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企业招聘中的若干感知规律
本文总结了与企业招聘工作密切相关的四条感知规律:招聘面试80%以上在3分钟内定夺;“漂亮的就是好的”;对人做出判断和挑选的线索和标准不超过3条;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就是好的。这些规律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并克服这些感知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招聘面试80% 以上在3 分钟内定夺
有时候面试官经过几分钟就会感知到是否接受或者拒绝某位应聘者,以及接受的话在单位里应当给他派个什么职务。有研究表明在招聘面试时,基本上是面试的前3 分钟内就会有定论,但为了公平效应,面试官还会继续提问,但还是改变不了前3 分钟的印象,所以有人说面试官的眼睛是“最毒”的,一看人就能做出判断。
一位日本企业的人事部长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他说只要跟求职者聊上一句话,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诚实程度。每次面试他都会问求职者一个问题:你进公司后要从事基层工作3 年,你能接受吗?许多求职者会毫不犹豫地说:能!他一听到这个答案,就会说:谢谢,那我们不要你。因为他认为这个答案也许没出息,也许不真实。如果对方解释说:我就是要从基层做起,然后一步
步往上走。他说这是一个故意讨人喜欢的答案,但还是不够真实。
他每次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笔者访问了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和招聘人员,大家几乎都有这样明确的看法:前3 分钟内基本已有定夺。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却符合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的感知规律。当然,仅以直觉做快速判断,有时也会陷入感知觉误区的陷阱。
一次,我们为一个销售公司招聘业务员,最后需要在参加复试的6 个人中确定3 人。在复试的面试以后,大家几乎意见一致地决定不选黄小姐,但是为了走正常的程序,还是对这6 个人进行了人格测验和职业倾向性测验。测验的结果对黄小姐十分有利,大家讨论再三,最后还是决定聘用黄小姐。在后来的工作中,黄小姐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出色的业务人员。
二、“漂亮的就是好的”
光环效应是人们在感知上的一种偏差,指人容易用一点来肯定一切。国外有个研究,叫作“漂亮的就是好的”。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一好遮百丑”。所以说漂亮女人好处多,这种现象有时左右着企业的招聘、用人和薪酬管理。
国内很多企业在选择女员工时很注重相貌甚至是年龄,有的办公室甚至不管女员工能干什么,只要漂亮就行,摆个“花瓶”,戏称“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看着年轻可爱、漂亮、舒心的同事,效率能不能提高,我们不得而知,但心情好是很多人能体会到的。
如果管理者有“漂亮的就是好的”偏好,那么在招聘人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据说广东某公司在沈阳开办一家营销子公司,招聘之后人家说这家公司的人都比较帅或漂亮。后来经理就发现,是的,公司的小伙子都比较帅,姑娘们都比较漂亮,看来还是自己的一招“看得顺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JobsDB 的一项调查显示,65% 的雇主承认,要是应聘者脸上长有雀斑,那么这将减少他们被聘用的机会。假如应聘者具有相同的学历、工作经验和能力,雇主们喜欢聘用脸上没有雀斑的应聘者。调查还发现超过 70%的雇主第一眼会注意应聘者的服饰,41% 的雇主第一眼会注意应聘者的长相。近 70% 的雇主甚至说脸上长有雀斑的雇员适合在后台而不适合在前台工作。
这个调查的结论似乎对脸上长有雀斑的应聘者和员工很不公平,但这符合感知觉的规律,脸上长有雀斑就使得人看起来整体不那么协调,不那么顺眼,而雇主当然要挑自己看顺眼的应聘者。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科学家对1.1万人调查发现,这些33岁左右的人群中,外形英俊的男子比缺乏吸引力的男子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挣到更多报酬。伦敦吉尔德霍尔大学研究人员Killings指出被认为是缺乏吸引力的男子较英俊的同事少赚15%的工资;长相一般的秘书比漂亮的秘书收入要少15%。研究还发现,姿色较差的女子亦较美丽的同事少赚11% 的工资;肥胖对男性的薪酬没有影响,但女性却因肥胖受损失,所得报酬较形体苗
条的同事少5%,当然这种现象在对外表要求高的行业中更为明显。
英国伦敦一所大学所做的研究发现,身材高的推销员赚到的钱比身材矮的同事多1/4。调查人员追踪了17733名1958 年3月以后出生的人,结果显示,不同人对美的标准大致相同。在所有行业当中,身材高的男人比矮的男人赚到的钱要多1千~1万英镑不等,而矮个女性平均收入比身材高挑的女性少5%。
三、对人做出判断和挑选的线索其实很少
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的动机和行为原因的正确认识、准确判断,根据人的身体姿势、动作、声调、表情等就可以对他做出某种判断,这种判断与面试官的经验、能力、个性有关系。应聘者真正想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他的外在行为我们总可以观察了解,可以据此加以判断。观察一个人,主要就是看他的衣着、表情
、谈吐、处世、举止。
我们对人做判断,基本标准或者线索很少,一般不超过二三条。某集团公司总裁用人的标准只有3条:第一条是能够服从。能够服从领导,服从上司,服从大局,服从公司,看来颇有军队那种管理的方法,当兵的一定要听长官的命令,后来经证实,该总裁是军人出身的,将部队管理的一套搬到了企业管理中来。台资企业很多是讲究严格的等级和服从的,原因之一是这些老板都服过役。第二条是要善于沟通。特别是管理干部,每天都要上传下达,沟通能力很重要。有些员工技术很好,但就是说话不清楚,沟通能力不行,要提拔他做个基层主管也很困难,因为缺少沟通技能就很难管理好下属,很难将上面的指示贯彻下去。第三条是要有技能。搞制造的,讲质量,没有技术和必要的技能就很难将产品做好。
某公司销售总监谈到他对销售人员的要求时,也仅仅是3 条基本要求。第一是诚实,不能有欺骗的行为。一方面诚实的销售员会扎扎实实做市场,使市场有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销售员免不了会接触到货物或者货款,诚实的销售员让公司感到安全。第二是要有悟性。销售工作不同于其他刻板性工作,所以要求销售员在认知人和环境方面要有准确的感悟能力。第三是勤劳。销售员往往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在做着重复的推销工作,懒惰的人不能自我激励的人通常很难成功。
笔者曾经帮助一家公司寻找一个合作伙伴,该公司负责人说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就是要可靠,要信得过。这条标准应当是很多人寻找合作伙伴的首选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所凭借的要素并不是很多所以,感知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知道仅凭感知觉做决策也会有局限性,也会犯错误。
四、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就是好的
有一心理实验:让女大学生自愿参加一个讨论性心理的团体其中1/3的女生经历一个漫长而严格的争取入会的检测选拔程序1/3 经历一个和缓的程序,另1/3 则未经任何程序就允许其加入团体,然后让所有人听同样的讨论会发言(一段录音),其结果是经历严峻考验的1/3 人认为这一讨论是有价值和有趣的,而那些稍花力气的或未花力气的人则认为该讨论浪费时间,枯燥乏味所以说,付出努力者在心理上要为自己付出的努力辩解,否则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觉得不公平,感觉不好,甚至失眠。
如果进入一间公司时经过严格的挑选,你就会引以为豪,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机会。像笔者的学生争着应聘到大的跨国公司上班,很多人抢着去,甚
至有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准备毕业时的面试。2000 人中只招20 多人,真是百里挑一,当选者自然让人羡慕。当然这些跨国公司的待遇也不错,到目前为止至少是中上水平。所以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人就是好的,他们有价值感,有自豪感,有荣誉感。
所以,笔者对所辅导的企业在招聘时的建议就是:要严格挑选,经过多次筛选过程,比如:先进行资料筛选——再用电话沟通筛选——然后初次面试——通过者完成心理测试——再次面试等。每一次筛选过程,都有结构化的设计。经过多次、复杂的应聘过程以后,招进企业的人员往往珍惜岗位、珍惜机会,同时在心理上,他们也会得到“这家企业很正规”的暗示。
笔者也看到一些企业招聘时比较随意,有的民营企业家亲自上阵,在人才市场坐台,见到他个人中意的人就是一顿神侃,然后冒然许诺,定下上班日期。而有些企业家开出很高的条件,以为可以留住人才。但是,我们观察到,用这样的方法吸引来的人才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通常非常短,甚至有的人到了企业还不到 10 天就走了。这应验了心理学上的道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没有人会珍惜。
范文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邓金香 (小学数学 资阳市小学数学493班 ) 评论数/浏览数: 7 / 3462 发表日期: 2012-10-15 19:33:58
| 合格 遵循感知规律,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运用感知觉的心理规律,开展直观教学;感知规律在课堂板书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遵循感知觉规律,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如果感知材料过于细小,声音过于微弱,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教学中要求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等等,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比如:有的教师板书字迹太轻、太细,坐在后面的学生无法感知,弄得课堂上乱哄哄的,效果很不好。
2(差异律.这条规律表明,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一个方面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清晰的显现出来,对对象的感知就越清晰。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蓝墨水写,我们教师批改作业时就用红墨水写,又如,在阅读时,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划上各种标志等都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在教师讲述上,教师运用声调的变化,使重要的内容从其他内容中突现出来,成为鲜明的感知对象;在直观教具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运动或静止等方面的差别,突出重点和关键,容易被学生感知到重点和难点。
3(对比律.这条规律表明,两种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作用,往往使一个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特别清
晰,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所要感知的某些对象及其性质,可以把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人物对比、性格对比等等,例如:鲁迅的《故乡》中,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对比,前者显得忠厚老实,后者更突出其尖酸、刻薄、自私等性格。还有闰土的前后对比等,通过对比加深对材料特点的感知。
4(活动律.这一规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刺激物呈现着运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效果,一般说来,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把这一规律应用在活动教具的制作上,便于学生对磁力、重力、加速等现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活动的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5(经验律.知觉具有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事物的特性。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就越完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是一种知觉,必须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这个原理,教师讲解新教材时,如果能适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已有表象,就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善地、迅速的产生知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复习旧教材入手过渡到学习新教材,由旧教材引到教材,无形中就是应用了感知觉的规律。在直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演示幻灯、图片等平面图,以提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
6(组合律.感知觉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这一规律应用到教学上,要求教师力求把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规律的系统,把零散的材料按一定的特点组合为有规律的整体;在讲述上也要句读清楚,顿挫适当;板书则要求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排列顺序、位置、式样等进行合理组织,以便学生能迅速区分出知觉的对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由于知觉是由多种感官获得的信息,经过脑的联合活动而实现的。所以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学生留心听,而且要学生用眼睛看,必要时或用手摸,或用鼻子嗅,可以直接有效地了解事物的种种属性。这样,学生便于理解、便于记忆,并提高学生对认识事物的兴趣。例如,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化学演示实验时,不仅让学生用眼睛仔细察看两种物质化合分解反应,还要让学生嗅嗅气味有何变化,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精确性。
二、运用感知觉的心理学规律,有效地开展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主要是借助于直观教具而展开,直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直观教具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1(直观教具的制作.依据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这一规律,制作教具,必须考虑到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是否达到一定强度,以便演示时使全班的学生都清楚地感知到。如果教具太小,声音太轻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依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相关规律,在制作教具时,应适当增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觉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差别越大,对知觉对象感知得越清晰,并且,尽量使知觉对象变成活动的对象。因为活动的对象便于学生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依据知觉的形成规律,在制作教具时,应考虑到教具演示的多样性,力争能够调动多种感觉共同参与,例如:制作的教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用时具有形、色、声、味及便于操作的特点,学生从多种感官接收客观事物的种种信息,从而精确而全面地感知到教学内容。
2(直观教具的使用.
?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应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及掌握知识的规律,合理地安排演示教具的情境、时间长短、演示的顺序、演示的重点等等,直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是目的,因此,对于必要的材料,应该进行恰当的演示,不必要的材料就可以省略不用。如果不从学生的感知特点出发,认为教具越多越好,在黑板上挂得满满的,讲台上放着一大堆,以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形成看热闹的场面,结果违背学生的感知规律,反而降低教学的效果。
?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教师应对教学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采用的教具应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教材,而不是为直观而直观。教具的展示时机应恰当。
?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当把直观教具和言语直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具。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采用教师言语在前,演示在后的形式。这种形式,言语起着动员和提示的作用,它向学生说明观察的目的、重点及注意事项,教师演示在前、言语在后的形式,言语起着概括和强化的作用,它主要是进行总结,导出结论或讲解要点;第三种形式是言语与直观教具的演示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形式,即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告诉学生应当注意观察什么,教具的某种特征说明了什么等等,这种言语不仅起引导观察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与直观教具的演示互相补充、验证的作用。直观教具与言语直观相结合的这三种形式特点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三、感知规律在课堂板书中的运用.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感知的选择性受感知目的任务的制约。目的任务越明确,提出的要求越具体,感知也就越清晰深刻,越具有针对性。因此,在设计和运用时,教师要紧紧围绕每次板书的宗旨,针对不同的需要,给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
2.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感知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大孝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越大,对比关系越明显、突出,就越容易引起注意,使对象从
背景中区分出来,形成清晰感知。为此,为了强调板书中的重点,在运用中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加大要求学生细致观察的对象或对象的主要部分与背景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差异,使之构成对比,形成感知中心。
3.简明精练组合得当.感知对象越简明集中,组合越有规则,也就越容易被人们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感知,从而越能扩大感知和注意的范围。据此,在设计板书时,教师要精心提炼板书所用文字,尽可能做到简洁、精炼、醒目,让学生在感知时一目了然。同时,在运用板书时,教师要讲求行款或字句行组合的整齐有序。
4.边讲边写视听结合.在感知活动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使感知对象成为活动和思考的内容,有助于维持有意注意,提高感知和识记的效果。为此,在板书的运用中,教师要边讲边写,让学生视听结合。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抄写板书、口述要点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感知和识记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各种感宫的作用和整体协同功能,从中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知印象。
5.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感知受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制约。感知对象的结构越完整,条理越清楚、越有系统,也就越容易形成系统感知。据此,在设计板书时,无论是全篇课文,还是提示课文中某一方面的要点,教师都要讲求结构的独立和完整,使经过归纳的系统板书脉络清楚,逻辑严谨,给学生留下整体知觉印象。
范文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感知是对知识的最初步的认识,但又是不可少的开端,它是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基础。遵循感知规律,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根据感知规律的分类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来提高。
关键词:感知规律 直观教学 提高效率
正文
感知规律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要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
(一)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1.运用感知的强度律
强度律刺激物是产生感知的动因,而刺激物成为动因的条件之一是适当的强度。感知的材料必须达到适当的强度(物理强度和生理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但不可太响,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由于对象各要素的强度不同,则各要素的感知效果也有差异,除了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外,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也会影响感知效果。强度较大的要素可掩蔽那些强度较弱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那些强度弱的但是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喧闹的教室,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在安静的课堂,轻微的讲述也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纪律。
2.运用感知的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鹤立鸡群,也是属于这类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 那么为了使感知的对象显得突出,增强感知效果,我们在批改作业时用红笔,区别字形时用彩色笔标示,定理、标题用粗体字;在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这也要求教师讲课不能平铺直叙,要重点突出;声音要有变化,朗读时要有起伏,要突出重音,必要时甚至突然停下来,造成差异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注意。
3.运用感知的活动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堂上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并配合适当的手势动作,以手势、动作达到增强感知效果的目的。当然,这不是说在讲课时“动”的越多越好,多余的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起消极作用。此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出活动变化的状况。
4.运用感知的组合律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
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根据接近原理,在教学中从时间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就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语言流畅,语句间要有必要的停顿。在空间上接近就应事先妥善设计板书的位置、顺序、式样等,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内容上体现接近原理就要做到讲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注意归纳总结。根据相似原理,讲课和板书都应该是类别清楚。根据闭合原理,讲课要注意范园,不能无边无际。为了体现好的连续,讲课就要有系统性。按好的形态这一组合规律,必视要做到通俗化。讲课也是如此,通俗就 易懂。
(二)运用感知的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感知的协同律指出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指同时运用强度、差异、对比等规律去观察对象。往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因此,那种既看,又听,还用手摸、动手操作的学习,会有助于提高感知的精确性和加深印象。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不仅能提高感知的成效,而且使人变得聪明。
(三)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
1.新奇的东西容易被选择为感知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关的新奇刺激,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会采用边使用教具,边讲解的形式。但是过多地运用教具而忽视语言的讲解,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对于挂图或模型上不能表示或没有表示出来的内容,应该加以说明,以免学生产生片面的或错误的理解;教学内容要新颖,教学方法要多样。当然,知识传授过程本身就是很生动的,不论是内容和方法 ,都不能为新奇而新奇,而应该围绕着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一中心而创设创新的情境。
2.期待中的事物容易被选择为感知的对象。在教学中善于提出一些使学生期待获得解答的趣味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是与教材内容有关, 这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感知效果。
许多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喜欢用“问题”引路,使学生产生疑问,期待着被解答, 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样,我们常看到章回小说到了故事发展的高潮,结束语总是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读者就不能不注意下回了。以此类推,一堂课结束前,留点线索,对于下堂课的教学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正是期待所产生的效应。
范文四:感知规律与教学
感知规律与教学
利用感知觉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学生吸收知识的规律,这样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实现知识高效的传播。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主要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比如说在讲授英语单词的时候,就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在记单词的情形下,会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让学生边听边写边读边看,单词就能很好的记住。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在不同感受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时发生。弱的某种刺激往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的某种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特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一个事物的时候,应该给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映象,将每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阐述清楚,让学生了解每一小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部分与整体也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在之后就可以根据每一小部分提出问题,让学生反映出它的整体特点。比如在讲到生物组织是由细胞分化的问题时,就可以阐明组织和细胞的具体
关系,这样,在提到组织的时候,同学们就能自然的联想到细胞的一系列特点。
再比如:教学为了突出重点,在板书或者ppt 展示的时候,对于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段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字体大小来标示,使关键的地方与其他语句有所不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的注意到。这就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这种现象中,学生注意的对象(标示出来的文字)就好像从其他事物退到“后面”去。前者是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倾斜的、暖色的冷色的,以及同周围明度差别大的东西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从客观方面来看,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等;从主观方面来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所以在具体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各方面的特点分析,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通常要在对它进行命名,即将感知对象用词来概括,使它具有一定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充分利用感知觉的各种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著名的艾宾浩斯和缪勒-莱依儿图形错觉告诉我们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产生的原因往往由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指出,要注意避免一些学习上的误区,有时候经验也许
会引起错觉,所以一定要正确的判断,跳出一些常规的陷阱,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结合感知觉以上的一些特点和例子,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怎样将感知觉的特点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总之,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合理的学习,要让心理学的知识发挥作用。
范文五:数形结合 感知规律
数形结合 感知规律
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我让学生经历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过程,意在便于学生发现新的数学规律,体验数学方法之间、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提出“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式里面是怎么体现出来的”这一问题,意在着务于让学生建立起两个长方形的“共边”与等式中“=”两边“相同因数”之间的关联,促进算式特征与图像特征相结合的整体心理表象的形式,并为进一步检验和解释规律奠定基础。
1、解决问题,建立联系。
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出示:
A、扩建后的场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两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个机器人,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每道题有两种解法。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就说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看一看,等式这样写可以吗,
出示:
(60+20)×90=60×90+20×90
(6+4)×8=6×8+4×8
2、数形结合,感知规律
仔细观察,每个等式中“=”两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两边的联系和区别。
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式里面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两个方阵呢,
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同桌说一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企业招聘中的若干感知规律