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试论文艺理论中模仿说观点的发展
试论文艺理论中“模仿说”观点的发展
许云瀚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文艺理论中“模仿说”的观点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诸多理论家尤其是黑格尔完善丰富了“模仿说”的观点。而且这 种发展
有规律可循,对这种发展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探索,最终发现了“模仿说”与“表现说”的某种统一。:模仿说;客观世界;理念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79-02
艾布拉姆斯在其经典文艺理论著作 《镜与灯——浪漫主义 :3:“建筑和诗却都很难看作自然的摹仿,因为这两种艺术都不 限?于单纯的描写”。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对这种简单模 仿的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一个由艺术家、欣赏者、作品、世界
排斥,立足于他犀利的批判,我们能够看出文艺创作并不是 对外在四个坐标构成的框架。这四个坐标对应着四个文艺理论的基本
世界形貌的简单模仿。: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第二章第 二节“经学说:“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在四种学说中
验主义理想中的模仿对象”一节中没有引述黑格尔的上述观点, “模仿说”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本
文想就有关“模仿说”观点的进化过程以及背后的规律展开讨 我认为是一种遗憾。:其实我们在日常对艺术作品的审 美体验
过程中,发现“临摹”的艺术形式其实并不能给我们带来 持久的,论。
崇高的快感,我们只是把这种活动看作一种能体现人类 无与伦比的提起文艺创作的本质,许多理论家首先想到的是“模仿”。苏
“技巧性”的行为。黑格尔理解我们这种感觉,只不过 他把我们的格拉底,柏拉图,都提出了“模仿说”的观点。苏格拉底提出,绘 ?这种感觉阐述的更加清晰,并且尝试着分析这种感 觉出现的原画,诗歌,音乐,舞蹈,雕塑,都是模仿。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之 作
因。 《诗学》中第一章也开宗明义的指出“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 狄
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观 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 这
?如果说“模仿”并不是对外在形貌的简单模仿,“模仿”活动 究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模仿。”区别不同艺术的标准就在于:“模 仿
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 同的竟在“模仿”谁呢,我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较早提出 者,方式。”“模仿说”的观点与艺术的创作过程相符,而且最适 应我其实他在《诗学》中就已对“模仿”进行了若隐若现的进一步 阐述。们的逻辑结构: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似乎确实是先于客 观世在《诗学》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先说明悲剧是“对一个严 肃、完整、?界接触,然后才生产出艺术成品,这是我们的日常经验:。所 以这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然后他指出悲剧包括 六个决定成种学说较早地被提出,其实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唱段和戏景。戏景可以看 “模 作是对外在形仿说”较早出现,表明了人类对于文艺创作的一种基础性认貌的单纯模仿,亚里士多德却在文章末尾很明确 识。 地把戏景排到了所以“模仿说”在文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一直绵最后。“戏景虽能吸引人,却最缺少艺术性,和诗 延到 艺的关系也最疏。”?以后的文艺理论中。比如,艾布拉姆斯就把“模仿说”放在:在这里“戏景”的性质类似于上文的“临 摹”: 六个成分中亚
《镜与灯》全书以及第一章导论靠前的位置,并且说明该学说对里士多德排在首位的是“情节”。情节就是于 对行动的模仿,就是事
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超验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件的组合,是悲剧的目的,是悲剧的根本。 推而广之,其实也就是
整个文学的根本。所以在他的观念中,最 高级的模仿是情节,最一、原始的临摹模仿观
低级的就是上文提及过的单纯的对外在 形貌的模仿。“行动”和简单地把“模仿”定义成“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是不够的。如
“事件”与“世界的外形”相比更接近抽象。 亚里士多德的“行动果我们随意地提出“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这句话,由于对“世界”
模仿观”比临摹外在形貌的模仿观更进一 步,认识更加深刻。他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关于这句话马上会有不同的理解出现。其中
对被模仿对象的认识:即一个整体的事件: 相比上文所说的被“临最典型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理解是:对世界外在形貌的一种简单
摹”的物体更加抽象。 仿造。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有时确实会单纯地临摹外在形貌,:黑
三、黑格尔的模仿观 格尔是这样说的:“它只能产生片面的幻相,比方说,只能把现实 ?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比如绘画领域中的“临摹”,这就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使抽象的,脱离“实际”的“模仿
说”达到了顶峰。但是在讨论黑格尔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先注 是种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黑格尔自己也承认“人们用
自己的工作,熟练技巧和勤勉去复制原已存在的东西,固然也可意柏拉图或苏格拉底的“模仿”思想,柏拉图堪称为西方客观唯 ?借此得到一些乐趣。” 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理念对后世的哲学家与美学家影响甚大。 柏
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只能模仿现象世界,却无法模仿背后的理 念但是黑格尔同时也对这种简单的,肤浅的,庸俗的模仿观进
世界。“理念世界”这种提法为模仿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认识天 地。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他提出了几条论点来指出这种模仿论的
但柏拉图提到理念世界却只是为了证明艺术作品有达不到 的境致命缺陷::1:这种模仿是多余的,因为被模仿对象本就存在,而
界,证明艺术品地位低下。而且他的理念观点过于抽象且无 法验且比模仿的要真实。不断的模仿很容易让人感到厌倦;:2:把模
证,割裂了与人的联系,让人感觉更像是漂浮的空中楼阁, 仿看作目的,真实与否就成了客观标准,客观的美就不重要了;
79
LITERATURE LIFE2016-6 文 艺 生 活 说 文 解 字
使人难以信服。 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最完善体系的建立者,黑现,又融合客观理念与主体思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格尔也提 五、结语 但讨论到此还没有结束,“殊途同归”也许并不是
出了“绝对理念”、“绝对精神”这种概念,但是他把这种概念与艺 这段旅途
术创作、与现实、与人的心灵联系了起来,相比柏拉图的学说,这 的终点,我们可以大胆的提出“模仿说”终究要归入到“表现说”
更像是一种发展完善了的“理念论”。黑格尔明确地说明了“理 中,成为“表现说”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更大胆地把这一观点
念”参与创作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的状态。 引申,即除了“模仿说”,“实用说”、“客观说”也都可以归入“表现
他在《美学》的全书序论中谈到理念本身具有普遍性,而作为艺 说”的范畴内,那么“表现”就成了文艺创作的唯一目的与根源,
术美的理念一方面有明确的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的一种个 “表现说”会成为有关文学创作来源的最根本的学说———当然,
别表现。我们可以把这些十分抽象的论述翻译的直白一些,那就 如果想要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将是更加漫长的探究过程。
是,艺术创作是“理念”的体现,是“理念”的流露,艺术作品作为
一种不带有普遍性的,具体的现实体现出了理念。:与柏拉图不 注释:
同,黑格尔肯定具体作品的意义: ?M.H.艾布拉姆斯(美),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 主
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6. 黑格尔还把艺术的特殊类型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术与浪漫型艺术,在这划分的论述过程中,理念与艺术的关系被
27. 描述的更加清楚,不禁让人赞叹黑格尔条分缕析的逻辑性。象征
?黑格尔(德),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3. 型艺术时期,艺术形式与理念还有距离,理念是勉强附加在艺术
?黑格尔(德),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4. 形式上的;古典型艺术时期,艺术形式与理念结合到一起,但艺
?黑格尔(德),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6. 术形式无法完全反映理念;浪漫型艺术时期,理念超越了艺术形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式,它本身就成为了艺术。但黑格尔的创造性还不止于这种划 63. 分,他没有把他的“理念”当成一个十分简单的,仅用于被反映的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一种客观概念,而是把它和人的心灵联系了起来,使他的客观唯 65. 心主义带有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使他的“模仿说”带有了“表 ?黑格尔(德),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9. 现说”的色彩。“绝对理念”与人的心灵是贯通的,“因为心灵是理 ?黑格尔(德),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8. ?念的无限的主体的一方面”。 根据黑格尔的学说,以上三个艺 ?黑格尔(德),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术阶段的创作其实都与人的心灵活动有关。在象征阶段,主体心 100. 灵对于客观理念是寻求,敬畏的关系,因此理念只是强加在作品
上;在古典阶段,主体心灵与客观理念取得了沟通,作品中显示 ?的理念,其实是具体的理念,是“自由的个别的心灵性”。而在浪
漫阶段中,主体心灵与客观理念达到了完全融合的地步,自然地
流溢出来,它本身就是艺术——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观点,我想
引用一段黑格尔《美学》的原文:“如果人性:指人的心灵:和神性
:指理念,黑格尔常把理念称为神性一样的东西:是这样由前一 阶
段的自在的直接的统一提升为可以意识到的统一,能够表现 这种
内容就不再是人体形状:指古典阶段人体雕塑的艺术品,比 如古希
腊的一些经典雕塑:,即心灵感性的直接存在,而是自己 直接意识?到的内心生活了。”这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在浪漫主 义时期诗歌
流行的原因与诗歌的特点,而这种解释带有“表现 说”的特点。
诗歌其实就是心灵感情的流溢,是流动的观念,是超 越了形式的艺
术。只不过在黑格尔这里,诗歌流露的感情与客观 理念密不可分。
:黑格尔的浪漫型艺术的观点,其实也与浪漫主 义时期的代表华兹
华斯,柯尔律治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总之,黑 格尔为我们奉上了
最深刻的“模仿说”。
四、“模仿说”的发展规律
讨论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模仿观之后,从原始的模仿论到亚
里士多德再到黑格尔,我们发现“模仿说”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
从具体的外在形貌,到有关人物的情节与行动,再到抽象的纯粹
理念,人把被模仿的对象看得越来越抽象化,“模仿说”也不断在
深化。其实这也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规律。而且到黑格尔这个层面
时我们就惊奇的发现,“模仿说”与“表现说”在他这里似乎取得
了某种统一,就像两条并行不悖甚至互相对立的河流最终殊途
同归。实现了这种殊途同归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
的原因之一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有神奇的魔力,把
主观和客观,个体与普遍都统一起来,既融合客观理念与具体表
80
范文二: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
自鲁迅先生在1927年发表着名学术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后,“文学的自觉”,及以“曹丕的一个时代”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文学自觉“魏晋说”,在中国学界广为流传,几成定论,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
综观当代中国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普遍的认知在中国学界沿用了大半个世纪,相关的学术研讨比较沉寂。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界才打破沉寂,对“文学自觉”这个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搜索中国期刊网的相关内容,纵观在世纪之交的前后五年(1995—2005)间,学者们发表与“文学自觉”相关的论文多达389篇。在这数以百计的论文中,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探讨文学自觉究竟始于何时的问题。概括起来,学界主要形成两大观点:第一种是坚持学术史一直沿用的“魏晋说”;第二种是不因循旧习支持新的说法“西汉说”。
199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少康教授发表《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一文,认为中国的文学自觉始于西汉。“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在学界引发强烈争议。认同此说法的学者纷纷发表论文声援,或补充佐证,或从不同角度论证,大有“西汉说”能独当一面之势。
面对“西汉说”的有力挑战,“魏晋说”的支持者也加入到论战中。他们或从微观考察、或深化已有论据,以巩固“魏晋说”的地位。尤其是暨南大学的李文初教授,继1997年接连发表《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和《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两篇论文,就非“魏晋说”的两种观点进行逐一辩驳后,于1999年又发表《三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一文,进一步深化“人的觉醒”是导致“文学自觉”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
这两种观点的争锋相对,使学界一时热闹非凡。而这两种观点不同提法的背后,正透视了学者们对“文学自觉”标准的不同理解。一直以来学界钟情于以“纯文学”的单一维度为标准,而在世纪之交的十
年探讨中,学者们对标准的定义赋予更多的元素,从而使不同的观点呈现五彩纷呈的局面。
到21世纪初,在西方的反思思潮的影响下,学界又转入对此课题的总结与反思。一方面,他们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亦即把“文学自觉”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考察,从而进一步扩充与完善“文学自觉”的纵向体系;另一方面,他们通过重新解读历史材料,如鲁迅讲话背景及其原意,曹丕的《典论?论文》等,得出了一些颠覆性的理解。如果说“西汉说”的提出是单纯对“魏晋说”的否定,那么这一时期的研究就是对整个“文学自觉”说的质疑或否定了。
一个事物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模糊混沌、朦胧无知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凡意义。但凡这样的一个飞跃决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受各种事物影响或与多种事物发生关系,也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杂糅着很多必然引发争议的模糊地带或尚待推敲的空间。因此,不难理解“文学自觉”的问题为何会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虽然学术的发展不以纪元为界,但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因而在世纪之交作一番回顾和反思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
中国“文学自觉”的研究,一直以来,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忽视或忽略,即关于“文学自觉”这个命题自身真正由来的问题。如上文所述,关于“文学自觉”的由来,学界一直把“文学自觉说”的源头追溯至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所有论及“文学自觉”的话题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直接借用这个概念。即使在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们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文学自觉”始于何时,或“文学自觉”的标准标志等问题上,而甚少有人谈到“文学自觉”真正出处的问题。
直到1996年,孙明君才首次澄清误解,还原史实。他指出:首次提出“文学自觉说”的是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先生,而不是中国学界一
直认定的鲁迅先生。早在1920年,铃木先生就在日本《艺文》杂志发表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文章明确说“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朝”。1925年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了铃木的《中国诗论史》(旧译《支那诗论史》),前文作为该书的第二章录入。在此书中铃木先生认为:“通观自孔子以来直至汉末,基本上没有离开道德论的文学观,并且在这一段时期内进而形成只以对道德思想的鼓吹为手段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的倾向。如果照此自然发展,那么到魏代以后,并不一定能够产生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值的思想。因此,我认为,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曹丕着有《典论》一书,??评论之道即自此而盛。《典论》中最为可贵的是其认为文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其所谓“经国”,恐非对道德的直接宣扬,而可以说是以文学为经纶国事之根基。”
孙明君首发的这条史料,它的还原为学界找到了“文学自觉”的真正源头。其后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不出其右,并多有引述他的观点。如:罗宗强在为张峰屹着的《西汉文学思想史》作序时指出,铃木虎雄在1925年出版的《支那诗论史》中,就已经提出“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只不过是引用了铃木虎雄的说法,并且把它解释成‘为艺术而艺术’而已”。
关于鲁迅先生的言论是否与玲木先生的叙述有关系,即“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观点,是不是代表了鲁迅的观点,也是后来学者经常涉足到的话题。究竟他们是不谋而合,还是鲁迅引用了铃木的观点,而他本人亦赞同这种观点呢,涉及此话题的学者们大多倾向于认同“鲁迅的观点极有可能是借鉴自《中国诗论史》一书”,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不是鲁迅所论述的重点问题,只是在不经意中一笔带过,虽然借用了铃木的观点,但他不一定赞同这种观点。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学界真正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是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范文三:说说作文的模仿与创新
说说作文的模仿与创新
说说作文的模仿与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针对写作提出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经历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小学是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我认为“自由”和“创意”是有一定条件的,从内容上说,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主张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求真、求善、求美;从表达形式上说,不做统一的要求,但要尊重语言的表达的习惯和规律。否则,写作会出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这是对文化遗产的“玷污”,进入的是一个“泛烂”的写作时代。小学作文教学要尊重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规律。儿童的语言以模仿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储存语言信息量的增加,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才逐渐的表现出来。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以及知识、阅历、经验的丰富,才逐渐转化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然而,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追求“新、奇、特”的教学方式,追求作文形式的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使正在发育时期的儿童不堪重任,由于儿童表达不出“创新”的内容,尝受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儿童有没有创新潜能,我们认为是有的,但是不顾儿童实际发展的水平,给他们过高的期望值,很多儿童是不适应的,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差异,鼓励创新和个性的表达,而不是要求人人都要做到。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一出现仿文,或雷同文,老师就一棍子打死,熟不知儿童的特点就是模仿,他们是由模仿走向创新的。作文的起点就创新,那就把儿童的作文成人化了。过去作文教学的模式化,儿童作文千篇一面,问题出现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例如,教材的编写过于保守,规定性过强,八十年代写的作文题目,到了九十年代还在延续,阅读提供的课文也是多年不变,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了定势。再看学生可阅读与积累的课外资料(如作文选),都是多年不变的老样子,思想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孩子单一的模仿,这样怎么能呈现多元的文化呢。作文的起点是模仿而不是创新。婴儿学说话就是模仿而来的,中国人说中国话,美
国人说美国话,儿童必须在一个稳定的语言环境才能发展语言。有这样的一条消息,爷爷教孩子说中国话,妈妈教孩子说英国话,爸爸教孩子说日本话,结果孩子说的话谁也听不懂,后来出现了语言的障碍。这个例子说明,儿童学习语言模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语言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语言的规律是约定成俗,语言的规范性的意义,就是要保证人与人之间能够正常的交流。语言的特殊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的积累而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语言。作文是语言的重组与建构,表达的思想是个性的,但怎样表达是有规律的,例如,写人有写人的方法,写景有写景的规律,说明文有说明文的要素。学生建构的作文不能是不伦不类的,谁也读不懂。从儿童的认知结构上看,他们的情感是自然生成的,而怎么表达却需要训练,表达也是作文的难点。我们也有这样的认识,孩子对某事物很容易产生情感,你和他们对话交流的时候,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可是你让他们把要说的话写出来,他们就陷入了为难的境地,多数孩子不能很好的表达,还有一些孩子表达不出来。这说明情感是一回事,表达是另一回事,情感是内心的活动,表达是外在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不是协调统一的关系。所以我们强调情感的创新,而忽视表达的训练,最终孩子不会形成作文能力的,情感的发展代替不了作文的发展。孩子表达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从模仿而来。学生开始学句的时候,要让他们明白怎么说是一句完整话,怎么说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如,要训练学生:什么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对于这样的语言规律的认识,虽然现在的做法不强调机械的训练,主张在语言环境中感悟,但实质是让学生边模仿边感悟。我们教孩子课文,淡化文章结构与写法的教学,强调的是让孩子自我的积累,但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孩子也在边读边模仿。他们读的多了,模仿的多了,积累的多了,感悟的写作方法也就多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孩子是不会写作的。主张自由表达作文,前提是孩子掌握众多的写作策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自主的选择,而写作的策略,不是孩子创造的,是他们模仿和积累而来的。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是孩子“自身之物”不可强求,它是自然的生成的,虽然我们鼓励富有个性的思想,但它不是孩子作文的难点,难点在作文的表达形式。
范文四:Y理论的主要观点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麦格雷戈称?之为“Y理论”的人性假定?是指:
?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与?智力,乃是极其自?然的事。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工作是一种?满足的来源?。
?促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外力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唯一?的方法。人为了达成?本身已承诺?的目标,自将“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
?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所?从而产生的?一种报酬。所谓报酬,项目甚多,其中最具有?意义为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
?只要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会学会承担?责任,且能学会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以及只重视?保障等等的?现象,是后天习得?的结果,非先天的本?性。
?以高度民主?的想象力 、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上各项问?题的能力,乃是大多数?人均拥有的?能力,而非少数人?所独具的能?力。
“Y理论”的管理要点?
(1)管理要通过?有效地综合?运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来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
(2)把人安排到?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
(3)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
(4)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
(5)要用信任取?代监督,以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
总之,管理过程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鼓励发展的?帮助引导的?过程。 “Y理论”的若干管理方法
(1)分权和授权
(2)工作扩大化?
(3)参与式和协?商式的管理?
(4)职工绩效的自我批判?
1、看这个人所?处阶段,初期的通常?适合X理论?,成熟后Y理?论
很多人刚踏?足社会时,都会有不适?应期,很不喜欢工?作,喜欢多休息?,这个时候,找不到工作?乐趣,总感觉上班?是很痛苦的?事情。在这个时期?就需要用X?理论来管理?。等他慢慢成?熟起来,懂得工作的?价值意义就?是通过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就会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到这个时候?,就适合Y理?论了。
2、所做工作不?同,这个人作的?工作,如果是他自?己喜欢的,适合Y理论?;如果是他极?度反感的,适合X理论?
很多人在工?作时,喜欢少付出?,多回报,能偷懒就偷?懒,通常是他在?做他不喜欢?的工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监?督、管理;当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时?,就积极主动?、自动自发,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人?监督。
3、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理论,人和人确实?是有差距的?
不是每个人?成长速度都?是一样的。有些人一辈?子不能理解?懂得生活的?意义和道理?,天天生活在?报怨之中,特别喜欢消?极怠工,好像迟到、早退占了企?业的便宜,凡事消极悲?观,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不喜欢学习?,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这些人如果?在工作中就?需要使用X?理论;有些人成长?速度很快,很迅速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凡事积极乐?观,善于观察学?习,这些人只要?给他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对这些人就?需要使用Y?理论。
麦格雷戈出?生于190?6年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1935年?,他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
1937,1964年?期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教授的课程包括心理学?和工业管理等,并对组织的?发展有所研?究。
1948,1954年?在安第奥克?学院任院长?。任院长期间?,麦格雷戈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的管理?观点和对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问。
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The Human? Sideo?f Enter?prise?)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一Y理论”,该文196?0年以书的?形式出版。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是?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他是50年?代末期涌现?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中?心人物之一?(其他还有马斯洛(Maslo?w)、赫茨伯格(Herzb?erg)等人)。
麦格雷戈出?生于190?6年
1935年?,他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上学?位,随后留校任?教;
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除了人的工作动机之外,我们还必须?知道人是如?何看待工作?的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麦格雷戈认?为,有关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的假设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可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基于这种思?想,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即人性本恶?,另一种是基?本上积极的?Y理论,即人性本善。这一理论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应当熟?知并娴熟运?用。X理论阐述?了独裁式的?管理风格,而Y理论则?阐述了民主?式的管理风?格。通过观察管?理者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来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X理论一Y理论。
实践证明,以X理论为前提的管?理模式造成?人才创造性?和奉献精神?的不断下降?、员工对工作?绩效的毫不?关心等等不?良后果,日益使人怀?疑X理论是?建立在错误?的因果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麦格雷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Y理论。与X理论消?极的人性观点相对照,麦格雷戈提?出了Y理论?。麦格雷戈认?为,由于上述的?以及其他许?多原因,需要有一个?关于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把它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的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于
是他提出?了关于Y理?论。Y理论对于?人性假设是?正面的,假定人性本善,假设一般人?在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只要循循善?诱,雇员便会热?诚工作,在没有严密?的监管下,也会努力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感。其主要内容?是:
1(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环境而?定。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它甚至对人?是一种威胁?和阻碍,并放慢了人?成熟的脚步?。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3(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的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根据以上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为:
1(管理职能的重点。在Y理论的假设下,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职工?的潜力,并使职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职工?以支持和帮?助。
2(激励方式。根据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X理论的假设是静?止地看人,现在已经过?时了;Y理论则是以动态?的观点来看?人,但这一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行为科?学家批评了?Y理论的一?些缺陷。他们指出,Y理论对人?的特性的假?设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对于人的乐?观主义的看?法,而这种乐观?主义的看法?对争取职工?的协作和热?情支持是必?需的。但是,麦格雷戈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固然不能说?所有的人天?生就是懒惰?而不愿负责?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是这样?的,而且坚决不?愿改变。对于这些人?,应用Y理论?进行管理,难免会失败?。而且,要发展和实?现人的智慧潜能,就必须有合?适的工作环?境,但这种合适?的工作环境?并不是经常?有的,要创造出这?样一种环境?来,成本也往往?太高。所以,Y理论也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以往的绩效评价方?法,都是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事实上,绝大多数这?类方案倾向?于把人看成?是装配线上?等待检验的?一件产品。有少数公司?(例如通用公?司、安瑟化学公?司等)在试行一些?新办法,其中包括由?个人自己确?定目标,每半年或一?年对实绩作?出自我评价。在这种评价?中上级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却给了?下属很大的?自主权。对于许
多管理人员来说,这种角色比?起通常迫使?他们担任的?“裁制者”或“检验者”角色更适宜?得多。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有?信心并且自?身也致力于?组织目标,而不是致力?于保持个人?权力的管理?人员,才能够掌握?Y理论的含?义。
麦格雷戈的?人性观点对于激励问?题的分析具?有什么意义?呢,这一问题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框架基础上?进行解释效?果最佳: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则假设较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
麦格雷戈本?人认为,与X理论的?假设相比,Y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这都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许多大?公司企业都?较为坚定地?相信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他们相信人?是愿意负责?、具有创造性?和进取心的,每一位员工?应当受到尊?重和值得信?任。并据此制定?了大量的人?才招聘、培训、选拔和激励?制度和方案?,结果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把Y理论称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他认为关键?不在于采用?强硬的或温?和的方法,而在于要在?管理思想上从X理论变为Y理论?。
“什么也别想?,只能按我们?所说的去做?。”假设:工作者在思?考方面受到?先天性的限?制并且懒惰?。因此应对他?们施加一些?控制,甚至使用威?胁和惩罚手?段,以达到使他?们生产出更?多产品的目?的。
当然并无证?据证实某一?种假设更为?有效。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采?用X理论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例如,丰田公司美?国市场运营?部副总裁鲍?勃?格克雷(Bob Mccur?ry)就是X理论?的追随者,他激励员工?拼命工作,并实施“鞭策”式体制,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种做法使?丰田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Y理论还是能帮助?HR改变管?人的方式,改善管人的?效果。
麦克雷戈认为若按?照Y理论,领导者应发?掘员工的潜?力,达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一体化”。除了满足员?工的生理需?要外,还有他们的?精神需要。然而,也有人发现?一些雇员并?不像Y理论?所说的一样?,会珍惜责任?和权力。相反,他们视长官?为无能之辈,表面谦恭,背后却飞扬?跋扈,做事得过且?过,这就是推行?Y理论的措?施时存在的?问题。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不?可以纯用X?或纯用Y理论来分析两间?企业的管理方法。X和Y模式?的假定都过?于片面,并不适用于?目前复杂的?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人性是?善的,而有的人就?是恶的。纯X和纯Y?理论最大的?缺点乃是忽?略了人类的?可塑性与多?样性。一个团体中?良莠不齐,有的人较积?极,有的人较消?极,领导者若是?先入为主地?认同X或Y?理论,必不能解决?所有成员的?问题。因此,X与Y理论?似乎都过于?武断,领导者必须?视情况综合?运用,找出一种比?较折衷的方?案才是。
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人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说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不知道?该怎样把握?人的本性,怎样合理地?进行激励,怎样才能让?组织的效率最高。对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地摸索和实?践,需要他们根?据实际的情?
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麦格雷?戈留给我们?的是X-Y理论,但是我们今?后仍应该从?整体上认识?他的研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读《企业的人性?面》分享
文:刘爱
麦格雷戈认?为,有关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的假设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可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人们。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X?理论一 Y理?论。
一、传统的管理?理论:X理论
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其主要内容 ?是:
1(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
2(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而宁可让别?人领导。
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自相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严加?管制。
4(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5(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他们将?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 做。
6(人群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部分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
根据X理论?的假设,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相应?的管理方式 ?是:
1(管理人员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他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引、监督。
2(管理人员主?要是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让人适应工?作和组织的?要求,而不考虑在?情感上道 义上如何给?人以尊重。
3(强调严密的?组织和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时定额?、技术规程等 ?。
4(应以金钱报?酬来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然而麦格雷?戈认为,虽然当时工?业组织中人?的行为表现?同X理论所?提出的各种?情况大致相?似,但是人的这?些行为表现?并不是人固?有的天性所?引起的,而是现有工?业组织的性?质、管理思想、政策和实践?所造成的。他确信X理?论所用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建立在错?误的因果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研究,他指出,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当人们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这种管理方?法就无效了?。因为,那时人们行?动的动机主?要是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而不是“胡萝卜”(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了。
二、Y理论
麦格雷戈认?为,由于上述的?以及其它许?多原因,需要有一个?关于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把它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的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于是他提出?了关于Y理?论,其主要内容? 是:
1(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象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环境而 ?定。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它甚至对人?是一 种威胁和阻?碍,并放慢了人?成熟的脚步?。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
3(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的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 ?来。
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 本性。
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 了发挥。根据Y理论?,相应的管理?措施为:
1(管理职能的?重点。在Y理论的?假设下,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职工?的潜力,并使职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职工?以支持和帮 ?助。
2(激励方式。根据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
3(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X理论的假?设是静止地?看人,现在已经过?时了;Y理论则是?以动态的观?点来看人,但这一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行为科?学家批评了?Y理论的一?些缺陷。他们指出,Y理论对人?的特性的假?设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对于人的?乐观主义的?看法,而这种乐观?主义的看法?对争取职工?的协作和热?情支持是必?需的。但是,麦格雷戈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固然不能说?所有的人天?生就是懒惰?而不愿负责?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是这样?的,而且坚决不?愿改变。对于这些人?,应用Y理论?进行管理,难免会失败?。而且,要发展和实?现人的智慧?潜能,就必须有合?适的工作环?境,但这种合适?的工作环境?并不是经常?有的,要创造出这?样一种环境?来,成本也往往?太高。所以,Y理论也并?不是普遍适 ?用的。所以我认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把X理论?Y理论综合?运用。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人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对人的认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摸索?和分别对待?。需要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管? 理。
范文五:模仿说
艺术起源之模仿说
模仿说,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亚里士多德。不能成立原因是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不是动机。 艺术上的模仿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其它艺术家的作品为样板,用同样方法制作 ;另一种情况是仿照现实的存在物,意味着再现或描写性表达客观世界。
最早提出这一基本概念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他提出艺术是模仿,然而,他所说的模仿是指对物质世界的物像的模仿,是物的外形相似。他认为自然界不是真实存在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模仿自然的艺术只能是影子的影子,因此,只能模仿外形,不能模仿实质。苏格拉底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美的外形,还能模仿人的性格、精神特质和心理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的模仿说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真正为艺术的模仿说建立起积极而肯定意义的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哲学家 ,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模仿说。认为感性世界是第一性实体,艺术所模仿的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应通过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模仿而比现实更真实、更理想,从而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他初步地涉及到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美学原则。他认为模仿有三种:一是模仿事物的本来面目;二是模仿人所说所想的样子;三是模仿事物应有的样子。他提倡最后一种模仿,强调艺术应根据事物的本质规律把自然加以理想化。要求画家所画的人物应当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继承亚里斯多德的传统。达·芬奇认为“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的主要方面是表现自然界和人的美,它的任务是艺术地再现自然。”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模仿说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文学原则含义上的变动,固然是文学创作精神变化在文学理论层次上的反映,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古希腊理性原则的变化所致。从模仿说含义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寻绎出古希腊理性精神的嬗变轨迹。
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苏格拉底把他对人的哲学思考运用于文艺领域,引起了文艺创作原则与批评标准的根本变化。苏格拉底的文学思想大体保持在文艺伦理学的范围内。
苏格拉底彻底贯彻了智者的文化哲学思想,却又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认为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有资格作为万物的尺度。思维着的人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本质所在。因此,苏格拉底把哲学认识的目标定位在人类自身,并以一生的活动躬行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信念。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人类学主体“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
苏格拉底认为艺术来源于自然,摹仿美的形象、性格。首先,艺术不但应该模仿形象,而且应该摹仿性格,而且他模仿的重点是美的性格。其次,在模仿的过程中,要通过精神特质的模仿,来达到外在形象的性格模仿的目的。人在精神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质,通过形象特质的姿态来描写,可以模仿美的形象。高尚和慷慨,下贱和鄙吝,谦虚和聪慧,骄傲和愚蠢等等,
都会表现在一个人的神色和姿态上,不管这人是坐还是站,艺术的摹仿应该抓住富含特征性的部分。最后,艺术的摹仿也要通过外在的形式摹仿人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摹仿活人的身体各个部位的俯仰,屈伸,紧张,松散,能使一个雕塑更真实生动。这就是说,在苏格拉底看来,所谓的艺术模仿,应该是对对象的内在与外在、精神与外形的整体的再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艺术家对人生的再现不是奴隶式的临摹,而应该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为此,他曾告诫艺术家们:当你们描绘美的人物形象的时候,由于在一个人的身上不容易在各个方面都很完善,你们就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
从苏格拉底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所主张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有关注人和社会、运用理论的思维和辩证法对美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揭示的特点,并开始向客观的唯心主义美学体系过渡了。
这样,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观帮助他实现了模仿从自然向精神领域的过渡,使文艺创作的原则发生了更新,这一新的创作原则经由柏拉图的中介,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体系中得到完善,成为西方历史上牢不可破的文艺本质观念,直到19世纪才被动摇。
艺术模仿之所以会让人产生愉快感,是因为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从艺术品本身产生一种认知感,“即使所模仿的对象并不使人愉快??欣赏者经过推论,认出‘这就是那个事物’,从而有所认识”,从而使人产生愉快感,亚里斯多德据此推论,“绘画、雕像、诗,以及一切模仿得很好的作品,也必然是使人愉快的”。
在当今艺术设计发展迅速的年代,设计普遍充斥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去创造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就来自模仿,来自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学习。但更重要一点是,我们要学会模仿,学会怎样模仿,不仅是模仿,更要超越原作。这就要靠人的主观实践了。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模仿论忽略了作为艺术起源的主要因素的人类生命的向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试论文艺理论中模仿说观点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