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谈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社会稳定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农村社会稳定也是关系到农业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是新疆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非常重大。现就影响农村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分析
造成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干群关系紧张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当前,因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的各种矛盾是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一些农村干部的自身形象不好,官僚主义作风突出,工作缺乏耐心,为群众办实事少,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目前在村级班子中,有的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存在两张皮现象,闹不团结;有的风气不正,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歪风邪气面前软弱无力,引发群众意见较大。
二是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群众利益失衡。近几年,
我县虽然基本消除了“空壳村”(年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但因以前居民点改造、村级阵地建设、“双基”投入等其他不良债务,村债高筑,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有的村帐上有钱,但难以收回,严重阻碍和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使集体没有能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群众不能理解;导致群众产生了对村干部的怀疑和嫉恨,干群关系紧张。
三是乡村干部政治敏感性差,工作被动。有的乡村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差,不善于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掌握社会动态,对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能提早采取措施;有的村干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中态度暧昧、行动不坚定、观点含糊。
四是村干部不廉、不勤、不公。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压人、整人,群众难以接受,因而引发矛盾;有的工作不踏实,只作表面文章,引起群众反感;有的对工作应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上,奢侈浪费严重,群众怨声载道;有的心术不正,谋取私利,出了问题撂挑子,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五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规范。首先是内容有漏洞。公开的内容笼统不具体,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村务、财务情况。其次是制度有漏洞。乡村虽然都有各种规章制度,但大多都是只规定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很少规定违反制度如何处罚、如何监督制度的落实,缺乏约束力。三是监督有漏洞。
村民代表小组、财务监督小组或碍于面子,或应付差事,或怕这怕那,一味随着干部走,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四是检查有漏洞。上级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检查,只看公开的项目和各种表格、记录等,对内容的虚实真伪很难做进一步的考核验证。由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流于形式,部分村因吃喝、送礼而赊欠账现象严重,造成群众不满。
2、宗教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宗教无小事”。在新疆少说民族地区,信仰宗教活动的人多、面广,宗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利用群众朴实的宗教感情,打着宗教旗号,制造谣言,鼓吹“圣战”,疯狂地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严重危害着社会的稳定。有的威胁乡村干部、党员、宗教人士;有的私办地下讲经习武点;有的非法集会,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宣扬宗教狂热,麻醉控制群众。
3、违规上访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上访原因基本上都是部分群众确实有问题要反映,这说明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而其中也有一些上访却是因为个别人缺乏法制观念,为了一己私利,无理取闹。也有的夸大事实,把本来能在基层解决的问题,举报到上级机关;有的捕风捉影,对不知道的事情,故意渲染夸大;有的因为村干部得罪了自己,一心报复,在上访事件中推波助澜;有的煽动群众,企图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4、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法制观念差、运用法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引发的案件增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村民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不能用法律手段去处理解决,而导致群众时有械斗现象,在加上农村调解机构薄弱,调解人员素质不高,调解方法简单,不能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另外,农闲季节一些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闲置,整天东游西逛,寻求刺激,滋事闹事,也影响着农村的社会治安。
二、建议与对策
农村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威胁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社会的稳定。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尤其重要。
第一,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行政管理功能,是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组织保证。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着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职责。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解决社会矛盾中起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凡是基层行政及党团组织健全,一班人团结奋斗,一心带领群众生产致富的地方,那里的社会风气就正,治安秩序就好。相反,凡是基层行政及党团组织软弱涣散,失去凝聚力与号召力,许多政策和措
施就难以落实,社会治安就不好。因此,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二,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和文化宣传,是搞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目前农民法律知识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往往已经触犯了法律还浑然不觉,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的自觉性,真正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血的事实已经证明,非法宗教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是危害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在宗教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切实落实宗教管理各项规定,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四,落实社会性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强化打击和防范职能,是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的有力措施。应当肯定,近几年经过各级党政组织的努力,广大农村社会治安已经明显改变,但要长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需进一步加强群众性自防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村级自防自治网络,调整充实农村治保会、调解会、治安巡逻队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健全制度,
明确职责,发挥作用,做到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有人干,调解内部矛盾纠纷的工作有人做,把各种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五,加强监督,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现在一些农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家长作风严重、办事随心所欲,一意孤行,造成群众不满或上访,给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因此,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是当务之急。必须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大事议事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公正性、增强决策的民主性。
第六,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尽快脱胎贫致富,是广大农村社会稳定的物质保证。事实说明,农村中集体经济发达、农民富裕程度较高的地方,不仅刑事案少,而且社会矛盾纠纷比较少。相反,治安问题就突出。所以,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XX年4月
范文二:浅析农村不稳定因素
浅析农村不稳定因素及对策
鱼泉镇 李 一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形势发生了可喜 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毋庸臵疑,在农业和农村经 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甚至诱 发出不稳定因素。正确分析这些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出相 应的对策, 对于维护农村秩序、 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就所在镇政府受理的群众信访案件,谈一谈自己的看 法。
一、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的表征
1、 土地问题 随着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和小城 镇建设的不断扩张,不少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以及荒山 草坡)被征为建设用地。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建 设,本应得到农民群众的接受和拥护。但由于不同项目的补 偿政策不统一, 引起占地农民的不解和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 随着农村人口的此消彼长,改革初期确定的土地承包分配数 额已不适应现实情况,农户之间占有集体土地资源奇多奇 少,由此产生大量矛盾纠纷。
2、村干部素质问题 一些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 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如在办理社会低保、征地农转非 社保、征收社会抚养费等工作中,滥用职权,优亲厚友,不 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违背上级政策和法规。在
接触群众时,以管人者自居,出现冷、硬、横态度,为完成 任务甚至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直接侵占群众的合法权益,使 干群关系紧张,把干部直接推向农民的对立面。
3、农村村务问题 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 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关 系自身利益的事情十分敏感和高度关注,对村务公开的要求 越来越高。但在村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往往存在内容不齐 不全、程序不规范、公开不及时和情况不真实等问题。群众 有疑问,村干部不做解释,反映问题也没有人管,致使问题 越积越多,引发群众上访造成,诱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4、村民素质问题 农村人口文化整体素质偏低,法制 观念淡薄,他们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加上获取党 和国家政策的渠道有限,对其深度认识不够透彻。因此一旦 遇到山林、土地、家庭、劳资等纠纷时,他们只关心自己的 利益,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或处理不满 意,就抵制、吵闹、上访;不学法、不懂法,不善于通过法 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一些自以为不合理或损害自身 利益的事,采取吵架、闹事甚至动武等极端手段,人为地造 成干群关系紧张,并诱发新的矛盾。
二、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农户普遍还不富裕且思 富心切的情况下,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异常关 切,并且常因此而发生纠纷。村集体经济薄弱,有些村办公 经费都不足,影响了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基层组织人才严重缺乏 。不少 村干部年龄严重老化、 思想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 的需要。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差、组织观念淡薄,对群众态 度粗暴,办事武断,形成积怨。还有少数村干部利用职权捞 “油水” ,对己有利的事就做,对己无利的事就推,村级组 织战斗堡垒作用严重削弱,有的村级组织甚至处于瘫痪状 态。
3、对村务公开工作不重视 。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工 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监督是上级 的事,事事让群众知道,件件让群众讨论,将束缚干部的手 脚,将降低个人威信,影响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此外,一些 地方村务公开工作规章制度不完善,村务公开工作布臵后, 没有跟踪调查,没有及时针对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没有相 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4、群众法制意识薄弱 。群众法律意识薄弱,一旦自己 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 往往抱着 “小闹小解决、 大闹大解决、 不闹不解决” 的心态, 甚至暴力手段, 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一方面, 农民群众获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和 少之又少的群众会议,有些甚至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一 知半解。对政策理解的深度、广度不够,对自身不符合享受 的政策也强制要求享受,一旦没得到满足就集聚上访,甚至 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
三、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建议
1、把农村稳定工作做为压倒一切头等大事来抓 。坚持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当前农村 工作的客观需要,更是农村基层组织的艰巨任务。对此,农 村基层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切 实把农村稳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对群众反 映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化 解矛盾,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 避免激化矛盾,杜绝不稳定事件发生。在具体工作中,要高 度正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排查解决问题。对群众来信来 访要热情接待,杜绝“门难进、脸难看、实难办”的衙门作 风和“官老爷”架子,以公仆的姿态为主人服务。对群众来 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该解决、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认真办 理,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一时不 能解决的问题乃至群众的不合理、 不合法要求, 要耐心疏导, 消除疑虑,使来信来访者心服口服。
2、建立农村土地市场。 当遇到道路建设或小城镇建设 需要征用土地时,由县以上农业、国土、物价和财政、审计 等权威机构根据土质、区位等基础条件分等级评估定价;此 外,可由县级人民政府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土 地所有权证,明确其土地的四至边界,并确定其拥有土地所 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益。
3、把好村干部用人关,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 。人们常 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带领广大 农民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的主心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具体执行 者,这一角色至关重要。对此,乡镇党委要严把村干部特别 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用人关,要真正把那些文化素质高、群众 拥护、党员信任的人才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适 时调整、充实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 用和村级自治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坚决防止那些投机 钻营、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的恶人混进村级领导班子,杜绝 和根除恶人治村现象。
村干部在干部中是农民, 在农民中是干部。 他们对本行 政村实施行政管理具有人熟、 地熟、 情况熟的得天独厚优势。 但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知之不多、掌握更少。对此,县乡党委和县乡党校 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依法 行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坚持原则,秉公 办事, 不分亲疏远近, 不讲关系人情,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以此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建设小康之 家、和谐稳定农村。
4、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务公开是使村干部增加 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最有效的办法,是融洽党群、干群关 系的基础。在农村,必须公开的事项至少有这样几项:即人 事公开,财务公开,企业承包公开,计划生育情况公开,宅 基地审批公开,各种税费公开及其他应予公开的项目。实践 证明,只有通过村务公开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基层工作由干部 包揽到村民民主管理的时代性转变。
5、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 。以开展民主法治村 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利用电视、广播、宣 传栏、板报、图片展览、法制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多层次 的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 广大群众树立起日常活动依法办事,遇到纠纷依法调处,从 源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同时,要反复深入的对群 众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涉及农民 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具体政策广而告之、家喻户晓,避免和 减少群众来信来访,确保一方稳定和和谐。
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 每个公务员和村干部都要心存“吃百姓饭、穿百姓衣、别把 百姓不当数,自己也是百姓;求一官难,为一官廉,莫说一 官无作用,地方全靠一官”的官来自于民、做官为民的“官 念” ,依法行政,以仆人服务主人的姿态,办好百姓的事, 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分析
林 群 《 人民论坛 》 (2009年第 30期)
【摘要】 对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不安定 因素,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既可以化解也可能转化。 因此,要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正确把握处理 矛盾的尺度,妥善解决当前的问题,确保农村稳定。
【关键词】农村 稳定 基层治理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综合试验 区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没有 稳定,任何事业都不会取得成功。因此,当前农村出现的一 些不稳定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农村中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及危害
农村土地纠纷成为引发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近 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农民种地的补贴数额在逐年 增加。 加之农村医疗、 养老、 上学等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完善, 许多外出农民返乡索要承包地,由此产生大量矛盾纠纷,且 调解难度很大。此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道路工程 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包括新村)建设、农田水利等 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学校卫生室等公益事业建设,征地补偿、 拆迁安臵、土地重新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在处理这些问
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 间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与纠纷。如果处理不当,矛盾就可能激 化,个体问题就会变成群体上访请愿,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 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村官”侵占集体财产,使干群、党群关系紧张。 当前,农村集体(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所有的财产主 要表现为基本农田、宅基地、四荒地、砖窖、池塘、林木等 集体财产及其收益,以及上级拨款、社会捐款、农民集资款 等款物。一些农村干部不能摆正义和利的关系,只顾个人小 家利益,无暇顾及群众共同致富。有些村干部甚至利用职权 之便,吃喝玩乐、贪污浪费,使群众对他们失去了往日的信 任感,导致干群、党群关系紧张。
宗族势力对农村社会稳定形成强烈冲击。 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体制由队变为以家庭为主体, 以一家一户生产、销售为单元,随之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 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新格局。强势家族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 或者做官子弟的权势,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不以为然, 甚至有凌驾于农村基层组织之上、代替基层政权职能的趋 势。这使得干群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积怨加深,一 方仗势欺人,一方忍气吞声,对农村社会稳定形成了强烈冲 击。
民事纠纷得不到及时调解处理, 转化为刑事案件的 比例加大。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邻里之间 或妯娌之间多因鸡毛蒜皮的琐事互相猜疑,因小孩子之间顽 皮打架较真动粗。此外,法律对于农村“彩礼”等纠纷没有 明确规定,而村委会对民间纠纷的管理能力有限,治保、民 间调解、综合治理工作容易流于形式,极易使民事纠纷变成 刑事案件。
封建迷信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提高了,思想观念变了,有了更多的 休闲时间,但是农村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场 所,也没有人组织成立正当的社团,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不 法分子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封建迷信麻痹群众,诱使其参与 非法宗教活动,成立所谓的“教、门、道”等组织,定期集 会,给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妥善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
对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不安定因素, 应 该辩证地看待。这些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历史的原 因, 也有现实的原因, 是一系列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必然产物。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既可以化解也可能转化。这就需要我们 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在农村,大量矛盾是物 质利益的矛盾,如果能正确把握处理矛盾的尺度,农村完全
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矛盾得以妥善解决。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确保党在农村中的领导 地位, 确保党的政策在农村得到及时落实。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 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显得 更为重要,也更加迫切。在新时期,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 能保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地、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只有加 强党的建设,才能确保党在农村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只有加 强党的建设,才能使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党的建 设,才能使党的组织纯洁,富有朝气。因此,在农村改革发 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 斗堡垒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试验区建 设中来,有效抵制各种没落、腐朽思想的腐蚀,为当地的改 革、发展、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突出加强预防和化解农 村不稳定因素责任体系的建设,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负全责,其他领导按分管工作负责的 原则,自上而下,建立领导干部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 包组的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各尽其责,形成领导抓、抓 领导、一级抓一级的领导责任制体系。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农村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土地问题是农民最
敏感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多 少年来,土地政策上稍有风吹草动,哪怕是提法上有细微变 动,农民也会作出反应。对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他们最后 的也是最可靠的保障。农民最担心的是政策有变,所以党在 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至关重要。 “ 30年不 变”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党和政府对土地承包关系和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郑重承诺,是一颗实实在在的 长效“定心丸” 。我们要坚决贯彻、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 项农村政策,尽量避免因为政策执行上的失误或者政策得不 到落实而引起农村社会关系紧张并引发社会不稳定。
加强对农村外出人口的管理工作, 是农村和城市治 安的重要措施。户籍管理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 的这种户籍管理状况已不合时宜,需要户籍政策有所改革, 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还户口以本来面目,解决公民的“自由 迁徙”难题,达到人类流动的理想境界。但是,目前在我国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做 点具体的、实质性的工作。针对农村大量人口外流、行踪难 以掌握的实际,积极配合农村派出所,做一次外流人口大调 查,重点人口作重点调查,并与流入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 密切配合,联防、联管。
完善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 是村民 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
服务的一整套制度。 1998年 6月 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 》 ,将村 民自治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要积极完善村民自治的具 体操作办法,保证村民各项政治权利的有效行使,避免“多 数人对少数人暴政”和“少数人的合理意见不被采纳”的情 况。在村民自治基础上实行的“三公开” (村务公开、政务 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其初衷在于既有利于群众监管,又 避免各种形式的腐败,要不折不扣地实行,以取得农民的信 任。
建立完善排查、 信息反馈和调处网络, 对于农村社 会稳定至关重要。在新时期,着力抓好人民调解工作,充分 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第二道防线”的积极 作用。村干部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认真学 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法律的 观点分析研究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基层干部要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掌握最新情况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做 好疏导化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不稳定因素排查、信息反馈和 调处网络,建立村级信息员和调访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增 强预警性,使信息发现早,情况反馈及时,做到矛盾纠纷早 发现、早介入、早调处。围绕提高预测、预警、调访能力, 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活动。 在此基础上, 从抓早、 抓小、 抓快入手,确保信息交流畅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掌
握信息,认真研究处理矛盾纠纷的解决措施,把纠纷控制在 萌芽状态。
依法治县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 保持社会稳 定和安定团结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也是我们各项事业顺 利发展的前提。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 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 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 较突出。因此,各基层组织必须认真负责、满腔热情地解决 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 取思想政治工作和说服教育的办法,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 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要加强村民法制宣传 和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 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为主, 打防结合,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工作,进一 步落实责任制, 创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 结合 “五五” 普法工作把农村法制宣传和感恩教育、形势教育一并推进, 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 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农村群众 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广大群众树做到日常活动依法办事, 遇到纠纷依法调处,按照法律法规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从源 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同时,通过感恩教育和形势 教育,让广大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热爱集体,珍惜团结合作、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 农村出 现了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化解农村的不稳定因素,更 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是基层政府的一件大事。最 近看了《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对策》一书,觉得很 受启发,给社会各级、各部门的信访稳控和处臵突发事件提 供了参考。
调处农村不稳定因素往往耗费大量的精力、人力, 从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来分析,主要有土地、 山林的权属纠纷、村务、财务及村干部素质问题、城市化建 设过程中因征地拆迁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此外,城市化过 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也是不稳定的 因素之一。 由于宗族、 宗派引发的势力纠纷还不同程度存在, 不稳定因素如处臵不当或者处臵不力,也可能引起群体性事 件。
读了《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对策》一书, 我认为正视农村社会稳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从多 方面去反思原因,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作措施。
一、 必须进一步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秉承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我们考虑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根本指导。 实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统一的正确的途径是必须用“统筹” 的理念来处理好各种关系。当前,尤其是要把社会保障作为
重要内容,特别要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统筹人与自然的 关系,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 重要方面。
二、必须进一步切实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好 农民问题是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要重视 农民的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指导,搞好待 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提高其文化、 科学素质和生存技能。 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千方百计帮助农村发展致富项目,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广开增收门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夯 实农村稳定这个物质基础。
三、 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的组织建设。 应引导 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 观念,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妥善处理基层政 权与自治组织的关系。要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要坚持和 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体制, 通过 “公推直选” 方式, 解决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问题,通过“海选”方式,进一步 增强村委会班子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村“两委会”要明 确各自职责,使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三者之间有序运 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监督,确保权力的有 效行使。
四、 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 要大力开
展综治工作站建设,建立和完善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农 村警务室、 治安联防队及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 “五位一体” 农村基层综治站的组织建设,形成治安综治合力,努力完善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化解不安定因素,努力减少犯罪诱 因和治安隐患,稳定农村社会治安;要加强宗教阵地控制, 密切掌握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和取缔农村非法宗教活动,严 密防范和打击各类**组织在农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五、 必须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机制。 一要完善基层 维稳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及下访、回访 制度,大力开展农村、社区警务建设,使农村、社区警务室 成为调解矛盾纠纷第一道堡垒;二要积极探索村级维稳格 局,落实人员、组织、机构和待遇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 。坚持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努力 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切实巩固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
【专题专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思考
http://www.hnyx.gov.cn2009-11-02
农村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 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 标。 因此,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进 程, 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多年来,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稳定” ,切实贯彻“打防 结合, 以防为主” 的方针,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社会治安防范, 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各项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了社会基本稳定 , 为打造“法治 攸县” 、开展“七无一规范”百村竞赛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影响农 村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还大量存在。
一、当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土地问题。除原有的土地权属争议外、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 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 。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 发、 小城镇建设的推进, 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 但由于不同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 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
2、村村务公开问题。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 举措, 大多数农民对于这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相当关心。但是, 在有些村组,村干部却对 这项工作并不热心, 所以造成村务尤其是财务的公开不规范、 不彻底, 甚至是流于形式,引 发群众上访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3、林木林地权属问题。林木林地权属问题由于历史、客观等方方面面原因,长时间存在争 议。 “四固定” 、 合作社、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过程中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林地权属经营模 式也曾发生多次变更,历史遗留问题多, 且缺少书面形式的文字记载, 时间长,地形地貌已 变, 难于认定。 林木林地权属问题,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林地作为农民的生产、 生活资料, 与农民关系非常之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林地利用价值不断提高, 发生的纠纷也随之增加。 4、法制化建设问题。 (一)法制宣传教育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还有“死角” 。特别 是农村中仍有不少人对法律知之甚少,我行我素, 甚至胡搅蛮缠, 以身试法,引发一些民事 纠纷和恶性案件的发生。 (二) “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受 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依赖文件、 政策及不同级别的指示, 以言代法、 以权 压法、 法随言出在有的地方根深蒂固。 少数村干部法律知识缺乏, 对农村依法治理重视不够, 依法建设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 未能有效发挥农村政法组织的 “第一道防线” 的功能作用,也直接影响群众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 (三) 执法不公、 执法不严现象还存在。 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导致矛盾化,群众抗拒执法,群 体上访。许多地方、有的行业,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依然存在。 (四)村司法组织 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够。 虽然自上而下设立了法治建设组织机构, 如镇有司法所, 治安联防大 队, 村有治保委员会等农村法治建设机构, 但大多机构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形同 虚设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村文化的相对缺乏,迷信、卖淫嫖娼 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蔓延,已成为诱发多种犯罪的社会毒瘤。
6、边界问题。柏市镇有 7个村与江西省交界,边界纠纷时有发生,而边界纠纷往往成因复 杂,调处难度大,能否妥善处理直接关系着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为靠山吃山,以到煤矿打工和林业收入和外出 打工的劳务收入为主,农民致富路子不多、增收渠道不广、人均收入不高, 在农户普遍还不 富裕并且思富心切的状况下, 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异常关切, 并且常因此而发生 纠纷, 各村村支两委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愿望强烈, 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 思想观念不够解 放, 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够清晰, 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能力不强, 客观上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 后的局面长期难以扭转。同时,全镇各村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除中洲、温水 2村有煤矿, 集体经济收入较好外,其它各村多为“空壳村” ,连办公经费都不足,根本无钱办事,影响 了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
2、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村级财务问题是农村的热点问题,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是引 发干部与村民矛盾纠纷,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 虽然村务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 在逐年加强和改善, 但还存在许多漏洞。 有的村村务公开不具体、 不正确、 不真实、 不及时, 群众不能及时了解村务、 财务情况。 财务不经财务监督小组审核, 或财监小组一味由着干部, 随便盖章,应付差事,财监小组形同虚设,监督不到位,未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村财务管 理混乱, 导致个别干部乱收乱支、 铺张浪费甚至贪污挪用集体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引起群 众不满,要求清理村级村务的反映较多。
3、农民法制意识淡薄。农民文化水平总体较低,法制观念不强。遇到矛盾纠纷时少用 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往往采用蛮干的方法,争执打架,使矛盾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化解, 反而 激化升级,使一般的民事纠纷发展成治安、刑事案件。信访不顾《信访条例》的规定,常常 越级上访、违法信访。
4、村级调处能力薄弱。有的村支两委工作不协调,分工不明, 综治维稳工作相互推托, 管理混乱、缺位,影响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使得一些本来能够在村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 有的村主职干部对维稳综治工作认识不足, 责任不强, 对矛盾纠纷的处理工作不够积极主动, 事先少介入, 发生后不愿解决, 造成矛盾拖延激化, 或处理的方法简单粗暴, 不能有效解决。 各村虽都建立了治调组织,但有的治调干部业务知识不精、工作能力不济、 责任心不强,有 的调解干部长期外出, 造成调解处理不及时, 村级调处解决的成功率低, 村级矛盾纠纷解决 困难。
三 、维护农村稳定的对策思路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要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经济作物,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增加种植收入。 二是要大力发展二、 三产业。 因地制宜, 发展家庭工业。 立足本地,从事商贸餐饮经营,加快发展服务业。广开渠道,千方百计增加非农收入。三要 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 增加劳务收入。 努力使广大农民各有致富之路, 营造农民各乐其 业的良好氛围。全面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村民富裕,人心安定,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2、大力加强农村组织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和村委会的自治功能,对村两委干部开展管理、科技、法律、市场经济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保持廉洁勤政,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为民服务、 带领致富的能力。二是规范村民自治。要认真落实村民组织法,推行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村 民自治,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水平。重大村务、财务由村民代表会议、村两 委会讨论决定,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三是严格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公开的 透明度。 村财务监督小组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 全面落实村财务双代理制度, 乡财务管理中 心要严格把关,加强监督。
3、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美德、职业 道德、 社会公德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户、 文明村创建活动。 坚持不懈地抓好 “三下乡” 活动,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要以开展民主法 制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以普法为先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
活动,在普法的内容、形式、组织领导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首先在普法的内容上,应着眼 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围绕农业、 农村中心工作, 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 育活动。 着重抓好五大类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一是民主类的法律知识, 二是维护稳定类的 法律知识, 三是民事经济类的法律知识, 四是基本国策类的法律知识, 五是农业生产类的法 律知识。 通过这些与农村工作、 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大大提高农村群 众的法律知识水平, 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其次, 在普法的形式上,对村干部和 普通村民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可以采取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的方 法进行, 对普通村民则可由村干部带动学法, 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 并利用有线电视、 广播、 宣传栏、图片展览、印发法制宣传资料,举行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形象化的 法制宣传教育, 寓教于乐,使普法教育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 在农村普法的组 织领导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应落实相关的普法教育保障措施,如建立村干部定期学法制度、 普法考试制度, 落实一个固定的普法教育场所, 建立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栏, 每年要有一定 的普法经费等, 从而推动普法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加强村规民约的建立完善, 从源头上 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
4、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深 入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缓解和减轻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努力提高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 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推进镇慈善分会和 爱心助学基金建设,扩大受益面。
5、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推进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开展“七无一规范”百村竞赛活动、 创建“法治柏市”的活动中,在创造特色、探索经验上下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地方和单位、 每项活动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经验, 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 创建过程中要切实 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居)委会、调委会、治保会等组 织的作用,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 己的事” 。加强司法所建设,强化为农服务的法律援助职能,做好重点人群管理,主要包括 做好刑释解教人员、 涉毒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落实防范控制措施,防止、 减少重新违法犯 罪;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心建设,做到“底子清、台帐齐、责任明” 。开展专项整治 行动,严厉打击农村恶势力,坚持从重从快的的“严打”方针,对农村各种黑恶势力团伙及 其成员, 进行全面及时的打击, 彻底摧毁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及其残余分子。 提高防范水 平,特别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技防促防范,通过安装电子监控装置等高科技手段, 对要 害部位和要害部门实行全天候监控,提高专业防范水平。
6、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一是要有条不紊做好日常工作。维稳工作非一朝一夕,要日 日抓,时时抓,时刻绷紧这根弦,把日常工作作为维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来做好、做实。一 是狠抓人民调解,实行“村为主” 。切实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实行组包户、村 包组、镇包村三级包干负责制,村村有调委会,组组有“和事佬” ,做到日摸排、周汇总、 月报表, 充分发挥每一级调解组织的作用, 尽量做到村、 组能解决的, 就不让群众往镇里跑。 二是健全维稳网络、确保信息畅通。调处纠纷要抓早、抓小、抓苗头,而信息是关键,完善 镇、村、组三级自上而下的综治网络。政府人员实行分片包干,确定各村、企业、学校的综 治负责人, 调整充实村级人民调解组织, 实行村治调主任例会制度, 推行二所一庭联调和部 门联调机制。三是规范阵地、搞好内务。狠抓镇村二级建章立制,做到“六规范” ,即:组 织规范、人员规范、职责规范、办公环境规范、机制规范、台帐规范。内务做到“ 7个好” , 即:做好每一次调解记录、写好每一次调解协议、登记好每一次来信、接待好每一次来访、 报好每一次报表、开好每一次例会、搞好每一次培训。同时,经常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活动开展不流于形式,做到有始有终,有方案、有总结、有举措、有成效。四是加大法制宣 传工作力度。 一方面, 以 “普法” 促宣传, 以普法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同时, 强化干部学法工作,确保公职人员人手一份法律读本, 精心组织法律知识培训, 为村 支两委成员“充电” 。另一方面,以刊物为载体促宣传,将《人民调解》等刊物确定为人民 调解工作人员的指导用书、 建立一套学习讨论制度, 来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 素质。 同时,自办刊物来广泛介绍农村常用法律知识、讲解调解技巧, 总结人民调解工作的 先进经验, 刊登维稳措施, 为农民和司法架设一座理解的桥梁。 二是要联调联防打造平安边 界。 1、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制度。由与外省相邻的村每月都有可能引发边界纠纷 的事件进行排查, 并登记造册, 对潜在不稳定因素随时上报, 并指定专门人员跟踪有关事件 的发展;对省际矛盾纠纷进行分类, 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类型, 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做 好有关准备工作, 做到预防到位。 同时, 坚持 “以防为主, 调防结合, 维护稳定, 共同繁荣” 的原则,打破地方主义,与外省相邻镇、村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坚持用法律、政策、 道德调解纠纷,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立省界相邻区域人民调解 工作联防机制。 加强与省际边界相邻镇、 村的协调,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调联防机制, 确保 省界相邻地区的和谐稳定。一是建立矛盾纠纷信息通报制。掌握涉界地区纠纷信息的一方, 及时将纠纷信息向对方通报。二是实行纠纷“零”通报制度,坚持每月向相邻镇、村通报一 次矛盾纠纷情况。 三是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 每年召开二次由相邻镇政法线上的干部和村 干部参加的联席会议,交流、探讨边界地区矛盾纠纷的成因、种类、化解对策及建议等。四 是建立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对边界地区发生的纠纷在相邻地区司法所的统一指导协调 下,共同参与联合调处,做到公正、公平、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平安边界” 。 三是要冷静处置群体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 1、建立 群众性的预防体系,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掌握。俗话说:凡事预 则立, 不预则废。任何群体性事件都有它的潜伏期,其发展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成因 ——潜在——呈现——激化——对抗等阶段。 在呈现期之前, 随时掌握群众关注的热点、 难 点问题, 了解群众想什么、 盼什么、 急需解决什么, 及时分析和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纠纷。 发现苗头,掌握动向,将事态稳控萌芽状态。 2、重视分析事件性质,认真把握群体性事件 的态度和方法。 一方面要增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性。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 干部要 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及时、主动、超前。另一方面要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针对性,始终坚 持“教育为先、攻心为上、综合治理”三大原则。同时,对事件既大会疏导,又个别谈心, 消除隔阂和误解。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正确化解群众体性事 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处置群体性事 件的责任机制, 完善长效的教育机制, 通过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 来,做到德治与法治并举。四是情感相融处理信访问题。 继续深入开展 “一月一次一把手大 接访”活动,形成有访必接、随访随接、有防必办的信访工作局面。二是深入摸排,对曾经 上访和有上访苗头的人员,注重“盯人”的防控措施,更多的是上门入户,立足本地镇情, 结合上访人员实情,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以情动 之, 直到上防人员觉得上访都对不起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三是认真核查, 对现有的刑释解教 人员, 如何杜绝他们重新犯罪, 做到向回归人员多做法律教育、警示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 用 “心”去做思想工作,帮其树立重生的信心;用“情”去帮助回归人员解决一些具体困 难和问题,落实好其责任田土、山林、水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就业和技能培训, 使他们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四是每到年末时, 组织开展一次关于赡养问题的大排查、 大调 处,确保老人能过上祥和的春节。
总之,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工作, 既是保一方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对我们基 层党委执政和工作能力的的检验,我们要切实做好维护农村稳定各项工作,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团结带领 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 农村基层干部自身 思想和工作作风的状况, 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关系到新时期农 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因此,我们应该从认清农村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的现状入手,分析 存在问题,探讨改进对策,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基层,维护农村社会稳 定。
一、当前农村干部思想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农村干部所处的社会环 境、 所承担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在农村开展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农村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在总体上明显提高,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1、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民有了相当的 自主权,有的农民认为“土地包到户,再不怕干部” ,而一些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加上服务不到位,管理跟不上,屡屡造成群众找干部的“碴” ,少 数干部棱角磨滑,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特别是遇到计 划生育、经济上交、宅基地纠纷等棘手问题,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绕着弯子走,兜着 圈子转, 稍有批评就有想法, 觉得当干部吃亏甚至撂担子不干。 部分农村干部重视抓具体工 作,忽视理论学习,重视抓经济工作,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即使学习也是为完成任务而已, 学习形式上以学文件、读文章为主, 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不能展开政治思想讨论, 很少 有学习心得。学习内容上,学习业务知识多, 学习理论原著少,因而在具体工作中凭经验办 事、靠老思路办事的多,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的少,大胆思考、大胆创新的少。
2、公仆意识不强, 群众观念淡薄, 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不恰当。少数干部摆不正自己的 “公仆”位置,只索取,不服务,被称为“四要干部” :要粮、要钱、要人——殡葬改革、 要命——计划生育。 有的看问题、 办事情出发点不是以群众利益为重, 而是从个人或小团体 利益出发, 有利就干,无利就推。还有个别干部摆不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辩证关系,到 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 帮助解难题少了, 群众对其信任度降低。 部分基层干部党性观念不强, 认为“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党票不如钞票,当干部不如当个体户” ,顾了“小家” ,就 不管“大家”了。有的干部甚至利用职务之便,把上级给群众的好处中途截为己有,却把上 级布置的任务压在群众头上,完成任务后便把它当作自己升官的资本。
3、贪图安逸享受,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强。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飘浮,不思进取,在群 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方面, 不能正视自己的矛盾和问题, 当干部在工作上、思想上出现 一些问题和矛盾时, 不能通过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来及时解决, 而是回避矛盾、掩盖矛盾,往 往等到不可收拾时才把矛盾上交, 靠上级通过组织调整来解决。 一方面, 对本地经济社会发 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拖、推、让”的现
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4、法制观念淡薄, 工作方法简单, 作风不过硬。个别干部不依法办事或依法管理观念 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缺乏耐心说服的功夫,常常是“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 , 群众稍有微词, 就采取过激行动,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不少干部的工作浮在 面上, 不能真正深入农户,怕直接接触群众, 怕直接接触矛盾和问题。 如有的干部热衷于坐 办公室,不愿深入农户、 深入群众, 不愿把自己融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心诚意为群众办 实事、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干部即使下去了,也只是起到传话筒、留声机的作用,上面开了 会、 下了文, 带着精神回村, 把工作交给了其它村干部, 自己不参与。 在指导群众生活方面, 开会号召的多,具体指导的少,出现了问题,指责的多,帮助的少,与群众之间失去了融洽 的关系, 也不能及时解决群众的问题, 给群众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因此不能了解到群众的 要求和真实想法,抓不住问题症结, 导致遗留问题越积越多, 越积越深,甚至发展为重大信 访、集访事件。
5、党性观念不强, 组织纪律性差。 少数干部和选民在选人用人上不够谨慎,往往凭一时的 印象,把四平八稳的老好人、近亲繁殖的“家族兵” 、漫天许愿的游说客选进班子,致使工 作难以开展。
二、改进农村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的对策
农村干部担负着下至传达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上至反映民情民意的双重 任务, 其自身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如何对于能否完成这一重任至关重要。 因此, 应结合开展 “三 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把广大农村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来。 1、增强政策观念, 提高政策水平。 要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政策水平, 组织干部系统学 习**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帮助农村基层干部熟悉和掌握党 的农村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政策的严肃性。要在学好政策的基础上,卓 有成效地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使政策为农民群众所掌握。 要善于用政策推动工作, 把 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善于用政策推动工作, 把农民的积极性、 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政策, 使农村的各项工作真正符合党的政策要求, 使偏离和违背政 策的做法及时得到纠正。 同时, 农村干部要模范地执行政策, 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 好。
2、坚持群众观念,密切党群关系。在农村工作中坚持群众观念,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全 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 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基本准则, 坚 持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首先, 要尊重农民的 土地承包权。 一定要坚持土地家庭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不能以任何借口, 侵害农民的土 地承包权。 其次,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权。 农户作为经营主体, 既是经营成果的直接 受益者,又是经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只能由他们自己决定,决不能 用行政命令的办法, 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第三, 要维护农民的财产所有权,不能以任何形 式、 任何借口, 剥夺农民的个人财产。 要处理好对农民 “给” 与 “取”的关系,坚持多给予、 少索取做到取之有据、 取之有度。 在逐步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 要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出 发点,制止农村“三乱” (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 。为农民群众谋利益,最基 本的要求就是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要教育和帮助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范文三:农村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
农村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初探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 02-0002-01
一、农村改革形成的不稳定因素
1980-1982年农村按人口、产量进行土地承包时,力求平均,分给 农民。各地区情况不一,把土地分成三等六级。农业税,乡统筹, 村提留等(民兵训练,五保户,军烈属户等费用)按粮征收。随公 粮一起交入粮所,分别算账;每个劳动力年要出 10个义务工。土 地由各村组留一部分作为机动地, 人口增减调剂, 大稳定, 小调整。 1997年開始,集中搞土地延包,时间达半年之久,规定土地承包 一定 30年不变,有承包延包合同书。由于是延包亩数把原数照搬 过来,一部分没有发证到户,留下了后遗症。农业税,特产税,乡 统筹,村提留照旧。
200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土地承包法取消了农业税,特产税,乡 统筹, 村提留。 中央给种粮农民開始发放补助, 对以前拖欠农业税, 特产税,乡统筹,村提留的户没有补交清收,挫伤了觉悟高积极的 农民。补助款是按面积亩数发放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 開始流转,对农民多予不取。
现在除对种粮农民按面积多少补助外(逐年上涨,開始每亩 10几 元,现在 100多元) ,种子、化肥,农药等也给予补贴。特种作物
范文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初探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初探
摘要: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总体形势很好。但是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本文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表现的基础上,指出西部地区的社会不稳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还有经济和社会因素,进而提出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不稳定;对策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总体上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但是,受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影响,民族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问题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猖獗。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新疆“7·5”事件就是很好的教训。本文试对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探索,以求解实现“和谐西部”的对策。
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的表现
(一) 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财政、计划、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的全面推行,我国政府过去给予民族地区的一些优惠和照顾政策随之难以实行。这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观念淡薄,掌握不住市场变化,从而造成了经济交往中的利益流失,加大了同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东西部差距长期存在,就可能造成社会两极分化,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同时。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导致少数民族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引发严重的民族矛盾。纵观世界。不少多民族国家,就是因为地区差距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民族关系上产生了一些麻烦,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解决各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 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主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是一个民族信一种宗教,有的是几个民族信一种宗教,有些宗教又都有不同的教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给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带来新变化,而宗教方面的新变化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关系,使民族关系充满不可预见的变数。在此过程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将不断加大,西部民族与东部民族之间的交往将更加密切,东部民族将会大举西进经商办厂,西部民族也会有大量的人到东部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随着东西部民族交往的增多,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因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引发的矛盾逐渐增多,如果再有国外宗教敌对势力的挑拨,可能造成民族地区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范文五:西北民族地区政治不稳定因素及对策分析
西北民族地区政治不稳定因素及对策分析
周 红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 要 ] 从总体上说 , 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尽管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于全 国的总体发展 , 更滞后于东南沿海一带 , 但其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已开始 。西北地区特殊的民族结构 、宗教因素以及经 济社会发展状况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该地区政治不稳定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 对保 持社会转型期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
[ 关键词 ] 西北民族地区 ; 政治不稳定因素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C 956 [ 文献标识码 ] A () [ 文章编号 ] 100129162 20030620125205
区的政治社会稳定关系到祖国边疆的安定 , 影响着 一 、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 祖国的统一大业 , 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
的特殊重要性第二 , 西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 、资源丰富 , 能
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 , 有 否保持其政治与社会稳定 , 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社 2 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13 个自治州 、20 个自治县 , 会建设大业的实现 。西北地区总面积为 296 万帄方 生活 在 这 里 的 有 汉 、回 、蒙 、藏 、维 、东 乡 、撒 公里 , 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30 % 。这一地区 , 资 拉 、保安 、裕固等近 50 个民族 。就人口比例而言 , 源富集 , 且开发程度低 , 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
( ) 少数民族人口在西北各省 自治区所占比例大 , 要后备基地 。从能矿资源来看 , 西北地区的能源资 分布 地 域 广 , 如 甘 肃 的 少 数 民 族 比 例 达 5415 % , 源占全国总量的 18145 % , 远高于西北地区人口占
() 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青海达 5715 % , 新疆达 6119 % 。少数民族与 汉 族 7 %,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比 的分布相比呈现出明显的 “大分散 、小聚居”的状 全国帄均水帄高 1166 倍 。其中 , 西北大部分地区 态 。此外 , 西北地区还与我国另外两大自治区 , 即 太阳能年日照时数为 2600 —5000 小时 , 居全国之 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同全国其他地区 首 。西北的水能资源总量仅次于西南地区 , 年总流 相比 , 民族问题在西北地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 量达 63114 亿立方米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 、 显得尤为突出 , 因而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问题 储量大 , 分布集中 , 镍 、铂 、钯 、铑等近 20 种矿
也就具有了特殊重要性 。产储量居全国首位 , 还有几十种矿产储量在全国名
第一 , 西北地区居于祖国边陲 , 有漫长的国境 列前 茅 。仅 新 疆 地 区 的 煤 炭 蕴 藏 量 就 占 全 国 的
32 % ; 石油天然气资源总量达 300 —500 亿 吨 , 占线 , 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有长达 5000 多公里的
全国预测总量的 1/ 4 以上 , 是我国石油储量最多的边界线 ,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西北少数民族有很大
1( ) 一部分就分布在边疆地区 , 最为典型的当属新疆维 P233此外 , 西北民族地区还是我国重 省区 。
要的粮 食 、经 济 作 物 、瓜 果 、蔬 菜 、药 材 生 产 基 吾尔自治区 , 它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 。这里国际
地 , 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无论在过去 、现 关系也十分复杂 , 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悬而未决的 在还是将来的经济建设中 , 西北民族地区都对我国 问题 , 成为该地区政治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此 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能否保持该地区的 外 , 一些少数民族还与周边国家的主体民族有着悠 政治社会稳定 , 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大业 久的经济文化往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 。因此 , 该地
[ 收稿日期 ] 2003206217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01JA720009)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转型研究”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周红 (1964 —) , 女 , 浙江桐庐人 , 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 从事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125
意义十分重大 。 民族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同时 , 以市场经济为
第三 , 西北地区特殊的民族关系 、浓郁的宗教 特征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 对西北地区旧的思 氛围以及民族因素 、宗教因素相交织 , 使该地区政 维模式 、民族文化传统也会产生碰撞和冲击 , 由此 治稳定成为影响全国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从历史 引发各种新矛盾 、新问题 。而这些矛盾有时往往会
上看 ,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现象 被国内外一些分裂势力所利用 , 在西北地区借民族 的多发地 , 这与西北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构成及宗 宗教问题制造事端 , 破坏民族团结 , 严重影响我国
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教文化有关 。新中国建立以后 , 实现了各民族的帄
等 , 消除了产生民族冲突的根本原因 。但由于历史 第二 ,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帄等 , 以及各民族 是诱发该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 自之间民族特性的不同 ,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西北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 , 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西北民
地区社会与政治的不稳定现象 。而这种不稳定必然 族地区人力 、物力 、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 但由于基
础设施薄弱和地理环境较差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 会对全国的政局产生影响 , 因此 , 保持西北民族地
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有利于实现全国的稳定和发 约 , 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帄依然落后 。改革 展 。 开放以来 , 西北地区虽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但
第四 , 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对促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限和发展起点的低下 , 更由 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实现该地区的社会现代 于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 ,
使得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和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 化有重要意义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帄明
汉族聚居地区的差距不断加大 。据统计 , 从 1978 显地滞后于全国其他地区 , 也滞后于周边的汉族地
才能促 年到 1997 年 , 在全国 GDP 所占的比重 , 东部地区 区 。只有在政治与社会保持稳定的条件下 ,
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从 52 %上升为 6114 % , 西部地区则由 17 %下降为 1418 % 。人均 GDP 的差距也在相应拉大 , 1979 年 , 二 、西北民族地区政治 西北各省区的人均 GDP 均高于福建 , 其中青海甚
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至高于广东 。1998 年 , 广东 、福建人均 GDP 都已
超过 10000 元 , 而甘肃 、青海 、宁夏 、陕西均不到 西北民族地区不仅地域辽阔 , 民族成份复杂 ,
2( ) 4500 元 。P109东部最发达的上海与西部省区 宗教氛围浓郁 , 而且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贫
困人口数量较多 。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仍未消 相比较 , 人均 GDP 的差距则均在 7 倍左右 。经验 除 , 特别是由于社会转型的促动 , 使该地区潜伏着 表明 , 若地区发展差距倍数超过 8 , 则社会不稳定 比其他地区更多 、更复杂的政治与社会不稳定因 的因 素 将 显 示 出 来 , 南 斯 拉 夫 、前 苏 联 均 是 如
3 素 , 主要表现在 : 此 。经济社会 发 展 差 距 在 表 现 为 地 区 差 距 的 同
第一 , 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旧两种体制的摩擦和 时 , 也表现为民族差距 , 即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 冲突以及西部大开发导致的人们观念的变化 , 是西 会发展大大落后于东部的汉族地区 。即便在西北地 北民族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基本诱因 。 在社会区内部 , 改革开放以来 ,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发展差
距也在拉大 , 如青海省汉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水帄 转型期 , 社会成员之间在地位 、权力 、
不 财富方面的分化日益明显 , 社会层化趋势加剧 , 普遍高于藏族聚居区 , 汉族人均收入比藏族人均收
4 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分化日益明朗化 ,( ) 利 入高约 10 个百分点 。 P12这种状况 , 也强化
益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特别是在西北民族地区 ,社 了一些少数民族成员的不帄衡感 , 从而影响该地区 会成员的分化 、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分化和 的民族关系 , 不利于该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冲突 , 常常在形式上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分化和利益 第三 , 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相 冲突 , 这样 , 它对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威胁就更大 。 互缠绕 , 是诱发该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 新旧两种体制的摩擦和冲突 , 实际上也意味着利益 素 。
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民族和宗教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复杂的问, 这也势必会引起利益
题 。在西北民族地区 , 生活着几十个少数民族 , 仅 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 , 必然会在部
分社会成员 , 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部分成员中形成对 在新疆一地 , 就有 47 个民族成份 , 形成聚居状态 中央政府的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 , 从而影响西北 的少数民族也有 30 多个 。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了
126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各民族的利益动机和民族意识 ,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矛盾 , 即各阶层之间因切身利益纠纷而发生的情 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 , 也使得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十 绪 、行为的摩擦和冲突 ; 二是间接性矛盾 , 即社会 分复杂 。此外 , 西北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有各自 各阶层之间因思想 、认识 、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内隐
6( ) 传统的宗教信仰 , 且十分虔诚 , 民族文化在很大程 P486对这些矛盾处理不当 , 就会由 性矛盾 。
度上都依附于宗教而存在 , 并成为维系本民族凝聚 经济矛盾发展为政治矛盾 , 甚至由非对抗性矛盾激 力的一种重要纽带 。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之间以及同 化为对抗性矛盾 , 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由于西 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因各种原因 , 时常发生冲 北民族地区社会各阶层矛盾往往同其民族性 、宗教
突 , 一些经济利益冲突也往往以宗教冲突的形式表 性密切相关 ;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分化较为迅现出来 。西北有很多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 而伊 速 , 而解决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矛盾的物质基础 斯兰教的世界性和内部各教派之间的不稳定性 , 也 又较为薄弱 , 加之其他原因 , 致使西北民族地区社 可能作为一种外在因素 , 影响到西北民族地区的政 会各阶层矛盾的解决 , 更带有复杂性 、特殊性和艰 治与社会稳定 。可见 , 民族宗教因素是西北民族地 巨性 , 故而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各阶层矛盾的协调
和处理 , 必须十分慎重 。 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 。
是西北民族地 第四 , 政治调控的弱化和失当 , 处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 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各
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直接诱因 。个阶层的特殊利益 。要兼顾好个人 、集体和国家的
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 正确处 利益 , 兼顾好不同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的利益 , 要在 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 , 对保持西北民族地区的政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础上 , 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体 治与社会稳定关系极大 。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又 制 , 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 。要充分发挥党在社会利 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说 “民族 益调节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及其政治优势 , 运用政治
5 宗教无小事”。如果对业已显露的民族宗教问题 缺经济等多种手段 , 协调好利益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 乏及时有效的调控 , 或者调控的对策和措施失 与此同时 , 还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 , 力戒官 当 , 往往会激化矛盾 , 酿成政治与社会的不稳定现 僚主义 , 深入群众 , 关心群众疾 苦 , 解 决 群 众 困 象 。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上 , 往往容易走向 难 , 注意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 保证各方面的综 两种极端 : 一是完全无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 采取 合帄衡 。此外 , 还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 针对各阶 过激的政策和措施 层成员的不同思想 、行为 , 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和 , 采取宣传 、说服 、激励 宗教信仰 ; 二是一味地强调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和 等方式 , 引导社会各阶层成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利益差别现象 , 增强社会心理承受力 。自治权力 , 甚至借口民族区域自治 , 对一些严重违
法的宗教活动和煽动民族对立的言行听之任之 。无 () 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各民族共同富裕是 论哪种极端 , 都不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政治与社会 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 , 也是实现和保持西北民 稳定 。 族地区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各民族社三 、促进西北民族地区 会经济发展现状的不帄衡 , 只有缩小这种差距 、提
政治稳定的对策分析 高各民族社会生活水帄 , 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当代
() 一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阶层矛盾 , 民族问题 。这一点不仅符合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根本 化消极因
利益 , 而且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出发点和最终归 素为积极因素
宿 。为此 , 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 在社会转型期 , 由于社会成员之间在地位 、权
力 、财富方面的分化日益明显 , 利益冲突日益尖 第一 , 要把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整 锐 , 人民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之中加以考虑和研究 , 尽量避免 出来 , 并日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问题 。尽管 由于政策上的原因 , 进一步拉大西北民族地区与东 现存的社会阶层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部分阶 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 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民族关系 , 层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所造成的 , 但这 不利于该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一矛盾正不断上升为制约人民内部其他各类矛盾发 第二 , 发展西北经济 , 必须充分注意这一地区 展的主导矛盾 , 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方 的特殊性 , 适应农牧业并存的经济结构和各族人民
不同的传统生产方式 , 采用因地制宜 、各遂其性的 面 。社会阶层矛盾一般具有两种形式 , 一是直接性
127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政策 , 不以强制的行政命令干预社会生产 , 从而使 应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帄等 , 强化国家和公民意识 , 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 各自发挥其特长 , 促进各项生 淡化地区和民族意识 。目前 , 在一些民族地区 , 片 产的发展 。 面强调本地区 、本民族的局部利益而不顾国家和全
第三 , 国家要实施向民族地区 倾 斜 的 优 惠 政 民族整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有一些别有用心
策 。要正确认识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 的人利用各族群众的一些模糊认识 , 打着代表本民 要求的帄等竞争的关系 。市场经济要求公帄竞争 , 族利益的旗号蛊惑人心 , 行分裂国家 、破坏民族团 但它的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共同基础 。 我国民族结和社会稳定之实 。对此 , 要通过立法 、宣传 、教
地区在经济 、文化等方面与中东部地 育等有效手段 , 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和公民意识 , 区历史上就存在着一定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 , 差距 “将 各 民 族 的 主 流 意 识 集 中 到 国 家 、国 民 意 识 中
7进一步拉大 , 这些差距已影响着各地区间的公帄竞 来” , 以实现民族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争 。为此 , 在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上 , 要特别注 () 四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是实现
和保持西北民族地区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管 意对少数民族群体的适当倾斜 , 针对民族地区薄弱
环节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 只有这样 , 才有利于市 理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帄竞争 。给予优惠政策的出发点 民
和目的应是激发政策受益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 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 这一政策在 性 , 主动运用各项政策 , 促进经济发展 , 缩短同东 我国已实行了 50 多年 , 对于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中 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 而不是使其优惠政策成为某些 央和民族地区的关系 , 实现各民族地区和全国的政 人不求进取的靠山 。要彻底摈 弃 等 、靠 、要 的 思 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在新 想 , 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支持 , 形势下 , 这一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 如过分 先进地区人员 、技术 、资金等方面支援和对外开 强调民族成份和民族问题 , 甚至实行无原则的迁 放 、自主权扩大的有利条件 ,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 就 , 冲淡了法律和政策的权威性 , 客观上助长了某 形成符合本民族 、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机 些消极因素的蔓延 ; 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上也存 制 , 使西北少数民族彻底摆脱贫困 、落后的状态 , 在着一些问题等 。
真正实现西北各少数民族社会 、经济 、文化的现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化 制度 , 从而保持该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 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 第一 , 不断激活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三加强民族团结 , 妥善解决西北地区的民
族和宗教问题 , 是实现和保持西北民族地区政治与 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政治 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制度 , 它本身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 。但它的功能不
由于民族宗教因素是西北民族地区政治与社会 止于此 , 其功能是综合的 、多重的 。它有着保障少 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 因此 , 要实现该地区的政治与 数民族自治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 , 同时也有 社会稳定 ,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 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通过
第一 , 要充分注意做好有影响的民族上层人物 自治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 , 是自治地方各族 的工作 , 发挥其在政治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 人民的普遍要求和迫切愿望 。离开了经济基础和物
第二 , 要重视宗教人士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 质利益的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空泛的没有 影响作用 实际意义的权利 。西部大开发无疑为民族区域自治 , 做好对宗教人士的团结工作 。应采取相
应措施 , 如对宗教首领进行册封 、吸纳有影响的宗 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难得
的机遇 。教界人士进入政协等组织机构来达到稳定宗教进而
稳定政治的目的 , 同时也可以增强中央政权对宗教 第二 , 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自治 的影响作用 。 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要素 , 有着丰富的内
第三 , 可根据民族地区群众最重宗教的文化心 容 ,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其主旨是自治机关 理 依据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 , 充分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宗教信仰 , 注意宗教 , 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 。 对民族地区人民的影响 , 发挥宗教在教育团结民族 自治权利的行使 , 受自治机关自身状况的制约 , 也 群众中的重要作用 。 受上级国家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制约 , 还受自治地
第四 , 在坚持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基础上 , 还方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 。所以 , 行使自治权 , 既需
128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要发挥自治地方的积极性 , 敢于和善于用好自治 置事关重大 , 他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少 权 , 又必须有上级国家机关的支持和帮助 , 还需要 数民族群众中的形象 ; 直接关系到西北民族地区的 通过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人的素质的提高 , 为自 稳定和民族团结 。因此 , 少数民族干部的配置应努 治权的行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在西部大开发 力做到依法办理 、结构合理 、德 才 兼 备 、素 质 优
中 , 民族自治地方必须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 , 按照 化 , 以积极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 , 确保西 自治法确定的原则 , 切实履行相应的义务 , 把国家 北民族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总之 , 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 对于
行使自治权利应当符合法定的程序 。我国的经济建设 、现代化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只有提高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帄 , 第三 , 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 。自治权是通过自
治机关来行使的 , 自治地方的事务也是由自治机关 逐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整体差距 , 才能从根本上解 来进行管理的 , 自治机关本身构成自治制度的重要 决乃至消除西北民族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负 组成部分 。因此 , 为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为 面影响 。处理好西北地区民族和宗教问题 , 不仅能 了更好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必须在政治体制改 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 提高综合国力 , 而且 革中不断地完善民族自治机关建设 。其目标就是把 还将有力地保证和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顺利 民族自治机关建设成为统一 、高效 、廉洁的地方国 实施 , 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
会 , 各民族共同富裕 、国家长治久安 。 家机关 。自治机关人员即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配
[ 参考文献 ]
1 王家诚 . 中国能源 : 成绩问题政策和展望 M . 北 兰州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1998.
** . 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R . 1993 2 京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1994. 5
11207. 北京 : 民族 2 吴仕民.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 M .
出版社 , 2001. 天津 : 天津人民出 6 朱光磊主编 . 大分化组合 M .
版社 , 1994. 3 侯 景 新 . 西 部 大 开 发 应 抓 住 机 遇 、选 好 亮 点 J . () 民族研究 , 2000 , 2. 都永浩 , 王禹浪. 论民族意识与国家 、国民意识的 7
() 王宗礼等.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 究 M . 关系 J . 民族研究 , 2000 , 3. 4
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Unstable Factor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Northwest Ethnic Regions
ZHOU Hong
(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Law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Lanzhou , Gansu , 730070 , PRC Abstract In general , Chinese society has entered a key period of the overall social transition. The northwest ethnic regions , as a part , are less developed than general level of the whole country , even than the southeast . There are some spe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he northwest ethnic regions , such as the special national structure , relig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unstable factors in the regions , and , further ,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 which is meaningful realistically to keep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in northwest ethnic regions.
Key words northwest ethnic regions ; political unstable factors ; countermeasures
)校对 维佳 王明丽 /(责任编辑
129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谈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