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目录
基本信息
建筑特点
历史沿革
列入非遗
文物保护
基本信息
建筑特点
历史沿革
列入非遗
文物保护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即袖标)。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
1
《中国民居》中
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中国共产党也诞生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
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漫步在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上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砖木结构
[1]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住宅最典型的特征
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
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
2
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大楼公寓式民居则体现了近代建筑艺术的高雅华丽,能反映上海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大楼公寓集中在当时的商业交通繁华路段,解放前多为中外高级职员居住。欣赏这样的建筑,犹如欣赏一件件艺术珍品。如淮海中路雁荡路上的永业大楼,采用四方攒顶和转角处的圆形屋顶,形成了大楼独特的屋面轮廓线。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东美特公寓),有特色的仿生建筑——武康路密丹公寓等等。这些大楼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会显得矮小苍老,但它们所独有的沧桑感和贵族气却是高楼新贵们无法比拟的。
在上海的徐汇、卢湾、静安等区,有一些幽静的马路,两旁都为庭院深深的花园洋房。花园洋房兴起于三四十年代,主要满足官僚、外商、买办、实业家、艺术家等的居住需求。花园洋房是有着宽阔的草坪、绿树环绕的浪漫迷人的宅邸,许多以大理石雕像或喷泉为花园的中心,一些高级的洋房还建有网球场、游泳池,以显示宅邸的豪华。淮海路、新华路沿线路段花园洋房较多。这些住宅有法国式、西班牙式、挪威式、英国乡村别墅式等,舒适别致,色彩柔和,可谓千姿百态、高雅气派。虽然岁月流逝,但那无法掩饰的豪华、那若有所失的神秘,却令人感慨万分。
解放以后,政府新建了“一千零二户”和“二万户”住宅,1951年建造了上海乃至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但这些“火柴盒”式的“工房”构造简单,内部拥挤,只能解决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市区的老房子也因人口稠密成为“新七十二家房客”。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上海民居已淡化地域概念,一个个环境优美、风格别致的居住小区雨后春笋般出现,世纪之交的上海民居更追求舒适性、美观化、绿化率,它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增添了现代艺术魅力。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19世纪70年代初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宽约4米,深约6米,为会客、宴请之处。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
3
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20世纪10年代后
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用。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用材,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20世纪30年代中
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但谁都没想到,石库门如今却是咸鱼翻身,出尽了风头。把石库门“整旧如旧”的新天地已成为上海最时尚的渊薮,可那里的石库门是五脏六腑早给掏空了,只剩下了一个虚假的外壳,供人们去凭吊、缅怀。
石库门
编辑本段列入非遗
“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4
专家考证:石库门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清同治年间
石库门,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究竟始于何年,又如何见证尘世沧桑中的城市变迁,文化部日前公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名列其中。今天首发的《上海卢湾城区史》首次披露了一些“石库门的秘密”。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
早期上海石库门建造究竟起源于何时,如果只有传说,而拿不出真实的史料记载,那无疑是城市文脉研究的一大缺憾。《上海卢湾城区史》的编写者用实证的方法查阅了大量的海内外史料档案,追寻石库门的历史。
“研究发现,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年间,19世纪70年代在里弄木板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逐渐发展,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卢湾城区史》执行主编马学强说,在编写城区史的过程中,研究者从申报和老洋行档案中发现,一座建造于1870年的石库门被用作洋行,档案还显示了这座石库门的建造者、所有人和使用人等详细资料,这是迄今发现有档案记录的早期石库门。
关联重大历史事件
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宝贵的城市人文遗产。100多年来,在上海石库门里发生了诸多牵动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一大会址,还是渔阳里团中央旧址……“为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会发生在这里的石库门,而不是别处,历史的偶然中又有哪些必然,”马学强说,过去4年,从事城市历史、规划、建筑、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专业的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加盟城区史的编写,遍查现有的城建档案、房产档案、户籍档案、法册道契、行号路图录、保甲管辖区域图,以及英、法、俄、韩等外文文献,其中不少是首次征引,那些看似零碎的历史记录整合在一起,所有的偶然就都有了合乎逻辑的关联。
石库门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上海卢湾城区史》涉及近现代上海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市政、建筑和社会万象,“这是上海有关城区
[2]史研究中迄今为止最具历史和社会价值的一部史书。”
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 我到很多城市见一些地方领导时,他们经常把?旧城改造?这四个字挂在嘴边,而我一听这四个字,就非常揪心。什么是旧城改造,其实就是把老的街道、老的城区全部推倒重来。这种做法往往不知不觉中在损毁传统的文明。”,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石库门?重生?2010——世界文化遗产拯救之路论坛”上,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素有“城市遗产卫士”之称的阮仪
5
以石库门为原型的中共一大会址
三教授在发言时提出,很多领导时常挂在嘴边的“旧城改造”这一说法并不可取。
阮仪三说,在固有的“旧城改造”思维引导下,我们许多地方在城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全局上“消灭”老建筑,至于保护,只是部分性的、极少数的。反观欧洲一些著名城市,它们在开发城市功能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保留老建筑,如何让旧的城区经过升级后发挥新的功能定位。阮仪三介绍,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看到许多欧洲名城,在保留大批老建筑的同时,保留了城市的文化和人脉;而我国一些城市经过所谓的“旧城改造”后,表面上看高楼林立
,内里却丢掉了传统文化,割裂了人们的城市记忆。
阮仪三表示,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一种居住房屋,也是旧上海最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住房,至今上海还留有数十万幢石库门房子。这些石库门房子衍生了上海的文化,留存了上海的记忆。我们在保护石库门时,不能再提“旧城改造”了。
“一说到上海的石库门,很多外地人就去看新天地,想看上海的历史风情。有人说保护得很好,但它把老房子全部拆光了重做,是历史的上海吗,上海的里弄改造是好事,但我反对拆光了重建,反对旧城改造。保护是让它延年益寿,不是让它返老还童。”阮仪三说,“我不希望我们看到的都是
[3]新天地,新天地可以有,但是你得先有原汁原味的东西,然后才有新天地。”
石库门照
[4]
6
范文二:宁波石库门建筑
越来越小,形式、花样却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以期建筑的主要形式。
后(石五口通商之后,由于蒸汽船的使用,海运成本下降,
宁波石库门建筑导致交通运输和物资流向的变化,上海勃兴并迅速取代宁 库门的全盛时代过去了。 随着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宁波居 波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进而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民的经济条件也陷入 和商业中心。与上海崛起同步的就是宁波商人的大举移 困境。为了减轻房租负担或干脆想通过房子来赚钱,总是黄定福 民。据《鄞县通志》记载,商业邑人所擅长,惟迩年生齿 把多余的房间分租出去,自己当房东。也有一些低级石库 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予用,本埠既无可发展,不得不四出经 门房东索性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成小间,上面还要搭上 营以谋生活,邑人之足迹尤以上海为最盛,经商于此者,奚啻 阁楼。石库门不再是中产阶级的专有乐园,渐渐成为最大 [摘要]宁波石库门比上海石库门历史还要悠久,是宁波城市化的开端,是近代宁波人的主要住宅之一,在二三万人,故有第二故乡之谚。据有关材料显示,宁波籍人 众化的民居,居住者既有中西企业的职员和经理、各行业 宁波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城区的拆旧建新,石库门已所剩不多,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 在上海人中的比例在早期高达70%,直到现在至少有30%的中小业主和买办及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和自由职业者,也 的 上海人祖籍是宁波。更重要的是,宁波移民在上海早护石库门建筑,为城市的记忆留一点空间。 有外地来甬的各类人等。他们是市民的主流,相对流动, 期工 商业界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上海兴起后,宁波籍[关键词]石库门 建筑 近代宁波 作者黄定福,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却又十分稳定。石库门也有高、中、低之分。一般来说, 人士兴 办的钱庄以上海为中心在各地普设联号,形成长最好和最坏地段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每 物博物馆员。(浙江宁波315010) 江流域和 沿海一带的金融网络,在各地金融业中占有相当黄昏,原本一家独用的厨房则成了“72家房客”的锅碗 当的势力和 地位,主要股东多移居上海等地,并在当地瓢盆交响乐。石库门曾经拥有的宽敞、温馨和诗意则荡然 商会和钱业同 业公会中担任要职。1902年上海设立商业无存了。 公议所时,一开 始就由宁波钱业巨子严信厚担任主持。宁波第一幢石库门建筑具体在哪一年哪个位置出现已 以后,商业公议所 改组为总商会,正副会长也由宁波籍 说起上海石库门,几乎无人不晓,而宁波石库门却鲜排式住宅,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由于这经无法考证,早期石库门建筑在岁月流失中已消逝得无影 商人担任。仅从这些 不多的材料就可以知道,正因为宁类民居门较多,其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就堂而皇之地称 无踪。现在位于江北区天福巷1118号的“恒裕坊”算是为人知。其实宁波石库门同上海石库门一样,历史悠久, 波移民在上海处于强势 地位,因而得以将宁波的生活方为“石库门”。宁波人一般喜欢用当地产的鄞县梅雨红石 保 存得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了。 建筑精美,而且在浙江省也是首屈一指的。 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和 建筑带到上海。宁波红砂石是作门框,加上黑漆厚木的门扇和一副铜环,这便是宁波石 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典型产物的宁波石库门建 一、历史背景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的主要 材料,它跟随宁波近代建筑库门的典型特征。 筑 ,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年代的宁波,鼎盛于20世纪20石库门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周代。《考工记》载: 业到了上海,并由此带去了石 库门的形式和工艺。 后来又有了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在宁波太平天国义军 年 代,它占据了当时民居建筑的一半以上,时至今日在宁“古天子五门,皋门最外,三曰库门。”《疏》又曰: 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民居中具有大量的西方建 与清军展开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拉锯战,大量城厢居民为避 波江 北岸外滩一带仍有老宁波人居住在石库门建筑中。石“言鲁之库门,制似天子皋门”。按当时宫室建筑规定, 筑风格因素是宁波近代民居中西合璧的主要特征,上海早 战乱而移居被辟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的江北岸外滩。 库门 建筑作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宁波近代民居”,在宁天子共五门,诸侯只有三门,诸侯宫室第一门即为库门, 期石库门建筑中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中的西方风格因素也 由于房少人多,房价贵得惊人。许多中国还有外国洋行见 波近 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建造等级只能同天子五门中第三道门相似,而鲁国虽为 可能是受宁波近代民居的影响。从资料上看,上海石库门 有暴利可图,纷纷开始涉足房地产经营。19世纪末,宁波 三、宁波石库门与上海石库门诸侯,但外门(库门)形制竟然等同天子的外门皋门,说 建筑已经大量采用红砖,而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主要还是 外滩一带建筑了大量石库门式新式住宅。 明了当时鲁国的强盛和周天子的衰弱。 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绍周先生在调查上海里弄建传统的青砖,说明在年代上宁波的近代民居要早一些。当 石库门的出现不完全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一种城市化 又据民国《鄞县通志》载:“道光二十二年(184 筑 时就注意到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与江南传统民居的关然上海以后的近代建筑则主要直接来自于帝国主义殖民国 生活的必然。庭院式的传统建筑住宅一去不复返了,生活 2),《南京条约》签定,二十四年(1844)1月1曰,宁系, 家建筑文化的因素。 空间被压缩了,但却回报给我们新奇的现代化生活。宽敞 波 作为五口通商条约口岸正式开埠,随后,江北岸外滩四、宁波近代建筑与宁波近代建筑业 的马路,煤气路灯,自来水,电话,以及新的价值观,充 在1986年出版的《里弄建筑》一书中他指出:“老式的一带 被强行指定为商埠区和外国人通商居留地。”于是宁波江北岸的近代民居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传统民居的 满魅力的商业机遇和数不尽的洋场风情,对于这些现代文明 石 库门里弄住宅的平面布置、大门入口、门窗装修,以英、法 等国都在外滩设了领事,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大格局下面,使用西方风格的装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 成果,当时的宁波人充满了喜悦之情。据1898年12月28及山 内照章租 地,建造屋宇栈房”。时至解放前,留下了许出这是当时社会风气对人们建筑意趣的影响。而这样的中 日 墙处理等,无不受民间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脱胎于江南多精美的石 库门建筑。 西合璧意趣的实施则与当时的市政及建筑业的状况有关。 《德商甬披报》记载,当时城区甬江大道头兴起水月电灯, 民居的平面布局,在规模上一般有三间两厢、两间一厢 二、石库门建筑的形成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波开埠后,虽然未被辟为租 “焰火亮如浩月,光耀射目,与市上之灯烛比之,相差天涯 等,后来又压缩成单开间联排式住宅,由于这些住宅的单 “皇家库门有来头,石头库门百姓楼。苍苍白发老宁 界,但在江北岸外滩“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界内的市政建 也”。 元入口均采用了各种石库门式大门,因此便有石库门住宅 波,哪个不曾楼上走。” 这是解放前流传于江北岸一带的 设已被外人所控制。1898年,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开始 二十世纪初是宁波石库门建筑的时代。在四通八达的 之称。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大部分是传统的,只 民谣,这个百姓楼就是石库门建筑,是近代宁波人的主要居 在江北岸成立了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 弄堂里,小型的商铺、货栈、酒馆、饭店、钱庄、报社、 是在总平面布局上,出现了多数为横向比联的里弄形式。 住建筑形式之一。 事宜的工程局,进行筑路、盖房。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 书场、印刷厂、实业社等以石库门为据点,百业俱全。 1910年以前的里弄,常属于这类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类 19世纪中期以后,宁波外滩一带出现了用中国传统的 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Mollendortt)任董事长,另有局董 中华民国成立后,大家族分崩离析,伦理繁琐的大家庭 型。” “穿斗式”木结构加上砖墙承重方式建造起来的早期石库 不再适合充满竞争与压力的宁波生活,适合单身移民和独立 8人,中外各4人。由于外人把持局务,故外滩的市政建在对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考察中我注意到宁波 门住宅,虽然这些宅主人接触西方建筑文化较早,但根深 家庭的中晚期石库门住宅便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石库门 设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建筑主体仍具有浓 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 住宅,从三楼三底的宅院变为两楼二底或一楼一底,然而总 厚的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但在布局上参照了西方联 与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据此也可以认 体规模上大大扩展,并且使用钢筋混凝土的砖木结构,空间
为宁波近代民居是上海石库门建筑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之
一,它是跟随移民上海的宁波商人进入上海并成为上海早
三江论坛 2007. 1 SANJIANG FORUM 45 44 2007.1
越来越小,形式、花样却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以期建筑的主要形式。 后(石五口通商之后,由于蒸汽船的使用,海运成本下降, 导致交通运输和物资流向的变化,上海勃兴并迅速取代宁 库门的全盛时代过去了。 随着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宁波居
波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进而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民的经济条件也陷入 和商业中心。与上海崛起同步的就是宁波商人的大举移 困境。为了减轻房租负担或干脆想通过房子来赚钱,总是民。据《鄞县通志》记载,商业邑人所擅长,惟迩年生齿 把多余的房间分租出去,自己当房东。也有一些低级石库 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予用,本埠既无可发展,不得不四出经 门房东索性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成小间,上面还要搭上 营以谋生活,邑人之足迹尤以上海为最盛,经商于此者,奚啻 阁楼。石库门不再是中产阶级的专有乐园,渐渐成为最大 二三万人,故有第二故乡之谚。据有关材料显示,宁波籍人 众化的民居,居住者既有中西企业的职员和经理、各行业 在上海人中的比例在早期高达70%,直到现在至少有30%的中小业主和买办及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和自由职业者,也 的 上海人祖籍是宁波。更重要的是,宁波移民在上海早有外地来甬的各类人等。他们是市民的主流,相对流动, 期工 商业界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上海兴起后,宁波籍却又十分稳定。石库门也有高、中、低之分。一般来说, 人士兴 办的钱庄以上海为中心在各地普设联号,形成长最好和最坏地段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每 江流域和 沿海一带的金融网络,在各地金融业中占有相当黄昏,原本一家独用的厨房则成了“72家房客”的锅碗 当的势力和 地位,主要股东多移居上海等地,并在当地瓢盆交响乐。石库门曾经拥有的宽敞、温馨和诗意则荡然 商会和钱业同 业公会中担任要职。1902年上海设立商业无存了。 公议所时,一开 始就由宁波钱业巨子严信厚担任主持。宁波第一幢石库门建筑具体在哪一年哪个位置出现已 以后,商业公议所 改组为总商会,正副会长也由宁波籍经无法考证,早期石库门建筑在岁月流失中已消逝得无影 商人担任。仅从这些 不多的材料就可以知道,正因为宁无踪。现在位于江北区天福巷1118号的“恒裕坊”算是波移民在上海处于强势 地位,因而得以将宁波的生活方保 存得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了。 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和 建筑带到上海。宁波红砂石是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典型产物的宁波石库门建 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的主要 材料,它跟随宁波近代建筑筑 ,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年代的宁波,鼎盛于20世纪20业到了上海,并由此带去了石 库门的形式和工艺。 年 代,它占据了当时民居建筑的一半以上,时至今日在宁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民居中具有大量的西方建 波江 北岸外滩一带仍有老宁波人居住在石库门建筑中。石筑风格因素是宁波近代民居中西合璧的主要特征,上海早 库门 建筑作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宁波近代民居”,在宁期石库门建筑中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中的西方风格因素也 波近 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可能是受宁波近代民居的影响。从资料上看,上海石库门 三、宁波石库门与上海石库门建筑已经大量采用红砖,而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主要还是 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绍周先生在调查上海里弄建传统的青砖,说明在年代上宁波的近代民居要早一些。当 筑 时就注意到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与江南传统民居的关然上海以后的近代建筑则主要直接来自于帝国主义殖民国 系, 家建筑文化的因素。
四、宁波近代建筑与宁波近代建筑业 在1986年出版的《里弄建筑》一书中他指出:“老式的
宁波江北岸的近代民居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传统民居的 石 库门里弄住宅的平面布置、大门入口、门窗装修,以
大格局下面,使用西方风格的装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 及山 出这是当时社会风气对人们建筑意趣的影响。而这样的中 墙处理等,无不受民间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脱胎于江南西合璧意趣的实施则与当时的市政及建筑业的状况有关。 民居的平面布局,在规模上一般有三间两厢、两间一厢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波开埠后,虽然未被辟为租 等,后来又压缩成单开间联排式住宅,由于这些住宅的单 界,但在江北岸外滩“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界内的市政建 元入口均采用了各种石库门式大门,因此便有石库门住宅 设已被外人所控制。1898年,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开始 之称。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大部分是传统的,只 在江北岸成立了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 是在总平面布局上,出现了多数为横向比联的里弄形式。 事宜的工程局,进行筑路、盖房。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 1910年以前的里弄,常属于这类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类 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Mollendortt)任董事长,另有局董 型。”
8人,中外各4人。由于外人把持局务,故外滩的市政建在对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考察中我注意到宁波 设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
与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据此也可以认
为宁波近代民居是上海石库门建筑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之
一,它是跟随移民上海的宁波商人进入上海并成为上海早
2007. 1 SANJIANG FORUM 45
工程的规划、施工、及管理,均由外人控制。工程局的设藏室。后天井设有水井,整幢住宅前后各设一出入口。立,促进了江北岸一带的建设和繁华。工程局成立后,既 大户人家的石库门建筑一般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 以码头捐收入在江北岸修筑一条长达数百米的码头,并对 装饰手法,尤其是木雕被认为是江南民居的最大特征 ,但 沿江堤岸与市面马路进行整修,加快了江北岸的开发与发 石库门建筑中的木雕大部分都趋于简化,出现了能工业化 展步伐,使江北外滩成为近代宁波的商业中心。整个外滩 大批量生产的带有浅浮雕的木线条和栏杆,这是当时最流 区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外马路,也就是外滩,那里 行的装饰构件。同时红砖也已经出现,并且红砖和青砖在 集中了报关行、洋行、银行及服务于港口的各种机构等商 同一建筑的同一墙面中同时使用,形成非常奇特的装饰效 贸楼建筑;第二层是消费区,主要服务于来往的船商和从 果。青红砖的结合在宁波近代建筑被普遍使用,是宁波近 事海运的流动人员的生活消闲,在中马路,有饭店、酒 代建筑的一大特征。水泥也已经开始使用,而且用来作为 楼、诊所、牙科、娱乐场所、照像店、理发店、百货店等 装饰构件的材料,如门头浮雕、栏杆等等。 生活配套设施;第三层是后马路(今人民路),这是生活 作为大门的石库门由门框、门扇和门楣组成,早期门 居住区,集中了小菜场、南北货店等,当时的菜场有380框多用石头,无复杂的门楣装饰,后期(1920以后)门框 多 个摊位,海员、码头工人、商贩等大多数居住在这则石头、砖、水泥都有,门框和门楣处着重装饰,有的用 里,这 里的居住区把许多差不多的单体民宅连成一片,多重线脚,有的两旁使用仿西方古典式的壁柱。 纵横排 列,然后又按总弄和支弄作行列式的布局,从而门楣是石库门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装饰最为重要的 形成一个 个社区,一个个近代石库门建筑群。解放前宁地方。据《通鉴唐纪》载,杨贵妃方有宠,民间歌之曰: 波营造业有 两类企业,一类是传统的泥木作坊,一类“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南宋胡三省(宁 叫做“营造 厂”。泥木作坊与北方的大木厂一样是专门波人)注:“凡人作室,自外至者,见其门楣,宏敞则为 设计和承建传 统建筑的。工匠匠作有木工、泥工、石壮观,言杨家因生女而宗门崇显也。”说明了门楣同门第 工。作坊承建房屋 工程的方式是包工不包料,受业主委的关系,可见门楣外装饰之重要。宁波后期石库门受到西 托,作坊主负责招请 工匠。“1932年宁波市城区有许可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影 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 证的泥木作坊约549户, 次年727户,1934年604户”。 形、梯形或长方形等几何图案作门楣外轮廓线,其内一般
五口通商后,随着西方建筑施工技术的传入,采用英 有浮雕。有地道的欧洲古典建筑艺术风格,有文艺复兴时 制尺码按图施工,有些建筑工程泥木作坊已无力承担,以 期巴洛克式的卷草、蛋饰、垂幔和大卷涡,有中国传统的 按图施工、包工包料为经营特征的营造业随之产生和发 吉祥图案或吉祥文字,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中西合璧的风 展。1900年宁波首家营造厂乌全顺营造厂于江北岸首善路 格。这些无疑都是名城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一号开业。1946年鄞县城区登记注册的营造厂有201家,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变迁,宁波的石库门已显得 资 本总额9805万元。 冷清和败落,遗存于世的石库门建筑也为数不多了。特别
是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拆旧建新,面貌 宁波近代建筑大部分是委托泥木作坊来完成的。这些
日新月异,石库门建筑的命运也不容乐观,越来越受到人 房屋采用的结构、材料都还是以传统为主。营造厂服务的 们的关注。 对象主要是五口通商以后进入中国的教会、学校、医院、
六、宁波江北岸一带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 洋行等外国来华组织和人员的建筑。西方建筑施工的技
辑录 术、式样和相关建筑材料必然会影响到当时的泥木作坊。
因为营造厂除技工外,大多数匠人还是来源于当时泥木作
坊的工匠。因此我们在江北岸民居中可以看到许多西洋化
的装饰线条和清水砌筑砖墙的新方法。
五、宁波石库门建筑特色
宁波的石库门建筑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 名称 地址 备注 色,千姿百态,风格各异。 恒裕坊石库1 江北区天福巷 11—18 号 保留建筑 进入大门,正中一间房是客堂间,面对天井一般设有 门建筑群落地长窗,可拆卸。东西两侧有厢房,一般作书房或杂 颖川巷石库 2 江北区颖川巷 1-9 号 保留建筑 用。二楼正中为客堂楼,两边是东西厢房,均作为卧室。 门建筑群
正屋后面是附屋,有后天井与正屋分开,一般作厨房或储 3 屠宅 江北区德祥巷 8-10 号 保留建筑
4 潘宅 江北区使君巷 7 号 迁移保护建筑
5 虞宅 江北区使君巷 1-2 号 保留建筑
6 王宅 江北区板桥街 12 号 保留建筑
三江论坛 46 2007.1
7 冯宅 江北区引先巷 6-7 号 保留建筑 17 徐宅 江北区生宝路 2 0 弄 24 号 保留建筑
18 金宅 江北区生宝路 6 弄 1-3 号 市文物保护点 8 黄宅 江北区钱园巷 11、13 号 迁移保护建筑
19 方宅 江北区德记巷 18-20 号 保留建筑 9 徐宅 江北区鄞慈镇路 17 号 保留建筑
20 章宅 江北区泗洲街 9 号 保留建筑 10 李宅 江北区新马路 18 号 市文物保护点
11 孙宅 江北区新马路 22 号 市文物保护点 [参考文献]
12 王宅 江北区新马路 36 弄 15 号 市文物保护点 1、民国张传保、陈训正、马瀛等修纂:《鄞县通
新马路 志》,民国二十二年修,二十六年完成。 13 江北区新马路 38、42 号 市文物保护点 石库门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群
3、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清 14 刘宅 江北区戴祠巷 5-7 号 市文物保护点 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5 杜宅 江北区贝家巷 23 号 保留建筑 4、俞福海主编:《宁波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
版。16 钟宅 江北区生宝路 10 弄 1-5 号 市文物保护点
(上接第43页)除了上述两方面,教师的自我教育也是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严格规范自身言行,要 非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教师自己必须做好表率,在任何时 常重要的。诚信问题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道德的基础 候都要以身立教,达到言教与身教的完美统一。只有以严 [2] 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外部环境和规章制 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品质,从而 度等能影响教师的诚信行为,但这只从外部产生作用,比 维护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
如说教师体罚问题,各地、各学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教育和
惩处措施,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还是要从内在修养做起。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参考文献]
平天下之道。可见修身是成万事之本。所谓“修”,就是 [1]《**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在点滴小事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诚实守信为准 版,第3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绳,对自己道德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总结、升 社1960年 华,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作为教育者,应不断加强诚信 版,第15页。 道德修养,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
(上接第48页)研究的历时性考察》,《河南师范大学的作用。为此,他申报主持了两个项目——浙江省社科规
学划项目“宁波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研究”和宁波市社科 报》2003年4期)。新作《从边缘到超越》(上海学林出规划项目“宁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并先后发表4篇研版 社,2005年)是对前作的补充性学术专著,也是海内究 论文——《试论宁波城市建设的文化维度》、《试论外第 一部将无名氏置于社会历史和中西文化背景,对其宁波 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问题》、《宁波城市文进行深 入发掘、细致描述和理论阐述的学术专著。代表化发展 的宏观思考》等,其中部分成果被市有关部门所了无名氏 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采纳。参 加了2006卷和2007卷《宁波发展蓝皮书》文
学术何为,这是赵江滨走上学术之路后就不停追问的 化内容的撰他 还稿工作。他希望以一己的志趣和微薄的问题。他认为学术不是象牙塔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事 力量探索一条从 学术通往社会的有效途径,以学术的方情,学术应该增进对人事和社会的认识,学术应该成为深 式融进社会的大发 展中。
入通往社会的津梁。因此在他的学术事业的尽头展现了社 谈到下一步的学术计划,赵江滨教授表示,将围绕着 会的地平线:在来到宁波的几年中,他对这块具有深厚文 省规划课题和专业授课的兴趣完成三本著作:《解读宁 化底蕴和独特地域风貌的城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 波》、《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发微》、《文学名著的思想探 宁波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基 险》。我们期待着他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因密切相关,用学术的方式追寻经济背后的深层原因对认
识这个城市并推动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
2007. 1 SANJIANG FORUM 47
范文三:浅谈石库门建筑
几个世纪以来,各种类型建筑的建设始终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系统下,没有任何对过去的关注。如何使现代新建筑的创造与历史遗址的保护相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的文明不仅革新了建筑技术和材料,而且在城市的规划和结构上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就在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遗产保护的同时,才发现这种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导致了纪念碑和遗址的大规模破坏。同时,新材料(钢、混凝土和玻璃)也带来了与我们以往所接触到的完全不同的建筑物。显然这些新建筑不可能是完全孤立于老城之外,它必然要与传统发生交集,并且可能造成对传统的冲击,因此也带来了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新课题:不只是要保护古建筑的问题,还有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问题,以及城市发展和保护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规律的,历史保护就是要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因此它不仅应侧重于历史古迹的保护,还要保护那些表面似乎破旧,但反映城市过去的旧城部分。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而城市是时间的艺术。一个没有旧建筑和旧城区的城市,如同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样。城市记忆也反映着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历史的真实。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逐渐形成的,形成难,毁坏却容易;一朝毁坏,数十载难以恢复,甚至根本不能恢复。而且每个城市的特色又是不能移动和相互代替的,它是各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由市民从感知、认识到认同的过程。
在国外,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很多,针对现代化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的新的课题,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态度:
1、特定的遗迹、纪念碑或是建筑群必须被看成是极为神圣的,任何明显的现代性宣言都是不能容忍的。(例如凡尔赛,华沙中心区的重建)
2、在遗址内或是附近建造任何建筑物,都必须模仿已有的建筑形式,形成完全一致的风格。
3、不仅如此,要告诉其他人,我们应该努力探求一种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对话。
4、则是以布鲁塞尔、伦敦和巴黎为代表的,完全漠视其已经对城市主要街景造成的巨大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进入开发建设的黄金时代,建设性的破坏导致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不见了,城市的记忆也被打断了。老北京的四合院在今天的首都已难得一见了,即使已有无数的专家学家呼吁过了,但也只剩下古老的故宫包围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
就在这种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旧城改造形式下,真正的古建拆的差不多了,古城的文化差不多也消失殆尽了的时候,人们的怀旧思潮却空前的泛滥起来。九十年代我国对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探讨也乐于停留在仿古与复建的层次上,城市中越来越多的“老街”、历史名楼名城的复建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有不少精品,但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简单的、甚至是粗糙的模仿。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很多观念上的原因,也有资金、技术等问题,还涵盖了社会制度、思想方面的因素,显然不是建筑师个人或是单纯建筑行业可以解决的。然而建筑师对于传统与现代在中国大地上的对话的追求也不乏许多积极的范例,吴良镛先生在北京的菊儿胡同是一例,正在上海进行的“新天地”工程也是如此。
旧石库门:华洋杂居的开始 弄堂文化的起源
有人说,上世纪上海有四大象征:外滩万国建筑群、商店积聚的南京路、古
色古香的豫园,还有就是曾经居住了60%上海人的石库门。石库门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是这座城市一个不老的话题。
上海开埠后,华洋是分居的。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军曾三次进军上海,导致居于江浙一带的老百姓涌入上海租界。为解决这些人的住房问题,地产商兴建了大量的住宅区,开创了石库门的早期雏形。
石库门的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一般分为上下两层,这与江南地面阴湿,小康家庭多择楼房而居。 此外鉴于租界地价昂贵民居向空间发展较为经济。住宅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与传统分散式、院落式住宅不同,给人一种紧凑新颖而不再是轩昂古旧之感 。而且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等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房的“门”上大做文章,以乌漆大门、两个铜质大吊环显示不可侵犯之势,门框采用厚实花岗岩,既感坚固又显身份,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深得上海的青睐,称之为“石库门”。
与上海的时代特色相适应,石库门同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结合,成为上海近代史上一个独特时代的产物。上海人的海派文化中有个非常典型的词:“洋泾浜”,意指“中西之间”,石库门的居民布局和建筑风格可说是真正的“洋泾浜”。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莫不是洋文化的延续,虽然,出于市场的考虑,保留了天井、客堂等中国传统的东西,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石库门曾经风光地显赫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居住者多为当年上海的中上层人士。从1911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期间一半以上的石库门分布在公共租界辖区(即英租界、新界、美租界)。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石库门中,华人商业经营类别及分布令人大开眼界。
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一步步推进,石库门已不再能满足人们居住功能的需求,开始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九十年代,一座座高楼建立起来 ,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正在一点一点地慢慢消失,消失的步伐和上海老城区改造的步伐是同步的。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上海版图上的石库门建筑群一块块消逝了专门研究上海弄堂和致力于上海老建筑保护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副院长伍江博士说:“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消失是正常的,而且石库门的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但是,石库门作为近代文化的象征是永存的,它是上海人开拓一种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新生活的标志,是上海人趋向新文明的开始,因此,如果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大损失,今天的上海人将为此有愧于后人。”
石库门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个独特的标志。岁月留给了石库门深深的痕迹,石库门作为上海近代文化的标志是永存的。保留石库门建筑精华的呼声也愈加强烈。到底是把石库门建筑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珍藏起来?还是通过适当改造,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延续新的生命?这已成为一个跨世纪的问题。
有一个香港人因为特殊的石库门情结,以10亿港币的巨资,在上海圆一个梦!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和马当路包围的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他将所有的石库门“整旧如旧”,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乐、住宅和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称之为“新天地”。
“新天地”:让昨天、今天相会在明天。
整个新天地广场东至黄陂南路,西到淡水路,北至太仓路,南到兴业路,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总量达5.6万平方米,其中有2.5万平方米的保护性建筑需要修复、改造。保留并整修了老石库门的外墙,内部结构重新浇筑,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拆除了一部分破旧住宅,同时插入了一些新的玻璃和钢的建筑,新旧建筑在对比中交融。为了与保护区内的一大会址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所有的建筑均不超过4层。目前正在改造开发的一期工程,总投资达11亿港元。 整个项目规划由SOM设计,建筑设计由日建设计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进行。 "新天地"采用的保留建筑的一层外皮,改变内部结构与使用功能的做法, 颇类似于巴黎等欧洲城市就建筑改造的方法, 在中国尚属首例. 改造方案原先准备顶起二层以上框架和屋面, 拆除内墙,在一层浇铸混凝土框架墙,再落上部结构,结果因为很多的间房屋已濒危,结构被顶起后就塌落,只得拆除部分房屋,将砖块用于外墙的修补和弄堂的铺地,再穿插进一些新的建筑元素,效果更为理想. 改建重点突出一个“旧”字:保留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以体现石库门建筑特有的清水砖墙特色;从档案馆找出当年由法国建筑师签名的原有图纸进行整旧如旧改造;将防潮药水像打针似注射进墙壁的每块砖和砖缝里,屋顶在铺瓦前先放置两层防水隔热材料,再铺上注射了防潮药水的旧瓦。不惜代价的修复,力求使改造后的石库门不仅形似,更神似当年的石库门。
踏着青砖步行街走进石库门弄堂,眼前是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除了落地的玻璃墙,从外貌看石库门,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进得门来,迎面却是一片新天地:不再是见惯了的石库门里的昏暗、杂乱,整个结构已被彻底改造,三层变两层,精美的欧化造型楼梯,天井上空的大幅框架玻璃,现代化的厨卫设施,壁炉和红木老家具相邻而处,酒吧、咖啡室与茶座、中餐厅和谐搭配,墙上的现代油画与立式老唱机悄声倾诉着这里中西合璧的文化韵味。外面是本世纪初风情万种的石库门里弄,里面却已完全是现代生活的舒适和惬意。你选择一个靠窗的桌子坐着,啜着浓浓的咖啡,透过落地玻璃,看到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建筑,悠长的弄堂、斑驳的墙面、雕花的木窗,旧的、新的,就这样包围着你,让你恍然隔世。
与石库门的出现真是惊人的相似: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商业与文化联姻,又一次发生在20世纪末的石库门。 改造后的“新天地”,将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小区,有聚会用的私人会所,有幽雅的酒吧街,有展现旧上海风情的博物馆、画廊、书店,也有石库门商场,还有弄堂步行街??
"新天地"的可贵指出在于它保护与再生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形态,研究与探索开发当代都市的生活经验,强调的是生活形态本身.作为一项房地产开发,它关注的是再生上海里弄生活形态所带来的商业机会,这是真正高素质的商业头脑! 但是在新天地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 先“新天地”昂贵的工程造价让后来的跟随者望而生畏,不计代价的投资建设,我们很难奢望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新天地”的出现。如果再深层的想一想:投资者保证的资金回收绝对没有问题,那么高额的建设费显然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真正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新天地”只能是少数人的消费天堂,不再具有石库门的大众文化。其次,“新天地”大部分规划为商业、娱乐用房,只保留了一小部分的居住空间,以作为上海的里弄文化的保留。然而很难想象包围在一片商店、酒吧中的人们如何重拾往日弄堂的人情氛围,显然这样的石库门离人们的生活远了,或许往日里弄意义上的石库门真的要消失了。
但不管怎么说,“新天地”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踏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样的探索是永远不嫌多的。
更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资讯,欢迎光临上海老洋房
范文四:浅析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的演变及装饰特点
旷神怡,身心得到陶养,时时焕发活力。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浅析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的演变及装饰特点
文 / 张鹰 王沫
图 2 上海老式石库门建筑 图 1 欧洲联排式传统民居
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自近代源起以来,经历了老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石库门建筑两个阶段。由于受历史 环境、社会现实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石库门建筑无论在风格、结构,还是装饰元素、材质等方面都经 历了多次演变,进而发展为中西建筑文化混合的产物,并成为上海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庭则有三门:路门、雉门、库门:,以示 而石库门建筑多选用石料制作门框,并 一、石库门里弄建筑的由来 等级礼制,类似于天子九鼎八簋、诸候 有典型的黑漆木门,因此有“石库门”之
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 称呼。 关于石库门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 簋的中国古典礼制。宫室最外之门,无 另一种说法是:沪语中把一种物件 法:一种认为古代帝王宫庭有五门:路 论帝王还是诸侯宫庭,都称为“库门”。 包、套、收束在另一物件之外叫“箍”, 门、应门、皋门、雉门、库门:,诸侯宫
环境艺术 74
图 3 “三上三下”平面图 图 4 后期石库门建筑平面 图 5 上海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群
图 6 上海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例如“箍桶”、“箍盆”。俗语把这种出有资料显示1853, 年一年不到, 便建成 )焚烧洋泾浜沿岸(今延安东路) Alcock
现 在英租界里用石“条箍门”的房屋,叫 800 多幢这样的板房, 1860到 年, 华人临时木板房来驱赶华人,因遭到租 做“石箍门”,后因宁波、绍兴语言口音 板房数量更是达到惊人870的0多幢。这 界内大小地产商强烈反对而作罢。
也是英租界里最早的商品房。因为市场 1869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加强了 “箍”“库”不分,而讹
“石库门”。 极大,很多洋行干脆放弃原来商贸 ,直对事故频发的临时木板房的管理 ,又通
为两种说法相比,前者较为学术 ,接改行做起了租界内的房地产生意后 ,获过颁布《上海洋泾浜北首租界章程 》拆
者更为市井。石库门建筑是伴随里弄街 得巨大利润。一时“间新筑室纵横除了大批木板房,代之以砖木结构住 宅。1870
坊而出现的。关于,很多外地人不 “弄”年前后,上海开始出现砖木立
十余懂其义“。弄”的辞书释义为:建筑物间 帖结构的里弄住宅,即所谓老式石库门 里,地值至每亩数千金” 。二、近代石库门里弄建筑的演变特点 的狭窄小路。吴方言称小巷为弄堂 ,也里弄住宅(如2图)。其单体平面及结构,
弄唐。祝允明《前闻记弄》上海开埠后1854, 年租界当局与上 称“”“今 ?采用式,即正间带两侧“三上三下”
人呼室下小巷为弄??又呼弄唐,唐亦 海道台订立的《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 厢 房(如图 3),中为天井,楼下正中是客
[1]程》中即有规定:华人在界内租地赁屋, 堂,东西两厢房,且有前后厢房之分 。客路也”。 最初石库门建筑源起的背景是1853
由中外业主分别禀明领事官和府衙 ,经年小刀会起义和 1860 年太平天国东征, 堂后是楼梯,再后为厨房。整幢建筑为
2 江浙富绅、沪上华商纷纷涌入租界 ,由查视无碍才准其居住;如在界内建屋, 封闭式,高墙厚门,建筑面积在 100m
不得选址于洋房左近,选料禁用蓬 、蒿左右,迎合了中小有产阶层大家庭的居 于租界内住房紧缺,英商便腾出空地在
竹、木材等易燃材料,施工不得阻碍道 路。从 今广东路、福建路和河南路一带建造大 住需求,因而发展迅速,不久便纵横成 批廉价木板房以出租牟利。为节约用 1853 年租界华人计 500 人到次年 激增为 2 片,形成规整街坊。
万人,1862 年达到 50 万人,增 地、多建房间,木板房采用伦敦联排住 史料无从考证第一幢石库门里弄住 长速度惊人1854。 年英领事阿礼国R.( 宅为何时、何地、何人所建,但典型的 宅的毗连形式(如图 1)。
环境艺术 75
图 7 新式石库门字山墙盖顶
老式石库门住宅应以 1872 年建筑的兴 栏杆、柱式、门窗装饰、扶梯均采用西 改良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改原来“三上 仁里为最早,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兴仁 洋风格的细部装饰手法。此时的石库门 三下”为单开间和两间一厢结构。1910 里,位于北京东路以南,宁波路以北,河 建筑单开间户型逐渐增多,三开间两厢 年到 1930 年还出现过广式里弄住宅, 南中路以东,占地 20 亩,主要由 24 幢 房和两开间一厢房逐渐减少,单体空间 多为广东籍职员和日侨家眷居住,因外 三开间两厢房和五开间石库门住宅组 面积减小;装修简化,用砖墙承重结构 观很像广东旧宅而得名。 成,都是二层结构,各类住户加店铺计 取代了立帖式木构架结构;门头装饰也 随着人口的飞涨,地皮紧张,上海
少用砖雕和传统花鸟图案,而以时兴的 57户。1980年石库门住宅被拆除后原址 的居住房屋长期供不应求,而原址建筑
西方古典式山花或简约的现化派几何图 上修建了一批 6 层建筑,仍叫兴仁里。 已然十分拥挤,密度极大,所以要增加
样取代;不再采用费时费工的石雕工 在石库门建筑的历史里,有老式石 库门住房面积只能通过对原来石库门里弄建
艺,而用錾假石或水刷石装饰。这样的 筑的胡乱搭建来应付。拥挤混乱的石库 住宅和新式石库门建筑之分。其中 老式
调整特别适合以小家庭为单位、量入为 石库门住宅建筑还分为早期石库门 门里弄已成为上海一景——“七十二家
出的经济型青年住户。这类业主多出身 房客”的狼狈生活和密不可堪的起居空 和后期石库门两个阶段。 早期石库门
于江南封建传统家庭,对中式元素的审 间。直到上世纪 30 年代后期,老式石库 住宅建筑大体出现在
美已经厌倦,转而欣然接受西化的思想 门住宅才完全让位于建筑等级和装修标 1870 年到 1908 年期间,受江南传统民
和装饰符号;加上面积减小致使租金下 准更高、卫生设备齐全的新式石库门里 居风格的影响较大,整体建筑中随处可
降,一度深受还在奋斗创业的近代上海 弄住宅。到上海解放时,全上海居住房 见中式元素,如格栅、雕花漏窗、美人
新移民阶层的喜爱,而得以广泛建造 屋面积为2360.5万平方米,而石库门靠栏杆、中式格子门、封火山墙等。
:如图 4:。 里 弄住宅就占到 52.6%,共计 1242.5 后期石库门住宅建筑因为出现于
万 平方米,成为上海百姓生活的主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式石 1909 年到 1919 年的十年间,受西方建
要居住 形式。 筑的影响更大,砖砌发券、牛腿、柱头、 库门里弄住宅:如图 5、6:,后来也称
环境艺术 76
图 8 新式石库门住宅建筑的西式装饰元素
库门住宅几乎已经不用条石边框、上槛 成了机制红砖、青砖、石灰勾缝的清水 三、石库门的西式建筑装饰元素 和雀替,而采用砖砌门樘过梁或钢筋混 墙面,也有用水泥粉刷和汰石子粉刷
凝土门樘过梁,再用錾假石、汰石子作 的;原先的立帖木构架的木材承重、砖 老式石库门的立面装饰大抵是:山 表面仿石肌理。门框横楣上采用西洋石 墙填充的承重结构被砖墙承重和钢筋混 墙多采用传统马头墙,或产生于福建民 发券纹饰,有希腊式三角形山花,也有 凝土承重结构代替,使阳台更安全、更 居的观音兜山墙和荷叶山墙形式;门头 罗马式半圆拱山花,还有巴洛克多角形 牢靠;还大量出现罗马式瓶形栏杆之类 多模仿江南民居的仪门样式,挑檐下砖 和曲线形山花。如上海尊德里石库门的 的西洋符号。 雕极其精致,多用花鸟图案;门框条石 立面,石雕雀替被条石边框取代,砖雕 新式石库门住宅除山墙和山花装饰 采用花岗岩和宁波红石,门楣、门框间 希腊式三角形山花,雕工精美,具有罕 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装饰部件就是出现 往往饰有四字横批,或为吉祥用语或为 见的艺术韵味。有些新式石库门住宅建 在弄堂口“过街楼”的立面装饰。由于 宅第名号;黑漆大门用原木制成,厚实 筑还在条石边框柱上直接采用西方古典 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出现,使得两排房 安全,石过梁两旁有刻花石雀替,与江 柱式,较多采用爱奥尼亚柱式,只不过 屋之间出现稳固的连接空间,楼下为弄 南民居石条门罩相仿;白粉墙、黑色蝴 比例、型制不求精确而显随意。如上海 堂人车通道,楼上为起居空间,因其出 蝶瓦屋面如常所说“粉墙黛瓦”,色调清 新闸路 5 5 7 弄石库门建筑的西式柱头 现在弄堂口常用作弄堂立面装饰重点。 雅、明朗,完全是江南民居的浓郁风情。 通道顶面多用拱券造型,以各种西洋花
饰和线脚来装饰,工艺也多为錾假石、
汰石工艺,也有方形直角造型。两侧古
1912 年以后,新式石库门多采用人 :如图 8:。 典柱式或希腊式或罗马式,但多为爱奥 字屋架和人字山墙,顶部做水泥盖顶, 此外,新旧材料的更迭也给石库门 尼亚柱式,拱券立面上镶砌长方形匾 前期有过观音兜巴洛克式山墙盖顶的过 结构形式带来自然变化。混凝土楼板代 额,匾额通常是里弄名称,且多为书家 渡式样,之后出现纯粹西方样式和几何 替木材楼板;水泥地坪取代木地板;冷 名作。匾额下还有线脚装饰表示建筑年 形水泥盖顶,或是简式线脚装饰的山墙 摊瓦、青红瓦代替了粘土蝴蝶瓦;原先
盖顶:如图 7:。 的石条框柱被水刷石、錾假石等新的人
工仿石工艺取代;墙面的纸筋石灰粉变 由于新材料的产生和使用,这时石
环境艺术 77
图9 过街楼山墙装饰和过街弄门 图10 建筑顶部的老虎窗 份的小匾。 石库门的单体平面与结构脱胎于我国江 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也在我国建筑发
过街楼山墙装饰一律是西方古典风 浙一带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而集群 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一 格的建筑元素,三角形、拱形、巴洛克 式的石库门住宅的联接方式则采用伦敦 笔。
参考文献: [1]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市民断山花、水平式山墙均不乏范例。如上 联排住宅的毗连形式,可以说是中西建
用建筑设计 海懋德里的方形过街门楼,锦云里拱券 筑文化混合后新的产物,并成为上海独 院编著.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上海:三联书店上 弄门造型均有精美山花雕刻:如图 9:。 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海分店,1988 石库门住宅建筑立面的顶端还有很 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建筑装饰风 [2][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 .?多开在阁楼之上的“老虎窗”,功能是采 格与上海近代“海派”建筑装饰风格是 研究所编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上海: 光和通风。作为造型元素,“老虎窗”极 吻合的。因为上海石库门建筑产生于上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大地凸显石库门住宅建筑立面效果:如 海近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并作为 [3]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M].南京:江 图 10:。“老虎窗”来源于英式建筑,礼 城市居民的重要居住建筑形式而长期存 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何益忠.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 和洋行和慈安里大楼均有造型独特的 在,与整个近代“海派”建筑的发展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老虎窗”,上海外滩近代建筑中的元芳 迹始终保持一致。因此,“海派建筑”建
大楼和字林西报大楼:盘古银行:顶楼 筑风格的具体特征在石库门住宅建筑中
也有着极为普遍的体现:建筑形式中西 所开“老虎窗”还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合璧,自由组合;建筑元素包罗万象,兼
收并蓄,皆为我用;建筑符号深入生活,
成为市井文化;建筑装饰的虚浮与建筑 作者简介:张鹰,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 设计营造的精明实效的矛盾统一。作为 系讲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四、总结 近代“海派”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石库 沫,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门里弄建筑,不仅见证了上海近现代社 上海石库门住宅是以江南传统民居
的空间结构为蓝图,改“单层多进”的
传统特色为“多层单进”,并把建筑平面
面积向空中发展成为集约化住宅结构。 实习编辑:梁静方
范文五:石库门空间的特点
石库门空间的特点
作者: 丁逸
一、石库门的结构特点
石库门建筑既有江南院落民居的特点,又融入了欧洲联排式的结构风格,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居住结构从大户人家瓦解之后转为以小家庭为主多户人家居住,后期的石库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等特点。
客堂原是江南民居中的结构演变而来,以前的大户人家几代同堂居住在一起,客堂往往是长辈宣布重要事情的地方,有时候会供有祖先的灵位,或在这里聚餐以及教诲晚辈。上海人所称呼的“客堂间”指的就是客堂这个地方,但是由于新式石库门被分租给太多住户,满足住和吃两样基本功能已经很困难,客堂间这样奢侈的公共空间自然是不能保留下来。客堂间位于一层平面的中心,围绕着客堂所在的四间住户往往会在自己所在的卧室门口处搭建灶台,瓜分了原来客堂的位置成为自己独立用的灶披间,而在中间会保留一张公共的桌子供住户吃饭时使用,虽然灶台各自独立但是转个身就能看到其他三户的灶台,各家的门口和灶台的位置往往是面对面的,加之本来空间就不大,长期住在同一屋檐下面熟之后,互相聊天扯家常,慢慢熟络起来,正是石库门内部以合为主、分而不隔的空间格局提供了互相照应的基础和平台,虽然狭小但是人情和气息穿插其中。
二、石库门的生活特点
原以传统大家庭生活模式为主的一户一幢的石库门,因地皮上涨、房屋紧缺,被单身和几户小家庭共住的格局所取代,有的人买了房出租做“二房东”,更是将一幢石库门出租给七八家甚至十多家居住,邻里间生活关系密切,人员复杂,海派名剧《七十二家房客》就是这种生活关系的一个缩影。
而灶披间则是一幢石库门里的“小社会”,“灶披间”即是厨房间的意思,每户人家一日三餐都要和灶头打交道,狭小的几平方一户的面积就是自己的使用范围,主妇们背对背各自烧菜煮饭,在锅碗瓢盆声中拉着家常的主妇们,常常津津有味地说着张三或者李四家的大小家事。基本上“灶披间”狭小到没有地方安装所有住户的自来水龙头,所以洗床单之类的大动作只能选在清晨这种冷清的时候进行,等到后来一户石库门内只装一个水龙头的禁令破除后,住户们纷纷买起了小水表,装了专属于自家的龙头,一般室内没有地方安装,
而需要安装在后弄堂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高楼大厦、环境条件良好的生活小区,而在人们逐步迈向小康生活的同时均质化的方盒子建筑更让人们的“石库门情结”漫溢出来。很多曾经居住在石库门里的老一辈人常常会念叨着石库门里的热闹和热络,怀念邻里之间亲密的关系,回忆着当年过节时大家互相赠送自家做的小吃的情景或者互相讨论家长里短的某个热闹场面,末了总是会加上一句“还是住在老房子里好,公房?特翼气?了(上海话:住在公房里?太寂寞?了)”。这并不是一句矫情的话,恰是一种空间左右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活生生的证明,从上海人对石库门不经意流露出的怀念与向往中不难读出,石库门这种空间给人与人之间营造出的和谐、温馨关系是现代均质化的方盒子所不能替代和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