚语比较及互译技巧
135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7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138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139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140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141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红字》
142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14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
144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5 浅析《红字》中的森林意象
146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47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148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149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150 苔丝悲剧的解读
151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152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53 On A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
154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55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56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157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58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159 城市公共标识翻译技巧及问题分析
160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161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
162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
163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
164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
165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166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67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168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169 服饰语的认知凸显:认知语言学角度
170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7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72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
173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174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175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76 从合作原则分析《老友记》中的人物性格刻画
17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78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179 在仙境中成长——《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研究
180 中国英语初探
181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182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183
184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
185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186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187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
188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189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90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191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192 汉英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193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
194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
195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196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197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
198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
199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范文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3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4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5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6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7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
8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9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Feminism in To the Lighthouse
1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1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14 从《动物庄园》看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
15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16 戴?赫?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鲍尔顿夫人的角色分析
17 论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18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19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20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21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22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
23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
24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25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26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27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28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29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30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31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32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33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34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35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36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
37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3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39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
40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
41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42 钱钟书翻译研究
43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44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45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4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47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
48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 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49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50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人物荒诞行为分析人物的孤独心境
51 《阿甘正传》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婚姻观比较
52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下电影字幕翻译分析--字幕翻译的实用技巧 53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
54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55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56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57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
58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59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60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
6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62 英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英语成语中的体现
63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
64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65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
66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kespeare’s Times
67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68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69 英剧《唐顿庄园》中委婉语的汉译研究
70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71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72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73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74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75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
76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77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78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79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80 会计文本语言特色分析——以《国际收支手册》为例
81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82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83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
84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85 从《南方公园》看美国的宗教文化
86 《彼得潘》中彼得潘形象分析
87 《爱玛》中的求爱文化
88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89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90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91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
92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93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94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95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96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97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
98 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人物刻画的反讽手法
99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00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10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02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103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104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
105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艺术家莉丽的女性意识
106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107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108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
109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10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111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12
113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
114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115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1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7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118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119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20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21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122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对比
123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战争观
124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125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
126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27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28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129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 130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131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
132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
133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
134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135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36 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37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138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139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40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41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142 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43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1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5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Writte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 146 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47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148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49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50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151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52 浅析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
153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
154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55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156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
157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
1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60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
161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162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
163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164
165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166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167 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
168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169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
170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171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172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173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74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175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176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177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78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79 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启示
180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181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
182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183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总统形象的演变和文化内涵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5 中英女性爱情观比较——以林黛玉与简爱为例
186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187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188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89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190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91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192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
193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
194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
195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
196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97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
198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199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200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范文三: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总第42期
SumNO.4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JournalofNanjingRadio&TVUniversity 2006年第1期
NO.1.2006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孙晓榴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
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
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诗经>赋比兴'
【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59(2006}01-oo42-03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
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
颇大.最早提到"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太
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
以六律为之音."这里的"六诗"指的 六德为之本,
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毛诗序》将"六
诗"改称"六义".后人将"赋,比,兴"视为《诗经》的
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一
,赋
赋的本义是贡赋,"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 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贡赋 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 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 的排列.从此,"赋"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 式,以"直接铺陈"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 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六诗"是将"赋" 解释为"铺","直铺陈".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 《毛诗》大序时认为"赋则直陈其事","诗文直陈其 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一直到朱熹对"赋"进行 简单明了的解释才有了定论,"赋者,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
《诗经》中赋的手法在雅,颂诗中出现较多,如 【收稿日期】2005—09—29
【作者简介】孙晓榴,女,助教,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42
《小雅-六月》叙述周宣王命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 中兴王室的事件,诗中叙述了出师前部队的准备 情况,出征的原因和时间,战士奔赴战场抵御外敌 的战况,征战完毕部队凯旋车马安然无恙的情况. 运用赋的表现手法将整个事件叙述详尽.又如《周 颂?良耜》,是周王于秋收后祭祀祖先神灵的乐歌. 全诗二十三句,首十二句描写农夫在田间耕种的 情况;次七句极力铺陈丰收的盛况;末四句描写祭 祀报神,点明主题.通过详细的叙述,表现农民劳 作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
在国风中赋的手法也有不少,例如《豳风?七 月》和《卫风-氓》.《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为
了主人的"温"和"饱"而辛苦劳作的过程,描绘出 了一幅完整而形象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画面,通过 叙述描写,再现了农民们勤劳朴实的性格.《氓》叙 述弃妇的恋爱,婚变和决绝的过程,反映了上古时 期女子的低下地位和不幸命运.
朱熹对于"赋"的解释虽简单,但过于平乏,缺 少诗歌的意境美.宋人李仲蒙提出"序物以言情, 谓之赋,情尽物也"@."情尽物",是指诗人将情志 寄寓在所描述的客观物象之中.这种解释就使 "赋"不仅具有直陈其事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平铺 直叙之中包涵诗人的情感,使得诗歌充满意境美. 如《小雅-出车》,作者就是通过"春El迟迟,卉木萋
孙晓榴:浅谈《诗经》中"赋,比,*"手法的运用 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景物描写,寄寓了战 士凯旋时的欢乐心情.又如《小雅?渐渐之石》通 过出征将士对路途漫长艰险和征程中出生人死 的描写,表现了将士对战争的厌恶.尤其是末章 描绘的反常自然现象衬托出将士行役在外,有家 室而无暇顾及的痛苦心情.再如《王风-君子于 役》描述的是日落怀人的真情实境:日暮西山,余 辉暗淡,思妇望着牛羊归圈,鸡入于窝的自然景 象不禁想起行役在外的丈夫,内心的忧伤更加浓 郁.黄昏时人畜纷归之景与女主人孤寂焦虑的痛 苦心情构成了含意深邃的艺术境界.方玉润评 日:"傍晚怀人,真情实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 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哦们可以看出,赋中 有情,赋中有景,构成了含蓄深邃的美学境界. 二,比
朱熹《诗集传》中提到:"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比"就是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 于心,或譬于事."@不能把"比"仅仅看作是一种 普通的表现手法,"比"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将内 在情感外化,赋予主观情感审美形态,创造出诗 歌的意境美.
《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很多.如《卫风?氓》 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卫风?伯兮》用散乱的蓬草比喻女人的头发,表达 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卫风-硕人》中形容大美人 卫侯夫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连用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 喻,活化出一个美人的形象.
以上几篇诗歌只有一句或者几旬用比,这样 的例子举不胜举.《诗经》中有的诗歌却是全篇用 比,通篇"以彼物比此物",如《周南-螽斯》全诗三 章,以蝗虫的繁殖力强和群聚不散的特点来比喻 多子多孙,用以祝福子孙昌盛.《魏风?硕鼠》共三 章,均采用比喻手法,把统治者比作专门坑害人 的大田鼠,揭露出他们贪婪,残忍的本质,字里行 间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和浓郁的浪漫色彩.叉 如《小雅?鹤鸣》,王夫之评此诗曰:"《小雅?鹤鸣》 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 全诗两章,连用五组比喻,表现招贤纳士的政治主 张.
比的类型也很多,现代修辞将比喻分成明 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在《诗经》中都有体 现.明喻,《诗经》中的明喻大都用"如"来作比喻 词,"诸言,'如'者皆比辞也."0例如《大雅-卷
阿》:"颞颐印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用白玉制 成的纯洁高贵的玉器来比喻周王高尚纯洁的品 质.《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用散乱 的蓬草比喻女人的头发.这些明喻都运用了比喻 词"如".暗喻,没有"如""像"之类明显的比喻词, 例如《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 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 族,于嗟麟兮!"虽然没有比喻词,但是用麒麟比 喻贵族子孙贤能有德的意思却很明了.借喻,是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 的一种比喻,例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的润泽比喻 女子娇好的面容,比喻男子对女子热烈的爱情; 用桑叶的枯萎来比喻女子衰老的容颜,比喻男子 对女子爱情的衰退.此外,《诗经》中还有博喻.博 喻,连用几个不同的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卫 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 瓠犀",连用四个比喻来形容卫侯夫人庄姜的美 貌.
《诗经》中的比是鲜活的,喻体都是从人们熟 知事物中选取,桑叶,蝗虫,露水,蜉蝣,田鼠等等 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同时,"比"又是具有感 情色彩的,选取的喻体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美好的事物用以歌颂和赞美,如用桃花比喻 美人的脸面,巍峨的高山比喻人格的伟大;丑恶 的事物用以诅咒和谴责,如用田鼠比喻剥削者 三,兴
《说文》解释说:"兴,起也."所以,"兴"的本 义是起,即起头,发端之意.朱熹在《诗集传》中提
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 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 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秦风?晨风》"歇彼 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开头两句是起兴,它与下四句没有任 43
孙晓榴: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何意义上的联系,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引起下文, 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朱熹 所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把 "兴"解释成借助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与下文是 否有关联并不重要.正如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
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 所述"兴者,
不必相关,说明可以有联系,也可以无任何关联. 而且《诗经》收录的大多数是民歌民谣,是劳动人 民口头创作的,劳动之余,触物起兴,即兴创作, 所以并不在意是否与下文的关联,这些都是可以 理解的.
当然《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是有着委 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有些不仅有引起下文的作 用,并且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 的用法,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少的部分.《邶 风?终风》以大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比喻丈夫的骄 横暴虐和喜怒无常.《郑风?野有蔓草》清秀妩媚 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 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
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周南?桃天》以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起兴,写出了春天桃花开 放时的美丽氛围,同时也可理解为赞美新娘的美 貌,也可理解为新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兴"既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作 者由客观物象而产生感慨,引起思绪,那么"兴" 中必是有景有情.《周南?关雎》以雎鸠起兴,男子 由河洲上关关对唱的雎鸠,联想到那位美丽贤惠 的采荇少女就是自己称心的伴侣.《淮南子?泰族 训》说:"《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不 乖居也."所谓"不乖居",就是指此鸟雌雄有固定 配偶.雎鸠"不乖居"正体现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 慕与执着追求.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 引发男子思慕"窈窕淑女"情怀的一种客观物象, 男子正是看到此景才产生对女子的爱慕和恩恋
之情.
《诗经》中的"兴"也不一定是在诗歌的开头, 有时也可以在诗歌的中间,如《卫风?氓》在诗歌 的三,四章的开头借助桑叶来起兴,用桑叶由繁 茂到凋落比喻女子容貌的衰退,夫妻爱情的变 化.这其中比和兴的手法又是联合使用,合二为 ——
o
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赋直而兴微,比显 而兴隐."清代吴乔《围炉诗话》认为"比兴是虚句 活用,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 则实句变成死句."南朝钟嵘《诗品序》认为:"若 专用比,兴,患在意深??若专用赋体,患在意 浮."赋,比,兴手法各有不同,它们在诗歌创作
中,往往交相使用,注重情与景的融合,创造美学 :意境.
《秦风?蒹葭》,全诗共三章,均以茂密的芦苇 和露水凝霜起兴,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 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 深秋清晨河边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 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 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 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 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 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邶风?匏有苦叶》描写一位女子在河边等候 情人的情景.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全诗所言之 物,即诗人之所见闻,皆触动其急于求偶者之敏 感,而融合情景为一以出."将见闻之物直言之,
属于赋.但"匏有苦叶""有弥济 所怀之情直抒之,
盈""雉呜求其牡""雍雍呜雁?'旭日始旦"等等, 即系触而生情之景物,明显含有比,兴之意,因此 情景融合,情味悠长.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 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 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而且这些手法在后世的诗 歌创作中一直继承发展着.
【注释】
?《尚书?禹贡》.
(朱熹《诗集传》.
(王应麟《困学纪闻》,
?方玉润<诗经原始》.
(刘勰《文心雕龙》.
(王夫之《夕堂永13绪论》.
?孔颍达《毛诗正义》.
范文四: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作者:郑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8期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高中生的普遍感受。究竟难在哪里,笔者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容易得到提高;论据材料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也可以变得不断丰富。但是,语言平淡乏味、缺乏文采的问题却很难解决。而修辞手法就是“彩凤双飞翼”,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不失为增加文章文采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1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把引用、排比、比喻、对比、反问、衬托等修辞列为积极修辞,认为积极修辞不仅要使人理会,还要使人“感受”,要求语言不仅意思准确、明白,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活泼。
修辞手法对高中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关于修辞知识点的考查,在高考中的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点中都多有涉及,但是学生们大多仅仅从解题的角度出发,去熟练地背记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表达效果,而很少能在自己写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几种自己熟悉的修辞,结果失去了一次使自己文章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作文中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一)引用
“引用”是否修辞,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明确将“引用”列为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常是在文章中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词、成语俗语、寓言故事等,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写文章时一般写的都是自己的话,如果能够插入现成的经典话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2
例如中国的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蕴藉,文采飞扬,如果适当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必将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谈“壮志”,可以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谈乐观豪迈的气概,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古诗词的形式是自由活泼的: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引用的古诗词可以用来拟题,也可以用在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中。
又如一些名言警句,出自权威之口,短小精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引用这些名言警句,自然能够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果引用一些经典例子,则会使文章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如以“友谊”为话题,可以引用“高山流水”、“管鲍分金”的故事,可以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这些例子比我们举同学之间的例子要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
3
排列在一起的修辞。
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如“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如“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如“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排比句可以用在文章开头,先声夺人,也可用在议论文正文的举例中,即通常说的“排例”。如:“蓄势,要有长时间耐心的准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由弱转强,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遂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书写,就池洗砚,使水池变?墨池?,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遂成一代?书圣?。”同样,排比也可用在结尾,增强议论抒情的力量。
(三)比喻
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说: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
4
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如写“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煜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春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多。还如要表现一个女孩的美,光说很美很美,别人可能感觉不到美,但是用人们熟悉的美的事物打比方,就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小轩作词的《东方女孩》:“她的眉呀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她的眼呀眼,好像西湖水含烟;她的唇呀唇,像栖霞山上枫如醉;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相信只要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被“东方女孩”的美丽所陶醉。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5
范文五:《氓》的写作手法
篇一:《氓》教案
《氓》的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分析《氓》中女子的悲惨命运,结合现实探讨她的命运的社会性。
【教学重点】
1.《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教学难点】
1.《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 分析《氓》中女子的悲惨命运,结合现实探讨她的命运的社会性。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与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及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诗经》的相关知识
(一)《诗经》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之源,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一(诗、书、礼、易、乐、春秋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故文学史上把这类诗称为“风体诗”。
2
(二)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三)《诗经》的形式
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四)《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之体,也就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就是诗歌的写作手法。
1.内容
(1)风:指十五国风,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共160篇,诗歌中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诗经》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
(2)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宫廷正乐。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遥的
3
作品。
(3)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曲。
2.手法
(1)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2)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3)兴: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 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比兴是经常连用的。
(五)《诗经》的思想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
2.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
3.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誓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揭露奴隶主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的嘴脸,表达奴隶们对美
4
好生活的向往。
小 雅?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写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表达了思慕、爱恋之情。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课后作业
5
熟读《氓》,梳理文意,把握全诗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氓》的故事情节。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诵,正字音。 氓之蚩蚩 chī 匪我愆期 fēi qiān将子无怒 qiāng 乘彼垝垣guǐ yuán 载笑载言 zài 尔卜尔筮 shì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xū shan 犹可说也 tuō 自我徂尔 c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shāng jiān cháng
士也罔极wǎng 靡室劳矣 mǐ 夙兴夜寐 sù mai 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 xí pàn
2.学生齐声朗诵,思考: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
6
最终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爱情悲剧。
三、梳理文本
第一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 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有个青年笑嘻嘻地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来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定为婚期吧~
第二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文: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著草占卜,结果很吉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我的嫁妆搬到你家。
第三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文: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7
第四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 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的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有二心。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第五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
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讥笑我。我静下心来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第六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却使我产生怨恨。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么欢乐,有说有笑是那样的开心。当年的誓言是多么的诚恳。不想现在却变了心。违反誓言不念情,那就让这场爱情了结了吧~
三、理清全文结构
8
四、课堂小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五、课后作业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2.分析《氓》中女子的悲惨命运,结合现实探讨她的命运的社会性。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作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探究全诗的主旨及分析《氓》中女子的悲惨命运,结合现实探讨她的命运的社会性。
篇二:《诗经——氓》教案
《诗经——氓》教案
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和她是故事中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
9
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二、知识积累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
10
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简介《氓》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可以自由恋爱。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女主人公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诗人借被弃回娘家后女主人公口吻写下了《氓》这首诗。这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三、文本解读
1.听《氓》的配乐录音带,要求学生给个别字词注音。
2.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二二节拍)。
3.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女子自述其婚恋悲剧:诗的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
11
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的结婚了。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暂时中断叙述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
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恨、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
12
脆明了的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4.自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学生阐述,教师加以引导形成板书)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婚后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5.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故事情节) (感情基调)
13
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 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6.在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出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诵读情况
二、合作探究
1.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拿布换丝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3.女主人公源于感情的变化,她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
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
14
来很老实,但实际上却是个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
利的坏家伙。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人对他来说是劳动力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勤劳、能干、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辱,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地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身上的另一面。
5.探究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分析: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探究这两处比兴手法的好处。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
15
样就避免了叙
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1)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貌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2)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得勤劳。
三、《氓》的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1)男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当年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然而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
(2)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恋爱时,“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容的梦。他来
16
得匆忙,连媒人也没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盼望,不见其人,”我”眼泪簌簌地掉下来,而一见其人“载笑载言”无比欢喜;然而结婚后,尽管“我”任劳任怨,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可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始乱终弃~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
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诗人成功得运用了边叙述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对于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再恰当不过了。例如,当她叙述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抒发了她后悔、痛苦的情感;而当她叙述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忍不住怨恨地骂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
3.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课堂拓展
1.《氓》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画卷,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女子在古代的地
17
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2.表示年龄的词语。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指古代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成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五、课后反思
篇三:《氓》的教学设计
《氓》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氓》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
18
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学生表达能力虽不强,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源头,其艺术表现手法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影响很大。因此教学重点应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使Www.CSpeNgbO.com 蓬勃范文网:《氓》的写作手法)学生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作用就必不可少。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从而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9
1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20
一、导入:提问《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指名朗读
三、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五、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
六、艺术手法。
重点: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
21
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七、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八、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22
婚变——沉痛、怨恨
决绝——清醒、刚强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等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2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
禁食与欢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