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故事
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故事
亲爱的孩子们:学完第二单元的教材~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吧:我们知道了游子的心中~家乡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魂牵梦绕的地方。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特别是《梅花魂》中对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这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英魂。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吗,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得人~他们的评个令人敬仰:现在老师就再来认识几位具有铮铮铁骨、刚强不屈的有气节的中国人:如:西汉时期的苏武~受尽屈辱19年~爱国之心永不变。
宋朝大臣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四年中更是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日英雄赵一曼:“毒性拷打何所惧~民族气节显忠魂。”她被敌人杀害时才只有31岁。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曾经这样说道:“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在解放前夕~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粮”。随着《故事爷爷讲故事》的声音~让我们用心聆听:
首先给大家提供一个网站:故事爷爷讲故事
这个网站里有很多故事~有英模故事~科学家的故事~领袖的故事等。。。你们可以有更多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了。
岳飞[宋],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
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丁汝昌,1836-1895,字先达~号禹廷~安徽省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饱受贫困的煎熬~18岁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后随程学启投到湘军曾国荃部下~官拜千总。1862年受李鸿章赏识~被编入淮军“铭”字营~授参将之职~指挥马队。1874年因他的三营马队被裁撤~遂解甲归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虽是陆军出身~对近代海军一无所知~但他好学嗜读~虚心求教~克尽职守~任劳任怨~北洋水师在他的统带之下~面貌焕然一新。黄海海战时~他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不肯下舱裹伤~始终坐在甲板上督战。威海卫之战时~他面对敌人的诱降和部分反动官员的胁迫~坚贞不屈~誓死抗敌~最终服鸦片殉国。
苏武牧羊
苏武~西汉武帝时中郎将。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任苏武为汉朝正使~护送匈奴使节回国。苏武到达匈奴完成皇命后正准备起程回汉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缑王和汉朝叛使卫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划叛乱~准备联络卫律投降匈奴时所带来的原汉朝兵将~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虞常十分忠心于汉朝~痛恨卫律叛国求荣的可耻行径~苏武和张胜出使匈奴~虞常很高兴~虞常在汉朝时就和张胜经常来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张胜说:“听说汉武帝十分痛恨叛国的卫律~我可以暗地里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万一我出现不测~希望你回汉后能够照顾他们。”张胜同意了虞常的计谋~并给了虞常一些钱物~支持虞常的行动。不料虞常被人告发~单于发兵追捕~缑王等人被杀~虞常被活捉。
1(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
2(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3(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6(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
7(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吃“ 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
8(梅兰芳:
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苏武被单于扣留,软硬兼施不肯臣服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
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事件发生在1948,那时离2战结束已经3年了,正是国共内战时期.
1947年,美国宣称受到共产党的强大威胁,意图在亚洲建立其势力范围,于是"对日占领政策是扶植强有力的日本.."美国的扶日政策出台,这对亚洲的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正是美国的庇护,日本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不象德国消灭的彻底,留下今天小日本死不悔改的嚣张现状.
由于美国的"扶日"政策,中国国内迅速的组织了反对美国扶日的运动.发起人是吴涵.1948年6月,朱自清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同年8月,朱自清由于胃病和饥饿去世.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古代读书人的骨气和气节是我们这些伪读书人望尘莫及的.如果我们的反日能做到朱自清的一点点,何愁不成?偏偏喊口号的多,做实事的少.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 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范文二:民族气节的人物7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民族气节的人物的资料7篇,希
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
《苏武庙》教学设计
颍上县半岗镇中心学校 王顶义
【目标设计】
1、学生能够领悟苏武忠君爱国,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品质。
2、学生能够了解古诗中对仗的巧妙和作用。
3、学生熟读成诵并且默写下来。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悟苏武的民族气节。
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对仗手法的妙处。
【方法设计】
1
1、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措施。
【课前准备】
下载《苏武庙》相关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苏武庙》。我们班谁能说说苏武这个人是谁,你知道关于苏武的那些故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开背投电视,播放苏武牧羊的课件。
教师最后明确:苏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以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品质著称于世。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不让他回国。匈奴采取多次方法劝降,逼降,但苏武不为所动,坚贞不屈。后来他被流放到匈奴境内的北海野外放牧,十九年后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而返回汉朝。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是900年后唐朝诗人温庭筠在一次瞻仰苏武庙后抚今追昔的凭吊之作。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温庭筠其人。(背投电视播放温庭筠的课件)
那么,温庭筠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评价苏武这位古代人物的呢,诗中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2
二、初读诗歌 扫清朗读障碍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任务:
1、看看这首诗有没有生字,
2、自己在朗读停顿上和同桌意见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请提出。
教师对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明确。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基本上是二二三式。
请学生分男女生、分上下句齐读诗歌。再做一个对调。再次齐读。
三、再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一)请同学们细读诗歌,对词语、句子有不懂的地方先与同桌讨论,意见不一的请做出记号,准备马上提问。
(二)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对多数同学都有疑问的地方做出记录,准备集体讲解。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非普遍性问题随时解决。
(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加以明确:
1、这首诗开始的两句是分写过去和现在,因为时间跨度大,给我们造成了理解上的一些困难。其实,首联两句是点题句,分别点出诗题“苏武”和“庙”。
一次,汉朝使者来匈奴后,偶然得知十几年前出使匈奴的汉使苏武还在匈奴境内的消息后,便诈称汉朝皇帝打猎时,获取了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帛书说苏武仍在匈奴北海某
3
泽中。匈奴这才承认,不得不让苏武随汉使回国。首句是作者的想象,说的是苏武与国人分离十几年后再次见到汉使时的动人情景。
2、“茫然”的意思是渺然久远,说的是古词和老树都已年代久远,从而引起诗人的无限追思。
3、颔联写的是苏武十九年来在北海牧羊的情景。主要突出苏武在匈奴的孤寂难熬的生活。
4、颈联是写苏武回到汉以后的所见所思,流露的是苏武离家十九年再次回到家园后产生的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之情。
5、尾联突出表现苏武的忠君爱国思想。
四、三读诗歌 赏析诗歌情感
(一)将全班学生分成5组,各组分别完成下列问题中的一个。
1、首联中“魂销”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情境,表现了苏武怎样的思想情感,
3、颈联中的对仗有怎样的妙处,
4、你如何理解尾联中的“哭”,
5、诗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苏武匈奴牧羊十九年的心境,怎样的心境,
4
教师要求学生每一组同学都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组讨论完善这个答案。
(二)问题探究讨论
各组依次宣读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组织讨论,明确各个问题,最后要求学生每个问题都要形成自己的文字表达。
五、再次朗读诗歌 试试当堂背诵
六、作业:课后默写诗歌
教学说明
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本人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同时采取小组分组探究讨论的教学措施来进行。
具体设计中,在第二环节朗读的停顿上,学生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因为古典诗歌的朗读节奏早已讲过,学生应当很熟悉了。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在第三环节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思考的空间,同时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有不同见解的地方做出标志。我试图通过学生充分的“先学”环节,来减轻教师“后教”的压力,我认为教师的讲解应该是画龙点晴,对重要问题进行明确。我始终认为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
第四环节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我仍然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
5
运作,同时采用了平时课堂上常用的小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但是,小组讨论一定要避免滥竽充数的懒汉行为,因此,我要求每个同学首先都要形成自己的答案,在多分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为了实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最后我要求学生每个问题都要形成自己的答案。
篇2
诗歌一:民族英雄
长驱胡虏,跃马金戈。
真捣黄龙,还我山河。
鞑靼举破,保我家国。
民族英雄,应载史册。
诗歌二:民族之歌
同学们,同学们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祖国在召唤
时代在召唤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同挥手,齐呐喊
修本育智,文艺复兴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6
时代在召唤
祖国在召唤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同学们,同学们
同学们,同学们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祖国在召唤
时代在召唤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打破旧的制度,冲破旧的思想
我们不能再在题海里沉沦,或挣扎
挣扎,我们迷失历史,迷失道德
挣扎,我们迷失自己,迷失未来
这制度固然使得国富民强
但是极大的阻碍了现在这创造性的时代的发展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啊,同学们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时代在召唤
祖国在召唤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同学们,同学们
诗歌三:民族风
7
赞叹时,千年羊皮卷
独行踏响,为你鼓劲呐喊
扬起远山振醒了,我的舞撕裂敲碎苦涩
深厚微宏观。而此际我倾听的信天游
一柄铜锁呐体的味,变成一涛音
当我在岁月写下奔腾,年华叩响在构思
归衣悄沾湿。一缕,依约弥漫
都是一场盛大的告别或诞生
草原草疯长,我不敢说话只得辗转
一泓深深低吟的把脸火烧更红
一幅素洁一醉云图,恰似你再斟满我的杯
在这迢遥情深之处,展翅合唱飞翔
完整艺术,存在更美,异样魅力
如泼如瀑,携着雷电乐章留一幅精美
一个幸福的地方,恍惚织梦
我倚高原风滚动一笑,一串
跌落芦苇滩上、钓鱼,夕阳、垂柳,像离弦
踏乱水纹的柳条,把旧日的静坐默默丈量
月满作开弓,杆线独钓水宽深再来不知愁
在这美丽款款往往心情,云雾缭绕山峰
很多时候常新心情涂着蓝色清新的长廊里
架不住山峦嫩芽柔情无限诱惑,醉倒
8
陆翁,滚滚心潮纷纷艺语的逐浪花
默凝望,从枝叶间打开一串的美丽
谱出绕舌的多情
诗歌四:民族旺
富国强兵民族旺,
归功改革和解放。
人民军队震四海,
高科国防有保障。
诗歌五:不朽的民族魂魄
古埃及古印度
古巴比伦古中国
历史长河中的
四大文明古国
是谁在历史的尘沙中
越来越坚挺
越来越壮观
越来越气势如虹
中国中国只有中国
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奇的民族
五千年的风雨雷电
五千年的刀光剑影
五千年的沧海桑田
9
磨砺着这个民族
不断撞击挤压
又不断繁荣崛起
不断的伤痛流泪
不断的愈合强健
终于铸就了不朽的民族魂魄
**
他是宇宙最绚丽最耀眼的
一道光环
他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
少年时如一个精灵
游出重重大山
青年时如一匹天马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年时似一条巨龙
横空出世
爬雪山过草地
万水千山只等闲
八年抗战
血沃中华
三年内战
百万雄师过大江
10
天翻地覆慨而慷
砸碎百年魔怪舞蹁跹
换了人间
乾坤赤
抗美援朝
独有英雄驱虎豹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
这独立自尊
不畏强暴的铮铮誓言
如珠峰高高耸立
让强敌望而却步
中国
这个古老的民族
正迈着青春的舞步
乘着现代化的梦想
成为世界舞台上
一颗耀眼的明星
中华民族的魂魄
依然凝聚
11
如耀眼的太阳
温暖明亮着中华大地
**
你的魂魄
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文化的凝结升华
传说你已化作天神
护佑着你的家园和人民
你的后世子孙
永远怀念你
诗歌六:民族大义
协商自作主,
不再作奴仆。
主人翁表现,
大中华民族。
兄弟俩大事,
要推心置腹。
以民族大义,
为民族添福。
不作阴暗事,
不记历史仇。
一切兴中华,
12
一切美名留。
昔日之教训,
永不再回头。
鼓起万倍勇,
共同好运筹~
诗歌七:民族个性
中华民族之个性:
越是反对越抗争,
越是关头越团结,
越是临危越无畏,
越是困扰越自信,
越是胜利越向前~
篇3
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竹子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13
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能得到如此的美誉,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欢竹了。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
14
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竹石
15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篇4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继袁世凯之后威权最盛的北洋军阀,和当时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是颇具实力的皖系军阀首领。有人说这位当时的北洋政府执政者联日、亲日、降日卖国,但段祺瑞却在晚年发誓抗日,把日本逐出中国,显现了难得的民族气节。
上海淮海中路1517号那幢掩映在翠绿丛中的花园别
16
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现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初,在北洋政府曾两度执政的段祺瑞迁居此楼,并在这里度过了余生。
1926年,段祺瑞退出政坛后,曾长期寓居天津租界。年近古稀的他为何突然拖着衰病之躯,千里迢迢南下上海呢,
原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鲸吞了我东三省,继而又企图控制华北地区,谋划组织华北傀儡政权。他们在京津物色合适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争取对象之一就是段祺瑞。在日军看来,当年的亲日派领袖段祺瑞与日本政府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他退隐后无权无势,但倘若能在傀儡政权中挂名任职,那影响也是不小的。为此日军派段祺瑞的一些故旧部属劝他出山,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叫王揖唐。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也曾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本愿以全力支持。段虽未答应,但也曾提出几项条件。其中一条是由日方提供3000万元以组织华北政府,发起“倒蒋”,并先提供60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
1933年初,**获悉这一情况,深恐段祺瑞真的出山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于是急忙派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作为特使赴天津,秘密安排段祺瑞到上海。钱新之持**致段祺瑞的亲笔信到天津后,在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小同乡李思浩的陪同下,拜见了段祺瑞。
17
其实,段与蒋有过一段师生关系。**早年曾就读于保定军官武备学堂,段祺瑞当时兼任该校总办,虽未为蒋直接授业解惑,但也算有师生之谊。**曾对段祺瑞的侄儿段宏纲说:“我亦保定军官学堂学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师。”所以,钱新之一见段祺瑞,就递上**的信,并说蒋委员长十分想念老师,盼老师南下住一段日子,还许以国民政府名义给予优厚待遇。段很爽快地就答应随钱新之南下了。因为此时的段祺瑞正处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既不愿做汉奸,又不敢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只好与日军虚与委蛇。
段祺瑞对外则声称:“此行无所谓任务。二小女在沪读书,余思之切,故前往一看。”“余研究佛学多年,将往普陀一游。余素患腿病,时愈时患,藉此长途旅行,以活动筋骨。”并表示:“适蒋派员希望过京时一谈,蒋系余之学生,余当然可见他谈谈。”
而受日差遣拉段祺瑞出山的王揖唐,听说段要南下,便一再劝阻。据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回忆,当王揖唐得悉段南下的决定后,曾不止一次地对他吵吵嚷嚷:”我们一向是北方的,去南方能干得成什么,不要去南方,守在北方好。”行期既定,**派张群到津,用专车迎驾。就在段祺瑞登程前,王揖唐还急急赶来阻拦。段式巽正色对王揖唐说:“王大哥,别再来出主意了。”并叫听差:“快送王老爷回去~”同时急忙搀扶其父上汽车,驶出府邸前往车站。
18
1933年1月24日,段祺瑞一行抵沪。
段祺瑞住进了今淮海中路1517号(一说段祺瑞初到上海住在市政府为其安排的福开森路世界学社,后迁至此)。这幢花园别墅建于1900年,后被盛宣怀购得,故称为盛氏家宅。据说盛宣怀生前将这幢豪宅作为遗产传给了儿子盛重颐。民国之后,袁世凯下令将这幢房子封存起来。1929年,国民政府又下令,称盛宣怀侵吞公款,证据确凿,应没收其遗产,并要其后裔具报。后裔无奈之下,遂将这幢别墅让给曾任安徽省主席的陈调元。
段祺瑞在上海生活安定下来后,便表明了自己抗日的态度。他在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唯有自救耳。”
但日军仍不死心,仍想引诱段祺瑞出山搞华北五省自治。在段到上海不久,日军便在天津成立所谓“中日密教会”,谎称段祺瑞为会长,更有人假借段的名义四处活动,组织便衣队,扰乱社会治安,助纣为虐。听说此事后,段祺瑞马上致电王揖唐、曾毓隽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余养疴上海,不问世事。目下华北局势严重,恐有假借名义,为轨外行动者,殊非爱国之道。盼诸弟严密访察,告知地方当局,严加
19
制止。”
然而王揖唐附逆心切,段祺瑞南下后,他仍不遗余力为日寇效命,并试探段祺瑞对重返天津的意向。由此,还闹出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电报风波。据载,1935年的一天,王揖唐给段祺瑞发了一封非常古怪的电报,全文为:“玉裁诗集,已预约五部,余诗接洽,再待奉告。王赓。”这封在局外人看了如坠五里雾中的电报,段祺瑞一看却是心知肚明。原来,王揖唐初名志洋,后改名王赓。“玉裁”原指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但此处则隐喻段祺瑞。“五部”是指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段祺瑞断然拒绝了王揖唐的邀约,并复一封电报如下:“专电转陈。玉公谓:股东决不同,不约其他方面,切勿接洽。即已预约者,请作罢。”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揖唐和段祺瑞的电报往来,尽管都用了暗语,但不知何故竟被一些记者获悉了。就在段祺瑞复电的第二天,上海一家报纸用醒目的大字标题登出了一段让局外人颇为不解的文字:“预约诗集有五部,段祺瑞不出售;津王某来电,措辞闪烁;段复告务须一切作罢,态度坚决可佩。”一时猜测纷起,不少记者索性跑到段公馆探问究竟。段祺瑞感到这是向国人表明自己心迹的大好时机,就干脆请《立报》记者把往来的电文公布于众。他的这一爱国举动,深得人们的赞许。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于沪寓,享年71岁。
20
段在弥留之际,留下亲笔遗嘱,内讲“八勿”,忧国忧民,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
“余年已七十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
“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责编 路同)
篇5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多少年过去了,这惊天动地的口号声还依然停留在耳边,狼
21
牙山五壮士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 这篇课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奋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为了祖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五位壮士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浓烈的爱国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的英雄气概啊~这几位英雄的壮举让我想起了我国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确,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五壮士的义举难道不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吗,他们能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做出了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的选择,他们的死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却会永永远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别名,那就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我深信不疑。他们的行为是神圣的,他们的品格是神圣的,五位壮士的形象刻画在我们心中,那不更是神圣的,伟大的吗? 现在的中国已越来越强大,这里面的功劳少不了七十多年前抗日英雄的牺牲,作为21世纪的一份子,我们要磨练自己的意志,把保卫祖国,振新中华当成自己的职责,为祖国奉献上一份力,让我们的祖国熠熠生辉,锦上添花~ 五年级:赵晶晶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
22
不得转载
篇6
秋水
段的祺民瑞族晚气年节
?
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继袁世凯之后威权最盛的北洋军阀,和当时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是颇具实力的皖系军阀首领。有人说这位当时的北洋政府执政者联日、亲日、降日卖国,但段祺瑞却在晚年发誓抗日,把日本逐出中国,显现了难得的民族气节。
上海淮海中路1517号那幢掩映在翠绿丛中的花园别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现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初,在北洋政府曾两度执政的段祺瑞迁居此楼,并在这里度过了余生。
1926年,段祺瑞退出政坛后,曾长期寓居天津租界。年近古稀的他为何突然拖着衰病之躯,千里迢迢南下上海呢,
原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鲸吞了我东三省,继而又企图控制华北地区,谋划组织华北傀儡他们在京津物色合适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争取政权。
23
对象之一就是段祺瑞。在日军看来,当年的亲日派领袖段祺瑞与日本政府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他退隐后无权无势,但倘若能在傀儡政权中挂名
为此日军派段祺瑞的一些任职,那影响也是不小的。故旧部属劝他出山,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叫王揖唐。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也曾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本愿以全力支持。段虽未答应,但也曾提出几项条件。其中一条是由日方发起“倒蒋”,并先提供3000万元以组织华北政府,提供600万元作为活动经费。
1933年初,**获悉这一情况,深恐段祺瑞真的出山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于是急忙派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作为特使赴天津,秘密安排段祺瑞到上海。钱新之持**致段祺瑞的亲笔信到天津后,在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小同乡李思浩的陪同下,拜见了段祺瑞。
其实,段与蒋有过一段师生关系。**早年曾就读于保定军官武备学堂,段祺瑞当时兼任该校总办,虽未为蒋直接授业解惑,但也算有师生之谊。蒋:我亦保定军官学介石曾对段祺瑞的侄儿段宏纲说“
堂学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师。”所以,钱新之一见段祺瑞,就递上**的信,并说蒋委员长十分想念老师,盼老师南下住一段日子,还许以国民政府名义给
予优厚待遇。段很爽快地就答应随钱新之南下了。因为此
24
时的段祺瑞正处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既不愿做汉奸,又不敢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只好与日军虚与委蛇。
段祺瑞对外则声称:“此行无所谓任务。二小女在沪读书,余思之切,故前往一看。”“余研究佛学多年,将往普陀一游。余素患腿病,时愈时患,藉此长途并表示:“适蒋派员希望过京时旅行,以活动筋骨。”一谈,蒋系余之学生,余当然可见他谈谈。”
而受日差遣拉段祺瑞出山的王揖唐,听说段要南下,便一再劝阻。据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回忆,当王揖唐得悉段南下的决定后,曾不止一次地对他吵不要去南方,守在北方好。”行期既定,**派张群王揖唐还急到津,用专车迎驾。就在段祺瑞登程前,急赶来阻拦。段式巽正色对王揖唐说:“王大哥,别再来出主意了。”并叫听差:“快送王老爷回去~”同时急忙搀扶其父上汽车,驶出府邸前往车站。
1933年1月24日,段祺瑞一行抵沪。段祺瑞住进了今淮海中路1517号(一说段祺瑞初到上海住在市政府为其安排的福开森路世界学社,后迁至此)。这幢花园别墅建于1900年,后被盛宣怀购得,故称为盛氏家宅。据说盛宣怀生前将这幢豪宅作为遗产传给了儿子盛重颐。民国之后,袁世凯下令将这幢房子封存起来。1929年,国民政府又下令,称盛宣怀侵吞公款,证据确凿,应没收其遗产,并要其后裔具报。后裔无奈之下,遂将这幢别墅让给曾任安徽省主席的陈调
25
元。
段祺瑞在上海生活安定下来后,便表明了自己抗日的态度。他在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唯有自救耳。”
但日军仍不死心,仍想引诱段祺瑞出山搞华北五省自治。在段到上海不久,日军便在天津成立所谓“中日密教会”,谎称段祺瑞为会长,更有人假借段的名义四处活动,组织便衣队,扰乱社会治安,助纣为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余养疴上海,不问世事。目下华北局势严重,恐有假借名义,为轨外行动者,殊非爱国之道。盼诸弟严密访察,告知地方当局,严加制止。”
然而王揖唐附逆心切,段祺瑞南下后,他仍不遗余力为日寇效命,并试探段祺瑞对重返天津的意向。由此,还闹出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电报风波。据载,1935年的一天,王揖唐给段祺瑞发了一封非常古怪的电报,全文为:“玉裁诗集,已预约五部,余诗接洽,这封在局外人看了如坠五里雾中再待奉告。王赓。”
的电报,段祺瑞一看却是心知肚明。原来,王揖唐初名志洋,后改名王赓。“玉裁”原指清代文字学家段玉五省自治”。段祺瑞断然拒绝了王揖唐的邀约,并复“专电转陈。玉公谓:
26
股东决不同,不一封电报如下:
约其他方面,切勿接洽。即已预约者,请作罢。”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揖唐和段祺瑞的电报往来,尽管都用了暗语,但不知何故竟被一些记者获就在段祺瑞复电的第二天,上海一家报纸用醒悉了。
目的大字标题登出了一段让局外人颇为不解的文字:“预约诗集有五部,段祺瑞不出售;津王某来电,措辞闪烁;段复告务须一切作罢,态度坚决可佩。”一时猜测纷起,不少记者索性跑到段公馆探问究竟。段祺瑞感到这是向国人表明自己心迹的大好时机,就干脆请《立报》记者把往来的电文公布于众。他的这一爱国举动,深得人们的赞许。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于沪寓,享年71岁。段在弥留之际,留下亲笔遗嘱,内讲“八勿”,忧国忧民,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
“余年已七十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
“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
27
(责编
路同)
吵嚷嚷:“我们一向是北方的,去南方能干得成什么,裁,但此处则隐喻段祺瑞。“五部”是指所谓的“华北
听说此事后,段祺瑞马上致电王揖唐、曾毓隽等,在此矣。”虐。
28
篇7
金元之际的北方文雄、文化活动家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1190,1257)的气节问题,是一桩数百年聚讼不已的公案。这个问题可以从政治气节和民族气节两方面讨论。元好问的政治气节问题,是针对君民关系而言的。直接起因于金亡前二年(公元1232年)的崔立碑事件。当时,蒙古军包围汴梁,金哀宗出逃,元好问陷身围城,被民族败类、守汴叛将崔立胁迫,参与为他撰写“功德碑”文,事后遭到士议非难。
这件事本来并不复杂。仅仅被迫撰碑,尚不构成气节问题,关键是要看碑文是否为崔立颂功。指责元好问的发难者刘祁的文章承认碑文“止实叙事,亦无褒称立言”(见《归潜志》),《金史玉若虚传》亦言其文“直叙其事而已”,说明元好问并
28
未附逆颂功,而是坚持了直笔,联系元好问事前抵制撰碑的行为及他始终不承认崔立所授伪职的坚决态度,还有事后元好问对参与碑事的王若虚以死抗命的赞扬,可印证元好问耻于附逆颂功的立场。元好问曾言:“癸巳正月之变,逆党中有欲谋害己者,赖(李)仲华力为营护得释。”可见他与崔立矛盾之深。元好问没有屈节,应是可信的。相形之下,刘祁文以无辜受牵连,愤懑无告,不得不牵元、王入罪,为己分谤,足见该文未全属实。刘祁由于事出猝发,骤遭连累,不免对元好问误解、埋怨,其情可以理解,但指责元好问附逆颂功,却失之偏激了。
金哀宗本是一个政治腐败,临难自逃,置百姓生死不顾,导致亡国的无道昏君,元好问不肯为他殉节,是完全正当的。那么,元好问的不死,是不是仅仅为保个人利禄呢,不是。他还有高于殉君的追求。这就是:
救民之志。围城期间,金廷将相腐败无能至极,汴京危在旦夕,城中食尽,出现人吃人的惨象。元好问忧国忧民,敦促守城二相召集臣民谋求救国之策,但二相只答:“吾二人惟有一死耳。”元好问激愤地指责:“死不难,诚能安社稷、救生灵,死而可也。”显然,他是把“安社稷、救生灵”置于个人生死问题之上的。这当然是难能可贵的。
修史之任。元好问精于史学,曾任史官,久怀修史之愿。围城期间,他要求携带国史出走,未获准许。在城中,他又
29
目睹了无数爱国志士奋勇抗暴的壮烈事迹,意识到有责任保存文献,表彰先烈,记述一代兴亡之迹。如郝经所言,他认为“国亡史兴,己所当为。”元好问不仅有这种公认的资格和才能,而且后来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道义之托。围城中友人蒲察琦为国殉节,以死相托;好友枢密判官白华离京前留下7岁的幼子白朴请为代抚,处境险恶的元好问,不暇自顾,但笃于道义,没有一死自了,而是毅然承担了义务。不久白朴得病几死,他“昼夜抱持,凡六日,竟于臂得汗而愈。”后来,在他亲自指授下,白朴成为著名杂剧作家。这种舍己利人的古道热肠,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值得称许的。
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往往把忠君看
作是政治气节的最高标准,这不足为怪。但他“出死以为民”的政治气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愚忠观念,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客观上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利益。这种政治气节,理应得到肯定。
元好问的民族气节问题,是与政治气节相联系。针对他与蒙古的关系,有的史家已考证清楚,就是:
汴京城破前二日,元好问曾上书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保全资助54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
金亡后,元好问与蒙古在中原的汉人世侯及其大批幕府儒士保持着长期的密切往来;
30
1252年元好问同张德辉北上觐见尚在潜邸的忽必烈,请他为儒教大宗师,并请免除儒户兵赋,获得准允。由于“游牧的蒙古征服者适应中原的农业封建文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元好问这方面的实际活动,体现了这种历史的必然,促进了这个历史前进的过程。”(《黄时鉴:《元好问与蒙古国关系考辩》,《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史实表明,元好问上述社会活动,是通过保存亡金士大夫并同他们一道保存与宣扬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以推动游牧民族上层建筑向适应中原先进的农业经济的方向转变,这个活动是卓有成效的。它构成了从耶律楚材到忽必烈这一长期的历史转变中的中间环节,为后来忽必烈统一天下、创建元朝、安定社会造成了必要条件。
我们不宜笼统地谈论元好问的民族气节,而应对其历史功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他从来没有与好战嗜杀的蒙古上层保守势力同流合污,而且写作了大量诗文,控诉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抒发亡国之痛,反映各族人民的疾苦;还通过大量的社会活动,周旋于严实、张柔、史天泽等汉人世侯之间,鼓励和称扬其从事文治教化活动,从而抑武尚文,传播儒学,以保存、宣扬先进文化,联络带动大批知识分子结成一股进步的社会势力,成为这一势力的精神领袖,推动蒙古上层建筑的变革,适应了历史进步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元好问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是不为过分的。 ?
31
32
范文三:关于苏武的民族气节的讨论
(2012-06-12 22:42:14)
转载▼
标签: 台湾岛
民族气节
中华上下五千年
杨靖宇
苏武牧羊
杂谈
众所周知,苏武是一个民族英雄。
身为汉使,不辱君命,出使匈奴,不幸遭难。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我乃泱泱大汉使节,岂容蛮夷所困?横刀喋血,以死报国。面对如此有民族大义之人,敌人屈服了,最后只好将其流放至北海。历十九载,苏武牧羊之佳话,颂传千年。
所谓气节,不过如此。
苏武是一个有气节的人,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因为这,人们将他视为英雄,民族英雄。英雄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大浪淘沙,唯有有气节之人才可名留青史。
于是我想到了戚继光。
明朝中期,倭患肆虐,百姓涂灵,朝廷无为。面对东南沿海的满目疮痍,戚继光站了出来。不为富贵,不为名利,只为沿海百姓不再忍受妻离子散、家园沦丧的切身之痛。泱泱中华,岂容撮尔倭贼践踏!于是他毅然肩负起了治倭安民的历史重任。招抚流民,练兵布防,并与其他抗倭将领通力合作,最终在十几年内横扫闽浙荡平倭寇。
倭患尽除,在民,在兵,更在抗倭将领挥剑直指时的那股浩然正气,那股民族气节!
我想到了郑成功。
明末清初,充满贪欲的荷兰侵略者用炮舰击开了我国台湾岛的门户,并迅速建立起殖民地,对台湾人民进行着残酷的殖民统治。
这一切,郑成功看在眼里。
后来,他看不下去了,开始招募水师,修造舰船。因为仇恨已经在心底升腾,一个目标,一个足矣将他载入青史的目标已经在他的心底深深扎根——收复台湾!因为在距自己所站的地方不远的台湾岛上,有殖民者狰狞的嘴脸,有受苦受难的华夏百姓,有已经被践踏得体无完肤的国家主权!
所以我要过去!他这样想。
那一天,万舸争流,直指台湾,为了那个简单的信念:想我中华,岂容西夷染指!
殖民者溃退了,郑成功溜了下来,他的英名溜了下来,并迅速飞越海峡,为举国万民共仰。
我想到了杨靖宇。
深陷重围,孤立无援,冰天雪地,弹尽粮绝,这便是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所面临的环境。然而,他没有自尽,更没有投降,而是奋力与敌人周旋。他深知冲出重围已然不可能,在战斗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然而,生命尚在,气息尚存,唯以杀敌报国,方展我一世抱负!
他战斗着,直至战死。
当敌人剖开了他的尸体时,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的腹中之物仅仅是大衣中的棉花、树皮、草根……
杨靖宇得到了日寇给他的厚葬。我想在那一刻,敌人应该很清楚,他们所侵略的这片土地是一片让热血浸染过得土地,他们面对的敌人是一群有气节的人。而就是这两样东西终将会把他们推入失败的深渊。
在当今社会,金钱、名誉、权威正在一点点地侵蚀着人们那颗原本纯洁的心。物欲横流、唯利是图之下,我原本认为自己再也找不到像苏武那样的人,然而我错了。
他是一位船长,一位普通的船长,他深知钓鱼岛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的子民,自己有权去那获取本属于中国人的资源。当他被日本海警逮捕,并被恶毒地冠以“在日本领海内非法作业,侵犯日本主权”的罪名的时候,他气色不改。面对日方的逼供,船长用自己的坚持向他们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我是中国人,在中国的领海内做中国人该做的事,何罪之有?
他赢了,赢得了属于自己和民族的尊严!
当他走下舷梯之时,看到了无数迎接他归来的同胞……
这一幕生动地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华夏大地上,民族气节依然屹立不倒!
历史在演进着,时代在变迁着,一切可以改变的东西都在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向着未知的、已知的的远方运动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苦难不会永远的消失,荣光也不会永远的留存,几代沉浮,唯有气节让我们坚定地走了过来,并激励着我们坚定地走下去。
苏武已故,气节不改,英名宛在,汗青可照!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从历史中汲取一些有营养的东西。苏武用十九年的刚毅与执着给后人上了这样一堂课:中国人是有气节的
范文四:民族气节的诗
诗歌一:民族英雄
长驱胡虏,跃马金戈。
真捣黄龙,还我山河。
鞑靼举破,保我家国。
民族英雄,应载史册。
诗歌二:民族之歌
同学们,同学们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祖国在召唤
时代在召唤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同挥手,齐呐喊
修本育智,文艺复兴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时代在召唤
祖国在召唤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同学们,同学们
同学们,同学们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祖国在召唤
时代在召唤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打破旧的制度,冲破旧的思想
我们不能再在题海里沉沦,或挣扎
挣扎,我们迷失历史,迷失道德
挣扎,我们迷失自己,迷失未来
这制度固然使得国富民强
但是极大的阻碍了现在这创造性的时代的发展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啊,同学们
团结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时代在召唤
祖国在召唤
站起来,勇敢的站起来
同学们,同学们
诗歌三:民族风
赞叹时,千年羊皮卷
独行踏响,为你鼓劲呐喊
扬起远山振醒了,我的舞撕裂敲碎苦涩
深厚微宏观。而此际我倾听的信天游
一柄铜锁呐体的味,变成一涛音
当我在岁月写下奔腾,年华叩响在构思
归衣悄沾湿。一缕,依约弥漫
都是一场盛大的告别或诞生
草原草疯长,我不敢说话只得辗转
一泓深深低吟的把脸火烧更红
一幅素洁一醉云图,恰似你再斟满我的杯
在这迢遥情深之处,展翅合唱飞翔
完整艺术,存在更美,异样魅力
如泼如瀑,携着雷电乐章留一幅精美
一个幸福的地方,恍惚织梦
我倚高原风滚动一笑,一串
跌落芦苇滩上、钓鱼,夕阳、垂柳,像离弦
踏乱水纹的柳条,把旧日的静坐默默丈量
月满作开弓,杆线独钓水宽深再来不知愁
在这美丽款款往往心情,云雾缭绕山峰
很多时候常新心情涂着蓝色清新的长廊里
架不住山峦嫩芽柔情无限诱惑,醉倒
陆翁,滚滚心潮纷纷艺语的逐浪花
默凝望,从枝叶间打开一串的美丽
谱出绕舌的多情
诗歌四:民族旺
富国强兵民族旺,
归功改革和解放。
人民军队震四海,
高科国防有保障。
诗歌五:不朽的民族魂魄
古埃及古印度
古巴比伦古中国
历史长河中的
四大文明古国
是谁在历史的尘沙中
越来越坚挺
越来越壮观
越来越气势如虹
中国中国只有中国
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奇的民族
五千年的风雨雷电
五千年的刀光剑影
五千年的沧海桑田
磨砺着这个民族
不断撞击挤压
又不断繁荣崛起
不断的伤痛流泪
不断的愈合强健
终于铸就了不朽的民族魂魄
**
他是宇宙最绚丽最耀眼的
一道光环
他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
少年时如一个精灵
游出重重大山
青年时如一匹天马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年时似一条巨龙
横空出世
爬雪山过草地
万水千山只等闲
八年抗战
血沃中华
三年内战
百万雄师过大江
天翻地覆慨而慷
砸碎百年魔怪舞蹁跹
换了人间
乾坤赤
抗美援朝
独有英雄驱虎豹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
这独立自尊
不畏强暴的铮铮誓言
如珠峰高高耸立
让强敌望而却步
中国
这个古老的民族
正迈着青春的舞步
乘着现代化的梦想
成为世界舞台上
一颗耀眼的明星
中华民族的魂魄
依然凝聚
如耀眼的太阳
温暖明亮着中华大地
**
你的魂魄
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文化的凝结升华
传说你已化作天神
护佑着你的家园和人民
你的后世子孙
永远怀念你
诗歌六:民族大义
协商自作主,
不再作奴仆。
主人翁表现,
大中华民族。
兄弟俩大事,
要推心置腹。
以民族大义,
为民族添福。
不作阴暗事,
不记历史仇。
一切兴中华,
一切美名留。
昔日之教训,
永不再回头。
鼓起万倍勇,
共同好运筹!
诗歌七:民族个性
中华民族之个性:
越是反对越抗争,
越是关头越团结,
越是临危越无畏,
越是困扰越自信,
越是胜利越向前!
范文五: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
《苏武庙》教学设计
颍上县半岗?镇中心学校? 王顶义
【目标设计】
1、学生能够领?悟苏武忠君?爱国,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品?质。 2、学生能够了?解古诗中对?仗的巧妙和?作用。
3、学生熟读成?诵并且默写?下来。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悟?苏武的民族?气节。
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对仗?手法的妙处?。
【方法设计】
1、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措?施。
【课前准备】
下载《苏武庙》相关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苏武庙》。我们班谁能?说说苏武这?个人是谁,你知道关于?苏武的那些?故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开背?投电视,播放苏武牧?羊的课件。
教师最后明?确:苏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以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品质著称?于世。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不让他回国?。匈奴采取多?次方法劝降?,逼降,但苏武不为?所动,坚贞不屈。后来他被流?放到匈奴境?内的北海野?外放牧,十九年后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而返?回汉朝。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是900年?后唐朝诗人?温庭筠在一?次瞻仰苏武?庙后抚今追?昔的凭吊之?作。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温庭筠?其人。(背投电视播?放温庭筠的?课件)
那么,温庭筠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评价苏武?这位古代人?物的呢,诗中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二、初读诗歌 扫清朗读障?碍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任务:
1、看看这首诗?有没有生字?,
2、自己在朗读?停顿上和同?桌意见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请提出。
教师对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明确。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基本?上是二二三?式。
请学生分男?女生、分上下句齐?读诗歌。再做一个对?调。再次齐读。
三、再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一)请同学们细?读诗歌,对词语、句子有不懂?的地方先与?同桌讨论,意见不一的?请做出记号?,准备马上提?问。
(二)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对多数同学?都有疑问的?地方做出记?录,准备集体讲?解。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非普?遍性问题随?时解决。
(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加以?明确:
1、这首诗开始?的两句是分?写过去和现?在,因为时间跨?度大,给我们造成?了理解上的?一些困难。其实,首联两句是?点题句,分别点出诗?题“苏武”和“庙”。
一次,汉朝使者来?匈奴后,偶然得知十?几年前出使?匈奴的汉使?苏武还在匈?奴境内的消?息后,便诈称汉朝?皇帝打猎时?,获取了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帛书说苏武?仍在匈奴北?海某泽中。匈奴这才承?认,不得不让苏?武随汉使回?国。首句是作者?的想象,说的是苏武?与国人分离?十几年后再?次见到汉使?时的动人情?景。
2、“茫然”的意思是渺?然久远,说的是古词?和老树都已?年代久远,从而引起诗?人的无限追?思。
3、颔联写的是?苏武十九年?来在北海牧?羊的情景。主要突出苏?武在匈奴的?孤寂难熬的?生活。
4、颈联是写苏?武回到汉以?后的所见所?思,流露的是苏?武离家十九?年再次回到?家园后产生?的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之?情。
5、尾联突出表?现苏武的忠?君爱国思想?。
四、三读诗歌 赏析诗歌情?感
(一)将全班学生?分成5组,各组分别完?成下列问题?中的一个。
1、首联中“魂销”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情境,表现了苏武?怎样的思想?情感,
3、颈联中的对?仗有怎样的?妙处,
、你如何理解?尾联中的“哭”, 4
5、诗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苏武匈奴牧?羊十九年的?心境,怎样的心境?,
教师要求学?生每一组同?学都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组讨?论完善这个?答案。
(二)问题探究讨?论
各组依次宣?读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组织讨?论,明确各个问?题,最后要求学?生每个问题?都要形成自?己的文字表?达。
五、再次朗读诗?歌 试试当堂背?诵
六、作业:课后默写诗?歌
教学说明
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本人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同时采取小?组分组探究?讨论的教学?措施来进行?。
具体设计中?,在第二环节?朗读的停顿?上,学生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因为古典诗?歌的朗读节?奏早已讲过?,学生应当很?熟悉了。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在第三环节?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思考的空间?,同时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有不同见解?的地方做出?标志。我试图通过?学生充分的?“先学”环节,来减轻教师?“后教”的压力,我认为教师?的讲解应该?是画龙点晴?,对重要问题?进行明确。我始终认为?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
第四环节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我仍然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运作,同时采用了?平时课堂上?常用的小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但是,小组讨论一?定要避免滥?竽充数的懒?汉行为,因此,我要求每个?同学首先都?要形成自己?的答案,在多分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为了实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最后我要求?学生每个问?题都要形成?自己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