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商业利润的形成
时代人物?
理论探讨
Times Figure?Theory Studies
论商业利润的形成
江林琴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交换劳动(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这一假设的分析与修正,说明商业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进一步阐明了生产劳动与交换劳动的
同质性。并且对马克思关于商业利润来源的分析进行修正,阐明了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以及商业平均利润的形成。【关键词】交换劳动;商业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劳动;商业利润
一、商业劳动(交换劳动)也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商业工人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包含在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工人的劳动,为什么产业工人创造价值而商业工人却不创造价值,难道他们或者这两种劳动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的劳动在不同的行业中却产生了本质的区别,这不禁让我们怀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观点。
因此我们回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最基础的概念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谈到“商品从自然属性上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然后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如: 小麦可以充饥,棉衣可以御寒……”似乎只注意到了商品的直接使用价值,而忽略了商品的间接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凝聚于这个商品中的各种商业服务所提供的某种人们同样也十分需要的使用价值。如零售商所能够提供的品类服务,区位服务,配送服务,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所带来的另一部分使用价值。如果否认这些的话,我们如何解释消费者从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源来看制裁和孤立苏丹现政府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对立。中国提出利用政治来解决危机的主张与联合国、非盟的原则基本是一致的,并且已经成为解决危机的主导形式。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主张从苏丹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区域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在尊重苏丹政府的基础上适度展开国际干预,一是支持非盟在苏丹的自主维和行动;二是支持并参与联合国在苏丹的维和使命。中国一直扮演着劝和、促谈的角色,通过元首互访、派遣特使、通电话、互致信函及在联合国等场合开展协调等多种途径与各方面沟通,缩小各方分歧,推动平等对话,并积极支持非盟和阿盟在区域框架内寻求能被各方接受的政治解决办法。2007年2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在访问苏丹期间,提出了处理达尔富尔问题应遵循的四项原则:“(1)尊重苏丹主权和领土完整;(2)坚持对话和平等协商;(3)非盟、联合国等都应该在达尔富尔维和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4)促进地区局部稳定”。
达尔富尔问题是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在维护国家形象和拓展利益边疆时所面临的众多巨大挑战的一个缩影,中国在此问题上所做的外交选择和政策调适给崛起过程中的中国外交以深刻的启
到附近的商店,卖场,购物中心等地去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而不是直接到生产厂商那里购买。这充分说明消费者看中的不仅仅是这件商品,还有许多附加在商品上的各种服务,他们同时需要这两者。因此这两者对于消费者来说都具有使用价值。不同的是第一种的使用价值更为直接,更“物化”,第二种使用价值似乎被隐含了。在这里笔者将前者称为“直接使用价值”,后者称作“间接使用价值”。
从而我们有了更多的证据去怀疑政治经济学关于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论述。不难看出两者的劳动都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去否定商业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述是有问题的。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推出创造间接使用价值的商业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关于价值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谈到:“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人类劳动,而不是说的人类的生产性劳动。这个论述的关键点就在于商品。究竟什么是商品?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在这样的定义下,似乎只要能满足购买者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目的性,刚刚落下生产流水线、尚未进示。在危机时刻和危机地区我们应该如何权衡和取舍自身的各种利益,作为一个认识到自身利益和责任的经济大国,在与相关国家交往时应该怎样给自身定位;作为一个综合国力还比较有限的新兴大国,如何在新的国际舞台上进行外交政策的选择和国家形象“软实力”的建构等都是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以达尔富尔问题为契机,“中国在对待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和安全问题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灵活和老练,这些反应了中国领导人在打破孤立状态、重塑形象、保护和增进国家经济利益并加强安全的努力”。达尔富尔问题的国际化,西方国家的诋毁在给中国国家形象投下阴影的同时,也使中国外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保护手段。
国际舞台上的较量,既展现在经济、军事等硬权力层面,也包含有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软实力的内容。在综合实力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当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并非在软实力上无牌可打,作为世界政治大国联合国安理会五常身份和拥有核俱乐部门票,作为新兴经济区域的市场吸引力,拥有一直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有着深刻影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反恐”的话语霸权时代对国际多边主义和经济外交的坚持,在国际事务中搭乘顺风车的被动性态度等,都在某种
入流通过程的产品,也就被当作了商品,商品的价值量由“直接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表现为“产品价值”。 但是,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形成了它的物质形态,处在生产过程末端的产成品在本质上还只是产品;产品只有进入市场、进入流通过程,才能真正具备它实现交换价值的条件,而这个条件是由流通过程中所付出的人类劳动创造的,处于市场交换状态的产品才可认为是真正的商品。因此正确的商品价值应该指的是商品退出流通领域时点上的价值。社会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此商品的生产或者说商品价值的创造应该是贯穿于产品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的。直到商品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了商品价值的创造过程才真正结束。因此商业劳动也是一种商品生产劳动,而非传统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非生产劳动。商业劳动和生产劳动(制造劳动,指的是传统所说的产业工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两个组成部分。在此,笔者将后者称为“直接生产劳动”(物化的生产劳动),前者称为“间接生产劳动”(非物化的生产劳动)。他们二者是商品生产中的两个生产阶段。从而商品价值和商品生产的关系与逻辑就更加清晰了。商品价值是(直接)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价值和流通领域(间接生产领域)的程度上建立了中国坚持正义的道义基础,使我国在非洲乃至全球的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回旋余地。因此我们只有采取负责任的大国定位,基本接受国际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以达尔富尔危机为契机,在外交的转型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方向性思路和侧重点,凸显短期对策和中长期战略之间的内在衔接。在从政治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大国,从地区性大国走向世界性大国的时候,表现出一种负责任大国的自觉和自信,才能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破除“中国威胁论”的羁绊,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大气和纵横捭阖的风采。参考文献
[1]Khalid Ali Ei Amin."Tribal Conference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Experiences under British and Sudanese Rule"[EB/OL].Available at: Http//www.houseofnationalities.org.[2]凤凰卫视.联合国:苏丹非冲突死亡人数18个月18万人[EB/OL].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2743014604800/20050315/519359.shtml.
作者简介:赵坤(1981—),男,山东青州人,山
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国际能源外交。
理论探讨?时代人物
Theory Studies?Times Figure
商业劳动价值的统一。
再次根据刘向东在《论流通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也加入商品价值的决定》中从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那段发人深省的话“此外,还应当研究:第一,只有必要劳动才加入商品价值这个规律,怎样适用于流通过程;……”开始对马克思尚未展开的关于“纯粹流通费用”的研究开始,进一步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分析,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明了1.流通过程的劳动与生产过程的劳动一样,也具有“必要劳动”的约束; 2.流通过程的“必要劳动”与生产过程的“必要劳动”一样,也应加入商品价值,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都需付出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共同组成,这是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 3.商品价值量不仅仅由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还要加上流通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这是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
商品价值=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流通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或者也可以说:
商品价值=直接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间接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于是我们也由此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商业工人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的劳动一样, 都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他们的劳动共同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职工的劳动是商品的必需劳动, 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经过这一过程的商品是一种“复合商品”,既包含了物化的产品又包含了非物化的商业服务。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产业工人的劳动还是商业工人的劳动从本质上来看是一致的,都是创造价值的,都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二、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对马克思商业利润理论的修正
到这里我们已经得出了商业劳动(交换)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又由于商业也是雇佣工人的,因此商业中也必然存在着剥削,存在着剩余价值。那么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商业利润分析的假设前提(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复存在了。传统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本质是商业资本参加利润平均化而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既反映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反映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竞争关系。
1.商业利润首先来源于商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首先这里源引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商业利润的一个例子,以便作为对比分析。
假定在一年内整个社会的产业资本是900, 资本有机构成是720c+180v, 剩余价值率为100%。720c 中的固定资本价值一年中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到年终, 社会总产品的全部价值是720c+180v+180m=1080。平均利润率则为: 180m/(720c+180v)=20%。再假定, 社会总产品全部由商业资本家销售, 而商业资本总数为100。这样, 社会总资本就增加为900+ 100= 1000。由于商业部门的纯粹买卖行为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依然为180,所以平
均利润率就为180/(900+100)=18%。按照这个平均利润率, 产业资本家得到900×18%=162的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则得到100×18%=18的商业利润。这样, 产业资本家向商业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 即产品出厂价为720c+180V+162p(产业利润)=1062。商业资本家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价格为1062 + 18h (商业利润) =1080。
而我们通过之前的论述得出了商业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结论。因此在此对马克思关于商业利润的来源作出修正,重新揭示商业利润的来源。
同样我们假定一年内整个社会的产业资本是900, 资本有机构成是720c+ 180v, 剩余价值率为100% ,720c 中的固定资本价值一年中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到年终, 社会总产品的全部价值是720c+180v+180m=1080。平均利润率则为: 180m/(720c+180v)=20%。同时我们假定社会中的商业资本为100,商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都与产业资本相同c’:v’=4:1。即商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是80c’+20v’。剩余价值率是100%。在这一阶段社会总产品增加的价值量80c’+20v’+20m’=120,此时的社会总产品的总价值(商品的价值)是720c+180v+ 180m+80c’ +20v’+20m’=1200。此时的商业利润率是20m’/(80c’+20v’) = 20%=产业利润率。整个社会的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也是20%。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商业资本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并非来源于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是来源于商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那么是否可以说商业利润的来源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毫无联系呢?
那么请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同样我们假设一年内整个社会的产业资本是900,资本有机构成是720c+180v,剩余价值率为100%,720c中的固定资本价值一年中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到年终,社会总产品的全部价值是720c+180v+180m=1080。平均利润率则为:180m/(720c+180v)=20%。
同时我们假定社会中的商业资本为100,但此时请注意我们假定商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是9:1即90c’+10v’。(正如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有机构成可能不同,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可能不同)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在这一阶段社会总产品增加的价值量90c’ +10v’+10m’=110,此时的社会总产品的总价值(商品的价值)是720c+ 180v+ 180m+90c’ +10v’+10m’=1190。此时的商业利润率是10m’/(90c’+10v’) = 10%。这时候商业平均利润率就不等于产业平均利润率了。商业平均利润率小于产业平均利润率。这时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论述引入商业和产业利润率的分析中来。“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通过竞争,资本会像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导致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减少,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原来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便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升,盈利增加,利润率
因此提高。另一方面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最后通过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装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形成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同样的无论对于商业资本家还是产业资本家,取得更高的利润率是他投资商业或产业的唯一标准。如果商业利润率低于产业利润率,一些商业资本家就会将商业资本转移到工业生产中来,这就会在商业和工业之间发生资本的转移,如前面的机制一样,造成产业利润率下降而商业利润率上升,达到均衡,最后形成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此时社会平均利润率=产业利润率=商业利润率=(180m+10m’)/1000=19%。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商业利润除了来自于商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外,还来源于对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但是请注意,这里的瓜分与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里的瓜分与产业部门中的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社会剩余价值是同一个道理,这里不存在所谓剩余价值的“让渡”。
2.由此我们得出商业利润的第二个来源是对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
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其他假定不变,此时的商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变为了3:2,那么此时的商业资本即60c’+40v’。在这一阶段社会总产品增加的价值量60c’+40v’+40m’=140,此时的社会总产品的总价值(商品的价值)是720c+ 180v+ 180m+60c’ +40v’+40m’=1220。此时的商业利润率是40m’/(60c’+40v’) = 40%。
这时候似乎商业的利润率又高于产业的利润率了。其实不然,同样的道理,通过资本在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再度转移又会最后导致利润率的均衡,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即(180m+40m’)/1000=22%。
此时产业部门的利润率提高了,产业资本也瓜分了一部分由商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上面论述作出总结:那就是无论是商业利润还是产业利润都来自于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瓜分和分配。商业利润来自于总社会资本所创造或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门。产业利润也一样。
通过以上对于商业劳动,商业利润的分析,我们对于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的观点有了全新的并且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商品价值=直接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间接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深了对“复合商品”这一概念的认识。对于商业利润的来源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强化了“大产业”的概念。即无论是产业部门还是商业部门都是生产性部门,都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二者只是处在商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参考文献
[1]刘向东.论交换劳动创造价值及其理论意义[J].
[2]刘向东.论流通过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加入商品价值的决定[J].
作者简介:江林琴,女,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商
学院贸易经济系。
范文二:当跑步成为时尚,“跑步经济”形成的产业链以及巨大的商业利润不可估量
原标题:跑出一个产业链
记者 吴铎思
泱波 摄/中新社
2017成都国际马拉松日前开始报名,这是国际马拉松赛在成都城区主干道上的第一次奔跑。届时,预计有来自全世界2万名跑友聚集成都。
跑步正成为时尚运动,而且越来越火热。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共328场,全国参赛人次也达到创历史新高的逾280万,常年参加跑步人次超过1000万。与2011年相比,比赛场次增加了10多倍,参赛人次也增加了6倍。根据中国田协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将超过800场,参赛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
从一双跑鞋到一套专业的跑步装,从简单的跑步到旅游业,面对如此庞大并依旧急速增长的人群和赛事,跑步串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跑步经济”悄然成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展示的数据表明,中国的跑步市场规模已达到50亿美元,马拉松带动了从赛事运营到服务、装备以及保险、医疗、旅游、宾馆等一系列衍生经济活动。
极大的消费空间
“虽然跑步对身体很有益,但还是要懂得保护自己,特别到了一定年纪后,需要'装备’来保护。”在福建某机关单位工作的罗东强,是一位跑步爱好者,他告诉记者,看似简单的跑步,需要购买的装备并不少,“一双鞋子500元左右,一年要废掉好几双,此外还有运动手表、服装、腿套、臂套等。”
参加马拉松是不少跑者的目标。罗东强告诉记者:参加一场比赛,全套装备费用在2500元左右,路费和住宿费有差别,省内的1000元就可以解决,省外的3000元到4000元左右。“很多人每年在跑步中花费上万元。”
跑步运动看似门槛很低,但背后却蕴含着极大的消费空间。仅就跑步装备而言,这一块的消费规模就体量惊人。资料显示,运动经济中,跑步产业占据了其中的30%。
中国田协联合尼尔森公布的《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跑步者每年用于购买时尚运动服和跑鞋等必要装备的人均花费为3601元。而经验丰富的核心跑者人均花费4594元,大部分用来购买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运动手环等高端专业装备。
据了解,在国内,参加马拉松赛的群体目前已有近千万人。依照当前马拉松赛事数量连年翻倍的趋势看,中国的跑步人数还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这意味着跑步经济这块蛋糕会越来越大。
掘金跑步经济
对于越来越多人喜欢的跑步,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近日,记者走访了福州多家商场的运动商品区,大部分运动品牌都将跑步系列鞋服放在了显眼位置。而且装备齐全,跑鞋、护膝、腰包、水壶、压缩裤、紧身衣和有GPS功能的手表,一般的全套价格在千元以上。
“最近几年跑步鞋更受消费者欢迎,跑步系列的服装也卖得很好。”福州一家运动品牌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实体店对跑步经济重视,网店也在积极争一杯羹。运动手环、跑表,还有能量胶、蛋白粉都成了网购热销货。卡路里跟踪软件、热量追踪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些智能又时尚的消费品,随着跑步的盛行也成了网店的新宠。一些带有运动相关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价格都需要上千元,却也有着不俗的销量。
“跑步经济”形成的产业链以及巨大的商业利润让人兴奋,此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力争超过5万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全民健身中名列前茅的路跑运动,必将牵引出一片新的体育产业“蓝海”。
在跑步资源方面的积累,一些企业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赛事赞助来实现。年营收已经突破100亿元的安踏,将目光投向了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推出首款智能跑鞋。2016年年报显示:安踏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特步全国8家工厂业绩全线飘红,电商销售增长迅速……“跑步经济”正带动鞋服企业业绩复苏增长。
记者了解到,除了装备、赛事,跑步还激发了旅游、互联网、培训等领域的经济潜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面上同时存在着近150款跑步相关软件。跑步应用通过提供工具服务或社交服务,聚集了庞大的跑步爱好者,它们凭借积累的用户,通过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和比赛,不断创造着更多的经济价值。
在跑步培训上,一些机构组织的马拉松赛事运动培训班,大都出现爆满现象。除了大规模的培训班,针对个人的跑步培训机构和跑步私教也特别吃香。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马拉松赛事在近几年越来越火爆,一些专业人士非常看好马拉松市场。经济学者认为,马拉松不仅带热相关体育产业上下游,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有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赞助品牌印象更加深刻;68%的受访者表示,赞助商品牌对他们的吸引力比以前更大;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倾向于购买赞助商的产品。
今年,在厦门举行的厦马开跑后,媒体报道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以运动员及后勤人员身份参与2016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外地人员有39599人,其人均消费为2823.84元,外地运动员和后勤人员为厦门带来总收入为11182.13万元。其中,来厦住宿、长途交通(单程)、餐饮和购物的收入占据了前四位,分别达到了3261.41万元、2773.87万元、1962.05万元和1885.51万元。”
举办路跑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水涨船高。2016年广马报名费收入就高达1000万元。而这只是马拉松运营收入的冰山一角,更大头的收入来源在赞助费上。据厦门马拉松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的厦马为厦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总计2.3亿元,带动经济效益为3.25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幅度为20.1%。
巨大的经济带动和品牌传播作用,还让马拉松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推介旅游、拉动消费、提高知名度的上佳之选。“马拉松旅游”也成为一种风尚,很多旅行社专门开发多条马拉松旅游线路,从赛事报名、护照证件、交通住宿到赛后旅游的一条龙服务,受到了很多马拉松爱好者的欢迎。
范文三:商业利润分享之道
2012年已过了一半,面临半年考核,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各大企业来说,这半年来的利润增长情况直接影响到后半年的战略布局,也影响到所有企业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在商言商,对所有非公益性企业来说,逐利是起点,也是目标,但并非最终和唯一的目的。企业以逐利始,但始终要驶入文化轨道上来,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现代企业的普世价值“利-智-信”,企业有利益才能生存,有智慧才能创新,有信誉才能在稳步发展,利、智、信,这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具备才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长足发展的战斗力。
《史记.货值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国君,逐利是本质,有利才能生存,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君子富有了,就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可见,逐利是起点,分享才是结果。
据《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助勾践争得天下后功成身退,下海经商,遂“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正是获利而与人分享的典范。分享并不会使自己的财富减少,从中获得的精神财富,反而能进一步促进物质财富,由于乐善好施,长期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使他年老后“子孙脩业面息之,遂至巨万”。
两个小孩都有六个苹果。一个小孩全部留着给自己,每天吃一个,这样他一连吃了六天,每天一个苹果。另一个小孩只给自己留了一个,他把其中五个拿出来分给别人,于是别人送还他不同的水果,于是,他每天有不同的水果吃,梨、香蕉、橘子……不但如此,大家还都乐意和他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在与人分享的同时,你会得到更多,比如友谊。于企业来讲,分享了五个苹果,会得到更多的人脉资源,又会创造五个、十个甚至更多的“苹果”。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苹果”,应该怎样和人分享呢?
与股东分享,保证下季“苹果”的收成
企业的股东,相当于是苹果树上供苹果生长的主要树干,枝干越茂盛。输送的养料越丰富,才能保证长出的果实越多。在企业赢利之后,如果投资者不能获得与投入同比例的利益,失衡的枝干将会影响营养的供给,导致下一季苹果的减产。
因此,企业在利润分配中应遵守公平、公证、公开的原则,企业的投资者按其股权比例享有合法权益,企业的获利情况应当向所有投资人及时公开,利润的分配方案应提交股东会讨论,并充分考虑小股东的意见,利润分配的方式应当在所有股东中一视同仁。只有企业利润分配中相关利益群体能达致最优平衡,才能巩固投资者的信心,并保证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保证下一季的“苹果”又有一个好收成。
与员工分享,保证“苹果”的养料供给
企业的生产运营离不开员工的劳动付出,如果把企业的领导者和股东比喻成树干和树枝,那么员工就相当于苹果的树叶,是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并给苹果供给养料的直接制造者。如果把员工当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那么,过度的剥削必然导致员工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使苹果生长环境营养不良,导致长出的果实良莠不齐。
如何保证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均衡?这需要通过利润分配确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以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目前许多企业采取对具有一定工作年限或做出较大贡献的职工发送红股,使员工也成为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这种方式虽然按相关法规,在转让、继承等方面作了一定的限制,但对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部分企业试行的“内部的职工股”与“期权”,也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遵从责权对等的原则。
从长远看来,企业的利润,只有和每一个员工分享,才能保证“苹果”的养料供给,保证每一季结出的果实都又大又甜。
与社会分享,保证“苹果”的生长土壤
企业的利润,归根到底都是由各种社会资源转化而来。生产所用原料、水、电等等,无不来源于自然。“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于天”,道家一向提倡“天人合一”,企业必须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
如果把企业比作苹果树,社会无疑就是树生长的土壤。苹果通过树叶光合作用供给养料,但是必须通过土壤坚固其根,摄取水份和各种微量元素。如果离开土壤,树连生长的可能都没有,又何谈开花结果?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社会这个大环境具有的包容性,如土地般博大宽广,企业在社会环境中扎根,并在那里汲取生长的营养,那么,结出的果实也应该与之分享,否则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枯竭。如涸泽而渔,“苹果”最终将失去生长的土壤。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用在现代企业中,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思想,使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既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又对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在企业外部实施“兼爱”思想,能够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形成企业内外的良性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范文四: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第七章 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一、填空
1.成本价格产生后,商品的价值构成是 。
2.当把剩余价值当作是 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 。
3.平均利润率是 同 的比率。
4.商业资本的职能是执行 的职能。
5.商业流通费用分为 流通费用和 流通费用。
6.剩余价值是利润的 ,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 。
7.部门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
8.由商品的 加 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动以 为中心上下波动。
10.商业利润是通过商品的 实现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利润率是( )。
①剩余价值同所费资本的比例 ②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例 ③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例 ④剩余价值同固定资本比例
2.成本价格是( )。
①商品的全部劳动耗费
②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③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耗费 ④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耗费
3.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
①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②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③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竞争的结果 ④是国内外竞争的结果
4.利润率表示( )。
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③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④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5.生产价格的构成是( )。
①C十V十M ②K十P ③K十P ④C十V十P
6.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
①商品贱买贵卖的收入 ②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③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④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7.平均利润是( )。
①剩余价值表现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②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内部各企业所获得的利益
③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内部各企业所获得的利益
④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8.超额利润是( )。
①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②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③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④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9.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 )。
①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 ②平均利润的变动引起的
③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引起的 ④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10.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
①商品价值的形成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④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三、辨析题
1.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2.利润率是利润同所费资本的比例率。
3.生产价格理论违背了价值规律。
4.生产性流通费用是通过剩余价值的扣除来补偿的。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范文五:第七章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
第七章商业利润 借贷利息 地租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
1. 认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是如何分割
2. 全面认清资本关系的实质
第一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及职能:
1、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
2本质: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
3商业资本的职能: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职能。
二、商业利润
1商业利润的 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实质:是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商业资本为什么能得到平均利润?(有作用)
一是可以使产业资本家腾出手来专门从事生产;
二是可以加速商品流通,减少商品流通费用;
三是有利于加速资本周转;
四是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参见P178-179 注意其负面作用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1商业流通费用的含义
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种费用叫商业流通费用。
包括:
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
同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它包括商品的包装费、保管费、运输费等。
纯粹流通费用
(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是由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费用,它主要包括用于商店建筑、柜台,与商品买卖有关的邮资、通讯、广告等方面的费用和用于商业员工的工资等。
2生产性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会把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并且同样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的价值增加。所以,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从增大了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并获取相应的平均利润。
(打入成本)
3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比较复杂:
用于盖商品营业场所、购买纸张以及簿记等等的不变资本的费用。它只能由生产领域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补偿;其要获得的利润也是来自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用于雇店员(购买商业劳动力)的价值。也要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得到补偿,并获得相应的利润。 补偿只能来自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从剩余价值中直接扣除)
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再修改
( 剩余价值总额—纯粹流通费用)
社会平均利润率= ————————————————————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含纯粹流通费用)
四、资本主义商业的形式和对外贸易自学:P176——178
第二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本质和特点:
1定义:P179是货币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资本形态 。
2.借贷资本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①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②卖出商品后不立即购买而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③用于积累但尚未投资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
3借贷资本的特点:
(1)是一种资本商品,有双重的使用价值。(作为一般等价物购买一切商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具有榨取剩余价值的能力)
(2)是一种财产资本 (所有权)
(3)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G——G′ )
借贷关系的形成,导致了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借贷利息:
P181 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因使用借贷资本家的货币资本而支付的报酬就是利息。
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的所有权,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2利息率:利息对借贷资本的比率
利息量(z)
利息率( Z′ )=------
借贷资本量(G)
(Z=G×Z′)
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大因素,
首先,取决于平均利润率的高低,成正比 其次,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情况 成反比
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就是信用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
(2)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所支配的货币资本。
自有资本
银行资本
吸入(借入)资本
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来自于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
银行资本按
自有资本
获得平均利润
(3)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来自于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 (途径)
银行资本也参加了对
剩余价值的瓜分
四、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
信用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信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股份公司
(一)资本主义信用 的扩大
1含义:指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
资本主义信用是体现资本主义关系的一种借贷行为
2信用的作用
(1)促进作用:
促进了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合理分配和利润的平均化过程。
可以把社会分散的资本聚集起来
可以节省各种流通费用
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保证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为消费者提供了生活方便。
(2)加深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
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加速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股份公司与股票价格
1股份公司:许多单个资本通过认购股票来合资经营的公司。它的实质是大资本利用和支配中小资本与居民收入的手段,是加速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
2股票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表明其净资产所有权的证书
3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股票的价格会随着各种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变化而波动。
第三节 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定义: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
(2)本质:是农业资本家为租种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定义:同土地的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条件:土地的自然差别
形成原因:由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的形态
级差地租Ⅰ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 由于对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三、绝对地租
定义: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来源: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土地所有权垄断阻碍资本向农业部门自由转移
思考:为什么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就可能产生较多的剩余价值?
当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后,还要交绝对地租吗?
四、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
1垄断地租:由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是一种具有特殊自然条件的土地经营权
(如波尔多种葡萄的地)
2土地价格:大多数土地是自然物,虽然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土地价格和地租成正比和利息率成反比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和利息率呈下降的趋势,土地价格呈上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