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八年级〈雷雨前〉(091214)
八年级语文(上)学案
第六单元 2009-12-10
班级:姓名:
教师寄语:愿你是永远奔腾的千里马!愿你永葆一往无前精神。
《雷雨前》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并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画出来。细心揣摩,对你后面的学习有用 哦! )
1、走进作者:
茅盾:(1896一 1981) , 原名 , 字 , 浙江桐乡人。 现代 家、 家、 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1年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小说月报》 。 1 927年 9月,茅盾发表了处女 作 《蚀》 三部曲 (《幻灭》 、 《动摇》 、 《追求》 ) 和 《虹》 , 后又发表了 “农村三部曲” (、 《秋收》 、 ) ,并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 l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 ,是现代 文学史上名篇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 曾任文化部长, 并主编 《人民文学》 和《译文》等刊物。 1984年出版《茅盾全集》 。于 1981年 3月 27日辞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34年 , 当时正处于“九 . 一八”事变之后,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人民面 临两种危机: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侵占了东三省,进而侵占华北,中国人 民惨遭蹂躏,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 和进步力量, 实行残酷的围剿, 封建军阀, 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 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看到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已成为全国进步力 量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酝酿并爆发了一次次的革命风暴,它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 的沉闷空气,于是作者挥笔写成这篇雄浑的散文。
3、相关资料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联想表现 某种特殊意义, 以便把作品主题表现得更生动、 深刻。 它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寓情表意的方式, 实际也是一种打比方。但它是从总体上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而不属于具体的修辞格。它不能 独立存在,必须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才能实现。
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要有某种相似之处,才能引出象征意义。
(2)运用象征手法, 必须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实现。 联想, 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发表议论。 想象, 便于作者做形象的比拟,引起读者共鸣。例如在高尔基的《海燕》中,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 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 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3)象征手法常常借用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方法, 但应注意区别二者之间的不同:象征是一种表 达手法,多是对文章整体而言;比喻和拟人是一种修辞方法,多用于句子中的修饰。另外,象 征多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适用于各类文体。
4、学法指导:(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很重要哟! ) (1)吟咏诵读,使我们最直接地感悟语言,获得语感。朗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通过朗 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抽象模糊的感情变成生动真切的体验,融情入境,引人 入胜,获得丰富的美感。所以要品文,朗读少不了。
(2)抓关键词句的理解,把握句意乃至整段、整篇语脉。可以抓中心句、领起句、主旨句、 象征句、议论句、抒情句等来分析理解。
(3)品味散文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实质,因此语言是思维 载体和工具,思维必须凭借语言来表达和深化,人对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品味 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 扣住语境品味语言,也可咬文嚼字推敲语言,还可对照比较辨析语言。
(4)重视分析艺术手法。 可从修辞、 表现手法 (象征、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等常用的表现手法 ) 、 风格特色等方面,理解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掌握文中“ 咆哮、龌龊 ”重点字词;
2、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重点掌握下列字词 (下面是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和重点的词语,你一定要掌握哦! )
①.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咆哮
.. ( )( ) 水门汀 . ( ) 噤 . 声 ( )
龌龊
.. ( )( ) 揩 . 着汗 ( ) 瞥 . 过 ( )
蒲 . 扇 ( ) 呕 . 出() 踱 . 方步 ( )
②. 解释下列词语:
咆哮:
龌龊:
猛可:
瞥过:
2、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词也很重要,请积累在下面,与大家交流。
3、 字词过关:(任意抽查三个字两个词,你敢迎接挑战吗?)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我自信!我参与! )
默读课文, 试着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四个部分中人们对大雷雨前后的感受, 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 的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2、借助背景资料,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能够比较《雷雨前》和 《海燕》的异同。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课堂探究:(我给你机会,你送我精彩 ! )
(一) 自主学习 :(方法:独立完成以下各题, 对自己感到困难或疑惑的题, 在序号上做标记! ) 1、 找出文中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描写天气闷热的句子来,细细品读赏析它 们的表达效果。
示例:“汗呢,只管钻出来 , 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黏”的程度,真实再现了闷热增强压抑、郁闷随之 增强的情景。 “胶”用的好,写活了躯体的感觉。
2、结合本文时代背景,分析文中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何象征 意义。
3、 《雷雨前》的主题和结尾与高尔基的《海燕》有无相似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二) 合作研讨:(方法:组长组织研讨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从 6号发言,依次补充、纠 错)
(三) 展示讲解:(方法:小主持人在各自板块前展示讲解疑难问题,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
(四) 课堂小结:(同学们 , 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简单扼要地写在下面。 )
三、巩固提升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 )
必做题:
基础篇:(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过关! )
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 . 着你头顶。
(2)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灰色的幔扯 . 得粉碎了!
(3)呼——呼——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 . 来了!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好像它们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 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
(2)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 ()
(3)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 ()
(4)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
素养篇:(这是最后一关,再接再厉,我确信你能行! )
1、体会下列句子饱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2)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2、 “文中多次提到的“幔”指的是什么?“明晃晃的大刀”又指什么?
3、仿写句子(任选一题)
(1) A 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 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 O
是 ; S 是 ,是
(2)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 头 , 那 是 在 启 示 ; 滴 水 可 以 穿 石 , 那 是 在 启 示 青松不惧风寒, 那是在启示 ; 课外选做题:(恭喜你!已经完成当堂任务!你是最棒的!加油!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 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 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
(1)选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将这段文字中对天气闷热的 描写与天气闷热的描写相对比,说说其表达作用有什么不 同。
2、 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表现天气寒冷及人遭受寒冷的感觉的文字。
学有一得:学后有疑:
解决情况:是 () 否 ()
范文二:八年级语文雷雨前
第 12课《雷雨前》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 训语感;
3.学习课文写作模式: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完成教学目标 1. 2,教学难点在教学目标 3。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①阅读或朗读课文;
②抄写《词语手册》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师读,或全班同学读,或教师指定某位学生读) 。
在读课文过程中, 教师可提醒注意某字读音, 某句子读法, 或者纠正学生读得不正确之 处。必要时,可多读几遍,直至读顺为止。
〔步骤二〕适当板书并解释课文中的字词。 (可借助《词语手册》 )
同学们翻开《词语手册》 ,老师讲解相关字词在课文何处出现,是什么意思。
◇词语注释:
【幔(m àn ) 】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踱方步】踱,慢步行走;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不折不扣】不大折扣,形容完全符合某种标准或要求。
【明晃晃】光亮闪烁。
【咆哮(p áoxi ào ) 】 (猛兽)怒吼。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瞥(pi ē) 】很快的看一下。
【密不透风】严密得连风都无法透过。
【揩(k āi ) 】擦;抹。
【龌龊(w òchu ò) 】不干净。
【噤(j ìn )声】闭口不做声。
【剥落】一片片地脱落。
◇词义辨析:
【焦躁】 〖焦急〗
“焦躁”不仅有焦急、着急的意思,同时还有因焦急而烦躁的意思。
〔步骤三〕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1.文章题为《雷雨前》 ,写的是雷雨到来之前和到来之时的情景,细写前者简写后者。 文章有时间上的推移,从“清早”到“上午” ,再到“午后” ;还有内容的变化,从清早和上 午的闷热, 到午后三点钟有几道闪电和几声雷响, 然后是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 加倍厚!天加倍黑! ” ,最后才狂风闪电大雷雨来临。这里有文章的顺序,有行文的节奏。 2. 文章写的是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 对不对?如果我来写, 我只能写一句话:“雷雨前天气很闷热, 人很难受。 ” 写完之后就再没有话说了。 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很简洁, 但不生动, 没有感染力。 天气怎么闷热?人怎么难受?没有写到位,读者感受不到。我们来 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1) 作者不说抽象概念专说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说而用具体描写。为了说“热” ,文章说 经过一夜桥石还是热烘烘的,田里开裂的泥土还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为了说“没 有风” ,文章说“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
2) 作者从人的视觉、 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写, 把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传达给你,唤 起你的感觉。 文章说 “摸一摸桥石, 像还带点热” , 说 “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 , 身上的汗 “像 胶水一样, 胶得你浑身不爽快, 像结了一层壳” , 这是写触觉; 说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 , 这是写视觉;说蚊子苍蝇“哼哼哼,嗡嗡嗡” ,说蝉在那里高叫“要死哟!要死哟! ” ,这是 写听觉;说:“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说“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进来 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 ,这是写感觉。
3) 作者使用比喻、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 “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 , 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 “跟胶水一样” , 你看有多黏?如 “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 ,你看有多惨?“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 点漏洞” ,人“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 ,你看多憋闷?文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张着 “扁长的嘴巴” 吐热气, 再如 “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 , 你看多形象?文章还使用排比手法:“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 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 “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
层壳那么一爽。 ”这些句子都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3.文章写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 显然有作者的用意。 文章写于 1934年,当时 正处民族危难时刻, 全民抗战仍然遥遥无期, 这就产生了一种全民的政治苦闷。 文章作者借 写自然环境的憋闷来表述社会环境的憋闷,呼唤民族革命早日到来,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 净清凉的世界! ”文章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感受和希望。
〔步骤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步骤一〕朗读课文。
〔步骤二〕讲评作业。
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据,进行讲解。
第一题:找出文中十处以上写热、闷的有关语句,体味其表达的妥帖。
1.清早起来,摸一摸桥石,竟像还带点热。 (一整夜还无法散热)
2.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 (如果下半夜凉快了,早回家躺了)
3.太阳威力好像透过幔直逼你头顶。
(逼字好,触觉上有强烈感觉,太阳隔着云层依然热力无比)
4.好像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 (同 1,吸、吐两字好,改成热 气没有散尽之类就不那么生动了)
5.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所谓热得冒烟)
6.浑身的毛孔全部闭住。 (闭字好,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空气流动)
7. 心口泛淘淘, 像要呕出什么来。 (心口淘空感。 高温使空气稀薄, 又闷得无一丝流动, 吸不到多少空气)
8. (天上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 (无一丝风)
9.鸡毛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无一丝空气流动,非常直观可感)
10、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 (同 7,好像无气可流了)
11.用力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闷怎么能吸呢?这闷的感 觉太强烈了。闷字用得好)
12.汗只管钻出来,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汗一出来就立即 被蒸发得只剩下了盐分,粘糊在皮肤上,胶字好,写活了躯体的感觉)
13.人像快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 (空气稀薄、缺氧的极度状态)
14.然而刬过了,幔又合拢,跟没刬过一样;又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密不透 风,难以攻破。中字用得好,口语,传神,有力度,把那种气恼的状态都写出了)
15.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 (烧、软两字,尤其是软字多好。烧字常见人用。 软就特别,这是综合的状态和感觉,热闷已经把你折磨得气力全无,手心发软) 。
第二题:细读下列文字,说明作者是如何反复强调闷热的。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 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 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 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就跟住在 抽出空气的大筒里似的, 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 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 ——这里先总状,后写典型细节,再又从外在感觉写到内心感觉,反复强调。
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这是总的状态:一点风都没有。再邓一个典型细节、 特写镜头:鸡毛不飘;把空气纹丝不动说到了极至。接着又换一个角度,深入一个层次,即 从外在的五官、躯体感觉深入到内心感觉(闷) 。先是用一个“真空”的夸张的比喻,把闷 热到似乎无气可流的感觉写出来了。再又取一个典型细节:“吸”闷。闷是感觉,是无法吸 的, 吸进来的是空气, 但这空气闷得太难吸了, 吸进来的热空气好像也是不流动的 “闷” 气, 可见这闷的感觉无处不在, 强大无比。 总之, 从宏观到细节, 从实状到感觉, 从比喻到夸张, 反复强调闷热无比。
第三题:本文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查找作家及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 说说文中的压 抑氛围及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什么寓意?
——为 1934年前后社会状况和各政治阶层表现的象征。
压抑氛围象征当时专制、高压、白色恐怖的社会状况。苍蝇、蚊子象征反动派、丑恶势 力。 蝉儿象征那些不革命的、 口头革命的人们。 雷电风暴象征革命者、 革命运动、 革命风暴。 第四题:本文的主题和结尾与高尔基的《海燕》有无相似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就两文的象征意义,主题、结尾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
主题相似在都表现了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黑暗势力的搏斗。主题不同在:《海燕》主 要是歌颂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对斗争充满热情欢乐的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 以及表 现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雷雨前》主要表现革命风暴尚未到来前,社会氛围的极端的压 抑,人们渴望革命风暴摧毁这个压抑的旧世界,以及表现了斗争的艰难。结尾则更为相似, 特别是最后一、 二句,都在热情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都渴望革命风暴来得更为猛烈。 不同 在, 《海燕》里革命风暴是将要来临, 《雷雨前》是革命风暴已经来到。
〔步骤三〕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写法, 写一段表现天气寒冷及人遭受寒冷的感觉的文字。 或者背诵默写课文部 分语段。
范文三:《雷雨前》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雷雨前》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雷雨前》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2(2(过程方法:把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难点: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教法选择 参与式教学法指导法 课型 新授课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数 第2课时 备课总数 第62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1(引导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而导入本节学习。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1(诵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本文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吗,作者写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从哪些句子里可以感觉到。2(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3(小组合作探究:文中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何象征意义,4(有感情地朗读结尾部分,再次感受作者对雷雨(革命)的渴望。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看到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已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酝酿并爆发了一次次的革命风暴,它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于是作者挥笔写成这篇雄浑的散文。2(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要求。3(巡查,并适时加以补充。 1(看屏幕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2(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3(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同桌交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明确:“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表明作者对美好社会必将到来的期待与信念。)3(小组合作探究:文中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何象征意
义,闷热的天气——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白色恐怖和黑暗统治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及消极遁世者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执刀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雷雨——席卷一切旧势力的革命风暴 4(有感情地朗读结尾部分,再次感受作者对雷雨(革命)的渴望。小结课文,揭示文章主旨。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是运用象征手法,寓意于景。作者描写了雷雨前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景象,寄寓着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的揭露之意。表达了对荡涤旧社会的革命风暴的强烈的憧憬之情和必胜的坚定信念。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1(引导学生交流探究结果。2(指名同学回答问题。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1(《雷雨前》的主题和结尾与高尔基的《海燕》有无相似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课后第四题)2(请学生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六、当堂训练:1(《配套练习》第78页4、5题。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仿照范例补写。例:橡皮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4(巡视指导,适时点拨。发现问题,及时点拨。5(巡查、并适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补充并板书要点。6(引导、点拨、归纳整理。7(督促、指导中差生练习。 4(用喜欢的方式诵读、勾画、标注,小组合作探究。5(小组合作解决疑难。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6(在全班交流学习心得,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7(自主练习作业设置 1(完成小练笔“假如我是??”2(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A/B/C/D)刘占英
范文四: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雷雨前全课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雷雨前全课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茅盾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乌龟壳, , 模样, , 剥落, , 干雷, ,
热烘烘, ,泛淘淘, ,热辣辣, ,轰隆隆, ,
3、根据课文填上恰当的动词。
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___着。呼——呼——___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___足了超高速度___来了:蝉儿______~苍蝇______~蚊子___起来~人身上像______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来。
龌龊:
?他是个卑鄙龌龊的人。
1
龌龊:
?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踱: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语言表达训练】
6、这篇课文的开头以雷雨前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什么,
7、“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文章最后这几句话有什么含义,
8、初中生活即将度过一半时光~请你给语文老师就教学方法提一条建议。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9、请写出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和他(她)的故事。
2
10、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不超过60字)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1-14题。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气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大的愤怒的
3
吼声:
11、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12、语段第二段中加点部分有什么表达作用,
13、“然而中什么用,”一句表达了人们什么意愿,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樟树赞
茹志鹃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同志觉得那房子大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4
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是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15、文章开篇写“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她深爱樟树~因舍不得庭前的这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结尾进一步写“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其用意是什么,
16、文中是如何描写樟树的形象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5
17、本文运用了反复、层递的手法~由开篇的_______~写到_______~再写到_______~再到_______~层层揭示树的内涵~文章也就层层深入。
18、本文借树赞人~讴歌了宋庆龄怎样的品德和精神,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ké mú bō gān hōng táo là lóng
3、叫 挡 开 扑 噤声 逃走 躲 剥落
4、?龌龊:不干净、脏。?龌龊:比喻人品质恶劣。?踱:慢步行走。
5、D
【语言表达训练】
6、开头以雷雨前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黑暗社会现实。
7、这画龙点睛之笔遒劲、洒脱~似闪电、如雷鸣:喊出了读者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8、示例:?把语文课上活。?扩大课外阅读量。?多让学生批改作文。?组织学生办手抄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点拨:建议合情合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即可。
9、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杨志卖刀汴京城 ?
6
武松景阳冈打虎?吴用智取生辰纲?李逵元夜闹东京等等。
点拨:人物和故事一定要吻合。
10、示例:《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如果在课堂上偷偷地看~既影响课堂学习~又使阅读乐趣大打折扣~何不课后才看呢,
点拨:此题为开放性的~表达简明得体~意思完整即可。
【课内同步阅读】
11、意在说明没有一丝风。
12、汗水变成了胶水~又结了壳~把闷热写得形象逼真。
13、表达了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
14、语段主要写了上午和午后三点时雷雨前的天气状况及人们的心理感受。
【课外拓展阅读】
15、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含蓄地透露出文章的主旨。
16、“生发开来的枝丫……荫凉特大。”
17、两棵树,两棵樟树,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18、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厚的博大的爱~对敌人对丑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7
8
范文五:北师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雷雨前》 同步练习
第 12课《雷雨前》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四个部分中人们对大雷雨前后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清早起来本应是空气清新、令人惬意,清晨在人们眼中也 是最有希望的。然而一 开头作者就强调清晨起来就感到了闷热,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 :‘要死哟!要死哟! ’ ”这一句有什么深层含 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 然而划过了, 幔又合拢, 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 ” 句中“幔”和“刀口”分别象征什么?从这句话你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空间
火 光
柯罗连科 [注 ]
很久似前, 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 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 船到一个 转弯处,只见前面黑漆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 ”我高兴地说, “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 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 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 事实 是,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 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 一个个峡谷和悬崖, 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 仿佛 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 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
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 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 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 都经 常浮现在我的脑际。 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 不止使我一人心 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 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 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注 ]柯罗连科(1853-1921) :俄国作者、革命者,他写本文时俄国还正处在黑暗的沙 俄专制时代。
1. 文中“黑夜”和“火光”分别象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这句 话有 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两句话中“火光 ”和“划桨”有何不同?
①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②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 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 因此, 必须加 劲划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对下面两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①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②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松一刻
象 征
英语“象征” (symbol )又译“符号” ,其希腊文原义指信物,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 事物的符号。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 以表现某 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 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 象征之物之间 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要理解使用了象征
手法的文章,就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展开联想。如《雷雨前》 、 《火光》的作者都处 在社会大变革时的黑暗时代, “闷热” 和 “黑夜” 使人联想到当时的黑暗社会, “雷雨” 和 “火 光”使人联想到革命力量和光明前景。
那么,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象征手法呢?一种情况是, 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 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比如**的《松树的风格》 ,作者 以松树为象征, 通过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贡献给人的很多这一特点, 生动地阐明了共产主义 的高尚风格。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 《雷 雨前》就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文网密布,如果直接表达思想情感,就会招来当局的禁 杀,只好采用曲折的表达。
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文章 ,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意在言外,能给读者留下广 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有一种特殊的含蓄美。 象征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精深的意蕴, 收到饶有 意味的审美效果。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能使你的文章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
⊙收获平台
一、第一部分:热;第二部分:闷;第三部分:烦;第四部分:爽。
二、这样写暗示人们这是一个憋闷的时代,为下文极力描写环境的险恶作了铺垫。
三、 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 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 已到了末日。
四、 “幔”就是指当时反动势力的高压统治, “刀口”就是日益强大的革命力量。 灰幔 要遮住大地, 闪电却要挤进来, 说明当时社会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革命力量的胜利虽然还很 艰难,但是已经显示了威力。
⊙发展空间
1. “黑夜”象征黑暗的社会; “火光”象征革命理想或光明前景。
2. 革命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革命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
3. ①句中“火光”指夜航中所见的火光, “划桨”是指船夫的动作;②句中“火光”指 理想和光明, “划桨”是指积极奋斗。
4. ①句象征尽管真理还很遥远, 道路还很艰难, 但真理就在前面, 只要不懈地去追求, 最终一定会实现。②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期待,表达了亿万人的心声 。两位作家都 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八年级〈雷雨前〉(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