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
1.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
2.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3.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4.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
教学内容:
1.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
2.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
3.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角色扮演
(三)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了解心理疾病,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进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教学内容: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应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概述;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
4.自我意识的评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状况,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方法。
教学内容:
1.人格概述;
2.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3.人格发展异紫的表现与评估;
4.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途径和调适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学内容:
1.情绪概述;
2.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其影响;
3.培养良好的情绪;
4.不良情绪的表现及调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团体训练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内容:
1.人际关系概述;
2.大学生入际交往及影响因素;
3.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
4.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团体训练
(三)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
教学内容:
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
3.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
4.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
教学内容:
1.生命的意义;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
三、课程教材使教学方法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3.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补充教学形式。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
四、本学期教学大纲
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一、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
二、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四、介绍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应对。
第二讲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及其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二、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变化及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
四、自我意识的评估。
第三节 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一、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
二、正确认识自我
三、积极悦纳自我
四、有效控制自我
五、不断超越自我
第三讲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的特征
三、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的气质与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途径和调适方法
一、人格发展异常的表现与评估;
二、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途径和调适方法
第四讲 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一节 情绪概述
一、情绪及其构成
二、情绪的状态
第二节 大学生情绪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征
二、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三、大学生健康情绪的标准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其调适
一、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适
第五讲 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一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特点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三、人际交往的理论
第三节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
第六讲 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第一节 性心理与健康发展
一、性心理概述
二、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三、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
第二节 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一、爱情的含义
二、爱情的实质与特征
三、爱情的成份与种类
第二节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与调适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
二、大学生恋爱常见问题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调适
第三节 大学生爱的能力的培养
一、爱的能力的含义
二、爱的能力的组成
三、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第七讲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第一节 生命与死亡教育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及其意义
二、死亡教育及其价值
三、生命与死亡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一、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二、死亡和死亡的价值
三、思考生命与死亡,提升人生价值
第三节 珍爱生命 拯救生命
一、大学生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误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三、心理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的工作环节
范文二:心理健康课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的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和所需时间,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自行安排。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未配备合格心理咨询教师的学校,暂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学科教育的关系。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已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和学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目前还未开展教育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托部分地区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全面研究与实验,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六、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在一些地区已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与实验,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就全国而言,这项工作还是刚刚起步,相当多的学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因此,各地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这项教育。可在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不能一哄而起。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除了教师辅导参考用书外,不要编印学生用教材,更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材。
3.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量。所用量表和测试手段一定要科学,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
关于开展心理健康课的要求
大杨树一中
心理咨询办
范文三: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标准
现在可以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了。第一是基本的善良。对他人的善意,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克制嫉妒。在大的阶级斗争保卫祖国的斗争中遭遇的敌对关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那种敌对关系乃至生死存亡的关系不由个人心理来选择。这里说的是人们常常由于嫉妒而丧失了自己的善良本性。
由于嫉妒,人们会以别人的失误为自己的成绩,把别人的跌跤当成自己的进益。而嫉妒基本上是一种弱者的心理,只有自己跑不快的人才盼望别人犯规罚 下或者跌跤倒地。自己没有本事挣钱的人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丢钱包上。嫉妒使人幸灾乐祸,仇恨贤能,坐卧不安,丑态毕露。嫉妒使人产生一种祸害他人的罪恶心 理。东北某地一个人的侄子,竟因嫉妒叔叔大酱做得成功而偷偷跳墙跑到叔叔家里往众多酱缸里倒柴油。电视里他对电视台的记者仍是恶狠狠地说:我让他升升 火~说了一遍还要再说一遍。可惜的是这种侄子在较高层次的人中也有,高级嫉妒者与大酱制造者的侄子并无二致,只是手段上比倒柴油高明一点,而且还要找出 一些冠冕堂皇的道理来罢了。
《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是一个嫉妒的样板,她做了两个小人儿,写上宝玉与王熙凤的姓名、生辰八字,用针往小人儿心口上扎,这是嫉妒者的典型举 措。据说世界各国都有过这种用类似巫术的方法整人的迷信。从某种意义上
说,嫉妒是万恶之源。嫉妒给人的负担是太沉重了,给人的阴影是太黑暗了,只有尽量去 除嫉妒心,把人际间的难免的不服气引导成为合法的、积极的、光明的与正当的竞争,才算健康。
第二是明朗。善良才能明朗,嫉妒、狭隘、阴谋、怨毒,只会带来黑暗。与嫉妒同样可恶的还有自大狂、自我中心狂。自大狂与自我中心狂者容易变得失 去理智,丧失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吹嘘自己、表白自己、自恋自赏、自思自叹、乘着肥皂泡上天,同时急火攻心地攻击旁人,否定旁人,怨恨旁人,要求、勒索、 讹诈旁人。过热的结果必然是失望是灰心是悲观厌世是诅咒一切,也就是自我冰冻。
所谓癫狂,所谓狂热,如果表现为艺术的创造,那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有时狂热是天才的表现,然而这仅仅限于不存在操作的必要与可能,不存在指导性 更不具有指令性的艺术创造。有时还包括某些学术研究或道德的自我完善,仅仅限于不存在以其为楷模为行动纲领的目的即完全非现实非功利的人类活动上。你在狂 热中创造的艺术品,提出的新观点也许惊世骇俗,独树一帜,不可替代,至少有比没有好,因为它的存在可以聊备一格。但如果你以这种失控的癫狂来治家交友发号 施令,则会变得荒谬起来,不健康起来。
(三联阅读配图)
第三是理性与自我控制。我其实是一个性格急躁敏感易怒的人。为此我从年轻时就反复地读《老子》《孟子》中关于抱冲、养气的论述。我也多次听长辈 讲读书深处意气平的道理。但迄今为止,我的大半生中还是有多次生气上火直至失态的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不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怒火攻心永远是一种 失败的表现,绝对地属于消极的精神现象,绝对地只能导致丢人现眼的结果。
虚火上升,智力下降,形象丑恶,举措失当,伤及无辜,亲者痛而仇者快,这是必然的一连串发展。那么,实在没有控制住,发了火了,生了气了,失了 态了,怎么办,无它,赶快降温灭火。这还算我的一个好处,我的火来得快去得也快,叫做不黏不滞,叫做日月之蚀,叫做迅雷暴雨之后,仍然是雨过天晴。
都市小说 www.tonghezhongxue.com 转rui载
范文四: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话题:健康养生 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较精确的指标,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所以关于标准问题在心理学界存在很大的分歧。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当的情绪表达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
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基本要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 ?自我扩展能力;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自我接纳能力和安全感; ?实际的现实的知觉; ?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 ?自我客观化; ?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范文五: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2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果我们知道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和行为是什么样的,那么
偏离了这个标准就是变态的。 ,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面广且非常复杂
, 不幸的是我们对人的心理行为没有公认的标准。 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
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原则 治疗等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心理活动的高
?精神活动的内容是否与现实一致; 使得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学术界仍然度复杂性,
?精神活动自身的各部分(知、情、意)是否协调; 是悬而未决,至今尚无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
?个性特征是否保持相对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健全无病即健康
的人格。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一直是“没有查出疾病
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的争论 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一直被许许
,作为概念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的描述,由于其抽象性和多多的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概括性的特点,在实践中对心理健康实际把握可谓“说WHO看法
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制定一些具体标准加以说明,,1946年第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
这就是心理健康标准。通常被理解为个体心理正常健康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
的界定标准。应当指出的是即使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人,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1989年该组织又
还有个健康或不健康水平的高低问题,存在着水平的差对健康下了一个最新的定义,强调健康是生理、心理、
异。同时,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常常是相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几个层面的统一。”
对的,两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
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由此可以肯定世上有,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
“心理异常者”,但却不敢肯定有“标准常态人”。正因为如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
此,在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上至今分歧很大、争论颇多,这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
种分歧和争论远远超出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范围。 出,“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
心理健康三标准论 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
,1、 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标准,状态。
包括具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正常与异常
,2、 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 不常见就是变态吗, 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 也对,也不对。 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 我们讲到的几个案例,多见吗,幻觉多见吗,天才,3、 发展标准:着重对个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和圣徒,爱因斯坦,多见吗, 考察分析。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 但老年人的性功能下降、记忆和计算能力下降是比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较普遍的,很常见,正常吗, 心理健康七标准论
主观感觉不好就是异常吗, ,1、 智力正常 ,的确,应激失调是人们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是,2、 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否需要去寻求治疗的一个理由之一,然而,单纯的应激,3、 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失调还不足以说明。有许多人感觉自己有问题,实际上,4、 人际关系和谐 后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5、 能动地适应环境 某些行为是变态吗, ,6、 保持人格完整 如何考虑令人恐怖的行为:谋杀、乱伦和吃人。,7、 符合年龄特征简单思维.ppt 谋杀和致残是变态的,但在战争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很三、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常见的,攻击是被提倡的,而且受奖赏。乱伦多数情况(一) 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下是变态的,但在美国某些偏远的乡村被认为是父亲的,1、 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特权。吃人,很少见的案例,但据说,1846年,在加
,2、 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利福利亚的异常暴风雪中,一支足球队穿越雪山时被埋
,3、 身心统一的原则 在雪里。幸存者们就出现吃人的情况。
,4、 个体与群体结合的原则 行为的含义取决于其产生的条件和周围的环
境。行为本身的判断不能脱离其情景和发生的历史时,5、 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期。 (二) 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 判断起来为什么这么难呢, *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 ,如果汽车不能很好地跑了,机械师会认为汽车出毛病*心理方面的途径 了。为什么呢,因为机械师认为汽车能跑就是正常的。 *社会方面的途径 , 我们也可以认为心理变态就是对正常的偏离。如,请把你的感情给能够回应和珍惜的人.ppt
1
二、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 ,F60,F69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属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心理问题,F70,F79精神发育迟滞
(mental trouble)与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ance),是非精,F80,F89心理发育障碍
神病性的,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Stress)的当时和过后,,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激后效碍 (Stress traumatic, Stress post traumatic); 这种效应可使,DSM-IVDSM-IV.ppt 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 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 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这种效 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相分为三大类: 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
心理问题
, 心理问题是指, 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
心理紊乱
心理紊乱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缉,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长期难以克服的心理负担;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
边缘状态
, 边缘状态是指这样一组临床相, 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 又超越了临床心理学诊断范围, 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 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案,抑或使用精神病学治疗方案。
二、常见心理障碍的临床疾病分类
,ccmd-3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感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ICD-10
,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ICD-10
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