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模仿、借鉴、创新——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的关系
模仿、借鉴、创新——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
的关系
模仿,借鉴,创新
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的关系
0张金朔夏翠柳
中国现代文学是西方文明这个大海
盗对中国传统文化强行亲和之后的私生
子,它受孕于1840年前后(通常所谓中
国近代文学的开端),诞生的标志就是
“五四”文学革命的爆发(近代文学与
现代文学的分界).所以,从这个意义
上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每一种文体形
式的现代化建设,从开端,发展到成
熟,无不与对外闺文学的吸收和改造相
关联.自由体新诗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
由模仿到借鉴,创新而走向成熟的芨
展道路,在象征派诗歌的发展中表现的
较为典型我以李会发和戴望舒的创作
为例,对象征派诗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作一个粗略的阐述,以说明中国新诗与
西方诗歌的关系.
象征派诗歌艺术上的追求是:(1)诗
意的朦胧.(2)艺术手法的奇特.如:追
求”暗示”手法.追求意境”契合”和
诗句的跳跃;而象征派诗歌内容上主要
表现诗人的自我感受,意志和追求.它
是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
妙的内心世界.因而,往往使诗歌晦涩
难懂,使读者如入迷宫.
象征派诗歌传入我国是在二十世纪
二年代.i925年,李金发诗作的发
表,标志着象征派诗歌在中国的形成.
而这时的象征派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不过
是对法国象征派诗歌的模仿.
我们来看李金发的早期创作.
李金发曾留学法国,直接吮吸了法
国象征派诗歌的乳汁.他崇拜地称波特
莱尔和魏尔伦为”我的名誉老师”.所
以,他的早期诗追求”忧郁美”,使他
的诗笼掣在悲哀情调巾;他也追求诗歌
的神秘朦胧,致使许多诗晦涩费解.这
与法国象征派主张的把诗写成”诗
谜”,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简单模仿很
难被中国大多数读者接受.
李金发第一’首较有影响的诗《弃
妇》,就是这样的作品余诗笼罩在悲
哀情调中,这悲哀是弃妇的感受,也是
诗人的感受.然而,诗太难懂了,读者
要费儿番周折才有可能体会到少许.
李会发回国后的诗,就仅仅不再是
模仿了,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写进了适
合中国读者的较明朗的东两.爱情诗
《一个简单的故事》,景物诗《故乡》
等都因写山了真实而传神的爱情和对故
乡风物的眷恋,而使他的诗在阴郁,艨
胧之外出现了一抹亮色.
象征派诗歌真正走向成熟,是由戴
望舒大胆地进行了创新之后才出现的.
戴望舒的诗已经不再是对西方象征
诗的简单模仿,在借鉴象征诗的手法的
同时,他注意与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优
点相结合,并且在诗歌内容上也表现现
代人的现代情感和生活,使象征诗逐步
走向成熟.
这一走向成熟的过程是这样的:
戴望舒早在卜年代后期就开始了
对象征诗的创新和改造.朱自清就说:
“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
派的诗.他也注意整齐的音节,但不是
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
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也有颜色,但
不想冯乃超那样浓.他是把捉那幽微的
精妙的去处.”(朱自清:《中国新文
学大系-诗集?导言》)
早期代表作《雨巷》就是这样的.
《雨巷》全诗恍惚朦胧的意境.通过意
象暗示愁怨的情绪,体现了象征诗的基
本特点.同时这首诗又有古诗词”丁香
空结雨中愁”的韵味,这是对古典诗歌
意蕴的明显的继承和对自由体新诗意境
的开拓.这首诗刻意追求音乐性,运用
贯穿全诗的叶韵.首尾诗节的回环,主
要意象的重复,形成抑扬顿挫的重叠和
音节的流动,使全诗荡漾着淅淅沥沥的
雨声,笼罩着凄婉迷惘的愁绪,从而最
大限度地体现了新诗音乐性的特点.
《雨巷》之后.戴望舒进而追求新
诗的散文美,写出了以情绪的节奏为骨
髓的心声,真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表现了对象征诗的勇敢的探索和创
新.如四十年代创作的《我用残损的手
掌》,诗意明朗.格调高亢;诗篇用象
征的手法,口语化的自由体诗.预言解
放区将给民族复兴带来希望.他的诗不
但在艺术上,而且从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上看都远远超过了李金发的尝试,达到
了象征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并为中国
新诗的成熟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金朔夏翠柳,河北省邢台市
桥东区楼下道邢台学院南院)
原因,由此得到了巧妙的暗示.
从卜面的例析可以看出,间接描写可以把人物描写和环
境描写纳入事件发展的轨道,赋予描写以流动感:而通过某
种描写内容暗示,还可以同时涉及两种描写内容,可谓一箭
双雕,耐人寻味.
存文学创作中,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往往结合使用,即
为间接侧面描写,这样就可以同时兼有两种不同描写方式的
长处.《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中有…个场面描写,就借
助了间接侧面描写的方式:
在死亡的威胁F,袁和更加热爱生活.她去学骑车,去
学滑雪.在那大雪覆盖的银色世界里,路边的房屋和松林都
埋在白雪之中,她简直像置身在童话甩一样惊喜.她滑过山
坡,滑过松林.夕阳的余辉,正在树梢上欢快地跳跃,把林
2006o2
子里墨绿的松树映照得绚丽多彩.四周是那样宁静,只听见
滑雪板穿过积雪,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像音乐一样的美妙.
她第次感到自己离大自然是这样近,近到可以听见大自然
的呼吸……
这个场面中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均通过袁和的视线,这
是间接描写;这些描写无一不饱含着袁和经过残酷而剧烈的
心灵搏斗,终于战胜死亡的威胁而获得超脱的独特感受,因
而很好地烘托了袁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昂扬奋发,积极
进取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无比热爱,这又是对袁和的侧面描
写.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再加.卜轻松中使人感到沉重,美妙
中使人感到悲壮的行动描写和心理分析,难隆会产生催人泪
F的艺术力量.
(陈元勋,福建省仙游师范学院)
范文二:青岛的借鉴与创新
转方式、调结构——青岛的借鉴与创新
郭先登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青岛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内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突出快、好、调、高、低、新等六大特征。
2009年5月中下旬,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分成三组对全国相关省市区进行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实地调研,笔者有幸参加了部分省的实地调研,通过现场感受和调研组的交流,感到有若干经验值得青岛市认真借鉴,并在借鉴中不断创新转方式、调结构的操作模式。
一、青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各个区域正通过不同途径和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气魄之大、速度之快、规模之宏,令人耳目一新,很值得借鉴。
浙江省确立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新理念,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浙江省以沿海经济发展带建设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等四大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浙江提出实施三大工程,即: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包括千家重点企业节能推进工程、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推进工程、装备制造业振兴推进工程、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建筑节能推进工程、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工程、商业及民用节能推进工程、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工程、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程;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包括城镇建设节地工程、工业建设节地工地、住宅建设节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地工程、农村建设节地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实施环境保护八大工程,包括污染减排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程、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程、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生态创建工程。
江西省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新理念,站在低碳经济发展最前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所在。江西省作为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发表 《南昌宣言》的诞生地,是中国最早发展低碳经济的区域,他们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概念,唱响了世界,使江西站在了低碳经济发展最前沿。
江西为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战略发展目标,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中提出“三条红线”不能碰,即: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能引进。同时对投资项目做到“七个不准”:在江河水源核心保护区内,不准开办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在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有任何水排污口;在城市主要生活区,不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和上马高超分贝的项目;在风景名胜区内,不准有有碍景观的项目和建筑;在开采区,不准乱开采,防止影响景观;在任何林区,不准砍伐阔叶林;不准随意向鄱阳湖湖区排放污水,特别是湖边规模化养殖地,要防止污染。
建设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打造成一张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国家名片”。为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三区一平台”,即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江苏省从多年重点发展模式整体上转入优化发展模式,这样就从根本上彻底摆脱旧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江苏特点的全域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之路。
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了 “环保优先”的口号,并且把环保优先与富民优先、科教优先和节约优先一起列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主要指导思路。太湖治理成为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和缩影。在太湖治理中,实施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重拳齐下的“四突出”发展战略。一是突出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围绕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二是突出推进火电脱硫工程建设。三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将产业结构“调轻、调高、调优”作为污染减排的突破口,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污染减排紧密挂钩。四是突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全省开展“六查一提高”环境执法专项行动。按照“专家进驻诊断
指导、污染治理一厂一策、废水处理一厂一管”的模式,对重点园区开展专项整治。据统计,“十一五”期以来,江苏省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完成总量减排指标的省份。
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实施高端产业科学布局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临港产业带。
实施高端产业科学布局战略,其重点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及成套设备制造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在石化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材料,培育形成若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大连、营口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移动通信等电子信息产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葫芦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承接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物流业,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和运输网络,支持发展重点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提高增值电信业务、软件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支持做大做强一批现代大型商贸企业;在现代农业方面,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果品、花卉等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产业生产加工基地。 沈阳经济区是我国唯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实验内容的综改区,最突出的一项成果就是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继续提供示范典例。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后,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和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但在世界金融危机袭来之际,广东省的决策层发现“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话语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潜藏着巨大风险。为此,2008年5月广东省开始实施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发展战略,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土地和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双转移”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争取“加工贸易转内销”的试点,另一方面,实施了“广货全国行”,第一次从原来的朝南坐北变成了朝北坐南。
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珠三角《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要求广东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转方式、调结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2010年,广东省在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又加快实施“双提升”发展战略,即全力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以重点建设100个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0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100个现代农业项目、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载体,建设竞争力强、结构优化、集聚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双提升”发展战略的突出特征是,“宁可暂时牺牲发展速度,坚决不保护落后生产力”。为此,首先以建设广州、深圳两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标志,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园区;创建珠海、中山、佛山、惠州等一批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形成全省高新区均衡发展的格局。其次,发展高端创新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紧跟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积极培育新一代通信、互联网、新型电子元器件、特种功能材料、可再生清洁能源、海洋装备、航空航天等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以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主动力,使区域从政策的“洼地”和投资的“盲区”转变成为国家战略高地和产业转移的聚集地,走上了转方式、调结构,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安徽省转方式、调结构突出成果之一是,使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九市和59个县(市、区)的皖江城市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展示着安徽省多年来实施的“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战略所取得的重大实质性进展。
二、青岛在借鉴中的创新
青岛作为山东省位处首位度的城市,党和国家明确要求青岛加快发展;800万市民也渴望城市实现加快发展。青岛如何在借鉴中创新发展呢?
突出“快”字,做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一硬仗,真正实现在短期内使青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庄严承诺。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精髓就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生产力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追求意愿,不失时机地推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双加快”(加快发展、加快改革)发展战略。 “双加快”发展战略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石,其伟大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框架,成为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全局指导一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思路。
世界已经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今天继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面对的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多极发展的新局面,从容应对的唯一选择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双加快”发展战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一硬仗。我们在有关省市的调研中,直观的感受到几乎所有的决策者都把“快”放到了决策的首位。显然,青岛市做出的“在短期内,使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是顺应经济历史发展潮流的,是800万青岛市民义无返顾的选择,离开了这种选择,将会使城市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
突出“好”字,牢牢坚持“好”字当头,在“快”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青岛以“快”为指导方针,做出“在短期内,使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决策,同时牢牢坚持“好”字当头,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创新思维。为此,要高度重视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统筹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突出建设“绿色青岛”,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把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让生态建设与城市新区建设和谐相融,加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从根本上破解生态建设“一次性难题”。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继续下大力气治理空气质量,加强绿化美化,努力扩大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提升青岛的环境质量。统筹生态建设与产业规划实施,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大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青岛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成都市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由概念规划变为实践的操作,很可以为青岛所借鉴。青岛可以充分利用拥有中国城市最长海岸线和多港湾的地理优势,通过立体交通形成大出行网络,实现“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真正形成全域城乡统筹组团布局发展模式;以“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为组团连接的显著特点,使青岛的海岸线全域成为生态岸线、经济岸线、生活岸线,使青岛的新城区充分体现出规划高标准、建设新概念、产业高端化、形象国际化,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使青岛成为最适宜人居住与发展的海滨城市。
突出“调”字,以新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新结构。
突出“调”字,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城市经济结构,突出建立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新结构。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创新与转型,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现阶段青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创新点是,以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以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以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行业。
青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落脚点是:一是新能源产业重点扶持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海洋能源、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成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集群。二是新材料产业重点扶持碳纤维、离子膜、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培育聚氨酯、有机氧、有机硅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新医药产业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海洋医药、新型医疗器械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培育新型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四是新信息产业重点扶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平板显示器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突出“高”字,联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全力打造半岛高端产业基地,建立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高端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的标志性产业,青岛特别要学习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导,加快推进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德阳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中国最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世界最大型的铸锻钢制造基地,提高发展核心竞争力和抢占发展制高点。青岛突出“高”字,就要加快建立高端服务业基地,其主体内容包括以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金融业、电信业、综合商贸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医疗保健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环境管理和旅游业等十大服务业;加快建立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其主体内容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与环保产业关联度超过0.5的产业,以及走高端化的传统优势产业与产品。
突出“低”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运行体系。
世界与中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是能源与环保;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和现代城市、现代企业的共同选择。世界城市发展潮流表明,现代化城市的等义词是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是文明的最高境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首要课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建设低碳城市之路。
青岛建设低碳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确立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主体的新理念,以建立低碳经济运行体系为战略目标,完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完善企业清洁生产体系;加快研发替代能源资源,
全力推进发展清洁能源。要通过制度和奖罚措施,促使企业成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要抓住企业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结构节约化,推进单位产出所需能源、资源消耗逐步下降;巩固已经形成的清洁生产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以提高能效;优化产品结构,降低高碳产品比重。
突出“新”字,认真借鉴广东省和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城市创新体系的经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强化高新区建设,建立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
青岛的企业特别要认真研究广东省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他们从早期的“腾笼换鸟”到后来的“双转移”,再到2009年提出“双提升”,发展模式已从最初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转向“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从“广东制造”向 “广东创造”、“广东创新”转变,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预测全省高新区将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和重大原创性产品,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开放型区域创新集群。
青岛高新区及相关园区特别要认真研究天津滨海高新区的经验,他们建立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群的一整套创业创新和产业培育体系,将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积极抢占制高点。目前,天津高新区全力打造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形成了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现代服务业等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青岛突出“新”字,就是要在多领域、多层次,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为主体,以高新区为“第一孵化器”,形成海尔、海信等多个“企业慧谷”,联合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院所、名校名企、管理机构等,建立起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
范文三:[精品]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摘 要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沉淀,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在现阶段的文化建设中有效继承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促进石油企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石油 企业文化 继承借鉴创新 思考 前言 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站在时代的角度、全球的高度对文化建设进行充分的继承、借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帮助和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掌握适用于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和本领,运用、推广与发展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新技术方法,从而推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培养、造就与壮大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高、管理意识强、善于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发展战略思考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队伍。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史 1.我国的石油工业已经走过了60年,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也使石油企业管理经受了各种经济形态的实践锻炼和提高,推动了各个时期石油生产的发展,满足了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对石油工业的需求,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管理经验。进入21世纪,中石油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于2003年提出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在对“大庆精神”进行了合理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时代背景下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战略,提出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等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上升到影响公司经营理念的核心高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子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高度战略指导意义的新时期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潜在的生产力和灵魂,是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实施、累积并且经过筛选提炼而成的。大庆油田成立的最初阶段,大庆人民以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造了大庆的斐然成绩,革命精神包括:“三老四严”、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作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中石油体制改革制度包括“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成为新时期的大庆精神,成为石油企业的先进文化。与此同时,还引领中国百万中央企业石油人,发扬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按照党和国家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3.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文化因素、精神因素、价值观因素等正在现代化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石油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陕西石油等等。其中许多宝贵资料也是值得其它石油企业借鉴和学习。如中石化振兴石化“爱我中华”的企业精神;“服务社会、发展企业、造福员工、贡献国家、回报股东”的企业宗旨,“诚信、竞争、规范、开放”的经营理念,“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经营战略,“股东回报最大化、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宗旨,“内部紧密化、外部市场化”的经营准则,“各得其所、永不满足”的激励机制,《中国石化员工手册》等。中海油的经营理念:我们必须做得更好,COSL标志设计及标志的解释意义等。只要是好的措施和经验。无论是哪个石油企业,都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精髓,都值得我们加以传承和弘扬。 (二)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逐渐暴露出许多瓶颈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现阶段的弊端还表现在形式化,企业文化建设成为表现领导工作业绩的砝码和形式,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实际的充分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提出了许多空口号、大口号、虚口号,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甚至激起企业员工的反感,没有起到企业文化应有的凝聚性、指导性作用。 2.企业文化建设大局观念较差。某些石油企业现阶段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局部化的、无组织化的混乱状态,不能够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结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合,导致文化建设成果不具有实用价值。 3.企业文化建设特色不强。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石油企业特色不强,企业文化内容过于宽泛,脱离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4.企业文化外部环境影响大。石油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受社会制约因素较多,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导向的影响,这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 二、石油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借鉴 (一)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 借鉴,《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见,故借镜以观形。”比喻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种文化创新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1.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4.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1.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石油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借鉴 1.继承石油企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质变的基础。在长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充分继承和思考,尤其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非常紧密的那些优秀企业文化,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同时,西方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方式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有力补充,尤其是在企业人文关怀方面的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更值得我国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充分借鉴。 2.建设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吸收传统石油企业文化的精华。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发扬并继承中华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企业家包括国内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坚忍不拔、勤俭敬业、诚实守信、锐意进取的精神)分不开。新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并且成为产油大国,这与默默奉献、艰苦创业的石油人精神密不可分。这些精神财富对我们开创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特别是发展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3.西方企业所倡导的企业老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员工终生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先进文化理念,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大力学习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变革,对于石油企业参加新一轮的竞争,培育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石油企业只有重视借鉴和吸收这些新型企业文化中先进的管理思想,保持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才能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成为在全球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三、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创新的道路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有所成就,实现石油企业的全面管理创新,必须同时从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创新,这样才能提升石油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实现快速发展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这种创新包括多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的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石油企业领导人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提高全体员工的理念创新意识。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着很大的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1.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息息相关。目前石油及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和改制,实际上是石油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过程。 2.技术发展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制度的形式落实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共识,但这种建设制度目前已经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必须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制度进行有效创新,才能为文化建设的创新提供可靠保证。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其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他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两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4.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应强化“管理创造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要求每一位员工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入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中出精,小中见大。 5.企业文化建设是由一项项具体的管理措施实现的,因此必须对具体的文化建设措施进行有效创新,以新方法促生新成果。重组改制以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及潜能的发挥,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渗透石油企业新的管理理念,如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在继承“四个一样”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出“四个不一样”,即“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管理好坏待遇不一样、技能强弱岗位不一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样、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充分体现了石油企业文化已经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二)石油企业职工的职工
建立以价值为准的分配奖励制度。分配和奖励必须要以创文化
造的价值为标准,最高的标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技能,分配奖励制度要注重无形的智力形态劳动的价值作用,向创造性劳动倾斜,其强度要和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鼓励员工刻苦钻研,练绝招,干绝活,使企业占领市场有独到的本领。 (三)面向互联网的工业文化 积极对企业涌现出的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劳模等先进典型,要在互联网(微信、微博)大力宣扬、形成企业的的一张文化名片,提升油田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企业典型做法、好经验,展示油田履行“三大责任”成果,塑造勇担社会责任的国有大型企业形象,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四、结论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坚持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为本,结合油田实际,继承发展“高效率快节奏只争朝夕、创一流上水平开拓创新、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识大体顾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逐步精心培育在全石油行业乃至全国能有影响力油田品牌文化体系,树立企业以文化铸魂、以文化聚力,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三融合、三统一总基调,开拓创新,再铸辉煌,构筑石油企业发展固不可催的文化基石,为中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文化源泉~
范文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和探索.doc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和
探索
摘 要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沉淀,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在现阶段的文化建设中有效继承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促进石油企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石油 企业文化 继承借鉴创新 思考
前言
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站在时代的角度、全球的高度对文化建设进行充分的继承、借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帮助和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掌握适用于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和本领,运用、推广与发展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新技术方法,从而推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培养、造就与壮大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高、管理意识强、善于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发展战略思考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队伍。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史
1.我国的石油工业已经走过了60年,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也使石油企业管理经受了各种经济形态的实践锻炼和提高,推动了各个时期石油生产的发展,满足了各个
时期国民经济对石油工业的需求,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管理经验。进入21世纪,中石油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于2003年提出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在对“大庆精神”进行了合理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时代背景下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战略,提出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等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上升到影响公司经营理念的核心高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子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高度战略指导意义的新时期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潜在的生产力和灵魂,是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实施、累积并且经过筛选提炼而成的。大庆油田成立的最初阶段,大庆人民以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造了大庆的斐然成绩,革命精神包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作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中石油体制改革制度包括“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成为新时期的大庆精神,成为石油企业的先进文化。与此同时,还引领中国百万中央企业石油人,发扬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按照党和国家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3.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文化因素、精神因素、价值观因素等正在现代化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石油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陕西石油等等。其中
许多宝贵资料也是值得其它石油企业借鉴和学习。如中石化振兴石化“爱我中华”的企业精神;“服务社会、发展企业、造福员工、贡献国家、回报股东”的企业宗旨,“诚信、竞争、规范、开放”的经营理念,“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经营战略,“股东回报最大化、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宗旨,“内部紧密化、外部市场化”的经营准则,“各得其所、永不满足”的激励机制,《中国石化员工手册》等。中海油的经营理念:我们必须做得更好,COSL标志设计及标志的解释意义等。只要是好的措施和经验。无论是哪个石油企业,都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精髓,都值得我们加以传承和弘扬。
(二)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逐渐暴露出许多瓶颈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现阶段的弊端还表现在形式化,企业文化建设成为表现领导工作业绩的砝码和形式,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实际的充分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提出了许多空口号、大口号、虚口号,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甚至激起企业员工的反感,没有起到企业文化应有的凝聚性、指导性作用。
2.企业文化建设大局观念较差。某些石油企业现阶段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局部化的、无组织化的混乱状态,不能够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结合,导致文化建设成果不具有实用价值。
3.企业文化建设特色不强。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最普遍的问
题就是石油企业特色不强,企业文化内容过于宽泛,脱离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4.企业文化外部环境影响大。石油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受社会制约因素较多,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导向的影响,这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
二、石油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借鉴
(一)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 借鉴,《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见,故借镜以观形。”比喻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种文化创新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1.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4.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
主义”等错误思想。 1.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石油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借鉴
1.继承石油企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质变的基础。在长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充分继承和思考,尤其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非常紧密的那些优秀企业文化,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同时,西方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方式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有力补充,尤其是在企业人文关怀方面的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更值得我国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充分借鉴。
2.建设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吸收传统石油企业文化的精华。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发扬并继承中华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企业家包括国内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坚忍不拔、勤俭敬业、诚实守信、锐意进取的精神)分不开。新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并且成为产油大国,这与默默奉献、艰苦创业的石油人精神密不可分。这些精神财富对我们开创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特别是发展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3.西方企业所倡导的企业老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平等的人际关
系以及员工终生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先进文化理念,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大力学习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变革,对于石油企业参加新一轮的竞争,培育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石油企业只有重视借鉴和吸收这些新型企业文化中先进的管理思想,保持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才能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成为在全球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三、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创新的道路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有所成就,实现石油企业的全面管理创新,必须同时从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创新,这样才能提升石油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实现快速发展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这种创新包括多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的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石油企业领导人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提高全体员工的理念创新意识。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着很大的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1.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息息相关。目前石油及石化集团
正在进行的重组和改制,实际上是石油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过程。
2.技术发展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制度的形式落实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共识,但这种建设制度目前已经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必须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制度进行有效创新,才能为文化建设的创新提供可靠保证。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其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他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两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4.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应强化“管理创造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要求每一位员工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入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中出精,小中见大。
5.企业文化建设是由一项项具体的管理措施实现的,因此必须对具体
的文化建设措施进行有效创新,以新方法促生新成果。重组改制以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及潜能的发挥,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渗透石油企业新的管理理念,如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在继承“四个一样”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出“四个不一样”,即“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管理好坏待遇不一样、技能强弱岗位不一样、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充分体现了石油企业文化已经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二)石油企业职工的职工文化
建立以价值为准的分配奖励制度。分配和奖励必须要以创造的价值为标准,最高的标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技能,分配奖励制度要注重无形的智力形态劳动的价值作用,向创造性劳动倾斜,其强度要和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鼓励员工刻苦钻研,练绝招,干绝活,使企业占领市场有独到的本领。
(三)面向互联网的工业文化
积极对企业涌现出的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劳模等先进典型,要在互联网(微信、微博)大力宣扬、形成企业的的一张文化名片,提升油田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企业典型做法、好经验,展示油田履行“三大责任”成果,塑造勇担社会责任的国有大型企业形象,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四、结论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坚持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纲要》为本,结合油田实际,继承发展“高效率快节奏只争朝夕、创一流上水平开拓创新、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识大体顾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逐步精心培育在全石油行业乃至全国能有影响力油田品牌文化体系,树立企业以文化铸魂、以文化聚力,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三融合、三统一总基调,开拓创新,再铸辉煌,构筑石油企业发展固不可催的文化基石,为中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文化源泉~
范文五: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思
考和探索
摘 要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沉淀,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在现阶段的文化建设中有效继承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促进石油企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石油 企业文化 继承借鉴创新 思考
前言
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站在时代的角度、全球的高度对文化建设进行充分的继承、借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帮助和鼓励企业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掌握适用于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和本领,运用、推广与发展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新技术方法,从而推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培养、造就与壮大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高、管理意识强、善于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发展战略思考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队伍。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史
1.我国的石油工业已经走过了60年,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也使石油企业管理经受了各种经济形态的实践锻炼和提高,推动了各个时期石油生产的发展,满足了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对石油工业的需求,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管理经验。进入21世纪,中石油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于2003年提出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在对“大庆精神”进行了合理继承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时代背景下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战略,提出了“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等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上升到影响公司经营理念的核心高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子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高度战略指导意义的新时期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潜在的生产力和灵魂,是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实施、累积并且经过筛选提炼而成的。大庆油田成立的最初阶段,大庆人民以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造了大庆的斐然成绩,革命精神包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作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中石油体制改革制度包括“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成为新时期的大庆精神,成为石油企业的先进文化。与此同时,还引领中国百万中央企业石油人,发扬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按照党和国家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3.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文化因素、精神因素、价值观因素等正在现代化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石油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陕西石油等等。其中许多宝贵资料也是值得其它石油企业借鉴和学习。如中石化振兴石化“爱我中华”的企业精神;“服务社会、发展企业、造福员工、贡献国家、回报股东”的企业宗旨,“诚信、竞争、规范、开放”的经营理念,“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经营战略,“股东回报最大化、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宗旨,“内部紧密化、外部市场化”的经营准则,“各得其所、永不满足”的激励机制,《中国石化员工手册》等。中海油的经营理念:我们必须做得更好,COSL标志设计及标志的解释
意义等。只要是好的措施和经验。无论是哪个石油企业,都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精髓,都值得我们加以传承和弘扬。
(二)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逐渐暴露出许多瓶颈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现阶段的弊端还表现在形式化,企业文化建设成为表现领导工作业绩的砝码和形式,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实际的充分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提出了许多空口号、大口号、虚口号,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甚至激起企业员工的反感,没有起到企业文化应有的凝聚性、指导性作用。
2.企业文化建设大局观念较差。某些石油企业现阶段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局部化的、无组织化的混乱状态,不能够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结合,导致文化建设成果不具有实用价值。
3.企业文化建设特色不强。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石油企业特色不强,企业文化内容过于宽泛,脱离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4.企业文化外部环境影响大。石油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受社会制约因素较多,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导向的影响,这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
二、石油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借鉴
(一)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 借鉴,《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见,故借镜以观形。”比喻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
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种文化创新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1.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4.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1.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石油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借鉴
1.继承石油企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质变的基础。在长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充分继承和思考,尤其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非常紧密的那些优秀企业文化,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同时,西方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方式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有力补充,尤其是在企业人文关怀方面的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更值得我国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充分借鉴。
2.建设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吸收传统石油企业文化的精华。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发扬并继承中华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企业家包括国内和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坚忍不拔、勤俭敬业、诚实守信、锐意进取的精神)分不开。新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并且成为产油大国,这与默默奉献、艰苦创业的石油人精神密不可分。这些精神财富对我们开创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特别是发展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3.西方企业所倡导的企业老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员工终生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先进文化理念,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大力学习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变革,对于石油企业参加新一轮的竞争,培育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石油企业只有重视借鉴和吸收这些新型企业文化中先进的管理思想,保持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才能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成为在全球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三、现代石油企业文化创新的道路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有所成就,实现石油企业的全面管理创新,必须同时从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创新,这样才能提升石油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实现快速发展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这种创新包括多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的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石油企业领导人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提高全体员工的理念创新意识。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着很大的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1.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息息相关。目前石油及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和改制,实际上是石油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过程。
2.技术发展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制度的形式落实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共识,但这种建设制度目前已经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必须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制度进行有效创新,才能为文化建设的创新提供可靠保证。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其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他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两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4.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应强化“管理创造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要求每一位员工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入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中出精,小中见大。
5.企业文化建设是由一项项具体的管理措施实现的,因此必须对具体的文化建设措施进行有效创新,以新方法促生新成
果。重组改制以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及潜能的发挥,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渗透石油企业新的管理理念,如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在继承“四个一样”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出“四个不一样”,即“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管理好坏待遇不一样、技能强弱岗位不一样、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充分体现了石油企业文化已经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二)石油企业职工的职工文化
建立以价值为准的分配奖励制度。分配和奖励必须要以创造的价值为标准,最高的标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技能,分配奖励制度要注重无形的智力形态劳动的价值作用,向创造性劳动倾斜,其强度要和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鼓励员工刻苦钻研,练绝招,干绝活,使企业占领市场有独到的本领。
(三)面向互联网的工业文化
积极对企业涌现出的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劳模等先进典型,要在互联网(微信、微博)大力宣扬、形成企业的的一张文化名片,提升油田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企业典型做法、好经验,展示油田履行“三大责任”成果,塑造勇担社会责任的国有大型企业形象,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四、结论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坚持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为本,结合油田实际,继承发展“高效率快节奏只争朝夕、创一流上水平开拓创新、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识大体顾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逐步精心培育在全石油行业乃至全国能有影响力油田品牌文化体系,树立企业以文化铸魂、以文化聚力,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三融合、三统一总基调,开拓创新,再铸辉煌,构筑石油企业
发展固不可催的文化基石,为中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
竭的文化源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模仿、借鉴、创新——中国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